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13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1

   外延实验室的业务是对环保局在环境管理中某一特定的整体项目以合同形式提供服务,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状况和数据的真实准确情况必然影响到环保局的工作成效,因此,环保局有必要将现行有效的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延伸(移植)到外延实验室,对其业务开展全过程和质量保证措施的落实状况实施严格管理和控制。

   1.1外延实验室的资质管理

   根据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只有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才能够从事相关的监测业务。因此,地区级及以下的环保局对具有特殊性的外延实验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资质管理:第一、在采购服务的招标文件中提出服务资质要求及开展资格后审活动,设置入场门槛。一般的准入条件包括监测机构应具备实验室资质认定(Cma)资格或国家环保部颁发的运营资质证,有相应的项目检测能力或运营维护能力(设备厂家售后服务的授权、运营业绩等)和有足够的服务响应能力(保证样品的运输和分析时间符合要求、有故障应急处理能力等)。在招标活动中,环保局还可以对中标的监测机构开展资格后审活动,保证只有具备良好服务能力的社会机构才能参与环境监测活动。第二、以合同的形式对外延实验室的服务内容和业务资格进行规管。环保局可以在服务合同中对外延实验室服务项目的业务范围、监测能力、项目实施要求和运营服务内容作详细规定,形成服务合同的条款。合同的签订及条款的细化,保障环保局对外延实验室提供环境监测服务(履约行为)的过程监管可以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实施外延实验室的服务质量评级管理,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环保局可以对辖区内开展监测业务的外延实验室进行服务质量评级管理,对无法完成监测业务或提供的服务质量低劣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降低信用评级,甚至淘汰出环境监测市场等行政处分。

   1.2外延实验室的技术管理

   通常情况下,环保局可委托监测站对各外延实验室开展业务的整体项目制定出技术要求,包括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监测点位、监测频次与周期、维护的频次和效果、数据审核与质控要求、结果报告的编制等内容,并于服务合同条款中明确规定。各外延实验室也必须根据服务合同的内容及技术要求,制定监测方案或运营维护方案,经环保局审核确认后才执行。在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各外延实验室不能随意变更各技术参数。环保局也可委托环境保护监测站按照技术要求对外延实验室的服务过程监督管理,对发生的技术偏离展开论证、纠正,使他们能够切实当好专项“环境保护监测站”角色。

   1.3外延实验室的服务质量考核评价

   监测数据的质量是开放监测市场并购建外延实验室,实现监测站技术转型的关键。外延实验室在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并严格执行,接受环保局的质量检查或考核评价。它们必须分阶段向环保局提交质量保证措施的完成情况报告。环保局通过标样考核、实样比对等质控手段,结合日常监测过程中现场监督评价、数据审核、资料汇总等多项要素对外延实验室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保证它们的监测数据质量和服务质量。此外,环保局还可以结合各阶段的考核评价结果对服务合同的金额进行分期支付或扣发处罚,促进外延实验室提高服务质量。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2

一、物联网的现状和发展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智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和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管、控、营”一体化。近几年,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把物品相互之间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由此,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依然是互联网,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网络,将其用在物体和物体之间连接上,并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

二、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为了便于学校统一化管理,实验室会根据要求建立实验室资产台账,对仪器设备贴标签等,但主要是采用人工建立实验室资产台账,人工清点仪器设备,人工控制低值易耗品购置,人工贴纸质标签,实验教学环境人工控制等,这样不仅增加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负担,而且管理效率不高,统计数据错误率高,数据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1.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现状。仪器设备管理主要是通过纸质标签来实现标记,它信息量小,在干燥、湿冷环境下容易脱落、损坏。另外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借调都还是通过手工纸质登记的方式,造成仪器设备状态更新不及时,利用率降低。并且由于实验室规模的不断扩大,仪器设备熟练逐渐增加,实验室管理人员经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清点仪器设备的位置、状态、数量等信息。

2.低值易耗品管理现状。作为工科专业的土木工程实验室,实验课程开设较多。实验室的低值易耗品种类多、价格便宜、消耗较大并且消耗速度快,导致低值易耗品的管理难度增强。对于现今的低值易耗品还是完全依赖手工分类、手工入库登记、手工出库登记,这样操作不仅降低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记录也不够清晰明了,不方便及时的修改增加、删减的数据信息,也不方便查阅。

3.实验环境管理现状。对于一些实验项目和仪器设备运行需在固定温度和湿度范围内,人工控制不及时,对实验结果和仪器设备都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4.实验室安全防护管理现状。随着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安全,建立严谨的安防措施也是必需的。虽然现在通过校园网络很多楼道都投入了资金建立安防,安装摄像头进行监控,然后将数据传送给中控室。但是中控室的人员有限无法一直坚守查看,即便计算机录制下来监控数据,也会由于硬件资源不足,定期进行摄像数据清理,无法达到真正的安防效果。

三、物联网技术在土木工程实验室管理中的运用

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实验环境的监控和管理已在各个单位大量的投入使用,如何有效的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土木工程实验室管理,构建最优的管理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下面从实验室调度、仪器设备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实验环境管理和安防管理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

1.实验室调度。实验室比较多,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调度使用,需提供前台预录的软件系统,统一调配实验室,自动实现学生班级使用实验室时段,学生班级也可以利用空余的实验室,自动网络使用实验室,实现实验室的充分利用。当然学生自行参与实验室的使用,实验室设备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当出现实验室没有关门或者实验设备没有关闭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自动化,应用远程监控与自动禁闭系统,通过远程管理,自动关闭相关实验设备资源。

2.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标签等硬件设备不断发展,可以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等技术,随时随地地进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在实验室仪器设备上贴上存储有对应的仪器设备所有属性信息的电子标签,包括名称、类型、价格、出厂日期、商家、说明书等信息。利用读写器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读取仪器设备的信息,并通过互联网或者wiFi进行数据信息传输至管理服务器,实现仪器设备智能化管理。

3.低值易耗品管理。结合物联网技术的低值易耗品管理,可以实现低值易耗品自动分类管理,智能入库和出库,自动生成数据表方便查阅。甚至一些需要放置在特殊环境下的低值易耗品,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环境监测,使低值易耗品保存完好。根据管理中心的数据统计,进行所需低值易耗品购置,对物品贴上存储相应信息的电子标签,对物品类型进行分类,分别放置存储容器内,通过读写器扫描存储容器上的电子标签信息,可直接找到相应的低值易耗品,并可将出入库信息自动发送至管理服务器,充分实现低值易耗智能化管理,避免浪费和欠缺。

4.实验环境管理。土木工程实验室有土力学实验分室、建筑材料实验分室、结构工程实验分室、测量实验分室、力学实验分室,每个实验分室都会根据课程需要开设实验项目。普通的实验项目可以根据实验步骤直接进行操作,但是有一些对温度、湿度等实验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实验项目,就需要通过控制实验环境来进行实验。现今对实验环境的控制主要是人工进行,例如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实验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温度,但是人工控制不仅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实验精准度不高,达不到实验精准的要求。那么就可以通过物联网中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进行感应,利用ZiGBee、wiFi等技术传输有效数据来实时动态监测实验环境,达到实验精准的要求。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3

要】随着《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等相关条令条例的颁布,环境废水监测分析中的实验室规范被提升到更为标准化、科学化的层次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实验室规范等相关的规定在环境废水监测过程中的重要性。文章分析了加强环境废水监测分析对于保护环境等的重要性,介绍了基于实验室规范的环境废水的监测分析,并重点阐述了强化基于实验室规范的环境废水监测措施的落实等问题。

【关键词】环境;废水监测;分析实验室规范;监测分析

随着污染源普查、污染减排以及土壤调查等环境方面的宏观战略研究的开展,环境废水等专项重点的环保工作开展程度不断深化,环境监测技术的支持作用以及技术监督工作的作用日渐凸显。目前很多工业城市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总量增多、污染程度增加,给地表水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环境废水监测分析的实验室规范的确立,提高环境废水的检测分析工作的开展质量,建立并健全环境水质量的管理体制,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机构的整体质量的管理水平。

一.加强环境废水监测分析的重要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是我国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开始的初步阶段,当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方式还仅限于对样品最终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在实验室内开展的分析过程采用相应的质量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对现场采样以及其他环节的质量并没有采用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相关的环境监测系统逐步开展了建立优质的环境废水监测分析实验室以及计量的相关认证工作,从实验室内的组织结构、监测工作、监测人员、仪器设备以及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等方面,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质量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推动了环境监测行业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各大环境监测部门、实验室所具有的监测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等相关条令条例颁布,其中有很大部分涉及到实验室的内部机构及监测分析工作开展的质量要求,确立了一定的实验室规范,逐渐开始将全面化质量管理的相关科学理论延伸至环境监测等环境保护领域中,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则首次正式的提出了环境监测分析全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再次强调了实验室、环境监测站等要按照建设的标准规定,具备监测分析工作开展需要的相匹配的监测能力,对参与环境监测的人员的考核、上岗以及培训等做出了明确的实验室规范要求,要求实验室要树立起环境废水监测数据质量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确保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检测前处理、实验室内的检测分析、数据汇总以及综合分析等全过程内的质量管理办法和规范。

二.基于实验室规范的环境废水的监测分析

目前在环境监测站以及实验室内开展的环境废水监测分析工作依旧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情况,片面的重视实验室内的样品的分析以及数据的填表汇总,对所要监测分析的样品的采样、保存、运输、检测前样品的预处理以及信息的传输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统一规范的控制措施,直接影响着环境废水监测与分析数据的可靠性等。依据实验室规范等相关质量要求,提高环境监测整个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整体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是环境监测机构和实验室并将要重点强化的问题。

在进行环境废水监测分析过程中,污泥重金属监测技术是使用较为广泛的监测技术,在环境废水的监测分析中,污泥的再生处理以及利用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污泥以及它的再生利用所产生的物质含有的重金属极有可能对人体等造成较难恢复的危害,监测污泥中所含有的重金属的种类以及重金属的含量,对于避免这些重金属带来的危害是非常有必要的。德国某企业从事重金属监测设备的研究和生产已经长于四十年,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对于监测环境废水以及污泥中含有的重金属物质具有很到的监测准确性。

在进行环境废水监测分析过程中,污泥非加热脱水干燥技术也是经常使用的检测处理技术。需要进行检测的环境废水所处的污泥环境中,污泥的含水量可以高达48%,如果采用加热烘烤技术进行脱水处理,将会消耗很多的热能,带来过高的处理成本,同时烘烤脱水处理会产生二恶英以及臭气等造成环境污染。采用机械的方法进行脱水处理,不但成本低廉,还不会产生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二恶英以及臭气等。美国相关企业从事振动分离设备以及脱水设备的研究和生产已经长达五十年,具备了该领域内较高的研究和生产技术,最新的成套式机械脱水设备,脱水效率高出一般的机械设备的脱水效率的4到10倍,在环境监测站以及实验室中引入该项设备,对于环境废水监测以及污泥处理、再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强化基于实验室规范的环境废水监测措施的落实

基于实验室规范,树立起全员参与环境废水监测分析工作中的意识,环境监测全过程中涉及到整个监测机构、实验室所有的工作岗位,从监测设备仪器的采购到维护管理,从监测项目签订的合同的评审到现场的监测样品的采样,从实验室内的数据监测分析到最终数据的综合评价等。受到以往的质量管理带来的局限性的影响,主要是在实验室操作人员以及质量管理人员身上有着较为强烈的质量管理意识,其他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质量控制观念较为薄弱,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根本性改善,较难实现环境废水监测过程中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废水监测分析的实验室规范也成为了墙上的条令条例,而到不高效的落实。强化人人参与环境监测分析要采用多种手段来强化员工的意识,并制定出具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的运行流程以及标准,使每位环境监测工组者都清楚自己所在岗位上的工作要求、质量要求。

建立并健全实验室内的环境废水监测分析的质量管理体系,监测质量的有效保证,需要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支撑,采用技术文件的方式,将所有监测环节、各项工作以及各个部门以及实验室的环境条件等进行严格的限定,对每个环境监测岗位上的工作职责、每个监测人员的职责以及行为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等要依据相关的要求,建立起符合本实验室需求的质量管理等相关管理体系,从检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现场采集、分析测试以及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各个环节中落实技术文件的相关要求;开展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及管理评审等工作,结合工作的实际开展状况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质量体系以及相关技术性文件的及时改进。

总结

环境废水监测质量是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环境监测站以及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要从严格执行实验室规范入手,探索出加强环境废水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办法以及有效途径,保证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的高效运行以及持续改进,为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废水的再使用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伍崇珍.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排放监测技术及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 2011(14)

[2]张红朝.城市废水环境监测处理措施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1(01)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有机污染物;环境管理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问题越来敏感,近几年国家对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市、县级环境监测站都拥有独立的实验室,实验仪器配备齐全,检测的环境污染物种类逐年增加。有机污染物作为环境污染物殊的一类。其特点又能被人体经口、呼吸、皮肤吸收。含量监测一般是痕量级,其毒性也更大,实验分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机废气、有机废液及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物,但对环境实验室污染物处理及防治却一直得不到重视。骆娜等利用GC/mS检测出实验室内外空气中含有116种VoCs[1],有机溶剂残留量严重超标,可见具有环境保护职能的监测机构很容易就演变成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源。

1有机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环境检测实验大都是在通风橱内进行,大量有机溶剂被使用,在通风橱中通过排风系统直接排出室外,污染环境空气[2]。实验室内空气中存在一定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多数有机物可引起实验人员恶心、眩晕、意识模糊、供济失调等待症状,如正己烷是一种神经抑制剂,在低浓度下能引起头痛和缺氧症,正己烷慢性长期暴露的环境中能引起多种神经症状,表现为疲劳,肌肉无力等,甚至导致人中毒死亡[3]。例如,做卤代烃检测时,卤代烃有麻醉性,能使中枢神经中毒。

2有机污染物成分

有机废液成分复杂,远比一般工厂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成份多。有能力的监测实验室要求监测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80项,其中有机物污染物占绝大多数,还包括10项重金属。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绝大多数污染物是未检出,但在监测这80项时,就需要80种标准溶液和多种有机溶剂等。某些有机废物的排放可能会让该地区的本底值增加。

3有机污染物处理现状

3.1实验室未制度化管理

环境实验室的有机物污染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污染治理基本上还未有效开展。尽管按实验室规范要求,各实验室大多配备多种残液缸,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计量认证时需要,但实际操作时多数形同虚设,往往还是将废液往下水道倾倒,然后用水冲洗一下了之。有机废液倒入地下水管道,地下水管道长期受到污染。即使残液缸装满后如何处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地市级没有相应的有机废物处理中心。

3.2有机废物回收再利用未全面展开

不断有人提出有机废液回收再利用,杜绝污染,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但现各实验室工作量大,有机废物处理回收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物力,真正有机废液回收再利用的并不多,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大多是痕量级,对溶剂的纯度要求也非常高,多数实验室重新购买符合检测要求的有机溶剂,甚至购买高纯度的进口溶剂。有机废液的回收再利用少之又少。

4环境实验室有机污染物防治和管理

4.1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让环境污染物管理有法可依

国家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实验室的污染特点和防治途径,制定各类实验室的标准,对各类实验室要求强制配备污染处理设施,制定操作性强,简便实用的技术规范,出台相应的考核要求办法。将污染防治纳入标准化建设中,使之成为能有效解决实验室污染的法律法规。

4.2加强实验室制度化管理

有条件的实验室安装室内空气净化装置,残液缸收集的有机废液可根据有机废液的特点,采用焚烧法、水解法、氧化分解法、萃取法、蒸馏法、层析法等进行处理,废物处理需建立处理的规章制度,要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本实验室不能处理的废液,送往有废物处理资质的中心进行处理[4-5]。各市级有医疗废物回收处理中心,集中收集后进行处理。但缺少有资质的实验室废物处理中心,来处理各类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废物,这种现象在其他地区也存在。

4.3加大设备革新和推行技术,减少污染

实验室能力建设时,要有远瞻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置自动化程度高,试剂用量少的仪器设备,逐步用仪器法代替常规化学法,减少废液的排放量。另外,可从经济和较小污染角度考虑,对实验室有机废液回收处理,从而再利用。目前企业高浓度有机污水,回收再利用的比较多,环境实验室相比起来,废液没有企业排放量大,用大规模成套处理设备来处理不合适,有机废物处理的方法很多,但很多有机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去处理。有关部门可针对实验室有机废物排放特点,对回收再利用可进行技术革新,设备研发,从而更快速、高效、高纯度地回收有机废液,减少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4.4整合实验室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

以新疆为例,新疆各地区都在加强各县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建立县级的监测站,合理的选址,远离敏感区域,要充分考虑实验室污染问题,对存在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制定应急防范措施。同时重点应加强省级,市级中心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发挥中心监测站的优势,集中检测难度大、有机溶剂用量大、毒性强的项目,从而减少有机污染物排放。

5结束语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污染客观存在,特别是有机污染状况令人担忧,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随着环境监测任务量的加大而加大。我们所能做在当前污染的前提下引起环境高层管理者高度的重视,从提高实验室管理和依靠科技进步两个方面来实现实验室的减排控污。呼吁国家和当地政府应给予资金、政策的支持建立系统、全面、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治理措施。在倡导全面环境保护的今天,让环境监测站此类的实验室自身逐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真正做到绿色环保。

参考文献

[1]骆娜,等.医院和实验室室内环境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比较[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7):1102-1108.

[2]曹巍.环境监测中心站实验污染物的产生及有机废液处理[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1(4).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5

关键词: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控制管理

【分类号】:X832

一、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提上了日程。近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就是环境污染严重的证明,并且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专家提议在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这就引发了对生活环境的质量的激烈讨论。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指标直接决定了环境取样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而实验室标准物质是检测工作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对标准物质的控制与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们影响着结果的精度和质量。我们应当建立一系列措施,对实验室的标准物质进行受控管理。对标准物质进行控制与管理是保证实验能做出准确数据结果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的意义

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是一种或多种均匀的特性值物质,是实验室校验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所必须使用物质。对实验室进行环境检测其实就是对这些标准物质进行定量测量。保证其存在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不能影响到实验室的实验精度。这就需要我们定期对其进行控制与管理,使实验室的标准物质做到真正的“标准”。实验室标准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成分溶液,还有一类是多成分溶液。单成分溶液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酒精溶液、甲醛溶液等,多成分溶液如石蕊试剂等标准溶液。这些标准物质自身有一定的规律,会随着外界环境和使用操作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但是,如果外界环境使其保存不当,或者使用操作失误会影响到其本身属性,使其不能作为标准物质了。为了避免继续使用这已经“变质”的物质,我们应建立一套严格的控制管理体系。对其实验室标准物质进行定期测试,保证实验室的实验精度。

三、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控制与管理

3.1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相关制度和文件的建立

首先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文件档案。这是实验室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能让管理变得可续而有序,才能形成一种惯例,真正做到定期检查、定期排除实验不利条件。建立质量管理相关制度,首先对实验室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行为规范。指导实验室人员工作实践,避免因不合理的行为带来严重后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保障实验顺利有序的进行。对于实验室平常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在以后做实验时要告诫相关人员加强注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遏制不当行为。总之,尽我们一切努力,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保证工作质量。

3.2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的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验室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组织保障就是要求我们成立专门机构,监测和督查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工作,尤其是标准物质的保管与使用情况,保障其正常运行不懈怠。实验室的工作庞乱繁杂,没有固定的模式,实验室的相关人员也没有明确的分工等等。这一系列原因,影响到实验室的工作质量。成立组织机构,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对症下药。统筹管理实验室的人员、实验耗材以及标准物质,进行合理分工,保障实验室进度的情况下提高实验精度。并不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责任心。因为有了明确分工,针对每一问题都有相关的负责人员。一旦出现了问题,并不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在另一方面提高了整个团队的责任意识,更加尽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使得效率和质量均得到了提高。

3.3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的技术保障

受控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技术保障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必要条件,包括实验人员的素质、实验能力、仪器条件、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以及实验环境等等。无论在哪里,技术都是一个团队的关键。要提高技术,可以提高实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对其进行培训和强化训练,并借助考核方式督促其不断提升自己。还可以通过评比的方式,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实验室的态度不断朝着积极努力的方向发展。

3.4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配制与上机测试

在实验室测量时,免不了需要配制各种标准溶液,这是我们从事某项研究的基本技能。标准物质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管理控制。参照相关实验要求,我们需要完成标准物质的称取,完成高精度测量工作。然后对称取的物质进行配制,为以后的精确测量奠定基础。接着进行上机测试,验证我们之前所配置的标准溶液是否达到实验室的基本要求,这是标准物质配制的关键一步。只有上机测试合格了,标准溶液才能投入正常使用,否则,只能是废液。

3.5标准物质购买、验收和保存

标准物质的购买可由业务部分根据需要提出购买申请,经批准后予以购买。对所购买的标准物质,应当进行必要的验收。当标准物质证书或仿单上有存放要求(如避光、低温等)时,应按指定的要求保留。研究新方法或进行方法验证时,必需包含有使用标准物质进行验证明验的内容。标准物质应有专门的存放地点,予以明确标识,并由专人负责保管。标准物质一旦超过有效期必需立刻清理,并予以适当标识,不得继承使用。

3.6注重标准物质存放期间核查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基本建立了实验室的对标准物质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一部分是对该管理体系的维护和保障。标准物质核查包括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自身的纯度,检查它是否被环境和人为因素污染,确保其质量可靠、使用稳定。目前,许多实验室都使用大量的标准物质进行量值溯源和检测质量控制。此外,还要保证实验室的环境条件,营造一个清爽卫生的实验环境,对于我们进行实验标定的准确性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

标准物质是检测实验室用于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实现量值传递的重要工具。标准物质的量值经过权威方法测量,或由多个高水平实验室协同定值,具有很高的量值准确度。目前,很多实验室都使用大量的标准物质进行量值溯源和检测质量控制。如何对标准物质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物质的作用,成为许多检测实验室面临的课题。本文从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要求出发,结合笔者所在实验室的经验,对如何做好标准物质的管理进行探讨。作为影响环境检测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环境检测机构及实验室应建立标准物质的控制与管理体系。根据实验室标准物质管理需求,确定目的与内容。并通过岗位职责、权限的分解落实,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标准物质控制与管理,保障实验室检测质量,为指导环境治理工作奠定基础。

五、参考文献

[1]孙宝利,仝乘风,黄金丽,董一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7,15(5):45-47,

[2]何小军.室内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J].广东建材.2008,(10):103-105.

[3]iSo/ieC17025B1999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2001.5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环境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4-0206-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实践教育力度不断提升,加上高校的科研项目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包括各种实验室,例如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在一些实验室中使用了一些易燃易爆、有毒有辐射物质,由于操作人员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同时,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有的学生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料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和危害。当前实验室安全隐患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探究,注重实验室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实现对实验室的科学合理地利用。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与环境保护常见问题

在高校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安全事故主要来自于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实验材料的管理不当等,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于师生在实验过程中将各种实验废弃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带来环境污染。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

1.1实验室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在高校实验室的使用过程中,各种硬件本身存在安全隐患,也会导致安全事故增大。例如在高校实验室使用过程中没有从基础保障、环境保护、使用效率等方面对实验室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评估,加上实验室内部的一些设施设备老化、线路老化,因此出现各类安全隐患的几率增大。

1.2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体系是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前提,高校实验室是否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高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安排专业人员,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但是当前有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缺乏专业化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有的院校即使设置了安全监管岗位,但是安全监管人员没有及时发挥作用,对实验室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预防,而且对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不及时,最终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2.高校实验室环境无污染问题

高校实验室中对环境造成污染较重的实验室类别主要是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和生物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会使用各种试剂,产生气体等,在实验过程中师生将废弃物直接排放到空气和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例如在化学实验室中会产生一些腐蚀性较强的液体,硫酸就是其中一种,有的学生不按照规范对实验室废液进行处理,将其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中,不仅会对管道产生腐蚀,同时还会浸入地下,对地下水源产生污染。再比如在实验室中生成一些污染废气,例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气体,进入空气中,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明显的影响,但是长期排放到空气中会导致大气质量改变,对人体也会带来较大危害。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策略

1.高校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1.1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培养,及时更换设备。在高校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培养教师、学生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要积极加强对各种老旧的设施设备的更换,应该要配备专业化的安全监管人员,对高校实验室中的各种设备的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安全监管人员可以实行轮岗制,确保对高校实验室实时监管,对各种出现故障的设施设备进行更换,从而确保高校实验室的设备正常运转,减少由于设备故障带来的安全隐患。

1.2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善。第一,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的建立和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提升高校实验室运行水平、确保高校实验室使用安全的重要途径,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对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设计实验室使用规范,并且要求教师以及学生遵守,对实验室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杜绝与防范。第二,要加强对责任制度的完善。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该要设立完善的责任制度,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应该要对实验室安全事故负主要责任,从而能够引导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积极加强对实验室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现和解决。

2.对实验室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控制

2.1制定适当法规,提高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实验室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可小觑,高校应该要加强对师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明确对于污染物的处理措施和排放标准,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进行实验,减少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力度。

2.2适当购置和使用化学药品。高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化学药品的合理购置与使用,防止出现浪费。尤其是在化学实验室的各种制剂的选择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满足实验要求的产品,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推广微型实验方法,节约实验试剂,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对实验废弃物进行统一管理。为了防止实验人员对各种废弃物乱排放,在高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试验管理员要积极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使其养成自觉习惯对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理,另一方面实验室管理员也要对实验室进行综合管理,对实验室进行清洁,确保废弃物的排放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减少环境污染。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高校实验室建设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高校实验室是进行科研和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对此要积极加强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孩子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应该要积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专业的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实现对实验室的严格管理,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洪霞,潘新法,刘朋.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的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02)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7

关键词:环境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iSo/ieC17025技术要素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目前检测实验室的体系运行基本依照iSo/ieC17025的体系建立,同时作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申请外部认可(如CnaS)的依据。iSo/ieC17025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技术管理要求,保证了实验室体系既满足了通用质量体系的管理要求,也满足了实验室管理的技术要求。环境检测类的实验室由于涉及的检测领域广,样品的无法再现,对每一次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求更加高,实验室的质量体系管理工作需要做好细节管理。本文将从实验室需要重点管理的技术要素进行阐述。

1人员能力评估和维护

实验室人员的技术能力是实验室的核心能力。人员的要求在iSo/ieC17025中也是列在技术要素的首位。

1.1岗位说明

实验室对于不同岗位需要建立清晰的岗位说明和人员任职资格要求,可以参考CnaS不同应用领域的要求。环境实验室主要涉及CnaS-CL0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1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其中对于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年限有明确的规定,

1.2人员培训和考核

针对岗位要求对人员实施相应的培训,如化学类检测方法、标准,大型分析仪器原理和操作,不确定度评估等;以仪器分析人员为例,通过考核手段确认人员的能力,通常采用实操考(标准样品,留样比对,人员比对等)和理论考试,根据预先设的达标标准判断是否满足岗位要求,如不满足需重新培训,二次考核者不合格者,予以降级使用或劝退。

1.3监督机制

通过考核的人进入在陪期,期间被考核对象不能独立承担检测任务需接受监督人随时监督。完成在陪期后,经过监督报告确认是否可以转正式人员,如不能达标则延长监督期。

转正人员纳入日常的监督和考核计划(人员比对,盲样考核,留样复测,能力验证计划等),确保人员能力的持续保持。

2方法确认和方法验证

实验室开发新的方法时会用到方法确认和方法验证,两者的区别在于方法确认适用于非标准方法,实验室通过试验确定检出限,准确度等,方法验证是对于标准方法,实验室验证自己的技术能力是否能满足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无论是哪种方式,在实验室开展对外检测或者申请外部认证认可前都必须完成能力确认工作。方法验证/确认的报告至少包括人,机,料,法,环,测几个方面,人员能力确认同1.2内容,设备仪器的确认提供设备校准证书,校准结果核查等,物料确认可提供试剂/标准物质/采样耗材的验收记录,环境设施需提供测试所需的温湿度条件的保证设备和记录,方法的验证/确认包括方法中检出限,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加标回收率等。也可以通过参加外部机构能力验证计划和室间比对计划,具体见3。

3质量保证

实验室必须有质量程序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监控计划应该包括内部和外部计划两部分。对于环境实验室内部的质控计划应考虑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控制,采用的控制方式有空白分析、重复检测、比对、加标和质控样分析等;控制计划应包括对结果有效性的评价准则,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制作质控图,可采用是否超过控制线;如果有不确定度的项目,可直接进行判断;对于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结果判定,选择科学适宜的统计量进行判断。

实验室的外部质量保证手段主要可借助有资质的机构(如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提供者,当地技术监督局,卫生系统,疾控系统等)组织的能力验证项目和外部的室间比对。通过利用能力验证这种外部质量保证工具,识别与同行机构之间的差异,补充其内部质量控制技术,为自身的持续改进和质量管理提供信息。国内的机构如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北京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有限公司等都提供环境类的能力验证计划。

4物料和试剂的验收

环境实验室的耗材和试剂的种类比较多样,所以验收的方法和标准也不相同。验收分为外观验收核技术验收两部分,后者更加关键。通常试剂的技术验收,依据标准的要求对空白进行验收。实验室常常会忽略耗材的验收,包括滤膜,滤筒,吸附管等。其中滤筒需要进行金属的空白分析,如废气中铅的测定项目,需验证滤膜的空白值是否低于方法的检出限,否则该滤膜不符合要求;吸附管(活性碳、硅胶管、tVoC采样管等)除了空白验收以外还要参照标准验收采样效率和解析效率。实验室应制定作业指导书规范验收工作。

5量值溯源管理

实验室检测设备包括辅助设备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时,在投入使用前都应该进行校准。环境实验室涉及的设备众多,包括采样设备和分析设备等。实验室需判断必须校准/检定的设备,然后制定相应的校准/检定计划以及期间核查计划。实验室的标准物质经验收后也需要制定期间核查计划,确保使用时没有变质,且量值稳定。

六小结

综上所述环境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技术要点。文章只涉及重点原则,具体的实施细节需要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除此以外实验室还应从流程上进行优化,比如对检测的全过程进行分段管理,采样之后分样环节,前处理环节(试剂配制,标准溶液制备,样品前处理),检测环节实行专业的分工,这样更适合大型的实验室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专业水平。实验室需要根据iSo/ieC17025建立适合自身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强日常的监督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公司的文件制度,才能逐步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8

论文摘要:21世纪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难题,诸如人口的急剧增加、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等等这些全球化环境问题正在逐渐加剧。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高校是我国技术人才的主要发源地,因此,有针对性的在高校开展环境工程方向的教学和科研显得尤为重要。

21世纪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难题,诸如人口的急剧增加、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等等这些全球化环境问题正在逐渐加剧。而当前新兴的环境工程学科就是伴随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而开设的。环境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较看有较大不同,环境工程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有较高的实践性要求,因此建设环境工程实验室,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其次,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一环境工程实验室概述

按照国家教委对高等学校中关于本科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规定,依据环境工程专家多年实践经验,我校制定出了学科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在借鉴多所部级实验室培养人才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整理出一套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规模及发展方向的整体方案。依据环境工程学科的教学计划以及所需课程中专业基础课学时、专业课学时分配原则,环境工程实验室需要承担相应学时实验课。

为满足上述要求,具备了环境工程领域相关的实验装置、设备和实验条件。包括以下几个分实验室:环境化学基础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水处理技术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具备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样品分析等实验项目必备的仪器和设备;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等方面完整的实验设备与系统,如活性污泥曝气池实验系统、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实验系统、中和吹脱实验系统和袋式除尘器模拟装置、静电除尘模拟装置等;还具备研究实验和对外科技服务所必需的高精密分析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

二环境工程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实验教学环节的成熟和发展,实验室建设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也在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实验教学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维护措施,导致实验室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受到一些阻碍,总结归纳不利因素,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综合考虑实验室管理维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出以下几点细则。

2.1完善实验管理制度

首先,环境工程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实验管理制度,实验管理制度应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转为主要出发点,按照环境工程所设课程的大纲、教案、进度制定符合课程开设条件的相关细则,在实验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范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器材、实验环境的具体衡量标准,另外,还应对实验结果所形成的实验报告、抽样检查文档等文件信息指定统一的资料存档机制,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时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实验室规范以及实验室文档进行内部抽查和审核,由此来保证实验室的整体秩序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另外,任课老师应保证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实验的质量,多开展实验教学研讨活动,与实验室管理员合作指定符合课程发展需要的详细计划,并保证实验学时达到要求,实验中的实验仪器应至少保证90%以上的可利用率。另外,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应明确每位实验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以构建稳定且具有创新力、生命力的实验组织为中心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对于实验室的相关项目申报及审批、项目管理、经费申请及使用应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实验室应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奖惩细则,保障实验管理工作的有机运行。为实验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2.2构造网络管理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构造现代化实验管理平台,为实验管理人员以及任课教师提供便捷的实验管理方案,具体细则如下:实验员可以进行主机设备的登记,如登记仪器设备的编号、名称、型号、厂家、出厂号。从设备网络管理平台的设备变动栏目上,可以填写报废申请单。从数据分析栏目上可以进行快速查询,可以按编号、按领用单位、按领用人、按仪器名称、按型号、按规格等查询。实验员还可以查询到其他实验员所管理的仪器设备,便于申请调用;查询到自己所管理的低值耐用品,了解本期低值品录入情况,可以进行报表打印,打印统计表,明细帐。

2.3制定仪器管理方案

环境工程实验室由于其自身独有的工作特点,应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合理配置和需求,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发展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大型设备配置明显显示不足。在设备管理的采购方面,应尽量添加大型设备的投资,并针对大型设备开展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对大型设备实行专人管理制度,针对相关设备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指定明确的设备使用办法,使用前应预约,使用完毕后需保证设备的完好无损,管理员还需负责大型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正常使用,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对于降低设备的使用成本、规范管理办法都是良好的辅助作用。

2.4构建技术性师资团队

通过长期在环境工程实验室工作发现,实验室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因此,需加强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出一批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合作意识浓的专业技术团队,为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具体工作安排添砖加瓦。具体措施可以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工程知识业务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实验教师工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应指定明确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在试验工作一线做出突出成就的教师予以表彰,相关实验成果、研发成果、实践教学相关论文应与高校教学奖励、科研奖励保持一致。

2.5提升实验室硬件水平

实验教学任务主要是围绕设备完成,那么硬件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效果,因此,环境工程实验室必须不断提升硬件设备的整体水平,高校应加强对实验中心的整体建设力度,摒弃对实验室辅助教学地位的偏执认识,根据教学方案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硬件采购措施,保证采购设备能够与时俱进,满足日常学习实验的需要。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与2008年至今积极争取实验室建设资金共计400万元,实验室利用这批资金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换代、纳新工作,五年间供先后购置水分测定仪、环境检测仪、有机碳分析器、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多套实验器材,利用这些器材将我校环境工程试验的硬件水平提升到省级先进实验室的高度,通过这些器材开展相关课程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2.6打造开放型实验基地

实验室需要长期发展,就必须走出堡垒式的自我感觉误区,大多数实验室往往感觉自身建设比较完善,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发展的必要性,导致建设空间降低,人才流失严重,针对这一弊端,我校制定开放型试验基地的建设方案,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一方面实验室需对学生开放,将实验室的基本管理制度,设备的实际信息、操作规程,学生申请实验的流程办法以及学生完成试验所要提供的实验报告细则公布,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开放式实验环节中来,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实验室应与学校其他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共享,建立与其他实验室的合作关系,扩展实验平台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管理。第三,开放型实验室应多开展实验室宣传活动,组织讲座、研讨会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板报的形式对实验室多做宣传,促进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三结语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渐增多,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高校是我国技术人才的主要发源地,因此,有针对性的在高校开展环境学方向的教学和科研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工作多年,依附工作经验和自己的想法对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研究做以上总结和叙述,希望可以凭一己薄力为读者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邱馗,夏晓丹,孟丽君.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科学,2008.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9

1采样、布点

严格遵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监测点位的设置要视污染物情况、监测对象、条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监测时间,监测频次和监测方法。监测人员应严格遵守监测规程及要求进行采样,采样前按规范进行仪器校准并填写记录表,现场采好的样品应及时贴好样品标签,填好采样记录,按照规定方法进行保存,尽快运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做好交接手续,防止缺样、错样、沾污样品的现象发生。监测采样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全程序空白样、平行样、密码样、密码加标样等。

2减少分析误差

仪器、操作等原因都可能为监测过程带来误差,要想减少误差,就必须加强实验过程的监督和监管,并将监督监管责任落实到个人,各类监测报告的编写严格按相关规范进行,室内三级审核应切实发挥作用,不得流于形式。对监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所有仪器设备,由业务科负责安排由国家计量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按有关要求进行检定或按规定程序进行校准。

3做好质量控制

减少采样误差。为了减少采样误差或者在出现错误时可以及时查找,在采样时要注意平行样品的采集和保管、加密分析。通过对平行样本的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标准物质对比分析等,加强对于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定期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展开考核和评价,评价方以经验丰富的第三方为佳,以激励工作人员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专业技能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既要注重实验室质量控制,也要关注现场质量控制。通过在每一个采样点采集平行双样和空白样的方法,对采样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实验室内对空白样和样品进行平行分析的方法,对分析测试过程的误差进行控制。利用得出的结果,与允许误差作比较,从而推断采样和分析过程的误差来源。

4分析测试质量保证

实验室监测中有时可能会用到不常用的国际标准,此时务必要做等效性和适用性检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采用密码样、明码样、空白样、加标回收、平行样和人员方法比对等方式。校准曲线只能在其线性范围内使用,在使用中不得任意外延。使用原校准曲线至少应在分析样品的同时测定两个适当浓度(高、低浓度)及空白各两份,测定结果与原校准曲线相同浓度点进行校核,相对差值分光光度法应小于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应小于10%范围内。校准曲线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个月。质控样测试完毕,立即(限当日内)报告质量管理室,一经发现实验失控,立即寻找原因,重新对样品进行测试。

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文件管理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技术文件和记录支持。实验室进行操作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或相关技术文件执行,对过程中的原始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记录,建立现场采样规程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文件的可操作性。质量体系都是要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持续地改进,因为实验室内外部环境在随时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用户与监测业务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调整,相关的管理体系及文件也必须要不断改进以适应各种变化。实验室体系及文件都应当具备动态的适应能力,不断结合日常质量监督和内外审发现的问题,总结各方汇集的需决策信息,对需要改进的文件由专人负责整理,并组织质量管理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文件的修订,保证工作中的流程与操作能够与文件体系所规定的一致,具有绝对的可执行性。

6加强质量监督

实验室环境管理要求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163-02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学习过程中都不可或缺。随着计算机实验室使用率的不断提高,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成为各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则更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所有专业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与专业结合密切的具有职业特征的大量专业应用软件应运而生,高职院校中多数专业都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本专业的应用软件,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频率也继续攀升,因此加强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使其更好地适应教学、学习的需求成为各高职院校的要务。基于以上认知,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同时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体制不合理。要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高效合理的管理体制,但目前,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方面,一是管理人员存在很大问题,像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知识水平不高,学历偏低,缺少相应的培训机会,使他们难以适应现代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要求;二是在计算机实验室使用的过程中,各单位各自为政,只知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其使用,各学科之间壁垒的存在而忽略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是由于高职院校中学生群体层次参差不齐,对计算机的使用技术也各有差别,加上这一群体所具有的好奇心,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对计算机造成很大的损坏,最终影响计算机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2.实验室使用混乱。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或缺乏积极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经常出现仪器设备的购置缺乏合理的规划并且现有设备的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设备损耗过快或丢失等现象的发生。经常会出现有的计算机实验室学生多得容纳不下,而有的实验室却只有寥寥数人上课,资源利用严重失衡。

3.网络环境不安全。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人们从计算机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为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由于学校中的计算机实验室是在统一的网络环境中运行,一旦因为操作不当,或病毒入侵极易造成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

二、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所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科研、学习的正常进行以及设备的合理、充分运用。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认清以下影响因素:

1.人的因素。在计算机实验室中不管出现何种问题,最终离不开人的因素,因此要充分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所有人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认知,既包括对安全知识的认知,也包括对使用知识的了解。加强对使用者的培训与管理,包括用户和管理员。其中用户包括教师和学生。首先,教师是实验室使用的真正引导者,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合理地使用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因素;其次,由于学生具有的好奇心导致其对计算机实验室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学生无意识地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删除、破坏,会导致各种计算机病的泛滥,加大了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难度;最后,管理者是计算机实验室的直接维护者,他们本身的素质、知识水平以及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状况。

2.物的因素。任何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实验室离不开良好的硬件设施,即物的因素。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设备一方面由于实验室建设的资金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很多设备一般是不同时期批量购入的,致使实验室可能存在实验设备不足、设备陈旧、一些常规设备超年限使用以及计算机性能各有差别,导致设备的形态质量和运行质量差等问题,在客观上就降低了实验教学的质量。目前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化教学的普及使用,网络资源也可实现共享,但对于较大资源(如影像资源)来说,由于带宽不足等原因造成学生同时使用较慢,甚至会出现同一时间段访问造成的网络阻塞、机器无响应等现象,从而造成共享困难。

3.环境因素。在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中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建设,即环境因素,这一因素既包括软环境(计算机运行环境),也包括硬环境(实验室基础设施环境),这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成为计算机实验室顺利运行的载体。在软环境中可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连接,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网络的稳定性,这种结构不会因为一台计算机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网络通信,另外要重视硬盘保护卡的正确运用,来保护系统设置和硬盘中的软件,无论学生对硬盘进行怎样的删除、修改、以致格式化等操作,当计算机重新启动时,系统都会自动恢复到最初保护时的设置状态,断绝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途径。在硬环境中,实验室环境好坏,包括电压的稳定性、空气的流通性、卫生情况等对计算机有很大影响,所以要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必须保持良好的环境。

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综上所述,我们充分了解了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从这些主要的影响因素入手,来考虑其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1.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培训。要实现计算机实验室的合理化管理,首先要设定相关的制度,使教师、学生以及直接管理者都能有章可循。对于教师、学生而言可制定实验室正确使用的规章制度或规范,如有偿使用制度、科学使用评价制度等,明确其责任和义务,使管理人员做到依章办事;对于管理者而言建立科学的检查、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以此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作为其聘任、奖罚、提职的重要依据,明确个人在实验室使用中的权、责、利,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另外对以上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学习,提高对实验室的认识水平以及管理素质,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验(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63页)室的顺利、高效运行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本。

2.资金的投入。运行顺畅高效的计算机实验室离不开学校资金的大力支持,但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使得计算机更新速度缓慢,很多计算机的容量已难以适应高效的网络运作,且有的实验室消防设施不全,实验室用房紧张、散热环境不够等。而且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中技术性人才需求的扩大,其招生规模急剧增大,并且一些非计算机专业也需要与计算机知识融合,使计算机实验室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发展规模却赶不上前者的发展速度,因此必须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以满足教学学习的需要。

3.开放型校园网络的建设。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对网络的需求已经渗入到每一个教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且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电脑,在校园中建设开放型的网络,应开放系统软件,通过校园网架设相关的文件服务器,使每个人在学校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尽可能多地共享教学及其相关的软件资源,以满足各专业学生的下载需求。同时,尽可能把计算机实验室的功能向纵深方向发展,把其建成集教学、科研、信息等于一身的多功能应用平台。

总之,现代化的计算机实验室给用户以及管理者都提出新的要求,而且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基础性的工程,是各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只有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率,才能保障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完善、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及时发现计算机实验室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并加以解决,实现高效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路还很长,需要更多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使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毅.开放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1)

[2]陈雅,徐省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设备及实验教学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3]铁坤,杨影.关于改革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9)

[4]沈秀红.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及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9)

[5]马占英.高等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综合效率评估方法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6)

[6]边香玉.浅谈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实验室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