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十篇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十篇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14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内隐知识理论;培养目标;课程建构

一、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国内小学教育专业产生以来,学者们做了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学历提升等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专业精神、情感、教学能力和专业建构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界的争议:小学教育是否是高等教育的专业?

自从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产生以来,“小学教育是否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这一问题一致都在不断地讨论之中,赞同的一派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专业,而反对派则认为不是一个专业。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小学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知识也可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其中,外显形态知识又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教师和专业理论工作者共享的普遍理论,具有外显性、系统性、可表述性等特点,是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1]主要特征是个体性、直觉性、自动性、即时性、非系统性、情境性、文化性、层次性,[2]获得的方式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国内外学界存在否定小学教育为高校专业的观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都不是该专业特有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才是该专业特有的知识。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受社会欢迎

从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来看,外显知识方面,本体性知识远不如师范大学学科专业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更不及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知识;内隐知识方面,由于存在片面向大学看齐的顷向,出现了只重视书本知识,而轻视实践性知识现象。因此,社会的普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学历,低能力。于是,学者便发出了“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3]疾呼,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三)实质性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专业的主要体现是专业知识体系,即课程结构,这一体系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程度。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到今天,专业课程仍然是教育专业加上学科专业课程的拼盘,表面上学生专业理论丰富,实质上他们所学的理论既不系统,也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主要还是没有真正体现该专业的课程及课程结构不合理所致。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新专业,是发展初期,这很正常,但我们还是要建设并参考国外早已成熟的经验。

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

从现有的培养目标来看,虽然每个学校有所不同,根据内隐知识理论,可以将这些培养目标归纳为下列两种主要类型:1.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2.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1.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2.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4]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科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5]3.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1)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2)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时代内涵;(3)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6]上述三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模式,虽然比几年前有所完善,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重视知识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的矛盾问题;二是重视知识系统性与能力系统性的矛盾问题,[7]所以,还需要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

三.解决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从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来看,对现有专业知识的重构势在必行,这关系到该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专业过程中,首先要有新意的培养目标。其次,要有全新的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创新的理念是“通过课程统整企图教导学生从不同学问中,将各种知识和思考方式进行碰撞,产生出创造的火花,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多元理论和多样的现实世界,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8];课程体系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其三,基础研究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最后,是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保障。

(一)明确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提

1.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明确我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是商品经济的社会,科学化(推动商品经济生产工具及组织形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的改变)的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是革命性(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生产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我国各民族多元一统、形成了独特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其价值取向;同时还要依据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国策。小学教师的特质是制定培养目标的内在依据。小学教师的特质:在人格上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养成思维模式的半童性;具有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9]2.转变思想观念我们是在建构一个新的专业,这就要求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无论是学院派还是非学院派,都要抛弃陈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潜心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理论,为这一新专业尽快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专业而努力。具体转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需要的高度来建构这一新的专业。我国的小学教育专业本身比国外起步就要晚,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己见、各自为阵,新的专业就很难产生,最终将会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去拿来、去继承、去建构适合我国发展的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其次,要站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事业在今天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为启蒙阶段培养师资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快与慢或成与败,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的实践者(尤其是管理者)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脚踏实地来建构一个全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其三,要站在终身教育的发展高度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尽管这一新兴的专业是否是一个专业,目前尚有争议,但事实上,它一直在为小学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师资;尽管这一新兴的小学教育专业还不成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事实上它依然还在为小学教育继续输送着不很受欢迎的师资,这不仅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影响小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这一新专业。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能力和不断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终身教育能力。3.制定切实可行的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目标须有特色。目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大同小异,既没有体现专业层次的特点,更没有体现学校(或区域)的特点趋向同一,就产生可代替性,即无专业性,这也为否定该专业不是专业的论点者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同时,也出现了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都来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局面。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制定出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定向在小学。无论是大专还是本科定向要在小学,小学就是该专业的定位,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是小学教师。高等教育培养的小学教师与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专科或本科,而专业技能又不低于中师的特点。新型的小学教师是应用人才。这主要是区别于过去师范大学培养中师教师的培养目标,事实上,目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中师或中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作了些修改。为什么这里要特别强调中师教师呢?原因就在于中师教师偏向理论深度,而小学教师侧重实践性知识的厚重,因此,小学教师属于应用人才,即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小学教育实践中去,或者说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展示教育技术,甚至教育艺术。但是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又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新型的小学教师也是创新型的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份的新型的小学教师,必须是创新型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表述出来,并且要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出来。新型的小学教师还应是具有多元文化能力的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剧,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增多,这就需要培养适应这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师资,因此,在培养目标中也要体现具备多元文化能力。

(二)加快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核心

1.加快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目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健全,或者说还在建构过程中。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过程中,关于教育理论体系仍然属于借用(教育专业理论体系)阶段。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因此,必须依据小学教育的特点,构建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就要求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小学生、小学老师等基础性的问题,只有这些基础研究达到全面而深入时,我们的教育专业课程理论与体系才算成熟。2.加快小学教育专业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普遍为分科教学,即对应小学学科进行分科培养,如小学教育专业中文及社会方向。学科理论体系与教育理论体系一样,也是借用中学教师培养方式。这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也不符合小学课程综合化的需要,更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其原因有管理者、教师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理论体系亟待进一步的完善。3.加快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理论体系的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这在学界理论研究成果和中师的长期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是,因此“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出路就在于重视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开发”[10]。然而,实践性知识在高校往往不重视,加之学生被各种考级、考证所左右,因此,对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仅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于是出现了高等师范教育质量差的不良反映。由此可见,加快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体系是当前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1)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内容美术方面,三笔字,简笔画,儿童绘画基础;音乐方面,乐理常识,儿童音乐基础,风琴或钢琴基础;体育方面,口令,队形整顿;舞蹈方面,儿童舞基础;教育学方面,教师口语试讲,见习和实习。(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的实施实践性知识获得的方式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因此,要从入学后就要抓起。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以科任教师为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以辅导员为辅,加强督促;最后是建立严格的制度化格管理,确保实践性知识的实施。

(三)基础研究不够深入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

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有很多基础性研究问题是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最基础的是认识小学生、小学教师和小学教学。在认识小学生方面,如何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如留守儿童、单亲、农村与城市等)、民族、种族、性别等的学生进行教育。这就需要弄清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什么?学习行为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有什么规律?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小学生的独特性,也是小学教育的特质所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认识小学教师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研究的不深入,主要有小学教师的特质是什么?农村与城市的小学教师有何区别?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什么?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科学化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的比较(国内、外)研究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基础研究,也是教师教育的理论组成部分,还是进行职业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认识小学教学方面,要深刻认识小学教师的“教”与“学”特征,这是专业建构的核心基础。“怎样教?”这是小学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小学教学的特征是什么?如何构建小学教学理论体系?小学教学理论怎样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依据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可见,这不仅仅是教育学和教学法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其他教师和管理者必须明白和思考的问题,否则,专业建设就不可能科学。“教什么?”这一问题是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思想瓶颈。从专业建立初期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还没有弄明白,尤其是专科学校表现更加明显。其原因,一是专业建设者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专业化思维的结果;二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不足;三是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水平低。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小学教师要“教什么?”需要怎样的知识结构的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来深入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质,并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我们在专业课程中,既要研究国内小学教育的需求,也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先进理念来促进自身发展。

(四)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仅有好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说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专业,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在过程管理中,只有严格实施课程计划,并不断反思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才能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好的小学教育专业。现代社会要求管理也必须现代化,在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是教育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尚不成熟,主要制约因素是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了专业评价本身的弊端,加之管理者主观因素(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和情感等)的影响,管理水平低。如何进行科学管理,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科学管理,才能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达到为社会输送卓越小学教师的宗旨。

四.讨论

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或其他有关综合课程的专门教师”[11],虽然论证严谨,但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因为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建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同时,现实社会对小学教师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在这些新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的新特点,作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方可成为真正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关系到专业是与否存在的关键,因此,今后研究的重点应集中在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只有符合社会要求、小学教育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要求,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才算真正完成,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也才会走向成熟。首先,教师们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融合,即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理论与实践间的融合两个维度,为课程建设积累实践经验;其次,学者们继续扎根于基础研究,用相关成果来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石;最后,需要学校与政府一起采取行政措施,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基础研究推向纵横深入。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重心。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提;加强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关键又在于基础研究还不深入,所以,基础研究既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也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根源;以课程计划为依据,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104)

[2]洪明.内隐知识及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3.2:(57)

[3]姚文忠.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5.21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8)

[5]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54)

[6]张虹,肖其勇.全科教师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基于全科教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质新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28)

[7]唐之斌.初等教育师资培养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4:(39)

[8]唐之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的探索[J]职业圈2007.21:(71)

[9]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6)

[10]易森林.从教师知识的构成看小教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71)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篇2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的地位 

目前小学教育管理对学生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中内容、评价和目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点是关注对学生素质和习惯的培养,做到教育管理的完善性和实用性为目前的关键。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受到应试教育的约束,在培养学生方面过分的重视分数,忽视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对需要的人才也有了更高要求,不再盲目地要求高分数、高学历,而是需要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对于国家才具备实用性和培养价值,所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国家的需要标准进行人才培养。 

二、小学教育管理的不足之处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提高分数给学生增添压力,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枯燥乏味的讲课、练习让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我们需要运用新课改的理念,把精髓运用到教学中[2]。 

1.忽视学生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虽然被动的教学方法存在很久,习以为常,但是这样的课堂却降低了学习效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上课,失去了课堂的本质。老教师在管理上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老教师的管理模式要引起关注,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高低程度来制定,不能照本宣科忽略学生需求,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行灌输,教师不能只求教学进度和考试分数,要契合实际发挥新课改的精华。 

2.忽略学生能力 

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老师过分追求学生对知识点细节的把握,为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应该培养的自主思考能力。这样的现象在新课改的进行中必须杜绝,老师应该正确管理班级学生风气,不能因为分数而盲目的灌输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有非常大的约束。新的教育管理就是需要老师为学生“减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多让学生自主探讨、研究、思考,学习独立、主动的解决问题,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 

3.轻视学生个性 

在小学课堂培养学生个性非常重要,因为小学生的习惯养成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所以需要学生健康的成长,不能打压学生个性,对不同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既然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那就需要老师重视学生,多鼓励、包容、肯定,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快乐的学习,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的改革 

1.教学素质的管理 

有效的改善小学教育管理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素质进行管理,这也是小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首先要提高小学目前的师资力量[3]。在教师管理方面可以采用让年龄偏大的老教师集中讨论新理念教学模式,淘汰传统的教育手段,让骨干教师通过模拟和学习总结经验,逐渐改变教育形式,从心里接受新课改的目标任务,给年轻的新教师做出榜样;注重学习成绩的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管理模式,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形式进行教学,多设计游戏、采用新媒体教学、利用网络等手段改变枯燥的讲课方式,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起到帮助;对于年轻教师,可以多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因为年轻的老师在心态上是以学生为主,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状态,所以年轻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和学生更轻松地沟通,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教学个性的管理 

注重学生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个性化发挥和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供榜样。当然老师作为传授知识者,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例如,个别教师之间在教学方面恶性竞争,通过两个班考试平均分的高低显示自己的价值,这种情况出现在很多学校,虽然说“有压力才会有进步”,但是为了达成目的,老师完全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大量的传授知识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让小学生在过渡时期就背上学习“包袱”,导致学生为了得高分而学习,丧失了教育意义和本质。所以对老师教学个性进行管理非常重要,老师要遵守师德,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所以新课改的进行不仅对学生有了新的教育模式,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管理模式的改革 

改变陈旧的观念,首先要有管理意识,走出传统的教育误区,将新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在小学教学中,这也是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例如,班级内平时学习特别“拔尖”的学生成绩下滑情况严重,出现厌学心理时,老师就需要用正确的管理模式解决,可以和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了解情况,课后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多为学生树立信心。 

其次,制定健全的教育评价标准。传统教育评价体制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评价大多以成绩作为考察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过程。新的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从学生的平时表现出发,以激励学生为主要目的,无论成绩高低,例如,在每学期都会给学生定期下发考评表,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面对,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以为然,老师的管理模式给学生造成了影响,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我肯定、同学肯定、教师肯定三方面进行,让学生更具体的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对自己和他人给予肯定,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尤其在小学中,学生需要老师和同学肯定,这样才会有努力前进的信心。 

最后,完善科目的管理模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中,为了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可以合理开设科学类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例如:自然课、科学文化课、基础生物课等,通过开设丰富有趣的常识性学科,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今后的发展方向积累经验。 

四、结束语 

小学的教育管理一直是社会和家长的关注点,在新课改的推行、完善下,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寻找最合适、有效、完善的管理体制,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使小学的教育水平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跟上社会的步伐,通过对学生全面的培养,给社会输送大量人才。总而言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目前是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从经验中进行总结反思,对新的管理模式反复研究、不断完善,让小学教学环境健康发展,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篇3

关键词:合作式教学;多媒体教育;大学

一、基于高校合作式的多媒体教学管理的调查

1、当今教师掌握合作式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合作式教学管理是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而高校内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它包含着教学和教学以外方方面面的内容。重视合作式教学管理又特别重要。展现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层面,重视如何指导和组织班级学生的学习;如何创设与管理多媒体应用的空间;如何整合资源完善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如何胜任教育工作等。担任高校多媒体教学工作的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使多媒体教育卓有成效,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方式。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不仅要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教育,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协同能力,熟悉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引导学生们知晓高校内的信息技术管理,通过团队理论的运用,与其维持良好的沟通,并逐渐地让学生了解到组织合作式对于多媒体教育的重要意义。

2、实况调查

本文将运用问卷调查法综合地分析基于合作式的多媒体教育的重要程度,体现教师教育的程度。就现阶段调查情况而言,调查者按照其调查的目的以及相关的要求,化地设计问卷中的问题、选择项和调查背景等组成的问卷,并通过已搜集的信息,作统计分析,研究相关的数据情况。表1是调查问卷的部分。

3、调查结果

就调查结果而言,高校内教师或学生对合作式教学管理较为清晰,并逐步掌握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教育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并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在教学制度对多媒体教育影响方面,确定可回答的教师比例达到69.42%,证明他们对于合作式教学状况较为了解,较为重视多媒体教育。就目前情况而言,对于多媒体教育,仍存在不少的问题,详细见下:

在情感沟通方面,合作式教学管理内容已为高校学生所认识,但教师对于内部秩序的影响,限制学生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效果将适得其反。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交流较少,缺乏相关的沟通。在合作式教学的应用方面,没成立相关的学习讨论小组,对多媒体应用,单一地融入电视、电脑、录音等,并没融入到团队协作内。然而,高校学生较为重视自主学习,而考核方面多是通过考试,团队协作方面能力较低,学生难以理解到教学管理的精髓。而在团队合作化教学方面,学生对于多媒体应用,仍停留较为初级的层面,团队意识较为薄弱,缺乏相应的协作能力,对教研项目难以维持有效的管理。

二、基于合作式的多媒体教育的改善与发展

作为高校的教师,可按照内容分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的质量,根据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的困难,运用相应的预防措施;解决如何将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实现合作式管理、运用现代化教育工具(如计算机、电视、幻灯片等)、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内容。认真写好类似于项目合作的教案,并准备多媒体工具,运用适当的工具,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现代化教育中熟悉自身的专业知识。

通过合理的教导,以兴趣作为基点,激发、引导以及促进学生对于高校知识的吸收,并通过不同项目,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并依照团队管理,实现团队之间的协作。针对现今的情况而言,我们不难知道,通过合作式的教学,结合多媒体教育辅助驾驭,逐步强化高校内学生团队的管理。以合作为基,融合多媒体技术的元素,实现团队教学式管理。此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只有重视主动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教学中领悟到协作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后,创设多媒体教育的学习情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院校组织管理的情况而言,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成熟期,心智较为成熟,且认知能力较强。作为高校的教师,我的观点更多在于要从团队管理的实况出发,因学生处于发展的时期,须创设更为合理的情景,融合不同的元素,通过增加电视案例讲授、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内容,并结合专业知识,运用表情、动作,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增强其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课堂上,作为教师,以亲切的问候,微笑的回答,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不仅仅是增强学生素质的过程,善于从团队内学习,本身就是一类素质。然而,相关的事实表明:同样的学习时间,同样的学习内容,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是学习素质的差异。重视学生合作项目的拓展,可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逐步增强彼此之间的学习能力。

其次,将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互结合并加以创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并培养团队管理的意识。例如,通过“三多”的学习,即多学习,多反思,多比赛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以增强合作管理。在课堂内通过课前布置的小组前置作业让学生在小组内按照案例进行模拟表演,然后请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根据所观看案例进行学习和反思。每1个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展示自己组内的合作式方法,从而调动学生们对此课程学习的主动能力,模拟案例的同学也进一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此才能树立教师的在院校内角色定位,更好促进学生向教师专业化成长。要知道,通过肢体语言与歌曲内容相互结合,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更为新颖的,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并主动从团队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最后,将教育管理实用性与班级学生情况加以结合,增强学生对院校班级管理学习的能力。评价是学习的特色之一,只有评价合作式教学的情况,才能增强他们对于班组合作的能力。例如,强化教育实践性,在考核理论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加以考核,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抽取考核内容,分别是为某年龄班设计一个团队协作的案例,并对学生的角色加以分配。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内的角色特征,他们的自主性较为高,提升相应的学习水平。最后通过考核小组评价,先评该组的优点再评缺点,在互评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鲜活,也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又掌握着团队协作的技能技巧和方式。

参考文献:

[1]刘鹏.创建学习型组织之见解[J].现代经济,2013,7(3):57-59.

[2]付英华,赵义泉.体验合作式教学资源的开发[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篇4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角色职责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ontheDuties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

principalsfromRoleperspective

LiGaohai

(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Loudi,Hu'nan417000)

abstractinaschool,theprincipalistheleader,isthesoul.principalsonthestageofschool,theyachievethroughtheroleofprincipals.inordertobetterassumetheirroleinsociety,theprincipalmuststrengthentheirliteracy,establishpersonalprestige,tofulfilltheirduties.thispaperanalyzestheroleoftheprincipal,discussesthestatusofwork,jobduties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principal,aswellashowtobetterachievesthemanagementofschools.

Keywords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principal;role;duty;management

现代社会,各种教育改革推陈出新,学校组织环境、学校组织内部管理事务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日益复杂,民众对校长赋予的厚望也越来越重。这一方面使得校长角色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也使校长的职责越来越复杂。校长是学校管理活动的策划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其领导行为对学校管理的成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校长与角色

早在19世纪,由于学生和教师人数不断增多,就开始设置校长这一职务来协调和处理学校的管理事务。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西方,“校长”(principal)的概念源于“大王”(prince),其含义是“在身份、地位、重要性和权力方面名列第一”。所以,从辞源上看,校长掌握着决定学校运行的权力。《简明教育辞典》对“校长”的定义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部门任命的学校主要负责人。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中小学校长被列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具体描述为:中小学校长是在中学、小学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

按照社会学的定义,“角色”指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形象。“社会角色”把社会看作一个人类活动的舞台,每个人在这个舞台上,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通常认为校长在学校事务中承担的主要角色有:(1)组织的管理者。首先,校长是一位决策者,构建学校组织发展的蓝图与发展规划,果断处理各种重大事务;其次,在学校组织管理过程中,作为学校最高领导的校长,应统筹安排合理配置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教育资源。(2)教育的领导者。学校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作为学校校长,不仅意味着校长应是教学方面的专家,具备领导教学的专业能力,而且还意味着,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的时间和精力中相当大的部分要用在教学领导上。(3)人际关系的促进者。学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校中各类人员的管理,校长要注意员工的个人需要,发展合作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氛围,提高教职工的士气,促进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创造性。(4)冲突的调解者。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中的各种冲突和矛盾自然会反映到学校中来。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教育功能日益复杂化。(5)变革的人。现代社会要求学校不断提高适应环境变迁的能力,和提高学校组织自身的教育效能。作为学校的领导人,校长在其管理过程中,需要诊断学校组织变革的必要性,把握学校组织变革的方向,提出学校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合理配置学校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并将方案付诸实践。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校长对于教育变革的远见、校长的宏观决策能力。

2校长的素质及权威建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的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的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①所以,加强校长的自身素质显得异常重要。我国1991年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校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对中小学校长素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基本政治素养。要求校长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热爱自己的工作,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二是岗位知识要求。要求校长具有基本政治理论知识,国情知识;具有教育政策法规的知识;具有学校管理知识;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民族与宗教政策知识等。三是岗位能力要求。要求校长具备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具有领导和处理各种事务的才能,并能改革创新。

在学校的管理中,校长在具备以上素质的基础上,还需要树立一定的权威,并且也需要利用自己的权威来处理各项事务。“领导的有效性,并不要求领导者的才能样样过人,而关键在于领导的影响力”。②在这里,影响力其实就是校长的权威。校长的权威是权力与威信的统一,由职务性权力与威望性权力组成。校长的职务性权力,是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任命或聘任校长时就赋予他的权力,这种权力,随职务的存在而存在,随职务的消失而消失。威望性权力,是校长在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其学识、人品、意识、道德、行为、人际、能力等多个方面形成的综合素质,是被大家长期认可的结果。建构校长的权威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我认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个性特点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的认识等等。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三个过程。校长要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自我认识的意识与能力,善于觉察、分析、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修正妨碍自身威信建立的缺点与弱点,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其次,塑造良好形象。校长的学历、资历、品德、性格、意志、言行、风度、精神面貌等,共同构成校长形象。校长形象直接关系到师生对校长的心理评价与认同。学历资深,知识丰富,治教、治校有方,管理有序,善于学习,开拓创新,都为校长威信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校长的权威是建立在良好的个人品质上,包括公平、公正意识,协同思想和合作精神,责任感和义务感。校长威信更要求校长胸怀宽广,豁达大度。因为教师之间在水平能力、脾气性格、价值观念、爱好追求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校长在和他们的接触交往中,难免会不满意、苦恼甚至痛苦。这就要求校长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涵养,能兼容各种个性风格、优点缺点、成功失败等。

第四,人际管理。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校长是这个社会的最高“长官”,校长所面对的既有教职员工又有学生。其中,教职员工的人际管理便处于重要地位。其次,校长的权威还表现为能尊重所有社会人员,平等待人,平等分配资源;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教职员工,不搞小团体,让教职员工有集体归宿感。

3中小学校长的职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组织环境、学校组织内部管理事务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日益复杂,这一方面使得校长角色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也使校长的职责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烦杂。有关中小学校长时间实际分配与愿望分配的相关研究表明,现代校长要花大量的时间处理烦杂的学校内部事务以及许多不得不为的社会事务。③比如要处理学校经费紧张问题、教育质量评价问题、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学校评先进问题、推行素质教育问题等等。但每一个问题的处理,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令校长解决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校长所肩负的使命也越来越重。1991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按教育规律办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要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团结、依靠教职员工。组织教师学习政治与钻研业务,注意培养班主任、中青年教师和业务骨干,努力建设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依靠党组织,积极做好教师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充分发扬民主,重视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发挥广大教师和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要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包括: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领导和组织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确保学校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有成效地开展;领导和组织总务工作,支持和指导群众组织开展工作等。

四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4以校长“角色”理论为指导,更好地进行学校管理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校长良好角色的扮演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小学校长任重道远,在学校管理中校长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1)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冲突与矛盾,要协调和处理校内外各种管理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解决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的各种新问题。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他在学校管理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和规则,对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出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判断,并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解决,逐步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以达到一种能适应客观情况不断变化发展的新的管理水平高度。

(2)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活动,而高效能的管理可以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和强有力的保障。反之,混乱的学校管理会使学校领导与广大教师陷于解决各种管理矛盾之中,而无暇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致使教育质量下降。

(3)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教师自身是一个重要的管理阶层。一方面,学校中的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等等,都需要广大教师去组织、实施;另一方面,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的高下,直接取决于广大教师的素养与专业发展水平。

(4)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校系统的产品,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身上。学校管理一方面为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使之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对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管理本身也是一种育人活动,高效能的管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健康有序的学校环境与组织氛围,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在愉悦的学校环境中和谐发展。

(下转第79页)(上接第77页)

(5)为学校持续发展培养人才。学校事务纷繁复杂,校长不可能事必躬亲,校长要对各项工作按重要程度进行区分,有些事情可以委托他人。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区分与再分配,校长也为他人提供了发挥领导才能的机会。“校长应是后台的指挥,而不是舞台中央的表演者。”这就决定校长要善于发现人才,把有领导能力的教师提到行政职位,分解责任。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学校教师以及未来的学校领导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让他们丰富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方法,从而能够迎接挑战,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注释

①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473.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篇5

课堂学习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师倘若可以对课堂教学以及班级进行良好的管理,那么他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会少很多。只有做好课堂管理工作,教师才能高效的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当今的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一定区别,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高效的管理,实现教学全面一体化。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高职教师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加快对课堂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管理含义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含义

经研究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教师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倾向于死记硬背,学生负担重。而新型的教育模式跟以往的教育模式恰好相反,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被称为:教学做一体。有相关专家指出,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当今高职学院的人才发展。

(二)课堂管理理念

什么是课堂管理?不同的人对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以前,相关专家和教育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发现: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了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往往采取强制打压的方式来解决,久而久之便会发现,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得不到实质性的有效进展。学生被打压之后反而会引起下一次的不规范行为,甚至产生更多的不规范行为。近年来,针对课堂管理,有专家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在于,努力营造出适合学习的氛围,端正态度,积极进取,避免产生不规范的行为。

从某种角度来看,课堂管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学生的特点,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并进行知识传授。也就是说,一位老师要想教书育人,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首先就要学会课堂管理。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有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要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最佳的课堂管理,需要通过多方面共同协调和努力。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说仅靠单方面的控制就能实现的。其中第一点就是要关心了解学生。任何人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要遵循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规律,注重差异性和阶段性,做到因材施教,全面的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使每位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师和学生确定了新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沟通交流极端缺乏,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并且神圣不可侵犯,受教育者不敢提问,上课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毫无生机。新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应该是民主型,既有相对权威性,又能跟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这种教学风格,可以保证课堂上知识的传授的效度和接受度,还能保证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轻松民主的氛围,营造出了和谐的环境,改变了以往灌输与被动接受的模式,实现了新的平衡。在这样的一个班集体里面,不但可以系统性的传授知识,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教与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学生与老师情感交流充分,参与力度大,双方都是积极互动的状态。如果,现代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民主教学,既是老师,又是朋友,那么老师和学生都有喜悦和满足。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课堂问题行为是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只有处理得好,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如果处理的不好,不但影响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特点,把重点转移到对知识的学习上,吸引学生的眼球,不给学生机会去产生不规范的行为。选择适宜难度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合理方法来全方位的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教师要合理的进行评价,及时表扬鼓励。当学生收获了满足感时,下次会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建立教学常规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遵守班规校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入学第一天起,老师就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并且作为规定,告诉每一位学生。比如,老师提问时,发言之前要先举手,同学之间要有秩序,不能你一句,我一句,故意制造课堂混乱。上课铃响后不能在走廊内打闹,及时回到座位,等待老师来上课。这些标准和规则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要遵守。

(五)学校管理者对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其规模大小也是有规定的,一般都要求20-30人组成,最大限度也不能超过50人。教师既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又要系统的传授知识,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变得更大。班级的大小也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之间交往的次数越少,彼此之间没什么感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对课堂管理者的技能要求也就越高。班级越大,内部小团体与小团体之间相互影响,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统一实现。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经管类专业课堂管理对策

(一)教育要以实践为主。

教学做一体化的意义在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和发展型人才。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针对性地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培养。全方面的了解学生,采用适合的课堂管理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新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高效的掌握理论知识,成为多方面综合性人才。

(二)采用小组模式,人人参与其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教与被教的关系,也不是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更不是管制者与被管制者的关系。新型的学生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班级学生的座位改成了小组式,小组成员和成员坐在一起,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方便沟通交流。老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来,扮演学习者的身份。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可先引导学生,然后进行讲解,不但重视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实际操作,多方面的呼应从做中学,学中做。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比如:提前布置好课后作业,分给每一个小组,并要求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到其中。学生可以多渠道开放式的搜索信息,学生之间提交学习成果,最后由一名学生总结所有小组成员的学习结果,以报告的形式交给老师。这样的一个过程是相当有意义的,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主人翁的意识,激发了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使得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教学做一体的重要前提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缺乏自信、不敢表达、胆小害羞的,这是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的不良后果。而如今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他们是充满自信、勇于表达,积极乐观的。他们积极的跟老师沟通,大胆的说出内心的质疑,参与到各类讨论当中去。各小组的学生互帮互助,踊跃的发言,自主的翻阅图书资料,合理的运用各大搜索引擎,产生思维碰撞,最后把解决不了的疑惑反映给老师。老师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评价,表扬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之后再对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科学解释,要善于启发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老师讲解过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思考交流,整理老师讲解的知识点,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两者结合,再变为自己的知识,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自我管理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身上的特色,在课堂上全面分析,并进行全面教育,实现教学做一体的课程特色。这样特殊的模式就要求学生要把握好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的角色有参与者和管理者这两种,而老师则负责启发、引导、组织、监督和评价。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学生要系统的学习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来全面了解知识,自发的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在学习管理自己并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会培养自身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等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多种能力。所有的能力都会对学生形成帮助,特别是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对各类劳动工作都有一定的了解,形成了基本的职业观念。

(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建立起健康、有序的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具有约束性,标准性,自律性这三大特点。在高职课堂中,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约束和监督学生。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如果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学生就会受到老师的指导而产生内化,形成内部约束力,实现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提高课程运作的能力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篇6

关键词:小学;安全;管理体系

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如何把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真正保障教学工作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开发小学安全管理体系资源的背景

小学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对学校的安全工作非常重视,但是真正将安全教育以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真正从课堂的角度为学生系统地讲授宏观安全方面的知识,却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多年来,在实践探索中把安全教育工作纳入课堂教学,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形成完善的安全教学体系。《小学安全教育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课件的成果,开辟了安全教育进课堂的操作实例,有效地支持了安全教育工作在教学层面的落实,有效地指导了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的推进,使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系统学习相关的安全教育知识。

二、建立小学安全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

安全教育课程是一门以安全知识为载体的综合性课程,安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家庭及公共场所,能够对自己及他人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安全教育课程进行入小学课堂是对安全教育的一项创新和探索,在保障效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研讨。一是保障安全教学秩序。教学秩序安全是教学安全的基础,既是教学的常规工作,又是重要工作。及时做好教学计划、课程表的编制,对安全教学保持一个稳定的环境。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小学学生实际,制订安全应急预案。

三、建立小学安全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点

创新小学安全教育,探索寻找创新点,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安全教育任务,建立小学安全管理体系。

1.依据小学学生的阶段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低级学生,幼儿园毕业刚进小学校门,对学校的生活充满渴望,对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对于安全知识了解得太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为了更好地维持小学的正常秩序,维护小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为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安全保障。小学生刚进入学校,根据年级情况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引导的途径;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学习生活,并有了自己的生活、学习的范围,这时的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安全,按照学校《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汇编》的相关制度和要求,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让学生在学好课程的同时,加强学习安全知识,成为小学安全宣传员;同时,学生在青春期,同学间交往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要对学生的交友安全进行引导,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监控,将各种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好心理调试的指导,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迅速地适应初、高中后续的学习生活。

2.小学安全教育内容的选择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

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充分利用了教学多媒体辅助手段,调动了声音、影像的刺激作用,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与安全知识进行无缝对接。

3.注重小学生安全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层层深入,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让学生针对重点教学内容,获得良好的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四、小学安全教育管理体系的推广和应用

安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体现的方式不同,以课堂的形式呈现的模式是一个创新。这种方式可以让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充分体现。学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初具规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种做法从教学角度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在安全教育的课程化、阶段化、一体化和体验化的创新研究中,进行了推广和应用。

1.安全教育课程化

学校通过教学计划的整体设置,确立了安全教育课开设的时间和进度,将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融入小学生的特点,进行系列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课程呈现。

2.安全教育阶段化

根据小学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特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帮着学生对阶段的安全有清楚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了安全教育循序渐进的阶段化。

3.安全教育体验化

创新开辟了安全课堂的主体教育渠道,其呈现方式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安全的重要性。

总之,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布置、勤检查”“抓落实”“促成效”,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增强安全工作的稳定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实现学校安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一贯的思想原则。目前全党全国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争取在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在实践上获得新成效。我们重新学习当年关于这个思想原则科学内涵的一些基本观点,认真总结以往我们在小学教育上这个问题的经验教训。

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教育管理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机构的总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思想,目前,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在小学教育中,要一改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都弊端,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和新的教育理念,将理论联系实际与纳入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中,让每个同学都能在不同的环境下,用自己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解决自己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然而,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的进程,我们要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小学教育联系实际的新途径

(一)充实理论

1.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要努力搞好基础理论的教学;否则,一张白纸,拿什么去联系实际呢?我们决不能因为教育学科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便在教学中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不讲深讲透,仅仅追求具体问题的探讨,是贻害无穷的。那些片面强调实践,不愿辛勤、扎实和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的想法是错误的。然而,目前的小学教育学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匮乏问题、许多章节苍白无力,许多知识陈旧老化,就像当年批评党八股所说:“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语言无味,像个瘪三”。这样的小学教育学对师范生没有多少吸引力。因此,小学教育学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必须提高理论水准,解决理论贫乏的问题。

2.加强核心价值观培养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被看做是其中的重要目标。所以,教育部门应该要求学校重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机会,强化对其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自身品格的塑造。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除了需要通过专门的课程向学生传授价值观之外,还应该借助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使其通过体验的方式间接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

(二)联系实际

如果光有理论而没有实际的印证和说明,也会使理论沦为一种说教。因为实践是理论和认识的基础,正确的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和概括,小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基本上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而发,不联系实际,空洞地讲理论,这样的理论知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更难运用,理论去指导实际上的学习,然而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目前的小学教育学远离小学教育实际,教学中很少重视引导小学生研究现实的小学教育问题。实践环节薄弱,对小学生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还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

联系农村小学教育实际。小学教育学应密切联系本地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实际情况讲授,要定期组织小学生做农村小学教育调查,并在农村小学进行实习,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体会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水平的提升。培养对农村的感情,应把农村小学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小学教育学中。

二、小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新要求

加强教育科研是办好小学教育的基础,我国小学教育正在规范化,标准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那种重视经验轻视理论,注重苦干,轻视科研的落后观点只能逐渐导致小学教育的停滞和萎缩,加强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揭示小学教育新规律,创造小学教育新理论。在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客观规律,严格按照小学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因此,应把教育科研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并给予特殊政策,提供物质保障,提出明确任务,定期检查总结。

小学教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途径都要紧紧围绕高师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离开培养目标也就离开了高师的办学方向。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育实践课课外活动,尽管各自的地位、作用不同,但是,通过多种活动强化,小学生的各种素质,完善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搞好小学教育,做好时间统筹安排,内容上相互渗透,方式上相互补充,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相互碰撞。小学教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途径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序列和逻辑系统。教育学科教师要合理安排他们的主次、层次、序列,以便帮助小学生建立起以教师职业为中心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小学教育也日益与全球先进教育接轨,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选择。小学教育体系作为国家培养社会需求的使用性人才的坚实阵地,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更需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小学教育中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镇生,小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途径及新要求2012.82期,考试周刊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篇8

——县教育局校园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根据《县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精神,县教育局自10月下旬以来,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作了周密安排,自11月15日始,督查专班对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进行一次全面督查,整治工作初见成效。现将专项整治行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全员积极参与

根据县政府[2007]62号文件精神,教育局及时制订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兴教字[2007]33号),召开了由乡镇教育干事以及县直学校负责人参加的校园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动员大会,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各教育单位都制订了整治行动方案,成立了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召开了全体教职工会议和学生动员大会,分析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措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全体师生人人重视安全工作,人人参与安全工作,实现“防范安全无空人,管理安全无空当,安全教育无空地。”为使全县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做到有章可循,教育局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兴教文[2007]60号),要求学校、幼儿园严格对照《兴山县学校安全工作检查评估标准》进行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根据全县保育寄宿制学校增多的实际情况,教育局出台了《兴山县保育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兴教字[2007]33号)。各教育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也相应制订了操作性强的制度措施。峡口镇的《校园安全工作八十条》,对事关学校学生安全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促进了校园安全工作的规范化。方案和制度的出台,保证了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有序开展,同时强化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安全责任意识。

二、责任落实,整治行动不走过场

1、实行安全管理负责制。为了搞好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中小学、幼儿园都严格实行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内部安全管理负责制。县实验中学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为副组长、学校其他校委会人员为成员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启动了护校队。强化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负责协调学校师生、财产的安全工作,负责起草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负责召开师生安全工作会议及安全常识培训等工作;学校工作专班负责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在校园内部推行安全“四包”责任制和“八制”方针。即值周领导包全周,值周教师包年级,班主任包全班,科任教师包课堂。谁领导谁负责,谁值周谁负责,谁上课谁负责,谁辅导谁负责,谁管处室谁负责,谁管年级谁负责,谁带班谁负责,谁组织活动谁负责。从而保证了责任落实,避免相互推诿。县一中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落实了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目标责任制。由校长挂帅,统一指挥、协调各处室和个人的工作,贯彻执行上级部门的指示、任务,研究制订行动方案;由相关处室负责人担任领导成员,负责活动方案的实施;由部门岗位责任人和各班级班主任具体负责一线安全管理,明确分工,明确职责。在管理上,由领导组下设的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在制度上,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乡镇都分别成立了乡镇、学校两级领导小组,确定整治重点,明确整改工作责任目标,保证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得力、机构健全、组织周密、运转有序。高阳镇中学把学校食品卫生、学生管理、校舍安全以及与其他单位配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等工作详细分解到行政、政教处、总务处和保卫科,明确了各自的职责。高阳镇中心小学成立了环境设施、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学生活动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共6个工作小组,并在学生中确定了18名义务安全工作员,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各学校围绕安全管理这一重点工作,建章立制,从根本上保证了专项整治行动的顺利进行。

2、严格奖惩制度。为了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形成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各教育单位都实行了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和连带责任追究制。将安全工作纳入各部门、教职工的责任书考评中,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

3、家校结合,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理解、支持。在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中,学校、幼儿园注重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召开家长会,宣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家长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教师、学生、学校各自的责任,有效的解决了学校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

出问题。与此同时,中小学、幼儿园积极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以取得全社会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支持。近两个月以来,全县各校邀请公安、卫生、文化、工商等部门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260人次,形成了校园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态势。

4、强化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在此次校园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中,教育局把对师生的安全知识教育作为整个行动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各教育单位突出这一重点,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防患未然。各中小学、幼儿园通过校园广播、板报、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大力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和一中组织学生观看了“珍爱生命、拒绝”的图片展,师生深受教育;并邀请县防保中心疾病预防专家以及省专家讲授如何预防艾滋病;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宣讲安全知识,普及安全常识。榛子乡中小学共书写安全标语17条,办专栏27个,贴宣传画14张,校园广播16次,召开师生动员大会8次,与会2760人次。水月寺中心小学把安全知识编成儿歌、顺口溜发给学生,培养学生安全习惯。县直幼儿园将一些自救自护知识创编成浅显易懂的儿歌、故事,让幼儿在念儿歌、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树立安全防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邀请消防官兵进园为师生进行消防演练,邀请交警近园为幼儿讲解“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才能回家”为主题的道路交通基本知识。不少学校通过自办安全小报的方式,让学生收集各类安全小知识,从中得到教益。县一中的安全小报版面漂亮,内容丰富,深受师生喜爱。古夫中学结合学校体育艺术节,举行了《珍爱生命》专场文艺晚会;古夫镇中心小学举行了全校性安全知识竞赛。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计120次,办板报356期次。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

三、自查与督查相结合,确保校园安全万无一失。

10月27日,县教育局召开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动员大会,要求各教育单位对校园内部安全隐患进行严密排查,并写出情况报告。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于11月15日前完成了校园内部的安全隐患排查,并向教育局上报了排查报告。通过自查,全县各教育单位共发现90余处安全隐患,有的已经进行整改,尚有一部分正在整改之中。县一中对校舍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维修,加固了教学综合楼的不锈钢栏杆,更换公共场所已损坏的灯泡,确保师生照明、通行有保障;维修了体育器材,强调了体育教师教案中要有保护措施,增设球场的防护网;对校园内山体滑坡等重大安全隐患做到每天观测记录。水月寺镇制订了“水月寺镇学校安全工作督查表”对照督查表逐校督查,并现场整改,弥补了管理上的漏洞,一些安全隐患得以及时整改。峡口镇把教学行为安全隐患、教学仪器安全隐患、学生行为安全隐患、交通安全隐患、学校设备设施安全隐患、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隐患、校内传染病控制等作为9大排查项目,要求学校进行严格排查,同时邀请县、镇两级防保中心、工商、派出所、交通等业务部门进校助查。可以由学校自行整改的隐患,由学校及时整改,学校力所不能及的,及时上报教育局,通过投入、协调等措施解决。通过排查,全镇中小学的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整改。建阳坪中学、小学分别筹措资金,对学生宿舍、楼梯栏杆、电源线路等进行了维修、更换;添置了食堂蔬菜保鲜设施,校园环境大为改观。高岚中学果断处理了原经销店门面遗留问题,将校内的所有经销门面迁到校门外,净化了校园环境。南阳镇针对学生乘超载车和摩的现象,加大整改力度。南阳中学采用分年级放学的办法,缓解交通拥挤矛盾;南阳小学、湘坪小学由教师组织学生乘车。水月寺镇大白果园小学建立了护送学生返家路队护送网点并与家长签单制度,效果显著。

11月12日,县教育局下发《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督查工作的通知》(兴教字[2007]35号),成立了督查领导小组,下设3个工作组,对全县各学校、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督查。督点包括:师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全面排查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的情况;食堂和小卖部食品卫生管理;保育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民办教育的办学资质及办学条件;配合其他相关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和交通秩序的情况。督查小组分赴全县50多个校点,对照《兴山县学校安全工作检查评估标准》,对校园安全管理进行认真严格的督查,并实行跟踪承包制,各小组所负责的乡镇没有达到整改目标的,督查工作就不能停止,以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校园安全工作必须常抓不懈

校园安

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在此次行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是个别学校还存在管理上的疏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二是对已经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整改力度不够大,或者没有整改。三是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难度大,游商摊贩禁而不止,黑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有抬头之风。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篇9

关键词:军队院校;管理学基础;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荣丽卿(1977-),女,河北肃宁人,军械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讲师;史宪铭(1975-),男,河北献县人,军械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讲师。(河北石家庄5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军械工程学院教学改革课题“学员旅体制下的领导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43-02

“管理学基础”是军队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提高部队学生管理领导素养,夯实学生部队管理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军“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军队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1]“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选教学内容

“管理学基础”课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管理领导素养、培养学生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要精选教学内容。经过精心筛选,课程组依据由易至难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即预备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1.管理思想发展史(预备知识)

通过管理思想发展史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把握管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好地了解当代管理学面临的问题和任务,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管理思想主要包括西方管理思想、中国管理思想和军队管理思想三部分内容。西方管理思想部分主要介绍当代管理思想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西方管理思想发展趋势;中国管理思想部分主要介绍古代和现代管理思想;军队管理思想主要介绍我军管理思想的特色和外军管理思想的要点。

2.管理职能与技能(重点知识)

根据当代管理学的主流观点,管理是以“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组成的活动”,因此,“管理学基础”的教学重点是熟悉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技能。通过管理职能教学,显著提高学生的四大能力: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与人事能力、激励与沟通能力及其控制与考核能力。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将管理职能分为四个专题,即科学计划与有效决策、组织工作与科学用人、有效激励与高效沟通、科学控制与绩效考核。每个专题讲解过程中,都安排了一些情景模拟或管理小游戏,体会相应职能的操作要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管理原理与方法(难点知识)

管理原理与方法表面上看很浅显,但运用起来却比较容易出问题,因此,将这部分内容列为教学难点。管理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责任原理和伦理原理。在进行管理原理教学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正反面案例进行对照,使学生消化和吸收。管理方法包括: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技术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在进行管理方法教学时,需向学生讲明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了解使用各种方法的不同情境。

二、改进教学方式

“管理学基础”知识具有“容易理解,但转化为能力比较困难”的特点,单纯地讲授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课程组在改进教学方式上下了一番工夫,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1.编成“任务小组”,预防“课堂沉默”,创建“开口课堂”

传统的管理学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孤岛,学生之间的信息和知识不能有效共享,学生发言质量不够理想,有的学生怕回答错误被别人笑话而不愿意当众发言,“课堂沉默”现象时有发生。将全体学生编入“任务小组”,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把管理问题交给“任务小组”去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后,小组成员派发言人到讲台上发表观点和看法。划分“任务小组”后,管理学课堂不再沉默,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意见,更好地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采取任务小组轮流代表小组发言的做法,大大增加每一个人发言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发言的质量。实践证明,通过“任务小组”的编组方式,学生的表达、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均有显著提升。

2.丰富“教学栏目”,吸引学生眼球,创建“多彩课堂”

教无定法,教学方式要不拘一格才能更好地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课程组综合运用每日两题、个人能力展示会、管理小创意、辩论会、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大师大家名言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加管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管理课堂上感到耳目一新,丰富多彩。

3.挖掘隐性知识,开“管理研讨论会”,创建“学习型课堂”

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2]学校更应该成为社会中学习型组织的典范。传统的课堂都是老师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管理研讨会”的做法,创造了新的教学模式――基于隐性知识挖掘的教学模式,效果很好。课程组尝试,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就组织召开一次“管理研讨会”,研讨会讨论的主题是结合所学单元知识,讨论当下管理实践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管理研讨会上,老师和学生同都是学习共同体,所有人平等地分享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尽情地挖掘同伴。学习型课堂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隐性知识,真正实现教学互动,师生共同成长。

4.改革考试方式,重点测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管理学界有一个口号“你测量什么,就得到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改革考核方式着手。课程组对“管理学基础”考核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首先,增加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管理思维和综合管理素质,口试占总成绩的10%。其次,改变平时作业的形式。以往作业都是纸质作业,且作业习题一般是书上的问答题,有现成的答案,平时成绩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定,拉不开档次。改革后的作业规定每个任务小组要拍摄一段管理mV,要求按给定的选题自由创作和发挥。事实证明,这种作业方式新颖独特,极具挑战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拉开了平时成绩的档次。最后,在笔试考核方面,主要考核学生的管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考试难度有所增加。

三、课堂连着部队,针对第一任职,建设“开放性课堂”

军队管理教育的目标是为部队培养更多的军事管理领导人才,因此,了解部队管理难题,紧紧把握部队需求,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为此,课程组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与部队的联系,使教学内容贴近部队,做到管理课堂与部队管理实践不脱节。

1.到部队调研,获取一手材料

利用各种机会到部队调研是建设“开放性课堂”的主要渠道。通过科研项目、向部队提供咨询服务等多种机会,与部队基层带兵人接触,了解部队管理难题,把他们反映的问题拿来向学生发问,把管理问题情境化,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跟踪毕业生,了解第一任职情况

及时了解本院毕业生所在部队对其第一任职的评价,反思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面向学生胜任第一任职的能力素质要求实施教学。

3.在军内外建立若干个管理教学实践基地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3]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军队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参观见习,很难对管理形成感性认识,学生所学知识很难向能力转化,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军内外建立了若干个教学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到基地参观见习,提高管理能力素质。

四、“结课”不代表“结束”,拓展多种渠道,延伸管理教育

很多教师往往在管理学课程结束时会终止对学生的管理教育。然而,课程组认为,课程虽然结束了,但管理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训练中,管理教育可以继续延伸。

1.依托网络教室,传播管理知识

利用校园网开通了“管理学基础”网络课堂,开设了“电子教案”、“ppt”、“电子教材”、“重点难点”、“延伸阅读”、“典型案例”、“综合练习”、“互动平台”等教学档目,从而把管理学课堂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师生在网络上实现互动,实现了信息化教学,[4]扩大了管理知识的传播途径。

2.开通“教师博客”,进行师生互动

教师开通博客,教学日志,谈教学体会,引得许多学生主动到教师博客上与教师进行互动,改善了师生关系,加深了师生感情,有利于对管理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3.组织“管理沙龙”活动,生生互动

定期召开管理沙龙活动,讨论管理热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对管理问题的关注,加深对管理问题的理解。

4.开办“管理特长俱乐部”、“领导力俱乐部”,继续管理教育

对于那些对管理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吸收他们进入“管理特长俱乐部”、“领导力俱乐部”,继续管理教育。一是可以向学生推荐管理学经典著作。通过经典著作阅读,加深学生对管理理论的认识,理解现代管理理念,夯实管理领导功底。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和拍摄管理视频短剧。把部队管理的难题拍成视频,放在管理学网络教室里,一方面让角色扮演者亲身体会到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角色差异,[5]另一方面,还挖掘了管理学的美学价值,提高了学生作品欣赏能力和作品审美能力。三是剪报等多种方式搜集军队管理案例,编写军队管理案例库。四是鼓励特长班学员向学员旅的模拟连长提供培训。五是发表管理类学术文章。学生就感兴趣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表相关文章。[6,7]

总之,“管理学基础”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要在短短的30个课时内把这门课上好,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只要肯下工夫钻研,多动脑筋思考,就能在师生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将管理学知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有效地提高“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游.军队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4):75-77.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3.

[4]董会瑜.现代军队院校教育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7.

[5]姚国荣,陆林.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统计教育,

2007,(3):34.

中小学教育管理重点知识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90后”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86-01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涵盖广泛,不仅包括计算机使用的基本常识,还包括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数据库及编程和专业CaD类软件使用。经过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我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普通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来教授一些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常识;各类大中专院校普遍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教授一些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知识和常识外还对一些常用应用软件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另外根据大中专院校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还选择性的开设了一些诸如数据库、编程、aUtoCaD等课程。

但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也还存在一些问题:(1)管理者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软、硬件资源配置不合理,分布不均;(3)课程设置不合理,重复教学严重,教学内容亟待完善和更新;(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5)整体师资水平有待提高;(6)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展,严重影响了被教育者适应未来信息化生活的能力,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

二、学生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新时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及国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我国出现了所谓的“80后”、“90后”现象,这些极具特点的年轻人和孩子现在正是我们教育实施的对象,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千禧娃及新世纪的孩子们又将给我们教育带来新的冲击,任何抛开学生心理特征及特点来进行的研究都不能保证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来研究和观察学生心理特征及特点,尤其是“90后”这些大部分没有成年的孩子,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预见性的根据学生情况的发展趋势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90后”的孩子目前多数就读于小学中高年级和中等学校,在不久的将来即将进入高等学校学习。“90后”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他们出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结出初步成果的时代,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无疑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加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更使他们成为了家庭的中心,这些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这使他们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或多或少的都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同时在知识的广度上是以往的孩子所不能比拟的;“90后”的孩子又是不幸的,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们的承担能力变得异常脆弱,家庭的中心地位使他们自私、敏感、不善与人交往,网络拓展他们知识面的同时却使他们脱离了来自家庭及学校的监管,接受了太多非主流和个性化的知识,使他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爱好古怪。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及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基本常识、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引导学生充分合理的利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这一资源载体、防止网络沉迷,大中专院校还要培养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内容为目标。

基于这一总体目标以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

1.提高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必要性的认识水平。联合国重新定义新世纪文盲标准,将文盲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常用图表)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摆脱文盲的地位,而根据联合国对新世纪文盲的定义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这一点一定要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铭记于心。

2.重点扶持农村及贫困地区的中小学,配备相应教学设备。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对硬件设施依赖性较强的学科,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教育资源特别是硬件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无法保证计算机基础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这些学校往往经费紧张无力改变现状,这就需要由政府或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投入帮助这些学校完善教学设施,至少保证能够使用笔记本与投影仪进行教学,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有条件的学校及相关单位应普遍设立专为学生提供上网等服务的网络教室,并配备专门的网络辅导老师,在家长和全社会的配合下,监督和管理学生的网络行为、了解和掌握学生接触知识的范围,达到防止网络沉迷、尽量降低非主流意识对学生影响的目的。

3.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涵盖内容较为广泛,知识更新速度快,特别是应用软件更新换代频繁。而计算机基础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起步初期为了尽快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了起点式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学知识的重复率很高。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完善,这种重复的起点式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的被教育者,特别是对于中高等院校,有些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不止一遍,这种重复的教学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反叛心理。为完善课程体系,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避免重复教学,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信息技术、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层次,由小学、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分别完成。

4.以任务式教学为手段,以应用为落脚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任务式教学是一种已被证实的能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克服自私自利、孤僻等不利性格、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

5.加强师资培养力度。师资,一个亘古不变的教育问题,作为教师、作为一个解惑者,需要广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计算机教师也不例外。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力度,为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以提高师资质量是保证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