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孝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12

如何发展孝文化篇1

关键词:孝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根本。如何把优秀的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与社会的需求相对接,如何与单位的文化相契合,让它成为一个单位的飞翔之翼,是摆在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孝文化认知

“孝者,德之本也。”孝文化在夏商时期“由礼入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到了周朝,孝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确立了“以孝治家”和“以孝治国”的职能。汉王朝的治国方针就是如此,同时“孝”文化也是汉代以后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渗透到了社会、单位、家庭、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在《孝经》中“孝治章第八”里面,孔子对“以孝治天下”作了专门的论述。

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情感,其本职是爱,是责任。有爱就有孝,知孝会尽责。其表达方式是感恩,其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部分人员职业道德明显“滑坡”。笔者认为,在用法律、法规、制度、纪律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道德教育,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是最佳方式。

二、孝文化的积极作用

人们常说,一年发展靠机遇,十年发展靠制度,百年发展靠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技术、硬件等演变成了用文化来推动一个单位的发展。所以,现如今“孝”已经成为诸众认同并信守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内涵,并由家庭逐步扩展到单位企业当中,从而演化成一种指导员工行为的巨大推动力。“孝”文化彰显出来的潜在力量正如日中天般的为单位企业创造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个单位生存发展的秘诀离不开社会责任,如果一个单位没有担当,责任心、公益性不强,它必将走不远。一个单位的发展依赖的因素很多,例如制度、思路、执行力等等,但道德保障是最基本的核心要素。其中孝道教育,成本最低。

如果一个单位企业忽视了道德教育,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出现了“道德危机”,单位的风气也会受到污染,发展的风向也会跑偏,人们的价值观也会扭曲。也就可能会让“问题奶粉”、“染色馒头”事件重演。单位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孝道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行为素质,将对单位风气的净化、单位文化建设工作和单位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学大师翟鸿?教授曾讲到: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治天下。因此,一个单位应该以孝作为道德建设的基点。只有把孝道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各项工作才能有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孝文化之于管理

以孝文化作为单位文化的推动剂、助燃剂,就要移孝于忠,培养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要把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单位的发展上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单位的建设中去,激发员工为单位的建设和发展自觉自愿地贡献自己的心力才智。

推行孝道教育能提高员工对一个单位企业的忠诚度。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孝文化在当代的表现形式。作为员工,对单位企业我们要心怀感恩。单位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待遇和物质生活保障,更为我们构建了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单位是由每一个员工组成的,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成败兴衰的责任。因此,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再进一步归纳来说,责任感本质上来自于感恩。在一个单位中,有的人把工作当作负担,当作养家糊口的苦差事,从而敷衍塞责,不会尽心尽力地认真工作;而有的人心存感恩,把工作看作是一种恩赐,一种享受,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依托,当作事业来做,因而更加负责,爱岗敬业,人生的道路也越走越宽,事业越来越成功,同时也会对单位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在一个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既是耕耘者又是受益者,单位与个人是鱼水相依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要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妥善处理利与义、长远与当前、大家与小家的关系,立足当前看长远,联系单位看个人,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单位的“大河”与个人的“小河”的各种利益关系。一定要认识到没有单位的发展谈不上个人的进步,“大河”无水,“小河”不可能长流。单位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大家,“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满。要克服各自为阵的本位主义思想,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发扬奉献精神,珍惜单位“大家”发展的成果,努力为单位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个人忠于单位,从单位中获得利益;单位反过来照顾员工,充分肯定和发挥每个员工的价值,创造充分的条件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树立共同的价值理念,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能够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换取企业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战斗的集体,它一定能不断发展壮大。

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著名的木桶理论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间接地反映出一个单位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团队精神。有了忠孝的思想,每个员工就会将对父母的孝敬、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女的责任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对事业的责任、对同事的友好,每个员工就会以单位为家,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会更为亲和、融洽。在单位内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们为了达成单位的目标而努力地与同伴配合,大家上下一心,全心全意维护单位企业利益。因此,孝文化不但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并且能实现精诚团结与合作。

试想一下,一个人连含辛茹苦拉扯自己长大的父母都不感恩,都不赡养,很难想象他会给别人多少爱,能为社会、为单位企业有什么样的付出和贡献。

“鹿乳奉亲”、“卧冰求鲤”都是孝文化的典范。人类的血脉中有一种情感叫至孝,它的核心就是责任和感恩。员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努力报答企业,尽力服务社会;企业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服务顾客,回馈社会。同时,企业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追求利润只是一个单位企业的基本目标,更高层次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这就体现了向广大消费者和国家尽孝报恩的思想。只有这样,单位才会得到政府、百姓、社会以及公共媒体的认可和赞许,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如何发展孝文化篇2

关键词:“孝”之定位;“孝”之实践;“孝”之内涵

引言

从小到大,《论语》是众多经典之中笔者唯一通读过多次的著作,每每品读,都会有不同的心境。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孝”是“仁”的最基本的实践,是“仁”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同时“孝”,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悠久文化,在《论语》这部经典中更是有许多的呈现。因此,我选择了这一题目作为探讨的话题。

一、何为“孝”――有子对孝的定位

(一)为人之本

《论语》开篇就有一段极为重要的论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①有子是孔门高足,孔子去世以后,他曾代师讲学。他这段话的大意是,一个人如果能在家庭之中讲求“孝悌”,在社会上就一定能守秩序。在社会上能守秩序,也就一定不会违法乱纪。正直的人追求的是做人的根本,他们知道只有将做人的根基打牢,人生才会是坦途。需格外注意的是,人生的规范很多,但在众多规范之中,根本的却是“孝悌”。那么,什么是孝呢?《尔雅》说:“善事父母曰孝。”而人们怎样做算是孝呢?《诗经》有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可见,子女之行孝意在报恩,而报恩之心的延伸则必会使人善待天地善待他人,而此时的人才可称得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由此可见,孝之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均有莫大之利。

(二)立国之基

为人与立国,关系密切。有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透彻阐释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这样一种个性与共性的逻辑关系。他说,如果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一个人做到了“孝悌”,整个社会就必将呈现稳定祥和的状态。按照这个道理,如果每个人都不履行“孝悌”这一基本责任,天下又将是什么样,人们又该怎样生存和发展?当今社会,稳定与发展乃国计民生所必须,而谋此大局则有赖于通过“孝”,用这一基本实践来培养每个公民的爱人敬人之心,丢弃了它那么天下太平必会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不能久长。

二、孝的理念及其实践

(一)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信条

“孝”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可谓至深至巨。纵观几千年之沧桑,清晰可见的是,几乎历朝历代对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孝”。对此,孔子曾有一句名言,即“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②说历史上的英明之主皆以“孝”来治理天下,以“孝”来维护政权的稳定。孔子对历史经验的这一极为重要的概括,对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在处理与百姓的关系时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回首几千年,任何一个王朝在实现其政治统一的过程中,都始终存在着官与民、朝廷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而在这对矛盾之中,在长时间内百姓都是弱者,他们经常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灾患之中。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常有水患灾害,北方则旱蝗频仍。历史常有这样的片断,每有天灾人祸降临,百姓极度困苦之时,朝廷中的有识之士就常以“圣朝以孝治天下”为据说服皇上,建议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实际上“明王之以孝治天下”这样一种政治思想,在许多时候都转化成了救济百姓的粮米、粥棚,转化成了化解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尖锐矛盾的政治实践。

(二)历久而不衰的伦理规范

“孝”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是从古至今。当代,孝虽摆位并不很高,可它仍是评价人品行和操守的基本尺码。我们平时普遍会这样认为,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交朋友,不孝的人做官,不会爱百姓。并且,不管政治文化如何,在我们大家心里始终有“孝”这样一杆秤。而“孝”的这种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封建社会对孝道的广为传播,来自于封建统治者为人们树立的一个个鲜活的榜样。中国文化很讲形象具体,为了倡导“孝”,元朝郭居敬撰辑了一本《二十四孝》,将二十四个人行孝道的事迹汇集成书而广泛传扬。在这二十四个人之中,有皇帝,有高官,有圣贤,有凡人,有老的,有少的,有男人,有女人。远的发生在上古社会,近的出生于宋代。二十四人相差的时间前后竟有三千余年。这二十四人的生动事迹,加上统治者的渲染,便走入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心中,千百年来“孝”作为一种极高的道德规范被亿万人所接受并共同遵守。

三、孝之内涵

东汉大学者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对“孝”作了这样的解说:“孝,从老省,从子”。③说“孝”字是“老”字去掉下面匕首的“匕”,再将“子”补到这里。这样一拆一合就构成了“孝”。本文以为,“孝”字的这一结构分析极好,可以说,这种拆解为对“孝”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作了极为有利的铺垫。

(一)孝的过程性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④在孔子看来,人之行“孝”,第一应该将父母所给的有用之躯保护好,否则“子承老”就会因为失去基本的物质载体而不能实行。这里呢,孔子用十分简短而又平实的语言教人懂得首先要爱护自己,其次才能偶沿袭一家一姓血脉的传承,教人修养身心、保养身体才是对父母的最好交待,认为身强体壮乃为“孝”之始,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要求。“孝”的较高要求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说人要有事业,走正路,造福他人,造福苍生。立身行道要求人多做好事善事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能用己之所学去毁坏这个世界。

(二)孝的层次性

孔子在《孝经》中明确提出,“孝”既是一种普遍的要求,然而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要求。首先,孔子讲了何为帝王之孝。他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⑤说帝王之孝应是以对自己父母的那颗爱心去对待百姓。有了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有了“爱心”这样一种良好的心理素养,自然就不会欺民扰民,自然就会对民行教化。从这里即可看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从政治层面考量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以德治国,孔子并非只讲以德治国,更是强调德与法的结合。孔子所讲的诸侯之孝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谨身节度。高而不危,所以能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能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⑥本文认为,孔子所讲的诸侯之“孝”是将自己的国家保住,使百姓免遭颠沛流离。那么又该如何实现呢?孔子教人应正确对待自己的位置,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修身养性,照章办事,以此来保富贵,安黎民,做到这样,就是孝了。孔子对卿大夫之孝的要求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⑦这里卿大夫不管品级多高,都属随从一类,从为官的性质上看都是协办而不是主办。从这一特点出发,孔子讲卿大夫做到“孝”,基本的要求是保住自己的家以保证先人的香火不断,为此则必须做到知进退、守秩序而不能僭越。必须做到谨言慎行而不能总有自己的一套。这样,虽然言行达于天下却可没有过失。以上这些做到了,才有家族的平安,有家庙的香火。可见孔子有多实际,决无误人之言。孔子对士之“孝”是这样讲的:“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⑧说这个层次的人要以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忠于国家、忠于事业,这样就可保住饭碗而使子子孙孙世代相传。最后一个层次是庶人之“孝”。百姓又该如何行“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⑨意思是普通百姓要懂得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奉行勤俭,照顾父母颐养天年,这就是庶人之“孝”。

(三)孝的本质性

现在的我们往往将“孝”理解为顺,其实不然。关于这一点,孔子在《孝经》中讲得十分明确,有这样一段话是为明证:“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⑩说儿子处处听老子的话是不是就算孝?“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孔子讲,你说的是什么话!对曾子给予了批评。然后讲,“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是说在天子跟前有人不凡事点头称是,经常能提出不同意见供天子参考,尽管天子自己不行,天下也不至灭亡。“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是说做诸侯的主要也是身边要有直言敢谏之人,果能如此,己虽无能则国可不亡。孔子讲,当父亲、当皇帝的做得不对,臣子明知不对还一味逢迎又怎能是“孝”!由此可见,孔子所言的“孝”乃重实质而轻形式的“孝”,是大顺而非小顺,是逆之中的顺,这样的“孝”,才是孔子认为的本来意义上的“孝”,才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孝”,也才是我们该认真继承和大力发扬的“孝”。

结语

当今社会,高科技的发展似乎取代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起码的沟通交流。我们口口声声说着为父母长辈做这做那,每天在外奔波劳碌,但是亲人之间的坦诚交流,仿佛不再是那样频繁。所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古之先人的哲理又被重新提倡起来。我们说“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论语》更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国学经典。本文中,就《论语》中的孝文化做了简单的阐述理解,描写不周之处敬请谅解,希望对各位进一步探讨国学之道有所帮助。(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注解:

①《论语・里仁》.

②《孝经注疏・孝经序》.

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398页.

④《孝经注疏・开宗明义章》.

⑤《孝经注疏・天子章》.

⑥《孝经注疏・诸侯章》.

⑦《孝经注疏・卿大夫章》.

⑧《孝经注疏・士章》.

⑨《孝经注疏・庶人章》.

⑩《孝经注疏・谏诤章》.

参考文献:

[1]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3]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如何发展孝文化篇3

关键词:农村养老;孝道;现代性转化;养老保障;孝文化;社会伦理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0-0052-04

中华民族乃礼义之邦,自古孝行天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不断增大,而如何解决农村养老的问题亦日益凸显。1999年我国开始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2014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该数字约等于整个欧盟的人口总和、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二。[2]20世纪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龄社会,其主要依赖社会养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美国为例,政府以社会资本运作的方式建设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老年养生社区等等。我国古代的“养老文明”孕育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以孝养老。孝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养老保险。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得以接受子女的奉养;孝道主张老年人不仅物质上需要帮助,而且精神上要得到慰藉,感情上要有所寄托,从而引导家庭养老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统一;孝道不断地将养老和敬老的观念赋予家庭养老,使得家庭养老从家庭行为转变为社会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面对当下“老年社会”的浪潮,可通过重构孝道文化以应对农村养老问题,并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底色。

一、传统孝道以“养老敬老”为基本伦理准则

“孝”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但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令家庭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有数亿人离开父母到城市打工,将父母留在农村无人照看。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意味着照顾老人的负担将主要落在独生子女肩上。许多中国家庭面临规模变小及家人分离的状况,正焦虑地寻找新的尽孝方式。在以高度的经济化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中,亟待从社会层面树立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重拾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在价值。

(一)“孝道”的发端

“孝”是我国古代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从词源上考察“孝”,《说文解字》中将“孝”字解读为:善事父母者。“孝”作为一个象形文字,下为“子”,上为“老”,表现出跪拜之“子”的意思,凸显出长幼尊卑的次序和礼节。孝的原始含义是崇拜祖先、孝敬祖先,以祈求祖先对其子孙的庇佑,属于人伦范畴。

首先,孝亲源于人类的天性。孔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即子女奉养父母是人之天性,孝道是社会的天理法则。“罪莫大于不孝”,“非孝者无亲”。孔子进而指出孝敬父母乃源于天性的五种表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其次,孝亲是一切善德的起点。孔子认为:“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人类的善心、善德和善举可通过多方面行为表现,亦可通过多方途经予以塑造,但是皆从孝的血缘亲情中发轫而来。再者,孝道是教化的根本。素质教育以德育为首,而孝道为德行之根本,所有的思想道德教育皆在此基础上而产生。最后,孝敬不等于盲从。孔子在《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孔子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主张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之中,作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上述孝道精髓,充分体现了孔子的辨证思想和民主思想。

(二)孝道的内在价值

传统孝道乃在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条件下孕育而生,它是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产物,有着其合理的内核。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

1“奉先思孝”、善事父母,民以敬老为德。爱敬父母是孝最基本的内容。孝之爱敬,从何而来?《礼记・祭义》有云:“立爱自亲始”,即这种“爱人”之情来源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亲情;是一种出自自然人性,发自子女内心的对父母的亲近、敬重。“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在这里,孔子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这一点实际上为后世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人文关怀”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导民以孝,以孝侍亲,国以敬老为计。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洪荒年代”有过集体养老。“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社会处于一种原始、初级的集体养老的阶段,抚养老人是全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养老方式由集体养老逐步转变为家庭养老。这首先是因为,物质生活资料有了相对剩余,私有财产的范围逐渐扩大,从而为人们的“亲亲之私”及养老方式变化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由于婚姻家庭形式发生重要变化。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了父系社会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子女受父母抚育照料并有权继承父母的私有财产,同时子女也须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自此,奉养老人的行为落到了个体家庭之中。这种家庭养老模式,对解决古代中国的养老保障问题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孝的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转而以“善事父母”为核心内容。

二、新时期农村养老亟待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

面对“老有所养”的问题,我国古代以“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后被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引伸到政治生活中,与礼、义、忠、信并列而成为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孝道与养老”,二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如何在传统孝道和现代社会政策之间找到融合点,是我们应该理性探讨的问题。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一)传统孝道转化的现代语境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最后,现代社会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大多数家庭人口的“421”倒金字塔结构,使得子女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常常有心无力。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3]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或遗弃。传统孝道文化依靠历史的惯性踉跄而行。

然而,孝道养老的延续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首先,源于情感基础。“养”和“敬”源自人性天良善心,出自人类敬老扶弱本性。对曾经给自己以“身体发肤”,并为后代耗尽生命能量的至亲,予以养敬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要人类亲子关系存在,此种珍贵的感情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次,基于群众基础。古往今来,孝道文化在国人的心中具有最重的分量。从小到大,由愚而聪,孝道文化在国人的身上留下了最深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中国人的特征、中国的国民文化,“人不能不讲孝,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笃认孝理,愿当孝子,中华民族就是讲孝的民族。”最后,其具备政治基础。政府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子女对父母行孝;法律层面上,国家也规定了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以上的诸多因素,皆有利于孝道文化的延续。

(二)孝道的现代性转化

唯有对孝道文化进行现代性阐释,方能实现古代传统到现代规范的转变,使传统孝道获得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辩证吸纳传统孝道精髓,对于建设当代新孝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孝道在不同时期的衍化表现出二重性的特征,应适时地对传统孝伦理的局限进行必要的批判,以适应新时代对新孝道文化的要求。[4]以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为例,二十四孝是一个故事叙事,只有变成了“二十四孝规范”才是社会公共政策。但用古代孝道规范现代社会的运转一定要慎重。某些故事可以勉强效仿,有些照着做,则会有丢掉性命的危险,更是触犯法律的行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新时代的道德观也需要不断扬弃不断进步,而传承传统文化,更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基本辩证方法,方能得其精髓,滋养心灵,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筑和培育现代美德的公共空间。如全国老龄委公布并倡议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它剔除了一味顺从、愚孝的封建糟粕,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着重于“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的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因而得到了人们的肯定。[5]弘扬孝道文化,不能食古不化。在价值观日益多元、法治水平日益提升的公民社会,我们更应该注意传统文化与时展的有益对接。

现代孝道体现平等性,父子义务对称,其强调“孝”与“慈”相辅相成,强调两代人平等、自由、民主相处。现代孝道体现情感性,强调给予老人物质生活上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富足。情感性是孝道文化的精髓,应特别注意发挥其优势作用。现代孝道体现时代性,强调互助互利共享。孝道文化在根本上是调整代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它应成为调整青老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的良好黏合剂。青老两代的机会和权利,只有不同时段的各自侧重,并无任何一方的独占或舍弃。

(三)孝道养老是国家养老政策的底色

社会化养老不能取代家庭养老,孝道养老是国家养老政策的底色。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存在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障模式,并且在实践中表现为土地养老、以房养老、保险养老、医养结合等诸多形式。对于普通农民而言,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生活的寄托之所。以农村土地养老为例,农村的土地除国家所有以外,主要归属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土地使用权。农民依赖土地而生存,能否合理地利用农村土地使用权关乎农民的主要财产收入。然而,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使得土地细碎化,难以形成土地经营的现代化与规模化,加之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尚不健全,降低了农民的财产收入,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妨碍了农村养老制度的良性发展。

究竟应该以上述何种模式为重点和发展方向,目前学界仍存有较大争议。社会养老论者主张限制或控制各地区的制度差异,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的统一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计划。家庭养老论者则主张家庭依然是我国养老的基石,应从制度伦理建构入手,建立家庭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为辅的养老保障模式。[6]亦有学者主张,养老要全部推向市场,或者让国家全部包揽。若全部推向市场,老人的心理需求并未得以满足。以“孝道”中的子女给老人端茶倒水为例,通过市场虽然亦能实现,但其难以产生感情满足和精神慰藉的效果。若国家全部包揽,更不现实。据统计,我国老龄人口已达两亿,养老市场资金缺口是22万亿,若国家全力承担,必将是沉重的负荷。[7]个人认为,社会化养老,更多地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参与,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对传统家庭养老的补充或更新,是对功能弱化的传统家庭养老的一种强化,而绝对不是取代家庭养老。目前家庭养老不仅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也是大部分老年人意愿和实际的选择。无论采取何种制度安排或规定以构建一个以何种养老方式为主、何种养老方式为辅、何种养老方式为补充的养老保障模式,皆应在弘扬农村孝道文化前提下,实现农村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非正规养老三者的有机结合。古代中国的“养老文明”彰显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以及这一路径的先进性。天伦之乐具有普适性,无关乎古今中西。同时,天伦之乐也是社会化养老无法取代的。黑格尔认为,古代中国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但是,孝文化在当前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这突出地表现在尊老养老观念淡化、家庭伦理道德淡化、不尽赡养义务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等诸多方面。

三、以现代孝道筑强国家养老保障体系

(一)将孝道由家庭伦理提升为社会伦理

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必须借重现代孝道。我国古代以孝为计破解养老困局,国家以弘扬孝道文化来鼓励家庭成为养老主体。当下传统孝道的价值在市场逻辑等因素之下悄然变化,社会政策与孝道观念不能相互照应。在农村养老的问题上,社会政策与孝道观念需要相互补充,以应对已出现和未来将会出现的各种难题。原为养老理论支柱的孝道文化,现在要从一种家庭伦理上升为一种社会伦理,为养老社会化提供文化支撑,促成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一同协力解决养老困局。这既是一种逻辑的推衍,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塑传统孝道文化的应用,采取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以孝养老、政府调控、社会力量辅助多条腿走路,积极探索农村养老的非正规制度和正规制度的结合,真正使农村老人老有所养,保证我国农村老人衣食无忧和安度晚年。未来的养老制度体系建设应充分重视现代孝道的导向作用,建立一种以现代孝道为依托,符合中国国民心理需求,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照顾护理、精神慰藉几个方面需求的全面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二)强化法治意识,为孝立法

孝道在古代属于家庭伦理范畴,而现在发展到了“为孝立法”的阶段。孝亲是人类的天性,但是要自觉地尽孝道义务,尚赖于后天的养成教育和法律的规范。以法助孝是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化手段,尚需将现代孝道精神贯彻于养老立法之中,使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与相辅相成,如韩国颁行《孝行奖励资助法》,而美国法律则通过法定监护人制度保护老人的财产,并使其接受强制医疗。监护人的职责主要包括三方面:财务、个人和医疗,因为这跟老人以及一些有特殊精神病或者其他物理疾病的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8]我国在此方面较为欠缺,现行社会中的大部分敬老院,若欲入院首先被要求体检,长期患病的老人不能入住,精神疾病的老人亦不能入住,即使入院也往往对老人缺乏治疗。我国法律欠缺强制性养老规定,老年人监护监督制度和政府监护制度亦亟待构建。目前在我国,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将孝道以法律来约束规范,为年迈的父母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目前执行起来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新条款的规定较为笼统,对应该如何看望并未做出界定,也未对没有履行法律义务的当事人提出具体的惩罚措施。

(三)在法律范围内赋予老人更多权利

古代在弘扬孝道文化的同时,出台了一些优待礼遇老人的制度,包括对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的老人给予救济帮助。以古代鸠杖制度为例,鸠杖在先秦时期乃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时70岁以上的老人持有国家授予的鸠杖,出入官府衙门,不受限制;行走王土,食宿均有照应;做小本营生,一律免税务;身份地位受国家保护,有胆敢欺凌拄鸠杖老人者,以蔑视皇帝罪论处,严重者处以死刑。当尊老爱老慢慢地演变成一种国家制度时,鸠杖成为古代敬老养老的标志。在我国,老年人达到一定年龄时,可以申领到优待证。持有优待证的老年人可在许多方面享受到优惠和照顾,这正如手持鸠杖可享受诸多“特权”。如果说“孝”是中国未来生活的基本价值,还需要在国家政策和社会规则的层面上有所回应,包括每一个立法的改革都应考虑在法律范围内赋予老人更多权利。

(四)创建实践现代孝道的保障措施

现代孝道还可以把道德教育、舆论倡导和利益驱动几者作用结合起来。以利益驱动为例,古代孝子尚可青史留名,现代社会有必要对敬老尊老事迹突出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如企业对职工发放的“孝老慰问金”,官员选任与孝老敬老挂钩等等,皆可起到一种正向的激励作用。此外,立法上可以考虑适当延长丧假的期限。现在劳动法规定3天丧假。虽然丧假不可能像古代“丁忧”那样长,但可以立法上延长至7天。此外,在农村养老的问题上,行政机关、企业法人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特殊与一般、利益与公益、个性与共性夹杂在一起,效果并未凸显。要健全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机制,通过一系列管理体系规范各方行为,明确其法律责任,既要充分保障行政权的行使,又要防止权力的滥用与僭越,以此来保障农村养老达到民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恺悌,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2.

[2]李泉,杨同卫.论家庭结构变化对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4,(5).

[3]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4]罗元文.中国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6).

[5]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周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79.

[7]熊茜,李超.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向何处去[J].财经科学,2014,(6).

如何发展孝文化篇4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意义;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4-0217-02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而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相对缺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前的青少年,据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独生子女数量都已经达到了95%以上。中国的城市儿童中,独生子女占到90%以上。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他们严重缺乏集体意识和包容精神。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以及感恩之心。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大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价值并进行正确引导。

一、孝文化教育是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一日千里,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需要。要充分认识孝文化之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大学教育更好的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题。

(一)独生子女社会化需要孝文化教育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32年,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近入了社会化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上两代人的百般呵护与娇宠,养尊处优,经不起风雨,甚者存在人伦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子女天经地义,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著名教授钱文忠说过:"孝"是对父母的尊敬、感恩、回报、基于血缘的爱,这是最真实的东西。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出现了人文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孝文化建设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重拾孝道迫在眉睫

《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报告说,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而且这一趋势还将越来越严重。客观上,家庭结构小型化,一个或两个孩子要负担两个父母和四个祖父母,甚至会出现一对小两口负担八个或更多老人的情况,子女的养老负担十分沉重。我国社会没有作好社会老龄化的准备,因此,家庭养老已成为社会难题。如何使年轻人重拾爱老敬老传统美德,营造行孝尽孝的社会氛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都离不开孝文化教育的重构。

(三)进行孝文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也是对包括孝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升华。孝文化主张对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尊重,其最初含意是"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对父母在物质上、精神上尽孝心。"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并且将孝由此推开及至社会,形成"博爱"与"广敬"。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不仅关爱父母、家人,还关爱他人,兼爱大众。孝文化中的孝,讲以人为本,实际上不独主张以人为本,还有"天人合一",表现在敬畏天地,热爱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非独人为至灵。孝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从孝敬父母,悌兄睦友到兼爱众人,尊重生命,敬重自然与其他生命,有利于自身、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因而对其阐发、弘扬,是一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四)孝文化教育是坚守中华文化个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捍卫我国文化主权已经成为时下一个非常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出现。这种文化霸权在所有弱势文化的国家里都随处可见,而且在青年一代身上特别突出。如在我国,五颜六色的染发,半土半洋的口语交流,圣诞夜的倾城狂欢,情人节的风靡,麦当劳、肯德基连锁店的遍地开花,等等,都显示着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如何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必然选择。孝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核部分,对于中国国民性发生了根源性、本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弘扬传统孝文化,并对其进行必要重构,使其更加现代化而非西方化。

二、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基础作用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都源于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爱,这种爱可以培养并生发出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爱、进而发展成对他人的爱。爱人民、爱祖国的教育要从爱父母、爱家庭、爱学校的教育开始。

(二)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养成的启迪作用

无论是港澳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只要他们回到祖国大陆,都要寻根问祖,不管宗教信仰如何,政治观点怎样,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很多人还要亲自到黄陵虔诚祭扫,这就是一种发源于孝的爱国精神。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强调这一点,今后不管走到哪里,境遇如何,最起码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更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进一步就是要为父母争光,为炎黄子孙争光。

(三)对学生诚信品格养成的促进作用

事亲之孝德,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无丝毫虚伪存乎其间,所以孝之爱、敬必包含着真诚。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轨,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正是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可以,就像斗车没有轨,马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走得了呢?另一方面,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将对父兄孝悌推广到他人,当然也包括将对父兄爱敬之真诚,推广到与一般人的交往中,从而达到不伪不欺,实现诚信。现在的市场经济更是讲究诚信,诚信是商业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有效地运用孝道所包含的另一要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真诚——"信",以促进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

(四)对培养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推动作用

孝是形成古代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也是形成当今和睦社会风尚和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的孝文化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夫妻之爱,亲戚之爱,宗族之爱,邻里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人类之爱。荀子曾经说过:只要孝的教育功能能够得以推广,家庭便可以和睦,人可得以长寿,社会可得以安宁。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必须先让学生真诚地爱自己的父母,其次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国家,多尽责任,多作贡献,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中国孝文化的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现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实现途径。

首先,党和政府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继续鼓励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师范类高校试点,形成一定模式后再加以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应该给予这些高校以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各级各类高校要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落实相关教育政策。进行自身的教育体制改革,给中国孝文化经典课的试行提供相应的课程空间。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重点通过德育课的学习来提高师范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底蕴。也有部分院校在不同专业课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古典名著。

再次,顺应时展要求,灵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网络作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体,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先进性,它打破文化垄断,实行文化民主;突破社会分工限制,拓展人际交往,发展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使当代孝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文化网站,开发孝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的熏陶和教育。在与网络文化携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抵制和批判腐朽落后的孝文化,努力提供正面、健康的孝文化信息。发展网络孝文化,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最后,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孝文化的价值,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真正传承、弘扬化之。这就是所谓"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儿童教养院的老师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时才是教育,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连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儿童……"这段强调的就是"行为"和"榜样"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模范。教育学生不能依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孟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如何发展孝文化篇5

【关键词】孝道;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回归

一、引言

传统的孝文化里有很多东西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如“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愚孝观念,无疑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潮流相背离的,已渐渐地被人们所抛弃。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近几年也慢慢地被人们淡化。在农村,年轻人根本没有孝亲敬老的意识,将辛辛苦苦劳累了一辈子的父母视为累赘,经常指桑骂槐,甚至遗弃不管。在城市,有些对父母漠不关心,事事依赖父母、时时向父母要钱花的啃老一族也不在少数。如果任这种风气一代一代蔓延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养老问题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快速老龄化阶段,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是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策略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方面需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经济保障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在短期内政府和社会还很难承担起照料老人的全部责任,家庭养老仍是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方式。即使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水平越来越高,老年人会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但离开了孝道伦理观念的支撑,老年人就难以享受到来自子女亲情的精神慰藉,这种对家庭子女亲情的渴求却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任何政府都难以解决的。因此,不论经济怎样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健全,传统的孝道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必须高度重视孝文化的重塑工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孝道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尽快地回归社会,回归到每个家庭中去,这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传承我国孝文化

1.要高度重视家庭中孝道意识的培养。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之下,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老年时得到子女爱心的回报,能否得到这种回报并不只取决于对儿女有多么地关心和爱护,更多的时候取决于对待老人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去关心老人、孝敬老人,给孩子做好孝亲敬老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孝道意识,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分享,让孩子从小懂得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动去关心、尊重身边的每一位老人。

如何发展孝文化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解决对策

在以“占据有效信息量”为竞争目标的今天,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发掘有价值营销信息的新途径,其商业价值为越来越多的实践应用所证实。我国中小企业也纷纷尝试,但事实证明成功者只有少数。在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之时,研究孝感市中小企业网络营销问题,对目前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孝感市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必然性分析

(一)促进孝感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离不开网络营销

在武汉城市圈中,孝感是距离武汉最近的城市之一,南北贯穿武汉的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可以说孝感是武汉北部的门户,而武汉又是中国商业重要的“价格盆地”,必然会纳入孝感市作为其资源供应者或商业合作伙伴来与国内外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而开展网络营销,有利于武汉市企业与孝感市中小企业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紧密相连的供应链体系,能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以及技术流、人才流有效流通、及时共享,从而形成一个虚拟的知识共享团队,促进孝感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二)推进孝感市区域文化品牌离不开网络营销

区域文化对其企业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如湖南槟榔、山西陈醋等。孝感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但是提起孝感人们也许不会想到其“孝文化”,更不会想到这个城市所应该具有的独特文化品牌产品,这在信息时代,是一个很大的经济形象损失。开展网络营销,借助企业把“孝文化”通过互联网推广出去,努力塑造“孝文化”品牌,推进区域品牌战略,提高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

(三)避免新老客户的流失离不开网络营销

根据2006年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报告显示,孝感市计算机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18.5万户,其中宽带用户8万户,并且这个数字将逐年增长。这对于孝感市中小企业即是机遇又是挑战。首先,孝感市民上网的用户量增多使开展网络营销有一定量的顾客基础,但是,如果孝感市中小企业不开展网络营销或开展方式不当,会促使一大批新老顾客的流失。因此,开展网络营销是孝感市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

(四)加强孝感市中小企业基础实力离不开网络营销

一个企业想做好网络营销,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如开展网络营销需要企业每个成员勇于接受改革和挑战、需要一个能够促使信息及时有效沟通的环境、需要一个能够共同分享知识和技术的团队、需要一个能够随时灵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组织结构等必要条件,而具备这些要求,企业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但这种改革加强了孝感市中小企业基础信息、管理的实力,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

二、孝感市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价值分析

本文以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和中国中小企业孝感网上的孝感市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其中除去重复的网站,孝感市上网的中小企业有110家,其中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物流业、房地产业、进出口业各占0.9%,零售业占7.3%,食品医药业占12.7%,钢铁、汽车机械制造业占32.7%,化工能源开采业占16.4%,纺织服装业占11.8%,塑料制品占7.3%。

(一)利用网络营销广泛有效地企业产品信息

孝感市中小企业产品多属于标准化产品,如钢铁、机械、塑料制品等,这些产品只要在网上加以简单说明,就能使消费者掌握其属性、品质,最容易成为网络交易的对象。这也是很多B2B企业不愿投资自己建设网站,而借助于一些大型交易平台的原因,但是不论选择那种方式,一定要注重产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全面介绍,才能提升顾客信任度,建立企业产品网络品牌。

(二)利用网络营销构建企业产品成本优势

由于孝感市中小企业本身具备的资源紧缺、技术力量薄弱、难以开展规模化生产等缺点,因此,开展网络营销必须有效实施协同管理,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合作关系,构建有效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扩大企业合作各方的优势,以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满足顾客差异化的需求。

(三)利用网络营销提升企业创新的能力

孝感市中小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营销的核心思想,即利用各种营销手段、网络营销工具让顾客充分参与到企业各种活动中来,让顾客充分体验到被企业重视愉悦感,善于把顾客的意见转化为提高企业创新的知识动力源泉,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从根本上满足顾客的需求,改善企业的不良运作,激发企业实施创新,提高企业长久的生命力。

(四)利用网络营销规范第三类行业市场

根据翁智刚(2004)所做的行业聚类分析,孝感市中小企业大多数属于第三类行业,即属于B2B模式。目前,有很多纵向及横向信息平台为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便利,如中国农业网、中国化工网、阿里巴巴,也有地方性的纵向及横向信息平台,如湖北农业信息网、中国中小企业孝感网等。但是,有些地方信息平台还不够专业,信息也不够全面有效,政府应尽快引导网络营销市场,建设更为专业化的信息平台,为规范及发展孝感市行业集群信息化打下基础。

三、孝感市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现状分析

本文按照冯英健(2007)“自行实施网站诊断建议”的4个方面评估指标对这110家上网企业进行衡量,这4个指标分别是网站规划与网站栏目结构、网站内容及网站可信度、网站功能和服务、网站优化及运营。

(一)有站点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在这110家上网的孝感市中小企业中,有26家建设了自己的网站。首先按照首页pR值进行划分,其中无pR值资料或pR值为零的网站有6家;pR值

在pR值为零和无资料显示的6家网站中,基本没有符合上述4个方面评估指标的网站,其中“湖北保丽家具有限公司”、“爱普科斯电子(孝感)有限公司”、“大悟县瑞光纺织有限公司”的网站没有关于产品的任何信息,其网站在网络营销中的价值为零。

在pR值小于3的14家网站中,顾客所关心的信息基本上都可以在网站首页找到,网站提供了产品介绍和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但整个网站都使用一个网页

标题的占有10家,并且14家网站的meta标签时都不合理;这14家网站最大的缺点就是关于“客户服务”的工具及创意极为有限,工具仅限于电话、传真和e-mail,当涉及到“会员中心”、“客户论坛”、“留言板”等有关客户服务的内容时,不是点击后出现“乱码”或“链接无效”,就是不能够再返回到首页。

在pR大于等于3的6个网站中,与pR小于3的网站最大的区别就是当点击到“联系我们、客户投诉、留言板”等有关客户服务的栏目,不会出现“乱码”或“无效页面”,网站能够体现出产品展示、促销及顾客服务等基本的网络信息。其中客户服务做的比较好的网站是“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无站点网络营销的现状分析

由上述统计数字显示,孝感市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无站点网络营销,即借助已有的商业信息平台产品信息。经调查显示,其中很多中小企业普遍借助于如“慧聪网、阿里巴巴、华夏企业网、钱眼网、互盟服务网、环球资源内贸网、中华汽配网、中俄商贸网、中国农业在线、零距离商务网、中国商品网、网络114、神州黄页网、孝感农业网、湖北盐业网”等纵向或横向信息平台信息。但很多企业并没有登录企业详细的联系方式和产品信息,不注重信息的更新,有些4、5年前的信息至今仍没有做出任何的删改,更有甚者只是简单介绍了公司的概况,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或产品信息;另外,其中某些商业网站首页的pR值并不是很高,商气和名气也不是很大,一般企业登录信息的网页pR值为零。总之,孝感市中小企业对无站点网络营销了解还不充分,重视不足。

四、对孝感市中小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建议

(一)建设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规范网络营销市场

在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孝感市中小企业应及时抓住机遇,借助武汉市优秀企业的技术、人力等资源,尽快壮大自己的实力。

首先,由孝感市政府引导建设的“中国中小企业孝感网”有待进一步完善。该网站目的是为了满足孝感市中小企业信息需求,并规范信息市场。但该网站还存在很多缺陷,如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时,网站不够稳定;很多版块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量太少;网站定位依然是“只读”模式,一些很容易让顾客参与的版块,如“培训交流”,只有版主上传的几篇文章而已;顾客在该网站上只能做简单的查询,不能够做商品交易,并且有些企业只是做简单的介绍,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联系方式或产品的信息。作为孝感市中小企业集群信息建设对外的平台,如果没有任何的商业价值,就等于耗费资源。

其次,还须借助武汉市技术资源的力量,以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为主导,建立产业集群信息公共平台(aSp平台),为不同信息化水平的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定制,建设强大的数据仓库系统,构造符合现代商业信息模式的aSp框架平台。这种模式是站在产业集群的整体最优化和资源集成的角度考虑的,它能够使孝感市中小企业顺利获得协同及供应链管理等服务,缩短与核心企业的信息化差距,减少资金投入。

(二)提高企业自身信息化意识,奠定开展网络营销的基础

如何发展孝文化篇7

[关键词]大学生孝行调查与研究

一、研究源起

中国讲究孝道由来已久。古代的圣贤如尧、舜、禹、周公、孔孟等,没有一个不教人孝敬父母,没有一个不是亲自实践孝道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也常有表达对父母的爱戴、思念和赞颂孝行的文字。《说文》上说:“孝,善事父母者。”意思是:孝,就是要善待父母。而《孝经》上也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些无疑都是对孝道意义的最高诠释。中华文化发展至今,社会变迁,朝代更迭,人类进步,但是唯一不变的仍然是文化的精髓,思想的光辉,而孝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保证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源之所在。有了孝,则家庭和睦,上贤下孝;有了孝,则礼尚往来,笑语盈盈;有了孝,则学校稳定,师生融洽;有了孝,则社会如沐春风,温暖如家……可见,社会发展需要孝文化,现代文明需要孝道教育,民族兴旺需要孝行教育,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接班人,就更需要接受孝道文化熏陶,践行孝道思想。

何为真正的“孝”?孝”文化历数千年,提倡孝亲、敬老、尊老,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准则。“孝”之本就是以“仁义”为核心,而“孝”也成了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和知仁行义”的起点和归宿。而孝行即“孝观指导下的孝道行为,践行孝义,用实际行动行孝”,现代社会的孝行意义已经变得丰富而广泛了,主要包括用自己的实际行为表达孝顺父母、感恩学校、回报社会、振兴民族、热爱祖国的心意等。我们常讲“孝顺”,但是关于“孝”,我们作为大学生究竟知道多少呢?我们是不是也真正懂得孝的重要性?我们又应该怎么表达孝心呢?我们自己在道德品质上应达到哪些孝的要求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课题组走访了四川大学、西南财大、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始了历时一年的“大学生孝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这次问卷调查组总共发出了525份调查问卷,成功收回有效问卷473份,回收率为90.10%。下面表格显示为问卷内容及调查数据:

以上问题都是基于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孝观和孝行设计的,虽然调查结果还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其中的数据也反映出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孝行认识有局限性

中国从古至今,孝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社会制度,家庭结构,还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孝行是否重要?有没有必要提倡?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问到“你认为当代是否应当提倡尽孝道?”时,选择“很应该”的同学占92.8%。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在应该提倡孝道的观点上达成了一致。在问到“如果你认为我们应该尽孝道,那么原因是――”中,选“对父母的爱”占55.6%、“选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占42.9%,前两个选项都是发自内心的想法,这表明大学生对父母为他们的付出和奉献的关注,普遍都能对父母心存感恩,这样的结果是很有助于在大学校园形成倡孝感恩的道德风尚的。在选择“你最赞成的孝顺行为是――”中,选择“赡养照顾父母,尽儿女责任”、“尊重父母,爱父母”、“与父母多交流”分别占36.1%、34%、0.10%、显然大部分学生认为最大的孝顺就是让父母衣食有保障,心底尊重和爱父母;选“努力进步,让父母以自己为骄傲”的只占29.8%,显然,大学生眼里的孝顺行为还没能上升到让父母精神感到愉悦的程度。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进取心强的一个群体,他们有思想、有活力,看问题尖锐、敏感,但同时受阅历成长环境的影响,以致对孝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当然落实在孝行上就各有不同。从调查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对孝行的知晓程度较高,但对孝及孝行的具体含义和相关的知识了解的不够,在对待孝的态度上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占大部分,这部分同学认同在当代社会提倡孝行的观点,同时又有他们自身独特的见解。

(二)“自我中心观”让孝行缺失

在了解大学生对孝行的态度之后,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孝行状况究竟如何?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很好的行孝吗?

调查发现:(见表格)在问到“你会帮父母做家务吗?”中选“经常”的占64%、选“偶尔”占34.9%、选“从不”占1.1%。在问到“父母生病时,你主动关心照顾过他们吗?”中选“经常”占74%、选“偶尔”占25.6%、选“从不”占0.4%,可见,仍然有近30%的学生对父母的关心是很不到位的,也许太过于自我了。在问“你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你会选?”中,选“完全听从父母意见”占25.3%、选“与父母沟通商量”占71%、选“坚持自己意见”占3.7%,可见,许多学生都把尊重父母的意见,听从父母的建议作为孝敬的途径,也有少数学生表示从不听从父母建议。

在问“是否记得父母亲的生日”选项中父母的生日都记清楚的只占64.4%,问“父母的生日,你送过礼物吗?”中,选“经常送的”占37.2%、从没送过的占16.8%,可见,过生日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礼节对部分学生来说都淡忘了。在问“在外求学,你会主动打电话给父母吗?”中,“经常”占59.1%、“从不打电话与父母联系的”只占1.4%。在问“你常常跟父母谈心吗?”中,选“经常”的占44.6%、选“从不”占9.6%,虽然父母与子女之间谈心情况不能完全表现出孝行,但从这点我们发现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代沟,结果显然是存在的。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过于宠爱他们,也难免出现代沟。其实,跟父母多沟通本身就是让父母放心,替父母分忧的孝敬方式。在问“每年节日你会跟爸妈过吗?”中,选“每年都跟父母过”的占47.1%、选“从不和父母过”的只占0.5%,在问“以后你是否希望一直跟父母一起生活?”中,选“希望”的同学占69.3%、选“不希望”的占14.1%、选“从不考虑过”的占16.6%,显然大部分大学生以后还是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在问“父母养育了你,你觉得是否应该感恩父母?”中,选“很应该”的同学占88.8%。

可见,当代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总体趋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大学生大多能够听从父母意见,经常与父母沟通,关心孝敬父母,但还是存在一部分同学孝行观念薄弱的状况。有一些同学对父母漠不关心,生活上自理能力低下,凡是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去照顾别人,许多大学生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应当,而不知回报的心理,在调查中显示选“父母养育理所应当”仍占11%。有的大学生甚至还嫌弃自己的父母,对父母不够孝敬的事情时有发生,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孝行缺失的现状。这些可能都与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过于受到溺爱有关。另外,当代大学生认为孝行的主流表现应是照顾父母、尊敬长辈、好好学习等,关注点较多的在自己和家庭身上,还未能把孝推己及人,上升到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高度,这也是问题所在。

(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孝观有差别

我们把收集的调查问卷又分不同地区(主要是新疆,四川)、不同民族(少数民族和汉族)进行分析调查(问卷内容同前),结果如下:

在调查中问:“关于是否应当提倡孝道?”回答为“很应该”的四川学生占84%,新疆的占94.1%,在回答如何行孝的问题中(2―13题是关于行孝的题),四川和新疆大学生比,相对来说新疆地区的大学生行孝比较突出。在问:“毕业后是否想回家乡建设”中,四川和新疆地区的大学生比较,新疆地区的大学生想回新疆发展的比率较高,大部分“很想”,而四川的相对来说,选择的答案比率较低,可见,新疆学生的家乡回归意识要浓于非新疆学生,他们深受自己家庭观念和地区特点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表示要回去建设新疆,发展新疆,他们认为这也是爱家乡,爱民族的表现,也是孝观念的广义化。

按民族不同来分析调查数据时,我们发现,在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中关于“是否应当提倡尽孝道”回答为“很应该”的少数民族占94%,汉族占95.5%,同样是行孝的问题,少数民族比汉族大学生更为支持。对“在毕业后想不想回家乡建设”的问题,“想回家乡建设”的少数民族比汉族比率要高,他们认为回家乡建设本身就是贡献于家乡的良好方式,既是对家乡的热爱又能在父母身边不远行同时尽到孝心,一举两得。

综上,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学对孝行的看法以及行孝方式也不一致。我们分析,以四川为代表的高校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疼爱有加,有的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过强,很难感受到父母的含辛茹苦。而新疆地区情况却相反。

(四)高校孝行教育培养建议

1.开展感恩教育[1]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教育中学会对父母感恩、对家庭感恩、对学校感恩、对社会感恩。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

我们常说,“大孝”为国,“小孝"为家。“大孝”其实指的就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心与孝德是联系在一起的,是由对祖宗的敬拜、故乡土地的热恋、对父母的孝敬、对同胞的友爱而升华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的孝行得到提升,对国曰“忠”,对家曰“孝”,两者可以一脉相承。

3.节约教育

现代大学生有不少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躺在父母怀里衣食无忧的过活,如果能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从缩减自己生活费的开支着手,把钱用在刀刃上,教育他们节约用钱就是在减轻父母的辛劳,减少父母的压力,就是最现实的孝顺,最有意义的孝行,那么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自己挣钱的时候就对父母更懂得珍惜,更懂得体谅了。

4.开设孝德教育课程

虽然现在有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中有一定的孝德孝行教育知识讲解,但是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来说,还应在各高校开设专门的孝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从进校第一天起就接受系统的孝德孝行教育,认真阅读《礼记》、《孝经》、《论语》等国学经典,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近到学会关怀父母,远到热爱学校,报效祖国等。而且,对大学生的孝德教育应贯穿大学四年课程的始终,通过考核孝德理论知识、鼓励学生进行生存社会实践,撰写实践报告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孝德水平,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做人,以唤醒学生的尊重意识、感恩意识、独立自主意识为终极目标。

当然孝德孝行教育的培养还应从课内走向课外,在大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孝行活动,比如定期举办孝行教育讲座,播放孝德主题影片,开展孝德知识竞赛等,营造高校校园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孝观真正深入人心,让孝行无处不在。

三、结论

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有无“孝”意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孝心的表达形式即孝行的有无,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大学生孝德状况如何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孝德状况。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孝行实施除了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外,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则学生懂,学校不教,则学生迷茫。试问,一个连基本孝顺都不懂的学生,又怎能成为关心他人,关注学校,关怀祖国的栋梁之材呢?因此,表达孝心,应从孝行做起,实施孝行,又得从孝顺父母做起,孝顺父母,学校是最好的教育基地,因此,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随着大学生不孝事件的不断发生,针对部分大学生孝行缺失的现状,加强大学生孝德培养,提高大学生孝德水平,成为了改进当前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新的突破。

我们真诚希望,此次调查数据能引起更多大学生、高校教育者和整个社会的重视,让我们都一起为孝行的推广、孝文明的传播、社会和谐等关注不停,奋斗不止。

该论文为2012年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之创新训练项目成果,项目批准编号:X201210656054。

[参考文献]

[1]蒋长富《大学生孝德培育研究》,2009年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何发展孝文化篇8

【关键词】《论语》  孝道  现实意义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 孝的本质与核心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儒家学说的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论语》中共有十九处谈及孝,在开篇——《学而》中开门见山地明确了孝的本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悌应该是仁道的根本吧?”仁是孔子提倡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将孝看做是仁的根本,可见,若连孝都做不到,又谈何仁?孝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论语》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在家到出外再到社会实践,孔子将人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而父母和兄弟是人最先要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孝悌是为人的基础。当一个人身处社会,怎样才能被称为“士”?孔子与子贡有如下对话: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在论及士的标准时,孔子也是将孝悌作为基本准则。

        礼和仁是孔子学说两大核心。礼着重于对上古文化传统的继承,却又并不拘守礼制的某些形式而有所修正;仁主要是孔子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孝悌是仁的基本要求,孝的本质在于仁。仁是孔子孝道的本质,而孝的核心在于礼。《论语》中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孟孙问我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孔子认为人们在对父母尽孝时,无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要遵从礼节,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礼是孝的核心内容。

        二 如何尽孝

        围绕着“礼”这个核心,《论语》中有关于尽孝的行为准则的论述。

        孝而有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其实现在中国,虽然每个人都懂得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赡养父母不是简简单单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在赡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尊敬之心,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将赡养最后落在一个敬字上,是要求这种赡养发自内心,而不是表面繁荣。敬是子女发自内心深处对父母尊敬的情感。

        孝而诚心。回到开篇的“色难”,孝反映出子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情的一种回馈,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基础。将孝落实到行动上,孔子说和颜悦色最难。有劳累的事情晚辈先做;有精美的食品,长辈先用,这就是孝吗?恐怕还不够。 

对待父母要坚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很多父母虽然老有所养,但仍旧寂寞痛苦,因为活着毕竟不仅仅是吃饭穿衣,尤其是当父母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之时更是考验孝心的时刻,是和颜悦色、表情柔顺地侍奉父母还是满面怒气、怨声载道?有时精神上的赡养比物质上的赡养更为重要,要将二者兼顾,怪不得孔子也说孝的色难。

        劳而无怨。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先生说:“子女侍奉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委婉而谏,把自己的志意表达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产生怨恨。”从敬到无怨,当今有人认为这种“不违”、“不怨”为愚孝,并大加批判。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愤愤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 曾参说:“参罪大矣!”由此可见,孔子在这里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要求子女服从父母,但绝不是一味盲从,而要加以鉴别,当父母有不义、违礼的言行时,子女应尽力加以劝阻,愚孝不是真正的孝。

        孝而无忧。孝顺父母,必定不会让父母过于为自己担心。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位。”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其言下之意是不忧虑其他(更重大)的方面,而生病有时是不可抗的。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职场上打拼一天后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忘掉工作上的事情,尽力把愉悦高兴的表情挂在脸上,而不是烦躁郁闷、大吐苦水,让父母为你的心情好坏而操心。一句话,让父母省心就是最大的孝。

       三 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孝道虽是产生于我国宗法制度下,维护小农经济的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它在维系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仍有其应有的社会价值。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办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在此形势下,再倡孝道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首先,力行孝道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人是社会的主体,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调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提高个人修养。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是人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而孝是仁的根本和基础。人世最大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不忘本源,感恩报答是人生最基本的德行。孝是真诚无私的爱和至诚无伪的敬,把这对父母的爱和敬扩展开来就是博爱和广敬。“孝”是一切德行的前提,是良好修养的一种最佳体现,也是加强个人修养的最基本要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生活如何变迁,儿女对父母行孝都不会成为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然情感诉求。

        其次,倡导孝道有利于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社会的纽带,只要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尽管和谐家庭只表现为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程度,但是它体现的仍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和谐的家庭指各个家庭成员各尽自己的道德义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集中在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上。孝是家庭内部双向流动的爱,做父母的对子女足够的关心爱护,子女对父母要养、要敬。孝道强调孝敬、孝顺,时展至今,虽然对于孝顺中的“顺”,人们认为顺的前提是不应盲目顺从,但孝的基本内涵没有改变。孝而有敬、诚心尽孝、孝而无怨、让父母省心养老,这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稳固。当前家庭和谐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点。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不仅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的国力和国情所决定的,在国家的保障制度健全之前,老人的养老重担只能由子女扛起。在新时代重新强调孝道,对于维护好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家庭亲密和谐、温馨幸福。

        最后,倡导孝道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无论在任何社会,如果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关心、不赡养,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尊重与爱护,既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美德,更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倡导孝道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对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如何发展孝文化篇9

【关键词】《论语》孝道现实意义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儒家学说的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论语》中共有十九处谈及孝,在开篇——《学而》中开门见山地明确了孝的本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悌应该是仁道的根本吧?”仁是孔子提倡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将孝看做是仁的根本,可见,若连孝都做不到,又谈何仁?孝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论语》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在家到出外再到社会实践,孔子将人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而父母和兄弟是人最先要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孝悌是为人的基础。当一个人身处社会,怎样才能被称为“士”?孔子与子贡有如下对话: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在论及士的标准时,孔子也是将孝悌作为基本准则。

礼和仁是孔子学说两大核心。礼着重于对上古文化传统的继承,却又并不拘守礼制的某些形式而有所修正;仁主要是孔子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孝悌是仁的基本要求,孝的本质在于仁。仁是孔子孝道的本质,而孝的核心在于礼。《论语》中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孟孙问我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孔子认为人们在对父母尽孝时,无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要遵从礼节,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礼是孝的核心内容。

二如何尽孝

围绕着“礼”这个核心,《论语》中有关于尽孝的行为准则的论述。

孝而有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其实现在中国,虽然每个人都懂得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赡养父母不是简简单单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在赡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尊敬之心,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将赡养最后落在一个敬字上,是要求这种赡养发自内心,而不是表面繁荣。敬是子女发自内心深处对父母尊敬的情感。

孝而诚心。回到开篇的“色难”,孝反映出子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情的一种回馈,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基础。将孝落实到行动上,孔子说和颜悦色最难。有劳累的事情晚辈先做;有精美的食品,长辈先用,这就是孝吗?恐怕还不够。

对待父母要坚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很多父母虽然老有所养,但仍旧寂寞痛苦,因为活着毕竟不仅仅是吃饭穿衣,尤其是当父母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之时更是考验孝心的时刻,是和颜悦色、表情柔顺地侍奉父母还是满面怒气、怨声载道?有时精神上的赡养比物质上的赡养更为重要,要将二者兼顾,怪不得孔子也说孝的色难。

劳而无怨。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先生说:“子女侍奉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委婉而谏,把自己的志意表达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产生怨恨。”从敬到无怨,当今有人认为这种“不违”、“不怨”为愚孝,并大加批判。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愤愤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由此可见,孔子在这里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要求子女服从父母,但绝不是一味盲从,而要加以鉴别,当父母有不义、违礼的言行时,子女应尽力加以劝阻,愚孝不是真正的孝。

孝而无忧。孝顺父母,必定不会让父母过于为自己担心。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位。”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其言下之意是不忧虑其他(更重大)的方面,而生病有时是不可抗的。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职场上打拼一天后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忘掉工作上的事情,尽力把愉悦高兴的表情挂在脸上,而不是烦躁郁闷、大吐苦水,让父母为你的心情好坏而操心。一句话,让父母省心就是最大的孝。

三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孝道虽是产生于我国宗法制度下,维护小农经济的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它在维系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仍有其应有的社会价值。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办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在此形势下,再倡孝道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首先,力行孝道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人是社会的主体,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调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提高个人修养。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是人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而孝是仁的根本和基础。人世最大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不忘本源,感恩报答是人生最基本的德行。孝是真诚无私的爱和至诚无伪的敬,把这对父母的爱和敬扩展开来就是博爱和广敬。“孝”是一切德行的前提,是良好修养的一种最佳体现,也是加强个人修养的最基本要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生活如何变迁,儿女对父母行孝都不会成为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然情感诉求。

其次,倡导孝道有利于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社会的纽带,只要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尽管和谐家庭只表现为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程度,但是它体现的仍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和谐的家庭指各个家庭成员各尽自己的道德义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集中在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上。孝是家庭内部双向流动的爱,做父母的对子女足够的关心爱护,子女对父母要养、要敬。孝道强调孝敬、孝顺,时展至今,虽然对于孝顺中的“顺”,人们认为顺的前提是不应盲目顺从,但孝的基本内涵没有改变。孝而有敬、诚心尽孝、孝而无怨、让父母省心养老,这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稳固。当前家庭和谐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点。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不仅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的国力和国情所决定的,在国家的保障制度健全之前,老人的养老重担只能由子女扛起。在新时代重新强调孝道,对于维护好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家庭亲密和谐、温馨幸福。

最后,倡导孝道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无论在任何社会,如果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关心、不赡养,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尊重与爱护,既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美德,更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倡导孝道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对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如何发展孝文化篇10

[关键词]孝文化;弘扬;促进

探讨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就要说明孝文化的内涵,讨论中国孝文化的内涵,必须从儒家对孝文化的解读开始。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可见在夏商周时期孝文化已经有了开端。但三代时期缺少对孝文化内涵的讨论,而三代之后,儒家是促使孝文化成形的中坚力量,孔子及其门徒对孝文化的概括解释对中国孝文化的传播发展有着影响的深远。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孝经》是对孝文化最系统的论述,从中可以了解到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经》开宗明义的讲道: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育人的出发点。在《论语》中有子提到,仁的根本是孝悌。子张问怎么理解仁,孔子说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种行为就是仁。可见在儒家的理论中,孝是仁的根本,孝是五行的根本,通过这一逻辑的关系推理,儒家把孝文化就定义为做人的基本行为,有着人之为人的性质,这就是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经》除了对孝的内涵作了说明,还对其内容也有详细的讲解。首先概括地说孝有三个层次: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然后要以同样的德行侍奉君主,最终是为自己修身立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善事父母和忠事君主是最主要的内容。之后《孝经》中进步一详细论述社会各个阶层应该如何行孝,如何处理与父母和君王的关系,以及丧葬礼仪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孝文化系统。

孝文化中之所以以“善事父母”和“忠事君王”为主要内容,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且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孝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基本的劳动单位,所以稳定的家庭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家庭的稳定,农事劳作还要求家庭要有连续性和延续性,这种需求在儒家的孝文化中就有所反应,如孔子说过的:父亲去世以后,能在三年内依旧坚守父亲的德行就是孝顺。儒家的孝文化符合小农经济的需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来看,正是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孕育出孝文化,同时孝文化又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辩证关系不但体现在孝文化与小农经济上,也体现在孝文化与封建制度上。首先,封建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孝文化的传播,这点从《孝经》在秦以后的发展中可以体现出来。汉代除了在学术上独尊儒术,在政治制度上还施行孝廉制度,《孝经》不但是入学教材,还是考试科目,可谓处处都体现了以孝治国。在唐代,唐高宗曾经诏令《孝经》为上经;唐玄宗除了给《孝经》做注,还亲书《孝经》并刻于石,此石至今仍在西安的碑林之中。宋代的宋高宗亲自书写《孝经》赐予臣子,金、元、明三代统治阶级也积极倡导《孝经》的学习,清代的顺治皇帝亲自给《孝经》解注。封建统治阶级如此注重孝文化的传播,正是孝文化能促使家庭稳定,家庭稳定在家国一体的封建社会就意味着封建统治的稳定,而且孝文化中“忠事君主”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需求的。其次,儒家的孝文化解释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力起源。《孝经》首先提到孝是天经地义的行为,是每个人的基本行为,然后又“移孝作忠”,就把君权解释成父权的衍生,由此父权和君权都成了天经地义的产物。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孝文化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才使得孝文化能在中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成为融入我们民族血液的文化。

二、对孝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随着封建制度的固化,孝文化逐渐沦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也逐渐走向愚昧化。例如元代的《二十四孝》中有“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为了能赡养母亲,竞要杀死自己的儿子。这种违背人伦的事情都能以孝子之名作为让人们学习的榜样,如此之孝不可谓不愚。除了孝文化中的“善事父母”愚昧化,“忠事君主”更是被不断地强化。俗语中有“君教臣死,臣不的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愚忠愚孝展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绝对权力的追求,为此不惜完全曲解儒家孝文化中的内容。在《韩诗外传》卷八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曾子犯了错误,其父用棍子责打他,结果把曾子打昏在地。曾子自认为这么做是符合孝道的,但孔子对曾子的行为并不赞许。在《孝经》中也开宗明义的讲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遭到伤害,这是孝行为的基本要求。可见儒家的孝文化是很重视生命的,并不是封建统治阶级宣传的生死皆由君权、父权决定,对于孝文化中这些被封建化、愚昧化的内容我们要理性批判,同时去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关于孝文化中应被弘扬的内容,结合我们当下的时代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自珍自爱。孝文化中,除了刚才提到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子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以外,《礼记》中还提到:正真的孝子是不做危险的事情,不做危险的动作,不做辱没父母名誉的事情。可见孝文化中,自珍自爱是孝子的应具备的基本品格,懂得珍爱自己的人才会考虑父母的感受,才能为了父母做到谨言慎行。

(二)孝敬父母。孝文化中赡养父母是最基础的内容,怎样赡养才符合孝的标准,孔子在《论语》中给出答案。《论语》中有四段相连的话,分别是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问孔子什么是“孝”,从表面看孔子给出了四种回答,但四种回答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是尊敬父母更重要。物质上的满足不是孝的全部,还要从内心中孝敬父母,给父母以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符合孝的标准。

(三)忠诚友善。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孝文化中孝与忠是紧密联系的,尽管儒家的孝文化试图通过“移孝于忠”来混淆二者,但我们应该看清它们的本质区别:孝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始于原始社会,忠则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产生的社会观念。在当下弘扬孝文化,可以把“忠”单独于孝文化之外,封建社会的孝文化中,“忠”多是为了维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内容上自然是忠君多一些,结合我们现在的时代背景,“忠”应以忠诚、忠信等为内容。

三、孝文化的价值

中国的孝文化与小农经济有着辩证的关系,如今中国的小农经济早已瓦解,市场经济处在主导地位,平等、自由已经成为普遍的价值观,此时我们弘扬孝文化的价值可以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来讨论。

(一)为人之本。在儒家的孝文化中,孝行是其他行为的根本,是其他美好品德的基础,在当代依旧强调它的根本地位是出于两点原因。首先孝文化是感恩的文化。父母养育我们成人,我们赡养父母晚年,这不仅仅是老与幼作为人最脆弱的两个阶段都需要他人照顾,它反映出来的感恩的思想是有现实意义的。俗语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对利益社会最好的刻画,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趋利之风有增无减,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扭曲的价值观,单纯的情谊往来只发生在很小的范围。我们倡导孝文化,是从血缘之情中传达的感恩思想,来遏制社会上的拜金风潮。其次,强调孝行为的根本性是加强其道德上的约束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德作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道德的约束力对于建设法治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二)家庭和谐。从家庭层面讨论孝文化的价值也是从两个角度出发的。首先,孝文化主张“孝之以礼”。这里礼指的是不但在物质上满足父母,也要在精神上使父母得到满足。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经济发展需要自由的劳动力,导致空巢老人的问题早已被社会所关注,中央电视台专门制作公益广告来呼吁大家关爱空巢老人。我们弘扬孝文化就是呼吁人们不但要关心父母的物质需求,还重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其次,孝文化中体现了平等的价值观。孝文化倡导的长幼秩序与平等的价值观如果冲突,那么弘扬孝文化就可能导致家庭中出现冲突的价值观,孝文化也就难以保障家庭和谐。但是长幼有序与平等是不冲突的,孝文化的长幼有序一方面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是父母与子女的地位平等。从《孝经》谏诤章的论述可以体现这一点,曾子问:做儿子的听父亲的话,是不是就符合孝的要求了。孔子回答做父亲的有敢于仗义执言的儿子,才不会做不仁不义的事情,只知道听话不是孝子应该做的。可见孝文化中主张孝敬父母,但又反对唯命是从的愚孝,因此孝文化并不与时下的价值观相冲突,长幼有序的家庭秩序对于家庭的和谐是有促进意义的。

(三)社会发展。孝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孝文化之所以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它在个人和家庭中发挥的价值。首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环境稳定的基础,稳定的社会环境又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其次,孝文化构建的道德约束力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有促进作用,道德尽管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强制力具有以暴制暴的特点,而道德上的约束力则是促使人自我约束,相比较孝文化形成的道德约束力更人性化。最后,弘扬孝文化有助于构建家庭养老。我国已经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年龄在六十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的25.6%。如此庞大的养老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国家养老,会减缓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我们倡导孝文化,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来应对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