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最基本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2:52

审计最基本的特征篇1

【关键词】军队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

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都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完善的适合本学科专业特点的理论框架体系。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指出,要大力推进审计理论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军队审计虽然是国家审计的一个分支,是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国家审计相比,又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也应构建一个具有军队审计特色的理论框架,从而实现军队审计“有效覆盖、有效监督、有效服务”的作用,发挥军队审计在军队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而构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从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诸多要素中正确地选择一个要素,作为其逻辑起点。因此,选择合适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关键。

一、军队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特征

从哲学上讲,逻辑起点是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的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也叫做上升的起点。它是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或建基点,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均有着决定性的作。它是一门学科、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是该理论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个理论要素。选择合适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军队审计理论结构的关键。军队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理论框架是否正确及其对军队审计实践指导作用的大小。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应具有以下的特征。

1、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审计理论框架中最为抽象、最原始的命题。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且还是军队审计理论研究的最原始的命题,熊国辉、张艳秋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理论应是审计理论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其包含的内在矛盾是整个审计系统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是对审计理论框架中各组成要素的抽象、全面的概括,只有这样才能决定并影响着其他各要素的形成和发展。

2、逻辑起点在各要素中起决定作用。自从莫茨、夏拉夫第一次提出审计理论结构以来,审计理论界分别出现了以抽象哲学、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本质、审计环境等要素作为逻辑起点的观点。然而,无论以哪个要素作为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逻辑起点一定是在审计理论框架中居于主导、统帅地位,对审计理论框架起着决定作用,是其他要素的基础,也是整个审计理论框架的基础。逻辑起点的决定作用不因为学者对逻辑起点的选择不同而改变。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同样也在军队审计理论框架各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

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将军队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连接起来。审计理论是关于审计实践活动的系统化、科学化得概括和总结,它来自于审计实务。同时,审计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审计实务,并在审计实践活动中得以验证,从而使审计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也应当成为连接军队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的桥梁,一端是审计理论,另一端是审计实务,使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有机结合起来,否则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相脱节,就将失去指导审计实务的作用。

4、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军事特殊性。军队审计从总体上来说属于国家审计的组成部分,但与国家审计又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审计定位上,军队审计与国家审计一样监督的对象都是公共资金,军队审计的性质与国家审计相同。然而,军队审计又有自身特殊性的一方面,军队审计监督的只是整个公共资金中的国防支出部分,军队审计目的是为了保证军事经济的健康运行,可以看作是国家审计在军队系统的具体表现,因此,军队审计又兼具内部审计的特点;二是在审计体制上,军队审计遵循“党委领导”的原则,是在党委领导下独立开展经济监督。而国家审计是政府部门内部设立的一级审计机关,是在政府领导下负责本区域的审计工作。这是军队审计在领导体制上区别于国家审计最明显的特征;三是在审计职能作用上,军队审计除了在和平时期对正常的军事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鉴证,保证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能够正确执行,维护经济秩序外,还要对战时、非战争军事行动等特殊的军事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军队审计的军事特点表现明显。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军队审计是具有重要军事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的特殊保障,选择合适的要素作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观点及其评述

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是该理论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个理论要素,是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构建和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选择合适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军队审计理论框架的关键。

综合国内外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关于审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典型观点主要有哲学起点论、审计本质起点论、审计假设起点论、审计环境起点论和审计目标起点论五种。

审计最基本的特征篇2

关键词:服装设计;功能美;现代服装面料;美学特征;实用性;使用性;象征性;审美性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设计产品的“功能美”是其功能(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直观形态化所呈现的美,是设计艺术区别于一般艺术的重要标志,伴随着人类设计活动的始终。设计产品的整体因构成产品的多种不同质的结构相互作用而呈现出超结构的和谐是功能美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功能美是一种整体美,是设计物的各方面要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多层次性美感: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服装面料设计的功能美表现为由面料的实用性、使用性生发的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由面料的象征性呈现的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感与面料的审美性特征产生的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愉悦感。因此,现代服装面料设计在外观形态、内涵特征上所呈现的实用性、象征性和审美性特征,都可作为功能美的特征因子。笔者尝试用设计美学的观点,立体地解读现代服装面料设计功能美的特征,深刻定位对现代服饰面料审美的把握,并以此弥补服装面料设计在设计美学方面的理论批评的缺失,强化面料设计的美学元素,为消费者提供审美评价的理论指导。

一、服装面料功能美的实用性特征

实用性是设计产品用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属性,是功能美的首要表现特征。在现代服饰面料本体,以及设计师运用设计语言进行服饰面料的创造中,都呈现了功能美的实用性特征。它是设计艺术功能美的基础,是设计艺术的直接的合目的性的表达,也是其与纯艺术(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雕刻等)的本质区别。设计和造物总是以人的需要为导向,以满足人自下而上的基本需求为目标,以符合人的实用需要为首要目的。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的精神需求永远代替不了人的物质需求。因此,在设计和创造某物品时,则先将实用性能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形式的审美探求与创造才有可能实现其审美价值。从审美发生学的角度看,实用功利性是审美的基础。

实用性是设计产品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赖以存在的依据。人类最初创造的设计产品(原始先民的打制石器工具),是人的物质目的的实现,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体现。即使在造物过程中没有考虑其装饰价值或审美形态,面对人造物,使用者依然会产生一种愉悦、舒心和兴奋的知觉情感状态,即美感。这种美感的生发不在物品的外观效果,而主要取决于它们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方便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人对物形成的眷恋。

服装面料设计的实用性特征是指满足人类遮体避寒、保护身体、便于活动需要的属性。人们从开始采用长纤维作为服装质料时,就最先关注面料的实用性能,以麻、葛、大麻、苎麻等作为最早的长纤维质料也在于其织物良好的透气性能,理想的吸湿散热性能与表现出来的清凉、去汗、不贴身的实用美。现代服装面料的实用性表现为面料的各种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如保暖性、透气性、散热性、强牢度、易于活动性等,这些实用性能在满足人们避寒保暖的生理需求和保护身体的安全需求的过程中,同时给予使用者舒适的心理状态与人对“物”的情感认同,使人们感受到其实用性特征的功能美。

由此可见,实用性即“有用”性。任何一种面料形态,如若实用性不理想,就势必要被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规律,“无用退化”也是面料发展史上的常见规律,只有不断完善面料产品的实用功能,才能不断延长其生命周期。

二、服装面料功能美的使用性特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的着装理念的变化,消费者对服装面料性能范围的要求不断扩大,在追求“有用”的同时更追求它的“好用”。仅具备防寒保暖基础实用性能的面料已很难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好用”即是设计物品的使用性能,它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当时的技术创造“物”来尽可能地解放自己,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由,并以较少的能量消耗来取得较大的工作效率,帮助自身充分地发展。服装面料的使用性是指在人体工程学基础上,增加面料的使用功能,帮助人体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由,促进使用者与周围环境的发展。实现面料的使用性能包括某种单项性能和多项性能的同时实现,如远红外辐射吸收性、抗紫外线辐射、抗静电、阻燃、防水、防油污性能等等。这些附加的使用功能使人们产生的舒适感、力量感或自由感是面料使用美的来源。这种美感的生发不在物品的外观效果,而主要取决于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便利以及实现了人肉体达不到的能力。

使用性所赋予面料的功能美不仅仅来源于它为人类生活创造的便利,不只与人类具有功利的关系,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面料的使用性能让人欣赏到主体的创造力量与创造才能,于是,人与服饰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情感认同;另一方面,面料设计作品也是设计师对生活的美好情感的物化结果。现代服装面料设计艺术中“隐藏”的情感性,不像纯艺术那种显露、直自,但确实以物化的形态隐形地存在着。

三、服装面料功能美的象征性特征

象征是指用某种表达意义的有形物或无形物(包括实物、行为、仪式、语言、数字、关系、结构等)代表具有类似性质或观念上有关联的其他事物。换言之,象征就是以某种具体的媒介物,标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服装面料设计中的象征,是一种以消费者深层的心理需求为导向,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设计表现手法。它是指通过面料的外观色彩、肌理状态、图案纹饰等设计要素表达某种特殊的意境、概念或情感,激发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想象与思考,使主体联想到超越产品形象的意象和涵义,促使某种特别情绪(愉悦、兴奋、激动等)的产生,从而引发美感。面料设计中的象征通常表达两种类型的意象,一是表现作品本身的浅层意象,如面料上的花卉、植物纹样可使人联想到面料之外的意象,比如树林、春天乃至自然,这些联想使欣赏着感到愉悦而产生拥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满足审美主体心理欲求的深层意象,如使用花卉、植物图案的服饰面料可满足人们追求青春、自然的心理需求,帮助消费者塑造出一个时尚、浪漫的个体形象。

象征能够引发审美主体产生美感,成为设计作品功能美的一个特征,主要源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特点和人类普遍具有的深层心理欲求。黑格尔说:“象征在本质上是相关的或模棱两可的。”也就是说,产品形象与表达意义之间存在着距离,而正是这种距离创造了两者间的艺术张力,给观者留下一个审美空间。如就面料材质而言,丝既有雍容的一面,也有古典的一面;就色彩而言,红色可以与生命联系在一起,也可以与死亡相联系,而在当代设计中,红色又具有更为复杂的含义;就面料图案而言,同一图案在不同的人眼里可以看出不一样的意境或文化。象征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消费者只有依靠直觉和知解力的帮助,以某种程度的合作性创造活动来引起想象,才能从形象之中看出意义。而这种由象征的不确定性引发的审美主体的理智、兴奋的积极状态,正是象征美产生的源泉。其次,人类对设计产品象征性的心理需求是产生象征美的另一个原因。个体对自我实现的欲求以及对群体认同感的需求使人们对于衣着风格、色彩搭配的选择无一不在审美的形式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某种象征意味,以表现m个人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生活理想。因此,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虽然已经斯文扫地,沦为偷儿,但仍不肯脱下“读书人”的长袍。

面料设计中能够引发象征美的要素主要是材质、色彩与图案。对设计要素的灵活运用可表现出不同的浅层意象或深层意象,引发消费者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四、服装面料功能美的审美性特征

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构成个体精神特质的组件,也是构成个体进行社会生活的基础的一部分和人们社会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当代设计艺术,只有具备审美性特质才能满足人们的感官愉悦与心理需求。面料是服装的材质,给人的感觉最为直观,是直接的审美对象,材质美本身即是服装审美内容的方面。《考工记》有“天有时,地有利,材有美,功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叙述,可以看出材料的因素在设计艺术审美意义中的重大地位。

服装面料设计的审美美是指面料在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给人以愉悦及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它是介于设计作品与欣赏着之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功能。面料的审美美来自面料设计作品外观形态的赏心悦目,符合形式美规律,面料手感舒适,给人以接触美感以及面料与不同物体摩擦发出的悦耳响声带给人的听觉感受。

面料的视觉美感主要表现在材质、色彩、肌理等方面带给人的视觉审美享受,使审美主体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与精神上的愉悦感。丰富的装饰效果,图案、肌理、色彩在面料上的新表现,面料形态的新颖排列和构成,都是视觉美的来源。

服装面料的触觉美是面料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通过手或肌肤感觉到的面料艺术之美,它来源于面料手感的舒适与面料表面立体效果的表现。不同材质的面料会产生不同的手感,同样材质不同工艺的面料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触觉美感受,如精纺毛织物手感滑糯,富有弹性;呢面粗纺毛织物质地紧密,手感挺实;绒面毛织物厚实蓬松,手感柔软。面料表面形成的抽缩、褶皱、重叠等立体效果也是面料触觉美的成因。

听觉美是指通过人的听觉系统感觉到的面料艺术美感,它来源于不同面料与不同物体摩擦发出的不同声响,如真丝面料随人体运动会发出悦耳的丝鸣。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料上的大量银饰或金属环装饰除了具有某种精神含义之外,从形式上讲,也给面料增添了有声的结构与韵律,“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面料之美在人体的行走过程中得以显现。

五、结语

面料设计艺术的功能美是一个整体,是设计作品中各方面的要素共同构成的一种整体美。它呈现多层次性,具有满足人生理需求的实用性特征,满足人社会需求的象征性特征与满足人审美需求的审美性特征,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功效到审美的整体。其中实用性特征满足了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是面料功能美实现的基础;使用性特征是实用性特征的升华,体现了人依靠物寻求体力或精神的解放和自由;象征性特征是介于使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审美性特征则是人们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及情感需求的集中体现。对于不同用途的服装面料而言,四种特征的含量有多少之分,性质有强弱之别,但不可能有绝对的分离。当代服装面料设计只有同时具有这四个特征才能给予消费者最大限度的功能美感受。

参考文献:

[1]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33.

[2]吕文静,产品设计中的功能美与形式美[J],科技风,2010,(24):78.

[3]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31.

[4]eco,Umberto,theoryofSemiotics,Bloomington[m]:indianaUniversitypress,1979,45.

[5]eco,Umberto,SemioticsandthephilosophyofLanguage[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84,23-40.

[6][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

审计最基本的特征篇3

关键词:虚拟美学;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

1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内涵及时代趋势

人类经过不断造物发展到现代文明世界,造物区别于自然界形成第二自然,在自然的基础上区别于第一自然而带有人的特征。设计可以看成是造物活动的事先规划,任何物在可用之前的制造方法和规划过程都可以理解为设计。

现代设计进入21世纪的后现代设计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非物质设计。其中虚拟产品设计是非物质设计中的重要一个领域。非物质设计建立在物质设计基础上,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基于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设计。虚拟设计作为非物质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有它自身的审美特点-虚拟审美(aestheticsofVirtuality)。传统美学是虚拟美学的基础,而虚拟美学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创新、数字媒介和艺术化的美学。接下来我们以地域文化虚拟化保护为例,分析虚拟美学审美特征。

(一)技术性特征

虚拟设计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使设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甚至不受现实生活中的制度,规范甚至道德和法律等等的约束,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重新认识世界(虚拟世界),重新理解艺术,这是一种数字化时代的美学特征。从虚拟产品的创作形式来看,虚拟美学对技术方面依赖性很高,是依赖于技术的美学。在虚拟的创作中,技术是作为虚拟创作和审美的基础,但又和艺术密不可分,虚拟技术在虚拟创作中的应用,又以传统审美为基础,进而使人们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制作方式重新理解,在虚拟的世界里,技术、艺术、审美与人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当中密布可分。虚拟场景中的立体可视化呈现且可比拟现实操作的交互体验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二)创新性特征

创新性是虚拟现实与传统艺术创作所共有的特点。虚拟现实作品的特点是受众在体验虚拟作品有限的视觉元素中可激发再创造,而虚拟现实创新的本质是虚拟中认知与再创造。所谓虚拟创作,就是虚拟当下或者即将到达的未来还没有发生的状况,这就给创作主体提供超前创作且呈现的机会。虚拟技术可以虚拟出想象的概念性认识,它能促进认知的发展与进步。陕西aR数字博物馆就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加强用户对历史文物认知的最好案例。

(三)体验性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是现实化的虚拟,通过数字化技术充分让体验者融入虚拟环境达到审美交流,丰富感官刺激。虚拟体验首先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开始,结合多样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设备实现多感官。以中国首个在虚拟场景当中展现文化遗产的虚拟故宫为例,首先将故宫以数字化形式还原,从建筑,文物到清朝生活习惯,再到游戏体验清代的人文,甚至可以与当时的人们通过系统提供的相机进行拍照留念,"设身处地"地体验了解历史朝代。

2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及虚拟美学结构的可行性

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通过adobe系列的二维软件和3Dsmax,Rhinoceros等等三维软件制作。使用数字化软件虚拟化地域文化的诸多特征,首先就需要理解这些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本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设计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学习,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通过再制作和再设计,使地域文化符号以三维虚拟形式展现数字化呈现的技术美。3D虚拟引擎可实现地域文化的虚拟交互,地域文化特征在虚拟场景中的交互是达到虚拟审美交流的必要手段。虚拟交互包括用户与设计师和产品的交互以及设计师与用户的交互。

交互技术在地域文化保护app上的应用使用户对地域文化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无论是从感官刺激还是认识层级上都能让用户在虚拟体验中感受虚拟世界之美。

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使虚拟产品的美有了独特韵味。地域文化保护app的设计以地域文化保护为重点,虚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依托,交互为手段,用户体验为中心,以_到虚拟的视觉美,交互的体验美,虚拟技术的创造美以及地域文化保护的形式美。

3基于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架构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结合虚拟审美,以虚拟可交互的形式保护地域文化。其中包括app的icon设计,loading界面设计,app主界面设计,地域文化特征的虚拟交互设计。

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总体设计主要遵循用户在体验app过程中了解地域文化符号的多种创新应用形式。在手机界面中点击此款app的icon后,系统自动弹出界面'是否开启摄像头',点击确定后将进入app的loading界面,loading界面白色背景上有红色appicon和黑色地域文化保护字样,接着自动跳转到一个以第一视角出现在不同场景中的体验,场景中各种文化符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有观看印染花布在国际时装设计展上的t台秀,游览世界工艺博览会的景德镇陶瓷器,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紧接着跳转到app的主界面。

主界面的设计默认显示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整个屏幕分六块以方块化形式呈现六种地域文化符号,上下滑动选择,界面最上方包括地区选择和地域文化特征选择,以及查找,这是进入app后的首界面设计。选择一种地域文化特征后,移动设备将自动打开前置摄像头且激活语音输入,移动设备的画面将进入与文化符号相匹配的环境中,如点击司母戊鼎后,画面跳转到博物馆,讲解员正为用户讲解司母戊鼎的朝代,特点,纹路,出土年月等等。对文化符号有了基本的了解后,退出场景界面,回到具体的文化符号界面中。文化特征呈现在虚拟空间中,系统提醒是否打开后置摄像头,摄像头打开后结合摄像头的现实场景可多角度放大缩小文化特征在现实空间中大小和位置。每一个具体文化符号app能够结合其自身特征来提取元素,文化元素提取后根据个人不同需求进行再设计。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最终目的是将地域文化保护体现于生活当中,虚拟交互形式是app用户体验的基础和创新形式,利用虚拟交互的多感官刺激让用户对地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在乐趣体验中激发更多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形式。

4总结

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立体显示,环境建模,实时绘制等等技术的日趋成熟,虚拟技术将有有望大范围实现由构想向现实的转变,地域文化保护结合虚拟技术的多元感知,便捷交互等等特点为地域文化保护这一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新保护地域文化是接下来需要做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36.

[2]陈定方,罗亚波.虚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6-25.

[3]赖守亮.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J].设计艺术研究,2016(2):1-5.

审计最基本的特征篇4

关键词:区域环境环境审计审计内容建议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区域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区域环境审计对推进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进行阐述,并回顾相关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区域环境审计的内容,为推动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提供参考。

一、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及其研究现状

(一)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

依据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审计部门以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为导向,结合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治理的区域特征,通过检查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执行情况,分析环保资金的收缴与管理使用情况,评价区域环境绩效,最终形成区域环境审计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此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政策制度,解决环境治理问题,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的研究现状

1.湖泊流域环境审计。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4)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问题进行环境审计调查研究,并从审计机构体制、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会计等多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黄溶冰等(2010)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相关理论,探索了适合我国太湖流域水污染审计的治理模式。伍金条等(2010)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切入点,认为应对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等方面加强环境审计力度。宋莎莎等(2010)对滇池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审计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2.江河流域环境审计。严飞(2004)对江苏淮河流域的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和污染源的控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审前调查,发现区域体制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环境保护政策未能有效执行,认为应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进行资金、项目、污染源治理等多方面环境审计。李芳(2011)在对渭河流域水污染的特点以及工程绩效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绩效审计模式。厦门市审计学会课题组(2013)结合地方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应以环境政策评价为目标、以环保项目与环保资金为基础、以环保法规执行为重点,有效开展九龙江流域环境审计。

3.理论体系方面的环境审计。杨肃昌等(2013)对区域环境审计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发展动态,以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导向,联系环境问题与治理的区域特征,拓宽研究领域并创新研究方法等建议。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2013)提出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阐述区域环境审计的总体目标与思路。

综合上述研究文献,从研究视角来看,大部分文献是基于审计领域进行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偏少;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区域环境审计大多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对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责任审计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管理学等理论运用较少。总体而言,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主要集中于扩大研究视角、完善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

二、区域环境审计的内容

(一)区域环境“免疫力”审计

1.总体承载能力。区域环境“免疫力”是指某一区域内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承受能力,例如大气、水、动植物等都有各自的承受能力限度,环境污染超过最大限度,这一生态平衡就会遭受破坏。近年来,我国关于重要流域水污染的防治规划,其根本依据就是相关重要流域所能承载污染的最大限度。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是确立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条件,也是建立区域环境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当地环保部门取得区域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具体来说,审计人员应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确定区域内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而探寻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所适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环境污染评价标准,制定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制度。

2.当前环境污染状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上级监管部门的检查结果,以及专业监测部门所收集的数据获知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区域环境的总体承载能力,判断该区域内环境污染是否超标,检查区域内各个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否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标准的限度范围内。

(二)区域环境管理审计

1.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某一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环境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应通过一系列的程序与方法对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目标、具体措施、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相关建议。

2.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包括:是否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建设项目是否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区域内重污染行业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的情况。

3.环境保护的规划情况。对环境保护规划的战略目标、具体内容及其指标体系的制定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审查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区域内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会计制度与环境保护规划是否充分有效。

(三)区域环保资金审计

1.环保资金的收缴情况。主要审查排污费、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等环保资金的征收是否及时、足额,有无应征未征、违规减免的情况;分析收缴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环保资金增减变动的原因。

2.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主要包括: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监管部门是否及时、足额拨付环保资金,有无弄虚作假,以及挪用、贪污等问题;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投向是否符合产业发展战略,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无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环保资金浪费等问题。

(四)区域环境绩效审计

区域环境审计的关键是基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特征,对区域内环境保护状况与环境治理进行环境绩效审计,从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审计部门应从动态与静态两个层面,分析区域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未来的影响。建立合理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区域环境保护进行有效评价,分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最终形成区域环境审计报告,提出区域环境保护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推进区域环境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深化区域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研究

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化研究相关理论体系。区域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生态经济学、环境治理学、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受托环保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正确认识区域环境审计、形成区域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二是基本理论,包括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本质特征、目标、内容以及报告等方面,是创新区域环境审计制度、正确指导区域环境审计实践的理论基础(李璐等,2012)。此外,要加快制定操作性强的区域环境审计细则、执业标准和评价指标,解决好怎么审、审什么、怎么衡量等实际问题,使区域环境审计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二)结合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区域性特征

当前,我国已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现已开发程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国土开发格局,这为深化区域环境审计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指导。同时,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存在较大差异,环境治理问题也呈现出区域性差异。因此,区域环境审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特征、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治理问题的区域性特征,制定出区域环境审计的差异化审计策略。

(三)加强区域环境审计跨部门的组织协调

区域环境审计的难点在于其区域性、专业性与协同性。因此,审计人员应当注重联合审计机制,借助当地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专业条件,了解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应当制定跨部门、多领域合作的环境审计法律制度,由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构建联合环境审计主体,加强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力度,推动区域环境审计跨部门的组织协调与统筹安排,促进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积极有效的开展环境审计。

(四)组建区域环境审计专业队伍

审计部门开展区域环境审计最需要解决的是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拥有一支专业化程度高,胜任能力强的审计队伍是至关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复杂、跨领域性导致区域环境审计涉及很多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审计部门可以借区域环境审计的契机,吸引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出审计部门自己的专家人才;同时,审计部门可以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审计人员在环境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提升区域环境审计的技术性、专业性与综合性。此外,可以设置环境审计的外部专家机制,形成区域环境审计的专家队伍,提高区域环境审计的效率和效果。J

参考文献:

审计最基本的特征篇5

一、构成平面设计作品的三项基本元素

在平面设计中基本的构成元素有三个,即图形文字和色彩。首先分析图形的概念,图形就是由点线面组合起来的组合体,点、线、面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其次分析文字的概念,文字是文化底蕴的象征,在平面设计中文字更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往常人们对于文字的理解一般都是对某些事物进行说明和描述,但是在平面设计领域,文字还可以冲击受众的视觉效果,因为人们在阅读的时候领略了文字的含义就会享受文字带给他们的视觉感受,仿佛可以看到真实的图形和画面,所以文字其实是一种新颖的构图方式。最后分析色彩,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为了使设计文稿或者图形能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在平面设计中色彩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色彩不仅能够表达喜怒哀乐,还能让人在眉眼之间领略到一种震撼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塑造美还能够传递美,拥有色彩的设计作品自然能够给受众更刺激的视觉冲击,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

二、平面设计中基本要素的三项审美特征

1)功能性特征。简单来说功能性就是平面设计的作品在市场上或是大众之间到底有没有用处,有没有功能,因为平面设计是依附在商品上的,如果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很乐观,自然说明该商品上的设计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也达到了促销商品的目的,其实平面设计和消费市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这也就是平面设计的艺术功能性特征最大的体现。2)秩序美特征。秩序美实际上是可以提高受众视觉舒适度的一种审美特征,它是一种很重要的特征,因为在平面设计中对设计对象进行审美处理时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秩序美特征,使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更享受,是设计对象更形象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这就是秩序美特征最重要的体现。3)冲击力特征。冲击力特征体现的就是让人们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而为了使人们能够有冲击视觉的感受,平面设计在构建审美元素的时候就会利用色彩特殊符号等对设计主题进行更清晰的描述。平面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将事物的主题完整的传达给观众,所以为了能让受众快速接收这些信息,就一定要有冲击力效果的平面设计。另外为了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审美观,要想平面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的设计,让各类人群都能感受到设计作品来自视觉上的冲击力。

三、在平面设计中关于构建视觉审美元素的内容

1、色彩1)色彩与图形。图形和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相互依赖共同为设计作品而存在,没有图形何谈色彩,同样没有色彩也不能形成图形。在平面设计的作品中其实还将色彩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叫图色,另一种是叫地色。首先是图色,图色就是图形的色彩,也就是以图形的形态出现的色彩。图形有很多种,但是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图形,只有在色彩的选择上下功夫,才能更好的表现图形,比如在设计卡通图案的时候应该体现出卡通形象的活泼、鲜明的特点,所以在色彩的选择上应该选用更为鲜艳的颜色来表现图形,从而给欣赏图形的人更大的冲击感,这便达到了设计卡通图形的目的。另外一个是地色,所谓地色就是以底色或者背景色出现的色彩,图形的色彩必须要有背景色的配合才不会显得太单一,但是背景色的选择也要慎重,有些图形需要鲜艳的颜色做底色,而有些则需要清淡的颜色做背景,比如素描,素描本身代表的是一种清雅古朴的艺术形态,不能用鲜艳的红色或是其他亮丽的颜色做背景,相反用一些浅灰浅棕色更能体现其中的韵味,用在一些商品的包装上也更有特色,并不亚于那些艳丽包装的商品。2)色彩与商品。平面设计应该与消费市场相统一,所以在商品的包装上一定要使包装颜色与商品内容相统一,绝对不能有差错,如果包装的颜色和商品的内容不匹配的话一定会影响该商品的销售量,最终没有使平面设计发挥出它的优势,反而拖了后腿。在消费者的意识里,某些色彩已经是某些商品的特定色彩,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形成在人们的脑海中了,所以人们在给商品定性的时候,色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3)色彩与市场定位。由于消费者的年龄都不一样,各个年龄段的人在喜欢的颜色的选择上就会不同,比如年轻人喜欢鲜艳有活力的颜色,而年龄稍大一点的人就偏向于黑色或灰色一些不太张扬的颜色,所以为了对市场定位的时候更准确,就应该将色彩与市场定位相统一,在一些年龄区别明显的商品上应该特别注意色彩的分别,在设计商品包装的时候应该注意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分别爱好的颜色,对消费市场进行更精确的定位,这样就必然会对消费市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图片在设计图片的时候应该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注重构图图形的层次感,另一个就是注重构图视觉线的牵引作用。层次感强调的是在作品中要主次分明,这样的作品可以给受众更好的视觉享受,因为具有层次感的作品的主题更突出,吸引观众眼球。构图视觉线的牵引作用就是一种色彩的搭配,如果色彩搭配好了必然更突出主题,冲击观众的视觉,在平面设计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这种构图视觉线的牵引作用。在设计过程中将这两方面内容做好,就会使作品更出色。

四、结论

审计最基本的特征篇6

一、非审计服务

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是个争论不止的话题。主要有两个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非审计服务可以增进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对象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可以比较好地识别审计对象的风险,在对审计对象熟知的情况下可以有针对性的审计,最终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其中审计质量会依赖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能力。此时,注册会计师如果意识到有人怀疑其审计独立性,其为了保证审计质量也会竭力保持审计独立性,从而得出非审计服务不会影响审计独立性的结论。比如:d刘星等人(2006)没有发现证据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会影响其审计独立性。另一种观点是注册会计师为审计对象提供非审计服务后增进了对审计对象的了解,从而会允许客户管理当局更大幅度调整可操作性应计利润,同时对客户的经营风险也会变得不敏感。比如:seokwoojeong等人(2005)研究了审计费用、强制审计任命和同时提供审计与非审计服务的关系,得出结论强制审计任命可以提高审计独立性.但是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既然有学者发现非审计服务影响审计独立性,那么就不能排除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不利影响。

二、初次审计收费

初次审计收费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的研究文献如下:craswell和francis(1999)研究证明初次审计费用同以后年度费用并未显示差异.研究表明初次审计较低不会造成审计市场的无序竞争而有损于审计独立性。研究初次审计收费的学者很少,发现有损审计独立性的文献非常少。初次审计收费较低有损审计独立性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证据。

三、会计师变更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任期时间和事务所变更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的研究比较多。chi和huang检验了台湾地区审计市场发现审计任期早期和晚期有较低的收益质量,收益质量使用非正常收益水平作为替代变量;petercarey和rogersimnett(2006)通过三个变量(注册会计师对处于困境公司发表持续经营调整意见的倾向性,非正常流动资本应计利润额的方向和数量,刚达到和刚未达到收益标准)对澳大利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长期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任期情况下发表持续经营调整意见的低倾向的证据,以及刚达到和刚未达到盈余标准的部分证据,没有证据显示长期审计任期与非正常流动资本应计利润额相关;李爽和吴溪(2006)研究显示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对提高公开报告上市公司潜在财务报告问题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能力足以发现客户所有重大财务问题的前提下考虑,审计质量可以作为审计独立性的替代变量。以上文献使用不同的替代变量,实证研究表明长期审计任期损害审计独立性。

四、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文献如下。teoh·s和t·wong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独立性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支持了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好的审计独立性,保证了审计质量;刘明辉等人(2003)还发现审计质量与事务所的客户资产规模成正向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显著。从中可见一斑,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其独立性越强。

五、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

被审计单位破产的可能性、资产负债率、总资产的规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例和上一年报告的是否是亏损是财务数据反映的内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直接反映一个公司运营风险、财务状况、现金状况和以前的经营成果。破产的可能性可以由调整的zmijewski分数来测度,defond等人(2002)和petercarey和rogersimnett(2006)的研究中都使用了该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降低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盈余管理水平,最终说明审计独立性受到了影响。所以上一年报告亏损会间接影响本年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以上是被审计单位财务特征对审计独立性可能的影响。

六、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

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不同行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迥然不同,经营风险也会参差不齐,盈利能力就有较大差别。比如在petercarey和rogersimnett(2006)的研究中将采矿业的公司与其他行业的公司区分开来,从而起到控制行业类型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在我国不同行业的平均收益率是有差别的,但是是否有显著的差别还有待研究。平均收益率高的行业所处的环境优越,从而增强了该行业的公司的谈判能力,注册会计师就处于下风,所以其独立性可能受损。本文在研究中将能源类的公司和其他公司区分开来。

七、股东特征和董事会特征

审计最基本的特征篇7

关键词:质量特征;问题;对策

会计信息的提供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需要,一系列的要求,都需要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保证,对信息进行约束,从而达到会计目标,然而现阶段,信息质量普遍低下,信息失真也屡见不鲜,这就使得我们要对信息质量特征重新思考,如何满足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一、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识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会计目标与会计实务的桥梁。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在会计准则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葛家澍(2003)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描述或要求,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标准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规定。吴水澎(2000))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实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陈国辉(2007)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顾名思义就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要求。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构成内容

2006年财政部对基本准则进行修订后,正式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要求:可靠、相关、可比、可理解、及时、实质重于形式、谨慎、重要性。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国情,我国着重强调可靠和相关性,下面对一些重要的特征略作解释:

(一)可靠性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里主要指三点:一是可验证性,能使不同计量者以其正确的计量方法核算出相同的结果。二是真实性,通常我们所说的会计信息失真,即违背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三是中立性,可靠的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是公允、不带有任何偏见。

(二)相关性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信息能否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里涉及到一个及时问题,因为信息必须在决策之前提供,一般认为,会计信息只具备及时性不能成相关的信息,但如果不及时,相关的信息也会变得无用。

(三)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就是说,这项信息要大到可以影响决策。它可以被视为确认的门槛,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可在报表中详细披露,不重要的可简略或不披露。

(四)可比性和明晰性

可比要求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政策具有相同的基础,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也基本一致,可靠与相关是可比的前提。可靠性是相关性和可比性的基础。明晰性是指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信息是否具有可理解性,除了与会计信息质量本身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信息使用者的素质。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特征定义过于宽泛

相关性与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两大主要特征,需要我们很好的对其认识理解,由于定义的抽象致使我们理解存在误区。部分人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加强相关性,扩大会计反映的范围,会使可靠性减弱。相反的,为提高可靠性,要求沿用原来的会计方法,就会削减相关性。个人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受托责任观下得会计目标不可能不使用相关的会计信息来经营责任,同样的,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也不会忽略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越大,可靠性越高。

(二)框架不明晰,层次单一

会计信息特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要求在划分结构层次时,不能只是单一的平行关系,建立多层次的特征体系,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我国可以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国际模式,第一层最主要的特征是有用性,其次,针对决策选出首要的质量特征,第三层为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如实反映、前瞻等,对加强主要特征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这样的划分明确,更有利于特征的透明化。建立一个内在联系的多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既可以保证逻辑上的完整,又可以保证实务中操作。

(三)特征作用的局限性

虽然我国会计准则把会计特征归纳为特点,看似足够保证信息的质量,但是纯理论的概念在实务中运用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既需要考虑国内需求与风险,又要注重国际的需要与风险。所以,只依靠准则来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经济活动,更应该把质量特征发挥的作用运用的实务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才更有价值意义。

(四)信息不对称

笔者认为信息的可靠性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的一方比另一方更具有信息优势,掌握更多的财务信息。一般而言,公司的管理层了解的信息量要远大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从公开渠道能够获得的信息量,管理层出于自身的利益,很可能隐瞒不利于自身的相关会计信息,甚至向外披露虚假和不全面的会计信息。所以公众在分析财务报告时,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进行投资。

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一)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角度

1.充分考虑我国国情

考虑国情,这是制定任何准则必不可少的一点。由于各国的背景不同,致使会计目标的不同,那么,作为目标具体化的特征当然也不同。我们认为,会计的双重性决定的会计理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是共存的,而且是相互渗透的。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一定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现状,对基本准则进一步完善,找到一个适合我国的会计目标,这样才会使会计质量特征发挥真正的作用。

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地位

葛家澍(2009)认为,一旦离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是很难完成运行的主要作用的。提高信息质量特征的地位,关键是先要意识到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不能认为质量特征只是目标实现的辅助,其次为质量特征建立明晰的框架体系,把质量特征划分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加强质量特征的透明度

透明度的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在新经济时代下,行业竞争愈加激烈,风险不断加大,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提高。对于投资者而言,人们更加追求的是公平,是信息的透明度。只有将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另外,对于整体市场而言,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有助于企业真实的价值被认可,降低在市场中的运行成本与风险。

(二)从投资者的角度

首先要培育机构投资者,逐步形成以个人转为机构的形式进行投资,相比之下,机构比个人更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机构投资者会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出虚假行为的漏洞,形成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其次,要求不断提高投资者的素质,投资者不能盲目地跟从其他人投资而投资。不能只注重股价的内幕消息,忽略财务报告所反馈的信息。

(三)从上市公司的角度

1.优化股权结构

通过对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分析,大部分公司的股权都集中在第一大股东手中,并且第一大股东多为国家股或法人股,这样“内部人控制”和“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就会频频发生,从而容易形成大股东或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采取舞弊手段牺牲或剥削外部小股东满足自身利益的现象。因此,应该建立多元股权结构,改变股权过度集中的状态,加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鼓励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因为机构投资者多由专业人员控制,可以对所投资的公司实行有效的监督,基于这一点,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决策的科学性,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发展并不成熟,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防止信息失真方面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所以进一步完善并继续发展独立董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该从立法的角度保障独立董事的贯彻执行,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迎合证监会规定的现状。其次,应该加大独立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当前大股东代表在董事会绝对的地位,即使独立董事人数达到董事会三分之一的份额,也无法左右董事会的决策,所以适当的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强化其在董事会的力量是必要的,此外,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应在建立治理的基础上,将权利、责任和利益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报酬机制和声誉机制。

3.文化学习

公司文化是公司的精神灵魂,公司内部应加强优秀文化的学习,培养管理层人员的品德,不为私利而损害广大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做到随时适应新情况,确保动态的,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从而使公司健康长足的发展,提高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四)从外部监管的角度

1.社会监督

审计委员会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也是有效治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力量。完善委员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系统审计委员会的法律体系,从立法的角度对审计委员会进行规范,促使其从自愿设立阶段向强制设立阶段过渡,为审计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提供立法保障,确保其独立性。二是改进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由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而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多数或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所以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能为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发挥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划清职责。由于我国是“二元制”的公司治理模式,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和董事会,董事会又下设审计委员会。所以应该划清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在监督方面的职责,避免出现相互扯平现象,保证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发挥。

2.政府监督

我国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主要是财政部门和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国家财政部门应制定严格完善的会计方面的规章制度,针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制定专门的财务报告控制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定期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并且注册会计师提供公司内控评审报告。这样经常进行定期的监督,可以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提高报告的信息质量。

只有全面的改进和完善,才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当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时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探微.财会月刊,2007(8)

[2]黄珍文.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财会通讯,2007(11)

[3]郑安平,邓谦,文婧.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科学构建.财会月刊,2008(5)

审计最基本的特征篇8

关键词:人力资本有限理性经济人审计合谋人力资本产权审计制度安排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典型的“人合”企业,人力资本作为一个“人合”企业的立家之本,他在审计执业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应是被重点关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汪丁丁认为接下来的话就是,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制度,这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中有深刻体现。具体到审计中,现行审计制度安排必然会影响与约束人力资本的载体——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行为,相应地,审计师不仅会在既定的制度安排约束下进行追求经济利益、规避风险的审计活动,同时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支撑性的制度安排,使得审计制度安排发生变化,之后又对制度安排的变化做出反应,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本文中,我们只把经理级以上人员列为人力资本,因为只有经理级以上人力资本的审计行为特征才有可能影响到审计制度安排,而一般的审计人员只是承担一些简单的程序性工作,不能充分体现人力资本的审计行为特征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同时我们把人力资本分为两类:非合伙人——单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合伙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集合体,文中有时统一以“审计师”来代替这两类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完全理性和自利性是两个基本假设,这两个假设的合乎逻辑的推论,是人们会合理利用掌握的信息来预估将来行为所产生结果的各种可能性,然后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但现实生活中,人在复杂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下进行决策时,不会对自己的决策进行理性计算,也没时间和耐心去考虑各种行为结果的概率问题,在面对复杂情景和问题时会采取捷径或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信息进行决策,因而决策的非理性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人是有限理性的,不是完全理性的,这就是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同样,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本载体——审计师也是有限理性的,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人,在现阶段还没达到“道德人”的境界,尽管他有一些并不是“经济人”假设所能解释的一些“道德”行为,如大多数情况下会遵守审计准则、法规进行审计,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一些施善行为。既然审计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那么在现行审计制度安排下,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完全理性地拒绝被审计单位的“利诱”而坚持原则,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审计合谋有时就不可避免了。如前所述,人力资本主体可以分为两类,参与审计合谋的人力资本主体不同,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就不一样,下面分单纯人力资本参与的合谋和合伙人(即整个事务所)一起参与的合谋及各自对制度安排的影响。

1.单纯人力资本参与的审计合谋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被审单位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事务所的合伙人便会委派项目经理带队审计,此间有两层委托关系:被审单位委托事务所,事务所委托项目经理,其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变得更加严重。审计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倾向,当被审单位抛出“诱饵”引诱审计师共谋时,审计师此时会进行合谋与否的决策。据行为经济学理论,人们进行决策时,容易给高概率发生的事件赋予较高的权重,而给低概率发生的事件赋予较小的权重,于是往往将极小概率的事件看成不可能,而将极大概率发生的事件看成是确定,而极小与极大概率又取决于个体的主观印象。审计师进行合谋与否的决策时,他会根据现实中这种“损人利己”的合谋被发现曝光的比例很小而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合谋被发现的机率极小而将其看作不可能,同时他的有限理性不能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合谋一旦被发现的严重后果,就算被发现,由于现阶段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较轻,合谋的收益大于合谋的成本,审计人员的“经济人”特性便会让他作出合谋的决定,于是他会向信息不充分的合伙人隐瞒审计风险,与被审单位一起骗取“无保留”的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为什么会参与审计合谋?这反映了审计制度安排的什么问题?审计人员的有限理性经济人特征(内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制度的安排(外因)来改变审计人员做决策时的考虑因素及其权重,从而减少审计合谋的发生。据行为经济学理论,额外财富的边际效用在人富裕时会低于贫穷时的边际效用。审计合谋审计人员将得到的报酬就是一种额外财富,此时,即使富裕的Cpa与贫穷的Cpa一样只具有有限理性,但这笔额外报酬对富裕的Cpa没有很大的边际效用,从而没有那么大的诱惑力而导致审计师合谋,这时被审单位就得加大“贿赂金”才有可能“打动”富裕的Cpa,从而加大了被审单位的合谋成本,当“贿赂金”大到等于或大于合谋能给被审单位带来的“利益”时,被审单位便没有动机合谋,合谋自动中止。从这看出,提高Cpa的薪酬待遇,让他们成为富裕的Cpa,可提高Cpa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合谋的发生。这就要求合理化事务所内部收益分配机制,提高新酬待遇,让Cpa的利益与整个事务所的利益相挂钩,一荣俱荣,便不会出现Cpa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向合伙人撒谎,欺骗合伙人。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应加重Cpa的个人审计责任,加大合谋一旦被发现的惩罚,提高Cpa合谋的成本,此时被审单位若想合谋,就必须提高“贿赂金”以弥补审计师冒的高风险,从而加大了被审单位的合谋成本,合谋便不会那么容易发生。此外,相关部门要加强审计的监管,加大上市公司审计的复查力度,使审计合谋案件“曝光”机率大大增加,从而改变审计人员主观印象中的审计合谋被发现的概率极小,起到警戒作用,让审计人员不敢轻易合谋。

2.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的审计合谋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若事务所委托的Cpa足够忠诚,他会如实将发现的问题“禀告”事务所的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集合体——合伙人,这时,合伙人的有限理性经济人特征便起作用了。现行审计制度安排实质是:由被审单位管理当局聘请事务所审管理当局自己,那么,事务所面对自己的“上帝”——客户的不当请求时,他的“经济人”特征使得他不能断然地拒绝这种请求,否则不但得不到“合谋金”,以后的合作关系也就终结了。同时,现时大部分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制,且注册资本金要求低,那么事务所与被审单位的合谋一旦被发现所需承担的只是有限责任,最多让事务所倒闭,而不会危及到合伙人未投入到事务所的私人财产,于是合伙人的“理性经济人”特征容易使他接受合谋,同时,他的“有限理性”不会让他有完全的理性认清形势,不会让他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从维护公众利益出发而拒绝合谋。

审计合谋的频繁发生,企业管理当局利益不断上升,但这种利益的上升是以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受损为代价的。据吴联生的“利益协调论”,利益相关者之间现有的利益关系一旦发生变化,便产生了新的冲突,便会破坏目前审计制度安排的基础——审计域秩序,从而要求利益相关者达到新的纳什均衡,产生新的审计域秩序,从而导致审计制度安排的变迁。“审计制度安排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过程,它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变化而变化”(吴联生,《审计研究》,2003),由于审计合谋的不断出现,目前的审计制度安排至少需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变化:

(1)审计委托权由证监会掌管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经营者的审计,事实上接受的不是社会公众的委托,更不是股东或经营者的委托,而是政府的委托。因为政府的合作广度最大,所以有权进行委托,同时政府规模有限,所以应该进行委托(吴联生,《审计研究》,2003)。这是社会审计最根源的本质,是我们肉眼所不能直接看到的,我们目前看到的就是股东进而演变为管理当局委托Cpa进行审计,从而容易导致审计合谋。既然Cpa实际上接受的是政府的委托,那么在形式上,至少在第三者看来,也应该由政府进行委托。目前谁最具有优势代表政府来执行审计委托权呢?证监会。它本身就是一个政府机构,是上市公司的监管机构,具有信息优势,可以代表政府委托Cpa,从而改变目前事务所对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依附地位,减少审计师“被逼无奈”进行合谋的发生。

(2)事务所组织形式由有限责任制逐步过渡到合伙制

目前,大多数事务所实行有限责任制,有限责任制事务所破产所造成的损失却可能远远小于事务所与管理当局合谋所带来的合谋收入,于是,事务所容易与管理当局合谋。现在,把事务所的经济体制从“有限责任制”转变到“无限责任制”是很多学者所推崇的,无限责任制加大了事务所的法律责任,合谋一旦发现,合伙人可能就面临倾家荡产的风险,使得事务所合伙人进行合谋决策时不得不加大对合谋成本的考虑,他的“经济理性”又会促使合伙人不会轻易进行合谋,从而有效减少了合谋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王善平还提出合伙人必须是德高、足资、多才的Cpa,才能有效减少审计合谋的发生。德高,从道德品行上保证合伙人不会进行审计合谋;足资从物力资本上保证合伙人不会轻易用自己足够多的私人财产作赌注而去进行审计合谋;多才的Cpa要求合伙人是审计行业的专家与行家,那么他手下的审计人员的“逆向选择”能被合伙人识别,从而也制止了单纯人力资本参与的审计合谋。

二:人力资本在审计行为中的产权特征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行为权,这组行为权利是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的意志体现,以至于出现了产权残缺时,产权的主人可以拒绝使用其人力资本为别人服务。审计师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拥有人力资本所有权,他将这种所有权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同时也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合作,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审计: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这个公共合约即事务所又是周其仁所说“市场中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中的特殊,它对人力资本具有更大依赖性,从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影响更明显。

如经济学家周其仁所说,人力资本产权具有两大特征:第一,人力资本天然属于只能属于个人;第二,人力资本的运用只可“激励”不可“压榨”。正是事务所包含了人力资本,其产权特征使得这个企业契约是一个“不完全契约”。受有限理性和高交易成本的限制,这个契约双方——合伙人和单纯人力资本无法在事前就可能影响双方关系的所有未来事件达成一致,各方只有在合约的发展阶段上明确或默契地对出现的新问题达成一致,在此期间,双方的谈判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由于事先不能明确界定所有交易条件,那么在合约的执行过程中就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与自主性,特别是人力资本产权的所有者——审计师对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程度。当人力资本对自己的所得与付出满意时,就会越干越起劲,不需监督也能自觉地努力,相反,若不满意,他就会偷懒,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更不会积极的创新。人力资本是需要激励的具有创造性的能动资本,审计师同样如此。若合伙人对其激励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产权的主人——审计师就把自己的才能“关闭”起来,默默无闻,没有创新,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浪费。

理解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我们就不难理解“激励理论”。人力资本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特别在事务所中,离开人力资本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只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让他对自己的“资本”不加保留的加以利用,进行创新,才能增加事务所的价值。其实,事务所合伙人是那个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否打开以及打开多少智慧大门的守门人,他只要用对了激励手段就能“控制”人力资本所有者。事务所的人力资本是事务所获得盈余的根本来源,但是,若不对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进行适当的控制,引发事务所最终风险的也会是人力资本。象毕马威去年的销售滥用非法避税产品案件,差点就使得“四大”减少为“三大”,就是由于创新过度没有节制变成了冒险。因而事务所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人力资本创新同时,约束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71-80

[2]王善平.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制度中的私人财产与创新能力[J],2005,

内审网/public/ShownewsnoRef.asp?id=29771

[3]吴联生.利益协调与审计制度安排[J].审计研究,2003,2

审计最基本的特征篇9

循环经济理论论文范文一: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互动机制研究

一、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目标与特征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工作更应明确目标,使之深入到社会领域和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与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质量审计和社会审计相关联。

(一)环境审计的目标体系

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在于保护受托环境与管理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其具体目标要依据本质目标的要求,结合国情和区域经济、自然生态特征,对环境会计报告进行检查与审计,并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与充分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环境管理活动绩效进行研判,以保证被审计单位在提高环境管理效益的过程中,使现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标准等得到贯彻执行,并以此为契机,揭示在经济活动中违反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行为。环境审计的项目目标指的是依照其具体目标,对审计项目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使具体目标更加细化,管理层认定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环境审计目标的特征分析

1.毋庸置疑,环境审计目标是作为一个开放、有机、多层次的系统存在的。在较高层次上,环境审计目标不但要解释环境审计的本质内容,还要保证其能够与各类、各时期的环境审计相适应;在较低层次上,环境审计目标的设定要能够反映出不同类型环境审计的要求,并保证其能够随着环境审计类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动态调整趋势。从这个角度讲,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审计就应该构建一个与层次直接相关的动态性的目标体系。2.在可预见的将来,环境审计都将具有实际运用性,都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因此,环境审计目标的制定(尤其是较高层次环境审计目标的制定)不但要对环境审计中的环境政策审计和环境资金审计予以重点考虑,还要对环境绩效审计加以关注。在制定环境审计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审计目标是否适用于当前的环境审计类型,还要考虑目标是否适用于将来经济环境的变化,以满足审计目标变化的诉求。

(三)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本质要求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以管理层受托为基础的环境保护与管理责任具有了新内涵,除了要求管理层严格遵守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原则外,还要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节约降耗,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减量化。同时,要对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加以综合利用,并使之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与再利用的环节;按照资源条件与产业进行布局,充分延长与拓宽生产环节,以实现产业间的共生与耦合。而在宏观层面上,要充分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把循环经济理念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环节渗透,以此构建与完善循环经济体系。这样一来,环境审计就必须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面对人口数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生态蜕变之不可逆形势,审计人员更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本着提高人类福祉的意愿,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以客观研判和评价,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提升。

(四)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目标分析

随着环境质量问题的不断涌现,加之审计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展,环境审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并呈现出了不同特征,单纯的环境绩效审计与项目审计已经很难概括这一事实,其具体项目与审计范围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比如:对废弃物审计的目标并不在于废弃物的产生过程或产生环节,而是要直接表述为如何加以处置,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审计过程中,要考虑废弃物的可塑性,即能否将其最小化、再循环或者最终消除,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环境与废弃物之间完成交换,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环境审计还要考虑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存在和使用的能源的规模,要对能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细致和长期的核查,以发现何种资源被浪费,何种能源被循环使用,何种动力来自于循环经济,何种能源具有潜在的节约性等。

二、新时期环境审计与循环经济共同发展机制的构建

经验表明,环境审计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与较强的敏感性,从审计计划实施一直到审计报告完成,都要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通过收集严密的证据,最终为完善环境审计机制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以此实现环境管理的效益审计目标。在新时期,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生态环境的维持和进步,都需要全社会为此倾注更多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多充足的动力。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本文认为,需要构建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的互动机制,通过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深化环境审计的内容、明确规范环境审计的方法,加强审计监控,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的途径。

(一)明确规范环境审计方法,加强审计监控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中有相当比例来源于国家投入,国家在公益性环境建设方面投入巨大。而为了保证国家在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更加可靠和高效,需要依照环境审计报告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与项目管理的内容、特点等对审计方法进行设计和选择,以体现环境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使环境保护资金能够真正地落实到位,达到应有的使用效果。比如:环境审计要借助对审计企业开出的环境报告,对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审查,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进行评估,如果审查企业未能体现经济节约与对能源的高效率使用,低效运用受托环境资源,就要公布其环境审计结果,构建其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行。

(二)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的途径

大量环境审计实践表明,环境设计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完善能够决定环境审计的进步方向。因此,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实施环境审计需要考虑审计工作的合规性、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途径。为此,在开展环境审计时,要明确可以量化的指标,提高操作便利性;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要考虑其不确定性的影响,给予更多关注,降低操作难度。此外,在环境绩效审计环节中,要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审查,全面评估环境管理的现状与潜力,以提出能够改善环境管理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和意见,完善审计活动,提高审计绩效。

(三)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确定审计对象的环境状况

为了构建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之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环境审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确定审计对象的环境状况。为此,需要明确审计项目中的环境因素,对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加以研判;依据相关法规和规范,对环境管理行为予以评价,以此规范环境审计程序。此外,还要对审计对象的环境问题加以调查,并及时反馈信息,以此掌握审计对象的环境管理运行条件,在收集到相关证据之后,确定环境问题和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当然,在环境审计的基本程序中,还要进一步提高环境审计的信息披露质量,让社会公众和审计组织能够全面获知企业消耗资源的数量和规模、影响环境的合法性和环境保护信息的真实性等。

(四)深化环境审计内容

在完成了环境初步审计后,要进一步搜集相关审计证据,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完成对环境审计程序的测试与检验。这样一来,初步审计结果将得到确认,审计结果也相对可靠和有效。此时,应进一步深化环境审计内容,对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那些影响环境计量方法和标准的选择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要对环境资本、环境资产、环境成本和费用以及环境效益计量的准确性与完备性进行全面审核,以保证环境披露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比如:在实际操作中,要对与环境相关的信息予以强制性披露,对环境污染恢复和修复的处理成本要严格审核,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环境标准。

三、结束语

环境审计势必以循环经济为背景,在合规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优化环境审计过程和效果,使循环经济也能够参与其中,通过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完成审计体制的创新,使之最终成为体制创新的先行力量。

循环经济理论论文范文二: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

1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容

1.1定位问题

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纵观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全局,循环经济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生态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矛盾,最后能够彻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因为现阶段,资源环境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致命的破坏,基于此,我国的循环经济应该是二维定位,换言之,就是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增长。有些学者在对中国循环经济进行定位时,认为应该进行三维定位,这实际上只是二维定位的一种延伸,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添加了社会进步。笔者认为延伸之后的理念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三维定位包含自二维之中,简单的定位容易使人理解,同时也能够反映出现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矛盾。

1.2外延问题

因为上述定位的问题,使得中国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明显的外延就是经济,而循环是其最明显的特征。这里所指的经济,不仅仅单纯的包含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模式。站在经济学角度来说,经济活动,主要包含了两项内容,一是社会生产,二是社会再生产活动,具体的划分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生产、交换、流通以及消费等环节。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循环经济的外延。按照给国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我国的循环经济外延应该注重生产、消费,如果站在产业划分来考虑这个问题,无论是交换,还是流通都可以看作是消费领域的范畴,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生产领域范畴。

1.3表征问题

所谓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使用低资源获得高经济产出,而且在这一过程只有少量的污染,这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别非常大。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因为有很多方式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如果要阐释循环经济的内涵,其必须要有独特的表征。

1.4根本性特征

传统的经济学强调的是线性物质流动方式,其显著的特征是资源、产品、废物,但是循环经济却有很大的不同,其是循环模式,即资源、产品、再利用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物质闭路循环方式的说法。闭路循环是相对的,分系统的大小而论,开放是绝对的。例如,整个地球物理大循环是闭路的,但企业、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和区域都不可能实现物质闭路循环,是开放的。这就是日本现在开始研究物质国际大循环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有些物质如溶剂和涂料是无法进入循环利用过程的。另外,从技术经济可行性来看,现阶段不可能完全将所有的废物进行成本有效地再利用,甚至也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总会有废物要最终排向生态系统,这就需要无害化处置技术。

2中国循环经济有关理论问题

我国尚处以重化工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从整个发展过程看,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使我国在较低发展阶段,遇到了发达国家未曾遇到的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尽管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持续努力了30多年,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一直与时俱进,正在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由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由单纯的环境保护向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和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环境与经济双赢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积累了好的战略政策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中,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我国环保届率先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力图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复合型环境问题。所以,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必然从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走了一条与德日等国循环经济起源于消费领域废弃物问题的不同道路。第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了空前的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肩负着解决资源环境瓶颈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以上两个动因和背景决定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必然从一开始就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范围广、层次高、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当然,从所追求的目标和发达国家在生产领域的技术经济与生态效率的先进性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内涵并不是本质上的差异,只是实践的侧重点和时间序列不同而已,而且,从德日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有较明显的趋同性。

审计最基本的特征篇10

笔者根据胜任力特征要素,设计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指标调查问卷》。以李克特量表(LikenScale)为工具,以胜任特征为测量指标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每项指标的平均分,为后续的建模做准备。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被访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单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职务;第二部分主要是各胜任力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调查;第三部分主要是调查被访者对自己所从事审计岗位的胜任情况,主要从个人对审计工作的了解程度、熟练程度、完成工作质量、工作被认可程度四个方面来区分。个人胜任程度根据每个选项与个人审计工作的胜任关联度高低,授予分值权重加以区别,将个人对审计工作的了解程度和个人工作被认可程度划分为三级,分别由低到高赋值1、2、3分,个人完成审计工作的熟练程度和质量划分为三级,分别由低到高赋值1、3、5分。然后合计每个人四个选项的总分,得分在14~16分为优秀组,表示胜任程度高;在9~13分为一般组,表示胜任程度一般;在4~8分为绩差组,表示胜任程度较差。胜任力特征指标重要程度按照“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和“很重要”设为5个等级,并分别赋值1~5分,形成封闭式问卷,要求被调查者结合自己对审计专业人员工作岗位的理解,分别针对各胜任特征指标予以计分评价,获取各胜任力特征指标的评分。本次调查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安徽黄山市审计局、合肥市审计局、芜湖市审计局、亳州市审计局、蚌埠市审计局、休宁县审计局、怀远县审计局、固镇县审计局、五河县审计局、蚌埠市四个区审计局等地方审计机关以及笔者工作所接触到的8个全国地方审计系统联系。笔者主要通过现场问卷和邮件形式向安徽省各市县审计同仁和其他地方审计机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通过纸质和邮件形式回收调查问卷260份。

二、问卷结果实证分析

(一)项目分析项目分析是为了检验问卷项目是否能鉴别受试者的反应程度。笔者经过对44项胜任特征按照项目分析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总分相关系数判断,所有题项均具有显著性,表明44项胜任特征具有显著鉴别力。

(二)分层因子分析笔者采用spss18.0软件分别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的四个层面44项指标进行了分层面的因子分析。以专业知识层面因子分析为例,专业知识层面经过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Kmo的抽样适当性参数为0.854,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将原始变量进行主成分抽取,方差解释率为61.973%,方差解释率较高;最后经过最大正交旋转,按照因子负荷量大小排序,清晰地提取了三个公共因子。因子一:经济学知识、行政管理知识、金融知识、投融资知识。因子二:案例和经验知识、基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地方政策和法规、法律知识。因子三:财政知识、审计知识、财务会计、税务知识。专业技能层面经过第一次因子分析后,提取了四个共同因子,其中第四个因子只包含数理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所包括的题项数少于3个,无法测出所代表的层面特质,不适宜单独构成一个因子,因而将这两个题项删除后进行了第二次的因子分析。经过第二次因子分析后,抽取了三个共同因子,三个共同因子累积解释变异量为63.040%。因子一:人际关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因子二:领悟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力、学习能力。因子三: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职业品质层面经过因子分析,可抽取二个共同因子。因子一:廉洁奉公、追求卓越、公共责任、相互尊重、保密、遵纪守法、职业谨慎。因子二:公正、客观、独立。专业经验层面Kmo统计量为0.566,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只要保留一个共同因子,包括全部题项:审计经验、财务会计经验、经济管理经验、其他行业经验。

(三)信度检验从各层面Cronbach’salpha系数检验结果来看,审计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品质三个层面的Cron-bach’salpha系数分别0.882、0.908和0.835,均达到了0.8以上,测验的质量完全可以接受;专业经验层面的Cronbach’salpha系数也达到了0.6以上,尚可接受;总量表的a系数为0.942,非常高。可见,《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人员胜任力特征》量表经信度分析后,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信度非常好,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

三、胜任力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