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11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小学阶段,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思维的不良定势较少,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这些都为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卸掉束缚学生创造力的枷锁,给其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讨论,驱动思维,使每个学生在思索中得到发展、创新。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如在“8和9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一活动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能找到知识的奥妙,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又如教“圆的周长”,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让同桌的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在直尺上滚动,记下每个圆的周长……这样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极高的兴趣在操作实践中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出创新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如教“四四十六”乘法口诀时,在学生学会了“每行栽4棵树,栽4行要16棵树”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如果只有12棵树,每行栽4棵栽4行又该怎样栽?”全班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明明4乘4得16,怎么能4乘4得12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马上想到“一树两用”,仅有12棵树也能实现“每行栽4棵,栽4行”的要求。

三、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了解获得结论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会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会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地发展。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概括法、假设法、图示法等,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通过实验,让学生大胆猜想,有目的地投入到动手和思考中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也就是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而真正成为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小主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实验操作:先在一张平行四边形纸上画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剪开;最后把剪开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拼出“长方形”后,有的学生拼出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比如讨论“这个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由这些关系,你能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让学生理解它易变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而且还要靠教师的指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为此,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勇敢地投身到教育改革中去。总之,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与教的氛围,从我做起,从学科教学做起,真正使课堂教学变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变成激活学生创新能力的及时雨,不久的将来定能出现一批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克荣.我眼中的“智慧数学”[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年04期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篇2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我国目前教育和培养人才提出的迫切需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渠道,如何真正发挥主要渠道的作用,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关键在教师。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显示主体性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学和和谐情为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过程。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里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倒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的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接着我们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它是思维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多启发,多引导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从而达到创造学习的目的。

1.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在培养发散思维过程中我们还要多对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训练,使学生产生纵向、横向、逆向联想,培养他们的思维扩展性、多项性和发展性。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多样性的开放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如采用创造情境,设计疑问,鼓励表扬等方式有助于这一目标实现

2.大胆探索,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即在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敏感地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提出独特的、新颖的观点,这是创造性思维本质特征。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简介。并及时给予鼓励、激发探索热情。

3.重视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国家需要的是更多的创造人才,那种死啃书本或单纯地传授知识已经远远落伍了。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充分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结合小学数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切实打破“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这么说,学生通过基本能看懂教材的内容,有的甚至还能发展独特的见解,因此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套公式计算,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丰富的基础上,达到再创造学习的宗旨。

三、以奇激趣,培养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意愿和态度,它决定了人们进行创造的欲望和倾向性。没有创造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激发他们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造的兴趣,鼓励启发他们大胆质疑。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出圆的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像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以学过的面积公式,求出圆的面积,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的更为主动活泼,也就促进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四、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要条件。

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多让学生议论、质疑,提出不同见解和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的双边活动。而议论质疑的基础是要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参考,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创新意识不可少的。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把重点的地方画出来,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学生看书后质疑:百分数、百分比和百分率是不是完全一样等同,经过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教师的指点得以解释。像这样的教数学,通过对一些发散性质质疑问题的解决,即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允许学生“思维”越轨的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当今提倡的和谐教学和思维训练的多样性,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起来。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篇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创新意识。《新大纲》明确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1.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专业知识;2.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3.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有下面三条途径:问题教学,变式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时在学校当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又如,从国际象棋的计算问题中,发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是,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交流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进行展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打下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例题的选择及例题的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关于x的方程有解,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解法,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变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法1:将方程转化为,借用二次函数当自变量取定义域上的一个子集时,其值域的求解问题模型来解决;

解法2:将方程变为问题归结为求函数的值域,采用三角换元的方法,易求得答案;

解法3:令则问题等价转化为两个函数图像有交点时t的取值范围,通过数形结合可求得答案。

解法的多样性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但还必须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变式,延伸,比如,将上例进行变式,提出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变题1:关于x的方程无解(1解,2解…),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变题2:若关于x的方程cosx-sinx+a=0在[0,π]上有解,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题3:若直线y=x-t与有交点,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变题4:若关于x的不等式恒有解,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2.教师在例题分析中要注意问题的变更,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善于对例题进行变化,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例题的解答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3.教学中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探索。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方式,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参与性、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直接、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喻俊鹏.创新教育对数学教师能力的要求.中学数学教参,2000.12.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篇4

关键词培养;创新;教育

一、对学生数学创新教育的正确认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学生施以创新教育为影响,促进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在实践中还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二、进行学生数学创新教育的氛围营造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的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被动的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以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4.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是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无论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都要加以鼓励,适当引导。

三、开展学生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方法

1.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教育,激发其创新意识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了桃子",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学生因兴趣而学,并提出质疑自觉地去解决问题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

(4)利用数学中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华罗庚的刻苦求学,陈景润的逆境成才等都能触动他们的灵魂深处,来认定自己的目标。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安排的问题巧妙引导,创建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在教学中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到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技能。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取、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

4.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品质

美国学者柯瑞提提出"尽管创造者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的个性品质作后盾,注重好强、上进、持久、乐观的性格的培养,及时地加以表扬,鞭策与鼓励。

5.注重数学学习的深化引导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篇5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需要大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重任,也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在数学教学中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等为我们提供了更直观、更形象、更高效率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的学习、大脑开发、智力培养、素质提高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有效途径,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创新意识发展的空间

我们在教学中要倾注极大的热情,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心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激起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思维成果进行积极评价,并及时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的新模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都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帮助,都有极大的渴望性,都隐藏极大的创新能力。

(二)充分体现民主性、开放性、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1、民主性。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创新的土壤,在教学中要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尽量多给学生思考机会,营造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自由讨论、平等交流的民主气氛。

2、开放性。教学中要打开学生思路,启迪思维,注意不同学科知识的结合,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开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的空间,了解数学世界,从中吸取营养,开启创新的大门,教师要敢于突破书本的局限,不断从外界吸取新的成果,丰富学生的大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启发性。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提问题要有梯度,有针对性、启发性、挑战性,注意在无疑处设问,在误区中设问,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在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通过改变教法,把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新”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勇于探索是创新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模式、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研究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足够的时间。

(四)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1、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横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已知抛物线y=x2+bx+c的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1,0),求b、c的值。

解法一:由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1,0),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m)2+n,其中m=-1,n=0,所以有y=(x+1)2=x2+2x+1故b=2,c=1。

解法二:因为y=x2+bx+c的图像是由y=x2的图像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即为y=(x+1)2+0=x2+2x+1,所以b=2,c=1。

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广度,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五)要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带着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使每堂课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使他们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感悟、新的收获。其次,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每个学生有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环境。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想象力。最后,要重视情感教育,人的情感总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因为有情感体验所构成的心理状态可以影响和调解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总之,数学教学应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需要为目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保护、珍惜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基本教育原则。更新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育真正成为:“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成为创新的主体。

参考文献

[1]高夯著:《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分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邢永富著:《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篇6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崤底学校    范建章     21世纪,国际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国际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呢?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     由于受家庭、社会的溺爱感化,儿童的信赖意识比较强,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再加上传统教育的养成,致使学生迷信老师的意识比较严重。这种现象,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欲望,更缺乏创造意识与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意识。因而:①生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他们,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激情;②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见解,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及时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③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满腔热情、语言自然,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盖房子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发展起来。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创造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勇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多向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因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不能灵活进行迁移的情形,如果教师能适时的点拨,根据题目有多种解法的情况,启发学生仔细反复思考,适时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推动学习目的向崇高的境界迈进。 四、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高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条件,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争取他们成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鼓励,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再加上教师语言鲜明的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训练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82-01

迎接知识时代的挑战,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的人才,就必须立足教育改革,改革过去的以增强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创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就是兴趣,它是获取新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的原动力。正如古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浓厚的兴趣能使人积极的思考,并提出问题、研究问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数学创设情境,首先要挖掘数学文本的内在美,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体验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之美;其二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快乐。在教学中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比较现实和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议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教材上“0”的认识一课时,就以故事为开头,引出所学内容。教学开始时,教师引导说:星期天,有三只小猫去河边钓鱼,小白猫和小黑猫专心的钓鱼,小花猫却在河边玩耍,一会儿去捉蝴蝶,一会儿去捉蜻蜓,天快黑了,这三只小猫背着渔网往家赶,你们知道他们各自钓了几条鱼吗?学生自然回答:“想知道”。在讲故事中适时引入鱼的数量(3,2),由于数字的介入,学生就一下产生了想用一个数字表示小花猫没有钓到鱼的愿望。于是“0”就产生了,这样以故事引入新课,自然有轻松,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正是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的所在吗?

二、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为如此。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了探索新知识的奥妙,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掌握的知识也更牢固,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既得出了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还得出了长方体的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并清楚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最容易领会错误的现象: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种长方体后,无论摆放位置怎样发生变化,还是同一个长方体,而且体积没有发生变化。通过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形体的认识,正确区分了圆形的本质和非本质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课堂上老师除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是什么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能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不把学生思维限制在一个层面上,促进他们去做一些稍深层次的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用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念去认识事物。特别要提到的是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注意思维形式反常性,思维过程综合性,思维框架的开放性,思维成果有独创性,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评价性思维可以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如:高年级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2、2÷4、3÷6,提出这三个算式是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高年级的学生十分容易得出结论,在讲述理由时教师主要让学生联想商不变的规律,为下面的学习做以铺垫,教师又提出“三个算式”可以改写成什么形式?它们不相等吗?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学生直观地看到三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因为除式相等,简单推理出三个分数相同,这种相等是不是真的成立呢?在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实物拼分,计算结果等方法验证了三个分数相等,这中间是否有类似于商不变的规律呢?请大家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会在商不变的铺垫下得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和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规律是否应用于分数,再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用猜想的规律逐一验证。最后证明猜想正确。正式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还要在学生头脑中再清晰两个问题:(一)是不是所有的分子和分母不同的分数都有这样的规律?(二)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与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有没有区别?这样在浓缩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既让学生通过设疑、解疑的过程,又在不断的辨析中学到了知识,并使原有的知识体系得以发展。

四、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一、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主动探寻的能力。保障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积极提供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大胆放手学生去自主探寻那些可以通过已有知识经验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刺激其深究的欲望。当出现争议的局面时教师无需立刻做出判定,而是积极引导他们追溯到问题源头,进一步思索,从而真正掌握这一问题的根本属性。

至于创造的真正含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创造就是利用现存的知识经验积极优化重组,从而探究出新兴的思想及物体。这一定义精准地把握了创造的根本属性。但是,相对于儿童以及青少年学生来讲,又独具意义。能够体现学生真正主动感受世界、探寻问题,并不断对常规性问题做出多面性回答。表现出深刻的创新意识的元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环节中所呈现的联想力与洞察力和主动获取新知识体系的能动性。学生积极探寻,主动摸索,不再简单模仿传统的理论,而是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新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从而形成新兴的思维品质与方式,这才是创新意识的真正根源与根基,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着力点。有一位外国的教育家到小学旁听,有个学生口算7+7+7+4+7+7+7=46,解释说,7×7=49。其中第4个7实际是4,所以49-3=46。教育家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要始终传达给学生这样的意识:进行问题解决的方式并不仅仅有一种,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摸索解决,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便是对某一问题进行独立思索,并产生新的思维方式。

二、注重情感培养,营造创新氛围

众多专家均指出,心理安全与自由是创造性思维存在的基础条件。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积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保障学生的心理自由氛围,不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积极用真情打动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其进步信心,将学生的“要我学”思维转变为“我要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公平、信任、愉悦的创新性思维氛围。唯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心理上的自由,由此才能充分挖掘其发散性思维,在主动创新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心理自由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潜在能量。

三、重视引导启发,激励创新意识

所谓的创新意识其实就是人在周边环境的鼓动下,主动产生的一种积极参与的强烈的思维冲动。这种思维的冲动性会始终贯穿在人们的行为活动中,创新行为的质量与成效便是由于这种冲动的累积与持续性决定的。为了保障学生始终具备充足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彻底革新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因此,便需要我们不断革新教育观念,积极探寻出新兴的教学模式,始终保障学生以饱满的创造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进行“两位数相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故事情景:在一次学生聚会上为学生准备了12箱露露,每一箱有24瓶,那么学生一共可以喝到多少瓶露露?老师便请学生进行猜测,并将自己猜测的答案写在纸条上,积极鼓励其利用现有知识进行数据猜测,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答案,就必须计算出24×12的最终结果。教师指出唯有算出这一结果,才能真正获得正确的答案,现在我们还没有方法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断开拓思维,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老师便要求学生自由组成谈论小组,进行积极交流与沟通,大约提出了近20种解题思路,通过这样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创造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探索出解题的思路,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问题的本质。

四、重视开放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才是开放式教学本质所在。唯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初步概念的获得,计算法则的形成,还是运算性质与公式的推导,我们都应该给予学生主动思索与操作的机会。在学生探寻的过程中教师无需打断,给予判定,而是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索的方式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干预。从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积极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主动创造性思维为教学的核心。

如,有这样一道关于“相遇问题”的思考题:两辆火车分别从相对两地同时开出,第一次相遇的地点距离a地有75千米,在彼此相遇之后两列火车又继续前进,在到达目的地之后立刻折返,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B地有55千米,由此判断出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进行解答,课堂氛围非常浓厚,并最终得出一个算式:75+75×2-55,学生针对这一算式进行解答,当两列火车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两列火车一共行走了aB两地长度,其中甲列火车共行进了75千米的距离,在第二次相遇的时候则行走了两个全长的距离,前一次相遇时间为第二次相遇时间的二分之一,其中甲车共行走了75×2千米,那么两次甲车共行走了75+75×2=225千米,正好比全长多走了55千米。如此解答方式令老师异常震惊,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思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掌握知识;开拓视野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升。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头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1.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基础 

        1.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1.2多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119+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 

        1.3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我们要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并且教师的教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的学主要采用记忆、理解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局限在书本上、课堂上,认为学习仅仅是到学校听教师讲一些书本知识,并记住它们;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鲜、新奇的问题并没有进入他们的学习性思维中,并没有真正进入他们的视野之中。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适合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呈现低效性,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在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操作,需要讨论等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尝试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中,在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前。先让学生独立尝试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并看看哪位同学的方法又多又好。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思维、不同能力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下列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拿软尺在所求圆的一周围一圈,看软尺的长度即是所求的圆的周长。有的同学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还有的同学拿线绕圆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在学生独立探索出这此不同的方法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小组交流、概括和总结,找出测得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再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最后观看教师的课件演示,得出结论:我们刚才求出来的结果,都是圆的周长。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是一个常数,叫做圆周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尝试教学的活动中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于养成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还能在合作中体验尝试成功的欢乐。  

        2.激发学习动机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手段 

        2.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举个例子: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数是3的倍数,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这些数和一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教师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由于考虑到这部分学习内容较抽象,运用性强,所以我在课堂中采用师生互相出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或学生出一个乘法算式,对方也出一个算式,两个算式要符合乘法分配律。一位学生出:13×28,教师出:加上13×72,接着教师出:56×360,学生出:加上56×640……,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时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这个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材的重点,难点反复多次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3.注重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3.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报刊上报导过这样的一则实例:在某次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某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这个问题就像一枚“炸弹”,使得在场的诸位老师顷刻间开始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惊。而授课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还赞扬了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3.2激励学生再创造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举个例子: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经过一定的铺垫后,让学生利用旧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与矩形间的关系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思考和探讨,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再让这些结果在具体的实例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3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例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把校园内的一块长100米,宽60米的长方形的空白地段设计成一个花园,其中要有圆形、方形、菱形等面积不等的花池、草坪。要求:(1)花池、草坪、道路所占面积的比例适中;(2)图案美观。这样的研究性教学打破了人为编制的应用题进行机械解题训练的模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实施合作学习 

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篇10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想象力是涌现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性活动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可使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这样可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产生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阿波莱顿发现电离层也是这样,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也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二、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涟漪阵阵,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教师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链接成思路通道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三、引而不发,启迪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

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教学采用迂回式提问,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有助于学生分析与综合、观察与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增强。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也都会得到培养。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

(一)榜样激励。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通过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组织全班同学积极思考,努力上进。

(二)前景激励。

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希望得到优秀的成绩,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三)参与激励。

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四)表现激励。

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给班级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这样可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无形的推动力。

(五)竞争激励。

有竞争才有发展,学生在学习环境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有效地推动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

(六)成功激励。

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这样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又给学校集体争得荣誉。

(七)表扬激励。

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四、积极参与,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教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学生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

灵活多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灵活多变即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对于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维和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五、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21世纪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是否合作,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善于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一)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

(二)合作讨论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的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要影响他人讨论。

(三)如果是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组与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四)适合小组合作研究的内容有:1.辨析概念性问题;2.寻求规律的问题;3.操作实验探究问题;4.选择解题策略;5.集体竞争性作业;6.学生间互评、互检、互查的合作。

六、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数学创新意识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宇宙间最美丽的花朵。”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成果。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改变命运”。

邓小平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教学数学知识,比如一个重要定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而且要让他们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教师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使学生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我们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