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创新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6:59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篇1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专利分析;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R&D投入;外商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2?0029?05

绿色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在生产中将外部环境污染内部化,缓解甚至消除矛盾,是解决“经济―环境”发展难题的有力工具。目前国内对于绿色技术创新这一话题的探讨并不多,现有的研究大都是从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进行理论阐述,落脚点主要集中在绿色技术创新会产生什么影响,而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却很少涉及。基于此,本文对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实证研究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以便为制定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

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但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概念。如Braun&wield将绿色技术定义为: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1]。Kemp等人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因避免或减少环境损害而产生的新的或改良的工艺、技术和产品[2]。根据戴鸿轶等的研究结果,国外学者更倾向于使用“环境技术创新”,而国内的学者更常用“绿色技术创新”[3]。这些概念很大程度上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本文将沿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术语。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意义已经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可,他们认为与一般的技术创新相比,绿色技术创新既可以产生正的溢出效应,同时也可以将负的环境效应内部化。从宏观角度看,绿色技术创新被视为全球绿色转型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手段[4];从微观的企业角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力途径[5]。

大多数学者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是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经典的波特假说表明环境的典型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市场机制对其配置的低效率,企业不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政府进行环境规制,可以使企业将外在的成本内部化[5]。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将环境规制进行分类,探讨不同的规制手段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如Brunnermeier&Cohen把环境规制分为污染治理控制支出和政府检查监测活动,分别讨论对于美国制造业的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治理控制支出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很小,而政府检查监测活动的加强并没有使绿色技术创新得到相应的增加[6]。按照环境规制对经济主体排污行为的不同约束方式,paul&Robert将环境规制分为命令―控制型规制和市场激励型规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于企业必须达到的环保目标以及采用的技术标准都做了严格的规定,手段过于刚性;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是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通过市场信号来做出行为决策,刺激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7]。Kathuria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工具,市场激励更能通过较低的成本实现较高的环境收益[8]。

尽管环境规制已经被证明是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但也有学者提出:现有的工业主流技术对化石能源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致使绿色技术创新在传播与扩散上面临着阻碍[9]。因此,众多学者从创新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其他因素。

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的学者大多以环境规制和绿色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探讨两者的互动机制,鲜有考虑其他重要的因素。而国内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加之绿色技术创新数据获取的难度较大,大多文献仅讨论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没有细分到绿色技术。本文试图克服以往研究的不足,基于中国绿色技术的专利数据,先对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再利用中国省际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R&D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对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启示以期为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供相关依据。

二、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技术创新的衡量有多种标准,如使用专利数据[6],或者使用R&D的投入强度[10],其中专利是被广泛应用来说明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这是因为专利申请情况通常与新技术的发展一致,并且可以用来追踪技术转移的状况[11]。

基于此,本文采用有关绿色技术的专利来衡量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数据来源于中国知识产权网(http:///)。使用python软件进行程序设计,搜集了专利检索平台中“绿色技术”类别下的所有专利信息,来进行实证分析。

(一)绿色技术创新的时间变化特征

整体上来说,2003―2009年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图1):第一阶段为2003―2005年,绿色技术专利申请量呈现缓慢波动状态;第二阶段为2006―2009年,专利申请量增长趋势十分明显,说明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重视。从绿色技术创新涵盖的范围来看,图2所示6类绿色技术创新的增长趋势与图1基本保持一致[12]。总体上来说,

2003―2005年,各类绿色技术专利的申请量的波动较小。2006年后,各类绿色技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能量供给线路,其次是轨道车辆和风能。

从绿色技术专利的时间趋势上来看,这同中国政府在环境规制方面做出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2006年,中国政府第一次发表了《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宣布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环保局开始着手整顿化工石化等高污染产业,对违法项目的处理从“立即叫停”转变为“限期整改”,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同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开始实施,能源法律法规群日趋完善。

(二)绿色技术创新的区域分布状况

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各个省份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存在区域失衡的现象。以2009年为例,中国各地区平均绿色技术专利申请量为425项,仅有7个省份(广东、江苏、北京、山东、上海、浙江、辽宁)高于平均水平。其中申请量最高的省份为广东,高达1846件,而最低的海南和宁夏仅为14件,详见图3。

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区域分布有两大特点:一是专利申请量仅集聚在几个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广东、江苏、北京、山东、上海和浙江六省的绿色技术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61%;二是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分布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高的一致性,东部的平均申请量为958项,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和中部的创新水平较为相似,平均申请量为492项和323项,而西部与其他地区创新水平相差悬殊,平均申请量仅有135项。

从基本现状可以看出,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整体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在区域层面上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为了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后面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三、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变量说明

在分析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R&D投入、外商直接投资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由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现有国内外文献大多把关注点放在环境规制方面,而作为技术创新的一个子集,绿色技术创新同样会受到R&D投入、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收集了2003―200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缺乏,已剔除)的面板数据,以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环境规制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规制和市场激励型规制[7]。命令―控制型规制是强制性的政策手段,是立法或行政部门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直接规定污染者污染排放限度和方式的规章制度,企业必须遵循,否则会受到法律或行政的处罚。“三同时”是中国独创的环境规制手段,它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有力的防止新污染的产生。市场激励型规制是鼓励企业通过价格、税收等市场信号来做出行为决策,它考虑了不同企业的成本差异问题。排污收费制度是中国较早使用的市场激励规制,也是国内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指标。本文选取“三同时”执行合格率和单位GDp的排污费分别作为命令―控制型规制和市场激励型规制的指标。

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现状中可以看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呈现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相一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本文引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来表示地区经济发展规模,来分析它对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工业比重较大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之一,工业是污染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也是最有可能发挥绿色创新技术最大效用的行业,故本文采用工业比重来表征产业结构。

现有文献对于R&D的投入大多从经费和人员两个角度进行衡量。其中R&D人员是研发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资源,被看作是经济和竞争的关键因素,同时从某一方面也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13]。本文选取各地区R&D人员数来衡量R&D投入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外溢效应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影响被投资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14],同时也带来了污染转移。

然而随着清洁发展机制的出现,FDi也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外商直接投资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带来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基于此,本文选取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表征外商投资因素。

(二)模型构建

本文构造如下的面板数据模型来实证分析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为了消除异方差性,本文对于部分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命令―控制型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而市场激励型规制对绿色技术有着显著的影响。从不同环境规制的特点来看,命令―控制型规制的“技术强制性”往往使得被约束者不得不使用高成本的污染控制手段以达到规定的污染控制标准。虽然这类规制手段有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但是“一刀切”的排放标准对追求较低污染排放的技术创新刺激并不明显。从回归结果来看,市场激励型规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排污收费等政策工具考虑了企业的减排的成本,利用市场力量有效的配置排污者的减排成本。从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市场激励型规制可以持续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去进行最大限度的污染削减。这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7?8]。

经济发展水平中经济规模对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地区人均GDp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发达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明显高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资金实力雄厚、科研能力较强,因此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也较高。在产业结构方面,工业比重的增加未表现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十一五”期间,尽管政府对于减排做了诸多努力,但是环境保护计划指标仍没有完成。目前我国的工业生产对于非清洁能源如煤炭等依赖较大,绿色环保技术在推行中也困难重重,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较长的时间,并非一蹴而就。

R&D人员投入对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从我国人力资源的分布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集聚着越多的人才,绿色技术创新的水平也越强,这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分布特征相符合的。R&D人员是进行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资源,赵黎明等学者指出科技水平落后是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15]。

FDi对于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尚不明显。根据《中国外资统计》,截止2009年,FDi的资金中50%以上位于制造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有些学者已经发现外商投资会带来“污染转移”,导致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14]。然而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和CDm项目的推广,丰富了FDi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的意义。截止2009年11月,中国注册的CDm项目居世界第一,通过这些项目带来的资金和国外先进技术将会促进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高。

四、结论及政策启示

以上分析可见,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相比,市场激励型的环境规制对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有更显著的作用,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也可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但是工业比重却呈现一定负向影响,R&D人员的投入与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FDi的投入对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目前并没有明显作用。

依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启示:第一,环境规制手段由命令―控制型规制为主逐渐转变为市场激励型规制为主,综合运用这两类规制手段。第二,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要重视工业发展速度同时要注重工业发展质量,推动传统工业的技术改进以及新型工业的技术推进。第三,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合理的研发人员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障。第四,合理调整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积极推动CDm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在选择外商投资项目时,不能以经济效应为选择的唯一标准,要有目的的选择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的外商项目。同时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鼓励投资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此外,通过财政、法律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正确引导和监管CDm项目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好CDm的机遇,促进中国绿色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Braune,wieldD.Regulationasameansforthesocialcontroloftechnology[J].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1994,6(3):259?272.

[2]KempR,arundela.Surveyindicatorsforenvironmentalinnovation[C]//paperpresentedtoConferencetowardsenvironmentalinnovationSystemsinGarmish-partenkirchen,2002.

[3]戴鸿轶,等.对环境创新研究的一些评论[J].科学学研究,

2009,27(11):1601?1610.

[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5?14.

[5]porter,m.towardanewconceptionofthe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relationship[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5,9:97?118.

[6]BrunnermeierSB,Cohenma.DeterminantsofenvironmentalinnovationinUSmanufacturingindustri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3,45(2):278?293.

[7]paulRp,RobertnS.pubicpolicies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m].washington,DC:ResourcesfortheFuturepress,2002.

[8]KathuriaV.Controllingwaterpollutionindevelopingandtransitioncountries-lessonsfromthreesuccessfulcas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6(78):405?426.

[9]UnruhG.Understandingcarbonlock-in[J].energypolicy,2000,28(12):817?830.

[10]王国印,王动.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对中东部地区的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1):100?112.

[11]marzalJ,tortajada-esparzae.innovationassessmentintraditionalindustries:aproposalofaestheticinnovationindicators[J].Scientometrics,2007,72(1):33?57.

[12]VictorV.anewepoclassificationschemeforclimatechangemitigationtechnologies[J].worldpatentinformation,2012,34(2):106?111.

[13]胥悦红,朱振晓.R&D人力资源投入和配置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S1:74?82.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篇2

DpSiR概念模型有利于分析复杂系统的因果关系,能有效整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以DpSiR概念模型为指导,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以及响应五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因素,试图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DpSiR模型

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日益严重的负担,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仅靠攫取和依赖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亟需转型。而绿色技术创新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节能减排等路径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

1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

1993年e・布劳恩和D・威尔德首先提出了环境友善技术的概念,并依此涵盖了几乎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技术,也称为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一种对环境友好、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以及减少污染的可持续利用的技术。绿色技术创新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属于技术创新的一种。一般把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必须具有环境针对性,市场推广性以及一定行业前瞻性。由于绿色技术创新是以环境价值为导向的,因此与企业因利润驱动而进行的一般性技术创新在创新影响因素上有很大不同。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2DpSiR模型

DpSiR模型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它是作为衡量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指标体系而开发出来的。它将表征一个自然系统的评价指标分成驱动力(Driving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和响应(Responses)五种类型,存在着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因果关系链。在DpSiR系统中,除了表明社会发展及环境状态之间大致的相互作用,还表明了环境状态对社会的一些反馈。这些反馈由环境目标和社会为应对不合意的环境状态变化及由此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措施组成。在评价分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应用广泛。如于伯华、吕昌河应用该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宏观分析;绍超峰、鞠美庭《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刘永超等《基于DpSiR模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因而,选用DpSiR模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能够在充分考虑环境绩效的前提下将社会系统中影响环境的各因素与环境系统相结合。

3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3.1驱动力因素

“系统驱动力”是造成系统状态变化的潜在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需求、技术进步、资源短缺、公众环境意识提高和人口健康等要求。

3.1.1经济因素。绿色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同样能够获益于技术进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等,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利润。因此,企业作为追求利益的组织,经济因素首当其冲为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力。

3.1.2公众环境意识。经济可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人们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认识也不算加深。而随着社会公众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环境保护意识也越高,高涨的环境保护意识无疑是驱动绿色技术研发创新的内在动力。

3.1.3社会因素。除了经济利益,良好的企业形象也能够为企业带来额外的价值。采纳绿色技术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声誉,因而也成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之一。

3.2压力因素

“系统压力”是在驱动力的趋势下造成系统状态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压力、环境压力、资源压力和社会因素压力。

3.2.1经济压力。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成本和收益是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和绿色技术相关的排污费、以及资源价格增长、以及投资回报率都会成为企业在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时考虑的因素。

3.2.2资源压力。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压力与日俱增。国家进行能源结构优化的任务艰巨,因而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可谓势在必行。

3.2.3环境压力。中国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环境治理,但是环境恶化依然严峻。雾霾天气、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发出警示,必须采取有力的技术措施以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2.4技术压力。技术市场的供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压力,不仅成为企业间竞争角逐之地,对出口企业来说,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标签已经形成绿色贸易壁垒。

3.3响应因素

响应行为按照主体类型可划分为四类,分别是企业、政府、技术中介和社会团体。这些响应因素与主体的特征相关。企业投入资金、人力等在绿色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研发,加速节能减排进程;政府通过制定技术规范、颁布环境方面的法律手段直接响应工作和社会对环境的需求,政府还可以采取排放税和研发津贴,极力企业作出相应的响应;技术中介是技术创新与扩散方面的信息枢纽,可以助力企业获取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降低信息传递的交易成本;社会团体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公众一直,也影响着企业的环境决策。

3.4状态因素

系统状态因素的提出是为体现环境和技术的动态性,使两者紧密结合,达到最优。“系统状态”是指评价区域在上述压力和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所处的状况。同样的企业,处于不同的环境状态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例如,位于西部的企业,由于企业分布不集中,排放的污染被自然净化没有显示出和污染集中地区相同的状态,因此,当地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比较宽松,相反,在污染密集的地方,政策相应比较严格。

3.4.1经济状态。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只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企业和居民对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才可能提高。另外,现行的经济政策也影响着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从而间接影响其绿色技术创新的决策。

3.4.2资源状态。自然资源是有一定储量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国传统资源型企业掠夺性获取资源的成长方式导致资源日益减少,价格更加昂贵。因此,资源的状态决定着企业的技术选择和政府的相应措施。

3.4.3环境质量状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了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关系,表明环境质量下降会影响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当前的环境质量也会影响企业和居民对环境改善意愿。

3.4.4技术状态

技术存量影响着绿色技术的采纳和创新,同时技术水平也决定了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可行性。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篇3

关键词:生态伦理;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价值观

在传统技术创新的影响下,企业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上的利益,忽视企业行为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用大量的新技术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从而造成了自然资源,如森林、荒地、湖泊、沼泽、海岸、矿产等的不断减少,也造成了日益加剧的物种灭绝、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生态灾难。绿色技术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运用,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理论和实践研究上的新视点。绿色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生态化的技术生存,即实现绿色的价值观、文明观的回归。

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优劣分析

(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1、政府角度。政府在绿色技术创新中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发展计划宏观引导绿色技术开发,主要从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与监督上深入研究;强调经济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用来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排污税、燃料税和污染产品税;强调政府资金投入的倾斜,如对企业和相应科研机构的直接拨款、信贷优惠、政府购买企业绿色技术产品等。

2、企业角度。主要强调市场利润的驱动,通过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倾向,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并支持企业不断深入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供应。

3、科研机构角度。形成了多层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调科研机构与政府发展规划的协调,透析政府的环境发展战略目标;强调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企业苦于技术匮乏的时候,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联合,既能解决经费问题,又可为企业攻克绿色技术的难题;强调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与对话,充分引进与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成果。

(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优劣分析

政府机制在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引导着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为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法律手段。法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最重要、最有效的外部强制力量,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政策,为若干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法制定实施细则,使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编制环境科技发展计划,推动建立国家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二是经济手段。通过计划、立法等手段能让企业利用环境时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提高企业的生态意识。把超标收费改为排污收费,开征环境资源税,将污染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对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等。三是资金投入。政府的投资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政府远离市场,由政府直接组织和推进技术创新,很难有效利用技术创新与市场之间的反馈回路,也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对技术创新进行适时调整。市场的需求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如何有效地引导与增加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关系到绿色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目前机制强调市场利润的驱动,通过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倾向,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并支持企业不断深入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产品的生产供应。科研机构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这种独立经济效益对自身的制约可以激励科研机构走向市场。但是同时,科研机构又必须考虑政府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所以,科研机构在透彻分析了政府的环境发展战略目标之后,可以与企业联手合作,一起开发绿色技术创新项目。

(三)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创新机制的提出

从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论从现行机制的哪个方面出发,优或劣,其约束都是来自外部约束,是一种外部行为,一种强迫的行为,它缺乏一种内部的约束,当这种外部约束手段减弱或不完善时,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就会减弱或丧失。而绿色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强调其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更主要的是把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将维持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所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更需要内部的约束――生态伦理思想,让企业从自身出发,自觉、主动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二、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的构建

(一)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内部机制的构建

生态伦理观就是把协调人与人关系上的伦理道德规范拓展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理性角度去维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伦理观指导着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关系,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树立企业的生态伦理观,首先,要认识到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认识。其次,应对员工进行绿色教育,加大绿色创新和生态伦理思想的宣传力度,使员工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的实施关系到企业自身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地树立、维护企业的“绿色”形象。再次,通过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不仅可以促使单个企业的生态化转变,还可由点及面、推广普及,引起宏观经济环境及整个社会风尚的生态化转变。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在企业当中实行创新行为的是人,人是理性的,如果可以让进行技术创新的人,本身就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生态利益相对于当前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的时候,作为创新主体的人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就会把生态伦理的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培育者和倡导者,是决定企业文化价值观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对企业生态伦理的建设起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企业家必须具备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只有企业家在企业创办初期就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认同这种观念,增加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并在自己的日常行为及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贯彻这一观念,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才能成为一种可能。生态伦理必须回归到企业当中,结合其生产经营管理,由纯粹的经济型管理向生态型管理转变,势在必行。实践表明,中国企业微观生态经济管理薄弱是造成绿色技术创新开展不力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要求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建立一种能够取得社会、生态、经济与人的发展综合效益目标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为中心,调整变革企业内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要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要创建生态企业文化,这就是生态管理。企业在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方面都应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两重性,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还要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自觉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二)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外部机制的构建

1、政府宏观调控体制的生态化。生态经济型宏观调控体制是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局的驾驭,其基本要求是国家为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一致,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为导向,以生态经济法律、法规为保障手段调节、干预和控制体系。政府利用这一调控体系,可以矫正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就绿色技术创新层面上讲,国家的生态经济型宏观体制要体现国家对绿色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要有所倾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健康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和消费结构;淘汰存在严重污染的产品和工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政府的宏观政策不仅要考虑社会全局、整体和长远的利益目标,还要考虑到制约全局、长远利益的生态平衡问题,中央或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要加大生态平衡因素的权重,这样资源才能向有利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流动。

2、建立符合生态平衡要求的法律制度。现行科技法律制度主要以传统人类中心思想为指导,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经济至上性,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中国现行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对科学技术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考虑不够,缺少前瞻性和预警性。在中国生态法律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在现有的科技立法中导入生态理念,科技立法将绿色技术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明、应用和推广的标准,考虑其环境效益、生态标准;健全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法律制度,使耗费自然环境对社会产生的成本能够计入产品成本中,充分反映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健全促进和引导生态消费的法律制度,提高绿色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以利于绿色技术的推广。建立生态平衡的法律制度,要明确各种造成生态破坏后果的经济行为的法律责任,明确企业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提高企业在经营创新决策过程中的生态平衡目标选择权重。

3、建立绿色生态消费伦理观。绿色消费是以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的增加来换取物质需求数量的降低的体现,当前大量绿色消费者的涌现就是对这一规律正确性的很好例证。“调查表明89%的美国公民对其购买产品的环境影响十分关心,大约有78%的人愿为购买绿色产品多支付5%的费用。在荷兰,大约70%的人在购物时会选择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71.3%的人认为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有益处,53.8%的人愿意使用绿色产品,37.9%的人表明购买过绿色产品。绿色消费需求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动因和最终目标,它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发展方向。没有大量绿色消费者的有力支撑,生态化技术创新就无法实现。因此,树立消费者环保意识,提高消费者素质,规范和培育绿色市场,是促使企业走生态化技术创新之路的强有力的措施。

4、建立科研机构生态伦理观。科研机构是独立于企业的,主要从事基础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为国家与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科学技术支持,这些基础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特别是没有太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由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氛围,促进科研机构加大对绿色基础生态技术的研发,加大对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行为上的支持。为此,国家或地方政府要从宏观上指导各类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如制定相关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保证科研机构科学研究的生态化,加大对绿色基础技术的开发;加强科研机构内科技创新人员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使其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自觉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激励,强调科研人员的人生价值、社会生态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俞国平.试析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障碍[J].生态经济,2001(12).

2、彭福扬,王胜.以绿色消费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J].求索,2005(2).

3、李鸿燕.浅析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的构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6、吴礼民.略论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4).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篇4

关键词:矿业;绿色转型;动力;影响;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矿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目前在矿业仍旧存在一些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对矿业的生产造成制约,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对矿业绿色转型的概念的分析

绿色转型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的,它是一种经济型的转变。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一些学者对绿色转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绿色转型是指行业提供的某项服务所发挥出的价值能够被持续利用,并将绿色经济作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采用这种模式改善生态环境。

二、对矿业转型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目前我国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些矿业正面临产能过剩,产量增速快,创新技术有待提高,出口量大,资源浪费严重等巨大压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作为矿业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重点是研究出绿色矿业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于从实际出发,更好的解决问题,促进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绿色转型的动力

1.环境政策。环境政策与矿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成为矿业成功转型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我国相关部门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人们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围绕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等方面,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政策,但是因为污染控制和技术创新是难度较大的工作,这两个方面成为市场失灵的重要方面,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是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然而绿色创新则具有正向外部特征,所以,一旦缺乏了无法控制市场失灵的相关政策,那么,矿业污染就会很多,相应的绿色创新就会很少。环境政策主要是通过采用控制的手段成为矿业的生产边界,为其提供合理的r格信息,因此应当将外部性及时纳入矿业生产的相关体系之中。所以,可以说,环境政策对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有人员发现,税收对矿业实现绿色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环境管制等市场工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可以让矿业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来实现成功转型。税收与绿色发展紧密相关,同时税收通过改革体制,建立完善的GDp核算体系,从而对生态补贴政策作出完善,不断加大其采购力度,促进矿业绿色转型的发展进程。

2.绿色技术。矿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比较大,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格战争,要采用关键的绿色技术,尽量缩小技术差距,通过提升综合实力,超越竞争对手,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奖品牌产品做好,做强。打造产品的自主品牌是矿业成功转型的关键一步。对矿业来说,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推广技术和探讨技术等,在推广技术,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凝练出引领性的系统工程,例如环保工程,产业生态链工程,智能化改造工程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不断加强对核心技术的推广和创新,快速实现矿业的绿色转型。要实现绿色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意味着创新驱动普遍存在。在近年来,矿业已经大规模使用节能技术,煤气发电技术,干熄焦技术等,以节能减排为目的,通过对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矿业的更好发展。

(二)关于绿色转型阻力影响的分析

1.地方性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标不一致。一些地方性的政府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同时一些矿业也存在政策无法实施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矿业内部结构僵化,从而造成绿色转型施工不灵活,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最终导致绿色转型没有实质性的成效。

2.资源缺乏。在矿业内部因素中,资金和人才成为矿业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因素。因为要实现转型是需要一定资金的,资金问题成为中小矿业成功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他们来说,转型具有一定的风险,同时需要对矿业的设备进行更新,置换,不断的研发新技术,引进专业型的人才。再加上相关人员对绿色转型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如果因为资金缺乏而被迫中止,这样的话会给矿业带来不可预想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制约到矿业的持续发展。

3.矿业人员的绿色意识较为淡薄。传统的矿业最在意的是企业的利润,由于过于重视利润,从而忽略了企业实现转型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缺乏绿色意识,有害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为矿业发展的病态,这显然已经违背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部分的企业存在侥幸的心理,出现跟风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得矿业中高污染,浪费资源的现象愈发严重。加上管理人员监管不到位,同时对绿色转型的宣传较少,就造成矿业绿色意识淡薄,从而阻碍了矿业的成功转型。

三、对绿色转型路径的相关分析

(一)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针对目前河北省承德市一些矿业存在内部资源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当对目前的这种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制度来推动绿色转型的发展进程,例如不断完善绿色转型产权保护制度,对矿业的外部收益做出补偿。对地方政府的职权进行规范,将绿色转型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加大对矿业资金的投资力度,全力支持绿色转型。

(二)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

由于传统矿业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尤其是缺乏对生产环节污染排放量的准确测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矿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持,所以,矿业的相关人员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确保数据测量的精确度。

四、结语

环境政策,绿色技术和企业的内部资源成为河北省承德市矿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管理人员应当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不断创新,促进绿色转型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廖中举,李矗黄超.钢铁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J].钢铁,2016,51(4):83-88.

[2]解u妍,周进生,宋伟,等.承德资源经济发展转型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14(8):71-74.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篇5

[关键词]绿色壁垒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世界贸易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壮大,自由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提高人类福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环保时代给传统的国际贸易披上了一层“绿色外衣”,使贸易出现了绿色化倾向。可持续性贸易,又称绿色国际贸易,其核心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正是在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现象日益严重和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境意识提高的背景下出现的。

当前,非关税壁垒已经成为各国用来保护国内产业及市场的工具,“绿色壁垒”即为其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绿色壁垒,人们更多的是研究绿色壁垒对于自由贸易的阻碍,进而研究如何打破它,但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认识,绿色壁垒则对于一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新认识

绿色贸易壁垒现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绿色壁垒的理解,却没有明确的提法和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释是:发达国家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限制进口,以实现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的新型非关税壁垒。这种分析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环境管理水平现实出发,强调绿色壁垒名义的合法性,内容的广泛性和实施中的不公平性和伪装性,认为发达国家是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之实,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然而,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本文认为,这样的观念是不客观的。发达国家较早地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而且随着环保时代的来临,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与贸易相关的环境措施也纷纷出台,为此,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制定了很多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若从长远看,壁垒绝不是贸易战术和商业歧视的简单产物,而是进行改革、创新的动力,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潮流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反应,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实施是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如果将绿色壁垒定性为一种不公平的歧视性贸易环境措施,则没有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艰难历程。因此,对绿色壁垒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绿色壁垒对绿色可持续性贸易中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借鉴Baumol―oates模型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绿色可持续性贸易中产品竞争力的影响,以生产纺织品为例。这些分析需要基于一系列比较严格的假设: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i和w,其中i国为发展中国家,w国为发达国家;

2.每个国家都生产纺织品Z和其他产品,Z的生产可能产生污染。假定不采取控制措施,纺织品Z的生产过程产生污染、影响周围环境,或者在Z产品中使用了有污染原料、包装等;

3.纺织品Z生产存在成本更高但不产生污染的生产方法;

4.假定w国已禁止使用会产生污染的纺织品Z的生产方法。

在附图中,(a)和(B)分别为i国和w国的纺织品Z的供求曲线,(C)为两国的总供给曲线。附图(a)中,i国有两条供给曲线,Sic对应于便宜的有污染的生产技术,产品成本较低,出口发达国家具有比较成本优势。Sie对应于贵的无污染的生产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实施后被迫采用的生产方式,相对成本较高。忽略关税、运输等的影响,假设Z的价格p在两国相同。将两国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分别横向相加,在附图(C)给出国际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

Sc表示i国在发达国家没有设置绿色壁垒的情况下,采用不控制污染而成本较低的生产方式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国际均衡点、均衡价格分别为ec和pc。在此价格下,i国为净出口国,出口量为UicVic。Se为w国实行绿色贸易壁垒、严格控制产品进口时,i国采用技术水平较高、控制污染成本较高的生产方式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国际均衡点、均衡价格分别为ee和pe。当w国没有对i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i国生产和出口有污染的纺织品Z,将对w国产生两方面的负效应,一是i国大量出口纺织品Z,有可能导致w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二是w国的消费者使用有污染的纺织品Z,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当w国消费者享受低价纺织品Z所带来的效用小于消费者使用有污染产品所带来的负效用,w国国内就会产生对i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

当w国对i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时,i国生产无污染的产品成本大大提高从而导致Z的均衡价格从pc上升到pe,出口量减少到UieVie,从而引起i国社会总福利水平的下降。假设i国生产纺织品Z造成污染所带来的总福利损失为Cd,这一损失在两国之间的分摊比例为a,即污染给i国所造成的福利损失为aCd,而给w国所造成的损失为(1-a)Cd。这样,i国生产纺织品Z给两国所带来的净收益分别为:

nYi=Yd-aCd(1)

nYw=(pe-pc)Qd-(1-a)Cd(2)

其中,Yd――i国向w国出口纺织品Z所带来的收益;Qd――i国生产纺织品Z的产量。

附图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当nY=nYi+nYw=Yd-aCd+(pe-pc)Qd-(1-a)Cd〉0时,w国对i国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将导致总福利的增加;当nY=nYi+nYw=Yd-aCd+(pe-pc)Qd-(1-a)Cd

三、实施绿色可持续性贸易突破绿色壁垒

1.实施循环经济,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中,形成可持续比较优势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和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消费方式,在对外贸易中重视和发展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进行重组,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使贸易与环境能够和谐发展。

(1)建立在环境成本内部化上的比较优势分析

从环境要素禀赋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环境质量下降,资源日益稀缺,不属于环境要素禀赋丰裕型的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建立在资源的廉价使用、宽松的环境政策和较低的环境标准上的,但这种比较优势以牺牲国内资源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短期利益,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环境要素禀赋纳入国际贸易体系,这样的不可持续优势终将失去。一国真正的比较优势模型在纳入和不纳入环境要素成本的情形下可能完全相反。令ai代表本国生产一单位产品i的单位劳动成本,ai*代表国外生产一单位产品i的单位劳动成本,j表示另外一种产品。如果不考虑环境成本,在公式1成立的情况下,本国将出口产品i,进口产品j;即本国具有生产产品i的比较优势。

ai/aj

现将环境成本内部化。i表示本国在劳动成本中每单位产出消耗的清洁费用(环境成本)的比例,在公式2成立的状况下,本国真正的比较优势就变成出口产品j而进口产品i。该式说明相对于国外,本国生产产品j的社会成本小于生产产品i的社会成本。

ai(1+ti)/ai(1+tj)>ai*(1+ti*)/aj*(1+tj*)(2)

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之中,降低出口贸易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使资源能够按照环境资源禀赋进行合理配置,有助于摆脱环境成本陷阱,在国际市场免受生态倾销的指责和诉讼,因此实施循环经济和高的环保标准越早,由此而带来的贸易优势也越大。

(2)跨越绿色壁垒,提升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本原则,在对外贸易中发展循环经济,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最优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将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使贸易产品符合环境标准,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环境标准和技术要求的差距,提高本国产品的绿色程度,突破绿色壁垒;将环境成本由隐性变为显性,便不可持续比较优势为可持续比较优势,逐步使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实现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和谐持续发展。

2.实施绿色外贸破除绿色壁垒

(1)建立绿色产业,促进绿色外贸发展

选用新能源、新资源,采用国际绿色标准进行产品开发,是我国内出口企业在绿色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必由之路。企业要加大绿色技术投入,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的产品。清洁生产要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技术和改变管理态度来实现。研究与开发绿色包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商品包装的发展方向。企业应该按照绿色包装制度的要求,采用有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

(2)实行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即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它是将绿色技术与创新理论整合,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绿色意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总称,是从研发到建立高效节能的生产经营系统再到技术创新扩散的动态过程。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绿色产品创新,指研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或稀缺原材料,且产品在使用中及使用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绿色工艺创新,指能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气污染物、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减少排放的末端治理技术。绿色技术创新强调机制创新,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经营管理模式、营销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创新的结合,把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中,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一致,获得绿色竞争优势,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开展绿色营销

企业在实行绿色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铸造绿色品牌。企业应该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心理与社会等各种手段,树立绿色环保企业形象,扩大国际知名度,创造绿色品牌。

(2)采用绿色价格策略。因为绿色产品在其开发过程中,投入的成本较大,绿色产品的定价一般比同类产品要高。企业应该根据国际市场的供求情况,树立绿色产品的优质高价形象。

(3)积极开展绿色促销。各种绿色促销活动能够向消费者传递充分的信息,从而树立企业和企业产品的绿色形象,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四、小结

针对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绿色壁垒,我们应该查找自身差距,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我们要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绿色外贸,变以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出口为主的不可持续性比较优势为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上的持续性比较优势,从而能够突破绿色壁垒,实现绿色可持续性贸易。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国际贸易(新编本)[m]1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陈虎.我国绿色外贸战略的深层思考[J].金融经济.2007(22)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篇6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绿色经济;绿色经营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金明(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06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17-04

一、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理念的概述

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公司的本质则在于要有一个比仅仅获取利润和为股东创造财富更高的目标,发挥公司影响力,创造世界真正需要的东西。①这种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和市场利益的追求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责任至于公司而言是其追求利益的一种负担,但是绿色经济的兴起为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构建了新的模式,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创造公司所追求投资回报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完美契合。

(一)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价值理念

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绿色经济时代,作为公司软文化的价值观也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在新的市场竞争中予以调整,将公司的发展核心与生态经济有机契合,通过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理念的重塑,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人文支持。

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价值理念在于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通过调整公司的产业结构和利益模式,促进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内在协调,以实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系统性均衡。②公司的价值理念是指导公司发展的风向标,即通过何种经营方式为股东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和实现投资回报,而将绿色经济的模式引入现代公司管理机制,也就是制定和实施公司的绿色管理制度和绿色消费市场的应对策略,通过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市场销售创新来控制当前绿色经济市场的发展机遇。

绿色经济作为引导公司经营与环境达成一种友好共存的平衡状态的经济行为,追求环保、低碳、节能,这种绿色内涵以环境、资源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约束条件,以期实现自然和谐的目标。公司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的架构,从本质上而言,是为公司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价值和资本利益,同时创造一种与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的商业运作模式。③

(二)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核心

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核心在于面对市场经济的绿色发展壁垒,从被动应战到主动应变,创建精细化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机制,自主探索多元化环保发展战略,健全公司的管理制度,在细微之处彰显生态节约的绿色经济价值理念。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倡导高能效、低能耗的生产经营机制。公司作为盈利的市场主体,将绿色经济的低碳发展模式进行投入产出分析,④研究经济效益所得,显而易见,建立在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在政策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都倾斜于绿色经济的竞争中,也可以更好的规避金融风险,顺应构建低碳社会的时代需要。

公司的绿色经营管理系统是以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为基础的生态平衡系统,通过绿色股权监管系统、绿色财务管理系统、绿色清洁生产系统、绿色营销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的架构来实现公司整体绿色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模式既涵盖公司治理结构“三权分立”的各个层次,即经营管理权、决策权、监督权的相互制衡,又涉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内在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通过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调整和公司外在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塑造,践行公司社会责任,实现公司产业经营的绿色改革。在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理念的主导之下,公司在机构组织的监管、发展战略的制定、生产研发体系的调整以及投资、营销等不同环节的绿色管理模式的建立,也必然会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发展及经济格局的绿色创新。⑤

二、制约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发展的瓶颈

在绿色经济的市场体制约束之下,公司若要在全球经济转型的机遇中获取高额的利润回报,必须抓住当前绿色产业发展的契机。但是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本身的市场机制就不规范,加之相关的监管体制的缺失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成为制约企业在绿色经济的资本追逐中提高效益的瓶颈。

(一)公司绿色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价值共同体的动态联盟

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得公司必须调整固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在合作竞争机制中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的自身资源优势和经营管理要素,和其他公司合作建立“价值创造共同体”,这样可以实现更多的利益分配。⑥但是很多公司宁愿独立经营运作,亦不期望通过公司间的协助完成利益机制上的动态联盟,以至于长期的分散经营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淘汰机制中失去效益创造的生命力。

在传统实体经济发展的工业时代,单一的经济组织结构体的存在并不影响经济效益的创造,因为公司工业技术能力的掌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盈利模式和市场运作方式,因而工业经济时代只要有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优良的市场开发机制的配合,公司就可以实现股东投资的利润回报。但是低碳环保的绿色经济时代意味着全新的市场功用特性和效用特性。绿色经济市场以绿色产品为准入市场资格的先决条件,这种社会化再生产的过程更强调信息的整合和技术的创新,以此实现公司产品制造和产品流通的生态生命周期。

所以发展绿色经济,要求公司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针对自身的生产设施、生产技术和财力物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对市场的预测和风险的监控,同其他公司形成有效的利益结构体,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等,改善现有分散的经营管理现状,依靠法律协议的规制发挥优质资源利用的优势,迅速占领当前的低碳经济市场。或许短期内难以看到利益的体现,但长远的发展才是公司战略布局着眼的关键,而这种联盟企业的运作模式既便于公司间集体抵御市场风险,也并不削弱公司本身存在的独立性。

(二)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涣散

公司的股东依靠投资的资本金而具有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话语权。但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公司股权分布多为集中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有利于公司决策方向和执行力的统一,但是也使得公司在运作中很容易依照大股东的意志进行市场交易行为,加上科学管理机制的缺失和合理有效监管体制的不规范,使得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时期很多公司内部管理机制涣散,自上而下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缺乏相互的权利制衡,虽然公司的章程会规范公司的日常运作机制,但是具体实施中规范层次的零散使得公司内部决策层在实践中难以快速应对绿色经济的市场形势变化。

一个管理理念先进的现代公司,其绿色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体现在内部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架构。公司应当突破内部环境的界限,实施自身的绿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绿色治理中的重要职责,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把企业追求的环境和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统一起来,不再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不再以增长速度和利润作为衡量高管业绩的唯一指标,公司的管理层都能自觉自愿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司绿色治理的种种瓶颈也许都能迎刃而解。

(三)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在于创造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实现生态均衡的合理化。绿色经济产业作为新兴的经济模式,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断创新的能力,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到具体的管理措施实施体系的创新,无不蕴含着对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

就技术创新而言,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生态效率的支撑,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科研基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高新技术尚未系统化、产业化,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仍然薄弱。公司在鼓励绿色技术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在科研力量和科研经费方面还需加大投入的力度。很多公司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绿色技术对于公司未来立足市场着眼发展的战略意义,依然固守旧的工业经济时代的陈旧管理理念。同时公司在掌控绿色技术的同时,应当尽快将技术投入到公司的产业链中,生产出具备绿色市场规格要求的低碳、环保新产品。作为公司业务流程的重要环节,公司绿色营销模式的构建意味着公司将绿色经济的低碳理念融入到营销板块中,对市场进行切实的调研和考察分析,最终实施营销绿色产品的市场策划方案。

整体而言,目前很多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体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非一朝一夕可为,首先需要的是公司决策层经营管理理念的改变,目标改变,动机和行为也将随之而变,然后将具体的绿色经营管理的措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通过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使企业的长远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公民权益实现平衡。

三、构建公司绿色经营管理的制度体系

公司的市场经营行为最关注的是经济效益的转化,无论任何一种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导,如果单纯只是先进,只是科学,但没有投资回报的可能,公司对此的接受可想而知。而当前金融市场的形势是无论资源、政策、抑或消费市场的消费理念都在向绿色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倾斜,越来越多的生态产业发展的机遇也让企业意识到只有在绿色经济的浪潮中迅速给自身准确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构建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机制的意义在于只有强有力的制度规制才能使公司上下一体,准确应对绿色经济市场的瞬息变幻。Hart在探究深层企业治理时,曾经概括出四种公司绿色治理的模式,即末端治理、污染防治、产品监控和可持续开发,而且由于绿色经营管理体系本身的特质,不同阶段是相互依赖和彼此关联的,不同阶段的资源转换都需要其他环节的彼此支撑。⑦在金融危机短暂平稳的后危机时代,公司构建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绿色经营管理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推进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一)转变公司产业经营的理念和方向

绿色经济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应当认清当下的发展形势,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确立企业未来的发展定位同低碳经济产业的结合,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纳入产业发展的规划之中。

国家目前对于绿色产业经营有良好的政策优惠,也有税收优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资金扶持,通过很多方式支持低碳经济链的延伸。反观之,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不仅仅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应对环保部门的惩治,而且在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金融机构也会审核公司经营方向的信用级别,而且高污染行业的公司社会形象难以取得消费者进行消费比对的信赖。⑧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只有转变发展模式,立足于绿色经济市场的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益行业,才能规避投资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公司在进行绿色经济产业经营的时候,不能单打独斗,一味追求独立经营,应注重企业间的协作往来,必要时整合相关行业不同公司间的资本资源、技术资源,结合各方面优势,组建价值共同体的动态联盟,占领绿色经济市场的利润份额。公司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必要的协作可以壮大彼此的规模,也可以将相关的市场讯息、技术讯息进行共享,实现利润的高额回报。

(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及绿色产品创新

绿色经济产业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的革新,进而推进绿色产品的创新。低碳技术意指低排放低能效,有利于减缓污染和降低气候变化影响的技术。宏观上分析,未来国际间的绿色技术开发协作和资本投入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微观上考量,不同行业不同经营体制的企业也都在加快低碳技术的革新步伐。⑨目前我国绿色技术的现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核心力量的能源技术研究还未形成产业链。国内绿色经济产业经营的很多公司都不同程度面临着绿色技术匮乏的窘境,而与此同时,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科研水准的绿色技术又遭遇资金短缺,无法进行生产实践。

公司应积极应对绿色技术革新所遇到的困难,抓住进入绿色经济产业的机遇,具体措施应包括:第一,公司应当大量引进技术人才,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科研方面的技术改革。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给企业带来新生力量和希望的根本所在。公司可以通过高薪聘请、项目基金奖励或者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不同层次的科研人才。同时在支持公司进行绿色技术研发的时候,还应当满足科研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从科研设施到科研经费到科研讯息的收集分析,都尽量予以方便,整合人才优势,而人才的流动才可以加速高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增强公司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公司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应当组建产业部门,着手技术转化工作,改造已有的产业设施或者购置符合规格要求的新设备,从物资角度提供生产转化的条件,这样才可以将技术尽快转化为资本。

(三)完善绿色营销体系

公司绿色营销体系的完善不仅仅是指公司绿色产业的市场投放,还包括树立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绿色产品的市场销售是公司绿色营销的主体工作,不管是采取直销、分销还是促销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是通过整合绿色营销的不同因素,实现销售目标创造公司的绿色经济价值。而公司社会形象的不断完善,则可以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公司的信任度,增加对企业本身的关注,信赖公司的绿色产品质量,这是很重要的品牌财富,而品牌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效应远非于此。⑩

公司的产品营销首先要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而研发部门的工作方向则来源于营销部门的市场调研。公司在对绿色消费市场进行分析之后,整合相关市场调研数据所做的定位直接决定了公司未来的绿色产品的品牌方向。其次,绿色产品的营销手段多样,可以依靠媒体的力量进行推广,也可以借助于已有的销售渠道展开营销工作。让消费者了解到公司绿色产品的优点、特质,进而借助产品试用、有奖销售等等一系列方式激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而鼓励消费者进行相关产品的绿色消费。{11}

公司品牌形象的建立依赖于公司绿色产品的质量,也得益于公司树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公司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而存在,它也不可能脱离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与联系。只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例如慈善行为、社会捐助行为等等都会增强人们对公司的信赖,也会潜意识带动公司绿色产品的销售。

(四)建立绿色财务系统

公司绿色财务体系的架构是为了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公司的资本资源,协调公司内部财务与外部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公司的绿色财务系统的运转状况,企业才能对绿色产品的研发、生产成本、销售业绩和各项利润进行科学的比对分析,获取不断发展的机遇。公司的绿色财务支持决定了公司的绿色产业的盈利目标。

公司在构建相应的绿色财务系统时,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财务人员的培训,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工作能力,也是为了提升员工的自我素养,杜绝内部腐败滋生的可能。其次,良好财务体系的完善得益于财务规范的本身。公司应当建立科学的财务结算制度,必要时聘用专业的会计事务所或者咨询公司进行相关业务的指导。再次,公司还应当正视投资风险的存在,在进行财务规划时,充分考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以及生态风险等各方面,兼顾公司管理经营的各个层次。{12}最后,公司应当实施绿色会计审查的相关措施。通过对公司收支的审查,公司可以充分了解公司的资产运作情况和可以调用的资本金进行绿色产业规划,也可以进一步借助于公司财务报表的公开,吸引社会公众关注,为企业的绿色融资和绿色信贷提供财务支撑。

结语

在金融危机暂时平稳,经济慢慢回暖和复苏的后危机时代,公司绿色经营管理模式的重塑对于公司抓住当前绿色经济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公司经营管理不同层面的基础性构建,最终建立适合公司自身壮大和发展需要的绿色经营管理体系,也必然会给公司带来利润增长的同时提升公司的绿色竞争力。

注释:

①[美]德鲁克.公司的概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5-45.

②林国建、宋伟.企业绿色经营管理系统架构探析[J].前沿,2009,(05):63-65.

③佴永松.绿色经济颠覆公司治理的价值观[J].董事会,2005,(05):6.

④郭海芳.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0,(03):6-37.

⑤李效林.低碳经济下的企业绿色管理体系[J].今日财富,2010,(02):150.

⑥杨玥、文淑惠.工业化阶段基于企业联盟的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2):49-50.

⑦[美]图尔特·L·哈特(StuartL.Hart).资本之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0-70.

⑧唐洋、阳秋林、张彩平.环境会计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01):81-83.

⑨欧训民、张希良、王若水.低碳技术国际转移双层博弈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234.

⑩林国建、宁艳.绿色文化管理的战略思考[J].中国商贸,2011,(03):101-103.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篇7

关键词: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设计;路径选择;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423.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abstract:thearticleexploresthestatusofmanufacturinggreenprocessinnovationbyquestionnaireto550largeandmedium-sizedmanufacturingenterprisesinChina.thearticleunderstandsthesituationofthedegreeofemphasisongreenprocessinnovation,thepurposeandmotivationofgreenprocessinnovation,theinvestmentofpersonnelandfundsofgreenprocessinnovation,thecostandbenefit,thedifficultiesandmeasures,etc.accordingtothestatus,thearticledesignsthepathsofgreenprocessinnovationfromthedimensionsthatarethedegreeofinnovation,theresourcesandcapacityofinnovation,theguidebodiesoftheinnovation.thearticlesummarizesanddesignstheradicalinnovationpathsthatareradicalandcumulativeinnovationpath,independent,imitativeandcooperativeinnovationpath,employee-led,entrepreneur-ledandgovernment-ledinnovationpath.atlast,thearticlepresentsadvicesabouttheinnovationpathsselection.

Keywords:manufacturingindustry;Greenprocessinnovation;Designofpath;Choiceofpath;Questionnaires

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是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保障产业提升的基石。自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障碍。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方面创造大量财富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工艺创新尤其是绿色工艺创新成为我国制造业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了解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现状,总结、设计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是加快培育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创新体系重构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

1文献综述

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是由参与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活动的各主体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学习和信息交流促使制造企业在生产工艺流程、加工技术、操作方法、生产设备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开发和改良活动[1]。Utterback和abernathy(1978)设计“a-U”模型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层面[2]。thomasCless和KlausRennings(1999)提出绿色工艺创新的决定因素包括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管制[3]。UrmilaDiwekar(2005)和Urmilam.Diwekar等(2010)认为绿色工艺设计包括化学和材料选择时期的决策和后期管理的决策[4、5]。毕克新和冯英浚(2002)提出绿色工艺创新是解决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有效方法[6]。

目前学术界对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主要从宏观(国家)、中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内涵、类型、模式、选择和评价等角度开展研究。Dosi(1982)从技术轨道的角度解释了技术创新路径,认为这是企业经过经济要素和技术要素的权衡折衷[7]。LinsuKim(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径进行技术创新[8]。吴晓波和许庆瑞(1995)通过对二次创新动态模型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路径的发展经历模仿创新、创作型模仿创新和改进型创新[9]。顾晓燕(2014)提出进行科技再创新的前提是具备较强的自主能力[10]。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Hobday(1995)观察到对于新出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言每个国家都是初学者,发展中国家可能跳过过时的技术赶上发达国家[11]。杨志刚和吴贵生(2003)从路径依赖角度对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分析,认为保持技术能力提高途径的多样性是促进产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最好选择[12]。王卫红(2010)根据广东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具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方案[13]。姜红和陆晓芳(2010)测度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以此为标准将我国42个产业分为四种类型,提出相应的产业创新模式[14]。

综上,作为技术创新组成部分的工艺创新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从影响因素、重要性和时机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范畴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其中宏观和微观内容较多,而中观层面较少。近年来学者们对部分地区某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将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和模式通常作为同一问题分析和处理,并未进行严格区分。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基础,有文献认为取决于技术创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产业创新规模和发展阶段等[14],尚没有文献根据行业创新特征对制造业创新路径选择进行研究。总之,尽管国内外已从产业层面对技术创新路径展开研究,但对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研究相对匮乏,对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的研究更是基本空白。本研究拟调查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现状,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设计绿色工艺创新路径,并提出路径选择的建议。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现状

本研究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南、四川、贵州、湖北、天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制造业共550家大中型企业的研发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以面谈、电话访谈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从创新意识、成本、效益和困境等角度,设计了创新重视程度、目的、动机、人员和经费投入、成本和效益、困境和措施等共39道题,其中主观题8道、客观题31道,共128个选项。回收问卷中有效173份、无效21份,回收率为35.27%,涉及的行业有:医药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

2.1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视程度

这部分调查包括企业是否重视绿色工艺创新以及重视到何种程度,结果见图1。调查中所有大型企业和75.5%的中型制造企业均设有独立的研发部门,有专门人员从事绿色工艺研发。

2.2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和动机

本研究将创新动机分为被动和主动,将创新途径分为内部和外部。调查显示51.5%的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是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积极主动创新,48.5%是被动创新。73.34%的领先者进行创新的目的是保持市场地位,26.67%的领先者是被动创新;86.67%的追逐者进行创新的目的是在市场中跨越式前进,10.15%的追逐者是被动创新,3.33%的追逐者是避免市场淘汰。关于绿色工艺创新的开发方式和调查结果见图2。

2.3绿色工艺创新的人员投入

人员投入调查包括企业看法、数量和质量三方面。企业看法通过“企业认为技术人员能力开发对企业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如图3所示。数量方面通过各企业绿色工艺创新人员占职工比重体现,如图4所示。质量方面通过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要求体现,调查发现80%的企业要求绿色工艺创新人员为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由上述可知我国制造企业对技术人员能力开发比较重视,且绿色工艺创新的人力资源质量状况良好。

2.4绿色工艺创新的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的调查主要包含企业对经费投入的看法、投入比重、投入方向和地区差异四方面。看法方面现状如图5所示。投入比重方面,43.3%的企业对绿色工艺创新的经费投入占总收入的20%以下,30.4%占总收入的20%-40%,剩余26.3%占总收入的40%以上。投入方向的结果如图6所示。地区方面的调查发现在黑龙江省的制造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比重较小,而河北省以南(包括河北省)制造企业的投入占企业每年总收入的10%以上。

2.5绿色工艺创新的成本和效益

关于绿色工艺创新成本,调查发现59.8%的企业认为创新增加了企业成本,其余40.2%则认为降低了企业成本。绿色工艺创新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关于其对企业发展重要性,调查发现50.2%认为非常重要,21.2%认为重要,11.5%认为不重要。本问卷利用“提高设备利用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三个指标反映绿色工艺创新为企业提高整体收益,体现其经济效益;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指标反映创新使企业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体现其社会和环境效益;利用“降低废品率和节约资源”两个指标体现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调查状况如图7所示。

2.6绿色工艺创新的困境和措施

问卷了解到我国制造业在绿色工艺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如图8所示,其中较高风险、经费和人员短缺是创新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问题企业的主要措施如图9所示,其中最主要是对员工奖励,它对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发现目前制造业对绿色工艺创新缺乏系统认识,由于短期看不到显著效益故缺乏全面开展的动机和积极性,尽管部分企业意识到绿色工艺创新重要性,但活动大多是零星、分散的。制造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比较明确,但企业所选择的创新开发方式均较为传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制造业已认识到技术人员能力开发对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要性,目前创新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状况良好,但能力有待提高。经费投入有待于提高,且大多集中在技术和设备购买、对人员培训投入偏低;河北省以南地区投入较多。绿色工艺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并存,在环境改善方面仍需格外重视。

总之,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在实践方面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创新的途径和模式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仍需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制造业产业创新特征的创新路径。

3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基本路径设计

本文在调查中发现各制造企业的绿色工艺创新现状重点表征了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三个方面的情况: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动机和重视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以及创新引导主体。而现有绿色工艺创新的途径和模式(即创新路径)主要取决于企业在这三方面的比较优势,因而本文根据创新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创新引导主体这三个维度,总结归纳并设计出不同情景下我国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的八种基本路径。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0所示。

3.1基于创新程度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本研究调查发现制造企业会根据自身状况选用不同创新程度的创新方式――局部累积型或者突破型,据此本文提出基于创新程度的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和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

(1)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根据Hermosila(2010)对渐进式创新的界定[15],本文认为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的目的是从制造工艺流程的局部入手,细化到每一个小的生产环节,持久地对工艺进行改进、完善,有利于降低创新难度和成本。它需要全员参与并且高度配合,使整个组织适应高频率的动态变化,不断累积创新成果。

(2)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相对于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本文认为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是创造全新的工艺流程、技术或设备,摆脱过去的工艺模仿或全部引进,在若干领域实现工艺水平的突破。该路径的特点为:首先,它多由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研究所合作开发,缩减了企业研发的时间和压力,提高工艺创新的整体效率;其次,它的研发人员对创新产生的商业价值不做单独考虑,从而降低了研发人员的工作难度;最后,它的创新程度较大,其突破性成果有助于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3.2基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根据傅家骥(1998)对技术创新的分类:自主、模仿和合作三种模式[16],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11.2%的制造企业选择了自主创新模式;31.1%的制造企业选择合作创新模式;37.7%的制造企业选择模仿创

新模式;20%的制造企业选择了其他的创新模式。因而本文总结提出基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自主型、模仿型和合作型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1)自主型绿色工艺创新。这是指企业在响应国家绿色生态的号召下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的工艺研发活动,摆脱从外部引进核心工艺技术和设备等的创新活动方式。进行自主型绿色工艺创新的企业具备雄厚的创新实力与充分的资源和信息,具有大规模的研发团队,对团队中技术研发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技能要求高,能够对市场环境进行精准的分析和预测,在绿色战略制定方面具有前瞻性。

(2)模仿型绿色工艺创新。根据施培公(1999)对模仿创新的界定[17],本文认为模仿型绿色工艺创新是企业通过模仿他人的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或流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完全模仿或者二次改良的创新活动。其中,完全模仿是对先进绿色工艺的仿造,而二次改良是在引入绿色工艺后,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符合企业特点。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专利制度的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模仿结果就很不容易。因此,该路径在运作时需有良好的研发团队,并积极与最早创新者进行沟通。

(3)合作型绿色工艺创新。这是指企业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规避创新风险,联合同类型的制造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等进行绿色工艺研发的交流和资源共享,达到共赢的创新活动。问卷中对“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主要是通过内部研究还是依靠外部合作”的调查结果显示31.1%的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认为合作研究开发非常重要的企业达40%,重要的33.3%,一般重要的13.3%。可见该路径在目前我国制造业中具有重要意义。该路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竞争和创新压力、节约时间,迅速获取更多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新人员灵感。

3.3基于创新引导主体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

研究调查发现绿色工艺创新的引导主体有三类:员工、企业家和政府,本文据此设计以下路径。

(1)员工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Shalley和Gilson(2004)提出员工创新是员工针对组织的产品、实践、服务或程序产生新颖、有用的想法[18]。员工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是指员工作为创新主体参与绿色工艺创新活动,制造企业以提高技术人员研发能力为主、开发其他员工的创新能力为辅,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实现全员协同创新[19]。该路径的成本较低,可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同成长。

(2)企业家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该路径强调企业家在创新战略制定中的强势地位,发挥企业家精神,由企业家决定绿色工艺创新的决策、方向和定位[20]。该路径对企业家的素质能力要求较高,它具有冒险性,风险大小取决于企业家制订绿色工艺创新战略的合理性及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绿色工艺创新管理制度。因此,“绿色战略”和“绿色工艺创新管理制度”可以是该创新路径的重要体现。本次问卷调查了这两个因素对绿色工艺创新的重要性,43.3%的企业认为绿色战略非常重要,33.3%的企业认为绿色工艺创新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可见该路径已得到部分企业注意。

(3)政府主导的绿色工艺创新。绿色工艺创新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创新效益未必马上出现,这就需要制造业外部“动力场”中的政府发挥动力机制[21]。调查发现51.5%的企业认为“国家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充分印证了政府在绿色工艺创新中的重要性。该路径是指政府运用制度、政策调控、引导、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工艺创新活动;具体包括资金动力型支持,如拨款、专项贷款、减免税政策等;引导型支持,分为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保护型支持,分为知识产权保护和关税保护政策。与员工和企业家主导的创新不同,该路径对员工的创新意识要求不高,企业风险相对较小。

4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历时半年通过问卷调查我国13个省、市制造行业的绿色工艺创新现状,根据现状从创新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创新引导主体三个维度,总结并设计出基于创新程度、创新资源和能力、创新引导主体的八种基本创新路径,针对各路径的选择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基于创新程度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从前文阐述中发现,渐进式绿色工艺创新适合于相对复杂、成本较高的工艺创新。而对于时间和压力较大、创新产生的商业价值不做单独考虑的工艺创新,适合选择激进式绿色工艺创新路径,便于企业在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为企业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领域。

(2)基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当企业创新资源较少、筹资较困难、技术人员短缺时,可选择模仿型创新路径,以节省创新时间和成本。当企业实力薄弱,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获得技术和市场信息较困难,可选择合作型创新路径,与外部机构建立信息技术沟通平台,鼓励员工积极创新。当制造企业实力较强,拥有优秀研发团队和充分资源、信息时,可选择自主型创新路径。

(3)基于创新引导主体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对创新人员投入相对较大或者员工创新能力较高的企业,适合选择员工主导的创新路径,通过各部门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共同实现组织目标。当企业领导具有很强的冒险和企业家精神、能够对市场进行精准预测,或者企业拥有良好绿色战略、绿色创新管理制度完备,可选择企业家主导的创新路径。对创新资金匮乏的中、小规模企业,或常常被动创新的企业,可依靠政府支持,选择政府主导的创新路径,为企业绿色工艺创新开拓新的发展契机。

本文仍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由于工艺创新是制造企业的敏感话题,多涉及企业机密,加之对“绿色工艺创新”这一研究意义不甚了解,许多企业对调查持排斥态度,调研阻力异常巨大,导致问卷的低回收率,进而约束了研究理论的实用范围。第二,不同行业由于其发展背景、产品特点、工艺特征等决定其创新方式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绿色工艺创新的路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各制造行业创新方式的侧重点对制造业分类并研究其路径选择是我们后续研究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田红娜,毕克新.基于自组织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系统演化[J].科研管理,2012,33(2):19-22.

[2]abernathy,w.J.,&Utterback,J.m..patternsofindustrialinnovation.technologyreview.ariel[J],1978,64:254-28.

[3]Cleff,t,&Rennings,K..Determinantsofenvironmentalproductandprocessinnovation.europeanenvironment[J],1999,9(5):191-201.

[4]Diwekar,U..Greenprocessdesign,industrialecology,andsustainability:asystemsanalysisperspective.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J],2005,44(3):215-235.

[5]Diwekar,U.m.,&Shastri,Y.n..Greenprocessdesign,greenenergy,andsustainability:asystemsanalysisperspective.Computers&chemicalengineering[J],2010,34(9):1348-1355.

[6]毕克新,冯英浚.制造业中小企业工艺创新测度评价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2,23(6):125-133.

[7]Dosi,G..technologicalparadigmsandtechnologicaltrajectories:asuggestedinterpretationofthedeterminantsanddirectionsoftechnicalchange.Researchpolicy[J],1982,11(3):147-162.

[8]Kim,L..Crisisconstruction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Capabilitybuildingincatching-upatHyundaimotor.organizationscience[J],1998,9(4):506-521.

[9]吴晓波,许庆瑞.二次创新竞争模型与后发优势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1995,9(1):7-15.

[10]顾晓燕.自主创新模式对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创造影响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28(1):11-14.

[11]Hobday.technologicallearninginSingapore:atestcaseofleapfrogging[J].worldDevelopment,1994,(30):123-134.

[12]杨志刚,吴贵生.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成长的路径依赖――以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J].科研管理,2003,(6):31-34.

[13]王卫红.广东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基于索洛剩余法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26(5):20-25.

[14]姜红,陆晓芳.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的产业分类与选择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47-56.

[15]Carrillo-Hermosilla,J.,DelRío,p.,&K?nn?l?,t..Diversityofeco-innovations:Reflectionsfromselectedcasestudi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0,18(10),1073-1083.

[16]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7]施培公.后发优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8]Shalley,C.e.,Zhou,J.,&oldham,G.R..theeffectsofpersonalandcontextualcharacteristicsoncreativity:whereshouldwegofromhere?[J].Journalofmanagement,2004,30(6),933-958.

[19]谢章澍,杨志蓉,许庆瑞.企业全员创新及其组织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7(5):7-13.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篇8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化;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10-

所谓绿色技术创新,是对可以促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的统称。相对于技术创新,它更偏重于绿色环保,是技术创新的趋势和方向。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也称为企业的绿色化。绿色技术创新不但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影响着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绿色技术创新之所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度、市场和观念。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已经建立了许多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这就从制度上约束企业必须进行绿色化才能生存。市场也在引导企业进行绿色化,绿色产品的占有率逐年提高。绿色观念也深入人心,消费者宁愿承担更高的价格,也要购买绿色产品。

绿色化大行其道,也会影响国家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国民经济结构,通常划分为三个产业,农业属第一产业,制造业属第二产业,服务业属第三产业。传统的制造业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与未来发展趋势不符,因此必然降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农业由于生产效率提高很慢,基本达到了顶峰,因此只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吸收第二产业的冗余部分。也就是说,绿色化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体来说,绿色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主要有四种。

一、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

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新的部门,使产业结构出现跨越式发展。产业出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是因为绿色技术创新并不是连续性的。连续性的创新很重要,但这种渐进式的发展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因此根本性创新显得更为重要。根本性创新不具备连续性,一旦出现,则会改变整个技术系统的演进路线,创作出新的产业或产业群。例如美国由于拥有大量淡水资源,天然制冰业非常发达,形成了垄断。但是氨压缩制冷技术的出现给它带来灭顶之灾,随着制冷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用人造冰来代替自然冰。制冷技术导致了冰箱、空调制造等新产业的产生,现在这些产业已经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根本性创新是非连续性的,但是一旦发生,就会带来技术跳跃发展,从而带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绿色技术创新不但能产生新的产业,而且也能改造旧的产业和部门。老产业也会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促使老产业也能进步,使旧的部门和产品升级换代。技术创新不是一定会消灭传统产业,有时新技术反倒对传统产业有提升作用,使之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国民经济中。这样,传统产业就会成为新兴产业的基础和支柱。因此,技术创新会使产业结构的内涵不断扩展。例如计算机的诞生不但没有取代传统制造业,反而促进制造业发展到新的高度。这说明技术创新出现后,传统产业未必就会消失,而且传统产业也并不妨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二、绿色技术创新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

所谓产业关联,就是在社会生产中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产业之间的关联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指通过影响另一种产品供给的容易程度而发生的联系,后向关联则是指通过影响对其他产业的产品的需求所引致的关联。所谓产业关联度,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的程度。产业关联度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别是产业影响力和产业敏感度。产业影响力反映产业的后向联系程度,其大小以1为分界线。如果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较强,会对其他产业产生较大推动作用。如果小于1,则影响较小。产业感应度反映产业的前向联系程度,其大小也以1为界。如果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感应程度高,容易被其他产业部门影响,反之则不容易被影响。

一般而言,在国民经济的大体系中,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有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船舶业、汽车制造业、纺织鞋帽业、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的后向关联性较强,当它们的最终需求增加,将使相关产业产生连锁波及需求,而由于地域限制导致的成本差异的存在,相对外地企业而言,连锁需求将会更好促进本地企业发展,从而促进本地经济更快发展,因此说决定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是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也就是说,不同产业部门的内在关联的关键因素就是存在于产业之间的技术联系。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向其前后关联产业扩散,促使它们也发生技术创新,进而导致整个产业发生扩张或收缩。可见,正因为这种内在的技术关联,把各种产业联系到一起。某些产业发生技术创新,就会引起其他相关产业发生相应的技术创新,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从技术进步的历史来看,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部门发展的快一些,有些慢一些,例如工业的技术水平要比农业的高。如果国民经济中某一部门发生了技术创新,就会促进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最终就会诱发其他关联部门也发生技术创新。不然,这些部门不但会导致自己的效益低下,还会阻碍全体部门的效益提升,产生发展瓶颈。那么这个瓶颈就会引导创新发展方向,直到瓶颈解决。当然,技术进步是永不停止的,瓶颈也不断出现,创新也会跟着产生来解决。整个产业就随着瓶颈的不断产生和解决而不断发展、完善,也把各个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例如计算机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技术创新非常多。但该产业并不是孤立发展的,与制造业、电子消费行业一直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绿色技术创新刺激需求的变化

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没有需求,产业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反过来看,技术创新对需求也是有影响的,会引导需求的发展方向。即使有需求存在,但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技术能力,也无法造成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所以说技术创新对需求具有刺激作用。在微波炉出现之前,人们并不认为自己需要类似微波炉的产品,因此不存在需求。但是微波炉出现以后,人们发现这个产品很方便,也很时尚,于是纷纷购买,这就是技术创新刺激需求变化的一个有力说明。说明在需求结构发生变动之前,必须要有技术创新或技术突破,尤其是重大的结构变动。没有技术创新,需求结构将是缓慢发展的,产业结构也只能缓慢发展。从这个角度看,需求结构的变动是介于技术创新发生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

此外,技术进步使产品的成本下降,导致市场变大,需求结构也会随之改变。例如我国的家庭消费品,在20世纪60~70年代,普通家庭必备的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俗称“老三样”。80年代变成彩电、冰箱和洗衣机新三样,这就是技术进步的作用了。再后来中国家庭已经不局限于三样产品了,各种产品纷纷走进普通家庭,这种情况就是技术进步的波及效应。上述例子表明,我国的需求结构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很大,与国外的情况不同。国外的市场经济比较成熟,但我国一直奉行的是计划经济,市场不够完善,因此出现技术创新推动需求结构变动现象。

再次,技术进步会使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可替代资源增加,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进而改变产业结构。例如,同70~80年代相比,民众的需求结构发生很大改变,就是技术进步的作用。因为消费品是最终产品,如果对它的需求发生变化,必将影响产业布局,进而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创新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劳动率提升较快的部门会分离出一部分劳动力,使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产生变化,进而影响产业结构。所以说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之不断高度化。发展趋势一般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则越来越小。

四、绿色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决定着产业的兴衰周期

一项根本性的技术创新,有其固定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从诞生到成长,再到衰落,最后消亡的循环。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采用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下降阶段。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无不遵循着这种变化趋势。三次产业的更替也正是由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产生的结果。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技术创新,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像一潭死水。农业社会之所以发展缓慢,正是因为技术创新程度低。工业社会之所以发展迅速,恰恰是因为技术创新程度高。当一种技术创新走到尽头,也往往标志着某种产业的消失。例如传统CRt电视产业,正是因为CRt电视的技术创新走到了尽头,整个产业也消失了;又如传统胶片行业,由于技术创新走到了尽头,目前也基本消失了。

正是由于技术创新的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使得技术不断进步,这种进步又推动着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进步这种量变最终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这种质变。欧美等经济强国的经验表明产业升级之路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不断积累的结果。反观我国,虽然也在积累,但是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幅度都较小,导致我国近十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缓慢。

通过上面的分析,基本证明了绿色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推动作用,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绿色技术创新,以真正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胡忠瑞.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06,25(11):92-94.

[2]杨发明,许庆瑞.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8(3):47-51.

[3]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2,23(2):64-71.

[4]陈铭恩,李同明,雷海章.浅析企业“绿色化”支持系统可持续设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25-127.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篇9

一、辽宁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分析

(一)产业类型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五个重点发展区域和沈阳经济区十个重点产业群中,有许多属于传统的“三高一低”类型的产业,如传统的能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等,承载着辽宁“支柱产业、纳税大户”的职能,是辽宁“十二五”期间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和希望所在。按照省政府的规划,这些地区和产业集群内,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低碳产业布局,将传统产业向新型低碳产业转型,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工业结构,最终目标是将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建设为先进的低碳发展示范区。

(二)生产方式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1.第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辽宁是一个农业大省。城乡能源发展是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城镇发展低碳经济、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城乡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上。一是研究开发农村废物处理的新技术,通过开发利用新技术将城乡的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转化为“沼气”等新能源或加工成各种肥料。二是研究开发节能节水技术,包括节能节水式灌溉、生活取暖、做饭等新技术。三是研究开发“节能减排”的养殖和饲养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

2.第二产业的技术创新。改善工业电机体系的能源效率,是工业部门必不可少的低碳技术取向。一是材料生产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制定绿色材料标准,对材料生产企业提出严格的要求,引导其采用先进技术工艺。二是工业品生产的绿色技术创新,包括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使用的“节能”要求。三是绿色的建筑技术的开发,为使新建、在建的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法》,建筑业急需一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

3.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第三产业是辽宁发展最快的行业,开发绿色技术的前景广阔。一是进行绿色设计,节约能源,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民用汽车年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沈阳、大连等大城市,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所以政府势必会加大这方面的整治力度,行政手段效率有限,主要应采取市场化的利益导向,进行绿色设计使城市交通更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二是开发绿色服务技术。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销售、绿色物流、绿色邮政等技术。

(三)能源消耗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1.能源结构。辽宁省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大省,能源消耗摆脱不了对煤炭的依赖,而使用煤炭资源必然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对空气产生污染。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省内沿海六市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临海强压型风能丰富区。根据初步测算,辽宁省陆地风能资源约为5400万千瓦,其中可利用资源约1100万千瓦,近海风能资源尤为丰富。在辽宁沿海地区和康平、彰武等西北部地区风能都属丰富地区,可大力发展风能,实现低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2.节能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都将是我国能源的主体,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将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1978—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费总量中,煤炭比重从70.7%下降到68.7%,石油消费由22.7%下降到18.7%,天然气消费由3.2%提高到3.8%,水电、核电和风电的比重则由3.4%提高到8.9%。虽然能源结构改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任重而道远,应加大对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利用技术的开发力度。

(四)公共部门的绿色技术创新

公共部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辽宁省绿色经济水平。第一,辽宁城市道路照明灯的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0.86%,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441.82%。而针对这种高水平的路灯照明状况,城市急需用太阳能LeD路灯照明逐渐取代传统路灯照明。第二,辽宁还需集约利用土地,以再城市化为手段,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辽宁煤炭城市多的优势,积极开展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在减少煤层气排空对气候变暖造成影响的同时,冲抵天然气的使用量。第三,在现有条件下,利用电厂余热实现集中供热,是提高能效的手段。从长远看,当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上升到一定比例后,用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光热技术取代传统供热和空调技术,是辽宁绿色城市建设的方向。

二、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财政体制不支持需求导向

在发达国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高校主要从事以自由探索为主的基础研究,同时为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企业系统主要从事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而政府研究机构则以国家的战略需求为导向,主要从事创新过程“中游”阶段的科学研究。而辽宁的绿色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企业的研究资金也主要来自政府),研究开发对政府负责,绿色技术创新不是按市场需要进行细分,缺乏技术创新的原动力。粗放经营、各自为战、重复研究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现行的财政政策未体现需求导向

在发达国家,中央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减免、资助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和推动创新成果商业化三种手段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而辽宁省的绿色技术创新工作是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将项目发包给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然后由承包人按规定拿出成果,再由政府组织推广应用,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并产生了时滞效应,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推广应用。

(三)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利于需求导向

从现行辽宁省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来看,存在着政策层次低、政策单一的情况。一是层次相对较低。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相关政策多是通过办法或是意见的方式下发,没有形成专门的地方法规或者专门的类别。二是税收及其他政策工具运用有限。财政方面的政策较多,税收及其他方面相对较少,没能将财政、税收、信用以及行政和法律手段很好地统一起来,且政策口径不统一、规定不透明、内容不够集中。

三、完善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的思路

(一)“合作开发”机制的形成有待政策的支持

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下称“科研主体”)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他们的体制与机制不完全适应社会对技术的需求。要想与国际上的知名企业开展竞争,实现市场价值,必须大力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科研主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播创新理念,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益,不断化解企业技术上的矛盾,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使企业在国际创新竞争中成为赢家。由企业出题目、出资金委托科研究主体承担研发任务,是绿色技术供需双方互相配合、共同成长的双边创新活动。

(二)良好“利益机制”的运行需要政策的支持

市场经济下,利益机制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资源向最有效率的领域“融合”、“配置”,需求导向下的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在创新过程中,要把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有效整合到一起,涉及到诸多问题,如资金投入、利益分配、经济效益和产业化运作等方面,因此,利益机制的设计至关重要。需要政府制定各种“规制”规范运作,并对于实践中运行良好的创新模式给予财政上的支持。

(三)创新“质量工程”的建设亟待政策的支持

财政支持绿色技术创新重数量更应重质量和效率,切实发挥财政支持的作用。一是各类专项资金要更多地转向商业性资本不敢或不愿意投入的方面,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二是把目前奖励性资助为主的方式转向风险补偿为主的方式,将政府资助作为导向和补偿金,通过降低社会资本进入的风险,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对科技创新的资本投入。三是要有效利用国际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和调控下的市场化投资体系,力求做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法规约束与政策激励有机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四)完善支持体系,发挥政策的合力

制定政策的目标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充满活力的商业环境。一是不断调整有关企业竞争和投资方面的政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刺激投资,保护消费者。二是降低绿色技术创新公司的实际负担,实行轻税费。三是实施科学研究与实验设备的税收鼓励计划,使企业易于获得政府在研发方面的财政支持。四是让新建技术型企业获得投资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兴中小公司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延庆.加拿大的科技创新对辽宁经济发展的启示[J].国土资源,2011,(12):46-48.

[2]廉佳.辽宁省低碳经济的科技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事,2010,(24):347.

[3]李忠华,程海涛.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7).

[4]王志,武献华.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中的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5).

[5]2011年辽宁风电网风电装机容量情况调查分析[eB/oL].中国行业研究网,2011-12-05.

绿色技术创新分析篇10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农业机械技术也获得了空前发展。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电子科技、自动化技术等的支持下,旧式农业机械逐渐朝着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立足于系统工艺,现已初步形成了智能化、功能健全的机械工程系统。当前的农机技术研究已经延伸到机械、信息、电子、气象等多专业、多学科,其已体现出普遍的机电技术研究特点,兼具显著的个性化特征。例如,自动导航系统被装配到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设备,推动了农机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率、安全化生产。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农业机械田间作业也走向智能化,依靠信息系统获取的信息,能够有效控制农业化学材料的使用,并同样确保农业产量,打造出绿色农产品。

2农业机械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热点

农业机械绿色技术,主要指农机绿色制造技术,是立足于农机产品整个绿色生产过程的技术。从目前来看,农机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主要关注下面几点:绿色制造的理论、工具、方法、模型、算法等;支持绿色生产的现代化技术,如,数据库、绿色评价模型等。

3农业机械工程中的绿色技术

3.1以网络为基础的协同设计技术

以往的农机研究是一项劳民伤财的活动,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农机的虚拟化设计与生产,据此作出适当的取舍。这样就削减了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控制了资源的浪费,使得农机的整个研发过程:设计—制造—使用—维修都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绿色效益。同时,在网络协同设计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实现技术信息的分享,有利于发现新问题,获取新技术,存储新知识。

3.2虚拟样机建模仿真技术

以往的农机研究过程为:设计理念—绘图—生产样机—样机的反复试运行—改进—成功投产。这是一个复杂又充满风险的过程。复杂性体现在反复的样机生产与实验会增加劳动量,浪费资源,增加研制成本;风险性则意味着样机反复运行中可能伴有多种危险,甚至带来人身安全问题。由此可见,旧式的农机研制方式远远偏离了绿色发展轨道。现代化的虚拟样机建模仿真技术则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依托于计算机系统提供的虚拟样机模型,无需生产实体样机,就可以模拟机械的运转水平。同时,可以实现动力学、静力学等多方面的分析,从而分析该机械设备的性能,再经过多重的对比、分析来逐步优化设计图纸,最终形成最优设计方案,再一步到位地生产实体样机。虚拟样机建模仿真技术的运用有效减少了农机设计生产制造的繁琐环节,同时,也控制了试验次数,节省了资源,控制了成本,带来了良好的绿色经济效益。然而,虚拟样机建模仿真技术在农机开发中的应用依然有待于探索,因为它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技术的支持,需要在遵守omG、Step等规约的基础上,形成能够确保协同工作的网络化环境。同时,也要拥有CaX建模系统,从而创建仿真组件模型,为虚拟样机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3.3绿色评价指标系统

农机研发的绿色水平以及绿色效益不是人为估算的,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评价系统的辅助支持。特别是现代化农机由于融合了多种技术,涉及各类技术,其构造更复杂、研发时间更长,专业等级更多,其研发受到各个学科、技术、条件等的影响。因此,其绿色效益、绿色等级的评价,应该立足于农机研发的整个过程开展绿色评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评价。第一步应该先创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系统,第二步则需形成科学的求解算法,第三步创建一个能够融入各方专家共同参与的在线评价系统。绿色评标系统应该涵盖:经济指标、环境指标、技术等级等多个角度。为了提高评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应该创建并形成一个多维度、多目标的评标决策系统,专门服务于绿色评标。

3.4绿色自动化技术

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的发展。其中,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的研制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推动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设计、生产与作业。未来的农业机械必将朝着高精尖的自动化方向发展。目前来看,以集成自动化技术代表的绿色自动化技术已经在机械工程中得到了发展和运用,是对信息技术的优化与完善,能够推动机械的生产、加工逐渐走向绿色环保的道路,同时也能够实现自动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优化整合,打造出集成化工程,从而推动农机技术的发展,促进新型农业机械设备优势功能的有效发挥。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