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农业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31

科技农业的好处篇1

   (一)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的文献研究

   市场导向(marketorientation,mo)从20世纪中期成为了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1],现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热门的学术研究领域[2]。Slater&narver(1994)[3]和Kohli&Ja-worski(1990)[2]分别开发了市场导向的测量量表mKtoR、maRKoR。之后,atuaheneGima(2005)[4]、atuaheneGima,Slater,andolson(2005)[5]、BakerandSinkula(2007)[6]、Kahn(2001)[7]、Kyriakopoulosandmoorman(2004)[8],张婧和段艳玲[9][10]等学者对企业市场导向和营销绩效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发现市场导向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市场导向的不同维度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的效应会随着研究环境、样本差异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缺少农业科技企业方面的具体研究和样本。说明企业市场导向能够影响企业的内部活动和营销策略,但是企业市场导向影响营销策略的途径和机理,即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通过何种方式加以影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企业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去引导企业的员工更好地理解顾客的需求、竞争活动以及市场趋势等,从而帮助农业科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以及更好地为农业科技企业的营销活动服务。核心是反映了农业科技企业对于市场的态度,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会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从消费者的角度指导企业的运营,故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其品牌营销也会较好。因此,市场导向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态度、市场理念等方面,并且是决定性的和深远的。根据市场导向的研究,笔者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主要体现在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以及职能协调等方面。顾客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关注顾客需求的变化,并通过自身产品的改进与开发从而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竞争者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关注竞争者的动态,并基于顾客的需求提供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产品,以避免与竞争者形成同质竞争;市场信息处理是根据顾客导向与竞争者导向需要搜集企业现有与未来的顾客需求与竞争者相关的市场信息并在各部门间进行传播、转移和扩散,并在企业层面上对市场需求信息作出反应和合理决策;职能协调即农业科技企业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基于市场导向的愿景和目标,为实现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以及市场信息处理等的通力合作和协调。

   (二)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分析

   本文根据沈鹏熠和胡正明(2008)[11]的品牌营销理论,结合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笔者认为,适合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延伸策略以及品牌关系策略。这四个品牌营销策略组合从不同视角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根据经典市场营销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的核心思想,可以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消费者行为理论揭示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也是一个系统性与持续性过程,需要企业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资源能力包括市场导向的保障。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关于营销传播计划在营销中进行营销传播渠道的战略整合。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整合营销、战略、财务、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即市场导向能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整合范围和程度,从而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选择和效果。品牌形象策略主要聚集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动态变化的形象和影响力。这要求企业不断更新品牌形象。农业科技企业可以通过顾客导向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从消费者那里获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然后通过市场信息处理分析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形象认知的变化,再通过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职能协调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从而基于市场导向提出企业品牌形象更新的解决方案。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形象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定位策略的核心是企业的品牌定位与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相互匹配。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具体需求,通过竞争者导向掌握竞争者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方面所实行的战略措施,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分析,全面掌握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市场竞争、市场机遇等方面情况,然后通过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分析出农业科技企业产品在市场细分中的产品定位,从而选定农业科技企业的目标市场,进行差异化品牌营销。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定位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延伸策略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行为。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服务消费者的同时,了解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定位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更多期望,未来发展方向等。然后,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处理,分析出目标消费者对农业科技企业品牌的具体感知,以及适用的产品类型。最后,农业科技企业通过职能协调统一各部门对企业的品牌认知,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正确的品牌延伸策略,最大化品牌收益,最小化品牌风险。品牌关系策略是农业科技企业处理好品牌与品牌、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品牌等关系。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和市场信息处理可以较好地处理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通过职能协调可以较好地处理品牌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等相关的品牌关系,通过竞争者导向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好品牌与竞争品牌的关系。因此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

   吸收能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术概念。Laneetal(2006)[12]认为,吸收能力与知识资源的获取、消化以及应用等密切相关,是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之一。Cohen&Levinthal(1990)[13]认为,企业吸收能力就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而且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这个定义已被广为接受。Laneetal(2006)[12]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思考,进一步提出企业吸收能力是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识别评价并理解掌握企业外部有价值的新知识和应用性学习消化、应用、创造企业新知识的双重能力。Cohen&Levinthal和Laneetal提出从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三个维度对吸收能力进行测量,强调企业对获取与消化知识的应用;Zahra&George(2002)[14]则提出了获取、消化、转化、应用四维度测量观点。两种测量方式各有千秋,在现有文献中,大多数实证的文献都倾向于使用三维度的测量方式,但是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采用四个维度的测量方式[15][16]。综合企业吸收能力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是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的集合。因此,本文对于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员工的个体吸收能力,主要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员工个体的吸收能力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相关活动的影响。只有农业科技企业的员工具有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农业科技企业才会具有这种能力。换言之,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如果不能被企业的员工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那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不能体现在企业具体营销策略选择和实施过程中,从而不能发挥应有效用。这不仅是农业科技企业客观情况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假设的提出

   YuDingetal(2012)[17]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具有重要的影响。上文也分析了这种影响的机理。这种影响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什么?本文引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概念,阐述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作用和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的影响作用,并揭示吸收能力在这种影响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涵义中的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职能协调等都需要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参与,企业员工参与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根据Laneetal(2006)[12]的观点,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的双重能力的体现。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对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1: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企业吸收能力即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知识资源的能力,并且企业吸收能力是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由此可见,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集合,企业员工通过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参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并运用品牌营销策略,从而让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更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环境。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2: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形象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3: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定位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4: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延伸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5: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回顾分析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先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然后企业员工通过已有的吸收能力对企业制定品牌营销策略产生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和品牌营销策略的关系间具有一定的桥梁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6: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形象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7: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定位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8: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延伸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9: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关系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理论模型

   本文已阐述了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中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的理论模型。

科技农业的好处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科技农业的好处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三个环节

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农业经济上规模上档次参与国际竞争。当前,面对农业经营规模小、投入不足、集约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的现状,面对一些县乡工作不实、干部作风飘浮、农业与农村工作无所适从的现象,怎样组织广大农户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笔者认为,县委县政府应把它作为中心任务,狠抓落实,按照统分结合的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突出抓好规划、投入和服务这三个环节。

一、抓好乡村农业专项规划,确立主导产业

(1)规划前,必须进行全面调查摸准实情,做到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县乡村三级干部和科技人员必须踏遍乡村山山水水,田间地头,充分了解地形地貌、土地肥力以及小气候特点;充分了解当地农业种、养特色;充分了解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充分了解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愿望。与此同时,邀请有关专家把农业主导产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加以研究论证,提出既适应国际市场又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工业化、或农业商贸化、或绿色旅游化等不同特色的发展路子。

(2)规划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要求规划可行合理科学。首先,要处理好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编制农业用地专项规划的依据,农业用地专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其次,要处理好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做到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最佳效益;再次,要处理好现代化生产要求高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的关系。既要从实现农业生产手段即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着想,又要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村经济薄弱,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等特点,重点突出良种良法推广和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开发。

(3)规划后,必须履行一定程序,确保规划完整实施有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农业专项规划编制后,县乡村要自下而上地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或工作程序把规划确定下来。凡所涉及到的村,要经村民会议讨论确定,在村民意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可报请乡(镇)人代会讨论确定,纳入本乡(镇)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需要县里决定的,可提请县人代会讨论确定,纳入县一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乡政府按村民的意见和人代会决议执行,就能得到上下支持,实施有力,工作会比较顺利。自下而上采用一定程序确定下来的规划具有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更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也能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这样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立足农户投入主体、多方面增加农业投入

(1)要善于动员和组织劳力投入生产。动员和组织劳力投入生产是县乡村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力量源泉。劳力投入是农业投入中的一项最大的投入,有了劳力投入,很多生产性的东西可以通过就地取材,就地劳动解决好,可节省大笔资金。有了这种动力,主导产业的发展就有希望;没有这种动力,主导产业就难以发展。当前有些地区的劳力盲目外流,当地的许多农业资源无人开发,农业经济始终上不去:有些地区农民越穷,劳动力越有剩余,没事干的人多,游手好闲的人多。而有的地方在抓农业主导产业的时候,非常重视劳务投入,积极引导农户围绕主导产业转,组织劳力大干三年五年,主导产业的规模效益就充分显现出来。

(2)要设法解决生产性资金投入。县乡村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还要有必要的生产性资金投入,用于购买优质种苗和生产所需的其它资料。第一,要改善和用好农民自身资金积累。要改善农户的收益,生产上应注意长短结合,促进农户资金积累。第二,要用好国家各项支农资金。国家要发展农业资金市场,增加农民资金筹措渠道和方式,提高农民的借贷能力,改变农业低收益低投入的不良状况。第三,要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引进和利用外资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地发展主导产业。第四,要防止贪占卡要不良现象。否则不单败坏了党的形象,还将导致农业投入的萎缩。

三、建立乡村服务体系,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还必须强化服务。抓好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主导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县乡村都要高度重视。

(1)抓好科技服务,推动农业主导产业规模经济有效增长。县乡村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在科技服务方面,重点要抓好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的建设和科技推广运用。在网络建设方面,县里要抽调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县乡科技推广机构,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推广项目。乡级政府要选好村科技推广员,村一级要选好小组科技示范户。做到县乡有科技推广站,村有科技推广员,小组有科技示范户。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必须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既要选择优质品种,又要突出抓好科技培训这一中心环节。选择优质品种必须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特点。科技培训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一是长训与短训结合,既要坚持长期的系统培训,又要结合农事季节进行专项培训;二是室内与室外结合,既要抓好室内的理论培训,又要注重室外实践操作;三是统一培训和重点突破结合,既要搞好一般的统一培训,又要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对个别素质较差的农民,科技人员要进行重点补课。

(2)强化法律服务,为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提供法律保障。在农村,很多事情都难于办成,其奥妙就是农村矛盾多。为了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首先要建立健全乡村司法调解组织和治保组织,做到遇有问题有人管事;其次,乡村两级处理问题时,要着重协商解决,同时对个别固执己见者,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善于依据事实,依照法律果断处理;第三,对带整体性的问题,县乡村干部要勇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听取群众呼声,并引导群众出主意,想办法,集中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好决策,依照政策和法律妥善解决。

科技农业的好处篇4

数字化小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2021年工作方案的通知》(浙农字函﹝2021﹞229号)要求,切实抓好“数字三农”专班重点任务“肥药两制”改革集成应用,推动“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建设数字赋能,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职责分工

(一)机构人员

组长:皇甫伟国,负责小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常务):朱秀丽,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小组日常工作,协调对接相关单位。

副组长:宋兆祥,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子平台、农产品合格证、农业主体生产记录等工作。

副组长:余晓华,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资监管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肥药批发环节大数据统计等工作。

副组长:吴降星,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化肥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化肥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负责农药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农药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

成员:齐敬甲,“数字三农”专班成员,协助组长、副组长抓好各项工作,负责综合试点县创建、试点主体培育,筹办相关活动和会议;负责落实上级交办各项任务,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起草和信息宣传,联系网络技术开发公司做好数字化系统建设。

成员:章雯雯,负责与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的对接联系,做好调度和统计工作,完成各项交办任务。

成员:周宏华,市农业综合执法队联络员,承担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运维管理,组织开展示范农资店的创建验收,做好业务指导和操作培训,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曲龙,质监处联络员,承担农产品质量追溯子平台运维管理,配合开展试点主体培育,抓好农产品合格证和生产记录电子台账,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高湖滨,市农技推广总站联络员,承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叠加进数字化系统,会同科教处建立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承担制定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标准和技术导则并导入数字化系统,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吕长淮,负责《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精准管控应用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暨建设方案》和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改革项目实施方案》的拟制,负责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和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对接,负责做好系统平台建设招标、实施等工作。

成员: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人员,负责做好需求对接,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与数字化系统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任务。

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科教处。

(二)工作任务

坚持从“农民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政府实现肥药双减量”的双向需求出发,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为载体,推动“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落地,加快构建快速响应、高效执行、精准追溯、科学决策的执行链,不断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能和智治水平,打造农业高质高效金名片。

二、指标体系

(一)数字化系统。在系统中设置肥药实名购买活跃度、定额施用活跃度,肥药实名购买活跃指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4个核心指标。前两者用于评价农资店、试点主体“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后两者用于评价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

(二)示范农资店。按照省厅“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评价指标体系(浙农法发〔2020〕5号),体系内包括数字化管理、绿色化服务、规范化经营3个方面共14个二级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报省厅认定为“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

(三)试点主体。按照浙江省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管理、绿色形象5个方面,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业大类,差异化设置二级指标的内容及权重,对农业主体进行滚动式评价,在系统平台中以三色图形式展示。

(四)综合试点县。按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实施方案,在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中设置试点创建、制度创新、生产方式、资源循环、生态环境5个方面共25个二级指标,对完成创建的4个区县市报省厅进行分批认定。

三、工作体系

(一)下达计划。印发“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2021年工作计划,明确综合试点县、示范农资店、试点主体等各项目标任务,将数字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作为强基固本的重点任务。

(二)组织实施。梳理“需求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改革清单”四张清单,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联系制度,实行“周报送、月通报、季会议、年考核”工作机制,适期召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协调会、座谈会、现场会。

(三)服务指导。依托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建立面向农业主体的“一对一”联系责任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现场调研和检查,切实抓好以电子台账记录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评价验收。按照“县级自评、市级初评、省级验收”的流程开展综合试点创建评价验收。

(五)考核管理。推动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等指标纳入“五水共治”、乡村振兴实绩、平安宁波等考核体系,根据数据调度情况对区县市考核打分,压实各地政府职责。

四、政策体系

系统梳理“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有的放矢出台《关于开展“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试运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五、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由两张画像组成,一是从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维度,勾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画像;二是从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等维度,勾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画像,综合评价各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附件: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附件

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分任务

难点堵点

对策措施

责任单位

“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建设

在省厅统一建设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中,主体评价等模块以及活跃度、活跃指数等指标仍需完善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根据要求于4月下旬完成相关模块和功能建设

科教处、农业综合执法队、质监处

“肥药两制”改革千家试点主体仍有4家未录入系统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于4月下旬之前,根据各区县市提供的试点主体名单完成数据核查入库

种植业处、科教处

省市县一体化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建设仍需加快

4月底前,将今年的4个“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县率先接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

科教处、镇海区、象山县、慈溪市、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宁波以及县市区使用自建平台,还未实现无缝对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负责做好有关区县市农业农村局、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负责开发地方自建平台的网络公司三方协调对接,抓紧落实具体操作方案,4月底之前完成系统转移或者系统接入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区县市农业农村局

在局“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浙政钉、浙里办应用平台上无法直接打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加强与“数字三农”专班对接,推动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接入“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和市政府数字门户,力争4月底之前系统上线并试运行

科教处、局“数字三农”专班

“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

对“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情况掌握不深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重点检查网络连接、系统安装、硬件配套、主体操作等方面,加强对不达标农资店的监管和指导。建立“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退出机制,于年底省厅发文公布农资店验收名单时进行动态调整。

农业综合执法队、种植业处、政策法规与改革处

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水平不高

在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认真开展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培训

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

部分农资店硬件设备老旧,无法正常使用

开展示范农资店建设

农业综合执法队

“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培育

各地提供的“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质量不高,相比于改革要求有一定差距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要求各地围绕生产台账记录,重点清理“空壳”合作社,结合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性家庭农场、数字化工厂建设,重新梳理选定培育对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性政策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产业信息处、政策改革处、合作经济处

大部分试点主体还未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开展生产台账电子记录

5月底前,率先在试点主体上推动合格证制度由主体追溯向过程追溯延伸,切实抓好生产记录电子台账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技推广总站

在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开展数字化系统操作和生产台账记录培训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要求各地于6月底之前落实试点主体“一对一”联系责任制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推动试点主体培育情况作为绿色食品标识认定和产销平台推介的重要依据

产业信息处、农业绿色发展中心

线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不够

5月底之前在系统内设置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试行标准,按照配套技术导则和重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产品推荐名录提供用药指导和建议。

农技推广总站

“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未在数字化系统内叠加

6月底之前,对接省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在数字化系统实现有效叠加。

农技推广总站

试点主体培育情况缺少评价依据

7月底之前,按照省厅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管理办法并开展滚动式评价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业综合执法队

试点主体化肥减量情况缺少监测调查

11月底之前,制定出台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

农技推广总站

“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

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月底之前,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五水共治”、平安宁波年度考核体系,每月通报各地工作进度

科教处

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

科教处

 

 

 

 

 

 

 

科技农业的好处篇5

(一)农业相关的实用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

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三十几年,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粮食增产稳定。与此同时,与农业相关的各项科学技术,如种子处理技术、效果良好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等,也得到了更好的推广,这加快了农作物产业的进步速度。

(二)技术教育的培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技能培训,使我国农村中出现了一批具备相应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素养的技术能手,那些经培训之后的学员成为了农业工作中的技术骨干,不仅具备相关的农业基础知识,也具备农业科技技术,使农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更强。

(三)基层的培训机构的建设相对滞后

科技工作如需在农村工作中进行推广,则必须加强对基层培训机构的建设,这将是工作的关键。但是,目前由于各省市的各级农业方面的科技培训学校以及社区中的一些教育培训资源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建立长期的、系统的培训工作,在基层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大多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应该有的培训功能,有的话也仅仅是形式,因此农民科技水平一直没有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基层培训形式较少

基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以教室授课的方式进行,结合网络电视、多媒体等传播方式的比例较少,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还影响了农民们的听课积极性。

(五)具备培训水平的人才较少

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严重、年龄结构需要调整、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能适应现在科技程度较高的农业、特色产业的人才较为缺乏,使得我国的农业工作进步速度提升不大、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发展。据调查,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人员基本存在学历低、学习水平较差等客观现象,加上培训人员知识逐渐老化,跟不上更新换代的速度,培训人员相应的待遇较低等都是培训人才队伍的不安定因素。

二、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重点

(一)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的培训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如今的经济形势相比之前更加紧迫,我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阶段。在这平稳发展的市场经济阶段,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以及挑战,市场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等的出现,将会对传统的农村的经营规模及农户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农民对现行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的了解。

(二)加强对农业相关标准等知识的培训学习

现如今,市场上已经颁布了约4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以及农药的安全生产技术,把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这样就可以让这些标准真真正正地落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并建成一系列高水平的符合标准的生产基地、全面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无公害水品、从源头上加强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的环保意识,从而间接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途径

(一)使用多种形式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

1.第一线课堂。通过让农民在田间地头所设的课堂进行学习,教育形式采用非正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与培训教师的互动性,在实践操作中加强每个参训学员的培训积极性,提升学员的课堂学习效率,并可以有效的激发参训学员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2.多媒体教学。除了在第一线课堂进行学习,将最新出现的各种与农业有关的科技成果带入到培训课堂中来还有另一个提高学员培训效果的方法,那就是在集中授课的时候采用多媒体的方式配合理论教学工作。

(二)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活动的宣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传媒也得以迅速壮大,这也就为农业科技培训的宣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科技人员不仅要对农业科技培训质量及数量进行加强,还需要加大在各种传媒上的广告量及宣传力度,如在网络、电视机、广播、微博、微信等。这样也可以让科技培训这一名词及有关基础内容更加为农民所熟知,也就间接的提升了农民参加类似培训的积极性。

(三)健全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在如今农业科技的基础上,建议全国各市县的农村增设农业科技培训点,每个地区的农业科技培训统一管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将对本地区农民进行科技教育培训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协调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分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结语

四、总结

科技农业的好处篇6

一、开办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部门在总结平阴县和长清县崮山镇开通的全国首家“农机服务热线”和商河县开通“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检和作法,把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和全天候的科技服务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措施和手段,拓宽,服务内容和范围,做到人员到位、服务到位、技术到位服务,市及市内六个县(市)区全部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热线电话为: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经过一年多的运转,搞得比较好的有商河县农业局、平阴县农机局、平阴县农业局、章丘市农业局,尤其是商河县农业局,他们的做法及经验已在全市进行总结推广并报道,为全市农业部门树立了榜样。目前,全市直接从事服务的人员达100多人,服务内容涉及种植业、农机和水产三业达10项,服务方式达8种,共接听技术咨询电话1192次,接待农民来访2084次,进行现场指导130次,出动服务车260次,维修机具400多台,调配机械43台次,赶科技大集41次,服务范围遍及全市100多个镇,接受服务的农民达30万人次。服务热线的开通。做到了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帮,解农民之所难,这种快界、迅速、高效的服务方式,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的管理,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督,又推出了农业科技服务联系卡和服务咨询记录薄制度,使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农民亲切的称农业科技服务热线为:“咱们庄户人的11o’”。

二、开办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的基本做法和特点

1.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随着“三下乡”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特别是我们农业部门认识到:要最大限度地、最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满足农民群众对科学技术和农业信息的需求,仅靠赶几次科技大集,发放几份科技资料,办几次科技培训班这些传统的形式,远远不够,必须为广大农民群众建立一条随需即来的科技信息服务渠道,这就是农业科技服务热线,这既是我们农业部门转变职能,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造福于民的重要途径,因此都非常重视,一是市局成立了热线领导小组,李吉乾局长为组长,王可敏副局长为副组长,设立了热线总值班室,值班室设在科教处,由王可敏副局长分管,科教处、农业处两名处长具体负责统一调度指挥,每天安排专家和工作人员值班,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各县(市)区热线与市热线联网,形成了上下配合连动的热线服务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值班制度、跟踪服务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咨询回执制度等,以此督促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工作的开展。二是市局聘请了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省农机局、省海洋与水产厅的8位专家、教授为顾问,对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予以指导解决,并定期为热线人员授课充电,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领导小组,监督指导工作;四是都挂牌成立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办公室,设立了专线电话,组成各有关业务站参加的咨询队伍;五是建立全方位、全天候(星期六、星期日均有值班人员)的咨询服务制度,做到了人员到位,服务到位,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该项工作的开展。

2,服务内容广泛,采取的方法多。

热线服务内容包括:粮、棉、油作物的栽培、管理、病虫防治技术;水产养殖及鱼病防治技术;农机技术推广、农机修配技术、农机作业咨询;各类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各种作物检疫对象防治技术;各类植物检疫手续办理程序;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各类农业技术信息、致富典型、流通信息等;各类花卉的繁育、嫁接及管理技术;瓜、菜、食用菌的栽培、病虫防治及管理应用技术。服务方式除专家“坐堂”电话解答,传授先进技术外,还派专家到现场查看,现场解决农民遇到的困难;对于一些综合性或难度较大的问题,组织有关专家会诊;印发各种技术“明白纸’,进行技术推广和教育,并且直接接待来访群众,做到热情服务,及时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

3.典型引路;学有榜样。

我市自开通农技服务热线以来,涌现出很多典型。如商河等原因,部分玉米品种(以农大108为主,还有掖单系列品种等),出现苗叶枯黄,个别严重病株在根茎处形成坏死环,生长发育迟缓,农民反应强烈,不少人来电话咨询。因此病在该县乃至全省很少发病,文字记载也很少,一时无法判断病情。根据此情况,他们及时到山东农科院植保所请教,由徐作廷等多位专家会诊后得出结论,该病为玉米苗枯病,并对其发病原因、症状、防治措施提出了意见。回来后,他们及时认真地向农民解释、宣传,使玉米苗枯病得到了有效地防治,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再如今年3月28日,张清明、张清全的茄子、黄瓜得了立枯病,张春生的西红柿得了病毒病、叶枯病,他们通过电话咨询,半小时后“农技110”服务车出现在他们面前,通过会诊得出是以上病害,开出药方和提出具体管理措施,使病害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为农民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七月份这几户农民给他们送去了“服务热情,效益无限”的锦旗。最近,平阴县又版权所有推出了农业科技服务卡制度,把科技人员的姓名、学历、技术职务电话全部登记在卡上,发到农民手中,群众可根据需要拨打电话,更好地解决了为农服务问题。”他们还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的电话后三位数全部改为“110”,为的是让群众好记,便于联络。章丘市自开办农技服务热线以来,多次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帮助群众解决困难,9月5日,他们还帮助龙山镇权北村农民因砖场灰尘影响玉米产量的原因,并出具了证明,为农民兄弟挽回了损失。

4.加强了农业部门的自身建设,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素质。

热线的开通,对农业部门、农业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普遍感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农业部门能否生存发展,单靠向党委、政府要政策、要支持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改管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服务的实力和能力。要满足群众对农业科技的多种需求,必须不断地加强业务学习,丰富科技知识。目前,广大科技人员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空前高涨,投身生产实践已在广大科技人员中蔚然成风。

三、采取积极措施,把农业科技服热线办好

我市开办农业科技服务热线,虽然有了好的开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作为一个新事物,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有些县市工作比较扎实,服务比较好,有的县服务范围还不够宽,水平还不够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扎扎实实地抓好这项工作。

当前农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部分农产品生产周期大幅度缩短,大多数农产品已进入买方市场,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加紧,农民作为市场的主体,既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适应市场、适应消费需求变得尤为重要。农民置身市场经济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要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有机遇,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在这一形势下,谁能掌握信息并有服务支持,谁就能赢得市场职得发展。因此农民迫切需要可靠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信息引导和技术服务。

从我们农业部门自身建设看,开办农业科技服务热线,转变服务方式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部门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努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服务方式,既要服务效率高、信息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组成精干的工作班子,搞好规划,建立健全网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使其配套联动,充分发挥作用。服务热线及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我们希望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给予支持,争取尽快把这件为农民服务的好事办好。

二是要做好宣传工作。要采职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广造宣传声势,向有关部门宣传,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宣传热线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努力做到家喻户晓。

科技农业的好处篇7

关键词: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67-02

一、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性

农业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科技及其成果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烈。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其粮食产量对全国粮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科技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政府对农业科技认识,优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科技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绩效评价在农业科技实施绩效当中的应用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绩效评价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更好地了解农业科技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出符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的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以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实施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

现代农业科技的有效实施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系统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可行性的原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农业科技投入水平、支撑水平和、进步贡献水平3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实施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应用的数据大多数是以相对数值增长率计算得到的,并运用阀值法对部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见表1:

通过向专家提供背景数据,以匿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分析汇总,将统计结果反馈给专家;专家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的意见;经过多轮匿名征询和意见反馈,形成最终分析结论的专家打分法程序确定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各个指标权重的方法,请高校、科研单位中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人员和教师,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和推广工作的管理人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等20人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结果,用求均值的方法计算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得出2007—2011年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见表2。

三、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由表2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投入得分较低且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通过对农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业技术人员增长率、农业科学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三个体现农业科技投入水平指标分析发现:(1)农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虽然呈递增趋势,但增长幅度极小,由2007年的0.47%到11年的0.053%几乎没有变化;(2)农业技术人员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007年的12.68%下降到11年的-0.27%;(3)农业科学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由07年的8.46%下降到11年的6.6%,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而且所占比重较低。对上述三个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2007—2011年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严重不足。从分析中发现农业科技投入的不足对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支撑需要加强。从专家的打分可以看出,在3个一级指标中,农业科技支撑水平的权重得分最高位0.47,说明人们对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关注度较高。但是就对数据的分析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农田水利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水平虽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以上这些说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生产要素中科技成分含量不高。

四、完善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农业科技的有效投入。一是明确农业科技投入主体。造成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由于具有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外部性明显等弱质性特征,农业的发展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存在市场机制内在功能性缺陷的情况下,只有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干预与指导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二是明确政府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不仅要求政府作为资金投入的主体,更要明确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的主体,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黑龙江省财政应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大力支持良种化工程,加快培育粮食、蔬菜、林木、畜禽及水产新品种等。保证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鼓励农业科研创新、部级和省级科研中心的建设和对科研项目的持续支持,保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基础科研设施的财政投入。在保证投入的基础上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分散投资活充分投资,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力争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科技农业的好处篇8

关键词:农业类期刊;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5.052

传播、推广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农业科技期刊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学术类期刊,一是技术类期刊。其中学术类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大专院校师生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技术类期刊则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读者主要是农技站技术人员及普通农民。地方农业期刊大多属于后者,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地方农业期刊要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和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1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1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农业发展动态

根据国情制定的各阶段农业发展政策需要不同的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以便农民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了解国家政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农业类期刊尤其是地方技术推广型农业期刊代表了一定时期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代表了农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作为传统的宣传媒体,地方农业期刊与农民、农技推广人员紧密联系,宣传报道当地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也搭建了地方农业与全国农业沟通交流的桥梁[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地方农业期刊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信息的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2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地方农业期刊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刊物,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当地技术推广管理部门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1.3繁荣农村文化、经济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地方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技推广交流的平台,与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技术宣传、引导、交流的平台,与广大农民、农技推广人员密切相关,向农民及涉农企业提供农技咨询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积极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地方农业期刊面临的制约因素

2.1作者、读者群体受限,期刊评定处于劣势

地方农业期刊主要以技术推广为主,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普通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这就决定了地方农业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以技术应用为主,实验研究为辅,试验研究类的学术类文章更多地集中在影响因子高的学术型期刊中,这就导致地方农业期刊在学术期刊的评定中处于劣质。

2.2地方农业期刊受体制影响处于边缘化境地

地方农业期刊大多数隶属于地方科研院所、各大高校、以非独立法人编辑部的形式存在于事业单位中,属于单位的附属部门。受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实行企业化管理,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在项目申报和职称晋升中不受重视,处于被边缘化境地,大多单位新进人员不愿意到期刊编辑部工作,人才难以引进、办刊经费不足、稿源减少是大多数农业类期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

3发展地方农业期刊的有效应对措施

3.1稳定人才队伍,突出特色,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期刊编辑部首先要做好与主办单位的沟通,积极为编辑部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其次,地方农业期刊应针对地方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突出优势,开办相关的特色栏目,对地方特色农业进行针对性的报道,同时采用灵活择稿策略,实验研究的学术类稿件与技术推广普及性稿件兼收并蓄,增大对生产技术类稿件的选用量,扩大与农业相关学科的联系,突出自己的特色[3];最后,应细分读者市场,吸引特定的读者群和培养稳定的作者群,同时要找准期刊定位,及时调整办刊思路,加强各地农业期刊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3.2创新经营模式,实现期刊的稳定发展

地方农业期刊要创新自己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探索刊群联合经营模式,组建出版集团或期刊联盟[4],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效地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扩展发行渠道,实现期刊快速稳定发展。

办好地方农业期刊,要把握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内在联系,立足服务基层,服务生产。根据自身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不断拓展报道领域;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建立长远的品牌目标,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照云,赵瑞雪.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化农业,2008,353:31-34.

[2]周少霞,蒋巧媛,陈海林.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构建稳定作者群的有效途径[J].广西农业科学,2008,23(05):106-108.

[3]潘志萍.浅析地方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08):139-141.

科技农业的好处篇9

一、以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组织全方位协作攻关

1、组织全市农科专家开展粮、棉、油、瓜、果、菜等新品种选育与科技创新,为荆州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棉花育种方面,由省科技厅下达、荆州农科院承担的省级农业攻关计划项目成果“鄂荆杂一号”,其优质丰产抗病性能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湖北省的空白,并被确定为我省“十五”期间主推品种;鄂杂棉一号、二号、四号的相继选育成功,标志着我市棉花育种由常规、丰产跃上了杂交、优质、高产多抗的新水平,达到国家优质棉标准,成为湖北棉花区试对照品种。现已推广到湖北、河南、安徽、湖南等四省,面积达1100万亩。2006年湖北省推广面积260.0万亩,占湖北省400.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的60.5%。2006年推广面积280.0万亩,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和人才储备,2006年在农业部资助下荆州农科院已建成国家棉花原原种扩繁基地,并先后被农业部、湖北省科技厅批准为国家棉花改良中心荆州分中心和湖北省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省科技厅下达、荆州农科院承担的省级农业攻关计划项目“优质西瓜新品种选育”,已先后选育出鄂西瓜新品种五号、六号、七号,均以其品质优、产量高上市后供不应求,深受广大瓜农和消费着欢迎。在实施优质稻工程中,荆州丰乐种业公司、荆楚种业公司选育的“丰两优1号”等新品种亩产达650kg,米质国标二级。同时还重点发展了“中国香稻”、杨稻6号等品种。在双低油菜子产业化示范工作中,荆州市科技局同市农业局、湖北天颐科技公司一道,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双低油菜产业化技术开发”为基础,利用“中双四号”、“华杂4号”、“中油杂1号”等高产优质新品种,建示范基地120.5万亩,且全部实现订单化。

2、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方面,市科技局组织湖北天颐科技公司、新力实业公司依托大院大所开展技术攻关,先后攻克了我市双低油菜籽及冬瓜深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并先后争取到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作为重大项目予以资助。目前我市双低油菜籽及冬瓜深加工技术名列全省及全国前列。双低油菜籽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冬瓜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已发展成为引导农民奔小康的一项系统工程。以天颐科技公司为载体的国家双低油菜工程中心正在建设之中。

3、在水产养殖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今年市科技局组织湖北农学院、洪湖市水产品养殖公司等单位承担的省级重大科技招标项目“黄鳝种苗人工繁殖及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经水产技术人员多年的刻苦攻关已取得重大进展。在黄鳝苗种繁育技术方面,通过采用人工注射催产技术,使黄鳝的产卵率由天然状态下的百分之几提高到现在的64%;孵化率由天然状态下的较低水平提高到目前的90%。在幼鳝开口饵料配制技术方面,保证了幼鳝成活率由天然状态下的不足50%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在黄鳝集约化养殖技术方面,实施按其生育进程及个体大小适时分池高密度饲养,解决了黄鳝相互蚕食的问题,有效提高了成鳝率及商品率,该项科技成果目前正在申请省级审定。由于有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的先导示范作用,2006年全市黄鳝网箱养殖数量由原来的70万口增加到155万口(20平方米/口网箱),洋鳝农户由原来的3.8万户增加到7.95万户,养鳝产值从原来的10.5亿元增加到21亿元,亩平纯收入由原来的3000.0元增加到5000.0元。黄鳝养殖目前已成为荆州市的支柱产业,并受到广大农民的称赞。荆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黄颡鱼养殖技术及苗种繁育技术”现已初具规模,年产黄颡鱼苗种已达1000余万尾并行销全国,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项目。

二、围绕农业产业化,积极引导、实施精深农业工程

1.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市科技局适时组织科技项目、资金及科技人员,重点抓好我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产业化开发。湖北移栽灵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其前身是一家由国有单位出资成立的湖北移栽灵集团。通过体制创新,2006年3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民营化的“湖北移栽灵农业科技股份公司”,为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农药——“移栽灵”产品开发提供了更为灵活、更具活力的管理机制。通过技术创新,企业的科研能力已从研制开发移栽灵系列产品提升完善为一种新的植保理论——即通过化学诱导植物原始抗性的恢复以达到防治环境病害的目的。这一新的植保理论分别在《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节目作了专题报道。目前,移栽灵的抗逆诱导机理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通过对作物施用移栽灵后被激活的抗逆基因进行测序,证明是一种尚未被发现的新基因,已向世界基因银行申请登记并获准受理。仅2006年1~5月,湖北移栽灵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已销售移栽灵近100余吨,实现利税近千万元,同比增长50%以上。

2、实施农产品深加工计划,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促进我市农村经济良性发展。荆州市新力实业公司承担的“冬瓜、西瓜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主要产品为水果蓉馅料和冬瓜茶饮料。在食品馅料生产方面,传统产品以重糖、重油为主,其口感及营养价值已不符合当今人们消费的需求。该项目开发的水果蓉馅料是以冬瓜、西瓜为原料,加工成口感清爽、营养丰富的绿色保健馅料,以替代传统的月饼馅料,深受消费着欢迎。同时该项目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江汉平原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广大农户为依托,初步建立供、产、销一体的产业化格局。该项目的实施延长了冬瓜、西瓜的生产链,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振兴一方经济。有波尔山羊坯胎移植工程研究中心和松滋市斯家场钲农办承担的市级农业科技项目“山羊新品种引进及繁养技术研究”,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研究及发展壮大,全市养羊专业户已发展到0.9万户,各类山羊存栏数达到21万只,实现年产值2100万元,为农民增收900.0万元。

三、以实施国家、省级星火计划为依托,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行动

星火计划由党中央、国务院1986年批准实施。是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指导性科技计划。星火计划的实施,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的成功道路,取得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成就,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我市星火计划在突出重点、加强集成、迎接入世、产业推动、实现跨越的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努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星火项目情况:2006年全市以下达国家、省级星火计划项目4项。其中国家星火项目1项,即由荆州市新力实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南瓜深加工工业化应用开发”项目或国家科技贷款额度1100万元。该项目借助现代酶处理技术、流化床干燥技术、超微粉粹技术对南瓜进行深加工,以南瓜粉为主导产品,生产饮料、果泥等系列产品。项目完成后年新增产值1.2亿元、年新增利税215万元。以天荣集团“双低油菜籽脱壳深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为龙头,在江陵、松滋、公安等县市高标准建设百万亩双低油菜商品生产基地,组织实施双低油菜产业化开发,争创国家双低油品牌,让天发天润双低油立足荆州,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双低油菜籽脱壳深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已顺利实施。项目完成后,可年产9万吨双低食用油,18万吨饼粕配合饲料,1200吨植酸,900吨卵磷脂,1000吨维生素e。年新增产值25亿元,年新增税款3600万元,年新增利润1.1亿元,并带动100万农户种油致富奔小康。

2、为更好的促进我市星火再上新台阶,2006年3月8日——17日,农业科随汪小平局长赴北京直接向科技部原副部长韩德乾、科技部计划司吴远彬司长、农社司星火处李增来处长汇报了我市双低油菜产业化专项及杂交棉花育种与产业化进展情况。我市组织实施的这两项工作起点高、技术先进、产品市场竟争力强,符合国家优质农产品区布域局要求,得到科技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为尽快启动荆州市杂交棉产业化重点科技示范项目,农社司星火处同意先期资助5万元用于项目启动前的技术培训,并要求荆州尽快实施。版权所有

3、在组织实施各类星火计划项目的同时,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星火实用技术培训,2006年全市共举办星火技术培训近500期,培训人数近10万人次,印发科教资料近20万份,其中市科技局举办60期,培训人数6000人次,印发科技资料1.2万份,县市(区)举办440期,培训人数9万人次,印发科教资料近18万份。内容涉及粮、棉、油、菜等各个领域,主要是《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黄鳝的人工凡殖及集约化养殖技术》、《黄颡鱼的人工养殖与凡殖》、《抗虫杂交棉的制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等,培训对象是技术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通过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很好地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我市涉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加快了我市农村依靠科技奔小康步伐。

4、及时处理全市专家学者来函来信,为市委市府当好参谋。今年上半年农业科共处理专家学者及市委段书记批示三件,并根据市委段书记要求编制了《荆州市淡水鱼深加工科技发展规划》、《荆州市利用水稻生产燃料乙醇的可行性分析》及《荆州市鹅制品深加工、畜产品深加工设想》等材料,为领导决策w四、下步工作打算

今后三年,我们将乘着十六大的强劲东风,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工作,不断开创荆州农业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1、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力争在粮棉油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养殖技术开发及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2、结合荆州实际,以科技项目为依托,扎实推进荆州市农业、林业、水产、畜牧种子种苗产业化工程,尽快建成科技含量高、资金信息物业畅通、具有一定规模和权威的全国性标准化种子种苗基地2-3个。以此引导1万农户奔小康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农业强市作贡献。具体落实在以下己方面:

农业方面:重点建设以双低油菜、杂交棉花、优质水稻为重点的种子繁殖基地。

水产方面:重点建设以黄颡鱼、黄鳝为重点的苗种繁育基地。

林业方面:重点建成以杂交马褂木、楠木、兰花为重点的园林绿化美化及速生用材林种子种苗基地。

科技农业的好处篇10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无形资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93-02

农业科研院所的无形资产是指农业科研院所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在生产经营中持续产生高度不确定性经济效益并能有偿使用的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誉、育种技术、制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农业科研院所一种特殊的、重要的资产,具有不稳定、风险性、适应性与周期长等特点与有形资产一样是农业科研院所宝贵的经济资源。随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农业科研院所不但要管好用好有形资产,而且还要管好用好无形资产。由于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无形资产流失严重。因此,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成为农业科研院所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农业科研院所无形资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无形资产意识淡薄。当前,农业科研院所重有形资产管理、轻无形资产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部分院所领导及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对无形资产蕴涵的潜在经济价值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大量科研成果只停留在账面登记上,没有对其评估、核算、转化等,多数处于休眠状态,未能正确反映内在价值和经济效益。在农业研究开发过程中,一些科研人员对取得的技术资料、数据等科研成果缺乏保密意识,造成一些专有技术等技术秘密被泄露。农业科研院所与科研单位、企业大协作、大联合,没有签订协议或协议不全,随意处置技术资料和技术诀窍,甚至有些企业利用科研单位资源合作申报项目等,而没有给单位带来任何经济利益。不少单位不重视保护,没有认识到它的潜在效益,许多研究成果,没有及时申报成果与专利,最终成为别人的专利成果。科技人员重申请课题,轻课题研究;重出成果,轻成果管理、使用,导致无形资产所有权不明或随意处置、流失。如把多年积累的非专利技术作为经验无偿地介绍给他人,或作为论文公开发表,造成无形资产损失。科技人员在进行技术交流、科研培训等工作中没有把握好传授技术的“度”,致使核心育种技术公开。合作的单位,将我们育种材料和技术交流经验转成他们自己研究的成果。思想意识淡薄,不重视产权保护,育成品种无偿成为部分种子企业的拳头产品,而产权所有单位没有任何收益的现象非常突出。

2.机制不健全,无形资产管理混乱。目前许多农业科研院所没有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之间各司其职,相互衔接联系较少,无形资产管理比较混乱。农业科研院所不重视品牌保护,有些育种单位没有固定的品种命名管理办法,随意定名,频繁更换生产销售商,没有保护育种单位权益,导致其他单位效仿,抢占市场,品牌被借用或抢注或利用商誉销售种子,使科研单位形象受到影响,无形资产流失严重。机制不全,管理不严导致农业科技人才辞职或调离,带走了大批的育种材料和核心技术,给科研院所无形资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核算评估缺失,无形资产信息失真。多数农业科研院所土地使用权、专利权、著作权、院所商誉等无形资产未经过专门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只是简单登记无形资产数量,未能正确反映无形资产价值,且未在财务报表中披露,造成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农业科研院所在技术协作转让、对外投资和兴办经济实体时,缺乏对无形资产获利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估、对转出的无形资产不按期计价,无偿或较少的提供给合作单位使用,实现的利润很少;也有在联营投资、入股的合同中对有关农业科研院所无形资产产权保护条款不明确;还有对转出的无形资产未经法定评估机构进行科学的资产评估,廉价转让,而单位会计部门对这部分无形资产又不能准确、及时计价入账,收入流入了个人和其他单位。

4.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无形资产效益低下。院所每年基本要承接许多科研或开发项目,研发成果相当丰硕,但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率却相当低,转让收益不高,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无形资产效益低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一般易受无偿或低偿转化、转化周期长、推广速度慢、效用滞后、生产规模小、农民接受能力差、农产品价格体系、农业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等不利因素制约无形资产收益较少。有些单位则由于专利申请手续复杂,申请费用较高而放弃专利的申请;有些院所经费紧张,不愿投入,自愿放弃科研成果的转化与研发,减少了无形资产收益。

5.处置程序不规范,无形资产流失严重。虽然在处置无形资产时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但是无形资产审批仅在内部进行,限额以上资产没有按相关规定向主管部门报批。因无形资产大部分没有进行评估登记,资产随意处置时有发生,也没有进行会议研究等程序,导致无形资产由领导说了算,转让处置没有任何凭证,资产流失较大。

二、加强农业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的建议

1.增强无形资产管理意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科研院所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应提高对无形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各管理层“重有形,轻无形”的管理思路,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的机构、制度、人员等管理体系建设,做好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核算、处置等财务管理工作,抓好专利、非专利技术、专著等科研成果的转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积极创造和积累无形资产,切实抓好无形资产管理,增强无形资产效益观念,强化品牌意识、宣传意识、经营意识,树立起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发明创造、核心技术、创新项目要及时申请专利,科研育种的品种名称及时注册,还要对各种非专利技术的自我保护。将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农业科研院所全体人员对无形资产的产权保护意识,以防止农业科研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2.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机制,防止无形资产流失。院所应根据现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管理人员,将无形资产管理纳入国有资产日常管理范畴。要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细化条款、严格把关,明确无形资产的产权主体和产权归属,明确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申报处置程序,使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杜绝无形资产流失。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的登记、归档、保管、保护、使用、转让、收益分配等内部控制制度。要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必须从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无形资产保护制度,科研激励制度,改革科研技术人员的薪金制度,在加速科技转化中,给与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合理的经济回报,对于申请专利、品种权、育种技术和商标等发明人给予重奖。严格控制推广经验介绍、会议汇报和的程序,制定科研过程中的技术资料、数据的保密制度,规范人才交流与培训的保密要点。规范人才流动,防止人才流失而造成育种材料与技术的流失。提高科研人员及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将核心技术与无形资产灌输到每个人思想中。制定在职农业科技人员和刚退休的科技人员到企业任职或兼职的管理制度,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对转让、服务等所取得的收益,应在主要贡献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调动科研、开发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管好用好无形资产。

3.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科学量化无形资产。农业科研院所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务院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完善农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和方法,对于科研协作、转让、投资入股、兴办经济实体等发生无形资产转移时,应根据其所能创造的价值或成本,合理定价,严把无形资产评估关,对无形资产做出科学合理的评定和估计,不能随意作价。可以借助专业评估机构共同完成无形资产评估,防止由于无形资产被低估造成经济损失。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成为主要产品,这给确立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模式提供了现实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申报、转移和对外转让、协作必须由单位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签订协议并进行全程监控。建立资产评估体系,确保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优化无形资产内外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保护无形资产的安全、维护无形资产购销双方的经济利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修订无形资产规章制度,完善会计核算方法。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农业会计制度》等规章制度对无形资产的购入、接受捐赠、对外投资、转让已经入账的无形资产的核算等作出了规定,但是没有提及对自行研发形成无形资产的核算,结果导致很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空白,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项目也无任何记录。因此,建议尽快修订完善《农业科研院所会计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自行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方法,规范无形资产在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方法,全面反映资产价值。加强内部控制基本操作规范,防范无形资产风险,加强资产验收控制,建立登记无形资产明细账目,完善估计核算无形资产办法,杜绝无形资产流失。

无形资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和规范农业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的管理,有待于法律、法规的保护与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因此要管好用好无形资产,防止资产流失,使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业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慧霞.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探讨[J].水利财务与经济,2008,(8).

[2]黄洁容.试论农业科研机构无形资产的隐性流失[J].财务会计,2006,(3).

[3]刘如泉.农业无形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计划与市场,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