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03

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篇1

有。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直到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也会得心应手,而且还将拥有一笔财富,那就是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人文素质。

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

(来源:文章屋网)

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篇2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特点

汉语言文学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在文学中还生活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今阶段,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思想、语言,无形之中弱化了汉语言文学的作用。并且学术型的汉语言为学在现今社会的用武之地也相对较小,各个企业都倾向于吸收应用型的人才。怎么提升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成为社会的重点问题。

1汉语言文学概述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经历了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也锻造了其独特的文学优势。首先,汉语是联合国公认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因而,需要汉语的市场是广阔的。其次,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的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再者,中国的汉语言文化还带有独特的韵律、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的一字一音都体现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有这样的前提条件和优势,汉语言文学充分应用于社会是必然趋势和需求。

2汉语言文学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育深入的改革,造就了后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的诞生。后现代教育的主要思想是“去中心”、平等的教学思想。当代人对平等的概念并不陌生,然而“去中心”理论作为新名词的出现,却很少为人所知。其中,“中心”是一种以学科知识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控制手段。而“去中心”则相对顾名思义了,即抛弃原始的教学控制手段。同时,后现代教育思想提倡以“对话”为主的教学方式。“对话”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保持开放的、有创造性的、平等的对话,进而在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展开对话式教学。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后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2.2网络语言对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挑战

时代不断在发展,电脑已然成为了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语言。随着网络语言的兴盛,网络小说也开始流行起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正面临网络语言的挑战。网络语言之所以可以繁荣起来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与其具有形象性、扩展性、创造性有关。而传统文化的一沉不变的沉闷特质,也导致其不断走向衰败。当今社会,浮躁之气盛行,能安静地品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人已然为数不多。在这一层面上来说,传统守旧的汉语言文学终将被淘汰。

2.3汉语言文学人才就业前景严峻

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多为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以往的高校教学多关注汉语言文学的学术性,继而培养出的人才是偏重于理论型的人才这样就会导致许许多多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加上近几年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愈加严峻。除此之外,绝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专长于理论方面,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并不高。学生也多为死板地学习,缺少创新,就业的前景更加狭窄。

3促进汉语言文学社会应用性的方式

3.1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里提到的写作能力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文字书法的写作能力另一个方面是文章词句的写作能力。电子信息的发展使得全民进入了一个“打字”的时代,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很少使用纸笔来进行文字书写,致使很多人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但是时代再怎么发展文字的优美书写都是社会中所不可或缺的,在签字仪式、文字设计等各个方面而文字的书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也对这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字活动,比如“汉字中国”等各种各样的文字书写比赛。为了能够更好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方向发展,应加强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使其能够突出文字书写的优美性。

另一方面,强化文章写作的能力,文章书写能力本身是一项应用十分广泛的技能,无论是公文写作还是日常生活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学生的日常教学环节着重的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身的能力。

3.2对传统教学环节进行变革

传统的教育环节对于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有着较多的限制,为了能够更好的优化教学效果应该对现阶段的教学环节进行变革。

3.2.1教学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死板,往往都是依照这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并且不允许教师随意进行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大大的阻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对未来社会实际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为此应该放开对于教学模式的要求,是教师能够更加贴合实际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吸收到更加充足的知识,促进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中的实际作用。

3.2.2相关选修课教学的多样性

为了进一步的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应当在教学环节实施多种多样的课程安排,在学生掌握了充足的汉语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掌握公文写作、议记录等其他具有较强应用型的技能,通过这样的选修方式一方面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安排,另一方面方便学生学习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应用技能,从而最终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社会应用。

3.3正视网络语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了,网络语言也已经不只流传于网络之上,而是进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也因为其不拘一格的风格受到了部分人群的喜爱,网络语言在词意、词法、语法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改变,网络语言的大范围应用难免会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影响。而网络语言能够存在也就有其存在的道理,网络语言也或多或少的反映了当前时代的一个侧面,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也应该正视网络语言所带来的冲击,以冷静的视角对网络语言进行审视,吸收网络语言中的净化,去掉其浮躁、粗劣的缺点,以达到增加汉语言生命力的效果。汉语言是极为古老的语言,这种语言之所以能够立于历史长河而不倒,正因为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能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民族文化,怎样有效的增强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就成为了一个需要重点对待的问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增强专业应用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促使社会发展前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必将再次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8):234-235.

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篇3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一、当前网络环境给汉语言发展带来的困境

(一)网络流行语给汉语言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科技的开展,催生了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带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众多的的网络流行语言,网络流行语言的出现,一方面使人们的网络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化以及丰富化,另外一方面网络流行语言的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言文学中的词汇量,间接的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使人们对汉语言文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更深的喜爱,这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言对汉文学语言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改变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形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言,它所呈现的则是当前时代下青年人的对个性的追求,在语言形式方面独具一格。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脱节

传统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我们很容易能够感受到其教学模式几乎只是一种简单的平面式的传授教学过程,在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下,汉语言专业基础教学则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传统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改变了语言教学的本质,语言的本质是用于交流与沟通,语言的学习起源于生活,但语言的作用也是服务于生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就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总结生活词汇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新一代学生对汉语言独特的感知和把握方式。

二、在网络平台中传播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特征

(一)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高效性和便利性的特点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也使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更加高效化。在当前网络时代下,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处处都离不开网络,同时,在教学中也大量的使用了互联网资源,网络资源已成为当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汉语言文文学的教学,教师与老师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查阅与浏览各种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同时,教师以及学生已获得的网络学习资源,也能通过互联网下的新媒体进行时时的共享与交流,这种学习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对当前汉语言的教学与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也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另外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体系。

(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高等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能够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网络中的学习资源进行合理的编排,同时网络环境下丰富的汉语言文学学习资源,能够被老师以多种多样的结构与顺序组合出出来,最终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新媒体的出现使汉语言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另外,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出现,使高校的教学与学习更加的依赖网络资源,长久以来,也使互联网资源成为了当前高校中汉语言教学资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解决新媒体下汉语言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网络流行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言也在不断地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与多样化,同时使汉语言文学也在随之而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也在变革与进步,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言的大量涌现对汉语言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冲击,此时,教师应该发挥他们的指引作用,指导学生恰当的对待络流行语,同时,也不能一味的对网络流行语言进行否定,而要客观地看待汉语言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不只是负面的,另外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在网络流行语中,使汉语言词汇更加丰富,使部分汉语文学中的部分词语具有了新的含义,这对汉语言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的时代的需求。但在新媒体下的网络流行语中不乏有些低俗的词汇,影响了汉语言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低俗的的词汇进入书本,另外在当前的网络流行语中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规范,教师在对学生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规范的引导。

(二)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的出现丰富与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查找各种所学的资源,因此,在未来要想使汉语言得到更好地发展也必须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将汉语言教学引入互联网平台是汉语言走向现代化必然趋势,在当前部分高等院校中,使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进行汉语言教学正是汉语言走向互联网的验证,因此,在当下以及未来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任务就是将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德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人们带来的便捷,充分使用互联网资料库与各种资源,使其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汉语言学习基础与发展基础,同时更好地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与喜爱,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篇4

1.1网络语言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其形成于网络,来自于人们的网上交流,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一种“非常规”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是以汉语言为基础,通过对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种创新型词汇。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广泛应用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一种创新,并将传统的汉语言赋予了新时代的活力,使其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被人们学习和接受,例如网络中常用的“喜大普奔”一词,其是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和“奔走相告”这四个成语的首字相结合形成的网络新词,这也使一些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成语重获新生,并通过微信、微博或QQ等新媒体交流平台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改编,所以对于传统汉语言的保护也形成了一定冲击,相较于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学语法结构和造词规律的严谨性而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随意性较大,有些甚至是对传统语言文学的恶搞,这对于我国传统的经典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同时由于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较差,加上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导致其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这对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

1.2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节

在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往往过于枯燥,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们日益开阔的眼界和越来越丰富的课余生活,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传输,缺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2优化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具体策略

2.1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

当今,网络语言和快餐文化对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对于正在学习中的高职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误导性。学生们的遣词造句也逐渐变得另类,同时,其对于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化的学习也没有提起更高的兴趣。面对这种局面,高职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中,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规范学生的语言习惯和用词及造句方法。对于网络中格调较低的恶搞类词句应坚决杜绝,是学生们生活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

同时,面对当前网络世界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冲击,教育人员应做到与时俱进,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可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配和时下热播的汉语言文学类电视节目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等,学生通过观看节目,可以提升对汉语言文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仿照节目内容对学生进行问答和晋级与淘汰的学习模式,从而改善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2.2优化课程目标

汉语言文学教学应重视课程目标不平衡的问题,根据新课改的课程目标要求积设置三维教学目标,加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视。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将课本内容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明确教学的核心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只对书面知识进行掌握,还要提高其思想觉悟,进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汉语言文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情感的培养,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健康的价值观。

2.3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推广多媒体教学

通过前文介绍可以得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当堂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加入音乐、图片和视频等内容,使相对古板的汉语言文学课变得更加生动。例如,时下热播的《经典咏流传》节目,节目中对传统的诗词进行重新编曲并用演唱完成对经典诗词的传诵。这对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带来很好的启示,教师可以配合音乐,对传统的诗词进行创新演义,加深课堂上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旷阔的学习平台,各种社交软件如QQ、微博、微信等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这些软件的推广和使用,可以增加对资源的交流和传输,高职教师可以对各类社交软件加以利用,通过在课余时间开设学习兴趣群,对一些趣味性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或文章进行传播,利用网络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在课堂之外,也可以接触到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交流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但汉语言文化水平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导致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网络语言横行、书写水平下降以及文学作品市场化等。本文分析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为推进汉语言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

汉语言文化;社会问题;措施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汉语言文化正在不断下降,但是却没有太多的相关研究。汉语是古老的语言之一,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汉语言每一个文字都承载着很深的寓意。但是在现如今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汉语言文化正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

一、汉语言文化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语言大行其道,甚至有种成为主流语言的趋势。大部分国人因为长时间接触网络,已经不记得汉字如何书写了;简体字的推广,造成大量生僻字正在快速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家鼓励学习外国语言,如今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触英语,这种强制性的英语学习,不仅淡化了对汉语的记忆,也在不断削弱汉语的水平。现如今,我国语言教育走的是应试教育的线路,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有意无意被忽视了,可以说这是让汉语言文化水平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一来,导致整个文化陷入了一个怪圈:汉语言文化水平的下降直接影响现今的文化建设,进而造成国民文化素质的下降;就是文学作品的庸俗、市场化,又导致汉语言文化水平不断下降。文学作品应该代表着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二、我国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的原因

目前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一定程度上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问题,因此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的原因。

(一)书写水平不够先进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网上交流已经成了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时间在键盘上敲打,人们没有太多的机会进行汉字的书写,对汉字逐渐生疏。除此之外,在一些文本、报纸期刊上频繁出现错别字的情况,也影响了汉语言文化水平的发展。

(二)网络语言的冲击随着网络的普及,它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之相伴的便是网络语言大行其道。网络语言极不规范,但很多网民逐渐适应了网络语言,这进一步导致了语言文化水平的下降。

(三)文学作品低俗化作家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其他行业是比较低的,为了更好的生活,许多作家选择向市场靠拢,导致文学作品低俗化倾向严重,使文学作品质量急速下降,这必然影响人们语言水平的提升。

(四)词义误用及误解情况严重汉语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很多汉语词语往往包含丰富含义,只有准确理解汉语言文字的相关含义,才能实现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由于受汉语言形近字、近义词较多,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也影响了汉语言的使用。

(五)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的社会原因第一,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英语的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孩子从可以识字开始就要学习英语,这也是现如今汉语言文化水平不断下降的一个原因。商人要和外国人打交道,英语就成为首选语言;官员要招商引资,也回避不了英语这一国际语言。汉语言在这些场合是难有作为的。第二,国学是汉语言文化的精髓,国学教育是发展汉语言文化的最好途径,但是国学教育却是被置于无足轻重的位置。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加强了国学教育,但其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第三,社会整体处于浮躁状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对于精神需求却不是很急迫,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的最大伤害来自人们内心的浮躁,整个社会都在追求金钱,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做学问。

三、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产生的不良后果

(一)容易助推浮躁风气我们知道,古人文学创作要倾注全部精力,这样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即使到了近代,一些文学大师在创作的时候,依然延续着这种习惯,比如巴金等人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对一些字眼进行考证。但是到了当代,文学成了一种速食品,结构不严谨,语言粗糙且俗不可耐。

(二)文化建设层次不高文化建设不仅包括文学,还包括影视剧、期刊杂志等。但很多文化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就拿“抗日神剧”来说,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些场面无疑雷到了观众。虽然文化事业被摆在重要的地位上,但建设过于缓慢,仍停留在较低层次。

(三)国民素质有待提高汉语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但随着汉语言文化水平不断下降,人们的道德素质也在下滑。比如现如今人们普遍关注的“老人摔倒倒地扶不扶”问题,这本来是无需讨论的问题,因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现在却要无休止的讨论,这不能不说是道德水平的下降。

四、应对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的措施

(一)加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加强汉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环境。网络上火星文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不断宣传的结果,因此,要想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首先应当增强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工作,在整个社会掀起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活动。在宣传过程中,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不断拓宽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范围,让人们明白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引导人们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最终实现汉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

(二)规范汉语言新词语及新词汇的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大量新词汇,因此,增强新词汇的规范程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新词汇的重要源头之一,全面的规范网络新词汇对于规范汉语言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取得成效,应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对规范化提供保障。

(三)提高推广国学教育的力度国学是汉语言文化的精髓,对它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现如今很多所谓的国学教育,只是停留在吟诗作对、琴棋书画、附庸风雅的层面,这显然是以偏概全。所以进行国学推广,要抱着开放宽容的心态,结合社会及语言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面对蜂拥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潮,我们要从根本出发,打好国学攻坚战。

(四)汉语言文化也要走产业化之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语言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水平,还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

(五)加强汉语言教育,要从学生抓起汉语言文字传承的主要阵地就是学校,学校同时承担着思想教育与推广汉语言文字的工作。学校应该将汉语言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学校要结合自身和社会实际,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为了推进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各个学校应该建立汉语言语库,细化工作的方案。为了使教学更具实效,应多开展汉语言文字主题活动,比如围绕老人摔倒扶不扶的文题进行辩论赛,进行主题征文或者演讲比赛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表率,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在日常教学中应规范汉语言文字的使用,避免词语错用和书写错别字等现象发生。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字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心情舒畅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小花.浅谈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J].成功(教育),2011,(23).

〔2〕詹燕,孟然然,宋红华.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规范化问题探析[J].学语文,2013,(02).

〔3〕刘桂芳,丛冰梅.关于网络语言及其规范的几点言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4〕闫丽萍,班振林,吴霞.吉尔吉斯斯坦大学生汉语学习的社会影响因素调查[J].语言与翻译,2014,(02).

〔5〕曹叠峰.各国语言推广机构运营模式和决策机制的比较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1).

〔6〕李英哲.中文评估的几种模式[J].海外华文教育,2015,(01).

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篇6

我国现如今网络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提供一系列便利支撑和服务条件,特别是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事务,在网络技术沿用整改方面几乎已经趋近于成熟形态。毕竟同时面对高校扩充和现代网络文化等多种冲击效应影响,如今汉语言专业可持续发展环节中整体挑战局势较为严峻,容不得任何懈怠应对现象发生。唯独通过上述重重阻碍,有关汉语言文学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活力才会更加旺盛。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介入并高度适应网络传播环境的现实意义论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此类专业将集中一切精力,进行学生基础性中国汉语文学知识教学,同时提供涉及既定专业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使得今后毕业人员能够有机会在相关科研部门,或是专业院校从事标准性研究、教学工作。结合以往鸭架式影响灌输教育模式加以对比校验,透过网络环境下实施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确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引导功效。尤其是在各大高校开展扩招活动过后,各类学生身心结构形态各异,难以承受枯燥的课堂内容,希望利用网络多媒体设备观看各类专业素材,丰富自己的视野。也就是说,作为新时代教师应该适当尊重并主动迎合学生个体主体地位,主动运用网络传播技术,确保课堂内部汉语言文学专业交流氛围更加热烈。也就是说,传统教学模式,经过多元化体系架构过渡转换之后,能够有力开发个体自主性学习意识,切实稳固此类文学教学实效性价值,使得既定专业内部学生在关键性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潜质方面能够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和传播手段细致解析

网络传播空间的确丰富多彩,可以全面克制以往汉语言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度限制迹象,并且适当引导师生进行灵活探究、交流实践活动组织,确保话题讨论的趣味性,加快各类知识灌输和沿用效率。有关此类教学模式表现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一)尊重并激发学生个体学习自主性意识

网络技术无可置疑,已经成为各类人员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操作媒介,并且在较为枯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中,能够适当丰富课程内涵和趣味感知效应,比较容易被现在思维活跃的学生接受。网络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切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收集并整理到一起,令学生可以在课后自由查询并自主研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讲解途径实现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指标。经过长期高速化网络探究和交流活动影响,师生之间必然会达到一种非凡的默契效果,方便针对今后各类难点知识内容加以深度剖析和灵活沿用。

(二)合理彰显汉语言专业教学手段的多元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覆盖面域着实广阔,一旦说长期沿用鸭架式灌输教育模式,必然会令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等感官状况,严重情况下会选择直接放弃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深入研习机会。相对地,网络传播技术能够辅助教师开创一系列灵活性文学教学情境,特别是在多媒体设备下运行的丰富课件资源,往往能够高度吸纳学生个体注意力,并愿意在欣赏完后围绕某类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并从中获得较为新颖的汉语文文学认知结果。透过网络教学环境观察,汉语言教学活动不单单限定在专业内容层面之上,需要顺势锻炼学生个体专业灵活应用能力。毕竟汉语言文学本身源自于生活,包括优秀文章朗诵、时代性话题辩论、写作和书法等训练单元等,都需要健全形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技巧加以支撑协调。经过网络技术长期辅助控制,以上训练单元或是各类社会实践应用活动,都将得到更为便利地布置和延展,学生长远化发展前景显得无比清晰广阔。例如:如今流行的网络征文活动,实际上就是提供给此类专业学生汉语言知识高效沿用的特殊平台,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结语

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篇7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高中语文教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引言】: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也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网络语言也随着迅速发展。经过统计发现,现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人数已经超过了7000万。尽管如此,随着教育的发展,还有网络的普及,网民的数量也会不断的增长。而网络流行语也会成为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着社会生活,网络流行语在校园的的盛行,既丰富了中学校园的文化,又为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影响。

由于网络流行语语言丰富,即幽默诙谐、简洁鲜活、又时尚个性,同时也承载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价值,它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性。 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有助于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和传播社会热点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在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但由于网络语言还处于不稳定、不规范阶段,因此,如果不加限制,势必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高中生能够创造出丰富的“语言文化”,虽然它还不能算是正统的文化,甚至可能更多的只是语言的一种“异化”,但存在的事物绝对不是空中楼阁。因势利导,着力引导大学生由语言创新向物质实践的转化,他们就能在学习中出新意,在工作中出创意,就有能力将学校生活转化为丰富多彩的人生阶段。因此,我们要引导良性的网络语言和流行语,营造健康、民主、宽松的网络氛围,让从中衍生出来的网络语言与流行语能为主流文化和教育教学服务。

一、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所引发的争议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网络流行语则凭借着自身表达简约、方便交流等优势,满足中学生网络交流的心理和需求,受到了中学生的青睐,成为中学生中的一种个性的“时尚语言”。但是,现在,这种“时尚语言”却走下屏幕,在中学生的口头交际中频频出现,甚至也出现在了书面表达中,严重影响了语文教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另外,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可以让中学生尽情的运用虚拟空间,借助于语言优势,打破未成熟的知识结构障碍,充分享受这种交流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另外,在中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里,把网络流行语运用到日常生活或者是作文中去,可以让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但是,按照学术界和家长的观点来看,网络流行语的泛滥,违背了语言交际的常规。而且,现在的一些家长也发现和孩子交流时,不知所云,很难和孩子沟通。一些学者则是直接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不正常的语言现象。它是由网络小群体为了交流方便而编出来的,既不成熟也不健康,是汉语中的败笔。面对当前这种现象,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权衡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利弊得失,寻求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做好教育引导工作[1]。

二、关于网络流行语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指导工作的影响

针对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中学语文老师要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然后结合学术界的各种意见,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指导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上文中已经提到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但是它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构词随意,不符合汉语使用规范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认清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关注和采纳一些科学、合理的意见。例如:国家语委的一些相关人士指出,语言是活的,具有自己的生命力,一直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当前,我们应当考虑网络流行语是否具有生命力,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必定也能够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字,也算的上是语言发展史上的必然[2]。

众所周知,现阶段的网络流行语中有许多的粗话和脏话,不仅污染了语言环境,也影响了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采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网络流行语,教育学生正确鉴别和理解网络流行语的意思,然后选择恰当的语言环境,让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来丰富汉语的表现力。

小结:

综上所述,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发展也是汉语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汉语经过千年的传承,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点。中学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从健全学生人格入手,正确看待网络语言的发展,寻求合理的发展和教育方法,综合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璩艳霞.正确看待网络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双刃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98—101.

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篇8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以其新鲜、生动、简洁、形象、幽默等优势,丰富了大学生的语言系统,但也可能造成他们使用现代汉语的混乱,要求高校汉语教师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判断能力,正确处理与科学使用语言。

当代社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导致了网络语言的出现。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计算机互联网络中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不仅出现在网络上,还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网络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一些符号、数字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比如:“:)”是一般的笑脸;“:(”表示不高兴;“:D”是开口笑;“:-

根据网上网民职业、年龄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是上网族中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网民除了查学习资料外,上网交流得最多的就是QQ、mSn聊天和各种论坛。如今在大学校园里,网络语言渐渐成为很多学生的口头禅,如“亲们”(亲爱的同学们或朋友们)“都是浮云”(虚幻的、不真实的或者不值得重视的等)“飘过”(路过)等等。无论在宿舍、饭堂或者是在操场甚至在教室,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谈话:“偶有事,先走了”“酱紫啊”“汗”“神马都是浮云”等等。写作课上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写进文章里。对于我们汉语教学来讲,就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鲜活简洁、幽默形象的网络语言会代替传统流俗语言吗?

一、对待大学生滥用网络语言问题的思考

1.语言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网络语言的出现是当代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发展,旧事物的消失灭亡,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都在语言的词汇中反映出来。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不仅使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简洁、立体,交际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这些表现在语言方面,就是出现了概括性强、个性化、立体化的语言——网络语言。而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更广的交际范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信息渠道和资源。

2.网络语言影响了现代汉语的存在和发展

现代汉语总是不断地吸收各种“营养”,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也增加了现代汉语的表现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电子邮件”,网络上有很多不同一样的表达:e-mail、伊妹儿、电邮、依妹儿等,它们不仅语音上有差异,写法上也不同,这样就容易造成混乱,也不方便记忆。

对大学生来说,网络语言在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系统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他们使用现代汉语的混乱,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汉语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3.要注意促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汉语一直在不断发展,经常会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网络语言中有的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有的则不符合,要根据汉语的发展规律,将符合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逐渐推广开来,为人们生活交际服务;至于那些不符合的,要根据汉语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处理。网络语言的流行往往需要一个慢慢适应并接受的过程,这个时候宽容远比扼杀重要。

二、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发展的一种趋势,汉语教学应该适应社会潮流,采用相应的教学对策,给学生以科学正确的引导

1.加强汉语言规范化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认识网络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加强汉语规范化知识的教学,这样有益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理性地认识网络语言,让学生学会适度地、有选择地吸收并使用网络语言,并且让学生自觉地维护语言的纯洁与规范。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积淀后,就能自觉地筛选网络语言,就不会盲目地求新求异了。

2.注意传统规范汉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汉语审美能力

网络语言带有浅显直白、随意草率的特点,人们在网络中快速地交流,双方对话随意而草率,不再对语言仔细斟酌,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深受其害。所以在汉语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传统规范汉语的学习与使用,让学生明白传统语言凝重、精练,恰当地使用传统语言能够体现一个人语言的素养与学识。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语言中存在的许多不符合汉语规范的现象

在网络交流中,人们为了方便快速,往往随心所欲地乱造汉字,滥用错字别字,随意使用符号、字母代替汉字,如:木有(没有)、系(是)、偶(我)、泥(你)、GG(哥哥)、JmS(姐妹们)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常生活用语的混乱,影响正常交流。

另外,网络语言表现出的色情、暴力的倾向,有损汉语的纯洁和健康。这些语言如股股浊流侵蚀现代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对此,教师应有责任义务鼓励并引导学生恰当正确地使用健康的网络语言。

4.鼓励学生正确吸收网络语言中有活力的新鲜词句,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网络语言鲜活、生动,能充分体现创造者与使用者的创造能力,而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重,创新欲强。因此,教师应鼓励大学生正确地吸收网络语言中有活力的新鲜词句,注重发展学生语言创新的能力。

三、在思想文化方面,教师注重引领学生通过网络语言了解当今的社会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

大学生通过正确地认识、使用网络语言可以了解当今的网络文化,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变化发展。现在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教师应当引领大学生勇敢地面对当今社会,正确地认识与使用网络语言。

总之,汉语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应该尊重语言发展的规律,在大学汉语课的教学中自觉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给学生做出必要的规范和引导,使其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不盲从逐流,提高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篇9

网络语言变异词语小学生受众语言发展

如今是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与关注,网络语言也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传播符号,网络语言在语词、语法、语用等方面都出现了变异。作为网络语言的特殊受群――中小学生,正处语言发展得特殊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造,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语言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判断是非模糊,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中的不良词语的侵害,如何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词语“病毒”对中小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网络语言词汇对小学生言语交际的侵害

现在中小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网民“推波助澜”下,从网上走到网下,从虚拟走向现实。网络语言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渗透到年轻人甚至孩子们的生活中。而且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形式,离开了它,他们会失去许多乐趣,生活也少了某些色彩。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控制,他们很可能成为不规范网络语言的受害者。

目前网络语言词语已大量出现在中小学生的口语中,并成为新新人类的语言,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时尚语言。

还经常有小朋友这样说,“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介素虾米东东(这是什么东西)”、“你在了什么(你在聊什么)”、“血洗完了(学习完了)”、“偶系斑猪,上课6,8吵6”、“还米打铃呢,就敢酱紫管偶们,真是Bt”、“949”(“我是班主,上课了,别吵了”、“还没打铃呢,就敢这样子管我们,真是变态”、“就是就是”),看了这些,你一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吧……这些都是中小学生“网虫”们的网络语言。如今很多同学不仅将“网络语言”常挂嘴边,而且不少在学生中间十分畅销的口袋书里也充斥了如“青蛙”、“大虾”、“稀饭”这样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现在几乎已经是许多学生们之间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他们的谈话过程中,什么“恐龙(长得丑的人)”、“稀饭(喜欢)”、“东东(东西)”、“GG(哥哥)”、“mm(妹妹)”几乎都成了口头禅,还真是让人听得一头雾水。然而,对这些看起来十分杂乱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小学生却认为它们不仅活泼幽默,有利于调动谈话的气氛,而且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当然也觉得很时髦。

口语交际中使用网络语言词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数字代码谐音表示

例如,4242(是呃是呃),7456(气死我了),51396(我要睡觉了),5555555(哭声呜呜呜……),8147(不要生气),“8系”、“8素”(不是),886(拜拜了)等。

2.用汉语的谐音

例如,介(这)、大虾(大侠)、酱紫(这样子),偶来乐(我来了)、蟀哥(帅哥)、霉女(美女),点心局(电信局);你猜(泥才);密马(密码);米啦(没了)等。

3.运用表情符号表示

例如,(-_-)”表示神秘笑容,“:?-?o”表示哇塞、惊呆了,“Zzzzz……”指睡觉的样子等。

4.肆意曲解词语

有一些传统词汇在网上被赋予新的含义。例如,偶像(呕吐的对象),潜水艇(没水平),化妆(意指粉发涂强,转意奋发图强),天才(天生蠢材),神童(神经病儿童),蛋白质(等于“笨蛋++神经质”),黄昏恋(晚上锻炼),后起之秀(最后一个起床的)等。

5.用昵称表示

例如,“东西”说成“东东”等。

6.用自创英文简缩略语或拼音字母表示。

例如,pF(佩服);Bt(变态);pmp(拍马屁);BD(笨蛋)等。

7.借用动物名称表示

例如,恐龙(丑女);青蛙(丑男);大虾(超级网虫)等。

8.新造词语

例如,“你真是个286”(速度慢的处理器,傻,笨、智商低)等。

诸如此类的网络语言,不枚胜举。现在这样的网络语言在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非常流行,而且会说网络语言是一种时髦,是一种时尚。有些学生甚至以会用网络语言为荣。不会说或听不懂的同学会被别人耻笑,被认为是落伍。如果谁要是还在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聊天,肯定会被人当成“老古董”。

二、网络语言对小学生语言学习的侵害

网络语言在学生中使用范围较广泛。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多数在网上聊天、游戏。网络语言确实有快捷、简便的特点。如果只是用于网上聊天、日常口语运用倒也无大碍,可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很多粗俗、低级、胡编乱造等应该摒弃的网络语言已大量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日记、作业、书信当中,由此不难看出,网络语言对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网上聊天的工具,这种态势在小学生中还在不断扩展,没有停止的迹象。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对规范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下面这段话据说出自中学生作文:“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偶带来很多好东东,都系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懂得网络语言的规则,读解也不十分困难。“稀饭”是“喜欢”的谐音,“Kpm”是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三个洋餐馆英文名称的头一个字母。用英文缩写外国机构的名称已经是一种时髦,汉语的大量简写况且都难弄得清楚,而对洋文缩写,除Ceo、wto、GDp这些常见名称外,不是业内人士,谁能知其中究竟?

有位四年级的学生写《我最尊敬的人》的作文是这样写的,题目:“偶滴巴巴”,开头“偶tB系玩的巴巴8系一个青蛙,恶系一位蟀哥。偶稀饭偶巴巴。泥西到吗?偶巴巴老10芭蕉,Bt系玩电脑他酒素286”(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不是一个丑男,而是一位帅哥。我喜欢我的爸爸。你知道吗?我爸爸老实巴交,特别是玩电脑他就是特别笨)。从这段话学生作文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小学生简直满纸都是“网语”,生造词错别字满天飞。

在网络语言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如:“菌(俊)男、霉(美)女、油饼(有病)、板斧(版副)、幽香(邮箱)、打雪丈(打雪仗)、密马(密码)、粉发涂强(奋发图强)、气死我乐(气死我了)、偶是穷银,木油米(我是穷人,没有米)”这对于网络语言的“门外汉”而言,理解起来确有困难。

类似这种“语言形式”的作文在中小学生中已是屡见不鲜。我们到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校每个班级都存在学生或多或少使用网络语言写作文的现象。平均在100名中学生当中,受网络影响特别深的就有50人,更有甚者,有人满纸都是网络语言。网络上流行的故意写错别字或歪曲本意全都出现在作文中。这些与这种洋泾浜式的词汇并生的,还有语法的混乱,这些新的词汇和语法混乱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一头雾水,更为严重的是,会给小学生认字和语言学习造成极大的误导,会给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破坏。

现在校园里中小学生的日记、周记,甚至试卷中,也频频出现类似的网络语言。很多人还故意使用错别字或者运用其他符号或缩写形式代替。在那里,完全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表达式成了“正宗语言”,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表达。

因为学生对于新奇简便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且小学生对于复杂的汉字确实还不太会写,于是,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大量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这种由好奇、方便而采用的书写形式,很可能成为他们今后难以改变的书写习惯。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一旦他们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再进一步,对年纪很小的学生来说,在未掌握规范语言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所熏染,这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语言的发展是遵循“积非成是”、“约定俗成”的规律。网络语言也是“害你没商量”作业、作文、日记中出现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病毒”对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侵害最突出的表现。

三、使用网络语言词语会造成语言隔阂

语言隔阂是指由于人们使用语言习惯的不同而造成交流、沟通、理解上的困难。使用网络语言在语言交流上会产生很多方面的隔阂,给生活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使用网络语言词语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形成语言隔阂:

1.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语言隔阂

有位家长都会从自己孩子的日记中发现这样的文字:“7456(气死我了),今晚米电(没电),偶不能跟斑竹了了(我不能跟版主聊了)”。也会从孩子的谈话中听到这样的句子:“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偶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它)”,“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我不是美女,我很丑)等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难怪许多家长都无奈地说:“这是什么话呀,日记本成了密码本,根本看不明白。口头语成了外星话,根本听不懂,看来我们和孩子之同已经有了‘网络代沟’了。”长此以往,父母也许真有一天不知道孩子到底在说什么,如果连他们的语言都不了解,就更别说走进他们的世界了。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就会更加扩大。有些隔阂很容易就会被填平的,比如因年龄和阅历差异而产生的隔阂。有些隔阂就不那么容易消除了,特别是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而造成的隔阂,更难消除。

2.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隔阂

网络语言是一个“拼盘”式语言,它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造词和表达方式。这种五花八门的“拼盘”,使“外行”解读起来确有很大困难。可正是这种“拼盘式”的书写形式,在学生中十分流行。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高级的语言交际。网络语言的出现打破了这个规范的语言交际中的完整性,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交流中的语言文化隔阂。走进各所中小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泥才”、“密马”、“米啦”、“泥血洗玩了米(你学习完了吗)”等网络语言,试想,“神童”何以变成了“有神经病的儿童”,“偶像”何以解释为“呕吐的对象”。大量地使用缩写、错字、别字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对于这类网络语言,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并把它当成语言“新宠”,使网络语言迅速在校园内流行起来;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语言的使用本来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绝大部分教师对网络语言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滥用网络语言是对现代汉语的污染。师生之间语言难以交流,批改作文作业试卷时很费神,对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一大障碍。

3.造成中小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语言隔阂

这种网络语言与社会产生隔阂以后,使网民和社会的正常交流发生变化,甚至产生困难。如一位学生去买东西,对一位伯伯说:“这系虾米东东?”老伯伯挠挠头听不懂呀,被这一学生网民说“奔死”(笨死),老伯伯终于听懂“奔死”两个字,恼羞成怒,追这学生就打……差点酿成大祸。有的网民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习惯,保持自己的语言风格,会尽可能在现实社会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且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现在网络语言正日益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现实社会毕竟不是网络世界,网民们时难以和不上网聊天或不经常上网的“菜鸟”(新手)很好地交流的。

四、如何面对变异的网络语言词语

目前中小学生群体已成为使用网络语言大户。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语言,现行的语言规范正面临着威胁和挑战,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病毒”对小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大力推行普通话的规范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力推行普通话的规范教育,同时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素质和水准,逐渐培养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并自觉地坚持使用规范化语言,让稳定化、规范化的汉语语言得以传递。我们要利用推广普通话这块阵地做好宣传工作,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作为教育对象的中小学生是一群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平时要求他们讲规范的普通话,运用规范的汉字,为语言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树立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观。在施教过程要更理智、更科学的设计教学方案,

2.在教育过程中,多疏导,忌堵压

目前网络语言还处于良莠不齐阶段,这种不规范的语言,势必把学生推进一个难于自拔的怪圈,影响学生对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的学习。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现实的语言的影响是肯定的,我们对于网络语言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因势利导,而不是一味反对,应该巧妙地“疏”而不是“堵”。应该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正视网络语言,研究网络语言,批评网络语言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东西,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评判、鉴别能力。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也缺乏鉴别和评判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对他们进行引导,用他们所喜闻乐见、富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手段,多进行对比,教会他们什么语言予以传承,什么语言应予以摒弃。

我们积极地面对,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针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必须防微杜渐,要有规范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好传统语言的重要性和使用网络语言的弊端,这远比强行禁止他们使用网语的效果好。

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去“学一学”网络语言,多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才能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取之精华,去之槽粕。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往往具有逆反心理,在对待使用网络语言问题上,不要强行禁止,毕竟网络语言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提高他们对正确规范的语言和和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的分辨能力。

总之,网络语言的存在相对于中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侵害,也是一种创新。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不给予丝毫规范与引导;也不必谈虎色变,视之为洪水猛兽,一味扼杀。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特点,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能力,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言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乘着时代的东风,因势利导,这是当前摆在刚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罗竞.汉语的危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宗丽,李菁.符号理论观照下的网络语言[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

[3]李宇明.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J].语言文字运用,2003.

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篇10

为了解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真实情况,及网络语言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我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淮安技师学院的学生进行初步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与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讨论与交流,现对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文学习的影响做出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对策,以降低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为社会、学校、青少年提供相关建议。

一、探析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文学习的影响

1.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他们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对个性的追求,接受能力强,且非常容易为新鲜事物所吸引。而网络语言新奇、怪异,不受规范约束的特点,正好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网络语言在青少年的群体中有很大的“市场”。另外,大学生大多处于刚成年阶段,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比较差,对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还无法清晰地辨别,这就造成各种网络语言,甚至一些“劣质”的语言肆意闯入他们的语言体系中,对他们汉语的学习和使用造成不利影响。

2.青少年对网络语言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但不够深入。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网络语言持中立态度。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到网络语言是一种非规范的语言,不能够用于像作文这样的正式文体中,部分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的流行对语言的规范化有影响,不值得提倡。但是对于诸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将这样的影响最小化,什么样的语言是规范的语言等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而且,部分大学生面对网络语言基本都是乐此不疲地效仿和使用,而网络语言的一些危害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是很难深刻认识到的。

3.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处于适度范围,并没有给语文学习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

学生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新鲜有趣,但是并没有将其视为主流语言进行日常的交流,而且表示不会在课堂或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不会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反而觉得网络语言给他们的语文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部分网络语言对语文学习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将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词挂在嘴边,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追求幽默的、易懂的、甚至有些恶搞意味的网络语言化的文学作品,而对我们民族传统的经典的语言作品不感兴趣,审美情趣受到负面影响,同时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形成;导致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困难,语文教学与个性追求之间的矛盾亦日益凸显。

二、对策

根据调查反馈的问题,结合与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讨论与交流,并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与建议。

1.呼吁全社会共同维护良好的语言环境。

目前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甚至已经出现在某些主流媒体上,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是极易受环境影响的群体,网络语言通过这些更具权威性的媒体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会更大。新闻报道,正规的报纸杂志作为一种大众的传播方式,同时也作为一种负责任的社会工具,它们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所以,在很多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规范语言的标准的情况下,新闻报道、报纸杂志应该承担起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实践者和宣传者,成为运用规范语言的榜样,应该慎用网络语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了解并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保持和维护好一个规范、严肃的汉语环境。

2.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建立规范的“语言文化场”以消除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1)教师要客观、公平、发展地对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多疏导,忌堵压。

这就要求教育者适当地“走下讲台,走进网络”,了解学生都在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及其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同时,当老师能够看懂学生的文章中使用的网络词语,容易和学生产生亲近感,不会认为老师是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这样,老师在指导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取舍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教育效果自然也会更理想,一味地否认和抵制网络语言的做法从长远来讲是不可取的。应对网络语言,教育者也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在数千年演变中,形成完善的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这种语言文字系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继承。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语言中的大量新词汇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中,对那些实践证明有益的网络语言文字,我们应学习借鉴,并使之融汇到新的实践中发扬光大。在创新中继承,从继承中创新。

二是处理好利用与干预的关系。通过网络语言交流,可以及时把握青少年思想状况,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但是,很多大量运用字母、数字、和其他符号甚至谐音别字,将可能引起语言文字系统的紊乱,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网络意识教育,对其网络言行进行一定的规范及干预。

三是处理好宽容和规范的关系。教育者面对网络语言,给予宽容不等于放任自流。“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和相对稳定是其内在特征,开展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的规范化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语言规范观,促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2)进一步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其对语言的辨别能力,加强对学生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处于人生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语文基础打牢固,才能抵抗住不规范语言的侵扰。教育工作者和宣传媒体首先要给提供学生辨别的标准,提高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使他们正确判断什么是规范的语言,什么是“劣质”语言。

同时,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引导喜好使用网络语言的青少年学习一些汉语修辞学知识,指导他们正确掌握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使其在选择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时,不失准确,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准确、规范、生动,才有可能达到预想的语言表达效果。如果能积极引导,合理使用,趋利避害,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

另外,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更高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语言的美感,获得文学的审美享受,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汉语语言和民族文化。网络语言带给人们的仅仅是一种新奇感、时髦感,以及以标新立异炫人的愉悦感,没有多少审美的成分。把语文教育提高到文学审美的层次,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汉语语言的魅力,获得美好的精神体验,多阅读名著、唐诗宋词等优秀语言著作,逐渐远离低俗的语言,而向更高层次的文学艺术靠拢。

(3)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加强语言实践活动教学,建立规范的“语言文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