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0:05

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强化农业部门普法责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涉农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的法治观念,形成农业大普法工作格局,推进法治农业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农业执法办案和农业普法宣传相结合的原则。将法治农业宣传教育渗透到农业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利用以案释法、以案学法等方式普及法律常识,通过广泛普法促进农业规范执法、文明执法。

(二)坚持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农业部门行业职能,坚持做好日常宣传工作,结合农业特殊时段和重要节点,集中开展法治农业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农业法律法规普及率。

(三)坚持专业化运作与便民服务相结合原则。以农业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为基础,采用助民惠民活动等方式,提供便民服务平台,通过通俗易懂语言,向广大农民普及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广大农民守法意识。

(四)坚持上下联动和属地管理相结合。强化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指导,坚持联动普法,形成大普法格局。落实普法工作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主体责任,推动形成分级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合力。

三、工作内容

(一)深入宣传发展农业、致富农民、服务农村等法律法规。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宣传普及农业法、渔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畜牧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二)深入宣传农业治理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诉讼法、安全生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引导农民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提高农业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推进农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深入宣传保障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围绕农民的热点问题,深入宣传普及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主要任务

局相关各单位、科室要结合自身实际,负责对管理对象、服务对象、执法对象及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履行职能的法律法规。

(一)明确工作职责。各普法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责任人。加强对本行业、本系统普法工作的指导,及时部署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普法工作责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执法人员。

(二)建立责任清单。各普法责任主体应详细梳理负责本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制订普法责任清单、普法实施方案、编写普法读本,明确本部门必须普及的法律法规以及拟开展的普法工作(包括普法内容、普法对象、活动方式、实施时间等),4月10日前报局法规科备案。开展普法工作的有关材料,普法责任清单落实情况的总结,于每年12月5日前报局法规科备案。

(三)通过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进行普法。实行“阳光执法”,要求公开执法依据和执法流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接受社会监督。让群众在执法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主动接受法治宣传教育,进而提升法律素养,树立法治信仰。

(四)通过“以案释法”进行普法。建立行政执法人员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行政执法案例整理编辑工作,探索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宣讲等有效形式,推动形成以案释法工作长效机制。

(五)突出重要时间节点进行普法。主要利用春耕备耕等农事季节的时间节点,通过送农业科技(政策)下乡、放心农资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12.4”国家宪法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和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涉农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朋友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六)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普法。要针对涉及农业部门的如强农惠农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举办听证会、座谈会、协调会等形式,积极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提高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七)利用现代媒体等手段进行普法。要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作用,积极在政府网站设置法治宣传专栏,集中开展法治农业宣传活动。

(八)强化农业系统内部普法。利用周一学习日制度,落实局干部职工学法制度,提高法治意识和履职能力,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已成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局相关各单位、科室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一把手责任制,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工作全局,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结合各各单位、科室工作职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篇2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正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①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②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③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④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3期35页。

[2]林真、李卫华、丁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1期32页。

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篇3

摘要:笔者以农村经营管理者的实践与思考,阐述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村级财务管理,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服务新农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最终服务“三农”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服务;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服务;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1-0015-2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1-0015-2

011年12月27至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要求,2012年要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民生继续改善。按照这个要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服务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总结乡镇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体会到,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应发挥好以下三方面服务作用。

011年12月27至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要求,2012年要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民生继续改善。按照这个要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服务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总结乡镇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体会到,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应发挥好以下三方面服务作用。

1服务村级财务管理

1服务村级财务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仲裁、集体资产与财务、农民负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统计、农民负担监管等,这些都是服务村级财务管理的具体体现。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仲裁、集体资产与财务、农民负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统计、农民负担监管等,这些都是服务村级财务管理的具体体现。

1.1认真做好“三资”委托服务工作

1.1认真做好“三资”委托服务工作

“三资”委托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就可以防止各行政村集体资产的流失,提升村集体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资”委托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就可以防止各行政村集体资产的流失,提升村集体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做到“三资”服务工作不走样。几年来,我们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坚持主动深入各村走访指导,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做到指导不走样,严格工作程序。如对村集体做到账清、财清、物清及债权、债务清等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一目了然。

一是做到“三资”服务工作不走样。几年来,我们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坚持主动深入各村走访指导,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做到指导不走样,严格工作程序。如对村集体做到账清、财清、物清及债权、债务清等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一目了然。

二是制定“三资”服务工作规章制度。通过培训和推行,形成常态制度化管理机制,如制定《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代管流程》、《“三资”服务工作手册》等。从入账、检查、审计等方面实现一条龙服务,规范“三资”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三资”服务工作达到“群众满意、集体受益”的工作目标。

二是制定“三资”服务工作规章制度。通过培训和推行,形成常态制度化管理机制,如制定《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代管流程》、《“三资”服务工作手册》等。从入账、检查、审计等方面实现一条龙服务,规范“三资”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三资”服务工作达到“群众满意、集体受益”的工作目标。

1.2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1.2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离开了土地,农民的生存和增收致富都将成为空话。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就是要在服务中把好土地资产关。笔者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离开了土地,农民的生存和增收致富都将成为空话。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就是要在服务中把好土地资产关。笔者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是明确土地流转工作责任。乡镇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严格把关,乡镇街党委政府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一是明确土地流转工作责任。乡镇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严格把关,乡镇街党委政府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二是制定科学的土地流转流程。无论是农民经营土地的确权发证,还是土地流转合同、证书、台账等都必须规范合法,并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第一要素。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下推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腰包真正鼓起来。同、证书、台账等都必须规范合法,并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第一要素。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下推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腰包真正鼓起来。

2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2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自愿组合,创造、发展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组织。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农民组织,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党中央列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自愿组合,创造、发展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组织。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农民组织,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党中央列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2.1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2.1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但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骨干人员素质不高,不懂相关法规和财务管理。因此,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对他们应加强培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教育,主要解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科普法》及国家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还要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培训,指导他们依法办会、合法经营。梅河口市目前有近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用积极的态度培育、扶持、发展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已于2010年就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列为农村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我们的培训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范管理、有序发展、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但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骨干人员素质不高,不懂相关法规和财务管理。因此,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对他们应加强培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教育,主要解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科普法》及国家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还要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培训,指导他们依法办会、合法经营。梅河口市目前有近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用积极的态度培育、扶持、发展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已于2010年就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列为农村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我们的培训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范管理、有序发展、农民增收。

2.2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

2.2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

在培育、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服务他们的财务管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规定,指导他们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工作制度展示板,建立财务账目,社员、会员账户,交易分配记录等制度及工作流程,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建设中规范运行,长足发展。如做到规章制度齐全、产权名册清晰、各项记录完整及时等。

在培育、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服务他们的财务管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规定,指导他们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工作制度展示板,建立财务账目,社员、会员账户,交易分配记录等制度及工作流程,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建设中规范运行,长足发展。如做到规章制度齐全、产权名册清晰、各项记录完整及时等。

3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3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总理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他还强调指出:“要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责无旁贷。

总理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他还强调指出:“要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责无旁贷。

3.1管好用好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

3.1管好用好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

农村集体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逐年加大财政对村集体基础建设的投入;二是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村集体、基础建设的投入;三是村集体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投入。此外,还有一部分社会慈善机构、企商人士的捐赠赞助资金等。这些资金在管理上要注意量入而出,注意物美价廉,注意对贪污挪用的监管,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好、造价合理、农民群众满意。同时,还要统筹谋划农民利益与村集体经济积累的关系,创造和谐的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氛围。

农村集体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逐年加大财政对村集体基础建设的投入;二是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村集体、基础建设的投入;三是村集体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投入。此外,还有一部分社会慈善机构、企商人士的捐赠赞助资金等。这些资金在管理上要注意量入而出,注意物美价廉,注意对贪污挪用的监管,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好、造价合理、农民群众满意。同时,还要统筹谋划农民利益与村集体经济积累的关系,创造和谐的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氛围。

3.2强化、完善村级财务内部管理制度。

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对策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和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尽快实现“依法治农”。为此,必须加强新农村法制建设,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新农村法制建设的涵义

(一)新农村的涵义

“新农村”这一概念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的概念再次引起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新农村”概念具体含义的理解比较模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另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柄生指出,所谓“新农村”应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新农村的完整内涵。

(二)农村法制建设的涵义

法制,顾名思义,指法律和制度。前苏联学者阿列克谢耶夫指出,法律制度应当包括现行法律、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三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法律实践包括法的创制、适用、遵守、法律解释等在内的法律实践活动。农村法制不能从“调整和规范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的农村法律制度”这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而应从广义上即实际运用中来理解。农村法制,是指运用农村法律制度和法律手段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治农措施或治农方式。

法制建设是指进一步建立健全、改革完善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以及法律秩序的巩固和发展。它是一个多层次的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大概念,因而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新农村法制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加快和加强农村立法和完善法律体系,建立起一套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法律体系,这在中国农村法制建设中占有首要的地位。第二,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真正实现依法行政。第三,完善为农村服务的司法机构和农业仲裁组织,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为农村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和措施,努力培养和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法律意识。以便推进依法治农的进程乃至依法治国的进程。第五,进一步办好法律教育和建立农村法制建设研究机构,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研究,这是关系到向我国农村输送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提高整个农村干部队伍和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加强法制建设理论指导的大事,应当摆在法制建设的重要位置上。第六,建立和强化农村法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监督机构和完善监督体系,确保中国农村法律的实行。

二、新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法制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颁布了一系列的农业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农村的执法工作和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但就目前新农村法制建设的水平而言,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无论在立法、执法还是在法律意识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

(一)立法方面

1、农业立法滞后、薄弱。我国农业立法起步晚,明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如家庭承包制已实施20多年,已形成基本的经营制度,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到目前还未出台。许多重要的农村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整个农村法律体系还不完善,这与有九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农村法律法规带有浓厚的计划管理痕迹。现有的许多农村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台的,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管理色彩和痕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亟待废、改、立。

3、农村立法质量不高。现行的农村法律法规立法技术不高,政策性和原则性法律条文较多,法律条文约束力差,因而缺乏可操作性,影响和削弱了农村法律法规实施的效果。

4、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少。现有农村法律法规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行政关系的行政法律规范性质的农村法律法规多,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民事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性质的农村法律法规少。

5、《农业法》配套法律法规跟不上。作为农业基本法性质的农业法早于1993年7月颁布施行。《农业法》具有对一切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做出原则性规定,用以规范人们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的农业基本法属性。而具有实质性事项规定和具体措施规定的各种配套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制订出来,造成许多领域无法可依,出现“法律真空”。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农村迅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执法方面

1、司法力量方面。尽管中央和地方都非常重视对农村司法力量的扶持,但在实践层面与现代法治的要求差距较大。现在全国约有2000个县、200多个县级市,基本上是一县(市)一个法院。在乡镇,较大的单设有一个法庭,较小的则几个乡镇共一个法庭。律师事务所也基本上是一县(市)一个,少数县(市)有两个。在乡镇,至1988年底,乡镇法律服务所有28,241个,工作人员81,520人,其中大部分是非律师人员。总之,由于农村司法力量的薄弱,且经费不足,执法设备严重滞后,造成了普遍的“告状难”、“打官司难”的现象。

2、行政执法方面。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与农业立法工作相比,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与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目前,农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执法主体不规范,“以事代政”的现象比较普遍,降低了农业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其二,职责划分不清,执法行为重复。影响了农业行政执法的效率。其三,违法执法,影响了农业行政执法的形象。其四,执法程序不完备或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影响了农业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3、执法人员素质方面。目前,农村执法人员多是缺少正规、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法律素质较低,执法水平不高,不敢执法和随意执法的现象难以避免。据2003年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对云南、湖南、新疆三省、区20个地(市)、100个县(市)3753名执法人员抽样调查,结果呈现“二多二少”: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本科以上仅占10.52%,中专以下占

70.96%;非法律专业的多,法律专业少,非法律专业占99.76%,从事农业执法大多数“半路出家”。因此,执法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综合执法的要求,表现为法律知识比较欠缺,执法经验和执法技巧不足,亟待提高。

(三)农民法律意识方面

当前,农民法律意识的状况确有大大提高,农民对法律、法制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深化,愈益趋于理解、认同和接受,但离人们的期望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法制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村更慢一拍,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普遍形成就更需要长期的过程。其次,农民作为一家一户经营方式的集中体现者,缺乏主动接近法律、接受法律、了解法律的内在经济社会动因,其法律意识大多是被灌输的,往往印象淡漠。再次,目前农村的社会政治体制也没有造成农民法律观念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如农产品征购体制、村民委员会的实际运作方式,都表现出行政力量过于强大,给法律留下的空间有限,有时甚至极为有限。第四,农村商品经济发育程度不高,市场功能不全,这就限制了农民的眼光,他们还难以体会到独立主体、平等地位、自主身份的法律蕴意,权利与义务的观念发育较慢。

三、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农业和农村立法

我国农业、农村法制建设与农村发展现状比较还相对落后,与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实现农村法制现代化需要进行不懈努力。

1、完善立法体制。完善农业立法体制。包括建立、健全农业立法工作机构体系,合理划分立法机关的权限。要根据农业立法的任务,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相当的人员;要赋予立法机构必要的职权,以增强他们在立法中的综合协调能力。要进一步明确立法权限,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明确国家权力机关在立法工作中的分工等,以防止滥用立法权或越权立法,确保依法立法,使制定的法律规范合理和适当。

2、加强立法队伍建设。农业立法使一项政治性、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立法工作人员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立法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还要有丰富的法学知识和必要的市场经济知识。

3、开展立法理论研究。立法实践表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立法工作就会陷入盲目、被动的局面。立法理论研究落后的状况应当尽快得到改变。要鼓励理论工作者紧密联系农业立法实际,开展农业立法理论研究:农业立法工作者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服务于立法实践;立法部门要真正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鼓励立法专业人员关心理论、学习理论,并为之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全面推进农村执法

1、健全农村的执法机构。农村执法要形成法庭司法、行政执法、准司法三个系列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模式,充分调动法院、政府、村级组织三股力量执法的积极性。必须合理界定法院、政府、村级组织的作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体系,形成合力,推动农村执法的顺利发展。

2、加强执法制度建设,进一步理顺执法关系。其一,建立健全执法制度,逐步规范执法行为。要根据新情况、新现象,逐步健全执法制度,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其二,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坚决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推行“一站式”审批和电子政务,减少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农业执法从重事前审批到重事后监督转变。其三,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对那些实行地方保护或部门保护、影响公正执法的。违法执法、行政不作为或者违法审批的,要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法律责任。

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是顺利推进执法体制改革的基础。要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从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出发,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农业行政执法是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农业执法人员不但要熟悉法律知识,有较高的法律水平,还要熟悉有关农业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的技术措施。要建立执法人员管理制度,把好执法人员选拔标准,对执法人员实行考试录用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严把“入口关”。

4、加强执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其实质是依法治理行政权利。加强农业执法,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公民和法人的农业法律意识,提高其对依法治农、依法兴农重要意义的认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带头严格依法办事。要建立严格而科学的执法监督机制,以保证在农村和农业领域里尽快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创造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三)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农民的法律意识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持续发生作用的因素。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都是社会法律制度得以产生、运作和发展的必要的精神条件,是法律得以高效益实现的内在精神动力。没有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农民法律意识的支持,要实现农村的法治化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研究新农村的法制建设和法治化进程问题,必然要求将农民的法律意识置于其中。

1、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首先,积极培养农民的公民权利意识。我们建设的新农村社会是一个农民普遍积极守法的社会,而农民的积极守法必须基于一定的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其次,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民由传统型农民转变为现代型农民。同时也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再次,注意培养农民的现代化综合素质,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与其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都有直接关系。

2、深入普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既要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法制;又要加强普法教育,不断地提高干部和群众的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素质和自觉性。二者缺一不可,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首先,在普法内容的选择上,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宜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发[2001]8号)的要求,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农村改革、稳定、发展的实际,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其次,在普法形式上。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说教方式,而应当注意发挥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作用。大力营造全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创新社区管理民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并强调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为此,我们赴江西、河北和天津就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经过调研我们认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关键在于通过推动新农村的组织创新,实现农村社会的管理民主,使农村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农村组织形式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组织创新研究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社区自治理论和参与式管理理论为指导,对目前我国农村的多种组织形态进行整合规范,推动新农村的组织创新,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管理民主,真正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一)新农村建设组织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实现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进程,要求大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分散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谈判能力,推广运用新的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实现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建立各类生产合作社和合作金融组织。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实现农村社区组织的创新。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农村是社区组织,具备社区的基本要素:有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组织形式、满足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求的服务实施。农村社区是以自然村或中心村落范围内的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构成农村社区的人际关系主要是血缘关系与地缘近邻关系;农村社区的农民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在生产生活方面进行互帮互助;农村社区具有集体土地和集体财产,社区成员之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经济关系;农村社区以家庭为基础,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经营单位;农村有大量的公益事业需要有人兴建、有人管理。因此,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实现农村社区组织的创新,为他们提供多种的社会公益,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二)新农村建设组织创新的理论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创新以社区自治理论和参与式管理理论为基础。社区自治是指社区实行管理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是社区管理的基本特征。参与式管理理论是美国学者彼得斯提出的,参与式管理是指组织中低级别的成员参与决策的过程,要求实现管理的扁平化。

(三)新农村建设组织创新研究的四种主要组织形态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我国农民的实践,按照社区自治理论和参与式管理理论进行分类,形成了以下四种新农村社区的主要组织形态:

1、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含总支、党委)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同时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做出了规定。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者。

2、新农村社区的管理者一一村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因此,村民委员会是新农村社区事业的管理者。

3、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社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农村社会生产经营性组织,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它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小规模经营的农户为增强市场交易的地位而自主设立、自愿出资、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在世界上,农业合作社经济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形态,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审议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可靠法律保障。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4、新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一&种公益事业协会、理事会。新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是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具有社会属性。它以农民志愿者为主体组成,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便民、助民、利民、安民、富民为宗旨,有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组织,如市场信息服务协会、农民用水者协会等;有为农村社区提供公益的组织,如农村互助救助协会、农村环境卫生协会、农村民事纠纷调解协会等;有为农村提供文化生活服务的组织,如农民读书协会、农民戏剧协会、农民养老协会等;有为农民提供权益保障服务的组织,如农村妇女协会、农民工协会及农村慈善组织等。因此,新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四)新农村建设组织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民主管理“四轮驱动”式的组织形态架构。因此,推动“四轮驱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创新,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的管理民主化程度,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民主进程。特别应当强调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公益事业的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一是提高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二是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三是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四是协调了农产品价格;五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六是维护了农业基础设施;七是提供了公共产品;八是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九是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十是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创新重

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以“四轮驱动”为主要构架的新农村社区组织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着力创新和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新农村社区组织的自身建设

1、新农村建设要求社区组织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要有所创新。一是在搞好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上要有新办法。充分尊重村民们参与民主选举的权力,增强民主选举的透明度,严格执行民主选举的程序,注意解决好在村民直接民主选举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在搞好农村社会事业的民主决策上要有新方式。应充分尊重村民参们与民主决策的权力,建立和实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做到村中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务由村民们自主决定;三是在搞好农村社会事业的民主管理上要有新措施。应充分尊重村民们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力,由村民们自主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实行“民主治村”;四是在搞好农村社会事业的民主监督上要有新方法。应充分尊重村民们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力,实行村务公开和村里事业的帐目、资金“双托管”,拓宽村民们参与廉政建设的渠道,从根本上杜绝农村干部的不廉洁问题。

目前,全国普遍反映在村民委员会直接民主选举中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些地方,竞选者为获取权力不择手段,有的通过宗族势力联络感情,有的信口开河胡乱许愿,有的不惜重金请客送礼,有的甚至为选票明码标价,更有甚者利用地方黑恶势力对选举进行干扰与操纵,致使选举违背了村民们的意愿,失去了直接民主选举的真正意义。同时,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还存在着对农村社会事业的管理不力、服务职能不到位、工作缺乏群众监督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村民委员会在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降低了村民委员会在村民心中的形象。

2、新农村建设要求社区组织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上要有所创新。第一,建设规范化的合作社治理结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应依法规范组建合作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建立类似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第二,建立合作社的“能人”治理机制。应由全体社员或社员代表选举产生合作社的领导机构,选聘那些社员信任、奉献精神强、廉洁自律的“能人”作为合作社的带头人,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确保社员的利益不受到侵害;第三,提高“合作效益”(合作效益=规模经济+聚集效应)。应大力推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种植的科学化和机械化水平,积极建立市场产、供、销的合作经营渠道,不断增强合作社对社员的凝聚力和对非社员的吸引力;第四,发展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应根据合作社发展的需要,依照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组建农村金融合作组织,争取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为合作社的顺利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自组织能力不强。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小农意识强,因而自组织能力弱,缺乏合作精神,要搞好生产合作不易,如江西省寻坞县政府奖励了一农民果业合作社价值1万元的一台电脑和打印机,一名社员知道后却要求合作社分给他30元钱,弄得大家莫名其妙;二是缺少领头干的“能人”。由于目前农村的基础条件还比较差,肯回家乡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人”很少,因而使合作社在未来发展中出现自生自灭的情况会比较多;三是缺乏发展的经济实力。由于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农户家庭的资产价值低,使合作社的资金原始积累少,抵押贷款的信誉度低,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因而影响了合作社的生产发展;四是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弱。由于目前大多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还不大,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也不畅通,因而使合作社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五是农户参加的程度还比较低。由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对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因而农户参加的程度也相应地比较低。据甘肃省农牧厅对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调查,目前注册参加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有130万户,真正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走向市场的农户还不到20%。

3、新农村建设要求社区组织在发挥公益事业服务功能方面有所创新。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新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中将会有相当部分的专业经济类协会转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因而公益的功能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更加突显:首先,整合资源。应对现有农村中的众多单一性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组织进行归类组合,组成综合组织,如经济类、文化类、文艺类、健康类和民俗类等,便于农村的社会管理;其次,协调发展。应鼓励相邻村落实行跨村域组建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调研中已经有许多这样的协会例子),以文明村带动不文明村,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协调发展;再次,和谐关系。应将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的着眼点,放在调节好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和村际关系上,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和谐发展。

目前,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自发组建了很多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而中西部的农村却不多,如河南省开封市某镇,农民们种植了万亩花生和万亩西瓜,建立了养殖小区,但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农民专业经济协会进行组织协作,因而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仍然比较差:二是工作运行不规范。目前大多数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虽然制定了章程和制度,但仍然存在着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工作程序不严谨、公益服务不到位、财务管理不透明等问题,使得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降低;三是专业人才缺乏。由于组织的性质是公益,因而组织领导者一般多为兼职,不拿工资只有很少报酬,所以很难吸引专业人才,如:河北省雄县西昝村的“农民用水户协会”,有1名会长、2名副会长(其中1人兼电工)、兼职会计和出纳各1人,每人每月工作报酬仅80元;四是组织经费紧张。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的会费、协会有偿技术服务或咨询的收入、村办企业和政府的资助,且政府的支持很少,2006年国家水利部拨专款200万元用于支持各地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但平均到全国现有20,000多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只有100元,在我们调查的10多个农民用水户协会中没有一个享受到,因而要使组织为农村社会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比较困难。

(二)新农村社区组织的外部环境

1、对新农村社区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并缺乏可操作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

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利。”但没有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如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如何体现支持和保障做出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因而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群众自治组织换届的直接民主选举中显得无所适从,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形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应理顺村民委员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关系,允许和鼓励党员干部参加村民委员会的竞选;二是应对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要求,如: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社会表现、组织领导能力等;三是应完善对村民委员会的监督程序,明确村民们实行监督的内容、方式和反映问题的渠道等,增加对村委员会成员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的监督内容,对拒绝接受监督的应做出明确的处理规定;四是应规范选举程序,制定普遍选举原则、平等选举原则、直接选举原则和秘密选举原则等。

(3)到目前为止,国家对新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只有一些单项的条规,如1998年10月国务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试行)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0年4月民政部的《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2003年10月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5年10月水利部联合发改委与民政部的《关于加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的意见》等,因而需要将新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尽快纳入法制的轨道,使其健康发展。

2、对新农村社区组织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缺乏力度。无论是从四种新农村社会组织形态已发挥的作用看,还是从他们在未来所担负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看,都毫无疑问地需要得到国家与地方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而目前国家和地方给予的支持远不能与他们的现实发展需要相适应,致使这些组织在发展中遇到各种困难,工作难以推进,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缺少金融支持。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存在着“贷款难”的问题,既缺少社会经济组织为其担保,又没有足够资产向银行作贷款抵押,因而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县以下金融机构萎缩,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资金外流,目前农业信贷只占全国信贷规模的3.1-5.3%,农户信贷的55%来自高利贷,因而现在广大农民急切盼望建立真正能够为农民服务的金融组织;三是农村经济缺乏分散风险的机制。浙江省地处沿海,易受台风、洪水等的袭击,每年都因自然灾害造成巨大农业损失,由于国家至今没有开设鲜活农产品的保险品种,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承担自然灾害的风险,不仅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而且降低了农民的收入;四是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收费现象。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证照登记、养老保险纳税委托申报等不少相关收费名目方面的负担仍然较重,如:交纳事前验资费600-1,000元、交纳工商登记费以外的个私协会会员(登记时自然成为会员)年费500元,还有查询费、章程费、残疾人基金等。

3、对新农村社区组织的领导者缺乏科学选拔与培养的机制。新农村社区组织的领导者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他们不同于过去农村社会的宗族领袖,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使他们成为了村民心目中的“能人”,因而能够得到多数人的拥戴。但是村民们对他们成功的背景并不了解,只能通过直接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选择,而有的“能人”上任后就暴露出了文化素养差与组织领导能力低的弱点,难以胜任组织领导者,所以目前农村中还缺乏科学选拔与培养人才的机制。

4、对农民普及社区自治的知识和提高管理民主的素质缺乏培训。搞好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规模生产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要靠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普及和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但由于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院校数量少、办学条件差,很难实现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培训,致使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还处于低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在对农民培训中还存在着重技能培训、轻社会管理知识培训的现象,对农民普及社区自治的知识和提高管理民主的素质缺乏培训,因而也使农民的素质不适应新农村社区自治的需要。

三、推动新农村建设组织创新的建议

新农村社区组织的创新为实现农村社会的管理民主,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开辟了有效途径,因而应积极推动新农村社区组织的不断创新,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新农村社区组织的法制建设,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供法律保障。各级人大和政府应重视和加强新农村社区组织的法制建设,积极为新农村社区组织的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保证:第一,应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组织换届中的职责,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既能够充分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而且充分发扬了民主。对近年来农村群众自治组织在换届中采取的“海推直选”、“自荐海选”与“组合竞选”等方式,进行优劣性的研究分析,进一步科学规范农村群众自治组织换届选举的操作程序、原则以及对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方式等,以保证选举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情况下顺利进行;第二,应尽快制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着重督促地方抓好落实,避免以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行其是”的现象发生;第三,应抓紧制定《社区合作组织法》,《金融合作组织法》,《农村公益事业组织法》,对社区合作组织,合作金融组织和农村公益事业服务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组建方式、注册登记、管理部门等做出明确规定,以确立组织的合法地位,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2、加大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扶持,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新农村社区建设扶持的力度,为搞好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第一,应搞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布局和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中心村的规划,将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把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水利建设、农村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以中心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方便农民群众的生

产和生活;第二,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第三,应加大对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支持。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解决好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第四,推动乡村清洁工程。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秸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造成的农村“脏、乱、差”状况,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强对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构建水循环与物质能量生态循环相接合的农村生态净化系统,以村为单元,推广沼气污水净化池技术、实用污水处理技术和对垃圾中有机质进行发酵处理做农肥的技术等,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扶持,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应按照“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和建设,为搞好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第一,建立农村综合性、政策性的金融体系。建立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的政策性支农体系,加大对新农村社区建设事业的信贷资金支持,增加农业贷款比例,扩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对直接支农贷款应给予必要的利率优惠,各级财政应给予必要的利息补贴;发展农村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小额信贷组织或资金联合体,引导农民把地下信贷转换为国家可以监管的合法金融组织。第二,设立担保机构。可将各级政府支农专项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农业贷款的担保基金,为农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不仅可以降低农民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且能够降低贷款及其相关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从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中来。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专业大户组建担保公司或资金互助组织,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农户提供信贷担保。第三,创新金融产品。金融监管部门应在加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支农的金融服务产品,扩大小额信贷规模,提高贷款额度。第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鉴于我国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农民承受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威胁,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成立专门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已经刻不容缓。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将高于商业性保险的风险部分,由国家财政给予必要的补贴。同时还可通过再保险来分担风险。

4、加强新农村社区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中共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乡镇党委应按照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建设好新农村社区组织的领导班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第一,应建立新农村社区组织领导班子科学选人用人的机制。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标准,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各类组织的选举制度,健全以评价、使用、考核、激励、淘汰为主要内容的选人用人制度,选拔那些公道正派、乐于奉献、群众威信高的致富带头人进入新农村社区组织的领导班子,让农村社区群众满意;第二.加强新农村社区组织领导班子的制度建设。制定好社区组织各自的章程,坚持和完善民主议事制度,建立新农村社区管理民主的工作机制,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社务公开、会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以领导班子的和谐促进党员问的和谐、村干部问的和谐、社员间的和谐、会员间的和谐与农村社区的和谐;第三,建立新农村社区组织领导班子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明确班子成员的分工,遵守工作制度和程序,搞好工作协作,提高应变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第四,加强对新农村社区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政治素质、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协调关系的能力与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新农村社区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统领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使新农村社区组织的领导班子成为领导和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

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篇6

一“难”经济困扰。由于一些乡村的发展思路不宽,发展路数不定,发展效益不高,缺乏用现代经济的观点、市场经济的观点、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观点去经营农村的理念,致使富乡、富村、富民的一些战略和目标没有叫响抓实,没有做大做强,乡级经济、村级经济匮乏无力,干部工资开支难,办公经费支付难,公益事业兴办难,服务资金解决难,债务还款难,这已成为多数乡镇的一大难题。

二“难”市场驾驭。我们知道,现阶段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已经进入与国际经济接轨时代,已经进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时代,已经进入全民携手奔小康时代。但在农村,如何运用快速传递的现代信息、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手段、庞大的国际、国内买方现代市场,去运筹帷幄我们本地的民生、本地的发展、本地的腾飞,则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常发出市场难驾驭的感叹。

三“难”农民增收。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我县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实现小康,是我们工作的重心。农民怎么增收,怎么弥补入世后对农业的冲击,怎么削减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剪刀差”,怎么解脱农民把土地看成是赖以生存寄望于最大的唯一资源和条件的束缚,怎么实现社会化、规模化、组织化、效益最大化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农村工作面临的又一难题。

四“难”规模经营。贺书记在去年农村精品工程推进会上提出的农村产业化三个阶段和目标,可以说是实现农村经济规模经营的模式和方向。但一些乡、村还缺乏细致的分步实施目标、缺乏组织的品种规模、缺乏强力的推进措施。还没有突破农民散兵作战、小打小闹,组织化程度低。

五“难”跟进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渴望政府和干部提供政策、产业、技术、资金、销售等各项服务。但由于一些乡、村干部的思维和工作抓法,还局限于就提高生产力水平而抓生产力提高上,没有潜心研究生产关系如何适应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水平上,也就是我们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组织领导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基层组织和干部在农民心目中的亲和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还不强。

以上列举农工作“五难”,并不一定科学、确切,但已经导致了一些乡、村干部削减了在农村工作的信心和斗志,有的乡镇干部强烈要求返城,有的乡镇对干部采取“花班制”,其后果必然导致对“三农”问题没有深入研究与实践,影响实现县委提出的“四富”目标的进程,影响乡镇组织的战斗力,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始终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要抓住牵动现阶段农村工作的“牛鼻子”,才能有效地破解农村工作的难题。对此,提出以下五个突破与各位领导商榷。

1、换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经济发展需要思想解放先行,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因此要解放思想再解放,更新观念再更新,冲破计划经济时期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要把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兴奋点调整到加快发展奔小康上来,与市场经济合拍共振。要采取三种方式换脑:一是“比”。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庆安看庆安,在干部群众中展开新一轮“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通过讨论,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不进则退,不富则贫,不强则弱。只有换脑,在思想上与市场接轨,抓法上与市场合拍,措施上与市场相符,才能适应市场、进入市场、驾驭市场,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二是“逼”。采取按市场定产业,按产业定目标,按目标定责任办法,把招商引资、精品工程、结构调整、订单农业层层量化分解,落实到人,与工资和使用挂钩,奖优罚劣,促使其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去认识市场、更新观念。三是“学”。要从培训学习、示范引导抓起,通过聘请专家讲课,举办培训班、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引导干部群众走出传统思维定势,克服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使他们思想围着市场运转,眼睛盯着市场经营,产品围着市场赚钱。

通过换脑,真正把乡村干部打造成“一脑三机”型干部。一脑,就是成为活电脑,精通农村各项政策,熟悉农村各项工作,掌握各种科技信息,随时为群众提供各方面服务。三机就是成为收录机,为农民收集各类致富信息;成为播放机,经过整理加工,把信息传递给农民;成为编辑机,为农民生产全程服务,纠偏扶正,从而保证经济运行的质量。

2、转型。衡量一个地方的好坏就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有效提高。当前旧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合理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尽快使干部转型,以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要求。一要由农业型转向工业型。要树立用工业思想抓农业,用工业观点计算农业成本的工作理念,使乡镇干部用工业的思维、工业观点去研究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把农业生产引入市场经济轨道,眼光跳出生产领域,在流通和加工领域做文章。要大办工业,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精深加工项目,真正通过引进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一项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庶一方农民,实现乡增财力、村增积累、民增收入的目标。二要由守业型转向创业型。市场经济是激烈竞争的经济,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老守田园、温饱即安就是在倒退。乡村干部要解放思想,积极创业,用创新的思维研究市场、研究“三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创工业立县之业,创绿色强县之业,创招商富县之业。乡镇党委要把重点放在抓宏观调控上,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做到管宏观不管微观,管规划不管计划,管服务不管事务,管政策不管决策。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大胆开拓,创出一片伟业,致富一方经济。三要由命令型转向服务型。乡镇干部要转变过去工作方式方法,主动调适与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定位,工作重点要由经常性督促农村农民的微观生产过程转向引导农民进市场和搞好服务上。研究市场,研究为民服务的举措,研究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真正为“三农”搞好服务。近两年,在农村实施的“抓包联”责任制,有效地改进了乡镇干部对“三农”工作领导的方式方法。它是工作体制的一种转换,是政府职能、干部作风的一种转变,是经济利益分配的一种转型,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加快产业化升级的有效手段,是乡镇干部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

通过转型,使乡镇干部真正成为产前市场预测的信息员、产中的技术指导员、产后农副产品的销售员和抢占市场的导航员。

3、接轨。当前,农村经济走势正朝着产业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就是要摆布好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消除各种症结,形成顺畅的发展链条。具体要搞好“四个接轨”:一要搞好与信息接轨。乡村要研究建立信息平台,搞好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的市场化,帮助农民了解市场,熟悉市场,适应市场。要通过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服务,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分析,通过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订单农业等一系列农业信息网上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面向市场有针对性、前瞻性地调整生产结构,更好地把握和驾驭市场,增加收入。二要搞好与人才接轨。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引导他们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和引导农民闯市场,创大业,增收入。三要搞好与产业接轨。要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把具有牵动力强的优势产业做强做大。要大力组建各类产业合作社和协会。鼓励和支持发展规模化的加工企业、专业特色市场和专业种养大户积极参与到各类产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中来,让农民在生产联合中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联合舰队体系,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四要搞好与市场接轨。要努力做活做好农民进入市场这篇文章,千方百计地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规范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靠提供优质服务牵动农民进市场。在强化农民自我服务的同时,要完善并增强各级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村级应抓好以主导产品为重点的综合;乡镇应以“站所”为依托,抓好以农业技术推广和农用生产资料保障为重点的专项服务。县级应抓好以产业衔接为重点的加工和销售服务。靠开展市场教育组织农民进市场。突出强化农民的质量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引导农民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主动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靠科技推动农民进市场。要抓住科技进步在增产增效的主导因素,不断增加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在农民中开展科技培训、科技练兵和科技竞赛活动,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民经济行为的理性化。使农民经营思想、经营作用得到转变,从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抓生产不顾流通、依赖资源满足现状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增强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要研究分析经济发展走势,合理确定本地优势,提高农业运行质量,进行造势、借势、扬势。要发挥农业区域的比较优势,把适宜的主导农业确定为主攻方向,不断发展壮大,进行积极造势;要通过招商引资、内引外联等途径,把本地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进行广泛借势;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对确立的主导产业进行宣传和炒作,扩大市场份额,吸引客商和引进资金,进行大力扬势。通过造势、借势和扬势,号准经济发展的脉博,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而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

4、解难。乡村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与人民群众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是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落实“三个代表”要求,说到底就是对农民的感情问题,要把农民当成我们的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第一要把解难放在便民服务上。根据广大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基本需求和迫切愿望,建立和完善销售、信息、科技、资金、物资、政策、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各种有效跟踪服务,从而解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不够及时、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效果不佳等问题。第二要把解难放在富民增收上。要做到“三个加快”:一要通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强农之举,增效之策,富民之道。实现农业产业化,就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过程。要走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要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带动农户发展生产的龙头企业,牵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要选准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扩大基地规模,构筑适宜的加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拳头经济,逐渐形成各业全面发展、齐头并进的强劲态势。要大力发展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屯、专业户,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乡一业的经济格局。二要通过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土地流转的快慢决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而加快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必须为劳动力转移提供较多的作业空间。要积极引导农村富余的劳动力离开土地,从事多种非农性经营,从总量上减少农民。要采取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相结合的办法,由种植业向加工业、养殖业转移,由看摊守业向外出创业转移。要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跨国际劳务输出,采取兵团做战的方式,占领劳务市场,形成劳务规模。促使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集中,从根本上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并大力加强对农民培训力度,让走出去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让其有技可施,有业可谋。三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要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实现种养加合理布局,齐头并进。不一哄而上,也不一哄而下。在种植业调整上,要向品牌农业调,向特色农业调,向订单农业调,向优质农业调,向创税农业调,积极构建稳定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从而保证调就调成功,调就调出效益。第三要把解难放在安民理顺上。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发现农村的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主动寻找问题的症结,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发展环境,让他们安心、舒心、顺心、放心。

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篇7

这次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及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农村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刚才,扶贫开发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作了典型发言,××同志代表区委、区政府同各地各有关单位签订了扶贫开发工作责任状;待会儿××同志还将对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政策措施进行具体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深刻领会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质。“三农”问题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发展、改革过程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省、市委也相开了农村工作会议,进行了贯彻部署。3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同志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今年全区的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按照这些总体要求,吃透精神实质,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茅箭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正确分析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出现了一些蕴含生机活力的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一体两翼加旅游”的城郊型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南部生态旅游区已具雏形;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业结构趋于优化,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交通、通讯、农田水利、广播电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教育得到巩固;农村发展的体制得到缓解,农村社会保持稳定。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是深入实施“一体两翼加旅游”的城郊型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直接结果,是全区各地各涉农部门积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强化服务的具体体现,是近年来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出现的一些代表发展方向,蕴育生机与活力的积极方面的集中反映。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区农业人口虽然少,但农村覆盖面广,群众问题较多,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难度仍然很大,需要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和差距,认真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充分估计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看到工作的中的不适应,抓紧研究解决重大环节和突出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明确今年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前不久,区委、区政府在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研究和谋划我区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时,通过分析形势,认真思考和剖析近年来我们农业农村发展走过的历程,形成了这样三点共识:一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增收问题,在总体工作把握中,必须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长期而紧迫的中心任务。二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不光在农村内部,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发展阶段,破解深层次矛盾和根本制约因素,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三是茅箭“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生态旅游,必须坚持和完善被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经验做法,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加旅游”城郊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加快生态旅游区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今年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生态旅游区建设为抓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确保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农村面貌进一步改观,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二、突出重点,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收农民收入。

现阶段农民增长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随着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环境、条件和任务的变化,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的思路。结合茅箭实际,我们既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做活,又要搞好产业配合,拓展农业和农村外部的增收途径;既要从整体上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又要突出抓好重点农户和重点人群的增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农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又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帮助和引导农民增收。

1、依托生态旅游促增收。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城郊生态休闲旅游为龙头,配合“农家乐”休闲产业,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运用当地传统手段加工腊肉、泡菜、干野菜、土豆腐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副产品,促进农村山场资源向商品转化,就地消化增值。

2、优化结构促增收。进一步稳定蔬菜生产,大力调整种植方式和方向,重点抓好以××为中心的高山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克服禽流感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禽苗(蛋)供应,巩固土杂鸡、牲猪等传统养殖,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不断优化畜禽养殖结构。推广林间套草模式,加强大枣、茶叶、板栗、油桃等特色基地扩建、管护,提高林特基地产出效益。

3、发展龙头性项目促增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户、政策扶持、积极培育、大力支持恒大、魔芋、武当生物医药、灵芝保健等依托农副产品资源的生产加工项目,扶持非汽车产业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4、搞活流通促增收。在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中培育农村经纪人,建立经纪人队伍;巩固和发展土杂鸡、蔬菜、农家乐、大枣等专业协会,架起市场与产地的桥梁;进一步盘活大川山货市场,

规划建设伏龙山农副产品小型交易市场,促进产销衔接。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发展滞后,主要滞后在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下大力气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条件,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1、切实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乡村道路建设,采取“一路一议”的方式,多途径筹集资金捆绑使用,确保完成枧槽、吴家等6个村的油路、水泥路铺设和晴雨路改造。

2、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继续抓好防洪保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的同时,统筹规划集中供水、工业园区用水和旅游观光用水工程,重点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加大对马家河、大沟河、枧槽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力度,对马家河上游营子段流域实施小型梯级拦水坝建设,对马家河下游流域实施李明槽垭和庙沟山垭防洪改道工程,分段规划、沿河绿化、保持水土、疏通河道。

3、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大川村、小川村、许家棚村和廖家村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一建带三改”,集中连片建设沼气池,整治房前屋后环境,改善村容村貌。认真抓好旧村居改造和百二河、马赛路沿线农民建房,统一规划、统一格调、严格监管,建设具有浓郁民风民俗的农家新居。

4、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在推广林草间作、林果间作、林药间作等造林模式上有新的突破。坚决制止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行为,严禁“农家乐”经营业主烧柴,对农户烧柴实行“定点、限额、见兜留树”,切实保护好生态自然资源。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力度,增强环境意识,对乱砍滥伐行为实行严管重罚,严肃追究责任。

(三)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农村政策。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农村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1、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认真开展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盘活“四荒”资源,使农业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运用市场机制和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区内外市场主体租赁、承包、买断、合作开发我区山水旅游资源,逐步实现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市场化,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及基本保障问题。

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总结完善茅塔乡化债试点经验,继续积极稳妥地做好化解村级债务工作。全面清理、锁定、冻结各种债权债务,防止新的不良债务产生。因村制宜地制定化债办法,力争全年化解不良债务30。认真搞好“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和“两工”的管理。严格全年筹资人平不超过15元,筹劳不超过10个标准工作日的政策规定。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合并村组,探索分流人员的安置途径和办法,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3、减轻农民负担。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继续实行农民负担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健全农税征管体系、农民负担监管体系、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体系、乡村财务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清理农村中小学收费、农民建房收费、乡村等基层组织的搭车收费,杜绝不合理收费现象发生。严格“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监督。强化村(居)财务管理,全面落实村(居)帐务资金乡镇、街办“双代管”制度,全面落实村(居)财务公开制度。

(四)组织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努力提高扶贫开发实效。

要认真总结近几年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把扶贫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折不扣地落实扶贫开发政策,提高扶贫开发质量。要正确处理富民与富区、扶贫与帮富、直接扶贫与间接扶贫的关系,坚持突出重点与整村推进相结合,确保今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实效。

1、认真抓好扶贫重点村建设。围绕“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的目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抓好枧槽、东沟、大坪、大沟、马家河、小川、大川7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建设,逐步把重点贫困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同时,要抓好全区扶贫工作,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户,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2、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八不准”要求,严格执行扶贫项目公示制和扶贫资金报帐制,合理有效地使用扶贫资金,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坚决杜绝截留、挪用等不良现象发生。

3、加大扶贫帮建力度。要积极争取市直对口单位加大对我区扶贫联系点的帮建力度;坚持区直部门的帮建贫困村制度,继续开展区副科级以上干部帮扶贫困户活动。要改进扶贫方式,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开展科技扶贫、智力扶贫、计生扶贫、党建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活动,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4、关心农村弱势群体。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实现低保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城乡对接,切实解决农民和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区农业、计划、民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研究解决失地农民转商问题,建立失地农户帮扶服务台帐,把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失地农民纳入低保范围予以救助,对五保集中供养户和特困户,实行建卡公示,长期救济。健全区、乡、村三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围绕市、区重点建设项目,通过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有计划地输出农民务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打工经济。

(五)统筹兼顾,切实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要紧密联系茅箭农村实际,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重点解决好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农村环境两个突出问题,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从各村经济状况出发,区分不同类型,科学确定区、乡、村、个人分担合作医疗的比例,力争使更多的农户参与受益。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巩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抓好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2、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继续扩大基层民主。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落实村帐乡管,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要正确运用民主和法律的手段,加强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同时,要继续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四五”普法和农村反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努力创造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增强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激发他们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和干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村文体生活。要结合创建活动,集中治理和解决脏乱差问题,下大力气改善村容、村貌。继续组织好“三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确保农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抓好落实,确保抓出成效。

(一)加强宣传和落实,不折不扣地执行好“1号文件”。贯彻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是全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认真组织干部群众把中央“1号文件”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把政策交给农民,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结合实际加以细化、实化、具体化,创造性执行政策,把中央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涉农部门要强化服务观念,深入实地办点,送技术到村、到户;财政、计划、金融部门要搞好资金调度、项目申报、资金扶持;宣传、科教、文卫部门要重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继续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的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政法部门要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农民安居乐业。

(二)切实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加强学习,积极探索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办法、新举措。一是要创新思维方式。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推动农村工作,牢固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观念,学会用市场化的办法来盘活农村资源,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以实际行动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二是要创新工作方式。要从习惯于行政命令转到提供服务、信息指导、典型示范、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统筹安排,点面结合,即注意把三分之一的精力放在统筹安排全局工作上,把三分之二的精力放在办点抓示范上来,通过不断培植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全局。三是要改变凭主观意志办事的随意做法,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水平。特别是基层干部要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执行好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提高对农民群众进行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说服教育的工作水平。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宣传解释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一是要以争创基层组织先进区为契机,大力推进“三转一推”活动和“双带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和“三级联创”活动,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以“五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切实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突出抓好村党支部班子建设,通过下派干部到村任职等有效办法,配强村党支部书记。要重视典型带动作用,抓好“双带”工作。村“两委”干部不仅要自己带头致富,更要带领群众致富,成为小康领路人、产业带头人、科技明白人、市场经纪人和群众的贴心人。要树立廉洁自律、公道正派的形象,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进一步理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关系,特别是村“两委”要加强团结协作,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带领农民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当前工作矛盾多、困难大的情况下,要注重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基层干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工作顺心、安心,有奔头、有干头。三是落实责任抓落实。要把农村工作任务逐项细化和量化,落实到具体人头上,明确在具体时间范围内,做到责任明确,分兵把口,各个环节衔接协调。要建立健全任务分解、定期汇报、督促检查、公开通报、考评奖惩等制度,严肃工作纪律,形成科学规范的抓落实机制。

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篇8

1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完善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土地政策;建立农村财政和资产管理制度,公开农村的财政状况;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着眼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农村干部的培养工作,建立一支具有高标准的专业管理队伍。

2农村经济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2.1.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

由于我国农村受传统管理体系的影探析城市化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张玉荣唐山市迁西县罗家屯镇人民政府河北唐山064305响较长,导致许多农村基层管理机构或队伍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他们认为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内容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对于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建立科学透明的财政制度和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都是多此一举。因此,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处理事情则应付了事,不具有实际的意义。

2.2.相关法律不够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包括管理农村承包责任合同、农民负担和农村财务等内容,这些工作繁琐且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和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但是目前缺少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不能有效地解决土地承包合同引起的纠纷,也不能实现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办公经费不够充足

一方面,我国部分农村处于负债的状况,不能按时发工资给村干部,对村干部们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干扰,有的村庄甚至处于借贷款办公的情况,久而久之便陷入了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全靠政府的财政供养,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行政事业的收入,且农村的经济财力有限,最终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因经费不足而运转困难,甚至无法开展工作。

2.4.干部队伍不够稳定

村内的干部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干部经常随意调换岗位,而人员调动后对于空着的岗位通常不能及时的补充。长期以来,将会使工作者内的人员不能安心工作,使许多管理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

3改善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如何改善农村经济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1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它不仅与农民的利益相关,而且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相关。因此,各地各级部门都应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切实把加强思想认识放于首位。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落实到实处,以有法可依、双方自愿和有偿不给为指导原则,加强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问题。对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逐步完善与提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从设备及经费方法对农村经济管理提供支持。所以,各级乡镇党委或政府都应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使农村经济管理的职能得到发展与发挥。

3.2健全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武器,各级政府应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现有的运作模式,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制度、执法责任制度等。建立健全相关的农村承包合同制度,监管农村负担的工作制度等有效地解决农民之间的纠纷矛盾。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方法,落实国家各项政策。

3.3增加投入,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的水平,将低标准转变为高标准。政府扶持高标准的合作组织能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补贴农村经济管理的经费。此外,加大对村级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补贴,使最下层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正常的运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运行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稳定,因此必要要增加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财政投入。

3.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专业合作

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篇9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5)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7)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

(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9)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10)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1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20*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1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5)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6)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20*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小水电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17)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18)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20*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9)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0)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21)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22)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3)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24)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20*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要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认真解决机构和人员臃肿的问题,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对乡村债务进行清理核实,20*年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完善涉农税收优惠方式,确保农民直接受益。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农场由此减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国有农场要逐步剥离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25)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26)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27)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8)切实维护农民的民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9)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0)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31)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为制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农业农村工作方法篇10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困境对策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省。随着煤资源的开发和煤相关产业的发展,山西农村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形势严峻。农村环境污染不仅破坏农村生态,阻碍农业经济发展,而且给农民环境权益构成严重威胁,直接制约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须找到有效解决山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促进山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山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现状

(一)农村污染危害面广,影响深远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规模的扩大,山西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废水逐年增多。化肥农药的超标使用、农田薄膜等废弃物的排放等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山西是资源大省,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基本未得到治理,在山西部分农村历史遗留的小冶炼、小焦化、小砖窑等工业废弃地持续污染地下水、土壤,而且治理的成本高,修复的难度逐渐加大。有些小焦厂、小铁厂、小水泥厂、小纸厂由于没有治污设备,随意排污,导致附近地区河水污染,树木枯死,农田减产,给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危害深远。

(二)农村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当前,山西农村土壤污染极为严重。据调查,在山西全省119个县(市、区)中,近八成有矿产资源,由于当地洗煤、炼焦、炼铁等高污染资源耗费型企业的增加,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农村土地污染造成了农产品和食物质量不断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土壤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也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并且土壤污染不可逆转、难以治理。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是很难恢复的,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土壤污染使农村原本具有的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土地、水农村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农民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发病率增高。因此,土壤污染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形势极为严峻。

(三)农民生命健康受到危害,农民环境权益受到严重威胁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村民生存生活环境,直接对村民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危害。据《山西青年报》报道,山西省屯留县东古村村民包括多名儿童多患有呼吸道、腹部疾病和皮肤病,村民肺病发病率极高,村民普遍认为病因与村附近的煤化企业污染有关。据《人民日报》报道,2012年6月,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张西河乡张西河村糠醛厂的污水流入灌溉庄稼的水渠,土块变黑,致使12户村民的40多亩农田大量减产甚至绝收,一户6亩多农田庄稼苗当时就有1/3死掉,一年下来农作物减产近万斤。当地村民饱受烟尘漫天之苦,不少村民的井水受到污染,无法饮用。有的农村由于附近矿长过量采集地下水,造成农民井水干枯,缺水严重,村民面临无水吃的问题。有的采煤场为开采煤炭,用机井排空煤炭层上方的地下水,导致周围的村镇水源都向采煤区漫流,农田因为缺水而无法灌溉。

煤炭对水的消耗比较高。据统计,煤炭用水量达30%~40%,生产一吨煤化产品,需要2~6吨的煤炭,需要10~20立方米的水。煤矿开采往往会破坏地下含水层,地下水被煤矿和工地上的煤尘和焦油污染,大部分直接排到河道中。有些煤矿没有建污水处理站,此外还有一些已经关停的小煤矿,被污染的地下水不断地涌出,无人管理。一些洗煤、钢铁等企业排放的污水,使河流不堪重负,有些河流甚至已经成了排污河。许多洗煤厂没有资质、没有环评。有的形成以矿井为中心的曲形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漏斗,使得矿区里边井水的枯竭,泉水断流,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破坏,以及煤炭加工企业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损耗,加剧了地区水资源减少的速度。同时,地下水污染严重威胁了农民的饮用水安全。

(四)农业生产受损,制约地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煤化煤焦工业直接造成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有的农村,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使农民经济收入受损。如山西屯留县东古村,由于工厂排出的粉尘和焦油的影响,果树只开花不结果。村民不得不迁出村庄,导致田地荒芜,农业发展遭到破坏。太原市南郊一带,从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村民只能用未完全净化处理的工业污水浇灌农田,使这些土地重金属严重超标,目前污染面积已达2.6万公顷,占太原市平川总灌溉面积的47.6%。历史上有名的晋祠大米,也因受到污染而销售下降。曲沃县杨谈乡,有上千亩的无公害苹果基地,1996年曾获北京国际损览会金奖,但由于周边新建了几座炼铁厂,不仅使空气环境质量不达标,也使果品外观品质明显下降。据农业环保部门粗略估算,山西省已有近15%~20%的耕地不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二、山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环境污染缺乏足够重视,污染治理经费严重短缺

与城市环境治理比较,农村污染点多面广,加上农民群众的环保维权意识淡薄,导致污染的责任主体不明,污染持续加剧,治理难度大。由于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不强,有的村民习惯性地将生活垃圾堆积在村边池塘、沟渠里,造成土地和水污染。尽管近年来山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普遍面临着经费不足这一突出难题。农村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经费在作保障,然而经费来源十分有限。在连片整治的农村,由于一个村一年污的染治理设施运行经费需数万元,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更难以负担沉重的污染治理设施经费。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拍脑袋”决策等现象,导致农村污染得不到及时治理,或者因经费不足而治理效果不佳。

(二)农村污染治理复杂,难度大

农村环境污染特点与城市污染不同,具有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不易监测性。农村情况比较复杂,在污染治理工作中,必须选派技术人员去实地做大量考查,且必须考虑常住人口数量制定方案,并联合当地村干部做好相关工作。农村工业污染的管制难度更大。农村工业分布范围广、企业分散等特点都不利于开展环保排查。因此,农村工业污染监管相对薄弱,甚至存在盲区。一些零散分布在农村、未被纳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其治理的根本方法是搬迁企业,但这需要逐步完成,耗费时间长。农村污水治理方面,也面临着地形复杂、管道铺设难度大,各村排放标准不一等问题。此外,农村垃圾处理也是一项涉及农村管理制度建设、农民生活习惯培养的长期工程,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农村环保法治建设薄弱,法律救济缺位

立法上,我国尚没有一部关于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的专门立法,导致农村土地污染防治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一些常见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很少有关于农村农业用地污染防治的法律方面的规定,即使有也只是停留在了政策、原则指导层面上,缺乏关于农村农业用地污染防治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比如,将环保审批作为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可以从源头控制污染。但目前法律、行政法规仅对经营危险废物、设置拆船厂以及设立娱乐场所等特种行业有此要求,其他绝大多数行业,包括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都未明确列入。执法上,管理土地污染的行政机关职权不清,责任不明确,导致农村土地环境执法主体林立,多头管理的现象存在。同时,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农村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司法上,诉讼的艰难也成为我国农村土地污染不断加重的原因之一。尽管山西省环境污染事故近年呈高发态势,但在农村环境污染事件处理处置和违法犯罪追究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相对薄弱,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需求越来越迫切。

(四)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污染

环保本身就存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和“追求优质环境”间的博弈,加上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农村发展容易顾此失彼。有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农村环境的保护与污染的治理。尤其在小县城、乡镇、农村,群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尚不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对一些农村中的重污染企业或偷排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对于如何进行农村工业布局、如何完善土地、江河湖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有些地方政府还缺乏谨慎思考。

三、关于山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一)重视农村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环保和污染治理的政策、法制宣传教育,尤其加大对村镇企业的普法力度,对于污染企业依法进行专项整改、整顿,同时借助网络、电视、宣传专栏等媒体对村民群众进行环保普法宣传和维权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切实维护好农民的环境权益,加大科学施肥、施药以及垃圾分类等环保知识,努力使村民自觉养成良好的生产作业和生活习惯。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拓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来源渠道,集中社会资金和政府专项经费重点整治农村污染区域,修复农业和自然生态。

(二)科学制定农村环保整治规划,因地制宜治理农村污染问题

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要协调凝聚政府、环保部门、村镇企业、村干部和村民的集体力量,针对农村污染治理的难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可行的技术方案,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专题调研、专项排查、重点治理。对污染较重的农村工业企业采取停产、整改或搬迁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工业污染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在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方面,要统筹规划,在完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制度建设,加强对农村污染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使村镇企业、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环保建设工作中来。

(三)加强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国家层面应制定出台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的专项立法,完善关于农村土地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的具体法律规定,为农村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在立法技术上,将环保审批作为易污染、重污染企业的工商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进一步严格各类企业在农村选址建设的政策和法律准入门槛,力争从源头控制污染。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在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职权、责任,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建设规范的农村环境污染检测统计工作体系,建立科学的农村环保协调处理机制,避免农村环境执法多头管理。在环境司法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诉讼机制,加大对重大农村环境污染事故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尝试建立地方性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的污染损害鉴定服务。

(四)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必须与农村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调整同步进行。地方政府应摒弃在发展经济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只追求经济增长的偏见,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调整优化农村地域产业结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科学统筹制定长远的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尽快脱离以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轨道,突出治理农村中的重污染企业,坚决惩处偷排企业,重点引进绿色产业和环保企业,扶持发展绿色农业,使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地方政府、村委在做出农村工业布局、资源调整等重大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尊重农民利益,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江河胡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为吕梁学院经济管理系)

[作者简介:吕培进(1985―),男,山东菏泽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农村区域管理。基金项目:本文系吕梁学院2014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RwQn201402)。]

参考文献

[1]幸红.农村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以广东农村水污染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2]赵学谦.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张迎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07).

[4]巨天珍,石培基.农村小康建设与环境保护[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5]冀宪武,赵永胜,张志力,邵曰剑,程春生.山西省农业立体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06).

[6]冯雪莉.山西农村饮用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7]段华平,朱琳,孙勤芳,卞新民.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区划方法与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