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十篇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十篇

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39

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一、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国际知识管理专家艾隶顿对创新的定义是:创新是“新思想行动”,首先是能产生新思想。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的原理和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它要使学生在系统、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各自的创新能力,并把这一能力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其想法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表示,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们今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因为即使有了好的想法和点子,如果不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其功能,就无法判定它的正确率和有效性。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符合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追求真理精神的体现,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更是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由于我国现存教育体制的弊端,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习惯于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早已变得懒惰僵化,考前死记硬背,考后所有淡忘的过程。除了上课,他们很多时间在网吧的电脑前虚度,长时间的电脑游戏,网络聊天和视频观看,使他们学习的思维反应能力更加迟钝,兴趣也缺乏。作业不是摘抄网上,就是其他同学的,没有消化吸收的空间和时间。他们懒于思考,疏于总结经验教训,只要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创新意识淡薄,更不用说实践能力了,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成为各大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实践是课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的必然过程。而实践能力就是真正检验一个学生是否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在自己专业研究领域内有没有更新的认识更突出的成绩的过程。实践是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每个大学生对于未来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蓝图。要实现美好的梦想,没有脚踏实地的勤学苦练,单凭投机取巧,侥幸心理是不会出成果的。而实践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授课和自学过以后,去真正接触知识运用知识,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效应,发挥作用,有的可以转化为经验财富,有的可能转换为体验阅历。但这一切都让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有些学生家教形式的兼职,认识到学以致用的,有些学生服务生的兼职了解到挣钱的艰辛和交际的复杂性。总之他们明白了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付出和一定知识的积累是不行的。

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其实践能力对现代就业的重要作用

(一)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缓解当前严重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但由于受到所处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阻碍着这种创造力的发展。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大为同志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发言,说:“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不仅有利于带动和促进就业,更关系到一代青年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应确立正确的方向和原则,指导大学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当前,农村地区有很多创业机会,而且成本低,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从事蔬菜、花卉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发展庭院经济,充实城市“菜篮子”;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运销,搞活城乡流通或承包、租赁、合资、领办、新办乡镇幼儿园、学校,提高乡镇教育水平。与此同时,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创业。如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所需服务的小企业、小公司,都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新门路。

(二)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这个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一不能适应现代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将书本教学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学习能力和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组件,并成为一个人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拔尖的群体,对知识运用的能力非常出众。如果说相关专业知识是当今大学生的“拳头产品”的话,那么社会实践能力则是当今大学生的“贫血学科”。社会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低下。这样,就必然导致新一代能人综合素质的打折。未来,人们在社会、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工作本身。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生活,锻炼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习能力与学习精神,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五、结语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总计达到8.8万余人,比往年大幅度增长。一批依托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也相继建立。相信得到各级部门重视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会高涨,这既缓解了就业压力,也为祖国未来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人才保障。相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景一定是美好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加强更会体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毕应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三创”教育 创造教育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武汉大学多年来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本,在创造、创新、创业,即所谓“三创教育”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形成新世纪创业人才培养模式--“KaQ模式”,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进的模式。其中,知识为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自主扩展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2002年,教育部正式确定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为全国“三创教育”的教育试点。

武汉大学提出的“三创”教育理念及其实践,为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多年来,学校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跨学科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设计和教学,通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

依托跨学科的实验班或“基地”造就“三创”人才,是武汉大学实施“三创”教育的一大特色。自1992年9月开始,中法经济双学士学位实验班以来,武汉大学先后开办了人文科学实验班(又称国家人文科学教育基地,下同)、数理经济实验班、数理金融实验班、世界历史实验班、wto实验班、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中法合作法语——法学双学士学位班、国学实验班、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班,以及即将举办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实验班等,创立多种学科复合型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学实验班为例,该班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我国传统文学、史学、经学等基本知识,熟悉当今世界人文科学基本走向,掌握计算机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复合型人才。学校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精品课、实践课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管理手段,以鼓励促成学生早成才、快成才、成创业人才。

围绕培养“三创”人才目标,学校还建立了学习竞赛、科研发明竞赛的“创新学分制”,即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学习学术竞赛奖和社会实践成就奖等,经专家评定后可授予相应学分,计入总学分,以此可抵修部分选修课。此措施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积极动脑动手开展发明创造。截止目前,武汉大学学生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创造各级各类发明竞赛中已获得多项大奖。

一、“三创教育”之理论内涵

1.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⑴创新意识培养。意识是观念,是精神,是欲望。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价值诉求和精神意向。

⑵创新思维培养。思维使人理性,理性产生方法,方法产生路径。思维是一切实践活动的起点。思维要有创新性,创新性的思维又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重点在:一是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二是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三是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设想。

⑶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是创造之源。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

⑷创新情感及人格个性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更主要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活动。以情感意志为特征的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活化人的创造意识,而且能促使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个性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求新求奇的思想情趣和丰富的人间情怀等。

2.创造教育

作为人而存在的本质特征,人之为人的最基本、最深刻、最完整的统一本质,就是人有自由自觉的、千姿百态的、现实的实践创造活动。

20世纪以来,发展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受到学者们的格外关注。20世纪30年代,创造学在美国诞生;15年后,创造教育学诞生。

⑴创造教育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培养与形成。”从根本上说,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实行优化教育,发展人的优秀本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

⑵创造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职能。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地认为教育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或者说,这三大功能点也可以归并到社会生产和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两大职能中。

创造教育不是改变了教育的社会职能,而是强化了它的职能,这也是由创造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创造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通过他们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生产服务和为社会生活服务。

今日之创造教育,以培养千百万具有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它属于高效性的教育。这种高效性与普通人才相比,体现出群体性、多样性、突破性和层出不穷性等特点。

3.创业教育

创造是知识经济形态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形势日益紧迫的今天,培养能够自主就业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新型人才的创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

1989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行的“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北京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即后来普遍赞同的“创业教育”。

⑴创业教育的定义及其内涵。所谓“创业教育”,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开创型的人格精神及其个性得到充分激发和增强的教育。“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独立生存与发展本领的培养,促使他们大胆走向社会并改造社会。在现阶段,我们的高等教育应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英文为enterpriseeducation,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究其含义,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等。显然,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而是注重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

(2)即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3)强调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非要求所有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公司企业,而是在于强调当下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创造精神培育为宗旨,并通过传授创业知识与技巧,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及其涉及的关键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帮助他们理性地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及其人生路径。

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它在于以人的创造精神的培育和创造力的开发为核心,通过多种教学、非教学、培训的方式,提高人的创造品质,改进思维技巧,训练人们掌握发明创造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创造性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增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三创教育”的理论共性与个性

“三创教育”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1.“三创”教育之共同思想原理

从总体看,“三创”教育遵循的基本思想原理是一致的,即都是以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

⑴脑科学。根据科学实验观察,人脑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为了保证大脑的健康发育,应当掌握大脑各个发育的关键时期,提供感觉信息输入、运动型活动和营养物质等良好的条件,使大脑的可塑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脑力开发远比使用更重要。人的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与速度,是同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的程度与速度呈正比的。

脑功能的开发从创造学意义上说意味着:挖掘脑功能的生理性潜能;激发脑功能的能动性潜能;提高脑功能的训练性潜能,“三能”齐发,对于提升人的创造潜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⑵心理学。人的各项身心素质包括体魄、智力、情感、意志的发展、影响及培养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指出,每个精神健全的人都有普通创造力,具有伟大创造力的属少数杰出人物。创造力是由低向高逐步发展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的创新教育,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培养青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它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培养分散思维的集中思维,发展直觉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②培养青年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同时,丰富的想象,往往能激发青年的创新欲望。

③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青年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

④培养青年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即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年,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⑤培养青年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使人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一个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人,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当然不会有创新成果。

⑶教育学。卢梭说,我们生而软弱,因而需要力量;生而无能,因而需要他人帮助;生而无知,因而需要理性。所有我们缺乏的东西,所有我们赖以成为人的东西,都是教育的赐予。人的创造性智慧生成依赖于教育,而有效教育又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会学习和学会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三创教育”思想及其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开拓了教育学理论的新研究领域,它所要求的新型知识与课程体系及其实践教学,还特别丰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2.“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完整性、关联性及其区别性

“三创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概念,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无法割裂。

⑴“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完整性与关联性。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取得新成绩的一切思想和作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思想和作为,通常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的过程,是指“创造的革新”,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突破;而创业则多是指创办和开创某种事业,是一种将创造、创新变成产业和现实的活动,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只有“创业”才能把创造和创新的成果发挥实效,落到实处。

可见,创造、创新、创业具有的内在关联性,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的感觉,都含有“创”的成分,但“创”的程度、形态、阶段却不同。创造从一般意义讲的开创,而创新在于再创性,而创业则是将头脑中的思想、创意、想法变成现实中的事业的系统性的过程。创造才能是不完美的,但创造能够孕育前所未有的东西;创新突显“推陈出新”,却常能使己有的创造尽善尽美;而创业则使创造和创新的结果产业化和财富化。从创造、创新到创业,形成一体,成就事业。

⑵“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区别性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理解,“三创教育”概念的内涵各要素之间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组关系。

①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不管是原创还是再创,“三创教育”中的创造与创新两个要素最具有价值意义的同质性,因而它们共同处于整个概念的上位。作为“三创教育”,设计科学的知识课程体系和完善教学实践过程是落实创造创新教育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及达成学生的智慧生成是实现创造创新教育的关键,增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开展“三创教育”的根本。创造创新是人的本质特性,即人类的独具禀赋和创造创新者的出众品格。这正如后现代思想家格里芬所说,从根本上说,人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需要实现自己的潜能,也依靠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

②创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如果说创造、创新教育主要着意于人的精神成人,创业教育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事业成人。

第一,创造创新教育是以新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各种丰富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技术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精神和增进创造创新知识素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第二,创业教育则是以通过各种现代知识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授各种创业基本知识技能,开发提高学生自主开创伟业的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的教育。

从创造、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造、创新是创业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创造、创新教育成效,可以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业绩来检验;创业是创造、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倚仗创造创新教育的扎实根基;创造、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

创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这并不说明二者可以相互替代。因为,仅仅具备创造创新精神是不够的,它只是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

综上所述,创造、创新与创业教育,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辅相成,又无法割裂,它们形成一个相互联结、互为因果的一体化完整关系。

参考文献

[1]孙萍茹等.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2]马健生.比较教育视野中的中国创新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0,(3).

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识趋向创业教育实现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指导大学生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创业意识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个别学生,而应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之一。如何培育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做好创业的前期准备等方面的研究相对缺失,因此培养和强化创业意识,成为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趋势,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是实施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体制的重要条件。

1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构成

何谓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一个由多个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的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的心理表现形式。创业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了的前提。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创业意识?许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创新意识,的确创造新事物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成果。所以说,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创造新事物的关键。但大学生创业光靠把握好了机遇,有了创新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那么作为创业意识的组成要素,自我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合作意识和信誉意识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2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

创业意识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前提。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创业意识,学生并没有深层次的认同与接受。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大学生对创业有了朦胧的认识,但并未真正和就业对接,更没有形成主动的,理性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

2.1对创业概念的理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成为大学生仰慕的对象。这一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及创业意识的树立。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认为只要创立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做创业,部分学生不确定有无创业想法。这表明,当今大学生能较为清晰的认识到创业的价值与意义,并对创业抱有较强的热情和愿望。

2.2对创业目的的诠释创业的目的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可以给与创业者强大的动力。在本次调研中,大学生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创业的主要目的,感到创业能自由掌握自己的时间,可做想做的事,这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无关系。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张扬自我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在大学生心目中愈加强烈,这也为大学生实施创业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精神动力。

2.3对承担风险的认识创业的过程就是开辟新的基业的过程。要创新就会有风险。正确的面对创业中的困难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本次访谈中,面对创业风险,大学生认为是个学习的过程,并可用来磨练自己。这表明,多数大学生能较客观理性地面对创业风险,这至少为大学生创业增加成功的几率。只有在创业之前清楚客观的认识创业的风险,才可以有的放矢的处理创业中遇到的困难。

3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分析

意识是一个抽象概念,要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我们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找到创业意识教育的科学途径。

3.1缺乏经验——最大的制约因素创业素养最终要在创业活动中加以体现和验证。而大学生大多只是接受课堂的创业理论教育,真正的实践创业理论的活动更是寥寥无几。这使得大学生普遍感到创业启动困难。参与访谈的学生们表示更愿意和经验丰富的人合作创业,这也正好体现了大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3.2获取知识——决定成功的因素创业知识对创业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创业者来说,掌握足够充分的创业知识,无疑是增加胜算的一个重要途径。访谈显示,大学生通过主动寻求创业知识来获取创业的相关信息。这表明,多数大学生存在较为强烈的创业愿望,并希望通过汲取创业知识武装自己,为自己的创业活动建立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保障。

3.3分析认识优势与劣势——创业的最大障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身明显的优势和劣势。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被普遍认为是大学生创业的筹码。但是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强,信息结构单一,难以把握市场运行规律,急于求成,这些又都是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的巨大障碍。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由于学校教育和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对自身认识不足,创业意识淡薄,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主动创业活动。

4国内外创业意识培养的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

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篇4

论文关键词:就业;艺术生;创业教育

一、艺术生的就业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艺术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空前发展,艺术类专业办学单位种类繁多,艺术类考生数量也逐年递增。而市场需求发展缓慢,滞后于各类院校艺术生扩招的速度,导致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应届艺术类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艺术生来说,尤其是传统的美术类、音乐类人才’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饱和,就业压力增大。前几年开始的艺术类招生热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开始显现,而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2.艺术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艺术生的就业观念滞后。第一,依靠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安排工作,不参与择业竞争。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的效果显著,对个人的发展无益,一旦社会关系淡漠就会面临失业的危机。第二,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迷惘、胆怯,对“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理解不深刻;择业期望过高,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对工作地域、职位、待遇等的要求较高,对自身的实力有虚高估计,不能综合考虑国内当前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等客观现实,最终导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第三,就业观念偏激也是就业观念滞后的表现。非国家机关、事业机关、国有企业岗位不去,对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就业则以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之名而不予考虑。第四,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不愿冒创业的风险,没有创业的主动性和心理准备。

(2)艺术生素质发展不均衡。一是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突出。二是思想活跃,情感丰富,考虑问题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三是重视自我,集体观念、道德修养有待加强。四是崇尚自由,生活作风散漫。五是政治思想意识薄弱。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观念偏误。将就业指导等同于找工作指导,将就业指导等同于一?欠l性就业安置,忽略了职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趋势、应对职业生涯危机以及择业心态和原则的指导。第二,工作人员数量、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有限,且忙于与就业工作相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问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就业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第三,对象狭窄,内容层次不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只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忽视非毕业班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同时,缺乏符合专业特点、自身人格特质和市场需要的综合测评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第四,缺少个体关注。高校就业指导只采取讲座和集中上大课等群体辅导方式向学生灌输就业知识,无法满足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咨询等个体化要求。

(4)艺术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目前在就业市场中,一些不公平、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对艺术生的择业、就业造成了多方面损害。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造成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大大削弱了艺术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影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大学生之间,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正是由于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本来应当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了就业弱势群体。同时,艺术生就业市场必需的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与艺术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二、创意、创新、创业与就业

1.创意、创新与创业

创意是在以往经历过的一切事物之间进行连接或合并产生的新构思、新观念。建立新关系是创意的本质。创意的四个特征包括突破性、突发性、自由性和不成熟性。创意是一种突变式的思维飞跃,具有突变性;创意的不可预期、天马行空、突如其来,具有突发性;创意是信息的整合,信息来自于多方面、多渠道,具有自由性;创新是相对的、不明确的,需要进一步思考、验证,具有不成熟性;创意是创新的起点;创意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狭义的创新是指整个社会中新的、有价值的、首创的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理由充足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广义的创新是指对个人来讲产生的想法或完成的实践较以往相比具有创造性、突破性且理由充分。创新具有三个特征:是创造性,是指第一个揭示了某个领域的规律,发明某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引领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或是相对自身以往的第一次突破;二是突破性,是指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等;三是理由充分性。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依据之上,具有充足的理由,绝非凭空捏造、胡思乱想。

创业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运用组织力量去寻求机遇,去创造价值和谋求发展,并通过创新来满足愿望和需求。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定的经济实力、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的管理能力、沟通意识和相应的知识结构。

创意是创新的来源,创新是创业的灵魂。人人皆有创意,但非人人能够科学把握。创意是“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灵光,用创新的思维、创业的形式赋予其“有形的翅膀”。创业是基于创新的水到渠成之果,没有创新点的创业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仅有创意、创新没有创业也会削弱创新的价值。

2.就业是艺术创意、创新、创业的指引

就业是艺术创意、创新和创业的指引。我国人力资本雄厚,合理训练、配置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艺术生的教育更贴近市场的实际需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致使职业的分类更加细化,功能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势必与市场的需求渐行渐远,跟踪时尚前沿更是艺术生培养的要点。因此,高校有必要评估相关就业市场的变化,适当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帮助艺术生了解职场,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后迅速进入职业角色。

3.艺术创意、创新、创业为就业提供机会

总数的不断增加、经济危机的持续,使艺术生的就业更加难上加难。引导艺术生有意识地激发创意、不断创新,以创业带就业,是解决艺术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创意产业是增长快,附加值高,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朝阳产业,其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从发展艺术生的创意、创新和创业的角度推动艺术生就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以创意、创新和创业带动艺术生就业,是一项可行可为的蓬勃事业。只要政府、高校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加以扶持,增加艺术生就业的机会,相信这个群体一定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艺术生创意、创新和创业教育

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自主创业作为新世纪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要由传统的单纯就业到现在的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这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加强创业教育为出发点,对艺术生的自主创业大力引导和扶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有针对性地抓好艺术生的创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成为艺术院系的工作重点。

目前,艺术生在创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对创业认识的模糊。艺术生不能只将眼光局限在简单重复的接单创业”方式上,在解决暂时的生存问题后要聚焦于技术含量高、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项目上。二是自身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创业心理准备不足,创业知识和能力欠缺、过度追求个人价值方面。三是创业环境还需完善。主要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和高校引导教育不足两方面。从提高艺术生的创意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人手是解决艺术生就业难问题的不二法宝。

创意、创新是艺术的本质表达。创意、创新与创业一以贯之,密不可分。以创意、创新催动创业,创业反哺创意、创新,形成艺术生培育、就业的良胜循环。进行创业速成培训,盲目鼓动艺术生,好比无本之木,必将举步维艰。

1.树立创意、创新的理想信念,形成统一价值观念

创意教育是艺术生创新、创业的钥匙。艺术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创意的支撑。创意、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艺术生学习激发创意的方法,增强创意、创新动机。

(1)教育行政和高校有关部门要树立创意、创新的新观念。根据就业市场要求指导艺术生创意、创新必须坚持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为此,教育行政和高校有关部门要重视调查研究,切实有效地把握艺术生就业市场的要求和动向,做出准确的判断,建立适合当前就业趋势的新思想、新理念。同时,对艺术生的培养体系和教育环节做适当的调整,既要紧贴“新思想、新理念”,又要适度,做到理性扬弃。

(2)促使艺术教师树立创意、创新理想信念。艺术生创意、创新教育的直接操作者是专业教师。促使艺术教师树立创意、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保证“一通道,两畅通”。艺术教师必须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有关规章制度保持一致,全面落实艺术生创意、创新的教学任务,要积极参与到创意、创新教学改革中来,及时与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反馈,将创意、创新教育中好的经验加以总结、分享,尽陕调整不足之处,形成“一通道,两畅通”的创意、创新教育回路。同时,艺术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观念,优化自身整体素质,紧跟艺术潮流,配合艺术生创意、创新教育要求完成角色转化,由单一的知识占有者、传授者转向艺术教育规律的探索者、教育模式的创新者,从而由知识型、传授型教师转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师。

(3)引导艺术生树立创意、创新理想信念。艺术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意、创新教育的对象。基于就业导向的艺术生创意、创新教育是否有效果,关键看艺术生的成长、成绩和成果。在落实创意、创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艺术院系教师必须帮助艺术生树立创意、创新的观念,提升他们创新创意的动机,提高创意、创新的信心,为艺术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全面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生创意、创新工作的展开。

2.开展艺术创新、创业实践

实践是提炼创意的唯一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没有实践操作的训练等于纸上谈兵。实践环节是开展艺术创意、创新和创业活动的重中之重。

(1)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建设。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的实验实训资源,开发顺应时代要求、适应技术发展的创新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课程使艺术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创造力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启迪自身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自身创新精神,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升华自身创新人格。同时,努力拓展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可分为包含专业特色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和包含课程模块的柔性方向课,狠抓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训练。

(2)积累创新素材,将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位艺术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寻求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结合的长效机制、完善激励评价和培训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等方面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创新思路,使艺术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

(3)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习和创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注重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服务性、导向性和广泛性,推动学风建设,反哺创意、创新教育。

(4)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艺术创新和社会需求中不断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除校就业指导中心外,专业教师也应承担部分必要的艺术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使艺术生的职业定位既具普遍性,又重个体性。推进“就业反哺教学,教学支持就业”的就业工作理念,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院系创新工作的新载体,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抓手,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早启动、早主动、早就业的良好局面。

(5)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发挥榜样效应。注重树立榜样,挖掘先进典型,开展模范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充分利用学生之间互动、交流通道,以老生带新生,先进带后进,分享成功经验,使更多的学生充分投入到创意、创新和创业中来。

3.建构创新平台,做好创业孵化工作

创意环境对创意、创业的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促进艺术生的创意、创新,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几率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意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有利于艺术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激发灵动创意的氛围,使更多的艺术生加入到创意、创新中来。

(1)政策扶持。根据艺术生积累、初创、发展、扩大四个创新、创业阶段的不同需求,艺术生创意、创新平台可以分级管理,将艺术生创业区域规划为工作室运作区、创业起步孵化区、发展出壳培育区和扩大自由发展区,形成创意、创新指导、创业催化的一条龙孵化平台,为不同艺术专业、不同层次阶段的艺术生提供创新、创业保障。

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篇5

1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组成

taylor于“时间―动作研究”当中最早提出了与素质相关的研究。“素质是一个人或个体的基本特征,与高效率和高效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avidG.mcGlelland如是说。大学生创业素质是集“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为一体。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等;创业知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创业方向的行业知识、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创业有关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创业能力是在创业活动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本领,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等;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业意志和创业信念还有创业个性。创业意识是动力源泉,创业知识是重要基础,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创业能力是核心要求。各个要素在创业素质结构中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时,又是彼此独立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

2大学生在创业中显现出的素质缺陷

2.1创业意识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有的学生在性格上具有个性较强、缺乏宽容、合作精神的特点;有的学生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实践锻炼的渠道和体验,有的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缺乏果断性和坚韧性,不敢创业;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2创业知识单薄,发展后劲不足

如今,很多高校都提高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分别开始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但是,还仅仅停留在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创业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开展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来实现,并且大多数是通过团委、学生会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而只能局限于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看客,导致学生管理企业和运营企业知识匮乏,缺乏技能的训练,难以满足社会对创业素质的需求。

2.3创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自身职业能力素质的高低一定是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当下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独自承受挫折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团队精神缺乏,奉献精神不足,缺乏诚信意识等等;有的学生缺乏把握机会的能力,任由创业机会流失,有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导致核心竞争力下降;有的学生缺乏企业管理能力,导致运营失败;有的学生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总成为孤家寡人;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运营模式。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好创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教育培训以及职业实践等等,从而从整体上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4创业观念不尖端,创业心理品质较低

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等待和依靠的思想,并不是积极地去探寻创业的机会,就想着毕业后有份工作就可以;有的学生避重就轻,不愿意吃苦,就业要求太高;还有一些学生好高骛远,只想所得,不讲付出;有的大学生还没有做好进行创业的准备,在压力面前一蹶不振;无法直面在创业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当在过程当中出现“挡路石”时,便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四化”模式

3.1师资队伍专家化

一是作为创业教师,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良好职业道德、政治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要积极进行与创业有关的的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知识的学习。

二是高校中也应积极开展针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以及学习,如大学生创业教育KaB讲师,SiYB讲师等,使之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道路更加的专业化。

三是针对创业教师的授课形式而言,其应积极采用课堂讲授与企业参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并加之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户外训练等新颖的授课形式,从而使得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创业的知识,达到对其全面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

四是创业教师应当在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亲身地体验创业的过程,从而使得教师可以对企业的运作以及发展等过程相熟悉,使得其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3.2课程模块化

一是高校对于社会需求的动态要及时加以关注,并对市场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加以掌握,彻底将高校课程设置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情况予以转变。

二是创业课程要打破“单一学科”的课程结构模式,构建“多元”的课程结构模式,要改变以往纯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可以采用体验式学习、自主学习并重的教学方法。

三是高校应构建集全程性、多层性、基础性、渗透性、实践性、体验性为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建立“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创新创业模拟训练课程、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型,四个模块中理论模块是基础、模拟模块是依托、活动模块是载体、实践模块是重点,四个模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建立多学科互补交叉的,动态多层的教学体系,多维度进行应用,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以期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

3.3校园文化职业化

一是高校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成为多彩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培养锻炼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协调能力,培养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和综合能力。二是通过邀请优秀的校友和企业家针对青年学生创业的需求开展创业大讲堂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业意识,通过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组织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让创业思维进论坛,进头脑,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与企业家座谈,让学生了解市场,体验创业者的艰辛,认识到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力,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四是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宣传工作,通过高校网站、电台、校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为主题的宣传报道,培育创业文化。

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叶莉(1978-),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侯晓宇(1981-),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资助计划项目立项课题“‘广告创意与表现’课程建设与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7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94-02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意产业的发展进入创意经济的系统创新阶段,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个人的创造性培养即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为了发展创意产业,国外的高等院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陆续开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高等教育,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心。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在2001年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创意产业系;英国为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出台了《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成立了适应创意产业发展要求的伦敦艺术大学;日、韩等国家也相继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了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现阶段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9年国务院就通过了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把文化产业纳入到了国家经济运行中来管理;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却没有及时跟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意团队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以上海为例,上海的文化创新人才所占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而纽约的文化创新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当全国几百个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陆续落成时,已面临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确立根基在于创新人才的素养,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自然要肩负起此重任,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下,借助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为创意产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使“创意”真正成为经济文化实力增值的原动力。

二、创意产业背景下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意产业背景下,人的创新能力是由造型力、构想力和整合力构成的,其蕴涵着以制造业为中心,激发整个产业创造力的可能性,是支持创造的三大力量。高等教育中的艺术、设计等美感教育的独特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因此成为为创意产业输送创新人才的高效途径。

(一)造型力的培养

造型力与事物形态的美感紧密相关,高等院校对非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造型力培养,可以通过结合艺术通识教育和创意形态体验式教育加以实现。

1.审美通识教育。梅贻琦执掌清华大学时就提倡“无通识之准备者,不能取得参加社会事业之资格”。表明通识教育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而其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核心的审美教育,因其施教对象是非艺术专业的本科生,在对其造型力的培养上既不能等同于专业艺术设计院校的技法传授,也不能停留于丰富校园文化与学生课余生活这一初级层面上,而应强调通过艺术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善其人格修养和知识结构,这些都是培养创新人才所不可缺失的。在我国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中可相应加强艺术类学科的渗透,如艺术所包含的灵感、幻想、建构等元素就与科学中的相通,这使得艺术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成为可能。以美国的大学教育体制为例,艺术素质培养作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想象力及学术创造力的同时,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普遍性超过了科学素质的培养。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就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艺术类选修课,其中仅音乐类课程就达35门。在成熟的大学教育体制中,艺术素质培养的普遍性已超过了科学素质的培养,艺术类课程是其他学科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2.创意形态的体验式教育。创意形态的体验式教育主要是一种再造性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的活动,其教学形式较为灵活多样,如专题讲座、论坛、展览等。创意形态的体验式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们体验、感受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创意产品或艺术形态,但更重要的是体验在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多维的观察方法和创造性的表达方法,达到创新理念和文化素养相互渗透的效果,起到学习迁移的作用。以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的专题讲座为例,邀请创意产品实践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开办主题讲座,学生通过对高水平创意形态的欣赏和理解,建构出对美的“造型”的基本认知能力,逐步领悟到“创造”是艺术和生活概念的核心内涵。在对创意产品造型的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感悟到如何欣赏美、创造美,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定式,这种心理定式所具有的迁移性将有助于学生们在其他领域更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其专业知识。通过创意形态的体验式教育能够塑造出学生自觉的审美倾向和基本的造型能力,也有助于实现创新价值和美学观在高校中的传播,提高创意产品的受众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构想力的培养

构想力作为创新能力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更加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创造形态之前理念和概念的形成阶段。其中,分层次差异教育、研究式教育和案例式教育这三种教学模式在构想力培养方面更具优势。

1.分层次差异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艺术高等教育多偏重于教学而轻于创新,偏重于技术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而在分层次差异教学模式下的构想力培养,重点应从传统的技能技巧的培养转换到学生个性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之上,致力于发挥个人乃至集体的创造力上。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其职业能力源自于个人创新能力和个人经验,教育工作者应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并鼓励个性化发展,分层次、区别性地进行知识传授和探讨。在这种方式的指引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发学习能力,培养出能服务于创意产业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2.研究式学习教育。研究式学习是对应试教育和纯知识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适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意产业下的产品是创意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物化过程前的构想力的形成将会指导整个物化实践的过程。以学为主,以教为导,师生合作,学研一体的研究式学习方法极其适用于创意至物化转变的前期阶段,即创意理念和概念的形成的阶段。在开放的教学中,倡导学习主体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多种渠道主动获取知识,促使创新理念和概念的形成。

3.案例式教育。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构想力。实际案例所表现出的方式方法、构想以及实践技术等内容一般具有典型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是构想力的具体表现。学生通过感受案例中同一类知识的联系和规律性所在,尝试主动建构和创新构想。构想力培养中的案例式教育方法旨在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建立,而不是重在实践环节,不能等同于实践型教学方法。因此,案例式教育在案例的选择上,重在挑选能够反映造型力的基本原理和创新精神的经典案例。

(三)整合力的培养

创新实践中的协调能力——整合力,是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环节,帮助解决在创意产品产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构想和形态的实体化,不仅需要构想力的转化,还要有技术、销售、经营等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在这一实践阶段整合力就占据主导地位。

1.项目驱动式教育。基于整合力培养的项目驱动式教育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把教学中的原理与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中的整合力。在项目驱动下的整合力培养教学可以参考以下过程:一是选择项目课题。教师所选择的实践课题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课题设计与编排非常关键,必须明确项目课题设置的价值和目标,注意项目与项目间的衔接和区别以及交叉学科间的融合。二是团队协作。这是整合力培养的核心,其操作要点是形成课题小组制订项目研究计划,增强个体在处理问题时的协调能力。三是成果呈现。撰写结题报告或组织课题成果展示会。四是课题评价。根据学生实践中整合力的发挥来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评价体系,具有具体的、明确的指标及要求。

2.产业实践式教育。为创意产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了投入到创意产业的实践之中的,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产业实践式教育无疑在增强学生整合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以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为例,其采用“一步式”跨入企业实践的做法,与企业合作开设相关课程,学生的优异的创意产品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产出环节,直接用企业的力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整合能力,借助优秀企业的力量完善前端教学环节。另外,学校自身的创新平台或研发中心也是创新能力实践的场所,学生在这里是创意成果与市场对接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再者,以科研为主的工作室也是整合力培养的摇篮。高校从研究方向的角度设立工作室,突出教师的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新实践方向加入不同工作室实践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设计实践的整合力训练和实体创收。

三、结语

作为人才的塑造者和教育者,我们应该认识到时代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按照文化产业的特点来调整和改变现行的教育方式,积极承载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能力教育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充分考虑文化艺术的特殊发展规律,认识到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着力探索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培育出适应于创意产业要求的,具有造型力、构想力和整合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

[2]范周.文化产业的振兴催生文化产业学科的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

[3]张建春.以创意产业为背景的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0(3).

[4](日)荣久庵宪司,野口瑠璃,伊坂正人,等.不断扩展的设计——日本GK集团的设计理念与实践[m].杨向东,詹政敏,詹懿虹,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篇7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适用原则

明确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的任务

创业教育不单是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创业型经济时代的战略选择。如果简单地泛泛而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很容易成为一个简单的口号。广东白云学院坚持分类定位、分层办学的原则,集中力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高级技能型本科人才,紧紧围绕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了创业教育大讨论。

首先,要明确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创业意识和创业通识教育,而不仅仅是创业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及创业职业教育三种类型。应充分认识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及创业职业教育的差异性,明确不同类型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功能。必须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认真思考并予以正确解答。

创业意识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对企业所有制形式有所了解,关键是要意识到自由市场经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以及培养创业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教学属于普及式的大众教育,旨在进行“创业扫盲”,培育创业文化,形成尊重创业的社会环境。

创业通识教育是创业教育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创业语言,学会从小企业家的视角看待问题;在课外实践中,要求学生思考创业意向以及学做创业策划。这一阶段的教学属于大众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习惯,使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具备成功企业家的个性特质。

创业职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侧重于对开办企业、完善企业、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实质上类似于工商管理教育,旨在成就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助其成为未来事实上的创业者或企业家。

其次,要明确创业教育必须分层进行,不能一概而论。定位学校创业教育的层次是最根本的。从宏观上看,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岗位创造、生产力增长及创新等方式,可以培育国家的竞争优势。具体到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的创业教育,应该倡导一种创业文化,通过帮助毕业生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毕业生更倾向于留驻本地,进而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广东白云学院创业教育的分层,就是面向全院本科学生分年级、有侧重地进行创业基础教育。围绕“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怎样创业”进行创业意识和通识性教育,针对部分有志创业、有能力创业、有条件创业的学生进行专项创业能力训练。创业教育的内容既涵盖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知识课程,也包括演讲沟通、团队合作等技能课程,旨在将“企业家精神”的相关元素有效融入学校设置的各个专业中。

再次,要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是非功利性的,而不是仅仅为了赚钱或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创业教育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尽快适应本职工作的思辨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融资能力及危机化解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在观念思维、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优势,进行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创新。

要改变将创业教育的目标集中在“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以赚钱为目的”等功利性方面的取向,着眼其社会意义,体现创新、社会公益性、可行性及财务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应以非功利性的创业教育目标,实现创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走出单纯功利性地理解创业教育模式的误区,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出发点,保持良好的心态,认识到创业不是为了赚钱,创业不能一步登天,要从简单创业做起,从长远着眼,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逐步发展为职业创业、规模创业。

开展适合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的创业教育

广东白云学院立足于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将自己定位在企业的位置,把创业教育视作一种经营,是类似于企业管理模式下的经营,为尝试进行各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可能。我院不仅重视基础科学与人文学科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把服务地区经济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围绕“解决问题的学习”和“适用就是真理”开展创业教育。

通过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活动,搭建创业教育平台广东白云学院通过开展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从项目申报、培育、实施、运用到经费预算进行可行性论证,突出学生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注重专业、跨专业的整合。要求竞赛项目应用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展示类项目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新颖性和较强的实用性;讲座类项目应有深度、有广度;要求所有项目紧扣专业特点,特别注重创新,突出实践特色;特别注重科技创新项目与国家、省、市科技创新竞赛对接,保证创业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手机遥控家庭电器语音服务系统”、“温差发电充电器”、“儿童呼叫系统”等作品,突出反映了计算机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的应用领域,体现了参赛选手较广的知识面和协作精神。通过“科技创新节”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资源意识、协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及自主创业能力,使学生找到了施展才华和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创业精神,最终帮助学生确立了自己的就业优势。

以“模拟仿真”作为创业教育的新模式,让学生体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院在校园内大张旗鼓地办“市场”。学生对经营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专家评审的方案才能获得经营权;市场摊位也有优劣之分,学生可以竞拍;学生可以亲自设计商店店面、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通过这种模拟实战演习,可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激烈竞争带来的益处,体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成就感。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认真进行企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创业作品的设计,完成一份将技术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完整、具体、有实操性的创业计划书,成立一个虚拟的现代公司,完成其市场化运作,注入资金即可运行。为竞赛提供的指导、学习和交流,可使学生全面地接受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锻炼;通过比赛,可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能力,还可以结识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增强创业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参与策划和仿真,学生能够发挥企业家精神,运用企业运作模式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可灵活运用课堂知识,提高表达及分析能力,开阔视野和思维。这种创业教育体验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2009年,我院管理系毕业生有30%以上选择了自主创业。

开设项目教学课程,使其成为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首先,结合“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学生可以自选题目,也可以由导师确定题目,完成一个项目作业,从知识到课程再到项目,以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动手设计并实现某个产品。教师将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融入项目中,将获取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外储备能力,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到现代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按照cdio的模式,在以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及咨询等为主要过程的工程链中,体现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交叉与融合。教师预先设计出“现实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参与到活动情境中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碰到困难时,教师只进行引导,启示思路,一切由学生自己探索,直到解决问题,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合,最终使师生参与到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新营销、新服务的研究与开发中。

通过创业教育大讲堂,普及创业意识邀请知名企业家、青年创业典型、优秀校友开展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座谈、沙龙等活动,使学生在校学好专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分享创业艰辛和成功心得。仅在2010年半年的时间里,我院举办创业讲座十余场,共有十多位公司企业老总、优秀校友来我院做报告。每周一次的创业知识系列专题培训讲座或人文素质讲座,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如职业岗位必备的从业能力、社会知识及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接受理解新技术的能力等,在创业过程中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的能力、联想迁移和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财能力、控制和调节能力等,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试验场面向市场办学,充分利用合作平台,找准合作项目的切入点,在推进合作项目有效开展的同时,推动学科专业与对口企业实现有效对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形成一个学科联系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服务一个地方经济产业的机制。我院与广州海力动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动画剧《q版三国ⅱ》开发合同。按照协议,我院艺术系影视动漫教研室负责创作动画剧《q版三国ⅱ》二维动画部分,这是我院校企合作的一次新尝试,是我院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成果。我院与广州怡富有限公司签署了“怡富流行饰品研发设计”项目技术服务合同,就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了友好协商,并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共同致力于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及转化,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科专业建设面向市场和企业,而且可以使大学生走进企业参与研究和开发,体会企业的氛围和运营方式,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也可以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空间和试验场所。

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意义;现状;方法和途径

作者简介:张广磊(1975-),男,河南郑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网络心理、临床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78-02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社会以及知识全球化的目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更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而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扩招对技术院校的存亡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职业院校要走出各方面压力的困境也必须依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随着我国各个行业对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促使我们在改革职业院校的体制和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问题的提出

2006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对当今的职业院校来说如何面对更为严峻的人才数量和综合质量特别是如何适应新时期的创新教育成为当前面临的首要课题。[2]近来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职业院校生源紧缩,招收的学生素质不断降低,职业院校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管理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不能足够掌握职业技术、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动能力、没有高超的技术优势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与社会市场同步进行;只有通过实践,学生的创造型人格才能逐渐形成。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必要的准备,创新可以突破陈腐守旧的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职业院校的范围得到扩大并可以培养出新一代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3]

二、全面理解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意义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也是其弘扬创新本质的必要条件,应该全面科学的理解它的意义和内涵。

(一)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社会是加速发展、知识猛增、技术革命此起彼伏的社会,因此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这就要求当代人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必须具备适应新竞争的生存能力,没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就不可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不具竞争力最终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所以,在这个把技术知识和谋生技能放在首位的年代里,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的作用不断增大,成为当代很多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努力方向和任务,因此,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进行支持和提供保障。[4]

(二)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当今社会注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便是创新,素质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和运用的主要区域,也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型人才的摇篮。它的成功关键所在是注重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以不断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推动和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稳固立足。[5]创新教育可以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比如对知识的探索和兴趣、求知欲和进取心、对新型事物的敏感度和专注性、对改革的执著精神等,并且对待任何事物敢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动能力和组织实施。

(三)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弘扬创新本质的必要条件。人类的最高本性便是创新,并且不随时间的变化给日益消退。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操作性,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取丰富的经验与知识,从而发展自我对社会进行改造和创新。目前创造这一名词在经济、技术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所起到的作用越发增强,成为加速经济发展和国家昌盛的重要力量。现代各国的竞争是知识人才之间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创造力的争夺战,因此,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时代的根本要求,同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个人价值的主要体现内容。

三、我国目前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职业院校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社会压力,学生综合素质降低,就业率严重下降,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得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相比其他高校学生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对创新的教育环境资源缺乏,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教育模式的传统影响,使得职业院校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战略,普遍为追求短暂利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资源的环境建设,比如学校对硬件资源的发挥能力小、创新实践性的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考评与激励体制不相协调等。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对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认识淡薄,只有把教育同社会劳动相结合才能开展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策略,学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比如家庭、单位等,只有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与社会大环境相互融合,才能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所增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教育仍然没有形成一定的联动意识和具体实施,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降低了学校创新实践教育的成果。

四、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人格,职业院校应该对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们勇于创新。努力培养职业院校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包括开拓思维、探索真相、敢于承担风险等,并树立他们的创新与实践的价值趋向。职业院校应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作是民族富强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看作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显著标准;看作是国家长久不息的源泉和灵魂,把树立创新和实践的教育理念当成职业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即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价值观、教育观和理念观。职业院校只有在对学生树立全面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的认识评价观念进行新的超越,才能实现社会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

其次,改革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构建创新和实践为主的课程体系。依据市场教学需求的改革,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并编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规范教材。从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专业技术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对课后的教学总结和思考建立与教学结构相协调的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应统一合理的对课程设置进行组织和完善,让职业学院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创新与实践的教学中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创新相协调。此外,以创新技术和实践教学为关键因素,将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以及综合性实践能力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操作,从基本的能力一步步提高到可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三,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离不开优良的教学环境。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良好环境可以启发和刺激职业学院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使学生们能够主动地把这种社会激励同环境联系在一起,内化为自身的奋斗和选择目标,从而付诸于实际行动。在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创新课堂的优势,课堂教学的理念也应跟随社会的转变而创设对于学生智力上和行为上有挑战性的情境环境。高职院校必须设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采用比如情境教学、研究性教学和探索性教学等手段,在技术课堂上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用来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法,根据不同专业的内容与学生差异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氛围和进程,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和改良。

第四,高职院校要与强校合作,以产业为载体进行学校管理,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通过与强校联合,可以汲取优秀的办学经验,在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而高职院校通过依托产业办学,能够借助当地部门建立的互助、互利的合作联系,让学生能够牢牢抓住市场脉搏,有着先进的创新意识,并且通过在企业中学习能够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也为高职院校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知识加速和发展技术的新经济时代,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发挥同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对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必须具备学习、实践、创新和竞争的社会生存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社会,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改革职业院校的制度和课程设置,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逐步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统一,这样不仅在培养学生个性和营造学校氛围做出成效,而且对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提供了有利的技能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飞.浅谈高职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05).

[2]袁建荣,蔡静.浅谈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7(33).

[3]刘春生.职业教育学[D].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篇9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意产业”又被译“创造性产业”或“创意经济”,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潮流。全球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出高达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2倍,比制造业快4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创意产业基地。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意、创新人才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

创意产业是建立在艺术设计教育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英国学者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一书中,就强调了创意阶层对于创意产业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创意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从其他国家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无不归功于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古往今来,人类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无不闪耀着创新的光芒。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渗透美学韵律的技术,自然也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命题。

一、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设计艺术学理论家尹定邦教授说:“现代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教育是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的,所以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造就具有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深刻认识这一点,才能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是创新。在艺术设计领域里,需要大量综合素质佳、创新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人才。

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为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毕业生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是其主要特征,它广泛涉及科技、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项高度个人化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劳动主体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具有艺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理论、传播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对知识储备的高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创意产业高度发展下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二、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培养上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研究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线贯彻始终。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到设计实践课,我们都实施以项目课题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讲授创造方法,营造创造情境,围绕项目课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图形创意”课,注重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集中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念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2.增设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创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不仅有益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够为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目前,我们重视实践教学,在校内建立十多个工作室,艺术设计专业以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主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成功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在校外与多个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开设以专业考察、见习、实习一条龙的市场实践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战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实现教师的双重身份。缺乏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教学队伍是目前制约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采用以老带新传授经验,鼓励、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参与艺术设计实践等方式,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聘请合作企业中优秀的一线设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负责教授如广告设计、印刷工艺、工程预算、材料加工工艺等专业课程。这种“双轨制”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技师精湛的技艺,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技艺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提供实现学习与工作心理角色转换的良好环境,这些都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要途径。

4.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开展实践调研。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设计项目的各个环节开展实际的调研与实践。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或市场中去搜集第一手资料,如到大型超市、产品生产与加工的车间或工程施工现场等地进行现场授课、设计分析以及市场预测判断。总之,要让学生在实践的一线摸爬滚打,亲身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从中得到锻炼,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了由课堂向职业场所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模拟训练,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获得相关领域设计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5.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机制。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学校应鼓励师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服务,以提高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进而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纸上谈兵搞科研的现状。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学校、企业能够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创造一体化的教学创造,提供政策上的优惠。通过这种机制所取得的成果,也必将惠及学校和企业自身。

三、激发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产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以更积极的心态努力适应、分析市场的需求走向,追求造物的专业化,认真揣摩、分析使用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发展的流行趋势。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从造型的“程式化”教育向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并在教学中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对不能只是教技法,而是应该使学生学会思考,能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抓住这个核心,就可大大扩展学生设计思维的创造空间,也能极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大脑资源,使之能应用于设计之中去。具体方法如下:

1.兴趣是动力源。常言道:“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力之母”,实际确是如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创新的自觉性,就不可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也就无从挖掘潜能设计出好的作品来。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兴趣视为设计的创造原动力,必须从设计独特的问题开始,以“疑”激趣,调动思维进入到创造性设计的“角色”之中,把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有机地统一起来。打破了重双基轻智力、重技能轻创造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

2.开启多样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出发向知识网络空间发出一束射线,打通与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殊途同归到达思维的预设目标。它包含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等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具有偶然性、独特性、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式,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同一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次不断地扩展、延伸,逆向深入,采用转化、变换、迁移、构造、变形、组合、分解等手法来开启设计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

3.激发思维潜力。心理学家指出,想象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调节下,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分为再现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三种。而创造性又是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协同作用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此外,根据科学研究显示:人脑90%的潜在力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大脑皮层的利用率只有1/5,而大学生又正处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急剧发展和形成的阶段。故此,艺术设计教学必须积极地去开掘头脑中的潜在能力,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丰富联想、想象,借此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企业-顾客在线互动;知识共创;新产品开发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随着企业创新活动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共同创造”作为一种汇聚各方力量的创新模式,开始应用于新产品开发实践。顾客无疑是重要的“合作创造者”之一,其与企业的合作主要通过互动来实现[1,2]。muller和Zenker[3]指出,企业与顾客间蕴含着一种“共生关系”,“企业-顾客互动”的界面是企业与顾客共创价值的新场所。在价值共创的创新层面,创新过程也是参与主体的知识增加过程,是知识的共同创造[4]。因此,通过与顾客的互动来整合双方知识和潜能并实现知识共创,是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企业与庞大顾客群体的在线实时零距离互动成为可能,企业-顾客互动的广度、深度和频度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企业-顾客在线互动来进行新产品开发[5]。与此同时,出于对现有产品不满等原因,顾客也希望通过便利的在线工具与企业互动并共创价值[2]。在线顾客群体拥有大量的消费知识、市场信息和技术诀窍[6];企业-顾客在线互动可充分利用顾客的异质性知识和创造力,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风暴[7]。企业—顾客合作创新是创新领域的新兴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创新管理、服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多个学科。已有研究主要从顾客参与创新、顾客导向、价值共创、服务主导逻辑等视角展开,其中顾客参与创新研究最为多见。虽然“顾客创新工具箱”、“虚拟顾客环境”、“基于社区的创新”等互联网环境下的顾客在线参与创新,已开始引起学界关注[6,8,9];但传统的顾客线下实体性参与创新研究,目前仍处于主流地位。已有研究基本肯定了企业—顾客合作对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但大多从顾客单向性参与企业创新视角出发,将顾客仅仅视为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信息提供者,主要关注企业如何获取顾客信息以提升创新绩效,低估了顾客的“合作创造者”角色[2]。企业—顾客合作创新的本质是互动[1];隐性、粘性的知识和洞察力很难与产生它的社会背景分离,因而需要更深入的双向互动和沟通过程[10]。Sigala[11]的案例研究也发现,创意并非预先存在,而是在企业与顾客互动、对话过程中产生的。Sawhney等[12]、Lundkvist和Yakhlef[10]、Kohler等[13]、闫幸和常亚平[14]对企业-顾客互动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Bonner[15]、张若勇等[16]、王琳[17]从信息质量、组织学习和知识整合视角,分析了企业—顾客互动与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Kohler等[13]、mo-haghar等[18]对知识共创进行了界定,并强调了其在新产品开发中的重要性。但企业—顾客互动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研究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以线下实体性互动及两者间的直接影响关系研究为主,对知识共创及其在两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缺乏足够关注。本文将企业—顾客合作创新的情景,从传统的顾客线下实体性和单向性参与,延伸至网络虚拟环境下的企业-顾客在线双向互动。同时深入到企业—顾客合作创新的本质层面,从知识共创这一新颖视角出发,就企业-顾客信息导向、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在线互动,对外向型、内向型知识共创及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具体作用机制,做较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企业—顾客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在研究情景、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贡献,对后续相关研究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还为企业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企业-顾客在线互动,来实现知识共创并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2研究设计

2.1企业-顾客在线互动与知识共创的关系

假设企业-顾客在线互动是企业与顾客基于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围绕特定创新任务而进行的持续交流与协作活动,可分为信息导向、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互动三个维度。信息导向互动是企业与顾客在线分享和交换创新信息的活动;关系导向互动是以建立双方持久关系和满足情感需求为目标的在线互动;任务导向互动是企业与顾客围绕特定创新任务开展的在线合作。知识共创是企业与顾客通过互相启发、诱导、激励,共同构建和发展新知识的过程,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知识共创两类。内向型知识共创指企业获取顾客知识,在企业内部经过共享、整合、利用,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外向型知识共创指顾客利用企业提供的知识和资源,与自身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相融合,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1)企业-顾客信息导向互动与知识共创。信息交换与分享是知识共创的前提和基础。显性知识可以方便地通过现实或虚拟环境进行传播;而隐性知识的分享难度则相对较大,需要通过更为复杂的互动和沟通过程来实现[10]。在网络技术帮助下,部分隐性知识也有可能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分享,从而有利于知识共创。通过与顾客信息导的在线向互动,企业能获取顾客关于市场需求、竞争对手、产品使用经验等海量的异质性信息。这些信息与企业原有知识相结合,经过提炼、整合和升华,能进一步发展出新的知识。与此同时,为有效贡献自己的知识,顾客需要获得企业的专门知识并理解其含义。信息导向互动为企业创造了对顾客进行背景知识和技能辅导的便利机会,从而有利于顾客进行与企业的知识共创[19]。因此,假设如下:H1a:企业-顾客信息导向互动对内向型知识共创有显著正向影响。H1b:企业-顾客信息导向互动对外向型知识共创有显著正向影响。(2)企业-顾客关系导向互动与知识共创。企业与顾客进行关系导向的在线互动,有利于培养顾客信任并促进其分享高质量的知识。信任是知识管理和创造的关键变量,是刺激知识分享、促进知识共创的重要因素之一[20,21]。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企业与顾客通过在线互动建立起友善、信任的合作关系,能有效促进企业与顾客的信息交换与相互沟通,进而提升顾客群体的创造力,并诱发更多新知识的创造[22,23]。如通过网络开展对顾客创意的奖励活动,既有助于企业建立起与顾客的情感联系,又激励和引导了顾客创造力。payne等[24]指出,企业与顾客在互动过程中彼此影响、相互学习,尤其当顾客的意见、建议被企业聆听或采纳时,会让其体验到愉悦和满足并进一步激发创造热情。因此,假设如下:H2a:企业-顾客关系导向互动对内向型知识共创有显著正向影响。H2b:企业-顾客关系导向互动对外向型知识共创有显著正向影响。(3)企业-顾客任务导向互动与知识共创。mohaghar等[18]认为,顾客对自身的产品相关知识和信息是无意识的,企业应为他们提供一个场景来提取所需知识。王莉和任浩[7]指出,顾客拥有新产品开发所需的重要信息和资源,但受专业能力所限而无法准确表达;开展创新任务导向的在线互动,有利于企业引导并获得顾客的知识贡献。Kristensson等[25]指出,通过与企业的互动,普通用户能产生更具原始性和价值的创意,专业开发者和高级用户能产生更可行的创意。企业-顾客任务导向的在线互动,使顾客自身无法思考和表达的知识,在交流、沟通过程中迸发,并创造出新的思想[26]。如企业在网络创新社区创意征集帖子后,顾客可跟帖回复提交自己的创意,或对他人的创意发表评论。通过社区成员互相评论和思想启迪,有价值的创意和想法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因此,假设如下:H3a:企业-顾客任务导向互动对内向型知识共创有显著正向影响。H3b:企业-顾客任务导向互动对外向型知识共创有显著正向影响。

2.2知识共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假设

Sawhney和prandelli[27]指出,更大的创新潜能、更好的市场需求契合、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更低的信息模糊性,是企业跨边界知识创造的最显著结果。Gibbert等[28]的研究发现,与顾客共同创造知识能有效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与顾客合作共同创造知识,还有助于企业深入理解顾客潜在需求,从而更快更好地响应顾客。Sawhney等[12]提出了知识经济时代顾客作为知识共创者的重要角色,与顾客共创知识既有利于企业新产品开发,又对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有积极作用;知识共创的良性循环,还能增加企业知识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并成为潜在的企业租金自我更新源泉。mohaghar等[18]也指出,与顾客共创知识是企业确保新产品开发成功的现实需要。因此,假设如下:H4a:内向型知识共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H4b:外向型知识共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2.3企业-顾客在线互动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假设

(1)企业-顾客信息导向互动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顾客与企业互动过程中提供的信息,能帮助企业有效评估和满足顾客需求,从而降低新产品失败风险[29]。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企业与顾客可以进行高效的双向交流和互动,顾客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方便快捷地与企业分享知识和信息。通过信息导向的在线互动,企业能及时更新和深化顾客信息,获取顾客分享的创意和知识,从而使产品需求映射更加精准[30]。Fil-ieri[31]指出,在创意产生和筛选阶段,通过与顾客在线互动获取的顾客原始、新颖和可行的想法,对企业开发出更好满足顾客需求的新产品十分关键。企业与顾客信息导向的在线互动,还有利于增加顾客知识存量,加深其对产品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能为新产品开发提出更切实可行的想法和建议。因此,假设如下:H5:企业-顾客信息导向互动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2)企业-顾客关系导向互动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企业与顾客间开展关系导向的在线互动,有利于双方通过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构建起亲密关系,激发顾客的品牌情感和共鸣,满足顾客被关怀、认同和尊重的心理需求,增强顾客感知价值和企业认同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顾客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与顾客建立亲密的关系,能为企业提供获取新产品开发所需信息和知识的渠道[32]。企业与顾客间关系导向的在线互动,是双方建立信任关系的有效途径[26]。合作创新是一个资源整合过程,以合作各方的彼此信任为基础。企业与顾客间的相互信任,能降低交易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风险,从而提高合作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因此,假设如下:H6:企业-顾客关系导向互动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3)企业-顾客任务导向互动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企业-顾客任务导向的在线互动,是一种积极的市场导向新产品开发策略。Jeppesen[33]指出,企业将特定开发任务交给顾客,允许他们创造自己期望的产品特征,能提高顾客满意度和新产品开发绩效。与顾客开展产品讨论、问题解决等在线互动合作,鼓励顾客提出、评价、讨论、票选创意和新产品改进思路,能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理解和满足顾客潜在需求,获取更广泛的顾客知识和新产品开发创意。任务导向的在线互动使顾客能有效参与创新相关任务,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发现和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多满足顾客潜在需求的创新性解决方案,从而有利于提高新产品开发成功率[34]。因此,假设如下:H7:企业-顾客任务导向互动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2.4模型构建

在理论假设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企业-顾客在线互动、知识共创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见图1)。2.5研究方法(1)变量测量。本研究采用Likert7点量表形式,对变量进行测量。量表在借鉴已有研究的成熟量表基础上,根据本研究需要和企业新产品开发实际进行适当修改。经小样本测试和问项净化后,形成最终量表(见表1)。企业-顾客在线互动主要参考Bonner[15]、Kohler等[13]的测量方法,从信息导向、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互动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共12个问项;知识共创主要参考mo-haghar等[18]、王莉和任浩[7]的测量方法,从内向型和外向型知识共创两个维度进行测量,共6个问项;新产品开发绩效主要参考Cooper和Klein-schmidt[35]的测量方法,共3个问项。(2)数据获取。本研究以浙江省内具有企业-顾客在线互动经历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为实证分析对象,通过对相关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及参与过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研发部门、营销部门、客户服务部门人员的问卷调查来获取研究数据。问卷调查历时两个多月,采用实地发放和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312份,回收问卷246份,回收率78.5%;其中有效问卷202份,有效率82.1%。样本企业中,制造业占38.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20.5%,金融业占18.6%,其他服务业占22.7%。(3)分析方法。由于本研究使用的变量测量量表已相对较为成熟,故直接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来检验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同时考虑到本研究涉及的变量相对较多,且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研究数据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Sem)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以系统分析各变量间的具体作用关系。

3实证分析

3.1信度与效度分析

使用SpSS17.0、amoS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各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8,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所有问项在其所属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均大于0.6,t值均大于2.0,组合信度CR值均大于0.8,平均提取方差aVe均大于0.5;测量模型的各拟合指数也均基本达到要求,显示模型拟合良好。由此可见,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关系模型和研究假设有一定合理性,可对各变量作用关系做进一步分析。

3.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使用amoS1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初始模型中,“内向型知识共创关系导向互动”、“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导向互动”两条假设路径未达到拟合要求。依次删除上述两条路径后,获得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分析结果如图2、表2所示。修正模型的拟合指标显示,虽然p=0.000<0.05,但χ2/df的值为2.080<3,因此可对χ2不显著的要求忽略不计;RmSea为0.073,小于0.08的参考值;nFi为0.904,CFi为0.947,均大于0.9;aGFi为0.814,GFi为0.858,均接近0.9;所有显变量和潜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大于0.5,对应的C.R.值均大于1.96的临界值,至少在p=0.05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所有内生潜变量和外生潜变量间的路径C.R.值均大于1.96,至少在p=0.05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由此可见,修正模型拟合良好且比初始模型有所改善,已无进一步修正必要。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除假设H2a和H6外,其余假设得到有效验证。

4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论

(1)企业-顾客在线互动各维度对知识共创各维度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顾客在线互动的信息导向、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互动三维度,对外向型知识共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关系导向互动对外向型知识共创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小;信息导向和任务导向互动两维度对内向型知识共创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导向互动对内向型知识共创的正向影响则并不显著。由此可见,以信息分享和交换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导向互动,及围绕特定创新任务开展的任务导向互动,是促进外向型和内向型知识共创的主要途径。关系导向的在线互动,虽能通过激发顾客的知识创造热情来促进外向型知识共创,但其积极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维系双方信任合作关系及满足顾客情感需求等方面。(2)知识共创各维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顾客外向型和内向型知识共创,均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见,顾客无疑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创新合作主体之一;且在企业—顾客在线合作创新中,外向型知识共创与内向型知识共创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已有研究往往偏重于基于企业逻辑的内向型知识共创,而忽视了基于顾客逻辑的外向型知识共创。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虚拟环境,通过与顾客的各种在线互动来促进知识互补和相互启迪,以同时实现企业—顾客外向型和内向型知识共创,是企业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战略选择。(3)企业-顾客在线互动各维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路径存在一定差异。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信息导向和任务导向互动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关系导向互动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影响未得到有效验证。外向型和内向型知识共创在信息导向、任务导向互动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分别为0.239、0.227和0.438、0.550;关系导向互动则以外向型知识共创为完全中介而间接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间接效应为0.042。由此可见,企业-顾客在线互动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积极作用,在较大程度上是通过促进外向型和内向型知识共创来实现的,且信息导向和任务导向互动的积极作用大于关系导向互动。

4.2管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