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19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篇1

财务危机(Financialcrisis)又称财务困境(Financialdistress),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给出财务危机的统一定义,通常公认有两种确定的方法:一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企业破产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最常用的标准,也是最准确和最极端的标准;二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

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财务危机至少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从企业的运营情况看,表现为产销严重脱节,企业销售额和销售利润明显下降,多项绩效评价指标严重恶化;

第二,从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产品库存迅速上升;

第三,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表现为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流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

第四,从企业现金流量看,表现为缺乏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现金流,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管理的主要方法

财务危机是导致企业生存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采取监测和预防措施,才能及早防范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危机。

财务危机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财务危机预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财务报表分析法

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和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估计分析是一种传统的分析方法。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以及现金流量表这三套财务报表来分析企业的价值、评估企业的风险。

财务比率分析是最主要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之一。包括六大类:偿债能力、经营能力、获利能力、资本结构、成长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

1.偿债能力用来分析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采取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比率、借款依存度、利息支出率等。

2.经营能力分析用以衡量企业运用其资源效率来反映企业对资产的管理能力,采取的主要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收款天数等。

3.获利能力分析反映企业在未来经营中产生现金的能力,采取的主要指标有:资产报酬率、每股盈余、税前净利率、营业毛利率、营业外收支率、每股营业额等。

4.资本结构分析反映企业运用财务杠杆的情况,采取的主要指标有: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长期资金对固定资产比率、保留盈余对总资产比率等。

5.成长能力分析反映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成长性,采取的主要指标有:营业收入成长率、净资产成长率、税前净利成长率等。

6.现金流量分析是用现金流量去评估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采取的主要指标有:现金流量比率、每股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对总资产的比率等等。

(二)单变量模型

单变量模型是指使用单一财务变量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的模型。主要有美国学者比弗(Beaver)于1966年提出的单变量预警模型。他通过对1954~1964年期间的大量失败企业和成功企业比较研究,对14种财务比率进行取舍,最终得出可以有效预测财务失败的比率依次为:

(1)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2)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3)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4)资产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比弗认为债务保障率能够最好地判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是资产负债率,且离失败日越近,误判率越低。但各比率判断准确率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使用一组财务比率,而不是一个比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预测效果。

(三)多变量模型

多变量模型即多元线性判定模型,指使用多个变量组成的鉴别函数来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模型。最早美国学者奥曼(altman)开始研究,他选取了1946—1965年间的33家破产的和正常经营的公司,使用了22个财务比率来分析潜在的失败危机。他利用逐步多元鉴别分析(mDa)逐步取5种最具共同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建立起了一个类似回归方程式的鉴别函数-Z计分法模式。该模型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表达式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Z为判别函数值。X1=营运资产/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权益市场价值/负债账面总价值;X5=销售收入/总资产。一般地,Z值越低,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

奥曼还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若Z≥2.99,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若Z≤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即1.81是企业破产发生的定量界定。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l、X4)、获利能力的指标(X2、X3)和运营能力的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在企业失败前一、二年的预测准确率很高;预测期变长,准确率有所降低,距失败前五年的预测准确率仅为36%。

多变量模型除了以上介绍的Z计分法模型以外,还有奥曼改进的第二代模型一一Zeta模型,日本开发银行的多变量预测模型,中??aclass=content_ahref=/class_free/127_1.shtml>台湾陈肇荣的多元预测模型,中国学者周首华、杨济华F分数模型,以及其他国外学者研究的考虑现金流量因素的预警模型和考虑产业因素的预警模型等。但是,这几种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就目前为止,Z计分法模型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四)基于案例的预警方法

早期对企业危机的研究的方法就是个案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企业财务危机的案例,从中寻找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规律性表现。在财务危机预警的各种定量方法出现后,这种方法仍在广泛地使用,究其原因是由于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多变,没有任何的模型和方法能预测、解决一切财务危机,在进行定量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在其他管理信息中找出其规律性,进而加强和完善对危机预警的管理。

耶鲁大学RogerSchank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基于案例财务危机的管理方法即是成功一例。基于案例的预警方法(case-basereasoning)简称CBR技术。CBR技术是一种基于经验知识进行推理的人工智能技术,他强调在解决问题时,以类似的情况处理,并通过对过去类似情况处理的适当修改来解决新问题,能有效解决财务预警方法在辨识财务危机的警兆和测度财务危机的警度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该技术研究后逐步推广到机械、冶金等行业,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非结构化的、处于前沿性和探索性阶段等定量特征不是非常明显的问题最为有效。

以上四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对企业而言,在实际运用时,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地域、行业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选择适合企业特点,并能满足自身经营和财务管理需要的方法和模型,才能达到动态监测、及早防范、有效阻止及避免财务危机再次发生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三、国有企业财务预警管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构建,除了应有理论上的科学性、现实的可操作性、完善的制度体系、严密的制约机制、严格的风险监控、高效的事后核查外,还必须符合国有企业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六个问题:

1.要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后国有企业可能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和必须由公共财政负担的公益事业领域,存在国有独资企业;二是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存在国有控股企业;三是涉及到有优势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可以优进劣退。因此,国有企业不是一种一般的企业组织形式,不能用一般企业的规则来规范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在考虑到企业一般适用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点。

2.要考虑其完整性。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除一般企业具有的纯市场竞争功能外,还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因此,国有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设计,一定要力求完整,要力争做到“两个结合”。一是要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既要考虑资产、负债、现金、利润等定量指标,又要考虑企业的市场份额、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非财务指标和定性因素。二是要做到表内和表外相结合,既要选择到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报表中反映的指标,也要考虑企业从事委托理财、期货股票、担保抵押等表外指标。

3.要有控制的流程性。控制的流程性具体表现为从横向和纵向把握好几个关键点。横向要针对国有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即主要把握好投资、筹资、应收账款、内部担保抵押、关联交易等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纵向针对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反映、预测、决策和控制整个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控制。

4.要有针对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状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投资类企业,重点应关注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可主要选择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类、资产保值增率等指标;对于贸易类企业应重点关注企业的营运能力,或选择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对于生产类企业,重点应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企业的现金流,可主要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篇2

企业通过举债方式获得资金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是现代企业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但是负债带来的风险是企业不可回避的,是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企业负债经营现状,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我国企业一直以来具有明显的股票筹资偏好,对股票筹资十分热情,然而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债务资金是优良的资金来源。2008年8月23日《参考消息》转发“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世界大企业日益依赖负债经营”。报道称,瑞士银行最近对世界1000家主要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了汇总,发现2007年这些企业实际借款余额比2006年增加了16%,借款资本比率达到了51%,创下过去3年来新高,2008年企业负债也呈增加势头。其原因正是扩张的经济形式下,企业大型并购,而世界性股市下跌使得企业筹资困难,导致世界主要企业对借款依赖程度不断增加。

有实力的企业都纷纷探索并充分利用负债经营这一渠道,但市场的瞬息万变和不可准确预见性,使得风险成为客观存在。市场中的企业,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每种风险都有可能导致企业走向灭亡。如果企业不能卓有成效地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必使企业的未来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

一、负债经营风险预警概述

(一)负债经营风险预警系统

负债经营是债务人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租赁或借助商业信用等方式,利用债权人的资金来从事生产经营,以获取最大利润的经营管理方式。负债经营具有融资速度快,借款弹性大的特点,在通货膨胀时期具有举债效应,会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通货膨胀率越高,企业因负债经营而得到的货币贬值利益就越大;另外,负债经营能够产生杠杆效应,使企业可以借助负债节省下来的自有资金创造更多的利润;但同时负债经营有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在一定情况下,造成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大幅下滑,使企业面临到期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不仅增加企业的再筹资风险,而且会使处于困境中的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破产。为了防范和规避财务危机,企业就很有必要建立自己的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机构通过专门的方法监测、分析经济活动和理财环境,预测和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大,存在着各种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无论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应建立预警系统,让经营者能够在财务危机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经营,防范风险。因此,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具有如下主要功能:

第一,预知财务危机的征兆。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财务预警系统能够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第二,预防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进一步扩大。当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能够及时寻找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制定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严重的财务危机真正发生。第三,避免类似财务危机再次发生。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的原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改进建议,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预警系统,从而能避免未来类似情况的发生,更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基础差、规模小、竞争力弱、经验不足,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其生命力十分脆弱,这就要求企业建立预警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事实表明,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可以有效预测、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可以及时为各级领导提供可靠的财务决策信息或依据,可以指导公司及时调节资产、负债和偿付能力的比例关系,合理确定负债比率,逐渐降低不良资产的比重,不断增强偿付能力。因此,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负责经营风险预警模型

公司的经营风险可以借助模型进行分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学者就陆续开始对企业财务预警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财务预警的方法和模型。一般可把它们分为定性预警分析和定量预警模式两类。在此介绍由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的altman教授提出的Z计分模型,即运用多变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来预测财务危机。其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1-1)

其中:Z:判别函数值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反映公司总营运资本的流动性,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反映公司的支付剩余能力,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反映公司的收益率大小,衡量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

X4:(股票市价,负债账面总额)×100,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性t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活动比率;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非上市公司的Z值模型和判别规则如下:

Z=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 (1-2)

其中:x4修正为股东权益,总负债,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其余X1,X2,X3、X5同上市公司的相同。X1,X2,X3,X4,X5分别反映资产流动性、公司的寿命及累积的利润率、盈利能力、财务结构、资本周转率。一般来说,Z值越大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

性越小。根据相关的实证检验,当Z>2.675时,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Z

二、企业负债经营案倒

(一)洛阳豫港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简介

洛阳豫港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是由香港亨龙有限公司(25%)、河南龙泉天松投资有限公司(75%)两方投资兴建的中外合作火力发电企业。项目总投资108000万元,生产规模为2×13.5Km机组,经营范围为煤洁净燃烧技术火力发电、售电,现有职32300人。目前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5640万元,其中:河南龙泉天松投资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2673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5%,香港亨龙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891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5%。

2007年国家发改委在电力工业“上大压小节能减排”计划实施后,公司的135mw机组尽管已经实施了环保脱硫改造,但能耗高、用水量大、污染严重,与“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依然不相符合。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结合公司规划布局的实际,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预计将投资46亿元,建设两台600mw超临界纯凝汽式发电机组替代原有135mw机组。

(二)公司经营概况

截止2008年底,公司累计完成发电量3099125万千瓦时,完成供电量2856788万千瓦时,总利税31.4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两台600mw发电机组建成后,在发电量相等的情况下可向大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600吨,在能耗上每千瓦时可节约标煤耗108克左右。

三、案例分析与防范对策

(一)案例分析

以洛阳豫港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财务数据为例分析多变量模型的运用(见表1)

利用Z计分模型进行总体财务预警分析。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算该企业的有关指标,可以计算出,Z1=1.13,Z2=1.19,Z3=1.33,根据三年的计分都远远小于1.81,可以判断,该企业2006年已经出现低效益,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因此,企业在2006年末就应启动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合理安排现金流量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1 风险形成的内因

(1)负债不适度使得财务风险加大。一般在期望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的情况下,借入资金在全部资金中所占比例越小,企业自有资金收益率就越低,自有资金收益率标准差也越小,从而企业财务风险也越小。从电力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可以得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即流动比率为1.2:1,而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保持在200%左右,该指标低,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不好;企业负债越多,财务压力越重,越有可能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即使企业盈利能力很强,也存在着过度举债、利息包袱沉重而不能到期偿还本息的财务风险。另外债务偿还期限越短,企业偿债时间越紧迫,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大,极易出现偿债危机。

(2)负债利息过高。企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一定,借入资金利息率越高,期望自有资金收益率就越低,这样就会造成财务风险越大。电力公司每年的财务费用基本保持五至六千万,如果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难以偿付到期本金和利息,企业便陷入财务危机。而负债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使盈利能完全补偿借人的资金成本。否则,企业将无利可图,更谈不上发展。

(3)资金流动性差,偿还能力不足。偿还债务通常情况下是采取流动资金支付的方式,因为只有流动资金才能随时变现偿还债务。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付本息,还要看预期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的偿债能力。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大,甚至不得不宣布破产。由分析知,电力集团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28,总资产周转率为0.23,固定资产周转率为1.4,存货周转率7.3。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影响了企业资产的质量,揭示了企业利用资金经营的效率差。

2 风险形成的外因

(1)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环境、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是经常变化的,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盈利水平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它是难以分散和控制的。对于豫港电力集团而言,近几年煤价持续高涨,比以往几乎高出一倍多,其生产成本极大增加,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另外企业内部技术装备、产品结构和设备利用率变化,人工生产率和原材料利用情况的变化,可能出现的事故以及企业人员素质和应变能力等也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

(2)还债不适时造成筹资风险。一个企业筹资能力强弱表明企业应付财务风险能力强弱。企业经营状况好,它的筹资能力强,应付风险能力也强;反之,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它的筹资能力就会减弱,而应付风险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减弱。随着负债经营的每况愈下,豫港集团效应明显走下坡路,2009年3月两个冷却塔被成功爆破拆除,使得集团仅有2个发电机组,生产能力大大减弱,投资者纷纷收回资金。拖欠债务不仅丧失企业信誉,断送了再借债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机会。

(3)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在经济高涨时期,银根放松,市场购销两旺,经济一片繁荣,企业效益普遍上升;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资金短缺,市场疲软,企业亏损面扩大,亏损额上升。因此经济萧条时期较之繁荣时期,负债经营的风险更大。08年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一度受到影响,豫港集团也出现利润负增长。

(二)风险防范对策

1 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控制负债经营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预警体系,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预警管理程序和预警体系,加强风险的发现、监控和预警管理。财务预警体系应包括:

(1)财务信息的收集、传递机制。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2)财务预警组织机构。确保财务预警分析工作能有专人负责,并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

(3)财务风险分析机制。通过财务风险分析能够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较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

(4)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包括应急措施、补救办法和改进方案。其中,应急措施主要指面对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去规避,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补救办法主要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指如何改进企业经营

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度发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能够对风险防患于未然并能够从容面对。

2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

根据企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在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后的速动比率不低于1:1,流动比率保持在2:1左右的安全区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还要注意,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其结构趋于合理,要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

3 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结构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负债规模通常由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资产负债率的大小与企业的安全程度直接相关。在财务杠杆正面作用下,企业举债越多,利润越大,资本利润率越高,这种结构对于所有者来说是理想的,因为企业用别人的钱经营,而增加了所有者的权益。但对于债权人来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债权人承担的贷款风险就越大。一般情况下,普遍认为资产负债率在30%时,为安全;40%,较合适;超过50%,资金周转将出现困难,债权人将考虑不再增加贷款,不同企业该比例的确定会略有差别。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中各种负债数量的比例关系。在企业负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究竟安排多少流动负债、多少长期负债,需要考虑企业销售状况、资产结构、利率状况、现金流量等因素对负债结构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此如。长期借款可以固定其利息支出水平,但融资速度慢,而且还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如果采用短期借款来筹资,则利息费用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波动,财务风险也会增加。因此,企业要关注长、短期债务的匹配,这样才能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

四、结束语

负债经营不仅仅是要适度举债肪范风险,更重要的是要进行高效的经营,只有以经济效益为标绳,科学决策,不断完善经营机制,才能创造出较高的利润率。负债经营企业必须具备较高的资金利润率;负债经营可以带来双赢乃至多赢的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进行负债经营。负债经营不是是有条件的,具备较高的资金利润率是负债经营的基本前提。在筹资决策时,必须把综合资金成本率的高低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主要标准,同时要注重合理搭配,分散和降低财务风险。要在考虑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筹资的方案所确定的资金成本进行比较,把负债经营落实在资金成本低、风险小的方案上。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前景、收益的稳定性同行业的竞争情况和企业的资本结构等情况,在利用财务杠杆时所产生的效益和可能承担的风险之间进行权衡。举债经营与自身积累并重;留存收益也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企业在负债经营的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积累十分必要。梅耶斯提出的等级筹资理论指出,最优先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自身的盈余积累,当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首先应考虑运用内部资金,其次是债务资金,再次是发行股票。2002年世界主要企业债务资金比例高达75%,到2005年和2006年一度降为48%,其原因就是企业进行改革,充分利用内部积累,减少负债依赖。另外,如果仅仅依靠外部筹资而缺乏积累,很可能在急需资金时无法从外界筹措到,而使得一些有利的投资机会白白坐失,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后果。企业应当在利用债务资金的同时做好自身的盈余积累,做到积累与负债相结合。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债券保险市政债券“单线”业务模式信用增进

今年5月,财政部印发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允许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试点地方政府债自发自还,标志着“中国版”市政债正式启动。而作为专门为市政债券配套的债券保险,因其具有提高市政债券流动性以及降低发债主体发行成本的独特功能,必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现代债券保险业起源于1971年的美国。因此,总结美国债券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市场结构变化特点,对于发展中国的市政债券市场和债券保险业意义重大。

美国债券保险业发展历史回顾

1971年,全美第一家债券保险公司――amBaC成立。此后,随着美国市政债券发行量的快速增长,对于债券保险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先后有多家债券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并开展债券保险业务。债券保险行业俗称的四大巨头――amBaC、mBia、FGiC、FSa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同时,对于债券保险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69号法案”也诞生于该时期。“69号法案”中明确了债券保险公司只能从事市政债券保险业务,而不能从事财产及意外险等其他类型的保险业务。我们通常所说的债券保险公司“单线”业务模式即因该法案形成。自此之后,美国债券保险业务开始呈现井喷式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美约有50%的市政债券含有债券保险。但随着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不断有债券保险公司介入高利润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和国际业务。尤其是随着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CDo)市场的快速发展,债券保险公司通过卖出CDo各分支的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CDS)产品获得了大量收入。这些业务为债券保险公司承保规模的迅速扩大做出了很大贡献。至2006年,债券保险公司承保总规模已经达到了3.3万亿美元。

然而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整个债券保险行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在次贷危机之前,在美国金融担保保险协会(aFGi)注册的会员共有11家(见表1,并且共有7家债券保险公司具有aaa级(aaa级)主体评级。在次贷危机之后,由于美国债券保险行业遭受重创,所有债券保险公司评级均遭下调,甚至多家公司出现倒闭。截至2013年底,已经没有一家债券保险公司具有aaa级(aaa级)主体评级,并且仅有3家债券保险公司在继续开展业务(见表2及表3)。

此外,受债券保险公司主体评级大幅下调的影响,债券保险市场规模也大幅萎缩。在2005年美国债券保险市场发展的顶峰时期,约有57%的新发行市政债券含有债券保险,然而受次贷危机影响,2013年新发行市政债券中含有债券保险的比例已降为4.6%。因此,无论是存量市政债券还是新发行的市政债券,其含有债券保险的比例都达到了历史较低水平。

美国债券保险市场结构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近年来美国债券保险市场总体发展环境

2012年,由于美国的低利率环境,再加上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缓慢,债券保险公司缺乏理想的外部发展环境,整个行业持续萎缩。如当整个债券市场的发行量由2011年的2878亿美元猛增至2012年的3762.4亿美元时,债券保险的业务量却在下降。根据thomsonReuters的数据,全部在保的长期债券总量比2011年下降了13%,投保债券发行总量也由2011年的152.6亿美元下降至2012年的132.7亿美元。

2012年债券保险市场的萎缩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是低利率环境使得债券保险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其次是金融危机后整个债券保险行业遭受了重大损失,市场投资者对于债券保险的价值仍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再次,目标市场也发生了萎缩。由于债券保险公司主要承保a级及BBB级市政债券,而这两个级别的债券占比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于是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下滑。

2013年,美国债券保险市场延续了2012年的下滑趋势,主要是因为美国市政债券发行量出现了下滑。据thomsonReuters统计,2013年美国长期市政债券发行总量为3152亿美元,比2012年下降了13%,也低于过去10年3815亿美元的平均发行总量。美国市政债券发行量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利率市场环境的波动,二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恢复。美国市政债券发行量迅速下降主要体现在2013年下半年。随着美国地方政府紧缩政策的退出,市政债券的发行量在2013年上半年曾有一定的提升;而到了下半年,市政债券的收益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发行主体由于利率成本上升开始推迟发行,许多再融资项目都被暂停。另外,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复苏,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已经开始不断提升,对于市政债券融资的需求开始降低,因此导致美国市政债券发行量出现下降。

(二)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债券保险市场结构变化情况

次贷危机之后至2012年7月,aGL4曾是唯一一家从事债券保险业务的债券保险公司,然而这一情况随着2012年7月一家新的债券保险公司――Bam的成立而发生了改变。2012年Bam共开展了3笔业务,合计承保总金额2870万美元。虽然当年市场占比仅为0.2%,但也为债券保险行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希望(见表4)。此外,2013年,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Ha)也重新开展债券保险业务。而在此前,因次贷危机后美国债券保险行业陷入衰落,该公司曾于2009年退出了市政债券的保险业务。此次重新开展债券保险业务,预示着整个行业开始出现回升的迹象(见表5)。

根据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统计结果,2014年第一季度仅有约27亿美元的市政债券含有债券保险(见表6),仅占2014年第一季度新发行市政债券总量的4.6%,而这一比例在2013年第四季度为5.3%,但与2013年同期比(2.7%)已经有了一定的回升。可以说,虽然美国债券保险行业仍旧不太景气,但是已经显现止跌回升的趋势,2014年可能会成为美国债券保险业发展的转折年(见图1)。

(编者注:1.去掉左边纵轴千分符;2.去掉右轴数字中的%,将%标注在右上角;3.修改图例:绿色图例为“带有保险的市政债券存量总额”;红色图例为“带有保险的市政债券存量总额占全部市政债券存量总额的比例”)

(三)美国昔日四大债券保险公司目前经营情况

2009年7月1日,aGL旗下子公司aGC完成了对FSa的兼并。目前,由于mBia、amBaC、FGiC因主体评级原因无法开展新业务,因此,在美国昔日的四大保险公司中,仍在正常开展业务的仅有aGL,aGL也是当前美国最大的债券保险公司,而amBaC和FGiC的经营状况则严重堪忧。2012年底,amBaC的总资产为27亿美元,所有者权益为-3.25亿美元,2013年amBaC的经营状况虽有所恢复,但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正常经营时的水平。2012年底FGiC的总资产为2.05亿美元,所有者权益为-3.7亿美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完全丧失经营能力,并且最新财务数据已经无法获得(见表7)。

美国债券保险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债券保险市场的发展对于市政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美国债券保险行业目前仍处于低谷期,但是从美国债券保险市场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债券保险在繁荣市政债券市场、帮助低级别市政债券发行主体进入债券市场融资、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以及提高债券流动性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而言,“中国版”市政债券刚刚推出,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主体评级相对较低的市政债券发行主体进入债券市场融资,对于市政债券保险的需求也将与日俱增。建立我国的市政债券保险市场对于未来促进市政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

(二)债券保险公司应始终坚持低风险偏好

美国昔日四大债券保险公司在经历了残酷的金融危机之后,aGL可以独善其身主要是因为其低风险的业务策略。在债券保险公司都为了追逐高收益,疯狂的开展结构化金融产品的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时,aGL却始终坚持原有的低风险业务策略,审慎介入结构化金融产品业务,因此受次贷危机冲击较小。次贷危机后,aGL迅速抢占市场。虽然债券保险行业发展不景气,但是aGL的盈利能力却在提升,进一步奠定了自己行业领军者的地位。因此,坚持低风险偏好有助于债券保险公司的长久发展。

(三)“单线”业务模式对于债券保险公司至关重要

在美国债券保险行业发展史上,“69号法案”中关于债券保险公司“单线”业务的规定对于债券保险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无论是次贷危机之前还是之后,市政债券保险业务违约率一直都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债券保险公司受到冲击主要是因为涉足结构化金融产品而遭受了重大损失。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美国金融监管的滞后。如果在结构化金融产品出现之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能够进一步控制债券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严格限定其仅能开展市政债券保险业务,那么美国债券保险行业现在或许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可以说,监管滞后也是债券保险行业遭受重大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未来如果我国发展市政债券保险市场,一方面监管当局应对债券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行严格的限制,发展专业的仅从事债券保险业务的债券保险公司;另一方面,债券保险公司自身也要通过内部风控体系,严格限制业务范围,防范业务风险。

未来展望

虽然目前美国债券保险市场处于低谷期,但是未来的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据标准普尔估计,未来美国债券保险将覆盖美国新发行债券20%~30%的市场份额。随着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不断扩大,投资人对于债券保险的需求也将上升。尤其是对于那些实力偏弱且发行频率不高的市政债券发行人而言,仍需要依赖债券保险商提供的债券保险服务。

在我国,债券保险被称为“信用增进”,目前我国仅有一家准债券保险公司在为金融产品提供信用增进服务。笔者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的信用增进公司在金融市场出现,为市政债券市场建设和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风险分散分担机制的建立健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

1.npFC(nationalpublicFinanceGuarantyCorp.)为mBia旗下专门从事市政债券保险的子公司。

2.Syncora担保公司前身为XLcapital。

3.Bam(BuildamericamutualassuranceCo.),即美国建设互助保险公司。

4.aGL下辖4家子公司,分别为aGm、maC、aGC、aGRe。2013年,aGL为重整市政债券保险业务,新设立了子公司maC,于是在aGL旗下具有从事市政债券保险业务资质的子公司有3家,分别是aGm、aGC、maC。但目前主要依靠其旗下子公司aGm和maC来开展市政债券保险业务。

作者单位: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

参考文献

[1]张启迪,樊力嘉.美国债券保险发展与启示[J].中国金融.2014(03).

[2]陈晓虹,刘彦,等.美国债券保险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货币市场.2009(06).

[3]黄蔚,吴韧强.次贷危机中债券保险的风险与启示[J].商业时代.2009(28).

[4]刘冬雨.我国市政债券发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J].金融与经济.2006(09).

[5]袁东,毛玉萍,等.债券保险公司、次贷危机及债券市场趋势分析[J].财贸经济.2008(07).

[6]张家伦.关于我国公债问题新探[J].浙江金融.1995(07).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企业经济财务危机管理控制探究策略

相对于企业而言,财务危机是企业财务状况长期受不良因素影响形成的弊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致使企业财务资金无法持续正常运转的不良现象。财务危机通常会造成企业因缺乏周转资金而导致资金结构失衡,甚至持续性亏损,以至于无力偿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严重时造成企业破产。财务危机管理,是通过一定管理措施来达到减少或避免财务危机的危害性的过程行为,企业实施科学的财务危机管理,能够有效防范和减缓财务危机所带来的危害,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财务危机管理的职能概述

财务危机,是由于企业经营决策或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影响,致使企业维持自身经营运转的财务资金无法正常持续进行或陷于停滞状态所形成的不良现象。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实质上是个人或组织在财务运作过程中通过危机预测、危机决策,以及危机监控等防范处理措施,达到尽量避免和减少财务危机产生的危害性,直至将财务危机化解的过程行为。

财务危机管理通常是具有事前防御和事后处理两大职能。事前防御是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身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御风险的综合能力,定期针对财务现象进行分析诊断,加强财务预警机制管理,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针对即将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应与处理预案,通过协调企业各方面业务关系,疏通缓解企业财务危机现状,做好财务危机的化解控制措施,这是事后处理的关键。

二、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内容分析

立足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财务危机不但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张,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更为重要的是财务危机阻滞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应涉及到如下方面的内容:

1.合理调整资产结构

资产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管理不善是造成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资产结构与债务结构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等经济活动决策时应基于现金流量分配的均衡性与充足性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科学规划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规划是优化资源管理与防范财务危机的基本手段。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现金流是保障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前提。以现金流量预算和平衡配置为中心,优化现金流量的流动性,是财务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

3.实时监测财务危机

企业发展应随市场环境的改变而相应调整财务决策,以现金流量为基础,采用各种有效的财务甄别方法,针对财务比率、现金流动比率、债务比率以及盈利等财务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实施财务危机的动态性实时预测。

4.完善财务危机预案

财务危机预案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科学化的反映与标志。企业针对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进行构建高效可行的应急预案,包括处置财务危机的目标原则,制度策略等事项。有利于财务危机的防范和处理。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判断

通常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下降,是企业财务关系恶化的集中体现,企业发生持续性亏损、财务结构恶化、市场竞争实力严重弱化,以及无力支付偿还到期债务或费用等现象,可视为财务危机的前期表现,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的征兆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安全等级指标法

企业财务的安全程度可通过计算经营安全率和资金安全率两项指标分析得出。安全边际是衡量企业亏损的正常销售额底线,经营安全率可用安全边际率来衡量,由于正常销售额相对稳定,企业安全边际率越大安全程度越高。资金安全率是资产变现率减去资产负债率的差额,当资金安全率为正数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为负数时表明企业已面临财务危机。

2.财务指标综合法

运用多项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风险,即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函数,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资产使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财务风险。与正常值相比,函数值越低,企业就越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

四、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与防范的策略

企业财务危机管理,要本着组织性与系统性、及时性与实效性的原则,建立高效科学的管理体系构架,针对财务危机实施积极防范与科学控制:

1.深化财务危机管理意识

企业应立足于战略高度上深化财务危机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财务危机的严重危害性,将分析预测,防范处理等多种管理方案具体落实到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在优化组织机构管理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利用企业文化加强企业财务危机管理控制的宣传导向。

2.优化财务结构管理技术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是企业财务结构的科学性表现。优化企业财务结构是预防财务危机的关键。企业应及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通过存量和变量调整手段实现企业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

3.控制企业现金流量安全

现金流是保障企业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目标的生命线和源动力。也是造成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企业要以现金流量控制为前提,提高资产变现能力,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回笼,并提高资金利用率,保障现金流量的持续性和充足性,满足企业发展资金的正常流动性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

4.强化财务危机管理职能

财务管理是保障企业防范财务风险,优化资产结构的基础。企业要充分拓展资源优势,利用信息科技管理手段,优化企业财务运行环境,创新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技术,强化财务信息的管理职能,建立财务危机应急预案,完善事后处理科学措施,协调疏通业务关系,保障财务危机的有效防范和化解处理。

5.完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控制至关重要,企业应构建有效可行的财务监控体系,加强对企业资产债务结构的调整,合理规划投资回收、现金回流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与监督,避免造成财务失控。应着眼于未来现金流量情况,重视预算管理,统筹安排,尽量减少负债经营完善财务预警体系,及时化解财务危机。

五、结束语

总之,日趋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企业财务危机,以其严重的危害性,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新形势下,分析和掌握财务危机的发生规律,加强企业财务危机的管理与控制,是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篇5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和类型

金融危机在金融制度和货币体系极度混乱和剧烈动荡下股市狂泻、货币贬值、利率极高、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市场一片混乱,从而诱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二、未雨绸缪,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机制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预警是指当集团内企业出现财务状况恶化的迹象时,提醒企业经营者尽早采取措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构,化解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预警的几种情况

财务风险预警在企业预亏预损,预算完成情况出现异常偏差,财务指标异常变动,重大法律纠纷及出现其他重大财务风险时起到警示作用,提请管理层重视。当预计当年完成营业利润为负数,或预计某投资可能出现1000万元以上的损失(规模较小的企业,占企业注册资本10%以上的损失)时应提醒;当企业每季度对完成年度预算指标进行分析,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总额等指标偏差超过20%时应提醒;当企业定期对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进行分析,以上指标与上年周期或当年预算指标相比偏差超过20%时应提醒;当应收账款回款困难,重大法律纠纷导致财务风险,造成企业非正常资金流出或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时应提醒。

(二)预警监控体系

集团企业建立两级财务风险预警监控体系,设专人在总部通过联网方式对成员企业财务系统进行实时监控,随时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抽查、发现险情通知各成员企业排查。

各成员企业应通过明确财务风险预警程序,记录,报告财务风险的发生原因,解决措施、处理结果等,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变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控制,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各成员企业财务部门负责对本单位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财务异常状况应分析研究原因,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和应采取的措施建议,并及时上报。

各成员企业财务部门应将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报告及采取的措施每月汇总上报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并继续追踪处理财务风险报告内容,将处理结果及时上报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门。

对于存在重大财务风险的单位,集团企业将要求限期整改,改善财务结构,降低借贷规模和负债比例。

对于财务风险预警控制不力造成损失的企业,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金融危机之债务危机的化解

根《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的解释:债务危机是一个普遍的用语,用于任何不能按计划还本付息由此损害其他债权人财务健康的情况,通常债权人会接着切断进一步的贷款,从而使最初的情况加剧。如果无力偿还是一个长期状况,那么可以将它看成是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在高利率的条件下,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可以迅速变为无力偿还问题。现代金融危机很难做到只表现为货币,银行,外债等部门的危机,通常会表现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而且一国的金融危机还会通过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人们的心理效应等渠道传染给周边国家和地区。负债可以达到资本结构最优化,实现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但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一)财务杠杆效应来化解债务危机

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选择而对权益资本利润率的影响。mm理论认为,有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权益成本加上一笔风险报酬,而风险报酬的多寡视负债融资程度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大小而定。

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适当地多借入资金,就可以提高权益资本净利润率,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正效应;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利率时,企业如果不缩减负债规模,就会降益资本净利润率,侵蚀股东权益,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负效应;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等于负债利率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没什么危害,但由于借入的资金无增值,因此企业如果不尽快地采取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财务杠杆也会产生负效应。美国两大房地产商和雷曼兄弟因严重资不抵债,大量债务到期无法偿还,最终有百余年企业在泡沫经济下破产。所以,从理论上讲,在企业里只要有固定资本成本的存在,权益资本利润率的变动幅度就应大于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的变动幅度。这一特点,在企业财务管理学中补称为“财务杠杆”,也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一种规律性。

(二)对重大财务事项建立报告制度来化解

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称之为财务会计。

关于报告内容,的确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如90年代初新加坡巴林银行倒闭破产案,正因为缺乏对重大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漏洞,未及时上报,导致酿成悲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对重大财务事项建立报告制度。

当集团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产生重大影响,包括重大财务收支,大额资金调度,对外投资融资,贷款担保,利润分配,法律纠纷,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财务负责人是对重大财务事项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除单独注明的事项外,各成员企业一般应在重大财务事项发生后立即向集团财务会计审计报告,报告应采用书面形式。内容包括:一是重大财务收支事项的报告,包括大额回款,大额资金支出,大额资金调度等。二是每周上报资金状况(资金周报表):超过100万元以上(规模较小的企业10万元以上)的大额合同付款,每月应汇总报告。三是企业股票、债券投资应说明该投资的具体种类,金额、期限以及资金来源等,并每月将各类投资情况汇总上报。四是对外长期投资的发生、转让和收回。五是对外筹资融资。六是对外担保。七是法律诉讼事项。八是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变化情况,应在报董事会审议之前上报财务审计部门。九是企业并购、资产重组、重大业务计划制定等事项。十是其他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篇6

论文关键词:集团,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11月1日,作为美国最大的中小企业信贷公司,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店Cit集团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申请破产保护前的资产额为710亿美元,而债务却高达649亿美元,高达91%的负债率使其成为美国商业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例之一,仅次于雷曼兄弟、华盛顿互惠银行、世通公司和通用汽车。随后,美国在一天之内有9家银行倒闭。该事件的发生再一次为华尔街敲响了警钟,说明华尔街危机的余波尚未消尽。

金融危机爆发的高潮虽然已经过去,金融系统仍面临着次贷危机形成的威胁。Cit集团的破产,不止是一个警钟,也说明了美国中小银行的破产噩梦仍在继续,源自次贷危机的不良贷款问题仍在继续削弱美国银行业实体部分,这些中小银行经历着最近一轮信贷膨胀所遗留的高负债负荷问题,同日连续9家银行倒闭,显示了由此带来的恶性循环会继续不断冲击着美国经济的稳定。Cit集团宣布破产保护一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此,本文主要对Cit集团做出的努力、申请破产保护的原因以及申请破产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了解经济趋暖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影响。

一、Cit集团经济现状

Cit集团是美国最大的中小型企业信贷公司,自1908年成立以来其主要为将近100万户中小型企业提供销售贷款、设备及运输贷款、生产性借贷及设备租赁等客户业务,也为其全球的客户提供无法比拟的关系资本、专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组合,业务范围遍布50多个国家。Cit集团在供应商融资方面,也是美国名列第一的独立租赁公司,服务对象包括小企业到财富500强企业,数量多达50万家。

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投资者大量退出,使得Cit集团经营受到经济下滑以及信贷市场恶化的影响,已连续出现数月亏损。此前,Cit已因金融危机资金出现枯竭获得美国提供的23亿美元的注资。11月16日Cit集团的季报显示,其三季度续经营业务亏损10.3亿美元(合每股2.74美元),对比上年同期亏损3.01亿美元(合每股1.13美元)。Cit于2009年丧失了“投资级”投资评级,由于累计亏损过重,公司债务评级已被下调至垃圾级,使得Cit集团在融资渠道上受阻,Cit的宣布破产保护,也使其重要客户随即流失。同时,该公司于今年年底及明年首季,将有101亿美元债务到期。

二、Cit集团做出的努力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Cit集团业务上面对大量的违约风险,造成不良贷款和债务大量堆积,引发Cit陷入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为了扭转现状,Cit一直努力试图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以及积极考虑采取救援方案及自救计划来缓解与日俱增的债务偿还压力以及大量的客户违约。

(一)2008年12月实施改制

为了能够获得2008年政府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中获得支持,2008年12月宣布改制为商业银行,从“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中获得美政府直接注资23亿美元。除了可以直接获得政府救助之外,还可以申请政府为其提供债务担保。但由于Cit债务庞大,23亿美元的救助对于巨额债务来说,根本不能改善其财政状况,而仍处于危机中。后来,该公司的债务评级被下调至“垃圾级”,使得公司在融资渠道上受到进一步的影响。

(二)2009年7月再次申请政府救援

2009年7月以来,危机中的Cit集团再一次向政府申请救助。其申请的理由主要是,公司业务与中小企业有着广泛的金融联系,数十万家零售商、制造商都依靠Cit来维持工资发放、货源供应等,Cit还为客户提供许多金融咨询服务。如果Cit破产,将会为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大量失业。但该方案于7月15日被美政府拒绝。美国财政部称:“即使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我们也坚持认为,私人公司获得政府额外注资需要很高的门槛”。美政府认为Cit的破产虽然会给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小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从其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上看,不属于不能倒闭的金融机构,最终决定拒绝Cit的申请。

(三)2009年8月成功完成回购招标活动

为了缓和现金短缺状况,2009年8月18日,Cit集团折价回购将到期债券的招标活动取得成功,这也是集团避免破产困境的关键一步。该项回购计划内容为:持有该公司即将到期的10亿美元公司债的债权人可以以每1000美元的票面金额换取875美元的现金。近60%的债券持有人参与到该项招标计划,略高于此项招标所需58%的最低标准。结合此前从最大几家股东中获得的30亿美元的紧急融资,Cit集团减慢了申请破产保护的步伐。

(四)申请加入“临时流动性担保计划”(tLGp)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Cit申请加入“临时流动性担保计划”(tLGp),但未获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批准担保其发行的债券。FDiC认为,Cit集团的信贷品质正在恶化,担心为其所发行的公司债提供担保将会使得纳税人资金面临风险。

(五)2009年10月申请债务转换计划

今年10月,Cit的债权人否决了债务转换计划,该方案是计划将Cit到期的债务转换成延期到期债券或普通股。此次债务重组的失败直接导致11月1日Cit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六)Cit集团积极通过债务重组摆脱破产保护

Cit集团积极通过债务重组摆脱破产保护,于12月10日获得法庭批准。Cit在公告中称,其90%的债券持有人已批准了该公司的重组计划,在申请破产保护后,公司将尽快施行重组计划,以削减约100亿美元的债务以及将债务到期日延期三年。Cit为了保护它的债权人,以及旗下上百万的客户,在申请破产保护的同时提交了一种特殊的“预包装”破产方案。所谓“预包装”,就是在破产前,事先商议好重组的计划。按照预先设计的破产保护申请计划,其优先债券的持有人总体上将获得相当于原债券面值70%的新债券及重组后Cit约92.5%的股份,非优先债券持有人将获得其余的股份,但没有新债券。公司脱离破产保护之后,所有已发行的普通股和优先股将全部作废,最终可能使得优先股及普通股股东的投资几乎没有回收的可能,曾向公司注资23亿美元的政府救援资金也将可能全部损失。

公司在通过破产保护,走出破产法庭以后,将身上的债务甩掉后,可以轻松上阵。破产保护除了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局部利益外,也避免了出现大批失业,缓解了社会矛盾。

此后,Cit也寻求其他救助方案,随即与主要债务持有人达成一项30亿美元紧急融资协议,集团的债权人和债务持有人向该公司提供45亿美元信贷,债券持有人之一符号卡尔.伊坎达另向集团提供10亿美元信贷。

三、Cit集团申请破产的原因分析

Cit主要通过向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和商业本票获得资金,随着商业信贷市场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违约贷款与日俱增及债务融资受限,使得Cit集团等众多大小型银行都面临着违约风险的挑战。

(一)商业不动产违约风险增加

1986年,Cit进行产品重组,将其消费者贷款组合转卖,把业务重点集中在商业贷款上。2003年,Cit开始扩张业务,并进入次级贷款。Cit面临破产,我认为主要因为Cit在金融泡沫鼎盛时期的2007-2008年间举债过多,放款过滥,相当一部分属于次贷。今年以来,经济开始趋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争夺客户,不少银行开始放松了标准,又加剧了放贷的风险。Cit主营范围是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该公司的众多客户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无力还贷,拖累Cit出现大笔坏账,形成违约贷款。根据金融统计分析显示,影响银行倒闭的最大原因就是商业不动产贷款的损失。据报道的数据显示,摩根大通自2009年以来,其商业银行部门的违约贷款高达22.6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按美联储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商业不动产贷款拖欠率高达7%,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倍,拖欠金额达1260亿美元。由于商用大楼价格下降,大批贷款企业产生亏损,而银行不愿继续提供融资,使得不少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压力,导致企业违约行为的出现,连锁反应,使得放贷银行业面临破产,Cit就是主要的受害者。

(二)融资受阻

Cit以债券市场为主要资金来源,而其在申请破产保护前的资产额为710亿美元,而债务却高达649亿美元,高达91%的负债率使得公司丧失三项投资级评级,债务评级被下调至垃圾股,加之债券市场投资者趋于保守,使得融资渠道受阻,资金来源逐渐枯竭。

虽然Cit集团在面临资金严重短缺的状况下,积极采取救援措施和自救计划来扭转现状,但是在到期债务和再融资渠道受阻的两面压力下,尤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显不足,对此,Cit选择以低价出让优先股换取公司运营所需的贷款资金,乃至最后被迫选择以申请破产保护的方式来摆脱债务。

四、Cit集团申请破产的影响

Cit集团申请破产不仅形成了第五大企业破产案例,也是美国政府本轮救世计划中的第一起失败案例。

(一)政府23亿美元注资几乎全部损失

Cit集团进入破产保护程序之后,根据“预包装”计划,现有集团的普通股和优先股的股权将失效,只有当Cit偿还银行债务和债券投资人债务之后,股东才有机会施行股权的求偿权,这就说明2008年12月美国政府以获取认购优先权方式注入的约23亿美元的救援资金可能无法收回。

(二)金融危机不断深化

Cit宣布破产保护之日连续9家银行倒闭,再次刷新了美国银行破产数量,使得美国银行的倒闭数量已经突破100家。这些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就是不动产贷款危机。截止9月底,美国银行业持有约1.7万亿美元的商业地产贷款,约占资产总额的15%。由于美国房地产业市场状况仍未见改善,违约贷款仍继续发生,直接威胁着大批中小型银行的资金链,这些中小型银行的危机承受能力普遍较差,频频面临倒闭。今年,美国最大的房贷发放机构嘉迈金融集团申请破产保护,直接反应了美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开始释放,很可能引起又一轮中小银行破产潮,使得金融危机又现头角,进一步深化。

(三)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

Cit的破产会加剧美国中小企业贷款的不稳定性。中小企业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稳定经济、创新发展、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美国新增加就业机会2/3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且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经济繁荣、提高就业做出很大贡献。

Cit是美国最大中小企业贷款机构,目前,百万户中小企业接受着Cit提供的贷款融资,Cit的破产将会使得许多已经陷于困境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打击,尤其是女性、少数人群和退伍军人拥有的小型企业的贷款者。由于中小企业贷款违约风险偏高,许多商业银行都不愿因向中小企业放贷。Cit的破产无疑使得中小企业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资本来源。在经济不景气的当前,各银行开始收紧银根,紧缩信贷,使得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机构越来越少,打击了中小企业的信心,严重的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将使得美国本已恶化的失业率雪上加霜。

(四)影响美零售业发展

Cit集团对美零售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Cit通过以折价从供货商手中买入应收账款,为后者提供足够的周转资金,等到零售商卖出商品后,Cit就从零售商那里收回账款。美60%零售商的应收账款是通过Cit完成,Cit的破产会使大量供货商无法获得必需的营运资金,进而会阻碍其发展。

五、意义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财务危机;危机防范;预警体系;构建

0引言

随着企业国际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承受着严峻的国内竞争和国际环境的风险压力,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未平,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面临着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财务危机是指为企业明显无力按时偿还到期的无争议的债务。通常企业破产或以证交所对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

1财务危机的防范

财务危机首先具有客观积累性,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各种财务活动行为失误的综合。其次具有突发性,造成财务危机因素多为爆发性的、毫无征兆的。再次具有多样性,它受到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经营过程多样化和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这些企业活动都可能造成财务危机。财务危机还具有较大的损失性,无论是资金管理失败还是企业破产,其给企业带来的后果都是灾难性的。在笔者接触的出现财务危机的企业中,均出现了资金不足,缺乏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差;经营能力不佳,不良资产比例大;获利能力低,经济效益差;成长能力弱,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等众多因素中一项或者几项。

财务危机是影响企业生存“危险”因素,因此,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有意识的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提早防范。客观上,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宏观环境具有相当大的不可预见性和客观存在性,例如国际油价的变动、人民币的持续坚挺、利率的上调等都属于该范畴。再者,因筹资决策失误造成合理性欠佳的企业资金结构,高企不下的负债资金比例,尾大不掉的混乱管理,缺少制度性的资金管理压的企业无法“喘息”,导致偿付能力不足,产生财务风险。加上企业主观上缺乏风险意识,不能严肃合理的进行财务决策,过高的赊销比例和不合理的存货库存结构,造成财务危机的产生也在情理之中。

针对上述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的规避财务风险,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从财务行为上,应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财务结构,理顺财务关系,明确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制定合理的财务计划,减少理财失误,强化日常资金管理,抓住现金流量生命线,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重视融资管理,规范投资行为,建立财务危机防范机制,制定科学的预算体系。从企业层面上看,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化,加强危机意识,谨慎提供资产担保,合理保持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比例,制定危机处理应急机制,优化负债结构,正确把握负债经营额度,要优化资本结构,要注重筹资结构,合理安排债务偿还的时间和额度。当然,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应当是重在预防与控制。

2预警体系的构建

企业增长周期波动理论奠定了财务危机预警的理论基础。纵观企业的发展史,财务危机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具有相当大的渐进性。这就使得构建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成为可能。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为防止企业偏离正常经营轨道而建立的报警和控制系统,它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通过对财务数据资料的分析,提示存在的财务危机,对财务风险实时监控,为决策层提供可靠依据。通过财务危机的预警,帮助企业收集产业政策、市场状况、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信息,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对财务运营过程监控和预测,探寻企业运行弊端所在,更正企业营运中的偏差,为高层决策提供参考,合理避免借贷款风险,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便于企业在危机萌芽状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也有利于给投资者及时提供风险警示,给审计人员提供正确的审计意见,使政府监管部门更好地监控上市公司质量。

企业在构建预警体系应设计合理的财务指标。该指标结合企业的特点,有较强的指向性和目标性,要切实可行,操作简单,有足够的实用性,要全面、系统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要面向企业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滚动修订和补充,也要注意预警体系的经济性指标。一般而言,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应该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该有机整体包括财务危机预警组织机制、预警信息机制、预警分析机制、预警管理机制。①预警组织机制,预警组织机构是否相对独立,是否有其自身的中立性和客观性,组织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关系财务预警体系的功能能否发挥其功用。其主要职责包括:确定预警目标、研究预警方案,分析预警汇报,决定预报的类型和预报内容,制定对策方案等。②财务预警信息机制。为财务预警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财务预警信息的搜集、传递、处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提供预警行为主体实施预警行为所需信息是其首要功能。主要职能是明确信息收集目标,收集统计数据、经济分析报告、行业公告、规划等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计算研究,探寻宏观走向、行业发展趋势、隐含的危机与商机。③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机制。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机制主要是对内外部信息进行甄别,通过相应指标体系来综合分析,建立模型,反映企业的状况,并进行识别警兆、确定警度和预报警情。日常财务预警中常常采用的模型包括: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④财务危机预警管理机制。该机制功能主要是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日常监控,并体现出来的警数值进行控制,,当发生危险时,自动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当财务危机发生以后,组织补救措施,化解财务危机。

3结束语

虽然企业财务危机的积累性、多样性、突发性等特点,但事实证明其形成和作用过程是有规律可寻的,为此合理的确立企业财务指标,建立短期、长期财务预警系统,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对化解财务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卓.《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厦门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2]彭韶兵.公司财务危机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系列案例;金融风险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52-0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学专业教育在中国有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的阶段,进入了追求质量深化内涵的新阶段,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中国金融市场迅速成长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本文拟从提高金融专业教育课堂效果的角度出发,以金融学专业的重要课程“金融风险管理”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纪2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它是一种适合于管理专业教学特点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金融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宗旨是让学生站在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角度,扮演金融机构管理者的角色,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学会审时度势,进而作出合理的金融投资决策。

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在国外大学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适合这些门类的所有课程。因为这些学科课程往往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该领域的知识框架和原理,案例教学法不太适合采用。更为关键的是金融风险管理在国内外高校中开设时间相对短暂,故很有必要根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在特质,来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国内学者陆春(2009)认为,考察某门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应性可以从十个方面的标准进行权衡考量,(1)学院自身建设,(2)教师数量,(3)案例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4)教师的知识结构,(5)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程度,(6)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7)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况,(8)课程的性质目的,(9)理论知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比例,(10)教师的教学经验。邢小军等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另外一门重要课程《国际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实践教学法的特点,采用DeLpHi法对陆春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充实,形成了更加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判断此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我们认为,可以借鉴邢小军的指标体系,来判断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是否适用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两门课都属于金融学的专业方向课,相对其他金融类课程来说,课程产生的时间都不长。具体的指标标准分述如下:

(1)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是科学型硕士或者更注重理论研究的话,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法的适用性较弱;如果是本科学生或者mBa学生,那么案例分析的适用性就较强。

(2)建立案例库的难易程度。如果课程无法建立数量充足的案例库,那么教师即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案例教学法也只能勉强维持。

(3)课程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比例。理论适合循循善诱地讲解,不适合案例讨论和实践模拟;故理论知识的比例越少,课程越有利于案例分析法的采用。

(4)教师的知识结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储备,案例大多涉及金融管理决策问题,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往往需要将金融学的各种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综合。另外,案例分析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验,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突况的处理能力。

(5)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肯定不能是一张白纸,学生必须事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拥有一定的专业分析能力,才能够完全融入课堂讨论的氛围之中。

(6)教学工具的完备程度。电脑、投影仪等常规工具是最起码的要求,可能还需要有案例讨论室、网络链接、交互式教学工具等,否则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将很难体现出来。

(7)学校的政策支持程度。由于案例教学法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故高校的绩效考核政策倾斜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虽然在课堂上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工作量的确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在课前的准备设计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地上升,因而在工作量的计算方式上需要作出一定的倾斜。

(8)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程度(喜好或厌恶的程度)。学生是教学的受众,所以学生的态度将会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学生喜欢、至少不厌恶抵制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学生们最大程度的配合支持。

(9)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态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及秉持的基本态度,会显著影响其采用的积极性与具体的使用效果。

(10)案例的真实性。真实性对教学效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教学中应该尽量选用真实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得案例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而且使其具有更高的说服力。

风险管理这个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前些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乃至社会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愈来愈多的高校开设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近距离地感受金融风险,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置各种金融风险。通过这门课的名称不难看出,尽管它有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但它最大部分内容还是属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是该课程适用案例教学法最根本的原因所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汇率浮动化,各类经济主体都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各种风险事件以及微观、中观和宏观的金融危机接连不断,所有这些都给该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为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层次选择相对适合的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将是新的教学方法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因素。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赶上了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可以轻松方便地从网上获取,他们最缺乏的是分析问题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比较厌倦,除了少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同学都渴望通过课堂学习直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案例教学法恰好能满足学生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让他们身临其境,自己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接受灌输。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

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堂教学更容易组织,讲授的内容重点比较突出。我们认为采用系列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更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每章内容教学时,往往同时提供三个案例,构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组成。

导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导入本章所要讲授的主题,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对时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选择近期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深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案例系列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讲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节交代完整,与本章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经典的。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比较深刻理解某种决策方法如何运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学生课后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要求难度比讲解案例稍低,案例设计中尽量避免设计过多的陷阱,这样将保证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详细分析,我们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完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丰富的国内外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案例;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大学生,21世纪的学子更喜欢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以为,采取系列案例教学模式既遵循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我们期待案例教学法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中被更多地运用,结合其他先进教学法的采用,为实实在在地提高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陆春.我院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9.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企业转机破产重整风险控制

企业转机与破产重整的内涵

(一)企业转机

企业转机是企业陷入衰退危机,尚未达到破产原因之前,对其实施危机干预,使其恢复生机和活力。同为企业的再生程序,企业转机不同于破产重整,破产重整是在司法干预下的重整程序。转机中的企业并未达到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条件,而是在企业进入衰退早期,由企业主动进行的一种自我挽救程序。

转机管理的成功有赖于正确制定转机方案并有效实施。成功的企业转机需要转机管理专家,而非单纯的行业专家。转机负责人需扮演领导者和管理者多重角色,需要具有丰富危机处理经验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危机企业转机管理人市场才能完成危机企业转机管理。

(二)破产重整

破产重整又名“司法康复”或“更生”,是指对已具破产原因但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实施的旨在挽救其生存的程序,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在司法机关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对其进行整顿,以使其摆脱困境,重获经营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转机及破产重整的内容

(一)提供融资服务

重整融资是重整能否成功的关键,重整融资需要寻求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融资契约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比较复杂,涉及包括公司原债权人、股东、管理层、雇员等在内的多方当事人。重整融资的重要问题是定价,重整公司的风险高于正常经营的公司,而其收益又不确定,重整融资会要求高于市场价格的回报,给予融资人更多的权利保障,并要重整公司负担更多义务。资产管理公司提供重整融资具有优势,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与技巧,容易对重整企业估值及风险作出判断,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手段进行融资。

(二)请求权交易

1.重整模式的新发展与请求权交易。重整是在司法框架下重新组合困境公司的资本结构,使公司摆脱债务负担以恢复营运。重整的基本目标是挽救困境企业,挽救的方式包括法人人格存续和核心业务存续。后者是在恢复公司营运价值的前提下的灵活的重整模式,包括重整拍卖、重整并购、重整资产出售等。重整资产出售是债务人企业利用重整程序作为一个平台出售公司资产,这是一种司法程序下的吸收合并。重整出售已经成为美国公司重整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式,据统计2002年美国依据破产法第11章实施破产保护的大公司中,过半数采取了资产出售的方式,美国破产法第11章1123条明确规定重整方案中可以规定出售债务人的全部或任何资产。

重整出售的重要特点是对重整中的公司的债权或股权等权益进行交易,这种交易被称为请求权交易,不同请求权人根据重整方案对这些资产拥有不同层级不同数量的请求权,美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重整制度,与其请求权交易活跃有着密切关系。美国法一般不会在破产条件下由于请求权的性质而限制其转让,其判例法形成一个基本原则:请求权或利益的收购者拥有和原始请求权人或股东同样的权利和限制。

破产企业实质上就是一个财产集合,权利人对其拥有相应的请求权。破产法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护这些请求权。重整制度的核心在于恢复那些有继续存在价值的企业营运,请求权交易并不阻碍破产重整的上述价值,而且可以使不愿意参与重整的权利人解脱出来,又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机会。

2.请求权交易方式与程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擅长投资困境公司,在长期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累了经验和风险识别及管理能力,通过在破产重整框架下的投资活动实现增值。

第一,确定收购方案。在确定收购方案前,应了解目标公司的债权人结构和状况,与债权人私下接触,了解债权人的风险偏好,掌握影响重整计划通过的关键表决组债权人的信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应能运用自己对困境企业的专业能力准确判断目标公司的风险和价值,并能成功说服目标债权人。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债权收购方案。债权收购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收购价格以及付款方式。

第二,收购谈判。不同请求权人具体需求不同,有些请求权人对流动性的需求大于对未来收益的需求,也愿意收到现金退出重整程序,也可以与其协商债权收购,或者进行债转股,交换重整公司新的股权,请求权清偿的清偿次序越低,收购价格也越低,实施债转股的可能性越高。

第三,控制重整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收购请求权控制重整中的公司,进入并控制债权人委员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达到上述目的,重整方案表决通过是重整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重整方案会把各利益主体分为若干组别对方案进行表决,请求权交易会使每个类别组的人数都可能减少,从而易于通过重整方案。投资人提出并通过自己的重整方案,或者阻挠通过对自己不利的重整方案,都可通过收购请求权获得投票权的方式实现。按照一般的重整法律规定,每一个类别组请求权人中只要代表二分之一以上参加投票的请求权人数,且其持有请求权数额超过参加投票的请求权数额的三分之二的请求权人同意重整方案,就视为该类别组同意重整方案。收购关键组别,金额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三)提供专业服务

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和管理实践中,以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和企业重组为工具,强化投资银行业务能力,逐步在金融体系中形成并确立了特色业务优势。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营运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企业转机管理、重整与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业务在市场环境、法律背景、定价机制、业务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转机及破产重整中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1.经营管理服务。对于企业转机而言,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危机进行准确诊断,整个过程可能涉及稳定危机、获取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战略调整、组织变革、优化关键流程及财务重组,转机管理人要得到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和支持,完成转机管理,需要具有较高的危机处理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在破产重整中同样可以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债权人和股东在重整中会争夺破产控制权,债权人控制论从剩余所有权及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出发,认为重整企业中债权人才是真正的剩余所有权人,主张债权人拥有剩余控制权,并控制重整过程中公司的经营活动。重整制度改变了以往的契约式公司治理规则,代之以债权人参与及司法监督下的治理方式。管理层既向股东负信托义务,也向债权人负信托义务。股东控制论认为,重整中的公司其剩余所有权人是模糊的。股东和债权人都可能是剩余所有权人,其利益又是相互冲突的。剩余所有权理论不适用重整中的公司治理。重整制度是把不同的请求权人约束在同一个目标之下,实现重整中的公司价值最大化,立法出于对效率和公平的考虑,重整公司治理目标常常是公司价值最大化,为了降低成本和解决信息匮乏问题,确定了债务人企业主导的重整方式。但这种模式存在问题,因为管理层有拖延重整程序的激励,管理层不能从清算中受益,却能从重整程序中得到控制权收益。现行重整法律一般给管理层提供了过多的控制重整权力,造成滥用重整程序。

解决dip重整模式的方案是破产管理人模式,即由管理人主导重整程序。这需要破产管理人具有专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或者在经理人市场聘请专业管理人员。根据我国破产法规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破产清算事务所以及个人可以担任管理人,实际上这些机构和个人难以胜任上述工作,而具有丰富“问题企业拯救”经验的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提供投资服务。破产重整是一个综合性的程序,涉及财务、管理、法律、金融等内容,债务人企业要进行融资,发行债券及实施债转股等活动,除了作为投资者之外,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发挥在资产管理及重组等方面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

3.担任管理人。在企业转机和破产重整中,管理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转机管理并非一个司法程序,转机管理可以由危机企业自行实施,也可以由危机企业专业处理机构来实施,但一般由后者来完成。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与危机企业谈判确定的转机方案来担任管理人。而在破产重整中,破产法规定了破产管理人制度,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可以由债权人会议确定或由法院指定。我国破产法采取由法院在管理人名册中指定管理人的方式,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成为破产管理人。

资产管理公司参与风险控制

(一)重整融资风险控制

重整融资的风险主要在于重整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融资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对融资的监督和提高收益率以及立法和司法保护。对融资的监督可以通过在融资协议中设定相应条款的方式。

1.规定限制性条件。如规定在限定的日期出售公司资产或者重整方案得到法院批准;要求公司必须达到一定的现金流标准,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用途,只有债务人特定的营运费用和经营活动才能使用重整融资。通过循环贷款的模式控制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借款间隔一段时间到期一次。每一次到期时融资人对债务人进行评估,如果认为债务人符合贷款条件,贷款会继续循环一次。

2.参与重整公司治理。可建议债务人管理层聘请首席重组官作为专业人士指导债务人重整。首席重组官协助管理层制定重整方案。资产管理公司有权提出首席重组官候选名单,或参与对首席重组官选任和解聘,甚至要求撤换债务人管理层。

大部分国家的破产立法并未明确规定融资人参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法定权力。美国破产法第364条仅规定重整融资人可以享受到清偿优先权,并没有规定融资人可以行使撤换管理层或者参与经营决策等公司治理权。我国《企业破产法》对融资人的权利未具体规定,《企业破产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企业破产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可以聘任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营业事务。《企业破产法》第八十九条规定,重整计划由债务人负责执行。可见《企业破产法》也没有赋予融资人参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法定权力。但实践中重整融资人通过融资协议参与公司治理却在不断扩展,重整融资人利用重整融资协议控制重整中的公司的经营活动也是重整模式向市场化发展的结果,是对债务人及其管理层过度操纵重整程序的纠正。为控制风险,融资人应注意将融资协议作为重整方案的一部分通过法院批准而取得强制效力,重整融资条款就具有了强制力。融资人还可充分利用立法对重整融资的特别保护。

3.完善法律制度和规则。降低重整融资风险吸引投资者,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则。美国破产法给破产融资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364条,该条(a)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在正常的业务经营过程中取得无担保信贷和承担无担保债务,则该融资可作为管理费用,享受第一优先受偿权;(b)款规定,对非属于正常业务范围,在法院批准的前提下,债权人同样可享受上述优先权;(c)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不能得到无担保贷款,法院可以批准融资人获得“超级优先”管理费用请求权,或者批准融资人获得针对没有担保负担的财产的担保权益,如果财产有担保负担,则获得从属性担保权益,即该担保权益的地位从属于既有的担保权;(d)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贷款,法院可以授权重整融资人获得担保利益,这种担保利益优于或等同于现有的担保利益,但必须给予原来的担保债权人以充分的保护。

发行证券是重整融资的重要方式。由于重整企业是困境企业,不符合证券法规定的发行条件,需要特别进行规定,美国破产法规定了重整中公司发行证券的豁免制度。美国破产法第1145(a)(1)条规定,为交换对债务人的请求权或债务人破产申请前的股票而发行证券,债务人可根据重整方案发行证券而不必根据1933年证券法的规定申请注册陈述。“与债务人联合制定重整方案的联营公司”或者“根据重整方案继承债务人的公司”发行证券也适用上述豁免程序。第1145(a)(3)条为投资人在公开证券市场交易请求权提供了立法支持。该款规定:根据本条(a)款(1)项指定的方式向本条(1)款规定的市场主体以外的市场主体要约出售或出售任何证券,该市场主体都不构成1933年证券法2(11)条意义上的承销商。此外,重整中的公司的一些非证券性质请求权也可以通过非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因此,我国破产法也应做出相应安排。

(二)请求权交易风险控制

企业破产重整需要一个良好的请求权交易环境与机制。比如,在三鹿破产案中,河北国信资产运营公司以20%价格收购普通债权人债权成为国内首例破产债权收购,这是一例不成功的非完全市场行为的收购,收购过程凸现了我国相关法律规则的缺位。

立法应为请求权交易创造宽松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明确的规定。请求权交易更多属于市场行为,因此,破产法不应禁止该交易行为,并且不应过多限制受让人的权利,而是为交易创造条件。比如,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是受公司法限制的,以维护其人合性,但在重整状态下,这种限制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破产重整是公司一系列契约的再安排。破产法立法应关注继受者的权利问题,请求权或利益的收购者拥有和原始请求权人或股东同样的权利和限制。

由于请求权交易会产生控制权的转换,受让者可能会滥用权力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请求权受让人也可能有敌意的目的,如竞争对手出于阻碍重整而进行交易。因此,法律在鼓励交易的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限制。交易程序公开、公正是基本的原则,需要规定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受让人的信托义务;禁止操纵和欺诈活动。法院可以对交易进行必要的最低限度的审查和批准,推行交易备案制度,在交易达到一定比例时,借鉴上市公司收购的强制要约制度,以保护中小债权人及股东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曙光,王佐发.中国破产法实施的法律经济分析.政法论坛,2007(1)

2.斯图尔特•斯莱特,大卫•洛维特.涅??:危机中的企业转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douglasg.baird,aworldwithoutbankruptcy,incorporatebankruptcy:economicandlegalperspectives,editedbyjagdeeps.bhandariandlawrencea.weis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篇10

一、什么是最优资本结构

有关资本结构理论,国外的一些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是围绕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而提出的。

(一)净利法认为,由于债务成本一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故在资本总成本中债务成本的比重上升而权益成本的比重下降时,平均资本成本就会下降。这样,企业价值也将随着债务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企业价值最大。

(二)营业净利法认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因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时,增加债务成本,即使债务成本本身不变,但由于加大了企业风险,也会导致权益资本成本的提高。这一升一降,刚好抵消,平均资本成本仍保持不变。由此导出企业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的结论。

(三)传统法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尽管会导致权益成本上升,但在一定限度内并不会完全抵消利用成本较低的债务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会使平均资本成本下降,企业价值上升。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而且债务成本也会上升,从而导致了综合资本成本的上升。平均资本成本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点,便是其最低点,此时,资本结构达到最优。

(四)mm理论认为,在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权益成本会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而增加。这样,增加负债所带来的利益完全被上涨的权益成本所抵消。因此,风险相同的企业,其价值不受有无负债及负债程度的影响;但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存在节税利益,企业价值会随负债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且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会越大。

(五)权衡理论以mm理论为基础,引入财务危机成本概念。它认为,当负债程度较低时,不会产生财务危机成本,于是企业价值因节税利益的存在会随负债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当风险加大,潜在的财务危机成本提高,当负债达到一定界限时,负债节税利益开始为财务危机成本所抵消。当边际负债节税利益等于边际财务危机成本时,企业价值最大,资本结构实现最优;此后,若企业继续追加负债,企业价值因财务危机成本大于负债节税的利益而下降,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下降越快。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净利法和营业净利法在实践中显然是不合理的。当债务资本多到无法偿还的情况下,企业将会破产,企业已无价值可言,更谈不上资本结构最佳。营业净利法仅强调了资本结构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却忽视了资本结构变化产生的财务杠杆作用,片面地认定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是不符合现实的。后三种观点相对比较接近,都认为当债务资本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时,企业收益和风险处于最佳平衡关系状态,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此时的资本结构是最佳的。当债务资本超过一定比例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将会上升,债权人在这种情况下会要求较高的回报率来平衡,同时,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也会相应上升,最终导致企业平均资本成本提高。

什么样的资本结构是最佳资本结构,有无一个“标准参照值”,是研究财务管理人员长期关注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从理论上说,当企业的负债总额与权益资本相等时,企业就具有足以偿还债务的能力。因此,西方的财务书刊要求资本结构为1∶1,或资产负债率为1∶2,但实际操作及应用上往往很灵活。根据对我国42个在深圳上市的股份公司负债比率调查,其中有15个负债率高于60%,占30%;7个低于40%,占17%;其余20个在40%~60%之间,较为适中。高于60%的这15个公司在股市中并未因其负债率高而表现不佳;而低于40%的7个公司,并未因其自有资金比率高而风险就一定很小。可见财务风险和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等企业总体风险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各个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的收支现状、营业周期以及信贷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研究一个适中的资本结构参照物是必要的,以供企业根据情况而做出适当调整。

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很多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

(一)宏观因素

1、行业因素。由于不同行业以及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运用财务杠杆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政策大不相同,从而使各行业的资本结构也产生较大的差别。

2、利息率。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债务筹资,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即财务杠杆利益,如果运用不当,相应地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3、所得税率。因债务利息可以在税前支付,而股利则必须在税后支付。从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的角度,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相比,债务筹资具有明显的节税效应,因此企业一定情况下会倾向于债务筹资。

4、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当资产报酬率大于利息率时,企业举债经营是有益的,因为货币存在时间价值,企业偿还的是更廉价的货币。

(二)微观因素

1、企业规模。一般来说,由于大规模企业信用要好于小规模企业,且抗风险能力也强于小规模企业,故前者的负债比例要高于后者。

2、企业获利水平。只有当企业资产报酬率大于利息率时,企业才会通过举债进行投资,从而获得节税收益,还能通过财务杠杆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否则便不值得投资,因此企业获利水力直接影响资本结构决策。

3、决策者的风险喜好程度。对于同一个项目,喜欢冒险的决策者会尽量增加债务比例,以求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厌恶风险的决策者自然会规避风险,做出稳妥的决策,进而减少债务筹资的比例。

4、企业发展阶段。在企业发展阶段,需要较多的资金,则往往需要负债资本,此时负债率比较高;在企业成熟阶段,积累了一定资金,则不需要太多的负债,此时负债比例开始下降。

三、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方法

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应既要考虑影响资本结构优化的各种因素,又要满足资本结构优化的两条标准。主要采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公司价值比较法和自有资本收益率法是通过计算不同资本结构(或筹资方式)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资本结构的决策。一般地说最佳资本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是不相同的。

(一)比较资金成本法。企业往往是对拟定的筹资总额,在可以采用的各种筹资方式或一种筹资方式不同筹资数额的组合方案中,选择较好的筹资方案,也就是确定较佳的资本结构。如企业有多个筹资方案可供选择时,应分别计算各自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然后进行比较,选择加权平均成本最优的方案。

(二)每股利润分析法。分析资本结构和每股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来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的方法,就叫息税前利润――每股利润分析法,简写为eBit-epS分析法。该方法本着每股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备选方案进行判断和取舍。实际运用中是通过无差别点的计算进行的,所谓无差别点是指两个筹资方案下每股利润相等时的息税前利润额。

(三)公司价值比较法。公司价值比较法,是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资金结构下公司的市场总价值进而确定最佳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公司的市场总价值最高、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金结构为最优资本结构。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建立在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它没有考虑风险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同时债券价值和股票价值的确定也没有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