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0:14

环境教育概念篇1

[论文摘要]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目前理论界对文化环境的研究已进入系统研究阶段,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概念仍不明晰,极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泛化倾向。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相关概念的梳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进行较为科学的界定。

 

一、文化与文明 

 

什么是文化?最有影响力的即人类学之父英国人泰勒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的阐述:“文化,就其在民族志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须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汇,一般来说,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涵盖了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文化主要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概念。对于狭义文化,毛泽东有过精辟论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由此可知,狭义文化应该是广义文化的高级层次,是文化研究的重点。 

文明不同于文化。文明也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产物。但文明特指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换句话说,文明是一定历史时期先进文化的表征。例如,胡适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成绩”,而恩格斯则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是一种社会品质”。 

 

二、环境与文化环境 

 

环境“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各种条件的总和。具体说,它是有机体外部可以进入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直接影响到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广义地讲,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并且总是作为某项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所谓环境是以人类及其相关活动为主体的,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对环境的研究极易存在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环境决定论”,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等)对法律和社会政治制度有决定作用,其理由是“不同气候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二是“精神万能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不顾客观实际和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唯意志论”者,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针对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马克思都给予严厉批判,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科学的环境观,即人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统一的因子是实践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实践”。这样,既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又承认了环境对人的客观影响。 

上述相关概念的简要分析对认识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化环境需要确立与之相对应的中心体;其次,“文化是用意义逻辑对文化环境进行最抽象、最一般的总体规定”。因此,文化环境应是“针对某一主体而言的一定文化模式的具体体现”。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其主要原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取向不同,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德育学和教育学”取向。德育学取向根源于我国传统的德育观念,这种观点一般将思想政治教育划入广义德育的范畴,如“广义上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教育学取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界定上,例如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分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是“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一定的心理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 

本文较为赞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学取向。为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泛化,根据我国新时期的党情国情,笔者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五分法,其中“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性内容,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文化模式的具体体现,其内容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j].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9. 

[4]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75. 

环境教育概念篇2

abstract:Relyontheadvantagesofnetwork,theindependentlearnerscangetalotofknowledgefromit.Butifyouwanttogetsomeinformationsinlimitedtimes,itismoredifficult,becausetheinformationsaredisorderedinthenetwork.thisarticletriestoreferencetotheconceptualmaptobuildanewlearningplatform,inwhichthelearnerscangettheirneedseasilyandmoreefficiently.

关键词:概念图;认知结构;认知负荷

Keywords:conceptualmap;cognitivestructure;cognitiveload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188-03

1问题提出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我国政府正逐步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从信息时代素质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提倡到信息时代学习环境的构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经过几年的努力,素质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平台层出不穷,例如:网络学院、网上虚拟学习社区、教育blog、网络课程等等,在全社会范围内已经初步搭建起学习型社会的雏形。

计算机网络以其本身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等特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备受青睐,近几年,关于网络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这种在虚拟环境中双向的面对面学习方式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至于有人认为:将来学生不需要去学校学习,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一时间,网络学习环境的搭建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网络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元的信息呈现方式、双向的交互、信息的开放性等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但是它给学习者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料都是零散的、非线性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明显的标示出来,要靠学习者自己体会建立,这样既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又不利于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即学习者学习到的知识点是孤立的,没有形成知识网络)。21世纪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拥有知识,而且要能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社会创造财富。而问题的解决远远不是一两个孤立的知识点所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完备的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系统。所以,如何使得网络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对知识的系统性需求相当重要,本文试图提出在网络环境下用概念图来回归知识的系统性的设想,希望能够对网络学习环境的建立和完善有所启示。

2问题解决的策略

知识的元素是概念,知识的本质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只有将某个领域的概念提取出来,并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将这个领域的知识真正挖掘出来。那么,概念如何提取?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表征呢?这是我们要学习知识首先要考虑解决得问题。在这里我要提出“概念图”――这个我们教育工作者并不陌生的概念,兴许对于此概念的认识有可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概念图是由美国康乃尔大学学者J.D.novak提出的,它是一个可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的网络图,以此来表示这一主题的知识系统。所以,用概念图来表征知识,可以使学习者清楚的获取知识元素(即概念)与知识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网络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者一般都是想通过网络来学习某一主题的知识,其最一般的做法就是在百度等搜索工具中键入所要学习主题的关键字,然后浏览各网站的内容,虽然这样做检索出来的资料丰富全面,但是他们检索出来的关于学习主题的各个概念是独立的,又由于学习者是初学不利于学习者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我们不妨可以尝试将关于某一个主题的知识用概念图绘制出来,并且借助一定的技术让学习者只要键入主题内容就可以从百度中搜出该主题的概念图,我觉得这样可以为学习者减少很多认知负荷,而且可以在学习者脑海中建立一个科学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建构,并且有利于主题知识的迁移利用。

3概念图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者学习的作用

3.1用概念图呈现关于主题知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习者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1]。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同化、顺应、重组三种方式。科学的认知结构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具有以下两点作用:

3.1.1有效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内容将人类的学习简单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学习,一种是有意义学习。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我们认为是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也就是当学习者将学习对象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可见,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合理有序的认知结构能够通过同化、顺应、重组三种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者通过对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并列概念[3]的原有知识的回忆使学习者获取到比新概念本身更多的信息,从而将新概念吸收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完成有意义学习,而不合理的认知结构会因为其本身旧知识的结构零散或混乱而导致机械学习甚至是错误学习的发生。所以,培养学习者主动建立合理、有效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是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条件。

3.1.2有效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习迁移有专家认为:学习迁移是在一种情景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我这样理解:迁移就是学习者利用自己在旧情境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新情境的过程,比如说:小学生将自己做应用题的思路成功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商品买卖的价格计算,高中生用自己在书本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等等。相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学习者所学书本知识成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们所追求的真正目的,但是,因为知识是在特殊情境中被习得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不同的情境就阻碍了我们对知识的迁移过程,那么,如何使得学习者学习到的知识能够高效迁移到日常生活呢?我觉得如果学习者具有了良好的认知结构,知识的迁移就会相对容易,因为具有良好认知结构的人在获取事物的本身时习得了很多潜在的知识,他将事物吸入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获得了比事物本身更多的信息,这更有利于他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学习者认识到两种情境的相似性,便促进了知识迁移的过程。而且在良好的认知结构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有效的,各种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是可以利用的,很容易因为外界的某种刺激而被激活,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其说有些科学家的成就是来自他们的灵感,不如说是因为其高效工作的认知结构。

依据以上所述,我们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就需要在学习者脑海中建立合理、可用、高效的认知结构。那么如何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概念图与认知结构的建构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利用概念图帮助学习者建立认知结构有什么优势呢?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1]。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节点表示各个知识点,连线表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4]。将概念图与认知结构相互对照的话,我的观点是:概念图像是认知结构的缩影,是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小片段,是简单认知结构的外显化。所以概念图的建立对于科学认知结构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假设我们能在学习者脑海中搭建起最初合理的关于主题知识的知识概念图,并且授予学习者科学的概念图搭建规律,那么学习者就能将以后的知识归类进去,形成科学的认知结构。由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学习者学习的关于各个主题的知识概念图最后会联系起来,形成较大范围的知识系统,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学习者对知识的应用。所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利用一定的技术以主题为单位将与主题相关的概念绘成关于主题的知识概念图,并在网络图上明显标示其与其它主题的关系(即上位概念、并列概念、下位概念),不仅有利于学习者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回顾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对学习者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3.2利用概念图进行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者在概念图的引导下学习完某个主题的内容之后,再来浏览网络上以网页形式给出的零碎的知识时就显得游刃有余了,不仅如此,这些碎散的知识还补充了主题知识的体系。整个学习基本结束后,学习者可以凭自己的理解绘制出自己对于该主题的概念图,这个概念图绘制的过程不仅能够考查学习者对各层次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还能使学习者发现问题,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漏洞。更为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个过程给学习者提供了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的机会。

4案例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分每秒都有大量的新知识涌现,所以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公民,必须不断的学习,为了给“终身教育社会”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平台,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一个需要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相关知识的初学者,他们应该怎么学习呢?一般的做法无非是将现代远程教育这个关键字键入百度等搜索工具中,然后以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键入“现代远程教育”之后,百度检索出来的信息如下图1所示,全部是零散的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广告、网页等信息,没有学习者想要的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系统知识,如果我们让学习者去这么多庞杂的知识中去寻找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的话,那无疑是增加了他们学习的恐惧感,提高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百度的分类里建立一个“知识概念图”分类,然后将关于各个主题的知识概念图存储在服务器上,当学习者需要检索某个主题知识时,只需要点击“知识概念图”分类,然后再在百度搜索中键入自己需要学习的主题,那么,不仅仅可以让学习者学习到系统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下图2为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前三级知识的概念图,本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参考了傅钢善教授编写的《现代教育技术》一书,知识概念图如下(图2):

当然,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知识很多,不可能一一画出来,我只是依据这本书中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框架建立了一个大概的概念图,并且只建到第三层,没有作深层次的扩展,只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表达我的思想,如果我的这种想法可以获得大家的共识,那么会有更多的人乐意加入到这项巨大的工程中来,完成这个概念图平台的搭建。

5总结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来说,网络环境中概念图的应用有利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当学习者有了良好的认知结构,那么知识的迁移就相对容易,这样就增加了它们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并且符合凯勒的动机理论。实际中概念图如何应用到网络学习环境中帮助学习者学习,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在这方面,我会继续关注,希望能够通过实际的调查分析来验证概念图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环境教育概念篇3

通过对《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的学习、理解,我尝试在《动物怎样保护自己》一课中运用大概念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从概念教学的角度出发,《动物怎样保护自己》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概念层次下,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经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将《动物怎样保护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有关“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分解概念的内容,如保护色、拟态、逃跑、硬壳保护等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第二课时,学生在第一n时的基础上形成有关分解概念“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的认识,如换毛、冬眠、迁徙,使学生螺旋式地形成科学概念――“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我尝试通过探究,初步发展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学生课前收集、记录一些动物保护自己方法的资料,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让学生认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环境教育概念篇4

1.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

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之前,作为教师首先应在观念上加以改变.因为只有在教学观念上加以改变和创新,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学.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就是要在素质教育质量观的要求下,充分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则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特定的接近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使学生转变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也是在新的学习环境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1]。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日渐成熟,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发生了转变。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Cai,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显示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了个别化教学,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网络的发展及其教学中的引入更加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所谓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也日益受到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更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的参与度更大,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就越直接越深刻。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1.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新课程要求建立的新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有许多具体方案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实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抽象概括而成的,学生总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选择素材创设适学情境,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依据教育学原理,利用综合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1.3多媒体化呈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选择性注意

多媒体技术为数学概念教学内容的展现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其教学效果显著.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展示数学概念教学的教学内容。这样更为形象、直观的展示方式可以使学生更乐于、易于接受,诱导学生深入浅出,并有此引发学生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2]。例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球体等相关概念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

1.4利用媒体展示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变式是指概念例证在非本质属性方面的变化.利用变式的目的是通过非本质属性的变化突出本质属性,使获得的概念更精确、更稳定,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轻松展现及演示变式,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精准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解析几何中讲解“椭圆”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呈现各种椭圆的变式,以突出椭圆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椭圆这一概念。

环境教育概念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标;概念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97-01

"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相关精神和理念已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试行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已奠定了初中生物教学的基调,根据几年试行情况反馈的信息,修改后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较之于试行版课程标准可谓"大同小异"。

"大同"证明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方向性、内容科学性是达到教育部门认可的,试行版课标施行后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大同"而忽视了"小异",作为一线生物教师,在继续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既要坚持"大同"的课标要求,更要重视"小异",一定要摸清"小异"的原因,找准落实"小异"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生物素养的提升和后继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积蓄正能量。

我认真研读了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教学课程标准》,也参加了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课标培训,认真聆听了专家对2011版课标的解读,2011版课标相比试行版课标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提出了以"概念教学"为主要内容,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方法。"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这里所指的"基本内容"其实就是"概念"。这里的"概念"并非对一个词语做出的解释,而是指一些生物学常识。一位专家这样解释什么是重要概念:比如光合作用学,学生在毕业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当时老师是如何执教学的,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完成了什么生物实验,播放了什么教学多媒体都已忘记,但至少知道光合作用是有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在光下才能进行,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入出氧气的过程。剥离了所有修饰物而留下的最本质的基本知识就是"重要概念"。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实施"概念教学"呢?

1.研读课标,提高自身认识和提炼概念的能力

课标是教学的"葵花宝典",是指导教师展开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策略依据。试问,连学科课程标准都不清楚的教师怎能熟练地掌握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所以我们翻开课本准备一节课时,若你的头脑中对本章节的"概念"有点弄不明说不清,那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下课程标准了。

"关注概念教学"是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中第三点的内容,通过研读新课标,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而且对于掌握各章节的重要概念也有帮助,以助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事实的层面,通过抽象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建构起知识框架。

在研读各章节的"重点概念"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列表或建立概念关系图的方式,找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实施教学,例如我们在执教"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时,通过对课标上所列出的几个重要概念的分析,可以建立起如图的概念关系图,在教学中抓往重点,有序施教,学生的头脑中也会潜意识地形成如此的知识网络。

2.挖掘教法,教学过程中贯穿概念

准确地把握各章节的重点概念,是我们在执教时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多样择优教学过程的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强调教学的灵活性、巧妙性,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时间、环境、学情、校情选择教学方法,当这些影响教学的因素一定时,虽说也有多种教学方法可选,但对于不同意义的概念,自然也有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相引导学生理解"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这个重要概念,只以书本上的内容来讲显得空洞,若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候鸟来去、蛇蛙冬眠、保护色和拟态等以及植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来引导学生概括,效果就更好了。对于一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从课前准备、课上引入、课中引导等方面应多管齐下,在教学"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概念时,通过观看农民播种的视频(松土、浇水、施肥、盖土、覆膜……)或学生亲生感受播种等引入,到实验探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观察与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再从结论中抽象概括出概念,使学生体验概念产生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获得的概念,肯定印象深刻,便于理解。

3.做好巩固练习,提升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学生能掌握概念,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除了能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以外,还应巧妙设计巩固训练,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应用,在实践中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教育概念篇6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教学方法;环境

1.生物形态结构的教学

1.1教学特点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的基础,在《医学生物学基础》课中占较大比重。形态结构部分,不但专用名词较多,而且内部结构较细微复杂,学生难以想象和记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加工理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过程,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其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激发注意主动获取信息双重编码深入加工信息加强联系有效贮存信息反复提取正确输出信息。例如,眼球的结构,首先,通过介绍眼睛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眼球结构的兴趣,通过对挂图、模型、实物等的观察、触摸、解剖,使学生在主动获取信息中,形成正确表象;其次,通过图象、实物与名称相结合,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双重编码,深入加工信息;第三,将结构与功能相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记忆,有效贮存信息;第四,通过各种练习,反复提取和应用相关信息,使之得到巩固、强化并能正确输出,以至形成长期记忆。

1.2通过阐述生物学的现象、事实或实验结果,揭示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规律

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都是通过对现象或事实的分析、比较,经过一定的推理判断得出结论或揭示规律。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上好这一类课的关键。根据判断形成的基本原理,这类课的基本教学过程是:列举事实,分析特征突出要点揭示本质分析比较明确外延准确表达给予定义实际运用达到巩固。例如“传染病”的概念:(1)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列举常见的疾病让学生分析,如: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白化病、侏儒症等,问:上述疾病哪些会传染?哪些不会传染?归纳成表,再问为什么有的病会传染,有的病不会传染,并进一步分析传染病的病因。

2.教学手段

2.1利用学生熟知地区图片,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再以池塘为例分析组成。(解决教学重点)

2.2通过多媒体、表演活动及分析情景等引发学生思考,将复杂转变为简单,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想象、互助互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以训练。新授课以传授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既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展开教学。本文根据生物新授课的教学内容,着重从学习心理方面谈谈各类型新授课的教学特点、教学过程、理论依据和教学策略。

2.3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把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学生活动中。

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环境孕育着人类,同时人类也在影响着环境。在环境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联系联合国环境署的决定:从1998年开始,每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都将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而不再更换。我们似乎不难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爱,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生命的爱[1]。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进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我们倡导体验、实践式的生命教育。老师用多么生动的话语来说明生命有多么珍贵,都没有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来得有用。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学校、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特别是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让学生直接参与,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此背景下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坚强;理解他人的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相处。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过程。

3.结论

3.1首先了解新概念与学生原有概念的关系,在原有概念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并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并列关系,引导学生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立新的概念[2]。例如“群落”这一概念是在“种群”这一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延伸、扩展形成的,其教学过程是:展示一幅生物群落图,从中找出各种生物,进而复习种群的概念,然后分析各种群之间的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及一些间接关系,引伸出“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是由多个种群构成的,各种群之间必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种群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群落也必须是指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多种生物的总和。两者间是一种从属关系,由此将群落纳入种群的认知结构中,使之形成联系。同理,在“群落”的基础上可以引伸出“生态系统”、“生物圈”等概念。然后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揭示其内在联系。

3.2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医学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之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从我做起,把学生视为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那样,我们的学校就一定能够成为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焕发生命的活力,都有可能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教育的伟大,也是教育的崇高。

参考文献:

环境教育概念篇7

1前言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并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同时,父母对孩子学习行为的管理、教育子女的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一致性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进步。这里,我们将通过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探索造成学习不良现象的家庭成因,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家庭资源对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等的影响,从而为提高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提供根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学习不良儿童和一般儿童的入组标准,从2308名来自四所小学、二所普通中学的儿童10--15岁)中抽取学习不良儿童211名,一般儿童218名。并按年级编为5个组,会计实测被试为429名。2.2研究工具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访谈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参阅国内外同类研究,选用、修订那些已被证明为有效\可靠的研究工具,将其汇总成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测量内容包括:被试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和被试的社会性发展状况。通过考察研究中施测得到的所有同质性信度cronbachalpha值,选择同质性信度在0.6以上的维度作为本研究将要探讨的内容。2.3研究步骤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深入中小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

修改测量工具,汇总成本研究的测量问卷。以学校为单位,班级为单元.集体施测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spss/pc+3.l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3研究结果与分析3.1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3.1.1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是家庭资源的一个子系统。。本研究选择的家庭心理环境包括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期望和父母关系状况。

一般儿童比学习不良儿童具有更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且两者分别在p<.#5和p<.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字习不良儿童更多地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更多的是指责批评.往往是母亲护着孩子.而父亲则严格要求。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1.2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

从学校教育实践中观察到,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父母教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p<.001)。虽然现在的学习不良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照应对其宠爱有加,但由于孩子本身学习不良,父母觉得“望子成龙”有可能成为泡影,因而对孩子的情感投资相对减少,而多代之以惩罚、干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孩子的学习不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2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3。2.1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

从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知道,家庭心理环境会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

a)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期望和父母关系影响学习不良儿童亲子关系中的亲子依恋程度,且均在p<.05和p<.01水平表现出显著的作用。b)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期望和父母关系对学习不良儿童条子关系中的父母监控维度有较大影响(p<.o5和p<.01)。父母教育态度一致和期望较高,必然增加对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关心,即监控程度提高.c)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期望和父母关系对师生关系有一定影响(p<.05和p<.o1)。父母教育态度一致、父母期望高、父母关系好,当然会使学习不良儿童与老师的关系有所改善,这就是为什么强调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的重要依据。3.2.2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作为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部动因,是在家庭背景下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才对其社会性发展发挥作用的。父母教育态度与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父母对学习不良儿童教育态度一致性的程度,影响其对自己生理特征\道德伦理价值观\自我能力\自我形象和作为家庭成员的胜利感\与人交往的价值感\自我信任感等的理解,其结果是接纳或拒绝自己。b)父母夫系与学习不良儿重自我概念的发展有一定联系(p<,o5或p<.oi)。c)从总体上考察,父母期望的高低,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产生某些影响,主要反映在自我概念的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行动和自我总分等维度上。3.2.3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行为

父母期望与学习不良儿童行为问题有一定关系,且几乎都在p<.o5或p<.01水平显著相关,即父母对其期望的高底.将会影啊学习不良儿童违纪、不成熟、焦虑感和攻击性等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3.3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3.3.1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在亲子关系上,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由直接的影响且几乎都在p<.o5或p<.01上达到显著水平。师生关系与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并在p<.01水平上相关显著。总之,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3.3.2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有密切联系,对学习不良儿重自我概念的发展更是如此。a)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密切相关(p<.oi)。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b)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慨念发展有较大消极影响(p<.01)。父母教养方式是决定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3.3.3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行为

行为问题作为社会交往和自我概念相互作用的产物,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制约、影响.a)从总体上考察,父母的情感温暖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有一定联系。父母的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或减少行为问题,特别是违纪和攻击性行为,两者在p<.o5或p<.o1水平上达到显著。由此可以推测,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对学习不良儿童也是适用的。b)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有较大影响,且在行为问题的各个维度都表现出显著性(p<.o5或p<.01),即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会助长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这与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许多学习不良儿童由于父母惩罚式等错误教育方式,而导致行为问题的大幅度上升,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研究结论

第一、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大大优于学习不良儿童。

第二、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联系,且在大多数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

环境教育概念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辩证唯物主义;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5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联系观点、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对立统一规律以及发展观点等辩证唯物教育观点不断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提高了地理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效率,推动了我国地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在地理概念和地理分布中规律教学中融系观点

地理概念即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本质的特征概括,是地理事物间联系的反映。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确切地对地理概念和地理分布相关知识的理解,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唯物辩证法基本原则的普遍联系法,引导学生揭示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教师在地理概念和地理分布中规律教学中融系观点时,应当注重定义与概念名称中地理要素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地理概念所形成相应的地理现象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分布规律的内涵,同时注重比较概念相同的地理要素,帮助学生厘清相关地理概念的适用范围,此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凭借直觉理解相关地理概念和地理分布规律,不断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地理成因规律解释中融入质量互变原理

实物的发展具有质量变状态和量变状态,其中质变是实物本质上的变化,而量变只是实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数量上的变化,并非实物的本质变化。由量变到质量、再由质变到量的无限交替过程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地理成因规律解释中融入质量互变原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地理现象形成原因和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师在讲解地震发生规律相关知识时,可以灵活应用质量互变原理,地震的发生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和释放的结果,同时也是量变到质变的真实体现,不断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地理周期规律分析中融入否定之否定原理

事物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事物的存在就是事物肯定方面的体现,事物的灭亡就是事物否定方面的体现。实物的发展即是一个由肯定走向否定的过程,地中的很多周期性现象都是事物周期性规律的体现,如气候变迁、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地壳演化等地理现象,教师在讲解相关地理周期性规律时,可以融入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进行地理周期规律的分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地理现象形成、发展以及变化过程中融入对立统一规律

任何事物都进行着对立而统一的矛盾运动,从而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同样很多地理现象也是在对立而统一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的,如气流与反气旋现象、空气对流现象、地质作用现象以及水循环现象等地理现象。因此,在地理现象形成、发展以及变化过程中融入对立统一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地理形象形成、发展以及变化过程。如地理现象中空气对流现象的形成便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地球地心引力作用使得空气呈现出下沉趋势,然而空气也会在太阳辐射时产生的热动力作用下而出现上升趋势,当地面温度地域地表温度时,空气会由于向地面补充热量而出现下沉现象,从而形成空气对流现象。教师在讲解空气对流现象相关知识时,可以融入对立统一观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气对流现象,不断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准确把握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人地关系的实质也可以采用唯物主义教育中的辩证统一观点来进行解释。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地理环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且不会受到人类各项改造活动的发生而发生改变,同时人和地理环境之间又是相互统一的,人们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会在人类的各项改造活动的作用下,其物质和能量的供应能力会不断发生改变,来更好地为人们地各项活动服务。高中地理教学在地理现象形成、发展以及变化过程中融入对立统一规律,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断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五、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融入发展观点

事物的永恒发展是唯物主义教育的一大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都在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以及发展,人类社会同样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可以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融入发展观点,不断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观点: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全球利益和未来利益,同时对环境持续供应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协调,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束语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在地理概念和地理分布中规律教学中融系观点、在地理成因中规律解释中融入质量互变原理、在地理周期规律分析中融入否定之否定原理、在地理现象形成、发展以及变化过程中融入对立统一规律以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融入发展观点等自然地理教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的地理教学方式应用较为广泛,有效提高了地理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效率,推动了我国地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兴民.浅谈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0,(6):82.

[2]林高财,熊小果.论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性[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8):277-277.

[3]王忠.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J].新课程•中旬,2013,(4):143-143.

环境教育概念篇9

一、什么是变构学习模型

以生物学家和科学教育专家andreGiordan教授带领的LDeS团队的研究取向在解释复杂学习上非常实用,提出了学习发生机理很像化学上“变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的理论命名为“变构学习模型”。

“变构学习模型”有两点相互关联隐喻,第一,变构蛋白质特定的功能跟氨基酸序列无关,而是由位于氨基酸序列上起决定作用的活性位点之间的关联决定。由此引出,学习的发生,即学习者的思想(概念系统)重构,不是记录观念并按顺序排列,而是学习者主动对这些观念建立关联,并使这样的关联活化的过程。第二,变构蛋白质的形态和功能可以被外部环境改变,且可以通过人为操作实现。由此,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者不可能直接地渗入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但可通过操作教学环境来干扰学习者的概念系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二、变构学习模型对学习发生机理的解释

1 概念是一种思考方式,它不是通过从教师到学生的直接传递而得到的

变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从成功的教学中学会学习,其前提和关键是学习者必须拥有适当的概念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系统。

学习者的思维过程不是被动的记录系统。在教师呈现某一话题之前,学习者头脑里已经拥有了跟这一话题相关的不同的问题、想法、参照和习惯。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拥有一个特定的解释系统――概念系统。这一概念系统不仅包括学习者源自先前生活情境的关于世界的心智图景(如自然的和地理的、家庭的和情感的、文化习俗的,甚至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经验感知),还包括他们进行判断和行动时所运用的推理方式。两方面的结合,使个体可以从其周围的世界中获得意义。知识的建构依赖于学习者所运用的概念系统,概念系统包括了所有学习者重构信息的方式。

2 获得知识是由学习者所拥有的概念系统转换过程所致

获得知识必须经过一个叫做“概念精制”的活动。所谓概念精制,是指学习者借以把新信息同所调用的知识进行对照,产生出对解答他们的问题更为适当的新意义,从而实现概念系统转换的手段。这就是说,每当学习者真正理解一个模式或能够运用某个概念的时候,他的心智结构实际上要进行全面的重组。所以说,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从教师到学生单向传递的结果。

3 概念系统转换须借助多参数的交互配合

对学习者来说,概念系统转换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函数,可以用数学公式把概念系统转换机理表示如下:ConCeption=f(p,R,m,n,S),即概念系统转换是p、R、m、n、s等几个参数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p(problem,问题),是学习者体验到的对自己原有概念系统的威胁或挑战,是引发智力活动的驱动力;R(setofreferences,可参照知识的状态,或称作参照系),主要是指学习者生成新概念时所依靠的他们已掌握的其他概念;m(mentalprocess-es,心智处理),指学习者对自己参照系中的元素建立联系,进行区分,并生成和运用概念的一系列处理;n(semanticnetwork/grid,语义网络或语义网格),指在已有概念和心智处理中,存在的一系列特定的相互作用和联系;S(signifiers,意义符),指产生和解释概念所必须的一系列的观念、符号和标记。

三、变构学习模型的应用

LDeS的研究指出,概念系统转换的实现是经由学习者自主发生的8个正向过程的交互而完成的,即①主动提取知识意义;②对抗自我;③感触困惑;④相信自己,大胆发表;⑤善于想象,勇于探索;⑥调用自己的知识;⑦按照自己的知识思考或实施;⑧善用思维助手。为了确保上述学习过程的有效发生,教师必须提供相应的指导性学习环境。指导性学习环境的设计要素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激发学习者,引起主动学习

学习者受到激发,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对正在处理的知识提取意义。教师要找到学习者的兴趣点并获知其背景信息,然后据此对学习内容建立适当的情境,并在学生可以达到的范围内提出问题。

2 诱发概念系统失衡

“困惑”或“扰乱”状态是产生学习渴望和发生学习的最佳时机。概念系统是学习者理解其周围世界的工具,我们需要利用创设学习环境将学习者置于一个特定情境中,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推理是有限的,或与新情境是矛盾的,于是他们的概念系统开始“动摇”,处在不稳定的“失衡”状态,从而产生转换旧的概念系统,形成新的、更能解决问题的概念系统的需求。

3 引领学习者勇于探索

在学习中,当学习者发现困难过大感到信心不足、心理过度紧张时,这样的问题就会阻碍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发展一种信任的、安全的氛围,让学习者敢于往前探索,在基于课堂的指导性学习环境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经销商”,而是作为学习条件的组织者来介入学习活动的,给学生建立适当的信心,支持其前行,鼓励其探索。

4 制造想象与创新机会

想象可以帮助学习者拉近真实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两个世界。想象可以让学习者尝试着形成理论化思维,而且有可能跳出已有知识的藩篱,找到当下尚不明晰的问题解决方式,从而可能形成一些原创性的想法。有了想象,学习者就可以超越已知而探索未知。因此,在学习环境中要特意设计一些“想象”任务或专栏,制造机会让学习者检验自己的大胆假设,这样可以缩短通达正确理解的进程。

5 引导学习者对元认知的学习

在学习环境中,应有意引导学习者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为此,设计中不能仅停留于让学习者获得具体的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思维技能(比如分析的方法、系统的实验方法),引发在识知过程中思考和想象,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思维状态(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好奇、自信等)。这样学习者会逐渐领悟到,具体知识、识知、技能和行为,都是知识的不同类型,它们四者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只能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展时,才能形成一套符合自己思维习惯的推理思考方式。

6 帮助学习者启用思维助手

环境教育概念篇10

一、及时纠正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稿“教学建议”内容的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有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生物学教学改革目标的落实和有效推进。为了及时纠正这些问题,更好地落实教学建议的精神实质,2011年版教学建议内容的呈现更加简明、科学,避免了歧义的出现。

1.落实教学目标

2011年版增加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的内容。这种修订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近十年来的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重视“三维一体”的目标形式,普遍存在追求“大而全,多而高”的目标制定倾向,忽视了一般目标与重点教学目标的区别。另一方面,似乎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是显性目标,教师比较熟悉和容易把握它的层次,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表现为隐性目标,教师的运用和理解程度不够,也不容易把握它的层次。此外,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较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与落实教学目标不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标与检查存在严重缺陷,以上现象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定要把教学建议落到实处。

2.重视实践教育

针对当前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农村生物学教学不重视实验、实践等活动环节,增加了“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的内容。这也再次提醒广大生物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纠正过去“以讲代做”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们长期习惯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对省时省力,缺少改革的动力;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不透,对于探究教学(学习)、活动课的认识不到位,加上一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限等,导致了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领导一般不鼓励、不提倡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因为他们主要考虑实践活动可能会影响到升学率、学生的安全是否有保障、是否需要支出更多的教学经费、学生的家长是否会认可、是否会影响下一年度的招生等教学管理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克服各种困难,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增加实践活动内容。

3.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

关于探究性学习活动,2011年版强调“学习报告的完成”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为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不够,再加上教师的不重视,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及实验报告的质量较差,很少能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必须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入手。要求学生对待实验过程与结果的态度必须实事求是,即从实际情况出发,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求得正确的结论;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过程与结果,即促使学生将理性指向生物学的学习,在好奇心和探求欲望的驱动下通过严格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发现科学知识、推动科技进步的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因此教师要在实验和实践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尊重过程与实证,批判性地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灵活的方法与手段来感知不断变化的生物界。

4.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

2011年版列举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三种探究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供广大教师参考。自从实验稿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探究性教学活动。这一教学理念确实活跃了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提高了教师从事探究性教学的自觉性,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能是由于理解的偏差和指导思想的错误,生物学课堂上出现了让人们无法接受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如把开展“学雷锋活动”和其他的公益活动等都说成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严重偏离了探究性学习的轨道。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为了及时纠正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错误“探究”或不足,2011年版课程标准特别例举了三种常用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引导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的探究教学活动,为更好地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提供了有效的、具体的参考。

二、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1.进一步强调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前言部分增加了“教学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良好发展”的内容。“教学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对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理念的再次强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良好发展”是强调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在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即要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公正、公平的科学评价,以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2011年版还明确指出,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成员之间要分工明确并定期互换,使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增加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环境,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2.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部分,增加了“要注意实验废物的妥善处理”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实验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有毒的、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物质,而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它们进行特别的处理,直接进入下水道或以废物的形式放入垃圾箱,对环境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危害。因此,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提醒师生“要注意实验废物的妥善处理”,把保护环境从日常工作和生活做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从小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需要。

3.突出课程标准的权威性

在“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部分,删除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应关注上述问题”的内容,表明2011年版课程标准不是针对国家课程而言的,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同样有效,即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符合这一标准的要求。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有较大的出入,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删除上述内容,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权威性、指导性和普适性。

三、重视生物学的概念教学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包括了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的最显著变化是确立了50个重要概念,并且是以揭示内涵的方式表述这些重要概念的。

1.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地位

在教学建议中增加“(三)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凸显生物学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3]之所以增加重要概念的学习,是因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地位,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对重要概念的教学,使其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实现学生接受能力的螺旋式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与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为学生能够在新情景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2.正确区分生物学的概念与定义

要实现重要概念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是大脑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和相当一部分教师分不清概念与定义的差异。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概念的完整性,强调一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包括概念的名称、属性、定义、例证,其他学科的概念也不例外。教师必须使用生物学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生物学中的“种”就是指“物种”,物种就是这个概念的生物学“名称”,它不是农业或林业生产中的品种,更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某种生物(它可能是指一个属或一个科),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物种的“属性”是指物种本身所固有的、实体本质,即个体之间能自由,能产生可育后代,如果不能自由或产生不可育的后代,就不属于同一物种。“定义”是对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事物,物种的定义是指自然界能够、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概念的“例证”就是举出一个例子,如斑马鱼(Daniorerio)、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就是指不同的物种,最好有拉丁文说明。

3.科学概念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一方面,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帮助学生清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四、课程标准的文本内容更加科学、简洁

“教学建议”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增强了文本内容描述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可行性。综观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文本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改。就“教学建议”部分而言,在“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部分,删除了“因此”和“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并增加了一些内容,这样的修订使表述更加清晰、简洁。把实验稿中“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修改成新版的“注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内外结合”,以及其他内容的大幅度修订,使得内容的逻辑性更强,层次更分明,知识点更明确。把“报告的撰写”变成“报告的完成”,把“负面影响”变成“其他影响”,还有许多地方进行的修订,不再一一列举。无论是添加、删除还是修改,都是以提高文本的科学性、逻辑性、简洁性等为目标,使文本所要描述的内容更加明确,不会出现疑(异)义,易于教师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