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的创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0:09

画画的创作思路篇1

最后,希望我们这次的选择能够让观众明白我们创作思想的抒发和表达。以及三维软件在动画创作中的技巧运用,想必会大家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和另一种真与爱的诠释。

三维动画是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产生的。它是由数字组成的三维立体空间,是通过电脑的计算建立的个物体的三维立体模型,然后贴上材料,打上灯光照亮场景物体,然后在放好摄象机,规定好动作的方式和摄象机调度,就能够做三维动画了,三维动画的特点是:三维模型物体的各个面都是经过电脑计算得到的,制作者无须用笔画出物体在旋转和翻滚时的各个面。

三维动画是建立在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图形学、数学、美术学、摄影等多学科基础上而又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力量。商业影视产品的生产实践为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市场。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为三动画的制作提供了保障。数学及图形学的发展为三维动画软件提供了优良的算法。三维动画技术日益显露出明显的各种使用价值。为了制作更新、更美的动画作品越来越多的开拓者开始潜心研究三维制作技术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维动画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尽管三维动画在最初诞生时期是应用在科技领域,但在后期发展中慢慢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应用到了真实设计和艺术创作当中来,特别是商业艺术领域,它被用来制作动画电影、电视包装、建筑展示浏览、以及各种效果图的制作,而作为艺术创作领域它也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人想像力和艺术才能的新空间,提供了在电脑虚拟三维领域里创作的无限可能。目前,三维动画软件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从SGi工作站发展带移植pC机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了三维动画并投入其中,实现自己的动画艺术创作之梦。与传统的二维动画相比,电脑三维动画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发展的特别快,深受观众的喜爱,在动画飞速发展的今天,三维动画以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亮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三维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对动漫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便利用电脑模拟人物活动。1982年,迪斯尼推出第一套电脑动画的电影《电脑争霸》,之后动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后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纽约技术学院同时利用光学追踪技术记录人体动作以后,动画才形成了一门艺术.此后的制作中演员身体的各部份都被安上发光物体,在指定的拍摄范围内移动,同时有数部摄影机拍摄其动作,然后经电脑系统分析光点的运动,再产生立体的活动影像。这就产生所谓的CG技术。

画画的创作思路篇2

论文摘要:在各种美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漆画如何正确处理好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怎样走出误区,更新观念,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问题。只有观念上的变化,才能带来作品上的创新。漆画之本在于艺术。漆画应当随时展而发展,中国漆画的出路在于不断创新。

漆画艺术领域的创新也像其它艺术形式一样,正在受到各种美术新思潮的冲击。中国漆画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也呼唤创新。漆画艺术发展创新的“路”今后应该怎样走,是当今漆画艺术家必须冷静思考,也正在探索的新课题。这关系到中国现代漆画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能否真正成为一门纯艺术,从而被大众所承认,以及能否迅速融入到当代美术主流的行列之中的关键问题。艺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漆画应当随时展而不断创新,只有沿着中国漆画的艺术规律创新而行,才能顺利向前发展,此外别无出路。

一、让漆画走出误区

在漆画的创作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陷入种种误区之中难以创新。中国漆画首先必须走出误区,丢掉“包袱”轻装上阵,这样才能走向创新。

误区一:把装饰风格与装饰实用艺术两个概念相混淆

在漆画创作中,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装饰风格就是装饰工艺品,甚至还有人认为就是装饰图案。错误的认识产生错误的观念。概念上的混淆会造成理论上的误区,概念的错乱会导致方向的迷失。把一些装饰工艺小品类漆画的表现形式,错误地当作主流创作方向,导致一些缺乏思想内涵、无时代感的“工艺类小品”漆画出现,影响了漆画向深层次的发展,使人们在观念上对漆画创作理解得简单化、幼稚化了。

误区二:轻视工艺或唯技术论

大漆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媒材,漆自身只是漆画的重要媒材,不是艺术。漆的材质特殊,工艺手法繁复,漆画的表现技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学习漆工艺技法,是掌握漆画语言的必要途径,是为了创造出充满激情的艺术作品,学以致用。技艺为创作构思服务,工的目的是创造艺。高超的技艺是含在漆画艺术表现的内容之中的,如果离开表现漆画艺术的内容、思想内涵,再高超的技术也只是技艺,不是艺术。许多漆画家往往陷于漆艺技法而不能自拔,这种情况成为阻碍中国漆画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漆画是艺术和科学、绘画和工艺制作相结合的产物。漆画首先是画,其次才是漆,首先是艺术,然后才是技术,首先是思想内涵,然后才是制作技巧。漆画之本在于艺术。

漆画家一方面必须重视工艺和材料的效果,另一方面,必须重视漆画艺术的视觉感染力,漆画特殊语言所造成的力度感和绘画的视觉冲击力,必须强调漆画的审美价值及艺术性。不能简单地应用材料、突出材料,也不能滥用材料和过多地应用镶嵌工艺,给人一种近工艺远艺术之感。因此,不断提高工艺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该画种的绘画艺术性。

轻视工艺或者唯技术论都是不可取的,两者都会阻碍现代中国漆画发展和创新。

二、漆画的出路在于创新

漆画的创新取决于技法的变化与艺术风格的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些漆画家倾向于在“工艺”的环节中煞费苦心,其结果要么是局部的改良,要么是人为地嫁接其它画种的技法,难以令人满意。如只刻意在“工艺中求工艺”的框框中寻找创新,最终会使漆画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又走回到漆艺之中。漆画的出路在于创新,漆画的创新应体现在创新方法和表现其艺术内涵的深度上。漆画的创新除了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外,还要与观赏者的心灵沟通,达到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漆画艺术的创新也就不存在什么价值了,现代漆画艺术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

1.观念上的创新

观念上的改变是一个根本的改变,观念上的更新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技术的进步会给艺术带来巨大的冲击,也会带来观念上的冲击。人们习惯于把文化科学中最新的观念引用到艺术领域,这种新观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漆画要随时展而不断创新,观念上的更新比技术上的更新表现得更为强烈,新观念的产生要比技术的转变更为重要。一方面,漆画作者的观念要随时展而不断更新。漆画艺术家不应该被旧的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而应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扩大漆画艺术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与艺术观。另一方面,要敢于解放思想,突破旧有的传统观念束缚。在观念上,确立对漆画的多元化认识,各种漆画艺术风格共同发展,并在各自领域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漆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2.语言上的创新

漆画的语言,就是漆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表现方法,以及表现的材料、工具等。由于传统的漆工艺技法已不能满足新兴漆画的表现需要,现代漆画在漆画家们的不断努力创新下,不断出现新技法、新工艺,同时不断地扩展漆画材料的范围。由此,逐渐形成现代漆画在技法、造型、构图、色彩、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独特的表现形式,现代漆画自身的技巧、规律和法则,也就形成了漆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特色,创立了现代漆画自身的艺术语言。

漆画是一个年轻的画种,它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艺术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同画种所使用的特殊媒材对其艺术语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漆画材料的使用和漆画技法掌握,决定了漆画艺术的特征。漆画艺术语言的产生是十分具体的,不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不付出辛勤劳动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的,任何纯理性的学习都不能代替这种实践。

掌握和运用漆画的艺术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所采用制作材料的苛求给学习者带来了相当的困难。掌握和运用漆画的艺术语言是漆画家的特殊基本功。但也有一些作品不重视漆画的语言,不重视技法的修炼,使作品简单化。有些人不去掌握漆画的语言,在创作漆画时,以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的观念和这些画种的创作方法去创作漆画,这是不可取的,也抹杀了漆画未被充分挖掘的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成功的漆画作品是在艺术表现过程中熟练地、恰如其分地、创造性地运用漆画的艺术语言。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漆画的语言,才能在漆画语言上进行创新。

三、漆画当随时展

当今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渗入到各行各业。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新工艺的应用,迅速改变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标准。在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对现代漆画艺术的冲击下,也带来了漆画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变化。

中国漆画是在继承和发展丰富的传统漆工艺基础上,融合现代审美观念,将漆工艺技法运用到现代漆画创作之中,所创作的漆画作品与其它画种一样要求作品有一定深度,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脉搏。

画画的创作思路篇3

关键词:版画;手稿;草图;艺术感知力

古今中外,各类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之初都会绘制大量的手稿,他既是初步酝酿的草稿和反复修改的构图构思,又是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在版画创作中,绘制草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草图的绘制是版画创作的关键,不重视草图的绘制,就不可能有一副完美的作品。下面来浅论一下绘画手稿在版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手稿的艺术价值与特征

手稿绘制是艺术创作之初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他在艺术创作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手稿具有以下价值与特征:

(一)简便性,直接性

绘画手稿简便,工具简单,一张纸一支笔便能不分地点和场合随时随地进行绘制。他可以修改,可以不完整,一笔画完感觉不好,可以重画直至满意为止。手稿自由性强,没有任何时间的限制。草图的绘画工具材料也非常灵活简单,如:铅笔,炭笔,木炭,钢笔,水墨,色彩等。

(二)手稿是记录感受和激发灵感的好方式

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艺术感受的把握与记录,如果创作者整理思路只在脑海里想而不动手去画,是很难保持住那种瞬间性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感情的。而手稿无疑是一个最佳手段:它能最直接、最单纯、最快速的记录艺术家瞬间的想法,使之最终积累成一幅完整的画作。

版画家苏新平,他每次在创作版画之前总是会绘制大量的手稿,他谈到:手稿是他创作的真性情流露,只要脑子里有想法,随手就可以涂涂画画,手稿最自由也是最能体现他心灵的的一种方式。

(三)绘画手稿是艺术家不断摸索与收集资料的过程

绘制手稿的过程也是再创作的过程,也是不断整理思路,收集资料,表达主题的过程。创作初期可能还只是一个雏形,通过不断的手稿绘制,从局部和整体,从整体到局部不断修改自己的方案,从模糊到清晰,一步步深化,一步步将思想转化为实体。最后才能形成一幅优秀的作品。

如版画家雷务武的黑白木刻《突围》系列的创作,一开始是在海边写生看到渔民把捕捉到的鲜鱼晒成干鱼片而受到启发,从而在不断的手稿绘制中去收集资料,去升华主题,在不断收集资料手稿的绘制中,他的创作观念也越来越明确,最终用晒干的鱼作为图式去进行构架,形成了现在的《突围》系列黑白木刻创作。

二、绘画手稿是版画创作的基础

(一)绘画手稿可增强版画家创作的艺术感知力

当今社会,图片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版画艺术家在创作中更多的去使用现成的图片素材,而且社会上浮躁的风气导致一些艺术家在创作时急于求成,不重视对手稿的使用,这就或多或少的导致艺术家的艺术感知力不断减弱。

艺术家只有对生活进行敏感的、真切的感知,并用手稿的方式把所感知的形象记录下来,再根据这些鲜活的想法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感染观众。在版画创作前期绘制大量的手稿,可以增强我们对生活的特殊感受力,在反反复复画手稿的过程中,被调动的情感就是艺术家的艺术感知力和心灵轨迹的体现。

(二)手稿的绘制是版画创作前期对画面的探索过程

在画手稿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作品反复推敲的过程,画家们通过在绘手稿的过程中就会尽可能的解决创作中出现的问题。

如中央美术学院谭平的抽象版画作品,画面看似简单和简练的线条中,其实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和多次草图实验才完成的版画作品。他的抽象作品有着极其严谨的内在逻辑,画面中所有交叉线条都没有三条线交于一点的情况。而对于绘画构图之中最为忌讳的十字交叉,也有另外的线条在旁边起到消解作用。他在手稿绘制中就是画一遍,然后擦掉。然后再画,最后这一条线画得好,就保存,一遍一遍画的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如果没有这么多次对草图的探索,对线条大小,粗细,长短,对画面构图布局的探索与推敲,谭平的版画作品也没有今天的成就。

(三)版画家的基本功通过手稿的绘制可得到提升

无论是写实的版画,还是抽象的版画,没有良好的绘画草图功底,是没有办法完成一幅好的版画作品的,大量的手稿绘制能够使创作者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从而对版画的形体、构图、色彩、造型、黑白布局等有更为深刻的感知和了解。

三、绘画手稿是版画创作的关键

在版画创作中,绘制草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版画创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绘制草图的过程也是再创作的过程,也是整理思路,表达主题的体现。不重视草图的绘制,就不可能有一副完美的作品。

版画不能像国画那样随着当时的心境,意境,环境来进行随性创作。绘画手稿的艺术质量决定着版画创作的艺术质量,绘画手稿的审美价值也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通过绘画草图很多问题能够得到预想和处理,大大提高了创作的质量和成功的可能性。它像营养,滋养着你去完成某一个作品系列,没有这些铺垫,那些大作品很难保证质量的。所以说绘画草图是版画创作的关键。

四、结语

绘画手稿在创作中每个阶段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应该是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接受的前提。手稿见证了艺术家的探索心路历程,是艺术家创作意识上的最为原始的创作动力,他不经过任何修饰,但是却最真实的纪录下作者的所思所想。更是每一位艺术家最宝贵的奋斗时光。在艺术创作之前,绘制大量绘画手稿是十分必要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抛弃这一传统的创作方式。特别对于我们新一辈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应更加重视绘画手稿的重要性,在大量手稿的绘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造型创作能力及艺术感知力,厚积薄发,打好基础,为以后的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孙建平.大师的手稿探索大师的心路历程[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2]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3]陈瑞林.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画画的创作思路篇4

【关键词】绘画思想;绘画风格;意境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终其一生他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研究探索中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鲜明艺术特色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本文旨在对吴冠中绘画的思想、风格及意境进行剖析,以充分领会这位“中西融合”集大成者的艺术魅力。

一、绘画思想的形成

1936年吴冠中进入杭州艺专附中学习,杭州艺专作为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祥地从办学之初就一直遵循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教育理想。林风眠作为该校的首任校长在教学中一直奉行着中西融合的指导思想,学校聘请潘天寿、吴大羽、李士超、蔡威廉等多位画坛名家执教积极传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和思想,对于西方的现代艺术也秉持着开放的态度。在杭州艺专学习期间林风眠、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对吴冠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以强烈的黑白对比为中心,配以各种方式的灰色变化,再用不同冷暖的颜色进行装饰。这种独特的色彩观念和构成方式对后来吴冠中中西融合的探索之路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潘天寿在创作中非常重视画面的整体对比,主张营造冲突效果来增强画面的视觉层次。在用色时,潘天寿强调鲜艳的色彩与白色画纸、灰色淡墨和重墨色之间应当协调对比,这种艳而不俗的设色技巧被吴冠中后来的创作中发扬光大。林风眠为吴冠中指出了中西融合的绘画方向而潘天寿则为吴冠中开启了传统中国画的水墨世界。

1947年吴冠中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法国求学路。在这里苏弗尔皮教授对吴冠中影响颇深。他认为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路艺术娱人耳目,另一类是大路艺术动人心魄。苏弗尔皮在教学中强调作画者在观察对象时的主观感受,主张如同饿虎扑食般咬透猎物的灵与肉。在同教授的学习中吴冠中对于艺术品位、色彩力度和造型结构的认识得到了显著提高。面对巴黎比比皆是的博物馆和画廊,吴冠中心中感慨万分千如果当时没有教授关键性的启蒙自己这次赴法学习将是深入宝山空手而归。通过两段求学经历和多位老师的教育影响让吴冠中的艺术思想得以初步形成,为今后迈向中西融合的绘画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绘画风格的演变

吴冠中在半个多世纪的东西方绘画融合的道路中,其认识实践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0年归国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内受党的政治要求和写实主义盛行的影响,吴冠中的绘画处于较为写实的具象风格时期。在中西融合的探索中吴冠中意识到要想真正实现油画创作的民族化必须运用油画这种西方传统绘画媒介的独特表现属性来传递出符合东方审美的习惯的绘画作品。进入60年代吴冠中开始将传统中国绘画中的意境作为突破口,在创作中以中国画的绘画形式配以油画写实的表现手法诠释出独具东方情调的艺术作品,代表作品有《长江万里图》。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形成的半抽象风格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吴冠中在油画创作的同时开始了水墨画的探索,在两种对立又互补的绘画材料中穿梭借鉴。进入80年代吴冠中将油画中的体、面、色彩造型与水墨的点、线结合形成融洽和谐的新绘画风貌。1997年创作的《都市之夜》是吴冠中表现都市题材的一幅墨彩画。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将灯火、高楼、光影用点、线、面加以归纳概括,密集的线面交错勾结,饱满的构图不给画面留下任何空白再将大大小小的彩点击节,大都市热闹缤纷的夜景就跃然纸上了。

六十年的探索之路,吴冠中始终站在中西融合的中间立场,在两种艺术传统和绘画媒介中寻找到最美的交点。他将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形式、意境融入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中,赋予油画独特的东方情调和民族气质。在水墨并行的研究探索中成功开辟了现代水墨画的全新样式。吴冠中是在充分消化、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后,通过毕生的努力开拓出中西融合的新领域。

三、吴冠中绘画的意境

意境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中形成的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意境的产生一方面需要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另一方面注重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融入艺术创作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和谐统一。吴冠中将自己对于物像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用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表达方式加以处理。点、线、面的组合将物像的琐碎细节进行高度的概括与简化,真正实现了舍起形而取其意美学追求。在绘画作品的表现手法上,吴冠中借鉴了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特点。以酣畅的水墨、激情的挥洒在似与不似之间传递着写意的那种轻松与灵动。在吴冠中的作品里画家特别重视中国传统绘画中点和线的运用,点与线在块面中的穿插交错极大的增强了画面形式的流动感。如《狮子林》,画家面对狮子林写生,石头曲线的丰富变化时而绵延起伏时而疏密交错、百转千回。点、线、面这种抽象的形式美恰好能反映出狮子林怪石嶙峋的奇特风貌,于是画面中掀起了一阵点、线、面的喧嚣,跳跃的点、线体现了画家情感的流动。这种对具象事物抓其本质的抽象概括,让画家与曾经看到过狮子林的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吴冠中六十年的探索之路中所描绘有山川、湖泊、城市、花卉等丰富多样的绘画题材,画家以深刻的眼光挖掘平凡景物身上蕴含的真、善、美赋予了创作更多内在的生命力。特别是对于他的家乡江南水乡的描绘,青瓦白墙、绿柳小桥和随波荡漾的乌篷船巧妙融合,表现出江南古朴、宁静的诗情画意。

吴冠中在中西艺术的融合方面取得了另人称赞的瞩目成就,他具有开创性的表现方式和美学观点必将给予后人更多、更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吴冠中.望尽天涯路[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画画的创作思路篇5

摘要:时代的进步致使任何事物都在发生飞速的变化,尤其是在当今的教育层面上。信息的革命加剧了多种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许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高度综合。为培养适应社会新变化和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思路和课题。

关键词:动画;时代;交叉教育

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已成趋势,动画学科也不例外。动画是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一部动画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部分,按照常规传统模式制作商业动画片,我们必先了解的动画制作流程就包含前期:剧本、分镜头台本、角色设定、场景设定、对白、声音和音乐;中期具体有原画、中间画、场景绘制、动作检查;后期有着色、拍摄、剪辑与合成等,每一个环节和步骤我们都可以看到动画专业涵盖了编剧、电影、绘画、音乐、表演、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的多门学科知识。在对动画艺术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对传统的绘画要了解,甚至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民间艺术等等都是动画在创作和制作中的重要知识组成和元素。由此即可见将多个学科有机组合进行学科交叉渗透是动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并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多数人们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浅阅读模式,相比传统的通过深入读书等方式进行知识的获取之外,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图片、视频和声音等方面去得到讯息,而动画的发展则在此种读图时代的契机下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动画艺术,不仅只限于在表现形式上对绘画、电影、音乐、文学等学科进行综合,同时还在内涵上结合了本身的假定性,真实与虚拟结合等特点几乎整合了一切视听艺术的优秀元素,其强大的表现力可以用来表现众多的内容和题材。动画的表现领域之广在此完全可以体现在社会对动画艺术使用的方方面面上,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电视、手机、播客、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广告宣传、军事演示、节目包装、科技展示、模型玩具、医疗教育等方面均能看到动画的身影,涉足范围十分广泛,筑构了当今世界“泛动画”的大环境。在这种泛动画包围的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动画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对动画人才更多的要求。

在这种情形下,使得动画人才需要更多的学科知识作为创作的支撑,学科的交汇可以给动画创造更新的发展路线,紧抓当前信息时代动画教育与新技术载体结合的新机遇,有助于进一步壮大动画教育产业。动画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可以通过动画教育的手段从根本上和思路上找到动画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口。同时动画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向的,学科交叉能够带来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但是学科交叉之间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建立在对学科建设的摸索和创新上,这无疑对动画教育者来说更是一种新的挑战。

画画的创作思路篇6

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做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手段。绘画作为艺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活动。传统的美术教育以临摹和写生为主,往往会使幼儿一旦离开现实形象,就无法绘画,更谈不上自由创作,幼儿的学习被制定为“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被忽略。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确实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那么,幼儿教师如何在绘画中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培养幼儿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无拘无束。涂鸦是幼儿的天性,幼儿通过绘画行为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幼儿思维、创造力等的发展。在绘画活动中兴趣非常重要,幼儿有了兴趣,就有了作画的愿望,就能提高绘画技能,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利用直观新颖的学具、教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产生画画的欲望。例如,在教小班幼儿学画线条时,首先出示五颜六色的彩带,在老师的舞动下,分别形成了曲线、弧形和圈等。接下来,我们鼓励幼儿尝试用舞动彩带或直接用肢体舞蹈动作表现直线、曲线和弧线等,最后幼儿都能大胆地将舞动的轨迹在画纸上表现出来。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用生动灵活的语言更能激起幼儿的绘画兴趣。例如:我在教幼儿画小鸡时,不是开门见山地教幼儿鸡头怎样画,鸡身怎样画,而是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天,有只小鸡在草丛里玩得入了迷。后来,它肚子饿了,想回家了,可是家在哪里呢?小鸡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它问小草:‘小草,你知道我的家在哪里吗?’‘我不知道。’小草回答。他又去问小树……”我边讲边画,最后说:“小朋友,你们想把这只迷路的小鸡画出来吗?”小朋友齐声说:“想。”说完都拿起画笔专心地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不少幼儿都帮助小鸡画了一条回家的路。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多给予正面的鼓励和表扬,鼓励能给予幼儿一种肯定的信心,使幼儿在创造过程中得到激励。幼儿存在天资差异,老师在活动中要找出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不错,你很有想象力,画得也与众不同,很有创意!”激励性的语言会让幼儿得到肯定,从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性。

二、注重创造环境,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创造教学环境,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

在绘画《汽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各式汽车的模型玩具、图片,并布置“汽车展厅”。许多幼儿,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对汽车特别感兴趣,以高昂的情绪愉快的心情感受各式汽车。由于幼儿对汽车都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使其作画时对于形象的把握非常到位,想象力也非常丰富。

在环境布置时,对于教室的各个区域、角落,我们应注意留出空间,让幼儿把园内外、节假日玩时的所见所闻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画《马路》时,有的画的是人来人往的场面,有的画的是大大小小的车辆、房屋、树木,还有的画的是买东西的场面……这些画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童趣。幼儿的创作激情高,画的人物、内容都不一样,画完后还饶有兴趣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好奇心、表现欲得到极大的满足,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促进了观察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另外要注意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我们应作为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指导孩子们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时幼儿的想法观点和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有一定距离甚至不一样,我们应允许这种个性观点的存在,并鼓励大胆说出或画出具有个性特点的想象。营造民主气氛,尊重孩子们的看法,以鼓励的、亲切的态度,小心地“呵护”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嫩芽”,使孩子们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讲述的欲望。当然,也有的幼儿的想象,不合乎情理、逻辑,甚至荒谬,此时教师不应作简单的否定,而要向孩子讲清道理,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样可以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激发幼儿想象,活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立足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为幼儿设计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尝试,让幼儿投入积极的主动活动之中。例如,在《花》的教学中,在孩子们听完故事之后,我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做哪些事?假如这个世界只有白天,没有黑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在活动中,我启发幼儿尽其所能地提出可能的结果,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根据所提的问题,将自己想象的结果用图画表现出来,这样大大活跃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教学《小鸟》时,在幼儿画了一只小鸟后,我就对其进行启发,使幼儿产生联想。如:“你画的这只小鸟在找妈妈么?小鸟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啊?怎样区分他们啊?”等等。幼儿在这些语言的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展,产生绘画创作灵感。“我现在要画小鸟爸爸,小鸟爸爸牵着小鸟宝宝在森林公园里玩;我画的是……”幼儿边说边画,充分活跃了创造性思维。

为激发幼儿想象,我们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幼儿入情入境,活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幼儿画圆时,为幼儿创设了“小泡泡找朋友”的情境:“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小泡泡找到了谁呢?哦,是小轮胎;小泡泡乘着小轮胎,又去找朋友……”通过情境创设,幼儿大胆想象小泡泡找到了什么朋友,如小苹果、小饼干、小太阳……让幼儿大胆尝试,鼓励幼儿将小泡泡找到的朋友画出来,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另外,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还应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造力,自由飞翔。

画画的创作思路篇7

关键词:工笔;当代;意识;创新;传承

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有巧密而精细者”[1]之说,工笔画作在经历了唐宋高峰之后,随着宋末元初的文人画兴起而逐渐式微,在当今画坛里,国画工笔已经强势复出,但是想要达到崭新的高度,道路还很崎岖,作为国画工笔现在面临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保存国画精髓的情况下当代化。

工笔画发展至今必须创新,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死亡,但是创新不意味着哗众取宠,舍本逐末,现在很多所谓的当代艺术家,特别是工笔方面,很多艺术家都刻意模仿,追求一些表面的浮华,甚至哗众取宠的形式,逐渐偏离了国画的精神,工笔画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传承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虽然万事都不能这样绝对,但是工笔存在至今也是有他的道理的,精髓还是需要保留的。

我认为工笔的当代创新,不在于形式,也不在于材料,而是在于思想。当代存在的着很多“所谓”的当代艺术,就是一种“伪”当代,一种在当代风气下得裸的“伪装”,只求形式,一味求“新”,乍得一看确实很“当代”,如果细细品味却与‘当代’大相径庭,所以工笔的当代化需要的是中国文化的核,和当代化意识的肉,这样才能更加丰满和具有说服力,工笔才能当代化。

工笔画的发展、兴盛

对于工笔画发展史的细致入微的研究和反思,更有利于我们的对于工笔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及对于工笔画的当代化以及工笔“当代”意识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工笔画所体现的“当代”意识及发展方向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工笔一词最早明确出现是在清代的画史画论里,但是工笔画的历史要远远比他的名称的出现要久远的多,如果探讨工笔画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绘画和文化的意义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虽然《宣和画谱》里有“河出图洛出书”[2]的说法,被认为是绘画起源说之一,但是无证可考,其他史料里也有记载过其他有关远古先秦时期的绘画相关内容,但是并无画作遗传,也就没法佐证。最早有据可考的工笔画应该要算是战国的《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技法简单,颜色也不算丰富,但是其勾线,平涂,局部渲染足以可见工笔画的雏形了。唐代和宋代可谓是工笔画急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工笔画成就卓著,画家涌现,盛极一时。

《周易》中有亢龙有悔一卦,讲的就是盛极必衰,也许是因为工笔画确实太过鼎盛,这就为工笔画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宋代后期开始文人画逐渐兴起,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苏轼的画作的文人画,如果抛开当代人思维和后世画论、画评对于文人画的评价,客观上可以说宋代文人画兴起也是对国画创新的一种探索,工笔画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如果不求变化,一味固守也是不行的,文人对于国画的这种探索在那个时代来说也应该算是国画思想的当代化了吧,但是这对于工笔画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工笔画至此以后逐渐式微,从此开始中国画进入了一条腿走路的时代,文人画成为正统,而工笔画被逐渐削弱,地位急转直下从而被认为定为工匠画,特别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的提出更加强化的这一思想,加剧了工笔画的衰落,一直到近代这种情况才得到缓解。

近代工笔画的复苏及当代化

中国工笔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画中一门最古老、最具特色和最有发展潜力的画种。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时代要求中国工笔画不断创新,不断的从优秀的传统和当今世界的多种文化艺术中吸取有益成分,在借鉴的基础上,走自己独特的创新之路。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继承优秀的传统,植根于自己民族的土壤中,用新的绘画观念和语言为现代工笔画闯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不论是哪种类型流派都是要以国画的精髓和中国文化为中心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工笔而言,线和渲染是工笔的两大特征之一,个人认为这两个特征还是不可偏废,随着时展,颜料工具都在变革,在技法和工具、颜料不断演变创新的今天,更大的变革是意识和思想,再传统的工具和颜料、甚至是技法都可以画出当代的效果、这才是工笔当代化的核心、在追求创新的今天、很多人打着工笔当代化的旗号、一味猎奇、求异,完全忽略了工笔画甚至是国画的核心、形成了一批伪现代、恶趣味的东西。每个时代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思想指导的基础上,尚若被材料、工具所牵制甚至反噬、那只能说是艺术家的悲哀了,不论是工具、技法、颜料还是其他的外在都是为了反映思想、以精神为寄托的。

工笔的当代化意识,这是画家所最应该具有的、并不是说你用了最前卫的材料、借鉴了最前卫的什么思想你画出来的就是当代工笔、这就好比一个清代的人穿着一套西服、一出口就是之乎者也,怎么看都是不伦不类。

艺术需要创新,形式需要发展,无论怎么变,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兼具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是由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思想文化现状决定并体现出来的,这才是中国的艺术、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中国的艺术才会蓬勃发展,才是真正的工笔当代化之路。

注释:

[1]出自北宋韩拙的《山水纯全集》,全句是“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指写意,后半句就是所说的是工笔。

[2]《宣和画谱》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河出图洛出书”的意思是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神龟浮出洛水,背呈洛书。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绘制了八卦,这也被称为绘画起源说之一。

参考文献:

[1]沈鹏、陈履生编《美术论集》第四集中国画讨论专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2]李伟铭等编《中国美术研究》,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3]叶华.论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J]《美术观察》,2004年第9期

[4]胡建锋/胡泊.中国工笔花鸟画“藏”境所形成的审美延续性[J],《美术研究》,2007年第1期

[5]卢晓波.论工笔人物画艺术语言创新[J].,《美术大观》,2007年第1期

画画的创作思路篇8

关键词:气韵非师教育思想

一、何谓“气韵非师”

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气”的培育,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也不例外,对画中气韵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技巧的关注,这种审美观念始终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历代画论尤其是宋代以来文人画论中,保存着大量有关学养与气韵的关系论断。“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特殊的审美内容,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列在“六法”之首,足以见其重要地位,“气韵”便成了中国画品味不尽的魅力所在,因此也成为衡量绘画层次的重要标准。

宋代郭若虚说“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这里的“气韵生知”这种说法难免有先验之嫌,带着几分神秘色彩,这样讲来气韵似乎是后天不可求得之物了。但郭氏在后文中又隐隐指出气韵的来路“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践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书画岂逃乎气韵高卑”。然后他又借用杨雄之语“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由此可见郭若虚将人品修养视为绘画的必要前提。他用“依仁游艺”一词,明确指出修养与绘画的关系,郭若虚的“气韵非师”一说,目的是强调修养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并非有废师废学之意。“气韵”之不可学,只是不可在“笔墨技巧间学”而已。

二、“气韵非师”的绘画教育思想

1、绘画教育中重“画品”,更应重“人品”

在“气韵非师”中,所谓的“气”指先天的气质、秉性,“韵”指发而为画的笔墨情韵,郭若虚强调作画者的品质、格调对其绘画成就的决定作用。在绘画学习中,主体的人品修养被提高到高于绘画的技术训练而统摄一切的地位。

郭若虚将人品视为绘画的必要前提,所谓“人品”是从人的整个心性流露出来的,本自心源,不期然而然。人品不是先天所固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练习所致,其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他认为人品对于绘画创作具有第一等的意义,如常言所说的“文如其人”和“画如其人”。在郭若虚看来气韵不能师授,人品胸襟都可以豢养,后天的修养、修炼有助于扩充先天气度的不足。

在绘画教育中,应该特别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关怀素质等人品的培养,画由心生,绘画工作者只有具有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感情、细腻的感触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流芳之作。

2、绘画教育中重“形”更要重“神”

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在绘画作品中光做到“形”似,只能算是个画匠,只有做到“形”“神”兼备,才能称为真正的画家。

中国古代绘画重视“形似”但更重“神似”。坡有一句精典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坡把只追求“形”似的画看作是儿童画。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有《论气韵非师》一节,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矣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意思是美术作品只有追求神韵才能成为不朽之作。欧阳修也曰:“古画画意不画形。”元代赵孟颉认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他所追求的“古意”,并不是指模拟前代人的作品,而是指其笔墨风格和艺术趣味应有古意即圣贤意。

3、绘画教育中重“读万卷书”更重“行万里路”

明代董其昌强调“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但认为主要靠画家“生而知之”,即天分才能达到,但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高修养,增长阅历亦可取得。

与唐宋时期的以生活为直接来源、注重写生的绘画基本功的技术性训练不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纯粹的画外功夫的修炼。行路是为了涵养胸襟更广泛地接触生活。董其昌、清六家大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这些累积的画外功不仅弥补了他们在造型上的不足,而且提升了他们作品的意境,使得造型的缺陷变为特点。如若缺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修炼,其作品的气韵、意境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要成为杰出的画家,画外功夫必不可少,而且更要加强“行万里路”作为画学的根本的技术性的基本功训练。

4、绘画教育中重“专业技巧”也重“文学素养”

“气韵非师”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绘画教育上既要重“美”或者说“专业技巧”,更应重“术”即“文学素养”。也就是说美术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手头功夫、绘画技巧、专业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底蕴。也就是明代李日华云所说的:“余尝泛论学画必在读书,方知用笔。”

因此我们强调在绘画教育中重“专业技巧”,更应重“文学素养”,只追求“技艺技巧”只能是一个技人、画匠;只有在“技艺技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博采古今,大胆创新,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优秀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美术大师。

三、“气韵非师”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启发

高校美术类专业对文化课的重视不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许多艺术类高校都存在只重专业课的学习,美术史理论课少且不受重视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上过高校的美术毕业生出了校门做的都是工匠的工作。真正在专业上有所钻研,有所见术的人极少,原因在于没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不可能有突破的创新。

“气韵非师”的绘画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美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的宝贵的财富,当前中国美术教育只有适应时代潮流,继承和发扬美术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才能开辟出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王雨.论“气韵非师”的绘画教育思想[J].教育与职业,2007,(8).

画画的创作思路篇9

1.调整教育思路

人们如果对动画行业生存模式的思考局限于传统加工行业的生存模式,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仅仅通过大量简单的、重复的体力劳动,或完全依赖设备制作动画片,在形式上模仿外国动画,这样做出的动画片内容空洞,缺乏人文情怀,必然没有吸引力;二是以技能教育为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的是技能熟练的工人。优秀的动画创作者绝不是技能熟练的工人,而是有思想的创作者。所以,高等院校的动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培养的层面上,更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动画教育方面,首先各大专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创建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而且不论教学框架和教学内容如何变化,都应把原创意识、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作为培养动画人才的核心,因为创作者如果只有技巧而无美的观照精神,其创作的动画作品是难以进入艺术领域的。其次,应注重提高学生对文学、音乐及戏剧、影视等艺术的欣赏能力,因为动画创作是一种集视听语言为一体的综合创作。再次,动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原创精神是文化艺术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最后,动画教育应该具有对动画行业的领导性和前瞻性,要协调好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与艺术受众的广泛性之间的关系。

二、向加拿大动画教育借鉴经验

目前,加拿大有10余所大学开设了动画专业,另有30多所专门的动画学院,再加上学校和社会机构合办的短训班,接受动画专业教育的总人数有近5000人。加拿大动画产业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后来居上,甚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与欧美动画产业强国相抗衡,必有其原因。笔者通过梳理相关资料,总结出加拿大动画教育的一些经验,具体如下:

1.政策扶持

加拿大先后采用多项政策扶持国产动画片,创建了广阔的动画片传播与展示平台。此外,加拿大政府每年都积极举办各种大型的文化活动支持动画产业,如一年一度的动画电影节和动画周边产品交易会。这样既能提高本国动画的知名度并展示其所取得的成果,又能推销动画产品,还促进了业内交流,最终促进了加拿大动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重视文化

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重视文化的交流和融通,其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特征。加拿大的动画教育和动画产业等领域同样充分体现了多元、开放的特征。如,动画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开放、自由,对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他们在着力体现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彰显外来文化的魅力。因此,题材广泛性、文化多元性成为了加拿大动画作品的最大特征,这一特征也让加拿大动画享誉国际。

3.关注社会与生活

加拿大动画教育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十分关注社会现状与生活。如,教师的作业命题常常涉及环境保护、医疗保险等社会现实问题。根据这些颇具实际意义的观察和思考所创作的动画作品必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能够为创作者和观众进行积极交流提供桥梁,促进动画艺术的社会效应和文化传播特性的发挥。这也正是动画学习和创作的根本目的。

三、结语

画画的创作思路篇10

关键词:漫画教学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

就漫画教学而言,发散思维,即发散性思维,是指在漫画的构思过程中,根据已有的信息,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向外辐射(又称辐射思维),最大限度拓展联想思路,从众多的角度中,确定一种思维的切入点,再形成整幅漫画构思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漫画深受学生欢迎,但真正会画漫画的不多。由此,我就琢磨着“怎样让我的学生能画出漫画来”、“他们需要画什么、怎么画”。

一、漫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1.美术老师对漫画教学本质理解的错位。

漫画归属于美术学习活动范畴,大致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漫画活动的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依《美术课程标准》而言:漫画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力表达的过程。美术老师过于关注对学生进行漫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导致漫画教学进入模式化,本质上是对漫画教学的错位理解,也就是对儿童的健康身心,以及富有创造力天性的摧残。

2.美术教师自身漫画能力的局限

如果美术教师自己无法理解漫画之道,缺少丰富的漫画经验,不懂得漫画的规律,在教学中一味儿走着单一的“欣赏+参考”路线,怎会领悟什么是自由抒发,表达个性和创意?也就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又怎么能做好学生漫画创造性表达的引领者呢?

二、漫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模式

1.几何图形联想

几何图形的思维训练是对基本形特征的记忆和表达,如教师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然后学生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经验来表达“像什么”,又或者在几何图形上进行添加使之超越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重新组合。

以简单的圆形为例(图1),学生沿着“像什么”去展开联想,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像皮球、像太阳、像月饼、像闹钟、像纽扣、像乒乓球……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出一连串来。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答案都是物体自身就具备了“圆”的特征,不同的是形态上的差异,平面或是球体。凡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学生一般只会表达“看什么”就“是什么”,至于“怎么看”往往会被忽视。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观察的角度去“这样看”、“那样看”,从而发现了一些局部具备“圆”的特征的物体,诸如锅、碗、杯、碟、瓶、桶等,又或者螺丝、铅笔、手指等,以及经过外力作用的瓜果蔬菜等物品的横截面。当学生的思维已有一定发散时,趁热打铁、层层递进引导他们进行更加宽泛的联想。

2.素材联想

素材联想是由某一人物、动物或其他物品而想起有关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通过思路的连接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事项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新的成果。

在三年级的漫画课堂上,笔者出示一张袋鼠的图片(图2),让大家说说“袋鼠妈妈有什么用处?”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起初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的问题,我便提示可以进行局部联想。马上有学生想到了袋鼠妈妈可以带着小袋鼠一起散步,一起跳跃,我便追问“为什么要一起?”,“因为袋鼠妈妈用口袋装着它”;有的学生想到了袋鼠妈妈可以参加跳远比赛,因为它有着两条强壮的后腿;有的学生说袋鼠的尾巴可以在跳跃过程中把握平衡,我都表扬了他们的明锐观察力。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却很有意思,他说“小袋鼠长大后不需要袋鼠妈妈的袋子了,就可以用来装东西了”。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育儿袋和和普通拎袋联系在一起了。随后学生便举一反三,分别以育儿袋、腿和尾巴为思维发散的中心联想到了浴缸、鱼缸、花盆、牛奶杯、升降机、秋千架、滑滑梯、绳子(拔河用绳)、扫把等。

3.命题联想

命题联想是创作者根据一个既定的题目或主题完成漫画创作的一种联想方法。命题通常只规定作品的内容范围,而不限制作品的形式和情节处理。因此,一个命题可以产生多种样式的作品形式。

小学生画命题漫画是“由外而内”,他们对事情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要表达的东西,只是为了交差。不像画家画漫画都会表达、抒发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或情感,即“由外而内”。美术老师就得投其所好地安排命题漫画的内容,让学生感觉一种亲近。在一节“一个爱唱歌的人”的三年级漫画课上,笔者从“看图说画”的游戏引导学生解读图3导入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我们来做个“看图说画”的游戏吧!

学生:……

教师:那你平时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吗?

学生:画完画,我的脸上都是五颜六色的油画棒。

学生:我给纸杯装饰,一不小心把水彩笔画在指甲上了,后来我还把其他的指甲也装饰了。

学生:陶泥课上,我会把自己弄得满身脏兮兮的。

教师:太有意思了!那你们觉得“一个刚上完音乐课的人”又有些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回教室的路上,我还在唱刚学的那首歌呢!总是忘不了。

教师:一路上都留下你的歌声。那路上的同学听了会做出什么反应吗?

学生:有时,他们会跟我们一起唱,因为他们以前也学过吧。

教师:是呀,你从嘴巴里唱了出来,人家从耳朵里听了进去,又从他的嘴巴里唱了出来。这就是一张有趣的漫画了。

(请一位画的好的学生画下来。学生会发现除了嘴巴张得很大,其他没什么特别的。)

教师:声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我们一般不会画。但声音有很多种,就如音乐(没等我说完)

学生:可以画音符。

教师:你真聪明。(我立马添画上音符,学生恍然大悟。)

学生:我想到了一幅漫画:我在写作文,窗口传来美妙的歌声,结果我笔下写出来的正是这首歌。

教师:你的构思更好,因为你用上了漫画的“夸张”手法,你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声音和铅笔产生了必要的联系。

之后学生有进行了诸如“爱唱催眠曲”、“歌声很美妙或很刺耳”、“声音很响”等的发散性联想,他们举一反三,想到了好多的点子:清洁工人正在清扫一个爱唱歌的人留下的一路音符,;一个爱唱催眠曲的小姑娘把太阳下的一朵小花催眠了;一个唱歌唱得很投入的男孩被音符带上了天空(图4):一个爱唱歌的人为一群盲童铺下了一条光明大道……

4.续尾联想

不走寻常路线的漫画看点就在于“幽默”,且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四格以内的漫画短小精悍,风趣幽默,正迎合了我们小朋友的口味,也很适合喜欢漫画的初学者,从续画结尾开始,锻炼想象力,有助于寻求多个“正确答案”。本文图5就非常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续画联想。笔者在隐去了第四格画面后通过故事导读,请学生在画面中找出几个重要信息:男孩(人物)、绳子(相似)、绕绳子(事情),确定事情因―根绳子而引起,继而从“绳子”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根“什么绳子”、“来自哪里”、“有什么用处”等一系列发散性问题展开充分联想。有的关注它的材料,有的关注它的用途、有的关注他的形态,一根根五花八门的“绳子”(图6)创造了一个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在应试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一般方法:

1)材料发散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图7)。例如:一根线条可以联想到的东西有很多,电线、风筝线、铁丝、铁链、绑发带、水管、铅笔……

2)形态发散法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例如:线条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又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折线、斜线、粗线、细线、虚线等;曲线又包括自由曲线、几何曲线、弧线、封闭线等;线条还可以分为粗线和细线,长线和短线,出于形态的差异,联想到的物品自然也就天差地别了。如上图,外圆环是一组从线条的直线形态进行发散联想而得到的事物,内圆环则是从曲线形态发散联想得到的不同事物。。

3)功能发散法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例如:一根线条的用途可以“辐射”出:做针织品、对物体进行捆扎或悬挂、测量长、宽、高,切开剥了壳的鸡蛋、搓脸等,又如袋鼠的尾巴、育儿袋也能发挥独特的功用。

4)组合发散法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在功能发散和组合发散的整合下,袋鼠的育儿袋不仅发挥了“装”的功能,还与浴缸、花盆、杯子等新事物产生了直接的联系,参见(图2)。

5)方法发散法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6)因果发散法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2.特殊方法:

1)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头脑风暴”,即若干人在一起商量,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困难问题的集会。民间认为诸葛亮是聪明人的典型,所以取做比喻。

2)假设推测法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漫画正需要这些或许能成为合理的构想。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虽然众多,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互相穿插,互相作用,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优化漫画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运用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平时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

参考文献:

[1]程红兵《发散思维创新、收敛思维创新与作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