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呼吸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7:42

生物呼吸知识点篇1

关键词:细胞呼吸;课堂教学;实验探究

细胞呼吸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代谢活动之一,也是高考必考的考点。在过去的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掌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做了大胆的尝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我把探究实验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来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及课后的反思。

1明确新课标要求,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细胞的了解,将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本节课主要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掌握细胞呼吸原理,了解细胞呼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精心设计导学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探究实验突破教学的难点

细胞呼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通过探究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联系实际,了解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

【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通过不断探究认识事物的本质。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及时训练、归纳、比较、再现,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有所用,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指正不足,尊重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课前延伸】生物在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atp的水解,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者,atp在生物体细胞中是怎样合成的哪?

【设问】导入新课。

问题一:复习提问“aDp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何处?”

【板书】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问题二:分析细胞呼吸现象说明理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见课件)

【板书】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学生预习】预习课本p93~94页有氧呼吸的内容,完成学案内容。

【板书】简绘真核细胞图,画出细胞核和线粒体。

【设问】思考:为什么说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哪?

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是葡萄糖,我们以葡萄糖为例来共同探究一下它的氧化场所。

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条件: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

2.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

4.化学反应式:

【板书】无氧呼吸的场所及反应表达式。

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利用课件】通过图片介绍细胞呼吸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小结:通过板书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总结细胞呼吸的过程;了解细胞呼吸的应用;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

【学科思想教育】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的复杂程度,结合原始大气的成分缺少氧和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的知识,请你推测细胞呼吸的进化历程(进化的观点)。在细胞中代谢旺盛的部位线粒体数量比较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当堂检测】略

课后作业:

1、请你设计一个表格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预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认真设计,突出重点。

3归纳总结课程设计理念,形成完整的课堂设计体系

1、课前预习明确目的

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了解所学内容,独立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重点、难点,为课上针对性学习奠定基础。

2、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苹果、豆芽)

3、复习提问强本固基

复习性提问,澄清认识盲点,掌握线粒体的结构,为下一步教学铺平道路。

4、分析实验探究学习,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施展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实验探究,分组讨论问题,探究细胞呼吸过程,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边探讨边指导学生板书细胞呼吸过程。

5、精心总结形成体系

通过多媒体总结有氧呼吸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6、归纳类比培养能力

让学生通过归纳得出有氧呼吸的概念,并理解其内涵。通过类比推理完成无氧呼吸的概念。

7、及时训练强化记忆

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8、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有关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以致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思维拓展知识延续

通过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思考,(探讨细胞呼吸进化历程)培养进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4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不足提高教师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没有反思和修正就不会有提高,反思是提升我们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初步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探究实验过程使小组内充分讨论,分工合作,自主学习掌握知识,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都很熟悉,保证了课堂教学顺利、高效的实施。

生物呼吸知识点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案

探究式教学,对训练学生科学研究素养,提高动手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方法。它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接受式学习关注的是过去和结果,而探究式学习关注的是过程和未来。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呼吸作用虽然简单,但对于刚刚接触生物的初中生来说却有些问题,而且还牵扯初三的化学知识。现象与产物,学生难以接受。但应用探究式教学却很好的克服了学生存在的理解问题,快乐的接受相对复杂的知识。将探究式教学方式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有助于生物教学的顺利实施,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探究活动情境,为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做好铺垫

学生的探究活动毕竟不同于科学家的真正的科学研究,探究活动主要围绕课本知识开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建议。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使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效果。为了让学生的探究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准备了部分资料供作参考,使学生对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研究中需要的实验用具、实验方法、资料来源等有所了解,也使教师的教学建议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或爱好选择探究的方法,他们首先需要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提出他们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选择能够更好地理解、表达“植物呼吸作用”的学习手段。这一阶段,实际就是探究活动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准备检验假设的阶段。

三、制定计划并讨论计划的可行性

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对选择的实验方法进行可行性讨论,当学生缺乏信心或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鼓励、帮助、引导他们,和他们一起商讨确定实验方案。对于如何实施,教师要给予适当指导。进行探究实验,需要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和对实验的结果的预测、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查阅资料的,不能仅仅拥有资料,还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反映自己对资料内容的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作好了准备。

四、多种途径收集证据

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是探究活动的关键之一,是学生获得科学发现的基础,教师要创设适当的实验条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研究性活动。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问题要及时提出讨论,以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对教师提供的实验资料,学生肯定会模仿,教师要说明提倡创造性的模仿和参照,实验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变化。对占有的各种资料要有自己的见解,努力从中发现问题的要点。

五、交流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课前就开始了,课堂上主要进行交流,展示、检验、分析探究结果,得出相关的结论,深化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具体过程:生物体是怎样获得能量的?生物体内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请同学们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一起交流对“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

(1)展示学生制作的“植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结构的提纲。展示学生制作的“植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结构的提纲,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内容有概括的了解,有利于针对有关内容展开讨论。

(2)展示学生的实验设计并操作完成实验。课堂上演示的主要的学生实验如下:①通过实验装置蜡烛的熄灭,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②实验石灰水变浑浊,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③通过在密闭环境中温度计示数的增大证明呼吸作用释放热量。在学生展示、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表达:为什么这么做―实验目的;怎么做的―实验方法、材料、条件;发现了什么―结果怎样?其他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注意体验:知道―怎么知道―知道什么。

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等的合理性,以及是否设置了对照实验,学生由此可以推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论的科学性。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说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各实验的特点,分别说明哪些问题。例如,哪个实验能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哪个实验能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水?有没有实验能够说明呼吸作用有能量产生?同时,针对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例如进行有氧呼吸时二氧化碳和水是在细胞的什么部位产生的?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酒精和二氧化碳是在哪里产生的?能否继续设计实验,证明生物的无氧呼吸还能产生其它产物?

(3)展示学生查阅的有关资料。展示学生查阅收集的有关资料,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是在告诉学生,科学研究是复杂的工作,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是前人长期的科学研究的结果。

利用这些资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什么是呼吸作用,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与区别。举例说明植物、动物及其它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说明呼吸作用与生物生命活动的密切联系,补充和丰富学生的有关方面的知识,使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物呼吸知识点篇3

关键词概念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6)06-0012-03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三部分。此节重要概念的内容多、较抽象,演示实验也多,教学时间难以控制等诸多因素而很少被选为公开课、观摩课。为此,课题组将此课定为典型课例进行备课与研究,结合课程标准,从概念的引入、学习、完善、运用、激活、巩固等教学环节进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1研读课标,找准导入,引入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倡导生物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课程标准中此节重要概念的教学要求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具体内容是: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据此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1)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经过分析可得出:(1)是概念的内涵,(2)与(3)是概念的外延;其中(1)、(2)、(3)是教学重点,(2)是教学难点。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如何有效导入新课,是本节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材将本节安排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之后,显然是利用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来为呼吸作用的学习作铺垫。学生虽然在“生物的特征”这一节中对生物能进行呼吸作用此特征有一定的认知,但要引申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概念并非易事。教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和实质,回顾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而引导学生从功能角度思考:有机物除了用于构建植物体外,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利用ppt展示水稻堆、花生堆的图片,介绍其发热现象,从日常生活现象导出演示实验――“种子萌发过程释放能量”。这样的导入看似是光合作用的继续延伸,实则是新概念学习的开始,过渡自然,直接明了,而且也为下一段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及实质等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为学生更好学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埋下伏笔。

2优化实验,设问题串,学习概念

教材利用三组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为了使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笔者将实验一处理为演示实验,实验二、三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教师如何利用三组实验,转化为学生具体学习的问题串,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交流、回答和总结,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植物呼吸作用这一生命活动具体化,是本节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重要问题。

实验一“种子萌发过程释放了能量”的问题串:

(1)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有何区别?

(2)根据温度计的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3)能量从哪里来?

(4)细胞的哪一结构可以将能量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

实验二“种子萌发过程放出了二氧化碳”的问题串:

(1)澄清石灰水用来检测什么气体?有何现象?

(2)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3)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4)观察后,哪个瓶子的的石灰水发生变化?为什么?

实验三“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氧气”的问题串:

(1)燃烧的蜡烛用于检测什么气体?

(2)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3)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4)观察后,哪瓶的蜡烛熄灭?为什么?

实验一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读取温度计的读数,直观感受种子萌发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实验二和三,让学生将各组在课前所准备的实验进行简要介绍并按问题串顺序说出本组所讨论的答案。这样组织教学,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又适合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年龄特点。上述每组问题串的设置,都是层层递进,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中解决问题,在亲身实验中逐步学习和认识种子萌发过程:有机物进行分解,释放能量;有机物最终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的分解还需要氧气的参与等呼吸作用的具体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且认识到呼吸作用有强有弱。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按照前面光合作用的表格,比较写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和实质,参照副板书中光合作用的公式让学生尝试写出呼吸作用的公式。然后教师进一步纠正学生的错误写法,学生逐步促成呼吸作用这一重要概念的建构,从而理解和学习了这一重要概念。

3适时设疑,显重难点,完善概念

如何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是本节需要考虑的第三个重要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上若能适时设疑,可以持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置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从而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学生进一步联想已学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本节的教学有两处适时设疑,可以深化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的认识,深化学习,完善概念。具体做法如下:

①在学完实验二时,教师适时设问:只有种子会产生二氧化碳吗?引导学生观看“菠菜会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视频,即将新鲜菠菜和煮熟冷却菠菜,分别放入相同的两个消毒过的黑色塑料袋内,过一段时间,用手挤压两个袋子,检测哪个袋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这样一个实验可以使学生明白植物其他器官的生命活动中也产生了二氧化碳。此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概括――这种活动发生在植物器官的各个活细胞中,所有活细胞时时刻刻都进行着该活动,细胞是呼吸作用的单位,深化了呼吸作用这一生物学重要概念内涵的学习。

②在学完呼吸作用概念后,如何过渡到“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延伸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此时,教师可以设疑:除植物的呼吸作用外,你还知道哪些过程也产生二氧化碳?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22,重温普利斯特关于“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经典实验,再次解释:植物能够更新由于小白鼠呼吸而产生二氧化碳的原因,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呼吸作用的本质特征,即生物的共同特征。另外,此解释也说明植物能够更新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进而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样本节课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学习一气呵成,顺理成章。

教师适时设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有助于突破重、难点,深化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进一步学习,逐步完善概念建构,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激活概念

古人曰: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这种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观点,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何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领略生活,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呢?

本节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结合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根据呼吸作用的原理进行分析:

(1)为什么栽花或种庄稼,都要经常松土?

(2)幼嫩的叶比衰老的叶呼吸作用强,为什么?

(3)为什么要将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

(4)存放蔬菜的地窖里已经安上了电灯,农民在进入地窖时,为什么手里还要拿着点燃的蜡烛?

(5)卧室为什么不能放置较多的植物?

(6)大棚蔬菜在夜间适当的降低温度为什么能提高产量?

(7)种子为什么要晒干后才储存到仓库?

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能力。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生物学知识生活化,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彰显生物学的魅力,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指导,甚至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教师将抽象概念置于鲜活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让学生真正进入到生活情境中,在“进入地窖拿着点燃的蜡烛”“卧室为什么不能放置较多的植物”知识探究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也是一次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过程,从而激活了概念的学习。

5搭建框架,设巧板书,巩固概念

新课程理念更强调生物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合理、科学地巧设板书,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依据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板书。

此板书的创新点在于将3个重点实验用一个思维导图表示。与传统板书比较,此设计有以下优势:

①能更好揭示实验原料与产物之间关系,归纳出每个实验的重要结论,并能直观呈现出每个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

②有助于凸显实验的主要内容,避免机械记忆,真正实现学生有意义学习;

生物呼吸知识点篇4

刘建峰(广东澄海苏北中学515829)

新陈代谢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内容,知识点众多,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也较为密切。其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又是重中之重。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在条理清晰的基础上纵横睥睨,突出和强化重点内容,应用起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1.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先找重点,再连成知识链,最后形成知识网络。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水到渠成。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部分时,我们首先可以找到其中的知识要点:光反应,暗反应,光能,化学能,无机物,有机物,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片层结构薄膜,叶绿体基质等。然后横向找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锁链:

光反应(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片层结构薄膜)暗反应(叶绿体基质);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无机物(水,二氧化碳)有机物(如葡萄糖等)

最后,把以上知识锁链连接成知识网络:

无机物(水,二氧化碳)有机物(如葡萄糖等)

光反应暗反应稳定的化学能

(片层结构薄膜)(叶绿体基质)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光能活跃的化学能

2.突出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对于重点内容,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理解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记忆。例如:通过编顺口溜可以牢固地理解记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特点。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反应,在基粒;氢,atp和氧气。(其中还原氢和氧气来自于水的光解,atp的合成储存了能量,实现了光能到活跃化学能的转化)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有惰性,合并C5被固定;C3还原成葡萄糖(代表C(H2o)等有机产物),氢﹑atp要帮忙。从口诀中能明显读出光反应的场所,产物,暗反应的基本过程,暗反应与光反应的联系(还原氢﹑atp)等重要信息。2)有氧呼吸的过程:4H﹑20H,加氧水生成。显然,我们在这里是从有氧呼吸过程中H的变化入手的。4H指的是第一个阶段1分子的葡萄糖脱去4个氢原子,那么同时生成的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就可以很容易写出其分子式,20H指的是第二个阶段要脱去20个氢原子,由于2个分子的丙酮酸只有8个H,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另一种反应物6分子的H2o。产物是2C3H4o3和6H2o脱氢后的6C---12o=6Co2。加氧水生成指的是前两个阶段脱去的24个氢与6个氧气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12分子的水。再比如,同样是上面的光合作用,我们也可以利用知识点间的关系,通过画图帮助思考记忆:

光合作用图解:(请补充完整)

氧气光能

光反应

暗反应

3.注意与其它章节知识点的联系例如光合作用部分可以做如下联系: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生产者;

光反应atp的合成;暗反应atp的水解;

生物呼吸知识点篇5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2)、(3)、(4)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6、45、46人,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共同规律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胞、新陈代谢及其调节、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既有所分工、又互相衔接,高中生物学是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

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必修课(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计34课时。讲述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生物学基础知识。

五、教学内容及其课时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课教学进度

单元

知识

学生实验

课时

要点

教学要求

项目

绪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b

a

a

2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b

c

实验: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1+1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细胞周期

细胞分裂

b

c

a

实验:

1.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生物的新陈代谢

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

动物的营养

呼吸作用

a

b

b

b

b

实验: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2+5

应激性和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

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a

a

b

1+1+2

生殖和发育

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a

2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绪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概述。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

说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一、细胞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概念。

细胞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上述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其中含有线粒体、质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细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的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个分裂期的细胞核结构变化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初步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说明:在《细胞》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概念。

2.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3.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有有丝分裂。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水分代谢——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渗透作用的概念。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矿质代谢——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矿质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atp(三磷酸腺苷)的简式,atp与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转变。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本质区别。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

动物的新陈代谢: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如哺乳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物质代谢——食物的消化(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哺乳动物的消化过程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在形态结构上适于吸收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物质代谢的过程(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过程概述)。

能量代谢——气体交换(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高等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高等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同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自养型、异养型的概念和特点)。异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需氧型、厌氧型的概念和特点)。

〔实验〕(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2)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说明:1.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渗透作用的概念。

(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

*(3)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

(4)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

(5)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6)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4∶0)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虫的激素调节(内激素、外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虫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说明: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生长素的发现。

*2.昆虫的激素调节。

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9∶0)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概念。

生殖的种类:无性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中的卵式生殖)。这些生殖方式的特点和概念。

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生物的发育。发育的概念。

植物的个体发育(以荠菜为例):胚的发育过程,胚乳的发育过程。

动物的个体发育(以蛙为例):胚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原肠胚各期),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成。胚后发育。胚的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说明: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生殖的种类。

*2.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方式的特点和概念。

*3.植物的个体发育(以荠菜为例)。

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一)生命的基础

细胞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上述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其中含有线粒体、质体),细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个分裂期的细胞核结构变化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2.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3.〔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5∶2)

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

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吸水。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矿质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atp(三磷酸腺苷)的简式,atp与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转变。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本质区别。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多细胞动物(如哺乳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哺乳动物的消化过程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在形态结构上适于吸收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物质代谢的过程(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过程概述)。

气体交换(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高等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高等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3.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

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

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

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

4.〔实验〕(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2)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2∶0)

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

生物呼吸知识点篇6

核心概念;整体备课;生物科学素养;迁移应用

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单纯”概念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实现零散的概念知识科学系统的整合及迁移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中心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事实、基本原理、科学概念、模型等类型,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将核心概念等同于核心知识。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特别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笔者经过近两年的高中生物科学概念学法指导研究认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模型、规律及理论,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一般用陈述句表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定义或概念等有较大区别。以“群落”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群落”的表述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从核心概念角度来看,“群落”是种群概念研究的延续,是多种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生物种群有机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边界和范围;在一定的变化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群落演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

1.发挥整体备课优势,凸显核心概念

整体备课是相对于我们教师或集备组平时的课时备课而言的,其是依据系统论的系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即对某个教学模块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整体备课中,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具体学情及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上创造性教学设计。整体备课是教师在进行逐个课时备课之前要实施的一个环节,事关该模块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整体备课时要注意凸显核心概念在整个模块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符合各模块或单元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尝试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每个模块内部及各个模块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

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代谢模块的整体备课中,我们要重视“细胞呼吸”核心概念的地位。在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基础上,要针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呼吸过程的分析、呼吸概念的归纳等知识进行备课,还要备光合作用有关内容,以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在教学时,注意“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与光合作用联系,为后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有关概念体系。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模块教学前,用系统论思想指导整体备课,人体细胞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常见的人体细胞举例;每个细胞内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一系列细胞代谢活动;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与人体细胞的关系;植物体维持稳定性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每个层次都是个独立的系统,都要维持相对稳定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因此,针对一个模块知识的整体备课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全盘把握。

2.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力

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实验反思与总结,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在核心概念“细胞呼吸”教学中,创设以下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小组通过预习,尝试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由此,学生建立“细胞呼吸过程需要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的认识。

(2)通过创设外界通入氧气、不接外面氧气两种实验情境进行对照实验,学生获得“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的观点。

(3)通过有氧、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的检测,学生自然得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产物有二氧化碳、酒精等”。

(4)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单一的自变量是什么呢?因变量、无关变量又是什么?

(5)思考、讨论:反应底物选择葡萄糖溶液的理由是什么?本实验选择的有氧、无氧条件是如何完整实现?本实验检测实验产物的如何归类?

(6)如果要比较两种呼吸方式放出的热量多少,本实验还可以进行哪些拓展?

通过逐步深入的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建立对“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的正确认识:细胞呼吸是指细胞通过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以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方式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践情境,提高概念迁移应用能力

检验概念掌握情况的标准是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概念,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如在“种群”概念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造应用已学概念的机会。由理想状态下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分析入手,学生建立nn=2n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思考:若在一个有限的培养基中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又如何变化;有机地结合课本中的实例建立“S”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外来入侵物种最可能朝哪一种增长曲线的方向发展?“S”型增长曲线的1/2K值和K值对于保护有益动物、防治有害动物有什么启示?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分小组进行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

生物呼吸知识点篇7

本节内容是学生深刻理解植物叶片代谢的切入点。通过理解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学生可以把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教材仅简单提及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而且在新课中,教学目标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的实验构建数学模型。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光合作用强度概念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理解和运用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转变及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实践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有关的情境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3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难点: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4 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强度是“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中重要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构建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是以学生已掌握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概念等内容为前提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纯思维方式的探究,自己构建光合作用强度概念的模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能力。

5 课型

第一轮复习课。

6 教学环节

6.1谈话导入,明确教学目标

师: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一节的内容在我省考试说明中是属于二类要求的知识内容,是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节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大家认真理解和记忆: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和测定;各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情况及其应用。

6.2学习光合作用强度概念和测定

师:首先大家一起来回顾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请大家打开教材p104,回顾概念。光合作用强度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量,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是一种量化的指标。那么,通过光合作用的哪些原料或产物表示光合强度的大小呢?请大家通过回顾光合作用的过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课件展示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

生:可用光合作用消耗的H2o、产生的o2、固定的Co2、制造的(CH2o)来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

师总结:都可以吗?在植物细胞中涉及o2、Co2、(CH2o)只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而涉及水的反应实在太多了,很难区分开。因此一般可用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固定的Co2量或者制造的(CH2o)量来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那么,利用相应的仪器直接测定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固定的Co2量或者制造的(CH2o)量吗?

生讨论:不行,有光照时,植物叶肉细胞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细胞呼吸,光合作用产生的o2从叶绿体出来后,会被有氧呼吸消耗一部分。因此,要测定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利用的Co2量或者制造的(CH2o)量就必须把和呼吸有关的部分量考虑在内。

课件展示:有氧呼吸反应方程式。

师:那么,叶片中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大家利用图解(图1)一起分析当光合强度大于呼吸强度时两者之间的物质转化关系。

课件展示代谢情况:按照o2、Co2、(CH2o)的顺序。

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①=实测o2释放量②+有氧呼吸耗o2量③;

光合作用Co2利用量(1)=实测Co2吸收量(2)+有氧呼吸产Co2量(3);

光合作用糖类制造量i=实测糖类积累量Ⅱ+有氧呼吸糖类消耗量Ⅲ。

师:由上述公式可知,①、(1)或i都可代表光合强度,③、(3)或Ⅲ则可代表呼吸速率,而实测的②、(2)或Ⅱ则代表净光合速率。那么可以用一个公式总结上述结论。

生:光合强度(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师:由图1分析可知,我们只能直接测得②、(2)或Ⅱ代表某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想要知道光合强度大小,是不是只要再测定呼吸速率就可以最终知道光合强度的大小了,那么,此时叶片的呼吸速率怎么测?

教师边分析,边引导学生思考:此时有光照,植物叶片既有光合作用又有细胞呼吸,要测定呼吸速率会受到光合作用的影响。

生:只能通过测定黑暗时,植物叶片耗氧量、产Co2量或者糖类消耗量来衡量有氧呼吸速率。

课件展示图解(图2)。

师:那在黑暗时和光照时条件不一样,有氧呼吸速率会一样吗?

生:植物叶片进行的有氧呼吸不会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师:在理清这些思路之后,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该怎么对光合作用强度进行测定。

课件展示:测定光合强度(真正光合速率)时,应该要在黑暗下测定呼吸速率,然后在某种光照强度下测定净光合速率,再把测得的值进行处理可得真正光合速率,如图3所示。

学生填写表1:(括号内的内容由学生填写,教师总结)

师:接下来大家一起通过一道例题理解巩固一下前面的内容。

课件展示例题(横线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教师总结)。

例:用某种大小相似的绿色植物叶片,分组进行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的重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测其重量变化;立刻再光照1h(光强度相同),再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表2)。

(1)暗处理时,随温度升高,叶片重量下降,其原因是在暗处,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增强,分解有机物增多,叶片重量下降;

(2)在28℃条件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为7mg,氧气产生量最多的是第四组叶片。

师:(1)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可以用来衡量每小时呼吸消耗量,并且由于温度对呼吸酶活性的影响,呼吸速率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2)光照后的重量变化可以用来衡量光照1h,叶片的净增重量,即用来衡量净光合速率。如第四组,光照1h叶片由-4变成+2,叶片净增重6mg。

(3)(2)问的是合成的有机物,说明问的是真正

光合速率,那就得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如第四组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4+净光合速率6=10,是四个组中最多的,因此第四组的氧气产生量也是最多。

6.3各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情况

师:在植物生长的环境中,有诸多的因素能影响到光合作用,如光、温度…,光有光照强度和光质两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光合作用强度。以前,通过实验了解了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有什么影响呢?

生: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强度加强,但超出一定限度(光饱和点),光照增加,光合强度也不再增大。

实验视频: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师:请观察图4:找出表示前面复习的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位置;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展示:(1)光①光照强度

生:光补偿点是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是光合强度达到最大值的光照强度。

师:为什么达到饱和点后光合强度不会再增加?

生:受单位叶面积中的叶绿体数量、温度或Co2浓度的限制。

师:根据这个原理,在大棚种植作物时,可以给植物提供什么样的光照条件?

生:可根据植物对光的需求情况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让植物处于光饱和点以提高产量。

师:下面看一道例题。

课件展示: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图5表示在30℃时,该植物光合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调节到25℃,其他条件不变,从理论上讲,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应该是( )

a a点上移,b点左移,m值上升

B a点不动,b点左移,m值不动

c a点上移,b点右移,m值下降

D a点下移,b点不移,m值上升

生:a。

教师总结:

a点时,只有呼吸作用,当温度由呼吸最适温度30℃降到非呼吸最适温度25℃,呼吸速率变小,应上移。

b点的含义是光补偿点,即此时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相等,而温度变化后,呼吸强度变小了,光合作用强度变大了,要继续保持二者相等,光照强度要减弱。

c点是光饱和点,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为m,而温度由非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变成处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m值会增大。

师:因为四种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所以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作用也有一定的影响。

课件逐步展示:②光质:

复合光(白光)>红光(蓝紫光)>绿光

应用:建日光温室时,选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或薄膜做顶棚,光合作用的效率较高。

课件展示:(2)Co2浓度:

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随之而增加。

应用:可通过合理密植保证通风、施加农家肥料来确保有足够的Co2供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3)温度。

师: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速率。那么,请大家用一个曲线图把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表示出来。

师: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最适温度。叶片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温度同样通过影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速率(图6)。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和光合作用不一样。

课件展示:

怎么利用这个原理来提高作物的产量?

生:可通过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低温度提高一个昼夜的产量。

课件展示:(4)矿质营养:

n:光合酶及naDp+和atp的重要组分;

p:naDp+和atp的重要组分;维持叶绿体正常。

结构和功能:

K:促进光合产物向贮藏器官运输;

mg:叶绿素的重要组分。

生物呼吸知识点篇8

关键词:图像;生物教学;应用

能利用图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是高考生物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近年来,高考生物试卷中无图不成题且有许多题因图而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教材图像引导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并且能利用丰富多彩的图像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对图像的掌握,就能够灵活地处理文字与图像信息的转换,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

一、充分利用教材图像,培养学生观察和识图的能力

(1)观察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观察力,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客观事物。故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如在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细胞核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特别要注重观察着丝点与纺锤丝是怎样牵拉的,细胞中增加的和消失的结构是什么。这样,才能迅速地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

(2)识图能力是解决图像问题的前提,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某一类图像识别的方法。如坐标曲线图可通过四看法来识图:一看坐标轴,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二看特殊点(起点、终点、交叉点、顶点、转折点、最低点),三看曲线变化趋势,上升?下降?还是保持稳定?四看面,就是通过画横(纵)辅助线找交点,分析交点之间差值的生物学意义。

二、利用课本图像,能够生动、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讲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时候,学生对细胞不熟悉,而且细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若无细胞结构图,学生根本想象不出细胞的形态、结构。有了图像,学生就能够真真切切地看到细胞的形态和内部结构,感悟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又如在讲述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通过课本的图像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整个生理过程,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变笼统为具体。这样,能够增强直观效果,加强感性认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进行文字信息与图像信息的相互转换

常见的图像有结构图、示意图、坐标图和概念图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像信息,这样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举例如下:

(1)将文字信息转换为概念图。概念图能准确揭示概念的内涵,充分体现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系统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如种群基本特征间的关系可用概念图来表示(如图1):

(2)将文字信息转换为坐标曲线图。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数量比为1∶1的时期出现在哪几个时期?利用坐标曲线图(如图2)马上就可知道结果。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画出在同一坐标下染色体与Dna的曲线图,其次观察两曲线图重叠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依图可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末期的比值为1∶1。

(3)将图像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取图像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地、准确地抓取图像相关信息及某些特殊点所表达的含义。如图3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从图像中获取如下文字信息:①当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时,产生的Co2的量与氧的吸收量相等。当吸收了氧气,而Co2的释放量又大于氧的吸收量,说明既进行了有氧呼吸,又进行了无氧呼吸;②从图示可以看出:随着氧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强度逐渐减弱;③在C点时吸收的氧气量与产生的Co2的量相等,说明只进行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完全停止了;在B点时释放的Co2的量最少,说明植物呼吸作用最弱;④aB段表示Co2释放量减少,是因为随着氧浓度的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而有氧呼吸又十分微弱;⑤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代表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这样,我们就能够快速地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图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识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贾维忠.中学生物教学也应重视图像分析教学[J].科教文汇,2009(10).

[2]刘惠丽.“图像直观”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0(4).

生物呼吸知识点篇9

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防控工作自查总结

为能及时有效应对可能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我院依据省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成立防控小组,储备物品、完善设施、设备。组织门、急诊和预检分诊人员的培训和演练,积极开展舆情监测,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及时向公众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做好疫情防控风险沟通工作。要加强人群聚集活动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工作,尽最大努力防止疫情传入和扩散。

一、发热门诊负责预检分诊工作?

1.将预检分诊点设置在门诊楼大厅,标识明确,配备了一次性口罩、体温计、消毒液、一次性手套等重要的防护用品。??

2.强化门诊预检分诊人员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的防控意识,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培训。?

3.门诊预检分诊人员必须掌握中东呼吸综合征预检分诊制度及流程,要求对就诊的发热、出血倾向患者注意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现可疑病例立即报告院感科和医务科,熟悉预防控制知识,能够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登记工作。?

二、医务科负责全员培训、演练、医疗救治工作。?

1.指定杨淑萍副主任医师负责全员救治的知识培训及疑似病例的筛查,制定门诊首诊工作流程。?

2.指定内二科门诊为发热首诊科室,负责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初筛、上报及会诊转诊工作,专人负责,实行首诊负责制,首诊医师在接诊时详细询问发病前14天外出史等流行病学情况,对发现的具备中东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史并体温超过38℃的,立即进行医学观察并设立中东呼吸综合征专用登记本认真登记,并免费为患者提供口罩。?

3.对我院医护人员开展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治、感染防控、风险沟通等内容的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4.建立预检分诊、定点门诊的工作流程,并进行了相关科室及相关人员的演练,确保做好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筛查、首诊、转运及上报工作。?

5.协助县疾控中心采集标本。

三、内科负责疑似及确诊病人的转运工作。?

1.对全体医护司人员进行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知识培训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转运演练。?

2.急诊科全体人员熟练掌握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知识,严格按照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转运工作方案进行转运,做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工作和转运用具的消毒与登记,患者或密切接触者给予配戴外科口罩。?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

1根据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对全员进行了培训和现场指导,使相关人员熟练掌握防护用品的使用和消毒隔离方法。一旦发生疫情,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制定疫情报告程序,并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一旦发现疫情能及时报告和处理。?

3.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均按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及时双层封扎,标识清楚,严格交接、储存和交接。

4.指导医务人员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采取接触和飞沫隔离预防措施。?

生物呼吸知识点篇10

一种子的形成过程

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分裂方式都是有丝分裂。

温馨提示:在涉及遗传学基本规律计算题时,可补充此知识点。让学生知道种子中种皮和母本一样,胚中父本母本各一半,胚乳中父本1/3,母本2/3,在每一个种子中,都包括了两个世代。

二种子的成熟过程

种子的成熟过程实质上就是胚由小长大,以及营养物质在种子中变化和积累的过程。种子成熟过程中除合成三大类有机物(淀粉、脂肪、蛋白质)外,还产生生长调节素,对种子发育起促进或抑制作用。此外种子还产生单宁、生物碱、有机酸、芳香油等,以保护种子不受侵害。

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其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有机物在种子内部不断地积累,最终转为脂肪、蛋白质、淀粉。当营养物质的积累终止时,种子内部含水量下降,酶活性减弱,呼吸作用也减弱,种子将开始进入休眠状态,这样的种子易贮藏,其种胚具有发芽能力,且种子发芽率高。

温馨提示: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如玉米种子)其胚乳细胞在成熟的过程中最终会成为死细胞,而种胚仍然是活细胞,所以用红墨水鉴定种子的活力时,会看到种子胚乳呈红色,胚呈无色的现象。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时,首先是吸水,种子浸水后使种皮膨胀、软化,可以使更多的氧气透过种皮进入种子内部,同时二氧化碳透过种皮排出,里面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其次是空气,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得到能量。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后是温度,温度过低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光合生产率降低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其他一系列生理活动,都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种子从吸胀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大致可分五个阶段:

1.吸胀

吸胀过程为物理过程,种子浸于水中或落到潮湿的土壤中,其内的亲水性物质便吸引水分子,使种子体积迅速增大(有时可增大1倍以上)。吸胀开始时吸水较快,以后逐渐减慢。种子吸胀时会有很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把玻璃瓶撑碎。吸胀的结果使种皮变软或破裂,种皮对气体等的通透性增加,萌发开始。

2.水合与酶的活化

水合与酶的活化阶段吸胀基本结束,种子细胞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发生水合,原生质从凝胶状态转变为溶胶状态。各种酶开始活化,呼吸和代谢作用急剧增强。如大麦种子吸胀后,胚首先释放赤霉素并转移至糊粉层,在此诱导水解酶(α-淀粉酶、蛋白酶等)的合成。水解酶将胚乳中贮存的淀粉、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物质(麦芽糖、葡萄糖、氨基酸等),并陆续转运到胚轴供胚生长的需要,由此而启动了一系列复杂的幼苗形态发生过程。在此过程中种子中的激素也会发挥调节作用,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的激素是脱落酸,起促进作用的激素是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

3.细胞分裂和增大

细胞分裂和增大时吸水量又迅速增加,此时种子进行细胞呼吸时以有氧呼吸为主。胚开始生长,种子内贮存的营养物质开始大量消耗。

4.胚突破种皮

胚生长后体积增大,突破种皮而外露。大多数种子先出胚根,接着长出胚芽。

5.长成幼苗

以后长出根、茎、叶,形成幼苗。有的种子的下胚轴不伸长,子叶留在土中,只有上胚轴和胚芽长出土面生成幼苗,这类幼苗称为子叶留土幼苗,如豌豆、蚕豆等。有些植物如棉花、油菜、瓜类、菜豆等的种子萌发时下胚轴伸长,把子叶顶出土面,形成子叶出土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