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与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14

体育课程与教学篇1

加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不但有利于丰富整个课程与教学整合研究领域的理论宝库,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改革中沉积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故而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不尽如人意的是,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领域我国体育学者至今鲜有人涉足,研究成果几近空白。所以,致力于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同行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作出探讨。

1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相关概念释义

何谓“现代”?尽管关于这方面的著述汗牛充栋,但对于“现代”何指,学者们至今各持己见。我国著名学者王岳川先生认为,“今天,‘现代’一语大概基本上是指已经过去的时代。”[1]按照我国史学界的观点,一般把1919年“”以后时期称为现代史阶段。鉴于此,本文所论及的问题是指已经过去的“”以来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与整合问题。相对于“后现代”而言,“现代”表征为追求进步、技术、理性、效率、封闭性、确定性、同一性、中心性、普适性、控制性[2],了解“现代”的以上特征对理解后文的“制度课程”大有裨益。

所谓体育课程,是指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性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3]。本文的研究也是把体育课程视为一门学科课程而言的。什么是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学是教学的下位概念,一般是指在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规范下,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中介,由体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双边教学活动。

2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

2.1分离的原因

2.1.1“制度课程”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主要根源“制度课程”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产生有其历史渊源。众所周知,现代课程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学者均把其视为一个20世纪的现象,正如资深课程学者坦纳夫妇(D.tanner&L.n.tanner)指出:“课程有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4]博比特、泰勒就是早期著名的课程研究专家,以他们为代表创建的课程研究模式可谓代表了一个时代,该模式追求科学化的方法,以“技术——控制”取向为特点,以“技术理性”为原则,因而被视为“泰罗(有“科学管理之父”之称)模式”。“制度课程”就是这一模式的最好映照。所谓“制度课程”,是指特定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规定并实现的合法化的学校教育内容,具体体现为官方的课程文件(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材、教具等)及这些课程文件的操作形态[5]。但纵观其历史征程,不难发现其仍然没有脱离“制度课程”的范畴,是我国社会在每一特定历史时期对学校体育作出的规划和规定。

“制度课程”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和内部功能。从“制度课程”的外部功能来看,是学校系统传递社会需求的方便且有效的工具,这一点从历届我国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上可见一斑;从“制度课程”的内部功能来看,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和限制体育教师工作的规范框架,因为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最终是以广大体育教师为阅读对象的,于是为了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官方规定的课程指南往往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作出“苏州园林式”的策划,以排除教师可能作出的与官方认可的社会需求相悖的课程变革。

在制度层面,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极易成为两个分离的领域,二者的关系也被视为一种线性关系。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了学校体育“教什么”,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实施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了学校体育“怎么教”;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方向或目标,是体育教学过程之前和体育教学情境之外预先就有的“人工合成物”,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体育课程的过程,而不应该对其作出任何变革。故此,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就被割裂开来,二者之间产生难以逾越的鸿沟,并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

2.1.2“二元论”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从认识论或思维方式进行深层思考,可以发现,形形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观点或做法均源于以下一种或几种性质的二元论。

(1)内容与过程二元论(content-processdualism)。这种二元论认为,体育课程即体育学习内容或教材,体育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其中,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这种传统的二元论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而且在当今整个课程领域也很有市场。例如,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布劳迪(H.S.Broudy)等人认为,“课程主要由某些组织成为教学规范的内容组成,……严格地说,教学方式不是课程的一部分”[6]。英罗(G.m.inlow)也认为,“课程是一组学习内容,教学则是通向学习的方法、渠道”[7]。内容与过程二元论的实质是把学校体育的内容与内容由以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割裂开来。这样,原本有机统一的实体就被人为地分割为内容和产生及传播这些内容的过程与方法,导致两者相互独立,机械地发生关系。殊不知,正如某些学者所言,任何知识都既是探究的产物,同时也内在地蕴含着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未来探究过程的原材料[8]。

(2)目标与手段二元论(ends-meansdualism)。此种二元论认为,体育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体育教学则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同内容与过程一样,目标与手段也是分离的、独立的。走出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局限,放眼整个课程与教学领域,这种二元论的观点依然夺目。比如,约翰逊(m.Johnson)曾指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有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规定了教学的结果,但它并不规定用以达成结果的手段,这些手段包括活动、材料,甚至教学内容。”[9]美国著名课程学者塔巴说:“课程是学习的计划。”[10]奥利沃(p.F.oliva)则说:“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11]以上皆属于目标与手段二元论的观点。

目标与手段二元论的实质是把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原本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的完整的活动割裂为目标(计划、结果)与手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例如,为了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学校体育教学采用的“学运动技术”、“教运动技术”、“考运动技术”的模式一直沿袭至今,其手段已倍显单一和僵硬,然而,这一模式却一直被广大体育教师津津乐道地采纳。毋庸置疑,现今学校体育改革提倡的“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反诘这一模式的最佳利器:难道只有这一模式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吗?难道这一手段仍然适应现时代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内在要求吗?

2.2分离的结果

2.2.1产生了两个领域,两批专家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导致了体育课程领域与体育教学领域、体育课程专家与体育教学专家的产生。体育课程专家建树于体育课程理论的研制,体育教学专家造诣于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两者分道扬镳,各守自己的一方净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虽然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但另一方面,实则不利于两者的横向融合,不符合当代课程与教学整合研究的发展趋势。

2.2.2束缚了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创生“制度课程”下的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和学生而言无异于“元叙事”(指能够为科学立法的哲学话语)[12]。体育教师和学生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而不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体育课程的研制与开发被误认为是体育课程专家的事,体育教师和学生只能是体育教学的实践者,不能拥有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这显然不利于体育课程的创生,不利于体育课程由静态的“跑道”(curriculum)向动态的“‘跑’(currere)的过程”的回归。

综上观之,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虽然有利也有弊,但全盘审视之,不难发现其弊大于利。因此,进行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就不无意义。以上既可视之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结果,也可视之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原因。

3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

3.1整合的理念

通过对以上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原因和结果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提出“体育课程教学”的理念。“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3.1.1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进行总是包含着对学校体育内容的不断变革,即使是在“制度课程”的层面也是如此,如上一世纪我国诸多体育学者在对“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探讨中,就曾呼吁要对传统学校体育竞技运动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其目的就是使体育教学内容具有适恰性,符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因此,对学校体育内容的变革也是有效传递内容的手段。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开始指向人的主体性的提升,指向人的自由与解放,而学校体育内容的不断变革与创造正是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展现。所以,体育教师与学生在具体学校体育活动中不断变革与创新内容,从而不断建构自身的意义,正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本质的反映。

3.1.2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是在从“技术理性”、“制度课程”走向“解放理性”、“体验课程”基础上的整合,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正体现着这一趋势。在此基础上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师生交往过程,而且是一种体育课程的开发过程。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体育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体育教师创生体育课程的过程,这时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专家一样在“创作”体育课程,只不过是现场“创作”,而体育课程专家的作品是预先创作好的;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创生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创作”体育课程。由上观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共同创生与开发体育课程的过程。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教学过程中实现着课程的精细加工及再生和演绎[13]。

3.2.3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制度课程”下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导致体育课程的编制只被看作是体育课程专家的事,体育教师和学生被看作体育教学的主体,而非体育课程的主人。这一现象是导致以往体育课程研制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体育课程缺乏生机和活力这一顽症的症结所在。如何冲破以往体育课程研制的樊篱?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因为只有体育教师和学生才是体育课程的最终实践者,是体育课程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而且体育课程的创生需要由他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完成。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并不是指要体育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体育课程的编制,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是指体育课程专家和体育教学专家在共同研制体育课程的过程中,要明白体育课程是为学校体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设置的,其内容要具有适恰性,适宜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不断创生“人本课程”。4结束语

20世纪以来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制度课程”与认识论上的“二元论”是造成两者分离的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不是两者的机械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不是形式上的合并,而是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要和整个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整合并驾齐驱,也需要及时汲取其他学科以及整个课程与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合理内核。因此,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中切忌出现急功近利和胶柱鼓瑟的做法。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58-159.

[2]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1-12.

[3]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311-312.

[4]tannerD,tannerLnCurriculumDevelopment:theoryintopractice[m].newYork:macmillan,1980:3-4.

[5]SeeDoylew.Curriculumandpedagogy,inHandbookofResearchonCurriculum[m].newYork:macmillan,1992:487-488.

[6]BroudyHS,Bo,BurnettJR.DemocracyandexcellenceinamericanSecondaryeducation[m].Chicago:Randmcnally,1964:69-70.

[7]inlowGm.theemergentinCurriculum,2nded[m].newYork:wiley,1973:41-42.

[8]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9-80.

[9]JohnsonmJr.DefinitionandmodelsinCurriculumtheory[J].educationaltheory,1967,(17):129-130.

[10]tabaH.CurriculumDevelopment[m].newYork:Harcourt,Brace&world,1962:213-214.

[11]olivapF.DevelopingtheCurriculum[m].BrownCompany,1982:5-6.

[12]LyotardJ.thepostmodernCondition:aReportonKnowledge[m].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4:23-24.

[13]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7-28.

[1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71-172.

[15]陈侠.课程论的学科位置和它同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1987,(3):26-27.

体育课程与教学篇2

体育课程的设计关系到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够讲求设计的理念和技巧,有效的实现了教学质量的飞跃。积极的发展体育课程多样性,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节点,保证增强体育教学的素质,对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设定具体的教学课程,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若干关系

传统教学的关键比较落后,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足,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设计,并且失去了对学生体能锻炼的意义。现代教学改革随着新课程政策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完善,实现了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的重新明确。传统的体育教学体系受到影响,支持创新的体育教学得到进一步的理顺,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概念区分开来。传统教学重视的是教案本身,忽视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没有关注到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本文针对体育课堂和体育教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找到实施教学目的的方法,完善当下我国的体育专业教育体系。

1体育课程概述

体育学科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包含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具有个性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保证体育课程的质量设计,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稳定发展。当下我国社会的体育教学工作在不断进步,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实施教学课程设计和安排,能够保证与体育教学相互干预和促进。新课程理论的深入,促使两个完全独立存在的理论成为合作的团队,在融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的成功导向性。当下的体育教学内容要求体育课程的内容设计,在参与阶段实现与教学课程结合,保证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要求。体育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严格的管理氛围下学习,并且按照科学的训练体系进行巩固,加深学生技能记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教学课堂的内容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社会发展状态,注意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能力和身体机能的培养。在学生学习阶段的体育课程设置,应该包含社会的发展状态,综合学生年龄接受能力,进一步满足教学内容的丰富工作[1]。科学规范的体育课堂设计,才能够适应当下学生学习生活的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课堂设置,才能够锻炼学生的身心,保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合。体育课堂是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通过锻炼让学生得到健康的身体,保证能支持文化课业的学习和研究。教育机构在拓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满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增设全面的体育课程内容,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发展根基.

2体育教学概述

现阶段,体育课程在校园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因此体育课也是学校课程中的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主要在师生共同努力和参与的基础上完成,并且在完成教学内容过程中还需要利用一些比较系统的教学模式和结构体系,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在学生的配合下,利用比较合理、科学性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够使学生掌握和体育相关的知识,以及基础的技能,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党中央、国务院逐渐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所以不遗余力的加强中学生体育能力,并全面落实到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以此来增强中学生的体育能力。众所周知,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人格,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目前,在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发展中,体育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现今我国推行素质化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对于学生来讲,只学好文化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全面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才能推动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提高,运动技能是否增强,健康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等方面。而传统的体育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是否掌握、身体素质是否提高、体育成绩是否进步。前者是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关注的是学习的全过程;后者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体育需要强调人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中考体育贯彻落实的最终目的。而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就需要通过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来给予有效的促进。对于学生来讲,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新的体育教学手段则更能促进学生爱上体育课程,同时能够大幅度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发展体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3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

3.1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3.1.1体育课程过程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普及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讲解规范动作时,采取的方式往往是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如在讲解我国第八套广播体操时,对于每一个动作要领教师都会采取分解示范的方式来保证每一个学生认识清楚。最后采取整体示范来保证学生能够完整体会动作要领。在调查中,体育教师整体示范的应用率为90%以上,而分解示范则达到了95%以上[4]。

3.1.2体育课程过程当中体育教学的执行标准情况

在体育教师讲解体育动作时,往往会通过不同角度来展现每一个动作细节,如散打教学中,对于直拳的讲解,教师会根据出拳、速度、力度等多方面来展现直拳的动作特征,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直拳。在调查中,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方法的执行标准较高,达到了90%以上。

3.1.3体育课程过程当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效果情况分析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调查中,也会发现,很多学生非常喜欢体育教学方法的教学,而且,就调查结果而言,体育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也非常显著,能够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3.1.4综合统计分析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课程当中的总体效果

目前,尤其是在体育动作教学过程中,对于示范教学法的应用,从整体上来说,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从整体上保证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能够把动作教学中的各个动作要领准确的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出每一个动作的真实含义与动作,进而保证学生在独立做动作时,能够标准。体育教学方法在现代体育教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方法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它能够是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学习并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在示范动作过程中,也要注意到示范动作的目的性,准确性,合理性和多样性,这样才能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提升示范教学的效果。

3.2在体育课程中应用体育教学的优点

3.2.1更具有科学性

在现代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技术动作要选择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师的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是使学生利用感觉器官,注意到教师的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达到强化学生对动作的记忆的目的。生理学认为,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能够加强大脑对动作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行为意识习惯。

3.2.2更具有针对性

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学的示范针对性遵循的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活动中学生的主导地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技术动作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的阶段性特点,选择恰当的体育教学示范方式,并着重强调不同的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环节,采用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技术动作要领。

3.2.3更具有实效性

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学的示范教学实效性能够使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学生在实践技术动作时,发生了意外情况,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练习,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而教师及时的补充体育教学的示范,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实践的自信心。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的实效性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提高技术动作的实践质量[5]。

4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中实践的应用

体育课程涵盖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方法,而良好的体育教学方法会促进体育课程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在体育课程的编排过程中实施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实践的形式满足教学相长的目的。

4.1体育语言教学方式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在体育课堂中实施体育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语言教学方法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成长心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教师的指导思想,提升学生体育实践活动能力。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相关的体育能力提升知识讲解。讲解的过程中要涉及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如,可以通过基础体能比赛了解学生的基础体能情况,然后,要求教师能够以标准的普通话形式向学生介绍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就是要求通过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拥有良好的体能可以支持长期文化课学习的充沛体力,强健学生体魄。教师在介绍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过程中,可以自己设计相关的口诀,便于学生的理解。在体育课程中讲求体育教学的实践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能训练和体能提升,有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全面培养。使用语言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语言的明确性,关注到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到时机性,当学生正在进行危险性较高动作的时候,尽量减少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讲解,侧重对安全性的提醒比较科学。

4.2示范型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示范型的体育教学方式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作用比较明显,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教学方式的效率提升意义。通过教师身体力行的展示体育运动的方法和要领,让学生了解到实际工作的运动规范。更加准确的进行体能训练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提升,也能够满足教学效果的质量提升。在教师示范运动行为的过程中,一般采取的演示行为是整体的示范,和慢动作的示范。整体示范主要是为了体现动作的完整性,让学生对此项体育运动有基础的了解。在实施慢动作示范的过程中,主要是向学生分解运动细节,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细致的节点,更有助于运动实施的准确性,不会对学生身体机能造成损伤。再者,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位置和身体方位向学生演示运动细节。其中包括正面的示范,和侧面、背面的演示操作。全方位的示范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细致的观察到运动练习的每个环节,进而保证学生运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3体育教学中完整方式和分解方式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体育课程要想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体育教学的帮助,可以说体育教学附属于体育课程,同时又是体育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实施手段。将体育教学实际的应用在体育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完整教学方式以及分解教学方式两种方式来具体实践。而所谓的完整教学方式主要是指通过将某个动作进行连续的完整的教学演练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注重要的特点在于同一个技术的涉及的技术环节均没有进行分割。而这种完整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完整的身体练习,而其缺点则在于不利于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中相关练习难点以及重点的掌握;而所谓的分解教学方式则是指通过将某个动作进行不同练习环节的有效分解,进而按分解部分逐一进行联系,最终掌握所有技术要点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重点技术以及难点技术的良好掌握,同时也促进了高难度技术的简便化,学生通过该种学习方式更加容易学会。而其缺点则在于不利于学生对于整个的完整动作的良好连接,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中完整技术知识的整体性掌握。总体来讲将体育教学实际的应用在体育课程中需要具体实践完整教学方式以及分解教学方式。

4.4体育教学练习法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在体育课堂中采取练习法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并且验收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一般的体育教学练习方式,存在3种方法。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操作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保证对实际体育活动的充分掌握。其次,需要教师在原本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体能和运动方式的转变,将原本单一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乐于操作。教师再采取循环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堂的规划,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在固定的周期内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和重复训练,促进学生从身体机能和身体记忆上,实现对教学任务的复习,满足体育课堂教学需求。但是循环练习的方式需要消耗教师和学生的大量体能,所以在体育教学方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和体能特征进行操作,满足学生练习需求的同时,也避免对学生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5结论

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正确地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提升学生体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明确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是拓展教学效果的关键性方法,保证体育课堂和体育教学的充分融合,能够促进两者相互影响和干预。提升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政策实施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全新规划,能够保证教学目的的实施,是为社会培养全面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证学生稳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根基力量。

作者:张晨玉单位: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宝华.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辨证关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2).

[2]蒋新国,李竹青.论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4(6).

[3]谷茂恒.论体育教学学术反思与体育课程意识培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5(2).

体育课程与教学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2.64【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03-01

组织创新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组织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管理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由于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牵涉教育的许多方面,所以组织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将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体育课程教学需组织创新

根据体育新课标的理念,体育教学组织创新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有选择地学习竞技运动的项目。有些项目要进行改造和简化,根据学生的需要大胆地创新和发展,寻求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生喜欢的,能激发他们兴趣和积极性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在学习体操时,如果我们只是为学会一些体操动作,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传授动作技能,如果我们瞄准为健康而学体操,那么就是既学动作又学锻炼方法,而且课中还要想着进行锻炼。于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就随之产生了变化。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哪些体操动作可以进行哪些肌肉的锻炼;哪些素质的锻炼应该用多大的运动负荷和如何安排练习间歇与休息,甚至连应补充什么营养都要教给学生。又如在我们过去的球类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打球,那么在为了健康的球类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球类项目的乐趣,就要让学生喜欢上这些运动,并能理性地去认识这些项目,这样他们将来才能运用球类运动来锻炼身体和善度余暇,真正起到为学生终生健康服务的作用。

二教学组织创新需注重教学改革

1.关注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组织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2.关注教育因素的多样化。第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趋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趋向于师生关系,有的趋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趋向于教学内容,有的趋向于教学安排,有的趋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第三,教学内容多样化。体育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基础性、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人文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3.妥善处理几种教学关系。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课程教学的创新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

第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

体育课程与教学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快乐体育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表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不完全一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实;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程管理强调统一,知识性不强等等。因此,为了基础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总目标。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教学与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体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贯彻“课程标准”必须做好教学工作

1.要认真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验工作。结合试验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器材改革。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变成为广大学生乐于参加的体育会。在总结十多年来学校体育课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学校体育实际的体育课余训练方法,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鼓励并推动学校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多做贡献。

3.加大学校体育评价的改革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在全国实行。坚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体育考试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全面地、科学地评价学生身体状况,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方便学生考试。

4.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工作,尽快建立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体育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根据目前学校体育师资的现状认真研究对策,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5.要始终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能够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重点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

6.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另外,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7.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8.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贯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

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中的落实,学生将会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在这一标准下开展,将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体育教学要以健康为思想,以快乐为整堂课的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使快乐真正深入学习当中,从而使青少年体会到健康的效果,使青少年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更正

发表于《商情》(教育经济研究)杂志2008年第11期第146页陈少芳的文章——《关于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重要性的思考》漏刊参考文献,现更正如下:

参考文献

[1]崔漩,龚继忠.从安然破产看企业财务控制.财会月刊,2002,6.

体育课程与教学篇5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变革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体育教学有了巨大的变化。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把实施体育改革的权利交给了体育教师。目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就是紧紧围绕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这一中心来展开。体育新课程中,国家不规定统一的教学计划,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场地器材实际、学生运动基础实际需要、地域体育优势等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在体育课上实际可以开展的体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新课程的实施给了体育教师充分的选择权和开发权,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实施体育课程的空间拓展。但是,与之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作为体育教师是否为此做好了必要的自我准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是首先受到挑战的群体,也可能是新课程改革的阻力集团。体育新课程的新观念给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迫使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发生变革,以尽快适应课程改革,适应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从“兵操式”命令灌输到寻求“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的建构

长久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一直习惯“一言堂”、“兵操式”教学方式,教师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从实践层面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现行体育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体育教师要从根本上转换观念,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向他们提供最恰当的服务,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生成性,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国际互联网或校园网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师生关系的变革:从控制到对话

师生关系是教学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则处于边缘位置,笼罩在教师的权威之下。这种控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变得顺从、自卑、麻木。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学中通过交往,建立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学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在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精神上是平等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情感、道德、思想、智慧的交流与沟通。师生对话中,教师充分信任与尊重每一个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尽量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的成长,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交往具有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中的价值引导,使“教”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学”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让学生成长的终极在于更充实的经验的再建构,这样的教育才会达到极致。

三、教学过程的变革: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在他看来,生活世界是最值得重视的世界,是通过知觉可以直观体验的世界,是一个有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教育恰恰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以往的教育一直被“惟科学主义”支配,导致课程与教学越来越脱离生活世界,进而导致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体育教师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观将被“学生本位”观所替代。以往我们的体育教学用统一的规格、统一的要求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遵循“唯锦标”、“唯竞赛”、“唯竞技”教学,使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新课程倡导“教师是课程的主体”,鼓励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由于《课程标准》教材实行国家三级管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这就给体育教师留有充分选择和开发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极大地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给体育课堂添加异常多样的色彩。

四、课堂氛围的变革:人文精神的倡导

由于新课程的理念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我们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并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体育担负着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任务:落实学生全面的身心发展,培养健康的人。新课程也明确提出,我们要培养出拥有“三维健康观”的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那么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更应该责无旁怠地承担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这里所谓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指文化,更要有对人的关怀。人的关怀,不仅仅是感情的关怀,而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尊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训练”,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我们体育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民主教学氛围。人文精神的一个具体表现是团队精神,而我们体育课堂众多的合作项目(如田径的接力、球类运动等)就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最好载体。这种独特的功能是学校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人文精神虽不能灌输不能训练,但是对于人文精神而言,其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感染”,这种感染,就是体育教师本人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只有教师真正具备了人文素养,那么,他的每一堂课都将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同时,人文精神教育还意味着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由于以往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口令、步伐、技术、和评价,几十年的体育教学被前苏联的“四段式”牢牢垄断。随着新课程提出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理念的响起,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与众不同”,诱导学生在体育课堂复活心灵深处的自由因子,鼓励学生张开思想的翅膀,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在运动技术、思想、感情、创造力等方面都具有个性张扬的风采!让学生“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苏霍姆林斯基语)

新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必将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新课程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已经不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教育情境的规定,一种课程发展的趋势。在新课程里,体育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徐碧美(amyB.m.tsui).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吴伦敦.教师专业发展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王水玉,徐晓光.教师专业成长策论[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8]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9]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段作章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视与展望[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1]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2]刘捷.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13]亚瑟.K埃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4]CharlotteDanielson&thomasL.mcGreal教师评价――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体育课程与教学篇6

【关键词】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创新1体育学习方法

1.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感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由于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对于如何实现这现目标,课程标准并示作出详细的规定,这意味着对每个学生来说,实现目标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例如:提高力量这一目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采用健身器械,无条件的学生可能采取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练习方法。此外,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达到相同目标的最适宜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不要给学生规定过分统一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就是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各种体育器材(小皮球、短绳、呼拉圈等),学生可根据喜好选择喜欢的锻炼方法来完成教师提出练习任务。学生敢于到教师面前表现自己,教师也不因为学生做得不好而制止和取笑学生,而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自已更加愉悦,使之在体育课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总之,自主学习可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执行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成主动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加强了责任感,树立了自尊和自信,同时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坚持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学习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合作学习可以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小组,一起探究、练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达到锻炼的目的。合作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大的收益,得到更好的体验。当然,强调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并不是排斥学生的个体练习,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练习也是完全必要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行为。即使是在非集体的体育活动中,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的机会。例如:在组织学生跳绳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差的学生有榜样。这样既有利地提高他们的跳绳水平,又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增强小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作用。合作学习法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用自已的语言、自已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老师布置的任务。

1.3创新性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实际上,在幼年时期就常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他们会用积木或手里的一切东西,在自己的床上、地板上、沙滩上、山沟里构建自己想像中的天地。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并使他们形成创新性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挖掘更多的潜能,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例如: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想像各种动作的行走;学生参与一些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创新,创编自已喜爱的舞蹈或徒手操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创意与我们的设想不一致时,千万别“一棍子打死”,新的活动方式或游戏规则常常会在这样的情景中产生。提倡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指导,也不是样样事情都需要学生去创造,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体育教学中应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创造结合起来。

1.4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提起探究式学习,会给人一种很高深的感觉,似乎只有科学家才有探究世界奥秘的本领,其实,探究行为是人们从小就有的一种常见表现,他们从小就爱问“为什么”,但往往由于大人们的忽视,不愿意去回答他们提出的看似简单、荒廖、愚蠢的问题,从而使儿童越来越少地问“为什么”,越来越少地探究这个世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必问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就越来越化。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去进行探究。例如:为什么篮圈与地面的高度是3.05米,高一点行吗?低一点行吗?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潜在功能进行探究。例如:单杠是不是只能用来发展力量,滚翻究竟应该翻得快些还是慢些,滚翻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等。

1.5延伸性学习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课程标准重视课程的延伸性。所谓延伸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学习和活动。教师应重视学生延伸性学习的原因是,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也就有限;现在流行的运动项目很多,这些流行的运动项目不可能都进入课堂,但其中多数项目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活动。例如: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在节假日进行体育活动等。因此,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课程资源,积极进行体育活动,这有助于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1.6尝试信息化学习法,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所谓信息化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电视、杂志、网络等使知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体育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显现出来,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和观看例如:nBa篮球赛事把篮球运动的许多技能直接通过电视介绍给学生,网络中也有大量科学锻炼与健康的知识可供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丰富自已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达成学目标。

1.7尝试评价式学习法,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活动,能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评价能帮助教师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评价过程中,以住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而忽视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现在我以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获取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例如:在教学韵律体操时,学生分别出列演出,请学生当评委,让学生说出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让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活动中,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更加注意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例如:当一名学生的动作没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时,我会说:“某某同学的动作做得也不错,如果多练几遍他一定会做和更好。”此外,在课内课外,我对学生练习及时地进行肯定,一句“你真棒”、“你的动作有很大的进步”、“你一定能超过老师”一定会让学生心花怒放,学习的兴趣更大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对自已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能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2教师的学法指导

2.1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学法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必须从体育教育的任务出发,指导学生掌握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2.2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学法指导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认识在不断发展,知识经验在不断积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体育学习方法。学法指导的选择与安排应以指导学生全面锻炼为主,以利于促进学生机能、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2.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法指导不同的教材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例如,武术、田径、球类等不同的教材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田径教材可选择目标学习法、对比学习法等,武术教材宜采用评价学习法、模仿练习法等,球类教材则可采用合作学习法等。

2.4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体育基础的学习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对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用目标学习法、创造学习法等,对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可用对比学习法、理解思维学习法等,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喜悦。

3教学建议

3.1学习方法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个体差异来选择,不能盲目地套用某种学习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2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学法,学会制订目标,学会观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学会评价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3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法与学法要相统一。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4要经常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学习方法不断得优化。

参考文献

[1] 季浏,胡增荤.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曾志坚,彭勇,体育与健康[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10年9月.

[3]王英武,体育教学最优化的理论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曹可强.体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之比较研究[J].体育科研,2005(2).

体育课程与教学篇7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育教育改革教育模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遍地开花,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传统模式其实是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自新课程标准颁布推广以来,体育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理解了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到体育改革的方向,并积极投入到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但各学校初步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树立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有益的作用。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因而教学实践中难免走弯路,甚至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一些教师对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行体育教育感到茫然。任何领域的改革,在初期出现这样那样的不理解、做不好等现象都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会积累经验,取得成绩。

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中,体育教学会碰到一些新问题、新困难,但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模块教学是我们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为它有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某一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避免过去那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模式,以致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模块教学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因为过去我们很少进行这样的模块教学,现在实施这样的教学十分困难。模块教学还是我们解决体育课程改革中实践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因为模块教学涉及如制定学习目标、如何选择学习内容、如何采用教学方法、如何实施学习评价等一系列实践性问题。解决模块中的这些问题,不但其他的实践性问题能够得到相应的解决,而且会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在为期一年多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存在着很多的利弊。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评价的片面性,体育汇报出现“浮夸风”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校的电教设施越来越完备,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毋庸置疑,多媒体可以增强动作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很多示范课中,经常会发生与日常体育课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个别学校和教师为了体现教学中的新技术应用或是教学的新形式,把电脑搬到操场上,配合体育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现在几乎所有大型的体育汇报课都是如此;一节汇报课象文艺节目一样,穿上戏服,经过无数次的演练,到搬上“舞台”的时候,体育教师便变成了观众,什么都不用讲解,什么也不用示范。试问人人上课真能做到这样了吗?体育成绩的测定、评价、汇报也不够真实。有很多学校的体育负责人为了讨好上级领导,换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而不换测试成绩,往往虚报、隐瞒真实成绩。

二、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场地、器材是选修课的关键,选修的项目、选修的人数都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目前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贫富悬殊,有的学校的场地、器材也非常短缺,就连基本的体育器材都没有,体育课的选修教学的开展仍存在很大的困难。另外,项目的冷热度也影响选修课的教学,例如球类运动,在选修当中面是最广的,而体操类、水上运动、武术等往往被学生忽视,这就对场地、器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时对选修的学生作适当调整,而被调整的学生又感到极不愿意,上课时也只好得过且过,这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年龄、性别也影响着“新课标”的教学。

目前,“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技术水平等等;在选修的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年龄、性别都是学生选择的对象,教育、教学能力差的,当然会受学生的嫌弃,这也无形中给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造成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体育课程与教学篇8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

伴随着我国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新时期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各个学校都加大了对于新课程下学校教学体制的创新和完善。其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日益被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整个课堂教学大系统的分析,一般来说,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知识的落实、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多个环节。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和体质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体育学科是以室外课为主的一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的一门学科,学生们相对都喜欢参与,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下,存在着评价观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这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构建新时期的体育课堂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那么,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呢?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

传统的课堂评价体系更多地是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而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因此,单纯地依靠教师来评价学生这一模式不能够完全的反映体育教学,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整个教学过程三者有机的集合起来。首先关注学生的“学”。新课程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成果的呈现就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表现出来的。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我们不单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要从整体上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关注教师的“教”,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沟通者、桥梁,教师教的目的是实现学生们的学,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教材内容,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真正的有效的。最后,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环节会有自己的预设,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总的指导方向,但在我们课堂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表现往往会有超出我们教师预设的范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和课堂的实际发展,来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上课结束后,我们教师也要对这一环节及时地作出评价,结合评价的结果及时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地优化我们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我们的评价体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我们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主要的动力。时代在变,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在变,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体系的创新要体现时代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也就是我们的课堂评价体制既要符合时展的要求,也要注意要关注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差异,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状况,这样的评价机制才是以生为本的符合时代的评价体制。

1.评价指标应突出现代体育教学特点。现代体育教学有哪些本质特性应该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得到反映呢?这就是民主性和自学性。通过民主性指标的评价,引导教师从传统的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双向交流的互动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讨论式和引导探究式教学。从自学性来看,学会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是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必须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充分反映自学性的指标。通过自学性指标的确立,使教学质量评价由传统的只评教师教得如何转到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看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了多少,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评价方式应注意多样化。由于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了拓展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和专项内容进行学习,使体育教学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不同专项的课程有不同的认识规律,也就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特点,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有“因材施教”的不同的教学实践。对教学的评价理应有不同的侧重,这样才能实事求是,才有针对性。

3.评价主体应选择多元化。《新课程标准》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即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一种多元的方式,由家长、学校、学生本人组成,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全面认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多是一些体能与运动方面的考核,有着统一的评分标准。这就使得一些先天条件不足的学生例如体质弱,个头矮,肥胖等,尽管在教学中很认真学习,但还是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得到的分数较低,从而丧失了自信和积极性。有的甚至因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会及格而放弃学习,以至出现了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体育课程与教学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

在某些人看来,初中体育教学只是学生放松的一种方式,它并不能真正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技能。其实不然,初中体育课程也是有一定教学内容的。体育老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教学计划,还要制作针对性的专业教学方案。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初中体育老师课程教学内容是有任务的。众所周知,学生的压力很大,体育课程的本质是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如果加大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学习,无疑又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担。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若不进行有效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一、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概述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繁重的学科压力中得到身体和精神的放松,也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把体育当作一种完全封闭式的室内知识传输,而是通过老师灵活的引导,使学生懂得一定的体育知识理论,并且把这些知识运用在实际的体育锻炼当中。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我们在下文中,以人教版为例,采取案例分析的模式探讨现阶段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提高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水平。

二、案例分析中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初中体育教学调研发现,在现阶段当中很多学校的初中体育教学都采用了以下的案例模式。譬如,在体育课堂上,老师单方面地宣布本节体育课程或者是本学期体育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是目标,接下来则重点对男生进行体育锻炼,采取“填鸭式”灌输方法教学。在体育课堂上,由老师单一口令,学生只是照着老师的方法去做,完全没有初中生应有的活力。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隐含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无计划性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它是具有自己连贯性的,我们知道体育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节体育课的学习是无法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体育技能的。在现如今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中,老师的教学内容无计划性。这种无计划性有两点体现,第一是没有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向学生阐明。学生对所学习的初中体育知识没有心理准备,这样一来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就会存在一种不重视的状态。第二点就是,当学生下个学期更换体育老师时,会重复学习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或者是漏掉了某个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

2.教学内容有失公允

男女生的生理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但是体育老师应该重视这种生理差异,而不是放任这种生理差异。相比之下,女生需要更多的体育锻炼,才能让身体的发育更加完善。而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学习之中,一些老师会过度偏向男生,这就导致女生在学习初中体育课程内容时心中存在不公平的想法,并且这很不利于男女生的正常人际交往。

3.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在新时代,教学方法必然要跟上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初中生,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热情开朗的年代,因此,在学习上也要尊重他们的习惯和性格。我们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但是过于迂腐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学手段我们就要果断抛弃。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让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这和设计体育课程的基本初衷是完全相互违背的。并且,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在体育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不能有力地锻炼学生,也拉开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三、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我们通过上文中案例的形式,发觉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中出现了这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我们不可以对这些教学问题置之不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去优化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针对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在优化的初中体育课程中学习真正的体育知识,得到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整体进步。

优化方案一: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计划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合作,这个合作不仅体现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体现在老师和老师之间。我们知道初中体育课程的学习是根据学生的年级从而分为三个阶段的,这三个阶段各有教学目标。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计划。老师之间应该达成一致的教学方案,每个学期制定好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就算是学生更换了体育教师,但是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学习却不会出现差错。不仅如此,老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和计划,让学生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不仅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起到了良好的沟通作用。

优化方案二:合理分配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资源

很多女生会因为生理原因在体育课堂上请假,这是正常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女生由于害怕体育锻炼而撒谎。如果体育老师不假思索地允许每一位女生拒绝体育锻炼,这不仅助长了不良风气,也浪费了体育资源,没有达到体育课程内容教学的目的。所以,老师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建立女生的生理期表格,当然这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更重要的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对所有的学生都要把体育知识讲解到位,合理分配初中体育教学资源,将学生融入在一起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

优化方案三:与时俱进地采取前沿的教学方式

有人曾说:“音乐可以看作体育的另一种灵魂。”我们知道,在很多体育项目中都会播放一些音乐,以此来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如果我们尝试着把优秀的音乐融合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也许会收获不错的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比较前沿的教学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跟随音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不仅燃烧了青春的斗志,还在体育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素质。我们认为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对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优化。

综上所述,我们以文章当中案例的模式分析了当前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不足,探讨了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中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利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优化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此来解决教学选择问题。总而言之,各个学校的体育老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对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进行一定的优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冰.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缺失及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4).

[2]张菊光.中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1(18).

[3]李忠俊.初中体育教学选择与优化的关系辨析[J].山西体育科技,2011(02).

体育课程与教学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89-02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要求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新纲要提出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等等。那么如何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高校体育课教师急待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和我校近几年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行商榷,并望借此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地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一、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实质,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与任务。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它和竞技体育有本质的区别。竞技体育是发掘人体生理、心理极限,去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虽然对人体极限提出了挑战,但在某种意义上对人体是有害的。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属于群众体育,是为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打好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使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岗位上能够愉快地生活、精神饱满地工作,这是学校体育的任务。

(二)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

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来施教,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敢、果断、顽强的优良品质。

(三)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做到,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抗挫折的能力,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还有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精神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要坚持学校体育课的活动性质

高校的体育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公共体育课不能上成室内课和理论课,要倡导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达到健身的目的。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待提高

目前,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还没有摆正,体育教学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重德智、轻体育的思想在高校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高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由于受传统竞技运动项目的影响,高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是田径、三大球和体操等,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场地设施很少或没有。如网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等。

(三)过分重视竞技运动,轻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学为主,这些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学生花很长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掌握和提高,所以便出现了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另外,这些竞技性项目大多趣味性低,健身效果差,不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健身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能用于自我健身或社会交往。这样以来,学生大学生毕业后没有一两个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与体育绝缘,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创新能力被忽视

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只考虑到体系的完整性,对于开放性和现代性重视不够。内容规定过死,缺少弹性和灵活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上课,选择幅度较小,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内容以竞技为主,娱乐性的内容很少,学生因此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教学内容的健身化改革锻炼能力和锻炼方法及终身体育的教育

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增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熟练地掌握多种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他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要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就必须将以往的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教材内容,改为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为中心的健身内容,即教学内容要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调节心情,以及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强调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

(二)加强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手段,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并能自行锻炼,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锻炼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对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通过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知道自己应不应该健身,用什么方法健身,怎样做才是科学的健身等。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健身观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安排传授高层次的健身、养心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与理论,通过体育教育使其具备自我锻炼设计、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从健康教育学、营养学、运动人体科学的角度,重点讲授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减肥、营养、休闲体育等内容,要突出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特征。应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从而运用课堂内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方法,指导自己进行科学的健身,转变对体育的看法,喜欢体育运动,并自觉主动地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三)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传统的运动技能教育,由于受思想方法和科学发展水平所限,认识不到人体在各种体育手段作用下变化的规律,认为只要运动了就有好处。世界各体育先进国家已发现了运动技能教育与现代体育目标的不尽一致性。长期以来由于学时少、项目多,学生运动技术课所学的只能是一鳞半爪。片面追求运动技能教学,丢掉了增强体质的根本任务,学生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好。尽管如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在还仍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健身教学强调通过适宜的身体运动,配合现代体育科学手段,促进人们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改运动技能教学体系为健身内容教学体系,其根本的转变是将由过去的运动技能教育只注重外部的技术形式转变为注重负荷引起的人体机能的变化,真正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功效。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淡化竞技不等于不要技术,技术和健身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制订考核标准时,都不同程度地淡化了竞技而突出了健身。比如尽量考虑男女性别之差、身材条件之差、体质强弱之差,争取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考核标准,这样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才有兴趣,才能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例如:利用篮球编排一系列既有娱乐性又有健身性的游戏,用以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能力,那么篮球项目的健身作用就大大提高了。

(四)将时尚体育、实用体育和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

青少年大都喜爱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民间和民族体育等。时尚体育包括健美操、拉丁舞、搏击操、现代舞、街舞、体育舞蹈、形体舞等;生存体育类包括游泳、攀岩、野外生存技能、自卫防身术等;民族传统类包括武术、太极拳(剑)、舞龙、舞狮、腰(锣)鼓、珍珠球、曲棍球等;休闲娱乐类包括网球、羽毛球、软式排球、气排球、毽球等。若将这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引入体育选修课堂,会大大丰富课程内容,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其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同时,由于项目本身趣味性强,健身效果显著,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势必会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体育运动能力增强的效果。

(五)“三选”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纳要》的精神,高校体育教学应实行网络上的学生“三选”授课,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种授课形式打破了原有的系别和班级建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学习。由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也有利于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六)改革原有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体育课的考试不应该是主要目的,新时期体育课的教学考核与评价应以学生参加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主,以各方面的能力、各单项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主,以各方面的能力、各单项的技术与技能、进步幅度和体质健康标准等为辅,采用学习效果和过程评价的方法,即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结果,不应以百分制衡量,而应以等级制的“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来表示,每学年评定一次体育成绩。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教师是关键。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一支与改革相适应的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队伍。第一,在职培训。即通过进修、培训和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等多种渠道,形成多规格、多形式的现代体育教师培养体系。第二,优化教师结构。即体育教师构成要多样化,不仅要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体育”教师,而且要有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高层次体育学术带头人,还要拥有曾经和正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水平教练。要树立名师、大师,给予与丰厚的报酬,并以他们为中心,展开教学、科研、训练、交流等活动。第三,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建立起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结语

在贯彻执行纲要,对高校体育课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优化课程结构;要提高认识,理解新纲要的精神实质,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习惯的思维定式;体育教学决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广泛的心理和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淡竞技,重健身,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体育教育真正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宗平,庄惠华.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