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十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十篇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0:52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篇1

关键词:VB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5-52-03

impactonteachingVBprogrammingviadifferentexamples

LiRong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ZengchengCollege,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1363,China)

abstract:theauthordiscussesinthispapertheimpactofdifferentcase-teachingmodesonstudentsinteachingVBprogramming,inordertoexploreateachingmodewhichsuitstheteachingrequirementofnon-computermajor,helpstoraisestudents'abilitytoprogramandenhancetheteachingeffectofVBprogramming.

Keywords:VBprogramdesign;Caseteaching;teachingmode;teachingeffect

0引言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案例为基点设计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现成知识传承与获得为目标,而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以在知识的探究、迁移、运用基础上发展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VB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基本上分为两类方法:一是案例讲解法,二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首先讲思路,再一步一步讲如何实现。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逐步渗透,给学生讲解程序结构、语法要求、对象的属性以及事件过程的代码编写思路,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完成一个比较综合的小型程序,让学生知道学习VB后可以做到什么,并提高他们学习VB的兴趣。从解答题过程的角度分析案例,使学生获得解答题的目标结构步骤。这种教学模式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问题表征、系统化问题和解答题步骤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案例学习的迁移。

本研究设计了演示不同实例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完成多种程序设计专题任务。通过实例演示的教学设计来降低学生在学习VB程序设计语言的认识上的压力,通过完成专题任务来了解学生解决程序设计问题的能力。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0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国际会计1班(共42人)采用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国际会计2班(共43人)采用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教学实验为期2周,每周4学时,共8学时。采用尚未学习的一维数组进行实验。实验前先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在80分及以上认为是基础好的学生,80分以下认为是基础差的学生。最后实验分组如表1所示。

表1实验分组情况

[[教学策略\&VB基础好差\&人数\&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VB基础好\&15\&VB基础差\&27\&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VB基础好\&18\&VB基础差\&25\&]]

1.2研究设计

本研究使用spa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的研究法,探讨不同类型的实例呈现及VB基础好坏对数组的学习效果、程序设计专题解决能力的影响。本研究的变量如表2所示。

表2研究的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不同类型的实例

1.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

2.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

学生VB基础的好坏

VB基础好

VB基础差\&一、程序语言学习效果

1.语法理解能力

2.程序逻辑理解能力

3.问题解决能力

二、程序设计专题解决能力

1.专题任务一

2.专题任务二

3.专题任务三\&]]

数组单元学习实例教案的设计原则如下。

⑴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

采用教材提供的实例,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目的是训练学习者思考怎样解答题,帮助学习者建立解答题的模式。实例如表3所示。

表3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

[[问题描述:设计一程序,将3位同学的成绩存放到数组中(利用inputbox函数与for-next循环)

解题思路:

1.需存放3位同学成绩,那么数组的类型要如何定义呢?如果要是下标为1,那要怎么编写代码呢?

2.要输入3位同学成绩,需重复3次输入函数,我们可以使用for-next循环来实现,起始值与终值要考虑下标。

解题步骤:

1.我们应该先定义数组。

程序代码:optionBase1’数组下标从1开始

Dimsa(3)asinteger

2.要让使用者利用inputbox函数输入成绩,输入第1位的成绩到

sa(1),sa(1)=inputbox(请输入成绩)

3.要让使用者利用inputbox函数输入成绩,输入第2位的成绩到

sa(2),sa(2)=inputbox(请输入成绩)

4.要让使用者利用inputbox函数输入成绩,输入第3位的成绩到

sa(3),sa(3)=inputbox(请输入成绩)

5.在步骤2至步骤4中,因语法重复,可以使用循环来控制

Fori=1to3

sa(i)=inputbox(请输入成绩)

nexti

参考解法:

optionBase1

Dimsa(3)asinteger

Fori=1to3

sa(i)=inputbox(请输入成绩)

nexti

\&]]

⑵只有解题步骤的实例

在表3中把解题思路删除,让学习者根据解题步骤了解程序代码的编写。

⑶程序设计专题任务

本研究为了了解学生解答题的效果。设有一专题任务,任务目标为编写双色球简单选号系统。界面如图1所示。专题任务计划如表4所示。

图1双色球选号界面

表4专题任务计划

[[专题子任务一\&设计界面\&专题子任务二\&判断数值不能重复\&专题子任务三\&将数值从小到大排列\&]]

任务与教学目标如表5所示。

表5任务与教学目标

[[专题任务目标\&教学目标\&电脑选号:利用电脑自动产生6个数,并显示在界面上。利用循环和随机函数产生的数必须存放在数组中\&能利用循环产生随机数并存放在数组中

应用Randomize、Rnd二函数设计随机产生1-33之间的数值

数组的输出\&判断数值不能重复\&能利用if-then来判断产生的数是否相同\&将数组中的值从小到大排列\&应用冒泡法对一维数组进行排序\&]]

⑷测试题分布情况

语法知识为填空题6道,5道程序调试补充题,解答题1道。

2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2.1学习效果的分析

实验完成后对学生进行一维数组单元的测试。各实验组在一维数组学习效果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如表6所示。

表6各实验组在一维数组学习效果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

[[教学策略\&VB基础好差\&人数\&mean\&Std.Deviation\&含解题思路和

步骤的实例\&VB基础好\&15\&20.33\&2.876\&VB基础差\&27\&18.21\&3.27\&只含解题步骤

的实例\&VB基础好\&18\&17.63\&3.552\&VB基础差\&25\&13.56\&4.021\&总和\&VB基础好\&33\&18.86\&3.245\&VB基础差\&52\&15.97\&3.631\&]]

由表6看出,在基础好坏方面,VB基础好的组的平均数高于VB基础差的;在教学策略上,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的组的平均数高于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的组。说明在教学策略上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比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好。

在学习效果变异数分析前,先以Levene法进行变异数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组并无显著差异(F(3,66)=1.151,p=.335),故符合变异数同质性假设。一维数组学习效果经变异数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7数组学习效果经变异数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SS\&Df\&mS\&F\&Sig.\&教学策略\&220.011\&1\&220.011\&18.453\&.000*\&VB基础好\&161.574\&1\&161.574\&13.552\&.000*\&教学策略×

VB基础好\&15.764\&1\&15.764\&1.322\&.254\&误差\&786.914\&66\&11.923\&\&\&]][*p

从表7看出,教学策略对一维数组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

2.2解答题的知识学习效果分析

解答题1道,分数为20分。各实验组在一维数组解答题学习效果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如表8所示。

表8各实验组在一维数组解答题学习效果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

[[教学策略\&VB基础好差\&人数\&mean\&Std.Deviation\&含解题思路和解

题步骤的实例\&VB基础好\&15\&8.10\&1.868\&VB基础差\&27\&6.94\&1.569\&只含解题步骤的

实例\&VB基础好\&18\&6.58\&1.676\&VB基础差\&25\&5.10\&2.234\&总和\&VB基础好\&33\&7.27\&1.763\&VB基础差\&52\&6.06\&1.889\&]]

在学习效果变异数分析前,先以Levene法进行变异数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组并无显著差异(F(3,66)=1.085,p=.362),故符合变异数同质性假设。经变异数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表9解答题的解题效果的变异数分析

[[变异来源\&SS\&Df\&mS\&F\&Sig.\&教学策略\&46.668\&1\&46.668\&12.970\&.001*\&VB基础好\&29.039\&1\&29.039\&8.071\&.006*\&教学策略×

VB基础好\&.453\&1\&.453\&.126\&.724\&误差\&237.473\&66\&3.598\&\&\&]][*p

从表8可以看出,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实例的实验组的学习者解题能力好于只含解题步骤实例的实验组的学习者,基础好的实验组解题能力要好于基础差的实验组。从表9可以看出,教学策略对解题能力有显著影响。

2.3解题效果分析

解题效果用以评价学习者在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能力。本研究的专题任务分为三个阶段性子任务。

2.3.1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总效果分析

各实验组在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总效果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如表10所示。在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总效果的变异数分析前,先以Levene法进行变异数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组并无显著差异(F(3,66)=1.220,p=.309),故符合变异数同质性假设。经变异数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0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总效果

的平均数、标准差及人数

[[教学策略\&VB基础好差\&人数\&mean\&Std.Deviation\&含解题思路和

步骤的实例\&VB基础好\&15\&48.12\&8.955\&VB基础差\&27\&40.81\&8.475\&只含解题步骤

的实例\&VB基础好\&18\&46.13\&7.874\&VB基础差\&25\&39.14\&10.117\&总和\&VB基础好\&33\&47.03\&8.365\&VB基础差\&52\&63.04\&14.598\&]]

表11程序设计专题任务的解题总效果的变异数分析

[[变异来源\&SS\&Df\&mS\&F\&Sig.\&教学策略\&55.679\&1\&55.679\&.679\&.413\&VB基础好\&846.914\&1\&846.914\&10.331\&.002*\&教学策略×

VB基础好\&.437\&1\&.437\&.005\&.942\&误差\&5410.524\&66\&81.978\&\&\&]][*p

从表10看出,基础好且在专题任务的解题效果上好,含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实例的实验组也好。从表11看出在教学策略方面,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表示教学策略对于专题任务的解题效果没有显著的影响。在基础好的实验组,结果则有显著差异,表示基础好的实验组对专题任务的解题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2.3.2专题阶段任务的解题效果分析

在进行专题阶段任务的解题效果经变异数分析前,先以Box’sm多变量变异数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组并无显著差异。故符合变异数同质性假设。专题阶段任务解题效果的变异数分析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专题阶段任务解题效果的变异数分析结果

[[变异来源\&SS\&Df\&mS\&F\&Sig.\&教学

策略\&专题子任务一\&139.859\&1\&139.859\&10.832\&.002*\&专题子任务二\&18.837\&1\&18.837\&.942\&.335\&专题子任务三\&75.768\&1\&75.768\&2.470\&.121\&VB

基础好\&专题子任务一\&58.797\&1\&58.797\&4.554\&.037*\&专题子任务二\&116.417\&1\&116.417\&5.824\&.019*\&专题子任务三\&113.299\&1\&113.299\&3.694\&.059\&教学策

略×VB

基础好\&专题子任务一\&27.238\&1\&27.238\&2.110\&.151\&专题子任务二\&63.634\&1\&63.634\&3.182\&.079\&专题子任务三\&11.688\&1\&11.688\&.381\&.539\&误差\&专题子任务一\&852.143\&66\&12.911\&\&\&专题子任务二\&1319.393\&66\&19.991\&\&\&专题子任务三\&2024.440\&66\&30.672\&\&\&]][*p

在教学策略方面,专题子任务一有显著差异,而专题子任务二及专题子任务三没有显著差异,表示教学策略对于子任务一的解题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对于专题子任务二、三的解题效果则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专题子任务一及子任务二有显著差异。因基础好的实验组的学生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相关基础知识,所以解题效果要好于基础差的。

2.3.3程序设计解题效果总结

程序设计解题效果如表13所示。

表13程序设计解题效果

[[程序设计问题

解决效果\&教学策略

与基础\&交互

作用\&结果\&专题子任务一\&教学策略

VB基础\&未显著\&含解题思路和步骤的组>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

基础好的组>基础差的组\&专题子任务二\&教学策略

VB基础\&未显著\&含解题思路和步骤的组=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

基础好的组>基础差的组\&专题子任务三\&教学策略

VB基础\&未显著\&含解题思路和步骤的组=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

基础好的组>基础差的组\&程序设计专题

总效果\&教学策略

VB基础\&未显著\&含解题思路和步骤的组=只含解题步骤的实例

基础好的组>基础差的组\&]]

3结束语

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①实例教学有助于学习者对VB程序语言的理解;②含解题思路和步骤的实例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及解题效果;③专题式的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基础好的学习者解答题。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建议:①增加VB程序设计教材的实例;②训练学习者先考虑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以提高VB程序设计专题问题的解决效果。先了解问题,再设计解决方案,最后执行解决方案;③增加VB程序设计专题教学活动,让学习者有充分的时间来强化对问题的思考以提高解题的效果;④教师在VB程序教学中应以解答题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梁新,张怀强.任职教育中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研究[J].海军院校任

职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2006.

[2]孙万东.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m].黑龙江高教出版社,

2007.

[3]王涛.VB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及应用举例[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8.7(4):78~81

[4]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

科研[J].重庆教育,2003.7:4~7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篇2

许昌县灵井镇一中在日常教学教研方面,注重在高效课堂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改理念有着较深的理解。作为重要的组织者,我一直致力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这也奠定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与初中语文课改研究的基础。

“五步五查”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总结近年来全国高效课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许昌县灵井镇一中高效课堂实施具体情况提出来的。“五步五查”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易操作性等特点,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在倡导高效课堂形势下语文课改的有效尝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推广,使农村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新课改靠近,进而在实践中创新。

“五步五查”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预习检测,一查自主学习效果,时间控制在5分钟。

该步骤要求教师查看学生预习的情况,确定课堂重点、难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达到60%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结对子的同学互助形式解决40%学生的“双基”问题。

第二步:班级展示,二查小组合作效果,时间控制在5分钟。

该步骤要求各学习小组积极推荐人选进行竞争性展示,展示问题要有普遍性;问题应体现“双基”特点,给学困生一定的机会。在展示的过程在中,提倡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要及时,准确。预期达到80%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对子解决20%学生的“双基”问题;60%的学生能突破重难点,结对子解决40%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问题。

第三步,师生互动,三查学生问题探究能力,时间控制在15分钟。

该步骤通过学优生的示范带动,教师的导引、点拨,突破课堂重点、难点。该过程提倡学生讲解、争论,教师当裁判。通过该步骤的实施,以期90%以上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对子解决10%学生的“双基”问题;70%以上的学生能主动合作、探究问题,突破重难点,并产生学习兴趣,结对子解决30%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问题。

第四步,课堂反馈,四查课堂目标完成情况,时间控制在10分钟。

该步骤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达到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结构的目的,同时完成课堂作业。通过该步骤的实施,以期95%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85%学生能主动探究新问题,进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结对子解决15%学生探究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对子解决5%学困生的问题。

第五步,课堂衔接,五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时间控制在5分钟。

该步骤由教师点拨下节课预习要点,并下发导学案。通过该步骤的实施,使学生课下能自主学习,小课堂变成大课堂,让乐趣充满教与学的过程,同时在学生结对子的基础上解决学困生的预习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篇3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篇4

研究性学习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筛选、占有资料,确立研究的主题;考虑结题的形式。报告的框架,并动手动脑修改成论文。一般说来,写作的步骤大致分为:积累素材、分析素材、确立主题、构思框架、文字表达、修改成文。我们将写作过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完全可行的。

一、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特点在写作中的体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占有资料,拓宽视野,丰富写作的素材

写作是一项综合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而要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写作的体验、认识、情感、思想等就必须充实,并且所写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与研究性学习一样,一个思想苍白的人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个没有生活积累,缺乏思考,眼睛“近视”的人难以写出令人回味、文质优美的文章。如果我们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外界事物知之甚少,生活底蕴极为贫乏,那么,其想象力也必然十分苍白。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有认真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地表现生活。

笔者以记叙文写作为例,谈谈如何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开放性特点来指导学生丰富写作内容。

写记叙文,除非命题中有特殊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既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

写别人的经历;既可以写自己的亲身体验,也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既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甚至还可以用第二人称。如果没有特殊规定,选材时就不要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把思路仅仅局限在“我”上,而一旦突破“我”的限制,选材的天地就广阔得多了。这是写记叙文首先要突破的思维障碍。

(一)教师指导的步骤:第一步,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事件、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事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征集学生最近一段时间感兴趣的素材;第二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与上述素材有关的文章;(向学生发范文(1)2008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之一〈原文略〉。文章事情很细小、很平凡,却因为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而成为“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2)2008年上海市高考命题满分作文“他们”。文章以全新的视角,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野关注社会〈原文略〉。)第三步,要及时了解和研究学生练写情况。

(二)学生写作的步骤:第一步,提问自己:我对这个素材感兴趣吗?我为什么选择这类素材?我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明确吗?第二步,让学生真正懂得在记叙文写作中,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审好题、立好意、处理好构思。第三步,寻找“毛病”:文章的素材的情感内涵丰富吗?主题潜能厚实吗?文章立意、选材、构思、表达游离于主题吗?第四步,征求小组成员意见:你能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吗?你能为我补充素材吗?第五步。将自己的文章进一步修改成文,与老师或同学再次交流。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除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外,也要重视学生之间开放式的交流。笔者在指导中就发现,这一过程对于培养他们的求新、求异的思维训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实践性特点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书读百遍,下笔千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参与社区,丰富感性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最主要体现在阅读上。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理性物化,是阅读的精神升华。大量的阅读,尤其是语文研究性阅读,会使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提升人格,陶冶情操,举一反三。把对材料的规律性发现主动应用到作文中去。

(一)教师指导的步骤: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符号,运用形象思维感知形象,体验情感,获得理性感悟和审美感受。第二步,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参与社区活动,丰富感性。

(二)学生写作的步骤:第一步阅读文本并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前人或教师的理解分析正确吗?我该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写法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一过程重在积累、感悟;第二步,紧密结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生活实际,拿笔记下自己的所闻所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的美感愉悦:这一过程重在体验、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三步,运思作文过程:立意――整理材料――组织语言表达――修改成文。

体验和感受的基础是积累思想,积累语言和积累素材。阅读一积累一感悟一体验,这是作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根本的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人文性特点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以生为本,自由表达,弘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一)教师指导的步骤:第一步,淡化文体限制,给学生松绑。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文章中自我表现,鼓励畅所欲言;第二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向善求真,健康向上;第三步,通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揣摩运用技巧等单项或组合训练,提高学生驾驭文字和外化表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46-01

《观察植物细胞》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除需要观察以外,教学目标包括学习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等。课堂学习采取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验,有效地达到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合作式观察探究的基本环节

(一)确定分工

(二)准备实验

实验前,教师向学生发放实验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和实验讨论提纲(包括实验方法、操作步骤、操作技巧、注意事项等问题),但不向学生介绍实验结果和问题答案。

(三)合作观察

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在充分讨论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补救措施和选取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分工协作,认真观察,共同完成实验,做好记录,并思考如何回答讨论提纲上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

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对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操作技巧、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并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补救措施进行预设。同时对实验步骤、操作要领和观察价值等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五)作出结论

在小组各成员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组长归纳总结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以及制作临时装片的注意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得出结论。

(六)汇报评价

组内成员先就本组进行实验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小组共同推举一名发言人在全班做交流发言,教师根据各组的实验效果确定优胜组,并给予鼓励表扬。

二、合作式观察探究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演示,扶学生上路

教师采用演示、视频播放等的形式,边演示边提问。学生在感知实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思考每个步骤操作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利于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学习专题结合起来,从而缩小了探索的范围和探究的难度,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分组实验,引学生走路

在学生基本了解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后,再依据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初步设计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实验方案(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方案),交由学生探讨分析,指导学生具体实施实验操作。同时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验证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一步探讨出解决问题的修订方案进而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

(三)自主探究,放学生远行

当学生完成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观察后,他们就基本掌握了探究性学习技能。教师接着提供黄瓜、土豆、大葱和青笋等作为实验材料,要求合作小组自主完成制作黄瓜等蔬菜的表层肉质细胞临时装片的探究实验,并就此观察和绘制显微镜下黄瓜等蔬菜表层肉质细胞结构图,再由小组和全班交流与评价实验的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目标;课程资源;活动经历;目标细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4(S)-0015-3

“过程与方法”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下简称“方法目标”)实现方法目标,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有赖于什么课程资源?有人认为是夯实知识,有人认为在方法教授的同时加强方法的实操。笔者认为,着眼于这些课程资源都有些“见物不见人”:按照课程标准“人本”的理念,活动经历才是实现方法目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 教与学的活动经历是实现方法目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方法的形成与掌握是活动的结果,从事活动是掌握方法的基本途径。如物理实验活动对于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动手操作方法有根本性作用。正因为如此,历代教育家都重视活动经历对人的发展的特殊作用。人们的每一次有目的行动过程都使用或形成一种方法.即方法蕴含在行动过程中,且体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手段、步骤等;经历是个体亲身见过、做过的事。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有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经历。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选取的途径、使用的手段、进行的步骤。也就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使用方法的经历。

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切实解放学生,通过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用活动的体验去取代“说教”与“静听”,让学生学习得更主动、更活泼,利于学习的意义建构,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为此高中物理新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方法、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获得物理学习方法、尝试通过物理问题求解过程积累物理问题求解方法。”其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过程、问题求解过程,对于课堂而言都是教与学的活动,学生参与这些教学活动就会在活动中使用这些方法,自然就有了运用方法的经历:也就是说,学生借助这些教与学的活动经历,可以获得方法。

“由于物理知识是人类探索的结晶,物理知识体系内自然蕴含着知识的探索方法。课堂教学是简约化地再现或再创知识的发生过程”,可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探索的简约再现,隐性地在活动进程中渗透出探索的物理方法,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活动经历中获得该过程所用的相关物理方法。

狭义的课程资源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既然物理课堂教与学的活动经历是获取物理方法的直接素材,则活动经历就具有课程资源的功能.且是课堂中实现方法目标的课程资源。

夯实知识不是实现方法目标的主要课程资源。知识本身的完备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方法。尽管课程在知识水平上可以达到相当严密、完整、系统、权威的程度,却经常由于脱离了学生的主观世界和内心体验而无助于他们的发展,甚至不能够保证这些知识真正为学生理解和掌握。

方法的强化灌输和强化训练更不能成为实现方法目标的主要课程资源。因为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教训已表明,不是学生自主获得的方法,谈不上能举一反三,更谈不上能终身受用。

综上所述,只有教与学的活动经历,才是实现方法目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下面,《探究安培力》的课例,谈谈如何开发活动经历资源,落实方法目标。

2 细化《探究安培力》的方法目标,让学生积累方法运用的活动经历

《探究安培力》中共有三个段落:安培力的方向、安培力的大小、安培力知识的简单运用。其中安培力的方向段落有猜测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验证猜测的探究过程、左手定则学习过程等;安培力的大小段落则有猜测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验证猜测(研究F与i,F与L关系)、得出B=F/iL的探究过程、由B=F/iL最后得到F=BiL的过程;安培力知识的简单运用就是基本练习过程。学生在这三个教学活动段落的经历,正是《探究安培力》一节课中主要的方法资源。

以下是将方法目标具体化的措施。

2.1 关注物理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方法

2.1.1 安培力方向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安培力方向的探究过程中,有六项工作,它们是,①提出问题:安培力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②猜想与假设:依据安培力是磁场施与电流的力.学生可以假设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③设计实验:对物理过程(对在磁场中的导体通以电流)、实验器材(磁铁、金属棒、电源、导线、开关等)、实验步骤等加以设计;④实验验证:按多变量要求做演示实验;⑤实验结果分析:汇总实验结果;⑥评估与交流: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用文字表述。

科学探究的过程有自身的思维程序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分析评估与交流。这些程序步骤就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内容,各个步骤作为探究的进程标示,呈现出各步要做的工作,各步要达到的目的。学生经过探究学习,可以获得这些步骤,就能学到探究的基本操作方法。

2.1.2 安培力方向探究实验过程中的控制变量法

在安培力方向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面对F、B、i三个物理量,会用控制变量研究方法:①先设定B方向不变,实验改变i方向,F的方向也变化;②再设,方向不变,实验改变B方向。F的方向也变化;③汇总得到安培力的方向与B和i都有关的结论。每一步都有将其中一个量设置为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的关系之共同点,这是控制变量法关键策略。这个关键策略和①至③的步骤就是学习控制变量法的主要内容。

2.2 注重在技能生成、知识运用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2.2.1 左手定则操作方法

安培力F与B、i三个量方向关系遵循左手定则。讲完左手定则内容后,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好左手定则。自然会得到①确定磁场方向,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掌心;②确定电流方向,(在保持磁感线穿过掌心的前提下)让四个手指指向电流;③大指便是指向通电导体受力的方向,这三步就是左手定则的操作方法。一旦确定步骤后,经过适当练习,学生就易于掌握,也能较快进入自动化阶段。

2.2.2 运用知识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

安培力方向、大小的内容讲完后,教学一般都会安排一两题的课堂练习,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公式回到具体题例情景中。练习求解过程中一定要用到具体的求解程序、步骤,思考切入点、解

题方向确定等策略,这些都是物理问题求解的方法内容,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求解经历获得方法。

2.3 突出学科特有的物理思维方法

2.3.1 物理建模思维方法

探究F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后,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引领学生由实物转换为模型图像。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与实物对应的图形体系。这个转换过程要做的是:①在探究实验仪器中讲解F、B、i三者的方向关系(如图1);②理清实验仪器中的F、B、i三个方向表示方式;③突出F、B、i三个方向的本质要素转为图形表示(俯视图如图2)。这些概括本质要素所做的步骤就是建模思维方法内容。

2.3.2 获得B=F/iL推理过程中的类比推理方法

在教师们的不断改进下,安培力大小的探索试验可以得到F∝lL。

借助e=F/q推得B=F/iL就是一个类比推理的过程。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要做①判断F∝lL与F∝q相同;②判断F/q比值与F/iL比值一定相同;③由e=F/o推得B=F/iL。前面两步的属性相同判断和第3步的推理判断,就是这个推理过程的类比推理方法内容。

3 借助活动经历资源获取方法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3.1 多向言语化交流回顾,使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方法

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是认知活动,其目的为知识和技能;当课堂教学以认知活动为对象,在元认知层面。以教与学的活动经历为素材进行回顾分析、讨论点评,将物理思维活动过程中的途径、步骤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在生生讨论、师生点评中抽离出来,就能够使学生习得方法,实现方法目标。

如在完成探究过程以后,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刚才做了哪些工作?做了哪几个步骤?”引导学生上升到元认知层面,以探究历程为对象,回顾归纳具体的探究步骤程序,学生就能自己生成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方法。

3.2 分步呈现知识生成过程,使学生的回顾素材有序

在以知识技能为目标的认知活动过程中,除了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外,还要使学习经历能够成为方法学习的有效素材。为便于回顾。在讲授知识的来龙去脉时要分步呈现,使知识的生长过程分段清晰、步骤明显,让学生易于回顾、易于归纳步骤,能够上升到元认知层面而获得方法。

如左手定则操作过程清晰地有①-③这三步,就是左手定则的操作方法。有了这三个步骤,学生的回顾就有了可行性,为方法目标实现打下基础。

3.3 让学生亲历知识生成过程,使学生的回顾素材充实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只有亲历了教师分步呈现的知识生成过程,学生才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才有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和点评讨论,才可能有方法的获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裴光勇,陈佑清.知识发生过程教学的内涵和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3]吴刚平.普通高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3.20

[4]李秋荣.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47

[5]陈泽旭,陈建华.对安培力大小演示实验的改进[J]中学物理.2010.7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篇7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一体化教学;操作性;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36-01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学校布局日趋合理,事业规模迅速扩大,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当前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同,在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技能训练的元素,在教材的编写上,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的统一,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刘美玲,2008.5版为例,此教材在每一章后,都增加了技能训练章节,充分说明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并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的方法与实例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并注意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例如数据选择器的扩展应用中,用4片8选1数据选择器和1片2线-4线译码器构成的32选1数据选择器,当a4a3=00时,由a2a1a0从D0-D7中选1路输出,当a4a3=01时,由a2a1a0从D8-D15中选1路输出,当a4a3=10时,由a2a1a0从D16-D23中选1路输出,当a4a3=11时,由a2a1a0从D24-D31中选1路输出。本例的教学方法与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中,存储器扩展的地址分配法类似,都是通过对现在芯片的功能和要扩展电路的使能端的综合分析应用来实现的,教学时应注意问题分析方法的解决,及线路设计思想和线路设计步骤的统一,从芯片的有效性选择入手,分析数据的选择路径,从而完成电路的设计,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

2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从灌输式方法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多媒体、远程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以往黑板加粉笔的说教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让学生变得更活更实。

例如在进行集成a/D转换器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以及网络教育的手段,扩展学生的视野,常用典型集成a/D转换器有aDC0808/0809、aDC7705、aDC7714、aDC7888、aDC5320、aDC0824、tLC548/549、tLV5616、tLV5880等,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应先找到对应芯片,以及芯片在电子、机电一体化、通信等专业的应用实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某一块芯片作为分析实例时,应具体讲解引脚定义及工作原理,在安排学生作业时,要求学生应用网络等手段,找到aDC芯片实际应用的例子,并作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研究、检索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的典型应用。

(二)学习方式转变方法与实例

1互动式学习方式

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主体转为主导,进而创造出教学中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步骤式教学方法,由教师提出设计思想的步骤,以学生为主体,紧紧抓住逻辑电路设计步骤,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根据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分析每个步骤完成后要达到的结果,并为下一个步骤做好准备,并以实际设计案例为教学规范,与学生共同进入到逻辑电路设计的规范步骤之中,将教师放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上,共同完成互动式的教学过程。

2适应性学习方式

当学生在学习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心理上的不适感,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的心态调整到能正常学习的一种心理活动。

例如数字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学生不能主动学习的情况,心理上产生对知识应用的不信任,在学习上产生被动的局面,此时教师应以实例作为教学入口,深入讲解实际生活中的逻辑思想和逻辑电路应用,扩大知识面,以“从应用到理论的反向逻辑思想”作为教学方法,让学生适应逻辑电路和学习方式,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篇8

关键词:网络高职英语任务型研究性学习模式

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笔者通过近三年的思考和实践,逐步现成了一种高效的、可行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显著。笔者所任教的班级经过实验后,英语成绩普遍有了一定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于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这种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合作,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其四大要素。因此,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被灌输对象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任务型教学理论

任务型教学理论是一种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符号语言习得规律的教学理论。它的创始人prabhu认为:“Studentsmaylearnmoreeffectivelywhentheirmindsarefocusedonthetask,ratherthanonthelanguagetheyareusing.”他的原则是“意义至上,使用至上”。这就要求学习者在活动中以交流为目的,真实地使用语言。任务型教学理论提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真实生动的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为完成某个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不断调用存储在大脑中的“词语库”,使原本孤立的语言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学会用已学的知识把任务完成好,从而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3.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定专题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老师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叙述自己负责实践的课程,而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的。它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有三种形式,一是个人独立进行的研究思考;二是个人与班级全体进行讨论;三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而其中小组合作形式是最有效的形式。

二、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任务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可行性

当前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局域网、校园网的开发和运用,为开展这一课型提供了有效硬件保障。另外,现在高职生已具备了一些网络知识和查询信息的能力。同时他们已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能阅读一些简单的英文资料,并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并能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思想。其中不乏能制作powerpoint和Flash的高手。这些都为这一课型的实施提供了“软件”保障。

2.高效性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呈现音频、视频、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的能力,能有效地将学习者置身于同母语习得相仿的语言环境之中。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学习者能迅速克服心理障碍,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外,多媒体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拉近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在呈现语言材料的同时伴随着相应的图像、动画或生动的过程演示,避免了抽象的解说和枯燥的练习,让学习者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兴趣,课堂的容量也随之大大增加。

3.合作性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于网络的任务型研究性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去独立探究,更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共同体内(一般4―6人组成)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协商讨论完成任务。既开发了每个学生的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并且只有全组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个人才算达到了目标。这也就变个体学习活动为组内合作和组际竞争,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三、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任务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步骤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任务型研究性学习模式通常有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课前热身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在课前热身时可播放一首与本课有关的歌曲或音乐,可呈现画面,也可展示一些实物,起到“预热”的效果。

步骤二:呈现

教师可运用影片片段、图片剪辑设置一些问题,也可通过学生的活动或当前的情景和形势,灵活机动而不留痕迹,自然地导入本课话题。

步骤三:布置任务

教师应明确而又具体地告诉学生本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应该完成的任务。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然后,给每一个小组一个任务。这些任务都应是为完成总体目标而设置和准备的。

步骤四:执行任务

教师应要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其他人任记录员、制作员、资料员等。教师应鼓励和挑选不同的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小组成员带着各自的任务分头去查找资料。在初级阶段,为了避免学生网上“漫游”,教师可先建立自己的网页,把有关的资料网罗进去,供学生查询。然后,要求小组成员集中,对各自所找到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筛选、补充和整合,形成自己的东西,并为接下来的成果展示做好准备。在此阶段,教师应是一个巡视员、指导者和帮助者。

步骤五:成果展示

教师让各组依次展示他们的成果。各组可通过报告、图片展示、powerpoint、Flash甚至是表演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每一组展示后,教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向该组提问,让他们解答。

步骤六:评价

评价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课堂提问、书面问卷、网上测评等。并对优胜组和个人进行表彰。

步骤七:测试

教师可预先设置一些问题或即兴提问考查学生是否完成设置的任务。

步骤八:小结

根据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肯定和表扬各组的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为以后更好地完成任务提供借鉴。

步骤九:课后作业

教师要精心设计配套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本次任务。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1997.

[3]高歌,戴立波.关于任务型学习活动(tBL).教学月刊,2001.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篇9

[关键词]建导式协作计算机辅助thinkLets协作流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93-03

引言

在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下,当今社会的发展越发依赖于高效的协作,无论是组织单位团队、信息团队、服务团队,还是培训、教育领域都不断追求更加先进、快速、高效的协作模式与方法,而对建导式协作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本文运用建导式协作的核心理论thinkLets方法,设计提出了由头脑风暴、快速聚焦、米花拾掇、水桶漫步、麦秆投票、铁橇选择六个部分组成的建导式协作流程,并用案例研究方法加以验证评价。我们相信,随着案例研究的继续进行和不断深入,建导式协作流程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与更广泛的应用,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团队学习能力与协作效率的同时,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完善电子商务课程教育教学体系。

一、理论与背景

(一)建导式协作

建导(Facilitation)是一种先进的参与式领导技术,意指建导师按照步骤化和架构性的程序和技术,对协作团队中的互动过程进行建设性的引导和服务。基于建导理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着重强调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达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效率的培养目标。

建导式协作(FacilitatedCollaboration),即以建导理论为思想基础,利用协作工程学中的thinkLets等建导方法来优化现代化团队协作,以便快速、高效的实现协作目标。一个优化的建导式协作流程设计,即使在没有专业的建导师给予引导和指正的情况下,仍应该能够顺利进行与完成。[1]建导式协作及其流程设计对于促进团队高效协作意义重大。

(二)计算机辅助协作学习

计算机辅助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Collabora-tionLearning,CSCL),是一门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支持的学科。CSCL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法有着更复杂的确定标准与原则的关系体系,它的侧重点不再仅仅在于怎样学习、怎样使用等基本技能上,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高端思考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2]

在如今的高校本科教育中,很多教学手段、方法和目标开始转向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通信工具的使用上,计算机辅助协作学习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的优势,而且能确保电子信息交换和及时通信的灵活性,有力改善协作团队信任程度缺失、工作效率不高等状况。故而如何以计算机辅助协作学习作为平台支撑,辅之先进的建导理论,设计并运用恰当的协作流程,对于增强协作团队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导式协作核心理论——thinkLets

从协作工程学的研究趋势来看,它在形成新的管理方法思想并优化协作流程上都有重大发展,如利用协作流程中的建模技术来创建所需的协作模式的thinkLets方法,作为建导式协作的核心理论基础及协作工程学的重要概念,它的使用与研究探索必将日益深化。thinkLets是由Briggs和Vreede提出的团队协作管理理念,他们将协作模式划分为分散、聚焦、组织、评估、达成共识五个部分,任何thinkLets方法都会根据这些模式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3]

thinkLets作为一种模式语言,常被建导师用来描述和设计复杂的协作流程,并提供可预测、可移植、可复用的协作模块来实现团队目标。通过thinkLets这个载体,我们可以把协作交互过程中有共性的活动模块进行抽象和总结,使其成为一种不可再分的、可重复使用的设计单元,以实现重复性协作流程设计的过程化。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设计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前期,以建导理论为指导理念,结合建导式协作在国内外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以国内高校电子商务课程为研究样本,设计提出了基于建导理论的机辅小组协作学习流程模型。在后期流程验证阶段,选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应用该流程的电子商务课程学生团队进行跟踪式调查,对所提出的协作流程进行验证与评价。

1.设计研究法。设计研究法会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出相应的流程方案,并运用案例等进行验证评估,该方法的运用会促进很多其他领域设计研究过程的学习和探索。[4]由于设计研究方法的三个主要阶段——确定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评估与本研究模式相符,故而采用它具有客观合理性。

2.案例研究法。关于案例研究法,Yin提出过一个经典定义,即案例研究是一种以当前环境为背景进行的,针对暂时现象的经验主义性探究,在这种研究背景中,现象与环境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研究者通常只能运用案例来进行研究。[5]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不仅能对原有理论或新兴理论进行验证,而且该方法对形成案例的事件有规范性和完整性的要求,通过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它能更好地解释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成为找到现存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手段。[6]

作为案例研究方法的辅助研究手段,观察、问卷和访谈等数据采集手段的结合使用,可以弥补由于现象与环境界限不清所造成的部分细节信息被掩盖的不足。

(二)建导式协作流程设计

为使协作团队更好地完成团队目标,学生团队需要建导师的建议和引导来完成协作流程,同时,相关协作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更及时、便利、高效地完成团队交流。以Briggs和Vreede提出的70多种thinkLets方法为根据,我们所设计的协作流程主要由头脑风暴、快速聚焦、米花拾掇、水桶漫步、麦秆投票、铁橇选择六部分组成。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thinkLets流程图

针对以上建导式协作流程图进行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建导师明确该课程教学目标,依据班额及每个团队成员数量随机分配协作团队成员,同时设计并安排每个团队的课题任务。协作团队成员明确课题任务,利用建导师要求使用的协作技术,自行完成每个部分。

1.头脑风暴:针对每个团队的课题任务,成员自由发表意见,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和想法,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本步骤的输出结果。

2.快速聚焦:是对上一个分散步骤做一次聚集,删除明显和课题任务目标不相符的想法,明确课题的大致研究方向。

3.米花拾掇:本步骤旨在对协作团队产生的不同想法进行分类。这将有利于成员整理思路进行后续筛选、投票等步骤。

4.水桶漫步:从每个分类中筛选出该类别中与课题目标最相近、最有实际意义、最切实可行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成员明确问题并做出简单的方案。

5.麦秆投票:成员对已经筛选出的方案进行投票,可以使用投票表决、支持程度分值选择等方法进行,本步骤目的在于选出协作团队所要完成的最终方案。

6.铁撬选择:成员选出票数最高或者分值最高的方案作为协作团队的最终方案。如成员未达成共识,建导师可以引导团队重新回到上一步骤,以得到成员相对认可的一致选择。

协作团队成员达成共识后,可以依据thinkLets流程结果,对课题任务的方案进行后续的研究与探讨。在现实应用过程中,协作团队可以针对具体课题任务对流程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也是thinkLets方法可预测性、可移植性、可复用性的具体体现。

三、案例研究

(一)案例验证

为验证本研究所设计的基于建导理论的高校电子商务课程机辅协作学习流程,我们选取某高校两个班级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为案例研究样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课堂案例研究。两个案例班级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8人和18人,由教师充当建导师,将学生随机分成4-5人的十个协作团队,引导并监督各个团队按照预先设定的thinkLets协作流程实施计划(见图2)进行课程学习。每个协作团队主要采用的协作技术为powermeeting软件,线上讨论及面对面交流为辅。建导师可以根据每堂课的汇报对协作团队的课题任务进行掌握和控制。

图2电子商务课程thinkLets协作流程实施计划

该学期的课程目标旨在研究电子商务在物流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由图2可见,建导师要在学期初完成协作团队的分配及各个团队课题任务的分配,协作团队明确所要完成的课题任务,根据课程目标运用thinkLets流程,找到课题的解决方案并实施。我们通过期末的访谈,作为对案例的跟踪和数据的搜集,以便分析基于建导理论的机辅协作流程在高校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情况。

(二)案例评价

本文利用访谈作为数据的收集手段,对所提出的建导式协作流程进行验证和评价。访谈内容围绕建导式协作流程的过程本身,旨在从个人访谈中发现建导式协作流程对团队的影响作用。访谈内容参考自azadegan在2013年初的“协作需求获取案例研究”中的设计[7],所设计并提出的问题见表1。

表1访谈设计

序号访谈问题

1你认为设计的流程是否可以对你有预测和预见性的帮助?

2把该协作流程设计运用到你们现实中的团队协作中是不是有支持和帮助,和以前你们所用的方法来设计的各类流程相比,这种流程是否对你更有支持?

3这种流程你认为容易不容易使用?好不好用?

4这种流程你做起来,会不会有认知负荷?就是超过你目前的知识和能力,还需要你再花时间来学才会用?

5和以前你们用到的类似的技术相比,此流程是不是更能提高生产力?能产生更好的结果?

6你认为在该流程中产生的结果的质量怎么样?

7和其他方法相比,此流程是否能更有效的帮助你做出决策?

8此流程是否能帮助你们在所讨论问题上产生共识并达成一致?能和你们以前所用的其他方法做一下比较吗?

在期末,我们对两个班级共46名同学进行了访谈,每人约15分钟。对于得到的46份访谈数据,我们采用标号来表示各个团队成员,如C1G3S2表示该课程第一个班级的第三组协作团队的第二个成员,Q1表示第一个访谈问题。然后,我们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关键字的提取。最终,通过对关键字的编码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部分访谈数据编码和分析举例如表2所示。

根据Larsen等人的研究,我们采用了感知地图方法(cognitivemappingprocess)对已编码数据进行了分析[8]。在每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受访者能够反映出一些前因会导致或促进一些后果,根据关键字编码,我们定性归纳出各关键字相互影响关系图。如图3所示,图中每一个圆圈标示了关键字,箭头表示了两个关键字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加号即代表了相互之间的加强作用。当然,这个关系图应该被解释为暂定表示出所得到的关系,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充分地确定这些关系的性质。

根据对访谈数据的分析和关系图所示,我们得到基于建导理论的机辅协作流程设计对协作团队的作用如下:

1.实用性强。建导式协作流程对各个环节的任务、时间等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流程在使用上简单易操作,加之协作技术的辅助支持,该流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方便的应用到其他协作项目中。同时,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任务的难易,建导式可以引导团队灵活处理各环节所用时间,也可不严格按照协作流程中提到的thinkLets六个部分进行,而是有选择的进行灵活使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协作性强。以协作目标为最终导向,该流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建导师的指导下,以thinkLets流程为主线,团队成员可以有据可循的进行协作,使得团队更高效的做出决策,完成协作目标。由于团队成员在流程的使用上知识局限性小,参与性强,使团队协作密切程度、信任程度、协作热情有所增加,这也是发挥学生协作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3.质量型强。流程中的头脑风暴可以充分激发团队成员兴趣,调动大家参与热情,产生了很多更具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同学们普遍反映这是团队成果高质量的有效保障。从期末教学反馈来看,每个团队都能提出一个较高水平的成果,可见,建导式协作流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意义。

4.效率性强。流程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流程性,这对于有效引导团队协作有很大帮助。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探究式教学,建导式协作流程在使用上更能保证时间性,头脑风暴、快速聚焦、米花拾掇、水桶漫步、麦秆投票、铁橇选择等步骤的使用可以充分完成想法的分散、聚集、汇总,从而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充分提高协作团队工作效率。

5.共识性强。建导式协作流程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团队成员的参与性,从投票、筛选等步骤中,与团队协同想法,跟进认知。从反馈中我们了解到,通过该流程的使用,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有所增加,学习质量更是大幅提升,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随着时间的增加,团队成员的信任和默契程度都有增强,在协作问题的认知上相对一致,都能较好达成共识,更好地完成协作任务。

四、结语

(一)研究贡献

本文设计提出的基于高校教学的建导式协作流程,突破了该领域的研究多指向企业等社会团队的限制,而应用于教育环境中的学生团队。本文所选定的电子商务类课程为案例考察点,本身就属于新兴发展领域的前沿学科,这也有利于迎合国际化、信息化、高效化的团队协作需求。

本研究内容在国内的建导式协作研究中案例较少,在访谈数据分析中,本文使用了认知地图方法,这在国内的研究中也是较为少有的。本文也意在吸引更多的学术人才对该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局限

本文所设计提出的协作流程仍有一些限制之处,如限制于该校教学时间的客观安排,流程执行时间只能以其为主线;在协作技术的使用上也有较高要求,流畅的网络更有助于提高协作效率;在流程的设计上仍有待改进,如水桶漫步、麦秆投票两个步骤可以简化设计,有所整合,以增强决策的连贯性。

(三)结束语

本研究设计提出了基于建导理论的高校电子商务课程机辅小组协作流程,旨在增强学生学生质量和团队意识的同时,较大程度的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笔者相信,随着案例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多,及建导式协作在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中外混合教育中的综合研究及不断推进,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流程一定可以在高校范围内得到更加充分的完善及应用。与此同时,本文也旨在为更多的学者将建导式协作的相关研究应用到电子商务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L.Kolfschoten,G.J.de.Vreede,aDesignapproachforCollaborationprocesses:amultimethodDesignScienceStudyinCollaborationengineering[J].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2009:225-256.

[2]F.Kirschner,F.paas,p.a.Kirschner,individualandgroup-basedlearningfromcomplexcognitivetasks:effectsonretentionandtransferefficiency[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9,25(2):306-314.

[3]R.o.Briggs,G.J.DeVreede,J.F.nunamaker,CollaborationengineeringwiththinkLetstopursueSustainedSuccesswithGroupSupportSystems[J].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2003,19(4):32-62.

[4]n.Cross,editorial:FortyYearsofDesignResearch[J].DesignStudies,2007,28(1):1-4.

[5]R.K.Yin,CaseStudyResearch:Designandmethods(4nded.),thousandoaks,Ca:Sagepublishing,2009.

[6]w.tellis,applicationofaCaseStudymethodology,theQualitativeReport,1997:1-3.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篇10

关键词算法思想函数数列工具

伴随着陕西的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算法初步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新生儿,进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也已经有两年的时间。随着在教学中对算法初步不断的学习、探索、研究,我们也逐渐认识到算法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瑞特曼把问题分为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两类,其中清楚规定的问题是指目标明确、潜在的达到目标的途径能容易发现的一类问题,我们也把这样的问题称为常规性问题,即这样的问题往往已为大众所熟悉,解决的方法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一系列工具、策略和程序,而中学数学知识的应用里,我们所遇到大多数的问题都是这种常规性的问题。中学阶段算法的定义是指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系列步骤或程序,与其在计算机上能否实现无关。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使用算法的思想来解决数学中的多数的问题,而不用管这种算法是否能在计算机上实现。

一、算法与函数

函数是中学数学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他的应用非常的广泛。但其最基本的应用主要有求函数值、解方程。

例1:已知函数

设计算法输入x,求f(x)

象这种求分段函数值的问题在中学数学里非常的普遍。其解决的一般过程是:给出一个x的值;然后判断x的范围,再选择相应的表达式,最后求出对应的函数值。我们可能使用算法步骤完成如下:

(1)输入x的值;

(2)判断x的范围;

(3)选择相应的表达式求函数值;

(4)输出函数值

如果将所有的求分段函数值的问题加以抽象概括,显然他们的算法步骤和上面的步骤是相同的,因此从算法的思想出发,他们是同一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应用。

另外,这里所使用的算法步骤,其本质就是给定一个x经过这一算法步骤的加工后得到一个f(x),当输入的x发生变化时,f(x)也跟着发生变化。那么,从这一角度来看,算法的思想其本质就是函数的思想。

二、算法与数列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因些与数列相关的一些基本应用往往也能够使用算法来进行分析解决。

例2:已知数列设计算法步骤求该数列的前20项和

显然这一数列课本中没有相应的求和公式,中学阶段我们使算法解决问题,重点只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即:算法。而对于如何编写程序及在计算机上运行得出结果不作要求。因此我们只研究他的算法。由公式,可得其一般的算理是给前1项的和加上第2项,从而得前2项的和,继续给这个新和再加第3项,得前3项的和……,给这个和加上第20项,最后就会得其前20项的和。

其算法的流程图如图示:对这个问题进行抽象概括,显然只要知道了数列的定义,我们都可以根据它的定义编写算法步骤或流程图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我们没有必要研究复杂数列的求和公式,只要知道了数列

的定义就可以使用计算机求数列的前n项和。

三、算法的思想与其他数学知识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应用都能够用算法的流程图来表示、能够在计算机上实现。但是每一类的数学问题中的基本应用都包含了算法的思想。

如:在三角函数一章,利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应用里,课本用框图说明了这一常规应用,其实质就是利用了算法的思想进行抽象概括。即:

第一步: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利用或的诱导公式转化到之间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所得角可能在之间选择相应的,,的诱导公式将其转化成锐角的三角函数。

第三步:求所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如:立体几何知识应用中的求空间线面角,我们一般给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

第一步:作出线面角的平面角;

第二步:证明所作的平面角是要求的线面角;

第三步: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求出该平面角。

显然这一过程也是应用了算法的思想,对所有求线面角的题目做了抽象概括。

算法一进入中学数学,就和数学中其他的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算法概括和简化了数学知识的基本应用,使学生能得到不同知识在基本应用上的共性,从而简化了数学知识应用的复杂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对于这些基本应用由于可以从算法的思想去认识和学习,没有必要再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从而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才能进一步做到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