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5:46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篇1

【摘要】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141班学生为对象,研究合作学习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优缺点。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发现合作学习的优点有:促进积极性,提高团队合作精神;表现出的缺点为缺乏监督,责任扩散。

【关键词】综合英语合作学习利与弊

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1806合作学习的理念被美国教育家杜威从英国传播到美国。合作学习开展的本意是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师生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智力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一、综合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个案研究

1.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合作学习是否能够成功地应用于综合英语课堂,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效。研究目标是:寻找和理解合作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综合英语。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课堂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观察发现,综合英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将学生分为小组;(2)小组成员分配任务;(3)分享他们的成果;最后,回顾和点评。

2.研究程序。本研究是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一次探索性实验。选取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141班的26名学生作为实验班,实验时间为一学期。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确并具有说服力,笔者同时收集了英语142和英语143两个班的综合英语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照班,以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的区别。

3.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66%的学生可以全身心融入合作学习活动中,19%的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剩下15%的学生会选择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做其他事情。表1是课堂合作学习方法在实验班施用前后不同小组的综合英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的纵向比较。可见合作学习方法应用后,各组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表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探究合作学习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实验班和两个对照班的成绩进行了比较。由表2可见,在合作学习实施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平均成绩基本处在同一水平;应用合作学习之后,实验班成绩有了明显提升,而对照班成绩变化不大。显然,合作学习对学生成绩的进步是有好处的。

二、合作学习的优点和缺点

1.合作学习的优点。

(1)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调查可知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合作学习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为当他们在各自小组里,他们有足够的自由,且不用做其他事情,只需要与其他成员一起找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这一情况符合游戏理论,所有学生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小组找到最好的答案。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喜g从他们老师那得到答案,但在小组学习模式下,学生会积极寻找答案,从而提高他们自身能力。

(2)有助于提升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集体文化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在发掘自己的潜力,这对学生尤为重要。调查显示,69%的同学表示当他们有问题时,他们愿意同小组其他成员讨论。23%的同学表示他们的表现不算坏。当学生们在一个小组里,他们不仅要想到自己,还要考虑到小组其他成员。如果其中一个人不参与,那么整个小组的效率就会受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愿意积极参与,因为这不仅是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整个团队。

2.合作学习的缺点。合作学习的缺点首先表现在责任扩散。责任扩散是指当很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任务会被分散,每人的责任也会减少的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在于小组内有的成员总是在等待其他人帮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尽管参与了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并没有全力以赴。当学生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23%的学生会响应他人的观点,8%的学生会置身事外。尽管他们也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同样会消耗大量的时间。

其次是缺乏监管。缺乏监管带来的结果是一些学生仅仅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他们往往在做与任务完成不相干的事,因为他们认为老师对真实情况并不知情而其他同学无权管理。正如王国忠所说,合作学习是交流与协调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人能起到监管的作用,学生就会为所欲为,整个小组将陷入一片混乱。

三、结论

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合作学习的弊端。由于存在责任分散和缺乏监管的现象,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有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4):32.

[2]叶静.高中课堂合作学习现状调查[J].教育研究,2015(4):43-47.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篇2

一、小学英语教研活动现状与问题分析

教研活动有名无实,“有教无研”现象普遍。济源市地处豫西北,全市70%的学校分布在农村、山区,点多面广,规模较小,教师分散。许多教师一人承担了全校的英语教学任务,教研活动难以开展。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深度交流互动。许多学校依然使用传统教研的方法,缺乏系统的组织规划,主题、目标任务不明确,随意性较大。参与教师经常处于被动状态,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教研活动难以常态化,研讨氛围不浓。由于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校际、区域之间的研讨不能经常组织。偶尔为之的交流研讨也因主题不突出、缺乏专业引领而使教学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不同层次的教师教研需求得不到满足。

区域网络研讨培训种类多,教师参与缺乏内动力。目前,国培、省培、市培等网络研讨培训种类名目多,令教师应接不暇。研讨教研需要时间与精力,各种培训与繁重的教学相冲突,致使教师缺乏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主动性,研讨成果甚少。

二、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活动整合与优化策略

1.创新区域教研机制,整合优化组织管理

开展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优势互补的新型区域教研,科学健全的教研组织管理机制是前提与基础。发挥常规教研丰富的管理经验优势,建立“教研室―实验学校―学科教师”三级区域教研管理机制,实施梯级管理。由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引领协助,济源市教学研究室与区域学科骨干教师组织策划,让学科教师定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思考、研讨实践,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科教师参与线上专题学习、互动研讨,线下主题课听课议课,后续活动总结反思等教研行为与成果进行及时记录与激励。

2.整合网络研讨平台,优化信息获取渠道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研领域的应用优势,建立并借助微信群、QQ群,及时发送研讨信息,推荐上传优质学习平台与资源,力求达到信息与学习渠道的及时传达与畅通。济源市“小学英语工作坊”作为学科研讨活动信息与成果汇总的主要平台,活动过程中充分运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课例资源、中国教师研修网的网络培训资源与专家引领优势,开展优秀视频课例观摩、专家讲座学习研讨等活动,可以有效提升教研活动的品质,为教研活动留下生动的动态轨迹。

3.整合研讨主题内容,共享教学成果

开展成功的教研活动,要善于将若干系列性与连续性的研究活动融合在一起。为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棘手问题,课题组在开展问卷调研、多方归纳提炼的基础上,将研讨主题确定为“语音与语篇教学”。各片区实验校结合本校实际选择主题,确定各校年度研究专题,并分解成系列月活动小专题,形成教研主题研究序列,细化到每次主题教研活动中。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选择相同教研主题的学校联合形成共同体,通过同一主题、不同专题的系列协作互动学习研讨,不断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逐步形成合作互助、经验共享、资源共建的区域教研氛围。

4.整合优化活动方式,丰富教研新体验

基于同伴合作交流基础上的知识共享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研活动中我们依据教研主题科学策划设计,有机整合线上自主学习与互动研讨、线下课例观摩研讨与专题培训讲座等。通过多维多元的活动开展优化丰富教研形式,拓宽学习渠道。教师们在网络互动与集中研讨中探讨学科问题,分享成功经验,参与活动的热情日渐高涨。

三、网络环境下系列主题教研活动的具体操作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济源市形成了网络环境下“五步自主互动式”系列主题区域教研活动基本框架。

1.前期学习策划

为确保每月教研活动规范有效,学期初,课题组将学期研讨主题与系列专题提前公布。活动前,主办学校提前两周依据本校各阶段研究专题详细策划活动方案,推荐视频课例资源,设计研讨课教案等。之后,在济源市“小学英语工作坊”中活动信息,并通过QQ群、微信群发送至各实验校。明确目标与任务之后,研讨课授课教师依据活动主题和教学内容提前独立思考,自己备课,再在校内进行研讨课展示,本校教师听课、交流,协助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并于活动前一周上传至“工作坊”供其他教师学习研讨。

2.网络交流互动

集中活动的前一星期,教师登录“工作坊”,依据活动主题、研讨问题,结合课例与研讨课教案随时上网发帖参与讨论,进行互动磨课,提出意见建议,并推荐好的学习资源等。

3.课堂教学观察

研讨课授课教师(市级学科骨干教师与主办学校课题实验教师各一名)进行课题研讨课展示,与会教师根据研究专题与问题有重点地听课: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的实施运用,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课堂中的展示体现等。

4.主题研讨培训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人格;远程教育学员;终身学习;能力

“远程教育学员”是指不需要到学校集中上课,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随时随地学习,自己自主把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人。远程学习的特点是灵活、方便,缺点是缺乏交流和监督。“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远程学员属于在职学习,年龄阶段较分散,体现了学员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是开放大学的重要教育理念,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全社会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能力”是一个人在行为上能够做什么和做的怎么样的个体心理特征,是指个体执行某项工作职责的才能。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后,以网络资源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是其主要特色之一,远程网络教育是电视大学的办学特色,也是终身教育理念在全社会实现的重要途径。远程网络教育的重要载体就是网络,通过网络将教学资源分享给学员,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远程教育学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很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以更好地进行远程学习。本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为例,研究如何培养远程教育学员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电视大学的教学水平,实现远程学员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人格可以稳定而有效地预测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认知的过程。为了体现远程学员终身学习能力稳定性的特点,了解远程学员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格差异,本研究选择成熟量表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在2014年8月到10月对本溪广播电视大学2013年春季、秋季远程学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成绩优异者(成绩在80分以上)和不及格的学员(成绩在60分以上)共142人进行调查。利用SpSS21.0对获取的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1。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成绩优异者93人,成绩不及格者49人。组1为成绩优异组,组2为不及格组。组1在智慧性、有恒性、忧虑性、独立性、自立性五个方面明显优于组2,组2在恃强性、活泼性、交际性三个方面明显优于组1。根据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的含义,计算机应用基础成绩优异者聪明、富有知识,有恒负责、重良心,爱焦虑,自主、当机立断,自律严谨;计算机应用基础成绩不及格者好强固执,轻松兴奋、逍遥放纵,冒险敢为、少有顾忌、主动性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希望对远程教育学员终身能力的培养献计献策。

一、增强远程学员责任心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成绩优异者有恒负责、重良心,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成绩不及格者轻松兴奋、逍遥放纵。远程教育学员主要靠自学为主,责任心很重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比如说可以有意识的让缺乏责任心的学员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远程学习资源管理者,增强其责任心。

二、注重对学员自律性的培养

远程学员通过不断地自我督促达到能力的增长,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平时考核过程中,做的好的学员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学员感觉到成就感,对其它远程学员起到榜样的力量。

三、注重对学员有恒性的培养

远程学员的学习周期较长,有恒性的培养很重要。对于缺乏有恒性的学员给予定期督促,让学员养成做事情坚持不懈、有始有终的习惯。如可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远程教学视频每天定时网络播放,让远程学员同时观看学习、讨论,形成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的习惯。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地借鉴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不断地提升远程学员的教学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水平,为远程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吴明隆.SpSS与统计应用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88.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篇4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抓得不紧,学风不够扎实。作为深圳公司党支部的成员之一,平时理论学习不全面,缺乏深钻细研,没有把理论的系统深入学习当做平时工作中的必须。有时学习理论抓的不紧,缺乏钉子精神。虽然每次能参加支部的集中学习,但自我学习不够,只满足于对时事新闻,重大事项动态,主要理论观点的了解、浅尝辄止,缺乏深研细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着眼度不高,挖掘不深度,归纳提炼不精,理论升华不快。

2、工作不够深入。前期对工作情况不熟悉,有时候一些具体的问题由于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尺度把握不准,特别是有时受一些阶段性工作任务的影响,一些工作落实不好,同时,工作创新不够,工作中被动落实多,主动超前少。对一些重点突击的工作,往往局限于奉命行事,有时会绕着困难走,还缺乏一种知难而进、攻坚克难的精神。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理论学习的深度广度不够。对科学理论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干轻学,学习中缺乏自加压力的紧迫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不强,学习不全面、不系统,不善于结合本职工作去领会精神实质,不注重带着问题去研究,不注重带着目的去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不注重沉下心来深入钻研,没有把学习、思考、实践和推动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2、创先争优的意识不强。在工作中能够埋头苦干,勇于接受任务,但缺乏一种攻坚克难的钻劲。在工作中没有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小进即安,小富即满,未能深入落实创先争优的精神。

三、未来努力方向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研究生学风建设以研促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6-0027-02

当前,研究生培养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研究生学风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对高校大学生群体学风建设起着引导作用,并且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学风的内涵

所谓学风,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的风气。学术界对其有狭义、广义的界定。从狭义上来说,学风,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和大环境下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来说,学风是一所学校所展现的学习风气、学术风气和教学风气,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学风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本文主要对狭义层面的学风进行讨论。

二、硕士研究生在学风上的负面表现

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进校的门槛越来越低,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研究生的两极分化开始加大,研究生教育逐渐由“精英型”向“普遍型”过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扩大化。

第一,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忽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更注重对个人现实利益的追求,价值取向趋向急功近利,并具有多样性、多重性的特点。部分研究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他们认为专业水平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学好为人处世之道。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研究生忽视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当成镀金和拿文凭,为自己的就业增加一点砝码。

第二,投入精力不足,以考试代替治学过程的现象严重。目前,硕士研究生(含专业硕士)的构成,一部分是免试推荐保送生,一部分是在职攻读学位人员,还有一大部分是统招脱产生。由于受就业形势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的考试后,就急于找就业实习单位见习,忽视做学位论文的学习过程,专业学术水平呈下滑趋势;还有一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应考,或是忙于参与社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学习上只顾应付考试,忽视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在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

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目前,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与本科教育阶段没什么区别,还停留在课本学习和依赖课堂学习上,在专业领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不够。同时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术研究精神,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有不少研究生不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缺乏严谨、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和探究精神,甚至有些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导致学术成果缺乏真实性,学术研究偏离正确导向。

三、影响硕士研究生优良学风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从硕士研究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在市场经济深入推进和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观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享乐,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心思和精力不放在学业上,不能凝神静心做学问,异化着研究生身份。还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主观上存在侥幸和虚荣心理,看似重视学业,频频发论文,但缺乏研究创新和研究方向,完全依赖于文献整合和简单置换框架和语句,这种不求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和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害人害己。还有就是当今的硕士研究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父母的照顾和呵护,主观上存在依赖心理,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丧失,创新性思维模式没有形成,这些都导致他们学习内驱力长期不足。

影响硕士研究生优良学风形成的客观因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急功近利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高校学风的冲击和侵蚀,造成师生中存在短期的唯利是图效应。另一方面,研究生培养评价体制中的弊端助长了不良学风。这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单一,即单一的理论课程教学。此模式造成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未得到落实,尤其是专业硕士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尚未构建起来,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三是研究生教育体制中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即“严进宽出”。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一划定分数线,考试公正严格,但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一套完善的培养制度,研究生的开题、学位论文评审、答辩也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四是研究生导师聘任管理和研究学业评价办法有待完善。目前,有些专业导师严重不足,出现1个导师一年带近10名研究生的情况,而且导师有行政化倾向,指导精力严重不足,没有时间与每一个研究生讨论学术问题。研究生学业评价,重数量不重质量,重结果不重研究过程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优良学风的建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并助长了研究生“混文凭”的错误思想。

四、积极探索以研促学的探究式学风建设途径

“以研促学”就是以研究促进学习,其特点为:群体性、互动性、探究性。而实现“以研促学”的关键在于有一个集体的学习平台,如工作室、实验室,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小范围讨论,带动他人思考、研究和形成知识的互补,以个人带动集体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方便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管理。

“以研促学”遵循了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原则,能够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良好品质,是培养研究生科研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一)建立以研促学的学风建设评价机制

目前国家和各高等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学校在构建“以研促学”学风建设机制时,要有效运用国家相关政策,根据社会需求和育人目标要求,把培养方案修订、奖助学金评定和学术活动、学术能力提升有效结合起来,建立推动探究式学习的导师和硕士研究生评价和奖励体系,吸引硕士研究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培养其做学问的严谨学术精神和服务社会的创新能力。

(二)以导师为核心,构建师生学术团队

“以研促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群体性互动,群体的探讨、交流,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研究成果质量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学习团队中个人的观点可能影响整体的观念。因此,树立团队核心人物,并以其积极行为影响团队成员,有利于促进研究生优良学风的建设。研究生个人对学术的追求、个人的学术成果更容易引导和激励集体的学习积极性,研究生个人的正确观念也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引导他人,能够有效遏制研究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这一现象,有助于研究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团队的领军人物,可以以研究方向为导向,以课题研究为基础,以学术沙龙活动为平台,加强师生学术活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良性互动的探究式学习风气有效形成。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课外科技活动建设,营造良好学术文化氛围

高等学府作为人才的孵化器,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而研究生又是每一所大学的精英群体,引领着学校学生学术文化活动。高等学校要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以及组建科技竞赛团队等形式,加强研究生课外科技活动建设,营造良好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只有正确引导研究生的思想观念,抓好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体系建设,才能推动研究生探究式学风的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篇6

1加强备课管理,进一步优化备课环节。

各校要高度重视备课管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备课。加强“自主编写教案”的规范性管理,严格按照表格式教案簿(纸)备课格式要求撰写,每一位教师做到课课有一份完整自备教案,学校注意收集教师编写的优秀教案。加强“教学过程的撰写”的实效性管理,鼓励教师结合“优质教学资源”实行“二次备课”,做到“三个”结合,即优质教学资源与本班生源质量相结合,优质教学资源与自身教学风格相结合,优质教学资源与加工、改造、提升相结合,坚决杜绝抄袭他人教案现象。加强“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充分体现“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实效性、过程性”的习题设计原则,并在教案中体现作业设计内容。加强“教学反思的撰写”研究,备注栏(教学随笔)侧重撰写教学设计意图,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栏侧重撰写教学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设计”探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侧重于“传授”,“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侧重于“操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侧重于“体验”。加强“集体备课”有效性研讨,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作用,在自主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磨课),并把各类型教研活动的集体备课优秀教案以学期为单位汇编成册。备课可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教学理论与实践证明: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备课形式,也是突出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的一种表现。

2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

加强对教材内容、编排意图的解读,尤其是对新一轮《课程标准》的解读,准确把握与真正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加强教材教法的研究,妥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流程(各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加强直观教学研究,提高教具、学具的利用率,适当增加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加强板书设计的研讨,提高板书“启发与引导、再现与回忆”功能。加强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重视错误资源的利用,不断在对比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加强练习训练的研究,练习题训练应体现层次性、过程性、多样性、挑战性原则。加强“探索知识过程”的教学研究,加大自主与合作探索知识过程的空间,加大思维、语言及实践操作训练力度。加强低年级组织教学管理,多运用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培养课前预习、敢提(答)问题、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加强创设和谐课堂氛围的研究。加强“课改理念”研究,注意渗透“县级管理课题”或“校级管理课题”理念,重视自主预习策略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加强作业管理,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硕士毕业生;就业倾向;择业观念;就业困难;对策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围绕其进行的研究也十分普遍。相对本科生的就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相关研究明显较少,而进行实际调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就更为少见。自研究生2009年扩招后,到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而在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仅为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倍多。但是,从2009年到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就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求职择业,洞察并把握其就业倾向,从而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调节和就业指导,是高校、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并下大力气做好的工作。

为此,笔者以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生为例进行就业倾向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以下情况:(1)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观念存在什么问题?(2)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困难有哪些?(3)如何应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其面临的就业困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2013年3月5日到3月15日,笔者在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届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发放的45份问卷中,收回有效问卷32份。笔者又于2013年3月24日到3月30日对这32名毕业生进行了访谈。这32名参加者中,女生28人,男生4人;年龄最大35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25.5岁;工龄最长11年,最短0年,平均工龄0.8年;职业背景方面,24人本科毕业直接读研,8人工作后读研。本研究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验方法,并运用Spss统计程序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一)客观题统计结果及分析

1.择业观念方面

笔者将问卷调查中的“想去城市”、“首选行业”、“希望岗位”、“工作要求”四项代表择业观念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题目为1-4,结果如表1-4所示。

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想去城市(题目1)统计如下:

其中排在对工作要求第一条的项目情况如表5所示。

排在对工作要求最后一条的项目情况如表6所示。

硕士研究生倾向于留在沿海中小城市,做出此选择的毕业生有25人,占到78.1%(这可能与鲁东大学位于烟台有很大关系)。

根据以上统计,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主要有:工作有成就感,有发展前途,收入高而且稳定,有住房。“工作有成就感,有发展前途”等表明,研究生较为关注就业质量,而非仅仅以收入高低来衡量就业机会。

然而,硕士研究生存在过高强调就业质量的现象。通过对“首选行业”和“希望岗位”的统计,以及此后的访谈获知,硕士毕业生对高校和教学科研岗位的选择比重最大,其次则是公务员,而对于中学、市场等行业和岗位却不多关注,包括对就业地点选择上,内陆中小城市也几乎无人问津,所以“高不成、低不就”对硕士研究生就业更为常见。

2.就业困难方面

笔者将问卷调查中的“信息渠道”、“专业前景”、“了解形势”三项能反映就业难度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题目为5-7,结果见表7-9。

获得就业信息方面,尽管40.6%的硕士毕业生能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此外的40.6%能够认为各地、学校和省教育厅就业网是有效的渠道,即大部分毕业生能够做到主动寻找就业信息,但仍能看到有18.8%的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单一,仅通过学校公告、招聘会等方式被动获取。

对专业前景的了解程度,仅有5人,即15.6%的硕士毕业生认为自己十分了解,并保持关注最新动态发展,而其余84.4%则了解一般,甚至仍存在根本不了解的情况。

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中,有50%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很难”,28.1%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就业较难,只有5人,即15.6%对“大部分人可以正常就业”有信心。硕士毕业生就业形势尽管日益严峻,却并未到绝大多数人无法就业的程度,虽然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增长很快,但社会的招聘需求却并未饱和。统计结果中绝大多数人(84.4%)对就业没有信心,认为就业困难,这一方面与前文“择业观念”调查中硕士生就业过高强调就业质量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上文对专业前景了解情况的统计也能看出,这与大多数硕士生对自己专业前景不了解、不能保持关注最新动态发展也有关。

3.学生、社会应采取应对措施方面

题目8:影响就业的自身缺点(1―语言表达能力不好,2―语言读写技能不强,3―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4―讲课能力不强,5―人际沟通能力不强,6―缺乏面试技巧和相关就业知识,7―缺乏吃苦耐劳精神,8―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9―缺乏克服困难精神,10―实践能力低下,只会纸上谈兵,11―不能正视严酷的社会现实,就业期望值高,12―文凭不够高,不够硬,13―在专业、兴趣及薪酬方面不知如何取舍,14―其他),调查结果如表10所示。

影响硕士生就业的自身缺点方面,频率的统计较为分散,相对比较集中的有:缺乏面试技巧和相关就业知识(43.8%),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40.6%),讲课能力不强(37.5%),人际沟通能力不强(34.4%),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34%)等。本题的设置除了做调研所用之外,也意在使硕士毕业生审视自己,正视缺点。以上统计可见,毕业生虽然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缺点有所了解,却对选项7(缺乏吃苦耐劳精神)、9(缺乏克服困难精神)、10(实践能力低下,只会纸上谈兵)较少涉及,而此三项却正是目前大学生尤其是硕士生所存在的显著缺点。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前文中对“择业观念”和“就业困难”的统计结果,硕士生期待就业质量,却缺乏就业信心。

题目9:影响硕士生就业的外在因素(外因1―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就业岗位不足,外因2―扩招造成应届毕业研究生达到历史新高,外因3―就业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突出,外因4―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外因5―就业政策的不利因素,外因6―招聘单位对非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歧视,外因7―父母社会关系的缺乏,外因8―其他),统计结果见表11。

影响硕士生就业的外在因素方面,出现频率最高、统计较为集中的三项是:扩招造成应届硕士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71.9%),招聘单位对非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歧视(65.6%),就业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突出(59.4%)。第一项确实存在,近年来硕士生连续扩招,然而另外两项的较高频率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被调查者带有主观偏见的看法。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却未到对就业影响如此之大的程度。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应届硕士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了解不够充分。

(二)主观题统计结果分析

题目10:你是否比同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就业优势?你比他们具有哪些具体优势,请详述。

客观来讲,与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相比,硕士毕业生在学历、科研能力、心理成熟度、社会经验等几个方面更具优势,然而相应的劣势就是年龄较大,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务实态度较弱等。尤其作为非211、985院校的硕士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度更大,一方面用人单位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院校歧视现象,而另一方面,硕士生自身学习态度、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业务水平也并不乐观。

对该题作出回答的硕士毕业生尽管大多数认为其比本科生“具备优势”,但所谓的“优势”,即前文中的“学历、科研能力、心理成熟度、社会经验”却不能充分在求职中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作出“不具备优势”的少数人的答案切中要害,篇幅虽小,却不乏客观、理性。

对本题的回答情况,与前文客观题目7“目前研究生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的统计结果所体现出的硕士毕业生“绝大多数人(84.4%)对就业没有信心,认为就业困难”形成鲜明对比,却也印证了另一客观题“影响硕士生就业的自身缺点方面”统计结果的分析:硕士毕业生对自身优缺点审视程度不够,带有主观偏见,不能全面、客观、理性地审视自己,期待就业质量,却缺乏就业信心,而又一定程度上盲目乐观。

题目11:如果未能找到工作,你是否会选择自主创业?为什么?

选择“会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少,很容易理解,因为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自主创业。从选择“会自主创业”的几个回答来看,自主创业更多的是未能顺利就业后的无奈之选。

绝大多数人选择“不会”或“不确定”,原因有“对个人要求较高,风险太大,缺乏资金、经验、胆识,无经商头脑,太操劳、不稳定,未做好心理准备,不了解国家相应的支持政策”等等。诚然,的确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但与前文客观题目4的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主要有:工作有成就感,有发展前途,收入高而且稳定,有住房”遥相呼应,也再次折射出硕士毕业生在就业中寻求稳定、安逸的心态。而从另一个方面还能看出:学校对硕士生的创业指导、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及其扶持力度的教育都较为欠缺。

题目12:你希望学校完善哪些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

通过学生回答反映出:高校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十分欠缺。由于多年来研究生总体就业形势较好,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无论在制度建设、岗位设置方面还是在实践经验方面都尚显不足,大多是照搬本科生就业指导的经验,没有形成针对硕士研究生特点的就业工作体系。

硕士研究生仍非常需要随着时展而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与政策讲解,乃至创业指导,等等。

某些回答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许多高校对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三、对策

通过对被试进行的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统计结果进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对“硕士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什么问题,面临的就业困难有哪些?”做出了回答。就“如何应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其面临的就业困难?”这一问题,笔者根据以上定量及定性分析结果,首先对硕士毕业生的建议是:应当正视自身优缺点,客观、理性地审视自己,既不要悲观消极,又不能盲目乐观,要注意强化自身的学习态度、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应当对就业质量保持适度关注,而不要过度强调,并克服就业中寻求稳定、安逸的心态。充分认知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对其最新发展变化保持密切关注,了解并把握就业形势,从而把握就业机会。此外,高校及政府有关部门既要在就业信息提供、优秀人才推介、往届校友交流、见习实习机会,以及多样性、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又要基于学生秉赋、学习目的及学习需要各不相同的事实,以人为本,引导硕士生自我定位。导师和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意愿,帮助其树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正确观念,尽量避免“随波逐流”和“逃避就业”式的读硕取向。同时,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做好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这不仅有助于硕士研究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择业心态、寻找自身发展与社会环境的最佳结合点,而且对于促进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树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科研实践与训练的机会。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较为单一,大多强调理论建树,却忽视其他能力培养,束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必定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因此,亟待革新当前“知识型”、“应试型”、“被动型”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参与为核心,充分调动研究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训活动。唯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高度的认同,才可能提高研究生个体的学习、研究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就业技能。

当今硕士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就业倾向问题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尝试以问卷、访谈和Spss统计程序作为实证研究工具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进行调研,初步获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仍有继续探索的广阔空间。在未来的调研中,笔者将进一步遴选研究对象,丰富研究方法,精炼研究思路,以期对硕士毕业生就业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廖湘阳.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篇8

关键词:学困生数学教学主要表现转化策略

一、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1.对概念理解肤浅。(1)学困生对教材中的各个概念有的根本不知道;有的虽然能背,但不能自如运用;(2)孤立概念。学困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是孤立的、单个的,不能将概念与概念有机联系。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1)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对教学内容置若罔闻;身在曹营心在汉,思想开小差;(2)作业质量不高。正确率低,书写潦草;遇到难题不动脑筋,抄袭了事,敷衍塞责;对概念和公式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3)缺乏竞争意识,凡事无所谓。上课发言不主动,沉默是金;对作业中的对错无关痛痒,只等答案;测试时我落后我甘愿。

二、时刻关注学困生

1.注意发现学困生。在课堂教学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发言、活动参与度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业批阅中注重书写、公式的运用以及正确率等;从教学检测更能发现学困生。

2.研究分析学困生。一是研究分析每个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二是研究分析每个学困生的具体表现。对症下药,做到事半功倍。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矫正“第一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第一次犯错误时希望得到改正的心理愿望是最强烈的,面对第一次接受批评的心理承受力是最小的。作为教师要仔细观察,及时地抓住学困生的第一次错误,给予评注指导,让他下定决心改正错误,达到惩前毖后的作用。我在教“分数乘法的意义”时发现,不少学生对分数×7和7×分数两个算式的意义区分不开,都写成7个是多少。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地讲解:一个整数乘以一个分数可以看成是求这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分数乘以一个整数可以看成是求相同几个分数的和是多少。结果,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个知识点。

2.以优扶缺,实施兴趣教学。(1)以优扶缺,帮助学困生克服不足。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个同学的作业正确率很低,大多是计算失误,但每次的值日工作他做的较好。根据这个特点,我便问他:“想想你是怎样把值日工作做好的?”他思索了一会儿说:“我在打扫卫生时,注意到教室的每一个地方,特别是不易被人发觉的地方。”我说:“这样很好,那你在完成练习题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啊,注意到每一个细节,特别是看看计算有没有问题!”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学生所做的练习题正确率提高了很多;(2)注重兴趣培养,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教学时应加强数学知识的形象化和直观化,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具体地展现出来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利用课件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形象生动地演示出来,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极高,对公式的推导过程清楚明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来的!②教学应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利用学困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基础,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方法。在教“近似值”时,有一练习题“一养牛场购买500头牛,计划每个牛栏关牛6头,这个养牛场至少需要多少个牛栏?”检查时我发现有几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计算很认真,结果为83.33个牛栏。于是我问这几个学生:“你们见过0.33个牛栏吗?”他们听后齐声:“喔,我知道哪里错了”。“应保留整数,并要采用‘进一法’来取近似值,结果是84个牛栏。”

3.重视情感教育,优点扩大化。对于学困生,最忌讳的是“放弃”和“歧视”。教师必须倾注更多的感情去关爱、温暖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没有抛弃他们,老师才是他们最真心的朋友。所以在教学中,当学困生有一丁点的进步,就应给予及时和肯定的表扬。

4.目标分类,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1)开辟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有效地进行补缺补差,提高学科成绩,进而提升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2)降低作业的难度,提高正确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独自完成一些简单的题目,尝到成功的喜悦;(3)降低测评的目标。在测评之前,有针对性地对弱点进行辅导,让他们有机会得到较高的分数,使其有成就感。

5.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1)养成预习的习惯,掌握预习的方法。上课前,要求对下节课的知识做简要的预习,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也就是说带着目的地去学习;(2)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3)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实践证明,利用以上教学策略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和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均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篇9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现有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全新的心理学流派。其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它认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首先,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具体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和乐观主义。其次,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主要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等。第三,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二、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成绩论”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根深蒂固,致使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如体育教学思想僵化、模式陈旧、内容枯燥、方法简单以及目标单一等弊端,严重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此境况下,作为教学活动行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而言,其自身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以及发展取向的体现,将直接映射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教师素质能力的缺欠,是造成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缓慢的主要诱因

1.高校体育教师责任心的缺乏。责任心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现阶段,由于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致使高校体育教师在责任心上呈下降趋势,具体体现为,对本职工作缺乏足够的热情、应付心理严重以及缺乏必要的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态度散漫、行为慵懒,在课堂上的随意性较强,经常无故迟到、早退,使得课堂纪律涣散,形如散沙。

2.自身的专业技能体系缺乏完善性。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其综合素质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向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展示与传授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唯成绩论”思想的误导下,高校体育教师过于注重对达标技能的掌握与传授,而在面对全新的教学内容时就会表现出无所适从,或力不从心的尴尬境况。同时,由于达标内容的长时期沿用,也致使在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中,不乏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的存在。因而,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难以切实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

(二)学生体育学习发展取向的不确定,是造成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低下的重要因素

1.对于体育教学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知。目前,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对于体育教学重要意义的理解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因而,造成了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唯一目的仅仅局限于顺利通过达标测验,用以获取足够的学分。于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敷衍了事的现象比比皆是,存有应付差事心里的学生大有人在。更有甚者,诸多学生还存在着对体育学习厌恶或抵触的心理,将体育学习视为苦差,因而拒绝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这种理解与认知水平低下所引发的厌学现象,已成为影响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主要元凶”。

2.对于体育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一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才能够表现出对这一事物积极地探求行为。由于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在模式构建上缺乏创新性,因而无法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因而及大地降低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致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良好的自主意识,因而不能够确定正确的发展取向,导致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困惑、迷茫或消沉。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占有无可争议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地位的悬殊差距极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不仅有悖于教育的主旨,同时更束缚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积极心理学认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促进与规范教师和学生学习、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师生间不再存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给学生灌输积极乐观的心态,也应该看到自己的进步,让自己与学生共同进步。这种思想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体,以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的成长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又受到了学生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就是客体。同样的,学生也兼具主客体的性质。积极心理学反对传统教学的师生模式,提出了一种科学合理的师生模式,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引导与规范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与确定

相关研究证明,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观念决定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进而决定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积极的自我观念能让人乐观、自信,因此做起事来更容易成功。消极的自我观念悲观、自卑,容易失败。积极心理学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用积极的思想去评价一个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避开学生的缺点。积极心理学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能够有效地加以强化,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够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自信,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而,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引导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水平挑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永不言败的精神。

(三)培养与维系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生;性格优点;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57-02

研究背景

起源20世纪以来,主流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的发生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生活在经济高速增长及和平年代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治疗疾病的理念,而是追求更加高品质的生活,以及更加快乐、幸福的体验。于是,如何让心理学从治疗疾病、解除病痛转向帮助人类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让人拥有幸福感成为了当前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大形势下,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提出,要研究积极的心理学,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对积极人格特质、积极情绪、积极人际关系和积极组织的研究。性格优点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

概念性格优点是指任何一种使人们持续地向着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益的方向思考和行为的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的性格优点,包括谨慎、爱、毅力、公正、公平、幽默、感恩、正直、仁慈和领导力等。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性格优点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实现对性格优点的有效测量,一方面,能够使个体确定自己的个人品质,帮助人们运用个人品质找到提升心理满意度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可用来评估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预防和干预计划。

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学校心理学对性格优点的关注。辛德(C.R.Snyder)和洛佩兹(S.J.Lopez)首次提出积极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不只是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各种积极人格品质,尽可能减少“问题学生”的出现,同时指出教育的作用不仅是“事后修补”,更应是“事前预防”。

我校学生的人格现状(1)缺乏成长目标。学生消极、厌学甚至行为失范的情况比较普遍,上课睡觉、玩手机游戏、抽烟、酗酒、谈恋爱等现象时有发生。(2)缺乏自信。即自我意识发生偏差,而这种偏差又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能力发展难以适应应试教育而导致的。由于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逐渐被边缘化。由于缺少成功体验,他们只好将过剩的精力用于负面的事物,甚至有意无意地以负面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身的存在。但是他们的表现非但没有博得别人的同情和欣赏,反而招致更多的负面评价。这种负面评价又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甚至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人格“亚健康”。(3)意志力比较薄弱。我校地处深圳市,特区的物质生活条件较好,学生缺乏生存压力和忧患意识,而父母无暇或无力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导致学生不肯吃苦,不愿克服困难,应对困难、抵抗挫折的能力不强。(4)独立性普遍较差。学生经常成群结对,宁愿迟到也要与“拖后腿”的同学一起走;他们不愿意独立思考,喜欢抄作业,通常全班作业只有几个“版本”。他们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和干扰。因此,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挖掘中职生潜在的性格优点,培养其积极正性的思维方式,为中职生人格培养尝试开拓一条全新的道路。

研究方法与过程

被试的选择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岗职业技术学校一、二、三年级学生各100名,共300名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274份,其中男生111人,女生163人。

测量工具Via优点问卷:Via-iS是由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peterson)和马丁·塞利格曼于2004年修订的。该问卷包含240个条目,采用1~5的5级评分制来测查人类共通的24个性格优点。每个优点包含10道题,得分越高,表明该优点越显著。问卷作答约30分钟可以完成。该问卷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数据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11.5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中职生性格优点结构把得分最高的5项称为最强优点,得分最低的5项称为最弱优点,由表1可知,我校学生最强性格优点分别为爱、公平、感恩、仁慈、正直;最弱性格优点为爱学习、洞察力、信仰、勇敢、创造力。

男女生24项性格优点的均数比较由表2可知,女生在仁慈、对美的鉴赏以及宽恕上的得分极明显的高于男生,在爱、公民、公平、感恩、幽默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男生,这与一项对美国和日本大学生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中职生24项性格优点各维度的年级比较由表3可以看出,中职生在判断力、洞察力、毅力、仁慈、公民、公平、领导力、谨慎、信仰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运用LSD法进行事后比较发现:在判断力和洞察力上,三年级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在公民和领导力方面,二年级显著低于一、三年级;在谨慎、信仰和毅力上,三年级显著高于一年级;在仁慈和公平上,一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年级。

讨论与建议

(一)我校学生最强性格优点与最弱性格优点

我校学生最强性格优点为:爱、公平、感恩、仁慈、正直。一项有5000多人通过网络参与的关于性格优点的研究发现,希望、热情、感恩、爱、好奇心等性格优点与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这提示我们在教育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自身的性格优点,在宣扬大爱、仁慈、感恩等思想的基础上,使学生增强自信,有效地对抗负性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增强积极情绪体验。

我校学生最弱性格优点为:爱学习、洞察力、信仰、勇敢、创造力。这进一步证实了我校学生的现状:不爱学习,缺乏洞察力,生活没有目标,认识不到目标的意义,面对威胁和困难的时候退缩,也不愿创造性地独立解决问题。一项针对非裔美国青少年的及其相关风险因素的研究表明,热爱学习、好奇心、谨慎和判断力等性格优点与他们的活动水平和药物滥用等问题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的性格优点将有助于促进他们在学业以及未来生活中的优良表现并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这提示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目标的意义,树立具体可行的目标,从而热爱学习,增强洞察力,培养创造力是我们日后努力的方向和内容。

设置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尽可能让学生制定目标,只有他们自己制定目标,自己做出承诺,才会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他们才会有行动力,变“要我学”成“我要学”。(2)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设置目标,那么应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制定目标,可以给出若干个目标让学生选择,如打字速度、英语水平、计算机过级、阅读量,改变某一不良习惯。(3)要使学生确信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为此,可以告诉学生其他人已达到此目标。可请优秀的上届学生参加班会,树立榜样。(4)一定要给学生向目标迈进情况的反馈,让他们心中有数。

另外,还须用放松训练的办法让学生做做白日梦,把目标形象化,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促使他们付诸行动。具体而言,就是利用班会或其他固定时间,先让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包括肌肉放松和深呼吸,待他们头脑清静放松后,让他们想象目标达成后的喜悦、满足感,使他们充满斗志。

(二)我校学生24项性格优点的年级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三年级在判断力、洞察力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一、二年级,这说明两年多的学校教育是有效的,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活动有信心。在谨慎、信仰、毅力方面,三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这表明,在小心地选择目标,认识到目标的意义以及为了达到目标克服困难方面,三年级都要优于一年级,说明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他们已经做好了走入社会的准备。在公民和领导力方面,二年级的得分显著低于一、三年级,说明二年级学生在团队合作及组织活动方面,不如一、三年级的凝集力强,有些个人主义倾向,这提示我们,要加强二年级学生的班级团队建设,多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仁慈和公平方面,一年级高于其他两个年级,即一年级学生更公平和友善地对待周围的人,但总体看,仁慈和公平仍是我校学生的最强优点。

总体上,我校学生珍视亲密关系,公平友善地对待周围的人,他们真实地展现自我,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心存感激。但由于一些成长过程中的原因,他们不爱学习,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不足,认识不到目标的意义,有些学生没有目标,面对威胁和困难的时候退缩,也不愿创造性地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各个年级在性格优点上有各个年级的特点。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学会运用自身的最强性格优点,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最弱性格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宁,张雨青.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J].心理科学进展,2010(7):1161-1167.

[2]张秋颖,于全磊,陈建文.积极心理学下性格品质研究概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4-17.

[3]陈建文.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10(3):81-87.

[4]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402-405.

[5]张蓉.性格优点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

[6]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78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