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十篇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十篇

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6:54

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指针,以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修编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原则。正确处理农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应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与管理,推进耕地保护由重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保护转变,切实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落实。

2、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以节约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各业用地走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展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的发展道路,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效益。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3、坚持集约用地、环境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建设用地指标的合理分配和城市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4、体现特色原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市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特征,提出全市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方向、重点、政策和措施。

5、坚持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的原则。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国土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与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综合平衡各行业用地需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效引导和确定各行业用地布局和规模。

6、协调衔接原则。做好三个方面的协调衔接工作,一是与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的协调衔接工作;二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乡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和各类保护区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三是与省、县(区)、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

7、公众参与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吸纳专家建议,使规划修编工作成为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

8、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20*年为规划基期年,以2010为近期规划年,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修编采取市、县(区)、乡(镇)三级规划同时开展、分步进行的方式,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为市行政辖区10196平方公里,县级规划范围为13个县市区,乡级规划全市177个。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四)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五)*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六)《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一)20*年*市土地变更调查图件及数据

四、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一)总结和评价上一轮规划。认真总结和评价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全面评价规划实施情况,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调查分析土地资源背景及现状态势。土地资源背景调查包括土地自然条件分析、土地资源适宜性分析和土地开发的历史演替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土地利用空间构成、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分析,以及土地开发利用的优势与制约因素评价。

(三)确定土地利用战略。在土地利用条件和供求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要求,立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土地利用问题,根据省级规划要求和我市实际,提出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战略,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和重点。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准确把握未来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并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体现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要求,同时反映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原则和要求。

(四)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围绕土地利用战略的落实,按照统筹用地安排的要求,通过综合平衡和充分协调,提出各类、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确定农用地保护、建设用地、土地生态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规模、范围和重点项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幅度,尤其是建设用地中城、镇、村用地(含产业用地)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规模与结构的调整,应客观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体现转变土地利用模式的目标要求,使之符合区域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五)制定规划控制指标。根据省厅下达我市的规划控制指标,科学合理的提出规划期间各个县区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建设占用耕地规模、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面积等控制指标,同时提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各项指标应符合上级规划调控要求,充分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并客观反映当地资源与环境条件约束。

(六)制定空间管制方案。按照空间差别化管理的要求,提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及分区管制政策建议,提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方向和范围。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方案应符合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要求,并有利于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的落实,同时反映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七)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针对规划方案,进行土地利用宏观结构和布局调整,以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包括划定环境敏感区或生态脆弱带,以及对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土壤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评定等。

(八)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制定促进实现各项土地利用控制目标的配套措施,并提出完善土地规划管理的机制和政策建议,包括调控机制、管理制度、科技手段等,保障规划的实施。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建议,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转变的改革方向,并有利于规划管理效率的提高。

五、工作方式

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修编各项工作。

(一)政府协调组织。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市国土资源局做好具体工作。主要是及时提出和协调解决规划修编中的重大问题,在全省范围内邀请有关科研机构,参与各类调查、专题研究、规划大纲及规划成果的编制;按照信息技术与业务需求结合的原则,积极建立相应的信息技术系统;有效加强与专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向外界规划修编进展的有关情况。

(二)专家领衔。成立在一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规划专家组,承担规划涉及方面的咨询、论证、评估和评价工作。主要邀请省厅规划处、耕保处、地籍处、西北大学、*区域地质研究院及省内在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

(三)部门合作。市直有关部门从各自发展实际出发,密切分工配合,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相关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四)公众参与。征求各部门对修编规划的意见,并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专题内容,如基本农田的调整划定、村镇规划与发展、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聚集区的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区规划等进行公示,征求公众意见。

(五)科学决策。在规划编制研究的不同阶段及时召开专家咨询会,不断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完善。对初步成形的规划方案,经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市政府审定,并按程序上报审批。

六、规划成果

(一)市规划成果

1.*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3.*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4.*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5.*市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图。

6.*市中心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7.*市中心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8.规划附件:主要包括土地规划编制工作报告和综合报告及其他专题研究报告、相关文件等。

(二)县(市、区)规划成果

1.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3.中心城镇建设规模控制图。

4.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5.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6.县(市、区)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图。

7.规划附件:包括专题研究、相关文件等。

(三)乡(镇)规划成果

1.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及编制说明。

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3.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4.村、乡(镇)基本农田保护图。

七、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省厅正式下达我市规划修编控制性指标后,全面启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一)准备阶段

成立规划修编领导小组,落实经费和人员,组建规划修编办公室,确定技术协作单位,成立技术指导小组;组织全市13个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及市局相关人员进行一次动员部署和座谈,初步下达各县市区的规划修编控制性指标(影子数据)。督促各个县区成立各自的规划修编领导小组。

(二)大纲编制阶段

依据省级下达的指标,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市的规划修编大纲,确定中心市区用地规模及布局,争取在春节前通过省厅的评审。

(三)规划成果编制阶段

开展自然、经济、社会等状况基础资料调查,收集并分析相关规划资料,研究规划修编思路,明确规划任务和重点内容,确定土地利用战略和结构布局,同时作好与各相关专业规划的协调。根据规划目标和土地供需状况,对规划期间各类用地数量和布局进行综合平衡,初步拟订规划供选方案,形成初步成果。市级规划在2009年6月30日前提交编制成果,县、乡级规划在2009年12月31日前提交编制成果。

(四)规划成果论证和完善阶段

1、市级规划:市级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及相关部门对市级规划成果进行论证,并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完善规划成果。

2、县(市、区)和乡(镇)规划: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县(市、区)和乡(镇)规划审查和论证,并完善规划成果。

(五)规划成果上报阶段

1、市级规划:2009年10月底前上报省政府审批。

2、县级和乡(镇)规划:2010年4月1日—5月31日市级组织评审验收,6月30日前上报省、市政府审批。

(六)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

市级规划和县级规划成果编写完成后,报省政府审批。

乡(镇)规划成果编写完成后,报市政府审批。

上述规划经批准后,最后公布实施。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市政府成立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县市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国土部门负责人担任。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长:*市长

副组长:*副市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

办公室主任:*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办公室副主任:*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成员:*市发改委副主任

*市财政局调研员

*市规划局总规划师

*市农业局副局长

*市交通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乡企局副局长

*市煤炭局副局长

*市统计局副局长

*市水利局副局长

*市广电局副局长

(二)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严格执行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规定,防止和纠正用地指标与空间安排不衔接,各级规划变相扩大上级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整治复垦耕地不落实等问题。

(三)经费保障。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经费应有各级政府列支,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基础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切实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协调到位,确保规划修编工作顺利进行。

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篇2

分析形势,这次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当前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和方向,安排布置下段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强化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工作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努力开创我市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果。切实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年。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依照“维护资源、保证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总要求,切实加强国土资源和土地资产管理,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是用地保证能力进一步增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市全年共依法供地38宗2083.5亩,其中农用地475.5亩(耕地444亩)存量土地1608亩,切实保证了各类用地需求。服务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规范征地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要求,有效地维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高产农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共向上申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3个。建设总规模88050亩,并已全部纳入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项目贮藏库。狠抓已批准项目工程施工,国家投资莲兴垸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荣丰垸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已全部竣工;省级投资市杨林尾等两个镇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血防)项目已进入刹阶段;国家投资市沔城等二个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建设;2005年批准立项的33个市内占补平衡项目,总规模面积5200亩,现已全面完成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通过土地整理,不只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而且使项目区的田、水、路、林、村以及血吸虫得到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农业生产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不但农民普遍反映良好,还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工程监理质量评比在全省28个项目中位列第一。全省土地整理(血防)项目试点工作会议和全省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人员培训班更是首次在市召开。

三是土地资产经营取得新的效果。土地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单价再创新高,并首次胜利举办异地土地拍卖。全市全年有偿供应国有土地39宗,面积2202.9亩,共发明土地纯收益1.74亿元,其中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32宗,面积1804.2亩,成交总金额3.7亿元,发明土地纯收益1.64亿元。

广大干群依法用地意识明显增强。认真开展城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百日行动、闲置土地清理等专项整顿活动,四是国土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坚持不懈地进行土地政策宣传。并取得预期效果。全面推行国土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制止、严肃查处各类国土违法行为,全市去年共立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32宗,结案27宗,查处率100%结案率达85%土地市场秩序有了根本好转。

过去的一年,总体上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效果相当明显的一年。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座的各位辛勤汗水的结晶。此,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国土资源工作的各级领导、各位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忠心的感谢!向默默奉献在国土资源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诚挚的问候!

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虽然。但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依法管地用地观念不牢。用地总量控制方面,国家提出了紧缩地根的总体要求;供地价格方面,国家出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规范,规定我市工业用地每亩不得低于13.6万元,并规定所有工业用地出让必需采取招拍挂方式,土地出让金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不得减免或以任何方式补贴;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国家出台了工业项目控制指标,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方面都作出硬性规定;历史遗留问题处置上,国家明确规定必需先依法查处、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后,再按现行政策补办用地手续。面对国家全方位加强土地管理的大环境,全社会的土地法制意识有所增强,但是远未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少数市民特别是局部基层干部的土地国策意识不强,抓发展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土地管理,发生了一些把维护耕地与发展经济简单对立的错误认识,有些单位、个人在既得利益的诱惑下,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发生了不应有的抵触情绪。二是违法占地问题较为严重。尽管近年来我先后开展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和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专项行动,查处了一些典型违法案件,理顺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的用地关系,但我市违法用地问题依旧非常严重。据初步摸底,2003年以来,市共发生违法用地399宗,总面积6461.22亩,立案查处164宗,面积1297.29亩,尚有235宗没有立案查处,面积5164亩,符合规划的235宗违法用地中,也仅有18宗理顺了用地关系,尚有217宗未办手续,面积4798.93亩。特别值得注意的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违法越来越多,大多数土地违法案件背后,都或多或少地有“政府的影子”有些地方在推进工业化方面,不看规划看风水,随心所欲,指手为界,动不动就提出修改规划,有的甚至擅自圈占基本农田,省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责令撤除违法建筑的情况下,仍然置若罔闻,行我素,走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弯路;有的默许或认同违法用地行为;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公开有违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不论企业实力,不讲投资强度,逾越自我能力许诺投资者“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向农民转嫁负担,分期支付甚至截留、挪用征地弥补费。三是农民建房用地管理亟待规范。降低农民建房收费规范后,农民建房所受制约减少,一户多台,抢台占台,建房不讲计划、不讲规划、不讲定额标准、遍地开花的现象迅速抬头,有的甚至将村集体的土地当商品卖,对节约耕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生了强烈的冲击。前不久,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班对全市农民建房用地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摸底,摸底情况显示,自2004年以来,全市发生农村村民建房用地3723宗,其中新建595宗,面积88亩,改扩建177宗,面积9亩,批后超占89宗,面积4亩,未批先占2951宗,面积487亩。四是违规经营性开发现象屡禁不止。虽然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力量集中开展了城区土地市场整顿,但私下成交,非法转让;打着企业改制、招商引资、乡村建设、联营联建的幌子,将未经出让或低价出让获得的国有土地用来从事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千方百计偷逃国家税费,挖空心思钻政策空子,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五是粗放用地现象较为突出。有些土地被征用后,闲置达23年;有些项目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投资强度,征地面积与实际用地面积相差较大,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据初步统计,全市目前共清理出闲置、半闲置土地33宗,涉及32家企业,面积高达2215.34亩。这些问题务必要引起我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中部崛起”武汉乡村圈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物权法》等的出台,面对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以及国家“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宏观调控要求与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过程的微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国土资源管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维护资源环境与保证经济建设对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必将更加尖锐,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必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认清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百倍的决心、千倍的努力,积极构建保证科学发展的新机制,认真抓好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二、明确任务。牢牢掌握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

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保证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主线,着力改善宏观调控、推进节约集约、坚守耕地红线、维护群众权益、强化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维护与合理利用水平,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继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认真开展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

摸清我国土地家底的一次重要调查。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国家粮食平安、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维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继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土地大调查工作,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随后也下发了相关文件、召开了相关会议。根据国家、省部署要求,市积极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了工作专班,制定了工作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前期准备工作。为进一步做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强调二点:

1准确掌握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通知》精神,统一部署、精心实施,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把查清现状与建立数据库结合起来,把地类调查与权属调查结合起来,把整合信息与应用效果结合起来,把开展调查与建立制度结合起来,掌握真实、准确、完整、可靠的土地数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保障。

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这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从年年7月1日起。查清全国各类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数据更新制度,推进土地信息分析应用和社会化服务。重点做到三查清”

一要查清基本农田状况。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状况。也是衡量调查胜利与否的关键环节。要对基本农田和耕地进行全面调查,完全查清各地区基本农田和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情况,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落实到村组、地块,并登记造册。

二要查清城乡各类用地状况。农村。查清每宗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用途,掌握基础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开发园区用地等状况,解城镇闲置用地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三要查清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要查清农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城乡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工作。

2严格依照第二次土地大调查进度安排开展工作

第二次土地调查从年年1月开始至年12月底结束,根据全国总体布置。主要分准备阶段,技术培训、试点、推广阶段,调查阶段,县、市界线接边与市(州)级汇总阶段,省级汇总阶段等五个阶段进行。这五个阶段环环紧扣,紧密相连,要依照每个阶段的工作部署,紧跟每个环节的时间要求,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确保工作不掉队,质量有保证。第一、二阶段的工作,市已依照时间节点要求基本完成,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抓好调查阶段的工作。城区三办,其工作重点就是要抓好城区地籍调查;乡镇,其工作重点就是进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方面,要在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土地调查外业内容与全市耕地田坎系数调查工作,逐地块查清全市各类土地的位置、类型、面积、分布等利用情况;同时查清全市农村局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保证土地权属确权率达到90%以上。城区地籍调查方面,要在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城镇建成区地籍丈量和数据库建库工作。

3依法开展土地大调查

国家在耕地维护方面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土地调查是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明确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土地调查结果将作为核定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的依据。近年来。耕地面积的多少将直接关系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和基本农田维护基金数额的核定。同时,由于农业税的停止征收,耕地面积的多寡已与税费征收没有太大的联系。因此,没有必要在耕地面积上耍小聪明、打小算盘。各镇办要依法开展土地调查,并对当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负责。对依法获取的土地数据和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调整和修改。对虚报、瞒报土地调查数据的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要及时依法调处调查中发现的土地权属争议,通过本次调查完全解决一些历史悬而未决的权属纠纷问题。为配合调查工作开展,各镇办要积极做好村组和有关单位的宣传工作,动员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调查工作,依法提供相关资料信息。

4进一步落实各项保证措施。

一是各地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要迅速启动、扎实工作。各镇办要迅速召开土地调查动员会议。并落实一名联络员专职负责土地调查具体事务,要与各村(居)民委员全面签定责任状,强化基层干部责任,营造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市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土资源部门要搞好综合协调,及时研究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

二是相关部门要各尽其责。统计部门要做好统计方法指导、数据等工作。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等部门要配合做好地类确认工作。民政部门要及时提供行政勘界成果。其他各有关部门都要履行职责、协作配合。

三是实行政策捆绑。对不能按时完成调查任务的要暂停该镇办的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

四是确保经费及时到位。财政部门要把土地调查经费作为重点保证项目。同时要加强监管,保证经费平安合理使用,确保土地调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扎实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而且是土地管理宏观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只是各类用地的行动指南。要充分发挥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调控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调控作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实施以来,对我市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维护和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宏观调控土地市场运行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时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规模、划定的用地区域已明显不适应发展要求,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市委、市政府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非常重视,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布置重点工作时,第一个讲的就是土地规划修编。近日,省国土资源厅已将我市列入先期启动修编工作的试点县市,与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同步,要求6月底前基本完成规划编制上报审批的全部资料文件。这对我市来说是个难得的契机,要抓住这一机遇,扎实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现就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谈几点想法:

1坚持耕地特殊维护。有土斯有粮。土地是人类耐以生存的根本。维护耕地就是维护生命线。近期发生的国际性粮荒,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扬就充分说明维护耕地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年初,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强化耕地维护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自古以来就有“渔米之乡”美称,但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时加大,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的占用与日俱增,耕地维护形势已非常严峻,据初步统计,全市人均可耕种面积缺乏1亩,人均耕地面积已紧逼国家规定的警戒线。同时,基本农田保有量也不容乐观:从理论上讲,全市共有基本农田172万亩,基本农田维护率为87%维护率略高于国家政策要求,但由于大量基本农田已改作它用,如按实际保有的基本农田计算,离国家和省要求将有不小的差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从大的角度来讲,作为湖北的粮食主产区,为保证国家粮食平安作贡献是应尽的义务,从小的方面来看,现有的条件下我大多数农民是不可能依靠买米吃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手中无粮心里慌”严格耕地维护务必要作为一条红线、一项铁的纪律,不得跨越、不容违反。因此,规划修编中要坚定不移地高举耕地维护的大旗。要充分体现基本农田维护政策,严格依照《基本农田维护条例》规定,将高产良田和可开发成高产良田的其他土地全面纳入基本农田维护范围。要充分体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原则。所有建设用地预留区的确定,都必需坚持以集约、节约、依法、合理用地为本,精打细算,科学预留,切忌脱离现实,粗放布置。小城镇建设区预留上,要充分考虑现有布局,依照集中集约、统筹兼顾、设施配套、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布置、合理布局。对局部重点发展区域,充分调整、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可作适当调整,但绝不允许贪大求洋,盲目外延扩张。要充分体现维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土地管理的根本目的加强耕地维护的同时,必需要下大力气进行土地开发。地处平原湖区,土地利用现状上具有可成片开发后备资源严重缺乏的显著特点,加强土地整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最大的潜力和主导方向就是农村村庄整理,加快中心村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又是推动农村村庄整理的最有效途径。因此,规划修编中,务必要把中心村建设列入重中之重,结合“村村通工程”高产农田建设”一建三改”迁村腾地”等工作,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科学预测、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市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业用地对耕地的需求非常旺盛,平均坚持在每年2000亩的高水平线上,依照“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市将作为重点开发区域,规划建设成为1+8乡村圈中的五个大城市之一,随着这一规划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必将更大。但国家在规划指标分解上,坚持的适度从紧的原则,采取的自上而下的下达方式,有限的用地指标决定了今后的用地中,不可能通过规划修编达到随心所欲。如何在严格维护耕地的前提下,切实保证各类用地需求,这一问题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各地要认真总结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客观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建设用地布局和实施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并安排专人对辖区每个村组逐一进行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调查,根据人口变化、区域发展趋势,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科学预测各业、各类用地规模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变化趋势,认真研究并提出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战略,确定本次规划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和重点。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坚持规划修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规划布局上,要依照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与武汉对接、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与国际对接的发展思路,超前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超前谋划发展布局,科学规划建设用地预留区;规划指标分解上,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实行全市规划指标向城区倾斜、城区规划指标向南城新区倾斜、村庄规划指标向中心村倾斜,镇村用地要多在盘活存量土地上下功夫、想办法,确保实用实在

3讲究工作方法。并提出了凡是不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类建设用地一律不报批;凡是没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一律不报批;凡是没有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一律不报批;从严审查乡村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建设用地总规模,逾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规模的不予通过审查的三个不报批、一个从严”要求。因此,本轮修编一定要把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予以考虑。各镇办要充分发挥在规划修编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指定领导负责,亲自组织规划修编工作,亲自协调相关部门关系,亲自督办规划修编进度。要强化部门配合,土地规划修编领导小组会后要迅速开展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落实专人负责,依照规划修编需要和时间要求,及时、准确为规划修编提供详实的基础性资料。规划编制的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公众参与。要进行多方案比较,从生态环境维护、城镇建设发展、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角度,拟定多个规划供选方案,实行优中选优。要依照上下结合、相互协调的原则,搞好本轮规划与上轮规划、土地规划与其它规划的衔接;实行市、镇两级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安排控制指标、重大项目、空间布局。重点要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交通水利规划等的协调与衔接工作,完善规划的指标体系与土地用途分区,以确保规划修编质量,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三)切实加强耕地维护和土地利用工作

这里就不再重复。下面就耕地维护工作讲几点意见:耕地维护是土地管理的核心任务。耕地维护工作的重要性已在前面作了论述。

一是严格落实基本农田维护制度。要严格执行“五不准”规定;要建立耕地维护共同责任机制。将维护责任细化到地块,落实到个人;要进一步夯实基本农田管理基础工作,依照国家新的基本农田维护标示和新的政策要求,更新和完善维护标牌,做到维护台账、维护地块、维护标牌“三统一”要加大对基本农田动态巡查和保护力度,要通过认真落实基本农田维护的各项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

二是扎实开展高产农田建设工作。高产农田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力争申报数量和规模对比往年有所突破。要狠抓已批项目实施。省级投资杨林尾(血防)项目已进入刹尾的关键时期,国家投资沔城、陈场项目已于年初全面启动。市沙湖等二个镇基本农田整理(血防)项目以及正在规划中的张沟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土地整理重点工程也将在年内动工。同时,为配合明年5月国家在荆州召开基本农田建设和维护现场会,省国土资源厅决定在市高速公路沿线,三伏潭、胡场两镇范围内建设5万亩的基本农田示范区。今年土地整理总规模将突破历史新高,达到13万亩,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为确保工程进度,各土地整理项目所在地镇办领导要靠前指挥、现场指导、加强督办,为工程施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专班更是要扑在一线,同吃同住,科学安排工作计划,与季节赛跑,狠抓工程实施,力保工程进度。同时要切实落实高产农田建设管理各项制度,加强项目工程实施管理,努力提高土地整理项目质量和综合效益,力争做到工程实施个个是精品,处处是样板。要加强工程施后管护。工程完工后,要尽快明确管护单位,强化管护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打击损毁土地整理工程的行为,特别是对尚未验收的项目,更要加强监护力度,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确保建设效果,坚决杜绝边建设边损毁、有人建无人管的不良局面。

三是切实强化农民建房用地管理。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民建房的热情又有提升之势,农民建房用地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无论是从保护耕地、挖掘土地整理潜力等管理角度来讲,还是从关注民生、顺应民意的高度来说,都必需切实抓好农民建房用地的管理。要严格实行农民建房用地全程跟踪管理制度。农民建房用地管理上,要坚决做到五个严格”即:严格规划管理制度,确保村庄建设规划全面落实;严格建房申报制度,切实加强农民建房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控制增量土地,实行“五不批”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资金不到位、能占劣地而占好地、能用存量土地面积而新占土地的坚决不批;严格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严格执法监督,对违法占地行为一定要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厉查处,绝不能纵容包庇,心慈手软。要依法妥善处置农民违法、违规建房的历史遗留问题,严格执行农民建房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制度。要用经济手段管理农民建房用地,农村村民建房不能一概而论不收费,如逾越法定面积的一户多宅”和农民建房用作商业用途、集体土地出让、转让的应实行有偿使用,明确收费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

四是积极推进集约节约用地进程。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用地定额规范审查,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建立年度供地考核制度,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建设用地批后核查,加大违约责任追究力度,强化供后跟踪监管。要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全面清查2004年来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方法,适时选择典型案件公开处置,大造舆论,切实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

五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多部门齐抓共管机制。严厉打击联体开发、联营联建、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违规经营性开发行为,进一步建立完善土地资产经营制度,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两个《规范》坚决落实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努力拓展有偿供应范畴,扩大竞价出让比例,切实规范土地供给行为。

六是强化国土执法监察。认真开展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去年年底,中组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司法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通知,启动了全国县乡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依照活动方案精神,今年,市将在市委党校,组织对各镇、办、场、园的党委书记、行政一把手、分管国土工作的领导以及全市所有村(居)委会支部书记分期进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培训。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广播新闻局、司法局、国土资源局等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认真组织,确保培训活动收到实效。完善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制度,建立土地监察信息员网络,强化动态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努力推进执法关口前移,探索建立“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执法监察新机制。坚持公开调查、公开处分、公开曝光和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狠抓典型案件的调查处理,规范用地行为。

三、加强领导。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重点已经明确,今年国土资源管理的目标任务已经确定。关键在于抓落实。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高度统一思想,把国土资源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务必抓出成效。

(一)加强领导。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切实加强对今年国土资源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已经成立了全市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各地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制定详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市直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树立“全局一盘棋”观念,着眼大局、积极支持,主动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共同做好国土资源工作。国土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二)明确责任。对辖区范围内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是具体负责人,对辖区范围内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今年,市政府准备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对各地各部门政绩考核的范畴,并严格责任结帐。为强化工作责任,会后,市政府将与各镇办签定耕地维护责任目标考核责任书。希望大家一定要强化责任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将今年的国土资源工作目标落实到位,并定期向市政府演讲工作目标的落实情况。市国土资源局要会同农业、监察、审计、统计等部门,尽快研究制定责任目标考核方法,并定期进行督办检查和考核。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地方政府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篇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基础,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也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的强势推进,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重新编制。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42号)精神,现就做好乡镇、街道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生态靓市”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各乡镇、街道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

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用途管制原则。统筹安排各类重点建设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特别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引导与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

2、耕地占补平衡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3、集约节约用地原则。规划圈外的建设用地要逐步向圈内置换,着力挖潜盘活存量闲置、空闲土地和已建设的粗放低效土地,强化“双控”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

4、可持续利用原则。重视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因地制宜原则。各类建设用地须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环境、区位等特性,充分利用坡陡在25度以下的低丘缓坡区的非耕地,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6、与上一级规划协调一致原则。根据市级规划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进行土地用途布局和规模结构调整。

7、公众参与原则。采取公开展示等方式向社会并征询意见,广泛听取各社会阶层的意愿,协调政府与公众需求,推行“阳光规划”。

三、规划修编的期限

本次乡镇、街道规划修编基期年为*年,规划期限为*—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0年,中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修编要突出保障*-2010年建设用地。

四、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趋势分析;

2、明确规划目标、期限、范围和任务;

3、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方案;

4、进行土地用途分区,制定用途管制规则;

5、落实各项规划用地位置;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方案;

7、突出解决好农村居民点的布点及规模缩并调整问题;

8、落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9、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措施。

五、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任务

由于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控制,在上级政府对市级规划指标安排尚未明确前,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重点是:

(一)规划准备(*年8月15日前)

1、成立组织。成立以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精干工作班子,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

2、制定计划。根据规划修编的程序步骤,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每一步骤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完成日期和责任人,积极推进规划修编工作有序开展。

3、筹措经费。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量大、涉及内容多,成果资料复杂,报批要求高,各个乡镇、街道都要安排落实好规划修编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二)收集资料和前期调查(*年8月15日-9月15日)

1、收集乡镇、街道的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包括1997-*年人口资料、经济发展资料、统计手册,工业功能区块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年度党委、政府工作报告等。

2、收集土地利用的现状和规划资料,包括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文本、说明、图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调查与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

3、收集各种相关规划资料,包括乡镇、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2010年等近期发展计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旅游规划、生态镇规划、农业区划和综合开发规划,规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及中心村、行政村建设布点等情况。

4、收集建设项目用地规模、集约用地以及其他与土地利用有关资料。

5、完善乡镇、街道的集镇规划,按照乡镇人口、经济状况核定集镇用地面积;将工业功能区块纳入集镇用地范畴,工业用地要与上一轮规划衔接,应进入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原则上不再单独选址;应充分利用荒地、荒坡地安排建设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集镇用地面积的扩大应与农村村庄用地面积的减少相挂钩。

6、做好村庄布点规划。根据乡镇、街道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村位置,按照“中心村用地扩大与自然村面积减少”的原则,做好中心村及其它其它村的定点规划。

(三)调查研究(*年9月16日—10月30日)

1、评价上一轮规划。各乡镇、街道要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认真评价,梳理上一轮规划已用空间和剩余空间的面积和位置,总结规划实施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问题,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借鉴。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为基础,完善土地利用现状图,形成规划工作底图。

2、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的核实,人口调查,基本农田及标准农田调查,建设项目与用地需求量调查,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开发潜力调查,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调查等。

3、研究内容。依据调查结果,对乡镇、街道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研究。预测规划期间常住人口总规模、各业用地需求,分析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为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四)确定规划初步目标(*年11月1日—15日)

根据乡镇、街道调查研究的结果和乡镇、街道经济社会规划等相关规划,确定好规划初步目标。初步目标应突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主要任务,一般包括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目标。要按近期和中远期确定规划目标及任务。

(五)编制规划草案(*年11月16日-*年1月15日)

1、根据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上一轮规划剩余的建设用地、待置换用地控制指标进行适度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用途布局和规模结构的调整方案。

2、按照初步拟定的规划方案,依次在规划工作底图上落实基本农田、重点建设项目、土地整理开发、建设用地复垦、生态建设等规划控制指标。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地块的规划用途。

3、编制规划草案,初步形成规划文本(初稿)。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新一轮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群众土地权益的重要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高度重视规划修编工作。

(二)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未来乡镇、街道区域内各业、各类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规划修编应当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依法、民主、科学办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041-02

1在技术层面上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

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扩大研究成果,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有序实现集约(如图1)。

1.1坚持从规划入手,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不论大小,但都不能偏离有理、有据、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则。有理就是说编制或修编规划必须从长计议、理由充分、观点鲜明,发展方向清晰,理得清、挑得明、有说服力,可操作性强。有理有据就是说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期间必须分析过去发展中的利弊,着眼编制后的发展前景,从战略的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指导规划编制,体现规划的实用性。有序就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短、中、长规划结合,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就是说规划不是一纸空文,是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把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在编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的基本要求,规划在实施过程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2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不仅是浪费资源,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产值也聊聊无几,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工业用地是这样,房地产开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要从标准入手,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总量、建设用地的规模为基础,制定规划利用土地标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加强与土地利用相关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开辟地下建筑空间,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2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加强对土地清查、实施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合理、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合理地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的龙头作用。

加强各规划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

(1)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

(2)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

(3)加快城乡规划立法,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要根据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的要求,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从而合理制定出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要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凡不符合节约和集约用地标准的规划,不得审查通过,必须按规定进行修改调整。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展,实行城乡规划和用地总量管理,即在建设用地规模上要受土地利用规划的制约,在城市用地上要依照城市规划组织实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建设用地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的转变。

2.3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工业用需求的加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2.6建立规划审查制度和规划调整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审查制度和规划调整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下面四项措施来实施。

(1)强化建设用地项目的规划审查。(2)加强对城市和城镇规划的审查、审核。(3)加强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的审查。(4)完善规划调整的管理、规划调整和修改制度、违反规定随意调整修编规划的责任、规划的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现状规划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11-03

自从2004年8月重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土地利用与规划工作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面对当前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工作,绝对不能抱着盲目乐观的心态。虽然国土资源部在2009年2月又了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地方国土部门也相应的及时调整了当地的总体利用与规划,并使之更加的丰富,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许多方面,宏观的经济政策和规划调整,似乎仍存在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他客观条件不兼容的地方。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及时调整充实其目标和功能,不断的完善规划体系,以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当前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所面临的形势

1.1土地供求矛盾较为突出

一直以来,中共中央都比较关注土地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我国开始注重保护资源。当前,我国陆续出台了保护资源的法律法规,要求人们要按照法律法规来节约用地,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护土地资源,还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几个现实问题,其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但是由于受到市场需求、资源这两个方面的影响,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非常迅速,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些社会管理问题,还加大了我国社会的矛盾。而土地资源的紧张,会诱发以上这些问题。其三,在管理土地资源的时候,由于受到多种多样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增加了土地管理者的管理难度。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功能逐渐被显现出来,因此不管是社会公众,还是地方政府都存在着较强的利益追求。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缺乏完整的市场制度,所以圈地、占地现象很严重。

当前,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在这种背景下,要寻找有效的方法,缓解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土地以及监管部门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针对土地问题,怎样化解这些矛盾,努力实现公平。第二,要想维护管理秩序,就要创新管理环境,但应该考虑如何创新管理环境。第三,思考问题:怎样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才能促使我国的监督制衡机制得以完善起来。

土地问题关系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是否能够得到长远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开始从粗放型经济向着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所以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合理利用土地,走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合理利用规划土地,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合理利用规划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同时,为了能够对中央与地方土地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这就要构建有效的土地监察机制。通过土地监察机制既可以营造土地利用环境以及土地管理环境,又可以强化监察手段,最终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地方土地管理长效机制。

现阶段,要审核土地审批流程的合法性,如果在审核中发现了问题,那么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因为违法行为的存在,会增加查处整改的成本,并且也很难有效地执行相关的政策。

在土地监察过程中,一是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相关行为;二是要全面认识发展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转变发展方式;三是要总结地方土地利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还要总结土地利用管理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并且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上这三种方式所花费的成本相对较少,但却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土地督察效果。

从法律这方面来讲,所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维护土地监察部门的职权。同时《土地管理法》给监察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保护了我国的土地资源,还发挥了土地监察的作用。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成为最为薄弱的环节,并且众多因素也增加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压力。第一,当前我国开始保护耕地,但是在保护耕地的时候,这就增加了土地资源的压力。现阶段,我国的人口较多,因此我国对食物的需求量非常大。在世界总人数中,我国人口数量所占的比例为20%,并且我国的人口数量还在逐年上升。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尽管有阶段性与区域性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由于耕地供需之间存在着矛盾,而最主要的矛盾仍然是人口与粮食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少。我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这就导致当前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如此一来这就增加了其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第三,我国开始保护环境,但是在保护环境时会导致我国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当前我国在保护环境时,往往会推动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项目的实施,对湿地和其他主要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成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目标。给保护耕地和其他土地生产将带来新压力。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多,面对这种情况我国要合理规划土地,还要合理利用土地。同时合理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可以将缓解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且也推动城市、农村的建设。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环境与经济、资源与经济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各行各业的用地需求量在不断增多,这就导致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特别是湿地、林地、耕地等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这就阻碍了利用土地、规划土地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使任务更为繁重。

1.2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该矛盾出现在固有思维和规划的方法和我国客观实际情况之间。不同投资主体出现以及所有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快了政府的变化使得土地预测长期建设发展变得更加困难。另外一些具有项目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往往会邻近原料地,但是由于该项目存在着污染性或者危险性,这就会危机到原料地,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还有一些项目,比如用地量小但其覆盖面广的油井以及输电塔基等用地,不可能也没必要提前很多年预测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的加强,也促使土地利用越来越不确定。尤其是当前农产品市场日益开放,因此我国要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用地的用途。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从客观上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机制都会增加项目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

1.3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均占有土地量是非常少的,因此我国仍然要合理规划土地,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林地等重要的土地资源。但是目前,城市在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中、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违法用地现象。其一,没有全面了解城市化发展战略,造成滥用土地不切实际地扩大用地规模。还有部分地方打着“城市化”旗号,一味地占用土地资源。其二,没有考虑到当地政府的资金是否充足,也未考虑到当地的资源以及环境状况。其三,盲目建造“大学城”等,占用了大量土地。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发现:有些地方领导没有全面了解到经济发展规律,也未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只为盲目追求所谓政绩,而忽略了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长期以往所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

2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应实施的对策

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为确保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现象,在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及时制定相应对策。

2.1合理调整规划目标,不断完善相关功能

在确定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方案时,往往要考虑到耕地、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粮食安全始终是在建设国家安全体系中要需考虑的首要因素。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要保持一定的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同时规划的主线和重点依然是保护耕地。而在调整耕地保护的内涵、措施、目标时,要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出发。

从宏观方面来讲,保护耕地具有丰富的内涵,比如:当前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等。当地政府在制定保护耕地政策时要具有一定的目标,促使耕地的粮食产量得到增加。此外,当地政府要将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耕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当地政府要合理调整土地功能。总体思路是:要进一步加强保护与粮食具有联系的土地资源;对用途难逆转土地,我们要将城市的用地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与此同时,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来调整土地的用途。几乎所有的重大项目用地投资主体都是政府,因此要做好用地配置和组织。

通过全面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从而可以合理地调整土地功能。由于经常会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错误的理解为资源规划,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会过于重视耕地保护面积。这种固有的思维不能有效地发挥土地规划的作用。如果将土地利用规划简单的理解为自然资源的规划,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土地利用规划还是一种环境规划、经济规划。在利用、规划土地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要调节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能动性。

2.2不断完善规划体系

当前土地分级限额审批是我国当前实行的制度,因此大部分的土地都是被市、县地方政府负责管理,而政府却没有管理土地的权利。各个市、各个县都是主体,并且这些主体不相互干涉。各个市、各个县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它们往往没有合理利用土地,也没有合理规划土地,因此有部分市、有部分县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市、各个县要集中统一管理土地,从当前我国的国情、社会制度出发来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全国和各地方规划可以按照法律来管理各个地方的土地,从总体规划角度而言,往往是从上至下、逐级控制的,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掌控了规划的审批权,而且用地审批权则与规划审批权相对一致。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保证我国政策、各个地方的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当前中央、各个省已经总体规划了土地利用情况,并且这些总体规划方案已经成为市级、县级、乡镇总体规划土地的依据。然而在审批土地的利用情况是否合理,这就要将市级、县级、乡镇总体规划土地作为基础。在加强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时候,要将我国规划体制的改革作为依据,重视规划的空间性和可操作性,弱化针对性较差以及反复出现的内容,增强规划的实用性。同时在建设城乡、开发土地的时候,要将规划的控制作用发挥出来。

2.3理论、制度和科技三创新

理论方面上的创新。具体的创新表现为:一方面,土地规划。例如:准确把握土地规划的意义;把握土地规划的原理等。另一方面,土地利用。例如:了解土地利用的结构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必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充实内涵。

制度方面上的创新。然而具体的创新如下:一方面,创新组织制度。比如民主决策制度等;另一方面,创新规划机制。在构建有效的土地规划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此外,在创新规划机制时,除了优惠的土地政策、经济机制、评价措施,还可以制定优惠政策,从人口,流动就业的方面保障措施,社会保障等方面,从而可以更好的实施该计划。

科技方面上的创新。具体创新如下:一方面,创新规划方法。该创新应该能够加强和改进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可以将市场机制、各个地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使规划的可行性得以增强。坚持结合自上至下,利用目标控制并结合分区控制方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一般在划分指标时,要按照相关的方案来进行,将其分为以下两种指标。第一种指标,强制性指标;第二种指标,指导性指标。城市建设用地等重要土地资源往往会采取强制性指标,其余的土地会采取指导性指标。在建设用地中往往采用强制性指标,该指标以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作为基础,并且要适当的调节指标,同时在采用强制性指标要与土地利用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此外要分区管理县级土地、乡级土地,这样做可以优化配置县级土地、乡级土地的资源,还要确定允许范围、禁止范围,这样就可以给管理者留下一定调节的空间。

2.4开展规划修编工作

如果经常调整或者修改规划,这就阻碍了用地报批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且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同时重视规划的重要性,而规划的生命力就在于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应根据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适时组织修编规划,并在修编过程中注意下面的问题。

(1)合理、科学的规划基数。在对规划进行编制时,要将合理、科学的规划基数作为依据。对一些地方反映的规划基数问题,要客观的进行分析。规划基数应当利用经过相关部门核实后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并要与上一轮规划进行有效的科学的衔接。由于特殊原因需更新调查数据的省级以下的个别地方,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整方案,审批程序,调查的结果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核批准。对于违反规划和法律的用地,要依法办理。

(2)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已经确定的如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等重大政策及已经批准的相关规划,按照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实事求是,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区的目标量要与前一轮相衔接。

(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以体现集约利用原则。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科学测量,要与该国的人均用地指标确定一致,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4)补充耕地规模。既要考虑到耕地补充的潜力,还要考虑到耕地补充的实际需要,同时要将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将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结果的作用发挥出来。为了能够将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落实下来,这就要借助本地资源,对确需易地补充的应当规范管理,尽可能由下至上在县、市、省域范围内解决。

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伟大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自然资源将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仅仅将土地看作为自然资源,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此要全面的看待土地、认识土地。所以在利用、规划土地的时候,要将侧重点放在保护环境上,从而推动我国土地资源向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同时还要明确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创新。

3结语

土地利用规划是我国改革传统的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土地宏观治理,并实行土地用途统一管制的重要措施。颁布实施新的《土地管理法》以来,各地均按照国家统一的部署依法组织并开展了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审批工作,并采取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社会,相结合的措施,为利用、规划土地制定合理的措施,确保在利用、规划土地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土地管理的作用。

如何具体的履行“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该项基本国策,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宏观、详尽的土地利用规划。自《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土地利用规划有了非常大的进步,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面对当前的土地规划工作,决不能盲目乐观。目前我国土地供求矛盾较为突出、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土地利用规划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并且市场机制还不是非常的完善,尤其是机制和体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都会制约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开展。而要想进一步增强我国土地的利用效率,相关人员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借助合理调整规划目标,不断完善相关功能、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理论、制度和科技三创新、开展规划修编工作等措施,解决土地利用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塔娜,张裕凤,赵明,等.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学,2012,32(8):136-141.

[2]徐海超.济阳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域布局优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篇6

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用途管制原则。统筹安排各类重点建设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特别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引导与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

2、耕地占补平衡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3、集约节约用地原则。规划圈外的建设用地要逐步向圈内置换,着力挖潜盘活存量闲置、空闲土地和已建设的粗放低效土地,强化“双控”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

4、可持续利用原则。重视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因地制宜原则。各类建设用地须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环境、区位等特性,充分利用坡陡在25度以下的低丘缓坡区的非耕地,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6、与上一级规划协调一致原则。根据区级规划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进行土地用途布局和规模结构调整。

7、公众参与原则。采取公开展示等方式向社会并征询意见,广泛听取各社会阶层的意愿,协调政府与公众需求,推行“阳光规划”。

二、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形成资源节约、永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三、规划修编的期限

本次乡镇、街道规划修编基期年为20*年,规划期限为20*—2020年(其中近期为20*—2010年,中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修编要突出保障20*-2010年建设用地。

四、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趋势分析;

2、明确规划目标、期限、范围和任务;

3、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方案;

4、进行土地用途分区,制定用途管制规则;

5、落实各项规划用地位置;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布局方案;

7、突出解决好农村居民点的布点及规模缩并调整问题;

8、落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9、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措施。

五、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任务

由于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黄岩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控制,在上级政府对区级规划指标安排尚未明确前,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重点是:

(一)规划准备(20*年9月20日前)

1、成立组织。成立以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精干工作班子,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

2、制定计划。根据规划修编的程序步骤,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每一步骤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完成日期和责任人,积极推进规划修编工作有序开展。

3、筹措经费。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量大、涉及内容多,成果资料复杂,报批要求高,各个乡镇、街道都要安排落实好规划修编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二)收集资料和前期调查(20*年9月21日-10月15日)

1、收集乡镇、街道的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包括*-20*年人口资料、经济发展资料、统计手册,工业功能区块情况、产业发展情况,20*年度党委、政府工作报告等。

2、收集土地利用的现状和规划资料,包括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文本、说明、图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调查与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

3、收集各种相关规划资料,包括乡镇、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20*-2010年等近期发展计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旅游规划、生态镇规划、农业区划和综合开发规划,规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及中心村、行政村建设布点等情况。

4、收集建设项目用地规模、集约用地以及其他与土地利用有关资料。

5、完善乡镇、街道的集镇规划,按照乡镇(街道)人口、经济状况核定集镇用地面积;将工业功能区块纳入集镇用地范畴,工业用地要与上一轮规划衔接,应进入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块,原则上不再单独选址;应充分利用荒地、荒坡地安排建设用地,尽量少占用耕地,集镇用地面积的扩大应与农村村庄用地面积的减少相挂钩。

6、做好村庄布点规划。根据乡镇、街道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村位置,按照“中心村用地扩大与自然村面积减少”的原则,做好中心村及其它村的定点规划。

(三)开展调查研究(20*年10月16日—10月30日)

1、评价上一轮规划。各乡镇、街道要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认真评价,梳理上一轮规划已用空间和剩余空间的面积和位置,总结规划实施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问题,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借鉴。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为基础,完善土地利用现状图,形成规划工作底图。

2、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的核实,人口调查,基本农田及标准农田调查,建设项目与用地需求量调查,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开发潜力调查,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调查等。

3、研究内容。依据调查结果,对乡镇、街道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研究。预测规划期间常住人口总规模、各类用地需求,分析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为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四)确定规划初步目标(20*年11月1日—11月15日)

根据乡镇、街道调查研究的结果和乡镇、街道经济社会规划等相关规划,确定好规划初步目标。初步目标应突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主要任务,一般包括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目标。要按近期和中远期确定规划目标及任务。

(五)编制规划草案(20*年11月16日-2007年12月15日)

1、根据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上一轮规划剩余的建设用地、待置换用地控制指标进行适度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用途布局和规模结构的调整方案。

2、按照初步拟定的规划方案,依次在规划工作底图上落实基本农田、重点建设项目、土地整理开发、建设用地复垦、生态建设等规划控制指标。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地块的规划用途。

3、编制规划草案,初步形成规划文本(初稿)。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做好新一轮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群众土地权益的重要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高度重视规划修编工作。

(二)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未来乡镇、街道区域内各业、各类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规划修编应当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依法、民主、科学办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篇7

[关键字]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信息化建设 GiS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83-1

1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管理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数学规划法、回归分析法、目标规划法,最基本的共同点都在于其规划过程均围绕着各种各样的数据,其成果同样均为各种数据集合,所以如何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种形式的成果(例如:文本、图形、数据等等)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效率。基于传统的人工管理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弊病,信息形式不能多样化、长期保存难易丢失或损坏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非农建设用地增加引发的土地供求矛盾与日俱增,新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迫在眉睫。如何建立一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来宏观调控土地利用,我们将目光放在了日益发展的GiS技术上,GiS技术在用地调整、数据更新、用地量统计、动态决策等方面有着实用的功能。以GiS为基础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使之成为其实施管理的重要平台,对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及时、准确地提供基础规划数据,提高土地科学管理的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 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理念与方法

2.1建立数据库,以土地利用规划原始数据及成果数据作为基本库,以GiS为基础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2.2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将GiS系统与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关联,具有数据即时输入输出与动态更新、编辑处理、数据汇总、统计分析、自动成图出及数据更新等功能,与windows操作系统紧密结合大大方便数据管理与操作,不但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更有着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与操作。对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时监测、规划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快速更新有着积极的作用。

2.3 数据库应满足的基本要求,首先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及管理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包括行业术语、地形图图式、土地分类规范、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等都需要与以GiS为平台的数据库数据结构相适应,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和行业规范;其次,系统应该满足矢量、栅格及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的管理,具有数据输入、编辑处理、查询、汇总、统计、成图、输出、实时更新等功能,能够满足日常信息管理、规划实施的基本要求,具有易学性、可操作性;最后还需要设置留有与行业中流通较广的其他软件与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甚至可以尝试与之建立有共同属性的标准数据格式,方便以后发展过程中用户之间的数据共享和软件、系统的协作开发。现在一般采用arcinfo的格式管理空间数据,通过结合SQL Server关系型数据库进行设计与开发。系统的建立是以规划数据的利用和规划管理为主要目的。简言之,就是数据库、操作运行系统和一系列辅助功能组成的综合系统。

2.4数据库涵盖的数据信息,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规划成果和规划实施等,通过文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专项或专题报告、规划编制组织实施文本、规划工作报告、规划论证报告等)、表格(各项经济、计划、规划指标和基础数据)与图形(土地利用规划图、功能分区和现状土地利用图等等)三者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反映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信息。

3 核心功能的设置

3.1系统应具有数据输入与输出(包括上述的三种数据方式:文本、表格数据和图形文件)、数据编辑(如地物属性的增删改等)与查询、投影转换、统计分析、系统维护和数据加密与保护等基本功能;值得注意的几点功能包括:

3.1.1投影转换,包括国际通用投影方式之间的转换。

3.1.2查询分析,包括地图浏览(放大、缩小、漫游)、量算(面积、长度等)、空间查询(包括属性和图形)、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3.1.3统计分析,包括统计专题图、业务统计报表制作等。例如目前常见的Dem栅格数据结构分析,可以方便的从数据中获取等值线等重要数据,借助Dem还可以完成等高线绘制和坡度的信息获取进行空间叠置分析。

3.1.4系统维护,包括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数据库维护、用户权限设置、数据加密、网络安全设置等等。

3.2规划管理功能,这里尤指成果管理,指的是对经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及在规划实施中形成的相关规划成果的管理,包括图件成果和文档成果管理。图件成果管理,包括规划成果图件的存档、查询、调阅、统计、修改、输出等功能;文档成果管理,包括文档的存档、查阅、输出等。

3.3实施管理功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系统辅助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拟订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具有核减使用管理的功能,核减每一宗农用地转用项目的占用农用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形成现时计划使用剩余指标,供查询和制表输出;自动生成省级行政区域计划使用台帐,供查询和制表输出;统计、核算该行政区域内上一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计算上年度节余指标。

3.4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项目受理,生成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台帐,根据项目划分的边界点坐标在图上自动标识项目的准确位置;初审是否符合供地政策、规划和用地定额标准;生成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和申报图件。

3.5其他综合实用功能的设置,辅助编制包括规划的方案拟定、方案比较、成果输出等;规划局部调整和修改包括对规划指标、用地布局等的调整;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查;城镇分批次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规划审查;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土地利用情况分析等等很多。

4 结语

土地利用变化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性、邻域性、竞争性及政策约束性,充分管理并最佳限度的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以GiS为基础,明确目标、理清设计思路、严格把握设计依据来建设并丰富数据库建设内容,完善系统功能必将对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切实可行的积极作用,甚至能够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乃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安国辉.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出版社.2008.12

[2]郑新奇.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8

[3]边馥苓.GiS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测绘出版社.1996.08

[4] 姜晨光。高等测量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05

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本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材建设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编教材,1983年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规划学》全国统编教材。随后,面向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土地科学丛书等都有《土地利用规划学》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探讨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并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建设与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关系等等,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厚实的专业背景形成了独特优势,许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成为部级精品课程,其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利借鉴。但作为地理科学一级学科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同的背景和知识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模式。因此,根据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规划人才的迫切要求,适时优化和组合国土规划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内容框架,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资环专业的高效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思路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型教学思路是以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规划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学科研究前沿与课程基础理论,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探讨探究案例式、“亲验式”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研发思维,促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探讨“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其结合时机、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规划设计技能,增强学生的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学改革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破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师生互动、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与学生互动为通道,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二,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学、实训、创新思维一体化,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规划人才;

第三,提出“学生进入企业、社会,规划高级人才和管理者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培养机制;提出“课堂、学校、单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实现的时机、途径与措施。

2理论教学改革内容的筛选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庞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复的原则进行了各部分内容的精选,明确和突出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详略得当,减少了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加新知识点,适当拓宽讲课内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各专题等内容,介绍新的学术观点如在土地供需预测课程讲述中加强对新方法的运用的论述,加强实践环节和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体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潜力分析专题研究相结合等,开阔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了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导论: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土地管理的有关概念、内涵等

课堂讨论:土地与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程序;我国5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课堂讨论: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土地评价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规划的数学基础:坐标系、投影、标准分幅等内容的讲解

作业与讨论:请将H-49-84-(45)旧编码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92》新标准进行转化后的编码,并写出过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原则:本部分内容安排一次课时间查阅资料,准备课件;然后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理论的课堂讲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概念、性质、目标、任务、编制程序

布置作业,准备下次课讨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演变历史?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章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重点与创新:从宏观层次概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课堂讨论:所在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讲座:计划请校外或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个专家给学生做一个次讲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预测: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案例;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

布置作业并讨论:以武汉市或所在家乡城市为对象,阐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粮食安全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结构、拟定方法结构与布局调整地要求、步骤,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及大纲等讲解、展示:实施评价、适宜性评价、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题,潜江、鹤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成果

作业与讨论:根据各专题研究的需要,以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某一个专题为研究对象,制定一个资料收集清单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城镇化问题、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规模及其预测,居民点布局,村镇用地规划

第十章耕地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结合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规划编制的要求讲解(整体框架、水资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块规划、土方工程量计算与调配、田间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设计与布局、规划设计预算编制)

课堂讨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艺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实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GiS、LLiS)、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课堂讨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许多土地利用问题有什么作用?

3实践教学改革内容的确定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引入研究试验学术气氛,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试验技能;同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结合单位GiS等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其考核结果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报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个实验报告和相关成果图件。根据实验课时的限制,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拟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一:土地利用规划基数转换

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及其编码,将某某县土地现状分类(二调,2009)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期,2005)均转化到土地规划基数分类体系中,并借助arcGiS将一幅分幅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数据基数转换。

实验二: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预测为基础,列举耕地需求量预测所需要的资料清单,并以某某县为例,采用粮食安全法预测规划期间(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础上,撰写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提纲。重点掌握借助excel实现趋势回归、灰色预测等方法预测人口、各行业用地需求等。

实验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间的关系

学习某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指标分解的数据表,试提出对某某县指标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资料清单。

实验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

以实验一进行了基数转化的分幅现状图为基础,结合野外关于基本农田、预留建设用地等调绘成果,以国土资源部最新颁布的《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为依据,借助arcGiS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幅图,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要求及编绘技巧。

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土地规划修编农田保护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14-01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基础研究工作不扎实

一些规划编制采用的基础数据和图件时效性不强,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编制过程中缺乏广泛深入的调查、评价、反馈,细致科学的评估论证,未能取得真实、详细、可靠的第一手基础资料。相关规划衔接工作不力,上下级规划部门对接、协调、指导、沟通不够,使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

(二)耕地保护重点偏僻

侧重耕地的数量保护而对质量保护、结构和布局规划,特别是生态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标准不统一。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上存在着“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状况,保护指标也未准确地落实在规划图上。同时,因缺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周边环境影响的调查、评估、分析,将一些土壤污染、地下水、地表水源污染、荒漠化、盐渍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的土地也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进行保护,未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规划修编工作中一定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三)编制方法的“刚性”和“灵活性”结合不紧密

“指标控制与土地用途分区规划相结合”是贯穿规划修编工作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实际修编工作中,偏重指标控制,忽视土地用途分区的空间管制作用。一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确定和分解缺乏科学有力的依据、工作方法简单,对基本农田保护区战略作用、管制作用认识不深,普遍缺乏有依据、可操作性强的管制细则。

(四)一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严重脱节

主要是实施措施未纳入规划方案,具体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缺少有力、有效的保障机制。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随意修改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频繁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布局,为各类园区和基础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大开绿灯,严重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上述问题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既有目前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的作用,也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对现有的规划基础研究、技术方法和实施保障大力改进与充实完善,全面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保障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可行性,适应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的总体要求。

二、基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对策

(一)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合理确定耕地保护目标

一要推进规划编制程序的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在规划的准备宣传、编制论证、协调衔接、审批公告全过程贯彻耕地保护的思想。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大环境治理,撂荒土地复垦等等,均应由具体承担保护义务和涉及利益分配的相关权利关系人参与讨论,有关结果应及时公告。有专家提出,规划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政策问题,修编规划在考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要考虑提出相应的政策。

二要继承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指标控制和土地用途分区规划相结合”等规划原则,加强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建立上下级规划信息反馈的互动机制,合理测算、统筹确定符合实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把落实国家土地资源保护目标、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兼顾。

(二)科学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强化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作用

根据耕地地力分等级标准以及农田分等定级成果,将粮、棉、油、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以及有良好的水利灌溉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农用地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网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也可一并划入统一管理保护。乡(镇)规划编制中,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应当全部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数量应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

(三)重点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区位布局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引导作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布局必须集中在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部级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主产区,重要农产品基地,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集中分布区,优质农产品物种保存地等必须纳入保护范围。新一轮规划修编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对不符合生态建设和环保要求的基本农田分布现状进行结构调整,重点是中西部生态退耕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和独立厂矿周边的基本农田。充分尊重基本农田保护法律的严肃性,调整基本农田的数量和布局,必须由相关部门出具不宜划为基本农田的证明文件,经上级规划确认后方可核减。有耕地后备资源和土地整理复垦潜力的地区还应在规划修编中进行补划。

(四)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全面建立保障机制

在规划行政职责管理范围内,将规划目标与具体实施措施相挂钩。采取经济、技术、科技、法律等手段,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其中,在经济手段上,应优先将资金、先进科技应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尤其是通过土地专项规划的实施,使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投资政策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技术措施上,注重基本农田地力和生态保护,摧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五)采用高新科技,扩展监测内容,公告相关结果

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工作,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调查统计序列和保护监测系统,准确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加强基本农田规划、划定、保护、监测等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全国性基本农田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平台。

政府要定期向社会公告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监测与评估结果,并与相关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挂钩,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凡是违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受到依法查处的重点案例,还应在全国通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毕小曼,田春华.土地规划“精打细算”修编[J].望,2007,(22).

[2]梁丰,曾刚.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问题[J].科协论坛,2007,⑺.

[3]田春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渐行渐明(下)――关于规划的最新话题[J].中国土地,2007,⑸.

土地规划方面的工作总结篇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全市规划修编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则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规划修编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县(区)国土资源局认真做好规划实施评价、基础调查。资料搜集、课题研究以及土地利用重大项目和政策建议的论证等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及时解决规划修编中的重大问题,重视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区划等专业规划、“十一五”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研究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完成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报告

各县(区)政府和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从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出发,根据各县(区)实际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利用中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工作。

(一)研究提出规划修编中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落实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围绕现有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分析规划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和原因,提出分类、分区域处理意见;在各项非农业建设尽最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前提下,预测占用耕地的数量,研究提出控制占用耕地的措施;合理确定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标准,提出生态退耕和耕地保有量的规划目标建议;围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措施。

(二)研究提出利用规划修编调控各业、各类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和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的原则,围绕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从规模、结构和时序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分析各业、各类用地的集约用地潜力,从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环保措施等方面研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指标体系,提出盘活存量用地的措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分析集约用地水平提高的长期变化趋势,预测各业、各类用地的合理需求,提出统筹安排存量和增量用地的措施。

(三)研究提出规划修编时调控城乡建设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统筹安排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原则,从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结构、布局的目标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按照居住向城镇化集中,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发展方向和进程,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资源环境容量,预测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不同类型、层次的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研究提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措施: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提出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措施。

(四)研究提出区域土地利用中规划调控指标、目标及政策建议。以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为原则,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与区域经济、产业和人口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调控措施和政策建议,重点是:提出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分析行政区域内不同区域的观有开发密度、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分区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及管制措施;分析区域基础设施合理的发展规模、布局和用地规模,提出防止重复建设的规划调控目标及措施。

(五)研究提出统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调控指标和政策建议.按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研究提出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控措施。重点是:深入分析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等限制因素,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友好型上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

(六)研究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制度、机制和办法。按照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研究土地使用规划、计划在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上进一步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的保障措施。提出确保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实施的制度和措施。重点是:研究提出促进规划法律法规配套衔接的建议,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和考核体系;研究完善土地规划许可制度和规划实施激励机制,提出促进规划目标落实的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措施;结合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价和管理的保障体系。

通过对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制订落实基本原则的规划标准和规划修编目标,从政策、制度、技术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指导市、县(区)级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坚决防止借规划修编名义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三、采取措施,确保规划修编工作依法有序推进

规划修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土地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是规划修编的重要保障,各县(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安排,依法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做好现行规划实施评价工作。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系统计价,认真做到“四查清、四对照”,即查清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对照检查;查清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与规划确定的节约用地挖潜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违法用地数量的处理情况,与违法用地的处理要求对照检查。严格核定规划修编的各项基础数据、图件等资料。

(二)改进工作方式。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修编各项工作,切实提高规划工作水平。要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咨询论证意见,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规范工作程序。要严格执行规划修编条件和程序,各县(区)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报告报市国土资源局集中统一认定,市级规划实施评价和基础研究工作报告报省国土资源厅认定。认定工作结束后,方可开展规划修编工作。各级规划大纲通过规划审批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后,才能进行规划成果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