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十篇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十篇

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49

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篇1

【关键字】绿色空间;传统文化;伦理性;表;里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引言】非典的无忌横行,印度海啸的嚣张,北京雾霾的常态化,南极冰川融化的不争事实,这一系列大事件的发生突显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趋严峻,而钢筋水泥筑就的现代都市更使生存其中的人渴望自然,回归绿色的期盼。同时,盲从中的一些误区也催生了设计界的极度“物化”的跟风现象,反映在思想上就是对绿色空间的营造只是停留在“表”层次的模仿,所谓的绿色,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砌和语素的叠加。究其根源,道德伦理性才是东方文明思考一切事物的“初点”,更是设计界所依从的根本。人、绿色、设计三者辨证关系所构建的绿色空间思想体系,从应用、精神、文化的角度诠释其本质和深层次的思想,为现在和后来者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表”和“里”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2004年10月16日在南京召开了中国首届环境伦理学国际研讨会。会中澳大利亚学者mathews认为要构建环境伦理学,必然要赋予一个全新的理念,要从东方的道教、佛教中寻求,环境伦理学是不可能建立在西方那种主客二分的思维基础之上的。[1]那么,人、绿色、设计三者的辨证关系必将成为本世纪全人类关注的焦点,有必要构建和重组新的绿色空间思想基本体系,如图所示:

一、人与绿色的和谐性(精神)

绿色的概念狭义上讲,是自然界中普遍可见的颜色,是人生理需求上的一种认知;广义上讲,绿色在精神层面上陶冶人的情操,也是传统文化“意”的感悟。

中国古代在人与绿色的相互融合方面,儒道的传统哲学思想功不可末。儒道哲学的共融点是“天人合一”,是在生命的基础上,作为兼自然与上帝二义之“天”与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和谐关系。“贵和尚中”是儒家伦理的一大特点,“贵和”即贵和谐、和为贵;[2]同时,道家哲学虽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没有象儒家思想那样被重视和采纳,成为非主流思想。但其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总之,中国古代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一致认为人是天地所生,是自然中的一分子,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彼此相互依赖。可见,绿色空间思想体系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更是人类经过岁月历练后的精神沉淀。

二、绿色与设计的可持续性(文化)

儒家的“贵和”和道家的“自然义”都是建立在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恰恰设计的文化性是绿色空间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本思想体系进一步的拓展和不断革新的平台。

人类从原始社会为了生存而掘穴或简单的围合,到如今的钢筋水泥筑就的庞然大物,是人类在不断解决居住需求过程中,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装饰手法来诠释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特点,以及空间和人的关系,在装饰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现实中,经常面对的许多客户在谈项目时,大多会提到最好能体现设计的地域文化,诸如此类等等。文脉及地域场所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发展所积淀的产物的体现,设计在认知上是简单的拿来还是弃“表”取“里”,其实这是个人感悟的过程,不仅是对尺度的感悟、空间的感悟、对人性的感悟,而对待文化依然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所谓“神形兼备”就是“天性为神,人性为气,物行为形”的高度概括,有了人性的“气”才可驭“形”于动人。中国的园林特色举世无双,遗留下来的经典园林中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大多体现了主人文学修养,融入了主人的情感,同时加上能工巧匠完美的结合,赋神于其形,才有了如今的浑然天成的气质和灵动。多数的园林并非是现今的容貌,规模也不是建设一次到位的。它是一个不断感悟、不断修缮、不断补充的过程,是不断地注入自己的感情,达到“里”与“表”的完美结合。古为今用是要有选择的采用,取意舍形或形意兼之。如把提炼和抽象化后的符号语素融入到现代空间语境中,拿来的符号必须是否符合特定空间语境所追求的文脉特征,这样的拿来才不会使符号停留围合的“表”。可见,在设计作品中如不考虑文化融入和做到有感而发,其作品必定是苍白无力的,这也是东方文化的一种情结。

人类不再沉于征服自然,而学会了和谐相处;人类不再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感悟到了“表里如一”的永恒和文化的厚重。绿色空间思想体系所宣扬的文化性是设计的精髓,也是古老文明得以繁衍生息的源泉,更是社会和谐得以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三、人与设计的技术性(应用)

人与绿色追求的是和谐,绿色与设计蕴藏的是文化,而人与技术却是和谐、文化的完美结合。在绿色空间思想体系中,人与设计间的关系却是整个系统的实践环节,但在我们身边却存在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技术决定论思想,想把技术与老祖宗的理论分离的误区或断章取义。伴随着技术文化的垄断,其越来越暴露它的负面性,也意味着与过去的逐渐割裂。

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已把一切一切都寄托在技术上,不自然间取代了“过去”,它带来文明也带来了种种不安,正如荷兰哲学家舒尔曼言:“技术正在变成全球的力量,它开始染指人类的历史根基,而且正在向人类历史注入极不稳定的因素”。[4]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要在设计与环境间找到一个平衡模式--“中间技术”。它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技术选择上的经济性、本土性和技术水平的简单合适性。批判的继承现代技术,不顶礼膜拜西方的技术也不相信技术的无用论,其实正是儒家的“尚中”即崇尚中庸之道思想。设计师必须能动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对“中间技术”的理解,这也是设计界一直在追求的最佳状态。

“尚中”是我们传统的伦理思想,虽在技术和商业利益的浪颠中显的是有限的,却是非常重要和值得思考的。对有些在法律中难以限制和规范的行为,设计者能从伦理层面认识自己的行为并找到可行的方向,为人类的和谐、可持续构造一个真正的绿色空间。

【结语】

绿色空间思想体系在应用、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剖析和整合我们的思想,它在人、绿色、设计彼此的辨证关系中诠释了人类生命活动与存在的意义。绿色空间思想不是纯粹的概念,需在应用层加以深化和延伸,才能真正认知建筑围合空间的本质,感知其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时,从传统伦理哲学的高度阐述其“里”的深层次表述,让其融入我们的血液,体现在我们的实践中,进而才能为我国本土文化设计的发扬光大找到厚实的土壤。

参考资料:

[1]王国聘.在吸收与交流中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中国社科院哲学所,2004

[2]《荀子天伦》

[3]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

[4]e・舒尔曼.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面的挑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篇2

电力行业近年来逐渐加大对电力信息化的投资,这仿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电力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必要支撑,另一方面却显示出巨大耗费的it诟病。主要表现在:设备越来越多,耗电越来越大;硬件越来越复杂,所带负荷率越来越低;CpU不断增加,CpU利用率不断下降;软件越来越庞大,业务利用率越来越低;系统架构越来越复杂,系统效率越来越低;数据越来越多,数据重复率越来越高。

这些都被戏称为“it富贵病”,那么如何治疗“it富贵病”?今年6月于青岛举办的“2008年电力信息化高级论坛”正是以“绿色电力it与信息安全”为主题,“绿色电力it”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继业在本次论坛上做主题演讲,详细阐述了绿色电力it的理念。

电力信息化亮起红灯

据王继业介绍,评估电力信息化发展有三个不可忽视的评估指标:高耗能指标、重置硬件率、软件功能利用率。发展至今,我们发现,这三个指标纷纷亮起红灯。

王继业具体阐述了上述这三个指标的实际情况:“在高耗能指标方面,我国每年800亿元的政府能源消耗中,仅it产品能耗就已经达到了50%,2007年中国仅用于服务器的电源和冷却总开支达19亿美元。”

在重置硬件率方面,即使是规模不大的业务系统,往往也需要一套系统配置多套硬件;为保证业务可靠性,每台设备还要配置双机系统。“造成硬件冗余越来越多,相对负载越来越小,服务器CpU利用率不到10%,磁盘存储系统平均利用率35%~50%。此外,机房UpS的供电效率为50%~60%,空调的效率仅在50%左右。”王继业说。

在软件功能利用率方面,各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数据信息难于共享。自行开发的应用系统工具化、通用化不够,系统层次多,结构复杂,但真正使用的功能很少,利用率低。

绿色电力it应运而生

王继业认为,为了应对上述这些问题,电力行业必须打造绿色电力it。

王继业说:“要实现‘绿色电力it’首先要从‘绿色it’谈起,所谓‘绿色it’,是指高效、集约、简化、安全、可靠、节能、环保、高性能的信息产品、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应用。”王继业进一步解释了“绿色it”包括的3个层面含义,即由it厂商提供的“绿色it”产品、全人类共同开发并广泛应用的“绿色it”技术以及各个终端用户的“绿色it”应用。其中“绿色it”应用是关键,“绿色it”技术和产品是基础。

“‘绿色电力it’是‘绿色it’在电力行业应用层面的体现,是指在电力业务信息的计算机采集、加工、分析、处理、存储、传输及检测等过程中体现出便捷、易用、高效、安全、可靠、集约、简化、业务连续性等特点,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的结构清晰、层次简单、统一开放、互联可靠、灵活扩展、节能环保,使信息系统能够真正友好地辅助电力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在线控制和规划预测。”王继业介绍说。

具体来说,绿色电力it应包括如下内容:

1.机房设施:包括机房的规划设计、UpS设备的选择、空调设备的选择、电源的选择等,主要体现在节能、环保和高效。

2.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包括系统的整体规划、系统资源的整合等,主要体现在简化、层次清晰、集约。

3.信息系统硬件:包括信息系统应用使用的计算机主机、计算机服务器、存储系统、个人计算机等,主要体现在利用率高、高性能、共享。

4.系统软件:包括信息系统应用底层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支撑软件,主要体现在产品种类简约、高效。

5.业务数据:包括各业务系统应用产生的各类数据及其数据库,如主题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规划、数据字典等,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合理组织上。

6.应用系统:包括电力生产、营销、财务、工程项目、物资、人力资源、协同办公等各个电力业务系统,主要体现在流程合理、运转通畅、功能合理、应用全面。

7.工具软件:这些产品应体现在功能使用率的提高上。

除了系统规划和架构的设计之外,从it技术角度来看,有很多途径可以实现“绿色”。王继业认为,要实现绿色电力it,需要如下这些相关的技术。

首先是虚拟化技术。这是目前实现绿色it的主流技术,包括服务器虚拟化、操作系统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应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等多个方面。虚拟化技术把一个物理设施虚拟成若干个独立的逻辑设施,或把若干个分散的设施虚拟为一个大的逻辑设施,用户可以在独立的逻辑设施上进行操作,通过虚拟化技术可扩大硬件的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从而有效利用资源。

其次是电源与散热技术。可实现计算机主机、服务器以及电源设备的节能与散热。

三是管理、安全性、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软硬件系统的安全、可靠和自动化管理,实现it系统的可控、在控、能控。

四是精简自动配置技术。可以对软硬件进行按需分配,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五是重复数据删除技术。进行智能数据压缩,实现数据的绿化。

六是Soa技术。可实现信息系统基础架构的优化和简约。

如何打造绿色电力it

“优化it基础架构和整合资源是构建绿色电力的必然途径。”王继业表示,it基础构架的优化需要做到三点:一是高生产力,通过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和嵌入知识来增强生产力;二是高度简化,简化工作环境的部署、配置、管理和安全特性,提供至关重要的能见度,让it管理能够随时随地做出必要的反应;三是高度整合,与windows平台及其应用和管理基础设施实现整合,提高系统的整体有效性和响应度。

对于电力行业来说,未来的数据中心应是高性能、高可靠、高扩充、高安全、高管理的承载中心,王继业表示,要打造绿色节能的数据中心,需要进行4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1.场地优化:对数据中心物理环境进行优化,包括场地布置调整、设备机柜优化、布线路由优化等。

2.智能冷却:优化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包括温度控制、风量控制、压力控制等。通过智能冷却服务的实施,实现温度、风量、压力等的动态控制调整,使it设备的制冷能耗降低20%~45%。

3.电源改造:对数据中心内it设备的供电系统进行改造,包括电源路由优化、UpS系统优化。通过分区供电和冗余供电提高数据中心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和以及可扩展的灵活性。

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篇3

关键词:绿色生态设计;包装设计;应用

1绿色生态包装设计内涵

①降低能耗。在保证包装的合理性和舒适度的基础上,尽量节约包装材料,更杜绝过度包装;

②可重复利用。使用包装后,能够经过回收、处理,进行二次利用;

③可循环使用。使用后的包装,经过回收和特殊处理,可以在其他领域继续发挥使用功能,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负担;

④可降解。这是绿色生态包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内涵,相关包装材料不会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的污染。其可以得到有效的腐化和降解等处理[1]。

2绿色生态设计对包装设计中的影响

2.1对包装设计主旨的影响

在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融入绿色生态设计理念,要求设计师应始终坚持以下原则,即确保环境污染现象不会在包装的整个使用周期内产生。因此,设计师必须对传统的包装设计结构以及应用于包装中的材料进行转变,应用生态环保的理念来对保障的使用、处理以及再生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在最初展开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合理的选择包装材料,对相关材料的绿化功能、环保性能、可回收性、回收处理方法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综合思考,从而在最大程度利用相关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包装材料的应用价值,促使其充分体现出绿色环保的理念[2]。同时,在对减量化设计方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减少无用包装以及过度包装现象发生的概率,不仅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够在实现包装基本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环保的目标。

2.2对包装材料的影响

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应以可回收利用以及可再生的材料资源为主。食品、服装等不同的商品对包装拥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也存在差异。针对食品包装来讲,可食性包装材料应被应用于内包装中,这样一来,不仅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还能够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在包装液体产品的过程中,玻璃瓶作为可回收的主要材料,应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减少处理废弃物的流程,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在选择包装材料时,材料是否可降解应作为设计师重点思考的问题,目前,最佳材料为纸,这一材料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降解,同时回收利用率较大,有助于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3]。

2.3对包装设计结构的体现

简化包装结构的提升资源利用率,避免浪费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后期处理使用过的包装材料时,也能够达到降低能耗的目标。因此,可拆卸组装应为绿色生态包装的结构特点,这不仅可以促使包装材料的使用时间更长,同时还能够高效回收、循环利用[4]。设计师应从运输便利、节省材料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包装结构进行设计,同时还应提升包装的吸引力,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而努力。例如,彪马作为一个知名的运动品牌,在鞋盒包装上进行了创新,即将鞋盒与购物袋进行连接,内部支撑纸团以及外部包裹棉纸在运动鞋中得到了省略,同传统的包装相比,这一包装占据的空间更小,二者相差35%,是资源节约的典型。

3绿色生态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3.1在包装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包装图形不仅代表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以及一个品牌的文化,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出人们的需求。包装图形设计应努力应用概念、抽象和具象的图形。①具象图形。主要构成元素为自然形态,在对商品的特点进行真实性展现的过程中,通常以摄影和绘画的方式为主,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②抽象图形。通常包含多种元素,如点、线、面等,拥有较强的冲击力,是从人们的审美需求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③概念图形。表达中综合应用了具象图形与抽象概念,包装设计通常会同产品设计进行结合,并努力将企业的文化、发展历史以及背景进行体现,从而给予消费者特定的意向。在绿色包装设计中,应从商品的特点出发,将自然形态应用于包装图形设计中,也可以综合应用多种绿色元素,如手绘环保插图、绿色生态环保图片等。例如,西湖龙井茶包装中,主色为绿色,主题背景为手绘插图,整个设计效果给予人们一种较强的舒适感,不仅完美的呈现出了生态环保的理念,更将茶的本质体现了出来。

3.2在包装设计主旨中的应用

产品包装设计,必须达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目标,新时期,产品包装设计还必须充分体现另一主旨,及环保和生态保护。因此,设计师在展开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从产品本身的价值和特点出发,并将其同绿色和环保理念进行有效的融合,确保绿色生态信息可以被消费者所接收。例如,三星GalaxyS4手机在进行包装的过程中,将黄色作为主色,充分给予人们一种舒适感,同时还将“100%可再生生态环保纸”的字样标注在了包装侧面,是传递绿色环保理念的成功经验,同时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形象,产品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3.3在包装潮流性中的应用

近年来,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多数消费者都产生了较高的环保意识,因此,为了迎合人民群众的口味,多数生产厂家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都应用绿色作为了主色,从而实现了生态环保设计的目标。例如,在Gartner公司的手机推广广告中,将生态环保材料作为手机的主要包装材料,有效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此该公司的手机销售量也有所提升。小米手机应用了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充分体现了环保和绿色理念,符合现代设计潮流的发展方向,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3.4在包装创新性中的应用

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设计、技术以及生产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而包装设计中应用绿色生态设计理念,就是设计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例如,在圣诞树茶包包装中,以简单的白色和绿色作为茶包的主色,图形以树形剪裁为主,简单的将主题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同时又能够体现环保的理念,绿色吊牌在茶包上的应用,对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是绿色理念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这一设计深得人们的喜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都开始进行绿色生态设计,包装设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同绿色生态设计进行有效融合的。通过合理的绿色生态设计,相关产品的包装实现了可降解、可回收循环利用的目标,不仅能够高效满足人们对商品包装的使用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宏民,戴佩燕,周均,等.产品生态设计的关键技术及方法[J].包装学报,2015,5(2):45~51.

[2]戴宏民,戴佩华.食品和包装机械的生态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J].食品工业科技,2014,34(19):266~268,307.

[3]周大鹏.零包装———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生态设计形式[J].中国包装,2016,36(8):24~26.

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篇4

【关键词】绿色建材;特性;发展途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困扰着人类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以环保为主旨的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建材、绿色家装、绿色照明等新名词陆续出现,让新世纪即将成为一个绿色时代。

人类传统的建筑材料给人类社会带来物质文明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在其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带来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对此,绿色建材应运而生。这里所强调的“绿色”并非一种颜色或是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而是一种环保标志。人们使用绿色建材,居住绿色建筑物,必须根据环境价值,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部潜力的无污染技术,在选择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时,考虑尽量减少从生产原料开始到生产全过程的各环节对环境的破坏,即必须作出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的选择。

1.绿色建材

1.1绿色建材的概念

1992年国际学术界定义绿色建材为“在原料采用,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的涵义相当宽,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总的来说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并且有利于健康,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且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材料。

绿色建材亦称为生态建材、环境调和材料、健康建材等。狭义地讲,它指那些无毒无害、无污染、不影响人和环境安全的建筑材料。而广义的定义则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即要求绿色建材不仅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健康要求,生产、再利用和废弃后的处理过程中都必须满足环保要求和“绿色”标准,从而与其它建材明显区别开来。

1.2绿色建材与绿色建材产品

绿色建材与绿色建材产品是两个常用,既相关又有所不同的概念。由于社会上关于绿色建材评价和检测最终都具体到建材产品。因此实际中这两个概念常被混淆。从前述已知,说某种建筑材料是绿色或生态环境材料,是指材料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达到绿色和环境协调性能要求,而绿色建材产品,特别是装饰装修材料,则主要指在使用和服役过程中满足建材产品的绿色性能要求的材料产品和工程建设材料产品。它们之间的差别简单言之在于一个是对全程的评价,一个是局部的特点。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材料在不同过程中的绿色涵义和要求不同,绿色评价标准必然出现差异。

但是,如果简单地把绿色建材简单地等同于绿色建材产品,只管在使用阶段的材料产品性能这种“结果”,不管材料生命周期的其它过程情况,那不仅仅是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且最终会有害于社会和消费者自己。因为,即使是满足产品性能国家标准的同一建材产品,或满足同样建筑功能的不同建材产品,由于采用的生产工艺、装备的先进程度不同,其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资源能源消耗的影响可能有天壤之别。更不用说那些性能低劣,粗制滥造的伪劣产品。例如新型干法水泥和普通立窑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和实心黏土砖,前者得到国家政策鼓励发展,后者则被明令要求关闭和限制生产使用。

1.3绿色建材的特点和类型

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比较具有如下的特征: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含汞及其化合物,不使用铅、铬、镉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产品设计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不仅不能损害人体健康,还应对人体健康有益;产品应具备多方面的功能,如抗菌、灭菌、防霉、防火、阻燃、除臭、消声、防射线、消磁等;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再利用,没有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对环境的负荷尽量小。根据绿色建材自身的主要特点,绿色建材可大致分为:节能型、利废环保型、安全舒适型、保健型、特殊环境型等几种类型

2.绿色建材的发展途径

新时期,根据我国建材产品发展的自身情况,探索我国建材工业由传统建材向绿色建材发展的有效途径,将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途径主要有:

2.1强化宣传工作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绿色建材的知识和现实意义,在设计师及消费者中普及绿色建材证明标识。只有经过国家认可的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并符合相应规定的建材,才可以被授予绿色建材证明标识。强化全民族的绿色意识,以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绿色材料的推广和应用。

2.2建立并完善标准认证体系

目前,我国具有较完整、配套的产品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标准,这是组织生产、开展营销活动的依据。但还应有绿色准则的标准,将绿色建材纳入规范管理体系。

2.3通过建材企业对现有产品实行节省资源的措施,如降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成品率和产品质量等。其次还要充分利用回收资源,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建设时期,要充分利用建筑垃圾,我国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年产量约320亿吨,回收利用,替代原材料生产新型建材,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可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2.4研发高科技的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和设备

关停或合并那些高能耗、污染严重的小规模企业,合理优化组合,使现代化的绿色建材产品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我们还应发展节能型材料,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应考虑节能问题。

如太阳能发电材料、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等。

2.5关注绿色建材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

建材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没有涉及到建材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包括资源消耗、能源消耗还有三废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否废弃物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对此,技术上已经有一套办法,通过下工厂实际审查企业的表单、产能、用电量。

目前,水泥、玻璃、卫生陶瓷、铝型材等已有相关标准,对单位产品生产能源消耗进行限额,分及格值和限定值两档,应该按限定值提出要求,以引导绿色建材的规范发展。

3.结束语

要想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确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良性循环,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建筑师所应有的积极态度。绿色建材作为绿色建筑的载体,集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前沿科学技术于一体,代表建筑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方向,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时展的潮流。总之,现代绿色建材的发展,涉及多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绿色建材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通过上述发展途径,将有越来越多的新型、高质量的绿色建材被开发和使用。

参考文献:

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篇5

关键词:绿色印刷;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也成为我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而近年来在印刷业中风起云涌的绿色印刷,很好地契合了十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

绿色印刷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利于推动印刷业转型升级,不但保护环境,保障员工与消费者的健康,同时也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节省费用,提升品牌形象,扩大收入。特別是出口导向型印刷企业,“绿色印刷”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水平达标,成为获得优质海外客户订单的“通行证”与“护照”。

1绿色印刷的概念

“绿色”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对具有“环境友好”与“健康有益”两个核心内涵属性事物的一种形容性、描述性称谓。“绿色印刷”则是对具有上述两种属性的印刷过程与方式的称谓。在印刷方式方面,绿色印刷主要是指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污染少、节约资源能源的印刷方式;在印刷过程方面,绿色印刷则是通过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对印刷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的无害化处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节约,从而减少对人体、环境的危害以及资源的浪费。 

绿色印刷强调在顾及当代人的同时兼顾下一代人的生存发展,它要求印刷企业近期利益与国家长远利益相结合,绿色效益与经济效益相接轨,以实现绿色环保事业与市场经济的双赢为目标,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印刷强调在印刷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宗旨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为“人”服务,重点关注民生的健康与安全。

绿色印刷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绿色”,体现了“环境友好”与“健康有益”、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印刷”是指采用环保型材料和工艺的印刷方式,也可理解为: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威胁人体健康,节约资源消耗的印刷方式;不仅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先进科技水平,也是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说,绿色印刷主要是指印刷过程中产生污染少、节约资源和能源、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可自然降解、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印刷。通过绿色印刷的实施,可使包括材料、加工、应用和消费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状态。 

一般而言,绿色印刷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⑴减量与适度——绿色印刷在满足信息识别、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是用量最少、工艺最简化的适度印刷。⑵印刷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含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⑶在印刷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不应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公害——即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制造产品、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

3绿色印刷的意义

2011年5月的《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印刷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其别指出要引导产业绿色转型,组织好“绿色环保印刷体系建设工程”,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制定和完善绿色环保印刷标准,开展绿色环保印刷企业和印刷产品的认证,推进我国绿色环保印刷的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我国的绿色印刷体系。

为实现印刷业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11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2012年,绿色印刷显示了“质变”,国家首先从“教科书”下手,让“绿色”真正走进印刷世界。

实施绿色印刷是我国印刷业“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印刷的深入开展,还有赖于全行业及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为绿色印刷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为绿色印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势必又将掀起一阵绿色印刷发展狂潮。

4如何有效实施绿色印刷

4.1选用环保型油墨

印刷工业中油墨必不可少,且使用量很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也最为严重。首先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油墨溶剂在印刷、干燥过程中的挥发会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形成光化学烟雾,还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其次是油墨颜料中的钳、铬、汞等重金属元素,如果含有这些重金属的油墨用于食品包装或与人体密切接触物品的印刷,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减少油墨对环境的破坏,就要使用无污染的新型油墨。其中水性UV油墨兼有水性油墨和UV油墨的优点,具有无刺激、无污染、安全等特点标准及认证,被人们认为是污染物排放几乎为零的环保产品。

4.2使用Ctp和数字打样

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通过电脑将Rip后的图文信息直接输出到印版上,去掉了作为中间环节的软片,减少了制版中软片输出、显影、定影和晒版等步骤,大大减少了含银、对苯二酚等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大的废液的排放,也减少了紫外光对人体的伤害和对空气的污染,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福音。

与Ctp对应的数字打样技术正在逐步淘汰制胶片晒版的传统打样工艺。数字打样与Ctp技术一起宣告了数字印刷时代的来临,同时也宣告了使用多年,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胶片即将退出印刷市场。对人体和环境伤害较大的重金属和有毒显影剂也将不再使用,这一技术无疑极大的加快了印刷走向环保的步伐。 

4.3使用无污染的胶片及显影液

由于目前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采用Ctp和数字打样工艺,激光照排机还随处可见,含银盐胶片的使用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定影时废水里就含有银离子,因而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显影液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其中的显影剂一般是对苯二酚等对人体有害的药品,长期接触会造成毛发脱落、皮肤发红,严重的还能引起眼部疾病。

现在有—种干片成像技术,使用一种特殊的胶片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它没有传统胶片的曝光和显影过程,不需要任何化学物质就可以成像,因而被称为“绿色胶片”。

4.4大力推广柔性印刷 

柔性印刷在包装领域独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采用水基油墨,不含有毒有机物,正好符合现代包装印刷的绿色化发展趋势。水基油墨的最大特点是明显地减少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从而减轻了大气污染,改善了印刷车间的工作环境。由于它的环保特性,特别适用于食品、饮料、药品等物品的包装印刷。

4.5尝试无水胶印和无醇印刷 

无水胶印使用斥墨的硅酮树脂涂布印版,在图文部分除去涂层就可以吸收油墨,实现图文转印,因此不需要润版液来实现水墨平衡。而润版液中含有易挥发的异丙醇等有毒有机物,长期被人体吸入,会影响肾、肺的功能,甚至还会引起皮炎或造成神经系统受损。所以,去掉润版液,使用非溶剂型油墨,可以说是无水胶印为环境保护做出的一大贡献。

除了在生产工艺中去掉润版液外,我们还可以寻找它的代替品来减少ipa对工人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无醇印刷正好满足了要求。这种替代品主要来源于乙二醇和乙醚类的一种或两种化学品再加上其他的添加剂而组成,具有较好的环保性能。

4.6开拓数字印刷市场

数字印刷直接从计算机到印刷品,不需要胶片和印版,省去了传统印刷的很多中间步骤,避免了有毒化学物质如显影液等的使用。数字印刷采用的是新的成像技术,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传统印刷在图文转移过程中有机溶剂的挥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4.7淘汰覆膜、上塑工艺 

为了美观,现在很多印刷品都要覆膜上塑,然而这一工艺却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首先它会像我们平时使用的塑料制品一样造成白色污染,覆在印刷品表面的薄膜和其他塑料制品一样难以降解,并且在加工中有苯介入,对人身体有害。除此之外,覆膜后的纸张还无法回收利用,浪费了资源。我国造纸的纤维素的来源是旧纸回收,经脱墨后制成纸浆,循环利用。但是覆膜的纸张却不能回收利用,相反,如果简单的进行焚烧处理,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我们应避免使用这种印后加工工艺。

4.8采用环保型上光涂料 

印后上光和覆膜一样,也可以保护封面,提高印品光泽度,但是工艺比覆膜要简单,成本也低一些。过去使用的是溶剂型上光油,使用过程中会有挥发性有机物(VoCs)挥发,很不安全,对环境的破坏也很大。而新型的水性上光油和UV上光油不含溶剂,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目前已在烟标、酒标、食品包装袋等产品的包装上得到广泛应用。

4.9重视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

在绿色印刷的整个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理念,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为人服务,重点关注公众的健康与安全。要使广大印刷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地球资源,有利于人体健康,造福子孙后代,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尽可能消除印刷中由于环保问题造成的危害,进而给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4.10积极推行绿色印刷认证

在印刷行业开展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是实施绿色印刷工作的重要途径。绿色印刷认证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进行,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具备条件的印刷企业申请绿色印刷认证。国家对获得绿色印刷认证的企业给予项目发展资金、产业政策和管理措施等的扶持和倾斜。 

自2010年印刷业正式推进实施绿色印刷以来,绿色印刷在我国成绩显著。目前,我国已有153家企业获得了绿色印刷认证,绿色印刷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基本形成,实施绿色印刷工作成效日益显著,在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惠及民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5结束语

印刷品无处不在,印刷与人们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企业都是全球经济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又是资源的利用者,理应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绿色印刷,不仅关系到印刷业自身的长远利益,更关系到全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绿色印刷,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印刷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与环境和社会和谐一致,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者。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印刷业长盛不衰。

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篇6

首先,考前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是因为《考试说明》充分体现了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命题的基本原则,具有规范考试命题和指导备考的双重作用。

《考试说明》不仅细化了《考试大纲》有关考试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而且明确了试题的题型设置和难易比例,并提供了示例样题,大大增加了考试的透明度。因此,研读《考试说明》,除了关注学科所考知识点的表述,更要关注有关能力要求的说明,注重由应知走向应会,减少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更为全面准确地实施各项复习应试的策略。譬如对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取消选择题而完全采用简答题和表述题的说明,就不能只停留在题型变化的理解之上,而是要全面分析题型变化会给文本解读、问题思索及思考应答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甚至包括赋分的变化,都要能相对应地加以说明。

其次,考时答题内心有所说明,是因为在各种表达方式中,说明尤为强调科学、客观有标准,这正符合考试特别强调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说明又是语文试题答案呈现的主要表达方式。

2010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直接与说明的表达方式关联的就有好几处,涉及阅读对象、问题设置和终极要求等。像要求提取关键词的第3题,语段本身就是说明文。再就是在题干上直接明示要求加以“说明”的,有第9题的(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第16题: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特别是作文,“绿色生活”的命题包含了较多的说明的成分,加上“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的要求,写成说明文或者具有说明方式的文章也就很自然了。

必须充分认识:以阅读理解、阅读鉴赏为主体的语文试卷,其所有关于文本解读的问题都需要用说明的方式来进行回答,包括关乎文本全篇的思路、意蕴、情感和指向文本局部词、句、段的含义、作用、特色等。其中,凡明确要求加以说明的问题,又更为强调客观性和逻辑性。回答问题要客观,就是要从所问对象(指向)的实际出发,不能有丝毫的主观臆测和判断;回答问题讲逻辑,就是要完全合乎对象的特征以及自在的存现关系。譬如第9题的(2)对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所表达的惜别深情作简要说明,就必须说清楚“醉”与“别”的关系,是因为就要与知音惜别而借酒浇愁,不能只说“借酒浇愁”或“不忍分手”;对“江风引雨”,更不能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来替代说明,或者把诗句翻译了了事,必须要说清楚此时风雨与诗人心中情感的关系,即悲凉的心情在凄凄风雨的烘托下愈发凄凉。再看第16题要求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讲求说明的顺序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在有了先后次第标识的框架下,对象和目的又决定着只可说明而不是复述。不少考生以叙述加说明的方式来加以回答,看似也答到了全文的思路,但完全是一种扫描式的碰撞,根本谈不上“简要”。

更多的时候,说明会渗透在高考语文试题问与答的结点之上,也就是针对所问,从分析对象到思考问题,最终组织应答,说明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思路和表达。像第13题,要求简要分析领队的形象。所谓分析,本质上就是要具体说明作品通过对人物哪几方面的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形象特征。需要的是说明而不是描绘,不明究理的考生自然不能简洁明快地点对点地加以说明,而是罗哩罗嗦地复述故事情节或对人物乱加评论,明显搞混了表达的主次轻重。还有第11题,要求分析画线部分描写峡谷险峻气势的表现特色。综合所问的对象和所提的要求不难看出,只要能概括说明作者为显现峡谷险峻气势而如何进行描写的即可,包括视角、方法、效果等,而不必做联想式的描绘或点评。其实,即使是像第7题判断下列对文言语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也还是一个能否说明的问题,即必须对相关选项的表述做出明确的为何不符合实情的说明。

面对语文试题,从审读题目到给出答案,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有所“交待”总是必要的。除了以说明的方式明确做出回答,更多的还是要在做出判断或组织应答时经历一个内在的思考、分析并加以自我说明的过程,这就是思维力,其对于确定结果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就拿第2题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来说,就绝不能单凭感觉来做判断,至少要对其中使用不恰当的三个成语及其句子有所说明。选择的结果只是一个符号,但排除、筛选的过程却包含着说明的要素。由问什么到选哪个、答什么,始终都离不开对“为什么”的追寻,特别是文学类作品阅读中的探究题,更是过程性说明与终极性说明同在。像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首先,探究的结果必定要以说明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将探究的要求或方向具体落在文本上,就是要搞清并说明“小说―形象―意蕴”的内外联系。对形象,只要能说明类别特点即可,无需叙述描绘。据此就不难看出,《溜索》中有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有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然后分别说明其意蕴之所在:人物的个体形象体现了一种在艰险面前不畏缩的态度,人物的群体形象体现了一种在艰险面前讲协作的精神;动物的形象有牛、马、鹰,都是为了来隐喻人,意蕴自然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作者对其笔下这些形象所怀抱的情感态度,或褒或贬当一目了然。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了解它的特征开始的。包含有古诗文阅读、现代散文或小说阅读、现代实用类文本阅读几大块的一份语文试卷,强调的是对考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应对这样的考查,就必须识得文本,懂得文体,只有深切了解并准确把住阅读对象的属性特征,才有可能与文本作深入的对话。而说明正是把住不同文体、文本特征最直接明了的一种方式,因为说明之“明”恰是落在对象的特征之上的。因此,只要触及文本阅读的主观题,都应有一个先于答题的关于文本属性特征的自我说明,而后再以说明的意思伴随着对题干的解读,并最终将这些意思融入到答案之中。像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只要能够说明“写牛是为了写人,环境描写也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也就能顺理成章地说明“牛的恐惧从侧面表现出峡谷的高峻”,“牛的恐惧映衬出了‘我’的紧张,牛的恐惧反衬出领队等人的无畏”。小说《溜索》四个主观题回答的如何,无不与自我是否清楚并能说明小说的要素关系有关。还有第9题(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分析之前,要在心里说出送别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大致走向,而后再联系诗句说明“代”的角度变化以及“情”的深远,其实也就是用诗句的意思来说明陆时雍如此评价的道理。不少考生简单地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答,失却的正是对相关评价的具体说明。

说明之于作文的意义,更多的是关于“题”的各个方面。从命题看,由“提示语+题目+要求”三部分组合而成的作文试题,其中的提示语总是客观、平实地解说、介绍有关的对象或概念,并且事物与事理的说明同在。通过“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解说,也就很自然地导出了以“绿色生活”作为作文题目的要求。从审题看,能否准确领悟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即提示语与题目之间的关系,与能否做到符合题意作文息息相关。当提示语已明确指出“绿色成为崭新的生活理念”,作文还大写特写绿色的本义,不仅谈不上深切,而且很容易偏离题旨。那种把“绿色生活”当成衣食住行皆要带一个“绿”字的叙述或议论,无疑是没弄明白“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不是颜色而是理念的解说。

作文不能认识试题中相关说明的意义和作用,撇开提示语,又不能够自我准确地对题意做出解说,文不对题的情况比较严重。文本阅读答题,对分析思考过程中要有交待说明的意识认识不足,说不出也说不清该与不该,只好撒大网逮小鱼。从2010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的设置以及考生应答的实际可以看出,认识不到说明作为一种介于形象与抽象、局部与整体、问题与答案之间不可短缺的思维与表达方式,认识不到过程性说明与终极性说明在阅读与写作时或内言或外表的价值和影响,就难以保证条分缕析、探幽抉微地答题和作文。

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篇7

一、写法解说

1.字词镶嵌式

朱光潜: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在描述句中,嵌入表达作者用意的字词,作谓语、定语、状语、插入语等,进行定性定位定向评论,表明作者意图,渲染气氛,点染意境。如网络上对80后90后大学生的说法:

(1)回不去的乡村,留不下的城市。

(2)漂在北上广,8090后倔强成长!

解说:

第一句用“回不去”修饰“乡村”,用“留不下”修饰“城市”,在第一层矛盾“城市”与“乡村”的基础上,构成新的矛盾“回不去”又“留不下”,凸显了当今大学生的困窘与无奈。

第二句一个“漂”字,生动地表现了大学生的无着落,无方向;一个“倔强”又展示了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面貌,给人无限的希望!

2.半句嫁接式

前半句话是描述,后半句话马上转化为心灵和情感的反应,马上转化为主观想象和内心独白,表达思想感情。

(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2)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路,怀念着另一条路。

解析:

第一句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感觉,前半句是描述,后半句主观想象“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从树缝里透过来的路灯光暗淡中又明暗不均的特点,表达作者心中那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

第二句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林中路》中留下的一声叹息,先交代“林中有两条路”,马上转化为心灵反应,作者借此表达选择的无奈、执着的坚守和追寻的希望。

3.句段提炼式

在记叙、描写相对独立完整的句子段落后面,用一二句话,或另起段落,提炼普遍性、广泛性或自我化的警世意义,即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总结、评论等,表达写作意图,揭示主题。如:

(1)陆蠡《囚绿记》第8段: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解说:

前面两句主要是叙述描写囚绿的原因、目的;后面三句主要是用议论抒情来表达情感。

(2)郁达夫《故都的秋》第13段: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解说:

这是另起的说理性的段落。作者先表明观点南国之秋“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然后用具体事物对比说明南北秋色不同,秋味不同,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二、综合运用

文以载道的“载”是“述”,“道”是“评”。文章可先述,也可先评,但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是有述有评,都要议论抒情。

1.写人记事

①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②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③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④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⑤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⑥只记得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氏造人传说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挥丢了腿和胳膊。”⑦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苏叔阳《我的老师》第三段)

解析:

(1)字词镶嵌式

第①句在肖像描写中嵌入“慈祥”作定语,修饰“眼睛”,突出老师的和蔼安详,激发读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半句嫁接式

第②句前半句描写头发充当句子的主语,后半句转化为主观想象作谓语,以有形接无形,虚实相生,让抽象的“忠厚”具体可感。

(3)句段提炼式

第③到⑦句是句段式写法。第③到⑥句描写老师的腿,有肖像描写,有语言描写。老师讲课时即兴发挥,借女娲造人的传说为自己解嘲,寥寥几笔就使老师直面人生的气度和乐观、幽默、风趣的个性特征跃然纸上。第⑦句马上转化为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反应,表达学生对刘老师的尊敬。

2.写景状物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③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韩开春《荷叶》第一段)

解析:

(1)镶嵌式,第①句话中的“皱褶”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寓评论于描述,点明地理特点和季节时间,渲染了古徽州的深秋气氛,与古徽州的粉墙黛瓦的典雅古朴浑然一体。

(2)嫁接式,第①句话在叙述季节时间,描写宏村特点后,马上嫁接“果然气派非凡”,表达作者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惊叹。

(3)提炼式,第②句描述村前环境,点明“画桥”后,第③句寓评论于叙述,说明“画桥”具有代表性,强化以“画桥”为代表的古徽州的典雅古朴。

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篇8

【关键词】演示文稿;设计;配色方案

设计一个好的演示文稿,主要因素之一是颜色的配置。常常有学生问,怎样为ppt设计一个配色方案?其实如何配色这个问题,是一个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的问题,简单是对有色彩感的人来说很简单,复杂是对80%的人来说很复杂。颜色作为信息表达的有效工具,它不但可以表达信息而且可以增强文稿的效果。你所选择的颜色及其使用方式可以有效地感染观众的情绪,从而确保演示活动的成功。选择颜色前,我们需要了解颜色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颜色的分类

了解颜色的分类,可以从色环开始。色环中包含12种颜色,这12种颜色被分为三个组:

原色:红、蓝、黄。从理论上讲,所有其他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混合产生的。

间色:绿、紫、橙。这些颜色都是通过混合原色形成。

复色:橙红、紫红、蓝紫、蓝绿、橙黄和黄绿。这些颜色通过混合上述六种颜色构成。

二、颜色之间的关系

根据颜色在色环上的位置,颜色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

色环上相对位置的两种颜色被称为互补色,比如红色和绿色。

色环上相邻的颜色被称为近似色。每种颜色具有两种近似色,他们分别在色环上位于其两侧的。比如,黄绿色的近似色就是黄色和绿色。如果有多个近似色按色环中的顺序排列组合,那就会出现渐变。

三、颜色选择原则:

关于颜色组合,你可以使用microsoftpowerpoint中预定义的具有良好颜色组合的颜色方案来设置演示文稿的格式。如果你想你的演示文稿更加个性化,可以使用以下色彩搭配原则:

(一)补色搭配

补色的强烈对比可产生动态效果。但是这种色彩之间强烈的对比在高纯度的情况下会引起色彩的颤动和不稳定感,在搭配中一定要处理好这种情况,不然会使得画面冲突非常严重并破坏整体。互补色搭配在正式的设计中比较少见,主要由于它特殊性和不稳定,但是很显然的是,在各种色相搭配中,互补色搭配无疑是一种最突出的搭配,所以如果你想然你的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那互补色搭配或许是种最佳选择。

(二)近似色搭配

使用近似色可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近似色搭配常常在自然中被找到,所以对眼睛来说,这是种最舒适的搭配方式。,一般这种色彩之间的搭配显得平静而舒服。但是在使用近似色搭配的时候,一定要适当加强对比,不然可能使画面显得平淡。

(三)三角形搭配

这种搭配是在色环上等距的选出三种色彩进行搭配的方式。三角形搭配是种也能使得画面生动的搭配方式。在使用三角形搭配的时候一定要选出一种色彩作为主色,另外两种作为辅助色。

(四)分裂互补色搭配

这是种互补色搭配的变体,它的本质是使用两个近似色来代替互补色中的一个,以达到既有互补色搭配的优点,也可以弥补互补色搭配的弱点。分裂互补色的对比依然非常强烈,但它并不会像互补色搭配那样产生颤抖和不安的感觉。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种非常好用的搭配,一般来说,使用分裂互补色搭配的画面对比强烈,而不易使色彩产生混乱的感觉。

(五)矩形搭配(双分裂互补色)

这同样是互补色搭配的变体,相比上面的分裂互补色,这个搭配是把两种互补色都分别替换成了两种近似色,在色环上,四种颜色的位置就构成了一个矩形。这种搭配的色彩不但非常丰富,而且能使画面产生节奏感。当其中一种色彩作为主要色时,这种搭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搭配中要注意色彩冷暖的对比。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心理感受:

除了上述颜色搭配原则,还应该了解不同的颜色会给浏览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红色:是一种激奋的色彩。它有刺激效果,能使人产生冲动,愤怒,热情,活力的感觉。

绿色:介于冷暖两种色彩的中间,能使人产生和睦,宁静,健康,安全的感觉。

橙色:具有轻快,欢欣,热烈,温馨,时尚的效果。

黄色:具有快乐,希望,智慧和轻快的个性,它的明度最高。

蓝色:是最具凉爽,清新,专业的色彩。它和白色混合,能体现柔顺,淡雅,浪漫的气氛。

除此之外,每种色彩在饱和度、透明度上略微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有了上述颜色搭配的基本知识后,你是不是不再为了制作演示文稿颜色搭配的时候头痛了呢。

参考文献:

[1]暴凤明.配色设计原理[J].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01

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篇9

关键词:水培花卉室内环境应用前景

现代设计提倡“绿色设计”,其中包含两层意义,“一是现代室内所使用的环境系统和装修材料,如空调涂料之类,都在不同程度地散发着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必须采用新技术使其达到洁净的‘绿色’要求。二是如何创造生态建筑,使室内空间系统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同时这里也包含在室内外空间大量运用绿化手段,用绿色植物创造人工生态环境的问题。”[1]“绿色设计”的提出正是缘于人类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

生活空间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改善空间气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环境空气,调剂空间的温湿度,影响室内小环境气候,是城市空间创造绿色环境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创造生态环境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室内环境难以满足植物自身生长需要的阳光、水分、空气、温度、湿度等条件,室内植物往往生长不良。所以,公共场所、星级宾馆的植物绿化和花卉陈设,往往都是高价雇请花木公司进行养护和按时更换。室内花卉较高的养护成本与技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室内绿化的范围和水平。近年来,水培花卉因其清洁、美观、易打理和环保等特色日渐成为室内绿化和装饰的时尚新宠,为室内环境设计赋予了一种崭新的绿化元素。

一、水培花卉的属性特点有着室内绿化独具的优势

水培花卉,是指以水为介质,将原来生长在土里的植物通过基因诱变,直接栽种在盛有营养液的容器里面,使其可以生长,甚至开花结果,是室内绿化的一种新型栽培方法(图1)。水培花卉与传统土培花卉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清洁卫生,运用范围广

水培花卉不需要土壤,所以无杂草、无异味、少虫害。水培花卉生长在清澈透明的水中,不施传统的肥料,不易滋生病毒、细菌等。

由于水培花卉的清洁、环保和易于管护等特点,无论是办公室、商场、酒店、酒吧、医院、学校,还是书房、卧室、客厅、卫生间的花基、露台、地面、橱窗、柱头、窗台、床头、茶几、书桌、博古架、天花板、墙头等都可以成为水培花卉的装饰点,使人们可以广泛地、近距离地领略花卉的动人魅力,而又不受异味和虫蚁的滋扰。

2.适应性强,易于养护管理

酒吧、舞厅、茶馆、餐馆等场所往往是以人工照明为主的相对封闭环境,光照、通风、温湿度等条件对植物生长均不佳。然而水培花卉本身处于水的环境,而且在选育时已考虑了它的耐荫性,所以水培花卉不需要太多阳光,在上述室内环境也能生长良好。

种过花的人都知道,有些花每天都需要浇水,尤其是娇气的花卉或盛花期,如果一天不浇水花叶就蔫了。而水培花卉就省去了这个麻烦,只要一两个月更换或添加一次清水,然后加少许营养液即可。水培花卉较低的生存环境要求,省去了设计师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水培花卉生长环境和管护细节的麻烦,为室内绿化设计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便利。

3.调节小气候,有益于身心健康

居室空间往往相对封闭,若摆放一些水培花卉,则可以增加室内空气湿度,调节小气候。特别是寒冷的冬季,室内供暖可导致空气干燥,若在室内种植一些水培花卉,无异于在室内放置了蒸发水源,可有效增加室内的空气湿度。

水培花卉还能制造氧气和负离子。大部分植物在白天都会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景天、芦荟等植物的叶片在释放水蒸气的时候还会产生负离子,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特别是冬天,门窗严闭的情况下空气流通不畅,室内容易缺氧,如果居室中栽种一些水培花卉的话,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氧气、湿度会明显改善,有益于身心健康。

4.净化空气,降低室内污染

现代装修材料和家具材料经常有诸多有害气体,如甲醛、氨、苯、铅、汞等,这些物质多是来源于胶合板、复合板、大芯板、胶粘剂、油漆、乳胶漆等,不可避免地给室内环境带来污染。不过,若在室内种养一些水培花卉,如绿萝、常春藤、发财树、黑美人、白鹤芋、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等,它们可以吸收室内环境中的甲醛、氨和苯等有害气体。再者,水培花卉的枝叶在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的同时还可以释放氧气,甚至释放出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芬芳香味,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另外,水培花卉作为室内观叶植物,还是天然的除尘器,其枝叶上的纤毛能截留并吸附空气中漂浮的微粒及烟尘,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还有,许多室内建材,如部分花岗石、大理石,甚至计算机都有不同程度的辐射,而有研究表明,仙人掌、仙人球、仙人棒等植物具有防辐射的作用,如若种养这类水培花卉,可具有降低室内辐射污染的效果。

二、水培花卉的栽培特点为室内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绿化和装饰方式

水培花卉由于生活于水中,其根系完全独立,适宜室内环境生长,养护简单方便,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和形式运用于室内环境的绿化与装饰。

1.水培花卉容器的随意便捷,为室内绿化提供了更大的形式空间

水培花卉容器选择十分自由,水池、石槽、木桶、陶缸、鱼缸等几乎都可以用来种养水培花卉,使得我们生活环境中的私家花园、楼房露台、阳台飘窗、楼梯转角、流水幕墙等地方,都可以成为水培花卉的装饰点。小的物件如花瓶、茶杯、墨水瓶、竹筒、矿泉水瓶、易拉罐、玻璃试管等,也可以成为餐台、茶几、书桌、床头、案边水培花卉的容器。我们身边信手拈来的物件,只要能够储水的容器,都可以成为别开生面的水培花卉种养容器,成为水培花卉栽培的设计元素,既环保又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不少情趣(图2)。

“与时变化,就地权宜”“贵活便”[2]的思想同样适用于水培花卉的景点布置。近年来,人们采用橡胶桶、塑料膜、砖块、河沙组合的办法,布置临时的水培花卉绿化景观,以满足许多大型空间,如机场、广场、酒店、购物中心等在节假日或大型活动的需要。将水放掉后,花卉和塑料膜、橡胶桶非常容易搬迁和更换场地,这种既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又不会损坏和影响原有空间的使用功能的优点被广泛接纳。

2.水培花卉配植的轻松自由,为室内装饰提供了更多的观赏形式

“幽斋陈设,妙在日新月异。”[3]人们对陈设配饰的视觉欣赏需要变化与丰富来满足。水培花卉由于根系完整独立,使得它的移植和更换非常简便,不用担心会造成断根死亡。水培花卉的这种完整和独立的特点,使它可以自如地和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搭配栽种,让多方式配置的愿望成为可能,极大地丰富了花卉栽培的可看性。水培花卉的陈设布置也是丰富、自由的。现有水培花卉的品种极多,株状、藤蔓状、球体状、伞状、螺旋状、辐射状的形态应有尽有,色彩也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甚至有些单株植物就五彩斑斓。水培花卉的种类、形态、色彩的丰富为我们的花卉设计和组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也为不同空间、不同风格的环境配饰提供了很大的筛选余地。丰富的空间绿化和装饰形式,满足了多形态、多层次、多维度、多种类、多风格的观赏配饰需要。这种随时随地根据需要任意搬动、添加、组合、选择的栽培方式,为设计者提供了不少设计便利。

3.水培花卉独有的栽培特色,为观赏空间赋予了新的视觉亮点

多数水培花卉栽种在透明玻璃容器之中,变幻莫测的水下世界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水下观赏空间,也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设计平台。

水培花卉立体栽植形式,实现了上面千姿百态、生机盎然、花红叶绿、芬芳四溢,下面须根飘洒、主次脉络纵横交错、鱼儿悠闲自得畅游其间,使空中、水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世界。水下,鱼儿悠闲畅游在虚实交错、疏密有致的根系之间的独特韵味,形成一个动静结合、相辅相成、虚实兼顾、具象与虚幻并存的神奇世界。不仅使人得以欣赏花卉地面部分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全过程,还可以通过透明瓶体看到植物独具观赏价值的根系生长过程和水光交织中由植物根系构成的艺术图画。

密斯・凡得罗(miesVanDerRohe)说:“少就是多。”水培花卉透明的玻璃容器和液体是极简而单纯的形式,简是余地和空间,单纯是容纳和包容的前提。无色透明的液体和光影折射的容器,是改变和吸纳的镜子,可以将周边的一切色彩、光线、形态、动感尽数辉映其中,加上水光的折射和变形,使得反射进瓶身的一切影像在动中交融,在交融中混合,在根系阡陌纵横的网格中,色彩和形象被打碎和镶嵌在自己的位置的效果,让透明玻璃容器成为一个变幻莫测的水下世界。画家米芾说:“重于形态,寄情于思。”根系本身的丰富和变得色彩缤纷的玻璃、液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集色、光、影像和抽象图案于一身的综合体。根之所以可以称为艺术,就是因为它存在于人们不可预想的发展和变化的意念之中,总是启迪着人们无尽的遐想(图3)。

水培花卉以它独有的多层种养,节约了空间,别有一番情趣,具有了全方位、立体性的花卉观赏新特点。

4.水培花卉特殊的生长特点,为寓意性的组合栽培方式提供了可能

水培花卉的栽培方法,使许多花卉的枝、节、茎、根都可以在营养液中生长,这就为花卉的艺术造型和组合提供了便利。许多水培花卉像花篮那样随意组合起来培养,且生长期长,形成精美的艺术品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吉祥愿望,这些方式在广东、福建、江浙一带特别流行。如将富贵竹的枝节裁截、拼合组成塔形称为“福寿塔”,几种水培花卉组合在一起可形成“龙凤呈祥”“比翼双飞”等意境。另外,还可将不同花期的水培花卉组合成四季盆景,表达生意常年红火、四季兴隆之意。

结语

综上所述,水培花卉走进人们生活空间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水培花卉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和负离子、过滤空气粉尘、调剂小环境气候等特性,对改善人们生活空间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不仅仅是作为装饰和美化的设计元素存在于室内空间,更维护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着我们的身心健康,改善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2.水培花卉具有的清洁、环保、易管理、价格低廉和较强的室内适应性等优点,必将得到广泛运用和推广,成为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

3.水培花卉轻松、自由、独立的栽种方式,为人们的欣赏空间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变的观赏形式可满足现代人的多元化需求。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水培花卉的优点和优势将被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势必为现代室内绿化和装饰提供更丰富、更多姿多彩的空间和内涵。

(注:本文为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科普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9kp54)

参考文献:

[1]郑曙,宋立民.环境艺术设计与表现技法[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3.

[2][3]李渔.闲情偶寄[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8.

作者李树森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简述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篇10

[关键词]:园林建设发展概述生态特色未来方向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中绿化是其核心内容,而园林绿化又是校园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甘肃省委党校园林建设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不断发展的。

一、园林绿化的概况与历史文脉

1.校园概况

甘肃省委党校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位于兰州市安宁区境内的黄河之滨,在走过50多年的风雨里程中,园林绿化始终与之相伴。该校占地465.25亩,其中绿地309亩,绿化率66.4%。园内现有各种树木108900余株,其中10米以上的常绿高大乔木8118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2株。草本花卉10000m2,垂直绿化467m,草坪面积38390m2。园林建设的基本格局为中轴对称的几何式园林。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办公楼、干部读书楼、图书馆、综合服务楼、大礼堂、东西两边对称分布着8栋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苏式学员楼。纵横6条主干道将校园划分为生活区、教学区、文体活动区三大基本区域,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协调。使人既能从宏观上感到它的规模和气魄,又能从微观上体会到它的文化内涵。

2.发展时期

该校园林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即1956年~1961年为初建期。这一时期与苏式建筑、道路规划相协调,栽植15年生刺柏及其它树木300余株,园林建设雏形基本形成。1962~1966年为发展期。这一时期以栽植经济林、种植经济作物为主。通过配置技术力量,加强养护管理,使校园植物呈旺盛生长态势,标志着该校园林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1967~1978年为低谷期。十年“”造成的破坏使该校园林建设也未能幸免,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1979~1989年为恢复期。随着该校恢复办学,特别是教育正规化,园林建设不仅逐渐恢复了元气,且日益被提上日程,为加快发展步伐奠定了基础。1990年~2006年为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主要是遵循“发扬传统、保持特色、适度创新、补充完善”的原则对旧园林进行改造,在突出人文景观和建设生态园林上做文章。力求实现人文与自然、动态与静态、内容与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结合,为学工人员营造一个更加优美舒适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二、生态园林建设是该校园林绿化的主要特色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一个以平衡、高质量的人文和生态环境为主要标志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凸现出来。正是顺应了这样的趋势,甘肃省委党校园林绿化始终以植物造景为抓手,以强化园中园内在效果为重点,形成了园林化、花园式的基本架构。

1.设计思路的科学性

在历史文脉与苏、中式建筑并存的党校进行旧园林改造设计,其景观风格如何定位,怎样才能达到既延续历史文脉风貌,又具有时代精神、茹古涵今的效果,这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校园林人亟需破解的难题。为此,旧园林改造设计方案既没有肢解原有的美丽“图画”,又没有拘泥于原有模式而毫无创意,而是按照花园式单位的目标要求,突出人文景观,重视生态环境,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之余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具体表现为:

(1)开放式的空间格局

在旧园林改造过程中,首先将原有两片乔灌木混杂丛生林进行了清理,种植了近3000平方米的草坪,增强了观赏的通透性,开阔了视野。适量栽植了玉兰、冷杉、白皮松、银杏、紫荆等名贵树种,变原有错杂混乱为疏朗明快,营造出博大简洁的园林艺术空间。

(2)互融式的活动场所

党校是培训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各方面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干部教育的载体,更是人居的最佳场所。在旧园林改造别注重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互融和谐。在结合场地文脉,突出植物景观,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的同时,突出现代气息,提升文化品位。为此,园内增建了假山、喷泉、花架、太湖怪石、蘑菇亭、方亭等景点9处,各种休闲桌凳63处,美化配套灯具200余座,成为颇具人文景观内涵的绝佳场所,为人们休闲、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互融架起了桥梁。

2.植物品种多样性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园林植物的多样性,是该校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也是该校绿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需要。

以上列表表明,该校现有植物品种122个,其中,常绿乔灌木23个品种;藤本8个品种;落叶乔灌木91个品种,这在兰州地区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3.植物栽植的合理性

在植物栽植方面,该校始终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既重视乡土树种的配置,又适当引进新品种。除考虑季相观赏特性外,多采用组团结构,有疏有密,以疏朗为主,避免闭塞,体现了林冠线适度变化,突出了大色块效果。在树形搭配上达到了既协调统一、又有适度对比的效果。如广场植物栽植采用大线条、大色块、大效果、简洁明快的手法,栽植各种植物7万余株,在植物配置上以低矮的花灌木为基调,点缀少量雪松、金枝国槐等特色树种。植物造景图案突出“红黄绿”新颖别致,注重大块色彩对比,以简洁流畅的曲线为主,红色的紫叶小檗、黄色的金叶女贞、嫩绿的小叶黄杨,形成图案美与色彩美。广场周边花池栽种草本各色矮牵牛,一池池亮丽的花朵、浓郁的芳香、令人精神爽悦。

三、主要成就

经过一代一代党校人的努力奋斗,该校校园已是绿树成荫,绿草如织,翠叠碧连,曲径通幽;三季有花,四季长青,春兰秋菊各逞其秀。芳草碧树透视着良好的校园形象,蕴含其中的“精、气、神”真正体现着园林建设的水准。“全国造林绿化四百佳”、“甘肃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兰州市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的获得,更加展示出它独特的风姿与魅力。

随着生态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之不断扩展。在面积广阔、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中,进行生态园林建设的再创造,构建独具特色的空间环境,满足多种功能需求,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未来学校园林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园林.2005,(11):49-54.

[2]中国园林.20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