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11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篇1

关键词 材料与工艺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材料及工艺在设计与制造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材料与工艺是产品设计、制造的物质基础条件。材料与工艺与设计创造是相辅相成的,一款优秀的产品,离不开材料与工艺的合理选择,正因如此,材料与工艺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当前,材料与工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存在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如:理论知识讲解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课堂所授知识与学生自身设计实践活动距离较大,在具体的产品设计环节中很难有效运用;缺乏必要的材料与工艺运用实践平台,基础知识授课完成之后,缺乏与之配套的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知识难以巩固;“文字化”、“简单图形化”的教学内容与设计制造一线脱节,无法满足学科要求;由于长久以来的艺术化的形态训练,造成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一味追求造型的“新、奇、特”,缺乏材料设计的意识等。

1艺术类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长久以来,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创作设计实践中一直存在选择材料和工艺应用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作设计方案对可实现生产的技术要求考虑不足。设计方案多停留在概念表达上,缺乏制造、生产的可能性与生产一线严重脱节。所以材料与工艺课程必须强化学生创作设计方案生产可行性研究。优秀创作设计方案还应该以生产加工为基础上。

《材料与工艺》现有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文字化”、“简单图形化”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大量理论知识枯燥、抽象,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涉及面广,短短几十个课堂教学内不可能完全展开,更难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

2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对产品“三要素”的理解不难发现工程技术是创作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材料与工艺又是工程技术的主要部分。所以学生在设计活动中将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过程,必须具备材料与工艺的相关知识。任何产品的创作设计过程都建立在“物质基础”的条件之上。学生的工程技术知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工程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笔者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类课程《材料与工艺》中学生对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手段薄弱的问题展开教学方法的研究。

2.1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才是大学教育的宗旨所在。材料与工艺课程核心主要可以分为:材料基本理、化性能;材料加工属性;材料成型方法;材料表面处理等几个方面,其中“材料基本理、化性能”“材料加工属性”虽然知识内容庞杂,但相关知识点多为数据型的基本知识,简单易懂。因此,在该部分的教学环节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自主资料收集整理为主,弱化教师讲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以抽查形式,要求学生走上讲台与其他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与相互督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通过几轮的实践教学总结,笔者发现只有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2多种教学素材综合运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

经过教学总结发现材料与工艺课程核心难点问题主要在“材料成型方法”、“材料表面处理”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知识相当难度较大,以应用为主。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文字化”的手段讲授该部分知识,学生很难从生僻的名词解释获得足够的知识信息,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该部分的教学必须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效利用综合类教学视频可以比较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几轮的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欧美的纪录类节目如:《Howitmade》、《国家地理》(超级工厂系列)等。在课堂教学中效果良好。因此,多种教学素材综合运用,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有效方法。

2.3多元化教学案例的应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认识与理解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从产品本身入手。对产品进行拆装分析,从产品整体到零部件逆向综合分析材料特征、加工工艺手,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对日常生活产品的拆装、重组,不仅能分析其各个功能部件和结构部件的组合方法,而且还能让学生加深对产品材料选择、表面处理、零部件间的材料连接工艺等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材料与工艺》在实际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中的运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款手机产品,鼓励学生大胆拆装,并引导学生了解手机基本结构。在对手机的机体及按键的分析中,加强学生对塑料成型中,“注射成型”,“模压成型”等有关知识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此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对各自手机如外壳表面处理和装饰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对比,加深学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在拆装产品后,虽然很难全面了解,该部分采用哪种具体的加工方法,但感性认识和积极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逐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近一、两轮的教学反馈,笔者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分析与设计能力。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篇2

(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由多门理论课程和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所组成,应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插进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篇3

关键词:艺术工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本文作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2)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3)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无怪乎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有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3)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①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

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③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我们的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这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①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②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③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六、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们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体现到了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七、结束语

当艺术工学教育摆脱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形式后,就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多地沉淀成科学,艺术工学教育的科学成分越来越多,艺术工学的学科建设也逐步地得到完善。

(1)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等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4)艺术工学学科下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如果从第一次进入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算起,尚属年轻的学科专业,其学科的科学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76-77.

[2]刘媛媛.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j].艺术教育,2007(11):116.

[3]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9-31.

[4]甘应进,陈东生.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西部周刊,2005(12):54-55.

[5]陈东生.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建设展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2,23(增刊):55-56.

[6]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7.

[7]李伟,唐朝晖.“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艺术教育,2008(6):64-65.

[8]李炳训.“和实生物”——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思考[j].艺术教育,2008(7):8-10.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篇4

应用化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分析化学专业具有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分析化学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娴熟的实验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分析化学专业人才。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篇5

摘要:本文从强化课堂教学、加强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及强化学生工程观念等方面对《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更好地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化工工艺专业合格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关键词:《化工工艺学》教学改革

高校化工工艺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有较强的化工生产、科研、设计的管理能力。化工工艺专业学生是化工工厂、车间的技术骨干,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熟悉整个生产过程和操作过程,能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对原技术进行改进,具有创新能力,以促进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化工工艺专业的专业课程,化工工艺学就显得极为重要。

化工工艺课的教学目的是从化工生产工艺角度出发,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阐明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介绍典型工艺的生产方法与工艺原理、典型流程与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化工生产工艺的重点放在分析和讨论生产工艺中反应、分离部分的工艺原理、影响因素、确定工艺条件的依据、反应设备的结构特点、流程的组织等。同时对工艺路线、流程的经济技术指标、能量回收利用、副产物的回收利用及废物处理运作进行一定的论述。通过加强基础、面向实际、引导思维、启发创新,使学生获得广博的化学工艺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便在生产与开发研究工作中开拓思路,触类旁通,灵活运用,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确保化工工艺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我们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强化课堂教学

化工工艺学是化学基础知识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等在实际生产中有机的综合应用。它根据化工产品的标准和用途、生产方法和原理,生产工艺、工艺条件、生产设备以及生产过程中三废的处理等对各种基本化工产品进行了介绍,内容广泛也复杂。因此必须确保学生掌握化工工艺学的特点以及典型化工过程的各是如何将所学基础知识串联综合起来,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把好课堂教学的质量关。

1、活化教学内容

化工工艺学是基本上都是按照某一产品的生产原理,工艺条件、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顺序进行讲解,但是许多产品的生产过程往往包含了多个工段,如以天然气为原料进行合成氨的生产包含了脱硫、转化、变换、脱碳、精制以及合成等,这些工段的生产原理、条件、工艺设备等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如采用高变—低变进行Co变化,在后续精制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甲烷化法,也就决定了其相应的条件、设备等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学习和掌握某一原理或工艺,必须前后内容互相渗透、相互联系。

另外不同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地方,如乙烯生产设备采用的裂解炉,表面上与甲烷蒸汽转化一段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是二者都是吸热过程,其提供热的方式是类似的,如辐射供热,这就决定了其内部结构存在共同的之处,如裂解炉和转化炉都包括辐射段和对流段两部分,辐射段内部布置反应管,炉壁上设置烧嘴,而对流段里布置的是换热器。通过对不同的产品所采用的设备结构或其他条件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产品生产原理、设备等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采用提问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结合实际生产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奠定基础。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化工工艺学相对与其他课程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注重的不是某个公式或原理的推导,而是对原有基础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工艺流程都非常复杂,设备繁多,管道错综复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黑板+讲解,学生对始终弄不懂流程和设备结构,给教和学带了很大困难。采用多媒体手段应该特别适合这门课程的教学。采用powerpoint、3Dsmax、autoCaD、Flash等制作Cai课件,其中采用3DSmax三维动画表现设备内部结构,采用Flash动画表现一般工艺流程方框图,采用autoCaD表现工艺设计,并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宽度线表示不同的管道,还可采用视频录像表现工厂现场,这样制作的Cai多媒体课件能科学准确、形象逼真、直观生动表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工程设备的想象力以及对实际工业的感性认识。

转贴于

3、增加信息量

化工工艺学书中介绍的主要是传统的成熟的生产工艺,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新工艺,新技术。教师应当将科技发展的前沿情况,工业发展的行情以及科研新动向和新方向引入课堂。如磷酸生产应用中,虽然湿法磷酸成本低,但是其杂质含量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其主要用于磷肥的生产,为了拓宽其应用范围,国外先于我国开发成功了其净化工艺,但并未公开这项技术。近两年,国内也开发成功了湿法磷酸的净化工艺,并且通过了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无湿法磷酸净化技术的空白。学生在了解新信息、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不但兴趣倍增,而且思路也得到拓宽,为培养学生改进和开发新工艺的兴趣和能力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化工工艺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而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生产实习(见习)和专业综合实验。

1、加强生产实践

工厂实习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场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实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一方面,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情况,在一个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如硫酸生产教学内容结束,可带领学生到硫酸厂见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巩固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生产实践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作为化工工艺专业的学生,除对生产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之外,还必须对产品生产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进行毕业实习,即学生需要至少有一个月时间要下到工厂。学生进厂以后,首先工程师为学生介绍生产工艺过程,并进行安全教育,然后根据工段或岗位情况进行分组,每个组跟随相应岗位的工人师傅,按照四班或三班倒制度轮流上下班,由每班的班长和工人师傅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和实习岗位的技术指导,并按照规定时间轮换岗位。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组织纪律、安全生活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论指导。实习结束时,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实习报告,此外指导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实习情况采用口试或笔试的办法进行考核。学生实习成绩由实习车间根据实习情况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报告情况以及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实习成绩=车间评定成绩×60%+实习报告成绩×20%+考核成绩×20%。并将实习成绩记载学生档案。

2、加强专业综合实验

化工工艺专业综合实验是化工工艺类专业的工艺性综合实验,是学生在基本完成专业理论课学习之后,必须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该综合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我们应当设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实验室,配置相应的专业综合实验教师,确保专业实验的目的和质量;另一方面,在条件有限的院校,可让学生参加到教师进行的与化工工艺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中,从而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为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以及今后进行生产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加强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学生对化工生产工艺专业知识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效果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工程观念的培养

化工工艺专业课的特殊性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工程观念,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其业务素质的高低、工程观念的强弱直接决定生产能否正常进行,生产是否会产生效益等。如以焦碳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的小型氨厂,包括了的生产包括了造气、变换、脱硫、脱碳、精制、合成以及水处理和压缩8个工段,涉及的物料数十种,设备和管道不计其数、能量利用和消耗等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工程观念,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物料、能量或设备问题都将导致生产停滞或企业亏损。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从工程观念的角度考虑每一个生产环节,合理配置流程,以实现过程生产的最优化。

作为化工工艺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往往都不太重视对工程观念的培养,因此尽管我们培养的工艺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都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工程观念淡泊,进入企业后,很难立即进入角色。而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欢迎具有初步工程观念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在接收毕业生时不仅要求知识层次,更注重毕业生所具有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样可以缩短工作后的“再教育”过程,使他们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参加到生产操作中去。

尽管工程观念是在长期工作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它既离不开生产实践的锻炼,也离不开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工程观念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确保培养出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具备较强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即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的化工工艺专业人才。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篇6

关键词:“3210”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工艺学;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94-02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坚持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1]。“3210”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的创新成果,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我校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重要成果之一。“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专业内涵,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本文主要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为例,应用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一体化课程,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项目、课程考核和教学实施等六个方面阐述一体化课程的设计过程。

一、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以制造工作过程产品为载体,注重过程学习,结合我校“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人才培养总模式,并遵循知识成长规律,分阶段逐步加深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力度,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双素质团队、实习实训运行保障条件,全方位、多因素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新的“3210”人才培养模式。“3210”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二、“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阶段划分

1.“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2]。“3210”人才培养模式,即“三阶段、两情景、一环节、零距离”,该模式的主要阐述:①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指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外“实验实训室”和“机械制造工程中心”两个情景中学、做融合,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指第二学年的四个(小)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中厂”、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站)两个情景中工学交替学习专业核心知识,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做好准备。第三阶段是指第三学年的三个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工作站两个情景中学习专业拓展知识,完成综合工艺设计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零距离上岗”。②两情景。包含校内一体化教学情景和校内实习实训工作情景与校企合作工作站“1=1”(一半工作、一半学习)的工和学的两情景,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③一环节。一环节是指在校外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一环节(也包含两情景即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可以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为以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④零距离。通过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使工作过程知识借助校外真实的企业场景得到升华,同时借助国防企业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防精神,使毕业生从心理和技能上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2.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阶段划分。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目标产品为主线承载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包括一体化教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工作站等教学条件,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阶段划分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领域、两情景状态描述和一环节的实质内容。

三、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1.课程定位。《机械制造工艺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是与生产实践内容紧密相连,主要面向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等技术岗位。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是在《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金属切削原理》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以工艺规程编制与加工实施为主线,以典型零件为载体,根据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有机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形成基于“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的能力,能够根据零件图正确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确定毛坯、拟定工艺路线和设计工序,掌握编制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独自完成中等复杂零件的工艺编制,为今后的工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3.课程内容设计。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结合工作情景设计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本课程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4.教学项目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本课程的教学项目以机类学生较为熟悉的减速器为依托,以组成减速器的输出轴、滑动轴承套、箱体、齿轮、轴承盖和拨叉等零件为载体,构建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六大类零件项目[3],分别为:项目一:轴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二:套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三: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四:齿轮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五:盘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六:叉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可以学会此类零件工艺设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类似零件的工艺编制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5.课程考核方案。每个项目完成之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点及分值百分比分别为:知识目标15%、技能目标20%、操作实施25%、项目总结报告20%和公共考核20%。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价+组内互评+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四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

四、一体化课程的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六步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需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组6人左右,并选优秀且主动性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在后续课堂讨论环节中非常关键,主导整个小组的讨论进程,决定课堂讨论和汇报能否顺利完成[4]。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为:教师下发任务书布置课堂任务要求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和资讯确定最优设计方案组长分配实施方案任务并汇总小组分别展示和汇报组间互评和自评教师点评与讲解学生完善设计方案并填写作业单。

五、结论

本课程在我校经过两轮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得到了学校肯定和学生好评,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更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平台和帮助。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细化课堂考核项目,这是本课程继续完善的内容和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

[2]任青剑.校企合作工作站是“3210”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证[J].才智,2015,(01).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篇7

关键词:化工工艺学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63-01

为适应“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国内高等化工教育正经历着“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1],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传统“传授式”教学模式向“研讨式”教学模式迈进。

《化工工艺学》课程被称为“化工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桥梁”,一直为全国的众多高校所重视。《化工工艺学》课程属于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优良,为培养化工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化工工艺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由三大知识模块、众多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组成,面广点多,如果教学偏重于知识点传授,而容易忽视学生工程和科研素养的培养;学生接触化工生产的机会较少,缺乏对工艺参数与设备的了解,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导致学习上的敷衍搪塞。因此,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课程内容广、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等的特点,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进行探索,尝试“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1教学内容体现“主线突出”

由于化工生产范围宽,涉及的产品繁多,工艺流程图较多,客观上存在学生不容易掌握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传统工艺学是按产品的生产方法、过程原理、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等逐一加以介绍,重点不突出。在“研讨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精选内容,突出工艺主线和关键设备主线,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工程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上精选一些典型化工产品,并结合地方化工企业及化工产品种类,课堂教学讲述乙烯、芳烃、甲醇、苯乙烯、丙烯腈等产品。做到以主要化工产品的生产为载体,介绍工艺原理,强化过程工程概念。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研究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工程实际问题的介入,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建立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观点和基本方法。教学内容中需要补充新工艺和最新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德国BaSF公司正在加快开发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技术(Syngas-to-olefins),并正在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发利用Co2制取化学品的工艺过程,可实现由Co2制取甲酸、醋酸以及糖类等化学品,这对Co2减排与利用有重要意义。

2教学程序做到“阶段化”

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化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好坏与研讨实施阶段和研讨内容紧密相关。将整门课程的教学程序分为三个阶段:课堂讲授、专题研讨、教师总结。将研讨环节设置于课程后期集中实施,这样学生即可充分有效的搜集整理资料,又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提出设计方案。研讨环节的主导思想是针对理论内容“单元”,以“工程实例带动研讨”。我院和江苏晋煤恒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研讨内容通常与学生完成的认识、生产实习环节想结合,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开课学期第一次授课时学生分组并选定研讨方向。在教师指导下,每小组主持一次研讨。要求活动前一个星期将撰写的方案提交教师审阅,且在研讨后将材料整理成册。本课程为第七学期开设,这样学生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专业知识,解决化工工艺学中流程的合理配置、工艺设备的设计及生产工艺条件的选择等问题。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采取“研讨式”学习

巧妙运用“问题法”教学方法,与教材结合、与社会热点结合、与新技术结合,采取“热点提问法”与“实物提问法”贯穿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中还加强“实践法”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查阅、利用化工专业手册和文献资料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目标,第一,有效利用教材内数据图表,让学生认真分析现有的图表数据,并总结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查阅《化工工艺设计手册》《化工设备标准手册》《化工工艺流程图集》等等,从而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第三,指导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阅读化工专题文献或期刊,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发展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培养学生开拓思维、勇于创新的才能。

总之,针对目前我校《化工工艺学》教学现状,开展了该课程“研讨式”课堂教学革新与尝试,通过对研讨专题的巧妙设置、研讨时间的合理安排和研讨专题实施形式的正确组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让学生不但学到基本理论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篇8

关键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本,强调的便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教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呈现较多的知识点,并且让学生能够吸收。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存在课堂效率低、学生专业成绩不高等现象。这些都让教师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建立高质量的课堂。学生是整堂课程的参与者,他们的感受是最为直接、具有发言权的。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应该围绕学生地体验,将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良好的心理体验。当然了,这也就是需要教师具备强大的专业素养,能够根据每一堂课的知识重点,进行高效的课程组织。

一、目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目标片面化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是以工艺美术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系统地阐明工艺美术的基本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我们的教学目标便是学生能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古代人民生活用品审美的演变以及生产发展的历史。这样的教学目标仅仅是将一本课程进行了表面的理解,而忽视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真正内涵,应该是了解过去、服务于现在,创设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所以说,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目标片面化,造成了教师在课堂中主要以讲述课本知识为主变为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进来,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下去,学生的成绩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也未能透过此课程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教学目标的片面化,也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向的偏离。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方式单一化

就目前的中国工艺美术课来说,一般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完成相应的任务,整个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学生的需求。诚然,理论性质的课程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没有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还是需要学生的理解、参与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单一化进一步造成了学生是为了分数而学习的现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关注的点便是教师的考试重点在哪里,如何才能获得高分,而忘记了思考。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我们学不完的,学生需要的是建立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习惯,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得更为持久的动力。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内容简单化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课程相关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便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会对教师给予更高的期望值。这就意味着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依托于课本引入实际案例的,从而让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完美的验证。而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内容的简单化,就造成了教师仅仅是进行课本上内容的教学,完全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自主便能够完成的,那么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来说,学生便没有质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国工艺美术史是一门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教师进行教学的内容简单,必然会造成学生实践偏少的现象。而到了真正运用的时候,学生便会存在一定的挑战。

(四)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评价方式单一化

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在该阶段的某一课程的教学进行相应的评价,不仅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状况。而就目前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评价方式来说,较为简单,仅仅是通过简单的考试来进行评价。单一的评价方式造成了学生学习重点的偏离以及教师为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够让学生了解目前自己的学习情况,但是仅仅是进行理论方式的检测,必然是片面的;同时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也是片面的,毕竟,学生是这一堂课程最直接的受众,最具有发言权。学生的反馈信息,未能及时传递给教师,教师的教学也是茫然的,何谈建立高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堂?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原则

教学改革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人翁地位,那么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之一,便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而教师也能够为了学生的需求而进行教学。其实是丰富性的原则,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求学生各方面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必然是丰富的,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还是评价方式,但是,也万万不可是一个没有条理的胡乱的堆砌。最后便是适用性的原则。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便是让学生获得一个更好的体验,无论是从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手段上。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便是建立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一个全面的发展。而这边不是简简单单地说说就好,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了解学生,从而让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真正适合学生。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教学目标的全面化

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方向,我们拟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那么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必然会围绕着教学目标。所以说,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是全面化的,同时也应该是了解学生需求的。毕竟,每一届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工艺美术史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那么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就应该是两个方面(即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即知、情、意)。我们需要的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还要是有着一定审美能力、思考能力的学生。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全面的锻炼,能够为他们接下来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同一个知识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便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简单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所学习到的是简单的理论知识,是未经过自己加工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大且效果不明显。而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所得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经过自己思考的,能够明白里面的逻辑顺序,那么影响必然是深刻的。然而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有探索式的、小组合作式的,等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能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有很多。教师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保持对课堂的新鲜感,从而保持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及求知欲望。书本上的知识,有着一定的使用年限,但是学生所处的时代确实在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适当引入课外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去了解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书本是一成不变的,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却是可以变化的。

(四)评价方式的多角度

中国工艺美术史既然是一门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让学生在了解古人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工艺美术的创作,那么评价方式必然也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便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接下来进行更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基于评价的作业可以有很多种,比方说,主题性质的辩论、美术作品的解说、实际的创作等,让学生通过作业,能力能够有一个全面地提升。对于一些现场类型的方式,教师最好是进行现场评价,能够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与此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有学生评价课程,以及教师之间的互评。评价主体的多维度,能够让教师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接下来的教学改革也会更有方向。

四、结语

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改革,是时展的必然。因为现如今的社会,要求的是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而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进行简单的知识的学习,还有接下来发展的潜力,而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中一个长期的积累。所以说,在学校里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能力的学习,能够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便是怎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让学生能够课堂中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努力,还有学校、社会也要为教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社会各方力量为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改革出谋划策,从而让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锐.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2]周亚辉,贺炜.“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困境与改革———以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为例[J].美术大观,2016,(07).

[3]傅克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互动式教学法实践探索———以四川美院为例[J].装饰,2013,(10).

[4]张小燕.关于“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3).

[5]陈静.美的历程———“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篇9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我们对于培养模式自身进行改革和创新,“工作室”模式既注重理论结构,又注重其实践感悟,提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重构人才的培养模式,既获得结果性知识,也获得过程性知识,去体验专业知识发生展开的过程,形成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科学态度,从根本上完善人才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

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环境,在乡村和城市环境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物质主义、城市化以及全球化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学直面三大挑战:文化身份认同的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处于对环境这一媒介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在环境界面上,社会和精神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发生并相互影响和推动,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艺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上呈现出整体水平不高,模仿主义、拿来主义、拼贴主义盛行,缺乏特色和创意,环境设计碎片化严重,其根源在于僵化的脱离实践的流水线化工业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一)“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怎样体现以能力为主导,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结合起来;怎样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运行程序来看,一套完整的流程应该包括:立项、设计、施工、视觉传达。因此也就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不能仅是一个绘图员,而是能够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出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设计作品,同时具有对设计作品个性化的表达与美学呈现的设计水准,而且其设计意图是可以通过现阶段的工程控制、施工技术和物资条件得以充分的呈现,并且这种呈现能够为业主和大众所认知。因此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狭义的设计的要求,如果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导致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缺乏创意的一大原因,同样也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相应创造思维教学的缺位。“工作室”模式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单位、社会其他力量等各种渠道的教育资源,将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学校的优势进行互补,将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竞争力。“工作室”模式既是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后,在专业基础课及初级的专业设计课内容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把实际的设计项目引入“工作室”,采取“工作室”内项目跟单式教学,由专业导师指导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的各项岗位工作,针对工作完成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及时补充人居环境理论,环境生态学、园艺理论,施工与管理理论,规划与设计理论等等知识。学生在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互动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拓展。“工作室”模式即注重艺术设计的成果,结果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而不是短期得到的;更重视的是艺术设计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积累,注重成长的过程,而非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学到方法和思想,才能达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

(二)“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特征

1.“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将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改变学校只重视理论教育的缺点,将学生带到现场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达到设计艺术教育的目的,培养适应当前形势的既有专业水平,也有实践经验的人才。2.“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将学生的视角从微观环境艺术设计的层面延伸开去——主要设计对象是视觉感受,因此追求造型艺术的应用,追求材料的肌理对比,追求色彩的运用,追求空间的变换,追求美的视觉呈现等成为的设计目标。“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设计方案完美与现实的结合,理解设计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的困难与制约因素,理解设计方案个性化表达与人文和环境的融合。3.“工作室”模式下将学生定位于工作者的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性、能动性和压力感,根据项目要求按照现实规范来完成项目的制作,“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一次变革,实际的项目的设计命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根据社会的需求,提高学习的效果,锻炼自身各方面的综合能力。4.学生在“工作室”通过资料整理、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手绘图、材料的选用、风格的定位)、初步设计(效果图制作)、施工图、现场服务、总结(验证、社会评判)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并熟悉各个岗位环节的工作职责和流程衔接。直接参与实际操作项目过程中,学生即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在未来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也加强了个人的管理和操作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可成为能够担负起一系列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效果图制作、投标报价等)的专业人才。“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样化上,还在专业理论的涵盖面广上,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它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是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孵化器,一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最清晰的专业发展动态,有助于把握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脉动,紧跟信息潮流;一方面还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一个较高层面的平台,并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横向项目纵向交流;为社会开展设计与技术服务,使专业教师和学生与企业能面对面的交流,一起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一起进步,也使学生能符合社会要求。体现了学科教育的要求,也可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并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展望

环境艺术设计与创造力息息相关,它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体,是一项需要摒弃传统的思维在自觉性创新意识下创造性思维的活动。通过“工作室”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将书本上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体会抽象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加生动、更加有活力。每个学生的想法基础都是不一样的,教育的关键就是因材施教,学校不仅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也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教师应该去努力了解学生的想法,对其提出意见和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进步和变化。

参考文献:

[1]杨珺.中国当前环境艺术教育的调查报告.湖北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

[2]刘文君.论环境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文学教育,2012,(03).

化学工程与工艺知识篇10

【基金项目】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510759020)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是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1]。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化工生产的感性知识,扩大知识面,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状况、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途径,逐步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实习过程学生可以充分学习典型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的反应机理和一般规律,掌握化工过程的原料、路线选择、工艺流程的设计等,培养学生能综合考虑化工产品、生产安全、地区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对复杂化工工艺流程进行设计与优化的能力。

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每年对大四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实习基地是一个操作平台,为了完成实习过程涉及的生产、生活及学习条件所建立的基地[2]。本校固定合作关系的实践基地主要有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新疆新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新疆西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新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由于2010年开创新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本校开始与地方企业新疆天业(集团)合作办了“屯垦戍边班”,因此每年一个班的学生赴天业进行生产实习,其他班级的学生在新疆新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实习,也有个别同学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自主实习。我们评价了这几种实习模式对学生实习目标达成度的影响。

1、“三班倒”的生a实习模式

进行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得到有效的升华[3]。屯垦戍边班采用的是“三班倒”的生产实习培养模式,地点选在实习基地天智辰业公司,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和工厂技术人员有更深入的交流学习机会,实际操作机会也更多。实习基地天智辰业成立于2013年,以新疆天业化工园区密闭电石炉生产装置产生的电石炉尾气为原料进行综合利用,生产25万吨/年乙二醇、20万吨/年1,4丁二醇及配套公用工程。从生产实习的角度,这套工艺比合成氨工艺简单,没有涉及过多的化工单元操作。从同学们的报告中可见,大家对整个工艺流程、工段原理、系统工艺控制指标、设备参数、安全操作的描述都比较准确,达到了预期的实习目的。

2、正常白班的生产实习模式

新疆新化集团采用的是白班制,这种模式学生更多的是认识熟悉工艺流程,亲自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新疆新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新疆乌鲁木齐东南郊乌拉泊,始建于1966年,是自治区最早生产高效化肥的氮肥厂,其天然气换热式转化、双塔再生等多项工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现有年产合成氨21万吨,尿素26万吨,硝酸铵11万吨。从实习报告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天压机工艺原理及流程阐述清晰,包括:天然气输送流程、油流程、密封油流程、冷却水流程。在操作点及操作参数控制方面,对脱氢系统操作原则、脱氢系统氧含量控制、脱氢系统温度控制也有深入理解。同学们能够准确画出工艺流程图、设备图、车间布置图。在合成氨的工艺流程中,学生能正确标出合成氨的工艺条件,如温度、压力、气体成分。合成氨操作的安全规程,包括循环机的开停机操作,紧急停车的操作和倒循环机要点等。此外,大部分同学能正确回答合成岗位操作要点、系统升温前为什么要充氨、触媒层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及产品质量的控制等关键问题。在合成尿素工段,学生能正确解释为什么尿素的合成是高温高压下进行的液相反应和加过量氨的作用。对新化化肥厂尿素生产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流程能正确描述,包括尿素合成的工艺条件的选择、未反应成尿素物质的分离和回收、缩二脲的生成因素等。可以说合成氨工艺流程更适合进行生产实习,但是,由于采用正常班制度,学生们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3、自主实习模式

极少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生产实习,其中既有知名国企如鞍钢集团炼焦总厂,也有著名地方企业-山东省玉皇化工有限公司。但是从实习报告内容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工艺流程描述不清,对安全操作说明模糊,个别同学在反应原理和工艺流程方面存在明显错误。因此,自主实习并不是一个好的生产实习模式,应该尽量避免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生产实习。

4、实习体会

同学们在实习体会中都提到,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将知识运用到最高境界,工厂“身临其境”让他们褪去了书本的束缚,真正的把理论联系到实际,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会。了解了各个工段的设备和操控系统,初步了解了工厂各个工段的工艺指标,对工厂的管理制度也有了认识,并观察新技术发展趋势。学习了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生产的高度责任感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其中,在新化化肥厂实习的同学提到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遗憾,那就是对化工生产的有些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多,而亲身具体处理一些工作少。新疆天业实习的学生由于有更多操作机会,因此对实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所学专业,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干好一行是很不容易的,在化工厂工作的人,要有很好的耐心和很强的责任感,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当然,也有部分同学提到化工厂的工作是很枯燥,很无聊的工作,但又不能有一点的疏忽和大意,否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安全事故。相比而言,自主实习的学生体会不如集体实习的学生认识深刻。

5、结论

毕业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学生们通过实习更好地认识与了解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在专业知识和人才素质两方面得到了锻炼,实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牢固树立了群体意识,从而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在生产实习方面,学校应该优先选择“三班倒”的集体实习模式,有利于与工厂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学习,达到较好的实习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