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32

创新意识的理解篇1

【关键词】解题方法;研究;举措;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2.65【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91-01

在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物理解题方法的研究,是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符合“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它既可以表现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表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展物理解题方法研究,其目的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在解题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领导组织管理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物理解题方法研究,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步骤如下:

一、创设学生体验、思考的空间

1、学生读书的空间。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先让学生看书,反复阅读教材内容,找到书中的关键知识、重要字词,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如果发现不很清楚的地方,学生可以查找其它资料。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看书的习惯,从而设计学生活动来实现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读书有了活动的指导思想。

2、学生活动的空间。要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也就是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例如学生阅读摩擦力内容之后,根据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两人相互拉的、互相推的,有一个人推物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有了认知的客观基础。

3、学生思考的空间。要给学生思考、分析、比较、讨论的空间。学生通过活动有了亲身感受,纷纷议论,各抒己见,展开更加激烈的口舌之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掌握了正确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认知规律。

二、教师对习题的选择

1、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找一些学生接触多、有亲身感受的实际问题来编写习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规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加投入地去完成物理学习。

2、多层次选择习题。教师选择习题的原则,应偏重于应用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应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多层次的习题选择及解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效果,既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知识,也能使学生学到解题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了认知规律,教师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3、拓展课本例题的教学功能。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从短期看,可能有一定成效,但从长远看,有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使教学陷入“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拓展课本例题的教学功能,这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

例如高中物理课本(必修课)第一册第四章“功率”一节,有一个关于轮船最大速度的例题,该题是求轮船在额定功率下行驶的最大速度问题。

为了拓展知识,我将该题的条件改变,布置了一道课堂练习题:

一辆停在水平平直路面上的汽车,质量为5×103kg,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设汽车在运动中所受阻力恒为车重的0.1倍,若它从静止先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开出,行驶中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所用时间为()

a、等于16sB、大于16sC、小于16sD、无法确定

在课堂练习中,多数学生认为,汽车匀加速开出后,当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时速度达到最大,因而错解为:

由F-f=ma,得F=ma+f=0.75×104n。设汽车的最大速度为v,由p=Fv,得v=p/F=8m/s;由v=at,得t=v/a=16s。故汽车开出后经16s速度达到最大,a为正确答案。

上述错解在于没有对汽车的运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想当然地把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作为行驶中的最大速度。而实际上汽车的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匀加速运动,各量的变化为a恒定(F-f=ma不变、v增大)p增大(p=Fv)。第二个阶段,输出功率不变,各量变化为:v增大(p=Fv、p不变、),F减小(F-f=ma、f不变),a减小。第三阶段,以最大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学生对习题的选择

教师给学生选择习题,既有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有了明确的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但缺少学生实践的过程,因此还要给学生创造自己应用知识的活动,那就是给学生自己选择习题解题的机会。通过选题,学生可以再现已有知识,识别知识,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通过解题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选择的习题,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及时调节课堂教学,做到教师的教法适应学生的学法,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选题的原则:(1)选择与教师所讲知识内容有关的习题;(2)选择与教师所讲习题相同和相近的习题;(3)可选择与以上不同的习题,但要说明所选习题与有关知识的联系及应用的规律。

四、教师检查学生作业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的作业。教师要检查每位学生的作业,且要给予合理的评语,指出每位学生作业中的得失。

2、作业中的问题要具体化,也就是问题要对人,当面与学生沟通,确实认清问题之所在,并引起他高度的重视。

创新意识的理解篇2

一、潜移默化,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

要想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意识。因为受年龄的限制,很多中学生可能对“创新”的认识和理解是比较模糊的,至少还存在很多的不明确性,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些甚至可能连最起码的创新意识都不具备,何谈具备什么创新能力呢?所以,要想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首先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绝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广大教师长期地付出和努力。根据我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并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老思路。众所周知,教材上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尽管是经过了反复论证的科学结论,但如果只是给学生直接灌输这些东西,难免脱离实际,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更难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给学生教授这些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用这些原理和公式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课堂举一两个事例,指导学生用课本知识去解决。经过这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引导,慢慢地,学生也就会形成基本的创新意识了。

二、巧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要想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没有科学的创新思维,不可能真正拥有创新能力。这需要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结合实际的问题,拿出一些实际的东西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地描述,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特点,通过巧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和“形”作为数学研究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对象,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加以科学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生辨析比较分数的大小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介绍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大饼,准备分别分给三个人和四个人吃,问学生这个大饼是分给三个人的每人吃得多一些呢,还是分给四个人的每人吃得多一些?学生很容易理解是分给三个人吃的要吃得多一些。接下来再给学生讲三分之一要大于四分之一的道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放飞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理解篇3

【关键词】数学创新意识复习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0-02

创新意识是指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越强。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近几年来,数学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创新意识的考查。由于很多数学教师受到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在数学高考中做有关考查创新意识的题目时得分不高或者拿不到分。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为了增强高三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高考数学成绩,在教学时要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目前,高三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原因当然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教学观念难于改变,在搞复习中难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来。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如何做到勇于创新呢?我认为要做到:1.敢于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敢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大胆突破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坚决不搞题海战术;2.要以高考政策、方案及形势作为复习备考的指南,把握好教育创新的方向;3.学习《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并特别注意其中的内容变化,从而指导数学的教学,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及时了解各地高考信息,把握备考的主动权。

二、高三数学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因为在目前的数学高考中十分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题所占分值达到总分的60%至80%左右,相对比较难的题目所占的比例不多,即使是考查创新意识的试题,也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所以,在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等,只有学生真正理解、记忆、掌握了这些,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能更好的将这些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结构并能灵活的运用。学生只有在具备了扎扎实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在原有的知识的应用上有所创新。需要注意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决不是对知识的重复记忆,也不单纯是对基本技能的反复训练,而是要求对基础知识做深层次的思考,透彻地理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高三数学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目前,在高三复习中,很多数学教师只注重于知识传授,把传授性教学放在核心位置,教师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块地高三复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做到: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把师生关系当成朋友关系,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2.在高三复习中,很多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平淡无味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我乐学”上来;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1)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鼓励学生多问,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观点,即使学生的见解或者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宽容他们,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3)教师要注意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4)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4.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愉快地学习数学。

四、注重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高考复习中,变式教学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上,教师要重视变式教学,如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一题多解,是指一道题目可以通过多种解决方法达到被处理的一种解题途径。在复习中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寻求新方法。如2006年广东高考试题:已知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中奇数项之和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是()a.5B.4C.3D.2。解法一:a1+a3+a5+a7+a9=15a2+a4+a6+a8+a10=30两式相减得:(a2-a1)+(a4-a3)+(a6-a5)+(a8-a7)+(a10-a9)=30-15,即5d=15解得d=3;解法二:a1+a3+a5+a7+a9=15a2+a4+a6+a8+a10=30,用a1和d表示得:5a1+20d=155a1+25d=30两式相减得5d=15解得d=3;解法三:a1+a3+a5+a7+a9=15,(a1+d)+(a3+d)+(a5+d)+(a7+d)+(a9+d)=30两式相减得5d=15解得d=3;解法四:奇数项组成以首项为a1,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偶数项组成以首项为a2,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5a1+■×5×4×2d=155a2+■×5×4×2d=30两式相减得:5(a2-a1)=15,即5d=15解得d=3。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思维灵活、开阔,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题多解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意识培养方式。而一题多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极好方式。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题多变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量的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结论,改变题目类型等方式。这些方法都可以达到题式变化的目的。如2012年广东高考试题:在ΔaBC中,若∠a=60°,∠B=45°,BC=3■,则aC=()(a)4■(B)2■(C)3(D)■。变式1:在ΔaBC中,若∠a=60°,∠B=45°,BC=3■,则aB=;变式2:在ΔaBC中,若aB=3,aC=3■,∠a=30°,则aB=;变式3:在ΔaBC中,若∠a=60°,BC=3■,aC=2■,则∠B=。

在数学高考复习中,通过变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变换和延伸,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重视历年高考创新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加强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标竭力倡导的重要理念,这个理念十分鲜明而强烈地体现在近几年来的高考数学试卷中,每年都有一些背景新颖、内涵深刻的试题出现,这些试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考查数学主干知识,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考查探究过程的反映运动变化的试题;考查探究精神的研究型、开放型试题。如2007年广东高考试题:设S是至少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在S上定义了一个二元运算“*”(即对任意的a,b∈S,对于有序元素对(a,b),在S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a*b与之对应).若对任意的a,b∈S,有a*(b*a)=b,则对任意的a,b∈S,下列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a.(a*b)*a=aB.[a*(b*a)]*(a*b)=a

C.b*(b*b)=bD.(a*b)*[b*(a*b)]=b

这道题情境新颖、有一定探究性,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新定义的理解,包括对于一些陌生的数学术语诸如“二元运算”的理解,能有效地考查到考生的创新意识。可见,重视对创新题的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创新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很好方式。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重视历年高考创新题的训练。

六、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复习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高中的数学应用题主要涉及两大领域:一是函数(含数列)模型;二是概率统计问题。如何解决数学应用题?主要通过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如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某单位用2160万元购得一块空地,计划在该地块上建造一栋至少10层、每层2000平方米的楼房。经测算,如果将楼房建为x(x≥10)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建筑费用为560+48x(单位:元).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多少层?这是一道有关“函数”的应用题,通过构造“函数”模型来解决,具体步骤:1.构造“函数”模型:f(x)=(560+48x)+■=560+48x+■(x≥10,x∈Z+);2.选择“导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3.得到问题的答案: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楼房应建为15层。有针对性的训练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有探索、创新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

总之,在高三数学复习中,作为一名高三的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广东教育考试院编写,考试大纲的说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1-84.

创新意识的理解篇4

1.鼓励参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当“主角”,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一些创新的新路子,一些不完整但却显露可贵苗头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与想发,质疑是求异的开始,是探索真理的火花,教师一定要抓时机,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题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对问题经过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培养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勤读书,多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培养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提倡学习中的民主、容忍异议;肯定身边别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创新教学模式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和运用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论的猜测。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素质。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此特别重视。我们要求学生大胆预测,再引导学生作特殊化的观察,印证自己的猜想。另一方面,观察也可以发现错误,观察错误又可能发现其合理因素,并由此可以找到修正错误的方法途径。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集中表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与联系思维的能力。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题型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中每一种方法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产生思维定势。同样,形成联想。类比联想、相关联系等多种联想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中同样应尽可能地进行相应的训练。

引入开放题,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开放性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时的不同思路。

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创新能力。大胆设问,勇于解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让学生自己发问,自然地构成了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它诱导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沿着设问、解疑的阶梯,逐步迎来胜利的曙光。勿容置疑,这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发现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善于联想类比,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联想类比。经旧换新,这对于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起到启迪、开拓的作用。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旧知识的温故中,发现了打开新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探索知识奥妙的征途上,创造地迈开了自己坚实的一步,表现了极强的思维积极性和探索毅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注意情商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情商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要完成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于情感、意志等良好的情商做中介。信心、决心、忍耐力、毅力、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对学习的动机、方法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4.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训练。在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注意寻找各种思维训练的序列,使思维训练循序渐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各种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长此以往,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国,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理解篇5

【关键词】创新思维;思维习惯;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非逻辑思维

墨子在《耕柱》中说:“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这是墨之教育思想永恒之所在。墨之已矣,而他的诛古善扬今善启后善的思想仍似玉佩激扬、空谷回音。当今南海问题、中印问题、钓岛问题、中俄历史问题、利比亚撤侨损资问题、超光速粒子运动速度问题无不警示国人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去浮躁功利重创新思维。本文简要介绍一下创新思维的几点基础及相关的学习方式。创新思维具有非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的特点。学生具有了这三特点,也就具有了创新思维的品质。

1创新思维的思维习惯

创新思维习惯包含创新意识、推理意识和解决问题意识的习惯。创意意识越明确,越能激发产生新的假设和构想,多思维多智慧,提出的假设和构想必然就越多,因而出现领新标异的理念设计就越多。古之学者牛顿、近之学者爱因斯、现之学者乔布斯、比尔盖茨,英国美国因为有了他们的思维而领跑世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教会学生解几道题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呢?我们物理老师如果能多讲讲牛顿、爱因斯坦、乔布斯、盖茨的成长过程和精神魅力,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定会涌动,创新理念定会萌芽,因为这些大匠巨擘的成长历程确能鼓舞学生,他们洒向人类的智慧确能激励学生,为此,我常拿这些人的事来作为上课的佐料:牛顿说:“我成功的秘诀是我一直在想,想……”;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牛顿和爱因斯坦小时候的那些事儿也能使学生把自己的能力与卓越的创新思维连起来:牛顿曾经把院墙挖了一大一小的两个洞,说是大狗走大洞小狗走小洞。爱因斯坦四岁时才开始说话,小时候钉小桌子的作业中,全班就小爱因斯坦不能完成,但后来他和他却成了牛顿和爱因斯坦。乔布斯说忠告年轻人:“我只能被模仿,不能被超越”,苹果带着这句话把地球都砸得动了一下。我们的学生听到这些后,创新意识和信念还不会油然而生吗?

推理意识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组成,创新思维活动要求不能只是就某一个事物孤立地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应该把各种事物,哪怕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综合思考,因此推理意识就成了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推理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推理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养成善于把大量的事实进行组织、整理并概括、总结的习惯。

解决问题的意识主要表现为信息转化的意识,恩格斯曾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转化运动归结为三条一般的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中,信息转化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经常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未知变已知、已知变未知再变书籍的过程;由否定变肯定、由肯定变否定再变肯定的过程;由不可能变可能、由可能变不可能再变可能的过程。因此创新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思考、理解、解决问题。科学巨匠丁肇中先生,他自己说找J粒子,就象是在一场大雨中找一颗带色的雨滴。这样的例子教育学生通过多次往复,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片面向全面转化,最后才能使艰苦化为发展,化为精神、物质和力量。

2创新思维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即对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

发散性思维具有两个特征:变通性和多端性。

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它反映发散思维有发散、迁移、升华的特点。变通性的培养实质上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从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时,我就留意一些物理单位发散、迁移、升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勿求毕其功于一役。

发散性思维的多端性:它反映发散思维具有发散、流畅、敏捷的特征。要求思维者多向观察、多维策略、横向比较。如何使这一特点要教学中得到体现呢?首先,可以由老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掌握的知识,在老师的启发下,获得新知识,锻炼亲思维:如在学习杠杆的知识后,给学生出示一老虎钳,让同学们指出这把老虎钳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及用途,并激发和鼓励同学竭尽所能,给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其次:可以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不成熟性,或者说是不固定性,让他们设计出多方案,如教室里日光灯坏了,请学生列出可能的原因,并由我当堂实施修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端性,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流畅和敏捷的特质,还让学生经历了多向观察、多维策略、横向比较的认知过程。

3创新思维的求异性思维

求异思维表现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依据原有的事实,原理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时,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方案,从而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求异思维具有独特、立异的主要特点。

独特,即在解决问题或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而能应用与众不同的原理、方法和原则,使问题合理地解决。立异,即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在“立异”这一创新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我举过这样的众所周知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敢于“立”:亚里士多德断言“物体从高处下落时,其速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这一理论在古老的欧洲大陆横行了二千多年,而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却认为这个结论是错的,他通过比萨斜塔实验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理论,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4创新思维的非逻辑性思维

强调遵循思维规则,对事实材料时行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是逻辑性思维。创新活动是需要逻辑思维的,但善于逻辑思维的人,不一定长于创新,在创新活动的关键阶段,非逻辑思维甚至起着主要作用,思维的非逻辑性包括直觉和灵感。

直觉:又叫直觉思维,指的是对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它不象逻辑思维那样是有意识地按照推理规则进行,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思维的中间环节被忽略了。直觉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创新中作预见,引导人们敢于进行非逻辑性思维。

灵感:灵感是指人们以全副精力解决问题时豁然出现新思维的顿悟现象。它通常与创新思维活动中那些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的因素联系着。灵感是长期思维积累的结果,只有经过专心忘我的思考过程才有可能产生顿悟。

孙子有云:“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头寡,形名是也。”只要教育工作者始终立足创新思维的培养,善于创新的学生就会涌现,善于创新的民族将永远屹立,善于创新的国家将有解决一切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英杰主编.《比较教育》.

创新意识的理解篇6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好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究,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究的翅膀。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创新意识的理解篇7

1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2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3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3.1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数学中的组合原理,C3=3,C30=435,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3.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3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创新意识的理解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就业能力

一、就业形势

今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强调765万高校毕业生在内的1200多万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毕业生都有所增长,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338万,2010年高校毕业生631万,而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65万。在这样的形势下,几乎没有了所谓的好专业,所有学生找工作的难度都在增加。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企业发展放缓,对新员工的需求量减少且要求更高,毕业生的数量却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成了更大的买方市场。

二、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是职业技能与空缺岗位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5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访谈了解到,很多毕业生与企业失之交臂是因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巨大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者对毕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基本能力能达到满意,对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基本满意,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应变能力也不理想。人力资源管理者普遍认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责任意识缺乏,个人期望值过高,求职目标不清,建议学校加强素质教育,锻炼学生实践、创新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而这几个方面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思想、知识和能力等几个方面。创新创业意识、观念和精神是思想范畴,从意识到观念再到精神的培养,是普及性教育到个体化教育的过程,但都是创新创业思想的强化,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业知识是理论基础,为创新创业提供行动准则和依据。而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是人的行动力,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来获得。

目前仍有很多人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误解,认为不创业就没有必要参与创新创业课程。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突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不单单服务于创业,也服务于就业。它强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的途径

1.通过创新创业意识、观念、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和工作的主动性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意识、观念和精神的培养,改变学生在大学里失去考试、升学的压力而产生的惰性和某些社会因素造成的优越感,以及被动就业的误区,让学生在就业和工作中能更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谋求创新,避免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快速更新的市场经济中丧失活力。

2.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非管理学专业学生提供了认识企业管理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它包括从企业的创立到企业的经营发展、政策法律、行业规范等多方面的商业知识。这些知识每个人在工作中都要接触,但是非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这些知识的途径。创新创业教育能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如何管理企业以及如何管理自己,同时也学会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个人的得失,增强个人的责任感。这些知识也包含了企业员工的工作准则、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能够指引学生有目标、有准备地工作。

3.实战与模拟实战的形式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并提高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形式更关注实战和模拟实战,这种教学形式比起传统的授课形式更直接、更真实地把企业的运营管理呈现在学生面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限于教与学,而是教与体验。这种形式的学习力度更强,影响力更大,能让同学们提早接触、认识社会,也能切身体会到公司经营的复杂性,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快速进入角色,明白自己的职责。

实战和模拟实战的形式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让他们把所学应用于实践中,检验自己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并锻炼实践能力,在就业之前充分认识自己实践能力的不足,及时学习改正。

4.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常态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任何企业引进人才的目的都是为了长期的发展。对于每个发展型的企业,创新人才是成功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提倡的创新是终身创新,是将创新能力普及,而不仅是解决某一问题。大学生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能将创新思维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提高危机处理和应变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霆,曾湘泉,杨玉梅.提升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3)

创新意识的理解篇9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条件

1.教师要对创新教育的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当今初中数学教学,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客观的存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创新教育,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先决因素。教师要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根据新课程标的指示,将课堂教学创造程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要能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提倡学生有错必纠;允许学生争论,形成智慧的碰撞,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思维习惯体现在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能够保障思维的良好的空间和时间环境,将知识形成的过程传授给学生。在课程的程序设计时,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为目的来设计问题。通过高质量的提问,来帮助学生产生定向反射,不断的思考和解决“为什么”,帮助学生长时间的维持对学习和思考的有意识的注意,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的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在辅助线引入上,教师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要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同,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提问,同时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4.培养学生严密的推理思维。数学思维的发展要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为基础,其次依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的同时,能正确表述并进行严密的推理。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概念,思维将处于混乱状态,培养学生思维的顺序性非常重要。如oB,oC是∠aoD内的两条射线,那么图中共有几个角?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理解角的概念,什么是角,然后才是确定角的个数。

创新意识的理解篇10

abstract:Graduateeducationistheimportantwaytotraininnovativetalents.Collegecounselorsasanimportantforceinthemanagementofstudents,mustfocusontheoverallsituationofteachingreformandmakepositiveeffortsintraininggraduatestudentsinnovativeconsciousnesstoenhanceinnovationcapacity.thispaper,fromtheunderstandingoftheinnovativeconsciousnesscultivation,analyzesthestrengthsandweaknessesofcurrentpost-graduateinnovativeconsciousnesscultivation,andcombinedwithpost-graduateuniversitycultivationplatformdiscussestheworkofcounseloringraduatestudentsinnovativeconsciousnesscultivation.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辅导员;研究生

Keywords:innovativeconsciousness;cultivation;counselor;graduate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08-02

0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肩负着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任务[1]。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75%以上的科研项目都由在读研究生参与完成[2]。从人的发展历程来说,思维最敏捷、吸收知识最迅速、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青年时期,而绝大部分研究生正处在这一黄金时期,因此培养锻造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通常认为首先要有创造意识才能产生创造成果,而创新意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滋生环境。在研究生培养中一般强调导师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导师科研任务的日渐繁重,研究生基本处于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状态中,其创新行为往往无法受到关注,缺乏或丧失创新的原动力。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影响者、中介者和呵护者,最为了解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愿望,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应该更加投入、全面地围绕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以至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来开展工作。

1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

1.1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据一项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并不缺少创新意识,但缺少深究问题的创新热情和提出问题的创新勇气;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即缺少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功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另一方面,创新性思想的产生需要极大的知识量,只有感性或理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对事物有全新的认识[3]。创新也需要研究生们勤于实践,如果没有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很难遇到困难和新问题,没有克服困难和解决新问题的经历,就很难树立起自信心,不敢面对有挑战性的问题,不敢干也不敢想,即便自己有什么新想法,也往往因为不自信而流产夭折。提出创新论点尤其是原创性思想,通常要向传统理论或权威提出挑战,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信心。

所以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激发创新灵感和创新想法的基础上,而应更深层次地挖掘能够支持创新灵感和愿望实现的内在原因,将该内在条件的培养和激励也作为创新意识培养的一部分,比如启发其加强知识面的拓宽和知识量的长期积累,培养其创新所必须的知识量、自信心和坦然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毅力等。

1.2对辅导员创新意识的理解辅导员的工作无法直接接触研究生的科研,更不能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直接培养,但可以借助学校整体培养研究生的大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力度,力求为研究生创造更为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其创新意识是在工作过程中依靠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结构等的高度有组织的、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4]。豪托拉斯列举了九个方面作为创新型教师的条件:①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②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人际关系;③率直的共同感受;④了解学生的能力界限和优点;⑤不是为了支配学生;⑥创造性地宽容学生;⑦不压制集体的意志和个人的意见;⑧探求各种事物的真情;⑨宽容和密切的环境。

1.3创新意识的内部影响因子分析只有明确创新意识的影响因子,才能发现制约创新意识发展的内部因素,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积极发展。

1.3.1动机水平动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其自身角色的认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对创新活动本身的认同程度。动机水平主要影响创新意识的自然水平,即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动机水平是创新意识的基础影响因子,动机的强度直接影响创新意识水平的高低。

1.3.2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被激发的第一产物,创新思维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作用于创新意识,增加研究生对于创新行动的满足感,提高创新意识的心理动机水平,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5]。

1.3.3人格结构创新型学生的人格结构是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保证学生愿意独立、果断、坚定、持续、有效地进行创新行动的思想基础。

对创新意识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辅导员从创新意识的内部影响因子入手,有针对性地寻求能更有效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工作方法。

2研究生创新的优势特征和薄弱环节

2.1优势特征

2.1.1思维联想的灵活性研究生正处在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同时又具有本科生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科学实验经验,因而是处在从事各学科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研究生的思维联想流畅、灵活、开阔。在创新过程中,思维联想的灵活性尤为重要。有些研究生在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解决办法,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思维联想的灵活性的一种表现。

2.1.2质疑权威的批判性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趋向成熟,性格鲜明,锋芒毕露。他们往往不惧学术权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研究生没有派系之争,没有声名之累,可以无所畏惧地表露自己的观点。

2.1.3理论与实践的适用性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的适用性大大增强。表现在研究生不但能够运用知识来思考和解答学术或论文中的难题,而且能够进行有关专业的科学研究。

2.2薄弱环节

2.2.1兴趣动力欠持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说过:“兴趣既可以看成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其聪明才智也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报考研究生,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本应是原始意义上的上进动机。但有不少学生报考研究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为了升职发展,给未来增加一个筹码,未考虑到自身的兴趣何在,因此不会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更谈不上能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中有所创新了。

2.2.2缺乏合作精神目前,很多研究生没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受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宁愿自己一个人做事也不愿与他人合作;也没有看到合作的优越性,他们简单地认为“1+1=2”,而事实上在合作中能产生“1+1>2”的效果。这种不愿合作的心态也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3知识结构欠合理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缺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缺乏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学生们已经习惯于接受、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这样,研究生很难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

2.2.4忽视实践环节研究生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必须走出校园,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不断积累新知识,逐步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也能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使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又从社会需求中获得进一步创新的灵感,从而建立良性循环。看到了研究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优势和劣势,就能够更好地利用优势特征,针对薄弱环节来开展工作,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目前,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折射出的是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问题。实验流程规范化,数据结论标准化,评价机制单一化,“不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展示新发现的权利,结果只能造就平庸化的学生。如何营造一个能够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勇气的创新生态环境,使研究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是除导师之外辅导员也同样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3.1了解学生的创新愿望,重视情感教育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最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最能了解学生的要求,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6]。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辅导员必须围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大局,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普通的认知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需要爱护和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应该支持学生的探索行为,活跃学生的日常科研和生活,极大地激励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3.2尊重创新结果,增强创新的原动力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其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于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对获得学位和成就的荣誉感、自豪感、被尊重感,以及由于创新增强了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而带来了物质利益的满足感,等等。创新的原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强化,也可以被削弱或阻止。当通过努力,产生了创新的结果,由此而带来了满足自己精神和物质需要的时候,创新的原动力就会得到强化。相反,当创新屡屡受挫,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创新的原动力就会受到削弱或阻止。因此辅导员应密切关注研究生的创新活动,对他们的表现予以引导和鼓励,尤其要做好一些创新活动,如“挑战杯”科技大赛等的引导和鼓励工作,在工作中有政策倾向性地对这类同学进行鼓励。创新人才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创新是一种求异的过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是创新的内在要素,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就创新人才的素质而言,必须十分重视个性的形成,尤其是必须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使个性得到张扬。创新不仅需要创新人才个性的张扬,而且需要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在创造性活动中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时,不低头,不气馁,把创新的潜力付诸实际行动并争取最终实现创新。

3.3营造浓郁的创新环境环境是创新人才借以在其中进行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同一个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在区域不同,校园文化氛围不同,其培养的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差别。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大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术报告活动是学习和交流学术思想的好形式。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对于研究生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大有裨益。听学术报告,并积极启动自己的思维,注意学习报告人的思维方式、报告策略、演讲风格,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不仅多听学术报告,更要积极地作学术报告。无形当中,在学科专家们科研精神和成功经历的鞭策下,研究生可以逐渐地树立起时刻注意创新的意识。

讲座可以借鉴美国研究生的课堂[7],充分重视讨论环节,使枯燥的讲座变成学生与学术泰斗、学科前沿专家的对话。可以将会场布置成圆桌会议式,学生围坐在一起,成月牙状,专家坐在主持人的位置,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坐在后排座位的同学不参与讨论的情况,也使同学之间可以有目光交流,让所有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听到并理解各自的观点。会场里没有讲台,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从而使会场真正成为专家和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学术讨论的场所。也没有人正襟危坐,气氛活泼而热烈,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专家也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参加讨论。

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开放的学生学术交流活动体系。交流是启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新观念的产生,不会是简单的埋头自学,应该是与同行交流的结果。在交流中,常常能激发出新的思维,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因此要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加强与周围学者及教师的思想交流。学生学术交流可以进行学生自己的专业学术讲座,也可以进行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可以是讨论式,也可以是辩论式,完全由研究生自主进行,自由进行学术交流,开展问题研讨会。可以请专业教师参加,但教师不是以权威或知识的主宰者的身份来传授知识,而是问题研讨会的策划者和参与者;是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启发学生通过协作共同获得研究结论的协调人。

创新是以创新意识为第一推动力的,所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首先就应当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辅导员应当注意开展多方位工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冯宝鹏,苏宏伟,高平发.研究生创新的动力分析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增刊),116-119.

[2]孟卫东等.对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改革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60.

[3]赵耿,郑雪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感性知识需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31-32.

[4]仲执.教师的创新意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318.

[5]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