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十篇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十篇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4:29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1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一、跨境电商的基本概念跨境电商,是指分属于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产品展示、信息交流或者达成商品交易的国际商业活动。

跨境电商在经济贸易过程中不仅具有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消化过剩产能、增加就业等优势,同时还能大大开拓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市场。(关怀庆,2016)二、广西跨境电商发展机遇和优势分析近年来,跨境电商如火如荼地发展着,2016年我国进出口跨境电商(含零售及b2b)整个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预计至2018年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将达到8.8万亿。广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电商峰会等平台,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明显,一系列电子商务合作项目落地签约:南宁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国家商品直销中心等o2o新业态相继开业运营:“一达通”在南宁搭建了阿里巴巴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加速广西外贸数据回流,推动外贸发展注入新活力;敦煌网与广西钦州保税区达成项目合作协议,聚力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交易孵化中心、物流集疏中心、互联网交易孵化中心;googleadwords体验中心落户广西,提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创业孵化、大数据挖掘等创新应用服务;广西云图全球供应链交易平台项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交易撮合、物流仓储、供应链金融的b2b跨境交易服务平台,再加上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不仅是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而且是西南地区便捷的出海口,同时还是联结粤港澳 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同时作为“一带一路”中国一南亚一西亚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跨境电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好机会。

三、广西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得益于国家发展的良好政策、优越区位、丰富物产,广西跨境电商发展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但不容乐观的是,广西跨境电商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企业和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商对广西跨境电商政策了解不足,对各大重点项目了解不够,以至于广西参与跨境电商和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不足。第二,广西跨境电商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薄弱,缺少有实力的跨境电商平台和企业主体,特别是缺少代运营、销售推广、品牌打造、美工等电商服务。第三,广西物流成本相对广东等发达地区高,速度慢,物流系统不完善。第四,跨境电商从业人员严重匮乏,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比例低,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学生实践项目教学资源匮乏,人才培养难以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而且也没有能够有效地结合区位优势及地方特色开展国际化特色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本文将主要根据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快一年的跨境电商实训团队实践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实践项目进展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好的经验以及对未来提出的一些更好计划,为广西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参考。

四、广西高校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探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于2016年9月份迎来了第一批跨境电商方向的学生,在进行第一个学期的跨境电商基础课程授课后,我院有幸代运营了天津海曼森科技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在亚马逊和敦煌网销售户外产品的店铺,我们跨境专业团队2位老师和8名挑选出来的学生精英团队跟着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学习,除了了解跨境电商的相关行业知识,重点系统地学习了跨境电商平台需要掌握的产品选品分析、产品上架、产品拍摄和美工、产品推广和客服等核心技能,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以下收获和发现:一、跨境电商企业人才奇缺,除了广西企业的需求,广东很多企业也从广西需求大量人才;二、企业资源可以弥补学校目前缺师资、缺实训资源的不足;三、实操训练在跨境电商学习中非常重要,学生英语的使用和电商知识的技能在实训中能更扎实地掌握;四、企业对学校师生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可以帮助师生短期内就让学生掌握 跨境电商技能;五、在不断与行业、企業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发展东南亚电商发展的蓝海区,面对东盟区域的跨境电商发展需求的企业也很多。六、参与经营企业店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跨境电商企业不同于学校的文化,培养学生更加明确的职业方向和素养。因此我们总结出广西跨境电商发展可以同时往两个方向发展,即欧美方向和东盟方向。欧美方向将主要培养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跨境电商人才。东盟方向将充分利用广西和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重点培养适合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国家的跨境电商人才,同时了解和学习东南亚国家的跨境电商平台发展进展和应用技能等,可是如何培养适合这两个方向的人才呢?我们为此提出几点做法来推进。

(一)通过校企合作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师资和提供学生实训就业机会跨境电商是一个新的领域,学校人才培养还没有标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难以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订单式培养、代运营、学习企业课程等方式引进跨境电商企业一起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和实战项目教学,为此广西高校可以加强与跨境电商发展比较发达的江浙地区、广东地区的电商园,电商企业合作,通过有实力的学校甚至可以与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合作,比如与阿里巴巴国际站广西站进行校企合作,借助阿里巴巴将比较快地解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修订,师资培训,学生实训,就业推荐等问题,重点培养面向欧美方向以英语为主的广东企业和广西地方中小企业的跨境电商人才。

(二)立足广西实际,加强政企校之间协同培养适合广西本地的跨境电商人才广西具有地理位置、农特产品等的优越性,再上首府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的举办地,在跨境电商的发展方面很有优势,广西政府也在力促好时机发展跨境电商,因此广西高校应该利用好政府的利好政策,主动寻求与本地跨境电商、外贸企业、生产性企业合作,或者重点寻求与东盟边境城市的跨境电商企业合作,比如东兴、凭祥等边境城市出口东盟国家的企业,可采取代运营企业店铺、顶岗实习或者合作企业提供产品,学生在跨境电商平台销售,企业派出专业人员对老师进行培训或对学生进行产品培训。这样的学习过程加强了学习对广西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广西本地产品和目标市场的了解了,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就可以成为企业的重要人才甚至可以自己创业发展跨境电商,为广西跨境电商发展作为贡献。 (三)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推进东南亚区域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广西的跨境电商主要的目标将是东盟市场,培养适合东盟市场的跨境电商人才已经政府企业所急的一项任务。东盟国家分散,语言不同,市场需求也是各异,那么培养适合东盟市场的人才是非常需要既掌握语言又掌握国际贸易知识和电商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将能比较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国际化的路线即可以把掌握一定是电商基础的学生送到市场开发国家进行留学教育,掌握该国语言,深入该国市场,了解产品特点、市场需求,人们的消费习惯、跨文化以及国家贸易规则等,通过国内和国外的双重教育,学生将成为既掌握跨境电商知识,而且掌握语言、熟悉东盟国家市场、东盟电商的综合型人才。

结语跨境电商是一个新的领域,是一个人才严重匮乏的领域,如何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各高校的当务之急,全国高校的跨境专业教师们也在及时更新知识,探讨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方案,但我们更应从各地经济实际出发,以培养合适的跨境电商人才,广西的跨境电商人才除了培养能服务广东经济大省的人才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坚定信心和寻求最合适的办法培养能够服务广西地方经济、服务东盟市场区域特色的跨境电商人才。

参考文献:

有关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有哪些_名人名言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及最新阐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及最新阐述摘要:党的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系统梳理总结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历程,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及“变”与“不变”特征,从历史实践中考察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2-0027-05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全新的阐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党在系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成就基础上,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及时调整,是我国接下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依据。这一论述改变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的论述,也改变了2011年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的“三个没有变”的判断①。学界有责任对此次主要矛盾的转化给予必要的理论解释。厘清社会主要矛盾的规律及历史实践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党的事业和努力的方向会更加明确,人民奋斗的目标会更加清晰,从而能凝聚力量共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旨在探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探索的历史经验,并对的社会主要矛盾最新论述进行理论阐释。一、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属性社会矛盾无处不在,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它塑造并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但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基本矛盾的 恒定显现,而是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化性,其基本形态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应当辩证地把握主要矛盾的长期不变性与阶段变化性。

1.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形式。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矛盾分析法置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依据矛盾分析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从而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论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论述过事物矛盾的重点论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思想,列宁据此提出了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通过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2];马克思对需要的认识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3],这些认识都为我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之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它是其它社会矛盾的总根源;而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一定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上的集中、突出的表现,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形式,具有矛盾的特殊性和具体性。社会基本矛盾存在并具体表现于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之中,社会主要矛盾会依据社会发展一定时期人们对生活目标的追求与社会实际能达至此目标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而有所变化,人们必须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认知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

2.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基本矛盾产生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中,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生产关系则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首先,当生产力发展促使人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占主导转变为公有制占主导之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就从过去的敌我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从过去的阶级对抗转变为可协调的人民内部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尽管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具有动态性,但整体而言社会基本 矛盾从性质上具有稳定性,作为外化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一定时期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稳定性和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力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并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即使一定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有变化也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也不能轻易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再次,推动生产关系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需要无产阶级的浴血奋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后一定时期的社會生产与人们需要之间主要矛盾的化解,仍然需要长期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些都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因而一定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相对稳定性。

有关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有哪些_名人名言之李思站在物理角度探秘数学理论李思站在物理角度探秘数学理论专家简介:李思,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副主任,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多年来在数学物理与几何拓扑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工作。致力于发展与几何密切相关的量子场论/弦理论的数学基础,并应用于几何拓扑的研究中。

在以往的研究中,李思独立发展和建立了一套量子化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了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和猜想,并于2016年荣获华人数学家晨兴数学奖金奖。在回国的近3年中,李思在清华大学与丘成桐教授、宋伟教授等一起主办了2016年弦理论大会和2015年弦理论与数学年会等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年度学术会议,并协办组织了2016年thematicprogram:mathematicsofquantumfieldtheory(韩国浦项),2015年homologicalmethodsinquantumfieldtheory(美国纽约)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时间倒回到2016年8月6日。这一天,第七届华人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开幕式上颁发了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的晨兴数学奖。清华大学数学系和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李思荣获该届晨兴数学奖金奖。

数学物理属于数学与物理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在中国常常被认为是一个既“冷门”而又“热闹”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李思埋身已有十几年的岁月。从一开始不被人看好的研究选择,到今天,跃为镜像对称和弦理论研究领域中最顶尖的年轻数学家,李思说,这个奖项的获得,带给他的是满满的鼓励和一往无前的自信。现在,为进一步开拓中国数学物理研究领域,创立具有独立特色的研究方向,李思和他的团队还在不断奋进。

选择数学物理,始于内心的呼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的少年班,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高等教育基地。这里既有12岁入科大,32岁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并荣获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的尹希;15岁入科大,34岁晋升哈佛大学正教授,40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庄小威;也有12岁入科大,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全球副总裁,现任百度总裁的张亚勤……1999年,还在读高一的15岁少年李思,走进了中科大少年班的大门。

中科大实行的是将本科低年级基础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模式。李思说,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自己。 “我们本科前两年在数学和物理两个基础学科方面都有强化和系统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刚入大学的李思一开始只对物理特别感兴趣,而对数学并不“感冒”,因此选择了物理专业,并进入相关的物理实验室学习。直到大三的时候,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胡森教授回到中科大数学系任教。“胡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教授了几何拓扑与现代物理学课程,并指引我们走进神秘、充满魅力的数学物理领域。”在接触和了解了数学中的指标定理与物理学中的超对称量子力学之间的深刻联系之后,李思对数学物理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跟胡老师学习一段时间数学物理之后,发现这确实是我很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它将数学和物理中众多的结构和方法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中科大硕士毕业后,我打算出国继续在数学物理领域深造。”李思说道。

2006年,李思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李思围绕以物理的方法建构数学理论来展开研究,博士论文也以此为研究方向。在博士论文中,李思利用严格的量子场论方法研究复几何空间上的量子规范场论,提出并建立了卡拉比—丘空间上复几何量子化的数学理论。运用此方法,李思在博士论文中建立了一类拓扑闭弦理论的数学基础,在领域中首次实现了紧致卡拉比—丘空间上高亏格镜像对称的实例。基于在博士论文研究中做出的重大贡献,李思于2013年获得了新世界数学奖博士论文金奖。

现在回忆起博士论文研究时,李思坦言其过程中充满了困难。

“我觉得以量子场论方法构建数学理论这个思想很重要,想做这个方面的研究。但是,当时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将我所了解的物理方法在数学上实现,一开始也没有任何特别好的思路。那个时候,我咨询了很多行业专家关于该方向研究的可行性,他们都不建议我继续做下去,而是建议绕过物理方法猜测数学结果。然而博士论文导师丘成桐教授对我的想法给予了很大支持。因此,我阅读了大量的物理文献,并逐渐形成一个初步的构想,觉得自己研究的问题实现的几率很大。我就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做下去。”凭着这股“执拗”劲儿,李思一头扎进研究中,并最终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2

首先我们承认,每个科学理论都必须接受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人为实验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了自然科学或科学以后,要经过自然现象和人工设计实验的检验。具体的发现过程在哪里呢?从原来的科学理论推出的逻辑结论与我们现在进行的实验结果有矛盾的时候,才会有科学发现――这点大家都承认。比如哥白尼、爱因斯坦的发现都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思维是什么?是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分析原来的理论中哪些是与现在的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有矛盾,找到这些矛盾并删除,提出符合新实验结果的东西――这是从哲学的角度看。还可以往下走,把它变成科学。

要研究这些,我们要用到专有的对象语言。如物理学中有专用的语言,有专有的概念、定律,质量、能量、加速度、速度、势能、动能等。生物学中有物种等。每个学科都不一样。计算机也一样。研究发现的逻辑语言最早是由弗雷格和罗素建立的一阶语言。一阶语言定义了两类对象,一类对象叫做项。项是递归定义的,要么是一个常元符号,要么是个变元符号,如果f是函数符号,t1,t2,t3都是项,f(t1)也是一个项。项描述常量、变量、函数关系。一阶语言另外一类对象叫做逻辑公式,就是在所有知识里出现的各种命题、句子、描述知识的句子。句子可以是一个等式,描述函数之间的关系,如t1=t2,但在一阶语言里是符号,另外可以描述一个集合的关系,关系可以是一个集合,用p表示谓词。剩下的是,如果B是一个句子,在一阶语言里是逻辑公式,那么它的否定也是一个逻辑公式,如果a和B都是逻辑公式(逻辑公式描述的是一个命题),那么a∧B、a∨B、aB,∀xa、∃xa都是句子,每一个句子描述一个命题,命题反映了我们认识到的一个知识,很简单,比程序设计语言还简单。这样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研究逻辑关系。比如举例:

物理学中的伽利略变换:

如果x是一物体,和为彼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相对于的速度为,并且x相对于的速度为,那么x相对于的速度为+。

如果用一阶语言来表示伽利略变换,就是:

B(x)代表:“x是一物体”;

a(x)代表:和为彼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相对于的速度为,并且x相对于的速度为,那么x相对于的速度为+。

则伽利略变化可以写成:

∀x(B(x)a(x))。

又比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

由于每一个物种所产生的个体数量,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数量,所以反复引起生存斗争,而且任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而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于自身,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

如果用e代表“每一个物种所产生的个体数量,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数量”,F代表“反复引起生存斗争,而且任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而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于自身,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那么自然选择原理就可以用eF来描述。

一阶语言和C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C语言可以描述任何一个计算现象,而一阶语言因为关注逻辑推理,因此每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一阶语言,取决于研究中逻辑分析的深入程度。比如用e代表“每一个物种所产生的个体数量,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数量”,p代表“反复引起生存斗争”,B代表“物种的特征是不变的”,F代表“任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而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于自身,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选择原理可以用以下公式更准确地描述:

e(p(BF))。

有了一阶语言,任何一个自然科学理论在一阶语言里就变成了形式理论。形式理论是由有穷的逻辑公式组成的集合,它们彼此不矛盾。比如用一阶语言分析经典力学,用R代表相对性原理,n1、n2、n3代表牛顿三定律,e代表万有引力定律,B(x)表示x是一刚体,a(x)表示相对运动,那么伽利略变换就可以用∀x(B(x)a(x))来描述,经典力学的公理系统就可以用下述形式理论来描述:

{∀x(B(x)a(x)),R,n1,n2,n3,e}。

有了一阶语言后,我们要研究发现过程的逻辑思维方式是什么,它和平常的数理逻辑推理有何区别?数理逻辑中的各种证明是描述数学证明的,数学证明的特点是有一个前提,即形式理论,如几何的二十条公理,量子力学的六条公理等,再根据公理进行证明,所有的证明都是对每个句子中的逻辑连接词的分析。所以一阶逻辑中的系统都是为了分析和描述证明用的。而科学发现与证明的不同在于,科学发现是实验的结果与原来的理论有矛盾时,分析哪些原来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有矛盾。是以实验和观察的结果作为出发点,分析和寻找原来理论和实验结果有矛盾的东西。如果数学推理是正向的,科学发现就是反向的。科学发现也是可以形式化的。

要做科学发现,第一,首先要描述科学实验的结果,从这里出发寻找科学理论哪里有错误。刚才谈到,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所有现象都可以变成数据,数据在一阶语言中就是常元符号,数据间的关系可以列表,就是函数符号。数据间的集合和分类就是谓词。(谓词就是描述一套数据的集合)数据间的关系就是方程式(等式)。所以t1=t2这个等式是一个最简单的谓词。然后还可以定义其他谓词,每个谓词代表一个集合。所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把实验数据的结果变成了用一阶语言的原子语句和原子语句的否定来描述。(原子语句要么是个等式,要么是个谓词)

一边是实验数据结果,一边是原有理论,所以逻辑推理两边都不可少,如果用Γ表示原有理论(经典力学、进化论),Δ表示用原子语句和原子语句否定所描述的实验结果,这一对Γ和Δ就形成了对立统一,这是科学发现必须具有的两个东西。用表达式表示就是Δ┃Γ。如果Δ和Γ有矛盾,说明实验结果和现有理论有矛盾,此时理论是必须要修改的,如果Δ和Γ没有矛盾,说明现在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不用再进行科学发现了。

科学发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实验结果的原子语句和原子语句非消灭右边原有理论中和实验结果有矛盾的东西,一直删到没有矛盾,抛弃了旧的,保持新的,再增加新的和没有矛盾的原理。因此它的演算变得很简单,每一步逻辑推理是一个,表示从现有的实验结果删掉一个原有理论里的有矛盾的东西,一直删下去,删到没有矛盾,然后再加入新的东西,这就是科学发现的抽象过程。用表达式表示就是Δ┃ΓΔ′┃Γ′。而表达式Δ┃a,ΓΔ┃Γ表示现在的状况经过一次科学发现的推理,变成新的东西,即把其中和实验结果有矛盾的a定律删掉。

整个科学发现的逻辑由七个公式组成,既是完全的且是可靠的。

第一个是公理,公理很简单,即a,Δ┃a,Γa,Δ┃Γ,如果左边的实验结果是原子语句a,右边出现a,那么它与左边的a有矛盾,则右边的a必须被删除。不用任何逻辑前提。

第二,什么情况下删除aB?

从逻辑上发现,如果a(前提)和实验结果Δ不矛盾,B(结论)和实验结果Δ矛盾,那么aB形式的知识应该去掉。用表达式表示即:

Δ┃a,ΓΔ┃Γ

Δ┃B,ΓΔ┃Γ

那么:Δ┃aB,ΓΔ┃Γ。

第三,什么情况下删除∀xa(x)?

如果存在一个项t,使得a[t/x]与Δ有矛盾,则∀xa(x)也与Δ有矛盾,必须被删除。用表达式表示即:

Δ┃a[t/x],ΓΔ┃Γ

那么Δ┃∀xa(x),ΓΔ┃Γ。

第四,R删除规则。

如果C是理论Γ1、a、Γ2的逻辑结论,而C与实验结果Δ有矛盾,则C必须被删除。但C并没有出现在公理系统中,则导致C的必要前提a应该被删除。用表达式表示即:

Γ1,a,Γ2┝CatC

Δ┃C,Γ2Δ┃Γ2

那么:Δ┃Γ1,a,Γ2Δ┃Γ1,Γ2。

总的结果一共是七条规则。理论上讲对描述发现逻辑足够用了。它们是:

1.R公理:

2.R-∧规则:

3.R-∨规则:

4.R-规则:

5.R-∀规则:

6.R-∃规则:

7.R-删除规则:

举例说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说,按伽利略变换,经典物理学预言:光速在不同坐标系下测出的光速是不一样的,这是经典力学中的逻辑结论。而迈克尔逊和莫雷反复实验表明,光速不依赖于发光体的运动速度。因此爱因斯坦的结论是:删除伽利略原理,增加光速在任何坐标系下测量速度不变(30万公里/秒)原理,在不同坐标系下计算速度选择洛伦茨变换,与光速不变不矛盾。现在就可以用这套规则分析爱因斯坦相对论。Γ代表经典物理学,用R代表相对性原理,n1、n2、n3代表牛顿三定律,e代表万有引力定律,B[c]光量子具有固体的特性,则:

Γ:={R,n1,n2,n3,e,B[c],∀x(B(x)a(x))}

Γ′:={R,n1,n2,n3,e,B[c]}

Δ:={B[c],a[c]}(实验结果)

根据R公理,由于a[c]和a[c]互为否定,说明a[c]与实验结果矛盾,因此要删除a[c],即B[c],a[c]┃a[c],Γ′B[c],a[c]┃Γ′;

根据R公理,B[c]和B[c]互为否定,因此右边的B[c]应该被删除。即B[c],a[c]┃B[c],Γ′B[c],a[c]┃Γ′。

以上两点合在一起,根据蕴含公式,前提与实验结果不矛盾,结论与实验结果矛盾,则B[c]a[c]应该删除,即B[c],a[c]┃B[c]a[c],Γ′B[c],a[c]┃Γ′。

再根据全程量词规则,光速与实验结果出现矛盾,则∀x(B(x)a(x)应该删除。即:B[c],a[c]┃∀x(B(x)a(x),Γ′B[c],a[c]┃Γ′。

这就是爱因斯坦选择去掉伽利略定律的逻辑验证。原来人们认为爱因斯坦是天才,一旦我们把发现的规则找到,这个结论就可以演算出来,也就是说,可以用计算机来证明。

本例是最简单的例子。下面再看达尔文的学说,他的贡献不简单。

先考虑一个形式理论Γ:{a,aB,BC,eF},让a、B、C、F都取真,结果就是真,说明这是一个协调的形式理论。进一步分析,C是这个理论的逻辑结论。如果C遇到了事实反驳,实验结果证明C不对,那么我们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理论,只删除必须引起C的必要前提。那么从逻辑上有三种可能:

第一,{a,aB,eF}

第二,{a,BC,eF}

第三,{aB,BC,eF}

如果使用R删除规则,则以上三条规则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演算出来。

现在给a、B、C解释:

a:代表“每一物种都是独立被创造出来的”;

B:代表“每一物种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

C:代表“同属物种都不是另一个普通物种的直系后裔”。

达尔文之前流行的“物种不变理论”用:Ω:{a,aB,BC}来描述。

达尔文经过长期的研究,在他的《贝格尔舰上的航行》和《物种起源》两部著作中列举了大量经过他的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用以支持下述命题:

C:“同属物种可以是另一个普通物种的直系后裔”;

eF:自然选择原理。

达尔科学研究从这两个观察得来的事实出发,又加上自己的猜想,即“经过我能做到的精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无疑虑地相信,许多博物学家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过的观点”,这就是“物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论点是错误的”,即a。因此,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内容就是:Ξ:{eF,C,a}。

整理一下下述五个语句:

Ξ*:{aB,BC,eF}∪{C,a}

它们是不矛盾的,且Ξ*的前三个语句恰好是Γ关于C的第三个R缩减,是使用R演算推导出来的。

实际上,a是达尔文的一个“信念”,更为重要的是:从逻辑的角度看,a与{eF,C}并不矛盾,如果放弃a,可以使前面使用R演算推导出的Γ的第二个R缩减,即{a,BC,eF}成为另一种合理的选择,由此可以得到:

Ξ+:{a,BC,eF}∪{C}

这可以视为进化论的另一个版本。这样的结论更具有开放性,与达尔文的实验结果也不矛盾,不会引起很多争论,与现在基因论理论的矛盾更小。这说明科学发现的逻辑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发散的思维、猜想,也是一种逻辑推理。不同的是,第一,要把实验结果作为前提,第二,以实验结果为前提,对原有的结论进行逻辑演算,把所有的结论分析出来,客观地选择一种会更好。

再引申,科学中最复杂的公理系统平面几何有20条公理,数学中策梅罗-弗伦克尔公理系统有10条公理,算数9条,量子力学6条,牛顿力学7条。发现逻辑在软件中使用,因为任何一个软件成为一个实用的软件,至少有几万条。如windowsXp有三千万条,也是形式理论,谁也不敢保证前面没有错误。我们现在的公司里100人做开发,250人做测试,就是没有充分使用这套逻辑系统,实际上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任何一个人找错儿都不是盲目的,实际走的规律就是以错误为依据,进行逻辑分析,任何逻辑分析都没有离开这7条规则。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3

本研究共收集两批独立的被试,被试均为普通大学生。其中一批被试作为探索因子结构的被试,即探索样本;另外一批被试针对探索的结果进行验证,即验证样本。探索样本共814人,有效被试795人,其中男性420人,女性373人,2人未报告性别,m=20.059验证样本共包含被试458人,剔除空白问卷和胡乱答题的被试后,有效被试449人.其中男性112人,女性322人,8人未报告性别,m:t.}=19.634,51片1.730.511.404.  

2测f工具  

2.1矛盾寻求问卷 

  根据自我矛盾性的理论,矛盾寻求是单维度的问卷,测量自我动机中主动寻求自我概念中的矛盾性的程度。根据这一理论框架,经过访谈与专家讨论,初步编制11道题目,经过144名大学生被试的初步施测,删去3道语义不清晰的题目,最后确定的问卷为8道题目。问卷采用7点李克特式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o 

  问卷编制的原则总体上与研究一相似,主要的区别在于自我矛盾性问卷中未设置反向计分题目。未设置反向计分主要原因是根据自我矛盾性的理论,矛盾寻求与矛盾回避是两种不同的动机,两者的作用机制彼此独立,因而两者不应视为同一尺度上的两极。换言之,矛盾寻求问卷的低分应该代表“不寻求矛盾”,而非“矛盾回避”。此时设置反向计分题,实际上测量的是“矛盾回避”,会产生概念的混淆。

  2.2自我提高动机   

采用Gtegg,Heppet和SedikideS等人((2011踢制的自我动机问卷中关于自我提高动机的两道题,测量被试的自我提高动机(Self-imptovementmotive)(SedikideS&Heppet,2009)。两道题目分别为“总体而言,我喜欢听到别人说我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好”和“总体而言,我希望发现我能够通过努力使自己获得提高”。被试在7点李克特式量表上评分。i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tonba(ha=.629. 

 2.3成就动机表  

 使用GjeSme和nygatd(1970)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thea(hievementmotiveS(ale)测量被试的成就动机,使用由叶仁敏和Hagtv叫1992译的中文版.该问卷包括两个分量表,分别是趋向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每个量表15道题目,一共30题。本研究中使用5点李克特式量表计分。该量表两个维度的信度均较高,其中趋向成功动机分量表的(tonba(ha=.856,避免失败动机的(tonba(ha=.888.

  2.4其他问卷  

 与研究一相同,使用《toSenbetg自尊问卷》((tonba(ha),《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 ((tonba(ha),《大五人格问卷》((tonba(ha).   

3程序   

所有被试均集体施测,被试首先填写人口学信息。施测者朗读指导语后,被试即填写问卷。最后由施测者简单检查是否存在空白回答,并将明显空白、胡乱回答的问卷直接剔除。探索样本中被试完成所有问卷,而验证样本仅用于验证因子结构,被试仅完成《矛盾寻求问卷》。

4数据分析与结果 

4.1描述统计由表巧中的描述统计结果可见,被试在矛盾寻求问卷上的得分总体接近正态分布。  

4.2项目分析 

  根据理论的问卷结构计算量表的总分,以此为基础检验题目一总分之间的相关。结果见所有题目与总分的相关均在.585-.935之间,所有相关均达到.o1的极显著水平.

4.3因子分析

首先使用探索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考察《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结构。Kmo系数达到.836,且Battlett球体检验显著,表明该样本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研究一相同,使用主轴因子法(ptin(ipalatiSfa(toting)抽取公因子。使用主轴因子法(ptin(ipalatiSfa(toting,paF)抽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法(vatimat)进行因子旋转.结合特征值为1以上以及碎石图,判定公因子数为2个,可解释方差的53.049%。表中可见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结构。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存在两个共因子,因子1对应第2.3,4,5题,因子2对应第1,7.8题。题目6的因子负载较低,删掉题目6后,探因则可得出与理论相符的单因子模型。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这一单因素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检验。与之进行对比的竞争模型是原始的8题目的单因素模型,以及删去第6题后由7个项目构成的两因素模型。同时,使用验证样本与探索样本进行对照,检验模型的跨样本适用性。

   此处主要考察三个模型:模型1为理论上的8题目的单因素模型,模型2为通过对探索样本进行初始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的两因素模型。两因素模型仅包含7道题目,其中第1,7,8题属于一个维度,而第2,3.4,5题属于一个维度。模型3是删除第6题后的单因素模型。   在每个样本中,模型之间两两差异均显著。比如验证样本中模型2与模型3的卡方变化最小,但是两者的差异仍然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亡1i.972,Dat}l,p=.0010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两个样本中,删除题目6均能够显著提高模型拟合程度。单因子模型和两因子模型的比较则存在差异。在探索样本中,两因子模型拟合程度远好于单因子模型,在验证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拟合虽然比两因子模型略差,但本身拟合程度己经很高、考虑到问卷的理论模型是单因子模型,两因子模型在理论上不易解释,且在两个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本身较好(唯一的不足是探索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tmSea略高),本研究仍然采用删除题目6后的单因子模型作为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结构。 

 4.4信度   

在本研究使用的两个样本中,(tonba(h'S。值均较高,在探索样本中(tonba(h'Sa为.811,而验证样本中(tonba(h'Sa为.782a为计算重测信度,独立的“名被试分别在半个月时间段内填写两次问卷,最终51名被试完成两次测验。针对这一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可见矛盾寻求问卷的重测信度较高=.7300  

4.5效度 

  与研究一相同,采用《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分与相关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为其提供效度证据。由于因子结构可能存在争议,分别根据单因子模型和两因子模型计算因子分。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可见因子一与自尊(t=196)、趋向成功的动机(t=..467)、自我提高动机 (t=.556)、外向性(t=.215)、开放性(t.=359)、宜人性(t=.244)、尽贵性(t=.176)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因子二与趋向成功的动机(t.367)、自我提高(t.433)、自我概念清晰性 (t}-.161)、外向性(t=.122)、开放性(t=.295)、宜人性(t=.117)、尽责性(t=.121)均存在一显著相关。矛盾寻求的两个维度均与神经质不存在相关(pS>.120),表明情绪稳定性等神经质对应的人格特征均与个体是否主动寻求与自我相关的矛盾信息不存在关联。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因子之间存在极高的相关(t=.838),与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的结果类似,但是两者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联存在区别。比如,因子一与自尊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t.=196),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t=164),但因子二均与这两个变量不相关。此外,因子一与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因子二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存在显著负相关(t=161)。这一结果表明两个因子可能确实存在实质的区别。

 4.6矛盾寻求因子分的描述统计 

  基于探索样本,选取7题目的单因子模型的因子分,考察被试矛盾寻求得分的差异与分布。由图7可见,被试在矛盾寻求上的得分总体上接近正态分布,这一点也与数据的偏度(-.153)与峰度指标(.466)相吻合。因子分的全距为5.451,也表明被试在矛盾寻求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并非完全相同。  

5讨论   

本研究编制了《矛盾寻求问卷》,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基本支持了理论上的单因子模型,同时,本研究为《矛盾寻求问卷》提供了初步的信效度检验。虽然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产生了两个因子,且验证性因素分析中两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更好,但是基于理论以及可解释性的考虑,本研究仍然认为单因子模型更适合该问卷。 

  首先,虽然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的两因子模型拟合效果更好,但是无论是探索样本还是验证样本中,单因子模型本身的拟合指数已经很好,不宜仅因数据上的拟合指数作为判断因子结构的唯一指标。完全依赖数据驱动会很可能会导致数据上更“漂亮”,但理论上无法解释的因子结构。比如,在数据驱动下,更复杂的模型倾向于会使拟合指数提高,但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其次,即使在两因子模型中,两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极高,表明将两者人为划分开的意义不大。最后,从理论上,单因子模型更有理论依据,而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两因子模型无法解释。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4

关键词:有机改良剂;重金属污染;土壤;自然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07

ReviewonorganicagentsinRemediationofHeavymetals-ContaminatedSoilfromScopeofnaturalDialectics

DanJunhao1,QiShaowu1.2,ZHUYi1,JinHuiyong1,LianGZhongzhe1,HeQihong1

(1.Collegeofagronomy,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China;2.HunanHybridRiceResearchCenter,Changsha,Hunan410128,China)

abstract:organicagents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remediationofheavymetals-contaminatedsoil.thearticleintroducedtheresearchprogressoffourorganicagents,theyareinopolycarboxylicacid,organicacid,humicacid,biosurfactants.thepracticeofapplyingagentswascombinedwiththetheoryofnaturaldialecticstoreviewtheprogrss.itwillprovidereferenceforcreatingtheorganicagentswithgoodeffectofsoilremediation,environmentfriendlyandhigheconomicbenefits.

Keywords:organicagents;heavymetals-contaminated;soil;naturaldialectics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愈加严重,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自然状态的含量,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1]。重金属在土壤中以不同的化学形态存在,能在土壤中积累、迁移,并富集在作物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类健康。由此可见,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以及组合修复技术,其中有机质改良法是重金属土壤修复的最佳方向之一[2]。有机改良剂的作用机制有吸附、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表面络合、表面沉淀、腐殖酸具备的络合能力和胶体特性[3]。有机改良剂施用方便,成本低廉,对土壤改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就有机改良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与自然辩证法结合做简要综述。

1有机改良剂的种类与应用

1.1有机改良剂种类

有机改良剂主要分为氨基多羧基酸(apCas)、有机酸、有机质、生物乳化剂等[4]。氨基多羧基酸主要有eDta、HeDta、Dtpa、eGta、nta、eDDHa、eDDS等。apCas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主要是通过沉淀或吸附土壤重金属离子,解吸重金属离子以增加土壤溶液离子浓度来实现的,另外在电动修复中也用作洗脱剂。有机酸包括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等,有机酸能降低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并可以降低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微生物和作物的毒性。有机质含有多种有机官能团(―CooH、―oH、―C=o、―nH2等),能与重金属络合,形成稳定的金属有机络合物,使土壤中重金属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减少,从而降低重金属的可利用性和作物的吸收[5]。生物乳化剂是一类由生物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合物,其毒性小,可降解,并能吸附和固定土壤污染物,能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动性。

1.2有C改良剂的应用

氨基多羧基酸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从而固定土壤中重金属[6]。matange[7]的研究结果表明,对镉污染土壤进行淋洗修复,加入eDta做洗脱剂可去除90%镉。研究表明[8-9]:eDta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小,对Cu、Zn的活化效果较好,降解速率较快,螯合效果较好;在电动修复中添加eDta可增加Cu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去除大量的Cu。aSDa与eDta的化学结构类似,能提高土壤水溶液中pb的浓度,但其用量较多,不够经济。eDDS能有效活化Cd、pb,能较好地螯合重金属。

有机酸能与金属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从而增加金属离子的活性和移动性。林琦等[10]发现:柠檬酸与草酸对pb、Cu的络合作用影响了土壤对其的吸附量,柠檬酸降低土壤对pb、Cu的吸附,而草酸则增加土壤对pb、Cu的吸附;柠檬酸可降低pb对作物的毒害。陈英旭[11]研究有机酸对铅、镉的毒害作用的结果表明,有机酸不会影响不同化学形态铅的优势顺序,柠檬酸和酒石酸分别对铅、镉有较好的解毒效果。钱暑强等[12]发现,在电位修复Cu污染土壤时,用柠檬酸做清洗液,可去除土壤中89.9%的Cu2+,柠檬酸在电位修复过程中对pH值影响较小,能有效地避免目标组分发生沉淀。

有机质的主要作用有吸附和固定土壤中重金属离子,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陈同斌等[13]发现,水溶性有机质(Dom)能抑制土壤对镉的吸附,且土壤肥镉的最大吸附容量主要受液相中Dom的影响。腐殖酸是用于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主要有机质之一,它能与土壤重金属离子螯合。王晶等[14]在研究腐殖酸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影响中发现,腐殖酸在棕壤土上能使可溶态镉和铁铝(锰)氧化态镉含量下降,说明腐殖酸可明显降低镉在土壤中的活性,这主要取决于腐殖酸的螯合能力与胶体特性。李光林等[15]在研究镉在胡敏酸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时发现,胡敏酸对镉的吸附能力与介质pH值有关,当pH=6.5时,胡敏酸对镉的吸附主要为配基交换作用。有机肥作为重要的有机质,可调节土壤pH值,减少土壤酸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华珞等[1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施入有机肥能明显降低有效态Cd和有效态Zn的含量,并减轻Cd2+与Zn2+对作物的毒害。陈建斌发现,在潮土中添加稻草和紫云英能降低土壤外源Cu的生物有效性,且减少交换态Cd和氧化锰态Cd,从而降低了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生物乳化剂按分子量的大小可分为:低分子量生物乳化剂即生物表面活性剂;高分子量生物乳化剂即生物聚合物。生物表面活性剂可生物降解,对生态环境的毒性较低。时进钢等[17]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鼠李糖脂对重金属的去除效率较大,当鼠李糖脂溶液pH=10.0时去除效率最大,最终能去除80.1%的镉与36.5%的铅。朱清清等[18]的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浓度为50g・L-1,pH值为5.2时,土壤中Cd、Cu、Zn和pb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45.6%,24.4%,19.0%和17.6%,说明皂角苷浓度的增加和皂角苷淋洗液pH值的降低都能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生物聚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相互作用产生聚合阴离子,具有较强的生物吸附能力,田建民[19]在研究用微生物外红硫螺菌属形成的生物聚合物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的结果表明,当液体pH=6~7时,胞外生物聚合物对Cu2+、Zn2+的去除效率均达到99.7%。

2有机改良剂修复土壤研究的自然辩证法分析

2.1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界通常将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概括为对于自然界不同层次物质运动的整体联系、演变、转化和发展图景[20]。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根据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规律,找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方向,阐明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之间的关系,并着重指出辩证的思维方式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如今人类从事科学活动的目的是认识自然,科学的历史是人类对自然界逐渐认识并不断深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然观不断改变和丰富的历史。恩格斯强调了自然科学家学习辩证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并指出自然科学家一旦忽视辩证法而走入歧途,便会从经验主义滑向唯灵论。

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能在很多方面预测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恩格斯认为物体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着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在因果关系的论述中,恩格斯认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21]。现代物理学正是从运动和相互作用在物理认识史中的相互关系出发,才注意研究物理运动的四种相互作用,即除了万有引力作用以外,还存在着电磁作用、高能物理学中粒子运动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由此可见,自然辩证法对现代科学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它不仅给自然科学家提出了正确理论思维的辩证方法,也为解决当代自然科学基本问题,为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开辟了道路。所以,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要以自然辩证法做思维导向,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2.2辩证法思想在有机改良剂修复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2.2.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与部分两者不能单独存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2]。因此,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时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体着眼,并搞好部分,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地发挥。在用有机改良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应牢牢把握这个思想,在治理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整体前提下,也要考虑在土壤中施用的有机改良剂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改变、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在土壤中是否能生物降解等部分问题。

2.2.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矛盾,且矛盾运动自始至终存在于每一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它在它的规定性里和它自身有自由的等同性,即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即事物的个性[2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在共性中得以体现,所有事物与其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同时也服从于这类事件的一般规律。对于不同有机改良剂的指标,如实用性、时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不可能要求某一有机改良剂的所有指标都处于最佳,而只是一种整体上的效果最佳,这可以看作是矛盾的共性。同一种有机改良剂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以上指标能达到一种总体上的平衡,这可以看作是矛盾的特殊性。目前改良剂的修复效果主要受重金属离子种类、作物、土壤类型等条件的制约,能同时达到高稳定性、高结合性、环境友好性、高可操作性的改良剂较少,目前科研人员也在尽力将矛盾的思想贯彻在改良剂研发中,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发更多的新型的土壤改良剂。

2.2.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属支配地位并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属从属地位,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为次要矛盾[24]。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也就是改良剂对土壤的作用机制,解决了主要矛盾,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问题也就得到了解Q。将有机改良剂施入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改良剂会解吸、固定、沉淀重金属,如果改良剂降解能力弱、不够经济低廉,那么解决这一矛盾时,改良剂的修复效果很可能不是最好。科研人员只有处理好改良剂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研发出修复效果好、可操作性强、经济实惠的有机改良剂。

2.2.4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能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与基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外因由内因引起[25]。改良剂施入土壤中,它能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对重金属进行吸附、与金属离子形成具有一定稳定程度的络合物等是内因,它的可操作性、对环境安全性等是外因。改良剂的开发,必须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观点相结合。

2.2.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物质的世界是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且它的本身规律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形式和状态,是两者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渗透。在研发改良剂的过程中,是先达到将土壤中重金属去除的目的,再逐步结合不同改良剂的优缺点。在多种改良剂配施入土壤时,改良剂的种类要把握适度,也要注意量的积累。

3结论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的论文、札记和片段组成,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理论[26]。在利用有机改良剂修复重金属土壤的科研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到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作用,把握好不同改良剂的发展前景,才能快速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候俊,韩晓日,李军,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7):6-10.

[2]陈婧,王博,郭昱言,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5):66-67.

[3]陈盈,颜丽,关连珠,等.不同来源腐殖酸对铜吸附量和吸附机制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6,37(3):479-481.

[4]孙小峰,吴龙华,骆永明.有机修复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6):1123-1128.

[5]王丽平,郑顺安,章明奎.土壤颗粒态有机质中铜和铅的结合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6):667-670.

[6]王君,张向东,贾卫国,等.稀土-氨基多羧酸类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及配位规律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2,20(S3):30-36.

[7]matanGeD.washingofcadmium(ii)fromacontaminatedsoilcolumn[J].Soilandsedimentcontamination,1998,7(3):371-393.

[8]宋静,钟继承,吴龙华,等.eDta与eDDS螯合诱导印度芥菜吸取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研究[J].土壤,2006,38(5):619-625.

[9]董汉英,仇荣亮,赵芝灏,等.eDta淋洗修复Cu污染土壤的去除效率与适宜淋洗剂用量的选取[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9(3):135-139.

[10]林琦,陈英旭,陈怀满,等.有机酸对pb、Cd的土壤化学行为和植株效应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619-622.

[11]陈英旭,林琦,陆芳,等.有机酸对铅、镉植株危害的解毒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20(4):467-472.

[12]钱暑强,金卫华,刘铮.从土壤中去除Cu2+的电修复过程[J].化工学报,2002,53(3):236-240.

[13]陈同斌,陈志军.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中镉吸附行为的影响[J].应用生B学报,2002,13(2):183-186.

[14]王晶,张旭东,李彬,等.腐殖酸对土壤中Cd形态的影响及利用研究[J].腐植酸,2002,33(3):185-187.

[15]李光林,魏世强,青长乐.镉在胡敏酸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土壤学报,2004,41(1):74-80.

[16]华珞,白铃玉,韦东普,等.有机肥-镉-锌交互作用对土壤镉锌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4):346-350.

[17]时进钢,袁兴中,曾光明,等.鼠李糖脂对沉积物中Cd和pb的去除作用[J].环境化学,2005,24(1):55-58.

[18]朱清清,邵超英,张琢,等.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增效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12):2491-2498.

[19]田建民.用微生物外红硫螺菌属形成的生物聚合物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9,30(2):175-178.

[20]刘冠军.全面理解恩格斯的自然界历史观――《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9):37-41.

[21]兰群.量子力学统计规律性的实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6(2):14-21.

[22]王小松.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马刺的团队哲学[J].山东青年,2015(8):193-194.

[23]门忠民.矛盾普遍性含义辨析[J].齐鲁学刊,1987(2):107-108.

[24]孙怀龙.浅谈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分[J].中小学电教(下),2010(7):60-60.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5

一、毛泽东关于“主要矛盾”范畴的提出  

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没有明确把它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出来加以论述,但他们多次提及要把握“主要的东西”、“主要形式”、“主要环节”等问题。从精神实质上说,这些论述都蕴含着主要矛盾思想,并在实践上指导着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斗争。  

毛泽东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主要矛盾概念,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他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302、314、252、47、253页。)。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配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着重加以解决的矛盾。毛泽东指出:“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302、314、252、47、253页。)这就是说,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中去寻找,但首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寻找。正是基于这个思想,后来毛泽东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所谓“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社会这个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但这两对矛盾中最重要的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关系呢?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实际上也已作了回答,其大意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302、314、252、47、253页。);社会基本矛盾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社会主要矛盾则具有变动性;社会基本矛盾可以有多个(多对),而一定时期内的主要矛盾只能有一个。当然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有时毛泽东也把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当作一个概念来用。

二、毛泽东对民主革命时期主要矛盾的分析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定  

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把上述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新民主主义革的实践,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很久以来就是处在两种剧烈的基本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302、314、252、47、253页。)但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两对矛盾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其具体表现形态也不同,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随着历史过程和阶段的推移,及时而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特定环境下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巧取豪夺。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北洋军阀政府之间的矛盾。以此为根据,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建立民主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因而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刻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指出:窃取了大革命胜利成果的国民党新军阀,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人民遭受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302、314、252、47、253页。)。因此,主要矛盾就转化为人民大众与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矛盾,党也由此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深入农村,发动贫苦农民,实行红色割据。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革命的形势大大好转了。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这就使得人民大众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政府之间的矛盾降到相对次要地位。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的方针是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302、314、252、47、253页。),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巨大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反动集团为了达到其继续实行独裁统治的目的,违背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的意愿,悍然发动内战。这样,人民大众与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政府之间的阶级矛盾重新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党制定了“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建立最广泛的反蒋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蒋家王朝的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主要矛盾的认识,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总的说来,是一个从基本正确逐步走向错误的过程。  

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曾经论及建国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他说: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国内的基本矛盾(即主要矛盾——引者注)“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3页。)。这个论断就过渡时期来说,基本上是正确的,它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但是,这个论断仅仅规定了主要矛盾的时间上限即“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而对它的时间下限,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则没有提及。所以,我们有理由说,当时毛泽东对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并不透彻,至少存在着表述上的毛病。这对建国初期党的工作和后来毛泽东在主要矛盾问题上的失误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党的八大决议宣布:现在“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历史证明:这个论断的基本精神是正确的,是合乎我国实际的。缺点是关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不准确,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一是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很完善了,不存在需要调整和改革的问题了。毛泽东当时是赞成这个决议的,尽管随后他曾多次批评这个论断,但详细考察历史就可发现,他的批评仅限于“有语病”这一类说法。勿庸讳言,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动,毛泽东对“八大”的论断也曾不时地流露出一些动摇和怀疑的倾向。但是,在八大以后的大半年时间内,毛泽东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还是基本正确的。  

在反右派斗争问题上的失误,是毛泽东对主要矛盾认识发生逆向转变的重要关节点。反右派斗争开始以后,毛泽东在1957年7月提出,“单有一九五六年在经济战线上(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并且是不巩固的”,“必须还有一个政治战线上和一个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1、475、396、432、425页。)。这表明,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的思想已经呼之欲出了。同年10月,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断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1、475、396、432、425页。)。是他完全背离八大论断的标志,是其主要矛盾认识失误的起点。  

此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再没有从根本上发生过动摇。相反,却沿着失误的轨道越走越远。当然,这条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在这条波浪起伏的曲线中,1959年的庐山会议和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无疑是“文革”前的两个波峰。  

在反右派斗争的后期,即1958年1月,毛泽东曾提出,到下半年反右整风搞得差不多的时候,就要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上去,阶级斗争相对有所松驰。可是到了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当彭德怀等人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批评意见后,毛泽东认为这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向党、向社会主义猖狂进攻,阶级斗争战场已经由党外(主要是知识分子)移到了党内,从而得出了“庐山会议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生死斗争的继续”的结论。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受挫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从1960年起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阶级斗争的弦相对放松,但到了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时,鉴于党内特别是领导层有人大刮“黑暗风”、“翻案风”、“单干风”,出现了“修正主义思想”,提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存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此后阶级斗争的调子越来越高,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从“官僚主义者阶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概念的提出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产生,直至发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三、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发生失误的危害和原因  

毛泽东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其主要表现:一是主要任务与主要矛盾二重化,经济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始终未能与主要矛盾相一致,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始终未能实现;二是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说成是阶级斗争问题,进而把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问题归结为敌我问题,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伤害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幸和灾难;三是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被放在次要的、服从的地位。因而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社会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多大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错过了多次大的发展机遇,使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毛泽东之所以在主要矛盾问题上,从基本正确逐步走向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对国内外局势主观唯心的估量  

同其他任何理论一样,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思想也是当当时复杂动荡的国内外局势的反映,但这个反映不是以客观的形势分析为前提,而是对形势进行主观唯心估量的产物。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味着社会形态的根本改变。社会各领域全面而急剧的变革,尤其是三大改造后期严重地过粗过快,导致社会矛盾急剧增多,为以后社会的持续动荡埋下了种子。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成为引发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动荡的始源,波兰、匈牙利等国相继发生严重的武装骚乱,受其影响,国内也先后发生了数十起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等事件。缺乏思想准备的中国共产党人包括毛泽东对此都感到极大的困惑。经过反复思考、讨论,党中央初步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即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执政党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并使矛盾不断得到妥善解决;认为国内闹事的原因,主要在于少数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1、475、396、432、425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制定了开门整风的决策。很显然,这个认识及决策是以客观的形势分析为基础的,与“八大”论断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但时间不长,随着各社会主义国家政局的持续动荡、国内批评意见的急剧增多,尤其是极少数人的恶意攻击,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前途产生了深切的忧虑。“整个春季,中国天空上突然黑云乱翻”,我国“有出‘匈牙利事件’的某些危险”(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1、475、396、432、425页。)。很显然,毛泽东对这些事件作出了过度的反应,其结果是,背离了原来正确的认识,导致既定决策及其初衷的改变。开门整风成了“引蛇出洞”的策略,以便把右派“聚而歼之”(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1、475、396、432、425页。)从此,主观唯心地估量国内外局势的倾向一直体现在毛泽东的认识活动中,由此推动着错误的主要矛盾思想的生成、发展和演变。继1959年把彭德怀等人打成“有国际背景”的“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之后,60年代又认为苏联已经“国变色”、“党变修”,旨在“反修防修”的社教运动使“阶级敌人”的阵营急剧扩大,毛泽东又产生了“全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的错觉。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大批判”为突破口而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自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二)对阶级范畴的主观随意性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属于经济范畴,列宁关于阶级的经典定义告诉我们,划分阶级只能以人们的经济地位为标准,其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区分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标志。我们党历来都是严格按照列宁的阶级定义的精神来划分阶级的,但是从1957年开始,毛泽东对阶级范畴的理解日益显示出主观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两个剥削阶级”的论点  

毛泽东在1958年3月成都会议上说: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两个剥削阶级:一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国民党残余及右派分子;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一部分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富裕中农。很显然,这个论点既违背了党的传统,又不合乎实际。  

1952年底土改运动的结束,是帝、官、封在大陆已被彻底消灭的标志。社会主义改造后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还在拿取定息,但其经济基础的消灭,意味着他们已经失去了从事剥削活动的手段和条件。所以,作为完整的阶级来说,也已经不存在了。原剥削阶级的“分子”,正在被逐步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作为反右派斗争的“战果”,55万右派分子,是被人为地划定的一个“政治派别”,其99%是扩大化的牺牲品,而不是什么“蒋介石在大陆的人”;本来就不剥削或仅有轻微剥削的小业主、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等所谓上层小资产阶级,绝大多数已被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裹挟进了国家企事业机关;“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也早把98%的农民变成了合作社尤其是高级社的社员,所谓“富裕中农”实质上是靠诚实劳动和善于经营、带头走富裕道路的一股积极力量;知识分子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作为一个阶层附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其绝大多数如教授、作家等,本来就是天然的脑力劳动者,而且经过建国后一系列不间断的思想改造劳动,知识分子事实上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因此,“两个剥削阶级”之论纯粹是主观主义的产物。  

第二,提出“政治思想上的阶级”概念  

毛泽东在1958年11月的武昌会议上说:“消灭阶级有两种,一种是作为经济剥削的阶级容易消灭,现在我们可以说已经消灭了;另一种是政治思想上的阶级,不易消灭,还没有消灭,这是去年整风中才发现的。”这明显是以相对不稳定的、经常变化的政治思想为标准来划分阶级的,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思想的背离,理论上表现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实践上造成阶级关系的混乱,从而导致政策失误。  

“政治思想标准”为“两个剥削阶级”的论断提供了理论根据。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人还在,心不死,时刻梦想复辟;民族资产阶级还在拿定息,还有自己的政党即民主党派;上层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还是旧的;富裕中农有严重的资本主义倾向;知识分子因家庭出身和所受的教育,其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同劳动人民格格不入。主要由上述人士组成的“大杂烩”是地道的剥削阶级了。  

第三,形成“官僚主义者阶级”和“党内资产阶级”的思想  

毛泽东在建国后非常重视官僚主义问题,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不断加重的“忧虑情结”,使毛泽东对官僚主义的认识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在把它与所谓“资产阶级权利”联系在一起。  

从1958年1月起,毛泽东屡次批评:干部官气太重;党政工团和工人农民不是一般劳动者的关系;社会上广泛存在着官架子、等级制度、不以平等待人,靠权力资格吃饭,等等,并认为这都是实行工资制、按劳分配的结果。所以要克服官僚主义,必须首先破除包括工资制、按劳分配在内的一切“资产阶级法权制度”。反映在实践中,就是广泛推行“供给制”、“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等“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后来迫于严峻的经济形势,暂停各项“破除”措施,但官僚主义问题在毛泽东看来,无疑是更加严重了。1959年底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首次提出“既得利益集团”的概念,认为官僚主义者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果说,毛泽东原来还仅仅把一般意义上的官僚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权利”的表现,到了60年代,则把其视为社会上一切不平等、不合理现象的根源。1964年12月12日,毛泽东批示指出,由“资产阶级权利”不断滋生出来的官僚主义者,就是“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修正主义分子”以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因此,“官僚主义者阶级”也就是“党内资产阶级”。  

在官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之所以从正确的思想出发得出错误的结论,根本原因仍在于对阶级范畴的主观理解,是对“政治思想上的阶级”进一步发挥和运用的结果,从而同“两个剥削阶级”一起,成为毛泽东主要矛盾思想的“现实依据”。  

(三)对“过渡时期”的错误理解  

所谓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马克思,特别是列宁对此曾作过明确的说明。  

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理解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7年以前是第一阶段。认为,过渡时期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约15-18年。这个观点与马克思、列宁的思想是一致的,即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作过渡时期结束的标志,因而是正确的。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6

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心理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的必修课,其中包含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内容都是些难以理解艰涩的词语和语句,其中的原理并不是我们教给学生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最核心的应交给学生运用其中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核心的是他的唯物辩证法部分,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一规律包含了:同一性、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矛盾分析法。我们在讲授这一原理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一、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一分为二看问题是由矛盾的特性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所以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要孤立的看问题而是要全面看问题。

1.对于“生”“死”

我们不仅要看到“生”,也要看到“死”。有弟子问孔子:“何为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孔子在回避死,这不应是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往往以“生”来推活,叫生活,我们很少以“死”来推活,为什么有些人会“谈死变色”,我们惧怕死因而往往回避死,平时很少谈论有关“死”的问题,因而一些病人为什么一旦确诊癌症后往往很快就生命就终止了,其中大部分并不是病本身把人击倒了,恰恰是自己的惧怕把自己打到了,因而我们就迫切需要一种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辩证的思维方式。

2.对于“义”“利”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在回避“利”,在他看来君子只看到“义”,显然不是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现在我们国与国交往都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我们不再回避“利”的问题,其实,我们把二者的关系可以转化为“利他”和“利己”的关系,或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我们在“利他”的同时也是在“利己”,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一面,我们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就实现了“个人自我价值”。正如郭明义说的:“温暖别人就是温暖自己。”

3.对于“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

两个方面我们都要看到,有人说西方的文化是“个人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群体主义”,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两种单一的文化都是有缺陷的,而应该在“个体”中看到“群体”,在“群体”中也要重视个体。

二、要在同一中看到对立,在对立中看到同一

所谓“同一”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分离。同一和斗争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不能割裂的。

1.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竞争和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因此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相互关心、相互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2.国共统一战线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有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以一大的召开为标志,从而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基本上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在合作中(同一性),没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没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也就是只看到同一性,没看到斗争性)结果,发动“4・12”反革命以及发动“7・15”反革命,最后导致第一次统一战线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国内的阶级矛盾让位民族矛盾,那么这次合作我们汲取经验,必须对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

针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从意识形态上他们是对立的,但我们不只是要看到对立(斗争性),也要看到他们的合作(同一性),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使得他们有很多合作的空间。因而我们要好好反思中国那句古老的谚语了:井水不犯河水,到底是否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呢?

三、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矛盾分析法还要求我们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也就是说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很多谚语揭示这一道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既要全面看问题也要把握重点。例如,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诸多的矛盾,我们都要清晰的认识到,如东西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需要和生产之间等诸多矛盾,但是这些矛盾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找到主要矛盾才能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同时,这一主要矛盾的双方即“需要”和“生产”之间的地位也不是平等的,我们要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落后的社会生产,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把握事物的性质,因而这一原理也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哲学依据。

学生学习这一原理,关键是运用这一原理全面的看待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的的矛盾并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运此原理来科学的对待人生环境,主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7

关键词:粘土结构;荷电性质;粘土-水系统性质;辩证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85-02

粘土是无机材料的重要原料,粘土的结构与性能是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内容之一,牵涉到无机材料的结构、陶瓷的成型工艺和烧成工艺等。而牵涉成型工艺的粘土泥浆和泥团性质,由于其内涵丰富、牵涉面广且和生活、工程密切相关,是无机材料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和精彩内容之一。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辩证思索理解其中的理论内涵以及延伸出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是本部分内容教学中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考虑下,本文尝试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粘土结构、泥浆和泥团的课程知识进行一些辩证法解释,并探讨辩证教学在本部分内容的本科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和措施。

一、粘土结构和胶团的辩证分析

伊利石结构和蒙脱石结构均属于二层硅氧四面体中间夹一层铝氧八面体的复合层结构。复合层中间的铝离子起到了平衡层状硅氧网络阴离子因为断网而产生的部分负电荷,而尚未平衡的部分负电荷,由氢离子悬挂于硅氧网络的非桥氧上,形成化学结合水。层状硅氧网络阴离子和作为构成硅酸盐中“盐”的“碱”组分来源的铝离子和氢离子一道,构成一个电荷平衡体系,这是伊利石(水云母)类矿物和蒙脱石类矿物的共同特征。蒙脱石类矿物是在该三层复合结构的铝氧八面体中以低价的镁离子对铝离子取代而得到,而伊利石是在该三层复合结构中的表面硅氧层中以铝离子对硅离子的取代而获得,这两种取代产生的层内负电荷,均需要复合层间的阳离子来平衡。但由于二者复合层内负电荷的源头和复合层表面的距离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性质。在有了上述结构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借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理解二者在吸水性方面的差异。根据库仑定律可以得出,伊利石复合层间用于平衡复合层内负电荷的阳离子和复合层内负电荷的吸引力较蒙脱石大。因而,伊利石不容易吸水,蒙脱石容易吸水且产生膨润的效果。二者的区别可用水分子进入复合层间的动力和阻止水分子进入复合层间的阻力这对矛盾加以分析。就动力而言,通过考察复合层间的情况,可以看出,其一,复合层间有氧离子,和水分子存在氢键的作用;其二,复合层间的阳离子容易形成水合阳离子,对水有一定的结合力;其三,复合层间的水分子和复合层面的原子存在范德华力。就阻力而言,复合层间阳离子和复合层内负电荷的作用力有使层间域变窄、将水挤出的作用。对伊利石而言,因为其复合层内负电荷和复合层间阳离子的作用力较大,因而阻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对于蒙脱石而言,水进入复合层间的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水分子进入层间动力和阻力的矛盾,还可以细分为复合层间阳离子形成水合离子的动力和复合层间阳离子和复合层内负电荷吸引力的矛盾,复合层面上氧离子通过氢键结合水的动力和复合层间阳离子和复合层内负电荷吸引力的矛盾,以及复合层面上的原子和水分子的范德华力与复合层间阳离子和复合层内负电荷吸引力的矛盾。对于膨润土和伊利石的吸水性而言,第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第二、三个矛盾是次要矛盾。而矛盾不同方面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导致了吸水能力的差异。

二、粘土-水系统的工程应用实例的辩证分析

粘土-水系统的工程应用和粘土在水中形成胶团有密切关系。当粘土颗粒处于有水的环境中时,复合层间的阳离子将由于和水结合而与层内负电荷距离增大,根据库仑定律,复合层间阳离子和粘土颗粒吸引力降低。当水分足够多时,就形成了水合阳离子和带负电的粘土颗粒所组成的胶团,构成了新的电荷平衡体系。胶团的存在,根据含水量的不同,使粘土泥团具有可塑性、使粘土泥浆具有稳定性。而胶团中负电核心颗粒和水合离子的静电引力作用,正是粘土-水系统具有粘性的根源所在。首先考虑粘土泥团的可塑性。可塑性的定义为加力可以变形而撤除力后可抵抗重力的作用而形状得到保持。泥团受力变形的原因为胶团带来的水膜提供的作用,而力撤除后形状得到保持的原因在于粘土泥团的内聚力。水的作用,起着调节矛盾运动过程的重要作用。水少时,粘土颗粒的内聚力大,但此时,水膜比较薄,泥团变形容易开裂。反之,水多时,水膜比较厚,泥团容易变形,水分足够大时,粘土胶团之间还有自由水存在,不能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对粘土泥团变形后又可抵抗重力作用而保持形状的这样一个性质进行矛盾分析,可以看出,既有泥团内聚力和重力之间的矛盾,也有水膜破裂和变形量之间的矛盾。而前者又可以细化为重力和粘土层内负电荷与周围阳离子之间作用力的矛盾;胶团内部的氢键和重力的矛盾以及毛细管力和重力之间的矛盾。考虑粘土泥团基于其层间阳离子而带来的较大的可塑性,可以分析得出,诸多的矛盾中,粘土层内负电荷与周围阳离子之间作用力与重力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水在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当水分含量较少时,可塑泥团的毛细管力和粘土层内负电荷与周围阳离子之间作用力的作用力,到底哪个对泥团内聚力起更大的作用?而粘土的粘性,到底是毛细管力起主要作用还是静电引力起重要作用?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目前有的教科书的观点也尚有可以探讨之处。再来考虑粘土泥浆的稳定性,这里就必须涉及到动电电位,当粘土-水系统水较多时,粘土颗粒的胶团在水中分散存在,以带负电的胶核为中心,周围吸引阳离子形成电荷平衡体系。由于含水量大,胶团之间有了距离,这就产生了胶团热运动的可能性,胶团热运动中,同样有保持电荷平衡的倾向,但与此同时,胶团外层的电荷由于和胶核负电荷的作用力较小,在胶团运动过程中,就会跟不上胶核的运动速度,因而就构成了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有诸多的转化条件,譬如温度、胶核负电荷平衡阳离子的种类。条件的变化导致了矛盾关系的变化,矛盾关系的变化则导致了动电电位的变化乃至反转。掌握了这种矛盾关系以及其转化条件,则掌握了由动电电位变化而导致的泥浆性质的变化,如聚沉、悬浮等等。

三、辩证教学的实施

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的知识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外界的刺激下,由学生自己而不是其他人通过一定的方式不断构建而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是内因,而老师只是一个辅助者,是外因。学习的成效如何,学生的因素始终是主要因素,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同样处于课堂之中,同样在听课并且在认真听课,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其本质上反映了学生之间思维能力的差异。实施辩证教学,其本质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学会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国的学生有一个优势,就是通过中学和大学低年级的哲学课程的学习,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论都有一定的掌握,因而在课堂中,只要结合科学知识进行矛盾分析进而进行更为深入的辩证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根据笔者经验,在辩证思维能力方面均会有较大提高,从而在对知识的深度思考方面取得进步。

当然,辩证的教学其实也存在需要和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的适应性问题。辩证思维的开放性尽管可以使内容变得非常丰富,但内容的丰富性其实也带来相应的复杂性。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知识的量以数倍的比例增长,甚至是指数增长,如果追根究底,花费的时间会和有限的课时冲突,其二是也会碰到老师也给不了所谓“正确”答案的难题。这是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燕伟.无机材料科学基础[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8

1被试 

来自湖北省两所高校的634名大学生填写问卷.其中男性343人,女性292人,其中2人未报告性别。被试平均年龄20.036岁(SD=1.400). 

2研究工具与程序

所有被试回答有关人口学变量的问题后填写以下问卷。以下所有问卷的题目顺序均打乱,以避免被试形成预期,导致出现验证性偏差、默许偏差等方法效应。 

2.1自我矛盾性问卷

采用研究一中编制的《自我矛盾性问卷》,问卷包括16题,分为内部矛盾、反馈矛盾和自我改变三个维度。问卷采用7点李克特式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本研究中(tonba(ha为 

2.2矛盾性寻求问卷  

采用研究三中编制的《矛盾寻求问卷》,问卷共一个维度,包含7道题目,问卷采用7点李克特式量表。i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本研究中(tonba(ha为.785  

2.3自林与自我清晰性  

 与先前研究相同,采用《toSenbetg自尊问卷》((tonba(ha=.810)和《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tonba(ha=.751)。  

3结果

3.1描述统计与性别差异 

首先,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按照自我矛盾性量表和矛盾寻求量表的因子结构计算因子分,使用因子分进行分析。所有变量的描述统计信息见表。内部矛盾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得分高于男性。从偏度和峰度数据上可见,所有变量均接近正态分布。由于自我矛盾和矛盾寻求等四个变量是因子分,所以平均数接近0.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差异。结果可见内部矛盾和自我概念清晰性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体上女性自我概念内部矛盾的程度略高于男性,而自我概念的清晰程度略低于男性。另外,在自尊上男性得分略高,但统计差异边缘显著。

3.2相关分析 

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见表。首先可见自我矛盾性的三个维度之间有显著相关,内部矛盾和反馈矛盾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而两者与自我变化存在轻微的负相关。内部矛盾与反馈矛盾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均呈现中等强度的负相关,而自我变化维度与之存在轻微的正相关。  

 自我矛盾的三个维度均与矛盾寻求存在显著正相关,但除自我改变与矛盾寻求的相关略高外,其余两维度与矛盾寻求的相关均十分微弱,可能存在其他变量的影响。  

3.3回归分析  

 采用分层回归考察自我概念矛盾性与矛盾寻求的关联。以矛盾寻求因子分作为结果变量,第一步将人口学变量性别和年龄加入回归方程。性别采用虚拟编码(dummy(oding),男性编码为1,女性编码为0.回归方程整体不显著。第二步加入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回归方程显著。其中,自尊显著正向预测了矛盾寻求,而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负向预测矛盾寻求。控制住第一步和第二步加入的变量后,第三步加入自我矛盾性的三个维度因子分。结果可见表22}发现回归方程同样显著,且t1改变量显著。这表明自我矛盾性作为整体对矛盾寻求存在预测作用。具体而言,内部矛盾的偏回归系数不显著,而反馈矛盾的偏回归系数达到边缘显著, B=.108,Se-=063,t-1.705,t=089。自我改变的预测作用显著,自我改变得分较高的个体,也倾向于寻求可能带来自我矛盾性的信息.

由于内部矛盾和反馈矛盾的相关较高,可能带来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且两者的方差膨胀因子(V1F)分别达到了2.898和2.528.多重共线性会降低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导致显著性检验犯二类错误的概率提高。因此,考虑到内部矛盾的偏回归系数不显著,在第四步中,将内部矛盾从方程中删除。结果发现删除后对方程t}改变的影响极小,但是消除多重共线可能存在的影响后,反馈矛盾的偏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

3.4自尊的调节作用  

分别考察在自我矛盾性的三个维度对矛盾寻求的影响中,自尊的调节作用。自尊中心化后,分别与自我矛盾性的三个维度相乘,构成交互作用项。由于自我矛盾性的三个维度均为因子分,因此无需中心化处理。在控制年龄、性别、自我概念清晰性后,将矛盾寻求回归至自我矛盾性变量、自尊以及交互作用项上. 

调节模型1中,自尊调节内部矛盾对矛盾寻求的预测作用。从表中可见,虽然内部矛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但是乘积项显著,表明内部矛盾实际上存在影响,只是其影响的强度随被试自尊水平而不同,自尊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进行简单斜率分析,首先采用传统的方法("pi(k-a-point"),选取自尊平均值及正负一个标准差,分别作为中等、高、低自尊水平,计算在这三种水平下内部矛盾的简单斜率(togoSa,1980)。结果表明在低自尊水平下(-.868),简单斜率边缘显著,B=.128.Se=069,t=1.851,p=065,而在其他两个水平下,简单斜率均不显著。显然,传统的方法无法充分揭示显著的交互作用细节,因为根据平均数与标准差选择的调节变量取值可能范围过窄,且“高”、“低”的含义依赖样本(HaveS,2013).所以,进一步采用JohnSon-neyman法((JohnSon&Fay,1950;JohnSon&neyman,1936解索使简单斜率达到显著的调节变量取值范围(HaveS,2013;Lee,Lei,&Btody,2015)0

采用JohnSon-neyman法计算得出当自薄取值(-oo,-.984]U[1.734,00)时,内部矛盾能够显著预测矛盾寻求。当自尊为一84时,被试自尊低于平均值,简单斜率显著p=141,t=1.964,p=.oS,即自我概念内部矛盾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寻求矛盾信息。当自尊为1.734时,被试自尊高于平均值,简单斜率显著.165,Se--.084,t1.964,p=.oS,即自我概念内部矛盾较低的个体倾向于寻求矛盾信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的样本中,被试的去中心化后自尊的范围为【-3.525,1.87习,高自尊达到1.734已经接近取值范围最大值,此时数据点个数较少,统计推断结果可靠性存疑((ohen,(ohen,weSt,&aiken,2003)0

调节模型2中,自尊调节反馈矛盾对矛盾寻求的预测作用。从表中可见,虽然反馈矛盾的预测作用边缘显著,但是乘积项显著,表明反馈矛盾实际上存在影响,只是其影响的强度随被试自尊水平而不同,自尊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针对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样首先采用传统方法,选取调节变量的平均值和正负一个标准差,考察简单斜率的显著性。结果发现当自尊较低 (-.868)时,反馈矛盾的作用显著,B=.203,Se=.073,t=2.791,t.=005;当自尊取平均值时,反馈矛盾的作用边缘显著,B=.116,Se=.063,t=1.839,p=066;当自尊较高时(.868),反馈矛盾的作用不显著,p=.028,5e--.069,t-.405,p=.685.采用JohnSon-neyman法则发现高自尊条件下,使反馈矛盾的效应达到显著所需的自尊取值已经超过本研究中自尊的最大值。因此,自尊中等或较低时,反馈矛盾的提高会导致被试倾向于寻求矛盾,而自尊较高的情况下,反馈矛盾与矛盾寻求之间不存在联系。

调节模型3中,自尊调节自我改变对矛盾寻求的预测作用。从表中偏回归系数中可以看出,虽然自我改变和自尊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但是两者的乘积项并不显著。自尊并未调节自我改变对矛盾寻求的预测作用。

总体而言,虽然在回归分析中内部矛盾与反馈矛盾的作用相对不突出,但是考虑了自尊的调节作用后,两者均对矛盾寻求存在作用。总体而言,低自尊个体若自我矛盾性较高,会倾向于进一步寻求矛盾;自尊较高的个体矛盾性与矛盾寻求之间的关联则不明显。仅从回归方程的角度,当自尊高到一定程度后,个体自我矛盾性将能够显著地负向预测矛盾寻求,但是所需的自尊程度已经接近或超过了研究样本中自尊的最高值,因而缺少实际意义。   

4讨论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自我矛后性与矛后寻求之问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我矛盾性中的自我改变维度与矛盾寻求存在正向预测关系,表明自我矛盾性与矛盾寻求之间确实存在关联,而自我存在矛盾的信息可能是自我改变的信息源头之一总体而言,自我矛盾性中的自我改变维度得分较高的个体,更可能主动寻求自我矛盾信息。

同时,本研究发现反馈矛盾与矛盾寻求之间也存在联系,感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与主观体验、外界反馈存在冲突的个体,更可能寻求矛盾信息,但这一效应受到个体自尊的调节,即这一效应仅在自尊较低的个体身上才会出现,而当个体自尊较高时,反馈矛盾则与矛盾寻求不存在明确的关联。

反馈矛盾较高的个体更可能主动寻求自我矛盾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原因。首先,较高的反馈矛盾带来的自我概念的不确定可能导致个体扩大自己社会比较的范围,可能导致其更愿意寻求与自我概念相矛盾的信息,即所谓的范围寻求(tangeSeeking)现象(wheeletetal.,1969)。人们可能希望通过搜集、了解更多与自我不一致的信息,以便综合考察后作出判断。其次,由于自尊调节了反馈矛盾的作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低自尊的个体更厌恶自己的自我概念,因而希望接触到能够否定自我认识的信息。按照这一解释,则个体可能受到自我强化动机的驱动((ali(ke&SedikideS,2009),表现出了寻求使自我概念变得积极的信息。然而,如果按照这一解释,则无法说明为何自尊能够正向预测矛盾寻求。如果低自尊且高矛盾的个体更希望寻求矛盾的信息,则高自尊的个体总体上应当不愿接触自我矛盾信息,自尊应该与矛盾寻求呈现负相关。因此,自我强化的观点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   

第三,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自我矛盾性与矛盾寻求变量之间局部的表现。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横断研究,回归分析获得的因果关系并不清楚。暂时无法确定是矛盾寻求导致人自我矛盾性程度较高,同时由于自我矛盾性与自尊的负相关而导致低自尊,还是低自尊群体中,自我矛盾性低的个体更容易主动寻求矛盾。另外,完整的矛盾性与矛盾寻求的关系难以揭示,因为普通大学生样本中,极度高自我矛盾和极度低自我矛盾的情况均不常见,且普通大学生正处在自我认同形成阶段,其自我概念持续时间不长。所以,目前发现的结果可能是中等、低程度自我矛盾性状态下的情况。根据自我矛盾性的理论,当被试群体总体上自我矛盾性较低时,自我矛盾稍高的个体的自我相对比较灵活,较少受到自我防御的影响,可能更愿意主动寻求矛盾。若将极端高自我矛盾和低自我矛盾的被试纳入分析,或考察自我概念相对稳定、持久的群体,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呈现另外的模式。

由于本研究在抽样和设计上均存在不足,下一步需要尝试施测不同的被试群体,全面开展纵向研究以考察自我矛盾性的作用,或者进行实验室实验,通过操纵自我矛盾性的方式检验自我矛盾性对矛盾寻求的影响。7研究四:自我矛盾性对矛盾寻求的影响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9

关键词:孙子兵法;决策思想;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eo-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2)01-142-002

一、前言

《孙子兵法》作为影响深远的军事经典,因其蕴涵着丰富的东方哲学智慧,故其经受住了历史长河之水的冲刷荡涤而独领青春永驻。决策思想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孙子兵法》所蕴涵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和关键,深刻包含着敌我、众寡、攻守、奇正、虚实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甚为精妙和生动。

现代管理决策理论虽然是西方商业文明的产物,但在《孙子兵法》中所包含的决策类型、程序思想在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中也可找到相似或相通之处,这就极大的丰富了现代中西方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我们进一步的去学习探讨《孙子兵法》中的辩证决策思想,有利于更好的去理解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来完善今天的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从而更好的为当代社会管理、经济决策管理服务。

二、《孙子兵法》对决策的思辨性认识

孙子非常重视和强调管理的决策功能,使得决策思想不仅是《孙子兵法》军事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及精华所在。在《孙子兵法》中以“计”为首,所谓“计”,“计算策划也,即计划、决策之意。”《计篇》中的决策思想,首先,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总括“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然后,提出用之必胜的计策,予以保留,用之必败的计策,予以淘汰的准则,并用“因利而制权,因敌而制胜”的原则论述了示形、因敌等策略(诡道);最后,用“以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概括了他的决策思想。此外,孙子反对因循守旧的决策思想,主张“践墨随敌,以决战事”,要破除墨守成规,随着敌情的变化而变化,以决定作战行动。他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其中,孙子很形象地用流水作比喻,能够像水的流动那样,机动灵活地用兵,做到“因敌制胜”,从而达到“至人而不至于人”和“形人而我无形”的目的。孙子的这种灵活变通的决策思想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中的决策思想,充满着思辨性论述。比如,关于战略目标,有战与和、胜与败、速胜与久胜、全胜与不全胜、战而胜之与不战而胜等;对于战争中两军的力量与活动的认识上,有知与不知、算与不算、先知与后知、得道与失道、乱与治、怯与勇、弱与强、利与弊、动与静等等;在致胜策略上,有可为与不可为、先胜与后胜、任势与逆势、奇与正、形与无形、致人与致于人、虚与实、有限性与无穷性等。这都体现了孙子对矛盾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矛盾双方不仅互相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对立面转换,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特点为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三、《孙子兵法》在决策中强调的辩证思想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是在对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的决策目标,“为保证目标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组织内部的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一个动态性的管理过程。”《孙子兵法》十三篇,从开始到结束,孙子提出了从“经之以五事”到“校之以计”到“索其情”到“知天知地、知彼知己”,最后到“知胜负”的决策制定程序,其中贯彻了能动辩证的思维方式,即以对立统一的观念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视野与途径,体现一种哲学的大智慧。

1.“杂于利害”的对立统一

孙子决策过程中考虑了涉及军事领域中的诸多矛盾,如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迂直、勇怯、治乱和胜败等一系列矛盾。分析事物过程中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孙子兵法》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这句话,可以说是孙子认识和解决战争中各种矛盾的一把钥匙。《孙子兵法》特别强调趋利避害,这正是它实用理性的显著体现。在孙子看来,如何对待战争,是否从事战争,怎样驾驭战争,做出最合理决策的出发点是考察事物本身的利益大小、得失多少。因此他一再强调“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非利勿动,非得勿用,非危不战”(《火攻篇》)。其根本宗旨,就是要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然而,孙子的利害观不仅仅止步于“趋利避害”,其高明之处是能够辩证地看待利弊得失问题,能够认识到利与害是辩证统一的。孙子认为利与害处于同一事物之中,两者如影相随,“夫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所以,高明的决策者或战略家,应该将“利与害”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对待,见利思害,见害思利,统筹兼顾。

决策过程中,决策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利与害错综交杂在同一事物的内部,其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应该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条件,才能够便于任务的完成;在顺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够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这要求决策者在驾驭“利与害”关系的时候,能够把握大局,区分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抓住主要矛盾和处理次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单纯的只求“利”而不避“害”。

2.将之“德”与“危”的质量互变

孙子重视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间的关系,注重对事物运动变化中“度”的把握。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度,“度”是事物发展的关节点,超过了一定的“度”,事物就要走向反面,也即如何在战争中寻找平衡点的问题,如何让各种力量在战争中的博弈趋于均衡,这也是我们中国哲学“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所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孙子兵法》中一方面强调为将者要具备五种品德,而另一方面又要求为将者要避免五种弱点。孙子在一开始的《计篇》中就强调:“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然而,在《九变篇》中却又对应的提出:“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初次接触到这段话,我们有可能会产生困惑:“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这些不是将领应当具备的品质吗?怎么会成了五种危害呢?但是,如果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去深入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孙子的这些思想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见解,反映了将领或决策者驾驭战争全局时必须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本为“将之五德”,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数量,长期积累就会产生性质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完全相反或对立的,甚至是为将者的五种品德优势就可能成为为将者的五种致命弱点。所谓“必死”,是英勇无畏,但过分坚持死拼硬打就可能被敌人所诱杀。不怕牺牲某种程度上讲是决策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但这种不怕牺牲必须建立在对战争情势的充分了解基础上,否则盲目的拼杀就会造成无谓的牺牲。所谓“必生”,是指将帅以最大限度保存军队的有生力量和自己的生命为最高准则,这样就会消极应战,贻误战机,被俘虏。所谓“忿速”,是指将帅没有面对战争时应该具备的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过于急躁冒进,这样就容易失去较为理性的判断,从而失去战争的主动权。所谓“廉洁”,是指将帅过于爱惜自己的名声,不允许因为失败对自己的声誉造成影响,这样在战争中就容易因为急于取胜而被非理智的因素所牵引。所谓“爱民”指的是战争中过于仁慈,没有区分好利害关系,没有区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一味的仁慈用兵,就可能因失去战争的目的性而导致失败。将帅的“仁德”,应该是一种从大局出发的“大仁”,以取得战争全局的胜利为最高目标。否则,就会被敌人的暴行所烦扰,为敌所诱,忙于应付,以致最终危及全局。将帅英勇无畏、保存实力、果断速度、廉洁自尊、仁慈爱民本是美德,但要视情况而适度,这样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应变无穷。

从“五德”到“五危”的辩证转化,《孙子兵法》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到质变,提出了决策者对原则性与灵活性如何更好把握的问题。他启示我们在具体的决策管理过程中,决策者要具有全局观念,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全面分析,从战略决策的做出到政策的具体执行,都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时,也要有根据具体问题调控各方面力量的能力,积极推进优势“量”的积累来促使“质”的飞跃,也要避免劣势“量”的堆积产生“质”的恶化,从而做到游刃有余又高瞻远瞩。

3.矛盾的运动及其螺旋式发展

事物是运动的,事物中的矛盾现象是发展变化的。孙子在《虚实篇》中形容说:“夫兵形象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争像流动的水,时刻处于动势之中,水没有固定的形态,战争也没有固定的格局,都在永恒地变化着。他在《势篇》指出:“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这就是说治与乱,勇与怯,强与弱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恃治而怠则生乱,恃勇而骄则生怯,恃强而懈则生弱。进而言之,事物可以向正的方向发展,也可向反的方面转化,说明众寡、勇怯、攻守、奇正、虚实等矛盾不仅处于运动中,而且这种矛盾运动还往往是相互转化的。

孙子还指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战争是由敌我矛盾双方构成,离开敌我双方就谈不上战争,敌我双方的矛盾斗争是推动战争发展的根本原因。他在《势篇》中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双方相互“动敌”推动战争的发展,战争的过程就是敌对双方矛盾斗争的辩证发展过程。竟然如此,决策者就要适应这种发展变化,认识这种环境下矛盾的运动和转化,善于临事应变,根据敌之变而定我之变。

矛盾的运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是螺旋性前进,而非直线性上升,所以要重视把握和利用好矛盾双方的变化和转化,理解理想计划与现实实践的差距。如孙子在论证“全与偏”的辩证关系时,指出兵的最上乘的境界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主张用“全胜”之策角逐于群雄,争胜于天下——“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谋攻篇》)。能有这样的境界,无疑是崇高的理想主义者,但孙子同时又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强调决策者更不应该为追求万全,争取圆满而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导致出现“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局面。这势必给决策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一定认识到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之间的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四两而拨千斤,“以正合,以奇胜”。

四、结束语

《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决策思想,在战争的分析决策中显露出浓厚的辩证思想光芒。正因为这种深刻的辩证思想,才使它有着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和无限灵活的力量,也才使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或消失,以至对当今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管理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朴民.《孙子兵法》的哲学精髓及其现代价值[J]滨州学院学报,26-30

[2]张立丹.《孙子兵法》管理哲学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5

[3]徐学军,陈炳富.《孙子兵法》决策理论的科学价值[J]南开经济研究,1997.(1):38-43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篇10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男女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13-02

一、提出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不管老公如何掩饰,晓梅还是发现他有了外遇。晓梅是一个比较理智的女人,面对任何问题都会寻找最智慧的解决方案,这次也不例外。一开始晓梅装作一无所知,在暗中了解他和小三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已经同居,并且在私下里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

二、案例分析

问题一:出了一件这样的事情,你认为晓梅应该离婚吗?为什么?

通过晓梅的努力,获取了小三老公的联系方式。通过聊天发现,小三老公明轩是一个很儒雅的商人,这几年一直做服装生意,他们的夫妻感情也没什么太大的波澜。

当晓梅告知,他老婆和晓梅老公有婚外情关系时,甚至还怀疑晓梅的动机。但当晓梅诚恳地结合他的感情现状,向他讲述了晓梅老公和他老婆的发展状态,并提出晓梅预想的解决方法时,他才对晓梅产生了信任,并且被晓梅的豁达所感染,决定与晓梅携手一起拯救婚姻。明轩通过小三的闺蜜得知,她之所以出轨,是因为她和明轩之间存在误会。半年前明轩的一个初中女同桌患上了胃癌,明轩和她有很深的友谊,私下偷偷去医院看望她几次,并且陪她一起散步,被明轩的老婆看见了。他老婆断定他出轨了,心理不平衡,后来明轩忙于生意,对她疏远。她和晓梅老公一起出差,在途中不小心摔成骨折,晓梅老公将她送进医院细心照料,让她对晓梅老公产生了异样的感情。而晓梅老公碍于工作上的因素,没有轻易拒绝。

明轩在他们结婚8周年纪念日的那天,向她老婆如实讲述了他看望女同桌的全部过程和心理路程。而晓梅,除了对老公更加的好之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试探地问他,现在压力大不大?他说,挺大的,结婚时候定下的目标是五年之内换房买车。晓梅饱含深情地对他说,其实这都不是绝对的,我们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只要我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切困难都能解决。不然,如果有再多的钱,再富裕的生活,没有了感情,又有何用?

那天,晓梅看见他和小三又一起进了餐厅,晓梅尾随其后,要了两份炒菜打包,提着菜走到他们桌位旁边,装作意外碰见。向他们打招呼:“这么巧!”当时老公特别紧张,支支吾吾地向作介绍“这是我老婆,这是我同事。我们谈工作呢……”晓梅笑脸相迎,向她握手,“很高兴认识你!我老公做事情毛手毛脚,以后在工作中还请你多多照顾,先谢谢你了!”她有些手忙脚乱:“哪里,哪里。”晓梅说:“有时间去我家玩吧,最近我又学会了一道菜,做给你吃!”她尴尬地笑着说:“好好好,一定!”

问题二:明轩老婆与晓梅老公出轨的原因各是什么?

问题三:从某个角度讲,男女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怎么理解?

男人总希望让自己的基因得到更多的延续,女人则希望更多的男子提供优质的基因,谁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矛盾决定了男人希望自己出轨,老婆守身如玉,女人希望男人守婚如玉,自己的基因努力传递,男人用体力与心术制约着女人,女人或者用武力或者文化制约着男人,基本对等的矛盾双方斗争不已,男女斗争性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在斗争之中,谁都要提高自己,谁都要影响孩子,因此,将基因与文化都不断的提高,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矛盾的斗争性的一面。

没有男人,女人完成不了幸福的生活与基因的传递,男人提供着与女人不一样的基因,男人能够抵御更加大的外界伤害与危险,女人怀孕与照料孩子的时候,男人负责着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因的发展与幸福提供着物质基础,没有男人,女人不成其为女人;女人负责着孩子的生产与照料,是生命延续的主体,女人以遗传上的重要性吸引着男人,女人以母亲的柔弱体现着爱的力量,没有女人,男人就不成其为男人。

以上男女双方的相互依存,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一个方面。同时,男女双方相互渗透,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比如,在一定条件下,在亚马逊人的部落里,女性占统治地位,并为部落而战,而男性则操持家务,就生物而言,有的生物没有雄性,那么雌性变成雄性,这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男女矛盾的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体现着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个方面。

问题四:四个人构成了几对矛盾,他们分别是什么?

回答:明轩与晓梅、老公与情人、晓梅与老公、晓梅与明轩老婆、明轩与晓梅老公、明轩与老婆,一共六对矛盾。

问题五:这六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各是什么?

丈夫与晓梅矛盾:晓梅对老公太强势(说老公毛手毛脚),老公做出了让一切女人痛恨的事情,这是斗争性;两人有感情,有共同的家庭,有了同样的社会关系与生活方式,有孩子,老公会害怕没有家庭与女人,这是同一性。

丈夫与小三矛盾:两人有各自的幸福家庭,晓梅老公喜欢老婆,小三也不敢丢掉明轩,丈夫可能看她是上司而与她在一起,这是斗争性;两人在一起,女人既是上司,同时又主动对他,喜欢追求婚外刺激,有点的感觉,这是同一性。

晓梅与明轩矛盾:两人素不相识,而且面临人生最耻辱的事情,这是斗争性;两人都要保卫婚姻,明轩儒雅,与他交流又多了一个蓝颜知己,这是同一性。

晓梅与小三矛盾:斗争性是都爱并抢一个男人;都是女人,都爱晓梅的丈夫,都对家庭眷恋,这是同一性。

明轩与其老婆矛盾:明轩老婆出轨,这是一个男人最耻辱、最难以忍受的事情,这是斗争性;明轩对自己的老婆比较喜欢,明轩感情上比较慢,有点木,这是同一性。

明轩与晓梅老公:斗争性是夺妻与爱情的拦路虎关系;同一性是会被老婆与道德约束。

问题六:对这些矛盾应该用什么总的哲学态度去处理?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事物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的。除了上面所说的男女矛盾外,机械运动有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物理运动有排斥与吸引的矛盾等。以物理运动来讲,破碎的玻璃无法接合,但玻璃熔化后经过接触挤压即能接合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若分子间仅有相互吸引力,则分子会无限靠近而受到压缩,最后压缩为一个几何点,没有如此,正说明分子间还存在排斥力,吸引与排斥的矛盾维持着分子的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要研究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样才能把握事物,这就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对此说:“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明轩,虽然素昧平生,但是为了共同的目的,用理性与正确的语言感动他,他会对自己产生敬意,对于自己,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就是保卫婚姻。

问题七:在这些矛盾当中,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平衡各种矛盾?

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起次要作用,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着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在这个案例中,主要矛盾是丈夫与情人的矛盾,拆散他们才有可能保卫自己的婚姻。“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等,讲的就是抓主要矛盾,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重点论。按照解决的重要程度排列,次要矛盾有明轩与老婆的矛盾,自己与老公的矛盾,自己与明轩的矛盾,自己与情敌的矛盾,明轩与自己老公的矛盾,这些矛盾影响与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既注意主要矛盾,又注意次要矛盾,就是通常所说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学会弹钢琴”,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两点论。

问题八:为什么说处理这六对矛盾方法不一样?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才会产生如上面所说的六对矛盾,同时矛盾又是有特殊性的,六对矛盾各有其性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存在性。因此,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面对自己的老公,选择的是温柔与原谅,面对情敌,选择的展示自己的魅力与釜底抽薪,这就是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结合的道理。

问题九:晓梅运用了一些什么计策面对矛盾?

第一是笑里藏刀计,趁两人在一起吃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温柔的对待两个人,用自己的魅力打击情敌。

第二是以逸待劳之计,当明轩与老婆谈后,明轩的老婆或者只是图新鲜,或者被老公的态度镇住,或者生怕丢脸丢失一切幸福,或者良心萌动,两人出轨出现疲态之时进行打击。

第三是欲擒故纵之计,既给了退路让老公与情敌都有家庭回归,又进行了三次敲打:一次是自己与老公的,对老公用温柔攻势,表示自己在乎他们感情,老公应该知道进退;二是明轩与老婆谈话,让小三的出轨没有道德基础;三是自己面对老公与情敌一起吃饭的谈话。这样,在矛盾的同一性中看到矛盾的斗争性,在矛盾的斗争性中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做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第四是借刀杀人之计,让明轩与自己老婆谈,有剥夺小三的幸福与地位、让她违背社会道德与感情道德的风险,效果更好。

第五是围魏救赵之计,通过明轩进攻自己的情敌,让他缴械投降,这样,老公对自己的斗争性就没有了基础,赵国的围困自然得到缓解。

第六是瞒天过海之计,找到QQ号,偷偷联系明轩,两个情敌蒙在鼓里,然后与明轩联系,研究好对策。

问题十:通过这个案例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熟悉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它包括承认矛盾的方法,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方法,一分为二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方法等。其次,晓梅的错误可能在于认为自己比老公强,忽视了老公的看管,导致出现了婚姻的危机,虽然保卫了婚姻,被老公伤害的苦果还得承担,我们应该防止不利于我们矛盾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