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3:47

创新思维的培养篇1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会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良性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创新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培养

【abstract】child'sartisthechild'slevel,consciousnessability,emotionattitude,intelligencedegreeofthemindandbodydevelopmentandthenatureoutcomeoflifeexperience.withartificialcenter,accordingtochildgrowthofobjectiveactualorganizationtheteachingbeamoderneducationofanimportancecharacteristic.modernarteducationsamehavetotakethechild'scorpuspresentconditionandcharacteristicsasbasis,exertivethechild'scorpus.concretetosay,childarteducationofintegrityexpresstotakeeducationasmeans,tostudentinductioncertainofartknowledgeandtheartcultureofthetechnicalability,developmentanddissemination;takeartasmedium,passartteaching,thedevelopmentstudent'smoralsthoughtsandfeelings,appreciatebeautyability,developmentintelligenceandinnovationthinking.a,leadingtheprimaryschoollivingtouseawayofdissipateofthethinkingtotheimagination.two,inthesketchlessondevelopmentprimaryschoollivingofinnovationthinkingability.three,inhandworklessonthedevelopmentprimaryschoolintheteachinglivingofinnovationthinking.

【keywords】dissipateofthinking;innovationthinking;development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世纪进程中,社会对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要求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强烈。儿童美术是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以人为中心,按照儿童生长的客观实际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美术教育同样必须以儿童的主体性现状和特点为依据,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具体来说,儿童美术教育的完整表述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新思维。

美术创造力的完整内涵应包括艺术技巧和艺术灵感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六七十年代,苏联在许多科技方面领先于美国,出于战略目的,当时美国总统曾下令调查、反省美国的教育机制,上千名教育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美国与苏联的美术教育差别。苏联幼儿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开设美术课,而美国只有小学到初中才开设美术课。为此,美国教育部门重新修改美术课程。)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画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说明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艺术技巧方面不错。但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一、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专业素养和资料或图省事,重视教学生临摹作品,而轻创作训练,局限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引导小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并非易事,比如:当命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临摹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而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和家长就一事无成的人。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每一节课都应该注意,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讲述书中的内容、甚至不讲,就急于让学生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创新,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引导。

如上四年级《画瓶花》一课,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花和瓶的资料,然后安排几分钟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并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和瓶的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的想象力已经得到了发挥,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的过程,学生逐步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给花上色,同学们通常会用生活中常见花色红、黄、蓝等来画,那么还可不可以画紫色、黑色、甚至绿色的花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学和人工培育等角度去看,学生明白了,只要符合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用多种手法去表现事物,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很有帮助。

2.在写生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必要保障,学生新奇的想法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实践,创新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学六年级《画风景》一课,作业是让学生来写生校园附近的景物,那么乱七八糟的修建工地、或垃圾堆,如果不加取舍的完全照搬,画面不一定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应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和分析自然物的结构、形状和色彩等,并要求学生用减法的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用加法的方式补充一部分或对景物进行位移和夸张表现,使构图更完美,意境更充实。根据主观感受,审美情趣,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艺术灵感,加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结果是全班同学的作业,一人一个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眼前景物仅给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作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加生动,更为鲜明的风景画。因为艺术的可贵在于生动而不是真实。

3.在手工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篇3

一、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角色对换的同时“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等,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图形、表格、模型、实例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的创新想象力;通过梳理知识、联想等方法去鼓励其发散性思维;利用逆向思维的独特性找出解决问题的另一思路;通过“针锋相对”的、“面红耳赤”的争论使问题的发展“出乎意料”,甚至“柳暗花明”。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现行教材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作为物理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要学会整合教材内容。把身边的物理学材料引进课堂,给传统的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但也要大胆地删改教材中不切实际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孩子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这是上好创新课的根本保证。

二、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的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

单纯的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没有一定情境设置新颖的联系实际的问题深化所学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是很难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欲望。大部分物理题目也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创新的角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

例如:在圆周运动一章的教学中,当讲到竖起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临界条件的应用时,很多学生对单独的杆、线约束下的物体的临界速度的掌握是到位的,但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却不令人满意。有一道关于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童非要完成“单臂大回旋”的问题,要求解决其单臂受力大小,结果学生的出错率相当高,原因是学生不能很好地从中找到简化的物理模型,如果认真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其实这是有关“轻杆”类型的问题。

创新思维的培养篇4

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视为创新。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创新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可能的。根据现

代数学教学理论以及创新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目前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

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千百年来创造与人类的文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明

史是一部创造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

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

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

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在现代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尤其具有教育的时代性。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新思维呢?我想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激励机制,肯定创新过程

思维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思维创新是最本质的创新。在教学中,要实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实现由主要

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向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方向发展。要始终坚信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信念,打破

思维定式的束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创新以及发现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创新

思维的渠道,积极构建一个新的教育模式。[1]牛顿也只是由于好奇,对落地的苹果产生了疑问,才发

现了万有引力。好奇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怕有问题,就怕提不出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要

学会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他们回答得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不能只是简单地辨别答案的对

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考虑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然后对其进行肯定,哪

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对其进行批评,这样会

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我们都应该进行鼓励,学生的

观点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见解进行更正,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激

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望、创造欲。[2]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

问题情境"。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所以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

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我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采用讲故事

的方法,激发学生提问,红猫蓝兔分西瓜。红猫说:"我分给蓝兔1/3个西瓜,分给老鼠2/6个西瓜……"

红猫的话还未说完,蓝兔就大叫起来:"红猫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评评理,红猫

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蓝免分的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该怎样比较呢?这

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是设置悬念、直

观操作、基础训练、强化感知、开展竞赛、寓教于乐及以旧带新。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

到学一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

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3]在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企,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多数学生用小

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有24个,而每个单位休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

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不摆得特别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

以算出个数,用4X3X2=24(个),即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

创新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分子细胞生物学;活学活考;学生能力

我校主要面向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班的学生,设置了“分子细胞生物学”课程。这门课程可使学生在细胞生物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对于开展科学研究有所帮助。

笔者开设“分子细胞生物学”课程中,从历年学生的教学评价,到跟踪各分数段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表现,再到2006年5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所给的意见“考教有水平,符合研究型教学的特征”认识到,提高“分子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应重点关注三个问题,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动力

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从重知识的传承转向能力培养的要求。当前大学的很多课程都在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努力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然而,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启示;重教学形式,轻思想内涵;重单点深入,轻纵横联系”、学生“重被动接受、轻主动思考;重理论识记,轻实践操作;重孤立运用,轻灵活迁移”的思维定势难以改变,“课堂沉闷,学生被动学习”、“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丢笔记”等现象仍然占据着大学课堂的主导位置,如何在“分子细胞生物学”课堂的教学中改变这一局面,是我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对“分子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进行一个正确的目标定位。从课程性质来看,分子细胞生物学是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而诞生的一门新学科,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对细胞活动调控以及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成和功能执行的科学。从课程地位和任务来看,由于只有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细胞的基本活动规律,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生命科学的其他知识,从而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对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发展规律加以利用,造福人类,所以它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基础课。从授课对象来看,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班是培养我国生物学领域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国家队”,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科研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学生进校的起点高,绝大多数毕业生要以保研、考研或出国的方式进入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造。

因而,我们将“分子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讲清基本理论,注意相关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跟学科前沿,介绍最新的研究动向和方法;设置启发思维的情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我们确立了“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身科研的信心”的教学理念,并将该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内容设计之中。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教学方法: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内容的确立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推行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启发式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以精和新为原则确立教学内容。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而这一学科最突出的科研成果一般都发表在外文期刊上。为了紧跟学科前沿,我们没有选用固定教材,而是采用最新版本的英文《分子细胞生物学》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Science和nature以及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一些国际权威杂志上的综述性文章是我们教学中的重要参考文献。我们将与教学大纲有关的参考资料放到图书馆的阅览书架上供学生借阅,这对方便学生看文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多年来,由于科研和教学的需要,教师随时关注生物学领域最新发展动向,将各类资料中介绍这门学科研究的新概念、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综述引入课堂。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这些参考文献水平高、内容新,难度适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师需要更新知识,授课前需要认真备课,老教师尽管上课多年,每次上课都要做到重新备课。

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任课教师反复给学生传达这样一种理念:记清知识点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掌握知识点本身就是学习),关键要学会运用相关知识查阅、积累、梳理资料,在查阅、积累、梳理资料中消化、理解知识,并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师将教学课件发给学生,使他们不用花太多的时间记笔记,只是在必要的知识点上做注释,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听课上,跟着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采取把问题提出来,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给出答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思考上,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训练了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教学语言是开启知识和科学之门的钥匙,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所以,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教师尽量做到情感饱满,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并能在适当的兴奋中思考和记忆。

适时的为学生设置激发思维的情景。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是创造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分子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生物学的基础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串联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采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基因的原理时,将遗传学中的遗传连锁分析知识与大分子操作技术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了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在分子生物技术中的运用。笔者作为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固定科研人员,科学研究是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经历为科研促进教学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讲课的时候,教师时常将研究范例引入课堂,向学生介绍解决或回答某一科学问题的具体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经验教训等,让学生产生置身于科研实战环境的感觉。向学生介绍某一新发现或新知识点时,教师也经常同时介绍他人阐明这一新知识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强调回答同一科学问题有多个解决办法;或者要求学生关注在解决某一个科学问题中采用的经典研究方法是否可以运用于解决其他科学问题,引发大家主动思考问题。

考试原则: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考什么、怎样考将直接影响到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这主要源于考试的两个基本的功能,一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对后一阶段如何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起到反馈作用。

传统的闭卷考试,常采用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等命题形式,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花大量时间去回忆识记性的东西,实践证明这种考法没有实际意义,尤其是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创新思维;培养

当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重视创新,激发创新兴趣

初中思品课不仅是一门知识学科,而且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初中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初中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疑问,作为初中思品课教师,我们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对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初中思品课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习的进程。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没有思维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把书本观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思品课的内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分析。比如“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这个问题,结合本地的果树种植,技术越好的赚钱越多,无技术的要亏本。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今天许多的新产品都是把前人的想象变为现实的。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都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在思品课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大家知道,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想了许多问题,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只有找到了最佳最妙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体现独创思维。中国之所以未成为创造大国,就因为欠缺独创思维,某厂生产的热水煲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很激烈,难以取胜,而该厂将热水煲的出水口的形状稍微改变,使它在水开时会发出响声,引人注意,从而提高了安全性,没有增加成本,却受消费者的喜爱,在竞争中取胜。因此,独创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三、容许质疑,鼓励创新

初中学生思维是最活跃的,教师应及时启迪引导,开拓其思路,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能自觉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将对于其学业成绩以及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笔者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讲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要一个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有学生提出疑问:中国是否还有其它政党,其它政党是否也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问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既然学生提出来就不能回避,向学生解释,新中国成立前国内有很多政党,他们曾经都试图领导中国革命,但都失败了,甚至掌权20多年也无法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现在我国还有8个派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解答和鼓励。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比如要经常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教师要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后才可以做出决断,哪怕学生回答的是错误的答案,也要对其学习的积极态度给予肯定和赏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否则,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将很快熄灭。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

四、授人以渔,加强学法指导

创新思维的培养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造思维;培养

面对新世纪、新技术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为了赶超世界先进的国家,为了民族的腾飞,为了使小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创新的土壤,克服“从众心理”

小学低年级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他们习惯依据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使他们敢于对课文和老师的话提出质疑。记得我曾经讲《美丽的公鸡》一课时,首先从图入手,图文对照,还特别精心设计了幻灯片,制作了课件,公鸡和蜻蜓的对话,同时又提出公鸡最可贵的地方表现在哪里呢?这样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妙语连珠。他们总结出这只公鸡不仅外表美,语言美,而且懂礼貌。此时,他们也懂得了自己不能和别人比吃、比穿,要看心灵美不美,使这节课在高潮中结束。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我尽量把阅读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合作互动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认识事物,辨析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密度,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克服用“是”“非”答问的习惯,使语言和思维方面都有所长进。

二、激活创新的潜能,改变“单一思考模式”

记得我在教学选读课文《麻雀》一课时,讲到描写老麻雀的样子,我写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和“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句子都是描写什么的?比较一下它们的区别。片刻,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了“蓬起”、“扎煞起”的不同点,且各有独到之处。于是,我又抓住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含义,比较它们的感彩,自然地引渡到揭示伟大母爱的题旨上去。的确让我感觉到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了,他营造了一个融洽的氛围,达到了从真情交融进入心智交融的沸腾状态,形成了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激活了自身蕴藏的潜能,因而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地克服了回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改变了单一思考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三、拓宽创新的空间,纠正“思路狭窄”的缺陷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是拓宽儿童思路的最好途径,思维迸发出的最灿烂、最具价值的火花就是创新。思维空间的宽与窄,教师的主导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说,某老师把学生教“活”了,课上得“有味道”,也有说某老师把学生教“呆”了,课上得“乏味”。实际上这“活”与“呆”和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的“宽”与“窄”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像雏鹰练飞翔,虽然眼下飞得不那么高远,但是飞翔的空间是广阔无垠的蓝天,于是就练就了长大后能遨游天空的翅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人为优化的情境,是最适宜儿童思维驰骋的宽阔空间,容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凭借想象孩子们意想中揣摩,可以在幻想中创造,使创新的欲望形成,创新的能力在其中得到培养。

四、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

所谓实践能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能力,就是要学以致用。

创新思维的培养篇8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创新;发散思维;听说读写

新课标要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

新教育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应先设疑,再解惑,最后再创新。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疑问,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

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

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自学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新世纪教育要求: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掌握能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1.听,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听是语言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语

言学习过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环节。英语听力教学,一方面是通过语音听力训练,让学生达到听懂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语

言环境。其中,可以通过听前联想和听后质疑两个环

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普遍存在害羞、怕错等心理障碍,对开口说英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就要努力创造宽松的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并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并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个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挖掘创新思维的因素;通过写,表现创新思维的手段。写是语言的综合运用,是表现创新思维的手段。

创新思维的培养篇9

关键词:创新思维新课改培养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探讨、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新课改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高中新课程实验教育教学工作是新时期教育战线实践科教新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教育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新课改创造性思维就是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发明创造的思维方式。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这次新课改与以前的高中教育教学相对而言贵在“创新”,即教学理念新、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途径

怎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结合多年教学工作,我认为这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创新思维能力实践为重点,推进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不再是单一知识的传播者,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学生心灵的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构造者。

(一)立足课堂,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若好之者,好之者莫若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代表了不同的学习境界,“乐之”是最高境界。如果说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命的一段历程,如果在政治课堂上也还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那么,这个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有效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的。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把知识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政治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还要让他们在体验中去获取新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绝不能把他们当作是简单的政治知识存储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

(二)营造氛围,激感,开拓创新

学生是有感情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要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鼓励老师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

(三)分组讨论,互助合作,提高意识

课堂上,老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探究,还应给学生创造讨论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和习惯的最好平台。常言道,要想成其事,必先成其人。大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当今,教育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口号,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实施分组讨论、互助合作,使得“思维活动容量”“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保证。许多老师认为,课堂讨论会影响教学效率,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课堂上,教师应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急于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就会有所创见,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就越高,主动创新的意识就会增强。

(四)积极评价,与情予理,坚定自信

能否促进学生的创新和发展,自信心是创新的立脚点,没有坚定的自信心,创新思维能力再强,也很难作出创新。高尔基说:“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自信能催人奋进,自信心是成功者的力量源泉,教学中只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时,才会采取相应的态度去争取,从而作出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开放、宽松平等的政治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通过评价,师生之间,产生心灵世界的强烈共鸣,产生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产生对学生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对学生在课堂自主探究、分组实验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中的评价越来越重要,评价的内容应该比以往更丰富多彩。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要注意及时关注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以及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小组方案汇报的点评,这些积极的评价都会坚定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梁晓燕.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2010-3-12]

创新思维的培养篇10

一、创设情景,引发创新思维

中学外语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是在缺乏目的语氛围,缺乏目的语使用场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设置适当的语境,帮助学生认识判断语境,学习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适当的教具、媒体,如实物、图片、音乐、纪幻灯、录像等,创造一种真实的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不时还发动学生参与制作教具,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其中,不少别具一格的创意让人感受到创新思维的巧妙。

比如在教学问路时,我就要求学生依据其熟悉的地方为中心点,画出有关图标,说明去某个地方的路向。学生对周围环境十分熟悉,因而画起来并不难。其中一位学生还以学校为中心把镇上主要的建筑物及地点画得十分准确、具体,还明确地标出了路线,其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

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出色表现,并引导他用英语介绍了有关的路径。然后,我让学生扮演外国人,假设其来中国参观,不知去博物馆、公园等地方的路怎么走,让学生热情指点。这样,语言的运用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得以具体的发挥,学习热情在高涨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引导点拨,培养创新思维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英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和多变的句型,充分利用英语学科的这一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如在讲“spend...on...”的句型时,我要求学生把“我花了10元买这件衬衫。”这句话译成英语。有个学生用所学句型译出“ispend100yuanontheshirt.”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个句子有多种译法,最后学生回答:

1 ittookme100yuantobuytheshirt.

2 theshirtcostme100yuan.

3 ispent100yuanbuyingtheshirt.

三、巧设疑问,激发创新思维

陶行知深信,“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他看来,疑难是创造之师,无数事实也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步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此类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不畏思维能力。当学生对此类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的氛围。在教学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四、改进教法,促进创新思维

1.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语法结构教学中,初中学生往往会对都能在汉语中表示“有”的结构“therebe”和“have/has”颇感疑惑,教师可让学生收集含有“therebe”和“have/has”结构的例句。将他们分类罗列,学生们的分类罗列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表示“拥有”而表示“在……有……”。又如语音教学中,有的学生发现worse,word,world,work中的or都念,便好奇地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or只要放在w后就发的音,教师此时便可卖一下关子,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自己去寻找答案,找出单词的发音规律来,并启发学生对于其他的语言现象进行思考,自己总结出语言规律和英语学习的小窍门来。

2.课外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的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