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十篇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十篇

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16

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篇1

【关键词】会计专硕;课程思政;课程特色;融合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等会计教育也进入了高质量教育发展阶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会计“德”与“术”的融合教育,思想政治和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育越发显得重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2021年3月,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展望2035年,将基本实现打造会计强国的战略目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执业能力与会计强国的地位相匹配;会计诚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升等。上述远景目标均与会计课程思政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新时代我国会计专硕课程的特色和思政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应如何设计?如何有效实施?这些问题急需会计教育界、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探究。

一、文献综述

1.从单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设计角度。本科层次的《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应融入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1],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对接分项设计[2],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财务会计思政教育实践。《政府审计学》作为会计专业课程,要挖掘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国家治理”的思政理念[3]。2.从会计专业和学科建设角度。殷俊明等[4]采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从“立德”和“树人”两维度设计了会计学专业思政的具体建设路径。董必荣等[5]认为突显“价值引领”、瞄准“两性一度”、明确“建设目标”、打造“卓越团队”是学校会计学金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徐经长[6]认为新时代会计学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对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治理的关切。3.从会计人生教育内涵拓展角度。栾甫贵[7]论述了拓展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内涵、引入人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张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诠释人生,用人生哲理深化会计教育,以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等。也有学者从职商维度,剖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本质内涵与能力要求。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本科层面的会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思路和举措。依据《纲要》的规划任务,本文以绿色会计教育为特色,从绿色会计专硕(绿色mpacc)教育层面,探讨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特色”融合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和实施措施等,以丰富中国特色的mpacc教育理念,落实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有利于指导培养单位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与教育目标

1.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绿色mpacc特色教育是在绿色高质量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绿色会计教育理念,制定绿色会计专硕培养目标,将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绿色环保会计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8]。这一特色教育蕴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进入新时代,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是马克思关于会计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著名论断和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马克思认为,“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功能,及其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的微观和宏观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企业的资本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控制职能是会计的本质职能,没有对“过程的控制”,“观念总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播、认知和践行马克思会计控制思想是当今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为对生态产品或产业价值全周期性的反映和控制的生态会计,将在经济社会生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蕴含着自然、经济和生态会计的关系。自然环境资源的“绿水青山”就是经济中的“金山银山”,需要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统一核算与控制,这一功能天然地由会计尤其是资源环境会计来承担。因此,新时代资源环境会计、审计的教育思想源泉是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研究设计绿色mpacc会计教学内容,通过资源环境特色的会计、审计、财务等教学,培养会计硕士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熟练掌握生态会计的知识和技能。2.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绿色mpacc教育以绿色会计为特色,既包含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教育,又涵盖了马列思想及当代创新发展观的教育,同时蕴含了绿色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与法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融合教育。基于绿色mpacc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和会计专硕总目标,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职业人才。其具体的教育目标为:一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塑造正确的会计人生职业观念,包括会计法治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责任观念、如实反映观念、诚实守信正直观念、绿色环保会计观念等。二是改善mpacc学员会计心智模式,包括改善学生会计思维认知方式、知识素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以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创新性地从事会计职业。三是获取全面而有特色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如绿色会计知识、职业判断的技能、解读经济利益的技能等),是会计教育必须面对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四是提升会计职业能力[9],包括理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学习领悟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等。

三、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指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据此,笔者认为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1.mpacc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mpacc课程思政教育是以思政课程中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借助专业课程,巩固思政课的原理,加深思政课程教学原理的应用,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道德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级会计应用人才。2.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该课程作为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系统阐述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与专业课程中的法规道德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会计专硕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内容,并与会计专硕专业课程中的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财务等特色内容共同构成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如在讲述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时,引述总书记论道德,“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基于中国特色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使学员认识到褒扬会计诚信与惩戒会计失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道德评价和惩戒案例,提高学员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并深化学员的会计职业理想等。3.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基本+特色”教育内容。mpacc的核心课程由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构成。笔者认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思政+基本+特色”内容。这样设计不仅能够体现核心课程对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传授,而且可以体现核心课程的思政引导,并与基本内容相融合。通过专业教育塑造正确价值观,从价值运动教育,到融入思政教育,再拓展到学生的人生价值教育等。另外,课程内容还要体现特色教育,如绿色会计特色内容,实现以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特点,培养全面而有特色或专长的会计人才。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四、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1.加强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全国专硕教指委应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课程思政理念及《纲要》精神,组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指导分会,研究并提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的教育指导意见,开发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思政素材库等,并指导和督促培养单位会计专硕思政教育的规范建设。2.mpacc培养单位探索实施“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mpacc培养单位应按照会计专硕的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及特色教育目标,以课程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亮点,修订完善mpacc教学大纲,探索设计并实施“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3.各课程教学组实施pDCa模式。各课程教学组依据“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理念,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模式,开展各专业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首先,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实施过程教学法,包括教材使用、思政元素的采集和特色内容的引入,通过线下线上的传统讲授、讨论汇报、案例教学、慕课教学、影视教学和质疑教学[10]等方式方法,确保过程教学质量。再次,创新课程考核机制,实现全过程和“三位一体”内容全覆盖的考核机制,实施以“三位一体”全覆盖为考核要点,以平时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并以开卷、闭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执行和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4.强化实践课程、毕业论文创作与课程特色思政的融合。mpacc强调实践应用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所以在采用双导师制的实习实践课程教育中,既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也要在实践课中践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实践中应重点观察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实践依据。这些来自实践导向的学位论文选题,既有实践意义又有思政教育意义。进一步,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论文创作中对学生学术规范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尊重已有学术成果、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即寓思政教育于实习和毕业论文创作。5.mpacc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德才兼备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mpacc的教育供给要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单位应不断与用人单位互动交流,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推动“思政+基本+特色”mpacc的供给侧改革,实现mpacc培养的总体目标。

五、结论

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中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mpacc人才,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是现实的选择。基于绿色发展观,开展以绿色会计为特色的会计专硕思政教育,以马克思有关会计论和“两山”理念作为思想源泉,结合会计专硕教育特征,本文设计了会计专硕必修课程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体系和实施举措,以期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法规,融“政治—道德—法规—业务”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会计师。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会计教指委组织制定并完善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标准,督导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各培养单位根据《纲要》要求和自身特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有效提升教师课程特色和思政教学能力,将特色和课程思政内容嵌入核心课程,实施“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会计专硕用人单位严格以德为先,招聘德才兼备的富有特色的会计专硕毕业生,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瑞平等.通识教育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月刊,2019(2):72~79.

[2]章雁.关于本科“中级财务会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0(7):103~105.

[3]王如燕.《政府审计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国际商务财会,2020(6):72~74.

[4]殷俊明,张兴亮.会计学“专业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2020(15):163~166.

[5]董必荣,刘海燕.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5~79.

[6]徐经长.新时代我国大学会计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5):19~23.

[7]栾甫贵.会计教育内涵的拓展——基于人生教育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7(12):87~92.

[8]郝玉贵等.绿色+mpacc特色化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20(13):114~117.

[9]王化成,支晓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1~332.

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就业指导课程;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126-03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优劣情况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与学生、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构建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已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将职业规划理论引入到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中,构建职业规划视阈下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理念,其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规划视阈下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职业规划理念引入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有利于消除传统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弊端

与高校开设其他课程相比,就业指导课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目的是传授相关就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职业理想[1]。然而当前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暴露出如下问题:第一,教学过程的单向性。教师大量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偏重速效性的就业形势、就业技巧等指导。第二,教学内容宽泛、陈旧。教育信息化挑战着教师的知识权威,就业指导课的许多内容(如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轻易获得。第三,高校通常在大学四年级对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缺乏连续性和阶段性,忽略了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第四,学手段单一,忽视了师生双方的经验、情感、意志投入与互动,缺乏个性化、信息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暴露出较严重的潜在危机,既无法满足“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形势,也无法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因此传统就业指导课教育理念必须转变,代之以个人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个人发展为教育重点的新型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

2.职业规划理念引入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

职业规划是根据个人智能、价值取向等内部因素,结合机遇、制约条件等外部因素,自行设计适合自己的各阶段职业方向、职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确立的带有个性化特色的中长期职业教育发展计划。美国职业规划专家萨帕认为个人生涯发展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发展阶段或时期,根据萨帕观点,大学生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2]。在此阶段,职业规划教育不仅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的短期目标,而且帮助大学生运用职业评价和自我评价手段,分析认识自我,以“人——职匹配”为原则进行合理职业规划设计,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最终实现预定职业发展目标。

二、职业规划视阈下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的要求

通过表1对比,与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相比,职业规划理论指导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重点、授课阶段等方面均有较大改进和延伸,职业规划视阈下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更加重视学生个体特性发展和系统性教学,具有以下内容要求:

1.系统性要求

如表2所示,职业规划视阈下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在教学安排上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培养过程,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与学生学业同步进行,更注重系统性要求。在教学中分模块教学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针对不同阶段课程内容各有侧重,分专项指导,重点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并辅以职业观、职业道德、就业技能等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设计大学生涯,提高就业综合竞争力[3]。

2.个性化要求

职业规划视阈下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不仅仅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而且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教师或咨询师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个性化辅导及个性化服务,解决学生个体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职业规划视阈下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根据个体心理特征及专业特点,按“人——职匹配”理论原则,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拓展学生合作能力、基本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及创造能力,以适应职业生涯中的各种环境。

3.实践性要求

职业规划视阈下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性要求。在各阶段的教学环节中始终贯穿实践环节,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实践型教学通过企业实习、模拟招聘会、企业高管报告会、暑期实践等调研实践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和能力需求情况,有助于学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职业规划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三、职业规划视阈下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构建的途径

职业规划视阈下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从职业规划理论出发促进就业指导课教学观念的完善和发展,以社会需要、学生需求为主导,促进学生发展成才。为提高职业规划视阈下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途径改进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

1.构建职业规划视阈下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体系

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职业规划设计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如表2所示,从新生入学开始,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分模块开展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体系,使就业指导教育面向一、二、三、四年级的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安排相应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中长期职业规划,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4]。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延展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的德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时就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的潜在内容,将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塑造大学生精神、智能、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合力[5]。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德育切入点,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新生入学开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渗透就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学生迷茫、无助、厌学情绪,同时引导学生树立面向西部、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思想。

3.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与专业课教学工作、学生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就业教育的全员化

学校就业处负责全校总体就业工作部署,就业信息服务、招聘会、就业总体形势分析及就业相关手续办理,指导督促各学院就业工作体系开展工作。学院就业工作体系分为五个模块:第一,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及暑期实践模块由辅导员负责。就业思想教育模块主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就业观教育;暑期实践模块推进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下基层、进企业了解社会,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第二,职业规划实施与督导模块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和职业咨询教师负责。职业指导辅导员和职业咨询教师共同督导学生制定执行个人职业规划,建立长期职业规划档案,实时跟踪指导。第三,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模块由团总支、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实施。通过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组织力、领导力、协作能力等。第四,校内专业素质拓展模块由教学办公室负责。在校内组织专业课教师设计开放性实验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自主创新性实验课;建立专业竞赛培训模式,实施“专业导师制”,激励专业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大赛(例如电子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第五,校外实习模块由各专业院系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4.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的实践环节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因缺乏社会联系性及实践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加强学校、院系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践、职业培训、观摩基地等,为学生争取更多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的机会。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上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到企业实习基地开展学习、参观、实践操作等教学活动,增强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

职业规划视阈下就业指导课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熟悉相关就业政策法规,特别要具备职业规划、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可通过以下途径建设综合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第一,通过引进职业规划、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从事就业教学工作;第二,吸纳优秀的学生工作人员,经专业机构的职业培训后,兼任就业指导课教师;第三,定期对就业工作人员开展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等机构,实现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第四,完善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考核体系,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激励教师开发设计新颖教学模式,如信息化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团体训练等教学模式等。

职业规划理论指导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把就业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生涯认知、自我职业规划、职业探索,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138-139.

[2]王蔚.以人——职匹配论为核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J].当代青年研究,2008(10):79-80.

[3]吕卫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新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前沿,2007(2):74-75.

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篇3

关键词:辅导员 思想政治理论课 优势 困境解决途径

《普通高等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下简称《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第一课堂和直接平台。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辅导员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有针对性地破解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一、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

(一)依据充分,职责明确。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条第二款中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简称《思想政治教育意见》)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的教学是符合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央层面文件的指导精神和具体规定的。

(二)了解情况,因材施教。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相对固定,对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基本概况和个性特征等都有比较全面的把握。这有利于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契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如学文科的同学和学理工科的同学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情感的方法。例如在上形势政策课的时候针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归纳布置作业。辅导员可以让文科的学生通过小组组队表演诗歌朗诵、手抄报、小品等方式进行;而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则可以提倡创作电子杂志、绘画和手工模型等更符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思维习惯的方式,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融教于管,注重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学生课外活动开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应该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和知识的自觉运用。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能够充分地发挥寓教于管的角色,在日常管理中自觉地把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融人到对第二课堂的活动指导和日常管理中。如形势政策课中,南海争端问题的内容较为抽象,辅导员就可以指导学生党到军营、舰艇、训练场中去开展参观交流活动,增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性教育。同时,辅导员在第一课堂上再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的问题作深入地、有针对性地思考,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把握动态,及时调整。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大学生的辅导员一般都相对固定,是在大学期间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者,有便利的时间和空间资源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能够及时检验学生所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对于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能够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和思路,致力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高,进而实现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二、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

(一)操作性的指引不明确。

《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条第二款中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另一个作为专门、具体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思政理论课队伍建设意见》)却没有把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的授课资格、课时、课程内容等基本内容予以明确。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对于如何平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所辖老师的课程安排没有操作性的指引,作法不一。

(二)职称评审边缘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这两门课程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往往还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研部门所辖老师担任,辅导员只能担任一部分《形势政策》课的教学。许多辅导员拟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时经常遭遇到的难题是课时严重不够。这是因为其主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形势政策课课时量极其有限,远远不能够满足评讲师的系列,且会制约高一级别职称的评比。

(三)教学任务确定性模糊。

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不是属于辅导员的一项必须的工作在实践中并没有达成共识。与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相比较,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更像是一项兼职的工作。在许多高校的管理体制中,辅导员的工作体制往往等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实行白天坐班制。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般只能在晚上进行。致使辅导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

(四)教学安排被动特征突出。

辅导员在实践中往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后备师资力量,而在课程的安排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一般都是优先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所辖教师。这种被动的课程安排模式很难保证每一位辅导员每一学期都有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机会。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教师身份的认同感不强,制约了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影响到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同时,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实行的统一排课,往往使辅导员所担任的教学对象不一定是自己日常管理的学生,不利于辅导员利用日常管理的优势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另外,课件的制作和考试的方式、内容也统一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实行划一的确定和操作,不利于辅导员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对学生实行针对性强、富有有实效性的教育和考核。

三、解决途径

(一)明确教学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人事部门、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应该严格依照《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把辅导员队伍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中,并依据《思政理论课队伍建设意见》中关于师资方面的要求选取、培养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的常规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对于辅导员中级(含中级)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是业绩,而对于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则主要看教学水平和科研力量。对于辅导员而言,评定为中级职称的一般已经从事专职、一线的辅导员工作且具有一定的年限,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实务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从中总结出辅导员工作的一些规律和经验。因此,对于中级和中级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应该给予其担任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支持和扶助。同时,这也是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能够最终实现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副教授和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必由之路。

(二)细化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定。

学校层面的教务部门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排课、时间安排和形式权力下放到学院,即由教务处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研部门在教学大纲、师资培训、质量监控、科研平台搭建和考核等宏观层面进行统筹、监督和促进。目前,高校中学科差异和细分程度不断增强,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文科以及理科的专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如果继续实行全校课件统一、试卷统一的作法,就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失去针对性和动态性。因此,学院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特点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时间和场地,使辅导员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寓教于管、以教促管。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作为集中、系统、规范接受社会先进性、文明性、进步性思想教育的群体,大学在校期间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责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在大学当中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现象甚至是骇人听闻的弑师事件、凶杀事件、泼硫酸等事件都向高校教育者,以及全社会发出了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的警号。这些也深刻表明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辅导员应该积极地通过寓教于管,在学生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中注意观察、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然后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四)重视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时代特征鲜明、主题深刻、教学手法多样等特点。目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也已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特点。辅导员应该与其他专任教师经常性开展横向的交流并实现资源共享,如法学院关于一些社会上典型案例的收集可以为全部学院的备课资源;信息学院收集的视频或者设计的课件背景也可以成为公共资源;外语学院提供的外文参考资源或者外国的电影、视频也可以相互参考使用。同时,教师教学风格不尽相同,有的教师侧重旁征博引,有的教师善于互动引导,有的教师侧重逻辑思维严谨训练。经常开展这些经常性的横向交流,有利于发挥辅导员与专任教师队伍的互补优势,也能为建设合理科研梯队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周烁.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化”刍议[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2]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篇4

【关键词】困境就业指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30-02

随着各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社会,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同时带来了另一个现实问题,每年都有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经过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27万,2015届大学生毕业人数预计达到750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找不到工作,但这并不是因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够造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就业观念,没有端正自身的就业态度,才会导致部分岗位没人进而有些岗位挤破头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共中央委员李长春曾经在2010年5月29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最实际的问题,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效结合,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面临的困境

就业指导是给要求的劳动者传递专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在外国,就业指导还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各个高校都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开设的效果并不理想。以高职院校为例,我国的高职院校是三年制,一般大三为实习阶段,也就是就业指导课会在大二下学期基本结束,高职院校一共要上42个课时,其中12个课时为实践课程,所以就业指导课自身连续性不强;而有些院校把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成选修课,虽然是必修的选修课,这就使得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尤其是大一的学生,对于就业指导感觉较远或者较无用,而等他们需要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时间上选修课了,所以说学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此课的重视程度。

2.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笔者调查,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一般为兼职教师,而且自身理论层次不够完善,兼职教师有本科学历,有研究生学历,授课教师的专业也是参差不齐,各种专业都有,很多授课教师基本都在凭借经验授课,授课的质量可想而知。有些教师确实也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但是考取社会上“职业规划师”投入成本较大,这就导致很多兼职教师放弃考证,而把重点重新规划到自己本身的主职工作。

3.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主观能动性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外部原因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不足以外,学生自身主观上也对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主观能动性。就业指导课授课内容空洞,结合实践不够或者实践性不够,导致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这里还是以某高职院校为例,笔者专门做了问卷调查,大一年级共发出437份调查问卷,收回437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437份;大三年级共发出324份调查问卷,收回324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324份,符合参考标准。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态度如图1所示。

图1大一与大三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态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态度具有明显的反差,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三大部分,每部分10个理论课时、4个实践课时,但是就业指导的实践课程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尤其是高职大一年级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就业指导课程,对于此课程认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通过两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大三年级的学生明显更加关注就业指导课程,最起码从思想上足够重视,这也是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主要表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的现实联系

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明显的下滑趋势,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也日渐提升,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说已经关系到了国计民生,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素质已经基本成熟,就业欲望比较强烈,就业想法比较冲动,但没有正确的就业观,盲目性较强,缺乏必要的诚信就业的意识,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2.就业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首先要正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是由高校扩招、专业限制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的主观因素。大学生首先是就业理想化,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如图2所示。

图2就业单位性质

82%的学生对于国有企业还是情有独钟的,相信这也代表了其他高校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在就业的地域选择方面,很多学生都希望在发达地区工作,对于中西部的工作具有偏见。其次学生就业态度不端正,尤其是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制造虚假毕业生推荐表、伪造各类荣誉证书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学生经常违约,视诚信如无物,这样大大影响了就业单位对学生乃至对学校的看法。最后是就业心理问题,很多学生由于自身学历、出身、能力等问题而造成就业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样样不如别人,不敢和别人竞争,抱怨社会黑暗,不给机会,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的学生则过度依赖家庭,一切问题都等家庭解决,这样的学生明显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3.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就业率是影响高校名誉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就业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生源,良好的生源促进良好的就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良好的就业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又要以就业指导课程为方法,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就业造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就业指导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运用,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关系极为密切。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的中心内容,不论是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技巧的传授,还是就业信息的服务,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业指导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平台。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效融合的探析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就业指导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学生的大学生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就业是一个重要途径。从学生大一年级开始,就要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从大的方向,即国家政策的解读,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工作,所有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而解读就业政策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学生的就业也要以政策为导向,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方面优惠政策的解读,可以使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既能了解到与己相关的国家政策,又能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他们关心和关怀,使学生成为党和国家坚定的拥护者。

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自我的升华,所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最高理想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帮助其树立坚实的理想信念,这样就可以将理想和信念统一起来,提高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观性。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将就业观带入进去,充分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领域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为了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此四者结合,可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升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高度。目前很多学生对于诚信就业没有概念,以学生对待违约的态度为例,如图3所示。

图3学生对于违约的态度

从图3中明显可以看出,有44%(1+2项)的学生有违约的想法,这将大大影响就业单位对学生,乃至对学校的信任。将学生诚信意识与学生的就业意识相融合,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包括很多方面,诚信就业仅仅是其中之一,二者的融合,可以使学生明白诚信就业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做起;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样诚信教育就不再是空洞的教育,更有了具体的现实意义。

2.就业指导教育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

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就业指导教育中,将其贯穿始终,可以有效端正学生的就业思想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就业观,提升就业指导教育的理论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就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将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培训、人员构成等其他方面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计划当中,在授课时注意区分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区别对待以提升上课质量,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提高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提升兴趣,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授课教师职业化,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难免会出现郁闷、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对于大学生就业不能正确看待,尤其是部分优秀的同学看到不如自己的同学都找到工作,自己内心就会更加纠结,并且找不到发泄的途径,这样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一定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学生内心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认清自身优点和缺点,树立自信,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就业技巧,懂得扬长避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篇5

【关键词】三本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就业指导课

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党和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术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学到适应社会的技能,内化与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念,遵从社会所要求的规范制度,正确定位好自身角色,以良好的心态进入职场。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而有力的武器,其实效性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基准和标尺,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贯彻就业指导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2002]19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需要我们把高校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有机结合体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的方向标,发挥指引作用,就业指导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二者密切相关,辩证统一,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可或缺。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在诸多方面,改进就业指导课避免就业指导功用缺失就是体现之一。三本院校是中国教育体制下为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覆盖面而设立的独立院校。随着近十年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在此期间,三本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支生力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逐步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予以考虑的主体背景因素之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三本院校,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创新、不断改进就业指导课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

一、三本院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由于学校和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三本院校就业指导课方面存有不可忽视的问题,开课效果不容乐观。

1.就业指导机构对就业指导课重视不够。高校就业指导课本应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举办招聘会、接待招聘单位、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对就业指导课缺乏足够的重视。

2.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不少三本院校仅在大四开设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课,这种开课方式有诸多弊端,如由于上课时间有限,课程内容很难讲完;由于上课学生较少,导致课程普及面不大,效果不佳。第二,课程内容不全,教材不统一。课程内容体系应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前指导等方面,而由于课时所限实际的授课内容却有所残缺,不少内容被压缩或删减。大部分学校只讲“就业指导”部分,并且往往以宏观政策、就业技巧为主,其他部分内容大多以辅导、讲座等形式代替。同时在教材方面,很多学校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师大多以网上搜得的材料、统计数据等为授课内容,致使授课内容繁杂不一,良莠不齐。

3.师资质量有待提高。没有专业教师指导课程就没法很好地教授给学生,高质量的教师是就业指导课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不仅掌握就业政策和技巧,而且还需掌握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而目前的就业指导教师之中兼职教师较多,他们大多来自就业指导机构、学工或政务部门。部分教师仅参加过一两次就业培训,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再加上他们主岗工作繁忙,兼职就业指导课授课过程中,教学容易内容空洞、流于形式,偏重理论指导、忽视培养实践能力。

4.学生自身不重视就业指导课。由于学校不重视就业指导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目标不明确等原因,不少同学将就业指导课等同于思想政治课或形势教育课,对课程兴趣不浓厚,经常不上课。同时,用人单位过于重视专业课成绩、“托关系、走后门才能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得学生就业观错误,不少学生轻视就业指导课对其大学期间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作用。

二、改进就业指导课的建议

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关系到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步入社会后发展的潜力,影响到用人单位对三本学生主动接受的意愿及三本院校的就业率,进而影响到三本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改善就业指导不课容乐观的现状,使就业指导课适应学生发展、院校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创新思路,变革模式,多管齐下,多策并举。

1.更新观念理念,变革就业指导课程模式。要摒弃陈旧的就业工作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创新,改变“就业课有没有都行”、“大四有了就行”等观念,确立“不但要有而且要科学”理念;要通过政策引导、媒体宣传、提高教学质量等方式,使学生逐步重视就业指导课;要敢于突破陈规,变革现有课程模式,比如采用“四阶段模式”,即就业指导课贯穿于大学四年,不同学年教授不同课程内容的模式: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使学生建立生涯和职业意识。重点设定学生职业发展路线,指引学生就业远近方向;展望专业发展前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大二,开设就业素质培养课,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根据学生就业取向,分类建立考研辅导基地、公务员考试辅导基地、求职应聘培训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培养基地,以提高学生就业所需基本能力,如求职或考研笔试应试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大三,开设择业前就业指导课,帮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等。大四,开设就业前指导课,对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突发心理事件处理等进行实用指导。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建立培训基地、培养引进师资、购买相关资料等都需要充裕的资金。目前,国家对就业方面高度重视,争取政策支持的外部条件比较便利,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多方利用资源,灵活争取资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内部培养,也可以外部引进,可以专职,也可以兼职,但需要有一个“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同时,要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以从专业角度丰富并完善就业指导课。

3.完善课程内容,推出就业指导精品课程。要从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前指导等方面考虑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要材,用规范系统的教材统领就业课教学。在教学方面,要坚持“非精品不开讲”的原则,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就业指导课又好又快发展铺垫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应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现实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2004(2)

[2]汪洪.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理论建设.2006(6)

[3]董文娜.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7)

[4]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5]高海生,傅军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6]王本贤.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分析[J].职业.2010(29)

[7]许可.浅析三本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经营管理者.2009(24)

[8]李湘.就业指导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措施

一、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意义

专业思想是指人们在面对专业学习和面临专业工作时,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持有的一种认识观念和思想态度,也称专业观。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积极肯定的专业思想能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推动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有良好的专业观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良好学习生活状态,还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的良好素质基础,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事业最终目标。因此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并且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措施

(一)从高考招生抓起来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加强对招生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每个专业,可以有效减少很多学生报考专业的盲目性。目前主要针对介绍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高校的招生宣传重点,而确很简单的对学科专业进行介绍,对专业的深层次内容涉及很少,因此要尽可能在招生宣传时,让报考的学生了解更多更详细的专业内容,减少报考的盲目性避免偏差。招生方式的改革减少了学生入学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目前很多高校在招生时,采取的方式是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选择好了具体的专业学生入学之后不得更改,这种方式虽然方便操作对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但是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的专业了解不够很容易对所学专业造成误解误报。所以建议学校招生可以按院系招生,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只选择填报院系,入校一段时间之后再根据学生意愿和学校情况确定所学专业;或者建议按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一段时间再选择所学具体专业方向,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专业。另外在调动专业时尽量满足学生自己的专业志愿。

(二)新生入学教育时做好教育端正专业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和要求转换专业时,都不是理性的思考选择,而是盲目追求时下的热门专业,至于所选的热门专业到底学什么没有毫无知情,因此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尽快了解本专业中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及就业等的基本情况。与此同时进一步教育学生把自己的专业选择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消除学生在选择专业上的思想顾虑。让学生明白关键只有靠自身的后天努力和综合素质毕业后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尽快成才,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实施名师导航行动强化学生的专业教育。学校各个相关部门可展开名师导航行动的联合实施,聘请学院各专业在教书育人方面比较知名的博士和专家等名师,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报告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和领航人系列讲座等活动,达到巩固大一新生专业思想的目的,深化新生的专业教育从而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知名博士和专家等教学名师导航引领作用,给大学新生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更多的指导,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和学习期向人生征程的转换期过渡。为大学新生学习和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开设学科导论课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要系统的介绍学科和专业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并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基本情况可以通过开设学科导论课实现。在内容上学科导论课应先讲解本专业的具体情况,例如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验设备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情况,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入学就知道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技能学好哪些知识,明确了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向学生解释课程设置的思路和本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安排和开课目的时间等,让学生对今后所学的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时间,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根据近年来的统计状况介绍本专业在各行各业的运用情况和学生未来的就业形式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等,唤醒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让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学好自己的专业,还要传授一些后续发展相关知识,如就业择业、终身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更高目标和思想准备。

(五)发挥辅导员和专业基础课教师作用。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和大学生发展导论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区别,根据大学各专业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进行职业生涯和学业生涯规划。大力开展学长导航行动并组织学长和新生座谈会,让新生了解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习方法,了解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的具体内容,了解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经常通过谈话和讨论的形式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为学生解决困难使学生树立学好专业课的信心,经常与任课老师沟通,及时掌握新生在各专业课中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方便配合任课老师做好管理和教学工作。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专业知识在当地相关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加强大学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和促进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工作中要摆正专业思想教育的位置,贯穿整个的实施过程和培养过程的管理中并及时跟进,为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求学精神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崔艳玲,刘政.加强高校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的思考与探讨[J].科技信息,2009(10).

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吸引力;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促进学生选择、获得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职业的课程,对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及时、充分就业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存在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信息量小,教师专业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甚至出现逃课或厌烦上课等现象。因此正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存在问题,寻求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促进就业指导课的良性循环,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吸引力,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就业指导课课程现状

1.课程安排不合理。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个人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的,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局限于毕业生,而应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并在各个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一般在大学四年级(专科三年级)上学期开设,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培训,时间明显滞后,同时,临近毕业很多学生开始为毕业后的工作考虑,在外面实习,准备复习考研等,导致课堂纪律涣散,从而造成就业指导课老师和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双重不满。

2.课程体系陈旧,内容单一,针对性差。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多以集体授课或讲座的形式出现,内容仍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和择业心理教育等内容,就业指导内容比较狭窄,没有新意,而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指导没有针对性。同时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许多诸如就业形势,就业技巧等内容在网上就可以查到,导致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热情降低。

3.师资队伍紧缺,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学和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然而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老师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副书记)、应届毕业班辅导员等兼职老师担任。他们当中不少老师因自身工作忙碌等原因,队伍的稳定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因知识结构、阅历、经验等因素,加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和没有充分的时间对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进行研究,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门课程,尤其是一部分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备课不充分,人生阅历不足,课堂信息量校,甚至照本宣科,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4.课堂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教学形式上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指导的现象,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形式,缺乏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就业市场实践、个体指导等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校园内环境轻校园外环境的现象,就业指导仍然局限于学生和学校的情况,没有结合企业和社会实际,缺乏针对性。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学生上完就业指导课的感觉就是“可有可无”,因此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指导课认同程度不高,学习没有积极性。

二、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吸引力的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队伍。

(1)提高就业指导课老师的准入门槛。并不是所有老师都上好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律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因此要上好就业指导课程,除了具备专业的课程知识以外,还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人生阅历。对于就业指导课老师的任职资格要严格把关,可以在任职以前,组织由教务处和就业指导教研室组成的认定小组,对每一位老师进行评判,只有符合条件的老师才可以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

(2)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应该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师资培训方案,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形式如外请资深专家讲座,参加国内培训和研讨会,组织本校主管部门人员给予针对本学校就业的培训,组织所有任课教师交流等。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强化就业指导的任课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同时,还应该鼓励任课教师职业化,如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切实组建较强的师资队伍。

(3)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鼓励就业指导课老师加强就业指导的科研工作,研究学科前沿、申报科研项目及开展研究,解决在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课程教学和指导实践的科学发展。

(4)走出校门,增加老师的实践经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利用假期的时间组织老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一线,走访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等社会实践,增加老师的实践经验。因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上好这门课,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理论体系,充实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应本着阶段化规划,体现内容连接性特点。树立全程的就业教育理念,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可将整个课程体系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从新生入校到大一结束阶段,称作专业指导阶段。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主要针对新生对专业不了解的情况,从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到就业去向及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等内容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第二阶段,大二阶段,称作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阶段。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根本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计划,明确需要进行的培训和训练。第三阶段,即三年级阶段,称作就业培训阶段。主要进行求职准备、求职技巧、商务礼仪等方面的教育。第四阶段,在大四上学期进行,称作就业指导阶段。主要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四个阶段的体系化建设,形成完整的、全程的就业指导课程理论体系。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每年都接触就业指导课,要让学生认识到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和经验等对他们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从心理上要有像学习专业课一样的态度。

3.选好教材,突出针对性。

(1)要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科学性是教材的基础乃至生命,就业指导教材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要吸收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提供科学指导。不仅如此,就业指导教材还要具有思想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防止就业中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

(2)要考虑就业指导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教材建设必须贯穿实践性和针对性原则,从中国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特点、个性特征和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出发,构建合理的理论体系,引导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理论,勤于实践,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要保证教材中就业指导理论的完整性。就业指导是指根据劳动者的身心素质、个人意愿和社会职业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咨询、组织和服务工作,帮助劳动者适时选择最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的社会过程。一般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当包括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和法律法规;人才素质要求、大学生素质测评与人职匹配理论;择业技巧与方法;职业发展与职业规划。

4.改进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必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过去一对多、单方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就业指导课的课堂需求。体现实践性,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客观要求。所谓体现实践性教学性原则,就是具体地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训练的积极作用,一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搜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实践过程中比较成功的经典案例,并用这些成功的经典案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二是从实际出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组织一些现场模拟式的教学和训练,如组织模拟现场招聘会,面试实训模拟训练,等等。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三是积极地指导并鼓励在校大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利用寒暑假假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参加一些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活动,从而让他们在招聘会活动现场实际地去感受求聘应聘活动,从而让他们在招聘会活动现场实际地去感受求聘应聘活动氛围和情境。同时在课堂上,要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实践感受和大家分享,对于一些热点问题可以进行专题讨论。从实际出发,遵循实践性教育教学原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

5.就业指导课要与专业课相结合,提高专业针对性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具体地针对不同专业及不同类别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如针对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课堂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的教育和训练;而对于那些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就要结合他们的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指导和训练。如对应用外语专业的学生的听(听力),说(口语),译(文字翻译)等方面的教学指导和训练,等等。通过根据目前大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类别对其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和效果、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金明,朱晓文,张明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调查与探索[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19-121.

[2]刘国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与发展创新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9(4):68-69.

[3]朱珍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可持续发展探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7):29-31.

[4]周璐.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97-98.

[5]王允.对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09-311.

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篇8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

[作者简介]阳海音(1974-),女,湖南安仁人,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田禾彦(1967-),男,湖北武汉人,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湖北武汉43002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17-02

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是指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建设,我们开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座谈法。以武汉市普通本科高校为主,辐射全国东、北及中西部,面向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出问卷调查表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8份。并且与北京、上海、湖北、湖南、江苏等地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深入、全面了解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的具体状况,探讨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1.总体上教学机制较健全,保障了高校思政课的顺利推进。在专题调研会上,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机制总体上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六十多年的探索,高校建立了思政课的领导机制、规划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监控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等,这几个部分相互配合、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推动思政课在高校的良性发展。问卷调查显示,65.2%的教师对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32.5%的教师表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的比例不到3%。

2.教学保障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教学保障机制包括人才保障、学科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环境保障等。在调研会上,学者专家们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保障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高校思政课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等进一步趋向科学合理,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工作平台增多,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加大,学术交流机会有所增加。

在问卷调查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受访者的24.3%,硕士占53.2%。87.1%的受访者近十年参加过哲学社会科学研修和培训,45%的受访者近十年参加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会议。85%的教师对现有的教材体系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感到不满意的只有10%。

3.普遍建立了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机制。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是当前高校了解思政课教学状况和效果,确保思政课教师保持正确政治导向以及高校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机制。教师们普遍认为,教学督导听课与学生评教对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更加客观公正地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增强。

在专题调研中,教师反映,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了压力,促使教师更加努力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督导和评教机制的作用下有明显提升。但是,教学督导的科学性仍然有待加强,学生评教也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要求降低、不严格要求学生等负面效应,学生评教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4.教学激励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问卷调查显示,97.3%的高校设有教学质量奖,思政课教师收入与教学效果挂钩,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可以获得物质奖励和表彰。98.2%的高校在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中将教学质量作为一个重要依据。在调研中,教师们指出,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视引导和激励,使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协调机制亟须完善。在专题调研中,专家学者们指出,当前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自为政,没有建立有效的交流和协调机制。一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入学习和研究,盲目推崇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在课堂上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持质疑和批评态度,这些对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问卷调查显示,78.4%的受访者认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论有可能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冲突,有必要建立协调机制。75.2%的受访者认为,高校缺乏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协调机制将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机制有待加强。在专题调研中,专家学者们指出,在高校,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的通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为专任教师,他们除了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科研任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的通常是学生工作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辅导员队伍。高校的辅导员一般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卷调查显示,仅有24%的思政课教师近十年参加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这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分离的状况容易造成思政课与学生生活实践脱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的效应。

3.教学评估机制不健全。在专题调研中,专家学者们指出,与思政课教学评估具有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引起了高校关注,但由于评估内容的模糊性,投入和产出的模糊性,用常规方法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如何克服以上困难,形成科学的评估机制,可以说是高校长期探索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问卷调查中,2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估机制非常合理或合理,77%的受访者认为评估机制不够完善,有待改进。

4.教学保障机制亟须加强。在专题调研会上,专家学者们指出,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学贯中西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思政课教学的中坚力量。当前,高校普遍比较缺乏优秀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除了人才保障机制建设之外,问卷调查显示,领导重视不够、经费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滞后也是制约高校思政课成效的重要因素。42.3%的受访者认为,高校领导对思政课重视不够;84.2%的受访者认为,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政课教学的经费投入;45.4%的受访者指出,高校要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

5.教学激励机制有待强化。在专题调研会上,专家学者们指出,在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思想政治素质所占的比重不及学业成绩,从社会评价标准来看,社会评价大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就业去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驱动力不足。在高校,评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标准基本上等同于评估专业课教师的标准,即教学和科研情况。

在专业课教师看来,思政课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一些学校行政部门甚至学校领导,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在这种气氛影响下,思政课教师工作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尊重,影响着教师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建设的主要路径

1.加强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协调机制建设。高校不仅应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和培训,还应建立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制。在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进行考核评估时,不仅要看其教学任务量和科研成果,还应该把是否在教学中自觉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作为考核指标。同时,建立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之间的定期会晤和协调互助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班主任、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教育引导学生重视思政课的学习,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任课教师也要主动向班主任、辅导员反映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寻求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协调配合。

2.健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合作机制。由于受到课时和人数规模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难度较大,这就要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实践活动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根据课程需要制定实践大纲和设计实践内容,由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实践教学直接责任人,指导学生开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向思政课教师上交书面实践报告,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在课堂上总结和点评。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思政课教师下基层制度。选派热心学生工作的思政课教师担任各个院系的指导教师,指导各院系学习小组的理论学习,参与学生主题班会以及党团组织的活动,参与指导各院系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需要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3.创新评估机制。首先,要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设计应遵循业绩指标与通用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个体指标与团体指标相结合的思路。其次,确定合理多元的评估主体。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估主体结构至少应包括直管领导、教育对象、评估对象自身和第三方等。最后,评估应当和教学监控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相结合,为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4.加强保障机制建设。高校要将思政课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加强思政课学科和课程建设,汇聚学科队伍,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出一支业务精、作风正、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学和科研队伍。要健全思政课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将思政课教学绩效列入职称评审考核范围,引导教师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5.完善激励机制。要立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的层次性、复杂性、综合性和递进性,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内激励和外激励、群体激励和个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育者而言,要通过健全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聘任制激励教育者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结合。通过建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绩效工资制度以及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奖惩制度激发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要实现薪酬激励与文化激励的最优组合,营建好高校团队精神和组织文化,让教育者参与高校管理和决策,实现物质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和感情留人。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这就需要我们从大学生认知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篇9

关键词:思政专业实践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31-02

1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而现如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

1.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高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系统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子系统[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采用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然而,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且与社会现实脱离严重,形而上层面的内容知识偏多,学习者由于缺少相关经历而对理论的接受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开设时间短、教学任务重,教师也通常采用“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而弱化实践操作的监督与指导。这样,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得到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提升。

1.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现状

在理论课程学习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强理论性及教师教育方法的单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普遍采用背诵记忆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偏低。

在实践课程学习及专业实践技能学习方面,由于师范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课程开设的浅层性、短时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只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待课程结束后,学生普遍难以自觉再进行师范生实践技能训练,不能将所学技能加以巩固。即使部分学生自觉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由于缺乏指导和监督也不能大幅度提升实践技能。

1.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现状

2001年,我国提出了基础教育改革方针。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的局面。“应用型人才”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新标准。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熟悉所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专业实践技能应该从社会需求、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改进单一的教学形式,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齐头并进,并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技能的训练与检验。

2创新创业竞赛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实践

针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进行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竞赛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总结与提升,它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是激发广大师范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2.1创新创业竞赛对大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提高的促进

(1)竞赛培养了学生自觉训练的习惯。

五项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竞赛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有顺序、有针对性开展的系统性活动,此活动让学生们有目的的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从而养成习惯自觉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去。在比赛的实践中能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自觉练习。

(2)竞赛使学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竞赛面向全院学生开展,多项活动实现了学生的全员化参与和班导师队伍的全员化指导,多项活动引入了小组的互助机制开展互助学习。师生双方面的高参与度和高重视度能让学生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小组成员互助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3)竞赛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提升。

竞赛活动共历时一年,学生实现了全员化参与,班导师实现了全员化指导,学生在系统的指导、培训与竞赛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大部分同学在五项比赛中均取得了好成绩,广大同学的实际表现与进步情况也受到了学院老师的一致好评。

2.2创新创业竞赛在大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1)大众性竞赛活动对基础薄弱者不适用。

竞赛活动大都以个人竞赛的方式展开,很多竞赛优胜者兼得了多项比赛的奖项,而一部分教师技能比较弱的同学未能从比赛中胜出,未能真正得到教师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2)竞赛活动配套的培训会参与度不高

由于各年级上课时间不一致,同学们未能广泛的参与到培训会中来。一部分参赛选手由于在竞赛前未参加培训活动而错失了了解竞赛详情的机会,而未能在竞赛中胜出。。

(3)师范生综合素养教育内容偏少。

良好的师范生综合素养是师范生必备的一项师范专业实践技能基本功。然而,师范生综合素养的学习不同于其它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它是一种抽象的行为意识,是无法单靠课堂教育进行的。

3创新创业竞赛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培养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是基础教育改革赋予当代师范生的责任与义务,如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点提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方法是一项重大的课题。下面就一年实践技能提升的竞赛结果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几点看法。

3.1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只有齐头并进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整性。要培养基础教育改革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靠实践教学加以提升。因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知识予以实践和检验。

理论教学是学生实现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各类竞赛活动也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齐头并进,就是要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等同的位置,在坚持理论课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课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实践课的内容及形式时,一定要对学习理论课具体内容所需要的具体实践内容有科学的把握。”[4]

3.2开展科学性、系统性的竞赛活动

学以致用是衡量“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指标,学生在日常课程中所接收到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是短暂的,真正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涵盖着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各个教学环节。因此,在课堂教育环节之外,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制定科学性、系统性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实现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近一年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竞赛是在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的实践技能提升活动。它通过模拟各类师范生面试现状,使师范生获得真切的认识到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并自觉进行训练。

3.3适当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是对课堂教育的延伸。课堂教学中关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由于其短时性无法真正实现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培养。

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培训和研讨会将有助于学生继续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例如:在师范生礼仪大赛开展之前,邀请礼仪教师进行礼仪培训、邀请礼仪工作者进行礼仪展示。在大赛活动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这样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教育,会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3.4完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能从制度上督促学生持之以恒的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保证教学活动、竞赛活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以完善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督促学生锻炼师范生基本功、提升专业实践技能是实现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保障。

现今高校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采用制度性、竞赛型的手段可以督促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训练。例如:定期进行三笔字考核,并组织专业人员对书法进行评定和意见指导;举办师范生礼仪、授课大赛等等。这样便于及时将问题进行反馈和解决,并有效提升师范生完善自我、内外兼修的热情,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落到实处。

3.5做好实践活动的后续总结工作

实践活动的后续总结工作能保证育人活动的完整性,将实践育人的目标落到实处。“高校在组织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实践前的制度设计,实践中的分类引导,尤其是实践后的总结提升工作。”[5]竞赛活动后期通过经验交流会、优秀成果分享会、表彰大会等方式进行了多次实践总结,达到了增强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还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学校学科建设状况、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袁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师范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8-161.

[2]孟庆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肖俊楠.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及改进策略[J].教师育人・高教论坛(教学研究),2014(1):110-112.

体育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这里所说的合格,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业务能力合格。对于师范生来说,良好的思维和认识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普通话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等都是必需具备的,但是最重要的能力还是教学能力,因为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教学实践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教学能力往往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按照教学工作体系,教学能力可分解为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活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四大类。作为教学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整体策划和综合设计。所谓整体策划是指教师要对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教学阶段或一个教学单元做出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整体思考,使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能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要求;所谓综合设计是指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学进行具体思考,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是什么,如何确定教学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为达到此目标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作为资源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以及如何组织和形成师生之间多向有效的互动,何以知道目标是否具体得以落实,等等。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就是指为了达到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策划。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期准备,许多教师又把这个准备过程称之为备课,所以备课也就是教学设计全过程的体现。教师在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充分的准备之后,通常以教案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考和教学准备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案不仅是表达教师教学设计状态与结果的主要载体,而且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与价值追求的外显方式。如果说教师的同常教学实践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教学理念与价值追求的间接反映,那么教学设计就是直接影响其教学实践行为的决定因素,为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蓝图和前提保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对教学活动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中学政治课教学,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其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常常反映出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没有准确理解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不全面,思路不清晰,遗漏教学重点。如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接连两届学生,即2007级和2008级学生基本上都忽略了“潜能重要性”这一重要教学内容。有的教学设计甚至先强调潜能多样的、巨大的特点,再介绍潜能涵义,完全忽视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逻辑结构。

2.2教学环节不清楚,尤其导入与新课不分,经常是将导入环节设计过长,用时过多。如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诚信是金夕”,课题的教学设计,有学生设计用“九色鹿”故事的影像资料导入,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但是该资料的播放就需要九分钟,这明显是“喧宾夺主”了。

2.3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仅摆出观点、提出问题却没有进一步的分析说明,而且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未能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教学设计短小简单;另一方面是收集补充的教学资料太多,不知道取舍,显得教学设计冗长繁杂。这两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身边的诱惑”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教材有三目,分别是“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与的诱惑”。学生一般将“游戏机的诱惑”确定为教学重难点,但在教学设计中对三目内容却用力均衡,只是有的简单些,套用教材案例,照本宣科,丝毫看不出对实际教学对象初一学生身上现实事例的引导分析;有的复杂些,除了引用教材案例,还充实了很多寓言故事、生活实例,而且每个内容都展开分析。事实上,不管篇幅长短,这样的设计都不可能将教学重难点讲透。

2.4教学过程缺乏弹性,常常是以师范生自己为中心,以师范生自己的活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忽视了实际教学对象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明显的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写出自己所假想的教学对象应该回答的结果,这个答案不仅正确无误,而且还是唯一确定的。不管教学对象的答案是什么,自己就是按照这个给定的唯一答案来讲解,横竖是“以不变应万变”。

2.5未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思想性”这一根本特性。思想政治课程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在不断修订,但我们不能忽略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特性,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要解决如何引导培养学生“怎样做”的问题。遗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往往考虑不到这点,如前面提到的关于“发现自己的潜能”课题的教学设计就是只列举他人潜能激发的成功案例,却不懂得强调发现潜能,中学生要从实践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2.6板书设计不规范。有的板书设计与教学内容脱节,确定为重难点的内容,板书未曾体现,而教学内容未提到的,板书却标出来了;有的板书设计过于复杂,几乎是教学内容的罗列,而不是教学内容的概括;有的板书设计缺乏条理,随意性较大;有的板书设计甚至照抄教参,根本不顾及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内容。

师范生的教学设计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缺少锻炼、缺乏经验,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还比较缺乏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做出整体策划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3.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措施3.1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rl主干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今后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师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的理论课时从45增加到54课时,除了由本系教学法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理念、原则、内容等原理知识,还聘请桂林市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政治教师到校举办讲座,为学生介绍桂林市思想政治课改的实际情况与相关信息。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在课程性质上凸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理念上强调课程建构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实施方面强调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注重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践行。因而师范生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遵循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以促进中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教学根本目的,懂得运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整体综合性的教学设计具有包含性、综合性、有机性的特点,既强调教学中整体与局部的包含关系(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看做是这节课的一个局部,把每节课看做是整个教学单元或者教学阶段中的一个局部),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是两个相互构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

3.2加强教学设计指导,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能力训练模式。整个训练过程把常规的微格技能教学训练与学校师范生技能大赛的训练以及师范生教育实习前的试讲训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整体综合性教学设计理念。训练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第二阶段是参加系、校师范生技能大赛训练与指导;第三阶段是教育实习前试讲训练与指导。三个阶段依次相联,循序渐进,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一阶段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实际上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的实践部分,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板书技能等诸多方面。不管进行哪方面的技能训练,我们都要求学生先撰写课时教案,再进行该项技能训练。并且针对实训情况进行集体评议,要求学生根据小结反思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这个阶段的训练受课时限制,基本上是以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上面所列举的种种教学设计问题集中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我们也主要以集体评价的方式给出指导意见。因而这个阶段的训练是面向集体的,是局限在表面的,比较粗糙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开始阶段。我校从2008年起,每年都组织参加广西师范生技能大赛。我系积极响应,具体由教学法教师负责。我们就借助这个契机,将此作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第二阶段,即发展阶段。我们先组织全系师范生技能大赛,赛程分初赛、复赛,项目分全能与单项。单项比赛含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板书设计、片段教学等五项。我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全部参加系教学设计单项初赛,教师分别进行指导。对于从系复赛中胜出准备参加学校决赛的学生,教师则对其进行精心辅导。经过师范生技能赛的训练,学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已逐步减少,少数优秀生已能撰写出相当精彩的教案。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检验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实习前的试讲训练非常关键,试讲不过关的学生是无法参加实习的。因此我们把这个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第三阶段,即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训练目的性、针对性、个别性很强。我们要求学生先根据实习内容写出教学设计初稿,经指导教师仔细批阅后进行修改。一次、两次、多次、不断地修改,直至合格才能试讲。然后还要求学生根据试讲情况对教学设计作进一步的调整充实。通过这一系列地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基本上能够克服原来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不足,按照整体综合性教学设计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从整体上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行为、设计教学过程,注意把“备教材”与“备学生”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实际教学对象初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3.3改革学生毕业考核方式,将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增强师范专业培养目标。从2004级起,我系每个学生均须完成毕业实习,撰写毕业实习论文,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毕业资格。毕业论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为主,兼顾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和扩大专业知识为目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工作计划和组织、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方案比较选择、设计、综合分析、数据处理、程序开发、总结、撰写报告等。根据课题要求不同,有所侧重。从2007级起,为了更好地体现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改革了学生毕业考核方式,将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改为撰写毕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采用教案(详案)加教学课件的形式。内容采用初中政治教材中任意一课。可以说,毕业设计既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手段,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毕业设计答辩,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53名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全部合格,其中30%的学生毕业设计获得优秀。

参考文献

[1]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