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十篇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十篇

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2:09

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篇1

关键词:中职体育;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中国分类号】G807.04

一、对“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有效率和有效益。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中职体育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职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结合中职体育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

二、有效的中职体育课堂教学

提出有效的中职体育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能力,这种有效性是指是在体育教师的授课和指导下,学生顺利完成体育课的课程,并在身心健康、体育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获得极大的进步。体育教师应摆脱传统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树立有效性的体育教学观念。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有效的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学生对体育项目感兴趣才能更有效的上好体育课。中职学生年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追求时尚和潮流的性格,他们比较关注流行的事物。体育教师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学习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比如街舞、形体、瑜珈等并不断的实施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习对体育课程的好奇心理,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此外,学生在刚开始上课时经历比较集中,如果此时讲授一些体育界的热门话题或者相关的体育人物进而一处教授的体育项目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挖掘学生潜能。学生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兴趣、特长和性格等方面。传统的灌输式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有些学生“吃不消”,而有些学生却“吃不饱”。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是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表现选择不同的教授方法和教授项目,为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提供发展创造空间。由于天赋的不同,每个学生都存在长处和不足,在某一体育项目上表现的“优”与“差”并不代表能力的高低,而只是学生的潜能不一样。教师应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充分挖掘学生在某一体育项目上的潜能。

3、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性策略要求:(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互动共享、教学双赢;(4)转变角色、健全人格。它要求教师转变4种角色:一是由知识的传承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二是由课程的接受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开发者和设计者;三是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四是由单一的管理者成为全面发展的启发者、点拨者和激励者。从教师角色看,上课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从学生角色看,上课是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和三维目标全面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目的是影响和吸引学生,使师生关系更平等、融洽,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从而创设生命论的课堂氛围。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策略。(1)注重课堂教学必须注入时代气息。课堂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并根据时展需要及时更新、补充,使课程具有动态性和生长性。(2)注重课堂开放性课程资源的筛选。资源必须科学处理、精心筛选,尤其是要精选那些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体育锻炼、发展有用的体育课程资源,从而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体验和生成。(3)注重课堂教学多科整合的和谐性。对突出体育学科特色,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有关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强化学生系统思维及多学科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促进体育学科综合化改革等。(4)信息技术的融合性策略。“融合”的要求是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整合。(5)反馈评价的综合性策略。通过自评和他评等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主动学练的兴趣和情感内化为主动学练的动力,从而提升学练体育的能力和促进学生体育科学素养习惯的形成。(6)整体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教学策略实施后的评价反思,目的在于总结策略的得失。只有通过整体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才能使教学策略更具有开放性、有效性、灵活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5、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体育教学重点是从体育教学目标的角度进行确定,一节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难点则更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个地方比较困难,据此准确找出教学难点。体育教学重点可以是一个面,而教学难点则是一个点。例如:如果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那么各部位协调有序地发力则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可以是一个技术点,也可以是某方面的能力,甚至是意志品质方面。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在深刻地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找出教学难点。体育教学的重点相对于难点来讲比较固定,而难点体现在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即使同一教材内容,难点也会因人而定。教学活动中,一旦难点被突破,学生就容易掌握重点,此时原来的难点就不复存在。

总之,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面对课程改革的“高原现象”,面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应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使体育课堂向着课程改革的目标迈进,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立明.再论国外有效教学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篇2

一、重难点年年依旧,忽略学情分析,建议因材调整

现象:在网络逐渐普及的今天,“无纸化备课”成为主流,很多地区和学校纷纷采用电子备课,从而使教师从繁琐的手写备课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钻研教材。但笔者在检查教师的备课资料时发现,电子备课虽然有反思,有重建,也有局部改动,但教学重点与难点这一栏目,却是年年涛声依旧,无一例外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剖析: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前提条件。但有些教师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只凭主观经验或者照搬以往经验,甚至直接网上下载,根本没有考虑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各校、各班和学生学习情况不一,教学重难点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如在一节“后滚翻”教学中,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团身滚动,难点是推手时机。但实际情况是:该班大多学生前滚翻基础较差,甚至连前滚翻的基本动作都没有掌握好,结果导致了一节课无法正常推进。因此备课前,我们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接受水平做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在平时具体的教学中留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找准符合学情的教学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手段,并在学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难点一成不变,缺乏技能剖析,建议适时变动

现象:现在学校提倡超周备课,即提前一周将课时计划备好。更有甚者,还有超月、超学期备课的教师。这样,教师早早就备好了课,各课教学重点与难点早已设定。虽然,在课后反思中也提到了动作技能学练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在后续教学中,并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进行有效剖析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也体现不出相应的变动。这样的难点设定,成了空中楼阁,一纸空文。

剖析: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现实与课前预设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是体育教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课前无法预料的诸多情况。所以,教学重点与难点也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着学生对知识、技术、技能的逐渐掌握而发生变化。即旧的难点突破了,有可能又会产生新的难点。其次,体育教师在制定下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时,要根据上一节课学生技能的学习情况和动作技能要求,对单元教学计划灵活地进行微调,或者适时变更新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不断剖析动作技能、适时变更重难点,更好地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三、重难点形同虚设,缺少教学跟进,建议针对突破

现象:目前很多体育教案存在“大而统”的现象。所谓“大而统”,就是体育课教案存在着较多的“大同小异”,即从课的开始到结束,无非就是跑一跑(绕操场跑步)、做一做(做固定徒手操)、听一听(讲解动作要领)、看一看(动作示范)、练一练(分组练习动作)、玩一玩(体育游戏)、抖一抖(放松活动),最后就是评一评(课堂小结)。这种教案放之四海而皆准,缺少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个性备课,更无针对难点的专项突破。这样的备课,形同虚设,自然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

剖析:为什么要在教案格式中的重要位置设立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栏,无非是把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为导航标,引领教师把教学重点、难点作为教和学的主攻方向。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程序,制订解决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步骤,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措施,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体育知识与技能。如教师在教授武术动作时,依据课堂进展和学生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边讲解边模仿、多角度示范(正面、侧面、背面)和分解与完整,甚至还可采用非正常速度进行示范等方法,使学生看清、弄懂和完全了解所学动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容易学会,并熟练掌握动作。当然还可以采取诱导法、分解法、迁移法以及增加辅助练习等,深刻剖析教学过程,巧妙化解教学疑点,彻底解决难点。切忌对重点难点心中没数,在教学中平铺直叙,缺少跟进,本末倒置,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四、重难点面面俱到,缺失提炼精简,建议突出重点

现象:在前滚翻教学中,某教师设计的教学重点为:团身滚动,难点是两腿均匀蹬地、团身紧、肩背臀依次着垫、推手及时和两腿并拢前伸等。在教学中,为了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教师设计了很多铺垫游戏和方法策略。纵然教师拉大嗓门,下足力气,处处“尽心尽力”,然而,由于难点太多,练习方法太多,教师教的散而忙,学生练得眼花缭乱。一节课下来师生都顾此失彼,无所适从。

剖析: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动作要点。教师把多个教学重难点放在一节课里,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本节课中,只要抓住“团身紧”这一难点,而不是过分强调两脚并拢、直腿前滚等动作细节。这样一旦解决了主要难点,就会促其掌握初步动作。该教师把学生多处的“病痛”安排在一节课中进行“诊治”,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得到的效果往往是“一病未治”。由此可见,备课时需要教师把握动作的结构,一一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清主次难点,紧扣关键难点,并以此为突破口,选用针对性强的练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重难点。对于一些不影响完成动作的小毛病、小难点等细节,可以暂时搁置,留在后续教学中解决,或通过辅助练习解决,而不是把多个重点、难点都放在一节课中去解决。

五、重难点混淆,缺乏理性把握,建议深刻理解

现象:在检查教案时发现,有一部分教案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同或相似。这除了教师应付检查而简单复制粘贴原因外,也是教师对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概念认识模糊,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制定教学难点之故。这样就会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无法准确定位,在教学过程中突发的教学问题就会难以应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剖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重点”是同类事物中重要的或主要的部分,“难点”是问题不易解决的地方。由此可见,体育教学重点可理解为动作技术结构或完成与掌握动作技术的主要和重要的技术部分,难点是突破重点的难处和关键部分,需要教师要下力气去教、学生要下功夫去学的部分。教学重点重在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相连,主要解决学生的发展需要问题。教学难点重在与体育动作技术结构的技能教学相联系,主要解决技术教学问题。教学的重点不一定是难点,教学的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当然也有二者相同的时候。根据笔者实践总结,准确确定教学难点,一般可从三个部分来制定,即学生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部分、学生感到危险和困难的部分以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育教学;高效课堂;方法;主体;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83-01

健康第一是当前初中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随着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的普及渗透,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接受而加以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只有打造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才能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强化对学生的体育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体育水平。作为新星中学的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体育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不容否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与文化课相比,体育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这些因素直接就影响到学生平时上课之中时常会有逃课、散漫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此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树立体育训练的意识,教育学生端正对体育课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参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强弱或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为大家都清楚,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行动。一切人的行动都是由人的意识支配着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目前,初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纳。但体育训练是会有波折的,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积极树立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而这一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要立足于平时的不断强化、不断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并构筑起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这个意识是主人翁的意识,可以改变先前那种消极的被动状态,变成主动的活跃、生机勃勃的盎然景象。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有助于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构建。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

众所周知,社会在不断地进步,过往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爱。其对实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利用人本教学理念对初中体育进行教学。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不能一视同仁,与其他同学进行统一训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进行充分了解,有针对性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对于女生而言,有的女生喜静,有的女生喜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其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喜动可以安排其打排球或者是做活跃性比较强的游戏等,喜静就可以安排其进行羽毛球、踢毽子等活动性相对较弱的活动。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人本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并使其兴趣和爱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优质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初中阶段体育教育教学更是如此。初中阶段体育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中重要实现的目标,体育教学难点是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对出现困难情况的预判。一般体育教学重点是从体育教学目标的角度进行确定,一节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难点则更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个地方比较困难,据此准确找出教学难点。例如:篮球运球的难点一般都集中在控制球的能力方面;耐久跑的难点则是学生克服极点坚持跑完全程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在深刻地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找出教学难点;体育教学的重点相对于难点来讲比较固定,而难点体现在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即使同一教材内容,难点也会因人而定。教学活动中,一旦难点被突破,学生就容易掌握重点,此时原来的难点就不复存在。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从而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合理开展。

四、小组合作,提高教学效果最大化

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篇4

关键词远程教育;小学语文;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72-02

1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方式得到创新,教育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远程教育资源利用高科技和现代教育设备,将教育资源信息化,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简单方式对课本内容进行灌输、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在传统教育课堂中,教师所能搜集到的教学资源有限,多数教师仅根据课文内容备课,对课文的生词、中心大意、写作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很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也非常低下。

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图像、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的优势,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远程教育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教学《四季》,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的视频,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每个季节的不同魅力。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增加学生阅读量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传播速度。因此,教育也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拓展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增加阅读量。教师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搜集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资料进行自主阅读。远程教育资源能够帮助教师获得符合学生特点和水平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如教学《触摸春天》,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熟悉作者对于春天的描写和感受,然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并向学生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文章或者诗词?”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有的说古诗《春晓》;有的说贺知章的《咏柳》通过柳树描写春天的到来,非常精彩;有的说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营造了一幅美丽的春的景象;有的提到朱自清的散文《春》运用多个角度描写春天的景象,堪称佳作……

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并将这篇文章与教材文章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春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再介绍一些关于春的散文和古诗,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赏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会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思维得到大大的扩展,m向对比不同作品对于春的描写。学生的阅读量得到增加,知识面得到拓展,都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4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课堂结构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会根据备课内容进行讲解,将本课学习的生词、课文的结构与中心思想等板书到黑板上,课文讲解完后会在黑板上板书一些课后题供大家复习巩固本课知识,要拓展的一些内容也会通过板书向学生展示,这都大大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教师如果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充分提高课堂效率,节约大量的课堂时间,使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还能够充分突出本课的课程重点,化抽象为具象,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在传统课堂上,对于重难点知识,教师往往会花费大量的口舌来给学生进行讲解,但往往效果不好,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够将重难点简单明了地展示给学生,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深刻地理解,增强对知识的印象。

如教学《鸟的天堂》,对于“颤动”这个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作者在描写时,为什么使用“颤动”而不是“抖动”或者“浮动”呢?这个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意图,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悟性较差的学生很难理解“颤动”这个词语使用的绝妙之处。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树叶随着微风轻轻颤动的情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风中颤动的树叶的美感,使学生对于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够充分优化课堂结构,突出课程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1]。

5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远程教育资源是凝聚国内外优秀教育学者的智慧而制作的,是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极大参考价值的教学资源。当前我国还存在许多经济、教育落后地区,这些地区教育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在远程教育资源的辅助下,贫困地区学生可以接受一流教师讲解的课程,当地教师可以在学习优秀教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远程教育资源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更新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受教育的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教学水平的差距。此外,远程教育资源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如教学《长城》,为了使学生对长城有更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长城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只阅读文字,不能深刻体会长城的宏伟壮阔和气势磅礴;通过图片和视频,仿佛置身其间,不禁感慨长城的伟大,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6结语

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增加阅读量,促进教育公平。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远程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上起到的应当是辅助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课堂节奏,把握课堂重难点,并实时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会导致学生整节课处于亢奋状态,对于重难点知识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虽然课堂气氛很高,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首先告诉学生哪些是重难点,使整堂课有张有弛,能够灵活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将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还能够弥补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使贫困地区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篇5

关键词:评价;体育课;教学目标

如何去评价一节体育课,经过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探索,我总结了如下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一节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评估的标准亦有所不同,同是一项学习内容的课,由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不同,评价的标准也有所差异。所以,一节好的体育课首先应该是教学目标表述具体、明确、清晰,具有一定的可观测性。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准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体育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材性质及其具备的教材功能以及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对教材性质、特点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体育学科水平和能力。

三、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体育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是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1.教学内容的取舍要合理。如,篮球教学内容,从篮球技术的角度来讲,包括多种多样的技术,每一种技术又包括多种练习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应该选取主要技术和关键技术,以此来带动其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掌握了这些主要的和关键的技术就能使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就能够参加比赛和游戏,享受到运动中所带来的快乐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与重新构建,使之符合这项运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2.教学的重难点应突出。就每一项教学内容而言,从掌握技术的层面来讲,每一项技术都有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重点和难点的掌握和突破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当通过教学,学生掌握了技术的重点,突破了技术的难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基本掌握了这项技术,提高了运动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中应突出重难点。

3.要善于从教材所具备的功能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一环节主要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了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探索;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能够“自学、自练、自评”的方向努力。

2.学生应有足够的身体实践活动,主要指充分体现了教、学、练、讲解、示范、模仿等体育学科特点,把身体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体能的关系,特别是教师在重视发展体能的同时,同样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为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多媒体技术;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104-02

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常会面临体育课程难上的问题,这是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小学体育课内容的实际需求。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手段过于落后,这就使其无法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应该积极实践新课改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以满足当前教学的需求。

1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无法长时间将注意力停留在某一事物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是每一位小学体育教师的困惑,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单纯依靠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进而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就会失去兴趣。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迎合小学生年龄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其对体育课感兴趣,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促使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想充分且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这也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地学习关于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得使用多媒体软件,并能为学生传授全面的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具有直观性,易于小学生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课方式是口述与板书相结合,通常只有教师认为的重点才会书写到黑板上,这样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的弊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能将重点知识系统化地呈现给学生,同时具有一定的直观性,易于小学生的理解[1]。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将重点的内容反复播放,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重点内容。

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在6~12岁,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缺少自控能力,很少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就导致体育教师在长时间地讲解动作要领时,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从而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语言转换成动画的形式,利用网上资源寻找能够切合课程内容的动态图片,这样就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具有全面性,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体育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动作要领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利用设问的方式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充分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小学生逐渐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视频等,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尝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

利用多媒体软件的直观形象性,能够解决课程的难点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还能利用自身的优势,使课程的内容变得直观且形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使动作中的重点与难点直观且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教起来省劲,学生学起来也容易。

如在讲授立定跳远时,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将正确的姿势展现给学生,同时也将错误的动作播放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功能,将动作放慢,将重点与难点动作画面暂停,再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还使学生深度掌握了动作要领,从而使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迎刃而解[2]。

建立独立的资源网库,实现网络教学当前,很多学校的主要科目都建立了相应的资源网,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体育教育,并建立独立的体育资源网,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教学的网络化。要想建立完善的体育资源网,就需要学校做到以下四点:

1)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影音,并使其丰富多样化;

2)将体育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教学软件充分融合并收集;

3)要完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的链接内容;

4)要保证其容易安装、下载和检索,并定期对网站进行更新与维护。

在建立完善的体育教育资源网站后,可以设立相关的服务系统,比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远程教学,建立QQ在线教学、在线解疑等,在第一时间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并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从而使资源网站发挥应有的作用[3]。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人机互动优势,通过互动培养合作精神充分且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促使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多媒体技术自身的优势,决定了其可以实现优越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人机对话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在教学课件中使用人机对话形式的软件功能,形成师生以及多媒体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比如在讲授足球课内容关于足球规则中的犯规及不正当行为时,教师可以设计仿真足球比赛,将犯规及不正当行为加入仿真模拟比赛中,由学生操作裁判的职能,设计犯规确认按钮,评定动作是否犯规。如果评定结果错误,给予遗憾的表情,并给予学生相应的解释;如果评定结果正确,给予赞的表情,并设立相应的惩罚选项,包括点球、任意球、黄牌警告、红牌罚出场,通过选择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足球的规则。教师设计动态游戏式的网页课件,使学生通过游戏掌握足球的技能要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充分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4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小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当中,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但是,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使用的“度”,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地利用在教学中,并与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融合,从而满足体育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闫冰.基于体育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体育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2(9):125-126.

[2]刘颖.多媒体教室的合理化建设与使用管理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21):54-55.

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篇7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课程 衔接 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一)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内容和支撑

中高职教育衔接与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前者是讲整体衔接、全面衔接,后者是局部衔接、重点衔接。教育的衔接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衔接,是外延较宽、边界较广的泛在的衔接,涉及中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课程衔接则是一种局部的、子项的衔接,是外延较窄、边界明晰的具在的衔接。从两者的关系看,教育衔接为课程衔接提供大的环境,课程衔接为教育衔接提供具体的内容和支撑。

(二)课程衔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高职教育与课程衔接的历史命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人的提高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第一,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科技的发展,使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进而转向知识密集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由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正在向第三、二、一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要求人才产出必须相应的顺应和支持。第二,从教育发展角度看,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拉抬受教育者的层次。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9.1%,2002年就达到了15%,2009年已达24.2%,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二是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软肋和伤痛,不仅低端的中高职衔接不畅,而且更缺乏向本科以上高端延伸的对接,形成了“断头”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

(三)课程衔接是由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决定的

第一,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姜大源先生指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第二,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课程是学生花钱上学购买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对学生来说,选准专业固然重要,但每天接触最多、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还是一门门具体的课程,它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第三,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实现之间的桥梁,其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涉世就业创造条件。如果学生三年的课程学完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却没有建构起来,那就是课程的最大失败,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失败。第四,中高职课程存在的问题急需通过衔接整合加以化解。正如《意见》中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这就从反面强调了衔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

(一)课程标准厘定不清

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是目标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标标准是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反映的是国家意志和社会期望对人才标准的统整;内容标准是输入性的,主要明确“学什么”的问题,即应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等;结果标准是输出性的,主要规定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什么水平和程度”。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课程标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目标随意性大。中职与高职课程目标缺乏深入研究思考,往往根据要求随意编写,凑上几条,并不能清楚地界定出有效目标,当然也就难以据此进行教材编写或授课,目标的无效和虚化现象十分普遍。二是中高职课程缺乏有机的衔接连贯。中职与高职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导致你教你的,我教我的,缺乏沟通整合机制。于志晶在《关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调研报告》中对“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学内容的了解”的调研结果:了解较多的占10.17%;了解一点的占51.69%;一点不了解的占38.14%。显然,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想实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很困难。

(二)课程内容重复严重

缺乏沟通整合与避复机制的中高职课程必然导致内容的重复。一是科目重复,即所开出的课程重复或雷同。如中高职旅游专业教学都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课程,选用的教材也基本雷同。有研究者指出:“特别是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相同率达80%以上。这就意味着在许多中职学过的课程,到了高职还必须重修这些课程。二是内容重复。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不下30%,甚至高达60%,而老师又不了解这些课程重复的状况,缺乏对教材的处置,只能照本宣科,一任重复继续,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学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课程结构因循陈规

课程结构包括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单一课程的内部结构两种。课程体系结构是指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比如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或必修课、选修课比例及其构成等。而当下的中高职课程依然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的学科化模式建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结构违背职业教育的规律,只能培养出“理论不着天、技能不落地”的“半吊子”人才。再从单一课程的结构看,其组织和结构形式,还是按知识体系结构教材、实施教学,先概念、后原理、再应用的老套路,完全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课程目标相背离。

(四)课程教材一仍旧律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和“脚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的中高职课程教材编写,在体例上一仍旧律,在内容上繁、难、偏、旧,在衔接上毫无作为。第一,在编写体例上,仍然是过去知识结构、学科框架模式,讲究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跟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教材完全一样,没有职业教育的特点。第二,内容上更是问题多多。课程门类繁多,教材内容超载,与学生的学力和课时形成尖锐的冲突;理论艰深,学而无用,构成“知识的难度和人的领会吸收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内容针对性不强,不适合职业岗位和能力培养需要,错位严重;教材寻章摘句、东拼西凑,多是旧内容的拼盘和杂烩,没有创新。第三,在衔接上,缺乏对接意识;内容上,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渐进、深化、提高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相互涵盖,撕掳不开,重复率高。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途径

(一)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解决课程重复设置问题

制定并出台国家课程标准,是应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困难和挑战,推进职业教育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发达国家与国际组织的通行做法。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协调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在改善教育质量的实践中发挥着导向、诊断、基准等作用,是连接教育质量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做到这一点:一是国家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应组织专家从宏观高度和顶层视野,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改革要求等,为课程设置明确画线定界。二是中高职院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坐到一起,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尤其是中高职联盟的五年一贯制院校更应如此。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避复、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可以较好地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三是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中高职课程的重复学习,关键在于缺乏对已修课程的认同机制。如中职生修完与高职接续专业的某些课程,并考试合格甚至有的已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认定、认同机制,到了高职这些已学过的课程得不到承认,还得重复学习。所以,采用学分或课程认同机制,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将能有效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问题。

(二)准确定位和整合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课程内容重复是中高职课程问题的“顽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第一,要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要依据教育大众化和门槛降低的现实,从两个层次教育人才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不同分野,然后再根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第二,要按层级和梯度原则甄选和细分课程内容。毋庸置疑,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的学历层级,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都是有区别的。应该有明确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尽管作为相邻层级它们又是联系贯通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认真分检、细化、定位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再据此编写出各自应知、应会的教科书。第三,强化教师对教材的整合处置力度。治理课程内容重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按照美国学者施耐德的观点,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忠实取向即机械地、原封不动地宣讲教材;适应取向指教师根据教材难度、深度等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进行适应于教学的变通转换处理;创生取向则是指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驾驭和处理。显然,我们反对教师忠实取向的照本宣科,提倡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和改造使用,这样可以规避许多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

(三)重构课程结构,实现衔接创新

这里的课程结构主要是指单一课程的内在组织结构,即课程实施的组织方式。姜大源先生所倡导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这种课程结构的代表。这种课程结构的本质强调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它符合职业教育所强调的“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涵看,它以工作过程(或任务)作为组织课程的载体,根据工作任务的难度、复杂程度、综合力度等,将其设计成课程学习的不同情境,如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情境n,各情境之间都是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的,构成一个系统集成的整体。一般来说,情境一较低级、浅易、简单,比较容易完成,它起着引进门的作用,更多的是熟悉和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和步骤的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新鲜体验和学习兴趣。情境二是典型的、中等难度的,但一定是能培养学生核心关键能力的项目,即有了这个项目完成的经验和能力,学生就基本上能够完成行业领域的一般的加工任务,达到企业职业岗位一般的规格要求。情境三则是综合性加强、复杂性更高的情境。到了情境n,就是综合程度更高的创新情境或迁移拓展情境,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智慧。这种以工作过程情境设计组织课程教学的结构,在衔接上也很便捷易行。一般来说,中职阶段只要完成前两个情境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就行了,后面的情境或综合性项目,留待高职再进一步深化学习。

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篇8

关键词:师范生;说课;能力培养

一、高师院校师范生开展“说课”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说课”,就是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各学科相应的教学规程,采用讲述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内,向教学同人或专家阐述个人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法的构想、对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的一种教学活动[1]。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开展“说课”训练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需要,是促使师范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1开展“说课”活动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水平

“说课”要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理论在“说课”中占有突出的、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整个“说课”活动的灵魂和核心所在。没有理论依据,没有理论水平,“说课”活动便没有分量,没有生命力,就演变成了简单的读教案活动。这就促使师范生必须去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并运用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和“说课”训练活动,从而避免课堂教学和“说课”训练活动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

2开展“说课”活动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理解新课标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为了把课说好、说活,师范生必须学习和把握新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所说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结构与特点、技术要求等,并要对学生情况、教法与学法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这样在说课过程中,学生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驾驭能力无形中就提高了。

3开展“说课”活动有利于提高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能力

目前,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相关课程教学论讲授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教育实习,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和掌握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流程,注重的是教学的外部行为模式规范。而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教育理论知识,是否具有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是未知数。“说课”训练活动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措施,是对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实际能力的有效检验。通过开展“说课”训练活动,不但可以让师范生零距离接触基础教育教学,尽早解决理论与教学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也给他们提供了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时间与机会,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师范生主动适应与胜任基础教育教学的需要。

4开展“说课”活动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说课”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说课的评价标准之一。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每一位师范生走上讲台、当好教师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是教师能力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说课要求师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能帮助师范生取得较好的说课效果,高师院校平时就必须要求师范生勤学苦练,努力探索,力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生动形象,为说课进而为日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5开展“说课”活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师生双向交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在一节课内,能进行多名师范生的“说课”训练,弥补了毕业前学生试讲机会有限的不足,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说课”和师生评课相结合,实现了双向交流,利于个人经验与集体智慧的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受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缺乏思想准备,师范生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措手不及,倍感尴尬。而“说课”活动一方面可最大限度地预料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指导教师和学生模拟提问,可培养师范生冷静地处理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应变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师范生开展“说课”活动的内容及策略

1说教学大纲与教材

说教学大纲,就是要说出大纲对本课时提出的教学要求以及自己对这些要求的体会和想法。说教材,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教材的地位、特点、技术要领及其作用,科学准确地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说课”时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清本节教材的内容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某册某节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清它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它对前后内容的承启及联系,主要介绍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了哪部分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的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它在整个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知识的来龙去脉,它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的形成方面有哪些作用,以及对将来的学习还会产生什么影响等,并据此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可以从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想实际等方面考虑,科学准确地确定出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讲述某一教材内容时,师范生必须认真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该教材内容的心理障碍,结合教材形成的特点、结构体系、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等,有针对性地确定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确定的依据要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思想特征等方面来说明。教学难点确定的依据要从造成学生难懂、难理解、难接受的原因来说明。重点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有区别,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重、难点确定后,要根据学生学习该门课的规律、特点及教学条件,说出引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与措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目的。

3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应说出“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主要从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材、设备等方面来说明。说学法,就是针对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说出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法来学习它,最重要的是从“说课”的能力目标、学生基础和年龄特征,以及教法选择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明如何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以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说教学小结与课堂反思

好的教学小结与课堂反思不仅能够反映教学的过程、知识的体系结构及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且能对加强学生感知、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小结与课堂反思是为了展示“说课”者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处理及“说课”活动的轨迹,听者可以借此更清晰地了解“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对教材处理的科学性及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并以此来评判“说课”者的“说课”水平。此外,教学小结与课堂反思总的要求是文字要准确、精练,要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富有启发性。

三、培养师范生“说课”能力的途径与模式

培养师范生的“说课”能力,基本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师范生“说课”能力的培养应集中时间进行,要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论教学的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论教学中增加“说课”训练内容,时间大约占教学论课时的四分之一[2]。其培养模式为:学生学习理论—专业教师辅导—学生自主训练—实践巩固提高。

1学生学习理论。从事教学论教学的教师应在师范生掌握了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学习了教学论以后,给学生做“说课”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专题讲座,并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教学实施建议等内容,把握所说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学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教学时应采取的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和媒体、教学时前后顺序的安排等,然后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说课”的特点,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说课的内容、要求及其问题等,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说课”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2专业教师辅导。从事教学论教学的专业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掌握“说课”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辅导学生完成说课中的说大纲、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小结与课堂反思等内容,并对各项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使每一位师范生均能准确熟练地说出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及其与上下节及整个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教学目标,说出所选择的教法与学法,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媒体,优化教学设计过程。

3学生自主训练。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说评训练,这是“说课”的主体和重点,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反复进行。自主训练要求学生既要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结构,又要说出课程结构中各部分的内容和组织安排与时间分配,使整个教学程序动态化。同时还要说出“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使教学有理有据。整个训练过程要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说,同时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评议、交流和总结,帮助“说课”者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

4实践巩固提高。“说课”终究是“说”,而上课才是真正的做,检验师范生教学水平和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是上课。上课不但能检验“说课”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为说好课提供反馈信息,同时上课经验的积累又可以巩固提高师范生的“说课”水平。同时,上课实践中出现的理论、技术等问题也必将迫使师范生进一步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学的成就感也必将激励师范生从事“说课”的信心和意志。因此,只有通过实践、评议和总结,才能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说课能力。

总之,“说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上好一节课的总体构思。师范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说课”的理论知识,积极投身“说课”训练活动,才能提高“说课”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实力,为早日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人民教师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育委员会.说课论:第1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0~145

[2]卢小柱.物理说课的必要步骤[J].物理教学,2001(5)

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教育课堂常规学习内容

城市文明的飞速发展,对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体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具体到怎样才能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规范的有效渗透,我将通过教学案例,结合数年教学过程的思考作分析。

一、体育教师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课堂上无时不在感染、影响着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喜欢观察、模仿身边的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的言行举止。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师,很多教学行为更直观,所以体育教师切不可不拘小节,把粗、懒、散等不良习气和作风当做一件小事。比如我经常见到一些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双手插到裤兜里,或穿牛仔裤进行课堂教学,这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意中地模仿,影响课堂效果;反之在课堂的整队集合过程中,一些学生一直在队列中说话、做小动作,这时如果教师一直以立正姿势面对大家,并直视这些学生,就会使他们因看到教师的严肃形象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时,往往就会转移注意力。

二、在课堂常规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规范的教育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都要有课堂常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和遵规守纪的教育有很好的效果。在课堂常规贯彻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出勤和考核制度,加强课堂组织性纪律性,严格审查请假的见习生情况,对一些因小问题就要求请假的学生进行教育。如一些学生因为锻炼过后正常的肌肉酸痛就要求请假,这时可以给这些学生传授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或讲一些体育成功人士的奋斗过程,以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三、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体操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体操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教初二年级女生的“跨越式跳高”时,很多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动作,但到一位稍胖的女生时,她对我说:“老师,我不跳。”我问:“为什么不跳?”她说:“害怕跳不过去。”我想,她的体育成绩一直不好,可能是对这个项目感到心里没底,这时我就适时加以德育教育,强调这个项目的锻炼目的就是在提高弹跳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并对她说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各式各样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相信自己,努力向困难挑战,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并结合她的情况适当降低了栏的高度,最终在一次次的努力尝试中,这位同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高度。

2.在球类项目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这项运动项目中,老师要处理好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特点与球类规则之间的矛盾,结合这项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数学。比如,在篮球课的教学中,对于各种违例及犯规的情况老师要严格要求,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总是在自己玩的同时忽略了老师的口令,这就要求在课前老师针对中学生个性特点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并结合球类集体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在比赛中让学生感受到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的力量和相互之间的配合,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在比赛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信任,在同伴出现错误时,不要盲目指责,要正确地对待裁判的判罚。

3.在中长跑项目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耐力性项目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秀意志品质。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普遍都反映中长跑教学难度较大,往往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究其原因,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特别是市区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从小没有吃过苦,而且文化课学业压力大,导致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耐力项目不同于球类项目,枯燥、乏味、单调,而且有不同程度的难受体验,所以体育教师在强调体育锻炼促进文化课学习功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德育教育。具体要深入了解,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但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分群体制定目标。自从我们洛阳市中招分数由原来的30分提高到60分以来,特别是耐力项目的分值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对学生实施鼓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讲清长跑的技术要点,对运动系统及身体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当中途出现“极点”时,应正确对待,克服困难,坚持跑完全程,以养成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

4.在体育比赛及体育游戏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此类项目中着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各类体育比赛及游戏项目深受广大初中学生喜欢,所以在组织此类项目的活动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体育比赛及日常的体育游戏一般都要有胜负高低之分,且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这就要求在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和游戏都是因为有规则的约束,才富有观赏性、艺术性和锻炼性。在组织此类活动时,教师要严格执法,让学生意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强调纪律观念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人在社会上生存的保证,也强调遵守校纪校规才能保证自己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征,体育学科中的教学、比赛和锻炼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有自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的品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产生综合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但也因为体育课多为室外课,活动范围大,受外界干扰因素较多,给教育目的的实施带来了一些困难,这就要求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去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杨军,如何上好体育课[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篇10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高中学生听力;听力教学策略

1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近年来专家学者关于听力理解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1.1听力是语言交际活动的核心,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

听力是语言交际活动的核心,是发展其他一切语言技能的基础。听力在信息交流和语言学习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王松华,欧美荣,2005)。赫尔德说过,耳朵是教授语言的第一位老师(转引自潘亚玲,2004:p127)。从语言角度来看,语言本身是有声音的。没有听就没有说,语言交流就无从谈起(王丽华,2002)。因此,听力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2听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外语教学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听力是高中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其他语言技能是否可以得到提高,也关系到能否完成高中英语素质教育的任务。高中英语素质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关键是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当前,高考成绩已不能作为衡量高中英语教学成果和学生水平的唯一指标。笔者认为,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就算学生英语水平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听力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先听懂别人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将你自己的想法有效地传达给对方。

听力在各类考试中尤其是在高考和中考中也在不断改革。广东省经过1997年和1998两年的高考英语增加听力测试试点后,于1999年开始使用国家统一命制的含有听力的高考英语试卷。2000年这种试卷又被吉、晋、浙、苏四省使用。2001年全国18个省市的高考出现了听力。随着听力测试的进一步推广,高考听力测试难度也必然会逐步提高。而近年来听力在中高考英语试题中的分值也有所提高,在题型、语音、语速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近年来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听力技能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2传统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的实证比较

“活动教学法”既符合语言学习的交际本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活动教学法”在提高教师“双主体”的交互性、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知识输入和输出的活跃性、以及课堂智力生活的有效性等方面均比传统教学法有较大的优势。

整个教学流程的活动设计都是以听为载体贯穿始终,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了眼下的热门话题“转基因食品的利和弊”,并品尝了转基因食品,每一个活动都具有生活性,整节课可操作性强。在听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1)听音辨词能力2)边听边作记录的速记能力3)边听边改正错误的分析能力等。通过阅读活动的加盟增加了语言输入的量,整节课体现了大容量输入输出的原则。整个活动流联系紧密,环环紧扣,讨论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学生作业的反馈,能看出整节课设计的有效性。

3英语听力教学整合课设计方法研究

信息技术与英语听力整合有三种可能的方法,第一种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要素直接来考虑,称之为综合设计;第二种是先不考虑信息技术,直接考虑常规教学条件下如何设计一节课的教学,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称之为应用设计;第三种是假定教学条件能够想到的都能做到来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称之为理想条件下的教学设计。第一种教学设计由于将信息技术当作教学要素来考虑,所以没有整合点,在本文不具备研究价值。下面,就应用设计和理想设计做具体阐述。

整合课设计的基本步骤:(1)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从教学目标中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定是从属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目标与重难点的连贯性、整体性。(2)对本节课的每一个教学重点、难点分别研究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解决办法的关键是要研究出合适的教学思路,即在教学条件只要想到就可以实现的前提下,每一个教学重点、难点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步骤。一节课中各教学重点、难点解决的好坏程度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指标水平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一节课的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水平,而其他的教学目标相对是次要的。(3)在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方法确定之后,就可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要将本节课的所有教学目标通过合适的教学步骤(环节、活动)来实现,应根据教学目标逐个安排教学步骤。在安排教学步骤时,凡是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目标,要按照在教学重点、难点解决办法中所确定的方法安排教学步骤。(4)对所设计的教学过程,逐个步骤分析是否存在整合点。整合点的分析应主要集中在教学重点、难点所对应的教学步骤上进行,对于其他的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教学步骤,是否分析整合点,要根据这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5)对于所诊断出来的每个整合点,逐个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可能的支撑模式。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支撑的模式问题:一个是从教学形式的有效实现方面;另一个是从教学内容的有效呈现方面。前者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有效支撑某种学习形式。

结语:本文立足于英语学科,针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比较薄弱的现状,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英语听力的整合教学设计,整合点诊断的方法,并分别给出多媒体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可行的英语听力整合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本文对英语听力教学所涉及的知识本体作了尝试性的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整合模式的基本方法提出了英语听力教学平台的设计构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程标准资源库英语卷[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