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4:27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对策措施

全球经济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向服务业的加速渗透,使服务业不断衍伸出全新的发展方式,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代表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服务部门和行业。它不仅包括现代经济中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而且也包括现阶段保持高增长势头以及居于较大比重从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专业化商务服务等,同时还包括被信息技术改造从而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业,如各种咨询业务、现代物流服务业等。

一、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服务业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制度变革过程,从放宽相关服务行业的价格管制,到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特定服务行业领域,再到完成国有服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一)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在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攀升

1992年以来,随着服务领域深化改革的全面展开,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在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首先,现代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从总量上看,现代服务业逐年上升,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其增加值增长迅猛,从2005年的886.7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705.86亿元;从结构上看,在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5年的8.38%和27.22%分别上升到2014年的13.47%和36.31%。其次,现代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显著,其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210.7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312.18万人。

(二)服务业结构转换及升级步伐加快,但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近年来,伴随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出现了积极变化,服务业结构转换与升级趋势已经显现。首先,传统商品流通性服务业比重趋于下降。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商品流通性服务业始终是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主导。近年来,商品流通性服务业比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至2014年,上述三大行业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8.21%。其次,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已出现快速发展势头。其中,上升幅度比较显著的是信息和软件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教育文化等行业,2014年其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比重达到32.1%。

但是,河南省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2014年河南省经济总量为34938.24亿元,居第5位,服务业增加值12961.67亿元,排第7位,但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为37.1%,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位较低,在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与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其发展水平更显不足,与河南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协调,严重制约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河南省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及政策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薄弱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较为发达的基础上的,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对众多工业化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现代服务业大规模的发展出现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换,以及工业化后期,即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随着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方式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制造业对服务活动的中间需求快速增长,促进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中以机器装备制造产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增长最迅速。纵观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联系。

2009年以来,河南省经济稳步增长,GDp在全国排名中仅次于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稳居第五,已进入经济大省的行列,但人均GDp处于第22位,2014年人均GDp为37072元(约合5600美元),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演进阶段,在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二产业比重大,重化工业特征明显,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导向型产业特征突出,产业创新动力相对不足;第三产业规模小,比重低,传统服务业占比高,现代服务业不足,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这些是造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二)服务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1.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改革亟待推进。国际经验表明,开放市场准入、建立公开、公平、透明的准入方式,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目前,在一些服务领域准入管理依然沿袭行政性审批方式,不仅准入标准不明确,而且审批程序复杂、透明度较低,特别是在一些垄断行业,不仅准入门槛高,而且存在针对非公经济的歧视性规定,不仅阻碍了服务领域的准入开放进程和竞争机制的引入,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国有垄断局面。严重影响市场准入开放进程,阻碍了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自由竞争。

2.服务业监管体制改革明显滞后。随着技术发展和分工深化,产业、技术、产品日益融合,对监管提出综合性、专业性、灵活性和及时性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更多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专业机构,甚至社区组织、社会组织、传媒的功能,推动监管主体多元化。而现行的对经济领域的监管仍然以政府为主,监管手段单一、行政性手段过多;监管内容不仅涉及准入、运营行为,还延伸到具体的项目、价格、技术等微观领域。从具体行业领域看,在金融、物流、专业服务、互联网、文化创意等具有跨界性、综合性、混业性特征的服务业领域,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只要业务涉及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都面临多头监管、交叉监管的情况,严重地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亟待改善

1.税收优惠政策是国际上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通行办法,但是长期以来,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相比,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却非常有限,服务行业税负过重现象依然存在。在财政支持方面,多年来,各级政府支持农业和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引导基金或专项资金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财税支持体系,但是,针对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融资政策支持却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2.在政绩考核方面,各级政府重经济增长轻结构优化,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在制定规划和政策时,往往偏重于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有很多大项目,对拉动GDp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投资见效快;而服务业虽然也有大项目,但更多的是量大面广的分散性小项目,短期内的投资效果远远不如制造业。

(四)服务领域创新能力不足有待提高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结构升级主要依赖知识、创新、信息、管理、品牌等新型要素或无形资产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投入,实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方式创新和服务效率提升,带动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要素投入和创新驱动方面依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较多地依赖土地、设施和装备升级等物质要素的投入,而忽视了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品牌建设等创新要素的投入;同时,与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知识、信息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源等要素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金融、研发、创意、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面临中高层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三、加快发展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迫切任务。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就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构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托高端人力资本积累,优化服务业人才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升级,构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较为发达、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基础上的,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后,由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服务业中间需求剧增,带动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制造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就会失去发展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河南省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资源型低度加工型重化工业产业特征明显,创新动力不足,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因此,应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体的制造产业,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是加快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①

(二)加快服务领域制度创新和市场化进程,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1.着力促进服务业监管体制和市场准入制度改革与创新。根据不同服务业发展特点和要求,建立包括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及安全性规制的监管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性审批,重点加强合规性监管和执法力度;积极推进监管主体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行业管理作用,加快形成合理有效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同时,加快市场准入方式的改革,建立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制度,拓展服务业发展的空间。

2.继续推进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进程。深化服务领域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并行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这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已经得到验证,因此,政府在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时,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业,政府不仅要在财政支出中设立专项发展基金,而且还应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贷款融资方面给予支持;在税收方面,应逐步调整和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降低税收负担,建立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

2.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将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引领政府部门在制定规划和招商引资中,向服务业倾斜,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依托高端人力资本积累,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训引进机制

现代服务业是采用高新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主要是依靠知识、创新、信息、管理、品牌等新型要素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源投入,实现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方面的创新。国际经验表明,只有知识储备丰富、科技含量高、专业化水平高的专业服务人员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客户,我国依靠大量普通劳动力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优化服务业人才结构是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首先要改变教育导向,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保持适当比例,优化基础研究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储备比例,提高金融、保险、法律、信息服务等高层次人才比重,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政府要不断增加人力资源投资,积极培养引进复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业高端管理人才,使现代服务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向重视知识、信息、创新等要素的投入,创新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重视商业模式的运作、服务效率的提升和品牌优势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夏杰长.中国服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措施[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2]潘海岚.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48-03

全球经济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向服务业的加速渗透,使服务业不断衍伸出全新的发展方式,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代表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服务部门和行业。它不仅包括现代经济中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而且也包括现阶段保持高增长势头以及居于较大比重从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专业化商务服务等,同时还包括被信息技术改造从而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业,如各种咨询业务、现代物流服务业等。

一、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服务业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制度变革过程,从放宽相关服务行业的价格管制,到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特定服务行业领域,再到完成国有服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一)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在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攀升

1992年以来,随着服务领域深化改革的全面展开,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在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首先,现代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从总量上看,现代服务业逐年上升,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其增加值增长迅猛,从2005年的886.7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705.86亿元;从结构上看,在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5年的8.38%和27.22%分别上升到2014年的13.47%和36.31%。其次,现代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显著,其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210.7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312.18万人。

(二)服务业结构转换及升级步伐加快,但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近年来,伴随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出现了积极变化,服务业结构转换与升级趋势已经显现。首先,传统商品流通业比重趋于下降。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商品流通业始终是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主导。近年来,商品流通业比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至2014年,上述三大行业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8.21%。其次,以生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已出现快速发展势头。其中,上升幅度比较显著的是信息和软件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教育文化等行业,2014年其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比重达到32.1%。

但是,河南省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2014年河南省经济总量为34938.24亿元,居第5位,服务业增加值12961.67亿元,排第7位,但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为37.1%,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位较低,在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与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其发展水平更显不足,与河南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协调,严重制约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河南省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及政策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薄弱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较为发达的基础上的,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对众多工业化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现代服务业大规模的发展出现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换,以及工业化后期,即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随着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方式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制造业对服务活动的中间需求快速增长,促进了以生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中以机器装备制造产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增长最迅速。纵观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联系。

2009年以来,河南省经济稳步增长,GDp在全国排名中仅次于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稳居第五,已进入经济大省的行列,但人均GDp处于第22位,2014年人均GDp为37072元(约合5600美元),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演进阶段,在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二产业比重大,重化工业特征明显,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导向型产业特征突出,产业创新动力相对不足;第三产业规模小,比重低,传统服务业占比高,现代服务业不足,生产业落后,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这些是造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二)服务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1.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改革亟待推进。国际经验表明,开放市场准入、建立公开、公平、透明的准入方式,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目前,在一些服务领域准入管理依然沿袭行政性审批方式,不仅准入标准不明确,而且审批程序复杂、透明度较低,特别是在一些垄断行业,不仅准入门槛高,而且存在针对非公经济的歧视性规定,不仅阻碍了服务领域的准入开放进程和竞争机制的引入,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国有垄断局面。严重影响市场准入开放进程,阻碍了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自由竞争。

2.服务业监管体制改革明显滞后。随着技术发展和分工深化,产业、技术、产品日益融合,对监管提出综合性、专业性、灵活性和及时性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更多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专业机构,甚至社区组织、社会组织、传媒的功能,推动监管主体多元化。而现行的对经济领域的监管仍然以政府为主,监管手段单一、行政性手段过多;监管内容不仅涉及准入、运营行为,还延伸到具体的项目、价格、技术等微观领域。从具体行业领域看,在金融、物流、专业服务、互联网、文化创意等具有跨界性、综合性、混业性特征的服务业领域,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只要业务涉及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都面临多头监管、交叉监管的情况,严重地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亟待改善

1.税收优惠政策是国际上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通行办法,但是长期以来,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相比,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却非常有限,服务行业税负过重现象依然存在。在财政支持方面,多年来,各级政府支持农业和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引导基金或专项资金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财税支持体系,但是,针对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融资政策支持却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2.在政绩考核方面,各级政府重经济增长轻结构优化,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在制定规划和政策时,往往偏重于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有很多大项目,对拉动GDp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投资见效快;而服务业虽然也有大项目,但更多的是量大面广的分散性小项目,短期内的投资效果远远不如制造业。

(四)服务领域创新能力不足有待提高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结构升级主要依赖知识、创新、信息、管理、品牌等新型要素或无形资产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投入,实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方式创新和服务效率提升,带动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要素投入和创新驱动方面依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较多地依赖土地、设施和装备升级等物质要素的投入,而忽视了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品牌建设等创新要素的投入;同时,与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知识、信息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源等要素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金融、研发、创意、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面临中高层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三、加快发展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迫切任务。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就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构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托高端人力资本积累,优化服务业人才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升级,构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较为发达、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基础上的,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后,由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服务业中间需求剧增,带动了以生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制造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就会失去发展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河南省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资源型低度加工型重化工业产业特征明显,创新动力不足,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因此,应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体的制造产业,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是加快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①

(二)加快服务领域制度创新和市场化进程,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1.着力促进服务业监管体制和市场准入制度改革与创新。根据不同服务业发展特点和要求,建立包括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及安全性规制的监管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性审批,重点加强合规性监管和执法力度;积极推进监管主体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行业管理作用,加快形成合理有效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同时,加快市场准入方式的改革,建立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制度,拓展服务业发展的空间。

2.继续推进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进程。深化服务领域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并行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这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已经得到验证,因此,政府在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时,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业,政府不仅要在财政支出中设立专项发展基金,而且还应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贷款融资方面给予支持;在税收方面,应逐步调整和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降低税收负担,建立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

2.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将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引领政府部门在制定规划和招商引资中,向服务业倾斜,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依托高端人力资本积累,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训引进机制

现代服务业是采用高新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主要是依靠知识、创新、信息、管理、品牌等新型要素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源投入,实现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方面的创新。国际经验表明,只有知识储备丰富、科技含量高、专业化水平高的专业服务人员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客户,我国依靠大量普通劳动力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优化服务业人才结构是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首先要改变教育导向,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保持适当比例,优化基础研究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储备比例,提高金融、保险、法律、信息服务等高层次人才比重,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政府要不断增加人力资源投资,积极培养引进复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业高端管理人才,使现代服务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向重视知识、信息、创新等要素的投入,创新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重视商业模式的运作、服务效率的提升和品牌优势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夏杰长.中国服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措施[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2]潘海岚.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预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52-03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月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又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特别在2003年十六大报告中更进一步强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07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高度重视,但至今没有公认的对现代服务业明确的定义。

徐国祥、常宁(2004),王良杰、石丽丽(2010)指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尚永胜(2005)、汪琼良(2012)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生产的生产者服务业,也包含一些新型的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行业,即生活服务业。潘海岚(2008)、钟云燕(2009)指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的,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它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把服务业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型的服务业,具有新兴化、信息化、知识化和现代化的特征。根据中国行业分类标准界定的现代服务业类别,同时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可收集性,认为所研究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含以下九个门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二、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此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对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及保持社会的稳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实际出发,重庆市统计年鉴从2006年开始实施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析》(GB/t4754-2002),考虑到现代服务业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可获得性,本文对2005—2011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1.重庆市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分析

在分析重庆市现代服务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时,应该要同时了解重庆的经济实力基础及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情况。由上页表1可知,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并一直保持向上的良好增长趋势。2005年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才620.75亿元,到2011年增加到了1938.61亿元,增长了近2.1倍。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逐年升高,由2005年的46%上升到2011年的53.5%,增加了7.5%;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增速不是特别明显,由2005年的17.9%增加到2011年的19.4%,只增加了1.5%。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雄厚、发展空间很大、发展势头也很凶猛,在产业结构变革中,随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第三产业已经逐渐取代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而现代服务业凭借自身的新兴化、信息化、知识化、现代化等特点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柱,进而全面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2.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5—2011年间,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均为向上增长的趋势。其中,金融业不论从增长值,还是增长幅度都是最大的,共增长了611.68亿元,增幅约为657.9%;而房地产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以增长值和增幅分别为252.4亿元、175.4%,123.65亿元、377.9%,87.61亿元、102.2%,处于领先地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增长值和增幅都处于中等地位;而教育业可能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增长幅度偏低,只有57.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不论从增长值还是增长幅度都是最低的,增长值仅为10.85亿元,增幅约为40.4%;以上说明,近几年来,重庆市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势强劲,政府更加重视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稳固了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现代服务业对重庆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

经济增长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生产函数模型,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一般表现形式为:

其中,Y—产量;a—技术水平;K—投入的资本量;L—投入的劳动量;α,β—K和L的产出弹性。它表示在技术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映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要素的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引起的[7]。基于此理论,为了进一步分析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对其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列出如下模型:

假定:Y表示重庆第三产业增加值;X1表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X2表示服务业中其他服务业部门增加值;a为常数,表示其他政策及技术类带来的影响;α,β分别是现代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部门的增长弹性,反映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上述模型(1)两边同时取对数,变换结果如下:

C为常数,加入随机误差项ε,同时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零均值、同方差的特性,则方程(2)变换为所需回归方程:

2.模型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取重庆2005—2011年相关数据,利用统计软件eViewS对方程(3)进行LS回归,结果如下:

由上式可知,可绝系数R2高达99.99%以上,表明方程拟合很好,自变量能解释因变量的99.99%以上;F值足够大,其伴随概率p为0.000000

3.结论分析

从回归结果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存在较强的正的促进作用,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弹性约为0.49,即在其他条件不便的情况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重庆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将增加49%。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约为51%,稍稍大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表明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处在成长阶段不够成熟,应该要加大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

四、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指数平滑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权移动平均法,具有所需资料少、计算方便、短期预测精度高等优点,因此,本研究采取较为精确的二次指数平滑法对重庆市接下来几年的现代服务业的产值进行预测。二次指数平滑就在一次平滑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指数平滑,不能直接进行二次指数平滑;由于指数平滑存在着滞后现象,因此,平滑值不宜直接作为预测值,而是通过它修匀时间序列,以获得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从而建立预测模型。

线性二次指数平滑方法的计算公式为:

选取2005—2011年重庆现代服务业的产值对重庆现代服务业未来四年的发展进行预测,经过筛选,在平滑系数α为0.9的情况下,标准误差最小,因此,选取α=0.9,计算结果显示,2012—2015年的现代服务业产值的预测值分别为2581.95亿元、4168.58亿元、5755.22亿元、7341.86亿元。从预测结果可知,到“十二五”末2015年重庆现代服务业产值将高达7341.86亿元,高出2005年产值近11倍。

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且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在“十二五”期间成为推动经济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符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即“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五、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成为一国或一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的衡量标准[8]。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蒸蒸日上,并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以更高、更快的效率发展,在总量上有新的突破。但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部门发展不均衡等。为了让现代服务业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及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应该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重庆统计年鉴(2006—2012)[K].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2]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3]尚永胜.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5-28.

[4]潘海岚.现代服务业部门统计分类的概述与构想[J].统计与决策,2008,(3):44-46.

[5]钟云燕.现代服务业的界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6):168-169.

[6]王良杰,石丽丽.现代服务业概念界定[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7]汪琼良.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分析[J].区域经济,2012,(6):28-37.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现代产业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165-02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经过十几年的飞速发展,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河北省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竞争力弱等。

一、现代产业体系概述

1.定义。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中国语境下的概念,最早由中共十七大提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权威性的定义。本文参考十七大报告、新华社相关文献以及各省出台的地方性政策[1~2],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如下:“现代产业体系是指顺应经济知识化的发展,服从国际产业演变规律,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核心内容,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的,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2.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三大构成要素之间不是相互隔绝和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3]。其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决定着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是否成功。

二、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实现产业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两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极大地促进了产业融合。一方面,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先进制造业能够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创造巨大需求,制造业的服务化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保障,是制造业提升竞争能力与盈利水平的有效路径。

2.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随着生产业的发展完善,其逐步渗透到制造业生产活动的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中,为其提供有力支撑,促使更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的形成[4]。在上游,生产业提供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等多方面服务;在中游,其提供融资、信息、保险等多方位服务;在下游,其提供物流、维修保养、广告销售、客户培训等多角度服务。这些服务活动促进了专业化分工,拓宽了产业活动的范围,延长和完善了产业链条。

3.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业能够提高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能够通过新技术、新知识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战略升级,提高制造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制造业以提高服务来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

三、河北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尚未达到良性互动

1.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比例不合理。2005―2009年河北省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2005年14.9∶51.8∶33.3;2006年13.8∶52.3∶33.9;2007年13.2∶52.8∶34;2008年12.6∶54.2∶33.2;2009年13∶52.1∶34.9。从对上述五年内的数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近五年内,河北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第三产业的比例一直波动,并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2005―2009年五年内第二、三产业年均比值为56.4∶33.9。在人均GDp2000美元~3000美元时,从国际规律看,三产比重应达到40%~50%;从国内先进省份经验来看,三产比重基本上在36%~40%,而河北省目前三产比重在33%~34%,相当于先进省份人均GDp1000美元时的水平[5]。因此,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比例来看,两者尚未达到良性互动。

2.制造业没有充分依托服务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越来越依赖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依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引进新技术、新的知识能够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品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能够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些都是当前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而目前河北省制造业中除钢铁行业竞争力较强外,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医药、建材、食品、纺织等行业竞争力都低于沿海强省,制造业的大多数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低、产品开发能力和名牌产品创建能力弱,这都与没有充分利用服务业优势、没有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有很大关系。

3.服务业没有充分利用强大的制造业促进自身发展。河北省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制造业,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内名列前茅。如果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实现良性互动,河北省内的现代服务业应当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但是,事实上是在河北省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主体地位,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比重却相对较低。以2009年为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两大传统服务业比重分别为25.3%和23.1%,但是,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相对薄弱、规模较小。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整个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仅为48.9%,这一数据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排名也处于下游。由此可见,河北省内现代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利用制造业的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四、促进河北省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对策

(一)河北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发展

1.完善制度建设,清除体制障碍。河北省政府应当顺应国家政策,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一是综合运用各种政策资源,清除机制障碍,加快推进结构升级。充分运用产业导向、环保标准、能源调控、财税政策、政府采购等调控手段,为河北省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6];二是河北省规范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方式,取缔不利于产业融合的制度性壁垒,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与现代服务业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与资源重组。

2.加大对生产业的扶持力度。生产业大部分属于垄断性行业,金融保险、通讯信息等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属性。因此,要促进生产业的发展,就要降低准入门槛。河北省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相关的政策规定,根据本省实际条件放宽进入条件,同时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生产业。对生产业实行支持性的财税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在省级政府的职权范围内,改善税种设置,相对减轻税负。目前,全国有不少省市都已经设立了专项性的产业发展资金,例如:苏州市每年安排了不少于50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河北省政府也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和引导生产业的发展。

3.推动制造业企业业务流程外包。当前从政府的角度来考虑,阻碍制造业企业业务外包的宏观因素主要是交易费用的问题。如果企业外部交易费用高于自身生产的费用,那么企业就会选择自己来生产。因此,河北省政府一方面应当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完善外包市场环境,在财税方面对企业业务流程外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企业在外包生产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消弱搭便车行为,这就要求政府提高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方式,来降低交易费用。

4.增加科研投入,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都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平台之上的。先进制造业需要不断引进和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将之应用到制造产品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生产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也需要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服务业。

5.发挥临港地域优势,打造蓝色产业群。河北省应抓住渤海湾西岸区域上升为国家发展重心的机遇,重点发展具有带动全局作用的临港、临海“蓝色产业”。利用河北省最大的比较优势――深水港口优势,在临港区域将产业园区作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载体,大力发展精品钢铁、大石化、造船、新型高端建材等先进制造业,促进港口物流、金融服务、海运保险等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新型临港和临海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蓝色”产业群。

(二)河北省内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1.制造业企业发展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制造业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转变增长模式,通过将生产服务业环节外包化来整合外部专业分工优势,推进产业链条企业优势互补,形成企业间的强强联合,确保制造业与生产业保持良好的动态的契合,不断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竞争力[7]。

2.服务业企业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服务业企业应当将发展重心向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生产中期的管理、融资、保险;生产后期的营销、物流等全过程进行渗透,在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7-10-15.

[2]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eB/oL].南方日报:网络版,gd.省略/gdgk/gdyw/200807/t20080728_60362.htm,2008-07-28.

[3]田家欣.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选择――以绍兴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7):91-96.

[4]邓丽姝.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0-14.

[5]郭子源,杨继成.构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考――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陈璐研究员访谈[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2-78.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对策

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石家庄是全国唯一被定位为“重要商埠”的省会城市,根据其定位,本课题就如何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研究,找出提高服务业水平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为政府部门制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及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我国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没有明确定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1。“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等”这是公认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分类,其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现代服务业就是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其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三个基本属性。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主要用于理论和政策研究,其分类与统计上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存在差异。为了研究方便,本文按照国家统计范畴的行业分类来进行研究,针对提高发展水平中涉及的总量问题、速度问题、结构问题、竞争力问题等,来确定衡量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发展规模是影响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增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二是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石家庄作为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中心,加快发展速度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是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能够客观反映其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能反映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四是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聚集程度。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突破口,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提高集聚区的辐射力,是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五是现代服务业的高新技术应用、知识密集度。现代服务业提供的专业具有高知识含量的特性。这个衡量标准能充分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体现不同研究样本间的发展差距。

二、石家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分析

鉴于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产业发展演进中提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本文衡量总体发展水平时,选取发展规模、发展速度指标,统计数据口径采用服务业增加值进行分析,以体现其科学性;对其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度进行对比时,采用公认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分类“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等”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进行分析,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发展规模: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人民生活的水平,既是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又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统计数据显示,近四年来石家庄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呈差距逐步扩大态势,反映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相对下降。2012年,石家庄市服务业的占比仅为40.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4个百分点,比重偏低,距全面小康占比50%的目标值有很大差距。工业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发展速度: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石家庄服务业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服务业的增速与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基本持平。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807.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与周边省会城市比较看,明显低于天津这样二线城市的发展速度,基本处于中下游水平,存在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

产业结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石家庄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63.41%,占当年全市GDp总量的25.47%,表明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3%左右,高于全市服务业平均水平,表明我市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行业依然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据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4.41%的份额,虽然比2008年的41%下降不少,但是升级改造的传统服务业比重依然偏高。

产业聚集:石家庄现代服务业发展县市区间很不平衡,市区明显出现了现代服务业集聚的趋势。石家庄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石家庄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53.34万人,占市区总就业人数的29.83%。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用29.83%的就业人口创造了24%左右的产值,这间接说明石家庄体现高附加值特征的产业比重依然较低。2012年,石家庄重点实施“10+X”现代物流项目,加速打造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大力繁荣会展经济,会展经济总量增长50%以上。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显现,服务业聚集区初显成效。

三、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石家庄服务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的投入,科技和知识含量较低。当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行业整体水平低下成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障碍,这就是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症结所在。

1、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2008年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现代服务业法人单位固定资产原价653.6亿元,占整个第三产业的49.0%。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力最强,固定资产总计208.9亿元,占到现代服务业的32.0%,但是创造的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只有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只有21.4%,创造的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4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方向符合产业发展形势,现实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

2、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造成产业竞争力弱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行业领域,行业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高学历人才。但我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不旺,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又间接导致现代服务业人才匮乏和技术落后。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现代服务企业只能在低端服务上进行重复性投资和恶性竞争,致使现代服务业产业竞争力不强。

3、城镇化进程滞后,现代服务业无法有效集聚

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带来的城市规模偏小和居民对服务需求不旺等,是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城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只有这样需求才能达到一定规模,供给才会产生,这是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直接原因。因此,城镇化率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形成集聚效应,影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从世界上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收入国家,城镇化率基本接近80%的水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石家庄市城镇化率为53.5%,环比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造成产业无法有效集聚。

4、市场化程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活力

现代服务业普遍市场化成度不高,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很好地吸引资金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其发展水平就不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改善。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主要表现在行业进入门槛和行业垄断两个方面。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市现代服务业普遍存在市场准入门槛高、投资主体单一等问题。如银行、保险、通讯等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或行业垄断,民营经济难以介入,甚至有些领域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其结果是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

四、提高石家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措施

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要按照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推进集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立足区位、交通、产业和省会优势,提出完善具体、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1、制定科学完善规划,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档次

完善的规划,能真正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把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根据《石家庄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实际,把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突出重点、优化布局,规划方案要体现细致、具体、操作性强的原则。同时,成立相关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

2、改善行业服务水平,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品牌战略

针对石家庄现代服务业现状,通过抓重点、抓特色带动全市现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促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的对策。2013年,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分分钟转账间就把银行的吸储成本从0.35%提升到5%,巨大的经营压力促使银行的服务意识迅速提高。事实胜于雄辩,就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出具体措施:一是加大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金融、电信等垄断行业服务意识,切实改善服务品质;二是发展特色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品牌战略。例如,我市要突出“全国物流节点城市”主题特色,着力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从社区服务中创造特色,如针对“老龄社会”的现状发展养老服务业。

3、增加高技术含量,保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后劲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源于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的运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呈现爆炸式增长的势头。如网上购物发展迅猛,对传统服务业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全球最大的在线网络零售商——亚马逊公司从1995年7月份起以惊人的成长速度创造了一个网络神话,2013年股价接近400美元大关。亚马逊的成功源于无人匹敌的科技支持和成功的商业模式。鉴于此,首先要巩固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对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改造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其次,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培训业等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度高,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大吸引高端服务管理人才的力度,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4、理顺投融资体制,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

石家庄现代服务业的地区经济支柱产业地位确立后,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资金的后续投入是关键。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信息和通讯技术设备投资占服务业总投资的比重都在10%以上,石家庄在这方面差距不小。今后,需要广开投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社会投资及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依法放开各类市场,放宽经营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研究所、体育、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培育和壮大新兴服务业产业链。省、市、县三级财政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扶持发展专项资金,用好用足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明确重点扶持项目、潜力企业,确保政府扶持资金落到实处。

5、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

发展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之穴",也是石家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有力保证。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有很多高端人才,这一群体对发展环境非常关注。石家庄只有不断完善服务业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健全的制度环境,才能把石家庄打造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和创业乐园,增强产业聚集能力和区域发展活力,外地的高端服务业才会落户石家庄,本地的服务企业才会发展壮大。一是要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二是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加大现代服务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有规模、有实力、有优势的民营企业投资现代服务业。三是提高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服务市场体系,统筹规划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改善体制、政策和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李文陆王英辉,《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张华平,《经济经纬》2011年02期;

[3]努力打造石家庄市现代服务业新高地--石家庄市第二次经济普查研究报告,王伟,《统计与管理》,2010年第5期;

[4]提高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研究,徐冠宇戴明祥,《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04期;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江西

近年来,江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投入不断加大,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上升。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城市相比,江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江西正处于承接世界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江西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对促进江西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江西省GDp由1978年的87.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670.53亿元,可比增长14.18倍,人均GDp增长了10.27倍。全省服务业的增加值由1978年的17.7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63.65亿元,28年间可比增长了22.02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1.7%,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的速度,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0.4%提升到2006年的33.5%。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122.2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774.2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33.4%。由此可见,江西省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以高于GDp增速的水平增长,其中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社会服务等传统产业平稳发展,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证券业、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也快速发展。近年来,江西省服务业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手段,全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保持了30%以上增速。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表现为:

1、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高。以2006年江西各地区市区为例,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实现增加值44.69万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56%,金融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68%和2.70%,明显偏低。按照全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每1元制造业增加值,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江西的生产性服务业供需缺口很大。

2、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新型行业发展迅速。从城镇分行业投资看,2008年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3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第三产业投资2.19万亿元,同比增长25%。2008年前4个月,城镇分行业投资中,信息资讯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13.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35.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46.4%,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投资热点,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这些生产性服务业限额以上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较低,规模偏小。

2006年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各行业中,有四个行业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在10%以上,分别是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4.79%、11.20%和11.03%,合计占到现代服务业的47.02%。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柱行业初显雏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6年实现增加值29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11.20%,占全部服务业的4.94%。2007年物流项目引入了香港中羽集团在昌北机场建设南昌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中心。外资金融担保企业先后入驻江西省多个地区,香港大新银行、渣打银行在南昌设分行。

3、生产性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就业。从就业结构看,近年来,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增加很快,但空间仍然很大,金融业和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就业比重和发达省市相比明显偏低。

4、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目前,南昌高新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全国软件百强、全国最大财务软件企业用友软件正式落户南昌高新区,用友软件公司将在南昌高新区建设全球呼叫中心、全球代码中心等项目,并将其打造成为最大的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南昌与美国Kelly公司达成了关于在南昌设立服务外包基地的协议和关于为爱默生公司电信服务外包项目提供人才服务的协议。Kelly南昌服务基地建成后,将承接Kelly公司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服务外包项目。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渣打银行和香港大新银行分别与南昌市签署了落户协议,实现江西外资银行“零”的突破。南昌市红谷滩新区选址建设占地面积为277亩的总部基地,打造服务国际企业的商务平台。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新进展,利用外资的比例逐步增加(以2006年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FD1为例),。

1、江西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比重偏低,服务业结构不合理。随着江西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工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涌现出以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与会展、商务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服务业。与此同时,新兴行业各项指标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尤其是信息咨询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更是发展迅速,增加值和就业人数都增长较快。一大批新兴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虽然使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有了显著改善,但总体上看,服务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等比重高,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行业比重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发展不足。

2、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较低,科技创新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江西省科研机构相对较少,层次低,科技人才缺乏,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投入有限,技术水平不高,多数企业只能提供一些位于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低端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化应用程度也不高,与发达国家生产服务企业作为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研发者、使用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和水平相去甚远。2006年全省R&D经费支出37.8亿元,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81,远低于全国1.42%的平均水平。

3、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不够,体制性障碍尚存。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够,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信息传输、物流和咨询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有的一些会计事务所、税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大多是从市有关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脱钩而来。或多或少与原有的主管部门保持松散的联系,制约了充分竞争,阻碍了中介服务业层次的提升。政府服务功能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中税收制度制约了企业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另外,受县级行政权限的限制,各金融机构对新业务的开展没有决定权,不能及时推出高效的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资金问题。这些因素使得江西服务业的资金、技术、劳动力流动不畅,服务业未能实现突破性发展。

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薄弱。服务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行业垄断现象还比较多,市场准入门槛高,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基本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不分,尚未建立市场决定服务产品价格的机制。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制造业协调发展能力较差。近年来,江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面临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压力。然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工业化进程不能同步发展。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强工业弱服务业、强生活性服务业弱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协调现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明显。

四、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篇7

摘要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实行的五年计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五年计划不断进行中,我国企业结构发生着变化,以工业、农业等技术性、劳动性企业为主的社会结构中出现了服务性质的企业,并在我国社会中迅速的发展起来。当前服务业成为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随着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中部分服务业进行营改增。营改增在服务业发展中有何意义、对服务业的发展有何影响,服务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等等,本文主要针对现代服务业中研发和技术服务业有关营改增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意义影响策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逐渐完善,不同性质的企业出现在我国市场中,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要属服务业,服务业是服务性质企业的统称。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财税“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规定,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始实行营改增,营改增对部分现代服务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针对现代服务业中研发和技术服务企业营改增,以及和部分现代企业营改增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1、营改增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中服务性质的企业占据主要的市场地位,我们将服务性质的企业统称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可以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们国家实行的营改增在我国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了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业、物流辅助服务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业等,本文针对营改增在我国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企业中的应用,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中讲的部分现代服务企业以研发和技术服务企业为主。

营改增在我国部分服务业中实行,从意义上讲是将以往的企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将营业税征收中的重复征税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把我国税务制度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

(1)营改增将我国税务制度完善

我国刚开始实行税务制度时,对于一些服务性质的企业,其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征收营业税,使得我国服务业的税务过高,影响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重复征税、税务过高等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1]。实行营改增将我国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税务减轻,减少了重复征税等问题,完善了我国税务制度,将部分服务业的税务成本有效的降低,促进了我国部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营改增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营改增将我国税务制度完善,促进我国服务性企业的发展,有效的改善了服务性企业税务征收中出现的重复征税等问题,促进我国部分现代服务企业业务扩展,扩大企业的规模,在服务企业发展中,因为营改增将服务性企业的增值税链条进行了完善,所以在服务性企业扩大发展中,减少了增值税征收,使得服务企业的增值税链条更加的完整,促进服务企业将其业务进行有效的分开,保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营改增将服务业的贸易出口结构优化,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自从我国在部分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实行了营改增,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企业的发展,其服务贸易向国外扩展。营改增将部分现代服务企业中的一些不合理税务减少,为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国外发展提供相关的增值税务或者是进项税,将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税务成本、经营成本有效的降低,提升部分现代服务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2、营改增对我国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影响

在我国部分现代服务企业发展中实行营改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将我国部分现代企业的税务链条、税务制度进行了完善,也促进我国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扩大的发展[2]。营改增的实行对我国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

(1)税率发生变化

在营业税改变为增值税的前后,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税率发生了变化,营业税时期实行的是普遍征税,税基是企业的营业额,税务额度不受其成本费用高低的影响;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税基转变成了企业在服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不同发展规模的现代服务企业其增值税率不同,例如小规模的服务性企业其税率由营业税时期的5%,下降到了增值税时期的3%,下降幅度的40%以上,有效的减少了服务企业税务额度,促进我国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

(2)不同发展规模的现代服务企业增值税不同

我们将我国现代服务企业从其发展规模进行分类,将部分现代服务企业分为小规模服务企业和一般规模服务企业,这两个类型的服务企业增值税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进项税额上,小规模服务企业的进项税征收采用的是征收率计征,和进项税不同,一般规模的服务企业计征税的征收是由服务企业当期的进项税额决定的。部分现代服务企业增值税在征收的过程中通过计征税款、进项税款等寻找一个增值税平衡点,从增值税平衡点进行分析,对一般规模的服务企业税收比较有利。

(3)税负变化

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前后,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税负发生了变化,增值税的征收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税款不体现在企业的利润中,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税负由企业的所得税、营改增前后的流转税等组成,因为营改增前后企业的税率发生了变化,所以企业的税负也发生了变化,营改增之后现代服务企业的税负均有所下降。

3、现代服务企业在营改增条件下的发展策略

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税务制度,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我国服务业中的部分现代服务企业,因为在其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营业税过高,其中还有重复征税的现象,影响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3]。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我国服务业的税收得到一定的改善,不同规模的服务企业其增值税率不同,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增值税对一般规模的服务企业有促进的作用,营改增是有利的,对于小规模的服务企业虽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将以往税务征收中的重复征税等进行了改善。营改增对部分现代服务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企业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营改增条件下,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策略有:

第一,对服务企业结构进行优化整改。营改增从其整体变化上进行分析,对我国一般规模的服务企业有利,所以对于小规模的服务企业在其发展中,需要将企业结构进行优化整改,迎合营改增,充分利用营改增正面影响,促进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没有一个良好的产业结构,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没有发展优势,长期下去将影响到服务企业的生存,在国家营改增的环境下,抓住机遇,将服务企业结构优化,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服务企业发展。

第二,制定有效的发展措施,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营改增环境中,我国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结构,还需要有效的发展措施。在营改增政策前提下,有效降低服务企业的税务成本,提升企业发展优势,必须从市场、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制定有效的发展措施,推动现代服务企业快速发展。

第三,发展服务企业的优势,在服务业取得突破性发展。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市场中地位越来越高,服务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不断的加剧,为了取得突破性发展,服务企业需要在营改增下,大力发展企业的优势项目、重点项目,提升服务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4]。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发展保障。

小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定的完善,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营改增为部分现代服务企业发展提供了发展保障,将营业税时期存在的不足进行改善。部分现代服务企业,在营改增的条件下,制定有效的发展措施,完善服务企业的发展制度,充分利用营改增产生的正面影响,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利红.“营改增”的重要意义及对报业的影响.中国报业.2012(21):60-61.

[2]郑向铮.试论服务业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减税效应.东方企业文化.2013(09):42-43.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62-02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发展产生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的出现,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领导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几大特点:一是品牌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标志;二是应用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三是创新与创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驱动力;四是分工更具专业化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五是产业集群化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六是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兴领域。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融合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双向开放战略。

一、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一)品牌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标志

企业品牌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在地区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是否具有或者需要良好的企业品牌是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区别之一。没有品牌的服务企业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一点在国内外的实践中都得到了证实。

在国内发展初具规模的国美、苏宁、华润万家等卖场或超市,正是由于具有了强大的品牌效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而这一点也正是其与传统零售行业的重要区别所在。虽然零售业大多属于传统服务业,但是由于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辅之以现代科学技术,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典范。

(二)应用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为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经营效率,国内各企业包括服务业企业都开始大量引入信息技术。以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为例,作为集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和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于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在eRp被引进我国之后,大多数国内企业包括许多中小企业都开始应用这种能够带来高效率与降低成本的信息技术。这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成长,也促使了一批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方向转变。

(三)创新与创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驱动力

创新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观念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和品牌创新等,几乎所有的服务业甚至所有行业都需要有创造性,创新与创意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企业的实践表明,凡是在创新方面走在前面的,往往带来的是经营业绩的迅速提升。

(四)产业集群化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的研究表明,产业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空间集中的趋势。资源要素在地理上的聚集可以获得集群的竞争优势,而现代服务业的集群效应,进一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繁荣。现代服务业集群化的优势,就在于产业集群的示范作用对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所带来的吸引效应,使集群内企业更容易、快捷和节约地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企业间分工协作所产生的资源互补以及企业业务外包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益的提高,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服务业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的关键要素。服务业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抓住了这两个方面的创新,就把握了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

制度创新的着力点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而价格机制又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所以,要理顺服务业价格形成机制和定价机制,特别要善于运用价格机制支持和促进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尽快实行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用地等方面平等的价格政策,为现代服务业发展争取一个平等的制度环境。还要加强对服务价格的管理,加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服务业价格分类管理制度。

技术创新是服务业现代化和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而技术创新又源自于研发投入。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服务业领域研发费用的增加直接导致了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彻底改变了“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劳动生产率”的传统态势。此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创新了更多的服务领域、业态和模式,既使得服务业越来越个性化,更增强了服务业的可及性。

(二)融合发展战略

产业间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产业是在融合与互动中发展的。但是,集聚发展要切忌陷入“为集聚而集聚”的道路上去。集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走集聚发展的道路要避免从空间上将一系列看似关联的企业集中到一起,实现了企业积聚,但是各个企业之间并没有相互联系,没有产生协同效应。真正的集聚发展是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相关研发机构和相关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它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走集聚发展道路,一定要避免“形聚而神不聚”。走集聚发展道路,首先是要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不要拉郎配。其次,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如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引导、充分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集聚区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等。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明确不同区域的服务功能定位

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不同区域的服务功能定位和服务业发展重点。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积极支持特色优势服务产业发展,推进人才开发,加强国际通道和国际口岸建设,着力推动西部服务业发展尽快上一个新水平。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依托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以服务业积极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生产业与工业的融合,推进工业向设计研发、工程承包、系统集成、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拓展服务业领域,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东部地区服务业转移,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发挥科技教育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推进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扩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水平,率先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服务业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力。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现代经营模式的服务业知名企业,推动服务业国际化和攀升全球价值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健全区域服务业协调互动机制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服务层次、加强薄弱环节的原则,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深化区域服务业合作,通过健全服务业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区开展服务要素全方位合作,健全互助机制、倡导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和产业转移长效机制,加强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服务业集聚区和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等措施,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良性互动、统一有序、各具特色的区域服务业发展格局。

(四)双向开放战略

加入wto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已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其中,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分销等新兴服务部门均已向外资开放。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注意我国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的渐进性,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应该是一个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积极有序和梯度开放的策略。服务业对外开放,既包括“引进来”,也包括“走出去”。服务业“引进来”的重点应该是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这是因为,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最缺乏的就是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我国目前既有的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大都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服务业体制机制都比较僵化,效率普遍较低。如果着力引进金融、文化创意、工业设计、专业服务等高端、新兴服务业,那么既可以弥补我国这些领域的短板,也可以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促进国内国有服务业企业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在服务业领域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对外开放的渐进性、灵活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个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梯度开放的过程。

我国现代服务业也开始大踏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既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也需要政府通过签订税收协议、实行税收优惠、推进出口融资与保险服务,以及做好海外投资环境评估、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维权等工作,力推服务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王述英,白雪洁,杜传忠.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政府职能;公共服务;消费性服务;生产性服务

一、引言

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长期以来都是个难解之谜。虽然中国各级政府不断地提出服务业发展目标并相继出台各种鼓励政策,但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全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增反降。江小涓和李辉认为这一现象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体制、认识和政策以及统计口径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关。夏杰长与霍景东认为政府的制约作用是服务业发展较慢的关键;汪德华和白重恩等人在控制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后,认为一个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受制度质量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显示,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如果政府规模较小、司法体系能够较好地发挥第三方执行的功能、创造出更好的契约执行环境,则服务业所占GDp的比重会相对较高。裴长洪和夏杰长认为对外开放不足是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众多的分析都是基于供给的视角,因而在此基础上所建议采取的政策,不外乎是通过体制改革来放松对服务业管制。我们认为,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固然有供给层面的原因,但需求方面的因素可能更为重要。对各类服务业的需求不足,是现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根本性原因。因此,从需求角度考察服务业发展障碍可能更具现实性和本质性,尤其是要立足转型时期中国政府这个经济发展最大推动者的行为来进行解释。政府公共财政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

二、相关概念、研究假设和分析逻辑

本文分析所用的范畴,主要是Grubel&walker从服务对象的视角对服务业所做的区分,具体来说是三类服务业:第一,现代公共服务。一个国家的公共服务大致有四个层次:基本生存服务,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救助等,主要是保障居民的生存权;公共发展服务,主要是教育、医疗等;环境服务,包括公共交通、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公共安全,包括食品药品安全、治安和国防安全等。第二,现代消费性服务。消费服务业主要是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业,如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市政公用事业、社区服务业、体育事业等。第三,现代生产性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因此它体现为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如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一般来说,生产性服务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现代服务业的上述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我们在本文中从决定服务业发展的外生角度,提出了这么一个重要的研究假设: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以及长期内处于低水平的稳态状况,可能与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和经济增长模式有直接的联系。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目标和政绩考核要求,使政府将资源过多投资于基础设施等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领域。而在诸如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有关民生的投入短缺,这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政府公共职能缺失加上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体制的政革带来了居民未来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直接降低了国内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性服务发展缓慢,从而带来内需不足;在内需不足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出口拉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迫使中国选择了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从而限制生产性服务的发展。由此我们推出,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核心在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具体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三、政府竞争、公共职能缺失与公共服务业

诺思指出,非洲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专注于经济增长的政治制度,而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能成功执行与保障经济高速增长的“政府治理”模式。保障这种模式得以顺利运行的主要机制,则在于地方政府的竞争。据此而言,财政分权改革是导致中国出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性制度安排。政府组织治理结构中自上而下的集中体制安排的特征,是上级领导拥有任命地方官员的绝对权威,并且中央又根据经济增长作为政绩来考核地方官员,从而导致这种基于GDp考核的政治晋升激励,大大强化了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的程度。因此,地方政府具有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激励,从而使得其有动力来努力发展本地经济。

然而。这种基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激励,导致了政府公共职能的严重缺失。政府将GDp增长视为唯一目标,从而将资源都集中于经济增长相关的领域,而没有将资源分配至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所以导致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张晏等人指出,政府竞争的重要策略,就是为地方经济“招商引资”,尤其是竞相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因此,这就派生了对地方政府改善基础设施的激励。政府会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投入,从而吸引外资并最大限度地加快其经济增长速度。

上述政府资源投入结构直接导致了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再加上政府在这些公共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又影响了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这些行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只能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来推动。由此带来的公共服务提供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医疗为例,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是从公费、劳保制度过渡来的,很多非正规就业和城市居民难以加入,非参保人员得不到任何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建立起一个长效筹资机制,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差,医务人员缺乏,技术服务跟不上;药品方面,价格低、用量少的药品遭市场排挤,药品流通秩序混乱。这些都与政府投入较少有着紧密的关系。四、不确定预期、国民收入不均等分配与消费性服务业

政府对住房、教育和医疗、养老等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带有市场化倾向的改革,使中国政府的公共职能严重缺失。在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情况下,提高了居民对未来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谨慎性储蓄动机大大增强。因而消费性服务业失去市场支撑而发展缓慢。

从1985年以来,中国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大大高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各类指数。服务价格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消费需求,从而限制消费服务业发展。事实上,消费者服务支出的扩大并不是基于实际供给能力的增加,而是基于服务价格的上升。程大中的研究进一步指出。由于服务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服务需求缺乏价格弹性,服务价格又在不断上涨,服务支出比重增加,因此中国在服务消费方面已经显露出“成本病”迹象。

五、代工生产、加工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充分发挥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经济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代工生产发展加工贸易,由此形成了世界制造中心。这制约了自身的生产性服务发展空间,这体现在:

第一,需求层面。融入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代工生产环节,充当“世界操作工”,只需要低端服务的投入,而不需要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在外资代工制造业中,跨国公司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网络生产体系,制造业增加值中很大一部分是由FDi企业创造的,在这种封闭网络体系下,FDi形式的制造业的繁荣。并不对本土高级服务业产生市场需求。

第三,代工企业升级受阻。代工企业在进行功能升级时,即进行非实体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服务业发展道路时,往往会受到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跨国公司的限制,如以撤销订单等相威胁,从而阻止本土企业的服务化进程,使其处于“被俘获”的地位。

第四,价值链层面。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虽然有利于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但是也会妨碍其功能升级,而功能升级恰恰是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的重要载体。相反,国内价值链下的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虽然不如国际大买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但是由于其自行设计和研发,自打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必然有利于生产性服务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注重全球价值链的代工生产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限制了本国现代生产性服务的发展。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过多地发展代工制造活动,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挤出效应,表现为代工制造业在诸如资金、高素质人才等生产要素方面与服务业形成激烈的竞争;代工制造业发展在相对较低的投人情况下,企业无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这也抑制了企业开发高端服务业的动机;较低的绝对利润也导致企业也没有能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六、结语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动因;空间;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发展服务经济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我国而言,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由于产业融合与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我国迅速崛起。而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重点更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研究。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领域的作用不断变迁,由管理功能(润滑剂作用)和后来的促进功能(生产力作用),逐步向今天的战略功能(推进器作用)转变。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研发、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外包、采购、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占据服务业的主流,主要工业国达50%以上[1]。本文认为,产业融合和全球直接投资(FDi)是直接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

(一)产业融合的推动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打破了各种产业原有的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和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经济活动由以生产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体现在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上,表现为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讯和家电产品,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服务引导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等。国际经验表明,农业和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靠服务业支撑。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说,这一时期产业的中间投入中,现代服务业投入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农业和制造业本身投入的比重则相对降低。这样,一种为农业和制造业生产而服务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即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而进行的服务业,或为其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农业与制造业、服务农业与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农业与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农业与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农业与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培育),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会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出现融合,还会使区域内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当然,企业按照市场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要求,适时将服务外置和提升,可以加速产业融合的进程,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突破。事实上,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主要是打破了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局限,开辟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新领域,即原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内容,诸如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风险资本、采购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实现独立化、外置化和专业化,交于专门的机构实施。这些机构技术专、业务精、效率高,既可以使企业集中力量搞好专业生产,又可以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二)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早在200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就公布了以“转向服务业”(ShifttowardstheService)为题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显示:近年来,FDi的结构已转向服务业:20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1/4,1990年这一比例不到一半,而2001年和2002年,服务业平均占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入量的2/3。1990-2002年的12年间,第一产业和制造业在全球跨国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9%和44%,下降到4%和29%,而同期服务业的比重则由47%上升到67%;《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进一步显示,FDi的重点也转向服务业[2]。随着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已在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有了飞速拓展。全球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出发,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幅度,使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此外,为了更好的服务在华跨国公司,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的生产环节转移来华,我国政府也努力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产业融合和全球直接投资不仅成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同时也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打开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以我国转向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为契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空间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8.3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据估算,我国粮食需求每年将增长80亿斤-100亿斤[3]。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已无法开发更多的耕地,只有提高单产这一途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我国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为农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如农村金融、农业技术支持。农产品市场营销、花卉、城市园林等。

此外,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大国。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共130多万个,就业人员8300多万人,占工业劳动力的90%;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70%[4]。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十几年来,我国的服务业结构升级缓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很不充分。以外资制造业体系发达的苏州市为例,由于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小;产品研发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设计或技术服务需求少。这种状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我国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还很有限,生产服务业尚没有扎根在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土壤里[5]。可以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事实上,较强的制造业实力是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扩大的投资空间,早已跳出了制造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因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空间。例如,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率先建立了创意产业中心和设计创意中心,建立了包括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平台。这些制造业企业将研发、设计外置,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取得了巨大成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上述类似的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转贴于

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差距仍然较大。在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还不到50%[6]。可见,我国具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依托我国向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契机,将极大的拓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二)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FDi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

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虽然引进了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但却把很多为跨国公司服务的生产性服务环节拒之门外。2000年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104.6亿美元,2006年为173.8亿美元,分别只占当年实际吸引外资额的25.7%和27.6%[7]。至2006年底,我国服务业共有外商投资企业7.5万户,占整个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27.2%[8]。

我国吸引FDi已经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加之全球FDi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已经转向服务业[9],这些都为我国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利用FDi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具备了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例如,2007年世界最大的it服务外包企业美国eDS将在武汉建立其在华的首个全球服务中心;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重庆分中心正式入驻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等。更多的国际机构已经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重要目的地。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上述分析可见,我国既具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因,也具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而通过模式的推动,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区域特色鲜明的国情以及吸引FDi多年来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的现实,为我国采用服务外包模式、集聚区模式和外资拉动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契机。

(一)服务外包模式

世界产业战略转移的大趋势正从生产外包转向服务外包。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来完成原来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差距仍然较大。在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外包占服务业的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年才刚刚突破40%[10]。可见,以我国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利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潜力巨大。我国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该聚焦在以下两个重点领域:

1.外向型服务外包。积极承接外向型服务外包业务,能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能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承接发达国家的离岸外包,是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是转变对外贸易方式、推动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的重要途径。我国部分城市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例如,2006年8月17日,上海公布的《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上海要紧紧抓住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契机,重点发展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打造以浦东新区为代表的部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努力将上海建成全球服务外包重要基地之一。外向型服务外包主要涉及信息技术、研发设计和管理咨询服务等领域,其中信息技术外包(ito)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已集聚了500多家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其中包括Ge、霍尼韦尔、毕博等近10家国际研发中心和惠普、花旗、印孚瑟斯、Sap等300多家技术中心[11],国际知名的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纷纷落户上海;再如,2006年南京成为我国第二批获得服务外包基地的6个城市之一,引进的三星、朗讯、iBm、微软、西门子、LG、夏普、明基等20多家世界著名企业的外资研发机构,大多也已开展服务外包业务。从目前情况看,发包方企业主要集中在软件业、专业服务、创意设计、商务等领域;外包业务来源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奥地利、加拿大、瑞士、法国等。南京承接服务外包的148家企业中,从事软件类服务外包企业超过100家,外包规模超100万美元的企业13家[12]。

2.内需型服务外包。事实上,服务外包的覆盖领域和涉及行业,远远大于时下笼统划分的信息技术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两大类及外向型。按照国际公认的服务外包概念,其内容就达18个行业大类[13]。我国在积极发展外向型服务外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内业务天地最为广阔的内需型服务外包。可以说内需型服务外包更为丰富,涉及的行业领域更普遍,发展的前景也更广阔,特别是随着我国政府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更趋紧密,服务外包已成为我国本土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综合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可以预见,我国内需型的企业服务外包市场一旦被全面推开和广泛采用,那么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市场商机,将是外向型服务外包市场所无法比拟的,必将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长足发展注入旺盛的活力和强劲的动力。而内需型服务外包完全由我国本土内需所产生,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小,其蕴含着更为巨大的发展潜力。内需型服务外包的业务主要包括:供应链与物流、装备制造业融资性租赁、第三方品质检验、第三方产品测试、产品oem(委托加工制造)、oDm(委托设计加工制造)等等。总之,我国应该抓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既重视外向型服务外包,也不能忽视发展潜力更为巨大的内需型服务外包。通过服务外包模式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集聚区模式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可见,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集聚区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形成产业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模式的特点。尽管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的形成则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特定功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而通过品牌效应,服务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又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

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集聚区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国产业区域特色鲜明,为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我国的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利用集聚区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为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海力图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鼓励在各区符合条件的专业产业园区或服务业集聚区内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基地,各有侧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例如,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凭借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交通便利,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成为奉贤区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就充分发挥杨浦区大学强势学科的优势,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产业,形成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科教商务集聚区;金融要素市场本来就已经集聚的外滩和陆家嘴地区集中发展为金融贸易区等。这些点状的集聚区通过产业链或创新链彼此相通、有机相连,使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辐射能级进一步提升和放大。目前,这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效应已经显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集聚功能效应得到拓展提升,更好体现了微型CBD作用。

2.空间形态布局上,由上海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

3.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初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

我国应借鉴上海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能级和品位。

(三)外资拉动模式。

就当前而言,我国采用外资拉动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是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离岸外包。这既是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我国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提高接单能力,继续发挥在ito(信息技术外包)业务领域的优势,特别注重培育承接Bpo(商务流程外包)业务的能力,积极承接计算中心、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财会核算、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件的高端业务;二是要继续开放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引进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水平。同时,要积极进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产品,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永江.以现代服务产业为重点,带动商贸园区的发展[eB/oL],shuangliu.gov.cn/,(双流政府网站),2007-02-05.

[2]联合国.2004、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eB/oL],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untcad.org,2006-09-12.

[3]冯华.发展现代农业时机已经成熟[n],人民日报,2007-03-07(2).

[4]郭丽君.我国必须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n],光明日报,2006-09-13(4).

[5]何骏.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5):12-18.

[6]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优势与重点[J],财经科学,2008(5):23-28.

[7]龚雄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eB/oL],商务部网站,mofcom.gov.cn,,2007-07-30.

[8]翟宏伟.五大因素主导外资加快进入我国服务业[n],中国信息报,2007-06-20(5).

[9]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07[eB/oL],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unctad.org,2007-09-18.

[10]李江泓.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明显偏低[eB/oL],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2007-02-22.

[11]何骏.聚焦中国的服务外包[J],经济导刊,2008(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