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十篇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十篇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37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篇1

一、调研课题及研究重点第一课题:专业合作社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对策。

研究重点:一、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法律定位和作用;二、发展专业合作社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三、发展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四、发展专业合作社应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五、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课题:基层社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研究重点:一、基层社的现状、定位及总体发展方向;二、如何对基层社组织体制、经营机制、流通机制和管理体系实行创新;三、基层社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四、现在发展专业合作社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五、分析系统基层社改革成功的案例及失败案例,并总结经验。

第三课题:村级服务社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

研究重点:一、村级服务社现状、定位及发展方向;二、在总结系统在发展村级服务社成功经验的同时,深入分析目前仍存在的文章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三、如何丰富村级服务社服务内涵,提高服务的档次。四、在发展综合服务社时,供销社应注意的问题。五、发展综合服务社的指导原则、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

第四课题:连锁经营网点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

研究重点:一、对系统在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的经验进行总结。二、分析系统在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网点的优劣势;三、分析目前系统在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网点的布局上应注意的问题;四、分析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网点对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五、分析农村连锁经营网点的发展趋势。

第五课题:我市经纪人和协会的现状、发展趋势、具体措施。

研究重点:一、我市经纪人和协会的现状;二、对经纪人和协会作用的认识;三、发展经纪人和协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四、发展经纪人和协会应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五、加快发展经纪人和协会的对策和建议。

第六课题:社有资产现状、存在问题和管理措施。

研究重点:一、目前市社本级社有资产基本情况和运作状况;二、社有资产的运作存在的问题;三、创新资产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七课题:财务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和管理措施。

研究重点:一、收缴直属企业红利的现状;二、市供销社直属管理企业红利收缴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八课题:系统干部队伍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和管理措施。

研究重点:一、供销社系统目前干部队伍现状;二、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及具体措施。

第九课题:系统内如何建立科学考核体系。

研究重点:一、供销社系统的考核体系的现状及实施情况;二、供销社考核体系存在的不科学方面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三、应对措施和建议。

第十课题:本级经济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研究重点:一、市供销社本级经济运行现状;二、存在的问题;三、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

二、课题调研的方法

课题调研的主要方法是,由机关各处室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选题开展调研或共同对综合课题进行联合攻关。原则上每个处室最少确定一个研究内容开展调研。各处室接本方案后应及时召开处室会议,明确调研课题、调研对象和内容、时间安排、组织领导和任务分工。请各处室于3月日前将确定的调研课题交办公室。

各处室在组织课题研究和调研活动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社党委召开的“增强三力、率先崛起”读书会精神,紧密工作实际,用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要把理论研究与工作研究结合起来,善于从工作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实践性强的具体对策,善于从理论上提炼概括,深化认识,形成思想性强的指导原则,力求推出富有理论性、实践性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讨的形式

鼓励各处室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调研成果统一采用调研报告的形式,标题统一在主标题下配一个副标题,副标题一般为“关于XXX的调研”或“关于XXX的调查和思考”。收集工作由办公室负责。请各处室于11月30日前一式三份交办公室。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开设专业

一、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统计,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特别是近年来,物流管理的发展,扩大了企业的销售范围,改变了企业传统的销售方式以及消费者的购物方式,使得送货上门等物流服务成为必然,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兴起。加之传统企业也加强了对营业成本的控制,对仓储、物流方面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也推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

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势头,但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却显得滞后。据统计,现在全国大专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的仅有1%,能培养博士、硕士的更是风毛麟角。物流市场这种严重供需不平衡的趋势,将直接影响到国内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加快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发展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商品流动过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系统也就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二是信息化趋势。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整个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物流业正进人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三是专业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为精干主业,提高效率,逐渐把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够发挥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物流合理化,从而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仓储现代化表现为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的人、机、物系统;运输的现代化则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五是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传统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但现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三流合一。

(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状况分析

物流业被普遍看好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据调查2004年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已达2400亿元,根据国家“863计划”,仅北京市为发展奥运物流已规划建设三个物流基地,四个大型物流中心,若干专业化配送中心,在北京地区将有30万物流人才的缺口,在全国将有60万缺口。据调查表明我国未来的7-10年都将处于物流人才需求的高峰期。

正是由于物流人才的短缺,物流业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金饭碗”。在北京首届物流人才专场招聘会上,40余家企业以高薪争相聘请“现代物流主管人才”,其中,最高年薪达到60万元,国有物流公司的年薪开价20万元以上,民营物流企业开价30万元以上,外资物流公司的年薪开价高达40万元以上。据统计在深圳、上海等地,一般的业务主管月薪在3000元左右,部门经理在5000-8000元,有的能够达到1万元以上。可见,物流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二、我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一)师资状况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经济管理系成立以来,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料,储备了一批专业知识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通过一系列渠道的师资培训,现能够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专、兼职教师2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0人,具有中级职称者11人,其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形成了老中青梯队结构。目前,该专业现有研究生和在读研究生10人。本专业教师科研成果丰富,主编、参编的公开出版的教材达20多种,公开发表的论文有30多篇,开发管理软件5种,完成国家教育部的科研课题一个,曾帮助地方企业策划过公关方案、市场营销方案、企业形象方案和企业文化方案,为地方企业举办厂长、经理及管理人员培训班20余期,培训人员800多人,大多教师长期受聘于附近的职大、电大、技校,并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这批教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些都为我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提供了师资保证。

(二)实验设施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篇3

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想有效满足网络操作系统从业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断更新发展的网络操作系统开发工作对高职院校教学事业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伴随着不断进步的社会、高速发展的技术,向高职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其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事业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进行实验室建设的全新机遇。而要让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具备这两个方面的素质,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就是最好而且最快的手段,在学校方面需要根据这教学方向配合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必须要构建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必须要构建能够与其进行有效配套的网络操作系统试验。在网络操作系统的课程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开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以及教学方式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网络课程教学的实验构建分析

2.1整合计算机有关领域的实验资源。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其对网络操作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其需要具备极为广泛的知识体系,不但要掌握计算机、数字逻辑等硬件方面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软件开发水平。而要想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就必须要通过课程与实验进行整合的模式,可见实验室的建设至关重要。所以,高职院校不仅要在网络操作系统实验室当中构建与网络操作系统有关的实验内容,同时还必须要进行相关资源的整合,并且还要针对各个实验室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调配。综上所述,资源方面的整合实质上主要是关于实验室管理工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实验中心必须要构建一套科学、灵活体系,以便于能够针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使得实验室能够对网络操作系统试验体系的构建工作与学生竞赛活动的组织打下坚实的基础。

2.2不断完善网络操作系统的实验教具。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操作系统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更新的趋势中,导致网络操作系统的开发工具也处于持续发展更新的势头中。例如,作为上一代主流的网络操作系统的开发工具,8031单片机现在已经非常少见,仅仅只是几年的时间,在微电子技术的推动下,以aRm体系机构的CpU已经完全取代了8031单片机工具,成为主流的网络操作系统开发工具。而许多高职院校实验室仍旧采用8031开发板,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意识到网络操作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网络操作系统的实验教具,使得实验室教学环境能够始终符合社会主流开发模式。

2.3构建覆盖网络操作系统生命周期实验体系。正如上文所述,当前社会所要求的网络操作系统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广泛的知识体系,并且要兼具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广泛的知识体系,高职院校就必须要构建与之配套的试验体系。鉴于此,高职院校不仅要从整体层面来构建网络操作系统开发实验体系,同时还必须要保障整个网络操作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完善性。即应当采用平台到应用、底层到高层以及硬件到软件的理念来构建网络操作系统的实验体系,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细分体系:①构建良好的网络操作系统开发环境;②移植网络操作系统;③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处理器;④开发网络操作系统的中间件;⑤基于网络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内容(核心编程与应用开发)。

三、结论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tp311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是建立于综合管理系统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主要是指对进行实验的学生进行实验设备、实验资(材)料、实验课程、实验结果等综合为一体管理措施。通过综合管理系统的实行,对学生的实验行业进行合理、有效控制,并自动分配与控制实验设备,快捷、方便地分发实验所需资料与材料,帮助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实验课程。在这一系列的实验室综合管理措施的落实下,最终可达到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优化实验时间,保护实验设备、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随着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对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完善,为了保证实验室使用效率的良好性,对实验室实行综合管理便也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在对综合管理系统的科学、合理应用下,为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

1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

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下,利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起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也已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高校实验室综合信息平台的构建,对优化实验室配置,促进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1.1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应遵循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并以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为宗旨进行。从目前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情况来看,其系统平台主要是一种基于微软.net技术架构的纯B/S(ie浏览器访问)结构的管理系统。此种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是根据教育部实行的“高等学校教育和教学改革工程”的相关要求,针对传统实验室管理问题设计的一种信息化管理解决系统[1]。通过该系统平台的应用,可实现设备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员、学生、教师之间互动的网络化开放管理(如图1所示)。

1.2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功能

对高校实验室进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主要是希望能够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实验室的全面管理,并充分地发挥实验室利用率,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有力的保障。基于以上方面要求,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便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主要的功能:(1)实验室门户网站管理功能。门户网站管理主要是指对本校实验室门户网通过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将实验室信息以及成果展示在内部网上,便于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了解与沟通。(2)实验室日常办公管理功能。实验室日常办公管理包括论坛、邮件、在线、课件、公告等方面的管理,通过综合化信息管理,更加便于教师与学生开展实验,利用场地与设备,也方便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3)实验室教学管理功能。实验室教学管理主要是指教学实践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从实验预习、网上预约、实验安排、实验考勤、过程、设备耗材使用等方面进行管理,进而促进实验教学的合理性。(4)实验室资产设备管理功能。实验室资产设备管理包括物资耗材、设备仪器等方面的管理,通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基本设备、耗材、仪器的信息库,对各资产设备的使用状态、领用、借用、报修、报废等进行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2]。(5)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功能。而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主要是指从实验室的规划监制、队伍建设、规章制度、环境安全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化评估、数据上报等实施综合化、信息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管理人员工作量。

1.3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是以学生做为核心,形成开放、互动、人性化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下,就必须要求实验室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满足人员、位置的开放性,因此,对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目前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其是以weB形式的B/S系统成为应用主体,管理信息平台是在微软.net2.0框架下实现的三层架构分布式架构,再以微软SQLSeRVeR数据库平台做为依托,形成简洁、方便、系统功能强大的实时交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采用此种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平台,具有如下几点技术优势:(1)基于.net开发语言。是microsoftXmLwebservices平台,该平台允许各种应用程序,利用internet进行数据共享和实时通讯,不论是采用何种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或设施设备,均可实现以上数据共享和实时通讯的功能。(2)基于服务的架构。利用webService技术,进行数据的实时交换,以XmL作为标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信息的通讯格式;将功能模块转变成可以调用的独立服务,提供更加良好的可重用性与通用性。而此种基于web服务下的架构技术,由于具备可适应性强、开发响应性好等多种特点,也成为了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最适宜的体系结构。(3)安全集成技术。安全集成技术多是采用:用户名+密码+安全身份认证+其他(根据用户实际可定制开发)的方式来显示,通过应用安全集成技术,可以让实验室管理与用户的数据运行更加安全[3]。

2结束语

从当下的发展形势来看,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已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实验室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结合人性化、综合化等理念设计和构建起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并于实验室管理中对其进行合理、科学地应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实验室的利用效率,有效管理与搭配资源,避免出现因设备、场地、师资不足导致的问题,进而也为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地基础。

参考文献:

[1]贾宝娣.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经济师,2012(09):99.

[2]唐岚.构建高校实验室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5):185-187.

[3]唐伟宏.基于云计算的实验室信息平台构建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0):4.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医学检验;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39-01

近20年来,医学检验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日益强大,它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经营学等多学科内容。在医学体系里,它主要作用表现为:对疾病的诊断、疗效及病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准确、及时的实验数据和检测手段,并能结合临床提供咨询和对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使之转化为临床诊断信息。随着科技在医学界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该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本文将简要在各方面探讨其发展趋势,并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

1检验医学发展现状

1.1检验人员素质普遍提高。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共有27所院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有3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近20年来,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在国内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围绕整个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也有一些定式,现已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1.2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我国的质控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如临床生化已形成了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倍受重视。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及分析后质控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3与时俱进,设备和技术得到良好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加快,促进了检验仪器的大量引进和运用,使医学检验实现了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结果更加快速、客观、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方法学的改进,新的检测项目不断增多,原来无法测定的项目得到了准确测定,以疾病为中心,以人体器官为中心的检验组合项目的综合运用,广范围、多角度地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

2目前医学检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学检验水平还是存在几个重要问题:

2.1理论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国医学检验领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硬件”的建设上,对检验医学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我国的医学检验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只能称之为“实验医学检验学”尚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理论体系,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不够,人员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低,阻碍了检验医学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2.2没有对人员进行合理搭配。现在医学院中许多临床科室人员臃肿,检验队伍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应有的“合力”。这种现象带来了诸多弊端,如(1)在同一医院内重复配置人员设备,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2)无法进行系统、科学的质量控制,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从事各项目检验的专业人员由于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很难使其业务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2.3质量控制工作不好。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最重要的关键之一,没有质量的检验不仅不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依据,甚至还会造成误导,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失。

2.4高素质人才缺乏。尽管我国医学检验教育发展已经历了近50年的漫长时间,但在我国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的基层乡镇医院中,高级医学检验人才严重缺乏,制约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质量。医学教育必须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3对医学检验发展的一些建议

3.1加强信息化和科学化发展。信息技术是廿一世纪发展趋向,集成电路、光导纤维、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国内、国际的互联网络将实现实验室之间,实验室与临床、医院间、图书馆之间,市内、国内、国际的信息交流,远程多媒体教育,远程实验室诊断系统会得到广泛的利用。因此,在临床检验领域,建立以收集加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已是必然趋势。

3.2向自动化和集中化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验学的发展,临床及科研部门对临床实验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许多以往依靠人工进行检验的项目逐渐被自动化仪器代替,无论检验的速度或检验项目的数量均比以往大大提高,如果仍然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的登录、计算、报告,就不能适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解决的途径是采用电脑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同时,由于芯片技术、干化学测定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型便携式分析仪器也会不断增多,给长期随访病人和家庭使用带来极大方便。

3.3提高检验人员素质。未来的检验医学向着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应根据社会和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检验人才。立足专业需要,转变教育模式现代医学检验,靠的是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检验人员不仅要熟练利用自动化仪器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对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分析解释,正确有效地将实验资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力度,拓宽专业口径,改变现有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知识面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检验人员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适应现代化检验发展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蓝保毅.检验医学的发展前景、趋势及潜在瓶颈[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69-02

“媒介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兴作业模式。在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媒介融合”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传播通道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近年来,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一、媒介融合趋势亟需复合型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生态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其中人才战略是改革的重点。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必须关注并适应这一变化,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不断改革新闻学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媒体融合复合型新闻人才。

追溯起来,用“融合”(Convergence)一词来描述媒介的发展状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是第一人,他于1978年最早提出此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兴盛,“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这一术语逐渐成为描述媒介发展趋势的通用概念。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这些研究可以说铺展到了与媒介相关的所有方面,包括媒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涉及到媒介经营与新闻传播的各个角落。

在媒介融合理论研究日趋繁荣的进程中,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也日趋兴盛。2000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newsCenter)”,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最早的也是比较成功的典范。其后,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百余家传媒机构都相继开展了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逐渐形成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国际传媒业媒介融合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呼唤着复合型新闻人才。曾到美国作访问学者的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在总结美国比较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后提出,媒介融合后新闻传播业需要两类新型人才:其一是能在多媒体传播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其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第一种人才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培养出来,只能在媒介竞争中大浪淘沙磨练出来。第二类人才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全面,能够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第二种新闻人才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培养出来的。新闻院校可以也应当承担起第二种人才的培养任务。2005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世界上设立了第一个媒介融合(convergenceemphasisofsequence)专业。目前,美国很多新闻媒体、新闻院校和媒介组织都在进行这类培训,让文字记者学习摄影、摄像技术,报纸编辑学习音频、视频编辑技术和图表制作等。力图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抢占先机。

近十年来,国内媒介融合大势乍起,但媒介之间的融合主要还是在报纸与网络之间,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2007年前后,新华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先行者,开始进行多媒介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他们在探索与实践中,迫切需要且目前仍感奇缺的,也是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与业界的探索实践相呼应,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已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2005年,蔡雯等一批赴美交流的学者首先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的相关理念与实践;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全国首设新媒体专业方向,开展了媒介融合新闻教育的实践;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但是,与国外新闻教育的改革相比,国内新闻院系的改革相对比较缓慢。学界对是否需要从新闻教育的角度对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回应,至今仍有争议,主要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技能,使之能适应各种媒体的要求;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媒介融合教育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什么都精通的人才,这样会让学生什么都会但什么都做不好。[2]总的来看,虽然还有研究者对媒介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疑虑的态度,新闻教育界针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对这一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趋势及早做出主动性反应和调整,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未雨绸缪,终归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做法。

二、现行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内在要求的不相适应

面对国际传媒业方兴未艾的媒介融合大潮,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新闻实践上,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新闻教育要超前把握,开展媒介融合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认真解析存在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探索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现行新闻教育实践,在应用型专业技能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要求之间,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其一,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大部分采取按媒体分专业进行专门性教育的学习方法。各新闻院系的学生,基本上是4年时间学习一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要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媒介融合的工作环境,则要求他们在4年时间内掌握多种媒体的传播知识与技能。如何处理好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矛盾,是培养媒体融合复合型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精通某一媒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涉及的内容很广,既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也需要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实践。大学四年时间,要求学生掌握并精通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其二,现有师资队伍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性媒介素养的差距。目前,承担新闻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任教的。他们在校所受的教育都是单一型媒介的,只熟悉或了解某一媒介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多种媒介融合贯通教育的媒介素养。即使部分从媒体转到院校的老师,此前的媒体实践也主要集中在单一媒体,同样缺乏综合媒介素养。二是媒体的实践经验不足。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新闻业界的现行变革状况了解不够,媒体实践经验特别是多媒体融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甚至是空白。三是教师担当的现行课程体系与媒介融合教育的矛盾。目前,各院校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还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设置的。老师在教学中,也是按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的。其三,是媒介融合教育与单一媒体实验室的矛盾。目前,各院校的新闻实验室依然是按照单一媒体教育的要求,分门别类地设置实验室的,如摄影实验室、电视非编实验室、报纸排版实验室等。媒体融合教育,要求实验室的设置也能实现多媒体融合,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

三、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可行性路径

未来媒体的主流传播形态必定是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新闻学教育应超前把握,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主动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现行应用型新闻教育与媒介融合教育内在需求的不适应,我们不妨变换一种思路,从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探讨应用型新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改革课程设置,变单一教育为全媒体教育

针对学生多技能学习与有限学时的矛盾,高校可以“一专多能”为导向,对新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4年的大学教育时间内,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和实践某一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对其他媒体的知识与技能则依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可能,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其选修涉猎。对“一专”的媒体,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精通”的目标;对“多能”的媒体,则只要求学生能了解和一般性地知晓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一、二年级可以集中安排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并完成各专业的初步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在培养媒介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即对各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初步树立媒介融合的理念,掌握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学年,则可以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将来可能就业的方向,选择专业。对所选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要按照“精通”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体系。与此同时,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其他专业的课程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全媒体教师队伍

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当务之急,是要引导教师清醒地认识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培养超前把握的责任意识,逐步树立媒介融合教育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要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新闻业界的变革与发展。运用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解析媒介融合的理论建构、技术支撑、体制架构和运行机制等,对媒介融合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归纳,为媒介融合教育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针对媒介融合教育的内在需求,要充分发挥各位老师的业务专长,使其在培养学生“一专”的知识和技能上发挥作用。讲授专业课的老师要有计划地“走出去”,进一步了解当前业界的变革和发展状况,及时将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要大力改革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大一、大二阶段,可以尝试在专业基础教育上将各媒体打通,同一门课程试行多个老师讲授多种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大三、大四的授课则要突出“精通”意识,引导学生在精通某一媒体的基础上达到对其它媒体更深层面的认知和熟悉。

(三)打通媒体界限,构建以媒体融合实验室为中心的实践基地

要从媒体融合教育的需要出发,建成与未来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全真教学实验室。要大力开发基于全媒体资源库的多种媒体业态融合的实验室管理系统,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种媒介各自独立的实验室。媒体融合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一站式全流程运作,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体融合意识和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把课堂和实验室变成解读与创新媒体融合的模拟试验田,紧跟业界媒体融合的创新实践,培养合格的“一专多能”型全才。以媒体融合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式复合型人才,是新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它期待着更多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破题攻关!

参考文献: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BYoD;二维码;实验室信息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45-03

informationSharingplatformforLaboratorybasedonBYoDandtwo-dimensionalCode//wanGXin

abstracttofacilitatetheperformanceofvariousmobiledevicesplayagreatrecognitionandapplicationoftwo-dimensionalcode,andtheemergenceofBYoD,notonlyyoungpeoplemorerespectforindividualityandfreedom,butalsofullydemonstrateditsefficient

andconvenientfeaturesintheofficeandlearning.BasedontheBYoD

concept,usingtwo-dimensionalcode,theserverstructures,adaptiveendmobilewebusagetointegratelaboratoryresourcestoenableaccesstolaboratoriescapableofwirelessnetworksbasedonmobiledevicesisnotinstalledonthescannedtwoappdimensionalcodequicklyobtainthenecessaryresourcestoexperiment.

KeywordsBYoD;two-dimensionalcode;informationsharingplat-

formforlaboratory

1BYoD

当前,移动互联网在全球掀起新的发展高潮,特别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移动应用和服务不断丰富,迅速进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阶段[1]。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年轻人更崇尚性和自由,不管针对企业还是个人,自由选择办公终端无疑可以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所有的这些都促生了BYoD(BringYourownDevice)的产生和繁荣。BYoD,带自己的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上班或学习,其最大优势与特点就是能保持各种用户终端的良好体验。

2二维码

将特定的几何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二维平面上形成黑白相间的图形,并以此来存储数值、文字等信息。使用过程中,采用移动设备的摄像头或者扫码枪进行扫描,进而实现二维码数据的读取[2]。由于二维码的信息存储量大、读取效果好、可靠性高、具有防伪性、成本低容易推广,因此已被广泛使用。

3实验室信息共享平台与二维码

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实验中心拥有各类实验设备超过3000台,招标采购文档、入册登记、实验指导、视频教程、厂商资料、维修记录、借用记录等内容,对于所有的实验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难度较高,而且学生有时并不能完全掌握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错误操作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

因此,针对本单位工作流程所设计的实验室信息共享平台与二维码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也在实验设备管理上更加简化。

系统功能设计实验室信息共享平台是基于B/S架构的网站形式,集合了网站常用功能,并且利用HtmL中viewport

标签将用户端网页作为自适应网页,即根据访问设备屏幕尺寸的大小,自动调整网页尺寸,以适合屏幕的分辨率。除常见的管理系统功能外,本系统最大特点是可以将相关资源如视频、文件、音频等网络存储路径的链接生成二维码,通过标签机将二维码打印出来粘贴在对应的实验设备上,结构图如图1所示。

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部署在服务器中,管理员通过个人工作站进行实验设备资料的管理,通过系统生成二维码后并将二维码用标签机打印出来粘贴在相关设备上。用户通过移动设备扫描实验设备上的二维码获取相关资源链接,如实验设备使用视频教程、电子版实验指导书等。

移动用户端系统功能由于本系统基于BYoD,因此,不需要针对oS平台或者android平台开发相应的app,系统基于B/S架构,移动用户端设备只需要利用浏览器或者二维码扫描即可获得相应资源,具体如图2所示。

移动用户端可以借助平台自带浏览器,通过登录实验信息共享平台移动网站浏览所需资源,也可以扫描设备上二维码标签,通过标签内容链接到相对应资源上。图2中第二种方法就是利用浏览器扫描了示波器上的二维码,便可打开示波器使用教程视频。

二维码管理该平台最大亮点是将二维码生成的方式融合在管理员后台网页的页面中,通过添加新资源,系统自动为新添加内容生成新的二维码,如图3所示。

二维码生成机制是根据名称来生成,如果有同一类资源名称相同的,则只生成一个二维码;如果不同名称,二维码则会不同。自动生成的二维码可以下载并保存成图片格式,放入标签模板中打印即可。

4结语

云计算技术的真正落地,正在促使移动互联网进入深度应用时代。该系统基于“智能”“融合”和“开放”的设计理念,实现基于BYoD理念与二维码的使用将资源统一整合管理,极大提升管理效率[3]。随着移动平台与网络的发展,mooC、网络公开课、资源共享平台等在线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因此,BYoD理念及二维码的应用显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这一点可能不仅仅是使用者喜好那么简单[4]。云、移动互联等诸多技术趋势所带来的学习与生产效率提升、投入成本降低以及应用多元化等优势,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王亮,张娣.二维码在移动出版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2(11):75-78.

[2]张月雅.二维条码在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9-60.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篇8

教学与临床脱节

当前各类自动化检验仪器层出不穷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实际工作,工作效率、精确性和准确性等得到极大提高,传统手工检验项目或方法由于操作繁琐和耗费时间长等原因,渐渐不能适应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手工项目和方法逐步被高自动化、高效率的仪器设备所取代。检验医学教育虽仍以临床检验作为主要方向,但是教学内容并没有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推陈出新和同步发展,沿用多年的传统手工检验项目仍然在各种检验专业教材中占据主要位置,既不符合医学发展现状,也与临床检验科的实际工作脱节。自动化仪器的广泛应用和手工检验项目的逐步压缩,造成检验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的相互脱离,而且这一问题将随着检验自动化仪器设备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更加突显出来,可能导致医学检验专业的学习“学而少用”甚至“学而无用”,同时由于学生不能迅速适应临床检验科实际工作的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对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及维护保养、结果分析以及质量控制都不熟悉,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进而影响就业。

毕业生就业问题

受到高校招生规模和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目前全国已有超过80所院校开设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各高校检验本科招生规模以50~80名/年为主,亦有少数院校每年招生超过100名或低于50名,每年为国家培养4000~6000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检验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滞后,局限于临床检验,专业面窄,学生就业方向单一,绝大部分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医院检验科、血库、疾控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从事临床检验工作,而这些机构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培养和引进,医疗人才状况已经渐趋饱和,特别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卫生医疗机构甚至还出现超编,进一步增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开设检验工程方向的现实需求

检验医学技术日新月异,而带动和支撑检验医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检验仪器,检验学科不断实现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方法标准化和管理科学化,同时也带来仪器维修保养、体外诊断产品研制、实验室信息系统开发等一系列临床研究和实际应用问题。因此,检验医学教育的培养重点应逐渐从技术操作型人才向综合素质型人才转变,可加强专业特长培训,形成不同专业培养方向如检验工程方向,以适应检验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并在检验学科的产业化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

1临床检验常规工作的需求

随着我国医院现代化建设速度的明显加快,大量先进的医疗仪器更加普及,检验科是贵重仪器设备比较集中的科室,所使用的仪器种类繁多,临床检验的原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仪器使用、保养、维修和试剂匹配等方面的要求相当复杂。目前仪器设备维修保养主要有购买售后服务合同、付费维修、生产厂商售后技术支持等方式,但不管何种方式均需付费,而且费用相当昂贵;同时由于工程维修人员往往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故障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和临床诊治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仪器管理是科室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室要自己担负起维修保养的主要任务,但是我国各级医院检验科设备维修技术人员明显不足。培养既熟悉临床检验常规工作、又精于仪器维修保养的专业人才,对仪器设备进行全方位有效的管理和保养,同时承担部分临床检验工作,不仅可以延长设备寿命,大幅节约维修费用,而且设置仪器维修保养人员几乎没有增加任何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保障临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治因故障停机或发出错误报告而造成的巨大损失。

2研发体外诊断产品的需求

自动化检验仪器设备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县级和县级以下医院或卫生所都拥有基本的自动化检验仪器,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型城市医院检验科,全实验室自动化已成为新的发展目标并逐步实现。但是,包括医院检验科、血库、疾控中心、卫生所、独立实验室以及教学、科研院所等在内的,我国各级各类医学检验相关单位所使用的自动化检验仪器绝大多数为进口产品,常用的大型检验仪器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流式细胞分析仪等,中小型检验仪器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荧光显微检测系统等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自动化检验仪器设备少之又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将诊断产业列为重点领域,为加强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促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国民支柱产业,2010年863计划生物医药技术领域设立体外诊断技术产品重大项目,指出项目总体目标“突破一批体外诊断仪器设备与试剂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可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外诊断产品的任务十分紧迫。开设检验工程方向,加强电子仪器制造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具备体外诊断产品和自动化检验仪器研究开发所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专业人才,不仅适应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而我国检验仪器设备一直停留在临床应用的下游局面也必将改变。

3实验室网络信息化的需求

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广泛应用催生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并迅速发展,LiS系统可协助检验科完成日常检验工作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可以减轻检验科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并使检验信息存储和管理更加便捷、完善。但是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临床检验软件开发标准,各地临床检验部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自行其事,致使开发的软件系统五花八门,相互交流十分困难。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势必会对LiS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LiS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不仅需要面向院内,还需要面向社会,加强内部联网和各地之间的网络互联,把分散在各处的信息汇集共享,为临床检验管理服务,为临床一线服务,最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LiS系统的建设不是对现行系统的简单模仿,而是对现行系统进行分析、诊断和管理设计,并提出具体的改造方案,因而需要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及网络开发专业人员。检验医学教育开设检验工程方向,加强网络基础和开发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既熟悉临床检验常规工作、又精于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必将有助于医学实验室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检验工程方向培养方案研究

当前医学实验技术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既能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又具有仪器维护和网络开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成为各大医院检验科的稀缺人才资源。以往此类人才的培养多是检验专业毕业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凭兴趣自学成才,也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检验设备或网络技术服务,逐渐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多见于设备仪器生产或经销厂家。总之我国目前检验与工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不成规模、缺乏规范、耗时较长,已经难以满足检验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南方医科大学检验医学系在现有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方向)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新办检验工程方向的本科教育,顺应当前检验学科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现状和趋势,促进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1培养目标

1998年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液中心和防疫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十多年来,相对于检验医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革,传统临床检验方向培养目标定位滞后,局限于临床检验,专业面狭窄,学生就业方向单一,已不能适应检验医学学科的持续快速发展。

在深入分析传统临床检验方向的现状问题、开设检验工程方向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南方医科大学检验医学系筹划新办检验工程方向本科教育,并确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和检验医学科学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检验仪器设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临床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维修维护及常规检验工作的高素质检验工程人才。”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依据检验工程方向的培养目标,在广泛征询临床检验一线专家、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专家教授、检验仪器生产制造工程技术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检验医学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后续深造和持续发展,确立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检验医学为主干学科,确定电子工程技术及网络设计开发相关12门课程、检验医学5门专业课程为主要课程,初步建立检验工程方向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结构,并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检验工程方向课程体系主要由四类课程群构成:

①人文社科课程,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组成;

②公共课程,主要由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构成;

③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医学基础课程和工程基础课程,前者主要由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遗传学、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组成;后者主要由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数学建模等课程组成;

④专业课程,主要由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传感器、网络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课程组成。

3培养模式

医企联合培养是指把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等三种行为相结合,充分发挥医科院校、附属医院和企业单位等的合作优势,把学生培养作为中心任务,科研活动和生产活动为教学活动服务,但同时又保持科研和生产活动独立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南方医科大学检验医学系不断加强与检验仪器生产制造厂商、实验室网络开发机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独立实验室等企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检验技术平台、庞大的检验项目群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聘请企业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参与检验医学专业检验工程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等工作。医企联合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医院与企业的沟通反馈,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明确,也使企业获得更满意的人才,学生可以结合现实需要学习和充实自己,可将实习企业作为自己工作的选择对象,有利于缩短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开设检验工程方向的预期效果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B/S;;;预约;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2-8958-02

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LabsBookingplatformBasedonweb

JiXiao-hui1,XieJie2

(1.DepartmentofComputer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Luoya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03,China;2.Centerofmoderneducation,Luoya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03,China)

abstract:analysisprincipleandsystemstructureoflabsbookingplatformbasedonweb,proposedtouse/implementingthedynamicmethodsofoperatingdata,describedthemainmodulesofsystem.

Keywords:B/S;;;reserve;database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信息化网络建设日趋完善。高校教学管理网络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基于的实验室预约系统的应运而生。针对目前实验室手工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安全性、可控性等缺点,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设计开发基于web的实验室预约系统,师生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网络上浏览实验室资源的web页,并进行相应操作。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方式,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整个系统中,实验室管理人员在网上实施统一管理,只需在后台进行管理维护。该系统利用网络方便快捷信息传输、资源共享的优势和后台数据库支持,大大减轻实验室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也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

1B/S模式

B/S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机构,客户端是一个标准的浏览器,服务器端是webServer,而webServer与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的紧密结合。它把传统的C/S模式的服务器进行了进一步分化,分解为一个数据库服务器和一个web应用服务器,从而构成了具有三层结构的B/S体系:第1层是用户界面,提供用户与系统的友好交互;第2层是应用服务器,专司业务逻辑的实现;第3层是数据服务器,负责数据信息的存储、访问及其优化。

B/S体系的主要优点是便于扩充应用、升级,维护简便。一般采用webServer、数据库系统、组件,来构成中间及后端的应用服务、数据库服务系统。这种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两层结构中原发性的问题。采取多路复用、异步传输、消息队列、数据库连接池等技术,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易管理性。

2

(activeXDataobjects,activeX数据象)是的一个内置组件,是一种可以提取web页面、开发者轻松存取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可以在用户端实现网上实时更新显示的web数据库技术。是位于开放式数据库互接(openDataBaseConnectivity)oDBC和oLe数据库之上的高性能的数据访问接口提供了开放式的数据操作对象模型允许开发人员使用任何语言和统一的编程模式来操作各种与oDBC和oLeDB兼容的数据库。与技术相结合可以建立和提供包含数据库信息的web页,并通过执行结构查询语言SQL命令让用户在浏览器中进行数据的输入、修改、删除和更新等操作。

利用访问数据通常步骤如下:

1)加入命名空间

2)建立连接

建立与特定数据库的连接可以使用Connection对象。基本语法:

DimstrConnasString

strConn=provider=SQLoLeDB;DataSource=(local);"&"initialCatalog=yuyue;UseriD=sa"

DimobjConnasaDoConnection

objConn=newaDoConnection

objConn.ConnectionString=strConn

objConn.open()

3)创建Command对象

Command是对数据源执行SQL命令并返回结果。基本语法:

DimstrSQLasString="SeLeCt*FRomstudent"

DimobjCommandasaDoDatasetCommand(4)创建Dataset对象

DataSet对象是支持的断开式、分布式数据方案的核心对象。填充数据及给数据集命名如下语:

DimobjDatasetasDataset=newDataset

objCommand=newaDoDatasetCommand(strSQL,objConn)

objCommand.FillDataSet(objDataset,"stu")

4)关闭对象

完成对网络数据库数据的操作后,可以使用对象的Close方法关闭对象,将其从内存中清除,释放出更多的服务器资源。

objconn.Close

3实验室预约系统设计

实验室预约系统软件设计方案,用B/S模式来设计实验室预约系统,服务器端采用webServer+SQLServer2005数据库系统+组件来构成预约的应用及数据服务系统;校园网上计算机作为客户端web浏览器;系统升级和维护只要在服务器端完成,可以灵活地适应系统数据不断更新的需要,减少工作量,同时可进行远程系统维护。

1)操作系统。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0Server,客户端计算机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即可。

2)web服务器。使用微软的iiS5.0版的作为web服务器。

3)数据库服务器。选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系统。

4)组网方式。本系统运行于用tCp/ip协议组建的校园网上,可以跨网段,通过服务器连接或直接连接,组网方式灵活。

5)硬件平台。预约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可用一台或分别用一台专用服务器,或高档pC机。互联网设备可采用交换机或HUB,带宽为10m~100m或1000m光纤。

4数据库设计

利用技术的对象可以与多种类型数据库连接。考虑到实验室预约系统中的数据信息量大,访问数据库频繁高,根据系统实际设计需要、执行效率和维护的要求,采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系统。设计合理的信息存储结构在本系统中至关重要,即要满足实际中信息记载要求,还要减少数据的冗余、提高执行效率、达到信息控制作用。

5模块设计

实验室预约系统的主要模块如图2所示。

1)学生web页。学生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确定用户合法性及用户类型、权限,才可进行实验室预约信息的查看,浏览公告及留言操作。

2)教师web页。教师可以进行实验预约,预约管理,资料管理和课程管理,经过实验室管理人员最终审核批准,这些信息才可以在客户端浏览器上看到。

3)实验管理人员web页。主要完成管理人员对实验室预约、预约审批、用户管理、课程管理及数据维护。

6结论

1)本预约系统实现预约中数据高度集中的无纸化管理,降低了人工数据处理的出错率。

2)利用网络的特点,保证信息及时快捷传播。预约系统用户操作界面友好,便于师生操作。

3)预约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限制,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使原本涉及师生人数多,工作量大、过程烦琐的预约工作,对于师生及管理人员都变的简单高效。

4)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校园网的建立为教学的网络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仍需要广大师生及计算机应用、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梁莹.基于web的在线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韶关学院学报,2004(12).

[2]赵增敏2.0案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检测质量,发展趋势。

根据CnaS评定准则要求,检测实验室应开展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保证。即,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控检测的有效性,所得数据的记录方式应便于可发现其发展趋势。为此,本检测实验室,为保证检测质量,做了大量工作,按照检测工作的流程,实行了现在流行的“过程管理”理论。通过对检测依据与项目、检测程序、测试信息维护、质量问题处理、设备状态管理、器件样品库建设等进行管控,通过检查管理要素的过程控制,为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检测工作,打下坚实技术与管理基础,现将具体做法交流一下:

检测依据与项目制定

检测依据是检测工作的基础。对于大部分单位对检验的项目与要求不太明确,只有依靠检测单位的程序与经验,开展相关器材的检验工作。本实验室根据本单位的工作条件、实际需求,根据可靠性要求的等级,有针对性地制定通用二次筛选规范,规定各类器材的检验的项目,以及每类器件的测试参数。对于特殊器材,可以单独提出特殊检查项目与要求。对于经过相关验证流程后,转入大量生产时,可以将相关二次筛选要求进行固化,将所有器材的检验要求进行固化,进行传承,这样确保器件状态可控、质量可靠。

检测程序确认与评审

检测程序的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为此,强化检测程序的管理非常重要。根据各类器材的复杂程度,采取不同的软件程序管理方法,对于简单的器件可以进行程序确认,通过班组长确认即可。对于复杂的器材通过评审会的形式,对检查的参数、程序以及程序的有效性进行评估。通过严格的程序评审,确保所有器材的检测程序的正确性、有效性、适应性,达到测试深度、实现测试目的。对于确认与评审过的程序要统一保存备份,确保检测程序可靠。

检测信息实时维护

对于各类器材的检测信息需实时输入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各类器材的检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保存。通过相关基础信息的处理,可以有效反映实时的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反映一段时间,部门工作运转情况,甚至每位职工的工作完成情况,以及按时完成情况,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实时维护信息的保存,有利于各类检验信息的备查。

质量问题处理

强化质量问题的处理,通过设备比对、数据比对、器材失效分析、样件比对、问题复现等手段,对器材检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质量问题严格落实问题原因追溯,确保器材的批次质量,确保对个别器材问题处理到位,杜绝问题器材用于产品中。

设备状态管理

设备是检测工作中的重要标尺,尺子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工作质量。为此,要通过设备自检、校准、期间核查等手段,定期开展设备的检查工作,确保设备的状态良好,不会由于设备原因,造成器材检验的误判。通过设备的有效监控,确保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设备状态的良好。

器件样品库建设

为做好相关器件的问题定位,建立器材样品库非常重要。各单位可以根据任务的需求,建立样品库清单,组织收集器件样品,并完成测试。同时,开展实验室间数据比对,将双方单位测试情况进行比对,将完全一致的结果,作为衡量设备状况的依据。在发生测试问题时,能够迅速确定器件原因还是设备误差等,确保器材检验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