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57

独立思考的培养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养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被日益暴露。其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采用灌输式数学教学模式的现象尤为突出。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一线教师对此现象的危害认识模糊,甚至产生偏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呢?又将通过何种途径来进行养成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者本身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孩子必须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在教学中培养的习惯,尤其是要学好数学的孩子,这种习惯必须从小学数学教学就开始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让他们独立思考,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是我国教学目标的重要要求。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全面培养在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增进学生智力水平;其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其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将独立思考提升为自觉学习行为等。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其次,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单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基础是要有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欠缺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接受式学习。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学生则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这样一来,在课上,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成为整个教学的权威;在课下,课本和参考书充斥在整个自习环节,成为盲目抄写和记诵的标准。学生只能依赖于教师,服从于教师;只能依赖于课本,服从于课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只能主动放弃独立思考,成为一名甘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学生”。

(2)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只是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经了解,目前小学生每天要学习3到5科课程,用时高达十来个小时。一天下来,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创设以学生为主角的民主式数学教学氛围。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灌输式、接受式等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教学氛围呆板、不活泼,全部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要创设以学生为主角、民主、活泼的数学教学氛围。

(2)选取新颖有趣、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经调查,84%的小学生认为目前的数学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提起学习兴趣来。然而,数学却是来源于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出新颖有趣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1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根据每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数字(如手指等);在教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利用算盘、火柴或自制小模型等一些道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营造活跃的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应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增强智力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实际数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探讨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课下数学活动小组。在每个小组中,设一到两名联络人,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所探讨的数学内容应由小组的成员集体挖掘。教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指导和检验。

数学课“应多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默默地在数学课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经过自己成熟的考虑,发言才会有质量,才会真正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学的传统。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驰骋的天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增添一种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的培养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独立思考能力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独立思考指的是一种洞察力思维,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自己找到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大学生作为已成年的个体,应当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由于我们教育制度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少受到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在从相对封闭的高中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载体,让缺乏独立思考的大学生变得茫然。

1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1.1对外界的依赖性

现在的大学生,在娱乐方面都很有自己的主见,然而涉及到专业选择、就业、深造等对他们的将来影响比较大的事情时,就变得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甚至不知道都有哪些选择。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大学生对外界的依赖性太强。从小学到高中,所有学习课程的安排都是学校、老师做的,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他们很少思考学习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知识将来有什么用。绝大多数同学学习只是为了能考上大学。即使考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选择哪个学校都有可能是家长代劳。这种培养方式形成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惯性。进入大学后,需要学生自己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自己规划将来的学习目标,自己考虑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时,他们往往变得无从选择,无法做决定。但毕竟,当今的大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面对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时,他们首先会选择从外界获取相关的信息,从网络上吸取别人的经验。这本是无可厚非,因为从外界获取信息,参考别人的经验也是独立思考的一个前提。然而,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别人的选择往往成了学生们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很可能是不合理的。例如,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比较关心将来的就业,就问他们高一级的同学,高一级的某些同学告诉他们某个专业将来就只能干某个职业。然后问的学生就向老师倾诉,说他们专业没前途,将来只能干某个职业,他对这个职业不感兴趣,所以觉得学习没兴趣了。这类学生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典型代表。首先咨询对象的选择就没考虑清楚,咨询就业问题却选择向没毕业的学生咨询,得到的反馈信息肯定不合理。其次,别人给出答案,都不加以考虑就信以为真,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独立思考,最终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可见对外界过度的依赖往往会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又往往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习热情,进而导致学习成绩的滑坡。

1.2“自我中心”的个性

强烈的“自我中心”同样会导致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90后”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烈,自信并崇尚自由,同时也十分自我和功利。信息化时达的网络、电视、报纸等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任何事情。然而泛滥的网络、媒体并不都能准确地传递信息,甚至被故意掺杂诸多负面信息。当学生习惯了从这些渠道信息来判断事物的时候,他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出现偏差。但是,他们唯我独尊,认为学校的规定,政府的宣传才是对他们的束缚。时代独有的叛逆使得他们愿意不假思索地相信他们认为“绝对自由”的网络宣传,而不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判别自己所见所闻。这种“自我”造就了个人主义,造成了责任感的缺失。混淆了固执己见与独立思考的内涵,违背了独立思考的真正含义。最终会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偏颇。

1.3“随波逐流”的思想

随波逐流思想也是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学习场所。学生要能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生活,就要学会自我管理。然而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事、班级的事、学校的事都漠不关心。班长、辅导员一遍遍地催他们才勉强把事情处理掉。平时的学习生活随波逐流,看别人怎样做,自己也跟着照做,不管事情好坏。从而导致了现在大学校园里旷课以宿舍为单位,迟到以班级为单位,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怪现象。这些同学不会独立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不会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让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紧张忙碌的大学生活变成了消磨时光的游戏。

独立思考的培养篇3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13-02

收稿日期:[HtSS]2006-10-10

作者简介:魏红(1964-),女,山东莱阳人,副教授,从事生物学研究。

一、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完全依赖教师,不愿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因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所造成的。教师天天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最终以升学为唯一追求。天天进行反复的练习,盲目的抄写,无休止的记诵,结果使学生的大脑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在新课改中,这种局面已大有改观。但时间一长,一些教师由于习惯于旧的做法,往往又采取了单纯讲授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又可以不用去独立思考了。

2.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和课本,不敢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所造成的。新课改前,由于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使学生不得不完全服从教师,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跑,不能有半点怀疑。长此以往,学生就把自己的思考权完全交给了教师,不再敢独立思考了。

3.学生只知照抄照搬,不会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调练所造成的。过去,因过于注重统一和单一的书本知识,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妨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将思路束缚在无形的框框里,造成了思考问题的狭窄和单一,刻板和僵化,这就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4.学习容量超负荷,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学生每天都要连续苦战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哪还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呢。

5.一些教师在课改中完全按预设去“表演”,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活跃,忽视了学生实质上的提高所造成的。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独占讲堂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但是由于一些教师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怪圈”,形式上虽然增加了学生活动,如变换花样地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频繁地安排学生的表演、对话与小组合作,过多过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学生眼花缭乱,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思考机会。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

1.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提问题明星”。甚至有的学校,对于提出了确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由校长颁发“金钥匙奖”。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敢提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其次,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不妨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如果学生的主张不对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探究。

最后,教师还应为学生多搭设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的平台。实践证明,在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经常发生思维碰撞的班级里,可以大大促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战场”,搭设更多的思维碰撞的平台,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

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

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为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自己所运用的思考方法,尤其在解题教学中,更应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揭示给学生。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来说,最好搞“现场直播”,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教师还应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方式和过程。为此,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提问、对话、练习、做作业、测验和个别辅导等途径,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从中观察和掌握学生的思路。在这三个思路中,教材的思路是依据,教师的思路是桥梁,学生的思路是中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教材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教学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从宏观上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学会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具体的思考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思考法、综合思考法、发散思考法、聚合思考法、逆向思考法、联想思考法、形象思考法,演绎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和推理思考法等。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训练呢?归纳起来就是“渗透、领会、运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渗透中让学生领会意义,在领会中试着应用,在应用中逐步形成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的经验。

再次,要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教师只有依据学生思考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关注个体智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品质主要包括思考的深刻性品质、思考的逻辑性品质、思考的灵活性品质、思考的批判性品质、思考的敏捷性品质、思考的独创性品质等。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呢?归纳起来就是“讲授,训练、运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讲授必要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在实际运用中形成和提升相关的思考品质。

4.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尊重学生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和独立思考权,把思考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是有效教学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越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利用好每一分钟,努力提高学生思考的含金量,实施有效教学。同时一定要相信,如果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三维目标就会完成好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了,那么考试分数自然就会提高,而决不会降低。

三是引而不发意识。在课改中,教师的作用自不待言,应充分发挥其激励、引导、解惑的作用,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但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把教师作用的发挥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尽量引而不发,留有余地,尽量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学生去进行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正元.问题学习:让学生大脑“活”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4-02-24.

[2]李建平.与孩子心灵融会贯通[n].中国教育报,2006-05-09.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郅庭谨.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独立思考的培养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当前问题;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变革,诞生了独立学院这一新型事物,它标志着我国教育目标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当前,独立学院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相当迅猛,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其数量在我国已高达300多所,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办学力量。尽管独立学院的发展非常快,但是它仍旧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当今的社会形势与发展需要,对独立学院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新型特色人才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的办学尝试,而就读独立学院的学生则是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尽管独立学院的发展势头相当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学生具备相当薄弱的知识基础。第一,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分数普遍较低,不具备厚实的知识基础,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自暴自弃,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第二,受12年基础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在学习方面形成了思维定势,对高校中的自主与探索性学习性难以适应;第三,就读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都具备着相当好的经济条件,对学习的兴趣往往不如普通高校学生,而且大都热衷于“潇洒度日”,一旦碰上少许挫折与困难,便对学习失去了动力,认为卖力学习不如“及时行乐”。

(二)独立学院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差,大都以自我为中心。独立学院学生由于自身经济条件优厚,大都追求时尚与潮流,再加上自小深受父母宠爱,因此在为人处事上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感受不太在乎,导致人际关系矛盾相当容易激发,使其在学校相当容易遭人孤立;尽管独立学院学生入学时的分数普遍低于本部高校学生,但是由于其成长条件比本部高校学生要好,同时就读独立学院所缴纳的费用也高于本部高样学生,因此,他们对学校的要求也更多,如此一来,一旦学校条件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便容易使其产生学校不够公平合理的情绪,最终导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激发。

(三)独立学院学生自我意识难以协调。第一,理想与现实矛盾重重,当前,对于独立学院的社会认知还不够完善,多数企业单位大都不太承认独立学院文凭,使得原本信心十足的独立学院学生在社会认知的落差上失去了原本入校时的雄心壮志,转而意志消沉;第二,自信与自卑情绪相互交织,由于自小成长环境高于普通高校学生,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要明显强得多,大多踊跃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各类活动,自信心得以增强,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现状为应试教育,多数学校重分数而轻能力,又给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自卑的面纱,使其总是担心自己的文凭能否叩开就业的大门。第三,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漠,对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独立学院学生大都比较看重,对于集体利益相关的事务则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如此一来,尽管多数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当好,但却缺乏真正地实际锻炼,导致其既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又难以融入团队生活。

二、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目的重新定位。当前,不少独立学院把办学目的定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这可谓为突破式发展。现在大学的教学模式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化教育,不少独立学院也不再完全把办学目光着眼在理论课程之上,而是开始转向于开设多种实验或社会实践课程,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如此一来,学生走出学校时,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拥有一定的社会处事能力,想要叩开就业大门就更加容易,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在就业上反倒具备了更多的优势。

(二)对学生的素质与行为习惯加强培养。自入学开始就要对学生的素质与行为习惯加强培养,推行一定的硬性规定与政策,要求学生定时出操与参加早晚自习,消除学生中所存在的懒惰懈怠情绪;同时,对于教室与寝室的卫生情况,学校应进行定时与不定时的检查,并且把检查情况纳入全年评比之中,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方式,以督促学生养成热爱学习、关注卫生的良好习惯。当前企业所招揽的人才多为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且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因此,要想使学生具备就业优势,就必须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加强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行为习惯。

(三)提升学生的爱校意识。想要学生与学校处于双赢局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爱校意识。当前,多数学生由于高考失利才选择了独立院校,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独立院校的口碑还是要低于普通高等院校,所以,多数学生入学时都对学校不抱很大的期望,认为在独立学院学不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也很难为自己以后的就业之路提供些许帮助,抱持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得过且过,只等着时间飞逝拿了毕业证就走人,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学生很难具备爱校意识。因此,对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就需要辅导员与教师去正确引导,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与学生沟通中融入爱校意识,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最终使其爱校意识得以提升,当然也为其在以后的职场生涯中形成爱企业、爱团队的意识提供基础。

三、结语

新时代的竞争在本质上就是指人才的竞争。我国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独立学院作为教育领域变革的新型产物,将担任人才输送的中坚力量,因此,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独立学院需与时俱进,改变学生的培养模式,如此,便能既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为社会输送更多特色人才,又能加速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oo4]16号)[Z].

独立思考的培养篇5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事业,正在奋勇前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迫需要学校培养大量合乎规格的建设人才,以便源源输送到工厂、矿山、农场、研究机关及其他建设工作岗位上去,为国家建设服务。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骨干。必须以高度自觉的态度把自己培养成为合乎国家建设规格的人才,以便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最伟大的事业。广大青年学生经过几年来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各种社会改革运动的锻练,政治觉悟已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给了他们以很多鼓舞和启示。特别是经过国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学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光辉照耀,更使他们认识到“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因而提出了“为祖国建成社会主义而学习”的响亮口号。这当然是令人鼓舞的好现象,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实践。根据我自己在工作中所了解和中国青年社所调查搜集到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还有许多青年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顽强的钻研精神是很不够的。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有一点疑问就问教师或同学,自己从来不肯开动脑筋钻研;有些学生自己不下苦功做习题,常常抄袭别人的现成结论,甚至请别人代做习题或其他作业;有些学生在学习中敷衍塞责,只求考试及格,并不想把功课好好消化一下或进一步钻研一下;有些学生一味依赖教师,自己没有下苦功,却把学不好和考试不及格的责任,完全推在教师身上。因此,有些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不够高的。当然,学习质量不高,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学校和教师应负重大的责任;但是,如果把现在有些青年学生学习质量不高的情况,完全跟咎于学校和教师,却无疑是不公允的。要提高学习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必须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学生也必须用功学习,拿出刻苦钻研精神来从事学习。过去曾经流行过所谓“包教包会”的口号,果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教好学好“。只有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青年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实质上正是轻视劳动和贪图安逸思想的表现或反映。不必讳言,在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资产阶级思想、习惯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在不少青年学生中常常表现出好逸恶劳的倾向,不能以创造性的劳动态度来对待学习。他们常常要求教师太高,面对于自己的要求却太低。因为他们要求教师太高,所以一不满足就表示失望和埋怨;因为他们要求自己太低,所以也就不想刻苦钻研,结果是对知识一如半解,难以担负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责任。

我们必须深切认识:社会主义决不能离开科学和劳动,它是建立在科学和劳动基础上面的。而要掌握科学和善于劳动,就必须顽强地学习。列宁在三十四年前所作“青年团底任务”一文中,就巳恳切地告诉了我们:“为什么马克思底学说能够掌握这最革命阶级中千百万人的心灵,那你们祗能得到一个回答:这是因为马克思凭藉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那些知识底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底规律,便了解到资本主义底发展必然会引向到共产主义一面且主要的,是他只依据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藉助于充分领会以往科学上所贡献的全部知识,才证实了这个结论。”又说:“只有用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宝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时,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假如一个共产主义者,只根据自己所学得的现成结论,却不用一番极认真、极艰苦而淮繁的功夫,不理解他所必须用批判态度来对待的实际事物,便想用共产主义这字眼来妄自矜夸,那末。这样的共产主义者是很可悲的。这样一种走马看花一知半解的态度,是极端有害的。”列宁这番话对于今天中国青年来说,仍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独立思考是掌握科学的必经劳动过程

列宁所以强调指出,我们要掌握科学,必须用一番极认真、极艰苦而浩繁的工夫,这是因为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从浅知到深知,扼要取得任何知识,不管是得自师友传授,或从读书得来一或从实验观察得来,或从上述三方面综合得来,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和独立思老考,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受只用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实践论”)我们要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必须经过实践和独立思考,才能由现象进入事物的

本质。

科学本来就是劳动的产物,不经过艰辛的劳动,决不可能得到科学。马克思曾把学得科学比之于攀登没有平坦大路可走的高山,“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斯大林曾经在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指示我们:“耍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就必须掌握科学。而耍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我们面前有一个堡垒。这个堡垒叫作科学,它有许多的知识部门。这个堡垒我们不管怎样要把它拿下来。”“掌握科学,锻练出一切知识部门的布雨什维克专家,学习、学习、最顽强地学习,……这便是现在的任务。”

独立思考的培养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三)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反思

独立思考的培养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原因;途径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而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对我国儿童进行数学教育是为将来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大学数学的学习打基础,同时培养我国儿童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1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独立思考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通过自己的认知进行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从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我们也可以获知,应全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独立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在教会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与自我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转化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的动力。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其学习与成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应机械式地灌输,应该起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创造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逐渐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在数学中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育中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在我国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古往今来,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老师讲学生跟着听,而学生们也习惯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只在意问题的答案,殊不知探寻答案的过程更为重要,这样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成绩有所提升,但长久而言对学生的危害不可谓不大。教师掌控课堂,学生盲目记笔记,依赖教师的讲授,服从于课本的条条框框,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被束缚。而这将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过分地追求分数,学生希望获得好的成绩拼命做题,老师不断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一天下来,学生们疲于应对,根本没有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另外,在教科书以外的许多知识、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父母老师也很难教给下一代,而有些教师填鸭式般给学生灌输概念,至于这个概念是否正确、如何得到、立论在哪,完全不在乎,学生只能囫囵吞枣。这也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

3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首先,营造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教学氛围。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全部由教师主导,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要想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由讨论,发散思维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答,最后再由教师来总结。

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内容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不完全的调查统计,79%的学生对目前教师的讲课内容没有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东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找到一些有趣的素材,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指出一些平常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屋顶等,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讲授加减法时,可以利用一些道具来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养成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由地讨论。在课后,没有教师的约束,学生更能够畅所欲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得到调动,这将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数学学习讨论小组,不懂的问题先通过组内的讨论,讨论不出的再请教教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还能节约学生教师的时间。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交谈能力也能随之提高。

4小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索,这样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秀凤,呼岩青.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养成分析[J].中华少年,2016,(28):161.

独立思考的培养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60-01

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逻辑性很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主动去研究数学知识,通过解题对难题加以分析,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数学记忆,对课本上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得以重新确立,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求知欲自然会增强,很快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影响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教学方式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考试当中,教师对小学生的能力判断仍旧是以最终的成绩作为评判依据的,这样的判断明显是不够客观的。在教学过程当中,课堂的教学主体仍旧是教师,当教师进行教学时,课堂的主导核心是教师,就会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学习时只能够跟随教师的步伐走,相应的就会减少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通常是依照课本的内容展开教学的,同样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1]

(二)教育体制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的关注点主要是升学率,而家长方面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看重学生的学习名次。调查显示,现今的小学生的课业繁重,小学生上课和学习的时间长达十几个钟头,由于小学生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其精力有限,智力也有待开发,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民主式教学方法

民主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严重遏制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得课堂的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也没有发挥的空间。通过实行民主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创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能够显著提高。

例如,在进行加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们加入到讨论中,鼓励学生应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教授数字乘法的一课中,可以由教师举例,一头牛有四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和一条尾巴,夏天天气炎热,它扑通一声跳下水。紧接着可以让学生们往下说,学生一号可以说:两头牛有八条腿、四只眼睛、两张嘴、两条尾巴,天气很热,扑通两声跳下水。[2]

学生二号可以接三头牛的例子,牛的数量递增,学生进行计算的时候就可能出错,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纠正,进而让学生们寻找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然后教师可以找学生回答,学生们受到鼓励也会主动举手回答。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新颖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的来源同艺术一样,也是来自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应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展开数学方面的研究,挖掘新颖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m行加减法的计算时,可以教授学生们利用身边的物件展开,例如用手指就可以进行十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在教授乘法的计算时,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展开教学,例如去菜市场买菜可以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学以致用,就会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文化式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需要活跃的氛围,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数学知识的竞赛活动活跃课堂的氛围,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利用数学知识让小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对小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可以实现小学生共同探讨的模式。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是分不开的,举办相关的活动让小学生参与数学文化的讨论之中,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对数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参观博物馆时,门票二十元钱,午饭五元钱,乘车的费用一共是十五元钱,问这次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就能够感受数字的魅力,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益。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方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有帮助,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也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的培养篇9

关键词:山区;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

一、课堂小游戏做引导

山区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有限,所以,老师只能通过设计一些课堂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设计课堂小游戏是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游戏最能使一个人集中精力,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并且对提高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效果。所以,老师可以用一些课堂小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并使其逐渐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随之共同努力,走进数学乐园。不仅如此,游戏还可以开发人类大脑,提高孩童智商,适合的数学小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积极动脑的好习惯,这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关乎后续工作能否继续进行的关键。只有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讲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间穿插一些互动小游戏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最后再由老师做深一层的讲解,更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作业保证独立完成

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入手,从平常的课堂和课外作业中严格要求,必须独立完成个人作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时半刻是不能培养出来的,只有每天不间断地练习,才会渐渐产生效果,所以只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主动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才能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平时的作业中会发现有很多互相抄袭的现象,一个班级里经常会出现全班作业一两个版本的情况,这是明显缺乏独立思考意识的表现,这种行为阻碍了老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业互相抄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山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还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导致出现一个人完成,全班无忧的想法。而老师批改作业所体现的问题也就只是那一两个同学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不仅对教学质量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所以,保证学生日常作业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是提高数学成绩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杜绝这种互相抄袭的行为,让学生真正用心去做每一道题。

总之,在山区小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完成的,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山区的具体情况和山区学生的学习水平,师生协力完成这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独立思考的培养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办学特色

一、培养目标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它培养的是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从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来看,这些学生往往基础较弱,做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不太现实,但是他们好动,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所以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最恰当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不要其学生作出理论水平上的创新,但求他们会用、能用、活用理论。简单地说,他们可以不会公式的理论推导,但是要知道这个公式用在哪里,怎么用。

浙江省目前共有包括浙大城市学院、浙工大之江学院、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等在内的20所独立学院,累计近20万在校生。这些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关系大多是千丝万缕的,几乎照搬照抄母校的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甚至连培养目标与母校也相差无几,显然这是不合适的。独立学院培养的目标不是应用型人才,而是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很多,而且效益都不错,用工需求量也大。学校为地方输送人才,一定要结合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要对口,知识体系要适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母体学校”的光环减弱之后,独立学院应自我发展,自我革新。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我院以立足浙江、适应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为宗旨,充分利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品牌、声誉和优质资源,使专业布局和结构符合定位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2007级的本科培养计划原则意见中明确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能够适应为浙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因材施教的问题

何谓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对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其含义与古代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进取心不强,不够勤奋;(2)个性较强;(3)社会活动能力强,但自信心不足,行为上缺少自我约束力。根据这些特点,在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上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潜力。针对学生文化基础的问题,在专业理论教学应以“够用、管用、实用”为原则,用改革的精神努力搭建本科教育的基本框架: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于通识,而不侧重于精深;学生的专业素养侧重于适用,而不侧重于前沿;学生的技术方法侧重于实用,而不侧重于理论。针对学生个性问题,应千方百计做好学生思想的疏导工作,发挥家长的影响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潜能,激发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业成功产生向往,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针对学生自我行为约束的问题,应强化制度管理,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仍以我院为例,我院通过开设业余时间的补习班,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高中阶段的一些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防止产生松懈和厌学的情绪;通过开展有特色的班团学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采取新生晚自修制度(周日―周四)、辅导员值日制度、熄灯制度等考勤制度,改善学生在学习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情况。我院本着“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方针,开展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工作,成效明显。

三、办学特色的问题

在“母体学校”的光环减弱之后,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将直面社会的挑选和考验。拿着独立学院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去求职,用人单位会认可吗?这是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很担心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一定能在社会用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在众多的应用型人才中,如何能得到社会的青睐?这就是特色。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路在于提高质量,亮出特色。

特色是在不断的建设、创新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特色是一个品牌,它可能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在不断地摸索和前进中才能得到提炼和总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学校要“不拘一格育人才”,要有适合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评价体系等。有了这些,就有了特色。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优势和特点,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学校应当在自己的位置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明显的学校,而作为独立学院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依托母体的优势和特色,在专业设置上既结合了地方经济特色,又充分利用了母体学校的优势资源,使得学院的生源好,毕业生就业也好。我院每年的“2+2”考试成绩都在全市名列前茅,这是我院的又一个显著特色。对于“2+2”考试这样一个改变身份的机会,每个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渴望抓住,我院投入很大的精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实现梦想。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科研带动学风,又是一个“金字招牌”。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国际、国家、省级等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显著。如,2007年、2008年国际(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各获国际二等奖1项,2007年“索尼杯”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2项,省一等奖1项,省三等奖2项。

四、结语

独立学院失去母体的光环是必然的,走出母体的光环也是必然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深刻地研究,它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独立学院应根据社会的宏观环境和自身的条件,立足现实,明确目标,因材施教,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王会金,王智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2):91-93.

[2]黄梅芳.新世纪我国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167: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