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16

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篇1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经济生活知识

对当代青年学生来说,不仅要会“纸上谈兵”,更要能“身体力行”,高中经济生活新教材在突出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同时,更着重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充分体现出经济生活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科基础知识作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各部分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以扩展、延伸,结合本地的经济生活及家里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将其上升到理论水平,继而又回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上来。让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社会,使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他们将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奠定基础。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发生在家乡或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生活事件和现象,去解释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可以使经济生活科学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直观。例如: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一节内容时,联系本地农贸市场菜价变动,要求学生利用时间用规定的费用走进市场,为家里采购一次菜肴,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切实体会到了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而价格又由价值决定。使得许多学生记忆犹新,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经济生活课堂教学,实施“快乐教育”

若教师能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及时适量加点调味剂,即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经济生活知识,就能有效防止单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又能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经济生活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也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变“灌输式教学”为“快乐教育”。例如:在讲“消费观”时,提出一个命题:国庆去哪里?让学生积极讨论、分析,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中接受相关知识。

三、发挥乡土案例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经济生活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经济生活教学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经济生活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获取感知印象,丰富和加深学生对经济生活学理论的理解,缩短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从开放式教学的个案分析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案例如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是从家乡的经济生活事项中选取的,不仅使学生感觉得到、摸得着,也会增强案例的实用价值。例如: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联系到江阴市的一些大的企业发展情况加以验证:无论是国有的大型企业澄西船厂,还是著名的华西村集团,加上新桥镇两大企业阳光集团和海澜集团的发展等等。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将学生从上课时的“智力紧张状态”下解脱出来,而且能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经济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以及人类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涉及各个具体学科,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经济生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经济生活学习评价的重点。经济生活教材始终围绕人与经济的关系展开,因为这种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人的活动就具有了可选择性。全新的而又动态的“选择”出现,使人的生产活动与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环境不再是简单的相遇,而是人类面临挑战时的多视角、审慎地思考和积极行动关系的再次组合。将选择的机会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课本知识与人类活动的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教育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去解答相关经济生活事物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讲消费的影响因素时,让学生连续观察与记录家庭两个星期的消费情况,记录消费的变化,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家庭的消费共性,进行消费的分类,计算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明确消费心理对消费的影响,得出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

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

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篇2

关键词:非经管类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养

一、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

养的重要性第一,具备经济学素养是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市场逐步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不管从事何种工作,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经济信息,从事着一定的经济活动。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除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树立科学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生产供应链上的每个岗位,乃至于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树立市场意识、成本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具备经济学素养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生活理财的需要。当今社会,除职业本身对经济学素养有要求外,每个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打理也离不开经济学知识。一个人的理财能力如何,直接关乎他的事业和家庭。如何支配自己的收入,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与投资,如何实现个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合理规避通货膨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第三,具备经济学素养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理性生活的需要。经济学作为一门在有限资源约束下进行选择的科学,具备经济学素养可以让我们自觉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取舍和选择,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妥善安排个人的生活。经济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如何看待婚姻、家庭、职场、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新视角,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有助于看清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本质、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因此,专业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人”,经济学思维教育则教学生如何“生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二、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

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目的不是把经济学教成充满术语、模型、图标和数学的坚不可摧的、望而生畏的理论体系堡垒。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被经济现象所包围,经济学的精髓在于经济学复杂的理论体系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一套观察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学习经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活生生的、日常发生的现象的解释来熟悉和理解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对经济学思考问题的基本分析工具和核心概念的理解力。经济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基本知识,包括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总体框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商品价格形成机理、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选择、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等。其次,运用所学的分析工具和核心概念分析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能力。经济学理论是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不是黑板经济学,因此,经济学素养的培养要求人们利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学思维方式去理解并解释周围世界中的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再次,将对现象的分析形成经济学观点并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因此,对现实经济中热点、难点现象的加以分析总结,形成个人的经济学观点,才能使经济学基本知识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运用。最后,提出在经济学上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大学学习要实现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要实现学知识到提出问题的转变。经济学素养要求从课本导向转变到问题导向,而关于社会经济的问题每个有心人都会观察得到,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建立起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

三、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现状

为掌握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状况,本文采用问卷和访谈方式对重庆大学理工科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测试大学生已掌握的经济学基本知识,了解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第二部分是调查大学生加强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有效率达98%。经济学素养很重要,但以上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受调查大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情况不容乐观。在关于经济人、GDp、通货膨胀、量化宽松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10道题中,答题平均正确率仅有65%,这反映出非经管类大学生在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学习上确实有所欠缺。令人欣慰的是,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具备经济学素养的重要性,具有加强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积极性。9%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自己正在自主学习经济学知识,浏览财经新闻、阅读较为浅显的经济学教科书以及听取经济学讲座是其获取经济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另外,72%的大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表示如果有机会,会采取行动,从而提高自身经济学素养。其中,37%的学生倾向于学习宏观形势分析、政策层面的内容;33%的学生希望学习股票、证券等金融知识,10%的学生希望了解创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微观层面的知识,而对于经济学基本概念、分析工具等知识介绍的选择较少(8%);另外还有12%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更倾向于何种学习内容。而对于学生喜欢的经济学通识课授课形式,仅有10%的学生选择系统化的基本知识讲解,57%的学生选择基本知识讲解与专题式案例教学相结合,33%的学生选择基本知识讲解与课题讨论相结合。这表明,对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培养应突出应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着重培养大学生利用经济学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养路径

第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经济学素养培养的趣味性和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经济学素养培养的应用性,把经济学基本知识的讲解与现实经济动态结合起来,采取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着重培养大学生利用经济学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观察—思考—一般性结论—解释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教学理念,即从问题出发,为了理解问题而学习知识,在阅读中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学习完理论后回到问题,体会如何将理论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培养大学生经济学素养须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发言、课堂展示和写作等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丰富课外实践,提高大学生有关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限的课题教学时间不能促使学生完全吸收和消化所有经济学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经济学知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问题,邀请一些经济学专家学者开展有关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居民理财投资、社会收入差距、房地产价格调控、人民币升值、大学生创业等的系列学术讲座,以提高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

作者:张青丁从明单位: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学系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篇3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应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将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在线条的基础上,建立知识面,最后构建知识体系。广东高考《经济生活》一共有82个考点,分布在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政治生活》一共有51个考点,分布在行为主体国家、公民、政府、人大、党、政协、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中。《哲学生活》一共有77个考点,分布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一般理论知识中。《文化生活》一共有42个知识点,分布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与文化、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下面以《经济生活》为例构建知识体系:(见下图)

2、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知识点讲解不可能像一轮复习一样,面面俱到。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综观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经济生活》主要涉及价格、消费、财政、收入分配公平、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等考点。《政治生活》关于公民、政府、人大、党等行为主体的考查。《文化生活》涉及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等知识。《哲学生活》覆盖了哲学的四大部分,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近三年广东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哲学生活》第二、第三单元。(见下表)

3、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

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的主观题均有两道大题,每道题目涉及两个必修模块知识。2010年高考和2011年高考中,第一道大题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第二道大题考查《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知识。并且是经济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2012年高考实行《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组合,《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组合。经济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分析。可见模块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非常重要。

在二轮复习时要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经济生活》中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济生活》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政治生活》中完善四大政治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生活》中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哲学生活》中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党以人为本,在《哲学生活》中就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应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

4、注重答题规范、提高答题技能

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篇4

关键词:高等数学;经济生活;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51-0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应用却十分广泛,具有较强的工具性。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物

理学家伽利略曾说:“自然界中伟大的书都是用数学语言表示的”。人类从用石子、绳结计数开始,数的概念、数学的知识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用数学的工具去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将其概括、抽象到理论层面,然后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指导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的经济生活联系更为密切,明确了数学方法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能很好地去应用,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高等数学方法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发挥的功能

高等数学涉及的知识更加接近日常生活,数学方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数学方法有利于生活中对“量”的统计

数学方法从古至今就应用得十分广泛,从绳结计数到现代的计算机统计,我们运用的都是数学方法,而且统计的数据量是越来越大,统计的效率、准确度是越来越高。如人口普查、工资核算、升学率、企业产销量等等,都是以数学方法为工具对经济生活中的“量”进行统计。掌握好数学方法,在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时将会轻而易举地解决[1]。

2、数学方法有利于生活中对“算”的分析

有了科学的、准确的统计,就方便了人们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进行分析。通过对“量”的计算,人们可以知道不同银行、不同利率的利息是多少,可以计算按现有条件发展,若干年后地球上人口数量,企业家可以预期一定时期内的产值、利润等等。

3、数学方法有利于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往往是根据在实际中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统计,并结合计算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将得出的结论与预期值进行比照,从而推断出正确与否,最终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数学方法有利于决策者的最终决断

在有了正确的判断之后,决策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方案与政策,从而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也可以对旧方案、政策或者实施意见进行修改、调整,使其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等等。如我国最近出台的计划生育单独二胎政策,就是专家们对我国的人口总量、人口比率、人口增长趋势等方面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判断后做出的决策。

二、数学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方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好高等数学十分必要[3]。高等数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极限、导数等内容,这三大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从以下两点分别进行阐述:

1、函数、极限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货币、利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大问题,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所谓利息就是货币所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所得之报酬。企业家为了扩大再生产,需要融资,融资就要担风险,要支付利息。投资者(放贷的)追求的是利益,需要收取利息,利息以“期”,即单位时间(一般以一年或一月为期)进行结算。利息分单利和复利两种,民间放贷通常都是按单利计算,按期结算的,而且民间放贷利率都高于同期银行利率,风险相对较大。现实社会中,血本无归的案例比较多。而复利是将前一期之利息于前一期之末并入前一期原有本金,并以此和为下一期计算利息的新本金,这就是所谓的复利。通俗说法就是“利滚利”。这类问题就涉及了函数和极限的问题,若掌握好这两类知识便能进行很好的计算,从而为企业做出决策提供了参考[4]。

2、导数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有了较大的发展,数学中的一些分支知识如导数知识、函数极值知识、微分方程、概率知识等等已进入经济学领域,人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且越来越常见。而导数是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运用导数可以对经济活动中涉及到的成本、收益、利润等边际问题进行边际分析、需求弹性分析和最值分析,尤其是私营企业主需要这样的分析,为他们科学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总之,数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尤其高等数学在人类社会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用到数学知识,如小到细胞的数量、人的心跳频率、血压高低,大到浩瀚的宇宙、行星之间的距离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数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金融、商业、财会、营销、财税、医疗卫生以及管理等多个领域。高职院校作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很好地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对经济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瑞萍.浅析数学思想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3-25.

[2]吴云天.数学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3):87-88.

[3]刘丽娜.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实例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5.

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现代化;影响

1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

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由工业经济转人知识经济,要比二三百年前由农业经济转入工业经济具有更为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知识经济所引发的这场世界经济革命也远比当年的工业革命更伟大,影响更深刻、更广泛,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在传统经济里,有形的生产要素一直被视为财富的源泉,劳动力和资本被看作是产业的真正基础。事实上,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工业经济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模式。二者的发展都基于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之相反,知识经济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这种经济通过知识实现对现有资源的优化利用,并不断开发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大财富。因此,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产,是新一代企业实力的主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逐渐转向无形资产,知识密集产品开始成为主要的产品形式;经济竞争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成为竞争的基础和决定胜负的关键。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是像微软公司这样的知识企业提供的。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规模很小,原材料的库存量很少,但企业资产却高达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公司拥有的庞大设施可谓雄居全球之首,而整个资产却只有400亿美元。

(2)从“收益递减”向“收益递增”转变。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原则,即按照经济“增长函数”,资本和劳动力投人必须按比例进行。如果某一方面,比如资本投入过多,就会造成“收益递减”。知识经济则恰恰相反,对知识的投入,只会造成“收益递增”。1996年美国从电脑到电话等高技术方面的投资按年率计算猛增23.8%,经济却仍然健康持续地发展。

(3)从周期性发展向持续性发展转变。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周期性”,工业经济从来就没有摆脱过衰退周期和经济危机周期的烦恼,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则是“持续性”,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突破性创新”时代牵动全局,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或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经济衰退的周期被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大弱化了。

(4)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日益产业化。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规律来看,知识产业化的进程一直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所在。经济的知识化和知识的经济化都是不可否认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的含义是:在知识与经济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对经济的作用愈来愈大,经济的知识含量也愈来愈高,其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知识产业化。知识产业化,不仅给第一、二、三产业注入强大的活力,而且还导致出现了当今世界多极格局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一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以,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在传统工业社会里是亏损和补贴产业,而在欠发达社会或地区,则是效益低下而又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知识的产业化使情况发生了巨变:随着绿色革命的发起,出现了第二产业性质的大农业,兴起了第三产业性质的大旅游,第四产业性质的知识农业。如试管畜牧业、基因养殖业等等。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二产业不断升值。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已沦为“夕阳工业”,而在欠发达地区,却又面临高速增长与毁灭性破坏的矛盾。知识产业化不断加大第二产业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从而带来第二产业价值的爆炸性增长,并对调整发展的负面影响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知识产业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信息业、服务业、商业、金融业和文化娱乐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全球新兴的“朝阳工业”。由于知识产业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短时间内,已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一本万利和点石成金的奇迹,致使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在质量、品位和规模上迈出了很大一步。

知识产业化推动新兴产业迅速生长、扩张。以信息、知识、高科技和文化、人才元素为主体的新兴产业是前途无量的“未来工业”,目前已如滚滚浪潮,势不可挡。1994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以后,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战略。新兴产业将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经济革命,并将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新的高度。

2 知识经济对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使社会知识化并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学习型社会来临,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分层和日常生活诸方面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1)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才”的作用彰显。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它的显著特征是:知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装备和更新。知识经济的生命线是知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在最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而未来若干年内物质和知识还会在许多领域出现更为惊人的突破。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今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仅为知识总量的1%,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将导致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周期缩短和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因此,是否具备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的能力,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否能够真正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是否能实现社会的知识化,将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顺利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2)学习社会形成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学习他人或前人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知识),以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和约定俗成的做法。到了21世纪,学习将具有全新的内涵,不仅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将大大拓展,而且它的价值和功能也大大增强。

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社会”的雏形也随之显现。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发育成长。社会知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未来的发展中,知识越来越显示出其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农业经济的资源或价值取向是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工业经济的资源或价值取向是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占有。现在,知识作为最主要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不仅应得到合理的评价,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介入分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资源观。通过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用法律体系、机构设置,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来保障知识成为分配的决定性要素,并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变革,推动社会的知识化。

(3)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马克思有句名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置身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环境中,整个生存方式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阶层、日常生活等等,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知识含量将极大地增长,而知识也会透过经济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互动过程,使人们从知识的视野观察周围的一切,从而展现出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

美国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教授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很生动地描绘了计算机和网络带给人类的新空间,及其所引起的地球新秩序的建立,预言在数字化世界,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昨日黄花,因为数字化彻底打破了封闭,缩短了距离,无远不至,无高不达。知识经济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通过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来起作用的。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或变革。知识经济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在社会结构方面:知识经济是更个性化、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它将加速社会的多元化,促进国家的法治架构;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更重视科学、民主、平等,这就能推动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在社会意识方面:知识经济将改变人们的观念、兴趣、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舆论导向,因此,关于知识经济的思想理论体系将逐步得以完善。

社会阶层方面:社会将根据人们的知识拥有情况进行新的分层。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财富、权力地位的状况与知识拥有的多少成正比。在一般工薪阶层中,白领的绝对数要大大超过蓝领,并形成新的产业主体。

在日常生活领域:知识性消费将占主导地位。社会知识化将导致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全面改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无孔不入的广泛传播,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性、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等变得更加现实,更受人关注,工业经济时代的工具理性必将受到扬弃。

当然,知识经济也会有负面的影响,如因各种原因(包括非自身原因)而未受到良好教育的阶层,将与知识阶层两极分化;智力犯罪将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等等,这些将成为社会学家和公众关注的新课题。

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篇6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其含义在学术界、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总体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污染较少的环境,获得较多的经济产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①o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同年,我国“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列入国家首批启动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这意味着我国在建设新能源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此,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理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校园里实施和推广低碳新生活。考虑到大学生在建设“低碳经济”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新概念:校园低碳经济,即一种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学习、工作、生活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校园低碳经济是指在校园中实行低碳经济的生活模式,教育及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到低碳校园建设当中②,做节能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先锋,营造人文型、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校园,促进高等学科教育的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2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及方法

2.1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2.1.1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推广低碳经济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从被引进到被接收、被采纳、再到被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可是当今严峻的生态环境明显表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来等待它慢慢被接受,现代社会迫切的需要我们尽快地把低碳经济引入到我们生活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联系很紧密,并擅长于接受新知识,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也易于进行深入理解和推广,虽然低碳经济具体概念至今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有着较强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的素质,也有着较强接受最新理念的能力,在校园里推广低碳经济,能够很快的被大学生所吸收,进而向全社会推广。

2.1.2大学生是未来实践低碳经济的主体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推动,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低碳经济的主体,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更有利于我国新经济模式的发展。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二十一世纪是大学生的时代,他们将担任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加强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把低碳经济的观念植入他们的心中,并引导他们把这一理念实践到现实生活中,这对于建设低碳国度、低碳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这一新生代力量,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低碳经济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系了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能更好达到最终目的。

2.1.3大学生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在中国,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地位,他们被看作是一种标杆和风向标,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如果一个大学生能把低碳经济相关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他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对其家人、朋友、同事等身边的人产生影响,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当把这种低碳经济意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这个社会就会在这些大学生的带领下,走出一条低碳之路。

2.2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

《低碳经济在大学生中推广问题的研究》是针对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展开的,主要就低碳经济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在各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项目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2.1资料收集法由于项目立足于高校,所以项目组成员深入有代表性的十几所高校,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于低碳经济的了解现状进行调查,对他们的低碳经济生活的方式进行研究,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项目组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很多详细的数据及信息,为其研究做支撑。

2.2.2文献法项目组成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中外各种文献资料,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了解相关的理念和作者思想,总括和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现阶段,低碳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主要介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而在国外,低碳经济相关方面发展更进一步,已经向较成熟的实践过程迈进,公民意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2.2.3学生带动法在项目实施后期,项目组成员提出了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相关措施,为了验证其可行性,项目组选取了一部分人进行特定培养,让他们遵循要求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让他们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实践证明,项目组成员提出的措施能有效达到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及原因

项目组成员通过对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十几所大学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后,找出了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下面就进行具体分析。

3.1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对低碳经济还没能很好的实施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是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理解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根据笔者对成都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2000多份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访谈记录的数据,可分析得知,当代大学生中环保意识很好的只有18%,其中66%的是环保意识一般的,而差的要占到2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低碳环保意识决定着我国未来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向,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迫在眉睫。按理说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高等学科教育,同时也能够及时的接触到社会信息,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比较强。然而从分析结果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学校环保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大学校园由于更侧重于高等的素质教育,可能在环保意识教育方面比较欠缺,而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相对于初中和高中更加的自由,因此在个人的自律方面会较之高中有所欠缺,环保意识没能强化于大学生行为意识中。

3.1.2舆论宣传机制不健全低碳环保意识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如果能够不断地受到舆论媒体的宣传报道的熏陶,那么对于其树立一种良好的低碳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舆论的导向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各高校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高,而同学们的低碳意识也不强烈,校园里也就缺乏了相对健全的舆论宣传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薄弱。

3.2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低碳经济自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以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能否正确的理解其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践行与宣传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却并不乐观,根据调查得知,有59%的同学了解过低碳经济,但是他们并不掌握其确切含义及行为方式,只是大概知道部分内容,而31%的同学虽然听说过低碳经济,但是并不知道其具体是什么意思。只有6%的同学十分了解其内涵。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还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低碳经济的确切含义,进而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低碳经济理念的实践,让低碳经济深入每位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原因在于:

3.2.1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还没能有效地深入人心低碳经济一词是最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名词,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模式,其与之前的产业结构有很多不同。习惯了以往的经济模式,而对于这个新起步的模式的认识的并不充分,导致低碳经济没有能够大众化,深入人心。

3.2.2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身不好界定,导致大学生对其认识模糊低碳经济,其含义至今在学术界、理论界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由于这种众说纷纭的现状,当代大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其概念与含义,或许只有一种是是而非的认识。低碳经济的这种宏观性和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对其认识比较模糊。

3.2.3虽然低碳经济已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其发展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认识可能只是名词上的感知,并没有切实体会到本质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虽然最近几年提出的比较火热,但是其技术上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的产业生产模式以及其带来的产品体会的并不深刻,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也只是在于表面的感知上,并没有体会其内涵。

3.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不小的阻力前面已经提到,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着一些困难,当问及“您认为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生活模式的困难有哪些”时,大家指出了很多不同的阻力,其中19%的同学认为是理念上的差距,48%的同学认为是来自生活习惯上的阻力,33%的同学认为是现实中的制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中各种不低碳的产业等现实的制约是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最大阻力。因此在以后的推广中我们要侧重于引导同学们改变生活习惯以及消除现实中实践低碳行为的各种制约因素,同时加强在理念认识上的宣传教育。

4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根据项目组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后,项目组提出以下几点推广措施及建议:

4.1实施低碳经济教育,增强大学生低碳行为意识所谓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主要是指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主观印象。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高校作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的教育机构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举办专题讲座是一种增强大学生低碳意识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普及低碳知识,让大学生形成低碳意识。学校在培养大学生低碳意识时应重点关注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并学习低碳意识,履行低碳行为,使低碳思维模式融入到每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4.2建设低碳经济机制,促进大学生低碳学习方式学习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低碳经济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以低碳方式进行学习。首先,学校可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跟据我们调查,每年高校毕业生离校之际人均将会处理掉200元左右的旧书,而这些旧书当中大部分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对于课程内容变化较小的教材,通过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在学校图书馆、后勤中心或者教材科等机构设立一个专门的二手教材回收部,以合理价格收购旧教材,并出售给所需同学,这种行为能有效减少大学生教材纸张使用量,同时可大大减少大学生教育费用,更有助于贫困同学完成学业,促进大学生学习低碳,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理念。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纸张使用量大的问题,高校应加快建设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无纸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针对校园中的纸张浪费现象,高校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功能④,通过无纸化教学、电子化考试、毕业论文电子化等形式减少纸张使用量,达到低碳机制的贯彻和实施,进而使学习方式向低碳转变。

4.3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激励大学生低碳生活模式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时候在众多影响因素里占着主要地位。所谓低碳经济环境是一个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处处充满着低碳经济的多维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有着良好的低碳意识,有着高素质的低碳行为,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发展大学生低碳经济将会事半功倍,这种意识熏陶有利于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要在校园里营造低碳环境,主要是着手于“衣”、“食”、“住”、“行”等相关方面④。在穿衣方面,应提倡选择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耐穿,女生尽量少买不必要的衣物。在饮食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肉类、油炸类食品,这不仅有利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在出行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尽量选择步行或搭乘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刻关注汽车尾气排放指标,以身作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加自己对低碳的认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的,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当今社会,各高校也可以开发一种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模式,从平时生活点点滴滴入手,促进大学生践行各种低碳行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学生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浪费现象。就拿水资源为例,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实施水费购买机制,因而他们的节约水源的意识并不是很强。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引进社会上的水费机制,实行按比例收取水费,同时也可以针对用水情况实施奖惩机制,把水源浪费严重的寝室予以张贴,形成一种惩罚,并把收集起来的水费用于植树造林。总之,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良好的低碳生活模式,营造一个低碳经济环境是行之有效的推广低碳经济的方法。

4.4设立低碳经济学科,培养低碳经济专业人才通过笔者调查得知,加强低碳知识宣传和低碳文化传播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和普及,政府扮演着“低碳经济倡导者”这一重要角色,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园中宣传低碳经济比政府面向公众宣传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及深入,所以各高校需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在校园内的推广及相应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学校可开设低碳经济相关课程,通过课堂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相关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知识的培养,让大学生系统的学习低碳经济知识,树立起低碳经济意识,必要时还可以针对那些对低碳经济有着较高兴趣的人进行专业化培训,培养低碳经济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篇7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相应的进行了改革。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出现的经济学问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型人才。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经济学观念

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到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通过教师对生活中与经济学有关的案例的列举,让学生进行分析并通过经济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当中。经济学中乏味的理论也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列举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印象,从实际的案例中总结出经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学以致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同学间的交流中不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获得了经济学知识,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都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搜集过来的,学生依靠团队的力量挖掘生活中的案例,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引导型案例的应用

课堂引导型案例的使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易于理解,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经济学案例让学生对经济学方面的原理和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需求理论时,要向学生先简单举一个例子:为什么钻子会比水要贵很多呢?水对人们来说就犹如生命,但水的货币量要远远的低于钻石的货币量。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可能学生都有疑问,但要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会有很大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把本节课的内容贯穿到这个问题当中,运用需求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根据需求曲线得出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不是按照消费的总效用来支付,而是按照它最后的效用来支付的。因此我们在消费水时,它的最后一个效用是洗衣服做饭,而水的数量也比较多,到最后水的效用会逐渐的降低,而钻石比较少见,数量有限,且给人们璀璨夺目的效用,因此价格也比较贵。通过向学生举出这样一个困惑学生已久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不但收获了经济学知识,也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二)课堂讨论案例的应用

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课堂中的相互讨论为经济学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在讲解机会成本时,先向学生讲解机会成本的概念然后提出学生生活中与这个概念相关的案例:大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展开讨论,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讨论,然后把问题进一步深化问学生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还是要打工挣钱,那么学生上大学的意义在于什么?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回答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同时教师将本节课的机会成本引入到案例的讨论中,并用经济学的消费者的预期消费对眼前消费的影响知识回答这个案例。并引出经济危机中人们在当前的消费中不愿意花钱的主要原因是对预期消费不容乐观,这样学生通过实例的讲解不但明白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还了解了生活中和社会中的经济学现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利用经济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课堂讨论案例的正确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经济学思维,使得经济学知识不再乏味枯燥,增强了经济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外思考案例的应用

学生的课外思考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给学生课外适当的布置一些经济学案例,学生在课外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解答,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学课堂教学做补充。在讲解到有关博弈论的知识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举出一些合理的案例,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有关国外的治理腐败上的经济政策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中讲解新加坡高薪养廉的案例。学生首先要在课外搜集有关新加坡高薪养廉的案例和资料,了解新加坡是世界上廉政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探讨其廉政的重要原因是对政府官员使用高新,并贪污受贿的程度打击的十分严厉。在学生课外的讨论中可以运用支付矩阵解释新加坡人不容易受贿的原因。例如有甲、乙两个人,政府给他们高新的收益,他们两人如果联合起来受贿,那么他们的收益就会增加。但如果他们其中的一人受贿,另一个人没有受贿,那么没有受贿的人会对受贿的进行举报,那么受贿人的收益就为0,而另一个人举报,他的收益就会增加,对于这两个人来说受贿的得到的收益远远低于不受贿的收益,所以这样就打击了两个人受贿的积极性,也没有受贿的收益。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较大的经济实力来高薪养廉,但我国可以从大力惩治受贿行为,将受贿的利益降低到负值,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治理国家的受贿行为。学生通过对课外案例讨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通过搜素案例并利用经济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更好地解释。

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篇8

高职院校经济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从高职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经济数学教学与涉及到专业应用领域的问题相结合展开教学,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将数学建模引入到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实现经济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论文针对基于数学建模的高职经济数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经济数学;数学建模;“教学做”一体化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经济数学是经济学与数学的交叉学科,是针对经济学领域中有关数学问题的学科。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都需要学习这门课程,以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从经济数学的学科角度而言,主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要注重高职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本着这一人才培养理念,高职院校在经济数学教学中,就要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并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其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高职经济数学教学现状

1.1对经济数学的教材内容更为注重理论教学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在教材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经济数学属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基础学科,其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知识基础。①部分高职院校会选择大学本科教材,但是,高职院校与大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教材没有根据高职教育特点而灵活运用,而是拘泥于理论教学,就难以与学生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向相吻合。高职学生在学习经济数学理论过程中,无法寻找到数学与专业课程之间交叉点,就会对经济数学产生心理排斥感。

1.2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对社会人才质量要求极为敏感,特别是国家最新出台的高职学生培养指导思想,给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但是,高职院校在按照指导思想改革创新的同时,更为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就业,而忽视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以实践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时间短,因此,院校在课时安排上,会优先安排专业技术课堂教学,而经济数学课堂教学的课时会受到排挤,甚至一些高职院校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经济数学删除。经济数学因此而被推向高职教学的边缘。

1.3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没有注重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经济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遵循着本科教学模式,而没有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将经济数学理论与学生的专业需求建立关联,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经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②经济数学属于应用数学范畴,如果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却忽视了应用性而没有对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培养,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而无益于技术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是做题,与专业学习无关,由此而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实施高职经济数学改革,“教学做”是必然趋势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技术操作融于一体,是对高职院校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以培养。在学生技术能力培养中,为了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一边操作,就需要配合数学建模的教学方式,以推进高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③高职经济数学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3“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数学建模为主要手段

3.1数学建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的抽象化结合点高职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有效性,即要以数学建模为手段,将经济管理活动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提炼出来进行参数化,构建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模式解释现实问题的一种数学形式,运用模型计算所获得的结果对模式建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用以回答现实应用性问题。在数学建模中,要将数学知识与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建立抽象化的结合点,以此作为高职院校经济数学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

3.2数学建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于高职院校普遍知识水平较低,可以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与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式。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经济数学知识与社会经济活动相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随着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建模活动中,包括资料的收集、设定论证目标、制定论证方案、设计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

3.3数学建模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经济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直接参与数学模式的建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就需要展开各种调查活动,多方面查找相关资料,积极地与教师探讨问题并与同学合作,以力争做到论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⑤通过开展建模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而得到培养。数学经济教学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展开,就是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建模活动中,学生参与建模活动中,教师给予指导,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操作,使得教学、学习与操作能够充分融合,随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在活动中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得经济数学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数学建模的应用途径

4.1将经济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内容相结合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要将经济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内容之间所存在的结合点挖掘出来,最好是能够选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从自身专业领域角度体验经济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以激发学生对经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⑥比如,教师与学生共同将经济数学与学生专业的结合点找出来,构建知识模块,即经济数学模块和专业数学模块。经济数学模块中的内容中所涵盖的问题包括纳税、信用卡、房贷按揭等等;专业数学模块对总成本、边际成本、最小成本以计算,最优方案所需要的参数设定、成本收益、概率计算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等等。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案例学习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建立相关性,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案例引入:运输公司所提供的运输服务为50元,乘客消费35元就可以享受同等的服务。如果仅从表面来看,似乎运输公司有15元的亏损,但是,如果使用边际分析法,就会了解运输公司这样做尤其精明之处。将这个案例引入到经济数学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运用产品总量对时间的导数,就可以将总量的变化率计算出来。

4.2活用数学建模方法,强化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本着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在符合数学逻辑的前提下可以将经济数学课堂模块化,实施模块教学,以利于学生将经济数学知识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相结合。这就需要经济数学教师要深入到社会中,对社会中所涉及到的经济数学问题展开调研,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到数学建模数据库中,必要的情况下,数学经济教师可以自行编写教材,以对学生具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⑦在课堂中,经济数学教师可以参考案例创设课堂情境,与学生通过讨论的模式展开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际应用性,而且还能够将学生的参与性和对知识的探索性激发起来。每个学期都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建模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的视野得以扩展。

5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各个研究领域的研究普遍采用了量化分析的方法,以为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论据。经济学研究中,数学的渗透使得学术成果的应用性更强。为适应高职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经济数学教学中,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运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可以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吴松飞.数学建模意识培养与《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3.15(5):131-133.

②王丽芳,鞠正,孙叶柳.基于数学建模的高职经济数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3(16):16-16.

③廖仲春.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以“模块专业一体化+工具实现”为教学实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6):71-72.

④李鹤.mathematica软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56-156.

⑤吴松飞.数学建模意识培养与《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3.15(5):131-134.

⑥朱校宁.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5):44-45.

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环境;财会人员;影响;素质

1知识经济环境对财会工作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财会工作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会计风险越来越大,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在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会计工作也面临不断的创新。财会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对相关学科如:管理学、金融学、税收学、营销学系统学习和掌握,对一些新兴学科、交叉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信息化对财会工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是其核心,对会计工作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引起会计工作环境、工作设备、工作手段的变化与发展.也大大地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内容和程序。

(3)商务活动方式的改变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单位和企业往往既有传统业务,又有电子商务活动,而电子商务的形态又可以多样化,这对传统财会人员是一种挑战。同时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没有经营场所、没有物理实体的虚拟单位和企业出现得越来越多单位和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要求财会人员不断去研究这种变化。

2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人员素质面临的挑战

(1)知识经济环境对财会人员知识结构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财会人员负有对经济要素进行分类、记录、计量和报告的责任,要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就必须了解和熟悉主体的生产过程及其工艺。而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经济,知识经济形态中的高新技术生产过程与工艺,与传统经济比较更加复杂化。这就迫使财会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新知识,根据知识经济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2)知识经济环境对财会人员能力结构的挑战。

首先,要具有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财会人才竞争激烈,会面对许多新的财务处理问题。

其次,要具有转化知识的创新能力。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对财会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财会人员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受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最后,要具有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在知识经济中,社会和商业界将更加相互依存,同时,职务的专业化又将迫使人们为了完成整个任务而相互沟通和协调。因此,财会人员一定要使自己社会化、多元化、知识丰富、思想活跃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级的、管理型的财务人员。

3知识经济环境下财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3.1要具有创新意识的素质

在知识经济下,财会人员必须有创新意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网络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正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层次渗透,分析经济情况、有效控制资源、参与经济决策、防范经营风险和预测经济前景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财会人员要摒弃那种只讲核算,不讲管理的思维模式,而是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专业的角度为单位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3.3要具备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将伴随着一个学习的过程,整个社会生活的知识化、智能化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面对新事物的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的越来越快,因此知识经济环境下的财会人员应具有如下如丰富的知识储备:1、熟悉国际业务处理方法,国际常用的会计准则、惯例。2、通晓现代管理方法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3、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外语知识、高等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等。

3.4财会人员在财务管理上要运筹帷幄,有综合管理能力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因此,财务人员必须运筹帷幄,大胆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从而使财务管理得以创新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平.财会人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困惑与突破[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5).

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篇10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6-04-18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困境分析

1.教学内容过多,学时分配不够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非常庞杂,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宏观部分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笔者根据对各大高职院校和本科学校的调研,了解到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完成,学时为56课时,而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几乎都安排在两个学期完成,学时一般不少于96课时。高职院校要在一个学期,仅几十个学时的时间内完成“经济学基础”课程微观、宏观主要内容的教学,学时显得非常紧张。

2.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文科学生偏多,他们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这些学生数学、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再加上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学时较少,导致学生对数理知识掌握不深入,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比较大的障碍。不少学生在数理推导、经济学术语理解等方面具有一定困难,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数学模型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老师在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一些案例、当今经济形势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模型等内容时,就觉得很枯燥,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

3.教师过分注重讲解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不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分析当今经济问题,学生没有进行思考,只是死记硬背知识应付考试。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纸上谈兵”,达不到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有深入学习相应学科知识的经历,专业能力都比较强,问题是如何把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基础的理论知识通过更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课堂上机械地从头讲到尾,不顾学生是否消化吸收,不管学生是否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只会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相比,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许多课程都根据所学的理论课程配备实训环节,但是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学中缺乏这一块,整个学期就是老师在讲理论知识,学生做习题,要么讲几堂案例分析课,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样的学习可以说是没有成效的。

二、改进“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1.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削减过于高深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而应该结合市场和企业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更实用更接近生活实际的理论知识,并且结合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虽然“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众多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并不代表各专业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一成不变。每个专业有自身的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应该以服务于本专业的学习为目的。另外,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到教学课时的局限,在讲授过程中就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经济管理中众多专业应该选取更接近本专业实际应用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企业理论最大化理论的学习,会计专业应该加强成本理论的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应该加强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的学习。只有真正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2.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及各种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来解释经济学原理,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直观,记忆深刻。如在学习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经济学现象引入:汽车涨价了,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有何变化?社会收入普遍增加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汽油价格涨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多还是减少了?

利用《渔夫与金鱼的故事》说明深刻的寓意:老渔翁的妻子代表了人类的本性――总是追求更多更大的享受,永无止境。这无可厚非,也无所谓善恶。问题在于怎样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这正是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介绍《三个犯人的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了解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经济形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生活。而经济学就是如何选择的学问。

通过上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引导,用学生熟悉的有关现象来解释经济学概念,让学生感到经济学不仅不那么难学,而且非常有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和时政相结合,多用最新的数据说话,这对后期知识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解放课堂,以任务推动学生参与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不是对某个经济观点或封闭体系的“经典教条”的灌输,而应该注重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研讨活动的支持者,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不是通过几个实践学时就可以简单培养的,而应该把这个培养目标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模式,甚至有个别知识点放手让学生来讲,教师适时进行知识点的点拨,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中应侧重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地利用案例,尤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说服力和时效性强的案例来讲解相关知识,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经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批判、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高职学院“经济学基础”课程存在知识体系庞大、教学内容过多、学时分配不够、学生数学基础不好等问题,导致教学难度很大,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本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出发,增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海洋.高职经济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1):72-74.

[2]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