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34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31-01

心理现象是人们所最常见、最复杂的现象。健康的心理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正确的认识自我,有利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是两者达到协调统一。对于身处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教学的教育性、竞争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协助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心理和谐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当前,应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现代教育教学,就以其学科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情感,锻炼其意志,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心理品质与行为模式,它反映着人的身心素质能开发与实现的程度。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其他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包含着三个要义: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而传统的教育遗漏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了重讲轻学、重书本轻实践,重学科轻活动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彻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入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一、心理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包括诸多方面,相互交叉,相互制约。其中,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不仅渗透于各育之中,之约各育的结果,而且是其它学科的基石,无论是思想情操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育,还是劳动技能的形成以及身体素质与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使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所谓心理健康,表现于认知、情绪和意志和人格特征等方面,一般指智力正常、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有毅力、不怕挫折、人际关系和谐、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不过敏也不过分冷漠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与家长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与思想状况,以致学生感叹:家长管生活、老师抓分数,谁来管我们的感情,做我们的人师?青少年正处在生理上急剧变化、心理上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年龄阶段,诸如学习中的困难、升学问题、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长期困扰他们,如果缺乏教师与家长的帮助与正确的指导,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甚至严重的心理缺陷,因此,加强心理素质与培养,能有效地排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三、心理素质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捷④坚韧⑤自制。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把所要达到的目的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还是其它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孤立的一盘散沙,激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样,物理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希望。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3

一、知

心理学告诉我们:认识是心理反映的基础,良好的心理能力和道德素养应当建立在善于对事物客观、全面的认识能力上。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时候会遇到许多问题,迫使你去做一些选择,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认识能力,那么他就回举棋不定;相反,如果他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那么就会很快对每个条件进行完整的考察,肯定合格的条件,否定不合适的条件,迅速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在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学教学尤是这样。在解习题时,让学生面临诸多的已知条件,根据题目要求,有选择地运用一些条件来导出结论,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养成全面、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认识社会、处理多种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我在讲授“排列组合”时,让学生试着解一个习题:先在写有1,2…9的9张卡片中,任意从中抽取2张,说出它们的积是偶数的个数。我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解,同学甲求的是:C+C;同学乙求的是p+p。请他们各述理由,有同学发现乙错了,因为他重复计算了两个偶数相乘的个数。同学们一个个恍然大悟,心服口服。在这个习题中,学生更深地理解了组合和排列的不同,通过知识的运用,加深了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

这种对知识的领会虽然只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但是教育学生自己去懂得领会知识,却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培养出一种能力。当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应该仔细考察所有的情况,进行认真思考,果断地做出一个正确的决断。

二、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事物,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消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嫌恶、烦恼、憎恨等。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倾向,对一些学生而言,学数学是一件害怕的事,还没做题,心理就觉得紧张,认为自己数学是不会学好的,没有办法了。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慢慢地进行正确诱导,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我读初中时,曾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同学其它学科都不错,就是数学很糟糕,数学成绩每况愈下,她越来越害怕数学,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抄袭作业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在初三那年,换了个新数学老师,老师对她讲了许多事例,鼓励她不要灰心,相信她只有用功就能把数学学好。听了老师的话,她将信将疑,但她也希望自己真的能学好。于是,她开始上课认真听讲,作业独立完成。自己做作业,对于一个习惯抄袭的人来说是件难事。开始几天,作业错了很多,但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耐心地指导她,帮她分析错误原因,直至她搞清楚。终于,在老师的帮助下,她的数学有了进步,由此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在初三毕业考试时,她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而且在考大学时,她选择了数学专业。这件事让我明白,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三、意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4

        一、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对他们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受到鼓舞,心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平时上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多说上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而自信就是力量,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样就有可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通过情感投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有一广告词:“双赢源于沟通。”这句话富有哲理,它告诉了我们沟通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教学中同学生思想情感的沟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感情”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变被动为主动,让消极转化为积极,让学生沿着教师正确思想感情的线索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浓缩了以创设情境来启发思想感情、用体育明星激发思想感情、拿体育项目来抒发思想感情。

        三、加强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体育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训练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55-02

关于心理素质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早在17世纪,意大利波伦王学派卓越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在《古代及近代歌唱家的观点以及花腔唱法的见解》中写道:“教师应当使学生习惯于当着显赫要人和艺术家的面而演唱,使他们逐渐不再怯场并且获得勇气。”18世纪的声乐教授吉•曼契尼的卓越论著《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也提到他的老师对自己的忠告:“当众表演的时候,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喻宜萱教授也着重指出:“要重视教学中学生正确心理的培养,这是声乐基础训练之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了心理、情感与发声技巧的完美组合,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心理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为演唱做好心理准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歌唱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发声技巧,但在演出、比赛和观摩考试等场合却频频出现诸如气息上浮、心跳加快、双腿发软等情况,这都是因为心理活动的失常给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歌唱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从生理上看,歌唱的实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器官在运动协调中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只有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才能使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的状态中,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而如果心理上出现负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器官协调运动及歌唱发声,导致诸如上述等失控行为的出现。可以说,歌唱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声乐的训练和学习,对临场发挥的优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产生心理状态不佳的成因分析

影响学生声乐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除有生理性、技术性的因素外,还受心理素质、客观环境、情感表达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根据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大体而言,学生在歌唱中心理状态不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唱的表现欲不强

歌唱的表现欲是指演唱者是否有歌唱及表演的强烈意愿,是一种歌唱心理的外在表现。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不同,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外向,一站到舞台上就状态兴奋,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这种情绪可以调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参与到歌唱中去,使其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而有的学生性格很内向,少言寡语,缺乏或者没有表现的欲望,导致歌唱状态不够兴奋,身体机能不能很好地调动,歌唱的水准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二)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或过于盲目自信

现代社会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的接触不够,缺乏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勇气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大声歌唱,对作品缺乏感情上的表达,甚至不愿去表达。这类学生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时候无法承受观众、考官以及演出气氛等心理上的压力,表演时不敢与观众交流,歌唱声音过小,表情呆滞,无法顺利完成对音乐的表现。还有一类学生则因为家庭的过度溺爱而产生盲目自信,在课堂上、考试或演出时过分想表现自己,同样容易引发过度紧张的临场情况,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对歌唱技巧的掌握不够

在声乐学习的初、中级阶段,有的学生因为歌唱技巧还不够成熟,对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能力不到位,无法自如调配各发声器官。这时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演唱缺乏自信,在演唱中的顾虑太多,导致歌唱中出现紧张、焦虑、无法放开等心理障碍。

(四)过于片面追求歌唱技巧

有些同学喜爱声乐艺术,对歌唱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练唱时总试图将其所知道的所有发声方法统统用上,或完全去模仿歌唱家们成熟并具有高度技巧的声音,结果却是“贪多而嚼不烂”。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往往由于选择过多而导致心理状态的紊乱,精神高度紧张,最终是什么方法也没用上,只好扯着嗓子拼命地喊叫。

(五)与伴奏的配合不够默契

对歌曲伴奏谱不熟、进拍出拍和延长拍的位置长短不清楚、与钢琴伴奏者双方配合不默契等,也是影响学生临场发挥的重要因素。常可以看到,在训练时有些学生因不熟悉钢琴伴奏谱或是与钢琴伴的配合不好,进拍或是伴奏的速度与歌唱者的速度不一致,直接影响到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和表演的情绪与欲望,从而影响歌唱效果。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因素,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做好声乐基础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要着手培育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状态、坚强的意志、沉着自制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他们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从而克服情绪的波动,逐步提升艺术涵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和调动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①古往今来,但凡在自己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从孩提时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到随着对这一事物的不断深入了解,兴趣得以升华,最终发展成对某一事物的执著追求和毕生信念。这种由低到高的情感层次发展,正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这种情感层次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当你真正爱上这门学科,你才会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坚定执著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加强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绎者健康良好、端正平和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歌唱态度。所谓的积极态度,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乐于并主动参与该事物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是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二是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方式体验和融入作品。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想象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活动,丰富歌曲的形象,加深对音乐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

三是勤于实践,通过模拟演练,帮助学习消除和克服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

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差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上课参与情绪高、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稳定心理状态,从而更高效地学习,让学生对学习更加热爱和充满信心。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则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逐步喜爱声乐艺术。

(四)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歌唱活动时发声器官的生理活动将对心理因素产生直接影响。心理的充分放松,可以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声乐技巧,增强自信心。同样,歌唱时良好的心理活动也能促进发声器官更好、更积极地运作。

(五)提高与伴奏者的配合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读谱和与伴奏者相互配合的能力,除强调读谱的准确性、严谨性和配合的重要性外,笔者也常常采用小组课、小型音乐会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伴奏训练,使学生在读谱能力、学习的严谨性以及与他人的协调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空前高涨。

四、结论

歌唱表演的时候,心理无时无刻都在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通过实践发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锻炼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如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赵伯梅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4]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物理;心理素质;培养

一、紧张心理的调节

有一类学生能思考问题,但不能依据相关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往往思而无获,或一知半解;课堂上表情拘束,紧张,愁眉不展或急躁不安.究其原因,一是可能因成绩比较差,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二是可能因某种原因导致思维受阻,心中紧张,提问时,结结巴巴或离题.对于这类学生,答疑前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若总是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不要随便批评或提别的学生回答,否则易挫伤其自尊心,扼杀学生积极性.教师应改变课堂气氛,如语气、态度的改变来消除其紧张心理,或将问题按思维程序分成有层次的引导性问题,化难为易逐步深化.从而鼓起他们答疑的勇气,如,用焦耳定律分析:“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电炉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热,为什么?”让学生用充分的时间思考后,回答时仍显紧张.我便将问题化为系列引导性问题:“电炉丝和铜导线是怎样连接的?”“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怎样?”“电炉丝与导线的电阻谁大?在通电时间相同时,哪个发热多?”这样,既便于思考回答和归纳,又增加了师生谈话时间,紧张心理不断清除,使之顺利完整的回答问题.

二、自卑心理的消除

有一类学生常常过低的估计自己的答问能力,感到自己的思维和表达不及别人,或已经思考出答案,却怕答错闹笑话,被教师批评、学生指责,因而丧失思考问题的信心,不敢回答问题,对这类学生,提问不宜要求过高,适宜于回答低技能问题,如概念的总结、表述、公式和定律的简单应用等.小结时,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对一些简单问题回答欠准确,一般采取由浅入深的层次式设问诱导启发,并注意从降低问题的难度方面,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提高自己的答问能力,增强这类学生答疑的自信心.坚持长期做下去,便能逐渐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调动其学习热情.

三、求进心理的激发

具有求进心理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能够围绕设疑内容仔细思考问题,并能较快的作出回答,适于回答有一定思考幅度的疑问,在其回答后,不必急于小结,要适当把问题引入新课题,让其从新旧知识存在的共同要素中,概括对于新知识的表现认识,或让他们变换思维角度,探讨不同的思考方法,让其思维正常发挥.如,我在讲并联电路的特点时,讲了并联电流的特点后,这样设问:“怎样求出电阻R1和R2并联后的总电阻R的大小?”有学生很快回答:“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可求出.”此时并不立即小结,而是进一步引导:“这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都未知,能否求出总电阻?”回答是:“能求出,可以用U表示相同的电压,用欧姆定律分别表示干路和两支路电流i、i1和i2,代入i=i1+i2中,消去U,即可求R.”据此思路,板书解答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此法证明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而且能运用这些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好胜心理的引导

好胜心理强的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由于激进导致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求答,导致答案欠妥当,甚至不着边际,离题甚远.在教学中宜对他们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如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解题方法的归纳等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欠妥当时,教师既不能附和其心理,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乱加指责或挖苦,应恰当指出由于思考问题片面或粗心而引出错误,并给于正确的引导,交给他们思考方法,以保护学习积极性,但不可对其进行过多的表扬,否则他们会悠悠飘飘然而自喜产生骄傲情绪.如,在讲完弹性势能概念之后,向学生提问:“弹簧被拉得越长,具有弹性势能越大吗?”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弹性势能越大.”“为什么呢?”此时学生不完整回答:“因为变形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呗.”就在学生自以为是时,我便发问:“如果超过弹性限度,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在这样发问之下,学生立刻意识到思考不周密,导致错误,答案不言自明了.

五、逆反心理的摒除

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差生,他们思维迟钝,上课容易转移注意力,也有的是因为某种原因,如对教师某些教育方法不理解或个人学习差受到学生冷遇等,使他们对学习物理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放弃学习,抱着不行就不行的思想.提问后,常在书上东翻西找,装模作样,希望蒙混过关.对简单的思考性问题,也不愿意思考,显得无能为力.这类学生主要缺乏自尊和学习兴趣.教学中既要加强启发诱导作用,又要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有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勤于动脑,动口,动手.我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演示实验时设问:“铅皮放在水中是下沉还是上浮?”让这类学生回答.然后把铅皮放在水中证实其回答的正确.接着又问:“能让铅皮浮于水面吗?”让一学生上讲台用铅皮改成铅盒演示,并让全班学生为其鼓掌,在获得信任的基础上启发他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再解释这一现象.并对于其正确性给于肯定.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课堂答疑的学生心理状态是很多的,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的变化,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李忠祥.浅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7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1.要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我们要经常给学生讲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为祖国争光的故事,组织他们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当屏幕上出现我国国旗飘扬在领奖台上空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个人为国家争光的愿望。每当这时,很多孩子都会以运动健儿为榜样,立志要做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体育健儿中有的正是这样起步的。

2.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据调查,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学好数学、语文,体育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明显地表现出意志薄弱。通过端正学习动机的教育,使这些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积极锻炼的内部动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术的传递过程,而且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从爱护学生情感方面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认识水平,注意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如果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枯燥乏味,长时间的单一刺激,易使学生引起超限抑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生动、多样活泼的教法,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术。比如,在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素质时,就可围绕活动身体这一部位的任务,创造出多种发展下肢力量素质的练习形式。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争取把最新的体育知识、技能带进课堂,运用体育知识教学的言语之趣,技术动作之趣,游戏和竞赛之趣来启发学生练习、思考、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必须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更佳。

1.根据无意注意是刺激物出现所引起的特点,教学时利用这一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发出口令和讲解时声音的变化,在学生不注意时突然停下口令和讲解,看手势、听信号、做动作、叫口令、利用直观的教具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的示范,适当地进行故事化的讲解,醒目的标志线以及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等,都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刺激物出现也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在组织教学时也要避免不必要的刺激物出现,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完成好教学任务。

四、消除学生对运动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会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笔者曾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消除了。

五、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可以借助于其他活动的心理动机,促进学生对体育产生直接兴趣;可以利用某学科的专业活动需要领带体育的关系,把学习心理迁移到体育运动上,来重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运用体育技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正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个性品质等等。类似这样的做法,我们只要掌握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积极进行科学教学,严格管理,就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六、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自我培养。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8

一、紧张心理的调节

有一类学生能思考问题,但不能依据相关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往往思而无获,或一知半解;课堂上表情拘束,紧张,愁眉不展或急躁不安。究其原因,一是可能因成绩比较差,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二是可能因某种原因导致思维受阻,心中紧张,提问时,结结巴巴或离题。对于这类学生,答疑前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若总是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不要随便批评或提别的学生回答,否则易挫伤其自尊心,扼杀学生积极性。教师应改变课堂气氛,如语气、态度的改变来消除其紧张心理,或将问题按思维程序分成有层次的引导性问题,化难为易逐步深化。从而鼓起他们答疑的勇气,如:用焦耳定律分析:“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电炉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热,为什么?”让学生用充分的时间思考后,回答时仍显紧张。我便将问题化为系列引导性问题:“电炉丝和铜导线是怎样连接的?”“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怎样?”“电炉丝与导线的电阻谁大?在通电时间相同时,哪个发热多?”这样,既便于思考回答和归纳,又增加了师生谈话时间,紧张心理不断清除,使之顺利完整的回答问题。

二、自卑心理的消除

有一类学生常常过低的估计自己的答问能力,感到自己的思维和表达不及别人,或已经思考出答案,却怕答错闹笑话,被老师批评、同学指责,因而丧失思考问题的信心,不敢回答问题,对这类学生,提问不宜要求过高,适宜于回答低技能问题,如概念的总结、表述、公式和定律的简单应用等。小结时,多鼓励少批评,即使对一些简单问题回答欠准确,一般采取由浅入深的层次式设问诱导启发,并注意从降低问题的难度方面,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提高自己的答问能力,增强这类学生答疑的自信心。坚持长期做下去,便能逐渐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调动其学习热情。

三、求进心理的激发

具有求进心理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能够围绕设疑内容仔细思考问题,并能较快的作出回答,适于回答有一定思考幅度的疑问,在其回答后,不必急于小结,要适当把问题引入新课题,让其从新旧知识存在的共同要素中,概括对于新知识的表现认识,或让他们变换思维角度,探讨不同的思考方法,让其思维正常发挥。如:我在讲并联电路的特点时,讲了并联电流的特点后,这样设问:“怎样求出电阻R1和R2并联后的总电阻R的大小?”有学生很快回答:“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可求出。”此时并不立即小结,而是进一步引导:“这个电路中的电流、电压都未知,能否求出总电阻?”回答是:“能求出,可以有U表示相同的电压,用欧姆定律分别表示干路和两支路电流i、i1和i2,代入i=i1+i2中,消去U,即可求R。”据此思路板书解答过程,并引导学生用此法证明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而且能运用这些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好胜心理的引导

好胜心理强的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由于激进导致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求答,导致答案欠妥当,甚至不着边际,离题甚远。在教学中宜对他们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如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解题方法的归纳等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欠妥当时,教师既不能附和其心理,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乱加指责或挖苦,应恰当指出由于思考问题片面或粗心而引出错误,并给于正确的引导,交给他们思考方法,以保护学习积极性,但不可对其进行过多的表扬,否则他们会悠悠飘飘然而自喜产生骄傲情绪。如:在讲完弹性势能概念之后,向学生提问:“弹簧被拉得越长,具有弹性势能越大吗?”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弹性势能越大。”“为什么呢?”此时学生不完整回答:“因为变形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呗。”就在学生自以为是时,我便发问:“如果超过弹性限度,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在这样发问之下,学生立刻意识到思考不周密,导致错误,答案不宜自明了。

五、逆反心理的摒除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9

大学体育的教育对象是高校学生,高校的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也需要实践教学,需要室内知识讲授也需要室外活动。因此,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知识性的教学,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机械的,没有积极意义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负担。体育教育因其特有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性,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通过高考的大学生暂时摆脱了升学的压力,身心综合发展的要求日益显现。他们对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人生的意义重新思考,不愿再为了分数而强迫自己学习。在学习时,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兴趣。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就愿意多付出时间和努力,不能引起兴趣的事物可能根本不愿意理睬。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显得更加重要,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特征,增强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降低活动的竞技性。由于大学一般都校园宽广、体育设施比较完善,用于教学的器材健全,学生能亲身参与的机会增多,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充满期待。一堂让学生充满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就能让学生心情愉悦,从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平等对待,满足学生的运动爱好。

二、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体育教学是一种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而且是室外活动室的重头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仔细听讲,更要身体积极参与。这种身体参与不仅是一种智力的参与,更多的是体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在老师完成讲解和示范以后,学生就要模仿和练习动作技巧。在模仿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和动作学习能力就会立刻展现在众人面前,这种学习效果检验的现时性、充分暴露性,会使学生产生被评价和对比的心理。这无形之中就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感到紧张。模仿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强的学生的优点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模仿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差的学生会表现尴尬,丧失信心,甚至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这是很常见的事。但是,大学生正处于成熟和幼稚之间,心理是脆弱和敏感的,如果教师合理引导,学生们就会提前做好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时就会不茫然、不慌张、不气馁、不焦躁,做到泰然自若,无所畏惧。如果老师不合理引导,对于那些动作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差的学生冷嘲热讽,就会加重学生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导致学生情绪失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教学细节,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他们在教学过程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活动。如果学生不会合理调节,其动作技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体育教学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要因势利导。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体育竞赛,由于竞赛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局面,在各种局面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和行为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体育运动参加者为达到目的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态,及时分析情况,果断采取对策,做出抉择,并付诸行动。因此,可以对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其核心是克服困难的能力。一个人的意志能力主要通过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意志力则主要通过克服困难来建立。在体育教学中,重点在于体育运动,而运动过程中人的身体总要承受一定的负荷刺激,因此在身体上、心理上就会出现各种超常态的变化,如呼吸加快、肌肉酸痛、疲劳过度和情绪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学生为了克服运动给人体带来的不适,达到教学目的,就需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这个付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顽强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环境和课程内容,适当提高要求等,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培养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球类是学生最喜欢的运动,教师可利用这点,规定学生完成一两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先完成者,优先选择。但对一些体质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要求,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如降低篮球架和排球网的高度,使他们体验投中和扣中的愉。

参考文献:

[1]李国璋.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模式[J].高教前沿,2011,(4).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10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99-01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技能培养的主阵地。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落榜的高中毕业生。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是一个重要社会层次,以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现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社会上所存在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中职教育的地位不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专学生的培养工作。中专生也对自己所受教育的特点与目的普遍模糊,有的学生对上中专有自卑心理,认为中专学生比大专院校生低一等,因而看不起自己,给学习和培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加强对中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针对目前中专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对中专生的培养,心理素质培养为重点,而赏识教育又是心理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赏识教育及其理念

赏识,在词典中的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并给予重视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愉快的感觉。赏识,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含义为:它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凡是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最初是由一位父亲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发现和诞生的,逐渐推广到老师、家长对学生、孩子的教育中,起初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自卑状态的学生们。

赏识教育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1)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2)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3)赏识教育是无限激发学生潜在内动力的教育。(4)赏识教育的奥秘是让教育者和学生的生命共同觉醒,共同成长。

二、赏识教育在中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赏识教育既是理念,也是方法,如何将赏识教育具体应用于实践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的过程。针对中专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赏识教育的理念及笔者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注意:

(1)强化职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正确的职业观。

中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动脑,又动手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即所谓“灰领”。“灰领”在人才的金字塔中,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阶层,即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不是少数精英所能够担当,必须是一个“数以千万计”的广大群体。中专教育就是培养这个广大群体的教育。这个群体的专业技能及整体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更快、更好地发展。

(2)加强心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大多数中专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败的阴影。这种失败的情结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影响了其内在的自尊与自信。然而,无论是在智力、体力上,还是处世能力上,自信心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便缺少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观积极性。

“赏识教育”则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发掘、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力与优势。其关键是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在学生中不排纵队,只排横队。要在学生中树立起与自己比,只要有进步,就是成功;与别人比,只要有特长,就是成功的理念。因此,要鼓励学生勇于正视自身的弱点,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不拿学生个体的弱项与他人的长项比,而是不断挖掘个体自身的优势与强项,培养其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赏识教育就是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通过发现闪光点帮助每个学生树立信心,在“我能行,你也能行,我们大家都能行”的大氛围中,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学会自我进步,自我赏识,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3)加强自律意识培养,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中专生活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往往昭示着个体独立特性发展的开始。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准备,一旦面临这种成长的心理跨越,常常会出现迷失方向的茫然感,而一些缺乏自律意识的学生则有可能陷入自我懈怠、松散不羁的状态中。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学会真诚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深入地了解并理解他们,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欣赏他们个性中所独具的优点。在理解学生、欣赏学生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进行自我约束的教育,鼓励学生相信自我,锻炼自我,挑战自我,增强自控能力,自觉主动养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并对学生在自律方面所取得的每一点滴的成功给予最大的关注和热情,真诚赏识学生在自我挑战中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坚信他们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4)强化人生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对自我信心的塑造以及自律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讲与人生理想、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明确了今后奋斗的方向,体悟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责任等,才可能调动起自身内在的潜力,激发出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在动力,从而客观明确地为自身定位,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将中专生活作为锻炼自我、塑造自我的坚实基础,好好把握今天,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