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造景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02

环境造景设计篇1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现状

进入9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方面各层次都对满足精神层面的环境美化有了更高的追求。景观设计经过在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的拓展与流变,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与传统风景园林不同的,几乎涉及人类生活世界所有尺度和众多实践范畴的,有着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学科,从而也促使我国建筑学界和景观建筑学界对有关环境和景观设计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层面,还开展了各种规模和层次的设计活动,如城市广场建设、街道亮化工程、城市景观道设计、小区环境设计、校园景观等等,各种设计思潮的此起彼伏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景观的价值判断与取向,同时也记载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科技、经济各方面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将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引入了一个新时期。

2、对景观改造项目现状分析

该项目位于东莞市石排镇田边村的红石山,有着良好的自然禀赋。现基于区域发展以及改善项目的人居环境,现保留原有的自然资源,将项目区域进行景观升级改造,打通各个鱼塘形成一个景观湖,湖心造岛,围湖造景,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型的生态滨水景观。项目为典型的鱼塘用地,周围被山体和农田所围绕,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资源。但现状周边环境呈现物理污染较为严重的状态且北边的红石山腰为殡葬用地;而且现状地块通达性差,整体呈现破碎状态。根据规划,地块周边所以路线的整治与环境的改造在这个项目中显得非常重要。

3、对景观项目的定位

对石排镇海仔湖的自然生态进行完善,改造为海仔湖生态公园。项目原先是做鱼塘所用,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这次的项目景观改造目标则是让项目区域达到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通过改造所带来的益处是项目区域的长远发展,并且可以承载多样化的功能需求。

4、项目改造设计方案及措施

石排镇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且深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恩惠,植物种类相当丰富。

(1)、保留项目原有的岭南特色以及建筑文化

除了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设施,还应通过保持地方传统风格的连续性和可识别性,共同形成传统岭南特色。项目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岭南风貌融入其中。对项目中原有的蓝色基底和绿色基底进行保护和完善,在打通大部分塘基的同时,保留一部分作为小岛。尊重本地文化,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既有美学上的共性,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其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都是以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来感染人的,并且适度改建基地上有特色的原有建筑。

(2)、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在景观生态建设中,做好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和营造,提高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是以物种多样性为重要前提的。上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的研究表明:乔、灌、草复合结构以及阔叶、针叶混交林在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杀菌等方面,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的树种。同时,注意植物群落的时空结构,不仅空间层面上多样,而且不同季相景观多样。因此,在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种植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配置,使之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又能形成完美的植物景观,成为具有观赏型、环保型、保健型、科普知识型、文化环境型的植物群落,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3)、方便的交通设施

车行道作为车辆和人员的汇流途径,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应符合导向要求,并达到步移景移的视觉效果。道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以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项目区域内车行道两侧的绿化种植,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车行道,环水一侧可设计2?D3m的人行道,并串连花台、亭廊、水景、游乐场等,形成休闲空间的有序展开,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

(4)、创造景观体验空间,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需求

环境造景设计篇2

关键词:旧城区;环境改造;景观设计;分析;研究

虽然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大部分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但其实在许多城市仍旧存在一部分旧城区,在这些旧城区中,无论交通、住房还是各项基础设施都严重滞后,并且其中还存在许多私自搭建的小型建筑物,公共空间被大幅度压缩,整体生活环境较差。为了更好的将旧城区环境问题进行解决,下面就以大连老旧城区楼院环境方面的改造为出发点,对其中的景观设计进行详细分析。

一、大连老旧城区改造中的景观设计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生存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工业已从各大中城市的中心退居到开发区,这也为居住区的发展提供了便捷条件,要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融合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走向新的发展方向。随之而来市中心的老旧居住区的改造也迫在眉睫。

1.景观环境的文化元素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有自身独特的整体风格,各个景观要素(包括雕塑、铺装、小品、绿化、水景等)应相互协调,为统一的主题服务。不同地点的不同居住区可结合住宅建筑的特色来进行景观设计,比如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城市,其居住区的风格可沿用历史文化来建设园区景观环境;在新兴的都市可采用现代风格的景观环境来衬托住宅。近年来,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宣传,具有中国历史特色的景观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景观环境的艺术元素

欧陆风情式建筑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居住建筑的发展风向,喷泉、欧式雕塑、罗马柱廊、大面积的观赏草坪等都曾是居住区环境的常用设计元素。现如今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古典园林,因此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引入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3.景观环境的特色元素

(1)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观赏价值。具有观赏性是景观环境的基本功能,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按照植物的种类、色彩、形态、习性来设计布局,让其具有观赏性的多样性。

(2)居住区景观环境与建筑特色的呼应。现今的居住区景观都是围绕建筑风格来进行设计的,围绕开发商对居住区所设定的主题,如以地域文化特色为主的园林景观等具有一定主题概念的景观环境,使得居住园区的整体环境提升。

(3)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季节性。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打破了常规的单一方案,而是让其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在进行园区景观规时,可根据不同地块设计出不同的景观主题,让人们能够体验到一步一景的高质量环境,同时还可以增强人们的归属感。时间上,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们对室外环境的要求也会有所变化,因此,让居住区景观环境具有季节变化的能力,能够更好的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帮助。

二、大连老旧城区改造过程中的景观设计方案

下面从以上设计方向入手,在城市旧城区景观改造中,针对大连地域环境及旧居住区现状确定景观风格,有针对性的进行绿化与景观设计改造,打造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的楼院精品景观。

1.景观风格及既有环境的改造

大连旧城区楼院方面的设计主要以实用、朴素为主,与即有居住建筑风格特征相协调。大连的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地貌地形决定了大连旧城区规划中老旧住宅区多挡墙、多台地。残破挡墙的改造设计也就成为旧城区景观改造的一项重点内容。对残破挡墙修砌并采用文化彩绘、重新装饰墙体表面等方式进行改造,使景观改造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得以充分体现。依据现有环境条件,在景观风格方面,选择偏向自然景观的设计风格,更多的在楼院内使用新型仿生材料模拟树木生长外貌,将旧城区原有的特色与景观风格相融合,为旧城区居民打造更为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

2.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楼院主要是供人们户外活动休息的地方,应满足人们闲暇时户外休闲娱乐的需要,故将楼院中原有的居民擅自违规搭建的小型建筑棚户等拆除,并加设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景观艺术座椅、特色小型凉亭、户外长廊等,并按照整体楼院的设计风格搭配相应的小型艺术雕塑等景观小品。另设计师需要注意的是旧城区居住的老年人较多,所以在进行小品设计时要掌握好尺寸,充分考虑老年居住者的需求。以贴近生活、与自然环境搭配融合为主。

3.铺装设计

铺装设计是旧城区楼院改造的一相重要内容。待改造的居住区很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的楼院,铺装、绿化、所有配套设施都已残破不堪。改造是唯一能让这些老旧楼院与现代新规划的居住区连接的纽带,也是旧城区中老旧楼院继续服务于百姓的必行之路。设计中将原有铺装全部铲除并设计引用新材料铺设艺术铺装,利用铺装小广场的视觉效果来放大楼院的整体空间范围,让空间更富有层次感,从而增加楼院的整体设计感,为百姓提供活动聚集场所。除此之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旧小区的停车也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新问题。铺装设计增加了停车位。

4.景观绿化设计

绿化设计应注意植物种类的丰富和组织的层次感,宜采用多样的植物群组来实现旧城区楼院的绿化设计,并能够协调季节变化。保留原有古木古树,增加新树种,因地制宜创造植物景观。一般来说,绿地应以灌木、花草为主,结合植物自身的特点来实现一定的功能性和观赏性,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速生与慢生相呼应,形成多层次的生态结构。另外,树种的选择还应注意地域气候的区别,考虑大连长势良好的树种,绿化的种植还应注意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建筑室内的采光和通风等。还应结合朝向来选择种植位置,让其能够在夏季形成纳凉树荫,在冬季不会遮挡阳关。

5.照明及无障碍设计

旧城区的楼院照明主要借助主干道的路灯,改造中引入了新的景观照明系统。在主要步道及小广场处设置了庭院灯,在绿化中设置草坪灯及射灯等都是设计应该考虑的内容。此外无障碍设计也是旧城区楼院改造要考虑的问题。在大连的自然地貌使得老旧住区多台阶多挡墙,居民老年人居多,旧楼院配套设施陈旧或根本没有为残疾人和身体不变的老年人设置的坡道、扶手等。这就要求改造中引入无障碍设计,为身体不变的居民创造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体现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

三、结论

旧居住区景观改造不但要求具有一定的观赏功能,还要求其能够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符合生态发展的要求。本文对大连老旧城区居住区景观设计产生的原因、景观设计元素、景观设计方法,以及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给出了相应的分析。综上所述,居住区概念的推广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集中、便利,为了能够提高生存环境的质量,旧城区楼院景观改造设计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蕴蕴.旧城改造中的景观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11.

[2]刘永安,马良华.浅议旧城区改造中的园林景观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08(5):85-87.

环境造景设计篇3

蔽建筑物的作用。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一种动态的均衡构图,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使景点变得更为完美。建筑形体多是生硬的几何线条。造景植物的形体和质地,比起建筑显然柔和多变化,种植以后,起到软化建筑物硬线条的不良影响,使这部分空间和谐而有生气。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自然气氛倍增。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姿态轻盈、叶小而冠密的树种。

1.2园林造景植物对山、石、水体的衬托作用

山水虽然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需有造景植物的装点陪衬。“山因水活,石因树灵”。造景植物与山石相配,能表现出地势起伏、野趣横生的自然韵味,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树木,可乔、灌木错落搭配,欣赏山石和花木的姿态美。与水体相配则能形成倒影或遮蔽水源,造成深远的感觉:能显示出水体的灵性,使规则的几何形水池活泼生动起来。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水中、水旁造景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各类水体的植物配置不管是静态水景,或是动态水景,都离不开花木来创造意境。

1.3园林造景植物与园路组合成景的作用

光秃的路面两旁如无树木、草皮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不但生硬呆板,而且直接影响到行人的情绪。树木栽于曲折道路两侧分隔空间,可达到“曲径通幽”的意境,也可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曲折的道路若无必要的视线遮挡,没有空间虚实之分,就只有曲折之趣而无通幽之感。《园冶》中计成说过:“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植物配置上要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体现园路绿化的特色。同一条路段上植物配置要相互配合,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

1.4园林造景植物对园林小品的强调作用

现代园林中往往以常绿树或用绿篱作为雕塑、喷泉等园林小品的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强调园林小品所处的特定景点,加强人们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起到点景的作用。

1.5园林造景植物的不同选择关系到庭园的绿化

单位庭园绿化是通过造景植物的选择和精细的配置来营造优雅的环境。工厂则要用具吸尘或具抗有害气体能力的植物;医院应选用杀菌能力强的植物。一般庭院要用常绿树种,面积较大时则要适当种植落叶、半落叶的植物。但各类庭园对造景植物选择都有共同的要求;即树形、花色、花香、叶色等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园林造景植物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

2.1造景植物可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一般绿地内地表径流仅占降水的10%左右,70%以上可渗入地下,如使绿地略低于道路广场则可以提高涵养水源、减少洪害的能力。在坡地上铺草则能有效的防止土壤被冲刷流失。在园林工作中,为了涵养水源,可选择树冠厚大,郁闭度强,截留雨量能力强,耐荫性强,生长稳定,能形成富于吸水性落叶层的树种:树木的根系深广,可加强固土固石的作用,并有利于水分渗入土壤的下层,一般柳树、枫杨、水杉、侧柏、南蛇藤、胡枝子等根系较深,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效果较好。由于植物降低了地表径流,从而也减少了地表径流对河、海、湖的污染。

2.2造景植物能防风、固沙

当风遇到树林时,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但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为最显着,所以在以防风为目的而设的防风林时,应将被防护区设在林带背面。防风林带的方向应与主风向垂直。全面建造好城市防风林带,对多风害的城市来讲十分重要。为了防风固沙而种植防护林带时,在选择树种应注意选择抗风力强、生长快且生长期长而寿命亦长的树种,如东北和华北的防风树种常用为杨、柳、白蜡、黑松、乌柏、圆柏等。在有河流泛滥或地震发生的城市,城市绿地及公园则是救命安身之地,其作用不可低估。2.3造景植物的其他防护作用在地震发生较多的城市可用不易燃烧的树种作隔离带,枝叶茂密含水量高、着火点低的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具有很好的阻燃作用。它们既起到美化作用又有防火效果,常用的树种有银杏、女贞、棕搁、苏铁、珊瑚树、山茶、八角

金盘等;此外,在寒带可以用树林形成防雪林带;热带海洋气候地区可在浅海泥滩种植红树作防浪墙;沿海地区可种植防海潮风的林带以防海风的侵袭。

造景植物能遮挡阳光,吸收辐射,降低温度,增加湿度,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放出氧气,造景植物枝叶能吸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有明显的减尘作用,部分造景植物还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净化空气,有些造景植物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横跨寒、温、热三带,花草树木种类繁多,从园林绿化建设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言,园林造景植物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园林造景植物的生态习性及环境因子,合理配置园林造景植物,建立和谐的人工群落,充分发挥造景植物的绿化功能,将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造景植物的绿化功能,有效制止环境的持续恶化,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环境造景设计篇4

关键词:植物造景园林绿化作用造景艺术手法

引言:

园林绿化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降低了环境污染。城市中基本都通过园林绿化设计改善生活中的环境。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几种植物造景艺术手法。通过对植物造景的利用,进一步对城市的环境进行改善,通过视觉提高人们的审美。

一.植物造景的简介

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借助一些绿色植被,例如乔木、灌木或是草地等艺术手法进行园林植物造景设计,通过对植物的形状或颜色等特点进行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不仅可以绿化环境,同时还丰富了人的审美观。先到园林绿化设计中将绿色植物的特点和美感运用到设计中去,通过植物的色彩与形状美感,设计时应注意植物之间或是植物与环境的协调和映衬,建造优美的环境。植物、建筑以及山水等是构成园林设计的几大要素,其中,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美。

二.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的作用

(一)生态美化作用

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对园林的美化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绿色植物不同的外形和色彩,设计出具有特色美的园林。利用植物的颜色的不同的线条进行装饰,展现出每种植物所特有的象征表达出其中蕴含的寓意,陶冶人们的情操[1]。园林植物造景不仅仅是给人带来视觉的审美,还能净化空气,改善周围的环境。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改善了空气的质量。有些植物可以吸收一些有害气体,例如,樱花、睡莲、荷花等植物具有净化空气或水体的作用。由此可见,绿色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二)对环境的防护作用

园林植物对环境的防护作用比较突出,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减少噪声和污染、净化空气、减少辐射等等多方面的作用。由于汽车尾气或是工业三废等污染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空气和生态环境,绿色植物就具有防风的作用,减少了污染,净化了空气。乔木和灌木等植物可以减少噪声,利用攀爬的植物减少阳光的反射,大的植物像柳树、杨树等可以减少水土的流失,保护水土。

(三)造景休闲作用

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园林中的植物颜色鲜艳多样,花草融合,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同时还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2]。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加强植物与建筑的搭配,例如,植物的高矮、形状、色彩的搭配和建筑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实现园林植物造景的造景兼休闲的作用,提升园林绿化设计的艺术品味。

(四)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园林绿化设计的植物造景对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很多企业办公室、平台或公园等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园林植物造景,通过植物造景改善企业的环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的同时,还提升了企业的审美,营造了一个舒适、美好的工作氛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植物造景促动着经济的发展。

三.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造景艺术手法

(一)园林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原理

园林绿化设计中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的进行园林设计。根据原理设计的位置,考虑植物的特点对环境的生长需求等因素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到植物是否适合环境的变化,正常的生长;对周围的环境是否有污染;是否与其他植物互相影响等多种因素。在植物设计中应将多种植物进行适当的组合,使多种植物能够共同生存,制造出多种植物共同生存的植物造景园林,保证每种植物都能摄取足够的阳光和水分,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二)园林植物造景的美学原理

园林设计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还应体现出美学的原理。美学原理是根据园林设计中的不同植物拥有不同的颜色,将这些不同的颜色进行合理的搭配,进而呈现出一种美感。园林中的植物应按照季节的更替进行适当的设计,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根据季节的更替和植物生长变化情况,设计出不同季节中的独特景象[3]。例如,在夏季或是春季就要有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气派景象;秋天就要展示出丰收的喜悦,冬天就要有绿树长青、白雪皑皑的美景。在植物的设计上,要结合园林的地形和植物空间结构分布,按照季节的更替,选择不同时段的植物进行园林建造。充分利用植物所包含的意境,进行园林建造。例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垂柳的寓意是惜别,红豆的相思等寓意都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由此可见,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造景可以提高园林的艺术美感。

(三)园林植物造景的多样性

园林绿化设计中都是由多种植物进行植物造景设计的,植物造景主要是根据不同植物的特点,进行植物的组合,创造良好的小生态环境。植物造景还应该注意使乔木、灌木及绿色草地之间相互结合起来,科学的安排植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设计各种植物之间的成长结构关系,使他们互相适应,互不影响各自的生长。植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例如,在某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灌木、等常青树木和落叶相结合,铺设了草坪、架篱笆,还有各种花等多种生物结合起来,形成了植物造景,加上一些娱乐的设备,令人有种心情舒畅,乐在其中的感觉。

结束语:

园林绿化建设中适当添加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不仅可以美化生态环境,还可以防护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因此,通过合理的使用植物造景艺术手法进行园林绿化设计,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昌来.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农经,2016,02:52-53.

环境造景设计篇5

关键词:生态理念,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植物景观作为人化自然中进行绿化的主要材料,是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基础。城市道路是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与重要构成,通过种植植物并进行造景设计对道路加以绿化、美化及生态化处理,使城市道路在发挥交通运载这一基础功能的同时,也未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出积极的贡献。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受到儿女们普遍认可的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往往都是在生态和谐理念下的艺术产品,包含着人类对自然的无限渴望以及对城市工业化的抵触反抗。以生态思想指导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已经成为在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的重要趋势。

一、园林生态学的内涵及在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中

园林生态学,即以人工种植的园林植物与周边环境所共同构成的园林生物系统的内外部之间关系的学科。园林生态学所强调的是由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谐与共生,要求通过积极地人为干预,使整个园林生态更为合理、有序和完善。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人们对所生活城市的周边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道路空间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间,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植物造景是指利用多种类型植物的形体、线条、设材等特质来设计、创造景观,配置成供人们欣赏的魅力图画。随着园林建设的深入,植物造景设计部仅仅要满足人们的视觉欣赏需求,还应当具有维护生态功能。在城市道路之物造景设计中,设计师应坚持生态视角,将整个城市道路、人工种植的植物以及周边环境看成一个完成的生态系统,分析城市道路的现有情况和实际条件,对比不同道路植物造景的景观效果差异,并采取有效策略使之更为协调和谐,以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二、生态视角下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的要点

运用生态学相关的思想指导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既符合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态化需求,对于城市当前及未来发展的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在运用生态化理念进行造景设计时,应坚持一下几方面要点:

发挥城市道路的双重功能

城市道路景观具有工程和生态的双重属性。因此,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首先要确保道路的工程属性,使之发挥交通运输承载体的作用;同事,也要积极发挥生态属性,维护城市道路空间的生态有序性,并对其加以美化和绿化。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将城市道路根据交通承载量分为主干路段、支干路段和道路节点等类别,要在确保道路交通需要的前提下开展景观设计,实现道路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使用城市道路的实际环境

在进行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之前,城市道路空间本身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而通过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人们种植绿化植物,将会改变和完善这一生态系统。这种改变和完善,应当建立在对原生态系统尊重基础之上,充分借助原生态系统的优势,营造一个更为协调、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因此,设计师在开展涉及之前要对整个城市道路空间、周围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绝对不可纸上谈兵,空中画楼。

符合城市建设的人文理念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人文起止,这种人文起止是在多年城市发展历程中所积累和沉淀起来的,也是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质,对于城市今后的建设也有着积极的知道意义的重要理念。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要读懂这座城市、读透城市的历史,使自己的植物造景设计与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相互契合、相互促进,为创建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和谐城市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生态视角下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的相关策略

强调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要坚持生态化指导思想,使城市道路空间具备和谐友好的生态特征,为改善城市道路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作出积极努力,是园林激光管设计师的重要责任。在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中,设计师要遵循园林生态学的相关规律、把我道路植物造景设计的若干要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策略设计城市道路植物造景方案。

1充分的现场调研考察

设计师要亲临现场,对所设计的城市道路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调研,还要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和交通需求等因素,并预留出相应的发展空间,便于今后对该区域的景观设计进行升级改造。设计师将所搜集和整理之后的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再经反复论证、对比后,最终确定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方案。

2顺应城市文化理念

从整体来看,道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和组织观看城市景观的基本骨架,也是城市文化宣传的标志性景观;从局部来说,城市道路景观优势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成为体现城市景观、历史文脉的宜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师要加深对城市文化的解读与理解,通过整体设计、局部造景对城市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城市道路与整座城市形成整体一致的文化品格。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可以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的欣赏,感受到城市由优美的自然环境、深沉的历史内涵和现代生活气息所形成的整体形象。

3正确选取植物种类

选取植物种类是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成功的关键点。一般来说,设计师要根据生态原则、经济原则和美学原则选取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物种类。同时,设计师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多地了解城市道路人工种植植物的品种、掌握植物的种植要点、栽培技术,并充分发挥这些植物的生物特性,使之成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关键素材。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其目的是城市道路空间内的人工植物、土木工程构筑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生态系统,满足行人或附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城市道路景观不仅具有交通性、生态型,而且具有服务性和观赏性,是城市这一大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坚持“见缝插绿“原则,环境质量日趋改善。设计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使城市到了哭系统在满足城市交通运输功能要求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创造出符合生态系统标准的视觉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杨芸,祝龙彪.城市生态支持系统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1,8(1)

环境造景设计篇6

摘要: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

当今的居住区开发设计中,景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景观环境是一个小区成熟的标志,也是购房者所青睐的焦点。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人居,已成为全社会的目标和愿望,也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1、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理念

居住环境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建成环境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地形、地貌、矿产、水源、植被等;而后者则指城市的建筑等人工的环境,它既有声、光、暖等功能使用方面的物质环境,又有历史遗产、社会生活、视觉感受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环境。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绿化设计,它体现在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三大方面,通过对总体环境、光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嗅觉环境、人文环境这六大方面的设计,达到整个景观系统的生态、功能和动观的效应,完成对居住区景观的综合塑造,使现代居住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山水景观优美、功能质量优良、人民文化上乘、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能满足人们生理、健康、安全、文化、心理、舒适、交往、休闲需求。

2、居住区的景观设计

2.1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2.1.1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2.1.2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2.1.3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1.4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2.1.5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2居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2.2.1总体环境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2.2.2光环境

在节约能源、避免光污染的前提下,根据被照建筑物的特征和要求,合理运用建筑轮廓灯、顶部泛光灯等照明方式,设计时可以综合使用多种照明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夜景照明效果;居住区绿地步行系统需设置照明设施,通过园林式的照明设计,满足绿地系统使用要求;道路照明应保证视线辨别和交通安全需要,公共场所照明应满足功能性及舒适性要求。

2.2.3声环境

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1、居住区区域位置及配套设施。

2.2.4嗅觉环境

住区内部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

2.2.5视觉环境

通过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采用对景、衬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2.2.6人文环境

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2.2.7其它

此外,还可通过温、湿度环境、通风环境、建筑环境等设计对居住区环境进行综合营造。

3、居住区的道路景观

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交通中以人为本即人行优先,有条件可人车分流。居民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住区道路系统要分级明显,架构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

4、居住区绿化种植景观

绿地作为居住区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居住区中唯一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居住区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公共绿地、院落组团绿地、宅旁绿地、架空空间绿化、平台绿化、屋顶绿化、停车场绿化等使植物群落或是单个植物个体在形态、线条、色彩等多方面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和联想,在塑造空间、改善环境、渲染意境氛围等方面营造出特定的绿化景观效果,成为小区景观设计有益的补充。

5、建筑外型、色彩、组合

居住区中的建筑布置错落有致,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当、色彩协调,与环境配合相宜。建筑立面造型和色调采用可多式多样,注重协调性、和谐性、耐重性。立面做到流畅大方、简洁明朗、虚实有度、刚柔相济,有节奏旋律感和时代特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6、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是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计和指示性志物等的统称。建筑小品往往是建筑群体构图中一个延伸或不可分割体。作为美化环境、烘托气氛、隔断空间、装饰陪衬主体建筑,供人们休憩和观赏之用。如亭、池、廊、桥、漏茶墙、棚栏、华表、路壁、花坛、喷泉以及各种建筑雕塑等。适当的加以运用可以充实文化艺术的氛围,反映居住区特色,点缀景观。环境景观小品在居住区景观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环境造景设计篇7

关键词小城镇;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1-128-02

1景观设计的概念

何谓景观?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的,景观元素是指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它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分为拼块、廊道、基质这三种类型。在城镇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单元,它们是由不同类型的景观元素组成的,例如建筑物,公园等,不同类型的景观元素在空间形态、格局以及职能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从根本上来说,景观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城市生活的物化形式,是不能脱离城市生活与社会现实的一种物质与社会的综合体。城市景观是与一定的时间维度相关的,城市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之中,城市景观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的。

景观设计是指围绕着环境主体,并对环境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设计艺术。

景观设计是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协调,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是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起来进行的人类活动,它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目的是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景观设计涉及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相关领域的许多知识和方法,例如地理学,宗教学,城市设计,园林设计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东西方都曾出现过有关城市的景观设计的作品,例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以及中国的苏州园林等。

景观设计要注意的问题是:

1)使用的问题,现代的室外景观是面向大众的,作为开放空间,它是公有的,而不是私人领地,任何人都拥有使用的权利。

2)精神文化的问题,将一定的景色景物通过人的思维创造转换成具有精神文化含义的景观。

3)绿化,创造环境,一方面给人以优雅的环境,另一方面也给其他的动物一个栖息的场所。

室外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对城市外部空间中供人们使用,观赏,休闲和娱乐的一些设施的设计,和经过设计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强调精神文化的室外景观设计,面向大众群体的室外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亮点室外景观规划设计,面向风景旅游区保护开发的室外景观规划设计,面向资源环保的室外景观规划设计。

2小城镇的景观形态与内涵

小城镇的景观包括的形态是很丰富的,其中包括体现小城镇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它代表了当地的文化品位和特点;小城镇原有历史建筑所形成的历史性景观,体现了当地的传统风貌;用现代景观组合所展现出不同功能的功能性景观;利用小城镇的自然环境,并融入当地人文风情所形成的生态景观;小城镇的商业区,居住区,娱乐区,公园所形成的人工景观;小城镇的各种形式的绿化带;向人们提供娱乐活动场所的广场以及从侧面体现小城镇特色的节点建筑。

小城镇景观可以分为物质性景观和非物质性景观两类,如何维持小城镇景观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表现小城镇的地方特色,体现小城镇群众的生活方式,传承小城镇的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景观设计中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在小城镇范围内,建筑及其群体作为环境中的硬件是小城镇形象的主角,室外的景观艺术设计,即室外景观中的植物,水景与光环境的设计,室外的设施设计,游乐与文化设施设计,室外传播艺术设计构成了小城镇室外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这些虽然不是小城镇空间的决定因素,但是在空间的使用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和影响。

3小城镇的景观特点

小城镇的景观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和乡土文化两个方面。自然风光,是指山、水、林、田,这些是自然环境空间的主体要素,展现出相互交融的自然生态格局。乡土文化,是指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和近代革命的史迹。

小城镇的风景资源虽然没有什么知名度,但是自然的景观与独特的文化韵味相结合,却达到了一种如同人间仙境的奇妙感觉,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小城镇是处于城市与乡村的中间地带,在自然景观方面,它是一个很贴近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环境艺术是最关切自然环境的艺术,而小城镇又是更贴近自然的人工环境,它拥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自然资源,又是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滋生地,民间传统艺术保存得相对完整,这为小城镇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创作素材。在人文景观方面,小城镇拥有比城市中更加完好的地方文化,民间传统艺术保存得相对完整,在小城镇的景观设计中要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素材,保护原有的历史文化景观,形成小城镇景观的地方特色,给小城镇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亲近的形象,创造轻松宜人,如诗如画的环境。

4小城镇的景观设计规划

小城镇的景观设计的规划要考虑生态、文化与特色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向导,文化,是设计思想的素材,特色,是设计的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创造小城镇优美的环境,带来人性化的感受,突出小城镇浓厚的地域特色。

首先,在生态系统方面,小城镇处于比较接近于农村的地理环境,所以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在进行规划时要将这样的优势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设计景观的时候要尽量地利用这样的优势,注意保护和体现自然环境的自然属性,在这个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对自然景观进行改造,保护小城镇原有的景观,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具有自然属性和文化含义的新的生物圈。我们要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环境,将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让小城镇充分体现出城市所没有的自然宜人的优美环境。

其次,在对小城镇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居住人群的生活习惯,原则是要以人为本,要根据人们的喜好,根据人和环境的关系来设计景观,这样,小城镇的景观就能和人们产生互动,能够将人们和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联系起来,带动大家对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加深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创造舒适,温馨的小城镇环境。完善的环境景观设计体现着一个城市文明建设和社会的民主,完善的室外景观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第三,对小城镇进行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打造小城镇的形象,提高其知名度,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将各类景观进行合理地组合,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5小城镇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的景观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小城镇景观缺乏特色。

这些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很快,建设也很快,但是小城镇在树立自己的形象时,没有景观艺术设计的一种观念,并且没有去发掘自己的地域文化,并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与景观、形象结合起来,而是盲目地相互模仿,造成了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面貌相似的情况,很难从景观上面看到镇与镇之间的区别。

2)小城镇的景观生态系统失衡。

小城镇的一些景观设计破坏了小城镇原有的自然景观形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景观设计,开山修路等,这些做法带来的后果表面上看是破坏了环境,更严重的是影响了生态的平衡,超过了小城镇景观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

3)小城镇景观缺乏正确的定位。

有的小城镇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规划时对于这个景观对当地所带来的功能和性质没有很好的分析和研究,将一些不适合的设计成果搬到小城镇的空间中,一味地模仿大城市,设计大的广场,设计宽的道路,没有计划地任意破坏尺度,实际上是破坏了城镇的和谐之美,这使城镇的居民感觉到空旷冷清,这些都与小城镇的空间格格不入,严重损坏小城镇的形象。

4)景观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

建筑的单体不应该只注重单体的效果,而是要从风格,尺寸上与周围的环境相统一。

5)小城镇的景观设计忽视了文化的内涵。

在nassauer(1995)提出的景观生态学中,“文化现象研究的基本原理中有: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着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外貌反映文化的准则。文化习俗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的注意力,影响人们对有趣景观的发现以及对景观的偏爱,习俗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创造景观,尤其是创造本地景观的行为。人们是按其对自然界的认识、按其美学追求以及各种需求、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来建造或改变景观的,因而,除纯自然景观外,景观的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准则。”文化是景观形成与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因子,景观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映了文化。

小城镇的人们在当传统文化与现在的高信息时代产生巨大反差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埋没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脱离了当地文化的氛围。

6针对小城镇景观设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小城镇的景观设计要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并且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要突出小城镇的自然地理特征,因地制宜,“显山露水”,将自然景观有机地组织到城镇的景观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注意对历史文化名镇、历史街区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的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注意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地方性是设计的依据和前提,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要正确地处理好地方性与国际性的关系。研究城镇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镇空间,防止盲目地模仿大城市的格局,维持小城镇的和谐,要结合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效地利用小城镇的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

[2]韩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丛书―室外景观艺术设计[J].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8.

[3]刘冬雷.环艺设计[J].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6.

[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6.

[5]过元炯.园林艺术[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

[6]刘永德,等.建筑外部环境设计[J].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0.

[7]韩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丛书―室外景观艺术设计[J].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8.

[8]文剑刚.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5.

[9]唐丽秀,赵荣山.小城镇规划[J].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4,7.

[10]韩巍.室外景观艺术设计[J].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8.

[11]文剑刚.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5.

环境造景设计篇8

关键词:景观设计听知觉声音记忆空间

景观设计从早期的风景设计到现在的城市环境设计,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一直都是不可缺少的。景观设计师的任务是整合各种设计元素,塑造一个整体环境[1]。然而,在长久以来的景观设计中,人们一直都是把注意力放在视知觉上,忽视了人的其他知觉对景观品质的感知与体验。

为了满足人们对景观的全身心的充分享受,在景观的研究与设计上应该是多维立体的、全方位多视角的,而不能仅仅拘泥于“视觉”这一单一的感观维度。这就需要视知觉与听知觉的协同指导作用。对于只有视觉因素的景观来说,这可能仅是一个无声的视觉审美,它是寂静的,好比是一张照片或一部无声电影,无法给人以真实的动态效果[2]。因此对人的听知觉的研究与分析,增强听知觉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景观设计师不可忽视的责任,而且还为全面把握景观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手段,给景观研究与设计领域提出新的思考。

一、人的听知觉和景观中的声音环境分析

(一)人的听知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3]。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

人是具有知觉能力的,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人的探索、判断和选择性注意等活动[4],而这些活动的引起完全是因为人们具有感知环境刺激的知觉能力产生的,人的知觉能力不同,环境的刺激信息不同,所引起的人的生理与心理的感受与活动也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人的听知觉即是人在受到外界声音信息的刺激时,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通过对此刺激所产生感觉的再加工与延展后而形成的一种听觉上的对声音的整体认知。

(二)景观中的声音环境

由听知觉的含义可以得知,声音是人产生听知觉的直接刺激。那么对景观中声音环境的认识与分析,可以让人们对景观中听知觉的影响作用能有更好的了解。

听知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知觉能力,并且是由环境中的刺激信息所引起的,环境不同、人的心境不同,声音给人的感受就会不同。由此可见,景观中的声音环境是由人、声音、景观构成的[5]。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着眼于这三者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是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综合体[6]。景观中物体的形状、材料以及其分布格局,都会通过影响声音的反射及混响来影响整个声音环境,从而影响人的听知觉所产生的对环境舒适度的评价。同样的声音在不同的景观中,对人产生的听知觉会有不同的影响。例如天坛的回音壁,就是利用磨砖对缝砌成光滑整齐的墙壁来十分规则的折射声波的原理,营造出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是听知觉产生的主体。既在景观中接受声音,也在创造声音。人的社会背景和即时状态对听知觉在景观中的体验有明显影响。同样的声音对不同的听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同样的景观也会使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听知觉。因而当人身处声音环境之中,其对于声音以及环境的评价和要求应是设计师最关注的。

根据《辞海》中对声音的解释,我们把能引起听觉的声阵称为声音[7]。一般正常人能够听见20Hz到20000Hz的声音[8],而老年人与一些特殊人群的听觉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按声源的产生来说,声音可分为自然声、人声和人工声三类[1]。其中,自然声是指生物声、自然现象声等;人声是指歌声、喧闹声、活动声、说话声等;人工声是指乐器声、音响声、机械声、交通声等。

在传统观念中,对于声音的认知和把握,往往是与景观割裂开来的个别声音,或是同类的声音。而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的则是由这些个别的声音组合而形成的整体的声音体系[1]。因此,无论是自然声、人声还是人工声,都应整体把握和认识,全面考虑人的听知觉的影响作用。

从对人的听知觉影响上来讲,声音又分为乐音与噪音。有规则的让人愉悦的声音称为乐音。乐音对人的听知觉能产生好的、积极的刺激作用。在生理层面,乐音能刺激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进而调节人体的心跳、呼吸速率、神经传导、血压和内分泌。在心理层面,乐音会引起主管人类情绪和感觉的大脑的自主反应,进而使得情绪发生改变,减轻人的焦虑,增加人的愉悦感受等。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由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称之为噪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干扰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统称为噪音。噪音对人的听知觉会产生不好的、消极的刺激作用。从生理上讲,噪音会使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增加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当噪音大到一定的程度,会致人耳聋甚至死亡。心理上来说,噪音会使人产生烦躁、恶心、思维混乱等消极的感受。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应该积极地保护、制造乐音,努力消除、抑制噪音,才能给人营造一个好的声音环境,使人通过听知觉对景观整体产生好的体验与评价。

经过以上对景观、人和声音这三个景观中声音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发现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以人为主体,积极的营造乐音,消除噪音,设置合适的景观材料、布局等,以使人能在景观声音环境中产生好的听知觉,促使人对景观设计有一个良好的体验。

二、听知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不同的景观设计会给人营造不同的声音环境,进而使人产生不一样的听知觉。充分考虑声音环境作用的景观设计,会潜移默化中给人营造一种宜人的氛围,对听知觉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不考虑声音环境的景观设计则会对听知觉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人在这个环境中产生不舒适感。既然不同的景观设计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听知觉,进而影响人对景观的感受与评价,那么就应该积极地分析人的听知觉,遵循人的听知觉喜好,营造好的景观声音环境,消除不利的影响因素,使之能反作用于景观设计,对其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营造景观设计中的乐音

乐音能使人产生良好的听知觉,促使人们在景观设计中产生良好的感受与体验。所以设计师应该积极地营造乐音,创造好的声音环境,以使人产生出好的听知觉。

经一定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对水声、风吹树叶声、鸟雀鸣叫声、美妙的音乐声等有好感[5],这些被人们喜欢的声音对人的听知觉而言都属乐音。

日本的水琴窟就是一个很好的营造乐音使人产生好的听知觉的例子[9]。水琴窟是一种带有乐器和装饰功用的小水池,其结构包括一个倒转的小壶,流水通过壶上部的一个洞口流入壶的小水池,从而在壶产生悦耳的击水声,像铃声或日本琴,有一种悠远清新的意味,给人很好的听觉感受。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人为的创造一些人工景,来制造更多的乐音。

有效利用不同植物的种类以及合理布局,可以营造景观中的乐音。自然景观中植物的存在,使得环境中声音的种类增加。不同的花木种群、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叶片,在风、雨、雪的作用下相撞相摩,发出不同的声音,各自具有不同的韵味,从而产生音乐感。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应该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叶片经大自然的风雨雪作用能发出优美声响的树种[5],以产生较佳的声响效果。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植物,能够“招蜂引蝶”,并吸引蝉、鸟栖息其上,飞鸣其间,为人的听知觉平添了几许景致和生趣。

在景观中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可以调节人们的精神状态,舒缓身心,创造舒适、温馨的环境。例如中国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时而清丽淡雅、纤巧秀美,时而浑厚淳朴、深沉内在的慷慨激昂,让听者感受到犹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韵味隽永,沉浸到无尽的思绪之中;瑞士的班得瑞音乐空灵飘渺,流水、雀鸟之声等给人以返回大自然的感觉,沁人心脾;再如日本背景音乐大师久石让的《天空之城》等乐曲,将飘渺与悲哀表现的丝丝入扣,让人感到苍茫广阔、遐想无边;还有挪威国宝级的“神秘园”乐队那超凡脱俗的音乐形式,被誉为“渴望心灵飞翔者的必需品”,为人们展现出了音乐的独特、优雅、多变色彩,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副祥和、宁静的画卷之中。不同的背景音乐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听知觉,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为景观设计增添一份音色。

营造乐音之余,还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尽量的消除不利的影响因素,弱化噪音,消除人们听觉的不舒适感。如设定一定的绿化带来减弱噪音对环境的影响,在一些景观环境建设中,可以用一些隔音材料来衰减噪音,等等。这都是听知觉在景观设计上的具体应用。

(二)塑造景观设计中的记忆空间

声音的记忆是人们通过听觉来感知与回忆一定时间与空间的记忆。由于声音所具有的偶然性使得人们在感知到有规律的声音时,必须与特定的时刻和与特定场所相关联,这便形成了“声音的记忆”[2]。

正是因为声音的记忆特性,所以人们的声音就有塑造记忆空间的能力[10]。“声音的记忆”能够还原人们对“生活的记忆”,令人们想象出当时身处的空间环境,从而唤起曾经那份熟悉与亲切的情境之美。因此,应将声音的这种塑造记忆空间的能力不断发掘,并使其充分的表达出来,更好的营造听知觉环境。

设计师亚历山大・什莫朵夫和达尼埃尔・比郎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竹园里做了一个名为“电子青蛙”的声音装置[10],当人接近时,这些蛙鸣声可能减弱或消失,就像真的青蛙可能有的反应一样。它是人在了解了声音具有塑造记忆空间能力之后,有意向的创造出的一种听景观,通过听知觉给人营造出一种幻觉,因此有人认为自己真的见过这些青蛙,声音变成了有趣的谈话主题。

在城市景观中设计一些瀑布,让人们聆听水由上而下的飞瀑声,打到中间岩石的哗哗声,溅入水池的波浪声,营造出山谷中“高山流水”的意境;或者是人为的创造一些声音,可以将自然界里的声音通过科技手段放大,使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的声音中去,亦或是组织一些歌唱活动,如戏曲可能会使很多戏曲爱好者回想到曲目中的情节,或者是一些经典老歌可使游人想起曾经“那个年代”的味道,带人们回味一下过去的记忆。这都将给人的听知觉营造一种记忆空间,增强人们听知觉的感受,提高园林精神境界,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形成一种天然之趣。

环境造景设计篇9

一、室外庭院景观的作用

由于很多别墅的规划、建筑、景观分别由不同的设计师来完成,因此就形成了一些瑕疵。别墅景观设计不是简单地种种树,挖条河,而是靠别墅景观设计营造整体的别墅庭院的风格,让人、景、物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立意创新是现代设计师的常规课题,也是景观花园的灵魂之所在,无论是大型的广场设计还是小型的花园设计都是如此,只有好的立意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而创意的源泉来源于不断学习和实践。建筑师在初建小区时,由于地形的因素,需要堆坡造势以形成良好的小区生态。别墅的庭院景观就需要配合庭院以外的环境进行融合,才能使整个庭院似融入自然。别墅拥有很大面积的庭院,住户可以栽种各类花草植物,设置假山、泳池等小品,铺以大量的绿地,做好庭院景观,这样,住户不仅可以远观小区秀美景色,还可近观私家花园的绿意。这大大增加了家居生活的庭院乐趣。别墅庭院的景观设计充分体现出私家生活空间和邻里交流空间的有机结合,体现个性化、人性化、舒适性和时尚性,能起到“与自然分享健康,与家庭分享亲情,与庭院分享生活”的作用,提高整体设计效果,使其起居环境与生活环境、地理特征融为一体。好的别墅园林设计不仅能够给你提供一个好的休闲享受环境,更是能通过其文化内涵,引发人的情感、联想等心理反应,即使景观效应。

二、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别墅庭院景观应针对不同的户型因地制宜地设计,紧密结合建筑形态与功能,通过水景、铺装、景墙、花草树木与小品,创造出简约时尚、精致细节、多功能性和人性化设计的景观环境。彰显美学是人的理性体验,别墅花园虽然是实用角度构建的一种特殊的园林类型,但富有生活情调的花园需满足人的视觉感官,赏心悦目,优美舒畅仍是花园设计和建造的一个重要标准。别墅景观设计主流趋势是更加凸现以人为本,在追求重视建筑细节、整体规划、道路流线等前提的同时,更加重视景观和绿化,使景观和绿化在别墅设计与营造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甚至是彰显的地位,做到建筑、景观合二为一,人本化,生态化,个性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造山、理水是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主要手法,更有“水为园林之魂”之说。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都非常重视。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假山不以假,要做到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水体一般不宜过大;山地别墅地形变化大,多是回填土,防水不好做,所以水体也不宜过大。水景的构想则是一个元宝式的双叠水效果,模仿山泉小溪,用中国的景观石、山皮石搭成假山造景。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植物种植讲究的是一种色彩的搭配合理、高低错落、疏密结合。结合特定人群审美情趣,植物种植应多选用高大乔木为主,最好是些珍贵品种,但应遵循植物生长特性,以本地植物为主。景观构筑物与小品在景观中有极强的创造及表现性,即能表现环境的文化内涵,还能提升景观品质。把握细节是花园建造的成败的关键,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花园是一个小空间,在这个以小见大的天地里,一个细节的瑕疵就会被放大,所以在设计一些细节时就得花心思、动脑筋,特别在各种景观的结合处,细节处理尤为显得重要,同时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建造时的可行性,否则好的设计不能在实际中很好运用的话,那么这种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总之别墅花园的景观设计必须能体现幽静、舒适、美观、方便、安全、能使居住者愉悦、旁观者欣赏的另一个天地。

三、结语

环境造景设计篇10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国元素

“环境”在这里是指居住区的外部环境,是为全体居民提供的公共空间。对于居住区环境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常常提到的有空间环境、生态环境、交通环境、视觉环境、景观环境、绿地环境、人文环境等,这恰恰说明了居住区环境所承担的多方面的功能和责任,也说明了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复杂性和高度综合性。

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地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回顾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很多人认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一种美化,许多建设项目毫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完工之后,才让景观师“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其实都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虽然局部环境设计也属于景观,但景观应是更大层次上的一种统率。美好的景观是一种和谐,一种完整,任何将我们的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现代住区环境景观的营造也是一种大的发展趋势。

然而,中国房地产发展起步较晚,专业从事住宅环境设计人员较少,不少是相关专业特别是建筑专业人员在完成建筑设计后进行辅助的环境设计,在设计概念和手法上都还不太成熟,常常认为国外的环境设计都是好的,是现代化的标志,并在设计中大量采用。比如美国的贝尔高林,在深圳的鸿端花园、金港豪庭可以看到其娴熟的设计手法,特别是对水景的处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特别是中小型公司为了在市场上取得竞争的优势,盲目借鉴贝尔高林等国外优秀景观设计公司的作品,甚至模仿其设计表现形式,东凑西拼,表现出不伦不类的形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这是每一个设计师所应该思索的问题。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再到法兰西帝国和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都曾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形式,甚至同样的精神在建造城市和景观,它们如同一个不散的幽灵,最终来到了中国的城市,成为当代许多中国人主动或被动的认同。几乎每一个城市至少有一个大广场,几乎所有这些广场的模范就是凡尔赛宫前的广场和模纹花坛,或是罗马圣比德广场,或者是北京太和殿前的广场,我们的居住景观又何尝不是如此?

2园林设计体系

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四次大会上,英国造园家杰利克在致辞时把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中国体系:典雅且精致。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西亚体系,主要是指巴比伦、埃及、古波斯的园林,它们采取方直的规划、齐正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园林风貌较为严整,后来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所继承,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主要传统,在平面布置上把园林建成“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置中心水池,把水当作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这种造园水法后来传到意大利,更演变到神奇鬼工的地步,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演,成为欧洲园林必不可少的点缀。

欧洲体系:规整而有序欧洲体系,在发展演变中较多地吸收了西亚风格,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形成自己“规整和有序”的园林艺术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花园最重要的位置上一般均耸立着主体建筑,建筑的轴线也同样是园林景物的轴线;园中的道路、水渠、花草树木均按照人的意图有序地布置,显现出强烈的理性色彩。

3中国园林的特色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景观应该包括自然和人文两部分,是我们视力所及范围内的一切东西:自然的,人造的,同时还包括观看者的心灵感受和浮现的联想。景观应该是能够带给人愉悦,提高人生活质量的环境。中国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这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地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子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4中国式园林景观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居住区景观的发展,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大设计公司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是发展的方向和捷径,传统园林设计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

4.1 天人合一的自然原则

环境设计讲究空间的围合收放,尺度比例,空间的对比统一,序列构成,空间的焦点或视觉中心。不同的是,作为外部空间环境,更多地运用地形、水体、植物等具备自然特·性的景观素材形成空间的组合与变化。

自然是风景园林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自然文化是中国园林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所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强调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要以自然景物为主体,更要强调入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艺术再现。这与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十分接近,表现出人类认知方式国际一体化的倾向。

4.2 因地制宜的景观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再现地域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地域文化特色。与西方传统园林一样,中国传统园林也是再现本土自然景观典型特征的范例。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大环境的景观类型,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提,也是体现其景观特色的所在。但关键在于继承因地制宜的思想,而不是山水园林的形式本身。

环境设计注重人与景物,景物与景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视点、视线、视角、视距、视平线高低等方面的考虑和运动视野的分析,这些视觉要素建立在人的视觉特性上,因此具有理性的倾向和含义,强化边界种植,造成深远的背景,强调结点设计,作为景观表现的重点,运用动态水体、雕塑、标志物作为空间表现的视焦点等。

4.3 景观整体的视觉效果

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依托,通过借景、隐喻等手法将园林景物与周边景观相联系,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并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彼此呼应,形成整体。现代景观设计也要求将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的参照,强调风景园林设计与地域性景观的融合,这与传统园林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整体不谋而合。

小中见大的中国传统园林在相对局促的空间中,借助对比、突出三维空间、加强空间的深远效果、采用环形游线形成散点视点视线、避免一览无余的逼迫式景点布置,以及借助山体和屋顶起翘将人的视线引向天空等手法,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获得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对居住区景观设计寻求的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不同空间效果不无启示。

4.4 舒适宜人的环境塑造

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园林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亭廊构建,乃至城市布局,都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在园林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

环境的生态机能在小区规划就需要作整体的考虑:地区的日照和日距、风向的挡与引,道路的走向,建筑的布置,场地的日照和小气候,绿化的分布式,林荫路和林荫广场,草地和花坛,树群的运用等。从绿化种植方面看,应基础种植,包括边界、道路、结点、楼间的,形成完整有机的绿化系统,力求达到较大绿地率;在重点或需强调的部位,运用植景或有限度地使用观赏性草地:在活动采用林荫广场布置等,以针对不同目的部位不同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来有效地实现环境的生态机能。

4.5 中式园林景观元素

与居住环境审美特征有关的是景观样式本身,那些中古式、西古式、东方的、欧陆的、抽象的、具象的等等,与流行时尚有密切的联系,如从深圳万科花园到上海万科花园,到时下众多的半圆形罗马式柱廊、喷水池、雕塑,可以看出紧随流行的节拍,而与居住区自身的生态功能要求并无必然联系。这些样式本身无所谓好或不好,它们更多体现了主观偏爱。居住环境也应有自己的景观气质和特性,多一点亲切、质朴和自然的情趣,也许更容易令人差异和识别性。

中式造景的手法常用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以及书画。师法自然,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而建筑则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类型,十分丰富多彩,诸多中式元素,设计师尽可选择应用。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