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14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篇1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毕业人数逐年递增,直接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供不应求。行之有效地开拓大学生创业之路开始成为我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更加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方式。结合翻转课堂在“广谱式”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法,厘清创新、创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推动年轻人认识创业本质,调整年轻人创业动力,提升年轻人创业能力,更加希望在本研究基础上能够对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翻转课堂;广谱式;创业教育;就业压力现阶段,我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并积极与企业之间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建立各种类型的创业孵化基地。但是,一些独立院校在开设相关课程的过程中受到师资等条件的影响,造成学生对创业类型的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对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足,甚至会阻碍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相关数据显示,兴趣对认知过程能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之中的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能力不强。单纯采用传递知识的方式无法令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更加会降低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训练在校阶段的学生形成创业品质以及创新思维方式,掌握创业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学习创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之中掌握实践经验,获得实践能力。学生应当成为信息的探寻者,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对有用信息进行筛选与整理,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创业的过程中还应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只有在良好环境之中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一、翻转课堂模式分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探究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移动终端方式进行学习,并将传统课堂纳入到移动课堂之中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1.翻转课堂的基本内涵翻转课堂也可以被称为是反转课堂。从本质上看就是教师从课堂之中的主角身份转变为导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直接指导以及建议学生的混合模式[1]。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自我学习的机会,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同时能够获得个性化的教学发展,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这种理念的产生最早是在美国,属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全新教学模式。从2007年开始,美国的教学学者开始使用屏幕捕捉的方式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在课堂之中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讲解。2.教学模式分析翻转课堂同样属于一种教学模式,作为当前阶段大多数学校都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模式,其主要是指教师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并根据重点内容形成教学视频,通过网络途径观看视频能够极大程度上节省时间,提升效率[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够结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探究问题的能力。此外,因为教师制作的视频时间相对较短,同样会在5—7分钟时间内将教学内容讲述完成。因此,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欲望。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翻转课堂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学生形成及时反馈,能够促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学生则能够通过观察视频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记录,并能够想出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促使教师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参与到小组学习之中,教师与学生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更多的互动。而互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锻炼。3.信息技术及活动学习信息技术以及活动学习属于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创设形成的重要杠杆。因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利用信息平成,信息技术活动以及学习互动都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个性化的环境,因此能够对形成创新性的学习文化提供帮助。随着当前阶段新概念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以及课程之间相互融合愈加密切,因此形成的教学设计也开始出现。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材重点内容,设计形成精品教学资源,例如通过微课、精品课程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此阶段,学生则可以进行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可以进行资源上的共享,充分发挥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教师以及学生方面的双向发展,例如pBL等教学方法的使用。除此之外,通过翻转模式教师能够对不同学科以及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包括市场营销、会计等。学生在问题的作用下能够进行自我探究,并积极参与课程互动。需要注意的是翻转课堂模式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时效性特点,这种时效性也应当与学生实践效果有效相连。学校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倡导利用教育资源,辅助学生完成不同阶段的学习。除了通过借助网络教室进行学习之外,相关虚拟企业平台的搭建同样十分重要。例如通过借助eRp沙盘虚拟课程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企业的了解程度,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关于创业过程中应当必备的条件与影响因素。促使学生能够对企业生产与制造、销售与管理等形成理性认知,真正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综合素养[3]。二、广谱式结构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广谱式创业方式通过与专业教育之间形成深度融合,则为学生的创业素养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更加是广义创业教育与创业技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表现,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岗位立业以及事业拓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引导学生实现创办企业,发展创意的能力提升。因此,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建设:1.发展创业教育模型通过构建广谱式结构模型,将不同类型以及水平的高校纳入到内容框架之中。针对教育对象,广谱式的创业教育模型强调对所有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因为学生的水平与层次存在差异性,能力与综合素质也明显不同,高校以及专业在教育中应当充分考虑相关因素,不能够忽视培养的综合性。构建“广谱式”创业系统需要结合相关理论以及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深度探究关于我国当前高校教育之中的创新与创业元素问题[4]。不断培养学生形成创新与创业精神,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等的融合。构建符合高校教育中专业需要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中的管理长效机制。2.不断完善创业发展观基于“广谱式”思维不断深化我国专业教育发展的改革。首先从知识体系角度出发,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够排斥知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而是应当坚决依靠知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两个方面。这是因为创业教育需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够脱离知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两者独自发展。人所具有的创造性有别于某一项技能,更加不能像普通技能一样进行传授,而是需要通过科学知识以及人文知识之间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最终形成。专业教育属于是创业技能实现的重要前提,要想能够在本层面中开展更加深入性的创业教育,就应当明确教育发展的主题方向。创新与创业教育系统的根本应当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学生创业的基本定位应当实现个人的综合发展,将创新与创业发展观以及整个过程作为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最终以全新的创业发展观念作为指导,并进一步探究实现专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路径。3.完善差异化的教育方案通过利用“广谱式”教育方法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的培养水平。基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创业教育属于当前与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一种教学培养模式,从本质上看其属于将创业教育理念以及相关核心内容融合到教育工作中的过程。因此,创业教育一方面不能够完全依靠高校,但也不是简单在当前课程基础上增设几门课程。针对一门专业的教育无法培养充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创业教育需要一所高校动用综合资源,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实现[5]。为此,创业教育应当是在教育教学改革基础上实现的一种教育质量的总体升级,并因此形成培养经济时代的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工程。实施广谱式教育模式之后也需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特性,不能够忽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导。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及岗位差异具有普遍性,这就需要能够对创业能力内涵以及基本素养等加以界定,同时也能基于此形成综合测评与有效分类。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需要以“岗位、社会技能,道德素养以及自我意识”等要素作为支撑,并因此形成创业能力综合量表,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具有差异性的教育指导方针。三、广谱式创业教育框架建设及基本内容基于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当前国情的分析,综合教育方针以及教育对象的多元特点,针对广谱式创业教育所具有的深刻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是以人的自由获得全面发展为前提的教育。需要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大创业观,充分实现全覆盖性的与差异性的教育。这也是采取广谱式教育模式体系的重要定位。因此,确立起来的教育体系以及实践活动才能够有章可循。1.价值体系分析首先应当充分明确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及主要价值取向。其中的关键是应当如何看待创业教育,如果对其进行更加精准的认知与定位。某学者曾阐述,创业教育属于比较深层次的教育体制,不是枝节而是根本。创业教育应当是实现其他教育的基础,将创业教育视为总体性的以及根本性的教学改革内容,并应当认可其在实现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发展之中的重要性地位。另有黄伯云先生提出,创业教育一方面属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或者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在教育功能上的进一步完善与定位,具有全面性以及结构性。上述的科学认知都产生于创业教育价值,以及针对其理论的高度认知,更加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历史需要。结合这样的认识高度,就可以从四个侧面充分构建创业教育的价值体系。首先,准确界定关于“广谱式”模式的内涵,并形成“大创业观”的基本思路。其次,应当理清国际环境中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典型案例与模式,针对特定目标,从多角度出发探究广谱式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以及实践基础。再次,教育以个人自由与发展为前提,对话中国式广谱式创业教育的构建。最后,深度分析创业教育的具体实现方式。2.课程教学体系分析课程建设属于创业教育系统之中的关键与核心,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培养目标所实现的程度,并是创业教育面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社会价值的表现。一些学者强调,现阶段创业教育开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已经不是如何对这个方面进行范围上的拓展,而是如何推进现有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并更进一步创新与完善课程品质。通过对“广谱式”创业教育的建设进行分析可以知道,目前比较重要的是科学建构这个课程内容。首先,构建具有多层次性以及多维立体的功能模块。结合对国内外成功创业教育课程经验的考察,分析经典研究理论,并借鉴研究成果,具体探究构建专业学习、通识课程、隔热体验以及创业试验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框架模型。其次,通过进行案例分析,对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哈佛商学院管理案例库之中的标准化建设以及应用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园区、高校以及学生创业典型进行案例研究,结合创业精神、机会把握、能力提升与资源协调等,建立不同的构建标准,并因此探究应用模型的内容。再次,需要通过与社会需求以及教育发展规律之间相一致,科学设定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高校之中进行人才培养,需要相关体系构建能够满足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总目标。3.实践教育体系分析创业教育开展中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相结合,彼此互动,保持联系,因此表现出更加突出的实践性特点。一些研究者指出,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被认为“创业教育与相关教育形式”之间存在显著区别。通过探究创业教育实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相关研究者认为,基于创业教育实践开展,形成的“机会”学习模式,与其他类型学习方式之间彼此融合,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创业学习应当是一种经验积累的学习过程,并应当能够在利益关系对象的处理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错误与反思之中获得经验[6]。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针对创业能力结构开展深入性探究。依据能力构成情况,确定多维度的功能与作用。第二,开展实践教育平台建设,并从就业市场、园区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分析。第三,创业实践教育活动的研究。第四,不断对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角度进行研究。4.运行体系的分析创业教育属于十分典型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因此,在有效运行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将视野放在更加宽广的方面,综合政府、社会以及学校等三个方面的资源,并形成具有广谱式特点的教育保障。第一,应当对教育环境构建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有助于提升大学阶段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问题。重新梳理创业构建环境的实现途径。第二,对创业教育组织与管理相关机制内容进行探究。对创业教育理念以及内容等融入到专业教学主渠道的制度以及载体之中,形成与核心课程之间相互融合的具体方法。除此之外,也应当加强创业教育过程中师资队伍方面的研究。四、总结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高校实现这一创新目标的重要课题。因此,高校应当明白开展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培训,而是在不断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创业者。不断提升高就业质量,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的竞争能力以及影响力。总之,应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之中发展传统教育方式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并使两者之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融合创业准备仿真平台,以及岗位模拟以及创业管理实战对抗平台等,最终能够实现基于基础知识内容的综合渠道的发展。参考文献:[1]莫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84):175.[2]王亮成,石博,王迎胜.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2.[3]李斌.信息化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尝试[G]//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8.[4]王莹.翻转课堂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6(8):89—90+102.[5]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6]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9).作者:余求根鲁曼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话语对应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4-01

0.引言

思想政治的话语逻辑各项常规属性,尤其是各种边缘性理念的提出和使用,不但是我国当代时代特点背景下被赋予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要求,而且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最本质的属性表现与哲学思维系统的组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围的学术研究和属性话语的对应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建设与实践教育探索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大众化实践意义明显。

1.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围的三维趋度学术发展

1.1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围的话语向度理念

向度其实就是向量,是和向量这一数学概念相一致的哲学范围内的数学名词,也就是事物的具体发展方向和实际的发展程度。所以,向度的理念和向量、适量都是来源于数学中的一个哲学话语区间。这个话语范围内,也同语言学角度下的哲学话语范围相适应。这表示话语向度就是哲学维度下的话语范围内方向发展,指的是其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发展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下话语范围的话语向度,不但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发展,同时也表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发展中的同向型原则[1]。

在遭遇到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意识冲击下,马克思的中国片化话语回答和应对话语发展的研究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其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视线下的话语向度发展作深刻揭示,并且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说事话语中的话语困境,进而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说事话语与文化话语的一种全新发展形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观和方法论。其实可以这样认为,展开此项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唯一渠道。

1.2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围内的三维趋度学术发展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的话语范围,在其三维趋度的发展空间中,具体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事业下的常规属性、边缘属性以及非常规属性等各种话语范围。有三个较小的维度发展方向,依次为以下几种:

1.2.1形而下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中的形而下方式思想其实就是实践应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中的话语范围形而下趋度发展,其实就是思想教育哲学属性中的话语应用范围。同时其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形而下的各种研究应用,简单的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体系构建的原因。

1.2.2形而上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理念中的形而上方式其实就是理论抽象思维方式,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中的话语范围形而上,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范围中的思维使用在话语研究理论中的抽象词语研究方向[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围中的形而下和形而上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哲学关系,同时其形而上也指导形而下的发展。

1.2.3创新维度

哲学范围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存有属性话语和非属性话语两种概念的差别,这些用于不但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下的具体应用,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的空间发展。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关系下的话语创新发展

2.1积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思维模式下的对应关系的创新建设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应的关系属于一种立体的空间,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中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其表示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的对应话语创新研究平台的建设,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将话语当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主要的研究平台、区间和载体。使用哲学思维模式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对的关系话语作为一般的研究宗旨,积极的展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观念相对应的话语研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的话语创新研究载体的建设,就能找寻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关系中各项研究主体、时间与空间等。

2.2构建哲学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应关系和研究立体空间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对应的关系和研究的立体维度与时间维度理念,详细的说其实就是用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性属性的话语对应关系和研究为基本出发点所组成的话语观点群与观念系统的空间,或者可以表述成用时间和历史环境的发展变化而组成的非常规性的话语属性空间[3]。

2.3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系统下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话语体系

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教育全新体系,其实就是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理念下与之对应的各种关系话语教育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对应的关系体系。其充分表示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体系,也是促进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大众职能。

3.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应的各种关系区间一旦建立,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对人类物质世界有认知或者反馈,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科技含量与人生的哲学思想内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体系全新建立方向的时代性标志。

参考文献:

[1]李宪伦,梁小延,覃萍.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常规属性、边缘属性与哲学思维构建――步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9,07(14):8-12.

[2]梁小延,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边缘属性与非常规属性话语的应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9,09(12):1-4.

[3]黄超,李宪伦,冯振萍.哲学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词与话语还原关系探究与运用[J].广西社会科学.2010,05(13):135-138.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篇3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教育部直属高校高校校办企业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乃至国家经济增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期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的管理者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提高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创造更好的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绩效的评价主要是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或者托宾Q值进行描述。但是我国目前高校校办企业的性质一般为非上市公司,所以公司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价格的形式进行表述,而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综合的考虑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因此,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

2.解释变量。本文将从如下方面衡量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具体评价指标为年度研发费用投入额、承担政府相关部门的科研项目经费、研发人员数量,研究开发能力具体评价指标为研发费用资本化率、年开发新产品数;创新生产能力具体评价指标为科技成果总量;创新产出能力具体评价指标为授权专利数。

3.控制变量。本文研究的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创新能力,不同企业由于成立时间不同、所处区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企业的资产规模、成立时间和所处区域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其中,资产规模以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为标准;公司成立时间以现研究时间抵减企业成立时间为标准;本文为更好分析不同区域的影响,将全国划分为7个区域进行分析。

(二)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假设

1.创新投入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假设提出。

H1a:年度研发费用投入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1b:承担政府相关部门的科研项目经费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1c:研发人员数量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研究开发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假设提出。

H2a:研发费用资本化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2b:年开发新产品数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3.创新生产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假设提出。

H3a:科技成果总量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4.创新产出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假设提出。

H4a:年授权专利数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以上的变量选取和假设提出的过程,给出研究的模型。为更好地反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水平的影响,本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Yi=α0+α1Xi1+α2Xi2+α3Xi3+α4Xi4+α5Xi5+α6Xi6+α7Xi7+εi

其中,Yi代表第个企业绩效即净资产收益率,Xi1代表第i个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数,Xi2代表第i个企业承担政府相关部门的经费,Xi3代表第i个企业研发人员数量,Xi4代表第i个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率,Xi5代表第i个企业年开发新产品数,Xi6代表第i个企业科技成果总量,Xi7代表第i个企业授权专利数;ε代表的是系数项、为随机误差项。

(三)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1.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数据部分来源于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本次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200份,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删除了部分异常值存在的企业以及存在缺失值的企业共13家,有效47家;部分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公司财务报表。本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2.描述性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的校办企业在绩效水平、研发费用资本化率等方面的差异较小,反映出校办企业目前绩效水平的发展步调基本一致,但是在研发费用支出、承担政府相关部门的经费、研发人员数量等创新指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即说明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同。

3.实证结果分析。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发现:1)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对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反映出我国目前研发支出效率不高的现状;2)企业承担政府相关部门的经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反映目前我国政府经费管理和发放制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3)研发人员的数量可以显著的影响企业绩效水平,可以通过直接的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进而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4)研发费用资本化率对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性,这说明我国企业中存在不合理的研发费用支出,导致企业绩效水平的下降;5)企业研发新产品数对企业绩效水品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可能与不同企业新产品的性质、计数规则有关系;6)企业科技成果总量对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企业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绩效水平;7)企业授权专利数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与我国部分企业盲目追求专利授权有关,而不注重专利的实质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4.研究结论。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政府相关部分的经费支出不能够显著的影响企业绩效水平,说明企业在运用政府经费的过程中未能合理的运用,因此,政府经费管理部门在发放经费的过程中应当对接受企业项目的合理性和发展性进行综合的分析;研发人员数量的多少可以显著的影响企业绩效水平,说明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研发人员数量越多可以促进绩效水平的提升。二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率与绩效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因此,企业应当不断的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而将实验室的成果产业化成社会生产力,进而形成企业的最终绩效水平;三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的授权专利数量对绩效水平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企业拥有的授权专利数量越多,越不利于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收,邹增明,刘端.技术创新能力生命周期与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72-78.

[2]任远,吕永波,刘建生,陈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评价与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05:110-117.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篇4

【关键词】生物学科教育价值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112-02

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就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1.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篇5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篇6

[关键词]本体论;大学本体;资源分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1-0025-03

大学本体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根本,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本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层面,对于“高深知识”“学术”“大学文化”的表述也较为抽象,对何为大学本体并未达成共识。本体论(ontology)有“是论”、“存在论”等多种译称,是西方关于“存在”的学说,是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受功利浮躁的价值观影响,人们对大学价值的认识在发生着变化,大学在发展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从探究大学本体这一问题切入,探讨大学本体是什么进而转向研究大学本体构成要素是什么,通过对大学本体要素内涵的阐释,探索大学内部资源分类。本研究有助于决策大学内部资源配置的总体方向,也有助于解释大学内部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一、大学本体的内涵及属性

“本体”在中文语境中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的主体或自身,事物的来源或根源。人们在探求存在物的“本”和“根”,研究某一现象、观察某一事物时总要去问它的“本体”是什么?本体论实际上包含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事实,讨论“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是承诺,即理论或学说许诺了什么东西存在的问题。那么大学本体是什么?目前总的研究认为,大学是人与人之间围绕高深知识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场所。实质上大学本体也是一种理解,它是与人的目的和需要相联系的,本体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于人们对其所做的解释是否合理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只要人与人围绕着高深知识在机构中发生交互作用,大学就永远是大学,不会因为机构、理念、设备、地理位置或管理制度的更新而变成其他。从大学的发展历史看,大学存在依据和存在方式受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影响在不断变化,但大学始终是以人为根本、以人和高深知识发生关系为存在基础的;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机构,不论中世纪乃至更早,它都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大学培养的人应是社会有用之人、文化人或社会精英;在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上,从有独立的教育机构以来,政教从来不分家,国家通过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教育目标等,对大学等教育机构进行管控,大学也承担着文化发展及国家赋予的责任。

本体论在对本体属性作描述时,涉及一个常规的问题即本体和现象,而本体和现象可以理解为事物不同的属性。本文认为大学本体属性分三个层次:一是实体属性。在大学中,学生、教师、课程、专业和学科是构成大学本体的五个基本要素,而任何一所大学都必然包含这五个要素,这些要素是基于大学组织之中可感知的“实在”的存在,具有实体属性。而实体属性是大学本体的第一属性,其他属性依附于其上;二是学术属性,学术属性是大学本质属性,也是大学特有的属性;三是文化属性,文化属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但不是大学特有的属性,属于大学的功能性范畴。大学虽然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业,但专业教育实际上与文化素质教育是相互渗透、贯通和融合的,专业教育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学术和文化属性是依附于大学本体所展现出的一种本质属性,大学一旦产生,其文化属性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消失或转移。由于学术和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产物,难以割裂,本文将大学的文化属性和学术属性通称为大学文化,或者说大学文化彰显着学术和文化的特性。

二、大学本体构成要素及内涵

本体论承诺是一种通过“物与词”的对应关系,来寻找事物根源和本质联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能够让持不同分类方法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得到共性的结论,但对事物的认知可能由于分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6]我们对大学本体作以下假设:

(一)高深知识存在关系的人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不论何种类型的大学,其始终是围绕学生和教师而建立的,学生和教师是大学中最重要、最具活力和不可分割的一对要素,也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根本。在大学中,教师既是文化和知识的传递者、生产者,也是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的生命载体,是大学之灵魂。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进入大学通常是其求知欲望和发展的内在和外在的需要,学生与教师围绕着高深知识发生关联。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和初步的研究,涉及的内容也是高深知识。一个好的大学能否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关键在教师,而教师存在的价值在于学生。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篇7

1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

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动手能力较弱,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要求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的需要[1]。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研作风,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2]。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创办于20世纪70年代初,依据教学大纲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形成了稳定有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一实践性教学体系由教学实验、实习、工程训练和社会实践4个模块组成。教学实验包括公共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和综合实验;实习包括工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训练包括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包括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创新性活动等。整个实践性教学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这一体系的实施为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验和实践教学未能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优化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3];综合实验开出率不高;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建设和开发校外实习基地有较大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原实践性教学体系基础上,对一些环节进行了调整与创新,以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

针对实践性教学各个环节的特点和要求,为发挥实践性教学在优秀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加强了实验室建设。目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经拥有热、冷加工实验室,高精度轧制实验室,金相实验室,材料性能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总面积达280m2,实验仪器设备总计60多台套,总价值150余万元。其中有130冷轧机、动态应变采集仪、德国莱卡金相显微镜、电子万能试验机等10万元以上的大型实验及检测设备10台套。实验室集金属材料热加工教学、检测、分析、技术咨询和科研服务为一体,初步成为了具有冶金行业特色的集热、冷加工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室。根据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制定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该院多年积累的实践性教学经验,按照学生能力逐渐形成、专业知识不断深化、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规律,在实践性教学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1加强“三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实验模块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并获得实验研究方法训练的基本模块。主要包括一般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教学环节。这一模块是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中最基础的部分[4]。对于这一模块的实验课,应当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试验方式。如大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实验,一般作为验证理论、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一种手段,基本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专业课程的实验方面,精心选择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增加“三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类型,减少验证性实验。比如对金属塑性变形与轧制理论这门课,开设的实验包括:前滑值的确定,各工艺参数对轧制力的综合影响,最大轧入角、宽展和摩擦系数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轧制力、轧机刚度系数测定等,这些都采取“三性实验”。同时,对于该专业开设的材料成型工程学、塑性变形数值模拟、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轧钢工艺学(板带、管、型、线)、有色金属加工学、压力加工设备、轧制测试技术等专业课程,为了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将计算机应用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将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模拟引入到教学中。

2.2利用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校内工程实践基地是整个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校内工程实践基地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金工实习、综合实验、综合实训、轧钢工艺学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校内工程实践基地的实践性教学具有教学过程容易控制、教学成本低、实习效果易于保证等优点。因此,该院充分利用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进基地学习。以金工实习课程为例,根据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大纲要求,教师给出工件使用条件,要求学生根据实习环境提供的材料和设备,制订工艺方案,并实际操作进行结果检测和分析,最后交出设计作品,写出实习报告。整个金工实习过程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实习老师手把手地指导,有时聘请工厂技术人员带队完成。在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典型工件进行工艺质量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再比如,该院在轧钢工艺学课程设计中,通过选题(真题真做)和过程监控,提高了学生面向本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学生工程实践及科研能力

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以新建的材料成型与性能检测实验室为依托,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采用“产学研”结合模式,直接为实践教学服务,把本学科前沿或从科研转化而来的实验及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中,使实践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操作上,可由老师结合科研项目某一环节和学生接触的专业课程,提出试验目的,由学生就试验材料、试验设备、试验方案和试验结果分析整个过程进行设计和操作,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目前,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高精度轧制技术为研究基础带动的教学研究方向包括:高精度轧制技术研究、冷热带钢连轧机、小型材连轧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控轧控冷线的设计和热带、冷带钢连轧机组板形控制技术;冷轧、热轧、中厚板表面质量在线检测成套技术与设备;轧制工艺过程及设备的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及软件;钢材品种开发和性能优化技术;多辊机架可逆式冷轧带钢机组成套技术与设备;轧钢新工艺、新技术和轧钢自动化技术培训,先进轧制过程数字模拟及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将上述科研内容融入本方向的实践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将通过对生产过程仿真设计和CaD设计引入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在科研开发和生产活动中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上岗操作能力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就是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炼铁、炼钢、轧钢理论和工艺,并以此为基础,到生产现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炼铁、炼钢、轧钢工艺的基本工艺方法。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让学生亲临生产现场,甚至要让学生亲自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了解钢铁冶金企业的整体生产流程,熟悉转炉、电炉炼钢,炉外精炼及连续铸钢生产的主要设备和工艺流程,重点掌握轧钢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生产原料准备、加热、轧制、冷却、热处理、精整等工序),全面了解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因此,带领学生到生产企业实习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甚至可以说这个环节的成败关系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因为,这是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是对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通过这个环节还能实现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6]。而要使这个环节顺利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关键。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企业更多地考虑其经济效益,而不愿意接收在校学生实习;而另一方面,企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零距离上岗。这使得生产实习中生产与教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高校在实践性教学方面面临以下问题:第一,学校的实习经费不足;第二,出于上述市场经济下企业大都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同时企业出于对安全生产及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考虑,不管是独资企业还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大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因此,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困难重重。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以校企双方在长期合作中结下的深厚感情为纽带,以高校为企业提供生产服务以及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为保证,建立和开拓了较稳固的实习基地[5]。包括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水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韶关富洋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成为了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的实践性教学基地。为学校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创造了条件。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内涵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遵循教育规律,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通过内化和外化,培养和塑造符合该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及其开展的一系列与思想政治形成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①

根据此定义,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鲜明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最重要的内涵。它最集中、最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这个定义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思想政治方面”等都明确宣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其政治功能是十分明显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的根本区别。②

第二,明确的目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政治目标和政治任务。在这个定义中,“有目的地”、“培养和塑造符合该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等都明确表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属性。③这种目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人的能动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从而主动地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二是反映了社会发展需要和人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根据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要求而提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方向、体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为实现其目标服务。

第三,丰富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内容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整体的文化发展环境,而只有在整体的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去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往往在整体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检验。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属性时,使其表现为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当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文化属性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文化具有传承性,政治文化等等的传承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遵循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在这个定义中,“遵循教育规律”、“通过内化和外化”、“培养和塑造”等都明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是被教育者,就有主客体关系、有效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就有教育规律、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者队伍等问题。

第五,社会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人是具体的人,实践着的人,人思想的产生、变化,其基础和根源是人所处的客观实际和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人的思想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条件,进行空洞、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行理论指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达到理论原则与人们言行相统一的效果,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人们思想政治方面的各种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2.1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内涵和特征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采用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指教育者为创造新的教育方法以解决其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主动进行的一种具有探索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的特征是:首先,方法创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方法创新是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既根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又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任何脱离实践的“创新”都是不可能的。其次,方法创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者所面临的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为了用更有效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再次,方法创新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即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的用以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是否具有合规律性,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才具有普遍的意义。第四,方法创新的成果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教育主体基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或实践所进行的创造、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④

2.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思路来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不能等同,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首先,从社会性质上考虑。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著的现实性和目的性,为现实的政治服务。这个政治的社会属性是社会主义,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为它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其次,从文化资源上考虑。作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资源上缺乏历史的积累,属于白手起家。善于从其他学科的知识积累中获得取知识资源,善于借鉴这些知识资源来发展自己,这是一条高效率的发展思路。马克思主义知识资源博大精深,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彻底的无私的学问,它可以避免科学的肤浅和庸俗。再次,从研究方法论上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要以正确的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科学的方法论,它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进行正确的研究。第四,从研究队伍上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要有一支稳定的队伍,这支队伍首先要解决生存,要有职业的依托。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队伍,有着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教育训练,理论教学活动是他们基本的生存状态,日常处于思维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队伍和骨干,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生力军。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方法创新能否取得成效,不仅取决于方法创新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而且还取决于方法创新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环境对方法创新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3.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探索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欲使此种活动取得成效,只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探索活动离开正确思想理论的指引,就可能使探索活动迷失方向,乃至走向歧途,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因为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对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发展规律,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必须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必须坚持认识来源实践同时又接受实践检验的观点、必须坚持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观点、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等等。总结以往我们在方法探索中的成功或失败,无不与我们坚持什么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使方法创新活动始终沿着比较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3.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注意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所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社会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活动能够得到社会各方的普遍认同、理解和支持的一种环境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活动之所以需要有利的社会环境,主要因为:第一,方法创新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项新方法的诞生可能会给不同的人群带来各种不同影响,如果人们对新方法给予普遍理解和支持,那么,新方法就可能得以顺利应用并在应用中得到检验;如果人们不予理解和支持,新方法的应用和检验就无法得以正常进行。第二,方法创新可能需要政策支持和财力投入,如果支持到位新方法就会得以顺利实施,反之,则可能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社会大环境的营造,既需要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参与,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作出努力:第一,努力作好自己所担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做出成效,使人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结合实践努力钻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寻新的历史时期行之有效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理论上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出科学的论证,在实践中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积极的应用;使人们感觉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确实具有理论魅力和积极成效。第三,积极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所具有的意义,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理论研究成果及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会对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环境氛围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3.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历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任何方法创新都无从谈起。实践证明,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都是由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尽管有些方法开始时可能还很粗糙,甚至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然而,所有这些都是新方法产生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无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理论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还是从事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工作者,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必须从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素材,任何脱离实践、想走捷径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能奏效的。

从认识论上讲,概括和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有一个如何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问题。这是因为,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对方法的认识,只是认识到了方法的某些属性和某些外部的联系,还缺少对方法的全部属性以及方法与方法之间、方法内部各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认识。只有当对方法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可能真正认识方法的本质,才可能从理论上阐明方法的内在机理及外在特点,才可能真正揭示方法与人的思想形成规律,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3.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具有勇于实践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在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一可遵循的道路就是深入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进行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固守以往的经验。只有根据实践的需要确立工作方针,只有根据实践提供的可能确立方法,我们对方法的探索才会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景艳.活化社区文化资源优化学校德育环境[J].科技咨询导报,2007.

②谙詹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扩展和质的界定[J].思想教育研究,2004.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篇9

关键词:农学研究生;创业风险;创业教育;就业报告

农学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学科门类之一,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颁布),农学学科门类下设8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科研机构)农学专业毕业研究生为18000余人(本文将农学学科门类下全部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统称为农学研究生);这些毕业生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行业创新的重要生力军。本文以教育部直属涉农研究生培养高校为对象,通过对这些高校正式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试图对农学研究生创业情况开展初步研究。

一、数据来源

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颁布)中农学学科专业列表,从中选取开设农学一级学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共计12所(不含个别开设农学研究生二级学科或专业方向的高校)。在这些高校中,以农学学科专业为基础或主体的高等农业院校有6所,并多以农学一级学科设置多个农科专业院系,农学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含有一个及以上培养研究生的农学一级或二级学科专业的高校有6所,这些高校多是综合性大学,因为院校合并的原因设置有数量不多的农科院系,招收农学研究生数量相对较少。这12所高校全部为211高校,其中985院校为6所,有8所建有研究生院(见表1)。根据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这12所高校基本上包揽了农学一级学科评估得分排名的前3名(见表2)。因此,可以说这些高校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农学研究生培养的最高水平。根据2015年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上述12所高校2015年农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含博士、硕士)达到6900余人(见表3)。通过进一步查阅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以发现,这些高校均正式公布了本校农学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从各校情况来看,农学研究生就业率相对略高于研究生整体就业率。

二、农学研究生创业基本情况

从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12所高校对于学生创业情况均有所介绍,但详略不一。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介绍了毕业生创业的基本做法,但没有学生创业的具体数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给出了情况介绍,但没有分层次、分专业的数据。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报告中列出了本科生、研究生创业的具体数据。从参与创业学生人数来看,浙江大学参与创业的学生比例最高,其中研究生创业人数为37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0.65%;本科生46人,占全校毕业本科生总数的0.88%。其次为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创业人数20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0.39%;本科生8人,占全校毕业本科生总数的0.24%。再次为华中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有5名研究生创业,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0.29%;22名本科生创业,占毕业本科生总数的0.51%。南京农业大学分别有3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创业,均占毕业生总数的0.1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述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人数少,占毕业生总数比例相对偏小;本科生自主创业比例要略高于研究生。具体到农学研究生,华中农业大学有3人、上海交通大学有2人、南京农业大学有1人自主创业,占本校毕业研究生比例更低。从研究生创办企业情况来看,研究生选择创业项目和创办企业与其所学专业及高校所在地域的关联性都很高,同时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在2015年3月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受这一国家战略吸引,研究生创业的普遍趋势是围绕互联网开展,或者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企业和模式。如根据浙江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该校学生创业企业以互联网型企业为主。就各校农学研究生创业而言,各高校明确的有6个农学研究生•21•第5期创业项目。其中,华中农业大学有3名毕业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畜牧行业创业,2人开展土鸡养殖,1人开展水产养殖;上海交通大学的2名农学研究生,依托学科和科研优势,着眼于大城市绿化、美化需求,创办了2家城市绿化工程公司,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南京农业大学园艺专业2015届硕士毕业生王储,成立南京青藤农业科技公司,创业事迹得到部级媒体《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

三、农学研究生创业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大,研究生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而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就业就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必要选择。尽管国家层面对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完善,社会对于创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创业比例还很低。签约就业仍然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刘红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目前研究生创业表现为创业总数少、科技创业比例低、创业经验不足[1]。农学研究生的情况亦是如此。综合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参与者以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所创办企业也多属于互联网、餐饮类项目;参与创业的农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要远低于上述专业,毕业生创业涉及农业行业的项目更少。农学研究生创业主要受到农业行业创业风险大、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起步晚和农学研究生专业性强三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一)从创业市场角度来看,创业过程的不可控因素多

农业行业创业需求资金量大、风险大,投资见效慢,回报周期长,这是制约研究生进入农业行业创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和支持发展现代农业,但进入现代农业领域的投资需求大、资金缺口也大。这种大额资金是刚毕业就开展创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所无力承担的,限制了毕业生进入农业行业创业的意愿和信心。以2015年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在各省和各高校推荐参加全国金奖大赛的100组项目中,仅有8组农业相关创业项目;在最后获得金奖的30组项目中,没有真正的农业行业创业项目,仅有武汉大学的“卫星大数据农业遥感分析平台”项目属于农业行业相关创业项目(数据来源于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外公布资料)。另外,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在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列出的28家毕业生创办公司中,信息类公司达到13家,其次为广告传媒类4家。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多以资金需求量压力小、投资见效快的信息、教育、广告等项目为代表,农业项目并不受到毕业生和创业资金的热衷。

(二)从高校创业教育角度来看,创业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创业教育理念,还是创业教育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的层次都需要提高。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源于世界创业教育潮流的启示和国内高校扩招后就业压力增加的现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创业教育的浪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界定为使毕业生成为“求职者”和“新的工作岗位创造者”。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在1999年1月我国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正式将创业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和现实驱动下,创业教育才逐渐在我国高校兴起。自2010年5月以来,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但是从创业教育的效果有待考察。徐小洲等研究指出,目前大学生创业率与成功率都不理想,这与高校创业教育有效性低、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不畅、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创业环境薄弱等因素有关[2]。目前,各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本科生,大多数高校都是以本科生为主体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缺乏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赵大伟研究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研究生创业教育普及面窄、受限于现有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育理论框架、校企实质性合作不紧密等[3]。

(三)从农学研究生自身角度来看,创业动机不强

我国高校农学研究生培养仍然以掌握农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研究生课程设计上以专业知识课程为主,培养环节以农学专业学术活动为主,培养过程以科研实验为主,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占据了研究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这从客观上限制了研究生创业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另外,从研究生主体来讲,基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的知识教育,研究生在社会上被推崇为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研究生从主观上更希望在学成后从事具有知识创造与管理属性的高等教育岗位和专门技术性岗位类别的工作,而对更具市场属性的创业行为缺乏积极性,创业动机不强。根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等单位联合的《中国城市创业指数(2015)报告》,创业者中研究生的比例仅仅为2.9%,而本科生、大学专科、高中及以下的创业者比例分别占据46.9%、24.5%、25.7%,创业者中研究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类别学生。

四、提升农学研究生创业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旨在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注重研究生的专业教育和科研能力,并以为称量标准。在教育观念上,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造成研究生研究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弱[4]。这种情况在农学研究生教育中也普遍存在。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层面入手,从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从研究训练向以研究为基础的创新训练转变,从单一学科培养向跨学科培养转变,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复合能力、创新能力和面向市场的科技转化能力。以全球领先的美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改革为例,以促进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正在成为美国研究生主要发展趋势[5]。

(二)优化课程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调整与改革的根本依托。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创业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通常将创业教育课程按照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课程、面向有创业意愿的专门课程和面向创业实践的活动课程三个层次。由于广大研究生在就读本科期间已经接触了基本的创业通识教育内容,对创业基本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并且农学研究生就读期间往往跟随导师做课题,大都拥有一定的论文或专利成果,因此,农学研究生创业课程设置应在继续开展面向全体研究生的更高层次的创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设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有创业意愿的研究生提供创投导师和创业导师的指导,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特色活动性课程,帮助他们将所学专业知识、所形成的论文专利转化为科技成果,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和产业化实现创业。上海交通大学于2010年成立了创业学院,开设创业机会与识别、投资风险与控制、创业计划书写作等11门课程,同时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6]。学校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分别选择休学创业两年和一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持服务。创业课程建设与配套创业政策形成合力,效果良好。

(三)强化实践锻炼,完善创业指导服务

根据一项对浙江大学文科、理科、工科和农科的802名在校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农科研究生的创业意愿最高,对创业指导的需求最为迫切。因此,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农学研究生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寻找和发现合适的创业机会,降低他们的创业风险[7]。在将创业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础上,高校可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研究生创业指导教师建设,通过举办创业实践大赛等形式为研究生搭建项目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引入社会创投资金,为研究生创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四)提升人文素养,塑造健全创业人格

美国百森商学院著名创业专家timmons教授指出,创业过程是一个高度的动态过程,其中,商机、资源、创业团队是创业过程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必须具备善于学习、从容应对逆境的品质,具有高超的创造、领导和沟通能力,具有柔性和韧性,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8]。因此,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文化传统,积极开展人文讲座,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心理体验,从而将研究生从过窄的专业训练、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管理中解放出来,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9-10]。

参考文献:

[1]刘红斌,杨志群,陈丽冰.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高教探索[J].高教探索,2014,(3):119-122.

[2]徐小洲.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

[3]赵大伟.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36-38.

[4]王琳,刘秀江.研究生创业教育:含义、价值与实施策略[J].中国冶金教育,2014,(6):78-81.

[5]周文辉,陆晓雨.“ti:GeR”项目———美国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新探索[J].江苏高教,2014,(1):91-94.

[6]耿道来.上海交通大学整体布局创新创业教育[eB/oL].(2015-06-09)[2016-12-15].

[7]谢红梅.研究生创业倾向与创业需求分析———基于浙江大学的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48-51.

[8]董保宝,葛宝山.经典创业模型回顾与比较[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19-20.

[9]李海波,彭万秋.情商对研究生就业的价值及培养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5,(12):85.

创新教育的基本属性篇10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