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28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篇1

[关键词]探究式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开展探究式学习体会:

一、精选探究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是探究学习设计的载体,没有具体的探究材料来“活化”主题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是空洞的,而小学数学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学习,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面积的概念等就不适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本,正确使用教材,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规律性较强的知识适合探究,而一般的常识性知识不宜探究;首次遇到的生疏的学习内容不适合探究,而后继内容既有知识基础,又有能力储备,可以展开探究;类比性强的知识,可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性进行类推性探究,而零散的孤立性知识不易探究,而且要努力开发教材资源,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探究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不要先带着学生用画、剪、拼、量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要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于是学生纷纷投人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切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无论沿着哪条虚线剪开,平移后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找准探究学习的时机

寻找探究学习的时机,关键是把探究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实施探究,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的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探究,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探究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探究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弃,如果学生产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没有安排,也要组织探究。重点要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l、探寻规律时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寻找规律,去发现规律,例如《商不变的性质》为例,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才不变”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体验,最终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并通过对一些变式材料的进一步探究,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

2、验证猜想时

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然后组织学生去探究、去验证猜想。

3、争执不下时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中出现不同意见时,组织探究,进一步探究本质特征,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见解的机会。

4、攻克难题时

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挑战性题目时由于思维力度大,开放性强,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

三、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

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作保障。当然,此时的教师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l、创设情境,诱导探究

首先,活用教材,设计情境。在备课中,不要为教材所左右,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学生在奇中问,在疑中问,在动中问,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其次,鼓励自学,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我曾经进行了一些专项训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先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如对一个新课题,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三,预留时空,引导“再创造”。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新等探索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人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之中。

2、设计提纲,引导探究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篇2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亲密的师生伙伴关系。教师应防下架子,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与学生共同去讨论和探究,解决学生在探究中所发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引导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正确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挑战,要对学生不同的或错误的观点不能视为洪水猛兽,进而一棒子打死,否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的思维,造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培养学生好学、敢问、质疑,具有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的良好的品质,要责无旁贷的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与交流的氛围。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与学生多接触、多辅导、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遇到的困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和教学氛围。

二、树立循序渐进的思想

科学探究作为近来被提出的一种物理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随着探究活动的经历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要学生一下子达到很高的探究水平,而是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心理发展规律,切忌“一刀切”。不能一搞探究就是什么都是探究,一搞探究就要求个个环节都要到位,而应是有选择、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推进。

三、轻结果,重过程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探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是关注关注具体的知识点,只向学生呈现“”的知识,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就要求老师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包装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去发现、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探究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的主宰者,自己去获得知识,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自主性、生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整个教学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点拨、纠正、总结的作用,自始至终使学生参与整个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联系,从而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时,更能激活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加强师生多向互动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现代的教学,都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包含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与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现在的教学体系改革更能体现教师在双边活动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的教学双边活动。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助、讨论和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互相尊重和信任、平等竞争与合作、共享成功苦与乐的多向互动活动。例如,在探究“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和“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活动中都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次相互互动。另外在师生多向互动探究活动中,教师还应注视学生个体水平差异。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尖子生,中等生,还是学习困难生,探究过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分类、提高参与率。

五、加强实验探究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篇3

一、要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正处年青春期,是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是从少年到青年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化的特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矛盾的,不平衡的,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的矛盾,个人活动能量大与其认识水平低的矛盾,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意识已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理解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其主要缺点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怀疑一切,有时他们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遇到困难或者失败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有时半途而废,鉴于上述的心理特点,在开展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在一开始是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集体讨论制定计划,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些简单的课题,然后逐步的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集体讨论,将老师的影响逐渐淡化,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应该以一个向导、一个引路人的身份去引导学生;以一个观察者的姿态,认真的、冷静的、去思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然后给学生所作的工作给予合理的、理性的、发展的、鼓励的、客观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之中,作为老师,必须切记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给孩子以信息,哪怕是错误,我们应该懂得,错误过后,真理随之到来,要充分的对孩子的好奇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极大的热情给予足够的保护和关爱,及时的加以认可和表扬,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也应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支持,真正的去关心、爱护他们那幼小心灵里碰撞出的科学的火花和对物理所产生的极大的兴趣。

二、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物理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生活的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物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选择每一个同学都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可以大大的拉近学生与物理学科的距离,消除对于未知领域的一种深不可测的畏惧心理,增加亲近感;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觉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使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物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具大的好处和危害,从而激发起学生们心底深处那对未知世界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百米赛跑计时员看到枪冒烟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计时;骑车上坡时为什么走S形;坐沙发比坐硬板凳要舒服等,对这些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如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习劲头定会高涨,事实上,凡是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近,相关或存在联系但表现不同的内容,都可以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因此,并非任何知识都要探究,也并非未知的就要探究,如果不考虑其内容,不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不研究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只会是无秩序的低效的教学。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还要转换教师角色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篇4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也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进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哪些途径呢?本文就以下赘龇矫嫣柑缸约涸诮萄е械淖龇ā

一、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感性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好的演示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终生难忘。在物理的启蒙教学中,就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成才的动力源泉。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能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因此,对于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概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可分两个层次:一是直接兴趣,即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它包括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二是间接兴趣,即不是对事物本身感兴趣,而是对事物的后果感兴趣,它包括因果认识兴趣和概括认识兴趣。而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为此初中物理教学首先要重视直接兴趣,同时又要不失时机地转向间接兴趣。

二、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用生活实际创设的物理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即包括生产技术实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还包括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死知识”,而是生动的、具体形象的“活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是“灌输”,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更应该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其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使他们在快快乐乐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三、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物理课堂上,有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以此为良好的契机,进行必要的诱导与点拨。如:在学习力的三要素时,我拟给学生的学习提纲中有两问是:为何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这实际上是强调三要素中哪一个要素的作用?学习压强知识时提出,磨刀不费砍柴功,为什么?同样重的书包用细绳做带子和正常的书包带有何不同?说明什么?坐硬板登与坐沙发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同,为什么?让学生将铅笔笔尖和笔尾分别顶在自己的拇指和中指指尖保持静止,问:铅笔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吗?平衡。两手的感觉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学到大气压强时,用一空玻璃杯,上面盖住纸片后倒过来,看到纸片落了下来,再将玻璃杯盛满水后,用同样的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问:玻璃杯里有水,且重力比刚才大多了,为何纸片和水都又不往下掉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四、通过提高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其中,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电阻这个概念,就同时采用了拟人与夸张的手法:将电荷比做人;将电荷的定向移动比做人在走路;将路由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路上铺满砂石--路上布满尖刀--狭窄的路上布满炸药,来说明阻碍作用的大小,当时效果令大家都非常满意。例如,如在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按物理含义,不能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若直接告诉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记住,我就举了一个例子:甲乙父子两人十分相象,我们经常说儿子像爹,而不会说爹很像他儿子,为何?(学生笑)。适当停顿之后,我接着讲,因为先有爹,才有儿子,我们只会说后来的像原来的,而不会说原来的像后来的,同样道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是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我们也只能采用类似的说法。由此可见语言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通过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在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此时,教师则应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巧妙地用好激励语言,比如,对一般学生可用:“清秀整洁”“思路清晰”“解法巧妙”“见解独到”。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经常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兴趣自然能够长期保持。

总之,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是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篇5

论文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焦点。探究式教学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而且能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教师决不能片面追求“探究”这一形式和方法,更要注重探究的实效,让探究起于须探究之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焦点。采取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采用学生间合作、探究的形式,出现“热烈”的场面就算是融人了新的教学理念。这未免有点牵强。如何使探究式教学的运用更有实效,笔者认为,应该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项原则”、具备“三种基本功”、避免“四种现象”。

一、围绕‘一个中心”:教学目标

在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讨论、探究。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课程标准,为学生的探究设置问题,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案例1〕在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节课时,我围绕“政府建设新农村”设计了下列一组问题:

(1)政府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政府怎样带领农民搞好新农村建设?

(3)你打算怎样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献力?

这三个问题始终围绕政府的性质、职能,以及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政府素养而展开,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先自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热情,还会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二、坚持“两项原则”:可操作性和探究性

探究的问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用探究式教学。过于简单、一目了然的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过于宽泛、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也不能展开探究。探究的问题的选择一定要在学生的经验和能力范围之内,是学生有言可发的,即可操作的;是学生有言想发,而又不经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难发的,即具有探究性。

〔案例2〕一位教师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堂课中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党的性质、宗旨是什么?

(2)党为什么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前一个问题太简单,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后一个问题太大而且比较抽象,不仅难以操作,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深浅适当,而且要有探究性。一否则,学生只会“敷衍了事”,从而使探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能是白白浪费课堂时间。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坚持探究问题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原则,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使他们关注所要学习的内容,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愉悦。

三、具备“三种基本功’一揣摩功、点拨功、诱导功

揣摩功、点拨功、诱导功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必备的基本功。

1.揣摩功。探究式教学首要的因素是“设问”。那么,教师应在什么地方设问?教育家叶圣陶说:“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所谓揣摩,就是思考推求之意。思考推求,不是凭空猜测,而应以领会课标、把握教材和了解学生为依据。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要在教学重点处设问,在规律性的问题上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使设问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这样,我们就能揣摩到学生的“不易领会处”,就能产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案例3〕某教师在组织《消费及其类型》的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中美两个老太太购房”的漫画为情境,设置了以下问题:

(1)中美两个老太太在购房时,各采用了怎样的交易方式?

(2)上述交易方式反映了中美两个老太太在消费观念上有何不同?

(3)中美两个老太太在消费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

上述问题的设置,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学生思维突破的难点,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摘到果子”。这种设问的“揣摩功”正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深人了解和驾驭教材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2.点拨功。要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设问要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充当磨刀石,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就得不到磨炼。怎样使学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设问面前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热烈讨论呢?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讨论时要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如在案例3中,学生对(1),(2)二个问题的探究没有碰到太大的困难,但在探究第(3)问时就很难切中要害。此时,这位教师立即巧妙地加以点拨:“你想想中国老太太在什么情况下也可能采用美国老太太的交易方式呢?”这一点拨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使学生对问题(3)的探究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也加深了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3.诱导功。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课堂上几十个头脑在思索,各有各的见解。教师怎样适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深人进行探究、开展讨论,使合作探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诱导功。在案例3中,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目前中国广大居民不是已经学习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念(信贷消费)了吗?”此时,这位教师并不是直接回答,而是由此引导大家去思考,若有所思地说:“你认为是什么因素促使中国广大居民学习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念?”从而把学生向教师的提问转向学生共同的议论。“是收入提高了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又一个学生怯生生地说:“是从众消费心理吗?”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说:“除此之外,还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恍然大悟:“跟收人水平、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及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都有关。”这一随机应变的诱导,使学生终于明白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同这个国家的“国情”紧密相联的。

四、避免“四种现象”:心中无数、选题过大、偏离主题、草草收场

运用探究式教学,不能追求形式,“走过场”,为“探究”而探究。要提高探究的实效,必须注意避免出现以下四种现象:

1.心中无数,匆忙上阵。开展探究式教学,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它既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心中有数,讨论时有话可讲。其次,教师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问题,预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办法,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案例4]一位教师在《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的教学中,讲到“中日两国既求合作,又有摩擦”时,临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中日两国在哪些领域进行合作?

(2)为什么能在这些领域进行合作?

结果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知所云。有学生指出“中日关系可以用政冷和经热”来形容时,教师却也呆在一边无所适从,课堂气氛顿时沉闷起来。总之,运用探究式教学,切忌打“无准备战”,匆忙上阵。

2.忽视对象,选题过大。在设置探究问题时,既要考虑探究的对象,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因为探究问题,学生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设计的探究问题太大,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就很难组织学生进行正常、有效的探究。

〔案例5]某教师在《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的课堂讨论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确保价格听证会不是价格上涨的通知会?”这个问题涉及国家体制、监督机制、决策机构、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听证会内容等多方面的问题,学生探究不了,从而也就达不到探究的效果。

3.缺乏引导,偏离主题。在探究中,教师不应是观众,而应是一位积极的参加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把握探究的动态和进程,并适时给学生的探究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或者偏离主题,使探究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同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有学生不参加合作探究,无所事事,做场外观众。教师要引导、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融入集体的讨论中。

[案例6]某教师在教学《处理国际关系的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设计的探究题是:中日两国的“政冷”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回答时涉及历史问题、日本海外自卫队发展问题、中日两国人民的信赖问题、能源竞争问题、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等。学生把探究的问题理解成“举例”,只是罗列一些“政冷”的具体原因。由于教师缺乏引导,学生的探究讨论脱离了“国家利益”这一主题,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4.草草收场,没有点评。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时,教师要作出小结或点评。对疑难问题或有争论的问题,要阐明自己的看法,应指出合作探究中学生观点的正确、合理之处,也应指出观点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

[仁案例7]某教师在讲《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中“展望未来,中日两国领导人既心事重重,又豪情满怀”时设计了如下探究题:

(1)总理访日时用“风在呼啸,山不动摇”来评价中日关系,你是怎么看待这一评价的?

(2)如果你是中国的外交官,你最想对日本国民说什么?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篇6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1.探究式学习的内涵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了新课标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理念。

2.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化学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通过获取证据、分析证据来预测和推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探究结论。

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展开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实验研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培养“问题意识”,所以能够发现和正确表述所要解决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对于增强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进行猜测与假设。

二、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探究式学习活动的步骤

1.提出问题

“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故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鼓励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疑问时,敢于提出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要满足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需要,难度适当。

2.建立假设

学生将已有的化学知识与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以检验的假设。提出的假设必须符合逻辑,还需考虑到实验检验的可行性。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制定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计划,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验,逐渐转变被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探究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能力给予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主动提出猜想和假设的积极性。

3.设计实验的可行方案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具有可行性,要求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等。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试剂的选择、实验的条件、实验的操作及装置等都要充分地考虑,可以分小组讨论来加以解决。例如在探讨“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实验设计中,教师可以提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帮助学生对实验药品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4.交流、评价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中,学生可能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这就需要对它们进行选择。可利用学生学习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证据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设计方案和别人对自己的实验方案的评价意见,通过反思与自评,发现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方案。这实际上是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5.实验方案的实施

在实验的基础上获取事实和证据。较复杂的实验方案的实施,可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同学共同协作,教师随时指点,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6.结论和评价

对实验的情况,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小组交流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教训。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要及时做出评判,分析实验成败及其原因,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并通过学生实验成果展示,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探索。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充分挖掘实验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知识的源泉。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篇7

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观点及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能够做到既有意义又能高效率的学习,这要归功于探究性学习。第一,有意义的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因素,它从价值层面对学习行为进行考察。第二,高效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因素,它是从效率层面对学习行为进行评价的。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不仅能传承人类文明,而且还能创造出人类新文明。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应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既关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获得,又强调人文精神的形成。探究性学习模式是社会新时代一种培育智力型人才新模式,它优于传统的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并与生活、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有巨大差别的模式,因此造成了学习与生活存在思维上、方法上的不一致,最终导致了学习的异化。

在传统的小学几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诸多局限。第一,从教学目标来看,过于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缺少获得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的钻研精神,因而难以达到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之目的。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和学科本位,不能将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及学习内容相联系,不能关注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因而学生所学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识,不能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传统几何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认真实施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的方式,缺乏学习过程中的对话与互动,因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人地位。

二、几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几何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探究性学习教法的基本策略是引导学生“探索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相关知识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进行研究学习,教师的“教”要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学”,避免教与学的互相冲突。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几何学科时,特别要注意,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问题探索、倡导合作交流、激发兴趣和创新教学等策略来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几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几何探究性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非常重要。学生从所创设的问题和情景中能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体验空间,和教师也能建立一种平等如朋友般的师生关系,通过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学生在这种创设情境中感受与体验,从而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可以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的方式通常可以通过预习检测、实际问题、旧知识回顾等来创设问题情境。当然要是能以几何里的有趣故事和问题、游戏等创设问题情境则更好。

2.引导学习进行自主探索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经过实验、操作、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自己发现结论,获得几何活动经验。教师充分利用几何教材上课前课后的“小思考”“小问题”等材料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几何自主探索。当学生体会新的问题实质时,要开创新的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开放广阔的探索空间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3.倡导学生多进行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是几何探究性教学中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策略。合作交流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采用班级合作形式、小组合作形式和个人自由合作形式。积极倡导组内合作,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教师要懂得充分利用组间竞争方式让学生对几何解题方法进行必要的讨论、分析、争辩。

4.应用拓展,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几何的兴趣

教会学生灵活应用几何知识,拓展几何知识是几何教学的目的。应用拓展适用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知识后,教师再通过别的一些相关几何题型训练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历史命题,如勾股定理、海岛算经、三等分角问题、李白沽酒等相关几何知识趣事,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几何相关的知识进行引伸与拓展,并让学生应用知识探究一些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几何的兴趣。

5.让学生参与学习方法评价

每当一小段时间过后,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几何学习中的收获和学习方法,并且对自己也对别人的学习方法作出评价。学生主要阐述自己所懂的解题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等。让学生参与学习方法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几何学习方法,增强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在学生的几何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开展评价活动,适当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评价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自己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

6.反思创新

教师经常对自己所教的几何解题方法、思路进行反思创新是必要的。在几何教学中,反思创新策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问题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提问,既巩固了学生的相关知识,又能激发他们寻求新的更独特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旧知识、旧题解的反思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使几何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几何的意义

1.研究如何引导初中生探究性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青睐。对于知识的未来,联合国马约尔先生指出:“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这一充满哲理的论断,强调了教育对未来世界的巨大作用的同时,还揭示了教育要为未来世界服务的重大责任。因此,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信息社会的特点,重新审视教育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2.研究如何引导初中生探究性学习是人的发展需要

人的发展依赖其自身的学习行为。创造性的学习,能使学习者高效地获得有意义的知识,而有意义的知识则能促进人健康地成长。因此,对探究性学习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3.研究如何引导初中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减负”的需要

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在十四五岁的初中生身上,这是教育界正在努力寻求办法解决的一大难题。但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评价知识化,再加上教师、家长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过份担心,造成了“减负口号不断,研讨不断,但实践不变”的怪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学习抽象的几何,将对合理的课业压力进行探索,实现科学“减负”。

4.研究如何引导初中生的探究性学习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推行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革新传统教育,探索促进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兼容型人才成长的新教育。因此,研究探究性学习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四、对教师引导初中生探究性学习几何策略的几点建议

1.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几何,创新教师一贯以来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我国很多初中教师仍旧保留着传统的几何教学方法,照着课本讲课,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激发,也没有引导学生对一些几何题实行深入探究学习。因此,这样的教学即使学生能听得懂教师所讲的课,但是他们的几何知识还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如是稍微遇到一些特殊一点的题型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在几何教学中应该注重和加强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及创新。

2.几何题型采用开放式

几何题型有多种多样,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几何题型来训练学生。在几何测试中,教师采用开放式的几何题型,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及向各类型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因此,几何题型采用开放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加强情景实物教学

情景实物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几何的抽象学习中变得具体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降低了几何学习的困难程度。如,在讲解有关四面体的题目时,拿出一个四面体实物放在学生面前,结合这实物来讲题目。这样易于学生把抽象转变为具体去解决这道几何题。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篇8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内外课堂初中生物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包括初中生物学科在内所有科学教学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学会科学方法和技能。但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判断标准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疑惑是否得到解答,技能是否得到锻炼,情感是否得到升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活动方案,实施探究活动,对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不仅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初中生心理特点之一是具有强烈好奇心,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充满浓厚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引导他们的思考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创设与探究式教学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产生探究需求,乐于开展探究。

对初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学生的探究活动安排得比较多,且操作相对简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教学“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发思考讨论:(1)想一想,播种后,为了使种子萌发,你会做什么?(2)把种子完全浸在水中能萌发吗?(3)把种子放在冰箱中能萌发吗?(4)光照会不会影响种子萌发?(4)肥料影响种子的萌发吗?(5)如果想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该如何设计实验呢?出示这些问题后,学生会总结出本探究实验的变量有哪些,并设计实验方案,制作实验观察表格(实验表格见下表)。通过学生的交流,对实验进行改进,再开展实验,学生的探究兴趣会非常浓厚,探究活动更有意义和目的性。

二、指导探究方法,开启探索之门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该过程中学会科学方法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1]。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较多,但基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探究方法还有欠缺,如控制变量法、避免无关变量干扰、实验操作方法和仪器使用等。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演示一些操作方法,指点操作步骤,使学生掌握基本探究方法,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展开。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叶片脱色时,由于是第一次接触酒精灯,因此教师一定要教学生点燃和灭火的正确方法,脱色时大小烧杯中倒入酒精或清水,一定要讲清楚,并提醒注意安全,这样学生学会正确的实验方法,操作时减少喧闹,多一份仔细和认真,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

三、独立思考交流,分工合作探究

探究式教学探究形式主要包括自我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两方面,两者结合能碰撞出思维火花,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特长,表述自己的观点,参与探究过程。在共同合作探究活动中扬长避短,交流各自想法和计划,使每一位同学得到应有的进步与成长。由于初中生能力所限,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充当好指导员和组织者的角色,引导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小组中,对学生可能面临的各种状况和问题给予解答与点拨。同时,在学生实施探究活动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当然,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聆听他人的想法,鼓励每个成员主动探索解决方法,集思广益,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例如在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时,鱼鳍、侧线、鳃、眼睛等作用的探究,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分析,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让学生从不同鱼鳍的作用着手,讨论如何分别探究鱼鳍的作用,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操作和观察,让小组内各成员都有各自的工作,在探究活动中各司其职,让探究活动高效地展开。

四、内外课堂结合,开展野外探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许多学校的校内环境采取花园式设计,各种绿化植物装点校园,并且校外公园物种丰富,尤其是农村学校,周边环境更是为生物教学贡献了资源丰富的教学宝地。初中生物教师在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操场、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让探究式教学不再局限于班级或者实验室,扩大探究活动的开展范围,更释放学生的心灵,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部分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讨论探究方案,到户外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理论知识。比如教学“地面上的植物”一节时,可以把“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这个活动扩展为观察周围植物,学生学会初步调查方法,并且利用采集到的植物基本信息学习四种植物的主要特征。然后对本次调查活动做分析,找出可改进的地方,再设计校外探究活动,让学生到校外公园里认识更多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增进学生和自然的联系,且观察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得到增强。可见,把内外课堂相结合对于生物教学是一大亮点,对开展探究式教学更是一大助力。

五、注重有效评价,分析活动收获

在教学活动中,每个环节的评价都富有意义,特别对于探究式教学活动,有效的合理评价将产生足够推动力,激发学生更大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探究技能发展。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避免单一式和机械式评价机制,只用“好与不好”、“是与不是”这样简单的评价,对探究式教学是不可取的,应当尽量避免。另外,开展探究活动时,随意地让学生进行,缺少必要的评价调控机制,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处于低成效阶段或者偏离探究方向。或者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进行了一些评价,但这些评价没有发挥探究式教学评价应有的效果,有时只给部分学生评价,没有注意全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分层评价,探究活动目标没有实现,这些评价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生物教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通过评价增强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更多知识,能力得到更多提升和发展,感情得到更大升华。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生物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创造一个全体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创造能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让他们自主探究、开展活动。与此同时,注重有效评价,让学生真正从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探究式教学;措施

1.前言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几何教学在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变动巨大.但随着传统几何教学模式的破除,全新的教学模式却迟迟未成功构建,教师的几何教学活动仍处于不断尝试与创新中.这不仅是因为几何教学的内容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亦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独立的依据物体的物理特征描绘出其几何图形;能借助几何图形将繁复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明了化.而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引导式教学法,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力与逻辑力有着重要意义,是促进学生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手段.加强其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广大几何教师理应关注的焦点所在.

2.探究式结合教学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2.1教师角色的转换

几何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核心,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课堂不仅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与感悟的场所.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几何知识的推导中,共同努力了解这些知识从形成到应用的全过程.如此一来,教师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在拉近与学生间距离的同时,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使其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2.2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资源,切莫忽略学生思维的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多媒体的使用日益增多,尤其是几何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几何图形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对学生的理解有着显著地推动作用.但教师需注意,不能因为电子教学设施的便利,而大肆滥用,从而忽略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教师需注意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其应服务于教学目的,而不是凌驾其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作为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始终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应追求的第一要务.

2.3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优先于教学进度的达成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于转变固有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盲目的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应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主投身到未知知识的探索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其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其未来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更应循循善诱,不可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教学的速度,而忽略了质量,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感.

3.促进几何探究式教学发展的策略

3.1创立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

兴趣一直是学生能否积极、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是激励其不断进步的根源,亦是几何探究教学所应关注的节点.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老师若在开始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讲课已完成一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探究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讲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懂得用面积单位进行衡量后,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校园的俯瞰图,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校园中存在的长方形.随后问学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大家应该怎么测量和表示呢?如此一来就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懂得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身边,所学即有所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3.2通过实际的操作,引导探究过程

实践活动对思维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初级阶段,亲自的实际操作是抽象思维锻炼的重要辅助手段,一旦切断了两者间的联系,学生的思维也就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几何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有效的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使其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时,起初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用小棒随意组合各种图形,由于小棒彼此间可有形式多样的连接方式,学生会乐于其中并拼凑出很多各异的图形,例如下图所示.随后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所拼出的图形对学生提问:这些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大家可以尝试说出三角形的定义吗?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学生不仅对三角形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更有效地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促进了自己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4.总结

通过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升级,不仅是新课标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亦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投身相关的研究中,为几何探究式教学的普及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为学生的长久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兴毅.新课标下初中几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08.4.5.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篇10

关键词:几何画板;探究性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74-01

探究性学习是由英文翻译而来的,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几何画板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环境,提供丰富而方便的创造功能使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软件提供充分的手段帮助用户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熟悉软件的简单的使用技巧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范例,范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编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而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可以说几何画板是最出色的教学软件之一。那么,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与几何画板相结合的做法有哪些教学模式呢?笔者结合这两个交集,试谈三点看法。

一、学探究性学习与几何画板交集生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利用《几何画板》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适用于初中数学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一个小学习知识点,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知识点,了解相关的知识,利用《几何画板》实施探究,其它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任务驱动”学习法,符合初中数学简单知识点的学习。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采用《几何画板》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伴随着学生的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特别是对基础不好的学生能够培养他们的兴趣与对数学的学习成就感。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用“任务驱动”学习法分散难点,强化重点。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几何画板》探究性学习,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知识点、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图象变化,图形差异。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利用老师的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进步,在探索中知道不足,在探索中学会互助。

二、学探究性学习与几何画板交集生成主题探究模式

利用《几何画板》探究性学习中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的模式,是新课程改革指导下针对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由于现行教材与中考的限制,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始终是一个问题。由于该模式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增加了教师和学生负担,所以应该适宜地采用。模式流程:根据课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小组研讨―过程评价。

这里提出问题都应根据教材课题学习提出,学生只要根据相应的范围收集资料就可以解决。一般意义上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也就是根据先前设置好的步骤完成相应的操作,然后观察图形的变化,了解位置的改变,发现量之间的各种变化关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竞争,使课堂交流呈现多维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既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步得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加深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过程评价我们应该从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不要只是对结果的评价。通过运用学习过程评价,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者紧迫感,从而强化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的首选方法;评价既可以是随机地、灵活自然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练习,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三、学探究性学习与几何画板交集生成引导探索模式

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性学习中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往往会浪费时间,还可能学生没有收获或者收获很小,这也不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采取的是分散探索,分时探索,分类探索的办法,既提高效率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的得到发展,这就是“分块切割”引导探索模式。

首先,把要探索的知识分成以下几类探索:

第一,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函数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让《几何画板》展示相应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在比如函数图象的概念,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更多的让学生体会。

第二,在定理、法则的发现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前人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习应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揭示知识背景,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探究痕迹,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对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创造的,暴露思维过程,体验探索的真谛。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充分的在计算机上试探,在试探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的证明,这样可以让学是“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