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的标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06

自然经济的标志篇1

关键词:地理标志;价值;多元

地理标志是一种商品的标志。其所标示的某种商品,来源于某个特定地区,这种商品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这个特定地区的自然因素和(或)人文因素决定。地理标志类属于知识产权,不过是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它标示着产品的质量和声誉。在我国现阶段,地理标志承载着“三农”的权益,它构成了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是代表区域文化乃至区域形象的符号。地理标志的价值是多元的,既包括经济价值,又包括文化价值,还包括政治价值。

一、地理标志的经济价值

地理标志的经济价值是指地理标志所标示的产品的产地、质量、声誉等信息和经济指标,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形成了比较优势产品,从而为产地的生产者带来经济方面的利益。地理标志具有溢价特征。所谓溢价就是高出的标准价格,或曰升值、升水。从量上看,一个产品的溢价额就是高出正常竞争条件下所形成的市场价格的那一部分的价格。地理标志产品为什么会溢价?这是由其生产垄断性决定的。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具有唯一性,再加上制作工艺的地方性和传统性特色,使得此地理标志产品只能在此地生产而无法在彼地复制。这就是垄断性生产。垄断生产必然带来垄断价格,地理标志产品即表现为溢价。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垄断性具有一定范围的集体性质,因为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不是某个生产者,而是产品产地所有具备使用资源的生产者,他们具有共同的注册和使用的权利。强调这一点,意义十分重大。权利享有的集体性,不仅能使地理标志从最广泛的角度实现其带动产品产业化发展,而且还能为地理标志产品提供统一标准的质量保证。在我国,地理标志产品90%以上都是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的大多数农户都处于分散的状态,各自处于封闭垄断之中。不会也不可能按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和种植,其产品质量必然是参差不齐的。地理标志产品溢价属于品牌溢价,品牌的经营必须以良好的质量为基础,质量提高了,品牌就叫响了。品牌的经营作为信誉载体,其所散发出来的信息就会有更多乐于接受的受众。

正因为地理标志具有溢价性,能使产品形成巨大的附加值,从而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地理标志课题组中郡联合地理标志研究中心提供的《第二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指出,截止2011年1月15日,全国地理标志数量为1949件,全部产值为8300亿元,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小视的巨大产业,有力的推动了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板块中占有重要位置。青海省生产的藏毯被誉为世界三大名毯之一,2008年获得地理标志后,全省每年经济效益增速超过10%。据统计,2008年青海省出口藏毯达4645万美元,占全国手工地毯出口总额的30%,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理标志不仅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还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如福建武夷茶获得地理标志后,每公斤大红袍、名枞单价在原来基础上提升600多元,仅此一项,企业和茶农年均多收入1500万元。福建全省对地理标志实行法律保护,每年直接增加收入达10亿元,间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增收10亿元以上。

二、地理标志的文化价值

地理标志的文化价值是指地理标志对与其相关的地方(区域、民族乃至国家)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的传承、保护和弘扬的特殊作用。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学会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不断获取满足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这便是文化的构成。地理标志承载的传统文化,是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劳动者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对其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加以抽象,从而形成的优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加工制作工艺。这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凝聚到产品之中,使得地理标志不仅有了物质财富的属性,而且还有了精神财富(文化传统)的属性。一个地理标志的消失,通常意味着与他同时存在的一些文化现象也会随之失落。时至今日,地理标志已被全世界看成了传统文化、知识的一部分。1992年6月签署的国际《生物多样化公约》明确指出,传统知识包括体现地方传统生活方式的知识、创新和实践,包括本土技术和传统技术。

地理标志产品的存在是以消费为支撑的。地理标志的文化内涵,既包括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文化,也包括地理标志产品的消费文化。以茶叶为例,茶叶按颜色区分,有绿、红、黑、白、黄、青之分。每种茶的制作工艺均不相同,而体现的茶叶营养,功效等也就各异。就说绿茶,绿茶具有形美、香高、味醇、耐冲泡等特点,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这些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腐、抗癌、杀菌、消炎、防衰老均有特殊效果。绿茶的这些特点和功效是要以正确的生产加工工艺为保证前提的。绿茶的制作工艺包括手摘、炒青、揉捻、干燥等过程,道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讲究。由于手摘的时间不同,绿茶可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在谷雨至立夏期间,茶树抽一芽四叶或一芽五叶手摘为主;夏茶在夏至至小暑,一芽三叶或以一芽时为宜;秋茶在秋分至寒露,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为宜。加工干燥的方法不同,使得绿茶又有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之别。应该说,茶叶的生产和加工流程,可以构成一部宏富巨著。而茶叶的饮用,其茶道功夫的每个细节同样渗透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唐代诗人芦仝写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民间俗称“七碗茶歌”),通俗的揭示了茶饮文化的深邃内涵。有茶仙之称的晚唐文人陆羽,著有《茶经》,在后世的传统茶文化中,其高尚的人格风范更是独树一帜。当然,不是每种地理标志产品的消费文化都象茶饮的底蕴一样深厚,但人们在消费地理标志产品本身的同时,可以程度不同的分享着裹带在产品表里的文化元素。比如产品的包装装潢艺术、构成成分、物理功效、使用方法、加工工艺、产地趣闻轶事、背景故事、历史典籍等等。

地理标志与传统文化内在的契合,决定了地理标志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中的特殊作用。这种作用还是地理标志人文价值的具体体现。学界认为,在现有的知识产权中,最适合保护传统文化的当是地理标志。外国的学者还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大趋势下,唯有地理标志才可以抵制文化趋同而使世界文化呈现多元特色。地理标志是传统文化的保护神。

英国政府公共外交顾问西蒙·安霍尔特Simonanholt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某个地区(国家)把经济增长看做单纯的经济问题的话,那么这个地区(国家)就存在发展二维品牌的危险。因为它只会让投资者、货币投机者和逃避纳税的人感兴趣。如果将文化、传统遗产、体育运动等作为品牌的第三维,那么这个地区(国家)就可以在世界上获得尊严和尊重,在国内也显示了生活的质量。这些观点得到广泛认同,如果我们以此来解读地理标志,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地理标志不应当是纯粹的经济问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地理标志是一种品牌,但它不是二维品牌,而是三维品牌。

三、地理标志的政治价值

地理标志的政治价值是指,地理标志对于社会主体政治生活的某种需要能够提供相适应的满足,在围绕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事关全局的实践活动中,提供正能量,发挥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将地理标志作为国家政策的一种工具,用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稳定,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例如法国的波尔多地区土地贫瘠,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当地人习惯种植葡萄,以酿制葡萄酒为生,国家曾给与了许多特权加以保护。但在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法国政府为确保充足的粮食供应,取消了波尔多地区的特权,让他们改种小麦。结果事与愿违,让波尔多地区的经济受到了重创,社会动荡不安。后来政府又不得不恢复原来的特权保护。法国是地理标志做的最早,也是做得最好的国家,受法国的影响,整个欧盟地区都特别重视地理标志的政治效用。促进有特定特征的产品的生产,通过提高农民收入以保留这些地区的农村常住人口,将造福于农村,尤其是不发达或偏远地区的经济。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地理标志对于我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

首先,地理标志工作是帮助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务。作为“三农”权益载体的地理标志,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人们在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这样的体会:地理标志是一个助推器,一颗摇钱树,一张通行证。能助推农业兴盛,帮农民致富,让土特产品畅销全世界。目前,我国地理标志工作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地理标志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也将逐渐兴盛起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也将不那么尖锐,“三农”的矛盾也会逐步的缓解甚至减少。

第二,做好地理标志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科学发展也就是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做了这样的描述: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个定义中,我们看到了可持续发展涵盖的丰富内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平衡代际之间需求,等等。地理标志作为产品的标识,其承载了被标识产品的质量及其它特征,必须由产品原产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所决定的要求,决定它应当是历史的产物。而这一种历史产物却又能受到现代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地理标志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地理标志产品产地在技术革命时代里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如福建省福鼎市对具有300多年栽培历史的“福鼎槟榔芋”申报了地理标志保护。他们重视槟榔芋的提纯复种工作,在保护传统特点价值的同时,也注意对槟榔芋原品种、资源的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了与环境和谐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做好地理标志工作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地理标志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理标志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将进一步显示出来。为了规范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国家必然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地理标志作为名牌产品的一种标志,应当由相应的法规予以保护。随着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份额的扩大,国家必然将颁布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律,把保护地理标志权同自我监督产品质量结合起来,改善生产经营者管理,提高生产经营者效率。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地理标志呼唤法律保护,势必对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四,做好地理标志工作,能增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话语权。商品知名度是地理标志产品的外在价值,它是一种无形资产。而该产品生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则是其内在的核心价值。人文因素属于当地传统文化,地理标志是当然的知识产权。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一般国家无法相比的传统文化优势。尽管我国在专业技术、商标、版权等方面还比较疲软,无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抗衡,但可以扬我所长,做好地理标志工作,加大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与科技强国、经济大国对话的筹码,加大国际市场份额,维护国家尊严。

地理标志的多元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满足人的需求是地理标志存在的首要意义,是地理标志价值的核心内容。地理标志的价值体现,不仅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同时作为一种绝对超越的指向,还潜载着人类对地理标志的要求与愿望。唤起人们对地理标志的要求与愿望,正是本文讨论地理标志多元价值的全部意义。

参考文献:

[1]冉红.地理标志产品溢价特征及对策[J].商业时代,2010(16):137-138.

[2]王彧.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产值超8300亿元[n].中国经济时报,2011.01.17.

[3]杨蕾.10年磨一剑,剑出锋芒现——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10年发展之路扫描[n].中国质量报,2009.10.26.

作者简介:

自然经济的标志篇2

地理标志与前文所述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原产地是相互邻近的两个概念,但两者却有很多不同,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原产地是货源标志,而地理标志不只如此。地理标志的由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的法国。本世纪30年代,法国出现葡萄酒生产过剩危机,市场上假冒名葡萄酒泛滥。为此,葡萄种植业者、葡萄酒酿造业者和法国政府于1935年组建了“全国特产葡萄名酒及烈性名酒研究所”,着手以原产地对商品命名的研究工作。“原产地”命名主要围绕土地品质、葡萄品种和人三个方面展开,即本地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能够为市场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独特产品。法国自1935年实行地理标志制度以来,以原产地命名的葡萄酒产品有400多个,以原产地命名的酒类产量达23亿升;以原产地命名的葡萄种植面积占法国葡萄种植总面积的52%。近几十年来,法国以地理标志命名的产品的范围已从酒类扩展到奶酪及其它产品如橄榄、核桃等。原产地命名注册的产品与一般产品相比较,具有知名度高、品质好、高附加值等特点,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以原产地命名商品的做法。1992年7月14日,欧共体第2081/92法令,明确规定保护食品和农产品以“原产地”命名及保护地理标志。1996年6月,欧盟为加强对欧盟农产品的保护,公布了农产品品牌注册名单,凡注册的农产品品牌,只有在“原产地”生产,并严格遵守有关标准的生产者才能使用。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22条中的“地理标志”,指用来标示原产于某地区并具备由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要素所确定的特定质量和特色产品的一种商业标记。这里的“某地区”可能是一个国家,如中国陶瓷、法国白葡萄酒,也可能是特定国家中的一个地区,如天津鸭梨、峨山矿泉水,还可能是一地区内更小的地方名称,如龙井茶、景德镇瓷器。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商业标记,一般是由地理名称和产品通用名称组合而成,如新疆葡萄干,其中“新疆”是地理名称,“葡萄干”是商品通用名称。当地理标志的知名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只取地理名称便可实现整个地理标志的表示功能,如“香槟酒”习惯被人们称作“香槟”。地理标志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地理标志是一种地理名称,但它不是一般的地理名称。一方面,地理标志是实际存在的地理名称,其涵盖的地域范围大可以是国家,小可以是省、市、县、镇、村。地理标志就是这特定地域内某种产品的生产、制造、加工者共同使用的一种商业标记。另一方面,地理标志是具有较高声誉的地理名称。一般的地理名称(即商品产地落款或货源标志)经当地某种商品的生产、制造、加工者的长期使用,其声誉不断提高,令消费公众对这种地理名称下的特种商品产生了稳定而又特殊的信任感,这时一般的地理名称就转化成了地理标志。其次,地理标志与其标示的商品的特定质量和特色密切相关。一般的产地名称之所以能发展成地理标志,关键是商品的特定质量和特色是由产地内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决定的。这里的自然因素是指产地内的环境、气候、土质、水源、物种以及天然原料等;这里的人为因素主要指产地特有的产品加工工艺、生产技术、传统配方或秘诀等。上述人文地理条件对地理标志形成的作用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可能表现为产地内世代生产者对生产加工工艺、所选原料等生产要素的规律性认识,进而形成稳定的产品质量和特色,也可能表现为消费公众对产品质最和特色的普遍认同,由此形成产品信誉,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再次,地理标志既是一种质量证书,又代表了产地信誉,因此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这种社会影响就地域而言,可分为世界性地理标志、全国性地理标志和地区性地理标志;就影响的社会主体而言,指达到一定数量范围的消费群体。地理标志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地理标志是产地内生产、制造、加工者共有的一项无形财产,是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有利手段。

地理标志的属性和功能与商标基本相同。它们都属工业产权的范畴,是商品生产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都有商品来源区别功能。但二者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是地理标志用来区分不同的产地,商标则用来区别同类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不同生产经营者。同一产地的不同生产经营者可以使用相同的地理标志,但使用的商标却不同。二是地理标志一般只用于商品,而商标使用的范围即可是商品,亦可是服务项目。三是地理标志的质量信誉表示作用取决于产地的人文地理条件,而商标的信誉表示作用则取决于具体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一点需要说明,依照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规定,地理标志可以注册为“证明商标”。当然,注册为“证明商标”并非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的唯一手段。

二、地理标志权

通过上文对地理标志涵义的分析,不难得出地理标志权的概念。所谓地理标志权是指产地内特定商品的生产者对其产地名称享有的专有性权利。其中“特定商品”是由具备产地的人文地理条件确定的特定质量和特色的商品,该商品符合真实、稳定的传统条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享有较稳定的信誉。“生产者”指从事特定商品的生产、制造、加工的单位或个人。关于地理标志权的涵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地理标志权是一种专有权。如果地理标志被产地内的商会、机关或者团体依法申请注册为证明商标,则由该商会或团体享有该地理标志的专有权;如果地理标志未被注册为证明商标,则地理标志权表现为地方性共有权。地理标志权作为一种专有性的权利,其“专有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即原产地名称权既不能转让,也不能许可产地外的单位或个人使用。其理由在于,地理标志的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都会导致产品出处的混淆和消费者的误认,并丧失地理标志的本质特性。

第二,地理标志权是一种集体性的专有权。地理标志不能为某个人所垄断,即使被有关组织申请注册为商标,也要由注册人依法授权给合格主体共同使用;如果地理标志未被注册为商标,它就表现为一种共有权。这是因为,地理标志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是基于产地的特有自然条件和产地内世代劳动者集体智慧而形成的,它当然应当属干产地内劳动者集体所有。地理标志权的集体权利属性决定,产地内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只要其产品符合相应的传统条件,具有特定的质量和特色,均可使用该地理标志。与之相适应,产地内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一旦不能按规定的条件从事生产经营,就要丧失使用该地理标志的权利。地理标志所限定的地域范围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无论其生产经营产品的质量、特色是否与该地理标志的特定要求一致,或者是否使用与产地内生产经营者相同的原料和技术,都无权使用该地理标志。

第三,地理标志权没有限定的保护期,它取决于产地特有的人文地理条件。地理标志权具体表现为使用权和禁止权两个方面。作为使用权,它不受时效的限制,可供产地内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世代享有,即使某一地理标志在一定期间未被使用,也不能由公众随意使用;作为禁止权,地理标志权的权利主体可以排除产地内外一切不合格主体对其地理标志的非法使用。尤其地理标志的滥用或冒用,会淡化地理标志的识别性,降低其商誉含量,使地理标志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第四,《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地理标志明确列入了工业产权的范畴。地理标志的特有功能使得它成为使用主体的一项宝贵的无形资产,成为特定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也正因为如此,地理标志成为假冒的对象,地理标志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强地理标志权法律保护在名牌战略中的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实施名牌战略,启动名牌工程。一提到名牌,绝大多数人会想到商标,尤其是想到驰名商标,与之相适应,对名牌产品的保护,更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会想到运用商标法来维护其合法权益。殊不知,名牌产品之名不只是商标的出众,其中还有商号、地理标志等所承载着的信誉。名牌产品的法律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地理标志保护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理标志在名牌战略或名牌工程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关系上。一方面是地理标志与消费者的关系。消费者以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购自己的商品,这种挑选是对商品最公正的评价,是对商品生产经营者合理的报偿,其结果使商品生产优胜劣汰。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体现在“认牌购物”上,穿名牌、吃名牌、用名牌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认牌购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选择商标,其中还有地理标志。如西湖龙井茶、沧州金丝小枣、新疆哈密瓜、绍兴黄酒、赵州雪梨等,人们可能不知道或不太在乎其商标是什么,但对其地理标志格外垂青。可见,地理标志的依法使用是对消费者负责,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正是名牌战略或名牌工程的宗旨之一。另一方面是地理标志与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关系。商品生产经营者只有从维护消费者利益出发,提供的商品适合人们的实用水平和购买能力,比同行竞争者物美价廉、质量高而又富有特色,才能创出信誉,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名牌的行列。地理标志之所以能从普通的货源标志演化而来,正是产地内特有的自然条件和世代劳动者的智慧使然,地理标志中凝结着较高的信誉,使其成为名牌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地理标志又可以为商品生产经营者换取可观的收益。上文提到过的法国葡萄酒产品的地理标志已成为当地开发农村地区潜力的有效手段,创出了一系列名牌产品,中国消费者所熟悉的人头马、轩尼诗、马爹利都是夏郎特蒸馏器酿制出来的葡萄酒。再一方面是地理标志与国家的关系。地理标志是名牌的组成部分,而名牌产品的多少标志着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显示国家经济实力。在进出口贸易中,我国许多名牌产品因地理标志享誉世界,如中国丝绸、中国瓷器等,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我国的商品形象。总之,名牌中的地理标志与国家利益、生产经营者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它在名牌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理标志在名牌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决定地理标志保护是名牌产品法律保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搞好名牌产品的原产地名称保护,本章以下儿节将对地理标志侵权认定、法律责任、制度完善等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以期能对名牌产品原产地名称保护实践有所借鉴或参考。在此,只对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几个观念问题作初步讨论。

笔者以为,做好名牌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在观念上应当注意三个联系:

首先,把地理标志的意义同目前市场经济实践和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地理标志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将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理标志在市场上作为竞争手段的功能将进一步突出;为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国家将进一步健全市场管理法,原产地名品适合人们的实用水平和购买能力,比同行竞争者物美价廉、质量高而又富有特色,才能创出信誉,使i‘1己的产品进入名牌的行列。地理标志之所以能从普通的产地标忐演化而来,正是产地内特有的自然条件和世代劳动K的智慧使然,地理标志中凝结着较高的信誉,使其成为名牌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地理标志又可以为商品生产经营者换取可观的收益。上文提到过的法国葡萄酒产

品的地理标志已成为当地开发农村地区潜力的有效手段,创出了一系列名牌产品,中国消费K所熟悉的人头马、轩尼诗、马爹利都是夏郎特蒸馏器酿制出来的葡萄酒。再一方面是地理标志与国家的关系。地理标志是名牌的组成部分,而名牌产品的多少标志着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显示国家经济实力。在进出口贸易中,我国许多名牌产品因地理标志享誉世界,如中国丝绸、中国瓷器等,它们在一定意义L代表了我国的商品形象。总之,名牌中的地理标志与国家利益、生产经营者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它在名牌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理标志在名牌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决定地理标志保护是名牌产品法律保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搞好名牌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本题将对地理标志侵权认定、法律责任、制度完善等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在此,只对地理标志保护的几个观念问题作初步讨论。

笔者以为,做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在观念上应当注意三个联系:

首先,把地理标志的意义同目前市场经济实践和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地理标志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将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理标志在市场上作为竞争手段的功能将进一步突出;为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国家将进一步健全市场管理法,地理标志作为名牌产品的一种标志,在法律保护上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商品质量是地理标志信誉的物质基础,把保护地理标志权同自我监督商品质量结合起来,无论是对保护消费者利益,改善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还是从放眼未来,地理标志对生产经营者的回报来看,都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然经济的标志篇3

[关键词]地理标志法律保护tRipS

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融合,地理标志的经济价值日渐凸显,对其加强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具有多样性,农、林、牧资源富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富有地域特色和人文因素的地理标志产品。作为wto成员,我国有义务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的相关条款。同时,作为农业大国,我国要充分利用地理标志资源丰富的优势,依照世贸规则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一、地理标志的概念

世贸组织于1994年通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第22条第1款规定:“本协议的地理标志系指下列标志:其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我国在2001年10月新修订的《商标法》中也增加了地理标志的有关内容,其中,法条第16条第2款明确规定:“前款所称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地理标志的内涵:

1.地理标志是特定地区的名称与特定产品的结合,用于指示该产品来源于该地区,而且,该产品的质量特点和声誉等主要取决于该地理因素。如西湖龙井、烟台苹果、日照绿茶等。

2.地理标志所标示的产品特定的品质、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此地理来源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例如,蠡县麻山药是河北省保定市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独特的品质就与蠡县特有的自然条件和高标准的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蠡县沙质土壤富含钾元素等成分,土质结构独特,光热条件适宜,再加上传统的生产工艺,形成了蠡县麻山药的优良品质,尤其是硒的含量是同类产品的数十倍。

3.地理标志是经过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某地区的某种产品的特定质量或者其他特点,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被广大的消费者所认识。而且,这种特定的质量或其他特点只有稳定和持久,才能声名远播。所以,我国在认定地理标志时,要求该商品必须有悠久的历史。例如,浙江的西湖龙井,享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四绝美誉,早在唐代就有记载,宋代已经闻名。自1995年~2006年5月7日,我国商标局共受理地理标志申请600多件,核准注册171件;初步审定地理标志25件。已注册地理标志保护的商品除香梨、芦柑、密桔、柚、橙、茶叶、大米、活鸡、黄酒、葡萄酒等农副产品外,还包括瓷器、煤、石雕等手工艺品和矿产品。目前,我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有地理标志。

二、加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意义

1.履行入世后义务,积极与世贸规则接轨。我国已是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按照世贸规则的要求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积极履行包括tRipS协议在内的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tRipS协议第二部分将地理标志权作为知识产权的组成部分明确加以列举,并在第22条~24条就有关地理标志保护的一般规定、葡萄酒、烈酒的额外保护制度,以及保护例外规则等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我国应联系实际,遵守tRipS协议,并尽快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与相关规则接轨。

2.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提升产品竞争力。地理标志作为商品地理来源的识别标志,能够使所有权人及商品的经销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在一般消费者的心目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种对某一特定地理环境所产生出来的某种商品的特殊崇尚。“尤其是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受地理环境和传统工艺等人文因素的影响极大,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会造成同一种农产品具有不同的品质特色,而不同的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和传统工艺等人文因素又是不可转移的,因此一地的农产品的特色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其地理标志保护,有利于将当地的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打响地方经济品牌,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例如,2003年,宁夏自治区使用“中宁枸杞”地理标志的枸杞每公斤销售价格平均比2002年提高2.6元,“中宁枸杞”已成为宁夏自治区中宁县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2003年实现产值2.3亿元。

河北保定市的蠡县麻山药2006年种植面积达7万亩,总产量近20万吨,年实现产值5.39亿元。仅此一项可实现年收益3.01亿元,全县人均增收602.47元。

3.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地理标志保护源于生产者对特色产品生产地域的保护需求和消费者对特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对于生产者而言,将地理标志以证明商标或某种形式申请注册,采用法律手段保护地理标志,无疑会增加对这一特殊商标权的保护力度,从而为打击形形的假冒地理标志的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市场活动中,某些不法商贩出于非法牟利的目的,假冒地理标志,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纳入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手段在地理标志保护措施中的比重,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竞争公平有序的进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产品生产日益国际化,借助地理标志有利于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此外,地理标志在外贸中还是确定关税、执行卫生检疫、进行外贸管制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因而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尤为重要。“地理标志在国内获得保护是使用该地理标志的商品开辟国际市场的法律基础。”

三、加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对策

1.设立专门机构,健全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地理标志的保护归属于两个部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机关。这种管理模式既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使当事人无所适从,也造成了两个部门共同执法时行政权力冲突,不利于对我国具有优势的地理标志进行有效的保护。因此,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尽快设立保护和管理地理标志的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地理标志的审核、注册、登记、查处、等行政管理工作,明确申请程序,严格审核标准,统一专用标志,切实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对部分需要特别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可实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同时要对现有的地理标志进行整顿,规范地理标志标识的使用。

此外,由于立法上的局限性,现行经济活动中大量假冒地理标志而产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消费者权益受损等问题,《商标法》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可采用以《商标法》为主,《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为辅的法律保护模式来弥补单一商标法模式的局限,对地理标志实施全方位的保护。

2.加大打击力度,强化行政干预。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为牟取非法利益假冒他人地理标志、搀杂搀假、粗制滥造的现象还十分严重。2002年久负盛名的新疆哈密瓜“烂市”于内地街头,无人问津,其中既有盲目追求产量忽视品质的短期行为,更主要的是大量假冒的哈密瓜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了哈密瓜的声誉;2003年发生的“金华火腿”含有“敌敌畏”事件,就是因个别企业鼠目寸光、以次充好导致自毁声誉,众多使用“金华火腿”的企业损失惨重。我国执法机关应借鉴这些教训,加大打击力度,对假冒地理标志或粗制滥造行为给予严厉惩戒,确保地理标志的正确使用。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单靠个人和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有效保护,必须借助于公共机构(政府)或准公共机构(行业协会)的辅助和干预。”

由于相应体制的不健全,我国对地理标志的行政保护意识淡薄,以致其中的一些已演变成为同类商品的通用名称,如安徽宣纸、绍兴酒就是典型例证。由于长期保护不力,产于云南的大理石已成为同类石材的通用名称,以致确实出产于大理地区的大理石也已失去了竞争优势。我国行政执法机关应借鉴法国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加强行政保护。1989年10月,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工商局就应法国政府的强烈要求,发出《关于停止在酒类商品上使用香槟或Champagne字样的通知》,指出:“香槟”不是葡萄酒的通用名称,而是属于法国原产地名称,要求我国企业不得在酒类商品上使用“Champagne”或“香槟”字样。试问,单靠个人的呼号请求能实现如此效果吗?

3.确保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推进标准化生产。地理标志保护最本质和最核心的内容是地理标志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要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特色和质量。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要贪大求快,不要为数量牺牲质量,不要为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利益。四川涪陵榨菜曾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为了扩大产量,90%使用“涪陵榨菜”标志的企业没有使用传统的“风脱水”工艺,而使用了成本较低的“盐脱水”工艺,致使“涪陵榨菜”与其他同类产品毫无区别。

自然经济的标志篇4

一、整改项目(存在问题)

(一)学习有所放松。县志办领导班子,对学习,包括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都不够,往往强调工作任务重而放松对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对制度规定的学习时间,也往往会因工作多等原因挤占而不能保证按时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活动,使学习制度停留在口头上。

(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宣传有关法规,以及贯彻落实地方志发展规划方面,存在差距。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往往停留在依靠党员干部职工自觉学习上,停留在报刊杂志阅读上,缺少对党员干部职工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因而对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缺乏深刻理解,广泛宣传,力度不够。在对地方志法规的宣传方面,只注重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学习宣传教育,而缺少对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全社会的广泛宣传教育,没有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对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省政府《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的宣传学习,因而,《地方志工作条例》、《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等两个地方志工作法规,没有在**县的范围内很好地得到宣传。在贯彻落实《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2010)》方面,存在重制订规划,轻抓好落实的问题。只依照省里的规划,制订了**县方志事业发展规划,但是在抓落实方面存在差距。

(三)满足于日常业务工作,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工作方面主动性不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作出实施“生态经济县、文化先进县、安康和谐县”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绿色崛起,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作为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地方志工作部门,在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上存在差距,往往只停留在被动应付的水平上。

(四)在抓好地方志干部队伍建设上有差距。地方志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地方志工作者,应是比较全面的人才。当前,我县地方志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提高地方志编修质量仍受到制约。近年来,县志办领导班子,在抓好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对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有待加强。

(五)开拓创新方面仍有差距。近年来,本办领导班子,对做好地方志工作,虽然比较积极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已成为梅州市方志系统的排头兵。但是,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方面,仍存在差距,往往存在因循守旧,按经验办事,按部就班的情况,缺少创新意识、开拓精神。

二、整改措施和标准

(一)加强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体系特征。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

(二)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要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三)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一是提升科学发展的思想水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知与行,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创业难,守业更难;发展难,科学发展更难。我们应当抓住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契机,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真正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变为一种理论信仰、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根本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二是提升科学发展的决策水平。科学决策引导科学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领导干部作决策,要把顺应发展潮流与遵循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央的精神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民主决策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决策的民主化,要广开言路,拓宽民主渠道,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制定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防止和克服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依法决策保障科学发展。决策要坚持合理性、民主性、公开性原则,讲究程序,遵守规范,实行阳光运行,杜绝暗箱操作,以科学程序保障科学决策。

三是提升科学发展的执行水平。科学发展观的实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执行的力度上。我们领导干部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重在落实,贵在执行。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为虚名所累、不为私利所诱,在脚踏实地、崇尚实干、推动科学发展上当表率、树标杆,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求发展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应敢于担当、善于谋划、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真抓实干,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务求科学发展的新成效,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

(四)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理解和认真实施县委提出的建设生态经济县、文化先进县、和谐安康县三大发展战略,走又好又快的绿色崛起之路。

县委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的实际、**的县情,我们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走又快又好的绿色崛起之路,在绿色崛起示范县活动中,认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绿色崛起就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支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绿色崛起要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也只有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才能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即绿色和谐崛起。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关键是要坚持以绿色崛起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好”字当头,又好又快,是今后引领经济发展基本指导思路,是经济发展的新标杆。这个“好”字既讲求经济发展的效益好,经济增长的质量高,又要求节能降耗的效果好,环境保护的成效大,既要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好,又要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的实惠多,又好又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个“好”字又特别注重发展中的“协调”两字,即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就要坚持科技创新,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推行绿色GDp(绿色GDp是指用于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问题核算指标)。我们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必须处理好四个环节的关系;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这四个环节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缺一不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五)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从建设文化先进县的高度审视方志工作,积极探索,促进方志事业,努力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要以对今人和后人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待《**县志(1979~2000)》的审查、修改、出版工作。要求全体编辑人员必须认真对待复审和终审意见,按“意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补正,力争出好志。

二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探索“年鉴”如何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服务于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年鉴》是综合记载与**县的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密切相关的年度资料性工具书,有很强的现实服务性。一方面为各方人士了解**,研究历史,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另一方面,为各级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发展经济社会提供翔实资料依据。纵观以上两点,可见年鉴的重要性。多年来,我们注重了年鉴的质量,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用科学发展的角度审视我们过去的这一工作,在提高质量,注重时效,服务和服从于党委和政府工作方面多加探索,努力提高年鉴编辑质量,同时抓好其发行运用工作。

三要围绕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建设文化先进县这一宗旨,探索研究如何着力抓好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近年来,**县通过大力挖掘程旼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三大文化”,建设程旼故居毓秀书院、红军纪念公园和大佛寺,挖掘提升各旅游景区的人文内涵,使这些历史文化品牌真正成为**精神集结地,历史风貌彰显地、名贤文化纪念地,成为提升城乡文化内涵,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建设文化先进县中,地方志部门要继续努力参与各项活动,利用本身的有利优势,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如何开发利用地县地方志方志资源方面作必要的积极的探索。

四要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好《地方志工作条例》和省政府《地方志工作规定》,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地情资源网,实现地情资料数字化和网络化,向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地情信息服务。我们要按省的要求,做好人员培训、资料准备、配套设备等工作,争取在2010年基本完成地情网站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五要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地方志工作规定》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加强人才培训,积极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地方志工作队伍,不断创新工作新思路,努力使地方志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实践中发展方志事业。

三、责任领导、整改时限

(一)抓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体系特征。该项整改工作由韩园德同志负责。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省委十届四次、市委五届五次和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使党员干部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宣传有关法规,以及贯彻落实地方志发展规划方面工作,由韩园德同志负责。要在2009年抓出成效来。

(三)对满足于日常业务工作,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工作方面主动性不够方面问题。由肖**同志负责抓整改。要在2009年有所改观。

自然经济的标志篇5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标志制度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采用,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这两个紧密联系的经济活动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Label),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eco。Labeling),是指由政府管理部门、公共或民间团体依据一定环境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一)经济发展是根据

生态环境的恶化产生于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者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资源过渡开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急于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却囿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又重新走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当初的老路,使得本已十分严重的世界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而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环境标志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科技进步是前提

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不仅可以使生产者采用新型无污染原料、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等从而在生产全过程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由于环境污染检测手段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对产品生产、消费全过程进行环境检测成为可能,这为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和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市场机制是手段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者,由于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只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对其经济效益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就不会有动力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若通过强制的行政、法律手段来约束企业,不仅会使企业消极应对,还有可能助长腐败,产生新的寻租行为,环境保护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针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利用市场机制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造成的环境影响相挂钩,才会迫使企业采取主动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标志制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它并不强制企业获得环境标志,也不对消费者的选择进行约束,而是利用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环境标志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从而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迫使企业将环境影响纳入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既达到了提高经济效益,又促进环保、增进社会效益的双重目的。这也是环境标志制度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的重要原因。

环境标志制度产生之后立即得到较快的发展。1987年的德国首次实行了“蓝色天使”计划,对3600种产品发放了环境标签。随后,加拿大、日本、美国、法国、芬兰和瑞士等国也相继开始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到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环境标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如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葡萄牙的“生态产品”、韩国的“生态标志制度”、新加坡的“绿色标志制度”和我国台湾省的“环保标志制度”。

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始于1993年3月,国家环保局首先批准并的环境标志图形。1994年5月17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文件。与此同时,国家环保局批准了我国首批7项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要求,为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奠定了基础。1995年3月20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中国首批环境标志产品名录并颁发了证书。

环境标志制度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公认,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难以形成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与摩擦。当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环境标志也必将朝着国际化、统一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在近期,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差异却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共同点

1二者都是跨国界的“国际”活动,它们面临着相同的国际环境,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竞争环境。

2二者都是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的经营活动。

3都以商品和劳务为交换对象,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包括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

4二者的理论基础都是早期的“比较利益学说”及“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5二者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都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区别

1商品流通形态不同。国际贸易中商品或劳务必须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国际市场营销的流通形态则呈现多样化,产品或劳务可以跨越国界,也可以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

2国际贸易的作业流程比国际市场营销狭窄。国际营销不仅涉及到产品购销、产品定价、实体分配,而且还涉及到市场营销调研、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仓储运输及促销等营销活动,并包含对国际营销的管理。而国际贸易则仅涉及到其中的若干环节。

3评估效益的信息来源不同。评估国际贸易的效益的信息来源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而评价国际营销收益的信息来源是企业的营销记录。

4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往往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双边、多边谈判,并通过wto等国际机构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国际营销活动由于主要集中在目标市场国,所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企业的营销活动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政策,一般不会直接产生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虽然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存在以上差异,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国际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能简单地仅与外国进品商打交道,而必须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环境、需求、消费者偏好和竞争程度等情况,并要求企业加强售后服务。这样,国际营销活动就成为从事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手段。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日益国际化、全球化,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以战略的眼光,从全球市场出发来制定决策,使得生产与销售分布在许多不同的国家,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或劳务需要在不同的国家中发生频繁的转移,从而使国际贸易又成为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一环。

三、环境标志制度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商品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绿色消费”成为新的时尚。据美国工业界专家估计,8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的绿色苹果;欧盟的调查结果显示:82%的德国人和62%的荷兰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都会考虑环境污染问题;我国通过对北京、上海两城市的调查,80%左右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且愿意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

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不可能对产品究竟是否属于“绿色产品”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环境标志就成为他们判断的

重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谁获得了环境标志,就等于获得了市场。环境标志已经成为产品最好的广告,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产品形象,提高竞争能力。环境标志制度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

与此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是营销活动的中心,从这点上看,环境标志制度对国际市场营销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但国际贸易也绝不能置身世外。即使企业的产品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到达外国市场,但如果产品没有获得环境标志,就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实质上失去了这个巨大的“绿色市场”,再想从外国进口商那里获得订单就绝非易事了。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必须将相关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纳入整体战略之中,努力对研发、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全部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力求获得目标市场国的环境标志。

2环境标志制度是冲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环保意识的加强,使各国纷纷对进、出口商品加以限制来保护本国的环境,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但这些措施却极容易、而且正在被一些国家利用,即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实际上形成了新的壁垒———“绿色壁垒”。绿色壁垒由于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同时又具有保护的广泛性、隐蔽性和灵活性,从而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虽然过为苛刻的环境标志制度是构成“绿色壁垒”的因素之一,但它是把双刃剑,同时也为企业冲破“绿色壁垒”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1993年海尔集团在国内率先生产绿色无氟环保冰箱,该产品获得“欧洲环境标志”,使其畅通无阻地进入了欧洲市场,成为畅销商品。由此可见,企业如果能提高技术水平,把握机会,取得环境标志,就会为国际贸易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而对于经营日益全球化的企业来讲,则可以更加自如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调配产品,为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

3环境标志制度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的推动力。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和较高的技术要求,企业要想获得环境标志,就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管理方式,将环保意识贯彻到每一个环节,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

另一方面,消费者基于对环境标志的信任,会大量增加对环境标志产品的需求,使拥有环境标志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诱使企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不断创新、提高,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营销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消极影响

1环境标志制度加大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难度。环境标志制度虽然在原则上是自愿和公开的,而且平等对待国内外厂商,但由于发达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水平较高,仍然给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短期内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从而实际上造成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影响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并且会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造成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损害,更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长远发展。

2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差异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如前所述,由于各国国情、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志制度,而各国所规定的标准、技术和费用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迫使得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时必须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成本上升,难度加大。

(三)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1由于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这就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必须更加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从而使国际贸易活动向国际市场营销领域进一步渗透,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2环境标志制度不仅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也是经营日益全球化的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克服“绿色壁垒”消极影响的有力武器。

3如上所述,环境标志制度作为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的共同动力,也为二者带来了共同的困难和弊端,为了扬长避短,就要求二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服务。

四、我国的对策

(一)加强完善我国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

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操作法规上尚存在空白点,须下大力气完善相应的条例、法规。同时不断使该制度适应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督促企业不断创新、提高,尽快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接轨,为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行为评价、环境审核、环境标志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在环境标志制度难以在全球建立统一标准的情况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加强环保意识,促进环保管理和技术的升级,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外商投资

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可以快速缩小差距。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程度会越来越大,我国应当通过政策导向、市场调节吸引外商投资到环保产业,以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带动作用。

(四)积极参加国际多边谈判,维护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我国加入wto使我们可以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应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同时与发展中国家达成共识,共同促进世界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获得环境标志制度在国家间的相互认可,将大大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五)把握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提高竞争能力

对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来讲,中国加入wto使发达国家取消了对我国的歧视性待遇,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在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争取获得目标市场国环境标志的同时,还应当善于将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共同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友富论环境标志制度与国际贸易发展[J]世界经济,1995,(10)

[2]温小乐,林征峰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环境标志[J]生态经济,2000,(8)

[3]甘碧群国际市场营销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自然经济的标志篇6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绿色经济;绿色GDp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进步、经济迅猛发展,人类面临的却是一个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匮乏的社会现实。如何处理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每一个组织和国家领导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绿色竞争力(GreenCompetitiveness),即将绿色观点引入竞争力研究领域的探索,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逐步成为国外竞争力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着重对国内外绿色竞争力研究的概况和最新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评论,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

一、绿色竞争力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国际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环境宣言――《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关注环境问题的必要性。1980年,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关贸总协定(Gatt)开始讨论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1995年,wto成立。随之,在总理事会下组建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te)”,进一步加快了将环境纳入贸易领域的步伐。

1973年8月,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揭开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发展观,为我国的经济的健康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

(二)竞争力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1776年adamSmith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在不断发展演变。世界经济论坛(weF)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发展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模型是从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出发,认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国内企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而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则是从其国家环境对于企业营运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来加以分析。国内许多学者也从相同或不同角度,对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金碚(2003)从企业的角度思考,认为竞争力是可以从市场取得,可以模仿而形成的一种能力。赵玲玲、马行裕(2003)认为,竞争力就是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获取资源、市场的能力。陈红儿、陈刚(2002)在区域竞争力的层面提出,区域产业竞争力指在一国内部各区域间的竞争中,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

“绿色竞争力”――即基于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绿色经济模式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已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核心的竞争力(porter,1991)。porter关于绿色竞争力这一理念的提出,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掀起了国际上关于绿色竞争力研究的热潮。

(三)绿色竞争力概念的理论界定

目前对绿色竞争力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当今的绿色竞争力研究大致分成了两个研究层面:一是以循环经济理论、绿色供应链理论为理论指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营销为研究重点的微观经济学研究;另一方面是以绿色GDp、绿色税收、绿色贸易壁垒、绿色标志证书为研究重点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二、绿色竞争力的微观经济学研究

(一)绿色竞争力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循环经济理论/绿色供应链理论

1、循环经济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ewer在其发表的《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首次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他提出,循环经济可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我国最初引入循环经济概念的曲格平、诸大建、吴季松、安毅等大多数学者都持这样的观点。“循环经济”在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争议,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

2、绿色供应链理论。绿色供应链是把“绿色”或“环境意识”融入整个供应链,以达到绿色制造为目的,充分利用具有绿色优势的外部企业资源,并与具有绿色竞争力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使各企业分别集中精力去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绿色制造核心能力和业务,求得整个供应链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负作用)最小。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imRC)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其概念和内涵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二)绿色制造:绿色科技

何谓“绿色科技”(GreenScienceandtechnology)?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认为“绿色科技是能够促进人类长久生存与发展的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的核心是研究和开发无毒、无害、无污染、可回收、可再生、可降解、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效、洁净、安全、友好的技术与产品。绿色产品,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绿色制造,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涉及整个绿色供应链,使产品有利于环境,最终赢得竞争。

(三)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代表了人类消费观念的发展方向。一些环保专家把绿色消费概括成5R,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绿色消费是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国际上,绿色消费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我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四)绿色营销

英国威尔斯大学教授Kenpeattie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辩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据有关数据统计,全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超过2000亿美元。在这一绿色浪潮的冲击下,商家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引进绿色观念、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制定绿色价格、开辟绿色渠道、树立绿色形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绿色营销体系。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也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1997年我国第一部《绿色营销》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绿色营销理论的形成。

三、绿色竞争力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一)绿色竞争力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绿色GDp

绿色GDp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以及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费用,得到的是经过资源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以后的经济活动之最终成果。联合国、世界各国政府、著名科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为基础,对绿色GDp的核算理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97年,Constanza和inbchenco等人首次系统地设计了测算全球自然环境为人类所提供服务的价值“生态服务指标体系”(eSi)。我国最早在1998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与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课题的研究;1996~1999年,北京大学先后应用“投入产出表”基本理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即对中国资源-经济-环境的综合核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应用经济系和卡尔森管理学院研究员戚顺荣博士(2005)用绿色观点的效率、生产率、国民核算和经济增长阐述了绿色GDp理论。

(二)绿色税收

根据《国际税收辞汇》(第2版)中的定义: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的税。Jean-plilippeBarde在oeCD的报告中指出:绿色税制不仅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还有提高经济效率的潜力。经济学家arthurCecilpigou率先提出“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是绿色环境税收得以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西方发达国家自1970年以来便掀起了绿色税制改革的浪潮,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完善的绿色税制体系。我国的“绿色税收”是近年来提出的,与国际相比,对绿色税收制度研究与实施起步晚、标准低、相对滞后。

(三)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GreentradeBarrier)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境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加以限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相继了许多环保法规和国家标准,给贸易带来了不可逾越的壁垒。例如,德国的“蓝色大使计划”环境标志制度,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北欧四国的“白天鹅制度”,奥地利的“生态标章”等等。目前已发展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环境标志制度。由于各国环境标志依据的环境标准评价方法上存在差异,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利,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会更明显。

(四)绿色标志证书

绿色标志证书即iSo14020系列标准,是1998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向全球公布的一个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统一环保规则,被称作管理世界各国绿色标志或环保标志的证书,给绿色产品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标尺。德国质量保证与标志协会建于1925年,在标志实施中起技术支撑保证作用和监督管理作用。加拿大的环境标志管理机构,不仅制定指导性文件,还负责向厂商发放环境标志证书及监督管理环境标志的使用。国际上的绿色壁垒促使我国加快实施绿色标志证书制度。2001年8月GB/t24024正式实施。2003年1月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认证中心)正式成立。2003年5月51类产品被纳入环境标志计划。2003年10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授权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eC)承担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职能。目前我国开始使用国际通行标准统一“绿色标志”,可以将目前市场上已经形成的多标准颁发绿色证书的混乱局面统一到iSo14020国际标准的范围内。

四、结束语

第一,研究绿色竞争力,挖掘其与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总的来说,过去的研究较多集中在理论的可行性的辨析,也注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为下一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理论界还没有对绿色竞争力概念的统一说法,在绿色竞争力决定因素与测算方法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竞争力研究体系,也就无法明晰绿色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联系。我国的绿色竞争力研究总体来讲规模还比较小,尤其缺乏有理论影响力和实践说服力的本土化研究成果。所以未来对本土组织开展绿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仍感任重道远。

第三,基于以上的成果与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对“绿色竞争力”概念内涵的界定、决定因素与测算方法的研究、探索政府与绿色竞争力之间的联系,并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我国本土化的绿色竞争力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porterm.GreenCompetitiveness[J].newYorktimes,1991(4).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4.

4、戚顺荣.绿色观点的效率、生产率、国民核算和经济增长[R].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2006-10-11.

自然经济的标志篇7

据悉,我国现有200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早期多使用“原产地”概念),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其中95%以上都是食品和农产品,比如烟台苹果、金华火腿、五常大米等。振兴这些地理标志产品,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其知识产权,更是国家实施品牌战略、实现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提升民族品牌竞争力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大道理与现实对照起来看待时,就会体会出什么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先从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历史和传统观念来看,马上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有多少食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懂得利用地理标志这个知识产权?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第二条,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区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保护食品农产品地理酥荆保护的是人所共知的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制度并不保护那些养在深闺、小农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产品。

但是在我国民间,自古以来都只是知道有地方名牌产品或土特产品而已,最典型的一个典故就是《晏子春秋》里的那句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地方特色农产品除了人为培育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源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即所谓的一方水土。它基本上与人为的干预毫不相干,哪怕这种干预来自国家。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吧,闻名中外的茅台酒最适合的水土只有贵州仁怀县茅台镇,但由于土地有限,产量很低。国家有关方面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喝到茅台酒,于1975年,向中国科学院下达了“茅台酒异地实验”项目计划,在离茅台150余公里的遵义市郊组建了“贵州茅台酒异地试验研究所”(后改为贵州茅台酒异地试验厂),由贵州省派出专家和科研人员,抽调了茅台酒厂厂长、工程师及相关技术人员、酒师和员工,连生产用的高粱、曲药、窖泥也是茅台酒厂带过去的,并完全按照茅台的生产工艺进行了10余年的茅台酒异地试验。最终还是由于达不到茅台酒标准而下马。茅台酒异地试验的失败,证明了茅台酒的独特品质受控于三大因素――独特的微生物环境、独特的酿造工艺及原料。

除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还有一个阻碍我国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人为因素,那就是我国农产品现在的生产体制和流通模式不匹配。曾有专家不止一次地指出过: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特点是小生产对大流通,中国农民搞生产是一窝蜂的状态,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盲目跟风种植养殖。远的不说,就说去年2月份云南油麦菜滞销,上千吨蔬菜烂在地里,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盲目跟从市场变化,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产量过剩。因此,专家有一个大胆的提议:解决中国农业供给侧生产和流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能完全寄托于市场经济模式,中国农业需要的是市场经济中的计划经济。而所谓市场经济中的计划经济,其含义和前提是农业必须形成规模化,在此基础上,还要成立各类的农村合作组织,这些农村合作组织可以根据市场形势,合理计划每年的种植养殖面积,形成产销对接链条,从而解决滞销问题。这种模式,广义上适用于一般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狭义上更适用于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

自然经济的标志篇8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一、引言

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大力发展东部地区经济,二十年后,东西部差距逐渐拉大。为了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2000年,国务院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正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四川、重庆、广西、宁夏、云南、贵州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年,西部大开发成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按50年分为三个阶段: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加速发展阶段(从2010年到2030年),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从2031年到2050年)。第一个阶段的重点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第二个阶段的重点是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第三个阶段的重点是,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目前我国已进入西部大开发的第十个年头,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虽然从纵向看,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基础设施得到了相当的改善,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并开始发挥效益,但从横向来看,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经济结构、区域综合竞争力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1]。因此,此时探讨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二、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发展仍然较缓慢的原因

(一)工业化速率慢

工业化虽然不是所有地区获得经济飞速发展的必经阶段,但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往往能带动该地区第三产业甚至第一产业的繁荣,进而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都通过工业化走上了强国之路,这也间接证明了工业化在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赵曦、熊理然(2009)对西部十二省市区从1999年到2006年工业产值增长率和工业化率的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无论是在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方面还是在工业化水平方面与东部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西部工业化速率较慢,自1999年以来的7年间年均提高仅0.72个百分点。

(二)城市化水平低,增长极未形成

根据增长极理论,由于资本短缺,资源有限,对所有部门、所有区域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实现均衡增长,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应该选择具有较强联系效应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区域进行重点投资,优先发展。增长极通过吸引力和扩散力作用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对所在部门和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部门和地区获得优先增长,而且能够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赵曦、熊理然(2009)分别对2007年东、中、西部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比重、城市密度进行对比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研究后发现西部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中部和东部。

(三)制度变迁滞后

制度经济学派形成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加大了制度建设的力度,但由于制度变革的时滞性、制度影响的根植性、制度的惯性,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残余约束、产权制度的约束、投融资体制的约束等制度环境的约束[2]。另外,特定地理环境、特殊历史背景、独特经济基础上并与特定民族类型相融合而形成的西部地域文化包括伦理规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与现代市场化倡导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性,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

(四)政府管理水平低下

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政府的行为在促进或阻碍经济活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当政府维持不了秩序、腐败、阻碍对外交流、忽视公共服务、过分放任自流、控制过严、花钱过多时将会使经济发展停滞或下降[3]。赵曦、熊理然(2009)对2005年西部12个省区市政府管理要素竞争力排名的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存在严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人力资本不足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的持续增长,它们除了自身收益是递增的,还通过外部效应使物质资本及其他因素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得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反映人力资本存量的指标有很多,比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识字率、入学率以及每个老师所负担的学生数[4]。.梁薇(2007)对西部地区2003-2006年的人力资本状况进行研究后发现,虽然西部的人力资本存量在逐年递增,但与中东部相比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西部的人力资本水平仍然比较落后[5]。

(六)物流的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孙秋菊(2007)归纳了我国西部的物流资源问题如下:第一,交通设施总量严重不足,密度过低,特别是与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相比,差距尤为明显;第二,交通需求缺口过大;第三,交通设施总体质量过低,技术标准过高;第四,交通设施病害严重,抗灾能力薄弱;第五,交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大、中、小型比例结构不合理;第六,交通技术结构不够完善;第七,交通区域结构不尽合理;第八,西部物流节点整体水平低,规模小;第九,物流节点布局缺乏整体规划[6]。

三、西部大开发进一步的发展策略

(一)增长极带动策略

针对城市化水平低和增长极尚未形成的问题,谢守红、刘春腊(2007)认为中心城市在区域开发中具有增长极作用,所以应促进省会等中心城市的崛起。具体有以下对策:第一,发展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体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灵活地选择Bt、Bot等多种市场化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方式,利用多种渠道资金加快建设速度。第三,重视科技创新,提高科技竞争力。第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第五,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保持健康有序的社会经济秩序[7]。

胡公民(2008)认为应加快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发展,将重点边境口岸城镇作为吸引国内外资金特别是东部大企业投资的“新平台”作为对外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同时作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后方基地,并依托重点边境口岸城镇谋划新的国际区域运输通道以开拓国际市场。具体建议有:第一,研究出台“促进西部地区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小政府、大社会”架构;第二,在重点边境口岸城镇设立工业园区,给予用地等优惠政策,引导内地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但要杜绝污染企业进入;支持西部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通道建设,支持与此相关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继续实行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放宽进出口货物通关规定,方便边境居民开展民间贸易往来;第四,调整一般贸易与边境小额贸易收费差距;第五,加大信贷支持,设立边境贸易发展基金,建立边境贸易公共信息网站,建立边境地区会晤制度和边境贸易争端仲裁制度[8]。

(二)人力资本策略

针对人力资本不足的问题,梁薇(2007)提出了四点对策:第一,发展国民教育。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当地要借鉴多种资金筹措方式,用优惠条件吸引国内外高校来西部合办高等学校,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第二,改善配套措施,建立人力资本积累的良好机制,包括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开放的人力资本市场配置机制和有效的人力资本市场体系,依托人力资本的开发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后,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弥补市场缺陷,为保护人力资本存量,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创造公平合理的西部社会环境提供法律保护。第三,改善环境,促进西部人力资本积累。加强对西部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建设,同时创造有利于西部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软环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减少本地人才流失,同时吸引外地人才流入。第四,转变用人观念,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和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创造条件吸引外部人才来西部地区创业发展。

苟萍、谢华(2009)提出建设“西部计划”长效就业机制,以减少奉献西部的大学生人才流失。具体措施有:第一,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西部就业;第二,进一步营造创业氛围,转变志愿者的就业观念,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第三,开拓思路,创建“两项平台”(一是高校为志愿者创造的就业信息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一是受援单位为志愿者创建的平台),发挥平台的积极作用;第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实现志愿者择业与就业体系的并轨,使人力资源由短期性转移向长期性转移过度[9]。

(三)加快物流建设

针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孙秋菊(2007)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西部物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第一,坚持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改造为主要途径来建设物流设施;第二,坚持物流方式优势,合理构成及优势互补;第三,坚持标准化、规范化,按照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物流业;第四,坚持物流系统化建设;第五,坚持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六,物流系统建设必须着眼于可持续的长期发展。

(四)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对接策略

此外,王建红(2009)认为,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东部产业的转移与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必须将东部的产业转移与西部的特色经济发展进行对接,通过对接,将东部产业转移战略与西部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1+1>2”的结合优势,整合东西部的各种要素,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最终推动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10]。

(五)地理标志策略

张术麟(2007)提出了地理标志战略。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它是一个地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稳定。我国西部地区对地理标志保护不够重视,现有的地理标志所标示的产品有技术含量的少,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整体优势和品牌效应,对地理标志缺乏统一组织管理和专门的维权机构,地理标志区域的利害关系人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实施法律救济。因此,西部地区应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法律、政策环境,加大本地区地理标志的对外宣传力度,同时提高当地民众对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意义的认识,组织成立每个地理标志的集体管理组织,制定行业自律制度和使用管理规则,积极申请保护当地地理标志的集体商标或者原产地证明商标,研究开发当地地理标志所标示的产品,提高其技术含量,增大产品的附加值[11]。

(六)信息化策略

冯旭平(2007)认为,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而西部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指数差异大、互联网发展差距大、通信主体总量不足等[12]。因此,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应加强西部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来说,要加强西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西部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促进西部多种电子商务共同发展。

(七)发达国家的一些策略

另外,江沿(2007)[13],王勇、杜德斌(2007)[14],秦岩、杨爱民、代志鹏(2007)[15]分别从不同角度找到西部地区与一些发达国家部分地区成功脱贫前的状况的相似点,认为可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

江沿(2007)对以色列的农业现代化过程进行研究后发现,以色列与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极为相似,水资源严重匮乏,阳光充足,气候干燥,但后来却通过高科技发展了生态农业,成功地“扬长避短”,创造了农业奇迹。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以色列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力培养和引进农业高级人才,运用高科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从而加速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秦岩、杨爱民、代志鹏(2007)认为西部地区拥有与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产业兴起的相似条件:人口分布较为集中;各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强,学习氛围开放;西部地区是传统的旅游区、农业区。因此,可以借鉴“第三意大利”的发展模式,即风险和进入门槛较低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突破西部地区资金缺乏的瓶颈,促进西部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稳步进行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王勇、杜德斌(2007)对芬兰的经济腾飞之路进行研究后发现,芬兰的经济基础薄弱(这一点与西部地区相同),但却通过重视发展教育和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大研发投入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迅速地从上世纪初落后的农业国而快速发展成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高福利制国家。鉴于此,西部地区应通过实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教育投入力度、培育起高效节能技术产业和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为主的新能源技术产业等龙头产业、适时开发节能型机械类产品、吸收芬兰在森林开发和节能技术等方面的环保经验,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总结

以上分别从促进中心城市崛起、加快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发展以发展增长极的战略,人力资本战略,加快物流建设,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对接,地理标志战略,信息化战略,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芬兰科技创新之路以及第三意大利的发展模式概述了近几年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所提出的不同的发展策略。他们都是在对西部地区的各方面情况以及国外一些发达地区经济腾飞过程进行详细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其中一些策略,如人力资本战略,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对接,地理标志战略等是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基本适应的发展战略,但另一些战略只对西部某些省份比较贴合,如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对新疆就比较适合,而相对西南自然条件与以色列相差较大的地区就不太适合。另外,这些不同方面的策略尽管有些可以同时实行,有的却需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便于实行,如信息化战略。

西部地区地域面积广阔,涉及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民族文化、传统习惯以及产业发展情况都各不相同,甚至有较大差别,显然不能用某一个具体发展策略或战略去统一指导所有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未来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研究中,应加强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提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经济策略,从而更具有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赵曦,熊理然,成卓.中国西部功能定位与西部发展战略调整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49-55.

[2]赵曦.西部经济开发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J].财经科学,2003(5):99-102.

[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连玉君.人力资本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作用机制[J].财经科学,2003(5):95-98.

[5]梁薇.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本战略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3-76.

[6]孙秋菊.我国西部地区物流资源及开发利用[J].物流工程,2007(7):55-56.

[7]谢守红,刘春腊.中心城市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引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33-36.

[8]胡公民.加快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发展构筑西部沿边向西开放格局[J].宏观经济管理,2008(1):44-46.

[9]苟萍,谢华.建设“西部计划”长效就业机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4):148-150.

[10]王建红.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对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4):93-98.

[11]张术麟.地理标志战略与西部大开发[J].法学论坛,2007(6):70-74.

[12]冯旭平.西部地区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7(9):305-306.

[13]江沿.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7(专刊):137-140.

[14]王勇,杜德斌.芬兰科技创新之路及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7(4):538-542.

[15]秦岩,杨爱民,代志鹏.第三意大利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07(6):107-110.

作者简介:

自然经济的标志篇9

关键词:地理标志;品牌;产业集群;经济效益;政府营销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161-03

地理标志,英文名称为Geographicalindications(简称Gi),在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议)中被专门作为一项知识产权来规定,“是指标示出某产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的标志,而该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发展,市场准入竞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理标志在推广民族精品,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地理标志主要与地理来源相关联,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并往往涉及特定地域的传统工艺等人文因素,因此,地理标志的保护对象绝大多数是农副产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典型的具有地理标志特征的产品,如景德镇瓷器、龙井茶、贵州茅台酒、六堡茶、梧州腊肠、贺州红瓜子、环江香猪、桂林西瓜霜、罗城野生毛葡萄酒、桂林三花酒,等等,但是,目前绝大部分产品还未充分发挥地理标志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未能体现应有的价值。如何在日趋同质化的市场中凸现知识产权的作用,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造就一个产业集群,是政府、生产企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机构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我国农副产品资源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优质农副产品分布较广、种类繁多,农副产业可谓是一大强项。在我国诸多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生产条件下,出产着具有独特品质、声誉远扬的地方农副产品,而这种品质往往是由当地特有的地理气候及人文环境所决定的。我国有国酒贵州茅台酒,有1500年历史与普洱茶齐名的黑茶代表六堡茶,有被历代皇室列为贡品的龙井茶、环江香猪,有被誉为“南方人参”的金秀绞股兰茶,有被合称为“桂林四宝”的桂林腐乳、桂林辣椒酱、桂林三花酒和桂林西瓜霜,有“芒中之首”的田阳香芒,还有上百年历史的永福罗汉果,还有马山黑山羊、大瑶山甜茶、罗城野生毛葡萄酒、凌云白毫茶、横县茉莉花茶、梧州腊肠、贺州红瓜子等这样一大批特色的农副产品,如此众多的知名农副产品应在国内外经贸市场上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也应成为带动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虽然我国农副产品闻名国内外,但就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地政府管理部门和商家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意识淡薄。由于对地理标志的概念界定不清,缺乏足够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意识。二是即使产品已通过了审查和注册,然而对于该产品的相关监管、维权保护、政府营销等相关配套措施也未跟上;同时,一些商家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更是重视不够,未能意识到我国还有很多潜在的特色地域的产品,未能意识到这就是商机,从而错失了良机,丧失了市场。三是地理标志使用不当,管理混乱,忽视地理标志所标示产品的质量。地理标志的信誉是建立在产品特定质量的基础上的,使用地理标志不仅应符合地域条件,更应符合特殊的质量要求。

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对景德镇瓷器、龙井茶、贵州茅台酒、道口烧鸡、桂林腐乳、桂林辣椒酱、桂林三花酒、灵宝大枣等600多个产品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产值近5000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受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将达1200多个,受保护产品产值有望达到8000亿元,并将着力培育200个左右的国内知名地理标志品牌、50~80个左右世界知名地理标志品牌,使受保护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

二、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的经济效益现状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在保护前后一般价格可提高2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0%。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用野生毛葡萄鲜果酿造葡萄酒已有350多年的历史。罗城野生毛葡萄酒于2004年9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的审核,由此罗城野生毛葡萄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罗城山野葡萄酒有限公司在2003年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前,企业销售年收入仅756万元,税金145万元,亏损26万元。通过地理标志注册后,经过二年的持续发展,罗城山野葡萄酒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16万元,上缴税金200万元,实现利润186万元。2005年该公司收购葡萄果3580吨,农民通过卖果得到收入780万元,受益农户涉及全县13个乡镇2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5%以上,受益农户从毛葡萄种植项目中人均增收120元以上。罗城野生毛葡萄酒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品牌效应正在把罗城的野生毛葡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服务一方百姓。目前,该公司在罗城政府的帮助下,正投资数千万元进一步技改扩建,已经具备了年产10000吨葡萄酒的生产能力。

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于2004年1月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取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三年中,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实现了11.4亿元销售成绩,企业的利润由2003年1.39亿元增加到2006年1.88亿元,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凭借“桂林第四宝”的声誉更深入人心,已成为国内外游客来桂观光旅游首选的主要名优特产,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制药企业。

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注重桂林西瓜霜品牌与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相结合,使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取得了更为稳健的销售增长。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销售从原来2003年的31749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41946万元,其中,利润也得到相应的增长,特别是桂林西瓜霜清咽含片连续在2005年、2006年的销售增幅均达35%以上,2005年达56.4%,目前销售已经达到4000多万元,桂林西瓜霜2006年销量已达1.13亿元,成为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中第二个超亿元的产品。在出口方面,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从2005年的680万元销售额增长到2006年的720万元,均有不俗的市场表现。在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三金牌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保持在35%以上的份额,其中,桂林西瓜霜喷剂市场占有份额达到了90%以上。

桂林西瓜霜系列产品原料产量的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地理标志的使用后,每年使桂林郊区的农民供应桂林产西瓜达到2000吨,促使农民增收达400万元。西瓜霜成药产品还促使当地的印刷等产业的发展,拉动印刷企业增加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同时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

广西著名的六堡茶属黑茶类,是中国历史名茶,主要出产于梧州苍梧六堡乡,六堡茶的“红、浓、陈、醇”独特品质使其在清嘉庆年间即成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产品远销国内、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和日本、美国,是著名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侨乡茶。2006年10月,梧州市“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到2007年5月,三至十年的陈年六堡茶价格上升了5~10倍。以十年梧州出产的六堡茶为例,在2005年10月,每500g只能卖500元左右,到了2007年5月,每500g的十年六堡茶的出厂价已超过5000元。15年以上的陈年六堡茶,被茶叶爱好者收藏殆尽,在市面上基本上绝迹。

在获悉梧州市政府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消息后,外地客商纷纷来梧州投资兴办六堡茶生产企业。六堡茶生产企业从申报前的3家增加到目前的6家,另外,招商引资新进企业5家,其中投资超过1亿元,年产量2000吨的企业1家。梧州市政府明确将六堡茶列为梧州十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十一五”期间进行重点扶持。按梧州市政府的规划,现在每年产量2000吨的六堡茶在“十一五”期间产量将会超过10000吨。

又如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出产的环江香猪,在2003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之前,每盒约3.5斤,销售价格一般为120元,活猪收购价2.5~3.5元/斤(淡季),旺季也仅为4~4.5元/斤,最高收购价不超过5元/斤,生猪肉销售价格6.5元/斤。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之后,中央电视台西部开发栏目、《中国质量报》、《南国早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宣传,环江香猪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区内外客商纷纷到环江洽谈合作开发香猪项目,环江香猪市场价格直线上升,形成环江香猪生产、加工、销售三旺的新格局。到了2006年10月,贴上地理标志每盒3.5斤的环江香猪的销售价格稳定在260元以上。活猪收购价现在一般为4~7元/斤,生猪肉销售价格为13元/斤,节假日(清明和春节)销售价格可达20元/斤。

2003年环江县年出栏环江香猪不足20万头。环江香猪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后,产区养殖农户的收入明显增加。2005年环江香猪出栏达到34万头,农民每头香猪增收30元(以市场销售价格平均每斤增长2元计),农民年增收达1020万元。再加上比2003年增加出栏香猪14万头,2005年实际多增收735万元。环江县明伦、东兴、龙岩、上朝、驯乐5个乡镇及洛阳镇、大安乡的部分村屯的产区农民因环江香猪地理标志所增加的经济效益达1755万元,2005年产区农民年人均增收154元左右。

通过对Gi产品保护的经济效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理标志是一种无形资产,对名特优产品更是增加含金量的有效媒介。对于塑造企业和产品的形象、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和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等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培育具有原产地性质的品牌产品,可以促进原产地产品产业化发展,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区域的竞争力。

三、提高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经济效益的几点对策

1.政府对Gi产品给予扶持政策,同时加大对已获得保护的Gi产品和注册商家的保护力度

Gi经济是特色经济,Gi产品往往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政府可以在税收、贷款、科技研发、产业政策给予较高水平的扶持。例如,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支出中安排必要的地理标志专项经费;实施激励措施,对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在政府采购、检验检疫、产品通关、市场准入、信息、能源保障、投资等方面给予便捷服务;在科技三项资金等相关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指引企业对资源的集约利用。

同时,借鉴国际经验,设立保护和管理地理标志的分级保护机构,根据现行的两套地理标志管理模式制定出相应的详尽的地理标志使用的规章,以形成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它的主要职能:一是协助有关部门负责地理标志的审核、注册、登记、查处、等行政管理工作,明确申请程序,严格审核标准,统一专用标志,切实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二是对部分需要特别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制定强制性标准。三是对现有的地理标志生产企业进行整顿,规范地理标志的使用;关注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与特色,维护地理标志产品的权威性,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四是要加大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力度,对假冒地理标志或不正当竞争侵权行为给予严厉惩戒,以达到有效制裁侵权行为,确保地理标志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五是政府给予必要的法律援助,对弱势的Gi企业跨地区维权给予支持。

2.树立政府营销的先进理念

地理标志是公有资源,其所有权属于原产地保护地的政府所有。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往往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是一个地区的对外宣传的“名片”。市场经济下的人民政府,不仅要坚决贯彻好国家的政策,更要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政府工作,把地理标志产品特色经济的发展提高到整体营销的角度,进行深度的政府营销工程。这对于树立积极的政府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加强投资者的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地方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六堡茶热销就是一个成功的政府营销的案例。梧州市政府利用东盟博览会、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梧州国际宝石节以及各种博览会、交易会等,对六堡茶进行展示推介。2006年在第三届梧州国际宝石节上,专门生产了一批纪念茶砖,作为礼品送给嘉宾,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介绍六堡茶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六堡茶,逐渐成为消费者熟知的特色产品。

3.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建设,用品牌提升产业

我国在获得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并不多,绝大部分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企业规模不大。我国目前受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中,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产品只占极少数。政府缺乏规划和引导,而企业缺乏品牌培育经营意识和人才,忽视共有品牌的建设,不注重资源的有效整合,未能形成一个强势品牌带动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品牌合力。

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与工作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分工与协作。企业作为品牌建设主体,需要把品牌建设与产品研发、创新和质量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对同一公共资源下的不同品牌产品进行动态跟踪,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激励政策的协调机制,不断整合信息资源和政策资源,共同推进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培育建设工作。

4.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制定好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发展规划

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集群是一种传统产业的集群,作为一种优势的特色经济,原产地区域外的竞争不易进入。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集群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它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包括了原料的供应商以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新力量。

广西的六堡茶产业,走的就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梧州市政府通过申请六堡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合适的区域内,聚集一批深加工企业,良性竞争,有序发展,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地理标志共有品牌的引导运作,梧州市目前六堡茶加工企业已上升到11家,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六堡茶产业群。六堡茶产业群的形成,促进了原料基地、包装供应商、服务业以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的发展。

四、结论

农副产品在我国的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但由于过去受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局限,许多由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传统人文因素决定的农副产品受条件限制,不能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地理标志产品经济发展为载体,通过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改革,推动原产地经济的发展,这应该是提高我国农副产品生产者人均收入的一条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潘江业,刘静华.地理标志及其国际保护[J].国际经贸法规,2000.

[3]敖瑜.“入世”与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4]张维克,刘振磊,高大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名特优农产品的发展[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

自然经济的标志篇10

【关键词】长汀县;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特定区域,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商标法》第16条)正因地理标志体现的是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反映的是使用该标志商品的自然条件和传统工艺,地理标志保护对象绝大部分为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推进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农产品申请地理标志商标后产生的效益也得到印证,许多地方都在积极申报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并以此为载体,大力推行农业品牌建设战略。本文从长汀县地理标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提出发展长汀地理标志商标的对策措施。

一、长汀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的重要性

1、推进农业品牌资源整合的需要

长汀县大多特色农产品有品名而无品牌,产品整体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真正能够创造出品牌效益的农产品不多。据统计,全县现有农产品商标93件,占全县商标总量的四分之一强。许多特色农产品都注册了自主商标,如:长汀豆腐干、汀州客家酒娘二个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的企业或个体户都注册了商标,但大多拥有注册商标的农产品业主没有认识到地理标志商标的“超强能力”和地理标志商标蕴藏的巨大财富,处于各自为政、独自经营局面,没能形成强大的协作力,甚至还存在互相拆台的现象。政府部门想介入进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却苦于没有一个有效的平台和媒介,而地理标志商标就是农业品牌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它不仅向社会显示地方农产品质量的非凡,还通过地理标志商标这特殊的表现手法区别商品来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法律及行政的手段使农业品牌得到有效保护,使其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开展竞争,提高竞争力。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市场化经营的需要

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全县大多特色农产品种养数量小,分布散,许多优质农产品还只是农民在自家庭前门后栽种或者承包的山地、池塘中养殖,农民仅把种养农产品看作家庭副业对待,停留在传统的小规模种养阶段。除了长汀河田鸡、汀州客家酒娘有屈数可指的几家龙头企业外,大部分处于分散性经营之中,产业化程度欠缺。地理标志商标就是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通过地理标志商标,使农产品的品位得到提升,价值得到提高,使农户或涉农企业认识到农产品经营有奔头、有甜头,凭借地理标志商标的品牌,可以统领多方联合,从而快速有效地壮大长汀县农业产业。二是推进农产品市场化经营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周期性长、季节性强、保质期又较短,所以市场信息、销售渠道及物流能力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环节,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产生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就会挫伤农民种养农产品的积极性,影响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愿望的实现。通过地理标志商标可以增加消费者购买愿望,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使农产品不仅在本县范围内占有市场位置,还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形成广泛的需求和消费群体,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更强、占领市场范围更广,使农产品成为农民奔小康的摇钱树。

3、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作为食品,其卫生质量状况尤为重要。长汀一些农产品加工主体还属于家庭作坊,设备较为简陋,卫生、安全标准令人担忧,卫生、质监等部门不敢发证,致使许多家庭作坊处于无照经营之中,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国家商标局对申报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农产品的原材料产自特定地域,并具有与生产地域的范围及地理特征相关的标准,而且要求产品在特定地域、以特定的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产品必须达到与其生产地域特定地理特征相关的理化、感官等特色标准,以及相关产品品质与功能的质量标准。因此地理标志商标有利于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有利于某种农产品质量水平的整体推进。

4、推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长汀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农产品不但能丰富旅游的内涵,增添了旅客的兴致,而且利用当地农产品制作的地方菜肴更使旅客流连忘返。目前时兴的农业观光旅游就是把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买农副产品等活动纳入旅游项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与旅游休闲相结合起来。可见通过旅游可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同样,利用农业资源优势,也可以拓宽旅游开发空间,促进旅游事业发展。而一个地方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不仅说明了农业资源优势所在,也是宣传旅游打出的一张王牌。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不仅是旅游的点缀,也是一处带来不同感受的“景点”,通过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可以助推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每年举行一次的“三洲杨梅节”,都会吸引大量县内外游人参观品尝,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推进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

自然和文化遗产如果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殆尽,地理标志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资源,既是稀缺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只能越注册越少,绝不会越来越多。保护地理标志的实质是保护一种传统资源,保护一种自然和文化遗产,使之能够延续发展。因此地理标志进行商标注册保护是合理利用和保存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遗产的现实需要,也是对特色优质农产品资源加以呵护的表现方式和使之发扬光大的有效手段。如果对现存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不再加予保护,将会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

6、推进地方资源共享的需要

地理标志商标作为无形资产要供符合条件的成员共同使用,具有特定区域内的共用性和特定区域外的排他性,既允许符合条件的成员使用,也排除单个成员垄断。区域内成员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和形式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并且将区域外成员拒之门外,使地理标志商标作为一项资源在区域内共享,从而有效避免商标纠纷,有效制止商标侵权。采用地理标志商标策略就是利用地理标志不得作为普通商标予以注册的规定,可以解决商标资源垄断的问题,避免单个组织获得垄断利益。如长汀一家客家酒娘生产企业几年前将长汀的历史地名“汀州”两字注册为普通商标,根据商标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县内其它同类企业就不能在商品名称中标注“汀州酒娘”字样,从而使这种带有地理标志特征的地方资源无法实现地方利益共享的目的,如果原先采取了地理标志商标保护措施,将可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

二、长汀县地理标志资源状况

1.独特的自然因素形成长汀县丰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长汀县地处东经115°59′48″~116°39′20″、北纬25°18′40″~26°02′05″,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全县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4个地貌类型,地势北高南低,周围高、中间低,低山丘陵占全县总土地面积71.11%。这种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及独特的地貌特征非常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并形成独特的产品质量,使得全县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十分丰富。经初步调查,至少有以下农产品具有地理标志特征:红山油茶、四都红菇、涂坊槟榔芋、葛坪小花红衣花生、濯田甘蔗等。

2.独特的人文因素使长汀地理标志缤纷多彩。长汀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因此长汀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是客家首府,绕城而过的汀江被喻为客家人的母亲河。长汀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1932年第一个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军区等机构在长汀成立,长汀成为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全县有全国重点保护的革命遗址7处,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省级革命建筑物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正是因为长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的客家文化、丰富的革命文化等“三位一体”的文化特色,使得长汀的地理标志精彩纷呈。有世界四大名鸡之一的“长汀河田鸡”,有闽西干之首的“长汀豆腐干”,有风味独特的“汀州客家美食”、“汀州客家酒娘”、“汀州米粉”、“濯田红糖”,还有其它非常独特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旅游资源。

3.飞速发展的现代农业进一步丰富了长汀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近年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许多乡镇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一镇一品的农业布局,进一步丰富了长汀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如:三洲杨梅、童坊花茶、河田大米、策武银杏等等。

三、长汀县发展地理标志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地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发展地理标志商标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视是不容质疑的,但它们往往较把侧重点放在引导生产扩大规模、落实国家优惠政策等生产之前的环节,对发展商标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外引内联扩大流通渠道等生产之后的环节关注较少,对什么是地理标志、什么是地理标志商标及它们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当然这同地理标志较为抽象及工商部门宣传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这就造成了政府对地理标志商标的发展缺少规划,推动力度不够,但是,如果离开了政府的有力推动要发展地理标志商标是非常艰难的。

2.大部分地理标志申请商标注册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1)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或产业协会。目前,长汀已经成立的产业协会仅有长汀县河田鸡产业协会、长汀县馒鱼协会、长汀县烹饪协会,其它的地理标志产品都还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协会。(2)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统一质量标准。目前长汀仅有“长汀河田鸡”制定了省地方标准,其它地理标志产品都没有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长汀地理标志产品的声誉。(3)部份地理标志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如:葛坪小花红衣花生仅在童坊镇的一个村有种植,规模非常小,受益农民非常有限。

3.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地理标志工作主要由工商部门、质监部门分别在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上开展,还没有形成“政府领导、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及广大龙头企业、农民积极参与”的完善机制。虽然长汀县政府在品牌带动战略中对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有奖励激励机制,但地理标志的发展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及方方面面,光依靠工商、质监二个部门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工商、质监二个部门又都是条管部门,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局限性。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长汀县至目前仅有“长汀河田鸡”申请并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它都是“有品无牌”,根本无法满足该县品牌农业发展需要,造成产品在开拓市场时无法受到法律有效保护,假冒产品为数不少,严重影响该县地理标志产品的声誉。

四、发展长汀地理标志商标的对策

1.政府主导有力推动,加强规划精心培育

政府应当在地理标志商标发展中起主导及推动作用。一是要深入调查,挖掘特色资源。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特色农产品的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深入了解符合地理标志商标保护要求的农产品资源状况、种养数量、类型分布、品质特征、生产流通、市场占有等情况,充分挖掘地理标志资源。二是要制定发展规划及促进措施。地理标志能否获准注册,主要取决于该产品是否具备地理标志所规定的条件,由于地理标志商标具有区域内的唯一性,标准要求高,申报难度大、注册成功率低,并且程序复杂,涉及部门多,因此,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申报注册工作,要有系统、长期的培育规划,并有相应的促进措施提供保障。三是要实行重点培育、分类指导。地理标志商标的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因地制宜,要把综合竞争力强、具有显著地理标志特性的农产品先行重点培育,并根据地理标志的不同特征实施分类指导。不能急功近利,无视客观条件人为创造地理标志商标,不能一哄而上,要立足实际,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四是要发挥典型带动效应。对发展、管理得好的地理标志商标,要从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产品声誉明显好转、产品附加值逐步提升及使用者的收入逐渐增加等方面大力宣传,从而带动更多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及龙头企业参与到地理标志商标的发展中来,进一步带动其它地理标志商标的发展。

2.创新产业经营模式,确实提高产品质量

据调查,长汀现有部级扶贫龙头企业2家(远山、盼盼),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全县大部分特色农产品还处在小规模种养、分散性经营阶段,全县农业企业平均注册资本远远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仅为工业企业的28.6%。个别农户和农业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目的仅仅为了多争取农业补贴补助款,并非真正追求规模效益。农业效益低资金投入少影响了全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程。因此要利用地理标志商标进行资源整合,采取“地理标志商标+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种养,并根据各镇(乡)、村的特色,因地制宜,实施“一镇一品”或“一村一品”,使规模化、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工业企业投资农产品开发事业。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后,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后的后续质量管理指导工作,对区域内的特定农产品制定严格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标准,以此引导种养农户和加工企业严把质量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使具有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品质、信誉、知名度向良性发展,成为当地既有规模又有质量的农业支柱产业。

3.提早引导主体创设,科学确认申报主体

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既是商标权益的所有者,又是商标开发利用的运行机构,根据《商标法》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规定,不管以集体商标形式还是证明商标形式申报地理标志商标注册,都需要一个具有监督商品特定品质能力的机构,因此确定申报主体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申请人应当是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而不是通常的生产者或经营者,并应当有来自该地理标志标示的地区范围内的成员组成。将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的,申请人自身或者委托的机构应当具有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检测设备等基础条件。根据相关规定,农机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都可以作为地理标志商标的申报机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早介入积极引导申请机构的创设,在以批准文件等合法形式予以确认的基础上,支持这些机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增设检测设备,使之及时启动地理标志商标申报注册工作,并能承担起注册后对的生产指导和质量管理等责任。像“长汀豆腐干”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就迫切需要成立管理机构,作为闽西干之首的“长汀豆腐干”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全县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就达22家,家庭作坊百户以上,注册有普通商标16件,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许多厂家产品供不应求,但就是缺少一个管理机构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长汀豆腐干”这一品牌进行统一运作。

4.全程跟踪申报过程,切实解决注册困难

由于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工作,国家商标局在审查中,不仅要审阅有关部门出具的书面审批文件,还要征求农业部所属的地理标志技术审查机构的意见,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不能因为已经有机构申报就坐视不管,还要全程跟踪整个申报过程,做到上下沟通,排忧解难,以积极态度主动推动申报工作顺利开展。如工商部门要指导申报机构的法人资格登记和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的制定,环保、农业和质监部门要加强产地环境检测,帮助说明农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等特征与标示地区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关系。特别在申报过程中,发现已有农户以地理标志名称注册了普通商标时,政府部门应当出面协调,采取政府出钱购买等形式予以解决,为申报注册扫清阻碍。

5.规范商标使用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益

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后,如何正确、规范商标使用不仅成为企业和农户应当注意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为了保证使用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信誉、避免地理标志商标出现使用混乱所需开展的一项工作。政府部门要督促注册人严格执行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监督使用者的产品质量,不断发展符合条件的成员享用地理标志商标使用权,使更多的企业、农民受益。并督促注册人加强商标规范使用管理,有力纠正、严厉制裁成员不正确使用行为,将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拒之门外。在统一商标标识、统一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鼓励有使用权的企业、农户自己再注册普通商标,同地理标志商标形成母子商标。经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受法律保护,地理标志商标保护的区域为限定的地理范围,因此保护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就成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不同区域的同类农产品外观形状相近,一般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真伪难以辨别,经常会出现外地产品假冒本地产品欺骗消费者的情况。为此,要仿效长汀河田鸡采用锁扣加编码的防伪做法,引导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引进防伪技术,统一防伪标码,并上网、电话可查询等方法防范假冒行为,使仿冒者无计可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商标监管执法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开展打假护农活动,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

6.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完善政策帮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