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长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4:22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1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查显才常务副会长主持,出席开幕式的领导与嘉宾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季颖总农艺师,江西省宜春市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如标,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处黄辉处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邵振润研究员,江西省农药管理局钟玲处长,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河北省农药检定所罗胜军所长,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杨理健所长,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江苏克胜集团吴重言董事长以及大会协办单位江西新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胡秀筠董事长。查显才会长、陈如标副市长、钟玲处长、季颖总农艺师以及胡秀筠董事长分别发表了讲话。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因此绿色发展、化学减量(零增长)是新形势下国家意志对我国农药产业的必然要求。按照《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利用率,补助农民因采用低毒生物农药增加的用药支出,鼓励和带动低毒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查显才会长指出,随着国家关于农药政策的调整,我国生物农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供给侧改革、农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等政策的深入推行,将有利于我国生物农药行业做大做强,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本届大会邀请了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处黄辉处长、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效评审处袁善奎副处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郭荣研究员等11位专家为大会做了精彩的报告。

“农药管理与生物农药展望”是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处黄辉处长为大会所作的报告,黄处长在报告中从我国农药基本情况、农药管理实践、农药管理展望和生物农药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黄处长指出,至2015年底全国已发放农药产品登记证34315个,涉及661个有效成分,2319个产品,其中低毒微毒产品占81.5%;2015年全国化学农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829家,资产2277.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107.2亿元,利税311.0亿元。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农药产量实际为133万吨(折百)。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常年防治面积为70亿亩次,其中80%以上为用药防治,使用农药(折百)30多万吨,生物防治占12%左右。目前我国农药还面临着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剂型落后,企业规模小,小宗作物无药可用;农药使用不科学,存在超剂量用药、超范围用药、混配重复用药的问题。农药监管困难,市场监管存在制假售假、隐性添加、产品合格率低、追溯难的困境,使用监管更加困难。在谈到农药登记管理时黄处长强调,今后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强登记管理,坚持安全至上的原则,推进审批规范化,评审科学化,补齐短板;加强风险管理和市场监管,强化使用管理。对于今后我国农药的管理,将会由多部门管理转变为由一个部门管理;登记许可仅保留正式登记和续展登记,取消临时登记和分装登记;经营许可由专营改为许可经营,进行分类管理。加强监督管理,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推行召回制度、黑名单制度,加强对高毒高风险农药的管理,建立农药可追溯体系,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管理。对于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黄处长指出,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天敌生物四大类,我国已登记的生物农药品种和产品,分别占整个农药的14.2%和3.2%,生物农药在农药工业的产值约占10%,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家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的形势下,随着有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国家政策的支持,生物农药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生物农药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效评审处袁善奎副处长在他的报告“生物农药登记管理新情况”中指出,截止2015年底,我国生物农药有效成分登记109个,其中天敌生物2个、农用抗生素16个、植物源农药21个、生物化学农药33个、微生物农药37个;登记生物农药产品3191个,其中天敌生物4个、植物源农药203个、微生物农药429个、生物化学农药451个、农用抗生素2104个。2015年我国新登记农药有效成分18个,其中生物农药有效成分8个。针对生物农药登记需关注的问题,袁处长强调,微生物农药登记必需标注菌株代号,同种微生物农药的不同菌株按不同的有效成分对待;对于既可用于食用作物,又可用于观赏花卉、草坪、非耕地和林业的农药产品,应先登记在食用作物上使用,然后再登记在其它作物上使用,或者同时登记在食用作物和观赏花卉、草坪、非耕地和林业上使用。另外袁处长还介绍了农业部946号公告和1158号公告、可供参考的生物农药标准、生物农药产品化学/生物学资料要求以及生物农药药效评价的问题。袁处长在谈到生物农药的质量问题时特别指出,生物农药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偏低,非法添加隐性成分是生物农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2010-2015市场抽检共涉及118个不合格生物农药,其中95%的产品含有隐性化学农药成分。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郭荣研究员在她的报告“我国生物农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介绍了我国主要昆虫天敌生物、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的主要产品及生产企业概况,以及2010-2014我国主要生物农药品种的使用情况。从农民需求、生物农药产品、生产企业、流通渠道、技术推广、科研开发、政府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了我国生物农药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郭荣研究员指出,小规模农户缺乏生物防治的理念,应用生物农药的意识淡薄,受价格、技术、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对使用生物农药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缺乏动力,即便部分农户希望使用,但缺少必要的知识、信息和技术;合作社、高端农产品农户和生产企业受短期利益驱动,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策略和技术体系,虽然重视高新设备投入,但不重视植保新技术的应用,缺少生物农药专业技术人员和应用技术,对生物农药缺乏信心,怀疑效果。虽然我国有较完整的生物农药类别和产品系列(微生物、昆虫天敌、昆虫信息素、植物源、抗生素等),但是一些有潜力的品种未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应用,覆盖靶标范围窄,商品性不足,剂型、包装等不适应大批量、多用途应用的需要,产品稳定性差,货架期短,产品特性存在弱点,不利于大规模应用。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多而小,产品较单一,规模小,以利益为导向,复配随意性大,为追求使用效果添加隐性成分,自毁前程,市场培育和开发不足,对应用技术开发不重视,市场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流通环节受利益驱动,生物农药的吸引力小,缺乏积极性,缺少生物农药冷藏、运输、专用仓储等专用设备,活体昆虫天敌、信息素产品基本未进入流通渠道,存在夸大宣传靶标范围、防效的现象,以单纯营销为主,技术服务能力薄弱。部分技术推广部门对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缺乏原动力和主动性,宣传、推广不够。科研方面重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一些研究甚至与生产严重脱节,一些有潜力的技术和品种停留在实验室和试验阶段,对生物农药应用技术与其他措施协调配套研究较少,低水平重复性研究,未形成协作合力。政府有关部门是生物农药发展与应用的政策制定者、决策人和主要推手,未充分认识到生物农药对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生物农药研究、生产、评价、推广、应用的支持薄弱,未形成持续的、有份量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对生物农药采取与化学农药相同的、单一的药效评价体系,使生物农药的优点和特性难以突显出来。对于如何推动生物农药的发展应用,郭荣研究员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具有主导作用和重大责任,应制定国家层面的生物农药发展战略、规划、宏观支持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技术布局、具体措施。通过项目、资金、农产品质量管理等,推动生物农药的科研、生产、推广、应用协同攻关。对生物农药的登记管理、税收政策、生产、流通实行最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户选择非农药措施。技术推广部门应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优先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制定以生态、生物农药为基础的作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通过示范、宣传、培训活动加以推广,为农民提供生物农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科研、生产企业应切实提高现有生物农药产品的质量,丰富生物农药种类,针对靶标开发相应产品和使用技术,准确定位,培育市场,提高技术和市场服务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为农户提供生物农药信息、技术、产品。郭荣研究员还通过分享其它国家和组织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指出生物防治将成为减少化学农药的关键措施,生物农药的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必将为我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做出重大贡献。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2

关键词:生产管理;作物;系统

在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的发展要求下,作物的生产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其功能和作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环节的基本管理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我国的农业专家通过研究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坏境要求,借助科技手段,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有关农作物生产管理的重要决策。我国疆土面积广,农业覆盖率高,能够发展一套高质量的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也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作物生产管理的雏形和现状

把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引入到农作物的生长管理在我国不是先例,荷兰和美国很早以前就开始着手研究作物的生长规律。通过研究作物生产的品种、土壤、气候、经济和社会等信息的产生、采集、存储、交换、传递、处理及利用,借助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立智能化的决策系统,从而实现作物生产管理的定量决策[1]。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物生产管理系统的研发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有大面积的农田引入作物生产管理系统,应用效果明显,减轻了大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负担,避免了相当大一部分农业病虫害等问题。例如,研究温室里番茄的生长发育,检测温度、二氧化碳等环境的因素对植物的影响,再结合理论和数据对其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未来番茄的规模生产提供了有力依据。除此以外,我国的学者也在积极研究其他作物的生长规律并建立模型。王绍辉借助于大田作物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日光温室黄瓜土壤水分动态的数值模型,李化龙等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和果实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研究等等[2]。通过专家的钻研和实践,得到的结论和模型都为我国的农业科研作出了重要贡献。

2作物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

作物管理系统的革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系统逐渐加入新的技术手段后,其对于作物生产过程才有了更精准的把控和监测。我国应用的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专家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另一种是基于知识模型的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前者的提出,把智能化农业的概念带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保存了大量的农业信息,储存了更为广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这是人工所不能完成的繁杂任务量。通过系统中的资源,针对作物的病虫害做出诊断,避免了灾情,其对于生产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能够分析作物的经济产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目前国际上已经正式公布的农业专家系统有近百种,广泛应用于作物生产管理、灌溉、病虫害控制等,几乎涵盖了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科技优势凸显,农业产能激增。当然,一个系统模型的出现,也有其局限性,有关农业专家和科学研究院也在进一步研究中,同期和后期提出了不少关于系统模型的建设意见。

后者的提出,是针对前者的部分缺陷做出改进后而出现的,使系统的使用性更佳,添加了预测功能等。该系统中,包括产量目标、产量结构、品种选择等,利用数据和设计分析了作物的收益,同时能够检测出作物对于生态坏境的影响。随着知识模型的作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快速发展,我国专家早已经对管理系统进行了成功开发。例如:“基于知识模型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稻管理知识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KmDSSRm)”、“基于知识模型的油菜管理决策系统”等等[3]。这些系统的出现,对于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均起到较好的实用效果。

无论采用哪种有效手段,对我国农业生产都是一场大的技术革新。基于两种系统的成熟,仍要拓宽和深化作物的机理性研究,进一步探究环境和技术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作物生产管理系统的最终评价,还是有赖于农作物的产出结果,我们不能在空中虚拟一套系统,管理系统出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辅助生产,作物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将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同作物模拟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将栽培学科形成的高产优质指标体系内化到作物模拟模型中,以提高模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4]。

3结束语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的作物生产管理系统是相对完善的,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职能化技术等等新时代产物的作用下,利用科学的数据和精密的模型,结合农业现状进行管理,必然会对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未来农业发展道路必须依赖科技来引航,才能使农作物的生产更具规模化,提高生产效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民生问题,作物生产管理系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涂运华,黄席樾,王东辉,等.实用番茄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0):112-113.

[2]王庆成,刘开吕,张秀清,等.日光温室黄瓜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的开发[J].山东农业科学,2010,5(11):178-179.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3

[关键词]新常态;物业管理;新型农村社区

1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经济增长转向第三产业。“新常态”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更注重为农村居民提供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发展。由于物业管理具有社区、人文、环境、服务和管理的综合功能,在改善新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拓宽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农村物业管理还在探索中发展。2010年以来,北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果显著,其中物业管理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城乡接合部地区668个村庄,根据城中村、平原村、山区林地村、特色产业专业村等五种形态,全面实行社区化管理,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多亿元,建设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等工程。新农村政策的推行,让农民们“上楼”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2014年6月,门头沟军庄镇东杨坨村开始接受北京天合立信物业公司进村管理,村委会则负责协调、监督物业公司的工作。经过几年发展,不仅使当地农村环境清洁有序,农村社区物业使用效率得到提高,邻里物业纠纷也有所缓解,同时还带动农村物业产业的发展。因此,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特色化将成为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发展的新方向。

2物业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物业管理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解决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诸多问题

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载体和组成部分,社区建设中的许多内容需要依托物业管理服务来进行。很多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由于先天条件不足,起点较低,存在诸多需要解决问题。乡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认识不一致,职责分工不明确,房屋没有专项维修资金、缺少专业队伍管理,全靠村集体经济支撑、村委会代管。村集体贴钱管理小区,村民们颇有微词。如果没有专业管理和资金保障,新型农村社区的很多公共设施,特别是电梯、消防、二次供水等设施持续使用会出问题。北京市政府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成立专门机构,明确农村政企分开、政府公共服务和居民自治管理分开,各村镇根据不同形态社区采取不同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出台相关政策与临时指导文件,在新型农村社区按照城市小区标准配备物业管理用房,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全面实施物业管理。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可以选聘有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物业服务,各镇根据物业服务成本核算进行补贴。物业服务不仅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还能为村民房屋保值增值,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2.2物业管理拓宽就业渠道,带动经济发展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大多来自社区村民,土地流转后,不再种地,部分村民通过招聘参与物业服务,实现了社区村民就近就业,减轻了政府压力,增加了村民收入,促进家庭稳定、社会和谐。针对社区物业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较低,没有培训和相关证书的情况,北京市农委会同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关意见和办法,一名农民市级财政补贴培训费200元,农民可以免费参加电工、焊工、家政等各类培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后就业,避免了一些农民上楼入住新型社区后,收入不见增长而生活成本增加的困扰。物业管理不但有利于解决村民就业,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也有重要作用。据估算,在房屋七十年的使用过程中,物业管理对公共设备设施维护及房屋修缮的费用与购房费的支出比例为1.3∶1,物业服务管理所创造的经济总值将越来越多,新农村物业的市场价值会越来越显现。

2.3物业管理有利于维护新型农村社区稳定,改善农村治安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推进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城郊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流动人口多;社区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矛盾产生纠纷繁多,常引发治安或刑事案件,给社区治安带来一定隐患,影响社区和谐稳定。如大兴区推广实施村庄社区化物业管理以来,村庄刑事发案数与2008—2010年三年同期平均刑事发案数相比下降了25%,群众安全感由原来的48.3%提升到96.5%。物业管理企业对于维护农村治安和社区秩序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协助村干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监管工作,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安全保卫工作,协助公安派出所对外来人口登记,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矛盾,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另外,物业建立长久有效的治安防范体系,落实安保责任,规范安保制度,布置安防系统设备,实现24小时监控值班,定时保安巡视、进出口有门岗值班,规范停车管理,保障和维护好社区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村民安全感和满意度。

2.4物业管理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村民文化素养“新常态”下,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

社区文化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企业通过策划新颖的活动项目,运用宣传、教育、娱乐等多种形式,培育村民和流动人口的社区意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引领村民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北京怀柔区汤河口镇新地村在村中60多块墙面上建起了文化墙,书写诗词、名人画像、弟子规图画、爱国英雄、尊老爱幼图画等,倡导新农村乡风文明新风尚。色彩缤纷的文化墙也成了新村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3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再提升的建议

从北京市实施物业管理的农村社区反馈看,物业化管理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可大大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也势在必行。

3.1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要提前谋划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物业管理是房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的日常维护和管理。随着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这种理念已不能与时俱进了。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为提升物业管理能力和工作质量,根据目前物业管理取得显著效果的成熟经验,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应提早谋划物业管理工作,提前参与。这对于提升社区物业管理质量、减少物业纠纷、保障村民权益有积极作用。新型农村社区物业提前参与不同于城市社区物业提前介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请物业管理专业化团队提前参与,对社区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做好引导与开发,提前培养专业化团队。2013年被北京市新农村委员会定为市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村的平谷西古新农村,也是中国养老示范基地。规划四个大区:以道教文化和灯彩艺术为特色的文化区、养老产业区、观光农业区、新民居住宅区。物业管理在规划阶段进入,对产业发展和建成使用都有更长远的意义。另外,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向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会面临很多由农村具体情况引发的新问题,如物业费收缴。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早做准备,有必要通过前期调查,尽可能多地发现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防患于未然。

3.2推行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市场化

新农村物业管理市场化是指突破农村社区自给自足和内部交换为主的物业管理初级阶段模式,经过公开市场过程,选聘物业服务企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物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和服务。在选定物业服务企业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物业资质、物业管理方案、投标报价、企业信誉、管理业绩等条件,综合评判,确保最终选定服务收费合理、专业技术力量较强、管理行为规范、信誉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专业公司。这样,总体服务质量必然有保障,不仅节省村民物业服务费用,也会减少物业管理争议。物业管理收费不是福利,新农村物业管理必须尽快摆脱收费难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受经济来源、传统观念、传统文化、消费习惯的影响,入住后,部分村民不愿意交纳物业费和公摊电费等,影响物业管理的正常运营,从而影响社区的生活质量。某种意义上讲,免费、廉价、低值的服务,对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是一种损害,无助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长久、可持续发展。在“新常态”下,物业管理消费,是“花钱买服务”、物业保值增值,享受社区建设成果。新常态促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观念更新,通过注重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推行市场化模式,企业化运营,是提高物业管理总体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切实可行,不仅有迫切的现实必要性,也是长效管理的必然趋势。

3.3坚持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规范化

在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实践中,也有些物业管理公司前期服务表现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质量越来越差,究其原因,与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尚不规范有关。如何扭转服务质量下降的状况,如何规范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北京市新型农村社区已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其物业管理模式虽不同于城市,但可借鉴城市现代物业管理制度,从长远发展看,提高农村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是农村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规范化,主要包括小区文明建设、业主(居民)自治管理和综合服务规范、重要事务决策规定,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和管理,房屋安全管理、治安消防秩序维护、环境卫生维护、绿化养护、重要信息公开等。培养农民“自己家园自己管”的意识,建立了包括业主(村民)、社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业主管部门在内的物业管理评价体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逐步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必然水到渠成,稳步提升,并能始终如一保持高水准不变样。

3.4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特色化

物业管理服务能力的体现,不只在于提供所谓高档奢华服务,而在于提供恰当的服务。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更加注重以村民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的切实可行的特色化的物业管理方案。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相对独立的特点,建立24小时应急服务机制和专项措施。依照“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推出了老人护理、学生学习、儿童看护、送洗衣、代送代收快递等针对性较强的特约服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民也逐步形成资产统筹管理增值升值意识。在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中,物业管理公司有着与村民距离近,联系紧密的天然优势,建议物业公司拓展资产经营能力,逐步成为村民资产经营的合作伙伴。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适时开展房屋租赁、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多种经营活动。物业管理公司在“保姆”“管家”的位置上的提升,可以与社区村民共赢,农民获得了预期收益,物业服务公司也可取得经济效益。在“新常态”下,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阶段,现代物业管理从城市逐步延伸到农村,也不应仅局限于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对于农村大量存在而且是发展现代农业物质基础的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等农村公共资源,更应该引入物业管理模式,以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农村公共资源的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现代物业管理在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张磊.京郊城镇物业管理一线调查[J].城市开发,2011(5):52-53.

[2]黄文良.物业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物业管理,2006(10):21-22.

[3]余霜.浅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物业管理的发展和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13(23):84.

[4]王洪宇.试析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适用与推广[J].乡镇经济,2008(4):14-17.

[5]张艳.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4

1.项目背景

公主岭市现有农药生产企业3家,生产农药产品150多种,每年生产农药2500余吨,销往全国各地。农药经营企业290余家,本市农药常年用量达2800余吨,其中除草剂2000余吨,种衣剂200余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600余吨。由于公主岭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一个较大的农药集散地,年生产经营农药达5300余吨,产品达1200余种,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销量占全省的1/3。

2.成果与措施

2.1领导重视,政府支持公主岭市作为中德合作农药废弃物管理项目实施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农业局成立了以主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药监督管理站,对项目实施中的事项不定期地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2.2组织培训,广泛宣传农药废弃物管理对全市农业技术干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我们认真组织培训,确保工作的开展。几年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科技下乡宣传周等活动发放、张贴,“国家禁限用农药挂图”、“购买放心农药简明挂图”、“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在市电视台连续播放了部项目办提供的由中央电视台录制的“遏制农田杀手”和市农药监管站编制的“公主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专题片,对农药废弃物的危害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农民对农药废弃物危害的认识。利用省所每年召开的农药管理工作会议,提高了全站农业执法人员对农药废弃物管理的意识,加强对农药废弃物的管理。

2.3上下配合,全力实施在省药检所的安排下,从2006年开始利用两个月时间,开展了公主岭市农民农药废弃物知识问卷调查和废弃农药存量调查,并制定具体调查方案,确定调查人员,明确工作思路,工作重点,落实具体措施,责任到人,分片、分步骤进行,确保调查质量。共调查农户100余户,农药经销商店200余家,回收“农药废弃物处理方式调查问卷”300余份,抽取废弃农药样品6份,拍摄照片60余张,较圆满的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在公主岭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等7家单位回收废弃农药17910.75公斤(粉剂等),2698升(水剂等)农药。另外根据公主岭市种植面积种植作物,推算出农药使用量大约重370余吨。

2.4加强检测,确保安全公主岭市是第一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站建设项目县之一,从2010年开始,全站工作人员对公主岭市主要农产品进行常态化定点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5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废弃农药危害严重》内参片为加强对废弃农药和废弃农药包装物危害的宣传,按照农业部中德项目办的部署,市农药监管站配合中央电视台记者对公主岭市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和采访,保障了《废弃农药危害严重》内参片拍摄任务圆满完成。

2.6回收物得到妥善处理在省药检所积极争取下,省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对公主岭市收缴的废弃农药,由吉林省蓝天固废处理中心有限公司负责运输并送往指定地点销毁,2011年9月17日中德废弃农药项目集中销毁现场会,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召开,部、省领导,德方专家和公主岭农药监管站领导参加,至此,项目初期回收的废弃农药得到了妥善处理。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5

关键词:休闲农场;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1休闲农场的发展过程

休闲农业是由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诞生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是有利的。目前,休闲农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还很不成熟,存在着许多缺陷,需要更加系统、全面的规划。

2休闲农场的特性

2.1季节性

农场的植物随季节变化而交迭更替,有些动物在春天苏醒,冬天冬眠。随24节气播种秋收,这些都体现了农场的季节性。

2.2地域性

根据不同地区纬度的不同,各个地方的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习性。热带植物如棕榈树喜阳、耐阴;温带植物如小麦则是秋种冬长、春秀夏实。

2.3生长性

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播种、萌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等几个阶段,动物的一生也经历着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万物随时间推移都会形成一定的生长规律。

2.4活动性

飞禽走兽都会通过走、跳、爬等一系列活动表现出其生命力,植物也可从随风而动等方面观察到其活动性。

2.5景观性

大自然多姿多彩,花朵的香气、叶子的苍翠、动物们或娇憨或敏捷的姿态都让人赏心悦目,极具观赏价值。

2.6实用性

本草纲目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大多数以植物根茎或叶为药。植物不仅可以入药,还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动物的肉、血、皮毛对人而言也有很多用途。

2.7知识性

人类经过长时间对自然界的探索,掌握了关于植物习性、季节变化、生命活动、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8文化性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为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在这里梅兰竹菊不仅仅是植物,更寄托了人们对高尚道德的景仰与追求。

3如何打造农场的特点

3.1利用农场季节性,推出四季特色产业

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春天赏花,夏季捕鱼,秋季赏枫,冬季玩雪。还可以在不同的节日举办特色活动。

3.2让游客有参与感,增加回访率

给有意愿的游客领养一小片土地,自己播种喜欢的植物,平时农场主可代为照顾,游客有时间时可到农场亲自料理。1a后收获果实,使游客参与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

3.3让游客与农场动物互动,增加趣味性

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挤牛奶的乐趣,或者发展骑马项目,但这些体验项目必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3.4利用农场的产业优势,开展特色美食制作活动

如药膳、精油、竹筒饭之类的特色美食,还可以为农场设计一些纪念品,给农场设置一个品牌形象,使游客加深对农场的印象,扩大农场知名度。

3.5利用农场的知识性,开设一些兴趣体验班

为游客们展示并讲解一些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历史典故知识,满足游客对科学知识面的需求。

4建立农场企业化管理体系

休闲农场的企业化管理需要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餐饮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休闲农场也与餐饮服务密不可分,农场的农产品做成的特色美食也是农场的一大卖点,食品安全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为了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农场食品需做到安全卫生无污染。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6

[关键词]农药废弃物;管理;农业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22-01

一、前言

由于在最近的几年我国的工业以及农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导致我国的环境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但是相关的人员在进行环境分析的时候,经常忽略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农药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使农业污染现象发展成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为了能够降低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就对农药废弃物的管理进行了初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二、农药污染的概述

1、农药的概念

在农业中,使用农药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农作物中的病、虫、草、鼠害,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年以前,主要使用的是滴滴涕、六六六、毒鼠强等高毒、高残留的农药,虽然这些农药发明的时间很早,但是具有着很强的杀虫效果,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强的稳定性。我们这里所说的稳定性主要就是指农作物喷洒了农药之后能够长时间的在农作物上残留,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毒、高残留农药逐步得到禁止,但是农业要发展,农产品生产就必须离不开农药使用,从而粮食才能获得高产、稳产。进而长期使用农药不当就会给人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污染带来了及其的危害,因此需要相关的人员对农药废弃物的处理进行研究以及探讨。

2、农药污染的概念

针对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在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十分的大。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农业污染主要就是指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为了使农作物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农民使用一些化肥或者是农药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进而给环境以及土壤带来的影响,还有就是焚烧一些秸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这些因素当中,农药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为严重。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面就广,因此对农药废弃物的治理就变成了当前的主要任务。

三、农药废弃物产生的现状以及原因

在农药废弃物中除了国家明令禁止的药品之外,还有一些过期的药品,甚至在农药当中还有一些假冒伪劣的药品,这些都会对环境造成十分大的影响。在一个国家中,只要存在农业,就会出现农药废弃物的污染现象。由于在农村中,农民存在的知识以及观念都比较低,因此很多的农民都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一些农民在使用完了农药之后,经常将废弃的农药瓶及清洗农药器具的清洗液直接丢弃或倒入土里及沟边、路边或者是河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些农药瓶中剩余的农药通过雨水冲刷就会渗透到地中,进而对土壤以及河流等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四、农药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作物的产量,因此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农民对农作物使用大量的农药来促进农作物的产量。从当前的社会形势中我们可以看出,农药废弃物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相关的人员必须要对农药废弃物的处理进行重点的研究。我们在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农药污染,一方面是指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的废液以及包装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有一方面是指使用了农药之后,农药的残留对农作物生长环境带来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描述。

1、农药废弃物对生产以及生活带来的影响

一般农民在使用了农药之后,如果药瓶中还残留着少量的农药,就会将残留的农药直接倒入田地中,这种做法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做法,如果农民经常使用此种方式处理农药,就会严重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也会使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受到严重的损害,同时造成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影响其品质。在对农作物进行农药的喷洒的时候,并不是使用越多的农药对农作物的生长越有利,如果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接受的农药量过多,不仅不会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还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其药害。还有就是农民经常将使用完的农药瓶丢弃在路边,这些农药瓶的材质都各不相同,使用塑料制成的农药瓶如果丢弃在路边就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环境,而一些由玻璃制成的农药瓶如果丢弃在路边发生破碎的现象,就很有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在处理这些农药的废弃物时应该要妥善的进行处理。

2、农药废弃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农民在处理农药废弃物的时候将农药废弃物随手丢弃在农田中或者是河流中,就会造成很多的污染源,虽然这些污染源十分的小,但是分布的十分广泛,并且在分布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别是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残留时间长。因此长久以往也会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一般农药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方式是面源污染,所谓的面源污染实际上就是污染物在溶解的过程中没有特定的地点,并且这些溶解污染物经过雨水的冲刷就会通过一些途径流到河流中,进而对河流造成一定的污染,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由于面源污染的污染源是不确定的,因此这种污染的现象与点污染相比更加难以治理。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进行农业污染的治理的时候,主要的治理对象就是面源污染。

五、对农药废弃物管理的相关建议

对农药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是对农药废弃物进行处理。我国相关的部门进行农药的废弃物处理的时候,应该要与当前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结合,通过对农业生产能力的结合以及相关政府的帮助,就能够使相关的部门有效的对农药废弃物进行处理。另外,在进行农药废弃物的处理的时候,还应该对农民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农民是接触到农药废弃物的主要人员,只有保证农民合理的处理农药废弃物,才能够在根本上解决农药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针对我国处理农药废弃物的情况,对农药废弃物的管理提出了以下两个建议:

1、制定专门的农药废弃物管理法规

在进行农药废弃物的处理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处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依据,相关的部门就应该颁布一些有关农药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就能够使农药废弃物在处理的时候有一些比较规范的依据,并且解决了在“农药安全使用”中存在的对农药废弃物规定比较笼统的问题,使相关的人员在进行农药废弃物处理的时候有一些更加具体的措施,并且这些措施具有十分强的可操作性。

2、建立企业处置农药废弃物的激励机制

另外,为了能够有效的处理农药废弃物,相关的人员还应该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就能够使企业更加注意对农药废弃物的处理。通过对农药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农药废弃物对生活的环境以及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农作物能够获得更好的生长,也能够使我国的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改善。

六、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相关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农药废弃物的处理,如果相关的人们对农药的废弃物处理的不恰当,就会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在最近的几年,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强,因此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的进步,改善生存的环境,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家园已经成为了当前人们奋斗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叶纪明.我国农药管理现状与展望,中国农药信息网,2014-9-27.

[2]乔依.对农药废弃物和包装的治理[J],农药译丛,2013,21(2):56-57.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7

关键词: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虚拟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

abstract:Supplyofagriculturalproductshasspecialdependenceonmodernsupplychainmanagementtechnology.VirtuallogisticscenterofagriculturalproductsismanagementtechnologybasedonvirtualsupplychainandisanimportanttoolforenhancingthemarketcompetitivenessofChina′sagriculturalproducts,andshouldbeawidelydistributed,responsiveandpowerfullogisticsnetworkofagriculturalproducts,whichisputforwardbygovernmentandoperatedbyenterprise.

Keywords:virtuallogisticscenterofagriculturalproducts;virtualsupplychainmanagement;agriculturalproductslogistics

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大流通、大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农产品专用物流设施极为缺乏,致使交付前腐烂变质的农产品比例高达25%-30%,仅此一项造成损失每年就达6亿多元,导致我国农业物流分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美国、日本、欧盟等有些国家的农产品到岸价甚至远低于我国农产品的产价。农产品在储运与销售等物流环节中的成本过高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为此,构建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虚拟供应链管理,是实现农业物流与供应链整合,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可行方法。

虚拟物流中心实现了物流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和充分共享,拓展了现代物流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虚拟物流中心,农产品生产者与其供应商、销售商、客户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利益共享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推进了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根本变革。但是,目前关于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研究尚未展开。要提高我国农业生产与物流效率,使得我国农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信息流来管理、监督与控制农业供应链全流程,构建与外界需求及环境相一致,实现农业物流高效整合与运作的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

一、农产品物流发展对虚拟物流中心建设的需要

亟待构建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原因首先在于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业的大发展对农产品物流的需要。现代农业主要由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现代商贸业三部分构成,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出售主要农产品数量特别是粮食产量呈迅速增加之势,主要畜产品、水产品特别是猪肉与蛋类也迅速增加,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同时,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对物流的及时性、准时性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是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要求。例如,水产品的冷冻运输,牛奶制品的恒温运输,粮食的散装运输,肉类制品的冷藏运输等。因此,农产品物流难度远较工业品为大。

随着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及其它初级产品有着越来越大的进出口要求,农产品进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形成了大量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进出口物流。同时,从我国物流总体发展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呈持续增大趋势,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大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趋明显。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现代专业化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依然步履蹒跚。目前大量的所谓第三方物流企业脱胎于传统运输、仓储企业,规模偏小,经营分散,实力较弱,物流组织化程度偏低,缺乏自主物流品牌,对农产品特殊物流需求满足率不高。一些农业物流企业自身发展后劲不足,资源重复配置,业务交叉重叠,市场无序竞争、秩序混乱,地方保护、地区封锁、行业垄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反映出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与现代化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农产品生产、流通的虚拟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物流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装卸、包装、仓储、流通和信息处理等功能为主体,而进行的农产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一系列实体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技术、管理活动。农产品生产具有分散化的特征,长期以来的小农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模式,但恰恰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大量性、分散性、小规模性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的长度,使得其对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具有特殊依赖性。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供应链管理技术,及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虚拟物流中心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供应链全程至少包括有农产品生产商、农产品加工商、农产品及由农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销售商以及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组成(值得指出的是,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本身也是供应链网络的一员,物流供应商为其它企业供应的是物流服务)。同时,所有这些企业/农户又由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统一进行信息流管理,构建以信息流监控实物流、服务流为特征的虚拟供应链网络。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是虚拟供应链网络的组织者,担负着农产品虚拟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组织任务。

在这个农产品虚拟供应链网络示意图中,就包含了农产品生产商(农户及农业生产企业)、供应、加工、销售企业、物流企业、最终用户以及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牵涉面广,供应链长度长,地域分布分散,只有在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组织管理下,才能充分实现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的组织作用,实现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的优化,实现信息流对农产品供应链全流程的有效监控。

三、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系统结构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需求巨大,着力实现供应链网络的虚拟整合,建构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可行选择。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是基于互联网软、硬件环境,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销售等复杂供应链网络物流信息的高度集成、监控、交互、反馈,实现农产品物流交易与物流运作的自动分析、撮合、管理、服务等功能的中心控制系统与节点-网络系统。

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具体功能包括根据农户/企业的需要,将采购、供应、销售、储运、配送、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农户——企业、企业——企业之间的供应链交互活动,提供物流信息的实时查询、浏览、匹配,自动完成物流交易活动,跟踪在途货物、实施物流路径规划、智能物流调度等。涉及的操作流程包括农产品物流信息的、交互,农产品物流交易的匹配、撮合,以及农产品订单管理、渠道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实现为农产品生产商、供应商、加工商、销售商等提供系统物流解决方案及物流增值服务的目标。从实施构建的角度,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应把系统平台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信息流与网络平台的优势,进行农产品物流交易环节与物流运作管理环节的协同分析、调度、处理。

(一)信息/输出子系统

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前端应是一个信息/输出子系统,组成一个由农户与各级农产品生产商、加工商、销售商、物流商、金融服务商、最终用户以及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等参与的网络平台界面。

(二)农产品物流交易智能处理子系统

农产品物流交易智能处理子系统是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核心子系统之一,负责处理农产品物流交易的自动分析、筛选、匹配、撮合,由数据交互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与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DDSS)、在线物流交易撮合系统等模块组成。数据交互系统与中心数据仓库进行智能数据交互,当农户/企业需要物流匹配服务时,一般情况下,交易可在iDSS与DDSS支持下自动完成物流交易撮合,只需企业确认生效,特殊情况下,农户/企业可自主设定交易要件,寻找供应链匹配方,手动完成物流交易撮合。

(三)农产品物流智能管理服务子系统

农产品物流智能管理服务子系统是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另一核心子系统,该子系统由GiS、GpS系统、物流智能规划调度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配送服务系统、金融服务系统、海关、商检服务系统等模块组成,物流智能管理服务子系统在农户-企业、企业-企业间物流交易形成后,在交易要件规范下,完成物流及供应链作业的处理、控制,完成物流信息集成、监控、交互、反馈,实时监控、协调、管理物流作业。最后将物流作业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导入中心数据仓库。

(四)中心数据仓库子系统

在农产品物流交易及物流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都储存于中心数据仓库子系统,以供以后使用。同时,有关过程与结果的数据信息由中心数据仓库进入信息分布/输出子系统,由信息输出模块向交易各方输出,最后由单证形成模块形成各种所需单证,交付各方农户/企

业。

四、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实施方略

我国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效益的重要推动作用。应认识到构建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是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整体优化,取得我国农业生产战略性优势的重要工具。我国应尽快制定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技术发展框架与战略,处理好基础与应用、政府与企业、开发与引进的衔接关系,加强技术研发与资金投入,使我国在这方面尽快形成突破,获得农产品物流的战略利益。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近年来有了不少进步,但由于我国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低,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金融电子化程度差,现代物流意识差,我国发展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目前尚处于概念阶段。有鉴于此,以下几个层面当前尤其应加快进行。

(一)加速农村信息设施与物流设施建设

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首要前提。应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大力开展以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信息基础设施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明显不足,形成我国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发展的瓶颈。现在我国正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在这方面应加大投入,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物流基础设施近年内有明显提高。

(二)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实施运作

建设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应采取由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实施运作的方针。为打破原有的行政分割、地域分割,在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建设过程中,政府所要做的,主要应集中在政策法规制定及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即应在项目可行性分析基础上,首先由政府出台相关法规及管理政策,并进行相关平台设施、通讯网络基础设施、运输仓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搭建好平台。然后,由企业来实施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的具体运作。各企业/农户可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关系,自主选择参与。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农户参与,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就织成了一张越来越大的网络,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

(三)构建大规模并行处理的网络系统

农产品生产涉及地域广阔,因此其虚拟物流中心的软硬件网络系统必须分布广泛、功能强大、通信快捷,既有高效率的中心处理系统,也有深入各个成员企业/农户的广泛客户端触角,形成一个大规模并行处理的信息化虚拟物流节点-网络系统。为此,整体应使用客户端-系统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C/S/S)三层结构,中心设置多台大型服务器,以满足大量用户并行处理交易项目、物流运作管理及数据备份的需要,并实行多机容错机制及数据备份机制。虚拟物流中心与客户端之间基于internet/intranet进行连接,通过交换器实现与各个客户端之间专用包交换的连接机制。

(四)虚拟物流网络与实体物流网络相配合

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是以网络信息流价值的充分发挥为特征的,以信息流为主的虚拟物流网络必须与实体物流网络相配合。应充分发挥全国31275座粮库、3400多个年经营额超亿元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700多万平方米冷藏库等现有农业物流设施的作用,并加以信息化改造,实现各节点间物流的高效、敏捷、低成本处理。根据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尚不完善的特点,农产品虚拟物流中心必要时可组建自己的物流运输/配送中心。该运输/配送中心应具备保税仓储、分拨配送、产品熏蒸、简单加工、检测报关等功能,并与其他物流企业进行业务融合与分工协作,形成一个分布广泛、反应敏捷、功能强大的农产品物流网络,实现农产品物流的虚拟化、网络化、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思华.创建现代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之研究[eB/oL].[2003-03-25].湖北农业信息网.

[2]丁俊发,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eB/oL].[2007-05-25].物流天下网.

[3]三山国际物流网专稿.农业物流蓄势待发[eB/oL].[2007-10-16].三山国际物流网.

[4]丁俊发,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eB/oL].[2007-04-16].人民网.

[5]黄少达,何雨欣.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预计达74.8万亿元[eB/oL].[2008-01-11].新华网.

[6]黄少达,何雨欣.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预计达74.8万亿元[eB/oL].[2008-01-11].新华网.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8

以往发展农业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强农业生产力,应对饥饿和贫困,如今则是在水资源稀缺状况下,在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同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减少贫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等目的【4】,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

1.1经济要素

1.1.1饮食结构变化与食物需求增长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饮食习惯正朝着更加注重营养水平和饮食多样化的趋势转变,食物消费模式正在从谷类食品向畜产品和水果、蔬菜、糖、食用油等高价值作物改变。与2000年相比,预计2050年全球谷类食物需求量28~32亿t,增长55%~80%;肉类需求量3.75~5.7亿t,增长70%~155%;糖、油、蔬菜、水果需求量将增长70%~110%p】,未来驱动食物需求增长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仍将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1.1.2经济结构改变

全球市场和贸易政策的改变以及全球化进程决定着未来的农业收益率。在一些非农经济部门具备较大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贡献率有所下降,这势必明显影响小农户和自给自足型农民的经济利益。为了确保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迫切需要加大在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制定受惠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法规f6J。1.1.3能源价格波动易于波动的能源价格经常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农业水管理。对水电和生物质能源需要的增长必然加大对水的需求,进而影响水量在不同用水部门间的配置现状。此外,能源价格上涨不仅增大抽取地下水灌溉的成本,还导致化肥及其他石油产品价格的增加,加大农业生产成本。尽管生物燃料目前对全世界能源供给的贡献率仍然有限,但能源价格上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地缘政治问题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加剧食物与燃料生产之间对水土资源占有的激烈竞争【J71。

1.1.4食物价格上涨

食物价格上涨正成为当今全球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严重依赖食物进口以及食物消耗占日常支出比例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引起食物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冈包括较高的石油和能源价格、食物需求增长、农业生产投资减少、频繁发生的旱涝灾害、不稳定的市场投机行为等№】。其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对维系农业水管理在满足食物供给需求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至关重要。

1.2社会要素

1.2.1缺水程度加剧

目前全球约有12亿人口生活在自然性缺水地区,约15亿人口居住在经济性缺水区域,此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贫穷农户处于自然性和经济性缺水并存的地区【6】。水资源禀赋是造成自然性缺水的主要缘由,而对蓄水和管理的不当投入则是引起经济性缺水的典型原因。对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加大改进灌溉用水技术、增强农业生产力的投资和政策力度,而对一些湿润地区,也需采用新的投资和政策确保水资源在不同用水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1.2.2持续性贫困

全球约有17亿人口且其中多为贫困人口生活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其中5.1亿人处于食物不安全状况。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食物不安全人口已从1980年的1.25亿增长到2000年的2亿,且70%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短期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进农业经济结构,缓解贫困和食物不安全状况【9】。不适宜的农业水管理措施常直接影响作物的潜在产量和效益,进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为减贫所做的各种努力。

1.2.3城市化及移民

20世纪60年代全球约2/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务农人口达到60%。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今只有1/2的人口还生活在农村,不到40%的人口直接从事农业经济活动ll们。预期2050年,全球约2/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势必加剧城市与农业问的用水竞争,导致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1.3环境要素

1.3.1气候变化

平均气温改变、降雨模式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剧正在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影响着农业生产状况。

为此,应在农业水管理工程规划以及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公共政策和投资、工程和资源公共管理、影响人类习性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在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调节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时,关注其可能引起的有意或无意影响,如投资发展生物燃料虽可缓解气候变化的速度,但将显著影响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1|。

1.3.2生态系统修复

全球大规模调水工程都会不同程度的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2000年世界淡水物种指数已下降到1970年的50%,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威胁最终将危害到农业赖以发展的水土资源上【l21。为了改变当前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一些国家正在制定和执行有利于增加环境生态流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农业供给的相关政策和策略,并适当减少农业用水量配置。

2农业水管理发展策略与对策

现代农业水管理对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维系家庭生计、减少贫困人口、维护生态系统等至关重要。为此,应从跨越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角度出发,审视和改善与农业水管理发展相关的策略与对策。人们不能将目光仅局限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等蓝水资源上,还应把雨水作为灌溉和雨养地区的最基本水源,不应将农业视为相对独立的系统,而应作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加以看待【i川。

2.1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满足未来农业用水需求

未来驱动全球农业用水需求的主要动力来自因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变化引起的食物需求增加与改变。目前全球作物年耗水总量6800~7500km3,平均为7150k甜,其中饲料作物年耗水量2152km3,占作物年耗水总量均值的30%【14】。约78%的作物年耗水总量(5570km3)直接来自降雨入渗后蓄存的土壤水,主要供给雨养农业,其余22%(1573km3)则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用于灌溉农业。若灌溉系统输水效率为60%,就需要2622km3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量才能满足作物年耗水总量。若不对现有农业水土资源生产率加以改善并改变当前的农业生产模式,预计2050年全球作物年耗水总量将增加70%~90%,达到12155~13585km3,比现有增加5750km3[151。

满足未来农业用水需求的水管理发展策略与对策主要应包括:发展灌溉农业,加强雨养农业,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限制食物需求潜在增长等。灌溉农业在粮食增产、维系贫困农民生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全世界约40%的农产品毛产值来自占农田面积20%的灌溉农业,在多数发展中国家高达60%[161。为此,需增加灌溉农业投资,通过改革灌溉系统管理、开发新的地面蓄水设施、增加地下水利用量、废水灌溉再利用等途径,增加灌溉供水量,提升作物水分生产率和单方水的产值。尽管雨养农业面临一定风险,但约60%~70%的作物产量仍来自占农田面积70%~80%的雨养农业,且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农民主要靠雨养农业维持生计【17】。故应增加雨养农业投入,通过加强土壤水管理、采用补灌措施等手段,改善雨养农业生产率,尽可能扩大雨养农业区的作物播种面积。开展基于虚拟水战略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为缺水国家和地区应对干旱提供了选择,通过贸易手段将在北美、拉美等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集约化生产的农产品交易到中东、北非等缺水地区,可弥补不同国家水资源禀赋e的差异,缓解缺水国家食物增长对农业用水需求产生的压力。基于粮饲家畜肉类结构的食物对水资源消费数量比素食结构需水翻番,适当改变食物消费模式可减少对水资源的潜在压力。此外,农业生产和食物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粮食损失约为40%~50%,有效减少食物生产过程和产后市场链条上的损失对减少农业用水亦十分重要【18】。#p#分页标题#e#

2.2改善农业水土管理活动,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常包括产品提供(食品和纤维、燃料、木材等)、调节(气候调节、水资源和空气质量调节、病害控制和授粉等)、文化(娱乐、精神、美学价值等)和支持(初级生产、土壤形成、水和氮循环等)4大类服务功能f】91。对农业生态系统而言,以往总强调其具有的产品提供功能,而忽视其余服务功能。农业发展在增强产品提供服务功能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改变许多生态系统过程的结构和效能,进而减少调节、文化等其他服务功能的价值。农业水管理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主要反映在水生系统、沿海地带和湿地以及陆地系统上,前者包括河道水量减少、湿地萎缩、水质恶化、物种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后者则包含地下水位下降、盐碱地面积增加、缺水造成的十地植被改变等弊端。农业水管理通常将改变流域水文循环规律,明显增加水生系统和陆地系统中植物一土壤.大气连续体循环机制改变的风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减弱不仅将影响农业生产力,还会严重阻碍整个社会为减贫做出的各种努力唧】。

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农业水管理发展策略与对策主要是:改善农业水七管理活动,统筹考虑上下游农业用水管理措施,建立多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等。改善农业水土管理活动,尤其是加强田间用水管理、增加作物水分生产率、减少土壤养分淋失及其对地表和地下水体的危害等,可减少农业需水50%以上,有效缓解上游粮食生产用水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压力【5】。处理好上游粮食生产可能对下游水生系统和湿地造成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应统筹考虑上下游的农业水管理活动,在保持上游粮食生产能力与维持下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寻找可被各方接纳的利益权衡点。建立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水管理,可达到增强不同服务功能间协调性的目的,这取决于人们对生态景观过程的深入了解以及充分意识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所在。对发展中国家以往150个项目从多目标角度考虑资源节约型农业投资效果的分析表明,借助提高用水效率、改善水质、增加碳固存等手段,可达到农业增产与减少环境影响并行的目标,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农业水管理需求方式并不会约束农业发展f2¨。2.3注重灌溉与农业生产系统的紧密结合,加大灌溉投入尽管驱动灌溉发展的许多传统因素依然存在,但其又同时担负起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影响、减轻对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产生负面作用等新的职责。推动灌溉发展的首要因素在于需要更多的食物满足未来人口增长,受新开发水资源鼍和灌溉面积的边际效益制约,人们必须持续地改善灌溉农业水分生产率才能满足对食物的需求。其次食物需求的结构变化加剧了农业用水的紧张局面,生产较高价值的肉、蛋、奶产品要比直接生产谷类耗水更多,故只有加大灌溉投资,增强农田管理投入力度,才能使作物产量和用水效率达到所预期的效果【22i,增加灌溉投入可为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风险环境。最后伞球及局部气候变化也是驱动灌溉投入增加的因素,气温升高和二氧化碳增加将增大作物腾发量、快速消耗土壤水分、增加灌溉需水、促进生物质形成速度,并明显影响融雪型河流的径流过程分布,而降雨模式的改变将加剧干旱地区的缺水程度或增加湿润地区的降水量。

需对灌溉管理和投入重点做出实质性转变,才能满足人们对发展灌溉所寄予的期望和要求。与以往相比,未来灌溉投入应更为关注灌溉与农业生产系统的紧密结合,重点基于先进的信息、节水、管理等技术和方法对现有灌溉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大力推进灌区的现代化建设,因地制宜的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度扩大灌溉面积【231。作为当前全球灌溉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将参与式灌溉管理、灌溉管理转移等方式继续作为灌溉投入的主体,积极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灌溉管理范式以及可持续性支撑灌溉管理模式运行的财政来源与途径。以往大多数参与式灌溉管理工作多集中在示范层次,以建立小型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与灌溉管理配水改善、维护灌溉工程服务定位相关的改革却少见尝试也鲜见成功。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在灌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重点应包括:建设新的蓄水库容以弥补失去的冰雪融蓄水量,为用水户采用更为灵活的配水方案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装备,修建地下水补给工程和废水灌溉再利用处理设施等;在灌溉管理和制度措施方面的投入重点有:通过改善技术和管理活动增加灌溉用水效率,建立用户间的水交易市场及规则,构建用于改善农业用水整体效益的综合水资源规划等【24】。

2.4创新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提升雨养农业

农业灌溉已对世界主要江河流域的供水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面对全球水危机形势,大规模发展灌溉的空间已较为有限,雨养农业在提供食物和维系生计方面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全球雨养农业的生产力常低于灌溉农业,发展中国家的雨养粮食平均产量1.5讹m2,而灌溉农业3.1t/hm2,在气候温和的热带商品粮农业区,主要作物的雨养产量可高于5~6饥iln2【6】。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并非雨量而是降雨的极端变异性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在作物关键生育期间发生的短期干旱几乎存在于每个雨季,而气象干旱则平均每10.a才发生l~2次,通过水管理技术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短期干旱带来的影响,但气象干旱对作物减产的影响明显【251。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雨已成为超出农民控制能力的最为突出的随机因素,水既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投入要素也是农业风险及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提升雨养农业对维系生计起到支配性作用。

提升雨养农业的水管理发展策略与对策应建立在生态水文学观点基础上,人们应将降雨作为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看待【26l。尽管在现有的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iwRm)中,已意识到为保护河流、湖泊、湿地、河口等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应考虑环境生态水流的问题,但该管理模式的焦点仍集中在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的蓝水资源规划、配置与管理上。向农业生产这类关键的产品提供服务功能仍主要取决于陆地牛态系统中的绿水,为此应该对蓝水和绿水进行统一的综合规划与管理,形成用途广泛的1wRm新策略。在该新策略中,就地集雨应被视为生产性用水,水资源控制与管理中应包含与雨养农业系统相关的当地尺度及其流域尺度,更为关注从流域到当地的降尺度水资源管理,并基于跨尺度间的水资源综合分析结果,系统阐述对上游绿水投入(如集雨)与下游用水影响(如减少泥沙)间的双赢机遇1271。#p#分页标题#e#

从作为淡水资源的降雨出发,对1wi州新策略的准确定位就是要淡化灌溉农业与雨养农业间的人为划分,其实灌溉农业通常部分的依赖绿水的贡献,并且采用保护性耕作、土壤培肥、地表覆盖等旱农方法,而提升雨养农业稳定性的最佳途径则是利用补灌等蓝水管理措施。为此,打破灌溉农业与雨养农业间的管理划分无疑是提高雨养农业投资优先性的重要策略,可提供多组范围从雨养到灌溉系统的管理选择方案。

2.5基于各种途径与措施,提高农业水分生产率

农业水分生产率来自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部门的净收益与产出该收益耗用的水资源量之比,反映出以较小社会环境成本为代价获取单位耗水最大收益的目标。改善农业水分生产率的优先地区应包括:过于贫穷且水分生产率较低的地区,用水竞争激烈的自然性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且用水回报相对较高的地区,因地下水位下降和河道断流等致使农业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地区等。改善农业水分生产率的水管理活动与措施主要有集雨、补灌、非充分灌溉、精准灌溉、水土保持等,与这些措施无直接关联的一些活动也会间接影响到农业水分生产率,如改善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选择作物良种等。改善农业水分生产率有赖于深入了解和掌握植(动)物生理学、作物学、农学、农田水利学、土壤学等相关知识,以及横跨田间、农田、流域等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2引。

提高农业水分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与措施有:增加植物、田间、农田等不同尺度上的单位腾发量生产率,极小化农业用水过程中的非生产性水量消耗,改善现有灌溉设施管理与运行维护,循环利用回归水和农田排水,在不同用户间合理重新配置水量并共同管理用水,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用水在流域尺度上加以综合管理等。作物水分生产率为消耗单位腾发量获得的作物产量(值),对应的改善途径与方法在生物节水方面有作物品种遗传改良、作物生理学特性调节等,在农艺节水方面包括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保护性耕作、病虫害防治等,在上程节水方面包含田间节水灌溉方法、非充分灌溉制度、集雨补灌等【291。畜牧业用水约占农业腾发量20%左右,主要来自生产牲畜消费食物所需的水量睁j,相应的改善策略包括改进动物饲料来源、增加畜产品(肉、蛋、奶)产量、完善兽医服务条件、采用避免土地退化和减少土壤侵蚀的放牧活动等。水产业用水主要来自生产饲料的用水和养殖用水,其水分生产率是水产品产量(值)与饲料生产用水和养殖用水蒸发量之和的比值。

采用农业与水产业相结合的综合措旅可循环利用水分和养分,用于灌溉和养殖业的多功能农田池塘已成为改善家庭营养状况、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手劂叫J。

2.6确保用水安全与公平,减少农业贫困人口

水对维系全球日收入低于1美元的10多亿人和低于2美元的28亿人的生存与生计至关重要,已成为制约全球农业产出和乡村穷人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311。实际上贫困与水未必一定相关,多数贫困地区的水资源禀赋可能好于富裕地区,影响贫困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水资源的控制和管理水平。以往对贫困的理解仅关注收入、消费和财富,而忽略了引起贫困的多元化因素及彼此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在评价农业水管理对减贫的作用中,必须考虑贫困的多元性及其复杂交互作用的影响。

通过改进农业水管理活动,首先可改善农业生产和生产力,增加就业,稳定农业产出和收入,其次可鼓励农民采用各种促进农业增产的投入措施,生产多样化的高附加值产品,增加非农产品,满足家庭对多样化物质的需求,第三将对贫困人口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改善、社会公平待遇、生态环境保护等产生积极的作用【321。

对大多数低收入国家而言,食物安全和减贫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作物产量,以便减少全球以小农经济为生的8.5亿农业人口的贫困程剧33】。为了确保穷人用水的安全性与公平性,首先应建立完善的水权制度并增加蓄引水基础设施投资,其次是开发适宜的用水管理技术并选择恰当的资金筹措方式,使人们更为有效的用水,第三是改善现有大型灌溉系统的生产力和配水的公平性,提高农业水分生产率,改进农业水资源管理,最后是密切农民与投入.产出市场间的关系,促使农民谋生手段的多样性,达到减贫和改善水土生产力的目的。在自然性缺水地区,当减贫因进一步开发水资源而受到限制时,改善现有农业用水管理系统无疑就成为首选策略,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2.7改进农田排水和土地利用管理,减轻或预防土地和水环境质量下降

全球近50%的灌溉土地存在排水问题,约有2500万hm2的农田因灌溉引起的涝渍盐碱灾害而丧失生产力,有2.5亿hm2的雨养土地亟待改善排水状况【341。目前,包括土壤盐渍化在内的农田土地退化(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土地污染等)影响着非洲65%的农田,在拉美和亚洲则分别达到51%和38%。草地退化面积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分别占总量的31%、20%和14%,林地退化面积则分别为19%、27%和14%。全世界约40%的农业土地处于中等退化程度,约9%为严重退化,全球作物减产13%左右,且每年约有500~1000万hm2的七地丧失农业生产能力【351。土地退化不仅对农田水循环和农业水分生产率具有严重的负效应,还明显影响农业用水的数量和质量。土地退化过程与农业用水管理关系密切,改进和加强农田排水和土地利用管理,可达到减轻或预防土地和水环境质量下降的目的。

当前改善农田排水的目标已从单一地促进农业生产力逐步转向同时避免其对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双重目的。在保持除涝、治渍、排盐等功效同时,利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控制措施尽可能减少因采用农田排水措施带来的环境负效应,这些措施与方法包括:适当减少排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排水运行模式,基于灌排措施与人工湿地相结合降解污染物的灌溉一排水一湿地系统,具有水肥高效利用特点的农田排水再利用措施掣36】。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因素,减少和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制止乱垦、滥伐和过牧,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合理施肥和灌溉;投资于退化土地的修复工作,采用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入渗和蓄水能力、减少土面蒸发的资源保护型耕作与土管理技术,改善雨养和灌溉农业系统的农田水分生产率;从农田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观念出发,增强农业景观多功能性,基于工程、生物、农业等技术措施,对退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37】。#p#分页标题#e#

2.8选择不同措施及其组合,降低废水灌溉风险

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加剧、生活条件改善、经济高速发展而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废水的生产性再利用也在增长。尽管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废水灌溉利用指南中要求,废水只能用于灌溉非食用的作物,但在实际中却难以强制执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在无淡水可用的窘况下,只能利用废水灌溉可食用的作物。目前发展中国家近80%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约有50%的人口使用污水进行灌溉【381。全球至少有350万hm2的农田采用未加处理或部分处理的废水进行灌溉,直接利用废水灌溉的面积大致为处理后灌溉面积的10倍以上【391。利用废水灌溉的农民要比使用淡水灌溉的农民具有较高的寄生虫传染机率,且金属离子通过废水灌溉的作物进入人体,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状况,这已成为负责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国家部门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尚不具备实施复杂废水处理计划的能力与财力,为此应借助废水来源控制、污水处理与非处理选择及其组合方式等措施,尽力降低废水灌溉的风险,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㈣。借助不同程度的污水处理措施与方法可改善灌溉废水质量,采用劳动保护性措施可降低废水施灌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人体程度、减少被病原体侵害的可能,利用作物选择与多样化、灌溉管理、土壤特性考虑等非处理措施加强农田废水灌溉管理,采用清洗、烹饪、消毒等各种措施减少废水灌溉作物带来的健康风险。

此外,通过改善政策与对策、促进机构问对话、加强财务机制等手段,可为改善废水灌溉管理提供机遇,而采用与激励或强制执行相结合的废水排放标准,可促进点源排放的家庭和工业部门的水管理改善,通过在输水部门与卫生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有助于推动更为有效的废水灌溉管理模式。

2.9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促进农业水管理发展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9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技术关键要素

[中图分类号]S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220-01

在农作物栽培期间,相关栽培人员必须要注意各类关键要素,保证可以科学、合理的选择栽培时间,并且利用良好的栽培方式执行工作,进而发挥栽培技术的应用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江西上饶横峰县农作物栽培条件的分析,提出几点栽培技术使用建议,以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1江西上饶横峰县农作物栽培条件分析

江西上饶横峰县位于我国江西省东北部,蕴含丰富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上饶横峰县的气候较为温和,并且雨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江西上饶横峰县的土壤中含有较高的钾元素,磷元素的含量处于中上等,并且有机质含量较少,大多数土壤都呈现酸性,经过测试之后发现,江西上饶横峰县土壤酸碱度为5。由此可见,江西上饶横峰县的气候与土壤特征都有利于农作物的栽培与生长,可以综合利用农作物栽培技术实施工作,在提高江西上饶横峰县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发挥着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作用。

2江西上饶横峰县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关键要素分析

在江西上饶横峰县农作物栽培技术人员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相关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可以发挥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作用,提高农作物栽培经济效益。具体应用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合理选择播种时间

首先,合理选择播种时间的意义。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合理选择播种时间具有较为良好的意义,不仅可以使农作物按时出苗,还能促进农作物苗期生长效率的提升,在增强农作物病虫害抵抗能力的情况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如果农作物播种时间过早,就会因为气候等原因出现延迟苗期与出苗补齐的现象,无法提高农作物种植产量与质量,甚至会感染上病虫害。由此可见,农作物种植时间的选择对于农作物生长而言产生直接影响,相关种植人员必须要意识到此类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农作物播种时间的选择策略。在选择农作物种植时间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将播种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早春播种,其二为晚春播种。对于江西上饶横峰县地区的农作物种植而言,种子可以耐低温,因此,可以选择在早春进行播种,或是在土壤解冻的时候就可以播种。在夏季播种的时候,相关播种人员必须要赶紧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夏季播种时间,保证可以为秋季播种提供充足时间,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种植效果。在秋季播种的时候,相关播种人员必须要合理的选择播种时间,主要因为如果播种太早,就会导致农作物苗株过大,无法安全过冬,如果播种太晚,就会导致农作物的苗较小,不能积累足够的越冬养分,难以达到良好的种植效果,因此,江西上饶横峰县农作物种植人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农作物的种植时间,使其可以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苗株距离的控制措施

合理控制农作物种植距离。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种植距离进行合理的控制。主要因为农作物的种植距离直接决定农作物是否得到足够的肥力供应与光合作用,是否能够良好的通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在对农作物植株进行控制的时候,要科学、合理的考虑灌溉条件、播种密度与品种特性。在寒冷的季节中,相关管理人员要提高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增强农作物的保温效果,保证可以提高植株距离控制效率。在温度较高的季节中,相关种植人员就要降低农作物种植密度,保证农作物的通风性,并且满足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需求[1]。

2.3农作物田间管理措施

在对农作物进行田间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制定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其管理需求创新田间管理方式,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就是在农作物栽培期间,必须要重视农作物中耕除草工作,保证可以调节土壤水分与养分,并且做好灭草工作,避免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相互争夺养分。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要重视中耕除草的技术性,不可以一味的使用农药消灭杂草,而是要利用先进的、绿色化的灭草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保证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效率与质量,增强农作物产量,为江西上饶横峰县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其次,制定完善的施肥管理制度。在对农作物栽培施肥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必须要重视施肥工作的有效性,保证可以满足农作物的营养需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此时,相关管理人员就要对土壤进行分析,在检测土壤之后,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制定施肥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合理的选择氮肥、磷肥与钾肥,这样,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要利用农家肥对农作物进行施肥,合理的对农家肥进行配比,在满足农作物养分需求的情况下,提高农作物种植产量与质量,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结语

在江西上饶横峰县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各类栽培技术的应用,保证可以发挥各类栽培技术的作用与优势,不断提升农作物种植经济效益,同时,相关种植人员还要阶段性的学习新兴农作物种植技术,并且树立正确的农作物栽培观念,优化农作物栽培体系,使得农作物栽培经济效益有所提升,促进当地农作物种植竞争能力加强。

参考文献

农作物生长管理篇10

   一、岗位设置原则在区人事编制部门核定人员编制和各类职务结构比例限额内,结合我局实际,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打破身份界限,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根据我局实际,农机管理监理站、水产站、水利站此次暂不设岗,由局选任已依照过渡为公务员的人员履行其职能职责,农经站、蔬菜办公室事业人员归入局相关事业单位设岗参加竞聘。二、岗位设置分类根据岗位职能职责,工作难易程度,业务技能要求,将岗位设置分为a类、B类和C类。a类为领导岗位,在单位承担主要工作任务,工作难度较大,业务技能要求高的岗位。B类岗位,为单位职能职责要求的业务骨干岗位。C类岗位,为单位职能职责要求的一般岗位。三、岗位设置数量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总数36个(见附表)四、事业单位职能职责、设岗情况及任职条件(见附表) 二三年十一月十九日事业单位职能职责、设岗情况及任职条件事业单位名称职能职责岗位设置数量岗位类别岗位设置任职条件备注 留用借用下派 农技站   负责全区粮油等农作物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服务;负责全区植物检疫、病虫害测报及防治工作;负责全区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全区培肥改土工作;负责全区粮油生产近期和远期规划8aa1站长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技能,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2  BB1旱粮作物推广B2水田作物推广B3植物检疫B4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熟悉并能掌握运用农业技术推广,农作物检疫,病虫害测报和防治等专业知识和具备相应的业务技能2 CC1培土改土C2农资市场监督管理C3农产品监测熟悉农业行政法规,具备农技推广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1 种子站   负责全区作物种子的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服务;负责宣传贯彻《种子法》及对全区种子经营户的行政监督执法工作10aa1站长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技能,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2  a2副站长 BB1种子质量监督管理B2种子生产许可证审核及管理   熟悉种子行政法规,能掌握运用种子技术推广专业知识1 CC1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C2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C3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C4油菜新品种试验示范C5种子经营管理C6种子技术培训   熟悉种子技术推广工作,具备种子技术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3 农村能源办公室   负责组织制定全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的年度工作计划、近期和中、长期规划;负责全区农村能源建设的技术指导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4aa1主任   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技能,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1  BB1农村能源技术推广B2农村能源设施管理  熟悉农村能源发展规划,能掌握农村能源技术推广和农村能源设施安全管理工作 CC1农村能源技术推广   具备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1 事业单位名称职能职责岗位设置数量岗位类别岗位设置任职条件备注留用借用下派林果站   负责全区国家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和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全区森林资源、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的保护;森林病虫害监测、预防和防治;护林防火;规划、设计和指导造林、绿化、义务植树工作;负责全区水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服务;负责全区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技术工作8aa1站长   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技能,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  a2副站长BB1林业资源管理 熟悉林业法规,具备林业管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CC1林业病虫害防治C2林业种苗管理C3林业造林C4水果栽培管理C5花卉、蚕桑技术推广   具备林业、水果、蚕桑、技术推广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4畜牧站   负责宣传、贯彻、执行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和规章;负责全区畜牧兽医行业行政管理;负责全区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负责全区动物重大疫病的控制和扑灭;负责全区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管理和行政执法;负责全区畜牧业生产发展规划及组织实施;负责全区畜牧品种资源保护及种畜管理。负责全区养殖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和服务;负责全区兽医诊疗技术的培训、指导、新技术的推广;负责诊断、治疗疑难动物疾病6aa1站长   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业务技能,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42 BB1兽医防疫B2动物疫情监测B3饲料、兽药管理   熟悉畜牧兽医行政法规,能掌握运用畜牧兽医专业知识CC1畜牧业发展C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   具备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