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45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篇1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广校;地位;分析

一、引言

生物技术就是应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以人们意志设计,对生物或生物的成分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技术。生物技术应用在农业方面可以带来农业产品产量的较大幅度增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程度,有利于增加市场上的农产品供应[1],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较大的贡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要是面向农民或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机构,是生物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前沿,在推广、传播广大相关科研工作人员的成果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作用。

二、农广校现在各专业情况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中央校到省、市、县各级分校,遍布全国各地,在地域分布上有极大的优势,非常适合于全国性推广,是其他任何高校所不能比拟的。目前农广校的专业设置主要有畜牧兽医、果树栽培、三计、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等,有些专业比较适合农广校的地位,而像三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就不适合农广校开设,这些专业在农村基层应用的范围特别窄,而且农广校这个中专学校和其他开设这些专业的高校相比没有任何优势。总之,农广校应该发挥自己地域分布广的优势,针对培训对象开设适合自身的专业。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专业就是可以选择的专业。

三、生物技术专业对农广校发展的影响

目前,在各高校大力扩招、大学门槛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中专级别的农广校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招生越来越困难[2]。如何维持、壮大农广校的发展,是农广校各级人员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农广校要发展壮大,开设适合自身的专业,寻求更大的生源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有些专业各高校已大量开设、而且对农广校培训对象不太适合,就应该适当压缩或取消,比如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而有些专业应该加强,比如果树栽培、畜牧兽医等。其中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由于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加之各高等院校开设的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主要是对大学生,为生物方面培养和储备科研人才,并不是针对农民和农业一线的生产人员开设,即针对农民及相关人员的生物技术专业比较少,这类专业比较适合农广校开设,特别是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看到希望,对农广校的发展必然有很大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在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更显示其巨大的潜力,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农业生物技术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形成,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生物技术也成为世界农业和科技竞争的核心。因此,发展生物技术有广阔的前景,农广校在生物技术及其相关方面的专业着手,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招生宣传,对农广校的长远发展,必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生物技术专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作为生物技术应用实施最前端的农民,要能生产出迎合人们需求的“绿色食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对生物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目前,外出务工成为农民的一大潮流,农民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3]。农民外出务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目前农民利用土地资源获得的收益远小于外出务工。但是,农民外出务工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比如,子女教育问题,老人瞻养问题,家庭和睦问题等。据调查,大部分农民若能在自己家门口获得相当的收益是不愿外出务工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农民自己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地区,工业化进程缓慢,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然而长期以来,贫瘠的土地带给农民的收益十分有限,要想在土地上获得丰厚的收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品种是关键的一环。比如大棚蔬菜栽培,抗旱、抗病虫害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处理等,要做到这些,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就必不可少。未来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大量应用,将会大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更大的价值,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五、结论

生物技术是世界农业和科技竞争的核心,在应对粮食短缺问题,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问题等各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最前沿的农民,对生物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农广校作为培养农民及其相关人员的一个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地域分布广的优势,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及其相关方面的专业,为农广校的发展谋求一个新的途径,同时,也为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增加农民的收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庆刚,徐桂芬.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角色[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5(6)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篇2

提起农药,多数城市人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蔬菜残留”上。事实上,从一日三餐的粮食、蔬菜延伸至日常所用的家具、衣被,农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虽然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农药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它的技术创新状况更是不容乐观。一直以来,全球主要农药产品专利都掌握在6大农药公司手中,他们在全球重要的农药市场都进行了专利布局,并且占据了全球农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我国农药企业研发实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为数不多。

未来5年,将有500多件国内外农药专利陆续过期。在我国农药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的情况下,有效利用国内外农药产品的过期专利,进一步提升我国农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多种国内外农药专利即将到期,对于我国农药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是个难得的机遇。农药企业可以通过改革创新,在原有农药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推动中国农药产业的发展与提升。专家同时提醒,在利用过期专利技术进行创新时,还应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并特别关注其法律状态,比如专利到期的具体日期,从而避免侵权。

重磅专利即将到期国内企业抢抓机遇

在农药领域,国际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主要农药产品的生产技术被全球6大农药公司拜耳、巴斯夫、杜邦、先正达、陶氏益农、孟山都所掌握。近年来,6大公司的农药销售额占据了全球农药总销售额的80%。

在农药巨头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市场进行专利布局是它们惯用的市场策略。因此,大部分和农药相关的专利都掌握在少数农药企业手中。资料显示,在环保农药领域,这6大农药公司在美国、日本、欧洲共提交5054件专利申请,其中,拜耳公司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超过2000件,排名第一,约占同期全球环保农药专利总申请量的50%。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化学发明审查部农业化学处审查员周宇一直关注农药领域的专利申请状况,他检索发现,2014年至2018年,中国市场将有大约500多件和农药相关的专利到期,专利到期的农药种类包括杀菌剂、杀昆虫剂、除草剂等。针对多件国内外农药专利即将到期的现状,有专家表示,国内企业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即将到期的专利技术,在原有农药的基础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目前,我国农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在农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较少,国内自主研发的农药产品影响力有限,研发属于自己的农药专利技术才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武汉武大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武大绿洲)知识产权总监胡家鑫表示,有效利用即将过期的专利技术进行改进,不仅可以快速提高国内农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不失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种途径。

专利产品品种单一合理运用防止侵权

虽然国内企业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主要农药品种的专利申请方面,一直在“陪太子读书”。据周宇介绍,自2009年以来,我国相关企业每年提交与农药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达3000件以上,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我国企业提交的关于农药品种的专利申请较少。据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江爱兵介绍,目前,我国农药领域已提交过专利申请的微生物农药品种有30个,生物化学农药品种有29个,植物源农药品种有23个,天敌品种有2个,共84个品种,只占所有生物农药产品的13%。

有效利用即将过期的专利技术进行创新,加强国内农药企业在主要农药产品方面的专利申请,成为国内企业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还要注意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武大绿洲一直致力于研发生物农药的新品种,已经研发出拜乐生物灭蟑饵剂、菜青虫颗粒体病毒杀虫剂等16个产品,并提交了菜青虫病毒杀虫剂制备方法、松毛虫病毒杀虫剂制备方法等8件发明专利申请。对于在创新中如何规避知识产权风险,胡家鑫表示,农药企业研发新农药的技术周期长、投资高、风险大,在原有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节省成本、降低风险,但在创新时,应该尽量选择和原有技术不同的农药合成方式、剂型和使用方法,以免侵犯原有技术的专利权。与此同时,企业还应避开在中间体、制剂和用途等各方面的专利,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侵权风险。

“根据我国专利法规定,在专利尚未过期时,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生产的产品,否则就会造成侵权。”周宇建议,企业在利用即将到期的专利进行技术创新时,应该特别关注专利的法律状态,比如专利过期的具体日期。

提高自主研发水平加强创新成果保护

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农药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对农药技术的研发投入少,研发力量薄弱,国内企业长期处于模仿国外产品的阶段。若想提高农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还需加强创新。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直从事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江爱兵介绍,因为化学农药的创新难度较大、费用较高,建议国内农药企业从生物农药领域发掘农药新品种,并在已有农药产品的新用途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国内农药企业还应形成从化合物的发现到绿色超高效药物研制和制剂技术研究的生物农药链式研发体系。

通常来说,研制一个可工业化的农药产品需要高额的成本及较长的准备周期,这对于中小型农药企业来说,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在农药创新方面,受资金和科研实力的影响,国内农药企业在原药研发方面与跨国公司差距较大。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农药企业在本领域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仿制国外产品的阶段。”周宇表示,从长远来看,国内企业要进一步加大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尽早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原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近期来看,国内企业可以扬长避短,在现有农药原药基础上加强农药剂型和农药复配的研发力度,打破跨国企业的垄断地位。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综合改革

生物技术是我国优先发展的前沿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1]。《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4)对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掌握生命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学、科研、生物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于1994年在东北地区第一个本科微生物专业基础上建立,1998年微生物专业调整为生物技术专业。该专业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并在2019年入选黑龙江省“双一流”专业建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原有微生物方向的基础上,于2015年增设食用菌方向。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方向的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农业、食品、环保和医药等行业从事技术研发和生产应用的能力;适应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生物技术专业食用菌方向的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在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厂、检疫等部门从事应用微生物(侧重食、药用菌)、农业、食品、环保和医药等行业从事技术研发和生产应用的能力,适应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是立足于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生态大农业发展实际,顺应服务寒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同时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理论基础和现代实验技能,成为能够胜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在当前“双一流”专业建设推动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对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进行总结,凝练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为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一、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实践与措施

(一)深化专业综合改革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坚持“质量核心”和“问题导向”的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根据学科特色和市场需求,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每年修订和完善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和食用菌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为基点;在生物科学大类框架下,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执行创新实践学分替换制度。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课程思政,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产出导向,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科研载体,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众所周知,专业建设与教师息息相关。多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重视加强教师教育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不断加大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倡教学及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同时以基层教学组织为载体,开展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将基层教学组织的各项活动纳入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教师潜心教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提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质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不断加强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积极参与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本科实验平台建设;积极加强与企业联系,夯实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此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微生物实验室、省高校工程中心、省科技创新团队及校级重点实验室,逐步提升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实验内涵。在外部条件不断完善的同时,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根据生物技术学科特色和市场需求,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定期修订和完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直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并且充分利用国家及黑龙江省的国内外访问学者项目,提升一线教师的国际化水准,通过学校“青年教师生产一线实践学习班”,提升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重视教师引进及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在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物技术专业通过全职引进、兼职聘用和自主培养等多种方式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全力打造业务骨干,并采用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根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建立健全生物技术专业的基层教学组织。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生化分子生物学两个基层教学组织,所有教师(含实验教师、实验员)均为基层教学组织成员,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任务安排、课程组建设、教材选用与编撰、集体备课研讨、教学改革交流、教学效果互评、学生双创训练指导以及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强化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材管理、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监控管理等。建立和遵循学院各项制度与规范,包括试卷管理办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办法和实习安全管理等。制定和执行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考试评估指标及等级标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办法等。同时建立完备的教学档案,包括专业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验大纲、生产实习大纲及教学日历等。实行教务处与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以及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保障机构,通过督导、学生评教、领导干部听课等教学相关监督检查体系,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评价。同时,生物技术系积极开展教学反馈评估分类总结及毕业生跟踪调查评价,根据督导和学生等综合意见和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

(四)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多年来不断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进行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对每届毕业生连续跟踪调查三年,每年统计一次,三年调查覆盖率分别为50%、50%和20%。同时,采取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填写调查表、网上调查和电话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实质调查。由毕业生本人填写调查表时,要求填写时间具体,内容详细。采用电话调查形式时,负责调查人员要在调查表上签字,并确保调查内容详细、真实。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社团联合会就业部负责。每次调查结束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主题会议,提出整改措施,改进教师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纳入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并随时总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重视并有目的地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显著,3年来,生物技术专业教师承担各级教学改革项目近30项,获得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基因工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出版各类专著教材合计15部;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本科生承担部级、省级及校级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累计获得“互联网+”、“挑战杯”以及生命科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奖项20多项,本科生参与近20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在生物技术专业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支结构优、素质高、业务强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已然形成,并多次获得黑龙江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新入职教师3人,2名教师出国访学,1人入选青年龙江学者,教学团队博士率达90%以上,聘请香港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教师王震为讲座教授,。基于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于2019年制定了生物科学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及技能,微生物和食用菌方向在选修课设置上着重体现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其中,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总数占比超过40%,实验室新增和升级维护仪器463台套,扩展大学生双创训练实验室面积近500平米,新建校外生产实习实践基地5个,投资近30万元升级改造校内食用菌基地。近三年,生物技术专业所有教师无教学事故和专业教学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各教学环节质量较高,均达到国家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已培养24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100余人。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均给予了较高评价,很多毕业生已然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毕业生也普遍认为通过在生物技术专业四年的系统理论学习,结合实习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北大荒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双重引领下,培养出了具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艰苦奋斗的独特精神。从用人单位的整体评价来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方面优秀率达到66%,称职率达到28%,基本称职率6%。由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等城市,因此其成为了黑龙江省生物技术企业新入职人员的主要力量。其中,大部分毕业生目前依然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各方面的表现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三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保研及考研学生累计52人,其中在双一流高校、中国科学院和国外名校就读者超过40%。

三、未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紧密围绕北大荒及东北寒区地域特性、应用型和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紧紧依托生物学学科的微生物方向,既保证寒区环境微生物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传统优势方向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又积极培育北方食用菌育种栽培等新方向;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同时,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不断拓宽引进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充实人才队伍,构建具有明确定位、生态良好、职责清晰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新入职教师及青年教师进入以学科和专业实验室为载体的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和体制。加大专业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办学环境,把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北大荒“三大一航母”发展战略和黑龙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创造发展条件,找准发力点,优化专业课程;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留得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要践行上述思路,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配置资源,既要保证已有专业方向的优势,又要发展新的方向。通过制订详实的教师引进培养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积极培育各类人才,进一步强化寒区环境微生物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向的优势,同时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以及具有竞争力的食用菌方向教学和科研团队。在切实有效地开展吸引全国各地生源的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契机提升学科与专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生源质量。运用好各级政府和学校的专业建设政策,不断争取资金支持;加强社会服务和转化,拓宽专业建设资金来源,改善专业教学、实验及实践条件;加大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舍弃那些传统的实验项目。鼓励教师申请部级及厅局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使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服务于教学。支持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各类比赛,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建设好校内食用菌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寒区环境微生物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高校工程中心,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鼓励、支持和帮助学生报考研究生,努力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研究生录取率。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冷链;课程;岗位;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物流管理专业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编号:JYYB201504)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部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4]阎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5期:24-26.

作者简介: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篇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农业信息化;概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4;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1-0337-01

信息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化农业是指将计算机物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领域之中,形成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模式[1-3]。信息化农业最主要的关注点是实现现代农业的综合管理与使用物联网生态系统中关于气候、土壤、降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动态等。

1物联网技术与农业信息化概念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与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设定的系统,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与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查询与管理的网络系统。其主要包含了3个层次(图1)。

农业信息化的定义已经有很多的专家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诠释,多数都是比较专业与抽象的,在这里用“将信息应用于农业活动”作为对农业信息化的理解。

2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实际应用

现代信息的载体有很多: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各个载体通道都有其所长,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各个载体之间的优势,对其进行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的商品化、标准化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与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交易还没有达到市场化,农业生产者大多觉得不需要,对生产生活无作用,或者是不会使用等。因此,在将物联网技术与农业信息化结合的过程中要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思考。

2.1丰富的信息内容

农业生产者最关心的是跟农业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粮油、化肥、种子、蔬菜瓜果等,根据不同农业生产者的需求来制定出全面、不同、实时的信息,让农业生产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查询到自己想要查找的内容,是吸引农业生产者使用的最主要条件(表1)。

2.2专业的产品信息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及遥感等技术,可以获得世界各地的农业信息,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人工手机的方式完成专业的信息收集任务。比如:农业生产中关于小麦的信息,小麦种植的土壤、水分、气候、栽培、种植养分需求、专业的维护管理、收割、储存、销售市场等都能够得到完整的信息,再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编辑及分类,就可以形成一条技术链,让需求者一旦查找到一点,就可以找到其他的有关信息。

以小麦种植为例:依据不同地方农生产活动的全部过程,提供全程、全面、适时、实地信息服务。对小麦种植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比如气象农情:由专家分析当地近期天气走势,做出针对当地农作物生产情况的一些影响或者预防措施。市场动态:根据过去农产品价格走势及近期农产品走势分析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农产品价格走势。科技信息:根据实时的情况,对农产品生长周期或者加工做出最专业的指导信息。

2.3虚拟农业

虚拟农业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中的一大体现,虚拟农业的技术主要是依据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创建一个让参与者具有身临其境的环境感,具有比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利用其演示农作物的受病害侵袭的情况、生产情况、自然灾害等,可以让农业生产者在虚拟农业中进行一些关于农作物的试验,可以减少在现实中试验耗费的时间、精力、经济以及试验后的残留物等,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助力。

3结语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信息化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信息,从宏观的层面讲,会促使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实时发展,为农业生产面向现代化信息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4]。

4参考文献

[1]王坤.物联网技术信息化应用[J].煤炭技术,2012,31(3):234-236.

[2]赵璐,杨印生.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1,33(8):226-229.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篇6

从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角度出发,对农技推广过程中有关技术需求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探究异质类农户对农业技术供给途径方面表现出的需求差异。通过对比,归纳出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特征,以期为优化农技推广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农业技术;供给途径;需求差异

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及农业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技术的供给与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我国目前农业技术供给(传播)途径主要有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广播、电视、网络、人际传媒、农资供应商和向国外学习7种[1-3]。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是指懂得掌握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亲临对农户进行帮助和指导的一个方法[4],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既包括政府里的农技推广员,也包括企业中的农业技术指导员。广播是一种较为简单与传统的声音传播工具,很多农民在农闲时都会通过收听广播来了解并学习一些农业信息和知识。电视是农民获取技术信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些与农业相关的栏目和频道,对其感兴趣的技术进行了解与应用。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类信息(包括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也越来越广,在网上农户可以通过搜集任何他们喜欢的新兴农业技术来进行学习并使用。亲戚邻居、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等人际传媒方式是农村最为传统的技术传播方式之一,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并逐渐成为了农民相互学习的对象。农资供应商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经销商或商,在种子、肥料、农药、农用机械等农用物资的整个交易过程中,他们成为企业与农户进行买卖的桥梁。国外学习是指一种向国外学习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方法,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备,可以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农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持续与快速的发展[5]。本文就不同农业经营主体技术供给途径的选择差异进行描述。

1小规模农户

小规模农户技术供给的途径选择见表1。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其最希望接受的技术供给途径,也就是获取技术的方式是专业技术人员亲临指导,尤其是政府的科技工作人员,因为大部分小农户认为,政府的农技推广人员给其教授的技术往往比较可靠且成本较低。对于小农户来讲,现场教授是最容易让其了解并学会使用新型技术的一种技术传播方式,虽然很多这类农户表示目前专业农技人员上门来教的情况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但他们仍然对科技工作者能在一线为其解决各种农业技术问题抱有很大的期望。通过调查了解到[6],对于小农户而言,从农资供应商那买种子、肥料等实物型技术与跟邻居、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观摩学习新型农业技术依然是他们获取技术的主要方式。由于广播和电视在农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因此部分小农户在农闲时也愿意通过这类手段来了解并使用农业技术。但是对于从网络或国外学习新型农业技术,大部分小规模农户则觉得与其距离很遥远,因为他们文化程度低,所以他们对通过网络或国外获取农业技术的方法往往产生一种观望,甚至规避的态度。

2专业种植大户

与小规模农户情况相似,专业种植大户对农业科技人员(政府)进行现场指导的技术获取方式最感兴趣。专业种植大户较小规模农户而言,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他们越来越需要更为专业的农技推广人员亲临进行指导,他们认为,具有专业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在田间地头对其实施的技术教授是他们了解与学习新农业技术最好的方式。与此同时,近半数专业种植大户倾向于通过与其他专业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学习先进的新型农业技术。因为专业种植大户对种子、化肥以及农药等物化技术的要求比一般小规模农户更高,所以设立在村中一些简单、基础的农资供应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对技术的需求,他们更愿意从县市级的农资供应商,甚至直接从企业那获取为可靠与先进的实物型技术。对于在广播、电视与网络中了解新型农业技术,部分专业种植大户认为这是他们习惯使用的一种技术学习方式。虽然目前我国与世界很多国家的技术交流,尤其像农业这种保密性较差的技术交流比较广泛,但由于这些农户(包括小农户与专业种植大户)受教育程度与接受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从国外学习并应用新型先进农业技术的方式还暂未受到他们的认可。

3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

注册家庭农场农户技术供给的途径选择,可以看出: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对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这种技术供给方式的需求意愿非常强烈。由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目的往往在于商品化的大规模经营,所以这类农户的种植规模较大,生产水平较高,且农用机械设备也较为繁杂,在如此复杂的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失误或差错都有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从而影响其收益与未来的发展。因此,大多注册了家庭农场的农户都特别需要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其农场进行实地指导并解决一些相关技术问题。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往往是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农户购买新型技术基本不会受到资金的限制,且他们需要的农业技术比较先进,而政府技术推广人员所提供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其对新技术的需求。很多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都是农业合作社的成员,甚至是负责人,因此通过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学习先进农业技术也算是一种他们常用获取新型技术的方式。由于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一般受教育水平较高,学习接受能力也较强,所以与前2类农户相比,愿意通过网络学习并使用先进农业技术农场主的比例有一定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国外学习新农业技术的方式,注册了家庭农场的农户较小农户与专业种植大户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

4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所使用的传统物化技术(包括良种、肥料、农药等)与新兴农业技术(包括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加工包装、农田水利、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农业气象、农业防灾减灾、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能源等),基本都依靠合作社内部的供给,而以上数据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6]。虽然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所使用的农业技术大都从合作社内部获得,但是由于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较多,而懂得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所以对于这类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一些更为具体详细的技术需求,专业合作社则无法实现面面俱到,这就使参加了合作社的农户对通过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来学习技术的方式也非常感兴趣。与此同时,一少部分受教育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此类农户表示愿意通过网络学习来解决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我国逐渐出现了很多大规模、高水平和高投入的专业合作社,他们与国外很多农业机构的技术交流都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因此,很多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都愿意学习,甚至已经开始使用从国外传来的新型农业技术。而对于通过广播与农资供应商等途径来获取农业技术的方式,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则呈现出了很弱的需求意愿。

5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

绝大部分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所使用的农业技术都来源与企业,一般来讲,企业对农产品的外观、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比较严格的标准。农户在与企业签订销售契约后都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规定来生产各类农产品,这就使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良种、肥料、农药等实物型技术及其使用方法也必须通过企业来获取。与合作社相同的是,农业企业无法对所有与其签订合约的农户进行详细的帮助与指导,所以致使此类农户对企业农技人员亲临教学或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相关问题也抱有很大的希望。由于我国部分农业企业与外国企业有着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就十分有利于与这些农业企业签订合约的农户从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由于受到企业要求与规定等方面的限制,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对从广播、电视和网络中获取先进农业技术的方法并不感兴趣,且由于这类农户大部分的物化技术与非物化技术都由与之签订合约的企业直接提供,所以他们对于从农资供应商那里获取所需技术的方式也不太认可。

6结语

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户是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其经营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供给与安全。随着我国乃至世界科技的发展,新型农业技术在粮食产量、质量,安全等方面有着重大的进步,其应用对农民增收与农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把握不同农户的行为的特征,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我国农业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罗平单位:甘肃省宕昌县何家堡乡农技站

参考文献:

[1]汪红梅,余振华.提高我国农业技术需求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2009(10):86-88.

[2]郝爱民.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15.

[3]赵来明.农民获得农业技术的途径与措施[J].民营科技,2009(1):78-86.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篇7

本文作者:李荣光任文菡工作单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创新科技研发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一是调整优化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1]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开发、科技利用的利益机制,设计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加强各级政府、科研生产、科技推广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同时,政府应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协调,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入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现管理和决策的专业化与科学化。二是调整优化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尽可能的增加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市可以考虑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对我国引入高新农业科技的时候给予财政补贴;对政策性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数额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经济奖励。三是探索聘请技术员实行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鉴于目前乡镇人员编制压缩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现实,[2]建议采用聘请雇员制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困境,政府雇员制是指在一定的行政时期内,政府以契约管理的形式直接从社会各界吸收一些具备专业素质的稀缺人才,从事特定领域、特定岗位的专业工作,不占用行政编制,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能直接投入运作并能较快得产生效益。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实行与家庭承包制相同的体制,通过合同方式,将技术推广的各项指标承包到村、到户,其工资报酬可从财政技术推广经费中列支,近年来一些区、市中已经有初步尝试,效果不错,建议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应全面推行。四是探索构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以市场化原则经营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针对家庭对农业科技的强烈需求和自身资金和规模的局限,探索建立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研发和推广体系。搭建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3]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成功之路。一是开设定期和不定期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平台。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科技推广人员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的状况,围绕青岛市农民的主要技术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尤其是在播种、植保、追肥、抢收的关键季节,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这一平台既可以缓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矛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农民的应急的技术需求。二是搭建送科技下乡平台。送科技下乡这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实际举措,送科技下乡是由政府号召各部门,围绕服务三农,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职能特点,下乡为三农提供推免费服务,免费给农民传授科普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育种、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指导农民畜牧业和渔业的科学养殖,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此类“送科技下乡”活动,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和欢迎,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对“送科技下乡”的需求更加强烈,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探索科技下乡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突出当地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下乡的实效性。三是优化12316“三农”热线电话咨询平台。12316“三农”热线让广大农民群众用电话这种最简捷方便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专家级的农业技术服务,让农业专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为农民群众服务。我国已经开通12316“三农”热线多年,运行效果不错,受到了普遍好评。目前要在优化平台上下功夫,要注重“统”、“分”结合。“统”就是平台统一集中建设、统一集中全市农业方面的专家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数据库、统一监管;“分”就是市、县、乡三级分级受理、分级解答、分级服务,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询问各级专家,热线应灵活转接,满足农民的急需。为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建议建立“三农”热线服务专家奖励补助机制,提高专家的服务效果和热线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救援110平台。我国从2009年起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成立并进入了运行。农业科技110是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有困难,农民求助?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上门服务帮你解决难题,或者通过农业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农民就可以把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和专家请教,既方便又省事。目前要在整合专家资源、快速反应、和主动服务上优化110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发挥更有效地作用。五是优化农经网络信息查询平台。由农业委员会主办和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承办的我国农经网,是在全国建的比较早的网站,内容比较丰富、新颖、有特点的网站,设有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及储藏、畜禽、水产疾病诊断及防治、作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新产品新技术咨询、冬季棚温多高为适宜等栏目,发挥整合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科技知识。但目前由于农民家庭上网的普及率还不很高,网略浏览率必然受制约,当前要优化提高的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为农业科技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加大选育开发的力度。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建立“新型育种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在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海水养殖良种繁育蔬菜、花生、果茶、畜禽、奶牛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各类农业新品种。二是主要农作物的病灾和动物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中心。积极依托各级科研机构并与代表性企业联合,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中的疑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合,作新方式。针对我国主要农作区农药、化肥、农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施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控制病虫害的生防技术以及使用农药、化肥的减量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农村水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三是建立农业节水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重点加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集成研究,通过技术集成与理论研究,形成以农艺、生物、化控、工程综合配套的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与现代旱作节水高效农业。任务目标:建立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的抗旱节水高效模式与经济灌溉模式;提供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生物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研制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化学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提供不同生态区节水工程优化设计与配套设施。四是畜禽疫病防治和肉制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中心。重点加强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主要肉猪品种的胭体品质和肉品品质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外的方法确定分级依据和指标,建立肉猪分级技术和分级分割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肉猪服体分级速度;使肉猪的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标准化,按质定价;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可杜绝注水肉、劣质肉,确保猪肉安全优质;提高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冷却肉微生物安全预测预报技术。重点研究冷却肉贮藏过程中引起冷却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建立冷却肉微生物预测模型,建立一套预报系统,预测冷却肉的货架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冷却肉鲜度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调动民间科研机构和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鉴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员较少,不适应广大农户的要求,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获益不适应的问题,建议积极的借鉴国外的做法,探索由政府主导,农业合作组织和民间科研机构广泛参入,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广泛调动国内外民间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积极地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在我国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发展的好,一些地区发展滞后,合作组织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不容易做到的在种植、病虫害防治、农场品生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要积极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努力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4]坚定不移的大力实施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一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打造具有明确稳定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骨干创新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层专家。四是加快急需紧缺专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逐步提升、结构有效改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紧密围绕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篇8

关键词:植物生产类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形式

植物生产类是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等专业的总称,专业技能训练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岗位能力设置的一门实践课程。在我院,植物生产类专业是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和植物保护三个专业大平台招生的合班名称,旨在让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专业。3个学期的专业技能训练跨越一年合班,半年分流后的学期,专业技能训练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分流后1个学期的专业技能训练如何进行,如何把分流前和分流后课程进行衔接,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专业特点和开课经验,探讨如何开展植物生产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

专业技能训练是一种实践教学,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而且是连接知识与实践、实践与创新,并使理论知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桥梁。教学形式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以往农学和植物保护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必要的积极主动态度,没有压力和责任感,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近年来,有些学校借鉴“导向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实验,坚持以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原则进行教学和教学指导,彻底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向为学生为主体的导。有的学校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实践教学的内容限制和课时限制,为学生全过程参加实践提供了可能,更适合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种开放可以通过开放的实验教学过程、开放的实验室和开放的课题参与等多种形式实现。

本校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导向式教学模式”和“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一年合班课程时采用“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分流后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采用“导向式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效果较好。分流后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确定前后衔接且实用、丰富的教学内容

1.抓住共性,搞好基础技能训练。

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和植物保护三个专业虽然主要研究对象不同,植物科学与技术和农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作物,植物保护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有害生物,但均属于广义农学的范畴,均是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大需求出发,研究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因此有很多共同点。抓住共同点开展合班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如无论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是植物保护专业均需要识别作物和有害生物的类型,并了解作物和有害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发育规律。抓住这个共同点,可以设置识别技能方面的内容和基本的发育规律研究技能。

2.渗透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

基础技能是所有植物生产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学好基本技能,能够初步掌握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并能够在生产中实际操作,顺利指导农业生产;专业技能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生产和职业技能。学生在搞好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渗透不同专业的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增强运用知识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如作物生产的苗期管理和杂草防除技术,学生在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苗期的栽培管理措施及技术,并根据幼苗特点和杂草发生规律进行杂草防除。这不仅使农学和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了杂草防除技术,植物保护的学生掌握了作物基本栽培管理措施,还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深入学习专业技能,增强岗位能力。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对于农科类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是农科类院校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只有深入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生产和职业技能。因此,在一年合班的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分流后,通过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性、实用性、挑战性的综合性试验,深入强化专业技能;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其专业素质。

4.多角度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不仅要掌握对实践技能,而且要了解并学习先进的现代农业种植和经营模式,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虽然学校具备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试验站、实验室等,但校内的训练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现代农业对技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校内进行大部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可增加一些现代农业企业的参观、实习性内容,也可播放一些大型现代农业企业的视频,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确定相应的分次考核与综合考核的考核形式

课程成绩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运用科学合理的考核形式,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差距,自动调节学习方向,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评价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成绩评价的导向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植物生产类专业技能训练在基础技能训练部分,每次根据学生对技术掌握的熟练度和操作效果给出分数,在学期末计算平均分数作为期末成绩。在深入的专业技能训练部分,期末成绩由设计成绩、操作成绩、试验效果综合构成;两部分的平时成绩均由出勤率和学习态度构成,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

四、结语

植物生产类大平台授课在我院刚刚起步,通过实践和讨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形成了以上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更加重视,不断提高自身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应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杨文平,胡喜巧.浅谈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0(7):136-137.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篇9

【关键词】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实践;初探

一、领先的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实践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实践领先世界。夏商时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种植五谷技术,那时们就用锄头、斧头等农用工具,开垦土地,种植各类谷子,当时的人们就认识到各类谷子跟杂草,草药等野生植物混在一起,我国古人就从中挑选出谷、麦、稻、菽、稷种植,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谷,当时人们有效控制五谷的生长,还懂得农作物的灌溉技术,耕作技术,人们也在实践中分辨出了可以食用的许多物种,如稻米、小麦、高粱等,把自己用不完的各类谷子拿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去卖,当时人们也把许多捕猎得来的野兽在家里饲养,这就是猪、牛、马、鸡、鸭、狗等动物的始祖,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慢慢诞生。

在夏代就有谷、麦、瓜、稻等各类农业产品。为了农业生产的有效管理,在夏朝出现了夏历,这就是现在人们俗称的农历,我国农历最早追溯于夏朝,夏历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说明人们对气候变化、农业和动植物的观察非常仔细。人们还发明了酿酒,当时,饮酒成风,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进一步发展起来,有些部落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农业是商朝,重要的部门,农产品种类增多,出现刀、斧、铲、农用工具,还种植蚕桑,生产丝等纺织业,当时的“六畜”即羊、牛、马、犬、鸡等已广泛养殖,淡水鱼也得到养殖,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天文历法的完善,规定一年为366天,采用天干地支记日,已有春夏秋冬季节的分法,战国时,我国古人就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西周末年,青铜也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工具,西周是中原区域进入青铜时代的辉煌阶段,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引起了农业技术实践生产的广泛变化,随着农用工具的进展,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封建关系的农业生产技术诞生,井田制的瓦解与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兴起,标志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取代旧式的农业生产技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就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多的农户,可免赋税和劳役,贪吃懒做的人,被发配边远山区垦荒,废井田、开阡陌,广拓荒地,土地私有合法化,允许土地交易,这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春秋时,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快发展,相对石器来说,铁器坚硬无比,可制成各类坚锐的工具,铁农具有犁、锄等,铁器在农业领域内的使用,使农田耕作的面积扩大,南方经济发展获得巨大飞跃,南方的楚国凭借先进的工具,发展经济,国力强盛。我国古代的铸铁技术比西方早两千年。

春秋战国时,用牛耕地得到普及,铁器时代取代青铜时代,是当时农业的明显特征。铁器在农业领域的普及,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犁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播种技术、施肥技术、除草技术、治虫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也进一步发展,根据季节、土壤、气候播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栽培茶树技术在我国已有很久的历史,早在唐朝出现了专营的茶叶园地,全国50余个州郡有茶树种植,当时的茶业品种繁多,有记载显示多达20几个品种,饮茶在当时已成为一种风尚,民间和官场都乐于饮茶。茶业加工技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生产茶业技术和加工茶业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技术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政府的茶税制度,在783年正式确立,从此,茶税成为任何朝代的重要的赋税收入,茶树的栽培技术已在民间流传,韩鄂的《四时篹要》已有最早详细的茶树栽培技术。唐代非常讲究茶业的加工和采摘,如蒸青制法是当时的主要加工方法之一,把生鲜的叶子采来后,再用蒸汽杀青捣碎,然后制成茶饼,以烘干备用。5世纪时,我国的茶业技术相继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后来传入欧洲和美洲,饮茶风气遍布世界。

二、农业生产技术实践与农学巨著的互动

马克思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推动了农学巨著的产生。农学巨著的指导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战国时的《山海经》就有用牛耕地的记载,《吕氏春秋》就提出了重视农业的思想,记录了种植农作物与时令的关系。农业生产技术理论的进步,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稳定。农业生产技术理论与生产工具的发展,推动力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如举世瞩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水利工程技术,至今仍对农业生产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般都是在农业发达地区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具有分流洪水,灌溉田地的功能,让成都平原变成千里沃府之地,这些浩大的工程、先进的技术,显示了我国古人无比的智慧。

茶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它起源于中国的南方地区,汉朝时代就有了“烹茶”的记录,758年左右,唐朝时的陆羽所写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关于茶的专著,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步关于茶的专著,此书详细地记录了茶的生产流程,性状、产地、品质、烹饮、采制等方面。此书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古代的茶业生产技术实践。

唐朝农学专家陆龟蒙,著《耒耜经》,是我国第一部农具专著,也是最早记录农业生产技术的专著。唐朝大力发展农业和牧业,广修水利设施,设立专门官职负责管理水利,当时突出的农业成就,就是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促进了河西走廊的经济繁荣,促进了东西交通和东西贸易,明朝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代的《天工开物》记录了古人耕地和种植的情形,也说明各种农具得到广泛使用,鼓励拓田开荒,推广各类农用工具。

我国古代有许多研究农业生产技术的学者,一些纯技术性的农书重点介绍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农生产技术实践,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代的《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到明代随着农业经济的发达,出现了全面总结古今农业生产技术实践的《农政全书》,基本概况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生活的各方面,是集农书之大成。此书包括农本、水利、农器、开垦、栽培、蚕桑、牧养、酿造等方面,开垦、水利、荒政是此书最主要的内容。在内容上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认为农业是百姓衣食的来源,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他对新作物的试验和推广非常热衷。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而艺之。徐光启认为,水利技术是务农之本,他独自翻译了水利著作《泰西水法》。他上推远古,下验将来,参加观测、验算。在农政的同时,没有忽视农业生产技术,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从实践中得来的新经验得以流传和推广。

三、政府政策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促进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府政策是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与生产技术发展相适应时,就能大大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古代历代政府的良善利农政策大大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夏商时代,我国就有专门管理农业的官职,即稷官,也有专门官职负责农业水利灌溉技术。明政府下令全国各地的流离失所的人民返乡农耕,返乡者三年免税,政府把人口稠密的迁往人口稀少的地方开垦荒地,政府发耕牛、农具、路费,免几年赋税,还召集无业农民开垦荒地,明朝政府规定:永为已业,候三年后仍将该科税粮依期送纳,勿违。这为明初开荒政策的描述。奖励垦荒政策的措施使农业生产技术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明初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命令各地官吏负责水利事宜,派官员在农闲时督察水利设施,对轻视水利、玩勿职守的官吏严加处罚。政府兴修水利多达几十万劳工,在山东开通会通河,建有调节水量的闸门,重新修通南北大运河,使沿岸农田得到灌溉。鼓励种植桑麻棉经济作物,朱元璋下令:农民田五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陪之。并将这一法令推广全国各地。还下令各地农民多种棉花则棉赋税。经过政府的强行推广,棉花普及得到推广,棉花的推广带动了纺织业的发展。大力推广桑、枣、果树,“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凡地方官员赴京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把种植经济作物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重要因素,这些措施,扩大了桑、麻、棉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为明朝后期丝业、棉织业的辉煌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明朝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农产品数量猛增,中央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当时的农业经济相当繁荣,为社会经济的兴盛奠定了坚强的基础。明朝在南京、杭州、苏州、绍兴、陕西、四川等地设有织染局,棉纺织业相当发达,种植棉花成为农民家庭的重要副业,松江、杭州、苏州等地成为棉纺织业技术中心,松江的棉纺织业最为著名,有“衣被天下”之美誉。

政府政策的开明与对外交流,使大量的新作物品种与生产技术在明朝引入。玉米、红薯等粮食农作物品种与生产技术得到引进和推广,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玉米原产于美洲,在明朝由中亚传入我国,很快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和汉水流域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随后玉米在广西、四川、甘肃、山东、陕西、河北、贵州等地种植。红薯,原产美洲,明朝传入我国,红薯具有抗旱、产量高、口味好等优点,适宜贫瘠的旱地和山地,后来成为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番薯产量高,不与五谷争地,适于旱地种植,在我国广泛传播,他们的传入和推广,对提高粮食亩产量、总产量起到革命性的作用,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经济作物种植在明朝得到显著发展,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在明朝传入中国,进一步丰富农产品结构,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适于沙地生长,利于沿海、沿河、沙滩地带生长,种植于江苏、福建、浙江等地,在江南农业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出现多种经营方式,棉、麻、茶树、甘蔗、蔬菜、果木、花卉等品种广泛种植。湖南、湖北、江西成为新的粮食中心,承担向福建、广东、江南提供粮食的重任,唐宋以来,江南一直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区,俗语曰:湖广熟、天下足。

除以上原因外,我国古人的民间智慧是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实践的走在世界前列的最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土地肥沃宽广,广大农民勤劳耕作,在多年的技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在长江中下游等农业发达的地区,人们通过水利灌溉技术、扩大牛耕技术、改善施肥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不断培育高产农产品种,在浙江、海南等地,双季稻已开始间作技术,形成早、晚稻二熟制,早晚稻连作制在南方出现,有利于提高粮食的亩产量。农学家徐光启,宽仁果毅,淡泊自好,生平务有用之学,自幼干农活,以坚忍不拔的精神钻研农学,他在家乡进行农业试验,长期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在广大民间智慧的基础上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技术的生产经验。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篇10

1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对策

(1)建立完善植物保护体系,确保植物保护队伍稳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植物保护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植物保护管理机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考核,才能确保相关措施得到真正落实,与此同时注重先进、高素质、专业水平人才的吸收和引进,加强工作人员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才能确保植物保护队伍的稳定,从而推动植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例如:根据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病虫情况,采用专业技术进行分析和深入调查,并制定完善的病虫防治措施,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使植物可以健康生长。

(2)注重各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加大植物保护工作力度。我国对植物保护工作给以了高度重视,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各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才能使植物保护工作获得应有的成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与农民群众保持长期联系,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真正了解病虫灾害发生的情况,从而制定更完善的植物保护措施,避免重要农业经济损失情况出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大植物保护工作力度,充分配置相关人力、财力和物力,才能真正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从而提高植物保护整体效果,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

(3)加大植物保护工作宣传力度,强化植物保护监测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加大植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注重专业技术讲座举办、专业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推广等活动。要真正深入农民群众内部,提高他们对植物保护工作认识,增强他们的防护意识,才能使植物保护技术得到真正应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现展中,传媒技术的不断推广,使农民群众了解农业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给植物保护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不断强化植物保护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病虫防治中,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富农,从而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

(4)提高植物保护专业水平,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和力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植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必须提高其专业水平,同时,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和力度,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使农业病虫防治、检疫等得到有效落实。在实践过程中,注重科学发展观的有效传播,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强生态防治技术的推广,以减少化学农药给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危害,从而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只有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的抵抗能力,完善防御保障体系,才能使植物保护工作获得预期效果,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