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十篇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十篇

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13

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篇1

  针对防诈骗,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两点自己的看法。

  1.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被骗。

  2.想不被骗就要形成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时间>金钱

  首先说第一点:什么样的人容易被骗?

  答案是主要有两类人。

  第一,无所事事的人

  一位美国总统曾说过,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更让我筋疲力尽的了。所以,对于几乎每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在大概率上会自己找事。那我们这些手机不离手的大学生如果无所事事会干些什么呢?要我说,很可能是找存在感和找刺激。只刷刷手机不用出力就可以赚钱的好事他们多半会感兴趣。加上自己确实缺少一些钱来满足自己非必须的欲望——像充钱买皮肤、买某个喜欢的战队的手办、买某个喜欢的歌手的专辑,再加上我们在此时想着“自己可是大学生”的智力优越感。再加上心存着“我身边不少人在刷单也没见谁被骗啊”的侥幸心理,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齐,我们就成了诈骗者眼中即将上钩也必然会上钩的鱼而不自知。

  第二,坚决不相信自己会被骗的人。

  之所以会说这类人是因为我们村有好几个被称为比猴还精的人都被骗了。其实细想一下,也很容易理解,那些人的聪明只是停留在“别人是笨蛋自己最聪明”或只抱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理的看似勇敢但毫不实际的伪聪明层次上。没错,的确是伪聪明,跟小聪明都没法比,因为“小聪明”多少还算是聪明的一种,只不过是太小了,而他们的“聪明”是真愚蠢。我们都是普通人,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谁也不比谁笨多少,凭什么你会如此坚定的相信自己就不会被骗呢?你是觉得你比其他被骗的人包括大学生聪明呢?还是你比那些比你多花费无数时间、精力,掌握了一整套诈骗方法、技术和实战经验的诈骗者聪明呢?这么一想,那些坚决不相信自己会被骗的人不是自信,而是自大和自以为是。这类人自有了自己不会被骗的想法时便已经算是被无知和自大蒙蔽了双眼,失去了理智,他们不被骗那才叫没天理呢!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认为自己不会被骗时”,也在无形之中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网络诈骗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被骗的可能,这是外因,你再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这是内因。这就像一辆车,有了不为零的加速度和足够长的跑道,只要时间足够长,就一定会发生悲惨的事故,这是毫无疑问的。不相信?等着吧,未来有你哭的时候。

  刚刚我提到的这两类人被骗最重要的原因都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网络诈骗上,这就引出了我接下来要说的话题:在脑中形成一个“把注意力放到时间上面,时刻记住时间的重要性大于金钱”的观念。

  现在的我们还不是挣钱的时候,或者说现在还不是我们必须把一部分精力用在挣钱上的时候。退一万步说,即便选择挣钱也不能用刷单这种不仅风险高,而且挣的也不多的方式。咱们在座的各位谁也不会穷到真的缺少刷单那几个钱就过不下去的地步吧?!所以,我们应该把时间放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上,多学习一些专业和非专业知识,最大化发展自己!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防诈骗安全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

  我是坪地派出所反诈骗宣传员,今天把大家召集在这里,就是简单地跟大家讲解,如何预防好"诈骗"和消防安全知识。

  如今,诈骗分子手段多变新颖,即使大家真的遇到,也很难分辨出真伪,可以说是防不胜防,记住一句,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

  为了有效的提醒大家做好"诈骗"预防工作,给大家派发的反诈骗宣传资料,基本就是(最常发生案件),希望大家都能仔细看看。

  现在,我们就以接触性诈骗、非接触性诈骗两类诈骗手段,各举一例,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

  1、在短信看到自己中奖了,点击链接填写了自己的信息,不法分子又以木马病毒方式盗取银行卡密码,刷取银行卡存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不看不点不理会,或者给自己手机装一个360安全

  2、掉包诈骗被人骗5600元。)

  在路边看到有人故意掉钱包,捡起来就会有人跑来问,帅哥见着有份一起分钱哦?大家千万记住一点,路边看见这种情况不要去贪小便宜,没有免费的午餐,反而得小失大!

  给大家讲解这些案例,无非是想让大家通过这些案例,举一反三,找出为什么被骗的原因。

  当然,预防诈骗,不仅仅是地方派出所的事,也是大家的事,只有警、民联动起来,才能有效的遏制诈骗。即使加再大力度去宣传,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希望大家能行动起来,做个义务宣传小标兵,把今天讲的、发给大家的讲给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也让他们懂得如何预防好诈骗。

  当然,即使大家遇到不法分子,拨打反诈骗热线81234567,坪地派出所快速出警电话:84094009。

  也鼓励大家多举报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我所会根据案件的不同,对大家进行相应的奖励。

  反诈骗就讲到这里。

  现在下面给大家讲消防安全知识。

  消防安全"四个要点

  四个能力:

  1、如何预防火灾

  2、火灾发生后如何逃生;

  3、消防器材如何正确使用

  4、遇到火灾事故如何正确报警。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火灾是可预防的。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有煤气和天然气.

  用完一定要记得关掉,如外出三天以上的要把总阀关掉,还有我们常不离手的手机,就有许多人边充电边玩,导致手机电池发烫引起爆炸就会容易发生火灾。家用电器也是一样的,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案例,电单车充电导致爆炸事件,要记住电单车充电一定要放置室外。

  2.在遇到火灾现场大家不要慌,往往火灾都是因为浓烟中毒导致呼吸困难然后死亡,首先找到一条棉布之内的打湿水捂住鼻子,找到消防安全通道以半弯腰半伏地姿势靠着墙边疏散,不要乘坐电梯等,在人多的时候一定要有秩序的疏散,以免造成踩踏事件。

  如火势迅速蔓延开来,无法下楼!我们可以往高处走(如楼顶),用颜色明显的衣服或者其他东西在高处呼救等待消防官兵赶赴现场救援!

  3.在火灾的初期我们可以使用消防灭火器材进行扑灭

  (消防器材实操演练)

  4.遇到火灾或发现火灾我们可以拨打110或者119

  拨通电话后,为了使消防队能够迅速到达火场,应讲清起火单位或居、地址、起火部位、燃烧物质、有无被困人员、有无爆炸和毒气泄漏、火势情况、报警人的姓名、电话号码等,并说出附近有无明显的标志,然后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今天消防安全知识及培训就讲到这里,耽误了大家宝贵的时间,希望大家经过这次反诈骗和消防培训能更好的保护自己,谢谢大家!

  防诈骗安全演讲稿范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最近馒头一直处于在消极的状态,发现这个社会,人心太过于黑暗,太过于丑陋。

  网络,二字是个很深的话题,我不知道说什么才能写进你们的心里,今天我就写网络的骗子吧。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也是人类的第二世界,在如今社会才能决定一切,到哪里工作,到哪里出差,到哪里聚会,往往我们讨论最深的一个话题就是“网络”二字,因为我们离不开网络了。

  电脑,手机,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正因为这些虚拟的东西,让我们迷失在浩瀚的网络诈骗中。

  或许我们自认为,自己已经很强大了,正因为这样,往往面对一次欺骗,我们将会不堪一击,因为自大,我们损失了执着,因为自大,我们损失了坚持,因为自大,我们损失了一切。

  网络世界,很庞大,并不是懂得简单的搜索,就能懂得什么是网络,如今网络诈骗贩很多,防不胜防,他们这些骗子,总是以人们贪图便宜这个方面,紧紧的抓住我们的心里,以此来欺骗我们。

  他们已经丢失了当初的纯真,丢失了人性,如果和他们讲良心,呵呵,我敢说良心是什么?难道可以拿来挡吃挡喝吗?

  下面我就揭秘下他们的骗法吧:这是馒头亲身经历的,网络上有个苹果手机销售者,他每天他的空间都会有业务截图,或许你会感觉这是很真实的交易图,但是你错了,如今有一种东西叫做网络兼职,他们可以雇佣一些人然后聊天,装成买手机的样子,然后通过pS修改下聊天记录就行了,或者是他们直接把被骗人之前的聊天记录截图上去,然后你会把这交易当成很真实,接下来恭喜你你心动了,因为价格太便宜了。

  然后你就会去购买他们的产品,最后说最近查的严,然后让你继续汇款,说这是保险,因为你之前已经汇过款了,接下来你不得不汇,如果不汇,前面的钱打水漂了,如果汇了,你会继续受骗,他们就是通过抓住我们贪便宜想买好东西还不肯掏大价钱这种心里,然后成功的我们就会被受骗。最后他会把你拉黑,或者直接删除掉,到那时你醒悟了这是个骗局,已经晚了。

  这个骗子,有些时候你感觉他的号那么短,应该不是骗人的,你错了,号码不能决定一切,真正决定的还是你自己想贪图这个小便宜。我不知道怎样去说,才能让各位真正懂得什么是网络,网络太浩瀚了,有些时候或许因为只是一个简单的窗口你点击进了里面,你就会损失很多钱,所以馒头劝解各位上网需注意。

 防诈骗安全演讲稿范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李辉。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防火防盗防诈骗》。

  我知道,同学们都会唱《好人一生平安》等的祝福歌曲;我相信,同学们也都理解平安是福、平安是金等话语所包含的对生命的思考;我断定,同学们也都曾用健康、平安等吉祥的词语对父母、好友表达过良好的祝愿。是的,安全重于泰山,它历来都是个人、家庭集体社会最基本的.生命线,更是维系个人享受生活和集体保持稳定的最重要的保障线。

  一、防火

  “119”这个数字大家都知道它是火警报警电话,所以,1月19日也是我们的消防安全教育日,提到消防二字我们必然会想到火灾。脑海中便会出现浓烟毒气、熊熊烈火这样的场景。其实,引起火灾的原因无非两种——用电和明火。2011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学生因使用“热得快”爆炸,导致4名女生坠楼身亡;2007年1月11日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干洗衣服时着火,最终导致500多学生被困;2003年2月20日,武汉大学学生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导致三楼22间寝室被烧毁。2001年5月16日,广州市一所寄宿学校几个男生抽完烟随手扔掉烟头,导致沙发引燃,后来火势猛蹿,造成正在准备高考的8名学生死亡,25名受伤;1997年5月23日,云南学生侯应香在文章内点蜡烛看书引发火灾,造成21人死亡,2人受伤面对这惨痛的教训,趁着它还未发生在我们身上,请大家务必做好以下防范(5不2熟悉):

  1.不要在宿舍抽烟,更不要乱扔烟头

  2.不擅自使用大功率电器、违章电器

  3.不私自拉电线,不乱接电源

  4.不要将热源放置被褥、衣物等易燃物附近

  5.不在封闭空间使用明火

  熟悉消防器材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

  熟悉安全出口和通道

  二、防盗

  说起盗窃,大家也许觉得离我们好远,可就在大家熟悉的浙江大学——2011年1月6日,一个学生9点35分将笔记本放桌上,从宿舍出来到教室上课,12点35分回到宿舍发现笔记本被盗;2011年5月29日,王某将书包放在操场的休息凳上便去跑步,三、五分钟后回来书包还在,可包内的数码相机却被盗了;2009年2月17日,李某等4位同学丢失书包内的银行卡和现金。所以,请大家务必做好以下几点:

  1.现金存入银行且密码不能跟生日和常用密码相同

  2.贵重物品(手机、笔记本、照相机等)不使用时务必妥善保管,及时上锁

  3.人员离开寝室及时锁门

  4.不留宿非寝室内的人

  5.陌生人进入寝室(教室的时候要特别留意)

  6.校园卡、电话卡身份证要随身携带

  7.骑车上下学的学生要注意电动车、自行车的安全停放

  三、防诈骗

  对某些犯罪分子来说,他们特别留意我们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因为我们初入大学校园,不再受到父母直接的约束,又有现金在我们手中,可是我们刚进入这个社会缺少的是社会经验,更容易上当。所以,我们应当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切莫在邪恶的欲望的驱使下触碰了法律的底线;远离传销,平安从我做起;崇尚科学,洁身自爱,远离黄赌毒,远离邪教。现在在网上也会有好多人假店真营销,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冒充特殊身份的人进行“实名”诈骗。然而,大学生预防诈骗相应的也可以有三部曲:警惕,试探,报警。举一个大家都有

  过的经历:生活中总会出现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自称是寻亲的人,身上没有现金没办法吃饭了,然后就是想要跟我们要些钱。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不能急着给他钱,而是要刨根问底,在不辨真伪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如若还不确定他是否真正陷入困境,你就跟他说找导员或者保安商量下,看他是否阻止你,阻止你的肯定就是骗子,你直接报警就好了

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篇2

依托于网络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而形形色色的

网络犯罪给这场变革提出了全方位,不容忽视的挑战。本文仅仅针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犯罪的新特

征,种类,犯罪构成,未完成形态及危害结果等方面立足于刑法学的立场。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

有用于刑法理论的研究,有用于司法实践。

[关键字]:

网络诈骗诈骗罪网络犯罪

[正文]:

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出现和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

联网的日益推进和迅猛发展,为全人类建构起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在这个空间里也有它的

黑暗的一面,网络诈骗犯罪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形形色色的网络诈骗犯罪

网络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拟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

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正是由于网络诈骗犯罪可以不亲临现场的间接性特点,表现出形式多样的

网络诈骗犯罪。

1.利用网上拍卖实施的诈骗犯罪

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今日公布的《扫荡网络诈骗》报告中,调查数千宗网络投诉案件中,其中网

上[拍卖名列榜首,占总数的78%之多。受害人大多中付款后或收不到商品或收到的商品不如卖主

所承诺的那样值钱,或者干脆一文不值。

2.利用modem拨叫国际长途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诱使上网者下载一个“浏览工具”或者“拨号器”,以便免费登陆成人网站。而所谓

“拨号器”就会悄悄切断modem的当前连接,转而通过拨通一个国际长途号码连接上互联网。这

样,用户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失一大笔电话费。

3.利用互联网骗取信用卡的诈骗犯罪

有的网站允许你免费在线浏览成人图片,不过你必须提供信用卡号码以证明你已经满18岁。然而,

当你打开它却有一大堆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是套收费的。《环球时报》2001年3月20日报道了美国新

月出版社集团利用旗下的网站,以免费浏览做幌子,骗去网民1.88亿美元。而主要用的行为就是

骗取网民的信用卡号进行诈骗。

4.利用互联网提供特许权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在向投资者提供经营特许权时,有意隐瞒相关情况进行诈骗。通常以其中商业机会和特

许产品展览做诱饵。譬如说,有的提出低价出售数以百万计的电子邮件地址名单,而有的则提供收

信人的服务器号码,但实际中:提供服务器的号码是违反网络规定的,而所谓的电子邮件

地址不是失效的就是错误的。

5.利用互联网进行多层次销售和传销的诈骗犯罪

种类诈骗花样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利用网络电话兜售一些非法或欺骗性的投资产品;有的则把定价

过高的为房地产提供保证底风险债券作为风险普通的一般债券来推销;也有的在网络上刊登启事要

求应征者花大笔的钱买回某种生产资料,生产出商品后,公司负责回收,却又以“质量不达标”等

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回收,从而使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而所谓的多层次销售一般宣称“你可以通过自己以及你所发展的下线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来赚

钱”。其实商品或服务不过买给了和你一样的销售者。那么,你通过什么来赚钱呢?

6.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旅游休假以及医疗保健商品及服务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宣称“你可以参加一次豪华旅游,并提供许多打折的附加服务”。实际上这全是谎言,

就算成行的话,你也得因为那些“附加服务”损失不少钱。

而所谓“一般药店没有的东西,可以包治百病”的医疗保健商品。你相信吗?不过对于那些身患绝

症,生命垂危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相信的,哪怕一点点希望。但这不过是一个骗钱的老把戏

而已。

除以上几种网络诈骗犯罪外,还有里用互联网进行的中大奖诈骗犯罪,以及利用互联网提供商业机

会,投资的诈骗活动。针对网络诈骗的种种方法,类型,网络诈骗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新的特点。

二.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网络诈骗罪和其他类型的诈骗罪取的财物的方式不同,一般的诈骗活动,行为人与一定自然人

之间有一定的意思沟通,即“人——人对话”,而网络诈骗罪则不然,行为人更多通过“人——机

对话”的方式,达到初步目的。正是由于人机对话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网络诈骗罪具有一些独特的

特点:

1.犯罪方法简单,容易进行

网络用于诈骗犯罪使犯罪行为人虚构的事实更加逼近事实,或者能够更加隐瞒地掩盖事实真相,从

而使被害人易于上当受骗,给出钱物。

2.犯罪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

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形式极为精美的电子信息,诈骗他人的财物,并

不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着手犯罪的物质条件容易达到。

3.渗透性强,网络化形式复杂,不定性强

网络发展形成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即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的界限,使得行为人在进

行诈骗他人财物时有极高的渗透性。网络诈骗的网络化形式发展,使得受害人从理论上而言是所有

上网的人。

4.社会危害性极强,极其广泛,增长迅速

目前,世界各国的网络用户数以千万计,仅中国网络用户2250万人,通过互联网进要比以传统方

法进行诈骗大的多。而且,由于这些犯罪的受害者分布广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并且,

网络诈骗犯罪发展特别迅速,日本2001年计算机与网络犯罪的检举状况中,利用互联网诈骗的

1999年为33件,而2000年为198件,到了20001年巨增到671件。是所有网络犯罪中增长最快的一

个。

三.网络诈骗犯罪的构成特征

1.犯罪客体

现实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都能在网络得到体现,就网络诈骗犯罪所侵犯的一般客体而言,自然是为

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人所侵犯的一切社会关系。但是应当看到互联网是靠电脑的连

接关系而形成的一个虚拟空间,它实际并不存在。就互联网来说,这种联接关系是靠两个支柱来维

系的,一个是技术上的tCp/ip,另一个是用户方面资源共享原则。正是这两个支柱,才使得国

界,洲界全都烟消云散,才使得虚拟空间得以形成。笔者认为,这里的网络诈骗犯罪侵犯的是复杂

的客体,网络诈骗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是网络上信息交流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而

其所侵犯的直接客体应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应当指出,利用互联网进行的骗情骗色不属于本罪。

2.客观方面

表现为违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利用互联网实施了诈骗行为。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是

本罪行为的两种并列选择形式,只要实施其中一种行为。便可构成本罪。至于采取什么方法虚构事

实或隐瞒真相,法律未作限定。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同样可

以构成本罪。

2001年2月1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中国网上诈骗第一案”。犯罪行为人

叫刘剑,该犯从2000年4月以来,在“雅宝”拍卖网站上有假名字虚假信息,自称有便宜的

“摩托罗拉”、“诺基亚”二手手机出售,其价不到新手机的一半。而在收到货款后,刘剑却不给

求购者发货。他利用这种方法从山东、江苏、福建、山西、内蒙古共骗得13350元,用于个人消

费。

本案事实虽然清楚,案情简单,但是由于涉及对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特殊的商业运营方式的

认识和判断,法院在首次开庭时,并没有当庭宣判。

本案中,客观方面有两个特征:一是工具特征,犯罪行为人利用了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二是

行为特征,犯罪行为人刻意用里假名字隐瞒真相,虚假信息来虚构事实。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

骗取被害人的信任,使其“自愿地”交出财物。表面上看,被害人交出财物是“自愿的”。其实这

是由于行为人的欺骗行为所引起的。如果被害人了解事实的真相,决不会将财物交给对方的,所

以“自愿地”交出财物并非被害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从网络诈骗的具体表现来看,犯罪主体大

多为14岁至40岁左右的年轻人,并且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但是不能认为具有网络知识的人就是

特殊的主体。按照我国刑法学界通行的主张,所谓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

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的资格,地位或者状态。通常将具有特定职务,特定业务,具有特定法

律地位以及具有特定人身关系的人视为特殊主体。我国虽然给一定拥有网络专业水平的人发放网络

工程师证或给其相应的职称,但从网络诈骗犯罪的案例来看,一部分只有简单的网络知识。同时,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网络知识。网络诈骗犯罪越来越多,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标准

是不确切的。

《法制日报》评出2001年的世界是十大案件中第三个是,纽约破获网络诈骗大案。报道说。这名

叫亚柏拉撼阿布拉达的32岁男子,他精通计算机,年轻时多次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被判过

几年刑。他诈骗的目标是金融,企业界巨头,阿布拉达利用当地图书馆的几部电脑,成功“克隆”

了那些富人的身份,然后成功破译了他们的信用卡号和他们在几家投资或经纪业公司以及银行的账

号。在长大6个月的时间里,阿布拉达几乎如出一辙地进行诈骗活动。警方估计,阿布拉达至少诈

骗了千万美元!由于涉及数额巨大,影响范围广泛,此案成为高科技领域里一起突出罪案。

在本案中,犯罪主体阿布拉达现实意思上只是个自然人,虽然他拥有精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但是

这不非所有网络诈骗犯罪的共性。而且犯罪主体的年轻化是显而易见的。

4.犯罪的主观方面

网络诈骗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间接故意和过失

不构成本罪。在本罪中,犯罪行为人具有明显的“非要侵占不可”的念头。这表明犯罪主体具有明

显的犯罪故意。而且,这种故意常常是直接的。并显示了极强的主观故意。

四.网络诈骗犯罪未完成的形态

1.关于实行行为的着手

犯罪的着手是区别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界限,它是指“犯罪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

罪的实行行为”。那么在网络照片罪领域,实行行为何时或何环节开始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将

现实性环节行为排除在外。原因在于:第一,现实性环节行为不具有实行行为的特点。实行行为的

着手,也就是开始实施刑法分则的具体构成要件行为。判断它时,既要考虑法律规定的具体罪状,

还要考虑实行行为的内容及形式。这个阶段的行为,通常是为虚拟性环节的行为创造条件,更符合

犯罪预备行为的特点。第二,将现实性环节作为实行行为有违立法精神。网络诈骗罪中,行为人一

般是骗得受害人的信用卡号和受害人的具体地址,但是这不宜作为犯罪论,至少不论作为犯罪的完

成形态论处。在这时,权利人的财产并没有遭到实质性的损害,顶多受带一定的威胁。

其次,进入网络系统的初始行为也不是实行行为,尽管进入网络系统距离行为人完成网上诈骗犯罪

时间极短,有时有几秒种。但还是套正试这种行为的性质。之所以说它不是实行行为,原因在于,

该行为也不具备实行行为的性质。为了完成网络诈骗的行为,行为人一般进入特定的信息系统,在

此之前,他也许还要登陆其他具有辅助功能的信息系统。

笔者认为,只有进入特定的信息系统后实施了虚拟性环节的行为才是实行行为。原因在于:1.该行

为具有侵犯犯罪客体的现实性,如果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它就会实施完毕;2.该行为具有刑法中

实行行为的特征,是引起构成要件结果的直接行为。

2.关于完成形态时的问题

虚拟空间的结果向现实转换在时空上还存在隔离,虚拟阶段的结果仅仅表现为信息的改动,它是否

必然损害权利人的利益,还必须依赖于行为人进一步深化行为,致使权利人的财物侵犯,可由行为

人完成,也可由别人完成,还可由工具实现。在网络诈骗犯罪中,虚拟阶段的结果是在网络上

虚假信息,而要诈骗得以进行,还在于行为人提供账号、地址以供受害人划钱,邮寄钱财。当划

钱成功或邮寄到达时,此时就由虚拟空间转移到现实中来。如果行为人在虚假消息后,马上撤

消。而且并未有人上当受骗,这就造成虚拟性结果的消失,还原为原来的状态。权利人也未受过威

胁,而这就说明完成形态只能在现实中。

五.网络诈骗的危害结果及一些建议

1.网络诈骗的危害结果

英国政府义愤报告中显示,到2015年政府将无力监控一日千里的互联网发展,全国陷入无政府状

态,届时,将由一些配备高科技的犯罪集团幕后操纵国家经济。

2015年网络诈骗犯罪是否主宰全球,不管乐观还是悲观的看法。现在网络诈骗犯罪却是越来越

多,越来越严重,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伴随着网络普及化程度的提高。网络诈骗犯罪在犯

罪的形成,特点上将出现更加复杂多边的局面。

在美国连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都有过被诈骗过的事发生,而一般的消费者能不对网络诈骗倍加关

注。这也是电子商务不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析家认为,消费者和经销商可能因诈骗损失巨大,官方数字很难统计,美国一个,咨询机构今日

的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全球范围内网上被骗金额为16亿美圆。该机构还推测,随着网上支

付数额的增加,2005年一年网上损失的金额将达到57亿到156亿美圆之间。这取决于各国对反网络

诈骗技术的投入力度。网络诈骗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大,它一方面对网络信息系统正常的管理和信息

造成严重的破坏,会叫人感到网上什么消息都可疑。另一方面也往往会直接严重危害其他社会的利

益,叫投资者不知所丛!网络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要从造成的经济损失来看,还必须考虑社会

影响。网络诈骗即使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大,其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也非长大。

2.针对网络诈骗犯罪的一些建议

第一.我国现行刑法第287条和第266条规定犯本罪基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

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犯正罪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极重罪的,处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笔者认为,对这类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①应当提高法定最低刑而处以重刑,甚至生命刑。

②建议广泛适用财产刑和资格刑。比如没收作案用的计算机设备及与之有关的一切物品,设备;禁

止犯罪行为人从事计算机网络有直接关系的职业等。笔者从互联网上一个BBS上获悉,美国联邦贸

易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裁定一个名为赫林海伟的男子终生不得在互联网上做生意,因为他利用电

脑在线拍卖时,对25个人进行了诈骗。③建议加强国际间的司法管辖权协调,与尽可能多的国家签

定双边引渡条约,加强国际合作。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2002年4月24日表示,美国与其他12个国家

将联手多网络诈骗活动进行重拳出击,并建立一个同意的数据库,专门整编网络消费者的投诉,并

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消费者再成为类似诈骗活动的受害者。我们的网络化程度虽然没有美国那样发

达,但是我过上网人数是世界第一,怎样保护消费者的网上利益,的确应该加强国际合作。④由于

在网络诈骗犯罪中,青少年比例比较大,建议对青少年在此类犯罪的主体责任年龄上可做适当降

低。

第二.建议公安机关联合文化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单位对网络公司,网站,网吧进行严格监控,使得

建立完整的安全系统和管理系统,从源头上杜绝此类犯罪的发生。

第三.阵对青少年此类犯罪的增加。建议,在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学校开设网络诈骗专题,从思

想上,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第四.未成年由于好奇是此类犯罪犯罪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建议对未成年人从金钱观,人生观上

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篇3

今年5月16日是第三十一个“全国助残日”,为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形成全社会都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5月13日下午,XX社区残协围绕“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这一主题,开展“筑爱助残共享阳光”助残日活动。

反诈知识大宣讲

针对当前诈骗分子猖獗,诈骗事件频发等情况,为了提升残障人士的反诈意识,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切身利益,社区利用这次活动机会,组织大家观看反诈知识微视频,熟悉网络诈骗形式,安排大家通过微信小程序领取“浙江反骗码”,大家在收获反诈知识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网络诈骗的警觉性。

保障政策你我知

为切实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社区安排了残疾人保障政策的宣传,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主线,将残疾人康复服务、劳动和就业、社会保障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进行讲解,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残疾人关心的问题进行现场解说,也为残疾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为社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向党说句心里话

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篇4

前两起案件的案情很相似,都是针对北京骏网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大学北路,以下简称“骏网公司”)实施诈骗的案件(以下简称“骏网案”)。北京骏网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经营的“骏网在线”网站是用于点卡等电子物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而家住吉林省梨树县的马某(男,29岁,高中文化)在上网时发现了该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一程序设计上的漏洞,即用户在此平台上通过虚报利润、自己与自己交易的方式,可以使其账号内的虚拟货币“骏币”(“骏币”是人民币在骏网公司网站平台中的一种记账符号,当用户汇给骏网公司1元人民币时,其账号内就会生成一个骏币,因此人民币与骏币的对应关系是1:1)得以虚增。2005年11月10日至28日期间,马某以非法牟利为目的,利用该漏洞,采取自己与自己“交易”,虚报商品利润的手段,骗取“骏网公司”返还的相应数额的“骏币”,并予以转让后提取现金,共计获利折合人民币42561.75元。2005年12月间,家住四川省乐至县的倪某(女,26岁,大专文化)同样发现了“骏网公司”网络交易平台的这一程序漏洞,采用相同的方法骗取“骏网公司”人民币4000元。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马某和倪某以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罚金人民币三千元和有期徒刑八个月,罚金人民币二千元的刑罚。

第三起案件仍然是一起利用网络程序的漏洞诈骗的案件。2005年9月至10月间,被告人丁某(男,24岁,北京市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臧某(男,24岁,北京市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使用窃取所得的他人adsl账号和密码,利用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与中国网通集团北京分公司赠送点卡活动中存在的程序漏洞,骗取100点虚拟卡点(每张价值人民币10元)约57331张,共计人民币573110元(以下简称“网易案”)。后被告人丁某、臧某通过网络将上述卡点卖出,共获利367939元。法院以诈骗罪判处丁某有期徒刑十三年,罚金人民币一万五千元,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判处臧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一万五千元,剥夺政治权利二年。现此案被告人已提起上诉。

与传统诈骗相比较,网络诈骗的犯罪的犯罪主体呈现智能化、年轻化,犯罪客观方面呈现隐蔽性、连续性、跨地域性和高危害性等特点。其犯罪行为方式则一般经历以下步骤:

第一步,获取有权信息。有权信息包括访问权限,如有权人的身份、使用权限、密钥、通行字。“网易案”中,被告人丁某就是利用一种“黑客”软件盗取了几十个他人的adsl账号,并利用这些账号实施网络诈骗活动的。“骏网案”中,犯罪人获得“核心”资格则也属于这一步骤。

第二步,非法操纵信息或计算机网络系统。“骏网案”中马某等人的“自己交易”、“虚报利润”的行为,“网易案”中丁某二人的“重复登陆”行为都属于这一步骤。

第三步,兑现。即行为人通过各种手段将电子货币或其他有价值的虚拟货币、物品、符号兑换成现实的财物的行为。如“骏网案”中马某将骗取的虚拟货币“骏币”转让后提取现金的行为,“网易案”中丁某二人将骗取的“网易一卡通”卡点出售的行为等。

造成网络诈骗犯罪猖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网络犯罪收益大,风险小。网络诈骗的“投入产出效益比”是非常高的,而其隐蔽性、连续性、跨地域性等特点使网络诈骗的侦破较之普通诈骗要困难的多。巨大的利益诱惑和较小的风险使进行网络诈骗活动的行为人前仆后继,有恃无恐。

其二、网络程序漏洞多,安全性低,给网络诈骗以可乘之机。本文列举的三个案例无一不是发现并利用了计算机网络程序上的漏洞而实施的。而从被告人供述来看,这些程序漏洞其实都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这就如同家有万贯家财却又没有锁门,只等着别人进家来偷来抢。程序漏洞的存在,不仅使原本就有犯罪意向的潜在犯罪人以可乘之机,还可能诱发一些原本没有犯罪意图的人产生犯罪意图,特别是在道德环境并不十分理想的网络世界。

其三、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混乱。即使存在程序漏洞,如果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那么网络诈骗其实也不一定那么容易得逞。而公安机关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计算机犯罪案件是由于疏于管理造成的。以“网易案”为例,据网易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讲,虽然丁某和臧某利用程序漏洞使网通公司向网易公司发出了发卡通知,但如果网易公司认真检查就可以发现丁某二人其实是在重复领取,只是因为一看是网通的客户并带有发卡标识就没有严格执行验证制度,从而导致了丁某二人诈骗行为的得逞。门没有锁好,看门人又没有尽责,丢东西只是早晚的事了。

其四、网络世界道德失范,法制观念淡薄。由于没有现实世界中那样有形有体、可触可感的界限和障碍,一些上网者便认为可以凭着好奇心自由驰骋,不受约束,甚至有时越过了“界限”也浑然不知。很多公众也认为网络世界不过是“虚拟”的,在这个世界中的所作所为也都是虚拟的,不具有现实的危害性。他们可以认同现实界的盗窃与诈骗,但对于网络世界发生的这种行为却不不以为然。以“网易案”为例,两名被告人一开始对于自己行为的性质并不十分清楚,直到它们的诈骗所得达到几十万时,才开始感到有些害怕,决定收手不干了。在宣判时,两名被告人的家属对于认定两人为诈骗罪感到极为不解,甚至是震惊和愤怒。臧某的父亲当庭怒骂,其母则当庭晕倒。按其父亲的说法,臧某二人的行为只不过是一种“游戏”,根本不是犯罪。其母醒过来后则哭着说,原以为当天就可以把儿子领回家,根本没有想到他的行为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鉴于当前网络诈骗犯罪猖獗的状况,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应对:

第一、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苍蝇不叮无缝儿的蛋”。网络诈骗能够得逞的重要原因就是程序漏洞。而高科技犯罪必须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来预防。如果计算机网络程序的安全性提高了,那么这些网络诈骗的“苍蝇”们也就无从下“嘴”了。

第二、强化网络管理规章制度。网络管理规章制度是计算机网络的“第二道防火墙”。如果把网络安全技术比作“硬件”,那么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就是“软件”。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充分落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第三、健全网络诈骗立法。虽然具备传统诈骗罪的犯罪构成,但是又不能不承认,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新兴的高技术、高智能犯罪,制裁传统犯罪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适合它。因此,有必要从法律层面对此类犯罪行为的认定加以明确。对于网络诈骗的累犯,笔者则建议附加适用“资格刑”,即剥夺其以后从事与网络相关职业的资格。

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篇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金融蒸蒸日上。它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服务,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商机,但随之而来,网络金融诈骗等一系列利用网络在金融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急剧增加,给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金融的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本文着重从网络金融诈骗的现状、特点、方式、类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规制网络金融诈骗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金融诈骗规制

作者简介:俞庶言,浙江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020-02

网络金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网络与金融的结合。它利用电子技术或者网络技术,在数字化金融信息,电子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推进金融机构的虚拟化,实现金融交易的无纸化和金融市场的网络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工具的普及,全球金融业的电子化程度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网上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蒸蒸日上和电子货币,信用卡等电子支付产品的广泛应用。

 

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技术基础的不同,而计算机网络给金融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运行方式和行业理念的变化。网络金融的主要特点有:(1)虚拟化。网络技术的引进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比如经营场所由实体柜台变为虚拟的网址。(2)高效性。网络金融的使得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联系从柜台式接触变为通过网上的交互式联络,这种交流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反馈时间。(3)经济性。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无需承担经营场所、员工工资等费用,较之传统金融服务经营成本明显要小。但事物总有其自身的两面性,网络金融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风险。

 

金融本身就是一个脆弱的东西,而网络也有其自身的技术风险,两者加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原本就脆弱的金融变得更加脆弱。比如,相关数据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丢失,或者技术系统没有更新换代,与之带来的损失都是巨大的。网络金融犯罪的类型主要有:破坏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的犯罪;盗窃或篡改金融网络信息的犯罪;以网络为工具实施的网络金融犯罪。其中我们相对比较熟悉又能感同身受的就是最后一种——以网络为工具实施的网络金融犯罪,而在这类中又以网络金融诈骗居多。

 

一、网络金融诈骗的概述

近年来,网络金融犯罪呈上升趋势。例如2009年吵得沸沸扬扬的花旗银行网银巨额失窃案。2009年12月25日,美国政府官员近日表示,联邦调查局目前正在调查一桩针对花旗集团的网络安全攻击案件,该集团怀疑电脑黑客通过网络安全漏洞窃取了巨额资金,造成数千万美元的巨额损失。2012年发生在国内的济南平阴特大“炒黄金”系列网络诈骗案。该案中的犯罪嫌疑人范某,李某、贺某等为实施诈骗行为,虚构“香港恒达金融国际有限公司”,以贺某设计开发的“恒达公司黄金平台交易网站”为依托,租用操盘软件模拟国际黄金网站走势,并指使聘用的业务人员,通过百度搜索电话号码,广泛进行电话联系,利用投资人快速致富的心理,冒充黄金投资人、黄金分析师等角色,告诉联系人炒现货黄金业务很赚钱,并通过网络发出网络模拟操盘,当与对方达成投资意向后,便诱导其将资金投入指定的炒作账户,然后通过后台操作,将投入的资金全部流入犯罪嫌疑人个人账户,从而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由于网络需要以计算机为载体,因此网络金融诈骗实际上属于利用计算机实施的金融诈骗。《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规定: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利用计算机诈骗本质上和其他诈骗是一样的,即犯罪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或者金融机构信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但它因为有了独特的犯罪工具(或手段)——计算机,而有着不同于普通诈骗犯罪的特点:(1)犯罪主体技术性强。网络金融诈骗,由于它实施犯罪的工具是网络,决定了犯罪人是懂计算机和网络的人。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既熟悉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与特性,又洞悉计算机及网络的缺陷与漏洞。(2)犯罪隐蔽性好。网络的虚拟性使犯罪分子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不与被害人进行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进行诈骗活动。并且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往往使用虚假的身份证及其他相关信息,难以追踪定位。(3)犯罪取证难。由于计算机中的数据很容易被篡改和删除,而且删除后不保留任何痕迹,加上很多信息系统在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安全防范设置不强,不具备数据保护、审计等功能。犯罪分子实施破坏、窃取数据后,系统没有自动保留犯罪痕迹,所以案发后也无法取证和调查。(4)犯罪成本低,收益高。犯罪分子不用锁定特定犯罪对象,只需呆在家中,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轻点鼠标就可以修改信息或者将诈骗信息出去,几秒内收益可能就有几十万。(5)犯罪影响广。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犯罪人一条诈骗信息,可能几秒之内,该信息就能覆盖全球,因此它的受害人不仅仅局限在一个省份甚至一个国家内。

 

二、网络金融诈骗的主要类型

(一)网银诈骗

以网银系统升级或者动态口令牌过期更换为由,诱骗客户登录假冒网站,并窃取账户信息,进行快速转账,盗取账户内资金。

(二)中奖诈骗

经常点开一个网页就会跳出一个窗口说:恭喜你成为今天被我们抽中的幸运观众,获得联想笔记本一台,请填写个人信息,银行账号等。

(三)网址或者网站诈骗

犯罪分子设计的诈骗网站网址与正规网站网址极其相似,往往只有些微的差异,不仔细分辨很难发现。当用户登录虚假网站进行资金操作时,其财务信息将通过该网站或者网址泄露出去。

 

(四)网络传销诈骗

比如以网络购物为幌子,假借“电子商务”“网购”“网络营销”“网络直购”等,吸引会员购买一定数额的商品,并推荐他人参加购物成为会员,根据下线会员的数量或购买商品数额的多少获得奖励。

此类诈骗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统计,2004年,这个中心接到的欺诈事件报告一共达到223起,犯罪分子都是通过使用“盗号木马”、“网络监听”以及伪造的假网站等手法,盗取用户的银行账号、证券账号、密码信息和其他个人资料,然后以转账盗款、网上购物或制作假卡等方式进行诈骗。

 

三、规制网络金融诈骗的对策

(一)完善网络金融立法。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

20世纪90年代,美国颁布了《数字签名法》、《统一电子交易法》等法律,解决了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合法性问题。英国通过2000年5月施行的《电子通信法案》,也确定了电子签名和电子证书的法律地位,为网络金融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而我国此类法律极为有限,直到2001

年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才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但这个部门规章过于简单、量化标准几乎没有,可操作性差。我国刑法对网络金融诈骗犯罪无论是刑事法规还是司法解释均存在明显不足。传统诈骗罪的规定无法规制新技术带来的难题,也使得公检法三机关在司法过程中在定罪量刑方面很难把握。因此完善相关立法迫在眉睫,只有完善立法才能有法可依。

 

(二)提高网络技术,加强技术防范

没有一个网络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存在漏洞。而这些漏洞也正被犯罪分子密切关注以便随时乘虚而入。因此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提高网络技术,比如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资金投资力度,建立网络金融犯罪的预警系统,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网络安全等等。先进的科技是预防网络犯罪最有力的武器,甚至能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完善网络金融监管制度

据美国fbi统计,在美国发生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中,70%是内部人员作案。我国公安机关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是由于疏于管理造成的。根据现状,网络管理的重点对象应是:网络服务供应商、涉足网络的机构、网吧及普通网民。同时要加紧培养引进金融复合型人才。

 

(四)提高网民网络安全意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及时披露网络金融犯罪的新形式,培养公民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比如不打开非主流网页、不浏览不健康网站;认真核对网址,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轻信通过短信、电话或者邮件跟你索要密码的要求;尽量避免在网吧等公共计算机上使用网上银行,一旦感觉有问题及时到银行确认、挂失;要及时安装程序补丁,升级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等等。另外,专家也曾多次提醒,客户不遵守安全规则导致上当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推出了适合不同客户需求的一系列安全措施,实践证明只要客户正确使用,安全是有保障的。比如,为帮助客户有效识别假冒银行网站,工商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了网上银行“预留信息验证”服务。这项服务可有效避免因向假银行网站或网页输入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而导致的客户资金损失。还有各大银行发放的网上银行证书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放的数字证书。但无论银行的网络金融安全规则多么行之有效,只有用户认真遵守才能发挥效用。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犯罪

由于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网络金融诈骗的犯罪人和受害人也不仅局限在一个国家。这就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特别是司法合作。我国应加强与世界刑警组织以及其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合作,签订有关条约,进行交流研讨等。

 

网络在繁荣金融业的同时也为犯罪大开方便之门,但我们不可能因为这一负面影响而从此不使用网络。众所周知,未来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如何采取有效对策规制犯罪,给网络金融交易创造一个安全绿色的环境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元月,等.网络金融的兴起及其在我国的发展.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6).

[2]佟志伟.论网络金融犯罪及侦查对策.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1).

[3]张靓.试析网络诈骗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祖国.2013(4).

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篇6

《小康》记者

从广州出发一路向粤西行驶,历经五个小时车程,《小康》记者到达了多年来处于电信诈骗漩涡中心的茂名市电白区。在过去短短十年时间,扭曲的致富观使得这里的行骗产业链向全国蔓延,电信诈骗的负面影晌成了电白人不愿被提及的家丑。正因如此,全面打击电信诈骗违法犯罪行为,重塑电白信誉形象,成了电白人的期盼。

冒充“领导”诈骗

电白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地势背山面海,辽阔的海域使得这里一到节假日便成了游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拥有无敌海景的海边小城,却被公安部多次列为电信诈骗重点打击对象。

“小×啊,明天来我办公室一趟。”从2014年起,全国各地警方陆续接到群众举报,有人通过电话冒充各级领导,诈骗大量财物。在受理的电信诈骗案中,警方发现,实施诈骗的团伙和犯罪嫌疑人多数是广东茂名市电白籍。

其中,麻岗和树仔两镇更是“名声在外”。接受《小康》记者采访的茂名市电白区政府工作人员小王说,在大量电信诈骗的骗术中,固定的诈骗套路成了嫌疑人屡屡得逞的法宝。

通常情况下电信诈骗只需要一部手机、几张银行卡便可以在家中行骗。电话一接通,电信诈骗的嫌疑人就会先入为主的告诉对方“最近手机换号码”,让对方“猜你是谁”,一旦受害人随便说出一领导名字,嫌疑人就顺势承认,然后让对方现在或者明天来办公室找自己。“隔不久,嫌疑人就会再打第二个电话,借口自己出事,冒充受害人的亲朋好友向对方借钱。虽然听着骗术不高,但依旧有不少人中招。一般一次性骗到巨款的很少,往往是几百元、几千元,少有上万元,在所有电信诈骗中电白的电话诈骗算是比较低级的诈骗。”

小王说,不出村门就可以实施诈骗犯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扭曲了该地区的致富观。“容易模仿相互简单传授就算入行了,诈骗在这里很容易像瘟疫病毒一样扩散。”

政府多管齐下欲摘帽

麻岗镇和树仔镇缘何走上诈骗道路,最终演变成一个臭名昭著的“诈骗输出地”?《小康》记者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电白最早被公安部和广东省公安厅列为“全国打击电话诈骗重点地区”和“广东省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地区”是在2009年,至此之后,打击电信诈骗每年都被列入电白区的政府工作报告。

虽然每年茂名市和电白区不遗余力的对电信诈骗进行集中打击和综合治理,但“猜猜我是谁”“我是你领导”类电信诈骗犯罪依旧难以遏制,卷入电话诈骗漩涡中心的电白,在2015年10月又被公安部列为全国第一批地域性职业电信诈骗犯罪7个重点整治地区之一。

在电白区一名党政干部看来,一直以来电白地区的麻岗和树仔都是依靠打渔、打临工为生,由于“人均田地少,以前交通不便,两个村镇相对比较穷,这种诈骗传入农村很快在当地形成一种气候,家族式犯罪的特点显得尤为突出。

周明(化名)在树仔镇经营一家饭店,在他的印象里,树仔、麻岗两镇的确没有固定的产业能保证村民们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周明告诉记者,树仔镇初中没读完就早早辍学的情况十分普遍,街上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大多都吊儿郎当没有固定工作。“他们觉得读书没什么用,靠诈骗就可以赚到钱,因此很多小孩思想偏了,一个个都不去读书。”周明表示,按照当地“做生佬(当地称呼“诈骗”的暗语),赚大钱”的思维,电白地区最猖獗的时候,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从事电信诈骗。

“我前年来到树仔镇的时候,也有朋友问过我要不要做这种事(电信诈骗),我当然不做,这种钱哪里敢去赚?即使赚了点小钱,把自己弄得身败名裂,那多难听啊!”周明说,在他接触的做“生佬”生意的人中,极少有人觉得干电信诈骗是件很可耻的事。“就像是一趟浑水,你身处其中,多一个少一个对大局没有一点的影响。而如果本来这里是一塘浑水,突然冒出我一道清水,当地的人就会觉得我很不正常。”交谈中,周明说起自己身边家族式诈骗的典型例子,“我自己这家店房东的大哥,家里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都是因为诈骗被抓去坐牢,情节严重的一个被判了8年,据说明年就出来了。我前年来的时候,老二也被抓进去了,现在在拘留所里。”

“就是因为这个地方的诈骗行为太猖獗了,广东省公安厅才派工作组下来抓人。”周明说,严打电信诈骗的高压态势在2015年收紧,现在麻岗、树仔一带的电信诈骗嫌疑犯大多数早已逃离,“生佬”一跑,县城酒吧生意立即下降一半。从去年开始,周明自己的饭店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反诈骗宣传深入人心

事实上,为了进一步遏制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的势头,广东省、市、区三级党委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确实加强了对电白打击电信诈骗整治工作的保障,其中电白公安分局调配警力成立的粤西地区第一支区县级专业反电信网络诈骗力量,配备了30名专职人员。截至目前,该大队已多次独立侦办或参与由20多个省、市、区部署的专案收网行动。

5月10日,《小康》记者来到麻岗、树仔两镇。越靠近村子,路边电线杆上张贴的反诈骗标语就越密集。在每条村的村委会门口,一边贴着法院对电信诈骗刑事人的判决布告,另一边则是警方对电信诈骗嫌疑人的通缉令。细心观察,这些电信诈骗嫌疑犯中,大多数年龄在24岁以下,初中以下学历。

如今,麻岗、树仔两镇已经恢复到昔日的宁静。从小生活在麻岗村的村民邵先生表示,随着政府的打击力度加大,村里此前靠诈骗为生的年轻人经过打击后,基本都没有了。“我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有曾经做过诈骗的,现在都走回正途,有的出去打工,或做市场批发生意,甚至当老板都有。”邵先生表示村民们十分支持反电信诈骗的行动,他认为,村里面能恢复原有的安宁,离不开政府对打击电信诈骗工作的重视。

“打击整治电信诈骗犯罪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合力预防整治。电白区委、区政府为了铲除电信诈骗根源,通过进村入户,已排查出电信诈骗及银行卡犯罪重点人员1600多人,其中对124名电信诈骗逃犯施行悬赏通缉,并设立举报电话和手机热线。”一位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在电白反电信诈骗严打的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反信息诈骗反伪卡犯罪咨询专线”,为群众提供反诈骗咨询、快速拦截等服务,由此搭建起警企快速沟通、快速反应的配套机制。

电白移动分公司则严格按照落实新用户100%实名登记要求,对合作渠道执行更严格的实名经营管理要求。为了确认实名制办卡是否在电白严格执行,《小康》记者在麻岗、树仔两镇以购买无需身份证办理的手机卡业务为由,走访5、6家手机业务营业厅,均被告知开通新卡必须出示身份证否则无法办理。

联通公司方面则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从2014年至今协助当地公安机关累计提供超过30000个疑似诈骗号码。金融机构方面的反诈行动也十分给力,至今年3月底,电白区银行机构累计协助公安机关查询涉电信网络诈骗案账户1322个,冻结了有关账户52个,相应资金288万元被冻结,期间协助公安机关取证(视频)11134人次,甄别缴获银行卡共计3020张。

综合施策,铲除犯罪土壤

《小康》记者来到麻岗镇麻岗村时,恰巧遇到了第四批工作组的驻村工作人员驻点开展工作。邵先生是国土局的工作人员,自开展驻点任务之后,他的主要工作便是每天上门到逃犯家中进行劝投。邵先生说,到逃犯家中劝投的工作做起来并不容易,每位驻村工作人员需要每周进村入户劝投至少3天。

在麻岗村村委会一楼大厅,《小康》记者见到,上门入户的工作日志已经写了满满十多本,每一页的工作日志都详细记载了当时驻点工作人员的走访情况,甚至对村里哪些未成年人辍学在家、哪些外出打工人员的去向等细节都做了标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摸查本辖区内闲散人员的生存状况、家庭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特别是摸查那些没有正式职业而生活又很奢侈的重点人员,是否存在涉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如果有就进行重点观察。”邵先生说,现在茂名市电白区反诈骗台账管理系统,已经完全实现电子化管理的路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同时,民间力量也在引领当地年轻人走回正途。麻岗村支书黄世英说,为了打击电信诈骗村里还成立了民间反诈同盟会,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经济帮扶带领当地的群众富裕起来。据悉,同盟会的会长名叫杜国威,他是个在农业领域颇有建树的老板,主要做复合肥、有机肥生意,同时有着自己的公司和厂房。成立反诈同盟会以来,杜国威主动为村里失业无业青年提供工作机会,解决了不少剩余劳动力。黄世英表示,村里的年轻人在杜国威的公司有了正当工作,收入有了保障。

“所以我们的想法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对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都安排就业。有能力的可以去做供销,没有能力的,可以回来种马铃薯。”黄世英认为,村里和杜国威的合作非常成功,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带动了就业,最重要的是有效杜绝了当地诈骗的发生。

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篇7

一、案件经过

某日下午4点左右,临近下班,客户应女士神色慌张,急急忙忙地跑到慈溪农商行胜山支行新区分理处1号柜台,要求柜员将我行卡内的16万元全部汇入位于北京的一个账户。笔者见客户慌张汇款又是大额,还时不时的接听电话,便提高了警惕,再三询问资金用途,是否认识对方,提醒其不要给陌生人汇钱,注意防范电信诈骗。应女士表示收款人是其姑姑,在北京做生意急需用钱,今天一定要将16万汇到其账号上。笔者见客户坚持要汇款,便建议客户向其姑姑确认一下账号是否正确,乘应女士打电话的间隙,通过查其言,观其色,发觉越来越不对劲,便希望与其姑姑通话确定一下收款方的细节,以确保汇款无误,应女士拒绝了这一要求,再次强烈要求马上进行汇款,如汇不到,就要进行投诉。笔者再次提醒其注意防范电信诈骗,并说明一旦钱汇出就追不回来了,应女士好像查觉到了什么,打着电话离开了营业场。半小时后应女士敲开了刚关的营业大门,表示其遇到了电信诈骗,就在二个小时前,她已不幸通过邮政银行将另一张卡里的2万元汇了出去。应女士告诉银行工作人员其个人信息被冒充公安的诈骗电话说的一清二楚,使得她非常相信对方,对方让其将钱汇入安全账户以免被扣划,这才有了上述被骗的一幕。最后应女士选择了报警,同时她十分感谢银行工作人员的多次提醒,让其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二、案件分析

现如今,各类电信诈骗案件频发,诈骗手段多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信息也被泄露无疑。在上述案件中,不法分子充分利用受害者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诈骗,让其信以为真。笔者的及时提醒和制止,成功堵截了一起电信诈骗,不仅使客户避免了更进一步的损失,也进一步维护了和美银行的声誉和形象。

三、预防措施

(一)充分认识。首先,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储户的资金安全涉及银行的声誉问题,银行工作人员应深刻认识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重要意义。近来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泄露,借助电话、网络等手段实行诈骗犯罪案件呈高发态势,诈骗手法不断翻新,给银行客户资金安全造成较大危害,银行网点对当前案件防范应有充分认识,明白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重要意义。

(二)加大宣传。要积极向客户进行宣传,解释银行基本业务的常识、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通过柜员宣传引导,张贴提示标语,大堂温馨提示等方式告诫客户不要轻信各类陌生电信。提醒客户保护好自已的银行卡及密码、身份信息,天上不会掉陷饼,从源头上防止诈骗事件发生。

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篇8

关键词:高校电信诈骗安全教育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手机、固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然而在给予人们便利的同时,频发的诈骗案件也随之而来。诈骗犯罪来势汹汹,2016年8月,即将成为大一新生的临沂女生徐某在被犯罪分子以发放助学金为名骗取了近万元辛苦攒下的钱后不幸猝死身亡,在令人为之痛心的同时,引发了社会对于诈骗案件的空前关注和对犯罪分子的强烈谴责。学生群体因其单纯性越发地被列为犯罪分子的诈骗目标,校园诈骗案件频发,且案值趋于增大,极大地造成了学生财产的损失,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高校诈骗案的控制形势不容乐观。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

(一)犯案手段多样化

犯罪分子以电信和网络为载体设下花样百出的诈骗陷阱,令人防不胜防。比价常见的有如下形式:1、“恐吓式”,冒充银行、邮政、公检法等官方机构通过“恐吓”的方式诱骗其转移金钱到所谓的“安全账户”;2、“熟人型”,假扮校领导、老师获得学生的信任,再进一步骗取金钱;3、“中奖型”,通过手机短信或者网络平台谎称学生中了大奖,以手续费为名骗取金钱;4、“赚钱型”,利用学生想兼职赚钱的心理,向受害者收取中介费、费、押金、进货费;5、“病毒型”,犯罪分子通过改号器等技术手段扮演银行客服、支付宝等商家,向学生发送带有病毒的链接,进而盗取银行卡信息。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极易上当受骗,落入陷阱。

(二)破案难度大

本文探讨的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是非接触式的诈骗,犯罪分子通常隐藏在一个个手机号和QQ号背后,为破案带来了极大的难度。2013年,为进一步促进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工信部向民间资本开放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并划分了170号段、171号段供移动转售企业使用。这些转售企业也被称为虚拟运营商,但因为监管措施跟进不到位,无需实名登记即可购买,这些号段俨然成为了诈骗电话和短信的犯罪温床。一旦罪案发生,嫌疑人弃用号码,公安部门便无法通过号码追查,想要抓捕嫌犯无疑大海捞针。

(三)经济损失难以挽回

由于监管不力等多方原因,许多犯罪分子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得他人的身份证信息,再冒用他人信息办理银行卡,因此诈骗案中常常存在“人卡不一”的现象。一旦钱已汇入犯罪分子的银行卡,即便公安部门成功阻止了正在进行中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抓获了犯罪嫌疑人,但因为银行卡户主并非犯罪分子本人,银行卡里的钱仍旧无法取出。更因为作案与破案之间时间跨度较长,被诈骗的金钱往往在犯罪分子被抓获前就已经被花费掉,无法追回。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特点使得未雨绸缪,让学生避免陷入犯罪分子的陷阱就更加重要。要想减少校园诈骗案的发生,除了依靠公安部门的重拳出击以及银行、电信等行业的通力合作之外,更需要发挥高校传道授业的重要作用,在校园中做好防诈骗的安全教育工作。

二、如何开展校园防诈骗安全教育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感情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1]。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2]。频频发生的诈骗案件不仅侵害了师生的财产安全,更破坏了受害人的安全需求,只有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才能够有效地防患于未然,减少校园诈骗案的发生,而大力加强校园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一)多方面统筹教育

提高学生的防诈骗意识是减少校园诈骗案发生的基础。当今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学校应当在学生入校的各个阶段加强培养学生的防诈骗意识,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新生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课程以及专题安全活动等机会将防诈骗意识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向学生传授有效的防诈骗知识是减少校园诈骗案发生的保障。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培养学生防诈骗意识的基础上,学校应当承担起向学生传授时下“流行”的诈骗手段相关知识的职责,让学生做到有所知,有防备。随着科技的进步,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常常让人防不胜防。因此在安全教育中,学校相关部门更应当注重“时事”的不断更新,利用网络平台等手段在第一时间将新的诈骗案例转达给师生知晓,让犯罪分子无可趁之机。

培养学生的防诈骗技能是减少校园诈骗案发生的助力。“知之”与“行之”之间往往存在差距,相对于防诈骗意识和防诈骗知识,防诈骗技能的获得通常需要一定的实践。如与警方合作组织安排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通过诈骗模拟演练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防诈骗技能[3]。

(二)多部门联动教育

校园诈骗案一旦发生,涉及到的往往有个人、家庭、学校、公安乃至银行及电信部门,每一个环节的合作联动都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联动教育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校园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教育,另一个则是校园、家庭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第一层面,在学校里面的各相关部门如保卫处、学生处、教务处、辅导员之间建立联动合作机制,从防诈骗安全教育的内容设计、课程安排、效果考察以及诈骗案发生后的处理等各个环节开展联动模式教育。在这一层面,应当注意各部门的分工合作,统筹兼顾,在建立领导责任制的基础上,真正将防诈骗教育落实到位。第二层面,要加强学校与家长及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校园诈骗案的受害者不一定是学生本人,也有可能涉及到学生家长,因此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提高家长的防诈骗意识和能力,及时制止诈骗行为也可以有效降低诈骗案的发生率。

(三)多平台整合教育

进行防诈骗安全教育应当注意教育的模式创新。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通过课堂、网络、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平台铺展开来。课堂是目前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渠道,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优点。微信公众号、微博都是现今学生当中非常流行的网络互动工具,通过这些平台开展网络教育能够很好地达到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网络上诈骗案例的实时分享分析,安全知识的自测自评,公众号一对多的在线答疑等等都是很好的网络教学方法,具有实时性、趣味性、服务性的优点,能为课堂安全教育扮演好“助手”的角色。安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参与学校的安全主题活动,通过警校合作加入到公安部门的防诈骗宣传工作中,到社区组织开展防诈骗小调研等等都是不错的实践活动。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是建设平安校园不容忽视的隐患,控制案件的蔓延,维护校园稳定刻不容缓,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对于高校来说,在外依托公安部门,对内大力推进安全教育,强化师生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思想防线,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地减少校园诈骗案的发生,为师生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志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20}:37-38.

[2]程诗敏.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3]安春元.新时期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44-46.

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篇9

他就是这样一个网络“情圣”,专干着骗钱骗色的勾当。他曾先后在徐州、南京等地,专门利用网上交友勾引女孩,并实施网上敲诈勒索。他的网名叫“快乐布衣”,专门打着“网恋”的旗号,采取非正常手段获取数名女性网友高额现金后离奇消失。日前,他的近照被制作成“网恋警戒令”在网上被广为散发,“快乐布衣”也因此成为网络上臭名昭著、人人喊打的版主。“快乐布衣”的丑恶行径引起广大网民的愤慨,同时也为虚拟情感敲响警钟。

首张网恋“通缉令”引出轩然大波

2004年3月,中国网友俱乐部贴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帖子:“网恋部通缉令”。其大致内容为:“2004年以来,网易文化论坛发生了一连串利用网恋诈骗女性网友钱财的案件。经工作人员认定,一个网名为‘快乐布衣’的网友有重大作案嫌疑,现已潜逃。”这个网络色彩浓厚的帖子,公布了“快乐布衣”的性别、年龄、出生日期、住址、宅电、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并称“快乐布衣曾担任网易文化心情故事论坛版主”,“在潜逃时随身携带n名被害者(均为女性)血汗钱数十万人民币”,帖子配发了“快乐布衣”的近照,帖子作者号召网民通过论坛、邮件、聊天室等各种网络渠道散发此条信息,警示亲友,以免更多人上当。

在帖子贴出后的几天里,在网易文化乱弹广场、心情故事两个国内著名论坛上,网友声讨“快乐布衣”的主帖约达数十条,数万网友对这一事件高度关注,并有几百名网友跟帖发表观点。一些对网络情感持肯定态度、认为“网上自有真情在”的网友将矛头直指“快乐布衣”,认为他给“网恋”这种原本应该单纯美好的行为抹了黑,会使人们对网恋的误解加深。但更多的网友以理性的态度劝告正处在网恋边缘的网友,要慎重对待网络上的恋情,不要给坏人以可乘之机。

不能自拔的网恋却是一个骗局

2004年2月初,一位网名为“寒蛩低鸣”的网友在网易文化心情故事论坛发表了标题为《别让生命太为难》的帖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婚姻失败的女子在对爱情丧失信心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网名为“土匪”的男子。她以为,“土匪”让她找到真爱。

是的,她那么的渴望有一个有感觉的,然而最后还是不得面对婚姻失败的困窘,从此她对男人充满了失望。当她遇上了“土匪”后,她感觉“土匪”是那么的善解人意,而且从他的谈吐中发现他很有才华。后来,他们在网上越走越近。

有一天,“土匪”在短信中称呼她为“亲爱的”的时候,她的心被深深打动了。她那搁浅了多年的爱情,刹那间被激活,而且像电脑病毒一样,迅速地占领了她的思想阵地。于是,她像无数网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一样,陷入虚拟情感不能自拔。终于,她在去年圣诞节这天,未经他同意就跑到了他生活的城市。

当她捧着一大束百合花出现在“土匪”面前时,他幸福地揽她入怀,短信中每天重复的“抱一下”“亲一下”都变成了现实。她依偎在“土匪”的身旁,靠着他宽厚的肩膀,嗅着他的气息,相拥相吻,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她调皮地故意挑衅他,他假装生气地追打着她,谁说网上的感情不是一样的幸福和美好呢。

痴情的女子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当她把“土匪”的光棍领地,收拾得一尘不染时,他边看电视,边笑着看她里外忙碌着,边大声一遍一遍地唱着:爱是幸福的。在她洗碗时,“土匪”拥着她说:“有个女人,才是家。”

这些,都让“寒蛩低鸣”感到快乐和幸福,甚至有些晕晕的。暮色中,他们相挽着漫步。她在流泪,因为这是在踏上归途。“土匪”安慰着她:亲爱的,别哭啊,等到我们谈婚论嫁的时候,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然而,没有多久,“土匪”告诉她,他有一个分手多年的女友,找到他要他帮忙,因为她得了绝症。“土匪”很无奈,虽然已经不是他的女友了,可毕竟曾经爱过,他想帮助那个女友。那个女友需要一大笔钱,可是“土匪”却没有经济实力支持她。听到“土匪”无奈的诉说,“寒蛩低鸣”心疼了。她想,“土匪”蛮讲道义的,还有的是,她很想为他做些什么。于是,她给了他一笔钱,让他去支助他的前女友。就这样,她前后支助了5万元给“土匪”,可是后来“土匪”却没了踪影,她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寒蛩低鸣”后来明白了,所有的事都是“土匪”设下的一个骗局,他所讲的都是谎话,可惜她知道得太晚了。她想不能让更多的人受骗了,于是她写下了和“土匪”的故事,让一些网恋着的网友警惕。

帖子贴出不久即有网友回帖认为,帖中描述的“土匪”正是曾在网易文化心情故事担任版主的网友“快乐布衣”,这个说法不断得到其他网友的证实,一个以做生意、治病等为借口,采取非正常手段获取女性网友钱财的“网络伪君子”慢慢浮出水面……网友怎么也不相信,这个有着朴素网名、写得一手好文章、在网上形象一直很健康的著名iD,居然是个“骗财骗色”的骗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女性网友称为“才华横溢”的中年男子,在短短的时间内,不仅从“寒蛩低鸣”手中“拿”去五万元血汗钱,还从另一当事女子手里“拿”了十五万元,这名女子比“寒蛩低鸣”的受损程度更高,“快乐布衣”几乎将她的生活搞垮了,她最后一次给他的5万,时间是2003年3月,那是她预支了自己一年的薪水,她在今年需要做三份工才能继续生活和还欠款。

据了解,还有数名女性网友曾以不同方式“资助”过“快乐布衣”。

才华横溢的版主却是个网络骗子

背负网易文化知名盛名的“快乐布衣”在该社区受欢迎程度一度极高,其撰写的《冰冷的城市没有不朽的神话》赢得了不少女性网友的喜爱,迄今在该论坛主题搜索中还能搜到女性网友写给他的情书,网易文化还曾为其制作了个人专辑(事发后,论坛中作者为“快乐布衣”的内容被全部删除)。

然而,“快乐布衣”没能珍惜自己的文笔,反而将其利用为欺骗网友感情的工具。是骗子总会露出马脚。此前,一网名为“烟丝的诱惑”的网友就曾在论坛上不断对“快乐布衣”进行攻击,自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其帖子后跟帖称其为“垃圾”。

“快乐布衣”事发后,“烟丝的诱惑”回帖说,“浪漫的感性的女人,像花一样的娇嫩,看哪个贼人可以见花不采的?那骗子在一年多前我就已经看穿了他的骗局,当时我说,没人相信,还说他是如何有才华等等,我当时就想,不重重地踢到钢板,你们不会知道脚疼的。”

另一网友发帖揭发说,“元旦期间,他告诉我,他得了食道癌,还反复要我不告诉别人,说不要同情他,他在吃中药治疗,并且吃了那么多中药,体重也没减轻几斤。我在房间里看这些短信,一个人哈哈大笑。他也太没医学常识了,别说食道癌,就是喉癌,他也已经没人型了。”

心情故事的首任版主“渚清沙白”在《关于“寒蛩低鸣”指控一事的特别说明》证实了“快乐布衣”的网上行为,前文提到的被骗15万元的女子曾在去年3月约见该版主,并给这位版主看了他们之间一年多的全部聊天记录,和两人开设的私人论坛里的留言,以及她给他钱的银行汇票复印件,情书复印件,他家的钥匙等。她们拿着证据,准备控告这个拿感情做诱饵的“诈骗犯”。

自“寒蛩低鸣”在网上讲述自己受骗的故事后,她得到了大部分网友的关心和支持。网友“笑佬”发表帖子安慰“寒蛩低鸣”,寒蛩向往美好,却被乌云笼罩了,再次证明了,再美丽的花园,也有陷阱。况且,网上的人物形象,有时和现实完全相反。

一位网友气愤地说,网络是虚幻的,并不是说网络中没有真情在,而是要求我们在拥有一个善良的心这一前提下,还要有一双慧眼。虽然早已听说网络欺骗,可是看到这些蘸着愤怒写成的文字,仍然心里阵阵发冷。圣经上有一句话: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躲在阴暗角落里的骗子终有被暴露在阳光下的那一天,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很远。

或许是迫于网友舆论压力,或许是相关人等做出的努力得到回报,在“寒蛩低鸣”的帖子发出后不久,她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钱,但就此事而言,她内心所受到的伤害远远不是挽回经济损失所能弥补的。个别网友认为“寒蛩低鸣”咎由自取,甚至转而攻击受害者和现任版主,对此“寒蛩低鸣”发表帖子痛说心声:他屡屡的谎言,让我把所有的悲伤变成了斗志。我不想再有人受到这样的伤害,这种自责会让内心沉重到极点。所以,“寒蛩低鸣”一定要拆穿“快乐布衣”,这是一个善良的人应有的良知。她要用她手中所有的证据,让心中仍存有幻想和疑惑的姐妹,看清他的真面目。

谁来为网恋受骗者买单

早在2002年底,四川省社科院以网络生活为主题的青年调查表明,50%的青年不相信网恋。那就意味着同样多的人认可网恋――尴尬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什么?谁为那些假借网恋旗号而进行的欺诈行为负责?那么,“快乐布衣”的欺诈行为是否触犯法律呢。我国法律对“诈骗罪”的定义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据从事法律工作者称,“快乐布衣”事件客观上已经十分符合诈骗罪的表现。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如果除“寒蛩低鸣”外其他受骗网友不主动求助于法律并提供有力证据,就目前的情况以法律的角度为此事件定性也有相当的难度。相关人士认为:人都有暴力潜意识,也称恶性意识。受教育和社会力量的压制,这种反面意识得到良好的控制,但一旦被提供机会并不用负任何道义和法律上的责任,一些意志不强的人便让自己的暴力潜意识全面发挥。网络就是这样为这些人提供了一处土壤。

一直以来,网恋作为一种非可视虚拟情感交流方式一直为人所怀疑,媒体上因网恋而产生的负面报道不绝于耳,在表面繁荣美好的网络情感光环下,一直在涌动着一股看不见摸不着却现实存在的污流,但这似乎并不妨碍网民们把网恋进行到底。

有人认为,虽然许多人不相信网恋,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网恋之中去。因为网恋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没有什么结果,但总能给人们带来某种形式的和满足感。

今日说法网络诈骗观后感篇10

 

一、“微信”犯罪中的主要犯罪类型和罪名

 

信息技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往往以信息的传播为基础。尤其在虚拟的网络社交环境中,信息传播速度快,频率高、传播范围广、传播的内容更是多样复杂。很多不法分子亦是利用网络社交软件,或传播一些虚假的、非法的信息,或从事犯罪活动。微信社交软件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来已经有多起利用微信实施犯罪的案例,主要犯罪可以归纳以下几类:

 

(一)侵犯财产类犯罪,如盗窃、抢劫、敲诈勒索、诈骗等。利用微信实施财产类犯罪活动已经屡见不鲜,广州市在2013年一年就接连发生多起利用微信诱骗受害人见面、约会实施抢劫、抢夺等犯罪行为。此类案件中,嫌疑人均通过微信搭讪、结识事主,通过手机聊天逐渐骗取事主的好感和信任后,将事主约至指定地点见面,伺机进行抢劫、抢夺等违法犯罪活动①。

 

1、利用微信实施盗窃罪。根据实践中案例,利用微信实施盗窃罪常见的主要存在三种方式:第一,利用微信绑卡转账功能,实施盗窃。例如,11月19日上午10时,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法院对首例微信红包盗窃案的审理判决,对被告人李某以盗窃罪定罪处罚②。第二,以木马程序伪装成红包,套取用户银行账户、身份等信息,实施盗窃。第三,利用微信搭讪,在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借见面、约会等方式,实施盗窃。

 

2、利用微信红包实施诈骗罪,其中最典型的是网购诈骗。常见的有一下三类诈骗:第一,骗取受害人邮费。犯罪嫌疑人利用微信扫码“赠送”或者集“赞”赠送商品等信息,诱使微信用户扫码、集“赞”,后采用邮费自付的方式骗取邮费。③第二,利用微信平台“打折”、“优惠”或者一些市场上稀缺的二手产品信息或者网址链接,并以包邮等方式诱惑用户购买,让受害人选择“即时到账”的方式支付货款,支付完成后,却迟迟收不到产品,而交易流程也早已关闭。第三,不法分子仿造一些知名的企业、电商或者信誉较高的购物网站,创建微信“公众号”,不实信息,诱导微信用户,实施诈骗。

 

(二)利用微信实施抢劫罪。该类犯罪最常见的和上述利用微信实施盗窃罪的第三种方式类似,只是犯罪的方式和手段有所不同,主要是利用约会、见面,实施抢劫犯罪。

 

(三)侵犯人身权利类犯罪,如强奸罪、猥亵妇女罪等。近年来微信实施强奸案在各地已经发生多起,如发生在浙江“高帅富”利用微信约会强奸7名女大学生一案④,以及在厦门同安一个月内连续发生3起陌生男子以微信诱到女性,假借见面、约会对其实施强奸的案件。

 

二、“微信”犯罪中刑法规制存在的缺陷

 

(一)对“微信”犯罪的构成和罪名的成立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侵犯财产类的犯罪中涉及到数额的问题,如抢夺罪、敲诈勒索罪、盗窃罪、诈骗罪等,对这类罪进行犯罪构成或者罪名认定时,涉案金额既可能成为定罪标准,又可能成为量刑的是一个重要的依据。例如就盗窃罪而言,“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根据我国有关司法解释,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为起点,如果数额达不到,犯罪嫌疑人顶多受到行政处罚。而在“微信”犯罪中涉及到财产犯罪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受害人多,损失金额分散,单个受害者的损失金额可能都不够立案标准,更不用谈定罪处罚。诈骗罪亦是如此,利用微信实施的诈骗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才构成犯罪。根据“两高”关于诈骗罪解释,“数额较大”的认定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至1万元。但是如上文中提到的利用微信骗取受害人邮费和话费的情况,单个受害人的邮费损失不过二、三十元,如何对该种行为进行刑法评价存在漏洞。虽然司法解释也规定了在数额难以查证的情况下,对诈骗行为的相关规定,“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的人实施诈骗,在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66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1)发送信息五千条以上。

 

(二)对利用微信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如何处罚,如何进行社会危害性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从目前的几起“微信”犯罪的判决来看,轻刑化比较明显,大部分对犯罪分子的处罚拘役、管制或2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执行。在实务中目前还是完全依靠法官自由裁量或者是依靠我国的刑事政策进行处罚。这样难免会出现轻判或者重罚、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有失公允、有损刑法的公信力。例如,关于网络谣言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在现行刑法第291条中增加了一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说在网上传播谣言或者虚假信息最高可以获刑7年。那么在何种情况下以最高刑判决,却没有具体的标准。

 

(三)微信安全的保护链条不全面。相关法律之间还未有效地衔接,未形成合力对抗或者保障微信安全。从目前我国的《网络安全法》草案中并没有设置附属刑法的条款,仅在草案第六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刑法修正案(九)中几条,以及《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相关规定,仍然无法涵盖“微信”犯罪中全面行为和特定主体的对接,造成立法上的漏洞。

 

三、对“微信”犯罪的刑法应对之完善

 

对利用微信实施的各类犯罪行为中,大都是在传统的犯罪基础上,利用微信作为犯罪平台或者犯罪工具,其犯罪的构成并未发生多大的变化,例如利用微信进行开设、实施盗窃、诈骗行为等罪名,定罪争议不大,但是对于责任的承担着、处罚的标准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就目前的立法和司法解释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像微信这类多功能半封闭的社交软件,其中主体涉及到软件应用的开发商、运营商和用户(群聊中群主和成员),例如在利用微信实施的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市场交易安全等犯罪行为中,如何对各个主体进行刑法上的评价,又如何把握上述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实务中如果一味依靠法官主观评价或者是依赖我国的刑事政策,难免会出现轻判或者重打现象,影响刑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更好地打击和惩治“微信”犯罪,净化网络环境,保障信息传播有序健康发展,有必要运用刑罚手段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制。

 

(一)完善对“微信”犯罪的法定刑,实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法定刑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否定评价和对罪犯的惩罚,也是国家对犯罪行为危害性程度的评价。一方面,就目前我国刑法对诸如“微信”犯罪的网络犯罪偏向于轻刑化,尤其对于妨害社会管理的开设、组织、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等犯罪行为以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此类犯罪可能没有具体的受害人而趋于轻型,但是其社会危害性仍然不容忽视,对该类行为应该加大惩处力度。对此,应该加大对“微信”犯罪的惩罚力度,提高犯罪的预期成本,突出刑罚的威慑力。根据波斯纳的观点:“刑罚的功能是对犯罪行为科以额外的成本,因为对于犯罪分子而言,只要犯罪的预期利润超过预期成本,他才会实施该犯罪”。另一方面,应提高对利用微信实施犯罪的罚金刑。鉴于“微信”犯罪的成本低、获利高,风险小促使罪犯敢于铤而走险实施犯罪。对于“微信”犯罪中涉及金额的行为,法官可以根据涉案金额适当提高刑罚金。

 

(二)完善“微信”犯罪中刑事责任承担分配制度。对于日益猖狂的“微信”犯罪,应该搭建严密的刑事责任网,充分发挥刑法的规制作用。第一,完善网络行业中,社交软件开发商、运营商的刑事责任分担。在网络行业,社交软件的服务运营商属于网络平台服务的提供者,微信的开发商属于腾讯。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服务运营商应该在现行对用户或者违法信息赋有合理监管的义务。当然鉴于运营服务商的技术限制和“无主观恶意”(其所开发的社交软件并非主要用于犯罪活动,也并未使用户的法益处于危险的状态),对其在责任承担时应该谨慎考量,但是不能绝对免责,如可以参考域外司法经验:“服务商如对于使用人之不法使用负责,必须限于其知悉或应当知悉时,始赋予服务商相应的提示义务,去防止该不法行为之继续使用。”第二,合理界定虚假、诈骗信息的原始者和转发者的刑事责任。当下微信应用既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资源信息共享的方便平台。在信息量如此庞大的微信中,对于微信用户来说,很难区分、辨别一些广告信息的真伪,也不会刻意去辨别。例如对于运用微信平台一些“集赞”赠送产品、“打折”等诈骗信息,对于普通的微信用户而言,难免会有这样的心理:“如此好事,怎能独享”,随即会进行转发,或转发“朋友圈”,或转发至微信群。就算是转发一些虚假的灾情、警情、地震等信息,也可能是对自己微信好友的善意提醒和安全提示。这笔者认为,对与诸如利用微信虚假诈骗信息、谣言进行犯罪时,对于所有“犯罪嫌疑人”不应该都“一棍子打死”,应该区分这些“犯罪嫌疑人”中的始作俑者和“无意犯罪者”。刑法的目的固然是打击、惩治、预防犯罪,但最终还是服务于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

 

(三)完善《网络安全法》与《刑法》之间的有效衔接。就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法》还只是公布草案,并未正式施行,但究其草案而言,本法的调整对象重点放在行为上,与行为主体缺乏有效的结合。再者草案中对违法网络安全的刑事责任有关规定,仅在草案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规定比较笼统模糊。对此《网络安全法》中应该设置一些附属于刑法的具体条款,对违反网络安全的不当行为以及该行为中各个主体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健全和完善《网络安全法》,实现刑法规制与《网络安全法》行政规制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