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作业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03

探究性作业设计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作业设计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初中教学尤其是化学教学中开始广泛应用探究式教育法,探究式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交由学生来独立完成的一种专业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育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业设计是探究式教育的重点,探究式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作业设计,因此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是做好探究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探究性作业的形式

当前教学过程中探究性作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了解并掌握这些形式是实现科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当前比较典型的作业形式有以下几种:想象型、调查型、阅读型和实验型。

想象型的作业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合理的设计想象型作业在无形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初中化学教学离不开社会实践,适时布置一些课外实践型的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型是当前化学作业中的主要形式,对于阅读型作业的设计可以借助于相关的课外书籍而没有必要单纯地依靠化学教科书。实验型题目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题目。化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验作业的设计应该根据实际教学进度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来进行合理布置。

二、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的策略

在当前人们对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对化学教学的研究,实现化学教学的科学设计非常重要。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来进行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合理的设置开放性作业。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作业往往涉及到的知识是非常单一的,形式也十分单调,解题思路也是一般性。这种题型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的。正是因为这样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注重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从题海中跳出来。

下面这一道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作业:某混合气体本身可能包含着Co2、H2o、Co、H2等气体,我们所要求是的让学生设计各种实验以达到以下目的:同时验证混合气体中既有Co同时又有H2;单纯的含有氢气。通过这样的题目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让学生在无形中融入到探究式教育中,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素质。

2.结合学生认知能力,设计差异性作业。初中班级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而我们需要布置一些差异性作业。差异性作业如果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设计的话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因而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特定设计分层作业。对于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层次的化学作业。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能够更具针对性,这样对于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有利的。

3.高度重视实验作业的设计。正如上文所述,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实验作业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而要高度重视。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例子来进行合理设计。

4.例如我们在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问大理石和稀硫酸、大理石和稀盐酸都是可以发生反应的,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大理石和盐酸来进行化学实验呢。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有很大帮助的。实验作业的布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化学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实验作业的科学设计。

科学设计互动性作业和整合性作业。互动性探究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针对互动式作业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积极交流,对于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非常有利。针对酸碱盐的学习教师就可以通过布置小组作业的形式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可以让各小组在厨房中找一些物质用来鉴别食盐和纯碱,而后还需要经过小组讨论最终形成报告,通过这样一种分工合作的小组作业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今后教学过程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在探究式教育中整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初中化学都是按照章节来进行讲解的。这对于形成整合能力是不利的,因而教师需要布置整合性作业。元素化合物就是典型的整合性的作业,元素化合物历来是记忆难点,针对元素化合物的记忆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归纳对比的方法来找出化合物质自身特点和关系,通过这样的整合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整合能力。

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比较典型的化学探究性作业形式,而后重点论述了科学合理设计化学作业的策略。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提升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关根.新理念指导下的作业设计[J].宁夏教育,2006(7).

[2]朱桂琴.新课程作业设计的五大坐标[J].教师育人,2005(1)

[3]许红柳.浅谈化学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化学教学,2002(1).

【作者简介】

探究性作业设计篇2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如何利用数学作业来顺应新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关注不够。那么,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动手实践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来呢?我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究,认为数学实践性作业应做好以下几点,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作业设计应具有多样性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上,而应针对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让学生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

1.作业的游戏化

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看、要摸、要问,这种由内部发展需要自发进行探究的活动,能使孩子获得经验和满足。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后,我设计一个购物游戏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到了自由购物的时间了,老师当营业员,每个活动小组的成员都当顾客来买东西。各活动小组可以商量该怎么付钱,钱付对了,老师就把你买的商品送给你。”出示商品:一枝铅笔5分,一支钢笔3元,一块橡皮5角,一支牙膏2元,一个足球38元,一个文具盒6元,一把手工刀1元。“你想买什么?要付多少元?可以怎么付钱?”……在此活动中,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不断深入探索,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2.作业的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掘,这样学生会更主动地投入到作业中。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设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扮兔妈妈,分一分学具中的萝卜。“小组内平均分4个萝卜,怎么分?组内平均分5个萝卜,出现了什么情况?6个呢?9个呢……”把分萝卜的结果制成表格:

“猜一猜,分10个萝卜会有什么结果?11个、12个呢?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通过一系列分萝卜的活动,为学生理解“余数产生”提供了实践经验,然后再从实践活动中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最后再总结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也就顺理成章。学生在有趣的“分萝卜”活动中自主掌握了新知识,使一节枯燥难懂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有趣易懂的计算课。这种作业十分适用于低年级的计算课,然而关键在于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需要出发,合理设计作业。

3.作业的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根据“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设计一些合作、实践型作业,让学生走向社会,把在“数学小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大课堂”之中,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确定方向”一课后,每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是边看方向板边说出游览路线的方向,于是我思考:怎样将书本知识在生活实际中运用呢?偶然间看到学生们做操时那快乐的样子,我突发奇想:何不把枯燥的辨认方向变成鲜活的学生乐意接受的肢体语言――手势操呢?于是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设计手势操帮助辨认方向。面向北,上北、下南、左西(左手),右东(右手);西北、西南(左手),东北、东南(右手)。像做广播操那样,记住每个动作表示什么方向和它们出现的先后次序。交流时,一位学生说:“即使我们在荒郊野外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只要有太阳,我们就不会迷路。大家知道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我们只要伸平左右手,右手指向东,这样北面就能确定,其他方向也就能确定了,很快能走出荒野。”多好的发现啊!学生恰当地应用肢体语言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简单的动作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让思维在手势操中得到深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业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学生之间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作业的布置没有层次性,容易导致好的学生因作业重复简单而厌学,学困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完成作业的乐趣。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一刀切”,而应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不同要求中共同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学完“利率”后,我把课后作业设计成了表格,有简单的计算,也有思维拓展题,学生可以根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此作业题,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完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三、作业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结合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课堂,走出校园,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一个家庭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4张全票,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按原价的80%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1000元。(1)如果你家去,你准备选择哪家旅行社呢?(2)看到这些信息后,你对其他家庭去旅游有什么建议呢?像这样的现实生活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的、信息不完备的现实情境之中,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我们在设计这样的作业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

四、作业设计应具有创造性

探究性作业设计篇3

【摘要】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基本探究性内容,促使学生在探究性作业过程培养的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充分发挥探究性作业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作用,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探究性作业。对此,本文就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

科学、合理的实施数学探究性作业,能够给学生充分主动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在整个探索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数学水平。那么,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数学探究性作业?根据数学教材、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数学探究性作业,促使探索性教学贴近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数学水平。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笔者将以小学高年级数学为例,就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1)研究目的

通过理论思考与实践尝试,探究小学高年级探究性作业设计方案,以促使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牢固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为促使小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创造条件。

(2)研究方法

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的研究主要是利用以下方法:

其一,文献研究方法。也就是查阅与小学高年级数学相关的文献,学习其中的相关理论,借鉴已经可以有效应用的研究成果,为此次研究课题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

其二,个案研究方法。也就是找出与此次研究课题符合的代表案例,收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根据资料内容,从中总结经验,进而应用到此次研究课题中。

其三,经验总结方法。总结实践,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和概括,总结经验形成理论。

(3)研究内容

此次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研究中主要是对不同层次、不同范围探索性作业类型、形式、方法途径的设计与研究;研究数学探究性作业应用于小学高年级中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情况;研究学校、教师、学生对探究性作业实施的评价。

(4)研究结果分析

在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当前市场上课外辅导书多且杂,针对性不强,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利用此类学习辅导教材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成效。而探究性作业的实施,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辅导,促使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加牢固的掌握。因为数学探索性作业是以任务学习理论为基础,起要求学生在进行探索性作业学习的过程中从简到难,逐渐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行为倾向,促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所以,科学、合理的设计数学探索性作业,对于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设计

(一)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的原则

①开放性原则。由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探索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探索性作业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思考,设计的探索性作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个性、创造能力。

②层次性原则。探索性作业的设计还要具有层次性,也就是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作业,促使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数学作业,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课程学习当中。

③趣味性原则。探索性作业的课题本身应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心灵特征,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作业。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设计

(1)设计单元知识要点框架

为了促使小学生能够对所要练习的小学数学作业有清晰的了解,在设计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性作业的过程中首先要设计单元知识要点框架。由于笔者所在学校采用苏教版教材,那么在此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来进行设计。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特点,可以将数学探究性作业分为两部分,即课内部分和课外部分。由于课内部分主要是训练学生数学理论知识,所以,将课内部分分为基础型练习、操作型练习、以及拓展型练习。而课外部分主要是锻炼学生数学技能,所以课外部分主要分为基础型练习、实践型练习、调查型练习。

(2)各个板块作业内容说明

①基础型探索作业。基础型探索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加深所学数学知识的印象。在基础型探究作业中主要练习的是数学知识重点、难点、关键部分,促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②操作型探究作业。操作型探究作业是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知识运用不佳的部分提出来,促使学生可以再次对实践操作中得到的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计算,从而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③调查型探究作业。调查型探究作业可以使学生在社会调查中,懂得数学知识的运用,促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

总之,数学探究性作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其能够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探究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在整个探索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数学水平。当然,需要促使此种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促使探索性作业有效应用。相信随着相关人士的不断研究,探究性作业的应用效果将会更强,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中,可以更加有效的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探究性作业设计篇4

一、概念习得类作业设计策略

数学概念是通过大量素材的辨析比较、提炼归纳、概括命名的过程而形成的。借由简约化的提炼和符号化的表达,把数学概念抽象成一种显性的符号化知识。而辨析比较、提炼归纳、概括命名的过程,就成为了一种隐性的过程性知识。因此,用怎样的方式学习这些概念知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程度。

(一)“描述分析式”作业的设计策略

“描述分析式”的概念建构作业,侧重于概念学习后对概念本身的直接表述,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概念”的名称、定义、性质特点等,也就是先“描述自己对这一知识的大概理解”,再通过大量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想法即“呈现大量的举例进行说明”,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来设计一两道题目,以此进一步推进对概念的理解。

比如“平均数”这一概念,在旧教材中的练习基本是平均数的计算题,现在更多的是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类题目,类似于“小明身高1.5米,他能安全过平均水深为1.3米的小河吗?”既然学习了“平均数”,学生心中的“平均数”三个字到底代表着什么?笔者设计了“平均数的自我介绍”探究性数学作业,学生可以通过画一画、写一写,为“平均数”作一番详细的自我介绍。

有个学生写道:大家好,我是大名鼎鼎的平均数,我跟“÷”有点“血缘”关系。想找到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移多补少”大法,一种是总数÷份数。我是“公平的代言人”,代表几个数之间最平等的数。比如有4个草莓、3个苹果、5个梨,我就会分给3个客人每人4个水果。我的自我介绍完毕,谢谢。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通过定义描述、举例、出题的方式把“平均数”的概念予以自我表达。描述分析式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概念,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学生分析概念的一般方法。学生多次完成这样的探究性数学作业后,一旦接触数学概念,就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帮助自己分析概念,从哪些方面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深化。

(二)“判断分析式”作业的设计策略

判断分析式作业,侧重于概念基本巩固后对概念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判定。学生需要先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到底是“完全正确还是完全错误?或者是某种前提下才正确”,这是判断的第一步。然后让学生仔细分析,可以通过添加条件、修改数据等方式使这个命题正确,这个环节促使学生去思考与这个命题比较相似、关联比较紧密的一些概念,形成块状的概念认识。最后让学生举出正确的例子,使得对概念的判断分析呈现先“破”后“立”的逻辑顺序,有助于学生正确内化概念。

如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概念后,常会遇到“面积”与“周长”概念辨析的判断题。有些判断题涉及的内容很抽象,如“图形的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周长”是旧知,要成功建立“面积”概念,离不开新旧概念的辨析。但如果只关注这类判断题的判断结果,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模糊地死记答案。若将作业设计为“图形的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吗?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画一画、写一写”。学生就会在判定此题“错误”之后,通过画草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分析,得出“凹来凹去的图形虽然面积不大,但边缘可能弯弯曲曲很长,周长大得惊人”等一系列儿童色彩浓郁的精彩结论。

二、问题解决类作业设计策略

问题解决强调“四能”培养,问题解决的核心素养是模型思想,问题解决类作业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结构,也就是模型建构。既然“问题”都是有组织有结构的,那么关注同一结构的提炼,关注推进式结构的组织,就成了问题解决类数学作业设计时需要秉承的基本理念。

(一)“横向同构”问题作业的设计策略

“横向同构”问题,是指有着相同结构的并列形态的数学问题。问题的例子要突出其共同特征,而使其在无关特征方面尽可能地变化,从而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逐步感受到问题的结构组织,达成横向并列问题的共性提取。

“横向同构”问题,需要让学生先独立解答两至三题针对性练习,这几道练习题的结构和数据要完全一致。通常学生做到第二题的时候会产生“类似”的感觉,做到第三题时会出现“题目都一样的”的兴奋心理。因此,可以让学生在解答之后将其感悟到的所有的“一样”之处进行详细说明,这是一个罗列的过程,也是一个梳理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等方法将这一类题的结构特点进行抽象的提炼。

如“植树问题”相关例题新授完毕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作业题:“路灯问题、楼层问题、锯木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称为植树问题?请举例说明。”学生在解答了数据相同的路灯问题、楼层问题、锯木问题后,自悟到各题之间的关联,通过画图描述的方式对植树问题的三种结构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清晰地抽象出了植树问题的基本模型。

(二)“纵向同构”问题作业的设计策略

“纵向同构”问题,是指由同一个数学问题衍生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的问题,通过把一道有价值的习题变化成一组相关的对比题组而展现逐步加深的过程,促使学生发现该类问题的变化规律。学生一旦具备了这样的知识,再遇到该类问题时,不管其中的变量如何变化,都能找到解题的方法。

“纵向同构”问题,学生也需要先独立解答两至三题有针对性的练习。这几道练习题讲的是同一件事,要让学生觉得明明很“类似”但又不一样,产生“到底不一样在哪里”的探究欲,从而让学生在一一解答之后将其感悟到的所有“不一样”之处进行说明,最好能表述清楚其中的变化和联系,窥探到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

比如,在学习“分段计费”后,设计如下作业:“王叔叔坐出租车,3千米以内6元,3千米至10千米每千米1.5元,10千米以上每千米1元。王叔叔如果坐了2千米,要支付多少元?5千米呢?20千米呢?请画线段图分析这类题目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研究的是“分两段”的“水费”“电费”“电话费”等问题,在作业时,就可以从“横向”转为“纵向”,从“不需要分段”到“分两段”再拓展到“分三段”,并借助线段图深入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特点,一旦掌握这个变化的特点,哪怕分成四段、五段,学生依然思路清晰、方法明确,只是觉得繁复程度递增而已。

这类问题还可以设计成开放题,在封闭的数学题中减少一些已知条件,如把上题中坐车的“5千米”“20千米”这两个数据去掉,由学生自己提供数据,要求“你能再提出不同难度的三个问题吗”,这就促使学生必须先仔细分析这一数学问题,再思考怎样设计才能符合“越来越难”的要求。这类“缺胳膊少腿”的问题需要学生用分析和设计的心态去努力求索所有的结果或创造出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问题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变化的规律,提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迁移证明类作业设计策略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迁移证明类作业设计侧重于练习之后推理方式的构建,引导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证明、分析、推理的步骤和策略。

(一)“证明推理式”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当学生有能力去推断和证明一个命题时,他的头脑中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图式。作业要先把头脑中原有的图式激活,为学生提供解释该问题的背景知识,从而将一些难以理解的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有效突破知识难点。

“证明推理”与概念的“判断分析”最大的差异是作业内容的差异。概念的“判断分析”倾向重点知识,主要是重点概念的辨析,而“证明推理”主要是为学习中的一些偏难题铺设探究场,以求真正突破知识难点,增添探究乐趣。

学生要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要从“证明”的角度去画一画、比一比,或者从正、反两面去陈述,学会用丰富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

如学习小数的近似数后,对2=2.0,2和2.0意义不同,很容易理解,但对取值范围不同、精确度不同,却总是难以理解到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证明”作业:老师身高约2米,小明的身高约2.0米,2=2.0,所以老师和小明一样高。你认同吗?请证明你的看法,并作图(提供数轴图)分析。老师和小明到底谁高呢?答案本是未知,全赖于学生对2和2.0取值范围的认知,对精确值的理解。有趣的比较,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四舍五入取值经验,在结合图示证明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学生充满乐趣地感受了近似数2和2.0取值范围的差异。

(二)“迁移推理式”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构建,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去影响和促进新的理解,通过沟通新旧知识的互相联系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系统。学生必须自己去经历完整的迁移类推的作业过程,才能形成更好的认知结构。

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很难解答正确的难题。探究性作业可以让学生先“知难”,直接呈现难题给学生,让其展开思考。这个时候各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学生能直接解答,那就生成了挑战成功的乐趣,有的学生没有能力解决,就引导他们先进行简单题的尝试分析。这些简单题是与难题结构一致或解题策略一致的相对浅层的习题,学生通过解决难度递升的这组简单题,会打开类比思维,利用知识、方法层面的同一性,迁移解决问题。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明白“难”的知识可以一步步转化成“易”的知识,也让学生掌握迁移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类比思想的重要性。

如“已知正方形面积为2平方厘米,求圆形面积”这道题(见右图),学生基本都感到解答困难。探究作业设计为:如果你觉得解答此题困难,请先做下面两题。1.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和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已知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20厘米,高是10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你能解答前面的问题了吗?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后两题是旧知铺垫,用于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感受到不一定要知道具体的“长”和“宽”才能求周长,不一定要知道“上底”和“下底”的具体数据才能求梯形面积,而是可以直接借用“长与宽的和”与“上底与下底的和”来解决问题。借此支架,学生就可迁移类推:不一定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即圆的半径,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即圆半径的平方,也能求得圆的面积。

“迁移推理式”探究性作业,关注分层体验,能力强的学生重在发现联系,归纳“迁移点”,能力弱的学生则对“迁移”图式有了较为完整的体验和建构。

探究性作业设计篇5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个性化作业设计;多元智能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滚动课题“高中政治作业设计与讲评有效性研究”(编号:2014nG05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29-02

《辞海》中关于“作业”一词的定义是“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从该阐释中可以看出,“作业”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不应该被简单定格为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手段,提升考试成绩的训练场,而更应该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潜能的开发等价值来进行考量和设计。高中思想政治作为一门智育、德育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显性德育课程,其学科特征赋予其更为特殊的功能和要求。而倡导“以学生为本”、重视开发学生“个性化潜能”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在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教育思维的同时,亦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作业个性化设计提供了多元化视角和有益借鉴。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挖掘学生个性化潜能

主体性原则即人本性原则,它倡导在作业设计过程中立足学生这一主体地位,从客观学情出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个性化潜能,借此使学生在享受和愉快的学习体验中得到启发。目前部分政治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如在新授课后直接让学生做教辅资料或指定的习题集中的课后跟踪练习,至于作业的形式、数量、难易程度、完成时间均由任课教师统一规定,诸如此类的作业设计方式,很难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作业设计”,由于作业布置的统一、单调,压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主动性,遏制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因此,在作业设计上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最优发展。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为他们提供能够充分展现其才艺特长、张扬个性的“自助餐”式作业。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前,可以这样来设计课前作业:①列举你所知晓的曲阜本地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搜集整理不同时期曲阜祭孔仪式的演变轨迹;③客观评价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和人的影响;④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如何向游客介绍“三孔”景观(孔府、孔庙、孔林)。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一至二项来完成作业。此类作业设计形式为不同学生创设了适宜的求知环境,增强了作业设计的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作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潜能的进一步发展。

二、遵循分层次原则,做到因材施教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由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关的多种‘智能中心’组成,并且人的智能不断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展各项智能。”基于加德纳教授的分析,由于学生在思维水平、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每位学生发展的速度、轨迹、目标定位也不尽相同。这要求政治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将学生的能力水平与知识层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

具体而言,要在作业设计的内容、数量、难易度、自主选择性等方面分层次要求,以便更好地挖掘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难易有别的多梯级的具备可选择性的政治作业。例如,讲授“公司的经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特点设计两组作业。a组题型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包括掌握基础知识,习题中的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部分。B组题型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去完成,可自由选择,题型设计形式亦可丰富多样。如结合315晚会曝光的“饿了吗”黑心作坊、“车易拍”二手车交易藏骗局等现实社会热点,讨论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抑或作为某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请设计出一份企业经营发展策划书。此类设计,有效避免了“一刀切”现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有效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感。

三、添加生活气息,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政治课程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在于课程设计的生活化,强调课本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但实际情况却是,应试教育大背景下,高中政治作业设计仍然延续着传统作业的风格,表现为作业设计仍多以书面试题形式呈现、作业设置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科间渗透性不足、作业功能单调等。这不仅背离了思想政治课作为“显性德育课程”的宗旨,长此以往,也会使学生对政治学习的价值产生疑问,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据此,教师在作业设置时要紧紧契合新课改精神,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阅历出发,主动引领学生在认知社会、融入社会的各类实践中,深刻感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应用知识的力量和深刻思考的价值,让课本理论真正从书本回归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共同探究“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课题时,除了给学生介绍教材上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周末或假期的社会实践中,运用、检验、感知、提升对投资理财知识的认知,如引导学生到银行开立账户,将部分积蓄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并计算出期满后将获得的利息情况。再如,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对“支付宝”“余额宝”等网上理财工具的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经济生活技能。这种实践型的作业设计,不仅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并感知学习的效用和价值,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完善作业多元评价标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感

加德纳教授认为:“评估方案如果没有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传统作业评价往往较关注答案本身的错与对,特别是在“标准答案”的衡量下,教师很可能用一个“良”“中”“差”等级,就轻易抹杀了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辛勤付出,以及所迸发出来的创造火花。事实上,有些学生在作业上下足了功夫,但由于能力的欠缺,虽付出很多却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成绩,打击了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热情。

教育家第斯多惠主张,“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此话的核心在于对教育对象的信任,以及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因此,对待此类学生,教师应摆脱传统的训导形式,秉持开放、发展、多元的作业评价标准,淡化结果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他们的作业态度、作业习惯,努力挖掘作业内容中展现出来的闪光点,如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进步等,促使其兴趣、意志、热情等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初衷。例如,在批阅材料说明类试题时,对论述全面但语言嗦的这类学生,除了通过给予合适的得分鼓励外,还可以这样批注:“你对问题的认识非常全面,请继续保持,要能在语言组织方面再凝练些就更完美了!”通过这样的书面评价,既能给予其积极肯定,同时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进一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更在于他开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新模式,也为高中政治教学个性化作业的设计提供了诸多借鉴。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把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落实到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教学细节中,敢于打破传统的作业设计模式,根据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化特点来开展作业设计,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实现每位学生的最优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个性培养的启示[J].教育评论,2007,(7).

探究性作业设计篇6

关键词:微探究;作业设计;石灰干燥剂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9C0066C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但与之相配套的探究性作业却较为缺乏,即便设计了少数探究性作业,但因完成的时间长、要求高,平时教学中不易落实,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改变传统作业的设计,将探究性的方法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提出了“微探究”作业新模式。

“微探究”作业是指动手操作的、适合学生短时完成的、有比较完整探究过程的小作业,其内容可以包含实验、小制作等,其特点是完成时间短、易操作、易落实,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

“微探究”作业相对传统书面作业有以下优点:一是改变学生对书面作业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实现从“逼着做”到“乐于做”的转变;二是“微探究”作业动手门槛低,适合不同学生广泛参与,能体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发挥作业的发展和延伸功能[1]。

2“微探究”作业的特征、设计与应用

2.1特征

(1)微型化:“微探究”作业重在微。即问题切入点要小,研究的内容要相对单一,综合程度不宜过高,以保证学生容易上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

(2)主题性: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化学经验为基础,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作业设计,研究的主题可以是课本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可以是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3)实践性:“微探究”作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设计”、“观察“、“探究”、“反思”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融合性:“微探究”作业是化学作业的新模式,是传统化学作业的有益补充和拓展,要与传统化学作业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2.2设计

教师要分析近期教学的核心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这些结合点往往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同时从材料的获得、探究的可能性、探究的难易程度、探究的意义多角度分析结合点的探究价值,选取合适的、难易适当、易实施、有价值的探究点作为微探究作业的主题,继而编写微探究作业。

2.3应用

在学生完成微探究作业后,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探究作业,总结学生探究的方法、设计的思想、探究的结果,寻找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亮点、疑问、问题,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思考通过后续的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探究作业中存在的疑问和问题,以深化微探究作业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激发探究的兴趣。

3“微探究”作业的实践――以“探究食品包装袋中的石灰干燥剂”为例

3.1设计意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干燥剂,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主要是石灰干燥剂,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氧化钙极易吸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因此,以“探究食品包装袋中的石灰干燥剂”为载体设计“微探究”作业,可以将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方便学生利用廉价易得的石灰干燥剂探究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这样能更好地明确物质成分猜测及检验的思路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得出初步结论以及检验物质性质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在运用中体会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性质,构建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2作业编写

选取食品包装袋中装有的石灰干燥剂作为“微探究”的切入口,编写了如下一道“微探究”作业:请根据事先统一准备的一包放置一定时间的石灰干燥剂,先猜想此石灰干燥剂可能的成分,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它的成分。

3.3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及分析

学生上交“微探究”作业后,教师仔细进行批阅,并将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完成此次微探究作业的学生共有42位。其中有26位(占61.9%)预测可能的成分是Cao和Ca(oH)2的混合物,推断的理由大致是石灰干燥剂从外观上看呈白色粉末状、部分发潮结块,因此猜想生石灰可能已经部分吸水生成了Ca(oH)2。12位(占28.6%)预测可能的成分是Cao、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推断的理由是:石灰干燥剂中的生石灰部分变质生成的Ca(oH)2,又有部分吸收空气中的Co2转化成了CaCo3;还有4位(9.5%)预测可能的成分是:Cao和CaCo3的混合物,推断的理由基本同上,只不过考虑生石灰变质生成的Ca(oH)2吸收空气中的Co2全部转化成了CaCo3。

对Cao的检验,学生做的实验有如表2所示的两种。

仔细分析学生的实验,可以发现有些是合理的,有的却并不恰当。利用氧化钙溶于水放热的现象来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钙,方法及操作均比较合理,但未考虑实验的安全性。学生利用Ca(oH)2溶液呈碱性的原理证明Ca(oH)2的存在,很明显并不合适,忽略了Cao遇到水后生成Ca(oH)2产生的干扰。学生利用碳酸钙与醋酸的反应产生气体的现象来检验碳酸钙是合理的,但利用碳酸钙不溶于水的性质进行检验并不恰当,因为学生没有注意到氢氧化钙是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3.4作业交流与讲评

“微探究”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困惑,学生探究的方法也存在差异,有合理的方法也有不妥之处。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思路、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交往合作的感受,同时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反思自己的探究方案,通过比较和评析形成合理的方案,使师生真切地感受到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完成“微探究”作业的热情。

3.4.1环节1:成果展示

本次“微探究”作业的交流中,首先选取代表性的学生,请他们先说清自己是如何猜想的,猜想的依据是什么,又是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其化学原理是什么,然后呈现出其他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

3.4.2环节2:互动交流

针对不同的探究方案的探究结果,让学生参与讨论、评析,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看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本课从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种物质的检验进行互动交流。

学生在讨论氧化钙的检验方案时认识到石灰干燥剂溶于水放出热量大,因此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那么怎样使实验更安全?学生提出了干燥剂用量要适量,容器不能太小,不能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操作时先加干燥剂再缓慢加入水等方法。

学生对Ca(oH)2的检验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干燥剂中存在的Cao遇水会生成Ca(oH)2,从而无法证实干燥剂中的Ca(oH)2是原有的还是Cao与水反应生成的!对利用中和反应放热的原理来检验Ca(oH)2是否存在的方案,经学生交流讨论后一致认为这种方案也不合理,一是忽略了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二是食醋中含有水,将食醋滴到干燥剂上时,生石灰与水反应也放热。此时学生非常困惑:在有Cao存在的情况下,怎样检验干燥剂中的Ca(oH)2?教师提供如下资料:Ca(oH)2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ao和H2o[2],引导学生设计方案。经师生共同探讨,有学生提出将干燥剂进行加热,用无水硫酸铜检验生成的水蒸气来确定Ca(oH)2的存在,或用氧化钙、浓硫酸,看质量是否增加来检验生成的水蒸气,以确定Ca(oH)2的存在。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1、图2所示。

接着按图1装置进行实验演示,一段时间后,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久置的石灰干燥剂中确实含有Ca(oH)2!

另外,学生对利用碳酸钙难溶于水的性质来检验表示怀疑,因为氢氧化钙也是白色固体,且微溶于水(利用溶解度的数据加以说明),所以将干燥剂溶于水后剩余的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此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检验剩余固体中是否存在Ca(oH)2。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取少量干燥剂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将滤渣置于少量水中,搅拌静置,取清液滴加酚酞,发现溶液变红,证明干燥剂加水后留下的剩余固体并不全是碳酸钙,还含有氢氧化钙!

3.4.3环节3:拓展提升

经课堂交流与互动释疑,学生用实验证实了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石灰干燥剂是Cao、Ca(oH)2和CaCo3三者的混合物,对物质检验的不同方案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能正确选择合理的方案。在课堂的结尾教师让学生谈一谈石灰干燥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总结Cao、Ca(oH)2和CaCo3三者的转化关系,学生能顺利解答。

在“微探究”作业的基础上开展复习课教学,学生亲身探究久置干燥剂的成分,既是对Cao、Ca(oH)2和CaCo3三种物质性质的归纳、总结和应用,构建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又是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一次练兵,还是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分析推理”探究能力的提升,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设计中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如物质检验时要排除干扰、考虑问题要全面、注意实验安全等等,而这些是学生在完成传统作业时不可能获得的。通过“微探究”作业的批阅,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了然于心,组织教学时针对性更强,更能有效突破学生的难点和疑点。

总之,“微探究”作业是课堂探究的延续,是化学作业的一种新模式,这种作业模式能有效发挥作业的发展和延伸功能,拓展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教师在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切合教学实际、具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探究性作业设计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作业设计有效策略

完成作业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作业设计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知识;二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课堂,并且深入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科学作业的创新自然也不会例外。在这种背景下,作业设计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不仅要顾及作业一般作用与功能,而且要创新作业的设计,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一、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树立新的作业观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三项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课程内容应呈现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和思维方式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指教师通过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情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基本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探究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此教学模式也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生物教学应更多地包含学生的实验、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头脑中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是当前高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因此,生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开阔视野、自由自主、驰骋思维的广阔空间和充足的时间,布置并指导学生完成适当的作业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效的作业过程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每一次作业都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形成新问题,同时,在产生困惑―解决困惑的循环中,不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参与、自主探求的精神会得以升华,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应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激发并持久保持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树立并不断巩固学好生物学的信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额外负担,而是一种学生成长的需要。积极努力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将成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

二、新课程下作业的设计策略

为改变作业的现状,使其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布置,把握好学科作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必须对生物作业功能、形式、要求等重新思考和个性化设计,有必要把作业设计提到实践层面上来。

1.作业的设计应由教材知识向生活实践转变

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富有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高中生物中的许多现象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但是因为太平常了,他们往往不太留意,有时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会出现偏差。例如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学习光和色素时,提到秋天落叶变黄是因为低温使叶绿素被破坏,而黄色的类胡萝卜素比较耐低温,故秋天树叶变黄,学生异议不大。但提到枫叶秋天为什么变红时,学生意见就不一致了,有的说是枫叶中有特殊的光和色素,有的说是呈现在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大家都据理力争,不肯让步。此时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就是教师亲自解释也不足以服人了。对此,教师可适时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外用显微镜自己观察亲自体会一下。这样的作业,比教师反复解说效果要好得多,并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类似的情形,类似的争论,教师都可以及时将问题布置成体会型实践作业,使他们在体会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

这类生活实践作业既能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又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要大力挖掘这方面的学习资源。

2.作业的设计应由书本知识向探究学习转变

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也应与这种学习方式相匹配。探究性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探究性作业,教师抛出的是探究的源,学生得到是起于源头而流向不同的水,从而赋予了作业内容的创新性。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已被摆在首要地位。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部分教师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说提不出自己心中早已构想好的问题,于是开门见山将问题摆出,让学生按照既定的轨道去探究。长此以往,学生将变得不会发现问题,更不用说去思索、探究了。其实,生物科学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生命现象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知道,这都是发现问题的源泉。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就可以使学生提出很多很好的问题。如教学《植物向性运动的探究》时,我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状况。学生很快就提出大量的问题:植物为什么总是向光生长?影响根生长的因素是什么?如果将根尖朝上放置,根会背地生长吗?有了这些问题,就有了探究的动力,学生会主动思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投入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学生自己实验、查找资料―研究探讨―论文交流答辩,最后我指导其形成结论。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对于伴性遗传,可以问:为什么人类会出现红绿色盲,红绿色盲有什么遗传特点?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合适,有些问题虽具有科学性,但过于复杂,学生回答问题不可能全面考虑预测范围内有关的证据和论据,往往不知所措。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反而可能挫伤其求知欲,适得其反。故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必须适应学生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探究性作业的难度也应该不尽相同。

探究性学习作业,也可以结合探究过程的几个方面,结合学生知识特点,分阶段突出设计某一环节探究内容为学习作业。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作业,培养学生建立猜想与假设的能力的作业,培养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的作业,培养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能力的作业,等等。

3.作业的设计应由独立思考向小组合作转变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生产与社会,把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分析和解决一些生活、生产及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是生物课教学的目标之一,设计并布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性、应用性、小组合作性作业,是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在教授“果酒的制作”这一课时,恰值葡萄上市,于是布置了合作应用性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尝试在家中制作葡萄酒,要求分组合作完成。”学生在已学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组协作。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首先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果酒制作的实验步骤,努力创设制作果酒的适宜环境,克服困难,相互协作。实验失败,小组一起探讨失败的可能原因;实验成功,小组成员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总结成功的经验。这个实践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比书本上更多的具体知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的小组在实验成功后,还邀请家长开了小型品酒会,更是促进了家庭的团结和睦,也使同学们的友谊更加牢固。在这次活动结束交流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不仅自觉地完成了实践作业,而且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总结,例如:学生会互相帮助分析果酒制作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有的说,果酒制作关键在于密封程度如何;有的说,葡萄的选择和清洗很重要;有的说,需要特别加入酵母菌。还有的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分析了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干红等葡萄酒分类的原因。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同时,与同伴交流讨论,有利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使得作业完成更深入、更完善;有利于学生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交流的技能、技巧,进而培养形成团队精神。

4.作业的设计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适当设计并布置学生完成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形成。例如:在学习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细胞膜”后,我布置了一项开放性作业: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一个细胞的死活。要求设计的实验方案完整可行,尤其要设置对照组及选定正确的变量。我不规定具体材料,方法和步骤,完全让学生根据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即把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严谨性、一致性、可重复性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环节和步骤要求,自由选择,设计出多样化的实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科学探究一般方法提供空间,打破陈规,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体现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根据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得出结论:有效设计作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学重点,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关注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水平,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和开放性。

教师设计作业,应紧扣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呈现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完成探究性作业,不仅可以唤起探究意识,激发探究兴趣,而且在完成作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能不断锻炼探究技能,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起点,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的作业,可以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合作交流协同完成作业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前提下,与同伴交流讨论,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使得作业完成更深入、更完善。同时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交流的技能、技巧,进而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探究性作业设计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实验型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3.7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分组实验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实验型作业,要求学生课外用日常器具做物理实验,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计实验型作业的原则

实验型作业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机会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高中物理教师如何通过设计实验型作业,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意识与领悟探究的方法呢?

1.选题要科学、可行

教师设计实验型作业,首先,选题要科学,必须保证所设计的实验不出科学性错误。其次,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实验是设计作业的关注点,也就是说实验必须是可行的。因此,设计时必须兼顾取材容易、制作简便、效果明显、安全可靠。例如,“形变与弹力”本是分组实验,但每位学生家里都有实验器材:橡皮筋,直尺,五个型号相同的电池吠替钩码和塑料薄膜袋嚷电池肋。学生在家里做该实验,其效果也很明显。我把它作为实验型作业来布置,引导学生参照课本的相关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电饭煲的工作原理”本是一个小实验,大多数学生家里都有电饭煲,但由于使用220V的交流电,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还是不要设计为实验型作业。

2.内容要趣味性浓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是设计实验型作业的基础。教师设计作业时,一定要使作业趣味性浓,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有驱动力,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物理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选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设计,并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内容。例如,“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是学生喜欢谈论的话题。讲“自由落体运动”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每两位学生一组做“测人的反应时间”的实验作业。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完成这一实验,既弄清了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又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3.问题要针对性强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设计实验型作业要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科学探究环境。我们知道,中学生处于冲动时期,比较难有持久的兴趣。教师设计作业时,既要有层次地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作业,又要坚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化繁为简的原则,制造悬念,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逐个解决,使他们多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比如,在讲授“汽车、自行车前进靠什么力”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一个作业:C1)电动玩具小车在路面时,什么力使其由静止变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小车对地面有力的作用吗?C2J如果用细线吊起运动的小车,现象是怎样,说明什么道理?C3)如果将转动轮子的玩具小车与带轮子的轻木板相接触,现象又是怎样,又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完成探究,汽车的驱动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疑惑就会彻底解决。

二、设计实验型作业的策略

实验型作业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灵活的设计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1.就地取材―从生活现象或用具中设计

就地取材是设计实验型作业的基本方式。“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教师通过作业来引导学生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动手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例如,我在教完“安培力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电动机制作简易的电动船,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感受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当看见学生那略显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作品时,我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着巨大潜能。学生动手做作业时会有更多的生活体验,逐步认识到“物理就在生活中”,陌生感就会消失,亲切感随之而来,物理也就学得有滋有味。

2.未雨绸缪―将教学难点设计为用于预习的实验作业

感知活动是概念形成的基础。因此,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与其让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和学生不断进行练习,不如未雨绸缪,设计探究类实验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台阶上通过实验去思考问题、感悟知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向心力”一节前,我设计一个预习作业:让细线拴住小石块在一水平面上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运用“有多少个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就会受多少个作用力”的知识,分析小石块受力情况,并利用“力的合成”知识来探究做圆周运动物体所需向心力的来源。完成了这节的教学并进行课后的测试,215人中有192人掌握了“向心力是效果力、是合力”的知识点。而采用新方法教学前,大约只有2/3的同学能理解该知识点。

3.举一反三―将知识的复习设计为创新思路的实验作业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教师布置实验型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已学习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完成具有创新思路的小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既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的催化剂,又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完成“功率”教学之后,我布置了“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的实验型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功率等于功除以时间”的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要完成问题是:(D可行性实验方案有哪些?这些可行性实验方案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⑦方案选定后,如何求功和功率?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③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是否存在误差问题?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测量?学生要解决以上的问题,首先要“迁移”所学的知识,发散自己的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分离的知识之间产生联系并形成知识体系,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在“多向选择性”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能力。

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设计实验型作业也是如此。教师要将设计作业纳入平时的备课之中,作为整体考虑,制订设计作业计划,对作业的量要作合理调控,坚持“适度”的原则:小型的实验型作业,如解惑类实验、小制作、小型的探究实验等,每周布置一题;较大型或大型的分组探究作业每学期开展两次。

总之,搭建实验型作业这一平台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加探究的兴趣,最大程度上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实现手脑并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需要指出的是,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型作业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物理教师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客观需要。学生在完成实验型作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是习题作业远远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真正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探究性作业设计篇9

[关键词]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p62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97-2

1地质找矿勘查过程及技术要求

1.1勘探基地的确定

选择与确定为勘探基地的矿床应具备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矿床地质及资源开发技术条件上,经过充分的详查评价与可行性论证,确定其具有较大的工业远景,所取得的矿产储量开发后至少能返还投资。其二在矿种上应是近期国家经济建设与矿产品市场上迫切需要的,并在地理上符合国家工业建设合理布局和要求。在对于具有经济地理和环境优越、储量大、品位富、埋藏浅、技术成熟、有可利用基础设施的矿床应优先投入勘探。

1.2勘探计划与设计的编制

勘探计划是勘探工作正式开展以前首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一般要经过以下工作阶段:首先要收集已有资料,在资料收集中要求全面收集,尤应重视详查评价报告及其审批意见;要以审慎的科学态度对待现存前人资料,善于利用,发现问题。其次要进行实地踏勘了解矿床地质特征及环境交通与自然地理条件,在此基础上要对已有资料的可靠性加以核实。接下来要进行室内综合分析与研究,室内综合分析与研究是勘探计划编制的基础和直接依据,要明确勘探工作范围、主要任务与要求、勘探工作具体内容与问题、勘探程度及有关勘探模式的设想或选择。接下来要制定具体勘探计划,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专业技术及进度计划,由勘探工程师为主负责组织制定,通常称矿床勘探计划,一般包括地质的、工程的、物探的、测试分析等直接为完成诸项勘探任务负责的工作计划,属于勘探计划的主体,并由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负责。完成这部分计划的专业人员所具有经验和知识能力是关系勘探工作计划质量与成效的关键。其二是后勤行政管理业务计划――支持与保证系统。包括财务、物资设备供应、运输、建筑、生活等方面的计划工作。这部分管理业务计划及其相应工作机构的出发点主要是对前部分勘探专业技术及进度计划的如期完成起着服务、支持、保障和某种程度的监督作用。编制勘探计划任务说明书需要根据勘探矿区的地质情况分析,往往是预先选定了一种勘探模型,选择了适用的勘探工程技术手段、方法,并规定了其工作顺序、步骤和时间要求,预期达到的工作程度和其对完成勘探任务的贡献,以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相应对策等。这也是各具体勘探工程项目设计的依据。编制勘探设计书是指为完成勘探计划任务,在正式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具体的技术方案、方法和编制施工图件等的工作。它是完成勘探任务的具体“作战方案”、组织与管理勘探工程施工和落实勘探计划的具体安排。勘探设计是否正确与合理,是直接衡量勘探设计人员业务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能否按计划高质量完成勘探任务的关键。

1.3勘探施工与管理

勘探施工与管理是在勘探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的任务与方案的要求,组织进行各项工作的具体技术活动。在多工种综合应用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组织和领导,使各工种之间有机地配合和衔接,实施项目管理,并注意工作效率与质量的统一,地质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作好日常的三边工作――(边施工、边观测编录、边整理研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改设计,并报负责部门批准,正确指导下一步的工程施工。勘探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有:矿区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地质测量、物化探工作、组织各项探矿工程的施工与管理、编录、取样、化验、鉴定与试验工作、开展对矿床、矿体地质的综合研究等。探矿工程是取得地下地质构造、矿产情况(取样)的直接手段和可靠依据。在施工中应加强质量检查与验收工作;要摆正手段与目的关系,要在有地质依据条件下,合理布置工程;在满足地质观察与取样研究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探矿工程及其质量应按设计及规程要求进行,不得任意变更。地质编录(包括原始及综合地质编录)是施工过程中一项经常性工作,其好坏将直接影响勘探工作的进展和勘探成果质量。原始编录是搞好勘探工作的基础,综合编录是取得对矿床正确认识的关键。因此,凡在野外进行的地质、测量、物化探、各项工程及一切测试工作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与数据,都应及时进行编录。在原始编录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及时地进行综合研究,通过编制综合图件与资料,深化对矿床规律性的认识,指导各项工程的进一步施工。取样是研究矿产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评价矿床经济价值、圈定矿体、划分矿石类型的基础工作。为此,在勘探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随着各项工程的进展,及时进行采样、化验、鉴定和测试工作。除上述一些工作之外,在勘探施工过程中还要进行阶段性的储量计算及有关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加工技术条件及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4勘探报告的编写

勘探报告的编写是矿床经过勘探之后,对地质矿产情况详细调查研究的总结。集中体现了勘探工作阶段所取得的全部地质研究成果。一般应按工作阶段的不同,分别提交。即每一个阶段工作结束后,一般都要提交相应的阶段勘探报告。报告是进行进一步勘探工作、可行性研究、矿区总体规划或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其质量好坏和能否按时提交,不仅是考核勘探人员完成勘探计划任务的主要指标,而且关系到矿山建设的安排。勘探报告编写前,要作好日常的地质成果资料的检查验收。在野外工作结束前,必须对其工作程度和主要工作成果进行全面检查或现场验收,并严格履行质量检查手续。只有经过检查合格的资料,才能作为编写地质勘探报告的基础资料。编写报告前要根据经过检验质量合格的原始资料,用一般工业指标或结合当时实际经方案对比择优选择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计算矿产储量,确定各类储量和各种矿石类型的空间分布。报告尽可能做到真实反映地质矿产的客观实际情况和工作阶段的全部地质成果,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在编写中,既要避免繁琐,又要防止简单草率;既要全面完整,又要层次清楚;章节安排要合理,文、图、表内容要对应相符。报告的具体编制按DZ/t0033-200X《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进行,并应由上一级主管单位检查验收。

2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创新的意义

加强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和方法创新是决定于矿床勘探工作是矿产开发的先行步骤与基础性工作;它的最终产品是包括矿产储量及矿产开发所必须的各种地质资料信息的勘探总结报告,将矿产资源转变为具有实际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劳动对象。并减少了人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中的风险。采取适当的勘探方法与技术手段,揭示矿床产出与分布的客观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概念的升华,并获得具有一定精度和可靠程度的满足矿床开发设计必须的资料和信息,其间仍存在着较大的探索性。

3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创新研究

3.1矿区环境地质条件研究

矿区环境地质条件研究的目的在于查明矿区内崩坍、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地质作用的分布、活动性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调查矿区的历史地震活动强度等,结合采矿方案,对矿床开采可能引起的地面变形破坏(地面沉降、开裂、塌陷、崩塌、泥石流等)范围,采选矿废水排放对附近水体的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价,对采矿废石的堆放与处置、利用提出建议。

3.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机枪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是矿山给水和防排水设计的依据。在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搜集评价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所需要的水文、气象资料等,加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解邻近矿区的水力联系,根据矿床开拓方案,预计矿坑涌水量,对构造破碎带、断裂带、溶洞发育带及其含水性、导水性对矿床充水影响进行评价,矿区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研究矿区的含水层和隔水层,特别注意对矿体底板承压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勘探和研究,查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径流和排泄条件,查明矿区充水因素。

3.3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指决定或影响开采方法和技术措施的各种地质及技术因素。包括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层)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矿石的块结性、松散性、自燃性,矿石及围岩的抗压强度、湿度、块度等方面。加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是确定开拓方式、采矿方法、井巷支护、露采边坡角等的主要依据;是确保矿山安全、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在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中,我们在地震区,应对矿区和的地质构造活动性进行研究,了解对矿山建设可能有严重影响的断层、滑坡、岩溶塌陷等,研究矿体及近矿围岩坚固性及露采边坡稳定性;测定岩(矿)石力学性质和开采时对人有害的物质成分;研究岩矿石性质及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泥化带、流砂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

3.4矿石的物质成分和选冶性能研究

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矿物嵌布关系和粒度及其变化情况,对于了解和确定矿石选冶性能和综合利用可能性有直接影响。在矿石的物质成分和选冶性能研究中于某些非金属矿产,要试验研究其物理技术性能,对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变化规律应予以查明,并研究其赋存状态和脱除的可能性,应对试验过程中的各伴生组分的富集产品进行研究并对其工业利用的可能性进行评,对于选冶性能难易程度不同的矿石将采用从初步可选性试验、实验室扩大流程试验、半工厂规模试验到实验室冶炼试验等不同试验;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对主要组分和伴生组分进行实验室规模的选冶试验,以便对矿石工业利用可能性作出评价,要求对于选冶性能不同的各类矿石的矿物数量比例、共生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3.5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

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是指在勘探和评价主要矿种的同时,相应查明邻近部位的一切具工业价值的共生矿产和矿石中的伴生有益组分,为综合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提供储量和地质资料。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要对经济价值较大的共生矿产,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勘探工程,单独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对有综合利用价值的组分应分别计算其储量,对伴生有益组分和共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研究其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

3.6矿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研究

研究矿体的内部结构是指矿体内部结构是指矿体边界范围内各种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和非矿夹石的种类、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矿体的内部结构的意义在于评价矿床工业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确定矿山产品方案和矿石选冶工艺流程的主要依据。研究矿体的外部形态指矿体在三维空间上的延展情况、赋存位置、构形特征及其形状、厚度、产状变化等要素构成的总和。研究矿体的外部形态影响矿床勘探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确定矿山开采、开拓方案和选择采矿方法的重要依据。在研究矿体的外部形态过程中主矿体总的形态和空间位置要进行详细的勘探和研究;矿体外部形态的变化规律;矿体尖灭、转折和构造破坏等处要进行加密工程勘探。

3.7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山建设范围内矿体分布情况

矿山建设范围内矿体分布情况的查明的重要意义是正确进行矿区总体设计、划分井区、确定开采境界、开拓范围和井筒位置等的重要依据。矿山建设范围内矿体分布情况的研究应该包括露天矿要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及露天采场的底部;坑采矿要控制主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及延深情况;地表矿体要用槽井或浅钻圈定;在研究矿床地质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布置少量控制深部含矿带(层)工程;注意查明具有工业意义的小矿体。矿床地质特征的查明是查明和研究矿体变化规律、预测矿体变化性以及矿床的储量、质量、形态等的地质依据;指导勘探施工的重要因素;影响矿山建设和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内容包括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围岩蚀变;影响较大的断层、破碎带要用工程控制;对较小的断层和破碎带研究要查明其分布范围。

4小结

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创新关系到矿产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我国在地质找矿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促进我国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和方法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蔡毅,张仲辉,齐占良.浅议地质勘查技术的原则与方法[J];科技资讯,2013年;第02期:41.

[2]胡一多.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刺穿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探究性作业设计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多元化作业设计应用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认为:运用多元化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感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根据上述理论,笔者在近几年的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元化的形式来设计作业,不仅能够起到优化教学过程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性思考探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更能够在满足学生不同层次语言学习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促进其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转化,提高学习效率。

1.英语多元化作业设计应用原则

1.1系统性原则

即作业设计要围绕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知识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系统性掌握。

1.2差异性原则

即作业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促进其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3拓展性原则

即作业设计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创新精神,激活其语言学习认知思维。

2.英语多元化作业设计的应用方法

2.1设计语言表达类作业,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是英语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而英语的交际性本质功能告诉我们,设计语言表达类作业,能够在深化学习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情况,多设计语言表达类作业,让学生从表达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设计语言表达作业时,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1)确定学习表达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表达。(2)表达作业要紧扣课程知识要点,便于学生练习。(3)注重学生主动流,增强英语学习认知体验。

语言表达类作业的设计,能够更好激活学生的交流思维。在《牛津初中英语》(Funwithenglish)的8aUnit1Friends的ReadingBestfriends作业设计中,教师不妨设计如下的表达交流作业:(1)whichcharacterofyourbestfrienddoyoulikebest?(2)whatdowelearnfromfriend?(3)whatdoyouwanttosayyourfriendwhenmeetthedifficult?通过上述作业设计,可让学生与同学互相对话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2设计书写测试类作业,帮助学生取长补短。

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需要通过一定的测试形式来体现。针对上述要求,可设计书写测试类作业,让学生在自我检测和评价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存在问题。

在设计书写测试类作业时,应该根据英语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有的放矢的设计。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参与练习,另一方面,要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进行对比参照。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以定时定量的方式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在独立自主完成的前提下完成。同时,根据教学情况,采用抽测评阅和学生互相评价的方式来进行批阅。在每学习完“Reading”后,笔者会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设计30分钟的作业测试题目,让学生自主思考完成,同时,运用小组互批的形式来要求学生进行精心批改。

2.3设计实践探究类作业,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英语学习之后所形成的一定语言认知思维和知识积累离不开综合探究和表达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课程任务教学要求,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和提高语言表达技能为前提,设计相应的实践探究类作业,帮助学生增强发展创新意识。

这些实践探究类作业,就是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来激活学生学习认知思维,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和语法知识运用要求来进行思考探究。教师在设计此类作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注意围绕语言知识的目标掌握要求,结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让学生形成学习的自觉性。(2)利用校本资源,设计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沙龙等实践性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任务探究的形式来增强学生认知体验。(3)注意学生对综合学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思考,多元表达运用。

3.英语多元化作业设计的应用几点感悟

3.1英语多元化作业设计应以学生的语言学习接受力为前提,让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发展提高。

3.2英语多元化作业设计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根本,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探究机会。

3.3英语多元化作业设计应以激活学生语言学习认知思维为关键,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英语学习信心。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英语作业设计就是在激发学生课程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采用丰富多彩的作业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紧扣知识要点,多角度、全方位地练习,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赵涛涛.初中英语教学中关于作业多元化设计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9).

[3]许金泉.初中英语作业多元化设计初探[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