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十篇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十篇

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2:24

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篇1

关键词:信托,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

一、当前信托公司金融业务分类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信托公司是一类金融机构,其从事的金融业务分类目前没有权威的方法,监管机构、信托公司、社会中介机构各有标准。传统的分类方法有按投资人个数不同分单一和集合类;按委托人交付信托财产的形态不同分资金信托、财产信托、财产权信托;按受托人在运用信托财产时行使权利不同分委托人指定类和受托人代定类;按信托财产投资运用的领域分房地产信托、证券投资信托、基础设施信托等;按信托财产运用的方式分股权信托、贷款信托、受益权购买加回购结构化信托等。

这几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在于比较直观地反映了信托财产的来源与运用,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对监管层而言,最大的局限在于没有区分信托业务的金融特性,不同类型信托业务,其服从和满足的相应市场、监管规则是不同的,而信托投资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这些分类方法都没有从信托产生的原始节点出发高度概括信托业务的金融本质区别,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无法准确描述信托计划的基本收益风险特征,不利于投资者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由于受托人在各信托计划中承担的角色不同,信托资金运用的性质千差万别,投资者无法根据标准化分类判断信托计划风险基本特征,于是将信托计划风险和发行信托计划的信托公司信用等同考虑。

2.监管机构监管所依据的监管文件和信托公司业务特征不匹配,监管找不到关键症结。比如指定和代定的边界在哪里没有准确定义,信托公司展业时无所适从。用资产管理类市场与监管规则来衡量约束具有基础金融产品融资服务特点的行为,显然会发生监管行为错位以至无法对信托投资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的活动作出正确判断和监管选择。

3.不利于信托业务模式及时总结归纳,信托产品结构、监管、业务模式无法标准化,业务无法规模化。

因此,有必要从引导信托业务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设计具有本质性、针对性、概况性、前瞻性的分类框架。

二、信托公司金融业务的分类框架

(一)信托公司金融业务分类的方法论

本文分类方法从信托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从事业务的金融特征出发,以信托公司展业时在金融服务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和委托关系为依据,并根据金融机构从事业务时的利益取向不同对信托业务进行粗线条划分。

我们可以从社会生产和金融机构服务链开始分析,链条的左端是资金和财产的所有者,具有未消费完的可投资资产;链条的右端是吸收社会资金以进行社会生产的实体经济。各类金融机构一般在这个链条的某一点、某一段提供金融服务,即使是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控股集团,也是通过不同的子公司或有防火墙隔离的不同部门,以不同的业务规则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完成业务。在服务链的左半部分是财富所有者的人,为财富增值寻找投资标的构建投资组合;服务链的右半部分是资金使用方的人,为融资方设计金融产品并出售获取资金。在链条中还有从事促进竞争提高市场效率的中间人衍生服务(描述如下图)。这三类角色由于利益取向适用不同的准入资格、业务规则、风险控制和监管方法。

(二)信托公司金融业务分类框架和信托公司职能分析

根据业务实践和思考总结,我们认为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目前所从事的主要金融业务可分为三大类:

1.财富/资产管理类信托。是指以资金(或资产)盈余方的财富管理需求为起点设计信托计划,主要为寻求信托财产的保值或增值而进行管理,资金信托多以金融产品为投资标的,多采用以分散化投资和资产配置为手段的管理方法。体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宗旨,一般采取集约化经营模式,收取信托报酬。

2.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是指以资金需求方的融资需要为起点设计信托计划,信托公司募集信托资金投向是信托成立时已经事先指定的特定公司或项目的管理方法。

3.中间信托。是指非以财富增值为目的,也非为特定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为目的,而是发挥信托制度的平台优势,由信托公司作为中间人提供纯粹事务管理服务的业务,如职工持股信托、股份代持信托、表决权信托等。

其他围绕以上三类业务的咨询、顾问等服务业务非信托公司可专营,随业务发展无法以以上三类划分的新业务可归为其他类。以上三类业务的完成需要除信托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参与。

金融服务领域专业分工日趋精细,业务外包日趋普遍,除了混业经营环境下的金融控股公司外,各类专业金融机构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方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作为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无法完成全部的工作,需要会同社会外部金融服务资源共同参与。根据信托投资公司在各类业务中承担的角色不同也可分为三大类:

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日常运营管理人:在财富管理类信托业务中采用,即所谓主动管理模式;

纯粹受托人:在三类信托业务中均可采用,即所谓被动管理模式;

受托人+其他角色:在三类信托业务中均可采用。

此种分类方法是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信托投资公司作为一类金融机构如何发挥直接投融资功能的独特优势,以在混业趋势和全球化趋势下信托公司可涉足业务领域为立足点进行的分类,有利于从最根本节点把握信托业务实质。

从目前绝大部分信托产品的特征看,信托公司似乎横跨整个金融服务链通过信托计划将资金所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直接联系起来,是彻底的直接金融服务提供商。但仔细分析可发现绝大部分信托计划都是以资金需求方为业务触发点,基本为融资方设计融资方案,然后通过信托计划直接私募出售给资金所有者,本质上是创造了一个基础金融资产—信托计划并自身作为承销机构作营销。从利益取向上看基本上是融资方的利益人,从事的是公司金融和投资银行业务。内部组织架构和项目决策机制基本都是围绕项目展开。而监管机构似乎在作为保护资金所有方利益的人,通过严厉的监管措施来制衡信托公司,使信托产品尽量在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可以发现作为投资者人的财富管理业务缺失使信托市场缺乏内生的生态平衡机制。因此应当将信托公司业务按其承担角色不同分类,并建立内部的包括防火墙在内的利益平衡机制,财富管理类信托计划和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计划应当分别设立,适用完全不同的准入、决策程序和风险措施。允许财富管理类信托计划投资于自身和其他信托公司的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计划,并对外开发其他投资标的。对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计划初期应仅限机构投资者,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个人应通过财富管理类信托计划投资于此类信托计划。

三、分类框架对监管制度建设和行业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为有效监管建立参照系

目前所有的行业管理办法和监管文件都是参照国际惯例来拟订。国际上投资信托公司的业务模式主要以投资信托为主,相应的法规都是要求受托人如何勤勉尽责作好受托人和谨慎投资管理人,即分类框架中的财富/资产管理类信托(投资信托)。但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类别和国际上不一样,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发展阶段和独特的金融体系,信托公司实际上在从事直接金融的所有三类业务,以监管财富/资产管理类信托业务的思路来监管具有以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业务为主的信托业务难免出现药不对症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指定管理方式和代定管理方式是针对财富管理类信托业务的,在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业务中用此类标准区分和制定监管政策逻辑上不顺。例如某一个具体项目通过信托计划融资,由于项目确定按理应属指定方式,但项目和融资方式又是受托人推荐和设计的,受托人似乎又有代定的嫌疑,无法按一个统一标准衡量。

2.私募的定位和公募的要求相矛盾。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的发行实际是金融产品的创造过程,产品特征不同需要募集手段和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不同,由于对信托产品没有科学的分类,虽然目前信托产品是作为私募产品定位,但监管机构却选择最稳妥安全的公募监管标准要求信托公司进行信息披露。

3.分类监管的激励监管体系无法建立。对信托投资公司的分类由于没有从业务角度出发,很难将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规模做得大的公司和财富管理类信托规模不大但收益率高的公司在同一标准下比较。专注于一类业务的信托公司和综合经营三类业务的公司也无法在统一标准下比较。

4.产品无法标准化。当前各家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千差万别,无基本规律可寻,信托产品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基本分类框架的缺失导致信托产品无法标准化,业务无法集约经营。

因此,监管层有必要以三大业务分类为座标系,重新梳理监管文件,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制定相应的监管办法,对各类业务中不同的管理方式作明确的定义。比如可以把出台的监管证券投资信托业务的文件整合,按监管财富/资产管理类信托的标准出台“金融产品投资信托业务管理办法”,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比较成熟的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业务按金融产品发行的监管标准出台相应的“公司/项目融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指引”。对中间类业务信托公司纯粹提供平台和法律结构服务的业务出台“保管类信托业务指引”等。

其次,对各信托公司从事不同类别的信托业务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比如以基础金融产品的投资信托计划普遍授予资格,但对高风险权益类和衍生证券类投资业务区别准入。对有银行担保的成熟模式项目融资普遍授予资格,但对证券化、动产质押信托融资、证券融资等新业务区别准入。

最后,对不同类别信托业务建立不同标准的绩效评估机制和从业人员专业从业资格标准。

(二)有利于信托产品的标准化和信托公司走上集约经营之路

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篇2

关键词:信托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

中图分类号:DF4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30(2015)02-0021-07

信托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是信托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因为分别管理义务直接关涉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实现,而信托财产独立性系信托制度区别于其他财产管理制度的关键所在;如果对此项义务的设置不合理,将可能导致受托人滥用管理信托财产的权利或者在不同信托财产间有不公平管理的情事。故而各国和地区的信托法无不严谨规范,以昭慎重。我国《信托法》第29条和第27条第2款有关“受托人必须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并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以及“受托人将信托财产转为其固有财产的,必须恢复该信托财产的原状;造成信托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之规定,即为上述意旨而设。不过,上述所谓“分别管理、分别记账”的内涵为何,有待研究;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与信托公示之关系如何,有探讨之空间;受托人必须“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是否妥当,存有疑虑;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的法律效果之规定是否合理,值得商榷。鉴于此,笔者拟结合两大法系信托法的相关规定及学理研究,就上述问题略陈管见,以期对我国信托立法的完善和信托实务运作有所裨益。

一、信托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内涵

依我国《信托法》第29条的规定,受托人必须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以及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但何谓“分别管理、分别记账”,该法却没有明文规定。不过,根据《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18条关于“信托计划成立后,信托公司应当将信托计划财产存入信托财产专户”的规定可知,对集合资金信托而言,设立信托财产专户即为受托人将其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分别管理的方法。至于单一资金信托和以资金以外的其他财产设立的信托,受托人如何分别管理信托财产,在我国信托立法上无明确规定。

考察两大法系的信托法,关于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内涵存在着差异。在英国,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意味着受托人应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以及其他信托的信托财产相分离和为必要标示,除非其获得授权,才可将信托财产与其他信托的信托财产相混合而置于一个独立的资产集合中。①在美国,《统一信托法》第810条第(b)、(c)款规定:“受托人应将信托财产与固有财产,分别管理。”“除非依(d)款另有规定,受托人应标示信托财产,使信托利益在可行的范围内呈现于受托人或受益人之外的第三人所持有的记录上。”《信托法重述》(第三次)第84条更明确规定,“受托人负有指定或标示信托财产的义务,并应使信托财产与自己的固有财产分离且在可行的范围内,对该信托财产与其他信托的信托财产加以分离。”可见,英美信托法上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包含将信托财产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以及其他信托的信托财产相分离、将信托财产为标示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在日本新《信托法》中,依第34条第1项前段规定,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是指“信托财产与固有财产及与其他信托的信托财产之间,应依财产之区分而分别管理。”至于受托人如何分别管理信托财产,该条还进一步作了如下列举式的规定:(1)对应为信托登记或登录的财产,分别管理的方法为该信托的登记或登录。(2)对不能为信托登记或登录的财产,若其为动产(金钱除外),应以外观上可区别为属于信托财产的财产、固有财产以及其他信托的信托财产之方法为分别管理的方法;若其为金钱或上述所列动产以外的财产,以促使其计算更加明确清楚的方法为分别管理的方法。(3)对法务省令规定的财产,以法务省令规定的方法为分别管理的方法。②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在第24条第1项则对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内涵作了规定,即“受托人应将信托财产与其自有财产及其他信托财产分别管理。信托财产为金钱者,得以分别记帐方式为之。”可见,该法仅对金钱信托设定了分别管理的方法,而对其他财产设立的信托,受托人如何分别管理信托财产,并无明文规定。

相较而言,英美信托法上将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内涵确定为将信托财产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以及其他信托的信托财产为分离和对信托财产为标示两个方面的内容,有利于确保信托财产独立性这一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之立法意旨的彻底实现,值得肯定。但其未对受托人如何“分离”和“标示”信托财产作详细规定,而仅用“必要”或“可行的范围内”加以概括,则不利于客观地判断受托人是否善尽分别管理义务。日本旧《信托法》与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关于受托人分别管理信托财产方法的规定相似,除以分别记账的方式标示作为信托财产的金钱外,对其他信托财产分别管理的方法未设具体规定。在学界,有学者主张如信托财产属于非代替物时,因在交易上系注重其物之个性,无法以同种类、同品质、同数量之他物相代替,自不需有特别的分别管理方法,而如信托财产属于代替物时,因在交易上仅着眼于该物所属的种类,得以同种类、同品质、同数量之他物相代替,故必须与其他财产为物理分离而保管之,或于信托财产上打刻其为信托财产之标记。③也有学者认为分别管理义务并非信托制度本质上的要求,只不过为期能达到保护受益人利益的目的,始特别予以例示,因此,在判断受托人是否善尽分别管理义务时,应依信托目的及当时社会的一般观念,加以综合判断。④但日本新《信托法》则如上所述区分不同的信托财产,明确规定受托人分别管理的不同方法,显然有利于受托人善尽分别管理的义务,以杜疑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信托法》可参酌英美信托法上关于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内涵,将其界定为受托人应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以及不同信托的信托财产相分离和将信托财产为标示,同时采鉴日本新《信托法》有关受托人分别管理信托财产方法的规定,根据信托财产的不同类型,分别规定受托人分别管理信托财产的方法。

二、信托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与信托公示的关系

所谓信托公示,是指于一般财产权变动等的公示外,再规定一套足以表明其为信托的特别公示。质言之,在制度构造上,可谓其系在一般财产权等的公示方法之外,再予以加重其公示的表征。⑤我国《信托法》第10条关于“设立信托,对于信托财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信托登记。未依照前款规定办理信托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手续;不补办的,该信托不产生效力”即为对信托公示所作的规定。尽管该规定与日本新《信托法》第14条、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第4条有关信托公示的规定内容上有所不同,例如,日本新《信托法》第14条规定:“以不登记或不登录就无法以权利的得失或变更对抗第三人的财产设立信托的,不为信托登记或登录,不得以该财产为信托财产对抗第三人。”但这些信托法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在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之外,再设计一套信托公示制度,换言之,将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与信托公示予以分别立法。考其立法意旨,不外乎为确保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信托法设有诸多强行规定,例如信托财产不属于受托人的破产财产、对信托财产不得强制执行等,这些规定均关系到交易上第三人的利害,因此,为保护交易安全与第三人的利益,设计了一套信托公示制度。⑥

不过,在英美信托法上,却未如同大陆法系信托法在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之外,另行设计一套信托公示制度。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规范,使受托人可以清楚地向第三人揭示其财产管理人(即受托人)的地位,且第三人仅可以所指定或标示的信托财产之外的财产作为受托人个人债权的担保。⑦如受托人违反将信托财产分别管理的规定,信托法将科以相应处罚。⑧因此,一般受托人多会遵守这些规定。受托人如切实遵守,对潜在的债权人而言,受托人所持有的财产哪些是信托财产,哪些是可以满足其债权的责任财产,债权人自得以区辨,而仅就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来评估交易所生信用风险。⑨此外,现代市场中商事信托的普遍性已逐渐超越传统信托,而商事信托多以金融机构(如银行或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这些受托人不但财务状况佳而不易破产,而且金融主管机关对其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包括信托账户与账册的分别管理,因此,与其交易的债权人多可轻易核查其财产状况。⑩

笔者认为,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具有信托公示的功能,信托法在此义务之外,另行设计信托公示制度显得多余。因为从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内涵而言,英美信托法将其确定为将信托财产为分离和将信托财产为标示两方面的内容,而“将信托财产为标示”实质上是对信托财产予以公示。诚如有的学者所言,“英美法上虽未明确强调信托财产的公示,似有透过分别管理义务的落实,而实现信托财产公示的目的。”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上,虽然课以受托人分别管理的义务,但此义务的践履却需借助于另行设计的信托公示制度,如日本新《信托法》第34条所称“应为信托登记或登录的财产”包括哪些财产,则应依据该法第14条有关信托登记或登录的规定加以确认。而这种信托公示制度本身却仅对少数信托财产(如不动产、船舶、航空器等)的公示及其对抗效力作了规定,并不包括所有的信托财产。因此,对未定公示方法的信托财产,有无独立性、可否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学界和司法实务中争议较大。而此种争议产生的根本原因,便在于这些信托法将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与信托公示分别予以立法。难怪有学者不无疑惑地指出,如何将分别管理与信托公示加以有效的结合,为必须考量之课题。若从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包括对信托财产为分离和标示的内涵出发,对信托财产的标示作具体规定(实际上日本新《信托法》第34条已有此种规定),则既可避免另行设计信托公示制度所带来的争议与疑惑,又可以节约立法成本。

总之,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能够实现信托公示的目的,信托法在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之外,不必要另行规定信托公示制度。我国《信托法》未来修改时,宜删除第10条关于信托公示的规定,而完备第29条有关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规范。

三、信托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排除

信托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可否以信托文件加以排除,这涉及到此义务属于强行性规定抑或任意性规定的问题。从我国《信托法》第29条的规定来看,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不得以信托文件排除适用,应为强行性规定。但根据《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2条关于“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为受益人的利益,将两个以上(含两个)委托人交付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运用或处分”和第3条关于“信托计划财产独立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信托公司不得将信托计划财产归入其固有财产”的规定,在集合资金信托情形下,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能否以信托文件排除适用不能一概而论。即对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与信托计划财产分别管理而言,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为强行性规定,不得以信托文件加以排除;而对信托公司管理不同委托人的财产而言,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为任意性规定,可以信托文件排除适用。

在两大法系信托法上,对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排除存在不同的态度。在英国,信托财产必须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相分离,但受托人在获得特别授权的情形下,可将信托财产与其他信托的信托财产相混合而置于一个独立的资产集合中。可见,英国信托法上仅信托财产与其他信托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的义务可以排除适用。在美国,《统一信托法》第810条关于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规定属于该法第八章“受托人的义务与权力”的规范,而该法第八章一开始即指出“本章规定除非是关于受托人应向受益人报告其管理状况的义务,以及受托人应依信托宗旨和为所有受益人利益而诚信行事的基本义务外,均可因当事人信托条款另有约定而被排除”。但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是否属于上述“依信托宗旨和为所有受益人利益而诚信行事的基本义务”,进而可依信托文件予以排除,在学界和司法实务中存有争议。不过,该法第810条(d)款规定:“若受托人的记录明确指出个别受益人的利益,受托人可将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信托财产作为一个财产整体进行投资。”由于财产组合投资比单一财产的投资更为经济和减少风险,因此,即使此种行为违背传统的信托财产分别标示规则,也为法律所允许。而《信托法重述》(第三次)第84条的注释则指出,“信托条款可允许信托财产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相混合”。“同样地,信托条款可授权以受托人名义控制信托财产而不指出特定的信托,或者甚至根本不表明该财产属于信托财产”。“惯例或信托的特性也认定一项信托财产与另一项信托财产相混合是恰当的”。据此,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应属于任意性规定,可以信托文件甚至惯例加以排除。

在日本旧《信托法》和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上,受托人分别管理不同信托财产的义务为任意性规定,而分别管理信托财产与固有财产的义务则为强行性规定。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第24条第2项规定:“前项不同信托之信托财产间,信托行为订定得不必分别管理者,从其规定。”即明定受托人同时或先后接受两个以上信托时,关于信托财产间的管理,可由信托当事人以信托行为约定排除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但依日本新《信托法》第34条第1项后段关于“但是,信托行为中有特别订定的,则承认之”的规定,该法已将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修改为任意性规定,无论受托人分别管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的义务还是分别管理不同信托的信托财产义务,均可以信托行为加以排除。

笔者认为,对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能否以信托文件予以排除,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形分别对待:对受托人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分别管理而言,应为强行性规定,不得排除适用;对受托人将不同信托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而言,应属任意性规定,可以排除适用。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信托制度的特质而论。信托制度的特质在于就信托财产,受托人享有“形式上之所有权”,而受益人享有“实质上之所有权”。然信托财产一旦消失,“实质上之所有权”即为消灭,受益人将不再享有信托法之特别保障。信托财产消失固有可能出于物理原因,但最大可能是受托人出于故意或疏忽未能保持信托财产与固有财产的分离独立,致无人能辨识何者为信托财产。因此,信托法对受托人将信托财产与固有财产分别管理应作最为严格的要求,不允许当事人以信托文件排除适用。而允许当事人约定对不同信托的信托财产混合运用,如将不同信托的资金进行集合投资,只要在信托账簿上载明每一受益人享有的份额即可,不会影响信托制度的特质。相反,此时有利于实现受益人利益的最大化,显现信托制度的弹性与效率。

其次,从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规范目的角度观之。法律规范强行性与任意性的界定,必须考量规范的目的,即该规范背后所隐藏欲保护的利益性质,加以区分。倘若规范背后仅涉及当事人利益,自可由当事人加以取舍处分,反之,若尚涉及当事人利益以外之公益或第三人利益,则不能由当事人以约定排除规范之适用。如前所述,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具有信托公示的功能,而为此公示之目的在于保护交易安全和第三人利益。若允许当事人以信托文件排除信托财产与受托人固有财产分别管理的义务,将使与受托人进行交易的第三人无法判断何者为信托财产,恐对第三人产生不利。因此,信托财产与受托人固有财产分别管理的义务应界定为强行性规范。而信托财产相互之间分别管理的义务,不涉及公益或第三人利益,基于私法自治原则,如当事人另有约定不必为分别管理,应尊重其意思。

再次,从法律政策层面考量。在信托关系中,受托人对受益人负有忠实义务是为达成信托目的的关键所在。由于受托人对信托财产有管理处分的权限,如不针对受托人处理信托事务时,自己或第三人与受益人有利益冲突的情形加以规范,将有害于受益人的权益,并违背信托的宗旨。因此,在受托人的义务群中,信托法最强调忠实义务,要求受托人处理信托事务时须以受益人的利益为唯一的考量。不过,受托人于信托关系中,对信托财产的控制及对信托事务的熟悉均远胜于受益人。故而受托人利用此种不对等的地位,将信托财产与固有财产相混淆的诱因极大,为防免受托人因此违反忠实义务,实有必要将信托财产与受托人固有财产分别管理的义务确定为强行性规定,不允许当事人以信托文件排除。而受托人将不同信托的信托财产相混淆的诱因,远低于将信托财产与固有财产相混淆之诱因,所以对不同信托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的义务,在法律政策评价上,宜和信托财产与受托人固有财产分别管理的义务有所不同,可允许当事人以信托文件加以排除。

四、信托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的法律效果

依我国《信托法》第27条第2款的规定,受托人违反将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分别管理义务产生的法律效果为恢复信托财产的原状和赔偿信托财产的损失。但若受托人将信托财产与固有财产相混合而获得了利益,对此利益应如何处理;受托人违反将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分别管理义务的损失赔偿责任,适用何种归责原则;受托人违反将不同信托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的义务,法律效果又将如何,该法均未作明确规定,《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亦未规定。

两大法系信托法关于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的法律效果规定有所不同。在英国,若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则于其因此取得的利益或财产上产生拟制信托;对未经授权的行为造成的信托财产损失以及因其违反义务所致信托财产价值的减少,承担个人责任。依美国《统一信托法》第1001条第(b)款的规定,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时,法院可以“(1)强制受托人履行义务;(2)制止受托人违反信托的行为;(3)强制受托人以赔偿金钱、恢复财产或其他方式予以救济;(4)要求受托人记账;(5)指定一个特别的受托人控制信托财产和管理此信托;(6)命令受托人暂停职务;(7)根据第706条解任受托人;(8)减少或拒绝对受托人补偿;(9)在遵守第1012条情形下,使受托人的行为无效,或强制在信托财产上设立优先权或拟制信托;追及被错误处理的信托财产并恢复此财产或其所得收益;(10)命令为其他适当的救济。”关于上述第(9)项的内容,该条的注释特别指出,“法院撤销受托人的错误行为不得损害根据该法第1012条受保护的善意买受人的利益。”而在日本,根据新《信托法》第40条第1项、第4项规定,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导致信托财产受损失或产生变更时,受托人应负损失填补或回复信托财产原状的责任;该责任除非经证明为分别管理却仍产生损失、变更,否则不得免责。在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第24条第3项、第4项对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的效果作了规定,即“受托人违反第一项规定获得利益者,委托人或受益人得请求将其利益归于信托财产。如因而致信托财产受损害者,受托人虽无过失,亦应负损害赔偿责任;但受托人证明纵为分别管理,而仍不免发生损害者,不在此限”。“前项请求权,自委托人或受益人知悉之日起,二年间不行使而消灭。自事实发生时起,逾五年者,亦同”。

比较上述立法例可知,两大法系信托法关于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的法律效果均规定了受托人负损失赔偿责任。不过,对此责任的归责原则,日本新《信托法》和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显然采取了无过错责任原则,而英美信托法虽未明文规定受托人因过错违反分别管理义务时才承担赔偿责任,但从这些信托法的相关规定中可以判断其采取了过错责任原则。例如,英国信托法上,受托人诚实、合理地从事管理信托的行为,属于法院免除受托人个人责任的事由之一。美国《统一信托法》第1010条第(b)款则规定:“受托人对管理信托中的侵权行为,或者违反由信托财产之所有或控制所生的义务,包括违反环境法的义务,仅在其有过错时才承担个人责任。”在我国《信托法》上,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的损失赔偿责任采取何种归责原则不明确,学界一般主张对此种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笔者认为,对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的损失赔偿责任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过于严苛,将会导致担任受托人之意愿降低,不利于信托事业的发展。而对此责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又会加重受益人的举证责任。鉴于此,我国《信托法》对此责任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为妥当。

在英美信托法上,成立拟制信托是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的法律效果之一。拟制信托是英美法对于某人自他人收取财产,若由其保有会发生违反公平的结果之情形,为维持衡平起见,引用信托法理所采用的救济方法。即常在一人因欺诈、胁迫或不当行为自他人获得财产以及受托人违反信赖义务取得财产之情形下,法院为保护受害人利益,强制财产取得人成为受害人之受托人,而受害人仍可享受其财产上之利益。据此,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时,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将无法体现,为保护受益人的利益,在受托人因此而取得的财产及获得的利益上产生拟制信托意味着此财产及利益仍归为信托财产,受益人对其享有受益权。而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上采取恢复信托财产原状,将受托人所得利益归入信托财产的态度,也同样达到了保护受益人利益的效果。不过,我国《信托法》第27条第2款仅规定受托人将信托财产转为固有财产时,应恢复信托财产原状,而未明确受托人因此获得的利益归入信托财产,以及受托人违反将不同信托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的义务,也应产生上述同样的法律后果,对受益人利益的保护确有不周,将来修法时应予以补充。

此外,若受托人未对信托财产为一定标示,依美国《统一信托法》第1001条第(b)款第(1)、(4)项的规定,将产生“强制受托人履行义务”、“要求受托人记账”的法律效果。而依日本新《信托法》第14条和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第4条关于信托财产公示制度的规定,此时将产生不得对抗第三人的法律效果,我国《信托法》第10条则对此种情形的法律效果作了信托不生效的规定。笔者认为,信托的价值取向在于扩张自由和提升效率,为了使信托能够有效运作,需要信托法为当事人提供较其他法律更大的弹性空间与更为切实的保障。如果当事人之间设立信托关系,对第三人的利益影响无关,于社会公共利益也无不利,从实现信托的自由和效率的价值出发,似不必强求信托财产公示之生效效力。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我国《信托法》可将受托人违反将信托财产为标示义务的法律效果,确定为委托人或受益人有权要求其履行标示义务,若未对信托财产为标示的,不得以该财产为信托财产对抗善意第三人。

五、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供我国将来修改《信托法》时参考:(1)受托人分别管理义务的内涵包括受托人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以及不同信托的信托财产相分离、将信托财产为标示两方面内容,而受托人分别管理信托财产的方法,应区分信托财产的不同类型,分别加以规定。(2)受托人的分别管理义务能够实现信托公示的目的,信托法在受托人的此项义务之外,不必另行规定信托公示制度。(3)对受托人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分别管理而言,应为强行性规定,不得以信托文件排除适用;对受托人将不同信托的信托财产分别管理而言,应属任意性规定,可以信托文件排除适用。(4)对受托人违反分别管理义务的损失赔偿责任,确定为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受托人违反此项义务时,委托人或受益人应有权请求受托人恢复信托财产的原状,若受托人因此获得利益的,委托人或受益人有权请求将其归入信托财产。受托人未对信托财产为标示的,委托人或受益人有权要求其履行标示义务,但不得以该财产为信托财产对抗善意第三人。

onthetrusteesDutyofmanagingtrustpropertySeparately:

aCommentonpertinentRegulationsofChinastrustLaw

wenJie

abstract:thetrusteesdutyofmanagingtrustpropertyseparatelyrequiresthatthetrusteeshouldseparatetrustpropertyfromhisownpropertyandmarkdifferenttrustpropertyrespectively.Sincethisdutycanaccomplishthepurposeoftrustpublicity,thereisnoneedtoformulateotherregulationsontrustpublicitybythetrustlaw.whetherthetrustinstrumentcanexcludethedutyornotshoulddifferbasedonwhetherthetrustpropertyismanagedseparatelyfromtrusteesownpropertyorwhetherdifferenttrustpropertiesaremanagedconcurrently.thedoctrineofpresumedfaultshouldbeappliedtotheliabilityofdamagedonviolationofsuchduty.theviolatorwhobenefitsfromsuchviolationshallreturnthebenefittothetrustpropertyclaimedbythesettlororthebeneficiary.wherethetrusteefailstomarkthetrustproperty,thesettlororthebeneficiaryshouldhavetherighttorequirethetrusteetomarkthetrustpropertyyetsuchpropertycannotbeusedagainsttheclaimofanythirdpartyingoodfaith.

Keywords:trusttrusteedutyofmanagingtrustpropertyseparately

①DavidHaytonandCharlesmitchell,CommentaryandCasesontheLawoftrustsandequitableRemedies,Sweet&maxwell,2005,p159.

②日本三菱日联信托银行:《日本信托法制与实务》,台湾金融研训院2009年版,第91页。

③刘春堂:《论信托财产之分别管理》,载《辅仁法学》1998年第1期。

④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增订三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06页。

⑤王志诚:《信托法》,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120页。

⑥前引⑤,第119页。

⑦HenryHansmannUgomattei,theFunctionsoftrustLaw:aComparativeLegalandeconomicanalysis,nYULRev1998,(73),p459.

⑧前引①,p705

⑨王文宇:《信托法原理与商业信托法制》,载《台大法学论丛》2000年第1期。

⑩GeorgetBogert,trusts,westpublishingCo,6thedition,1987,p493.

唐义虎:《信托财产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杨崇森:《信托法原理与实务》,三民书局2010年版,第148页。

前引③。

DavidHayton,theLawoftrusts,Sweet&maxwell,4thedition,2003,p141.

melanieBLeslie,trustingtrustees:FiduciaryDutiesandtheLimitsofDefaultRules,GeoLJ2005,(94),p67

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189页。

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37页。

tamarFrankel,FiduciaryDutiesasDefaultRules,orLRev1995,(74),pp1215―1231.

aJoakley,parkerandmellows:themodernLawoftrusts,Sweet&maxwell,9thedition,2008,pp867―870.

前注①,p710.

张淳:《试论受托人违反信托的赔偿责任――来自信托法适用角度的审视》,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篇3

   信托是一种财产管理制度,它的核心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信托法》指出,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信托关系中的当事人有三个,即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其中受托人是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处分财产;受托人因承诺信托而取得的财产是信托财产,信托中的财产权的含义包括:对财产的实际使用权;获取财产收益的受益权;实施对财产管理的权力;对财产处分的权利。信托财产应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相区别;信托财产应与属于受托人所有的固有财产相区别,不得归入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或者成为固有财产的一部分。

   信托受益权是指受益人请求受托人支付信托利益的权利,广义的信托受益权中的受益人除有请求支付信托利益的权利外,还有保证信托利益得以实现的其他权利,如《信托法》规定的知情权、调整信托财产管理方法权、撤销受托人违反信托的处分权、受托人的解任权。信托受益权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信托受益权属于兼具物权和债权性质的财产权。信托受益权是受益人对信托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因此该权利首先必须是财产权。《信托法》规定,信托受益权可以放弃、偿还债务、依法转让或继承,因此,从本质上讲,信托受益权属于财产权。信托受益权权利的行使只有通过向受托人请求给付的方式实现,因而更多体现了债权性质。《信托法》在规定受益人撤销权的同时,还赋予了受益人恢复信托财产原状和赔偿损失的请求权,恢复财产原状是典型的物权请求权,而赔偿损失又属于债权的请求权。因此,作为财产权的一种,信托受益权既有债权性质,又有物权性质。

   其二,信托受益权属于可转让的财产权利。信托受益权的权利是通过转让质物实现的,因此能够质押的权利应当满足可转让的条件。德国民法典规定,不得转让的权利,不得设定权利质押。我国《信托法》规定,受益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其信托受益权可以用于清偿债务。同时还规定,受益人的信托受益权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由此可见,作为私权的信托受益权,从本质上讲属于可转让的权利。受益人是取得信托利益的人,是信托关系的当事人,我国《信托法》规定,采取信托合同形式设立信托的,信托合同签订时,信托成立。采取其他书面形式设立信托的,受托人承诺信托时,信托成立。这从法律上也明确了受益人享有信托受益权的时限性。

   信托受益权作为信托合同中的伴生权力,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应用并不多见,信托受益权常见的财务运用主要有:利用信托受益权转移税负、利用信托受益权融资、利用信托受益权清偿债务、利用信托受益权规避关联交易等。本文主要对信托受益权在上述业务中的运用进行简要介绍。

   一、利用信托受益权转移税负,从而达到合理降低税负的目的

   由于信托受益权重在受益的权利,有受益就意味着有收益的存在,收益的存在则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税收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由于信托受益权将资产的管理者和收益者分离出来,与资产收益相关的收益所得课税问题也将随着相关权利的分离而分离。通过信托受益权来降低税负在信托受益权的应用中成为较为常用的一种避税方法。

   利用信托受益权进行税务筹划有两种方法:一是在税收优惠地区设置信托机构,将非优惠区的财产挂靠给优惠地区企业或信托机构下,利用其税收优惠进行税务筹划;二是利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税率差异,将信托受益权与债务清偿结合起来,达到税率优惠的享受不因债务清偿(债务清偿同股权变动相关)而不能享受的目的。

   我国目前设有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区,如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因此可以将信托建立在税收优惠区。如北京中关村是享有着种种税收优惠政策的地区,可以在中关村设立信托,该项信托可以具有上海浦东的受托人,并在香港进行管理。当许多信托及其财产从中关村的避税地转移出来,被指定到浦东的受托人管理时,信托、受托人、管理地异地而存,受托人与信托资产相互分离的。普遍为纳税人接受的做法是通过一个投资控股公司来持有信托资产,该资产以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借贷资本的形式存在,公司按照就其所得无需缴纳当地税收的方式注册和进行管理。具体而言:

   企业在特别地区设置信托机构,将其拥有的机器设备、房产这部分的经营所得、利润收入挂在特别地区信托公司名下,以达到节省税款、提高企业直接经济效益的目的。如上海某a企业,1998年将整个企业财产全额虚设为珠海市B信托公司的财产。1999年该企业利润收入1347万元,按当时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应纳企业所得税444.51万元。然而由于实行虚设信托财产,其当年的实纳税额为78.21万元,节省税款366.3万元。又如把信托建在国际避税地,如开曼群岛、列支敦士登、泽西岛、马恩岛、直布罗陀等。由于这些地区对信托业实行比较优惠的税收规定,因此这些地区信托业相当发达。如直布罗陀规定,信托所得只要直接归受益人所有,将免征所得税,不论其受托人是否为本国居民,也不论其所得究竟来源于境内或者境外。又如在泽西岛,境内的受托人如取得信托财产的境外所得,而受益人又不是泽西岛的居民,这一信托单位不必缴纳所得税。假定一个居住在境外的英国人,他把100万英镑的财产授予泽西岛的受托人(信托组织)管理,每年取得12万英镑的利息,支付给居住在第三国的受益人,可免征所得税和利息预提税。

   二、利用信托受益权融资和偿还债务

   由于信托受益权是兼具物权和债权性质的财产权,它也属于可转让的财产权利。这种财产权利的收益性决定了信托受益权价值的存在,信托受益权的转让也往往伴随着融入资金业务的产生或偿还债务业务的产生。

   由于受益人可通过信托受益权享有信托财产的收益所得,所以通过信托受益权的转让流通可使转让人得到急需的资金,使受让人得到获得信托利益的预期。由此,利用信托受益权进行融资的业务也就应运而生。

   基于信托受益权的获取收益的能力,信托受益权往往在债务重组过程中被用于清偿债务。

   (一)利用信托受益权融通资金。信托受益权是一种财产权,它可转让,能带来收益,信托受益权的所有者能利用其得到收益,由于该收益属于未来预计可获得的收益,故通常也被用作融通资金,将该权利一定时间段内的收益权转让给他方,以此从对方获得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如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委托华宝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推出上海磁浮交通项目股权信托受益权投资计划,面向个人投资者分割转让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持有的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2亿元股权的信托受益权。该计划募集资金2亿元人民币,期限2年,每份计划金额最低为50万元,可按5万元的整数倍增加,年收益率为4%,并且在信托受益权转让期限届满后,信托受益权可由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无条件以人民币形式回购。

   在上述案例中,宝钢集团作为委托人,将其所持有的2亿元对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2亿元股权作为信托财产,信托给华宝信托投资公司,华宝公司作为受托人对该股权进行管理,而个人投资者投入若干资金将等额的信托股权购入,享有该信托股权内两年期的年收益率4%的固定收益权,两年后该信托受益权可按原成本由宝钢集团无条件购入。通过该信托受益权的转让,宝钢集团短期内融入了资金,华宝公司作为受托人从中收取费用,个人投资者则通过信托受益权投资获得了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固定收益。

   (二)利用信托受益权偿还债务。由于信托受益权的收益性的存在,信托受益权也成为了一种可转让的权利。对于企业因债权而产生的信托受益权,是企业以信托受益权来作为企业债权的对价补偿,部分信托受益权的期限则是永久的,对于永久转让的信托受益权产生的主要原因则是为了规避股权变更后因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享受而导致的所得税的补交。

   如某中外合资企业,处于税收减免期的减半期,所得税率是24%,由于处于减半期第3年,减按12%征收。该企业25%的股权为外方持有,75%则是中方持有。该企业前5年的税前利润依次为100万元、8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200万元。现外方股东的子公司欠该企业中方股东货款1000万元,三方据上达成债务重组协议如下:外方将该企业的外方股权转让给该企业中方股东,代外方股东的子公司偿还所欠中方股东的货款1000万元,因该企业如将外方股东更换,将因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足10年导致补交所得税约100万元。为此,该企业股东双方又达成如下补充协议:外方股东将股权信托给中方股东管理,并依据债权协议同中方股东签订信托受益权转让合同,将该股权的受益权永久转让给中方股东,作为债权的对价补偿。

   上述案例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因外商投资企业外方股东的退出而产生的股权转让所涉补交所得税问题,通过信托合同及信托受益权的转让,规避了股东的变化,达到债权和信托受益权的对价补偿,债权因信托受益权的产生而消失,股权转让而产生的补交所得税问题也被很好的规避。

   三、利用信托受益权规避关联交易

   在上市公司中,由于对关联交易监管较为严格,上市公司同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往往被做了重重的限制,诸如关联交易批露、关联交易定价、关联交易资产等都有各种限制条款,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规避这类关联交易,往往将某项业务通过信托方式,通过信托公司与关联方发生交易关系。

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篇4

中图分类号:F2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5-0072-04 收稿日期:2007-03-01

随着全国统一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保险三大支柱为主体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这必将对我国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与审计等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回顾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具体分析该制度对我国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重要影响。

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历史进程回顾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是以我国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为基础,由国务院于2000年12月将原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并从制度上加以规范。为总结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发展16年的历史进程,笔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1-2000年)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首次提出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问题。该文件规定: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所需费用从企业自有资金中的奖励、福利基金内提取。1995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第28号)在法律上明确了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的政策。1995年3月,国务院在其的《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中再次强调企业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经济效益情况,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为贯彻落实上述法律、法规精神,加快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步伐。国家劳动部通过总结各地区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试点经验及借鉴国外做法,于1995年12月提出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主体和条件、决策程序和管理组织、资金来源、记账方式和计发方法、享受条件和待遇给付、经办机构和委托程序、投资运营、基金转移等九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初步构建了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框架。

(二)企业年金制度试点阶段(2001~2003年)在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实践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00年12月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第一次以“企业年金”术语取代了以往规定中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该法规规定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等政策。并且,国务院确定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作为配套措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中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于2001年3月发出了通知。其中,针对企业年金进一步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即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缴纳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在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也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在2001年7月实行的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中,对企业年金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经济贸易委员会等部门于2002年9月联合颁布并实施了《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辽劳社发[2002]102号)。该制度明确将企业年金定义为“企业为职工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并详细规定了企业年金建立、资金筹集、待遇支付和资金转移、管理运营机构,以及企业年金基金的类型、管理与运营方式、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等内容,为制定全国统一企业年金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企业年金制度全面推行阶段(2004年~)以2004年5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第23号令)的与实施为标志,我国统一的企业年金制度已初步建立。随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相继制定并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运作流程》、《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专家评审规则》等一系列相关规章。2005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第一批认定的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这表明我国统一的企业年金制度已进入实质性市场化运营和管理阶段。

到2006年底,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陆续制定了本地区企业年金实施方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还专门针对中央企业制定了《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05]135号),企业年金总规模已达到900亿元。

二、企业年金制度对我国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年金制度的全面实施,将引起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参与企业年金基金运营管理的各种专业机构在财务管理诸多方面的变化,以及导致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的产生。

(一)设立企业年金计划对企业经营成本、所得税、净利润及现金流的影响根据企业年金制度的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计划,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每年缴费的上限为本企业上年职工工资总额的1/12,约为8.33%:企业每年缴费可列入成本在税前扣除的标准,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优惠政策规定。从现有26个省、市、自治区及国资委新出台相关政策或原有政策延续情况看,各地区及中央企业准予企业每年缴费列入成本的比例在企业工资总额的3%~12.5%的范围内,其中规定4%比例的接近一半,其政策依据是国务院国发[2000]42号文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还需按每户(含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每月不超过5元人民币,另行缴纳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费。

各地区企业年金政策中有关企业缴费的具体列支渠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规定比例内的部分由企业成本列支,二是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企业福利费或自有资金列支。企业年金的缴费时间通常是分期(按季度、半年度)缴纳或年度缴纳。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执行上述企业年金制度规定,将直接导致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所得税费用减少、净利润下降及现金流出量增加等,还可能使企业福利费和自有资金(留存收益)减少。

以马鞍山钢铁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为例,该公司为6.7万名在职职工每人月平均缴纳年金费用118元,另为3.1万名离退休职工每人月平均补贴80元。仅以该公司为在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费用粗略测算,公司全年需缴纳年金费用及账户管理费共计9889.2万元。企业年经营成本(假设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将增加9889.2万元,企业年所得税与年净利润将分别减少3263.436万元(所得税率33%)、6625.764万元,企业年现金流出量也将相应增加6625.764万元。

设立企业年金计划对相关企业经营成本、所得税、净利润及现金流量的上述影响,需要企业在成本控制、纳税筹划、利润目标确定和现金预算安排等财务管理方面采取新的对策与措施。

(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对我国各种专业机构财务管理的影响我国现行企业年金制度以劳动法、信托法、合同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为基础。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运营与管理,具体采用信托及分拆管理模式。

所谓信托管理是指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及其职工(简称委托人)与企业年金理事会或法人受托机构(简称受托人)签定书面信托合同,由受托人根据合同约定对确定的信托财产――企业年金基金进行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形成信托法律关系。

所谓分拆管理是指受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机构(简称账户管理人)、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保管机构(简称托管人)和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投资管理机构(简称投资管理人)等签定书面合同,由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根据合同约定分别对企业年金基金的账户、财产、投资运营进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受托人与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之间形成委托法律关系。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经受托人委托可为企业年金基金提供管理咨询、绩效评估和财务报告审计等管理服务活动。

在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信托及分拆模式下。各种基金管理当事人中,除作为委托人的企业与职工,以及作为受托人之一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外,其它的当事人通常是养老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顾问公司、信用评估公司、精算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这些专业机构一般都是营利性的企业法人。

在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受托人(法人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等专业机构为企业年金基金提供管理服务可提取或收取管理费。其中,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每年提取的管理费最高可达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1.6%,账户管理人每年可收取每个账户60元的管理费。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经委托为企业年金管理提供咨询、评估和审计等专业服务活动也可按规定收取相应的费用。

按照我国目前企业年金900亿元规模及预计今后每年新增1000亿元的发展趋势测算,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将为参与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运营与管理的各种专业机构带来数额庞大的经济利益,从而对它们的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净利润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三)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成为我国财务管理的特殊类型根据我国《信托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年金基金属于信托财产,应存入企业年金专户,并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企业年金基金虽然与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密切相关,但与上述各种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当事人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它财产必须严格区分开。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制度的特殊安排,企业年金基金的资金筹集、投资运营、收益分配和待遇支付等构成了独立、完整的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活动体系,对这些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形成了我国财务管理的特殊类型――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由于企业年金基金并非是企业法人,因此,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财务管理,两者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性。

三、企业年金制度对我国财务会计的影响分析

企业年金基金作为信托财产的法律特性,决定了与企业年金相关的会计存在两个界限分明的会计主体:即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主体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主体。在我国现行企业年金制度安排下,所谓企业年金会计实际上是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的总称,具体应分为两个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并非单一的企业年金会计。

为规范企业年金制度实践过程中的相关会计行为,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两项新制定的有关企业年金的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一)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二条规定职工薪酬包括养老保险费。该准则应用指南在解释养老保险费项目时,明确将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职工缴费部分列入了职工薪酬的范围。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会计主体关于企业年金的会计行为主要包括:企业年金的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关企业年金的会计行为属于日常的、永续的行为,而非特殊的、一次性或阶段。

企业年金的确认、计量的具体内容有:根据企业年金计划方案,企业以设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或每个职工一定的金额,计算会计期间内企业年金缴费总额,将应付的企业年金确认为企业负债,并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把企业年金费用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及期间费用。如果企业年金缴费总额超过了国家或各省级政府规定的比例(3%~12.5%),超过部分则冲减企业当期计提的应付福利费或减少企业当期留存收益。另外,有的省份还可用返还企业多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冲抵超过规定比例的企业年金。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是指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须披露企业为职工支付的企业年金费用及期末应付未付的企业年金金额等信息。

(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属特殊行业的具体会计准则,它赋予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会计主体的地位。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主体是会计主体的特殊类型,它应当与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相关企业法人会计主体保持形式与实质上的独立。严格意义上讲,企业年金基金是一种信托财产。本身并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也不是企业法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列入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范围是一个特殊的制度安排。

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的规定,企业年金基金会计的主要行为包括企业年金基金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财务报表列报。

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篇5

当前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的制度设计的探索与尝试越来越多,然而在初期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借鉴国外土地流转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的制度提出一个初步的设计方案。希望可以对我国农村土地信托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

土地流转;信托;法律风险;制度设计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然而土地信托相对于其他信托模式来说是特别的,因为受托人的义务和权利是受到限制的,但是土地流转信托仍然被视作一种信托,因为信托法中的规则仍然适用于土地信托。信托公司开展土地流转信托业务,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民可以真正从土地的价值提升中获得更多的土地使用权能,从土地中分享收益。

一、我国典型土地流转模式

我国对于土地流转信托的探索早在2008年就已经出现,随着政策导向的支持,商业信托对于土地流转开始跃跃欲试,做了积极地探索。从笔者的角度看来,目前对于土地流转的探索,主要分为2个模式,即中信信托的以政府部门为委托人的模式,以及北京信托的以专业合作社为委托人的模式。

(一)以政府部门为委托人的模式

2013年10月,中信信托在安徽宿州掀开了第一单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托的帷幕。作为第一次土地流转的探索,中信信托先行先试,所采用的经营模式也成为了我国土地流转信托的模板。该流转信托模式下,信托财产是土地经营权,委托人是区政府,受托人是中信信托,参与信托计划的农民收益来源有地租和投资后的利润分成。区政府通过两次委托成为适格的委托人,即农民将其土地经营权承包给村委会,村委会将经营权委托给区政府。该信托的收益凭证设计采用结构化设计,分为三类:1)区政府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信托公司,设立的管理类信托计划;2)为提升土地发展性能,设立的资金信托计划;3)为解决租金支付和建造成本设立的资金信托计划。[2]中信信托下的土地使用方式是由服务商进行集中化运作,实现规模化运营,引入种植业大户、农场商户和专业的农业合作社。

(二)以土地合作社为委托人的模式

2013年11月,北京信托继首单土地流转信托后,在江苏阳山推出了另一种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托模式。该流转信托最大的特点是其委托人是农民以自有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的土地合作社,这就大大简化了委托人确定的程序,也便于落实农民的权益;受托人是北京信托,该信托公司将土地经营权承包给当地的专业合作社,利用其丰富的经验进行运营。与中信信托的模式相似,当专业合作社出现资金不足时,北京信托将设立资金信托计划,为其提供融资服务。农民的收益也是分为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北京信托下的土地使用方式是利用当地专业合作社,改变土地的本来用途为桃树种植培育。

二、国际上对于土地流转的探索

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的问题对于信托公司开展土地流转信托业务,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民可以真正从土地的价值提升中获得更多的土地使用权能,从土地中分享收益。在不断探索土地流转信托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当然也免不了要分析与借鉴国际上土地流转信托发展的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笔者在此主要对美国的土地信托模式和日本的土地信托模式做了详述,因为总体看,美国与日本的土地信托主要为土地开发建设设计,与国内土地信托用于农业生产有类似之处。美国的土地信托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发展的模式也很成熟;日本的土地使用方式也是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经营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与中国的国情比较接近。

(一)美国土地信托模式

国内一些学者对于美国土地流转信托的描述一般为“美国土地信托模式是开发者(委托人)购买生地后,将土地所有权信托给受托人发行土地信托受益凭证,再由委托人销售该受益凭证给投资人”。笔者认为该中信托更多的是偏向于房地产信托,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的借鉴作用有限,可参考性也是有限的。笔者认为美国的土地信托指的是土地所有权人通过信托协议将信托财产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通过与其他开发者订立开发协议,是土地实现增值。美国土地信托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1、土地保护信托模式土地保护信托(Conservationlandtrusts)自19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出现。土地保护信托的目标是保护稀有的自然生态区域、农地、水域、文化资源或者著名的景区。保护信托的区域一般靠近保护区,在文化和资源方面珍贵的区域或者是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区域的确是开展土地保护信托的佳选。此类信托的受托人一般是非营利组织或者是联邦政府。信托的受益人是美国公民,土地所有者将丧失土地的使用权,但是获得了对于土地使用的监督权益。土地所有人一般会以政府部门提供的购买价格获偿或者是土地所有人会通过捐赠的方式向受托人提供土地。

2、社区土地信托模式社区土地信托(Communitylandtrust),它可以溯源到时期,村民持有的土地包含在集体利益之下,欧洲和北美的类公众机构土地银行(受托人)投资于土地来建造家庭农场或是促进经济发展。传统的类公众机构土地银行的作用已经被社区经济协会所代替,它的作用现在主要是:(1)获得土地的控制权并减少无主土地的比例;(2)为社区低收入者提供可以买得起的低价房屋;(3)抓住公众投资长期社区福利的价值;(4)防止房屋赎回。社区土地信托主要依靠社区成员力量,通过口口相传和战略性沟通来吸引新的成员和支持者。在社区土地信托中,社区土地信托拥有土地所有权,将土地长期租赁给拥有房屋的土地使用者或适用其他土地增值模式。社区土地信托可以在信托协议中保留购买搬出小区后空下来的房屋。美国2013年经济统计显示采用社区土地信托模式的小区的房屋赎回率比全国的平均水平底30倍。如此惊人的数字也让我们看到了土地信托对于加强社区凝聚力的巨大作用。

(二)日本土地信托模式

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促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日本土地信托是指不改变农地用途,农民将土地的所有权以信托的方式转移给受托人,受托人为了受益人的利益管理运营信托财产的制度。日本的土地流转信托中,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土地都可以作为信托财产,只有在受托人调查研究后的土地确认可以在改造后可以获得出售或是出租的机会才可以成为适格的信托财产。受托人的资质也有很高的要求,只有获得农地合理化持有法人资质的机构才是适格的受托人,但是其实日本国内该类法人的数量是有限的。日本的土地信托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出租型土地信托,在信托期限到期后,土地和土地上的不动产会重新属于委托人;第二种方式是出售型信托。日本允许土地流转的措施提高了国内土地的利用率,综合的利用了闲散土地,降低了土地利用的成本,保证了土地所有者的收益。日本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解决了土地拥有者缺乏开发运营土地的能力与土地开发运营主体缺乏资源之间的冲突。日本土地流转信托大大提高了日本国内土地的利用率,实现了土地运营方式的多样化,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我国土地流转信托制度设计

在综合分析我国信托模式以及制度风险的基础,借鉴国际上对于信托的有益探索成果,笔者在此大胆对我国的土地流转信托提出一些制度设计上的设想。土地流转信托的制度设计要点应该在于明确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一)委托人

在中信信托的宿州模式中,该土地流转信托的委托人是区政府;在北京信托的阳山模式中,委托人是农民通过自有土地的经营权作价出资成立的土地合作社。从现行土地流转信托模式看,信托公司通过与当地村委会、镇、区政府或土地合作社合作开展土地流转信托都是比较高效的。笔者认为,虽然区政府作为受委托人,有权代农民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区政府本身并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所有人,因而笔者对于区政府担任信托计划的委托人持有一定的疑虑。相对来说,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后,土地股份合作社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独立经济实体,由其作为委托人相对更符合《信托法》有关委托人合法拥有确定的信托财产的要求。这也简化了委托人确定的程序,也便于落实农民的权益。但是获得该区域所有土地经营权的所有权人认可和赞同,在实际操作中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支持与护航,农民对于这一政策的支持力度也会加大。

(二)受托人

在中信信托的宿州模式中和北京信托的阳山模式下,受托人都是专业的信托公司。在我国现行的土地流转模式之下,土地流转信托是由信托公司作为主导的,由信托公司展开实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可以满足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权人意愿的信托计划。订立信托合同后针对信托财产的特殊性设计经营管理的模式。例如在宿州模式下,信托公司将信托财产委托给专业的服务商,由服务商展开招商引资项目,引入种植业大户、农场商户和一些专业合作社;在阳山模式下,信托公司将信托财产委托给当地的专业合作社,由当地的合作社充分发挥其丰富的经验,实现对土地增值的实现。笔者认为,在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发展初期,的确可以由信托公司主导,做好前期调研和制度设计,针对具体的信托财产采用因地制宜的信托运营模式,发挥土地流转最大的作用。但是笔者同时也认为,随着我国土地流转信托制度的完善,可以开始渐渐尝试由农民自主发起土地流转信托,当农民有需要时,可以展开针对信托公司的公开招标模式,由各个信托公司提出其制度设计方案,然后由农民组成的土地合作社针对其目的和实际情况,决定信托公司的选择。

(三)受益人

正如前文所述,目前中信信托的宿州模式和北京信托的阳山模式都采取的是结构化的设计模式。委托人将信托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设立了一个管理事务型信托,在这一层次上,受益人是委托人,即此信托为一个自益信托,委托人获得信托收益后会在按照信托协议的约定支付农民租金以及浮动收益。在信托财产运营过程中会出现资金流动性的缺失和土地园区建设的资金缺乏问题,此时信托公司会涉及资金信托计划,向合格投资者发售信托凭证,为项目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笔者认为土地流转信托的结构化设计是符合现实需求的,信托计划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原始资金,要靠受托人会园区开发商提供开发的启动资金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设计多层级有结构的信托计划是必要且实际的。

【参考文献】

[1]张阿娜,马爱玲.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2015(13)

[2]白玉琴.土地信托--农村养老方式的新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3]王秀兰.土地信托模式的国际借鉴与思考[J].商业时代,2007(16)

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篇6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信托证券化

一、引言

我国城市房地产经过几年的非正常发展后,积累了大量闲置空房,而房价却始终居高不下,导致许多中小投资者无力进入房地产市场投资,投资渠道的匮乏使大量民间游资堆积在银行。同时,政府为拉动内需,投入巨资于城市房地产,所需庞大资金主要依靠发行国债,由此造成财政赤字逐年增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阻碍,有必要借鉴美、日等国房地产开发的先进经验,尝试房地产证券化这一新型、系统的市场化策略。

所谓房地产证券化是指城市房地产开发等资金需求者,直接通过证券方式从资金供给者手中筹集房地产开发资金,运用于城市房地产开发。目前在房地产运作模式中以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最为成功。本文主要借鉴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探讨其运用于我国城市房地产开发。

二、房地产投资信托含义及其运作模式

房地产投资信托于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实质上是金融信托业与房地产业相结合的创新金融工具,其通过向投资者募集资金,投资于房地产,再将所获得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受益凭证可在证券市场交易,通常采用封闭式基金模式。

房地产投资信托是由受托机构依房地产证券化条例规定成立房地产投资信托机构,向特定人私募交付或向不特定人募集发行受益凭证,以获取资金,投资于房地产相关权利、有价证券或其它经主管机构批准的投资标的,以获取投资收益。其流程图如下。

三、房地产投资信托于我国城市更新的可行性分析

房地产投资信托制度可以将房地产细小化、规格化,使小额投资人亦可参与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信托可增加市场交易证券的种类,投资工具的增加,可以增加市场的完整性。本研究将房地产投资信托运用于城市房地产,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发展。但由于房地产投资信托为国外引进的制度,因此须考虑我国的社会特性。

(一)对投资人而言,参与此制度的基本条件为资产的安全性及投资的收益

就资产的安全性而言,由于实行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对于投资人的保障可以透过信托制度加以确保,由于信托关系的存在,其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同时房地产投资信托的财务状况必须向公众公开,投资人持有受益凭证参与城市房地产,以此来分享更新区内标的物经营收益,且该受益凭证可在证券市场交易,因此能更好地保障投资者的安全。就投资收益而言,并非所有地区皆可运用房地产投资信托,除非其经营开发后能产生收益,而城市更新地区多为已发展区域,通常具有区位上的优势,更新后有较大增值空间。但因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运用往往受到限制,获利性降低。因此,政府可提供奖励措施,在策略上通过容积奖励增加楼地板面积以提高更新后的收益。在税制方面,证券交易并非房地产产权的转移,不需课征房地产转移的增值税。在税收上,可就城市房地产开发所得的利润,给予所得税上的优惠。

(二)对更新地区原所有权人而言,房地产投资信托除了必须保障投资人

的权益外,更应顾及更新地区原所有权人的利益

原所有权人除了与投资人分享更新区内标的物的收益外,应保障于经营期满后,原所有权人继续居住在更新区内。

对于不愿参与房地产信托投资的原所有权人,则以资金进行补偿,原所有权人领取补偿金于更新地区经营期满后,可以优先购买区内标的。而对于愿意参加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原所有人,则可通过证券化将更新区内原所有权人的权利转化为等量的受益凭证,原所有权人通过此受益凭证享有更新地区经营期间的收益。此外,原所有权人在更新地区经营期满后,亦可优先购买更新区内的标的物。这可保证原所有权人在更新完成后,继续居住在原更新区内。

(三)对城市房地产推行主体而言,目前政府推动城市更新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未来推动城市更新将以奖励民间资本来推动城市更新

为避免民间资本推动城市更新时采用点状更新,政府应对更新地区实施整体规划。民间资本可以通过成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来募集资金完成大面积的城市更新。

此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问题是更新地区的产权复杂性,原所有权人意见分歧将影响更新工作的进行,唯有通过法律的完善来解决;另一方面,当更新工作采用房地产投资信托方式时,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可避免产权过渡分散的问题,掌握更新地区之经营方向。

(四)对发行人而言,城市更新由于采用房地产投资信托方式,目前可在现有的信托投资公司基础上成立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其组织可采取封闭式基金形式

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向主管机关递交更新计划书,经审核通过,制定财务计划,拟定受益凭证发行计划,担任发起人并执行发行凭证集资工作。待资金募集完成后,由专业房地产公司开展更新地区的开发与管理,而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则赚取证券管理的经营费及手续费。

四、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的设想

将房地产投资信托运用于城市更新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更新体系。建立此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制度建立的立法阶段,只有在健全的法律框架下,制度的运作才有法可依;其次是制度的运作阶段,设计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最后是监督管理阶段。

(一)立法阶段

以房地产信托投资方式推动城市更新的法律框架应先以《信托法》和《信托投资公司管理法》作为母法以确立投资信托的法源依据,《信托法》承认法律上的所有权与收益所有权可以并存;《信托投资公司管理法》则赋予信托公司可以筹措以房地产为投资标的的资金,推进城市土地的开发,然而我国目前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法》禁止信托投资公司发行受益凭证,因而要想从事房地产投资信托,现行法律亟待完善。

(二)执行运作阶段

完成立法以后,在健全的法律构架下即可进入执行运作阶段,在此阶段有四个主要工作,即成立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证券化更新地区的选定、房地产基金的募集管理以及房地产基金的运作。

1.成立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由证券管理机关核准成立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作为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受益凭证、募集城市房地产资金的机构,现阶段可在现有的信托投资公司基础上设立。

2.证券化更新地区的选定。①主管机关制定优先更新地区,并核定更新开发计划。②对更新地区进行估价,进而制定更新地区的财务计划与投资经营计划。③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可以选择经主管机关核准的更新地区,制定开发计划、财务计划及投资经营计划。

3.房地产基金之募集与保管。①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选定更新标的后,可依更新标的的投资特性拟定受益凭证的发行计划,并交由主管机关审核批准。②主管机关对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提出的证券发行计划与公开说明书进行审核,为防止基金的短期炒作,主管机关应过滤无完善经营管理计划的基金。③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所募集的基金应交于金融保管机构成立基金专户,其信托资产独立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的财产。

4.房地产基金的运作。由专业房地产公司担任更新地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顾问,房地产公司向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提出基金运用的建议。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根据专业房产公司所提出的建议,指示基金保管银行运用信托基金。银行依其指示运用基金,并将更新标的物所衍生的权益分配给投资人。

(三)监督管理阶段

城市房地产证券化制度执行之后,为防止制度发生运作上的弊病,主管机关必须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在此阶段有两方面的监管工作:

1.城市更新计划的监督。为顺利推动城市更新工作,更新地区证券化后可配合税制上的优惠。为避免投资者的观望态度,主管机关应监督更新地区开发计划与更新工作的进行,而未依进度进行更新的信托投资公司,则不予优惠。

2.城市房地产基金的监督管理。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必须定期公告基金运作报告书,主管机关必须严格监督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使其经营符合法律、规范。此外,基金的运作亦必须符合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管理办法的规定。受益人对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信托机构或其关系人的财产享有知情权、检查权,一旦发现该公司财务不符合法律、规范时,有权及时纠正。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更新可以采用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然而现阶段推出城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仍然面临一些障碍。首先我国必须完善相关法规,使房地产证券化得以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转。我国应不断完善现有的《证券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法》和《信托法》,使我国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发行以城市房地产为投资标的的受益凭证,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房地产投资形式来制定具体的个别法律,如《城市更新管理条例》,具体规范运作城市房地产开发。其次,在现有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重点推出一些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由这些公司试点推出一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这批基金的投资标的物为城市房地产或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商品。第三,建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受益凭证流通转让的交易市场,唯有此才能使房地产投资信托顺利发行。最后,抓紧人才培养工作。发展房地产证券化,需要大批熟悉基金管理、房地产分析、经济预测、法律、会计、审计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必须着手培养。

[参考文献]

[1]曹建元.信托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6.

[2]孙奉军.资产证券化效率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

[3]曹建元.房地产金融[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

[4]王洪卫,马健.房地产金融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0.

[5]王宏图.风靡全球的房地产信托[J].中国投资,2004.9.

[6]汪莉红.美国房地产证券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投资与证券,1996.4.

[7]赵基坚,李睿.浅析我国房地产融资证券化[J].投资与证券,1997.3.

[8]骆立骞.论房地产证券化及在我国的发展[J].投资与证券,1997.6.

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篇7

信托已不是板上钉钉

从中信银行近期到期的信托计划可发现,未达到预期收益率的产品涵盖了50万元、20万元和5万元等门槛,实际收益率较之预期收益率有高达0.44%的差距,可谓大小通吃。不少产品的到期公告显示,产品资金投资于信托贷款的比例为100%,而较之投资者没有拿到预期收益的情况,信托计划的受托人信托公司却稳拿年受托管理费率0.1%,而中信银行的0.08%的年托管费和0.3%的年销售服务费也如囊中探物。

正常程序下,信托委托人是第一位首发阵容,而国内信托公司大多仅通过信托牌照充当项目的融资平台,走的流程多是先找缺钱项目,再谈合适条件,然后设计包装,最后找投资者购买,几乎完全背离了真正意义的信托代人理财的出发点。近年来,信托产品持续热销的背景使受托方愈发强势,委托人在信托项目上的选择余地也不大,这在国内已是普遍现象。秉着这样的理念进行信托产品的投资,将是一件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危险之事。

正向信托的缘起

信托在我国是个实实在在的舶来品,缘起于英国的信托在美国得以繁荣,此后在日本有所创新。从起源而言,信托和遗产有着天然的联系,信托、保险等财务工具是富裕人士有效保护财产、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国外信托的主要业务是托管,即本源是“我信任你,我把某些资产托付给你去运营和打理,到约定时间你给我一定收益”的正向信托,受托人背负着信托责任,一般很少具体参与投资管理,而是聘请专业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各专业类的投资管理。国外的信托一般是混业经营,基本以信托银行的形式出现,单一的信托公司较少。

除了财务管理这一基本职能外,信托的金融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和投资职能也愈发重要。以英国为例,英国信托是财产管理的主要方式。作为信托的发源地,英国的信托业相当规范和成熟,市场基础十分牢固。其运用领域囊括了家庭财产共有财产的管理、养老基金、各种慈善基金会和共同基金等业务。同样,快速发展的美国信托业则显得更加“世俗”,其基本职能是帮助别人进行财产管理,对于信托的投资管理、交易清算、会计、纳税筹划等一系列的功能也尤为重视,几乎成为了中介服务的打包供应商。

不仅是欧美国家,日本在信托的功能方面也不断扩展。二战后的日本建立了信托银行制度后,通过融资职能迅速把大量闲钱收入其中,为日本的产业和证券市场发展奠定了资金后盾。日本的举措让信托财产的管理和运用伴随着货币资金的融通而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信托职能已愈发多元化,信托已渗透到国家的一切经济生活中,派生出各种各样的社会职能。

反向信托在国内的嬗变

信托从国外引进,在中国却开始了嬗变。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信托是属于大陆法系下的信托,与英美法系下的信托完全不同。前者以日本为代表,后者以英美两国为代表,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物权。英美法系下的物权是将资产等委托给信托公司后,委托人与资产就脱离隶属关系;而大陆法系下的信托,即便委托人将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但依然对资产保持占有状态,委托资产属于委托人。

也正因此,大部分中国投资人更愿意把信托公司当成一种投资理财的部门。目前国内主流的信托产品,其实都是融资类金融产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信托,而是一种反向信托,即主要功能是帮融资项目融资。在中国大陆,多年以来信托行业将自身定位为国内最符合资产管理理念的金融机构,与西方的信托理念存在较大差异。这样的定位给信托公司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弊端。国内的信托产品均为私募性质,由于产品不能公开推荐,目标客户群体相对较窄。部分集合信托产品项目风险并不大,但仅就产品属性而言,完全适合大众投资者投资。私募的定位则把大部分投资者挡在信托之外,也限制了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与销售能力。

信托公司尽管已建立诸多直销部门,但其销售渠道依然是个难题。在华夏银行事件出现之前,信托公司约有70%的产品通过银行进行销售,此外则是第三方机构的助阵。于是,信托和投资者客户之间就隔了一层“毛玻璃”。由于无法面对面地接触,中国的信托公司也无法像国外那样与客户建立良好而紧密的关系。在设计产品和管理客户方面,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与此同时,大部分信托公司的研究实力不强,尤其在宏观经济、行业和区域经济研究等方面远不如基金公司或券商。由于自身没有强大的研究团队,信托公司也无法在研究团队的指引下选择可投资项目,很难有效增加对融资方的议价能力并降低投资风险。

无从信任,何来托付

中国各信托公司共计管理着逾5万亿元人民币(合7850亿美元)资产,单单2012年,信托行业的资产就增加了近60%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这也意味着,信托公司即将超越保险公司,在总资产方面仅次于中国银行业。目前,信托公司可横跨资本、货币和产业等多个领域并在一法两规后确立了主要业务模式,即单一资金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两种。由于产品定位为私募,受到监管约束较小,所以运作较为灵活。不过,信托二字,从字面上看就是信任之后的托付,那么在无从信任时,又何来的托付呢?

目前国内主流的信托产品,本质都是融资类金融产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信托,即真正在国内如火如荼的基本都是反向信托。房地产商、矿主、企业家或上市公司要融资,就可拿一定的资产抵押或信用担保,然后通过信托公司设计包装一番,随后可向投资人发售一般100万元一份的投资份额或是和银行渠道合作,降低门槛发行信托计划的理财产品。在形式上,这些购买份额的投资者托付了资金给信托公司去运营和打理,而背后的实质很明显,就是帮融资人融到了资。

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篇8

直接承付模式是企业直接向本企业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这种模式中的养老金可以由企业事先积累一笔基金支付,也可以由企业从当期利润中支付。采取直接承付模式的多是一些大型企业和行业,其目的在于更直接地控制和使用基金,因为企业年金基金的大部分将投资于本企业的股票。该种模式下,企业一般通过内部的资金管理和会计部门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而象实际操作中精算、法律与投资管理等涉及到较强专业领域的工作往往委托给相应的专家或金融机构来完成。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依然可以将企业年金计划设计成DC和DB型两种。由于参加计划的人员局限于本企业,受益人相对固定,而且受益人只有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才能领取养老金,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时间稳定。因此,从运作原理上,该模式类似于私募基金。

二、保险合同模式

保险合同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签定“团体保险合同”,将企业和个人资产以缴费的形式转移到保险公司,从而取得保险公司养老保障承诺的一种形式。在团体年金保险中,企业以团体投保的形式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年金保险,形式较为灵活。作为投保人的团体组织,可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独立核算的社会团体。被保险人往往是团体指定的在职人员,不仅包括单位正式职工,还可以包括临时工等其他人员。由于采用集体参保的方式,团体年金保险的承保成本低,较大规模的团体年金保险还可以通过参保人员和保险公司的协商机制灵活地制定合同条款。

三、基金会模式

基金会在大陆法系中的地位属于财团法人,财团法戈与社团法人相对应,指法律上为特定目的财产集合赋予民事权利能力而形成的法人,财团法人制度主要规定在民法典中。由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物权概念上的分歧,后者并没有完全对等的法律概念,类似的概念是所谓的公益信托。我国民法上并无财团法人的位置,只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四种。一般而言,财团法人比信托制度更具有组织性,尤其对规模较大、具有持久性的公益事业,更为有利。基金会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独立运作原则,基金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分离,基金会仅享有在规定范围内的剩余控制权;二是社会监督原则。

四、养老信托模式

该模式建立在金融信托法律关系基础之上,根据英美法系国家信托法有关规定,养老基金作为受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与稳定性,形成一个独立的财产实体。其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可追及性”,一是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其他财产相区别,委托人过失“不可追及”信托财产。一旦信托合法设立,委托人死亡或被依法解散、撤消、宜告破产时,如果委托人和受益人不是同一人,则信托继续存续,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时,信托才终止。二是信托财产与受托人的财产相区别,受托人过失“不可追及”信托财产。受托人死亡或依法解散、撤消、被宜告破产而终止时,信托财产不属于其遗产或清算财产,不承担民事责任。三是信托财产与属于受益人的财产相区别,受益人过失“不可追及”信托财产。

五、几种模式的综合比较

面对纷繁复杂的企业年金营运模式选择,我们很难简单地得出哪种模式最优的结论。企业年金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的抽象的经济机制。实际上,各种企业年金营运模式都只能根植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存在,同时又与其存在紧密的关联,在关联与互动中演化出千姿百态的具体的年金计划形式。

但是,如果把这些不同的模式放在具体的尺度下考察,还是可以看到它们在这些指标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我们选择的尺度是:对计划受益人利益的保护;同资本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计划运营的交易成本等。

1.对计划受益人利益的保护

比较以上几种运营模式,对企业年金计划受益人利益保护最完善的当属于养老信托模式和基金会模式。在两种模式中,都确立了企业年金基金同雇主财产以及受托人自有财产相分离的原则,企业年金基金的独立性使得其有效地隔离了破产风险。尤其在养老信托模式下,在信托法律关系发达的国家,企业年金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年金管理机构,专业投资机构,基金托管人以及各种中介组织之间,通过信托和合同法律关系加以规范与约束,各主体之间也有相互监督的职责。

相比之下,保险合同模式和直接承付模式下,企业或雇主的行为容易损害计划受益人的利益,对计划受益人的利益保护机制相对较弱。在保险合同模式下企业以购买团体险的方式将企业资产转移到保险公司,实际上保险公司和企业之间发生的是一种交易关系,企业得到的是以合同方式为法律凭证的收益承诺,保险公司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运用的资产,尽管从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来看,保险公司将企业投保保费看成是必须到期偿还的一种负债,但保险公司已经取得了对这部分资产的处置权和支配权。保险公司实际上承担了账户管理、投资管理、资产保全等主要服务功能,并且完全依靠保险公司通过内控制度建设来进行风险管理,管理方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管理风险,出现违约或难以履约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计划受益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直接承付模式中,由于企业年金基金无法同企业的自有资金相独立,挤占挪用基金资产就无法在制度上加以防范,同时,对基金资产的信息披露和有效监督都不够充分,其基金的安全性要更差一些。

2.同资本市场发展的互动关系

综合各个国家企业年金发展的历史,养老信托模式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大催生和刺激作用。首先,信托财产的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相分离,强调受益人利益的保护,有利于完善投资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资本市场形成一股强大的群体监督力量。其次,在信托模式中,形成了以受托人为核心,各金融机构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受托人可以根据金融机构的效率和业绩遴选业务“外包”对象,从而有利于建立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第三,信托型制度可以极大地刺激新型金融产品诞生和新兴金融机构的发展。这是因为在资本市场与企业年金之间必然出现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供应商,而后者必然将前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息息相依。

3.计划运营的交易成本

毫无疑问,养老信托模式下的法律关系最为复杂,层层的委托关系下对资本市场的成熟完善程度和法律体系的完备程度要求较高,故此,该模式的交易成本是最高的。

六、中国企业年金营运模式选择

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第十条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第十五条规定“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应当确定企业年金受托人(以下简称受托人),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受托人可以是企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也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第十九条规定“受托人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帐户管理机构作为帐户管理人,负责管理企业年金帐户;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受托人应当选择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作为托管人,负责托管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与帐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确定委托关系,应当签订书面合同”。以上三条规定实际上确定了中国企业年金的主流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养老信托模式。

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篇9

棚户区是指城市中结构简陋,抗灾性差(抗震、防火、防洪性差)、居住拥挤、功能差、居住环境差的房屋集中的地方。棚户区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它曾经解决了不少贫困家庭的住房问题,但是现在棚户区的大量存在已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瓶颈,严重损坏了城市形象,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棚户区改造的主要特点有:第一,项目所需资金量大。棚户区有大有小,小的被拆迁户有七八百,大的则涉及七八千被拆迁户,改造投资包括拆迁补偿、土地熟化、安置房建设等。项目总投资规模较大,小的需投入一两亿,大的则要十几个亿。第二,改造周期较长。棚户区改造从改造计划编制、拆迁摸底一直到建成出售或回迁安置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需要三至五年,有时大的棚户区拆迁工作就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第三,改造难度大。棚户区改造工程复杂,涉及主体多,投资大。原来棚户区改造是希望多一下市场参与,但现在明显政府力度加大。如果开发商负责的话,居民可能对开发商不信任,拆迁将是个大问题。没有市场的参与,完全依靠政府效率不高。

二、棚户区改造中的主要融资模式分析

(一)政府出资

这种模式手续简单,可迅速解决问题,政府行为容易得到广大拆迁户的认可。但政府操作容易忽视经济效益,容易造成改造工作的低效率和高成本。政府出资的方式主要适宜于改造用途为绿地、公共建筑用地等改造后没有固定经济收益的棚户区项目。这些项目开发商没兴趣,银行也不太愿意贷款。

(二)银行借贷与土地出让收入

目前大部分的棚户区改造都是运用这两种方式的组合。政府授权从事旧城改造的国有投资公司,向银行贷款,财政实施担保并进行贴息,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归还信贷的主要来源。此融资模式之所以成为各地主要的融资模式,是因为操作方便。从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政府性贷款风险较小且收益稳定,因此银行有贷款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只需将成立的政府性投资公司作为借款主体,向银行申请项目贷款或流动资金贷款,在贷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担保公司作为担保主体,再用地方财政作出兜底承诺即可。总体来讲,这种融资方式形式直接、程序简单且利息较低,不失为解决资金瓶颈的有力途径,但其也存在以下弊端:(1)总量受到担保、抵押、质押等限制。财政兜底贷款直接需要财政收入作担保,金融机构要参考政府的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和负责水平来衡量贷款的规模。(2)贷款期限相对较短。财政兜底贷款一般为解决当前资金瓶颈而进行的,其贷款期限相对较短,与改造周期长相矛盾。(3)增大了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商业银行的贷款由于其期限要求和效益原则与棚户区项目的低经济效益不相匹配,因而贷款的成本较高,且资金的使用往往受到严格的条件约束;并且财政兜底贷款只是解决了政府建设投资的资金问题,而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营运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资金的管理成本较高。(4)增加政府风险。银行贷款一般要求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因此在短期内会令政府的债务风险激增,而且政府还必须独自承担项目在设计、建设和运营中的各种风险,这都使政府风险大大增加。所以面对庞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地方政府应拓宽融资渠道,寻求融资量更大、更高效、项目管理更为精细、项目风险更小的新型融资方式。

(三)信托融资

信托融资是融资方根据其项目融资要求,委托信托公司发行以项目财产或现金流为基础的信托受益凭证筹措资金的方式。信托融资的主要特点有:(1)信托以信任为基础提供各种服务。信托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财产所有者必须对充当受托人的个人或组织予以信任。受托人应该具有良好的信誉,这是顺利实现委托人信托目的的关键。(2)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信托依法成立后,信托财产即从委托人、受托人乃至受益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运作的财产。信托财产可以不受委托人或受益人财务状况的恶化甚至破产的影响,委托人、受托人或受益人的债权人一般也无法对信托财产主张权利。(3)信托具有融通资金的功能。信托,尤其是资金信托,具有明显的融通资金的特点,在市场经济的信用环境下,信托资金可以以信用方式提供资金融通,在实践上,信托提供资金融通大多是中长期的资金融通,信托提供的信用形式主要是一种融通中长期资金的信用形式。(4)信托方式灵活,适应性强。信托业务运作时,既可以采用贷款、投资等间接融资或者直接融资方式,又可以采用信托或者方式,使信托业务活动具有灵活性,以适应社会各方的需要。(5)收益分配的实绩性,受托人不承担无过失的损失风险。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和要求,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和处理,如果有亏损由受益人或委托人负担,受托人在无过失情况下不承担损失风险;如果有盈利,也归受益人或委托人享有。受托人根据信托合同的规定收取处理该项信托业务的费用和报酬。

(四)aBS模式

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即资产证券化,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最早起源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项目融资模式,其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即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它既可以把沉淀的资产变为可流动的资产,实现套现,又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工具。aBS融资方式的观念及其运作方式的推广与运用,将有助于商业银行不良债券的化解、国企存量资产的盘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及其他各种应收款的套现。由于aBS是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按照规范化的证券市场运作方式,在证券市场发行证券,必须对发债主体进行信用评级,以揭示债券的投资风险和信用水平。债券的筹集成本和信用等级密切相关,信用等级越高,表明债券的安全性越高,债券的利率越低,从而使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成本越低。因此,利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一般都希望进入高等级投资证券市场。但是,对于不能获得权威性资信评估机构较高级别信用等级的企业或其他机构,都无法进入高等级投资证券市场。aBS运作的独到之处就在于,通过信用增级计划,使得没有获得信用等级或信用等级较低的机构,照样可以进入高等级投资证券市场通过资产的证券化来筹集资金。

三、棚户区改造融资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规划

城市棚户区犹如城市肌体上的“肿瘤”,散置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多是楼群中的“夹心层”或“城中村”。要变城市污点为亮点,实施全面改造,就必须以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眼光谋划回迁住宅区的建设工作,综合考虑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优化等诸因素,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符合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使小区配套设施齐全,除户型外与普通商品住宅没有标准上的差异,也使回迁楼在有限的空间内大到房间的功能、小到灯具的采用,都趋于经济合理、美观实用。

(二)协调指挥

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大面积的城市棚户区改造,要有详尽的住户调查、深人的动员、大面积的拆迁,要有高标准的回迁房建设和适时的居民回迁。涉及到建设、规划、国土、民政、地税等数十个部门。这项工作恰如一台戏,要演好这场大戏,政府是导演,各相关部门是演员,导演精心谋划,演员才能步调一致,在这里主要领导愈是靠前指挥、及时指导,效果就愈好。

(三)透明操作

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绝大多数群众都是欢迎和支持的,下助口果遇到不公正,群众就不支持。因此,公正是居民的最基本要求。公正何来?只有公开才知公平,只有公平方显公正,公开、透明操作是实现公正的关键所在。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每个过程都公开化、透明化,拆迁安置在阳光下操作,建筑工程在阳光下施工,回迁安置在阳光下人住,回迁居民在阳光下受益,加之办事透明、决策公正,就一定会民情和悦、民心和顺。

(四)严格监管

城市棚户区改造是解困工程、惠民工程,政府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社会各界予以最大的关注和支持,要不负众望,真正为人民造福就必须建造出精品工程。为此要实施严格监管,从项目源头抓起,对招投标、规划、设计、拆迁、施工、监理、质量、安全等,一环扣一环地实施有效监管,使棚户区改造的新建小区与新型住宅成为全市最佳园区和最宜人的居室。

四、公共经济学视野下的棚户区改造容易意义

(一)社会分配的再调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要以市场为主,因此应该满足先富的人追求好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愿望,但也不能忽视普通百姓的住房问题。这就是说在住房结构上应该是多元化的。具体来说,应建立“四层次”住房体制,即:高收入者购买商品房,中等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对最困难的一部分人由财政出钱进行棚户区改造或减免房租,以此实现人人有房住的目的。在这个消费结构中,政府应积极地站在低收入者和困难的群众一边,从公平的角度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棚户区改造就是政府用行政手段,在分配中兼顾公平与效益的一种合适的做法。

(二)有效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研究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时指出,均衡就是需求和供给达到一致时的价格。棚户区改造之所以能够凭市场化运作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并广受百姓的欢迎,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这些年以商品住房为代表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开发商和建筑商有开发和建设的积极性,对于百姓来说即使在住房供应方式市场化以后,住房仍然同时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同时政府的积极参与、作为,就使商家和百姓双方的有效需求和供给平衡了起来。

(三)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政府协调经济和社会管理能力的一次大的检验。通过政府主导,落实责任、市场运作、政策优惠、多方集资、公平公正、阳光操作等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棚户区改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规划、拆迁、施工、补偿、安置、回迁等各个环节的任务,让百姓住进新房,实属不易。经济学讲效率的来源时,有一个理论认为是来自于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对现实问题解决带来的,这种现象称“相机抉择”。棚户区改造应是政府最负责任、效率最高的“相机抉择”典型案例,今后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我们有理由更加相信政府会具有“相机抉择”的能力,会更好解决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的棘手问题。

信托计划和理财的区别篇10

官方最近一次全面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报告是在2011年,当时公布的截至2010年底的地方债务总额为10.7万亿元。

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公共投资已经成为中国保持GDp增速的最大引擎。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危机爆发时,为了对抗冲击,中国开始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地方政府也启动了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设立政府融资平台来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影子银行。

而银行理财产品则是影子银行的重要财源。2013年7月31日召开的银监会年中工作会议透露,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达9.08万亿元,其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余额2.78万亿元。

实际上,理财产品本身的风险正在逐步浮出水面,并引发监管层的注意。2012年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接连因其理财产品亏损而与持有人之间产生纠纷,其中交通银行的“至尊18号”持有人的维权行动目前仍在进行。

“理财产品就是变相吸储,它不像存在银行的钱那样安全,具有一定风险,尤其操作方式并不很透明。”一位国有银行内部人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然而,对银行来说,在信贷整体收紧的情况下,再次发行理财产品以筹措资金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理财产品就像无法戒除的“毒瘾”。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来,信托资产余额达9.45万亿元。

影子银行的“血库”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Bankingsystem)。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FinancialStabilityBoard)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界定,即“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在中国,信托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等监管程度较低的金融机构,通常被认为是影子银行。在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直接贷款时,这些机构往往可以伸出援手,当然,利息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要高出许多。

信托公司要提供贷款,就需要融资,渠道之一就是将部分信贷打包交给银行代售,这就成了银行的理财产品。

而在刚刚过去的“钱荒”中,银行对资金的渴求也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推升至高位。

据国泰君安统计,在6月17日的一周里,新发行的个人银行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收益率4.58%,较之前一周上升19基点,较端午节前一周上升29基点。按收益区间看,5%至8%高收益产品占比高达17.51%,为2013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由于中国的利率并未真正市场化,存款利率偏低,难以抵御物价上涨的幅度,中国的银行储户很容易被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吸引。

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Chase&Co)估测,在2010年至2012年中国正规银行缩减信贷期间,影子银行的贷款余额增加了一倍,达到人民币36万亿元(约合5.8万亿美元),占中国GDp的69%左右。作为影子银行业重要支柱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也扩大近两倍,至人民币8.7万亿元,信托业由此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中国第二大金融服务行业。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至2013年6月末,信托资产余额达到9.45万亿元。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曾指出,理财产品在某些情况下,短期融资被投入长期项目,一旦面临资金周转问题,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通过新发产品来偿还到期产品。其危险性在于,一旦资金链断裂,这种击鼓传花的做法就难以为继。

许多人深信,巨大的储蓄余额使得中国不可能出现美国次级债那样的金融危机。但警报仍然存在。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越来越大,很容易形成黑洞,最坏的结果就是资金链断裂,比如银行可能会无力应付理财产品的集中兑付。目前中国银行的表内信贷有8万亿元,但实际上信贷规模有30万亿元,属于影子银行的贷款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理财产品募集来的资金又去发放的贷款。”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影子银行规模过大的风险对于个人来讲,可能是到期没办法兑付,对于国家来讲,则可能引起金融系统崩溃。”

一笔糊涂账

相对于银行,信托公司这样的金融机构并不需要详细披露自己的业务数据,因此,理财产品一旦进入信托这条管道,就似乎去向不明。实际上,信誉良好的大企业基本上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求助于信托公司的往往是风险较高的民营企业或项目。这正是理财产品的风险所在。

多数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对投资方向的描述都非常模糊。

以招商银行2011年11月发售的“招银进宝系列之朝招金理财计划”为例,其投资方向这样表述:本理财计划资金由招商银行投资于信用级别较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债券回购、以及高信用级别的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固定收益工具。

其投资比例区间如下: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固定收益工具为30%~95%;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0%~70%;投资于同业存款、交易所债券回购的信托计划0%~50%;投资于新股申购、可转换债券的信托计划0%~30%;现金0%~20%。其设定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此外,说明中还特别强调,“理财产品存续期内可能因市场的重大变化导致投资比例暂时超出上述区间,银行将尽合理努力,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尽快使投资比例恢复至上述规定区间”,以及“银行有权根据市场情况,在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且根据约定提前公告的情况下,对本理财计划的投资范围、投资品种和投资比例进行调整”。

“这些钱进入同一个资金池中,然后进行统一的投资操作,别说是投资者,就连银行自己可能都不清楚谁的钱究竟投向了哪,而银行本来也没打算给投资者清楚的交代。这就像一笔糊涂账,银行和投资者都是糊里糊涂的。”吕随启告诉本刊记者。

“银行的销售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夸大收益,同时绝口不提风险。绝大多数中国人相信放在银行的钱不可能损失,因此习惯性地把理财产品与存款画等号。而销售人员也经常会这样误导我们。”交通银行“至尊18号”的持有人林小雅(化名)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林小雅承认,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她并没有充分考虑风险,对此后交通银行一再延迟的季度报告也没有足够重视。

银监会念“紧箍咒”

由于出现了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的亏损事件,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

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下发“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理财产品资金池的运作模式作出严苛规定。

首先,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这实际上是对以往资金池模式的否定,这压缩了银行“黑箱操作”的空间。

而对于投资方向,“8号文”指出,“一些银行在业务开展中存在规避贷款管理、未及时隔离投资风险等问题”。

“理财产品大多数投向了高风险的房地产、基建项目等等,尤其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城投债。这是个公开的秘密。”一位不愿具名的信托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此外,“8号文”对非标准化债券资产也作了界定,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在股份制银行当中,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2012年非标准化债券资产占理财产品余额分别达到50%和64%。

西南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曾韵佼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信贷资产在表内要受到很多监管,一旦出表,监管便没有那么严格,无法跟踪。如果风险较高的贷款没有放在表内,计提的拨备不是很高,一旦出现这类问题的银行较多,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而“8号文”对非标准化债券资产的界定,实际上将各种银行信贷资产出表的可能形式都包括了进去,无异于为银行套上了“紧箍咒”。

吕随启认为,“8号文”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更强,在扩张信贷上更有话语权,因此理财产品比重较小。而中小银行理财产品的比重更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增武对本刊记者说,在理财产品上中小银行的违规操作比较多,股份制银行非标资产占的比重较大。“现在一些银行为规避监管,令非标资产符合比例,便把理财产品发行量这个分母做大,这也会积聚非标准债券的风险。”

信托业受挫

由于银行都想在信贷规模的控制下尽量做大,只能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形成的影子银行业务,变相扩大信贷。

银信合作始于2005年,2009年银监会出台“111号文”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银行自身信贷,于是银行只好借助于信托公司这一通道,变相发放贷款。

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通道业务中赚取的通道费并不高,在千分之三到万分之五之间,但信托业的资金规模更容易做大,而且银行推荐的客户操作更快。“银行已经对融资主体把过关,而且银信合作业务是银行做的发行,由银行兜底,如果借款人还不了款,会由银行自己来解决。”上述信托业内部人士说。

简而言之,银信合作的通道类业务虽然报酬率低,但整体风险小,主要依赖规模做大来获取利润。

“信托公司在通道业务这种合作模式下,只是作为规避监管的一个外壳、一个手段而已。”曾韵佼说。

“银行通道业务中,银行占主导,因为资金和客户都是它的,银行只是利用信托的通道做它的业务而已。”上述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说。

曾韵佼告诉记者,信托贷款、信托收益权是理财产品投资的非标准债券资产中比例最高的。王增武也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对信托这样的通道业务“相当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