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十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17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

摘要:本文就针对二十一世纪是预防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的时代,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将成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把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及一些心理的各种的形态,情绪倾向等等,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当然,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01948)所定义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和谐的人际关系。

3.2当今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智力问题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3.2.2情绪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通过问卷发现:对分数的错误看法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2.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3.2.4人格问题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

3.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3.1攻击

心理学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3.3.2逆反心理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3.3.3不合群现象

主要原因是父母和祖辈的溺爱缺少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是一名高中生因为想偷看老师出卷的题目而去老师办公室,却被老师逮了个正着,于是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他一通,没想到,这学生想不开,竟然跳楼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导火线仅仅是因为一件偷看题目的小事,仅仅是因为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他这一行为,他便这样轻率而冲动的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网友在新闻后评价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经不起一点点挫折”,也有人说是老师的教育有问题,太过于严厉了,甚至还有人指出是中国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诸如此类。应该说,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却不够全面。这一现象真正反映的是我国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匮乏。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心理老师的配备,再到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相关仪器设备的购置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政策的保障等,无所不及,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教育背景下,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却被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被严重挤压,在“升学率”、“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社会、学校、家庭等关注的是他们的成绩、分数,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这种看不到的成绩,则很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唯有出现了极端事件,才有那么几个人惊呼:“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殊不知,在一开始,孩子的心理健康就缺失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父母所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现在的很多父母在社会急功近利、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特别重视子女的智力成绩,既所谓的分数。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以不计较,在父母眼里,成绩决定了这个孩子是否优秀,是否有前途,是否有一个好的未来。至于其他的什么道德品质、情商的发展,这些都是次要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很多的中国父母又特别溺爱孩子,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委屈,恨不得事事包办,孩子有什么需要千方百计的满足,让孩子不受任何的挫折、失败,在真空中成长。却不知,这种教育方法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成长历程,没有经历失败、挫折的磨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忍耐力、心理坚韧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没有作好迎接社会挑战的充分心理准备,一旦离开父母、家庭的庇护,踏入社会,便会变得手足无措,而当突遇发展中的困难、挫败时,心理平衡很容易打破,如果缺乏求助意识,或者缺乏社会支持,极易陷入心理危机当中,而采取极端行为。

2.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多年来,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的教育走入了一种功利主义的怪圈。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求知欲、不是从学习中得到求知的快乐,不是学而至用,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不再是启发学习者的自我完善,为实现人的真正价值而努力奋斗,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发现他的特长,保护他的天性,而学校教育把所有学习的目的聚焦在所谓的“成绩”“分数”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可以扭曲任何教育规律,不惜任何代价,可以任意挤占其他所谓与成绩、分数无关的活动。什么体育课、德育课、音乐、美术课在分数至上面前,都让位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即使有的学校开了这些课,也是走过场,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作秀而已。更别说还要开设什么心理健康课。当然,也有些学校例外,一个学期也有几堂“心理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做些游戏,玩的开心就行,至于是否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游戏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则不得而知。有些学校开通了心理咨询室,却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主要是让某些老师兼任。至于财力、物力、政策上的保障,则几乎没有。

3.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

虽然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要求学校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这样的政策往往是以思政教育的名目下发,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只是蜻蜓点水,只占很小的份量。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却难有保障。这导致各教育相关单位在执行政策时,马虎了事,更别说是重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不是同一件事物,尽管可能有一部分相通的地方,但所遵守的教育规律、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却大相径庭,因此,不能以思政教育去代替、掩盖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父母应加强学习,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念

父母应该意识到:科学的教育方法应该是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和体魄,然后才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所学应有所用。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充分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并加以合理引导。而不是出于功利、竞争的角度,在教育中过于片面的强调分数、成绩的重要性,并把这作为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父母更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技能对孩子的成长才是终身受用的。在教育孩子中应树立一种理念:不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在挫败、与困难做斗争中成长,这样获得的经验教训才是宝贵的,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诸多益处。父母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不是仅凭想当然、凭个人主观经验去教育孩子,而应该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孩子成长及教育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对话,通过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2.学校应明确方向,切实重视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从孩子上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孩子成长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谓巨大。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分数教育的迷途中走出来,真正把培养身心健康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孩子作为自身的历史任务和责任,不再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才算是明确了教育方向。在平时的教育中,切实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真正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给心理健康教育有保障,认真而有实效地把心理健康教育风风火火的开展起来,而不再让学生对心理健康保持一种神秘感,甚至是恐惧感,给这些在青春期风暴中成长的少年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政府应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支持,并对政策的落实予以监督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篇3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现达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颇具攻击性,会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心理卫生,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会造成学生心情忧郁、情绪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

三、如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法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篇4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校外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之需要,也是丰富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条途径,更可以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的补充。

在2010年年底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讲到,“教育部准备从明年开始,效仿日本、韩国,建设大型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他说,那里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存实践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校外教育的应有之意。

近两年来,山西长治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主阵地作用,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尝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在青少年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家长亲职教育及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辅导室建设指导和心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及方法

1.面向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欧美及台湾地区早有发展,近几年在我国大陆地区不少学校开展了研究和实践。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就是基于人的生命规律,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实现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肖川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

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再次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我们最成功的实践是开展“生命如花绽放”青少年心智成长团体辅导。辅导依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技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目标,借助体验式游戏、拓展训练等辅导形式,实现青少年团体意识和团体价值感培养、接纳和欣赏自己、珍爱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目标。辅导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分为“结缘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规划生命和感恩生命”五个主题单元,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护蛋行动”“种植幸运草”“我的墓志铭”等生命实践活动更是给学生带来深深触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积极推广引自台湾的生活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认为,生命的问题一旦发生,会作用于不同的方面,包括人与自己的关系出现问题,如自我价值偏差,人与人的关系会不协调,人与生活环境有冲突,人不能以宏观的角度看待生命整体的问题,陷入钻牛角尖的状态,引发心理问题。所以,中小学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以天、人、物、我四个面向为课程主题结构,设计出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大教学主题,同时配合儿童认知心理发展阶段,有次序、有系统地设计相关联的课程,同时借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绘本及游戏等实施教学。这样的课程设计,应和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切近儿童实际生活,循序渐进,亲切自然,效果显著。为此,我们通过培训教师、推广教材等方式积极引荐生活素质教育课程,目前,已有几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心理活动课中实践该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面向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因此,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的行为,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的内容。

为此我们面向家长,通过公益讲座形式,积极传授亲职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绘本阅读,悦读阅美”讲座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借助绘本故事,教授家长亲子阅读的理念和技巧,提升家长和孩子的阅读品味,同时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沟通的一条好途径;“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则教授家长亲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长联谊会、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理念和技术,满足家长自我发展的需求。

3.面向教师,开展心育培训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育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

为此,我们首先组建了“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沙龙”,沙龙吸收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参加,通过系统学习,帮助教师们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学校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等专题培训。

此外,我们还面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公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公益讲座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体教师,通过“让幸福现身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幸福生活”等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追求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掌握自我减压的方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创造幸福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一种是面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借助“班级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师生沟通的艺术和技巧”等讲座,传授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技巧,帮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对师生沟通中的常见困难,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管理技能和水平等。

4.面向学校,开展活动和调查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体德育工作提供依据,提出建议。”

为此,我们联合广大中小学,先后开展了“中小学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调查研究,翔实地掌握了我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此外,我们还策划了“5·25暨‘我爱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方案”,倡议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和教师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三、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1.面向儿童,开展心理援助

面向特殊需求儿童,如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或离异家庭儿童等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是我们活动中心今后要面向社会实施的一项公益服务。我们将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及时排除障碍,走出困境。

2.面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生命教育理念刚刚走入学校,生活素质教育课程也处在尝试阶段,今后,我们将团结我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依据我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写适合我区的生命教育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找到一条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辅导为主的科学心育之路。

3.面向家长,开展绘本阅读

绘本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专业人士和家长的认同。今后,中心将提供绘本资源,运用“绘本阅读+亲子共读+心理辅导”模式,为儿童提供绘本阅读服务的同时,宣传亲子共读理念,同时通过绘本表演、心理剧、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理念与技术,在提高儿童阅读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途径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

(一)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兼具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封闭性,他们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这种封闭性是由青少年的自我成熟感和独立意识所导致的。另外,青少年往往认为与成人尤其是父母无法难以沟通,因而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易地吐露给他们,这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封闭的程度,这使得青少年变得孤僻,感到孤独。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又具有开放性,他们又渴望与人交流、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把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是渴望同同龄人交往。

(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也在逐渐形成,这使得青少年总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总认为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得成熟,总认为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并完成事情。他们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认为应该被社会和成年人平等对待,需要成年人给予他们信任、尊重和肯定。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的阅历不够丰富,在经济上仍需要依靠父母,在遇到复杂情况和面对重大抉择时,他们仍然会选择依赖父母。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学习压力及应试教育机制,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确实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社会上的金钱万能论等消极观念从心理基础上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信念缺失而导致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网络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善恶性质,但是网络上不断地充斥着黄色暴力等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他们处于青少年这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所影响。

(二)家庭因素

小孩自呱呱坠地,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因此父母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多数的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并且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孩子的分数看得过分重要,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品德素质教育;有的父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就足够,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的父母或其家庭成员本身的品德修养差或行为不检点,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的由于父母离异,青少年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这就很难为其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利途径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其教学方法主要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根据需要,既可以开展个别咨询也可以开展团体咨询。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形式可采取心理测验、问卷调查、信件、网络、电话、广播、讲座、讨论、黑板报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转介,推荐其向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

[2]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3]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3).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研究问题的界定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可被称作“心理卫生”或是“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包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可以自我疏导内心的情绪,是否可以经受得住打击等。经研究人员表明,美术教育可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从教育方面讲,美术教育具有表达、传递、陶冶的功能,这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孔子的礼乐并重以及西方的净化心灵等观点。

美术创作由点、线、面、空间、色彩等视觉要素构成,美术作品除了带给人美感的享受,还可陶冶情操,起到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美术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美术素质的活动。通过美术教育,青少年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愉悦的心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获得自信,树立价值观。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它既具有教育功能,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功能。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是意识问题行为,其大多发生在儿童身上。其次是人格缺陷,青少年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卑、自闭、偏执、敏感、自我、多疑等问题,与他人经常发生摩擦,自控力意识薄弱。最后是心理障碍,在学生身上体现为考试综合征和学校班级适应症等。常见的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等。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所长王树茂指出,在青少年中,部分学生存在着攀比的现象,比谁有钱,谁的家庭背景好。青少年经常会有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方向,更有不少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约束言行,缺乏责任感,性情孤僻、情感脆弱。

以上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诊断和解决,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品性和人格上的障碍,甚至会出现人格、抑郁、犯罪等问题。

三、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于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日益强烈的自尊心使自己有了主见。他们过于强调自我感受,唯我独尊,在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交流中经常没有耐心,性情暴躁,更不愿意接受善意的批评和帮助。

2.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

当前我国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子女,子女经常会出现孤独感,久而久之会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烦心事,心中的烦闷无法排解,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状态。

3.升学压力和繁重的功课

升学上激烈的竞争、家长的期望等因素使青少年产生心理上的负担,学校的测验、考试也会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可以与学生进行交心的谈话,在交谈中获得重要信息。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调整学生的心态。

2.用爱心感化学生

教师只有把热情倾注到学生的心中,师生之间才会产生信任和尊重,学生才会听取教师的意见,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3.用实现理想的愿望增强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

青少年的心理挫折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与他人相处不融洽。学生成绩不理想,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心理会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用实现理想的迫切愿望激励学生,告诫学生实现理想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4.应用心理艺术治疗

治疗不仅仅是肉体上病痛的治疗,还包括思想、心理、精神上的治疗。艺g治疗的早期研究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依据。之后他的追随者荣格指出,画出我们内心所视的和画出我们眼前所见的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根据临床经验,荣格相信绘画作为表达潜意识的工具要比语言更为直接,其是对精神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表明,艺术活动具有治愈心灵的作用。因此,学校与家庭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治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主观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7-0007-04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心理和教育工作者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心理问题与疾病的事后干预与治疗上,然而对青少年积极行为的研究显示,只关注心理问题的事后干预的做法对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更有效的做法是,在心理问题发生和发展之前先行培养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这种力量使人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并可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几率,也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表现,其中主观生活质量正属于我们要努力发展的这类心理力量之一。对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主观生活质量与他们的不良行为间呈显著负相关,青少年低水平的主观生活质量与物质滥用、暴力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1-2],初中生主观生活质量能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3],和主观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4]。可见,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必要关注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

一、概念的提出

关于生活质量的早期研究非常强调生活的各项客观指标,如收入水平、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等,而现在研究者日益关注生活质量的各种主观指标。有观点认为,生活质量是“源于一个人对自己整体生活的当前体验而产生的主观的幸福感受”[5]。Frisch[6]给主观生活质量如此定义,“aperson’ssubjectiveevaluationofthedegreetowhichhisorhermostimportantneeds,goals,andwisheshavebeenfulfilled”(主观生活质量指的是个人对重要的需求、目标、愿望实现程度的主观评估)。主观生活质量可以是对各个生活领域的全面评估,也可以是对某一特定生活领域的评估。不难看出,主观生活质量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评价,与个人的认知密切相关。

二、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

当前研究者们对成人的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成果丰富,对于青少年的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数量和程度远远不及对成人的研究,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可把关于青少年的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大致分为两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显示,性别、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不会显著影响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而青少年自身的人格特征与他们的主观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相关。Hubner[7]研究发现,与3~13岁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相关最密切的是儿童的自尊感、内在控制感和外倾性。Fogle,Huebner和Laughlin[8]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焦虑特质、神经质倾向等气质特征与主观生活质量水平呈现显著负相关。王胜兴,徐海波和李好兰[9]对少年儿童社交焦虑水平与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社交焦虑少年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较差。杨颖,鲁小周和罗思亮[10]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证实,学业成绩对留守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

同时也有部分研究者试图探索与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相关的认知因素,其中ash和Huebner[11]发现青少年的归因方式是消极事件作用于主观生活质量的中介因素,具体来说,青少年在生活中经常经历消极事件会使其对生活的控制感减弱,倾向于将生活事件进行外控归因,进而主观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Fogle,Huebner和Laughlin[12]对气质和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体验到的自我社会效能感在外倾性与主观生活质量中起到中介作用。

(二)外部因素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居住环境、背景文化、生活事件等因素与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相关显著。如Homel和Burns[13]的早期研究发现,住在住宅区的儿童比邻商业区或工业区居住的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稍高。Sam[14]开展的一项针对背景文化结构影响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显示,生活于单一民族环境中的青少年比生活于多民族杂居环境中的青少年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另外,ash和Huebner[15]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主观生活质量与其生活中积极和消极事件的出现频率相关。Fogle,Huebner和Laughlin[16]进一步指出,生活中的积极事件相较于生活中的消极事件能更大地影响青少年的主观生活质量。

家庭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来自父母的支持、父母的婚姻状态、父母关系等,都能影响青少年的主观生活质量。Huebner[17]的研究表明尽管良好的同伴关系与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呈显著相关,但他们的主观生活质量与亲子关系的相关程度更高。Dew与Huebner[18]也发现,父母间的关系比他们自己的外貌和他们对学业的自我评价更能影响他们的主观生活质量。Leung和Leung[19]的跨文化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力。周琴,刘晓瑛和宋媛[20]对苏州市某社区8~10岁外来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外来儿童的家庭关系对其主观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胡华,张波和陈云华[21]在研究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家庭关系对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青少年的主观生活质量也与他们的校园经历相关。如Huebner,Funk和Gilman[22]发现,青少年低水平的主观生活质量与他们对学校与教师的消极态度显著相关。Baker[23]的研究显示,对老师与学校怀有积极态度的学生更能体验到较高的主观生活质量并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期许行为。Baker[23]研究证明,青少年较高的主观生活质量水平与其参与课外活动(如体育运动、俱乐部活动等)的程度相关。胡华,张均华、梁剑玲[21]研究指出,校园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主观生活质量中总体满意度、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有显著影响。

三、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对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给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启示,主观生活质量不仅是种结果变量,它也可以作为外部环境与青少年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而发生作用,因此,不断促进学生主观生活质量既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预防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对心理评估方式的启示

学校传统的心理评估重在对心理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如使用SCL-90量表进行评估),对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为学校心理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视角,学校心理工作者应考虑对学生自身积极力量与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的评估,其中就包括对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测量。对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日常测量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信息,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量表作为筛选工具,对处于危机边缘的青少年能起到识别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在各类学习问题(如辍学)与健康问题(如抑郁、自杀、呼吸道感染)出现前,个体的主观生活质量都会有所下降。显然,主观生活质量量表可作为一种快速诊断工具。因此,对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评估不仅能在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的预防工作方面发挥作用,而且也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提供方向。

(二)对心理干预策略的启示

学校心理和教育工作者以改青少年人格特质为目标的长期干预是比较困难的,旨在提高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干预策略更切实有效,这种心理干预可采取综合的方法,应体现出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学校,学校心理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短期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的消极认知(如外控归因方式、低社会自我效能等),进而改变他们对人生的消极评价。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校内集体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让学生的个人努力对干预过程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家庭的支持对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若能对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则会让干预过程更完整,对学生家长的培训首先是为了帮助家长认识到他们对学生心理健康潜在的影响力,然后帮助他们发展家庭对学生的支持性力量。

(三)对学校环境建设的启示

虽然主观生活质量是一种个人体验,但对它的研究已清楚地显示出生态因素的作用,可见,要改变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水平和行为不仅要改变学生个人也要改造周围环境。学生若对学校和教师持有积极评价则更能体验到较高的主观生活质量,而且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期许行为,那种只关注改变个体自身而忽视改造周围环境的干预过程明显是有欠缺的,因此学校心理和教育工作者如能更多关注学生对校园环境的体验将有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学校应以提高学生主观生活质量为着眼点,建设积极校园环境,如积极开展绿色校园建设、组织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举办各种校园公益活动等,以增加学生在学校中经历各种积极事件、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水平是有帮助的。

四、结束语

目前国内关于青少年的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仍未全面展开,已有研究也大都限于特殊儿童(如多动症儿童、留守儿童、社交恐惧症儿童等)群体,且数量不多,国外关于青少年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虽不及成人研究,但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青少年高水平的主观生活质量能预测更多的适应行为,与适应功能相关的各种变量与青少年的主观生活质量相关。但是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都只是以一次性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变量间彼此相关的方向尚不清晰,需要更多的设计严格的纵向研究对这些问题加以解释。不断促进学生主观生活质量既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预防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有效手段之一。学校心理与教育工作者们应从当前研究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当中自觉应用研究成果,对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必要的补充与改革,最终为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ZulligKJ,ValoisRF,HuebnereS,oeltmannJe,DranewJ.Relationshipbetweenperceivedlifesatisfactionandadolescentsubstanceabuse[J].JournalofadolescentHealth,2001,29:279-288.

[2]陶芳标,黄锟,高铭.合肥地区吸烟行为与主观生活质量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132-136.

[3]熊燕,姚树娇.普通中学初三学生主观生活质量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校医,2004,12:505-507.

[4]刘雪珍.农村寄宿小学生主观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研究――基于环江县4所农村小学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6:67-70.

[5]苗元江,汪静莹,苗心.正念与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7):16-19.

[6]FrischmB.improvingmentalandphysicalhealthcarethroughqualityoflifetherapyandassessment.ine.DienerandD.R.Rahtz(eds.).advancesinqualityoflifetheoryandresearch,Dordrecht,netherlands:Kluweracademicpress,2000.

[7]HuebnereS.Correlatesoflifesatisfactioninchildren[J].SchoolpsychologyQuarterly,1991,6(2):103-111.

[8]FogleLm,HuebnereS,LaughlinJe.therelation-shipbetweentemperamentandlifesatisfactioninearlyadolescence:Cognitiveandbehavioralmediationmodels[J].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2002,3:373-392.

[9]王胜兴,徐海波,李好兰.少年儿童社交焦虑水平与主观生活质量及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临床工程师杂志,2010,3:301-305.

[10]杨颖,鲁小周,罗思亮.留守儿童主观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集美大学学报,2016,9:23-26.

[11]ashC,HuebnereS.environmentaleventsandlifesatisfactionreportsofadolescents:atestofcognitivemediation[J].Schoolpsychologyinternational,2001,22:320-336.

[12]FogleLm,HuebnereS,LaughlinJe.therelationshipbetweentemperamentandlifesatisfactioninearlyadolescence:Cognitiveandbehavioralmediationmodels[J].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2002,3:373-392.

[13]HomelR,Burnsa.environmentalqualityandthewell-beingofchildren.SocialindicatorsResearch,1989,21:133-158.

[14]SamDL.predictinglifesatisfactionamongadolescentsfromimmigrantfamiliesinnorway[J].ethnicity&Health,1998,3:5-18.

[15]ashC,HuebnereS.environmentaleventsandlifesatisfactionreportsofadolescents:atestofcognitivemediation[J].Schoolpsychologyinternational,2001,22:320-336.

[16]FogleLm,HuebnereS,LaughlinJe.therelation-shipbetweentemperamentandlifesatisfactioninearlyadolescence:Cognitiveandbehavioralmediationmodels[J].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2002,3:373-392.

[17]HuebnereS.Correlatesoflifesatisfactioninchildren[J].SchoolpsychologyQuarterly,1991,6(2):103-111.

[18]Dewt,HuebnereS.adolescents’perceivedqualityoflife:anexploratoryinvestigation.JournalofSchoolpsychology,1994,33:185-199.

[19]LeungJp,LeungK.Lifesatisfaction,self-concept,andrelationshipwithparentsinadolescence[J].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1992,21:653-665.

[20]周琴,⑾瑛,宋媛.苏州市某社区8-10岁外来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9,9:7-9.

[21]张均华,梁剑玲.初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及问卷编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8):465-472.

[22]HuebnereS,FunkBa,GilmanR.Cross-sectionalandlongitudinalpsycho-socialcorrelatesofadolescentlifesatisfactionreports[J].CanadianJournalofSchoolpsychology,2000,16:53-64.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综述

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载体,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今后一生的发展。

一、我国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释梦、自由联想技术等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就被介绍到中国。一些使用行为疗法原理分析心理障碍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心理学家丁瓒还在多地建立了心理诊所。随后由于多种原因,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一度中断,直到8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才重新开始。而我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也始于这段时期。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所有的核心期刊数据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发现,最早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83年,2000年以前的文献仅有68篇,2000-2010年发表的文献有1214篇,2011-2016年4月有805篇文献。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之理论基础研究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教育学视角。学者们多是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出发,分析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余毅震等通过对调查测量结果的分析,指出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何晓燕等提出不良的亲子关系,尤其是频繁的亲子冲突不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甚至出现行为。谭亚菲则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认为父母干预子女行为的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呈正相关。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心理学视角。就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心理学基础而言,学者们大多做了许多微观的研究。张璐等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角度,指出父母应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使孩子更好地发展亲社会行为。

纵观已有的理论基础研究,多是基于教育学与心理学层面,其他相关理论基础缺乏。因此,研究者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促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理论研究的深入,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实施策略研究

(1)父母是改变的主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其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要改变不良教养方式,并以身作则。

(2)学校与社会教育所做的尝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单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付出,不如联合学校与社会一起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效果来得快。很多学者提出要尝试课程改革,如运用阅读疗法、绘画疗法、写作疗法等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理论概括不足

总体来讲,经验介绍居多,理论探讨较少。已有的研究多停留在教育学层面上,多是“浅谈”“浅析”。引进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究性的少。

2.忽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

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父母抚养家庭子女与祖辈抚养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在表现形式、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具有其独特价值。

3.轻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机制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构筑完善的家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则是其中的基础工程。家长的个人素养参差不齐,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有效引导,开展科学、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改进

abstractHighschoolisanimportantstageofdevelopmentinlife,psychologistscallthisstage"psychologicalcrisisperiod".inthisspecialstage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willencounteravarietyofpsychologicalconfusion,ifnottimelypsychologicalcounseling,willaffectthephysicalandmentaldevelopmentofstudentsandtheformationofsoundpersonality.intherapiddevelopmentoftheinformationage,sincethemediahasbecomeatoolofcommunicationiscloselyrelatedwithpeople'sdailylife,soinordertoadapttotheneedsofnationalqualityeducation,physicalandmentaldevelopmentofyoungpeople'sneedsandtheneedsoftimesdevelopment,mentalhealtheducationshouldbecombinedwithfromthemediatobeimproved.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都在不断增大,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由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限制颇多,致使其发展缓慢且效果不佳。近些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让移动终端得到了普及,以微信、微博、网站论坛为代表的自媒体应用简化了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数亿用户实行信息传播活动的新兴宠儿。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1自媒体的涵义

关于自媒体的定义,至今还仍有许多争议,“自媒体”最早由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可分为三个阶段:web1.0即传统媒体或旧媒体,例如电视、广播等;web2.0指新媒体包含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和新闻门户网站等;web3.0指现在的自媒体,即以微博、微信、网络论坛为代表的可以实现用户贡献内容的媒介。

2初中生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曾明确提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叫做“心理危机时期”。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初中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影响到其今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锦州市多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了解到,虽然有的学校对于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并存纸质档案,却不能很好地进行跟踪再调查;部分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相应的心理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n程,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学校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找到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3时展的需要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还不平衡,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学校中心理健康咨询室设施配置不足,心理健康教师能力不足,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咨询。甚至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室,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寻求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媒体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针对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一个预调查进行了初步了解。调查方式是对锦州市几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共130份,收回11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8%。问卷共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二是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况;三是对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通过调查,在被试的初中生中73%的学生存在着各自的困扰,有的同学会选择通过跑步或者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排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不排解压力,顺其自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用智能设备上网的同学更是达到了测试人数的98%。对于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仅有0.8%的同学表示不是很支持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而78%的同学表示不同程度的支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匿名咨询的效果。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授课范围与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活动课程或者融合课程来接受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在固定的时空内以书本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来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所以授课范围有限且传授知识的速度缓慢,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是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故无法根据自身心理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致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范围与授课内容受到局限。

3.2师资方面的匮乏

以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依然处于匮乏阶段,许多中小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教师。而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某些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也令人堪忧,甚至不乏是兼职教师。不仅如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中,一个咨询师每次只能接待一个来访者,以此来看,要想满足全体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就变得极其困难。

3.3社会偏见

很多学校都设有一间布置得非常温馨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暖色的墙壁,舒服的座椅或者沙发,专业书籍、鲜花一应俱全。一些学校还专门购置了沙盘等测试的工具,与教室相比较,更显安静舒适。然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认为,心里有秘密,但是没法说。老师不能懂,也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探索是有一定偏见的,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无论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还是在社会心理咨询室中,都不敢或者不愿意暴露自己,害怕受到他人的排挤与质疑。学生们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那么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得到排解,如此往复便会使问题扩大化。

4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4.1方便灵活,形式新颖

现如今,网络是青少年接触、认识、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必要途径,而自媒体更使得青少年能够方便快捷地融入信息社会。通过自媒体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能动性,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掌控学习进度。这样的变通,不仅可以让那些由于某些原因而没能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方便快捷地接受教育,也可以使教育更具灵活性。

4.2形象温暖,立场中立

青少年时期正是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如今的青少年拥有更多,同时也背负更多,繁杂的世界,快节奏的步伐,高速流动的信息,充满压力的竞争,使得青少年时期既充满生机又充满困惑与彷徨,然而这许多心理困扰,不少学生既不愿意让身边的同学知晓,也没有勇气向家长倾诉,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烦恼的角色。利用现在的移动自媒体平台,学校可以设立一个QQ群,群内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让同学们可以在QQ群中通过匿名的方式向老师求得帮助;也可建立QQ群小组,组内成员互帮互助;或者学校可以事先申请几个公用QQ账号,如果学生产生情绪问题可以自行登录此QQ账号向老师寻求帮助。由于学生拿著自己的手机或者独自坐在电脑前,与他人产生了距离,会产生安全感,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可以真实地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减少了传统心理咨询中的阻抗问题的发生几率,使心理咨询得以顺利进行。

4.3顺应时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也就是说通过现在的网络自媒体可以适当缓解当下师资贫乏的问题,现有许多专业化水平高的微信公众号和心理辅导网站可以供大家学习。微信公众号有:北京大学心理中心,简里里,你好妈,nLp青少年儿童心理教育第一人,时代心理timeSminD,心里有术,心理测试,壹心理等等。这些公众号会定期推送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文章或心理测试,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家长、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的小文章。有的还提供在线咨询、电话倾诉等服务。然而经过调查得知,除了一些心理相关工作者会关注这一类的公众号之外,少有家长会关注这类消息。这说明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有了,却未形成良好的体系,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受益。所以,要想使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还需要建立一套具体可行的学校系统,才可以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聂智.论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D].中南大学,2013.

[2]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丛立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1-34.

[5]郭静静.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

[6]张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中学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