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危机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34

学校的危机管理篇1

【关键词】和谐校园;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1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学校危机管理是现代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那些发生于校内外的灾难性事件而引发的突发性的危害师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破坏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事件的管理。这些危机事件的产生根源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前者如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传染病等,后者如校园暴力事件、食物中毒、学生跳楼、对学生的性骚扰或侵害,绑架,不安全建筑和设施的伤害等等。学校危机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学校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突发性,所以需要学校管理者当机立断,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必须快速。(2)学校危机事件危及管理者或者学校的根本利益和核心价值,事态的发展和管理的后果很难预料,这就给学校的管理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失误,从而使学校危机事件的影响很容易进一步扩大。(3)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还有明显的不可逆性。学校危机一旦发生,要求管理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重大的决策和反应。因此一旦做出决策就要迅速地布置下去,而且没有太多时间去验证其正确与否,因此说它是不可逆的。

2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2.1稳定学校发展

学校危机带来的危害会严重阻碍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把这些危害降到最低,经过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处理,一个学校能迅速地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并且快速的回到学校的正常生活中,一方面对学校起到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2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学校危机事件的危害多种多样,如果处理不及时,危机就容易扩散出去,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一方面是为了处理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而另一方面正是为了寻找危机发生的源头,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危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3促进法律体系的完善

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要求国家对校园安全高度重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专门的法律保障,从而促进和完善专门的法律体系。

3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缺失的原因

3.1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在现实中,虽然各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危机预警机制,但往往因其科学性不高,以致校园管理者在面对危机爆发时,往往手足无措。面对迎面而来的学校危机,管理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处理,这就大大降低了危机管理水平,造成更大的危害,这也是近年来学校危机事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

3.2学校危机管理中危机教育机制的缺失

由于教师学生对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认识的不足甚至对学校危机的轻视,以致在面对危机时显得惊慌失措,从而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

3.3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对于学校危机管理,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定和保障。面对学校危机事件时我们只能从《宪法》《教育法》《刑法》等一般法律中找到一些通用的规定用来应对学校危机,这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管理机制构建的随意性。

3.4学校危机管理机制中恢复评价机制的缺陷

一些校园管理者认为学校危机中快速应对及时处理才是最重要的,往往忽略了危机过后的心理恢复等善后工作。学校危机的发生不仅会对学生校园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更会对危机中受害者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我国现有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往往会忽视这一方面。比如在我国很多学校虽然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摆设,一些心理教师是由其他老师兼任的。很多人在危机过后没有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是刻意回避自己心理问题,也会影响学校恢复评价机制的构建。

4完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

4.1完善学校危机预警机制

一套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有利于学校快速有效的收集危机信息,加快应对的速度,减少应对危机的成本,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要完善学校危机预警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危机预警小组。其次,树立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危机意识。管理者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着一颗警觉的心,坚持以人为本,把师生安全放在第一位。

4.2建立和完善学校危机应对机制

建立一套良好的危机应对机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提升管理者能力。管理者应该首先熟悉专业知识,其次管理者应该通过模拟演练,不断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2)提高组织反应速度。危机应对的首要原则就是“迅速反应,有效应对”,在危机发生的瞬间,要第一时间掌握危机的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危机发生地点,缩短危机发生与采取措施的时间差。(3)合理分工。避免组织结构臃肿和功能重叠,避免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情况。(4)建立有效快速的信息渠道。我们在建立危机应对机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的作用。不仅要保证在平时信息的快速流通共享,更要保证危机发生时,信息能够迅速传递。

4.3完善法律体系

有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保障,才能调动校园管理者对机制构建的积极性,一旦有任何学校危机发生,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进行应对和善后处理,真正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4.4健全学校危机恢复机制

学校危机恢复机制的构建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危机过后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受害者进行安抚,但对受害者的安抚不能仅限于在身体财产,还要重视受害者的心理恢复。第二、恢复重建机制。管理者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一步步取消在危机发生时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并且通过掌握的信息对危机中造成损害的各种资源进行恢复,让学校回归正常的生活。第三、形象重塑机制。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危机,都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危机过后应该迅速作出应对,首先对造成的损害,学校要尽量弥补。其次校方应该在危机过后吸取教训,改变策略并且通过各方面的媒体发出声明,充分表明自己的诚意,重塑自己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巍巍.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基本原则及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校学报,2010(09):141.

学校的危机管理篇2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71-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等使得高校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多校区办学的大学成为了当今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新的组织形式。然而,随着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校园内外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也不断发生。这些危机事件向人们敲响了高校安全和稳定的警钟,使大家认识到,高校学生工作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和有效解决。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所谓的多校区大学,一般是指具有一个独立的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

多校区大学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自我扩张型”,指学校在原有的校区之外又建设了一个或几个新的校区而形成的多校区大学,以河南省高校为例,如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它的形成解决了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与空间资源有限的矛盾。另一种为“合并重组型”,指几所原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建制的院校进行实质性合并而形成的大学,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它的形成整合了高校现有资源,一般都是以建设综合性大学为目的来进行合并,克服了高校规模偏小、学科单一和重复建设等弊端。这种高校的“合并重组”可以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曾指出的“五个统一”来理解,即统一的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学科建设。

上述两种多校区大学学生工作共有的特点是校区的分散性。一个高校由多个校区组成,校区之间有一定空间距离,学生分布在各个校区,有的按院系分布,有的按年级分布,有的两者兼有,或者有的按学生培养层次和培养方式分布。“自我扩张型”大学校区间的学生工作一般由校本部的学生处统一领导,在新校区设立学生管理综合办公室,各个院系也从自身需要出发,设立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形成了多校区学生工作呈现“统一领导、职能延伸、条块结合、以条为主或以块为主”的管理局面。如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以第二种方式形成的多校区大学的学生工作通常是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的存在并拥有独立的学生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如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危机管理的内涵

所谓危机,罗森塔尔和皮内泊格等人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根据研究危机的先驱赫尔曼对危机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他认为“危机是威胁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作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朝着令决策集团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所谓危机管理是指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应对的措施。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危机管理作如下解释: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是指高校为保证学生安全及健康成长而形成的管理系统和采取的危机管理措施。即由于高校对涉及学生的管理问题、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或者其他隐形因素的长期积累,而引起危及学生生命财产、学生安全成长的事件,需要高校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增强危机意识,做好预防干预措施。

三、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危机及分析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危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校区办学模式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危机。多校区办学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新的一种组织形式,虽然多校区办学模式的优点正在日益显现,如有利于发挥学科建设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调动各校区的办学资源;有利于各方面资源的共享。但他的不足和弊端也随着高校的运行有所凸显,如教育成本和运行成本增大,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学校园文化的割裂、断层,导致大学精神的委靡和缺失;校区周边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缺乏保障,这些不足和弊端容易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危机。

2.高校学生自身的危机给学生工作带来的危机。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高校学生大多已经成年,他们已经树立了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尤其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学生接受的大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涉世尚浅、对社会的认识单纯,看待问题偏激且片面,这就容易导致其行为的冲动和不计后果。

3.突发性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给学生工作带来的危机。非高校或学生主导而发生的时间或灾害,如2003年的SaRS疫情、社会动乱或偷盗,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对学生人身财产的伤害,这些危机具有群体性,一旦发生,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危机,会对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多校区办学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机的发生都有预兆性的信号,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势在必行。如果学生工作人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对可能面临的危机进行预测,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危机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尽可能减少。

(一)学生工作中危机的预防

1.建立健全危机预防机制。建立重在预防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危机应急机制。组建危机管理组织是处理危机情境和危机事件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高校建立危机管理组织可以采用三级组织、三极管理的模式:第一级,学校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他们确定危机管理组成的人员,对危机管理作出决策,并保证决策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第二级,学校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各院系、后勤部门等相关学生职能部门组成危机管理中心,他们负责将第一级的决策,细化成危机管理的计划和方案,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危机的预防、危机的检测和处理;第三级,各院系学生工作人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组成危机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密切观察学生,将信息及时传达给危机管理中心,在处理和化解危机时他们要冲在第一线。

2.开展危机意识教育与培训。提高广大学生的应对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高校要将危机意识教育放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抓,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来加强危机意识教育。比如,在与学生交谈时,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关注危机;组织关于危机意识的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方法指导、心理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讲座等,使每一名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早期的危机警讯,将大多数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3.制定危机处理预案。危机处理预案是危机预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将危机对人、财产、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有统计表明,有效的处理预案可以把危机造成的损失减低到无预案的百分之六。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处理预案在内容上要求必须含盖危机的类型以及各类危机的应对措施;危机的预测与评价;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确定和准备;组织人员的职责;行动计划的战术和程序;危机善后的恢复程序等。

(二)学生工作中危机的处理

1.根据危机发生情况在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上建立相应的临时专门机构。临时机构作为应对和处理危机的领导和办事机构,由相关领导迅速组织处理机构或指定处理人员对于保证突发事件顺利、有效地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2.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第一时间介入,对事件进行调查。出现危机事件后,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应第一时间介入,了解危机事件的各个方面,收集关于危机事件的综合信息,并形成基本的调查情况报告,为处理危机提供基本依据。

3.对危机进行分析,启动危机处理预案。在掌握危机事件的综合信息后,临时处理机构应及时会同有关人员或部门,进行分析、决策,针对不同的情况,在危机处理预案的基础上制定消除危机影响的处理方案。

4.分工协作,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制定出对策后,要积极组织力量,实施既定的消除危机事件影响的活动方案,这是危机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危机后的善后工作

危机事件过后,为尽快恢复高校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弥补被耽误的日常工作和造成的损失,必须适时启用善后修复机制。

1.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危机事件后,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学校教职员工、学生或者学生家长了解学校发生了什么,学校是怎么处理的以及危机事件处理的结果是什么。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2.评估总结,改进工作。学生工作者在平息危机事件后,一方面,要注意从校园效应、经济效应、心理效应和形象效应诸方面,评估消除危机的有关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以后处理类似的危机事件提供参照性依据;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危机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切实改进工作,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反应迅速、调控灵活的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一旦建立和完善起来,高校学生工作就能遇变不惊,处之泰然。综上所述,在高校普遍建立多校区的形势下,在学生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复杂化、繁重化的今天,只有通过正确完善的高校学生工作危机管理机制,把学生危机预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优化校内外环境的,提升校园应对危机的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定、团结、有序的校园,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事件。

参考文献:

[1]甘剑锋.多校区办学学生管理工作思考[J].中国教育导刊,2005,(2):93.

学校的危机管理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危机管理;防控

一般而言,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及周边发生的,针对师生生命、安全或财产进行的威胁或伤害,容易引发学校管理危机行为。近年来,在众多独立学院等民办高校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及时、有效地防控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已成为学院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就如何更加有效地防控独立学院校园暴力略抒已见。

一、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是冷战的产物,最初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随着企业经济运行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危机管理理论逐步形成并被率先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目前,“危机管理”已成为现代管理理论和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与内容,并且逐步渗透到学校等组织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认为,危机管理是指为避免、减轻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重大冲击和损害,而制定和实施系统的预防、应对策略和措施的活动和过程。

二、运用危机管理理论防控独立学院校园暴力的基本要求

危机管理理论对于学校危机管理,特别是对独立学院校园暴力事件防控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在坚持危机管理理论所倡导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作为防控独立学院校园暴力的基本要求,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应当引起学院管理者的重视。

1.树立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危机意识――实施危机管理的前提

危机管理理论特别强调对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动态管理。其中,事前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克服常态管理中经常出现的消极应对的心理,转而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危机事件多具备双方当事人以年青人居多、群体攻击现象比较普遍、暴力的发生会对双方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害、社会影响大等特征,因此,在防控校园暴力时,独立学院管理者更应该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变的心理准备,这是实施危机管理的前提。正确的校园暴力危机意识应当包括独立学院管理者积极防范危机的意识、对学院内外环境(含“重点”学生的社会网络关系等)的监控意识和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意识等诸多方面。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危机意识建立的最佳状态是全员危机意识的建立并渗透到学院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

2.建立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危机预警系统――预防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危机的关键

“预则立,不预则废”。独立学院多数的校园暴力事件在发生前都会出现某些征兆,因此学院可以通过建立预警系统来捕捉这些暴力事件的先兆,从而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建立预警系统的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危机管理小组。危机管理小组的成员一般由院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学院的法律顾问或法制副院长组成。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反应敏捷、善于沟通、严谨细致、理智镇静、亲和力较强等素质,以便能够通览全局、迅速、有效地组织各种资源和力量,高效地处理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危机事件。(2)建立危机信息监测系统和自我诊断制度。建立危机信息的监测系统和自我诊断制度,有助于在暴力事件发生前捕捉其先兆,从而保证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院管理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此外,还要定期召开各种汇报会,分析学院各个管理部门的运行状态,找出薄弱环节,及时做出整改措施,预测以后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以便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3)建立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危机应变预案。对于校园暴力危机事件的预警固然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是在意想不到或者不可抗拒的状态下发生的,因此,防控校园暴力还需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即危机应变预案。

危机应变预案是提供应付、处理紧急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美国的危机处理专家菲克将危机应变预案比喻为“手电筒”,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处理暴力事件。根据学校危机的一般特点,危机应变预案包括暴力事件发生后的即时准备、现场处理、时候处理、预防工作、整体性跟进工作和注意事项等六个方面。应变预案应围绕“假如发生某种情况,应该怎么办?”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提出可能发生的各种暴力事件假设和拟采取的行动。例如,假如学院发生一起与他校学生的团伙斗欧事件,造成多人伤亡,应首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每一步都要尽可能详尽地提出行动指南、关注到暴力事件的各个细节。最好能在各种校园暴力危机应变预案的基础上,结合其它校园危机应变预案,形成独立学院校园危机处理手册,以便有效地指导学院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在不同暴力事件发生时,理性地应对和妥善进行处理。而这方面的工作,正是我国多数独立学院所缺乏的,为此,应引起学院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三、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独立学院校园暴力危机的必要环节

学校的危机管理篇4

论文摘要:高校中近年发生的一连串危机事件,使我们认识到要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有效解决。高校应成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危机预警系统,制定和完善学校危机处理制度,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目前,急剧的社会变迁使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因素变的更多,高校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面临着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危机挑战。发生在高校的sars、h1n1、马加爵案、跳楼事件、罢餐、宿舍火灾、校园水浸等危机事件,向人们发出了高校稳定和安全的警讯,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突发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有效解决。因此,正确认识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分析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高校危机管理的有效对策,是摆在高校领导和管理者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

1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

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不仅构成了对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安全的威胁,而且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从高校危机管理的起因来看,高校的危机事件分为四种类型:其一,生命安全及健康安全危机事件。这类事件危及生命安全,如火灾、校园水浸、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意外伤害、大学生心理危机等。其二,学校的信誉危机事件。如学术腐败、招生丑闻、师德败坏等有违职守、缺乏道义、涉嫌欺诈或损人利己事件,事件若触犯法律,学校及相关人员还须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其三,学校可持续发展危机。如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生源问题等。其四,失序型危机。[1]如罢课、罢餐、家长群体上访、恶意破坏学校公共设施等。从高校管理角度看,上述事件都属于高校危机管理的范畴,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来化解危机或者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2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中,缺乏危机意识是—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存在“两重两轻”现象:重日常管理制度建设、轻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重“事后动员”、轻“事先预防”,[1]致使高校面对突发事件时常常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从而造成灾难性后果。

2.1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危机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①在危机管理的理解上有误区,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以后知道如何进行处理;②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科研等日常的管理工作,进行危机管理是“杞人忧天”,在人财物方面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③高校缺乏危机意识还表现在高校各层次人员缺少系统的危机管理培训。

2.2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高校目前都比较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对一些安全项目有一定的预案管理,例如火灾防治工作一般抓得比较严格。而从危机管理体系的角度看,我国高校还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①高校普遍缺少危机预防机制;②高校普遍缺乏长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往往是“仓促应战”;③高校普遍缺乏危机总结机制。

2.3不能正确处理学校与媒体的关系高校出现危机,新闻媒体肯定会格外关注。如果学校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估计媒体就会报道一些不太准确的信息,受损的肯定是学校,将来出面澄清更麻烦。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及时的对当地部分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3]

3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高校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即一整套高校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和运行体系。[1]具体而言,高校应采取如下对策加强危机管理:

3.1组建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组建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是处理危机事件的组织保障,此小组应当成为一个常态非编制组织,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学生处,由学生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为:①负责处理校、院(系)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和其它危机事件,并对危机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行动;②明晰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定期组织相关培训;③定期开会讨论危机管理计划;④危机出现时,小组成员及时制定策略和标准化的应急程序。

3.2制定和完善危机事件处理制度危机管理制度的目的必须明确,即保护和维持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笔者建议高校可从如下方面制定制度:①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人员职责;②保持信息畅通的制度;③危机后的恢复、总结和教育制度;④媒体发言人制度。

3.3制定危机管理规范化操作程序危机领导小组应当制定好操作性强的危机管理政策和规范化操作程序,做好如下事宜:①分清哪些是可能产生的“危机”;②假设本校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并进行分类;③根据危机类型决定参与该类危机控制和管理的人员;④为可能涉及的各种类型的危机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规范化操作程序。

3.4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对防范危机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方法包括:①建立校园内信息反馈系统。首先是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建设,通过学生骨干及时把握易产生危机的学生情况。其次是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赢得信任;②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的信息反馈系统。对有危机先兆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长保持联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危机期。

3.5开设危机管理课程将危机培训与教育有机地渗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危机管理选修课程,让在此方面有经验的老师担任此课的讲授,使大学生对危机管理有系统的认识和学习,不仅有助于加强高校危机管理,推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而且对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也将很有帮助。学校可以借助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生活,将危机教育与培训的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

3.6努力推进高校危机管理法制化高校危机管理作为高校管理范畴的一个有机部分,它的最有效的制度机制是走向法制化。随着20世纪90年代《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法制化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我国关于高校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不健全,许多关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要求往往是以行政命令和工作要求的形式出现的,它们缺少制度的刚性、执行的规范性、责任的法定性。在学生发生日常性的伤害处理方面,尽管教育部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它局限于学生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伤害的情况,其他类型危机出现后的处理并未涉及。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危机事件的处理提升到诉讼程序,我国现有的部门法《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没有对学校危机作出明确系统的规定,容易造成争端起伏,诉讼不止。因此,促进高校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非常必要的。[2]

参考文献:

[1]王茂涛.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28-130.

学校的危机管理篇5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占总数95.84%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中97.83%、97.83%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均持此观点(见表6)。但是从表7中又可以看出,50.0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其中45.65%、56.82%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持此观点。也就是说,不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管理干部,他们都意识到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前已述及,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而调查结果(见表8)则显示:只有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虽然校级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明显比中层干部的认识更加清晰,但仍有接近40%的校级领导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缺少了恢复机制就意味着:学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预防潜在的危机、应对爆发的危机,却没有及时对已结束的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不仅会丧失一些改进机会和发展机会,而且意味着同样类型的危机事件还有可能重复发生。这点,应该引起广大离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这一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末发挥很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6。25%的调查对象认为“由于未涵盖所有危机事件的类型,故只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还有28.12%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因其为部门规章,故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94.80%的调查对象希望出台与学校危机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学校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对当地主要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优先接受部分媒体的采访,但始终只是提供客观事实;如果需要还可以召开联合会。总之,让媒体和公众了解实际情况,会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印支持。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危机管理能力,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

1.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也毫不例外。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4.3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领导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事实上也是如此,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51.05%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44.79%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的预测和预防能力”。由此可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应特别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预测能力。另外,也要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确保在处理危机时保持头脑冷静,形成果断、合理的决策。

2.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62.50%的凋查对象认为“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11.4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7.30%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对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而言,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学校可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所有资料,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可以组织教职员工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3.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三)开展学校危机管理理论研究

由表7可见:占总数20.83%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学校危机管理理论滞后,不能满足实际危机管理的需要”。现实情况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学校危机管理研究非常落后,“既缺乏有关危机管理的专门机构,也没有详尽的危机管理规划”。大多数学校对校园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只是凭借零散的已有经验来被动应对危机。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校园危机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增强学校管理者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建立恢复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通过恢复、总结与反思,学校既可以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日常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发现管理环节中的改进机会,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调查结果显示:81、25%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结束后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展调查分析并寻求改进机会”,还有16.75%的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是“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占总数95.84%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中97.83%、97.83%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均持此观点(见表6)。但是从表7中又可以看出,50.0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其中45.65%、56.82%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持此观点。也就是说,不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管理干部,他们都意识到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前已述及,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而调查结果(见表8)则显示:只有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虽然校级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明显比中层干部的认识更加清晰,但仍有接近40%的校级领导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缺少了恢复机制就意味着:学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预防潜在的危机、应对爆发的危机,却没有及时对已结束的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不仅会丧失一些改进机会和发展机会,而且意味着同样类型的危机事件还有可能重复发生。这点,应该引起广大离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这一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末发挥很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6。25%的调查对象认为“由于未涵盖所有危机事件的类型,故只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还有28.12%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因其为部门规章,故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94.80%的调查对象希望出台与学校危机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学校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对当地主要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优先接受部分媒体的采访,但始终只是提供客观事实;如果需要还可以召开联合会。总之,让媒体和公众了解实际情况,会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印支持。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危机管理能力,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

1.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也毫不例外。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4.3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领导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事实上也是如此,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51.05%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44.79%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的预测和预防能力”。由此可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应特别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预测能力。另外,也要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确保在处理危机时保持头脑冷静,形成果断、合理的决策。

2.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62.50%的凋查对象认为“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11.4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7.30%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对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而言,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学校可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所有资料,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可以组织教职员工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3.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学校的危机管理篇6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G478.2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10-0939-02

【关键词】精神卫生;危机干预;方针政策;学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容易造成心理障碍或发展为心理疾病,严重的可导致自杀。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危机发生的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率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学生高于一般大学学生;自杀已成为20~30岁年轻人死亡的首位原因[1]。事实表明,许多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常常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心理危机管理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精神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1国外学校心理危机管理的政策与措施

近几十年来,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已从个别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发展到对整个社会背景下所出现的危机进行危机预防和处理[2]。现就美国学校危机管理为例,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危机管理的一些政策与措施。

1.1制定危机管理政策,加强危机管理指导为加强对学校危机管理的指导,美国教育部于2003年下发了《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和社区指南》,将危机管理划分为危机的缓解与预防、针对危机作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危机后恢复4个连续的阶段,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个有组织的、系统的危机管理程序,帮助师生和家长;让教职工了解在危机情况下如何帮助学生;危机管理组成员制定合作计划,分配职责;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成员是学校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律保护学校利益,当没有对应政策能防止诉讼发生时,建立一个基于“最好实践”的政策与程序;各部门协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合作关系,以提高学校与社区公众安全的信息和交流[3]。上述政策为各高校开展心理危机管理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1.2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健全危机管理体系美国的一些州政府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危机管理指南制定了更详细的危机管理计划和危机行动框架,如弗吉尼亚州政府根据本州的实际,将学校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识别与干预、危机反应和危机事件管理3个部分。一是通过师生培训、提供强有力的预告、建立学校与社区的快速转介通道等对有关人员进行适当有效干预,来识别和干预危机;二是通过设定有时间限定的、针对问题的干预,以确定事实,正确信息,恢复正常秩序,指导有关人员正确应对危机;三是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心理健康服务,进行危机事件的管理[3]。在危机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也都注重成立职责明确的危机反应领导小组,并注重与法律、卫生等社区组织机构建立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

2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心理危机管理的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讲,我国高校的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并不健全,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危机管理的政策与法规,许多危机事件的处理仍停留在经验摸索阶段;(2)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心理危机管理的具体计划,没有形成包括危机预警、危机识别、危机干预、危机管理、危机后处理在内的一套系统、成熟的工作体制与工作机制;(3)没有制定一套系统规范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处理程序,以指导辅导员、学生和家长应对危机事件;(4)没有将相关人员纳入学校心理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之中,形成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

2.2心理危机管理的协同性差危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采取各种可能或可行的措施,限制或消除危机行为,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求及时转到专业医疗机构或休学治疗,以及康复后复学需要履行严格规范的程序,都是保护患病学生的生命安全、减少学校风险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一些学生家长特别是来自农村困难家庭的学生家长,对学校关于子女因病需要休学治疗或家长陪读治疗的建议并不愿意积极配合,而学校又没有有效的手段予以干预,往往造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这已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因病复学需要涉及学院、教务、医院等多个部门,因相关部门合作不够,往往出现不该复学的重新复学或复学之后信息沟通不畅,结果造成危机管理工作出现被动局面。学校与家长以及学校部门之间的协同性较差是当前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2.3有关人员心理危机管理的常识缺乏学校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和部门领导、学院领导、学生家长、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同学、亲密同伴、宿舍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都是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各环节的重要一员。而上述相关人员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遇到心理危机现象也不能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结果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失灵,危机事件得不到及时果断的处理,从而酿成悲剧。

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危机管理指导,完善心理危机管理体制法制化的手段、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是做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保障。针对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起步晚、管理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应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经验,并从我国高校的实际出发,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和政策措施。要研究制定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具体政策,指导各个地区、各个高校制定适合各自具体情况的危机管理计划和工作框架;要加强有关精神司法的研究,健全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指导,将高校心理危机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要指导各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识别、干预、管理和危机后处理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加强高校与社区相关组织的合作,畅通从学校到专业医疗机构的心理危机快速转介通道,形成学生心理危机的快速处理机制。

3.2健全心理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形成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全面的应对网络是做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关键。健全学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一是要成立学校心理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把相关的单位纳入组织管理体系之中,成立安全组、医疗组、辅导组、教务组、后勤组、法律组、资料组以及社区资源组,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二是要结合我国高校实际,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危机应对网络。高校中的专职辅导员、学生集中住宿和班团组织健全都是我国加强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重要条件。要把辅导员、学生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宿舍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之中,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形成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危机应对网络。

3.3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相关人员的危机发现与干预能力提高学校危机信息预警能力、及时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难关、快速控制心理危机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危机管理队伍。因此,加强有关人员危机管理知识的培训是做好学校心理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要通过定期举行辅导员心理危机管理专题培训、工作交流、问题研讨和典型案例分析,丰富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增强危机管理的敏锐性,提高专业化工作水平;二是要通过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学生骨干、宿舍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识别、发现危机信息的能力;三是要通过加强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念、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和干预技能的教育和指导,使家长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工作合力。

3.4做好危机预警与防范工作,加强高危人群的心理危机管理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科学确定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及时果断地采取危机应对措施,防止危机进一步升级,是做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重点。一是要多渠道开展心理危机的排查,主动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健全学生信息库;二是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三是重点做好紧急个案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高危人群的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努力做到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早转介、早治疗;四是要完善相关的规章与制度,规范危机管理的工作程序,加强对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复学学生健康状况的审核和把关,避免工作疏漏,切实保护好学生的生命安全。

4参考文献

[1]翟书淘.选择死亡: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56.

[2]郭兰,傅安洲,霍绍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63-67.

学校的危机管理篇7

关键词:法律;美国高校;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134-03

高校校园危机即围绕高校发生的意外事故,并对学校成员造成不安、压力、伤害,而以校园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紧急事件。高校危机管理是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各级政府对此相当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详细匹配的操作指南。美国的危机管理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长效的危机管理预案,有效的危机预防教育体系以及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有效的危机管理模式和相关机制的欠缺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解决各类危机的有效性。高校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一旦该领域出现群体危机,其后果将难以设想。[1]做好校园危机管理是政府、社会及高校的义务和责任。

一、美国高校危机管理“五化”建设理念

美国高校在校园危机管理方面有许多先进的理念,笔者将其概括为“五化”建设理念:第一,完善的管理机制——危机管理专业化。美国高校危机管理是四级管理模式,各级(联邦—州—县—学校)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美国着力形成了一个集合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组织等的管理框架,从而构建起政府、社区、警察、医疗等各种组织机构的“多元共治”的危机管理体系。第二,先进的管理理念——危机管理全面化。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的核心理念为全面参与、整体治理,并认为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是一个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如信息系统、沟通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等(见图1)。第三,完备的法律法规——危机管理法制化。美国高校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式制定校园法律。目前,美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全面覆盖校园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用立法的形式把建设安全学校确定为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一。第四,明晰的法律权责——危机管理社会化。美国高校危机管理已全面实现社会化,一方面实行校园警察制度,由政府在大学园区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公共安全部”负责实施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参与危机管理,如高校必须培训部分教师、学生来保证危机发生时有志愿者协助校方、警方等应急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第五,先进的预警体系——危机管理现代化。美国高校已基本淘汰传统的机械防范手段,充分依靠网络、电子等高科技防范手段进行管理。[2]除此之外,美国高校还建立了多功能的电子信息监控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如防盗、交通安全、防火、报警等,完善的技术设施使校园安全防范形成了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严密网络等。

二、中美高校危机管理比较分析

1.中美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比较分析

美国高校危机管理意识全面深入人心,美国Fema高度重视高校危机管理,对各高校教职工及学生进行高校危机教育指导,并且向高校提供“校园多风险防范预案”、“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的学校应用”以及“地震逃生教师手册”等危机管理课程,培养其危机意识。另外,各个高校也会制定危机预案,并且对教职工及学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以使师生熟悉本校应急预案流程和危机管理内容,掌握在危机发生时应该如何保护自身安全。学校也会对危机发生后的相应的相关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及咨询,减少高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美国高校师生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并能在危机发生时保护自身安全,避免危机事态扩大。

较美国而言,我国的高校危机教育还处于空白阶段,虽然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有所增强,但大部分人员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淡漠,高校危机事件频发。我国的高校管理中较少提到危机管理问题,也没有专门机构为高校提供危机管理课程,使得大部分高校对危机意识的培养不重视。学校也没有制定系统的危机应急预案,学校中缺乏危机管理意识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一些学校会有针对地震、火灾的演练,但是大部分师生并不重视,学校也没有对其他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教育及普及,增强师生的危机观念,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以至于真正的危机发生的时候学生会发生恐慌的现象,不懂得怎样保护自身安全,出现手足无措的慌乱场面,使危机的破坏范围扩大,高校应对危机的成本增加。另外,高校危机管理中对个人生命的重视不足,意识淡漠。

2.中美高校危机管理法制建设比较分析

美国的高校危机管理法律法规完备,有利于保障校园危机突发事件实施的正确性及高效性。美国为保证校园安全进行了大量的立法研究,试图从法律途径减少高校危机发生的频率,以此保证校园安全。为了帮助州政府应对高校危机的挑战,国会于1990年通过了《校园犯罪意识和校园安全法》。除了各州政府通过立法保障校园安全,各个高校也制定了一些管理规定,减少校园危机的发生。另外,法律也明确规定了政府、学区、学校以及社区组织等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及义务,建立起“人人有责”的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机制。

我国各个高校都有明确的校规校纪,但是却没有法律效力,高校危机管理只停留在校规校纪层面,校园法律法规不健全,处于空白阶段。虽然我国高校的校规校纪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在近年来频发的高校危机管理纠纷中,校规校纪的法律效力却成为了双方争执的焦点。我国高校的校规校纪虽然是管理学生的“法律”,但对于应对高校危机突发事件却并没有效力,对于危机应对的权利及义务也没有明确规定。

3.中美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比较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和科学的危机管理机制。美国高校危机管理是建立在“全面管理”理念基础之上的,通过法制化手段,建立了一套具有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和成熟的社会应对能力的体系。美国的高校危机管理也同时体现出“全程管理”的思想,即将危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潜伏期、爆发期、恢复重建期。[3]在危机潜伏期中,主要做好事前的预防,潜伏期解决危机应该是最成功的危机解决办法。美国教育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校危机管理的模式,已形成体系较为完善的大联动机制。

近年来,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发展较快,对此已有初步探索,但不具备法律效力,往往是独立部门单独工作,体系尚不健全。学校和政府部门普遍缺乏专门的、常设的机构来从事危机事件的管理工作,大多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临时组成的非常设机构。高校危机管理中除个别针对校园可能发生的事故有一些初步的预防措施外,普遍缺乏整体的危机应急预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工作体系。

4.中美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比较分析

危机的发生通常都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在危机发生之前,高校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相应的预警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美国认为,最成功的危机解决办法是在危机的潜伏期解决危机,即要做好危机的预防及预警。美国已经形成比较全面周到的高校危机管理预警预案,并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美国认为,学校必须定期开展工作,排除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评估校园里各种潜在的风险;评估校园周围环境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风险评估和危机缓解计划;保持与各级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组织的信息畅通。[4]校园警察制度是美国特色的高校危机管理的预防措施,这一制度规定了美国校园警察两方面的职能:一方面是执法职能,即依法打击犯罪,保障校园安全;另一方面是安全管理职能,即安全防范,维护校园治安秩序,为师生安全服务。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认识到建立危机应急预警预案对应对危机的重要性和意义,纷纷建立本校应对危机的预案。但是,多数高校的应急预案并不完善,时效性较差,实施性低。在制定预警预案时,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实地取证和深入调查,只是结合自身条件,简单地借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应急预案,没有考虑预案本身的时效性和实施的可能性。同时,许多高校也没有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

三、对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启示

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中美两国在高校危机管理方面也有所不同。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经验丰富,做法成熟,对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有五方面启示:第一,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设法避免各类校园危机的发生:加强对全体学生和教职工的危机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使他们自觉地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定期组织全员实施校园危机模拟实战演练,提高师生的应急能力。[5]第二,建立法律地位明确的管理机构。[6]长期以来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时,我国高校往往都是独立部门,单体工作,出现分工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形成了多部门联动的宽域度处理机制。只有依法规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等内容,才能保证这些机构的权威性,确保在发生突发危机时可以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应对和处理。第三,制订校园安全法。各高校应积极联合起来,并向立法部门建议尽快制定一部全国性的法律以应对突发事件。同时,及时修改现有高等教育法律中存在的不适应之处,修改相关教育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理顺教育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规范各主体的权利、行为和义务,明确学校、教职工、学生在校园危机管理中的身份与地位,以及各方之间相互的法律关系,增加程序性规定,增强法律的操作性。第四,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优化校园的法制环境。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建立起学校、行政、社会一体化的危机管理组织架构。[7]坚持预防为主、兼顾应对,建立起一套反应迅速、调控灵活的危机预防管理体系。同样,教育管理部门要有相应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制度,把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对高校评价的重要内容。高校则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工作,如聘请法律顾问、建立法制工作机构等,提高依法治校操作水平,在广大师生中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和法制教育。第五,依法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各职能机构要认真履行法定的职责,对于不能履行职责而造成一定后果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追究其失职的责任。对于在突发事件中应承担主要责任的学生和教职工及其他人员,要按照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处分、处罚或制裁,对于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8]

参考文献

[1]李璞.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法制化管理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32-34.

[2]张晓波,谢卫正.关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9(19):164-165.

[3]张仁骏.美国校园安全管理现状考察及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4):65-69.

[4]刘陈陵,郭兰.美国校园危机干预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102-106.

[5]陈涛,阳慧玲.高校突发事件法制化管理机制之构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9-60.

[6]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学校的危机管理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近来频发的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再次出现当下一个热门话题,如最近网友们纷纷在微博上表达感谢舍友不杀之恩,校园危机案件再次成为中国高职院校时隐时现的一道暗伤,一次一次地被撕裂着、折磨着校园脆弱的神经,在80后、90后大肆宣扬个性、自我标榜的新时期,大多数学生个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风险、危机和安全意识淡薄,忧患意识淡化,加上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急速扩张也给安全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对社会潜在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较差校园危机乃至恶性惨案不时发生,严重威胁高职院校的稳定和发展,校园危机这一严肃的课题再次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1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的种类及特征

1.1危机与大学校园危机:危机管理学者罗森塔尔(Rosenthal)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大学校园危机则是大学在常态运行下,因受外界重大事件影响或大学自身原因,突然爆发的严重干扰正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造成学校公共财产或师生人身财产损失,以校园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紧急事件。这些正在威胁学校正常运作或潜伏着风险而尚未爆发的事件,通常包括意外伤害、校园暴力、、管教冲突以及波及校园的流行疫情、社会危机等。

大学校园危机的来源主要有人的破坏、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以及可控制的安全隐患,危机的侵害对象主要包括人的身心、财物以及校园公私财产物大学校园危机是指在大学常态运行下,因受外界重大事件影响或由于大学自身原因,突然爆发的严重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造成学校公共财产或师生人身财产损失。目前,根据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迫性和传播性的特征,学界普遍性的把在大学校园可能发生的危机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传染疾病食物中毒或药品泄露等);第二类,影响校园稳定的学生罢课示威或游行等事件;第三类,影响校园稳定的治安事件(校园内暴力犯罪等);第四类,自然灾害(洪水地震等)和人为灾害(火灾交通事故等)事件;第五类,学校公共设施损毁(设施老化楼房坍塌等)

1.2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的涵义和特征:当高职院校对于突然爆发的严重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甚至对师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时,校园危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以校园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危机事件,高职院校管理者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及团队合作,做到在危机前预防,在危机中迅速化解,危机后评估的一系列过程,就是危机管理,因此,按照危机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了危机预防危机应对危机恢复三个阶段不同的要求,针对潜在或当前的危机,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最有效最可行最切实的对策和行动,采用时间最短、波及范围最小、损害程度最低和动用资源最少的理念,通过必要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处理和危机控制,防止任何危机发生和尽量减少危机伤害的一切做法,最终达到解除危机的目标,由于大学校园危机不仅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迫性、传播性和不确定性等一般危机特征外,还具有外显性群体性辐射性和互动性,要使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并高效运作,就需要书面的成文的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案作为行动指南,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修订和完善,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案制定的必要性和切实的可行性。

2大学校园危机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1高职院校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和危机教育缺失:有不少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后没有及时组织各种危机训练和危机教育,没有正规专业的危机训练和教育,缺乏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安全教育、防范意识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这方面知识的缺失,致使学生们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群体性的恐慌,降低他们在认知和行动上的应对能力。而学校又没有完整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尤其是突发事件预防阶段的仿真模拟实践,未能设计制定标准作业程序,不能让师生都能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状况,使现有组织结构体系无法适应预警与快速反应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可能会发生火灾水灾校外人员闯入犯罪或校内人员犯罪等情况,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学生若不了解相关应对措施就很可能陷入危险。

学校的危机管理篇9

一、农村初中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意识普遍缺乏根据调查,农村初中出现危机的概率相当高,可谓危机频发,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危机管理的意识淡薄。学校管理中缺乏危机意识就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既然没有危机意识,各个学校就普遍缺乏最基本的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因此在应付危机事件时,学校难免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恐慌局面。

(二)管理组织机制不健全事实上,绝大多数农村初中根本就没有作为应对危机的常设机构或危机应对小组,只有在危机真正发生之时,才不得已临时由学校领导匆忙召集人手组织应对。

(三)管理信息沟通不畅大多数农村初中的日常管理不到位,运转不是很畅通。思想上麻痹大意,加上危机管理知识的严重匮乏,领导第一时间得知危机信息是比较困难的。一旦危机事件发生,由于信息交流的不对称,场面容易失控。

(四)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初中的管理者,对学校哪些地方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发生哪些问题、怎么预防事故、发生事故如何处置等都不清楚。学校安全责任不落实,一些学校的领导、班主任意识还不到位,总抱着侥幸心理。

(五)危机类型复杂,管理难度大农村是学校安全事故多发地区。大量的留守学生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同时,农村的地理情况复杂,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较大,校外入侵较难应付,导致农村学校危机种类复杂,学校危机管理难度非常之大,有些危机甚至是防不胜防。

二、农村初中校长领导力不足

(一)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由于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提升不易,因此部分校长在工作上提不起热情,久而久之,对工作漠视,责任心慢慢消退。

(二)水平不高,掌控力不强部分农村校长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有限,难以掌控学校局势,尤其是在危机来临时,学校犹如一盘散沙。

(三)威信不高,号召力不强部分农村初中校长平时“修行”不够,威信不高,导致在应对危机时缺乏号召力,难以组建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四)心理脆弱,抗压力不强部分农村校长心理脆弱,面临困难惊慌失措,为困难所吓倒,甚至在危机前心理崩溃。

(五)工作环境复杂,决断力不强农村的教育环境有待改善。在农村学校,周边村民,甚至个别村干部,往往因地块问题、基建承包问题干扰学校,令校长难以适从。长此以往,导致校长决断力缺失。

三、提高农村初中校长在危机管理中的领导力之策略

(一)三改变要提高农村初中校长在危机管理中的领导力,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校长个人都应作出相应改变。1.管理部门:改变选拔模式,优化用人机制传统的用人机制讲究论资排辈,原校长离任,就按老套路提拔新校长。这往往导致农村初中校长资格老、年龄大,但教育教学水平、管理能力却未必突出。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在选拔校长时要注重综合能力,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此外,也可以加大校长交流力度,运用“上挂下派”等多种形式,使人才尽量走上校长岗位。2.学校:改变管理模式,科学民主治校农村初中校长往往以经验来管理学校,缺少科学的教育理念、系统的管理模式,甚至采用家长式管理搞一言堂,有事校长说了算。因此,学校需要改变管理模式,建章立制,依法治校,以制度管理学校,通过教代会民主管理学校。3.校长:改变倦怠状态,充满工作活力农村初中学校的工作环境是艰苦的,校长开展工作不容易,而且农村校长往往自认前途暗淡,因此不少校长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农村校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为个人得失所左右,充满热情地投身工作,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学校的危机管理篇10

关键词:校园危机事件;辅导员;地位;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校园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秩序。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是学生工作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校园危机事件管理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校园危机事件管理机制、体制和组织保障的重要一环。因此,研究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应对校园危机事件中的角色定位与工作机制,可以提高辅导员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工作效能,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危机事件的内涵

高校校园危机事件是指在高校中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可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并会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的事件。高校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和敏感性等特性。校园危机事件大致归为以下几类:①意外伤害:火灾、校园学生践踏、食物中毒、传染疾病等;②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③威胁到学校形象和名誉:师生冲突,学生在校外聚众滋事等。因此,学校管理要注重和加强校园危机管理。

二、高校危机事件的管理

校园危机事件管理是学校及其管理者为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的管理应对的过程。其重点在于在危机发生前、发生期间、发生后等不同时段,管理者所做的相应预防措施、组织处理、指导及控制的行动。

三、辅导员在校园危机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阻碍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应对。辅导员担任着组织和实施的基础工作,是高校各个环节的纽带和桥梁,在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前预防、发生中处理和发生后的恢复工作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辅导员是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管理机构的组成者。辅导员是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者,参与整个事件管理机制、体制的制定和执行,承担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责任。辅导员工作在基层,直接与学生接触,非常了解学生的情况,应当参与到校园危机事件管理制度的编制中,这样制订出来的措施才能更加有效。

2.辅导员是校园危机事件的预防者。辅导员每天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识别危机的前期征兆,排除危机隐患。要做好校园危机事件预防者的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异常行为,采取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3.辅导员是校园危机事件的直接面对者。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许多人卷入了事件中,只是卷入程度不同。辅导员要参与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直接面对相关人员。辅导员对相关情况有直接了解与深入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参与应急管理。

4.辅导员是校园危机事件的决策者。校园危机事件爆发时,辅导员是危机事件的第一直接应对人,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处置的紧急性,需要辅导员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和现有条件作出准确的判断,快速做出反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快速处理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5.辅导员是校园危机事件的沟通者和舆论的引导者。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以非正规渠道在校园中蔓延,传播过程中信息被夸大甚至形成不小的偏差,谣言四起,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任其发展将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辅导员要在上级领导同意的情况,以科学、负责、严谨的态度,通过各种方式,准确及时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6.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善后的安抚者。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安抚学生及家属的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此时,辅导员是相关人员的安抚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安抚相关人员,做好善后工作,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7.辅导员是校园危机事件的评估者。校园危机事件平息后,辅导员还要对危机事件管理制度与实践作出评估。辅导员应当收集相关信息,总结、报告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校园危机事件的管理工作。

四、高校辅导员在校园危机事件中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辅导员在高校校园危机事件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具有坚定的政治原则,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高度的责任感、过硬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科学的决策能力和全面的评估能力。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在校园危机管理和防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校园危机事件的整个处理过程是艰难而复杂的,既费脑力也费体力,辅导员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好自我的心理协调。

参考文献:

[1]张凯华.校园危机管理问题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4(3).

[2]于正伟.辅导员在校园危机处理中的角色定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