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07

科技创新的总结篇1

1淄博科技创新的主要经验

1.1品牌建设推动向设计创造转型

淄博市大力加强品牌建设,涌现出了一批行业内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同时,展示了淄博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2009年淄博市以传统陶瓷产业为基础,正式申请注册了“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地域品牌,如今国窑品牌不仅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强力砝码,而且成为企业开拓高端市场的金字招牌。山东金晶集团的超白玻璃,依靠“中国名牌”,产品不仅打进了奥运会,并成功的用到了水立方等奥运标志性建筑上。品牌的力量在为企业赢得荣誉同时,更多的是为企业赢得了市场。2011年公布的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排名中,淄博迈入了前50位。

1.2以产业梯次转移推动发展总部经济

产业梯次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淄博市通过品牌运作,对现有本地中小企业进行产能整合,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引导有条件、有意向的企业向资源丰富、能源充足、人力富余、市场潜力大的地区转移,实施对外扩张,努力抢占各类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腾出土地、环境容量和节能指标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支撑税源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鼓励企业将研发、营销留在本地,将生产基地外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1.3激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淄博市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电、纺织、冶金、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了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1.4科技园区循环工业促进低碳发展

科技园区建设是促进地区经济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担负着整合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任。淄博市通过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形成了具有发展潜力的低碳产业体系。如淄博科技工业园创业园是一个集科技研发中心、标准车间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来讲,“不置地,不建房,来了就能建工厂。”在这个园区里,创业者可以实现从研发产品到产品中试再到实现全部工业生产过程。淄博市通过科技园区建设,实现了节能降耗、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的目的。

2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

2.1科技创新型人才结构性短缺

调查发现,淄博市企业现有各类人才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也不够合理。其中,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在:高层次管理人才偏少;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短缺;缺乏优秀的高级技工;外向型人才不足。

2.2科技创新经费渠道尚待拓宽,投入数额仍需增加

据调查,淄博市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90%以上从政府筹集,技术型收入筹集资金占4%,其他收入占6%。这表明,科技筹集的金额占科技筹集经费比重低,且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从企业单位得到资金来从事技术开发应用性研究较少,从事应用性科技研究和开发的能力较弱,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力量的程度较低。同时,这反映出科技事业规模和创新基础保障能力不足,科技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较低,部分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科研创新经费投入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经费投入的数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3科技服务体系仍不完善

科技服务体系是指有助于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转化活动的载体。主要包括:科技政策、信息、资料;咨询、推广、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科技市场、人才队伍等。近年来,淄博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科技服务体系初具规模,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如淄博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然而科技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仍不能得到完全发挥利用,淄博市亟须完善这一体系。

3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3.1明确产业转型战略重点,提高科技创新支撑针对性

强化科技对传统工业转型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必须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强化主题主线意识。从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出发,明确产业转型战略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业。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优势

从淄博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实践来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做到:把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型人才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劳动者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培养各行各业的科技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壮大科技队伍;加大对新兴产业需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科技人员携带技术和成果作价入股,带动创新创业,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重点培养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科技奖励政策,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设立政府津贴、项目津贴,表彰和奖励在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逐步形成层次高、规摸大、覆盖面广、辐射性强的人才服务体系。

3.3建立多元投入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经费保障

加大对科技创新关键环节的投入,确保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技项目补助费等科技三项经费支出的稳定增长,提高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和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采取科技与金融结合争取科技贷款、科技风险投资、加强横向经济技术协作等方式吸引资金;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争取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扶持以及各级各类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建立完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中小企业科技产业贷款的担保基金,合理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外资投入为关键”的多元化科技产业投入机制。

3.4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的总结篇2

一、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大学生工程素质能力培养的意义

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大学生工程知识继承发展为工程创新的新平台,有助于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钻研能力、进取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将工程知识转化为工程技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使学生已掌握的工程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技能;有助于锻炼学生应对复杂工程系统的能力,通过研究、讨论以及亲身的体验和实践自觉发现问题,在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带着问题主动寻求、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进而学会用系统的思维考虑、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除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工作,担当着学生政治上的领航者,学习上的督导者,工作上的指导者,生活上的关照者,心理上的辅导者,人际关系上的协调者等等角色,有着与学生天然的密切关系,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征与心理需求。同时,辅导员也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最基层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能够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有效组织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达到培养大学生工程素质的目的。

三、某工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理论与实践

(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确保良好的青年人科技创新活动氛围

充分发挥学校创新教育平台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充分了解整个平台的构架,用理论指导实践,更应该在学生参与平台的过程中做好衔接、协调的作用。特别是做好跨专业学生组建团队、学生寻找专业指导老师、硬件设施的申请使用、制作材料的费用提供等关键环节的协调工作。因为学生身份、专业水平和交际层次的限制,想要完成较高层次的创新项目,不得不借助外力的帮助,辅导员依靠自身能力显然无法完全提供学生创新所需,但其恰恰可以对各平台之间进行协调,为学生整个过程做好保障工作。不仅如此,只要辅导员充分发挥出学校创新平台的功用,就可以激发整个学生群体的创新兴趣,提高其创新意识,开阔其创新视角,丰富其学习和生活,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达到培养其工程素质的目的。

(二)从低年级引导学生科技创新观念,自低起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素质

首先,该院辅导员在工作中结合专业特点,选定一批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创新能力和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加以重视,并给以更全面系统的引导和帮助,纳入年级的科技创新小组;其次,积极鼓励学生跨专业交流,交结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宽眼界,增长见识。如,该院2009级某学生在大一时就申请到5万元的校级实验项目《垃圾分类机器人》,邀请了电气专业的学生共同合作,经过不断的调整、改进,获得201]年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美新杯中国区总决赛一等奖和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年会“我最喜爱的项目”。这充分说明低年级学生的创新引导工作之重要性。

(三)深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启发学生科技创新思想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也是做好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良好途径。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更能够与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最有力的帮助。辅导员如果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的特点,或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或作为学生团队里的一员,可为他们做专业指导、创意查新、社会调研、策划书审核,甚至是提供创意、一起讨论、一起制作、一起参加比赛。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做好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及总结,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面与高效

科技创新的总结篇3

一、着力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强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局的要求,也符合浙江的实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具有重大意义。

1.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客观需要。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信息、生物、能源、纳米等科学和技术领域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速度不断加快,技术和产品寿命周期迅速缩短;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面对新形势、新背景,我省必须着眼长远,抢抓机遇,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努力实现技术追赶和跨越。

2.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是根据发展阶段变化要求,实现发展驱动方式转变和升级的必由之路。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到了加强自主创新的阶段。以韩国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人均超过1000美元后注重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在70―80年代人均3000到5000美元时,转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发展通常有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特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点是技术和产品的差异竞争,竞争力的源泉从致力于改良外来技术转向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4000美元,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成为必然选择。

3.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是转变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之计。近几年来,我省在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了新台阶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资源要素日益紧缺,环境压力明显加大。据统计,我省每创造1亿元GDp排放28.8万吨废水,每创造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2.38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产生4500吨工业固体废弃物,这些指标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我省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腾笼换鸟”和“浴火重生”,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减少经济消耗,保护好环境,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4.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加快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引起了市场竞争结构的变化,科技的竞争、品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性贸易壁垒也越来越突出。2002年以来,我省遭遇各类贸易摩擦案件116起,直接涉案金额28亿美元,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1/4左右,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因此,我省必须切实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二、着力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强省需要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大院名校,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使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2006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投入405亿元,是2000年的3.9倍;其中R&D投入210亿元,是2000年的5.7倍,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34%;科技投入水平居全国第6位。地方财政科技投入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居全国各省市的第3位。目前全省累计共有36个科技强县(市、区)、14个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67个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7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

但总的来说,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是薄弱环节,与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一是创新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虽提高较快,但总体偏低,2005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4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08%,低于全国1.34%的平均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一般占GDp的3%)比差距很大,而且与国内的上海(占GDp的2.34%)、江苏(1.48%)、广东(1.15%)等发达省份比存在较大距离。对外技术依存度偏高,技术引进明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目前,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63.6%,而全国为50%左右,发达国家多在30%以下。进口技术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大中型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总额中,以设备为主的合同金额占93%,以技术为主的合同金额不足7%。我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是1:0.2,与工业化中期日本、韩国1:5至8相比差距很大。

二是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紧缺。我省企业创新活动比较活跃,但创新型人才比重较低。2004年粤苏鲁浙参加的经济普查显示,广东、山东、江苏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人力投入总量要优于浙江。无论是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还是科技活动人员中的研发人员数量,国际化人才数量,浙江在10多个沿海省市中的位次比较靠后,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研发人员、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和研发人员差距比较明显。我省大中型企业每万人研发人员数仅高于福建,处于末2位,与江苏、辽宁差距比较大。我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差距较大,分别只有它们的69%、38%、44%。更为突出的是,我省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人才总量的3.9%,低于5.6%的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均少于沿海其他省市。

三是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不多。我省授权专利总量中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居多,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比重仅为5%左右,明显低于北京35%、上海15%,江苏9%、山东8%和广东6.5%的水平,居全国第7位。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不多,说明我省以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仍显不足。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和外向度比较低。根据科技部的评价,2004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27.46%,而全国为43.38%,列全国第13位;2005年,我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出货值均列全国第7位,人均产出为36.4万元,低于全国46.1万元的平均水平。

五是促进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进一步形成。虽然我省企业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自主创新的意识逐步提高,但总体来说缺乏有效动力和激励机制。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更乐于扩大规模和市场营销,缺乏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发展的理念,重速度求规模,重引进轻创新,不愿意花大钱去搞有风险的技术开发创新。与此同时,由于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科技创新,影响了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性。

三、着力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强省的对策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紧密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促和谐、以创新促进走在前列,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

1.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要依托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撑,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转变工作思路,注重成果转化,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科学和技术支撑。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重点办好各类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增强孵化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集聚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高技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2.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必须立足省情、立足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抓好具有基础优势、代表发展方向、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技术领域,传统优势产业的一些关键与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有苗头的新兴产业要因势利导、形成优势。集中力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把获取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浙江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全面提升浙江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推动块状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3.以自主品牌发展带动自主创新。当今世界,品牌经济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品牌建设的核心。要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商标、质量、标准、管理等品牌基础工作,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发展制度,着力提高企业的创牌能力。依托块状经济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加快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品牌集聚要素、整合资源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主转变,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尽快形成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知名品牌为标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努力创建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4.进一步增强创新动力和活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自主创新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集聚、配置和激活创新要素的水平。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浙江科技工作的一大特点和优势。要继续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努力发展成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下页)(接上页)转化,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进一步解决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以开放促创新,紧紧把握大力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联合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继续引进大院名校,不断集聚和增强科技创新力量。

5.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强劲的创新人才队伍。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包括海外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为浙江服务。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科技创新的总结篇4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1-0038-06

引言

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从目前的现状看,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并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的农业内涵式增长的关键。

从全国范围来看,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的地区。这主要是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硬件条件落后、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自然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发展农业,国家除了在政策、财政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也极为重要。同时,西部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表明,技术创新对西部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能力有限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使技术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所以,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对现有的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影响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和关键障碍,以期不断完善西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西部现代农业的发展。

我国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研究进展较大。有很多学者建立了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唐炎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并用此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沈菊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江苏省连云港市13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得出近5年连云港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并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2002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得出连云港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江苏省内的13个地级市中排在第9位,处于相对较弱的水平。南京、苏州、无锡3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较高,分别居于前3位,淮安是科技创新能力最差的市。殷晓莉和王里克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方法(anp)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大陆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弥补了层次分析法在处理无结构和半结构决策问题的不足。Ⅲ范德成和周豪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海,北京等9个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是最强的。张克英和刁爱华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客观赋权和聚类分析综合运用的评价方法对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层逐级评价。朱玉春和黄增健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欠佳,而且区域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强的内在关系。朱玉春、付辉辉和黄钦海以专利授予量代表技术创新能力,采用广义熵指数(Gem)、基尼系数(Gini)和变异系数(CV)测量分析了1996-2005年间中国8大地域以及各个省份之间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差异,并运用Box-Cox模型对不同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对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处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及其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一、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要对技术创新作出综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统计学中指标选取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一般原则,构建的指标要既能反映区域内政府在培育和促进创新活动开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又能评价市场机制在创新投入与产出方面的运作效果,同时还要兼顾地区发展潜力。本文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并遵循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构建的指标如下:

(一)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该要素是决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本文主要包括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农业GDp)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X2、地方财政收入X3。

(二)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指标

该要素反映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人力资源构成情况,主要包括从事科技活动人员X4、科学家和工程师X5、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X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X7。

(三)科技投入指标

该要素反映区域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综合实力以及对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程度,主要包括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8、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X9。

(四)科技产出指标

该要素反映区域技术资源转化状况,主要包括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X10、专利申请受理数X11、专利授权数x一技术市场成交额(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有偿技术交易额)X13。

二、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评价方法

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用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9》和相关文献资料等,采集了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数据。

三、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关系数,从相关系数矩阵来看,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因子分析的处理结果来看,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均较高(0.73以上)(见表1),表明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被因子所提取,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

(一)主因子的提取及含义的解释

本文运用SpSSl7.0软件,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3个,总方差解释率达到89.316%,具体结果见表2。另外,也可以从图1中清楚的看到,明显的拐点发生在第3个点上,所以提取前3个主因子。由于初始载荷阵中各主因子的含义不是很明确、结构不够清晰,对变量实际意义的解释不是很容易,因此,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得到因子旋转载荷阵,具体结果见表3。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并未给出初始因子载荷阵。

由表3可见,在主因子F1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1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农业GDp)、X3地方财政收入、X4从事科技活动人员、X5科学家和工程师、)(6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X7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X11专利申请受理数、X12专利授权数8个指标,主要反映了地区经济实力、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多少,可将主因子F1概括为区域经济发展、农业技术创新人力及产出综合因子;在主因子F2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R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9RS&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X10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X13技术市场成交额4个指标,可将F2概括为科研投入及产出综合因子;在主因子F3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可概括为区域经济发展因子。

(二)主因子得分及排名

为了明确西部各省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本文对各主因子的得分进行排序,同时为了使评价结果简单易懂,又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主因子的综合得分,并进行相应排名(见图2),具体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技术创新人力投入水平、科研投入水平等的不同,使得农业技术创新产出水平高低不等,从而导致西部地区各省市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呈现出不同水平。在表4和图2中,从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来看,西部12省市中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得分普遍较低(除四川和陕西外),均小于0.35,说明西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急需进一步加强。西部12省市中,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排在前列的省份依次是四川、陕西、重庆、内蒙古,其综合得分均为正值;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四川省,其综合得分为1.499294,比其综合得分排第二的陕西高0.686377,这个差距是相当惊人的,由此可见,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各省份之间的差距很大。广西、云南、甘肃、新疆4个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处于西部12省市的中等水平,其得分在某个主因子上很高,而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各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综合得分较低,但得分尚未有较大的差距。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靠后的贵州、宁夏、青海、四省份的综合得分较低,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政府支持程度欠缺,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造成的,这四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远低于排名第一的四川,说明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非常低。就和宁夏相比,宁夏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分比青海高0.26043,这个差距也很大,说明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还相当薄弱,发展极其不平衡,各主因子的得分排名也证实了这一点。(三)聚类结果分析本文在对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中的K一均值聚类法把西部12省份聚为3类,在计算过程中采用iterateandClassify法,分类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四川省和陕西省聚为第一类,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内蒙古和新疆聚为第二类,广西、云南、重庆、贵州、甘肃、宁夏、青海、8个省份聚为第三类。西部12省份中,四川省的经济实力最强,农业财政投入较多,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应也较强;陕西是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较好的省份,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实力较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处于全国前列,文化教育发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好,农业发展良好,因此,陕西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与四川省归为一类。但是两省份也有较大的差异,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陕西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四川省的差距较大,这可能与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关,如2008年四川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陕西省高了近一倍。第二类涉及内蒙古和新疆两个省份,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处于一般水平。第三类涉及的省份较多,在12个省份中占据了8个(66.7%),这8个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均较弱,划分为同一类的标准是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似性,这说明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还很低。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西部12个省市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西部除四川省和陕西省外的各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均欠佳。且区域差距很大;第二,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且差距较大;第三,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西部地区要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态势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区域经济总体实力;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服务水平,以此不断提升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同时,依靠区域创新系统的后发优势缩小区域差距,并借此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有望赶上东中部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

因此,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农业科技人才与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西部地区的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分省份(如、宁夏、青海等)的科技人员较少,农业科技人员更少,并且农业科技人员学历和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高学历人才尤其缺乏,因此,要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实施创新人才国际化战略,努力引进、培养和使用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并想法设法留住人才;其次,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充分利用各地区高校的科研资源优势,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壮大农业科

技人才队伍;最后,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以及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掌握与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

2.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影响,一般而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越高,农业科技创新相对就越强。而西部地区的、青海、新疆、贵州、宁夏、云南等地农民教育水平偏低,因此,要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提高这些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着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重点在于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农民摄取、吸收、消化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3.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总量。2004-2010年连续7个“中央l号”文件都将重点锁定在“三农”问题上,而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投入列入农业投入的优先与重点领域,不断增加对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争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改变西部地区多年来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结构。要重点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其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综合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结构,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动力机制;不断优化对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投入经费,确保科研人员日常基本的业务费和机构的运行费;不断优化行业结构,建立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产品生产中“产前”、“产中”、“产后”投入的不平衡结构,构建一条协调发展的农产品产业链,同时,农产品的生产不仅要增加对农业高技术领域的投入,而且要加大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等相关技术的投入。

科技创新的总结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指数创新能力

1引言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处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的阶段,区域创新能力居中部第一。但在发展建设的同时,为了正确、客观、有效的评价安徽省各市科技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科学论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基础数据为依托,通过科学的测算方法,对安徽省各市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和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1)指标体系的设计。根据安徽省具体省情,从科技投入――产出角度、知识创造――扩散――应用角度、科技创新能力要素角度出发,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综合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将科技创新指标体系,设计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效果四个目标层,从而建立了一套创新评价体系。

在数据的可获得性等相关因素的前提下,本文建立的安徽省科技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共分为四级指标,包括1个综合指标、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1个评价指标指标,具体如表1。

(2)评价分析方法。综合指数的测算,是在评价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计算各指标反映的综合信息。首先,将数据采用功效系数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即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并将所有的三级指标调整到60-100分的范围内,然后通过加权法计算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

对于正向评价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为:

对于反向评价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为:

表示第个市的第个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表示各个市中第个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表示各个市中第个指标的原始数据的最大值,表示第个市的第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其次,确定安徽省科技创新指数的权重。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综合评估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评估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所以,合理地确定综合评估发展各主要因素指标的权重,是进行综合评估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本测算中采取的是等权重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分类指数和总指数的得分。第一步,先通过三级指标的数据得到二级指标的得分,即分类指数的合成。本体系由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效果四个一级指标组成。先将某一一级指标的所有三级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公式计算就得到二级指标得分。

,其中为权重。

第二步,计算一级指标和综合指标得分。将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上述公式计算就得到一级指标的得分,进而得到综合指标的得分。

3安徽省科技创新指标研究测算结果及分析

评价系统中使用的原始数据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和《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3》等。经过测算得到以下结论。(见表2)

以上结果表明,安徽省16个市中,综合指标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和蚌埠。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全省的领先位次。铜陵、马鞍山的总体科技创新能力也较强。下面分别从本指数体系的一级指标分析评价安徽省总体科技创新水平。(1)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人才队伍逐步扩大。从评价体系中可以看出,安徽省总体创新投入力度较大。一方面,安徽省地方财政投入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较大。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4%,其中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2%,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57%,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另一方面,人才队伍逐渐扩大,人员素质逐渐提高。2012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为24.5人年,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为0.26%。(2)创新成果硕果累累,支撑经济转型升级。2012年安徽省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3.24件,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0.51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1.28件;当年部级科技成果奖励数11项,万人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143.9万元。同时,全省的支撑经济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2%,占规上增加值比重34.5%,高新技术企业数与规上企业数之比为1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0%。(3)社会经济逐渐提升,创新政策环境优化。十二五以来,全省围绕谋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经济也逐渐提升。2012年,安徽省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676.3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8万元,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为847户,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为78户,全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额分别达到34.21亿元和33.47亿元。(4)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学研合作逐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逐步提升,全省节能减排等绿色经济也取得一定的成绩。2012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9%,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比重为12.8%,同时,当年产学研合作兴办经济实体数192个,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数610个;万元GDp综合能耗达到0.66吨标准煤,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达到81.5%。

4结论与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为促进安徽省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安徽省各地市应以“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建设为契机,并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辐射带动全省范围,逐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抓好政策的落实,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质提效支撑产业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力争提高全省总体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连雅潇,程亚鹏.基于分层法的住房价格指数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公共管理,2013(6):160-164.

[2]李芹芹,刘志迎,中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指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47-50

科技创新的总结篇6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集合。高新技术企业是从事各类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销售、科研、开发和售后服务的企业,具有高技术、高人才密集、高创新能力和对自然资源依附性小等优势。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相当迅猛。1996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仅仅只有12547家,截至201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到了54683家,增长率335.8%;总收入从4029.6亿元增长到了193837.4亿元,增长了将近50倍;上缴税费从222.0亿元增加到了8277.4亿元,增长了36倍。高新技术企业在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科技孵化器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也已初具规模。到2013年底,我国已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1468家,总面积53792880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数90960家,在孵企业总数77677家,孵化器总收入29234873千元,孵化基金总额18245079千元,创业导师9262人,在孵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43621580千元。2013年1月24日,科技部组织编制了《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依存关系,从而联系实际,提高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逐渐成为对地方高新技术产业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对2013年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效益指标数据和科技孵化器效率指标数据采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法,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两者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效益的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多,一般会选择从产业内部,或产业外部的视角进行分析因素。从产业内部视角来看,吕超通过实证分析方法从企业内部自主创新的五大类、18个因素评价指标来对科研投入与企业资助创新能力关系进行研究评价,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王梦颖,李欢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与优势,以及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然后建立风险模型将其量化,分析收益与投资风险的关系,从而得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风险转移来规避投资风险,获得更大的收益的结论。从产业外部来看,蒋漱清检验了政府补贴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支出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支出呈显著正相关。杨萍,石德金,林秋花在明确纳税筹划的必要性后,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筹划对提高企业利润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姜霞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从政府支持、孵化器建设、产业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学习创新、集群合作和创新文化建设七个方面阐述了武汉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政策亮点,提到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加快科技孵化器的建设步伐,提高科技孵化器的运行效率。在以上研究文献中,有学者提到可通过加快提高科技孵化器的运行效率来促进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没有深入研究如何提高科技孵化器的运行效率更有利于推进当地高新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创新的选择科技孵化器的运行效率这个角度,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与科技孵化器效率的相关性。

三、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考虑到孵化器运营过程的好坏难以直接衡量,可以从孵化器直接孵化产品这一结果的视角来简单反映孵化器的产出,”具体涉及孵化能力这一方面。基于指标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以下指标来表示科技孵化器效率和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如表1。本文的数据来自2014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根据我国36个省市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孵化器2013年的统计数据,做描述性分析见表2。

四、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与科技孵化器效率的典型相关性分析

1、典型相关分析的统计思想

典型相关分析是1936年Hotelling首先提出来的,用于研究一组随机变量与另一组随机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简化为研究前面两对典型变量,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CR1=0.991、CR2=0.984。

2、构建典型模型

根据表4可以得到典型相关模型表5从代表高新技术产业效益的第一典型变量U1的典型相关模型可以看出,U1与高新技术企业总数(Y1)、年末从业人员(Y2)、总收入(Y3)、净利润(Y5)、上缴税费(Y6)、年末资产(Y8)、年末负债(Y9)的相关性比较大,表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和财务绩效,说明U1主要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经营绩效。第一典型变量V1与孵化基金总额(X4)和在孵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额(X5)呈高度相关,表现科技孵化器的财力投入,说明V1主要代表科技孵化器的投融资额度。第二典型变量U2与总产值(Y4)和出口创汇(Y7)的相关性比较大,表现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发展,所以U2主要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绩效。第二典型变量V2与创业导师人数(X1)、孵化器数量(X2)、总面积(X3)、企业总数(X6)、在孵企业数(X7)呈高度相关,表现科技孵化器的人力投入、物力投入和孵化能力,说明V2一定程度上代表科技孵化器的孵化规模。

3、模型检验

表6即为典型冗余分析的结果,可见来自高新技术产业指标的第一典型变量U1可以解释高新技术产业变量组51.2%的组内方差,第二典型变量U2可以解释高新技术产业变量组21.9%的组内方差,共解释变量组73.1%的组内方差。来自科技孵化器的第一典型变量V1可以解释自己变量组55.8%的组内方差,第二典型变量V2可以解释自己变量组39.7%的组内方差,共解释变量组95.5%的组内方差,解释力度都比较大。因此这个典型相关模型的效果比较理想。

4、结果分析

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与科技孵化器运行效率的典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显著正相关,即科技孵化器运行效率的提升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效益的提高。其中科技孵化器的投融资额度越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经营绩效越大。同时科技孵化器的孵化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收获更大的生产绩效。其中科技孵化器的投融资额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大于孵化规模对生产绩效的影响。因此政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加大科技孵化器的投融资力度,而不是一味地扩大孵化器的孵化规模来助力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相关对策与建议

科技创新的总结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春仔”为你整理了这篇科学技术局重点工作情况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四个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完善创新平台,优化创新服务,丰富创新载体,提升创新生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要窗口”建设和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现将全年重点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项目赋能、强化研发,做实企业研发投入提升文章

抓住项目这个企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多措并举推进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确保企业创新活动蓬勃开展。

1、项目带动。继续实施产品智能化、专利产业化“两化工程”。举办2019年产品智能化项目合同集体签约仪式,15个项目已投入研发经费1985万元,占预算总投入的40.6%,6个项目已进入样品(机)试制阶段,9个项目进入中期实施阶段。立项2020年产品智能化专项15个,总研发投入3962万元,拟安排补助资金1000万元。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专项,2020年首次开展绩效评价,共下达补助资金170万元,引导我市11个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总销售达到12.7亿元;启动2020年度江山市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计划申报工作。冒个泡公司“猕猴桃物流保鲜及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省重点研发项目,科力公司“新能源汽车电子水泵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列入衢州市重点研发项目。

2、投统并进。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计划”,以“四个三”为抓手,做实研发经费投入端和统计端工作。统计端强化部门协同,会同市统计局、开发区、市税务局建立月度会商机制,建立月度数据监测分析制度,每月排名通报各辖区研发投入情况,对投入数据同比异常的企业开展现场对接。投入端发动开发区、各有关乡镇,根据工作短板,指导企业实施科技项目,推广“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2019年,全市R&D经费支出止住前三年总量连续下滑的趋势,实现大幅提升,总量从2018年的2.2亿元提高为3.84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0.72%提高为1.27%,占比排名位于衢州各县(市、区)第三,增幅排名全省第六。2020年全市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7.23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41%,预计全社会R&D经费支出可达5.35亿元,占GDp比重可达1.7%。

3、数字服务。建设产品智能化专项、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及绩效评价等科技大脑操作系统,实现项目申报立项全网络化操作。将科技各项业务工作、人事管理与“政企通”平台对接,优化科技政策兑现方式,通过“政企通”平台兑现科技创新政策3415.63万元,为17家企业发放专利权质押贷款3010万元,实现政策兑现跑零次。在“三服务”暨科技战“疫”帮扶专项行动中,通过线上+线下的全方位途径开展对企业的服务,组织各类网络推广讲座10多场次,线上+线下技术服务15次。

二、提前谋划、精准服务,合力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高

紧紧抓住企业这支科技创新主体,围绕主体创新能力提升,精准开展各种服务,解决企业创新难题,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针对各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同要求,推行梯度培育制度,根据企业不同创新基础开展“私人定制”服务、上门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常态化。组织科技型企业负责人、科技骨干、财务人员及中介机构等450多人次参加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202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家,新增数居衢州市各县(市、区)首位,比2019年增长42.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90家,占全市规上企业的29.3%。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全市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329家。

2、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有新进展。进一步加强江山市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修改管理办法。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清零行动,着重加强企业研发场地建设、研发设备购置、研发人员配备、研发制度完善,目前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成率达到35.5%。组织申报江山市企业研发中心15家,认定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家,科力汽配、夸迈医疗等5家企业在杭州建立企业“研发飞地”,鑫源电器、昌亮消防等3家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浙大飞地。认定衢州市重点创新团队1家、江山市重点创新团队5家,对历年7家江山市重点创新团队开展绩效考核,规范团队管理。

3、科技合作对接进一步精准化。建立精准对接机制,深入挖掘企业需求,精准编制产学研合作需求清单,促进产业端与技术端的精准对接。2020年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互动交流对接15次,针对我市应急消防产业有关企业技术需求,邀请浙大相关专家赴企业一线调研对接,龙鼎汽配、利高消防等企业与浙江大学达到初步合作意向。征集揭榜挂帅上传榜单18个,其中最高征集金额达到850万元。组织源光电器参与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征集“百名外国专家云签约项目”1项。出台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我市企业创新主体。全年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3份,实现技术交易额47000万元。

三、调整存量、外引增量,逐步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调整市科技孵化中心在项目招引上广撒网、全产业的做法,着重围绕省里重点布局的大健康产业开展项目招引,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清腾孵化中心发展空间。总结江山市科技孵化中心近8年来的实施管理经验,对孵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项目出孵、绩效考核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展整改,根据孵化中心产业定位调整,对原入驻的企业开展清理,对入驻孵化中心期满、不符合产业方向的未出孵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出孵工作,腾出2、3、4、5四层共1400多平方米空间用于入驻新项目。

2、重新布局孵化中心产业定位。今年以来,重点围绕大健康产业培育,孵化中心新引进智能医疗器械项目4个,入孵企业达到9家,其中医疗器械产业企业5家,占入孵企业总数的55.5%。引进的夸迈公司生产的可视医疗内窥镜系列产品,可替代进口,价格比进口产品下降70%左右,目前公司已有2个产品通过省药监局认证批准、6个产品正在认证报批中。自5月份入驻以来公司已接待6家上市公司合作洽谈,与强生、威高等公司的合作项目正在深入洽谈中。

3、多措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7.5亿元,增加值达到28.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6.1%、41.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7.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15%。开展全市高新产业发展专项推进活动,加强对108家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企业的帮扶,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对未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规上企业,鼓励积极开展技术引进,上马高新技术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招引,重点关注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开展招商,全年引进珞深科技、天迈智能、舰艇消防安全研发和试验中心建设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9个。冒个泡、夸迈公司分别引进一位长江学者和一位国家优秀青年人才联合注册公司。

四、优化完善、结果导向,致力提高科创飞地的实施绩效

紧紧抓住科创飞地优化我市产业结构目标,及时总结浙大飞地在管理运营方面得失,以结果为导向着手建设江干飞地、谋划上海飞地。

1、不断完善浙大科创飞地的运营管理。总结浙大飞地一年多来的运营经验和教训,进一步细化飞地考核目标,建立飞地运营经费与绩效考核相挂钩制度和定期会商制度。浙大飞地新增入驻企业9家,入驻企业(团队)总数达到29家,综合入驻率达到91.7%。6月15日,举办“江山—浙大科创飞地2020年集体入驻仪式”活动。综合利用浙大飞地创新资源,建立企业创新导师制度,聘请10位浙大教授与10家企业成功创新结对。

2、结果导向源头设置江干飞地运营模式。总结浙大飞地运营得失,更精准谋划江干飞地。设立江山江干投入3:7、产出6:4的飞地建设合作机制,采用竞争性磋商机制选择运营机构,采购招标时即明确运营目标和考核指标;在产业定位上以优化江山产业结构为重点,侧重数字经济项目的招引培育。通过竞争性磋商,确定浙江智新泽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江干飞地运营机构,于2020年12月24日实现开园运行,首批入驻企业8家。

3、精准谋划上海飞地。开展上海飞地谋划,对全市企业开展调查摸底,征集企业入驻需求和选址意向,需求优先,提高飞地建设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五、围绕重点、注重实效,扎实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根据产业特色,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需要,建设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各具特色、互补贯通、重点突出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1、省级木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综合服务和特色服务兼顾,服务成效彰显。以木门综合体为重点,将各产业共性创新服务内容纳入木门综合体,入驻了专利服务、智能制造等公共服务机构,避免各综合体重复建设;以打造木门数字产业基地为目标,重点突出数字化制造、智能化转型和平台化服务。今年新招引服务机构3家,入驻机构总数22家,全年达成服务合同6500万元,开展各类培训、产学研合作、专家对接等活动60次,基本实现检测不出市、设计有机构、智造有团队、采购有平台。顺利通过省科技厅年度绩效评价,反响良好。

2、市级输配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检测设计服务为主,发挥龙头引领。立足江山装备制造产业中小企业众多的现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输配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申达集团为依托单位,利用公司良好地检测和人才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检测、设计等服务,年内建成申达输配电产业产品展示中心500平方米,全年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检测、设计等服务20家次,天际公司部级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启动。

3、建设数字消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数字消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争列衢州市级综合体。引进海康威视运营总部建成营业,与天消所开展战略合作,在我市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及认证检验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的总结篇8

【关键词】高校;国防生;科技创新;心理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创新性活动都是在一定情绪状态下进行的,创新者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心理品质则是人的创新素质得以提升的基础。国防生作为新时期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群体,其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国防实力以及军队创新能力的水平。积极探索研究国防生科技创新心理品质,增强国防生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促进国防生良好创新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水平,更好的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文对东华理工大学250名国防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心理状况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7份,回收率94.8%。其中男218例,女19例。

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资料、比较等方法,对东华理工大学国防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和访问咨询,收集整理数据,并采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与预处理,然后用SpSS11.5软件主要对国防生创新情感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研究结果。

二、国防生科技创新心理调查结果

1、国防生科技创新情感比较

(1)男女国防生创新情感比较。据统计可知:男女国防生的创新情感得分都在40分以上,男生的得分比女生略高。t检验值为0.82,从统计学角度分析,男女国防生在情感分值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对照问卷测验结果,表明处于青年阶段的男女国防生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情感,对培养国防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非常有利。

(2)不同专业国防生创新情感总分差异分析。据统计可知:不同专业国防生创新情感平均数和标准差文理科差异较大。从方差检验来看组间F值为3.21,相伴概率为0.04,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至少有两组之间在创新情感总分上有明显差异。

据资料统计看出文科、理科之间相伴概率0.01远远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二者有显著差异,即文科要显著低于理科,其创新情感得分低于理科。这和我们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基本都是理工科有相当大关系,这一结果也与国内国外一些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不同年级国防生创新情感得分比较。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低年级国防生的创新情感得分男生的比高年级国防生较高。t检验值为0.09,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年级国防生的创新情感得分有一定差异。问卷测验结果同国防生现实表现是一致的,低年级国防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渴望创新。但往往到了大三、大四年级后,考研、部队实习、就业不用愁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的意愿和情感淡薄了!

(4)国防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心理的关系。据资料统计可知:方差检验的F值为4.37,相伴概率为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在创新情感总分上有明显差异。即经常关注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国防生创新情感要显著高于不关心课外科技活动的国防生。

2、国防生科技创新其它主要心理因素

(1)国防生科技创新的动机。动机反映思想意识,是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决定条件。通过对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动机调查,结果显示31.02%的国防生回答是为了“锻炼实践能力”;26.95%的是“将来深造打基础”;17.76%是“增长专业知识”;14.15%“为毕业论文提供帮助”、10.12%“为获取荣誉”。从心理动机来看,我校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普通大学生没什么差别。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不但锻炼、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而且增长了专业知识,为将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毕业论文提供了帮助。通过参加创新活动中,从不同层面上实践创新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2)国防生创新情感意识的认识现状。从问卷来看,被调查的国防生中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占总体的33.25%,认为自己情况一般的则占总体的59.57%,而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只占总体的7.18%。调查结果还显示,42.74%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好奇心,有较丰富的想象力、自信心和较强的意志力;57.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这种性格能力一般,没有人认为自己不具有这种性格特征。这说明国防生创新心理比较健康的,绝大多数国防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对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有强烈意愿的。调查结果还显示,有54.21%的国防生对大胆的创新思维仍持中立以及不支持的态度同时也暴露出其科技创新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国防生对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问卷从国防生对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进行调查,28.13%的国防生认为决定创新心理品质的因素是兴趣和动机,26.89%认为是意识和思维,而认为是人格和意志占24.58%,知识和能力占20.40%。可见国防生对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认识不是很清楚,理解还不到位,存在对创新和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比较分散的现状,这还有待学校科技创新主管部门进行引导和培训。

(4)制约良好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对制约国防生良好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查,反映出从众心理是可怕的,认为其销蚀、扼杀了良好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国防生占到33.76%;31.53%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国防生的心理定势,束缚了自身想象的空间;25.45%则认为,年轻人耐不住寂寞、浮躁的心理是制约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星;9.26%还认为过于严谨刻板的治学态度也不利于国防生创新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结论

科技创新的总结篇9

一、__的科技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__州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初见成效,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了__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州委、州政府制定了《__州“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__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__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队伍自身建设也得到发展。全州共有科技管理机构5个;独立科研所2个;29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助理员;全州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35人。

(二)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进步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结合__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进与之相适应的新技术208项、科技成果156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__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五”以来,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44项,其中,省级项目55项,州级列项及配套项目289项;项目资金共投入1889万元,项目涵盖了农、林、牧、卫生、生物等大部分行业,一批科技项目已成为我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开始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民族贫困地区科技综合示范项目所实施的优质稻、优质蔬菜、沼气、稻田养鱼、庭院经济、科学养猪等十多个种养业和能源开发示范项目,项目区粮食产量和人均经济收入均突破千斤千元,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取得了较好示范效果。

(三)科学普及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积极组织开展民族贫困地区科技试验示范、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咨询服务及科普阵地建设等科普创建活动,开展科技扶贫,有效提高公众科技素质。十五以来,共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4934场次,受训农民达84.7万人次,印发各类科技、科普实用技术资料10.2万份,共招收省级农函大班55个专业,74个单科班4525名学员,培养了一大批农村能人群体,广大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科技合作交流和专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举办云南__科技展洽会、组织参加云南省科技展洽会和省院省校科技成果洽谈会等形式,搭建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州内企事业单位先后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国林科院昆明资源昆虫所、云南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实施的云黄连、萝芙木、咖啡、漆油、木蜡、草果、老窝火腿腿源标准化示范等开发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产学研结合取得新突破。一期工程10万吨电解锌项目已建成投产,为把兰坪建成部级有色金属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专利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级干部的科技意识不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少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自满意识;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求稳怕乱、怕担风险的畏难情绪;做事习惯于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缺乏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胆略和气魄;遇到实际问题却一味强调客观原因;浮躁心态、工作不够深入、急功近利;学习理论和业务不够系统,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分析问题粗浅;考虑局部多、考虑全局少、发展理念不强。具体表现为全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引进、项目的推广上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重视不到位,常常持观望态度,致使一些成熟和适用于我州的科技项目,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亟待增加

按照我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__年计划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要增至25084人,从现有人才状况分析,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总数只有7251人,人才的需求缺口还比较大。实现增加现有人才总量的目标,特别是高尖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总量提升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

2、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我州现有的10635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人数分别为60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07%,副高级职称596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6%,)、3753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5.29%)、627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9.04%),显示出高级职称人数偏低,初级人才基数偏大。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的不足,目前缺乏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等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第三产业高层次的金融、商务、法律、外语、计算机、建设

规划等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州严重缺乏大批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规划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对于我州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严重影响,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3、人才分布亟待调整

从专业技术人才隶属关系分析,州直机关人才量有1229人,虽然只占全州的11%,但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各类从事职业人才分析,教育、卫生人才的数量为814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3.8%。我州是农业大州,各事业单位中农林牧渔人才总数995人,占人才总量的9.02%,占农业人口总量的0.27%,比重明显偏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仍偏低,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总量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人才总数的31.9%,研究生仅有11人,只占专业人才总数的0.1%;本科学历的有954人,也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64%。人才分布不均衡,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在“三次产业”第一线的人才较少,在所有制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单位人才占总量的比例高达90%以上。

4、留住人才工作日益紧迫

“十五”期间,__州人才外流严重,主要流向昆明等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高级职称人才,出现“流出不流进”现象,高级职称人才流出28人,中级人才流出127人,而调入的中高级职称的人才为9人。

5、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政治边防的影响,__的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受市场经济大潮锻炼的人才较少,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个私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缓慢。

6、人才队伍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

全州人才总数占人口总数的4%,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为145人。

(三)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偏低、观念落后

调查中了解到我州公众科学素养接近零,全民受教育程度只为6.1年。而这其中已含受傈僳文教育人员。因此我州的很多农民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这样,科学普及和适用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群众的接受能力也较弱,一些干部群众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依然形成对自然资源,对国家的依赖思想严重,“靠山吃山、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观念还依然存在。不仅给我州脆弱的生态造成破坏,还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四)我州的各类企业创新能力低

从调查中可以感受到各类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州的各类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客观制约因素多,难有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我州工业科技难以发展。

(五)科技工作显示度不够。

科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容易出现“政绩”工程,不少领导对科技工作“口号”重视,没有从人、财、物的资源上支持科技工作,导致科技工作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显示度。

三、积极推进我州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__“二次跨越”战略支撑体系――“努力构建__部级有色金属基地、部级水电基地、部级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样性基地,打造__大峡谷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进一步明晰科技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推进创新和科技进步发展方面的职责定位,做到紧扣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围绕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协调推进持续发展。“强抓农业科技,推动工业科技;强化科技普及,提高科技素质;强化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州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采取切实措施,实施提升我州传统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民族文化保护开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发展领域创新行动。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我州企业的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二)完善我州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科技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为科技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理顺政府、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关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和客观要求,把培育我州各类企业创新主体放在优先地位,通过政府政策和科技投入的引导,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2、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基础条件的共建共享。我州属“三江并流”区域,同时又是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种质资源极其丰富,为了更好地了解资源情况,达到有效保护濒危物种,整合资源,高起点开展建设工作,依托高等院校技术支撑,建设一批具有__特色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工程中心,使其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以点带面拉动全州生物资源开发,同时达到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资源共享、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利用、构建网络科研环境、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整合,形成一个开放高效的科研保障体系,改善区域创新基础条件。

3、加大省院省校和周边国家缅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对外开放的力度。组织开展与发达地区的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开展项目开发、基地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工作;积极推动我州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与对外合作方建立长期、深入、有效的合作。

4、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在引导社会投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把科技投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重点来加以确保,有力保证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作用。

(三)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减少或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倾向,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创新的环境。积极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创业人才和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四)加强科技普及及科技宣传,

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健全科普管理体制,形成政府推动,团体和部门齐抓共管的科普工作格局。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农村、社区、青少年,广泛开展解决“学科技难”科普活动,加强科技培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力争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自主创新。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通过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的形成能力和保护能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及社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州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政策环境。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落实,营造全社会共同重视科技工作的社会氛围。四、对策措施

我州作为经济后发展、欠发达州,开展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障碍,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让科技服务于__经济社会总体布局,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实现科技攻坚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州内和州外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按照州委州政府科教兴州战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宏观管理,把重点放在研究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各级领导要强化科技宏观管理意识,把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弱化对竞争性研发活动的具体干预,建立机构完整、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机制。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的责任,统筹区域科技发展,统筹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评价和公众监督机制。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方针,围绕我州重大科技需求,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和合作,学习引进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在消化吸收中再创新,结合我州实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各类科技合作,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进步。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的投融资支撑体系

要把科技投入作为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重点加以确保,有力保证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重要支撑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金融机构及各种社会组织加强科技投入,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支撑体系。

(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

随着科技强州战略的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改善科技服务环境,提高科技服务质量。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我州科技队伍自身建设,完善科技管理服务机构;二是要整体提高我州科技人员队伍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县基本建设投资规划,进一步改善各县科技服务环境;四是出台科技有关的政策法规,围绕科技创新、成果引进、合作、研发、推广应用、特色产业培育等,大力改善州县科技软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构建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紧紧围绕我州的支柱产业,围绕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选题指南,加大争取科技计划项目力度,做到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字化。按照合理布局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安排好州级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形成“实施一批项目,培训一批农民,涌现一批农村能人群体,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品牌,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局面。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构建和完善企事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我州的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五)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培养引进科技人才

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

一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机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的新局面,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靠给舞台、压担子培养和凝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数据共享、科学资料提供等多种方式,为各类人才的科技活动给予公平的对待。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创新的环境。

二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积极鼓励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与投资、分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评价科学、运行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要围绕科技发展需求,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针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知识集群和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引导和支持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形成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保障。

(六)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和技术普及工作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技普及教育,使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与我州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相适应。传播科学文化,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利用边疆“解五难”的机遇全面提升我州科普工作。在我州可以考虑建立少数民族科普专业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的总结篇10

一、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加强创新方法工作,切实做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思维不仅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起点,而且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创新的灵魂。其次,科学方法的突破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方法和核心技术,降低对国外方法和技术的依赖,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科学工具的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手段。科学工具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之一,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工具。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工具,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党的*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原始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学仪器设备等科学工具的自主研发,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工作重视相对不够,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科技活动仍未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自主创新成果较少,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极其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创新方法工作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

创新方法工作要强化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与体制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学习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素质教育体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逐步改变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跟踪模仿、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培养一大批掌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创新型人才,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为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方法和工具支撑,大幅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育。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是,重点从“娃娃”抓起,不断总结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经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鼓励本科生、研究生投入科研工作,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一批由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实验;继续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等手段,促进各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

加强素质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建设一批实习施训设施,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创新方法继续教育基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熟练掌握创新方法的人才保障。

(二)加强科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和应用。

着力推动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的传承。通过科学大师科普展览馆和筹建我国科学大师网上在线档案和数据库等模式,对我国当代科学大师的科学思想、科学理念进行挖掘、整理与传承。

大力开展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应用。一方面,动员组织各有关学术团体、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广泛参与,按照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对各学科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归纳、总结,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与方法研究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分阶段、分学科逐步完成涵盖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科学方法大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方法的广泛利用,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

积极推动一批急需科学方法的研究。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实施及一些热点问题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新兴学科、衍生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急需科学方法研究,催生一批原始创新性的重大成果。重视在科学方法研究过程中创造知识产权,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

积极开展科学难题和技术难题的征集活动。着重开展“10000个科学难题”和“10000个技术难题”征集活动,提出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明确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加强科学思维,探索创新方法。

(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与发展。针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大需求,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融合;推广技术成熟度预测、技术进化模式与路线、冲突解决原理、效应及标准解等tRiZ中成熟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加强技术创新方法知识库建设,研究开发出适应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软件工具和平台。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编制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择优选择部分省(市)区域和行业,以及创新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培养创新工程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的挖掘、总结和推广工作。

推动企业形成关注创新、践行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企业职工的首创精神,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和表彰对企业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科技标兵;将学术团体资源引入企业,深化“厂会协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四)着力推进科学工具的自主创新,逐步摆脱我国科研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加强科学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鼓励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理念,开展科学仪器的新原理、新设计、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催生一批原创性科学仪器设备。

积极推进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共性、核心关键部件,带动科学仪器设备相关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新兴领域的需求,自主研发相关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与大科学装置配套的重要科学仪器,提升现有重大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强试剂、软件模型、样品前处理设备等科学仪器辅助设备的研究开发,有效解决我国科学仪器设备配套性不足的问题。

加强科学仪器升级改造技术研究开发和二次创新。坚持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挖掘现有科学仪器设备潜能和利用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并推广应用;在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产生的科学仪器设备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化和应用研究,增强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二次创新,大幅提升国产科学仪器的产业化水平。

积极推进国产科学仪器的应用。一方面,进一步研究运用政府采购、产学研结合、科技金融等政策措施,出台促进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大幅度提高现有科学仪器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工作,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科学仪器的知名度。

(五)推进创新方法宣传与普及。

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重大进展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弘扬科学与创新精神,提高企业和公众对创新方法的意识,为开展创新方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创新方法工作。联合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推广创新方法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广泛深入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企业科协、工会的有利条件开展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相关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创新方法。将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方法的普及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科学方法的推广相结合,全面推动创新方法的普及。

(六)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方法交流。通过组建创新方法相关学术团体,创办学术杂志以及举办创新方法论坛等措施,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创新方法的重视和参与。

加强创新方法的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国外先进的创新方法的理念、模式,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相关领域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性,将创新方法作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创新方法工作的协调、咨询机构;制定推进创新方法工作的有效措施和方案,切实推动创新方法工作。

(二)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创新方法工作的投入,为创新方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必要的财税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创新方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