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拓海外市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09

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篇1

刚刚在英国伦敦考察了2个并购标的项目后,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谢文坚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法国巴黎,参加旗下品牌佰草集的首家海外旗舰店开业。

“上海家化将加速海外拓展的步伐,这其实是去年开始的5年战略的重要部分。”谢文坚对记者表示。“虽然从发展速度和潜力来看,国内市场依然是上海家化最重要的市场,但从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的角度,上海家化要成为国际一流化妆品企业,必须现在逐渐加速对国际市场的战略布局。”

加快国际市场布局

佰草集2014年贡献了上海家化近1/3的营收。今年它不但开出了法国旗舰店,实现部分产品法国oem生产,还计划进入北美市场、海外电商领域和国际免税渠道。

佰草集从2008年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已经通过丝芙兰等渠道合作伙伴进入法国、意大利、德国等的100多个店铺。上海家化副总经理兼佰草集事业部总经理黄震告诉记者:“佰草集以往通过丝芙兰等渠道销售产品是拓展与海外消费者接触沟通的广度,如今在巴黎开设海外旗舰店是拓展与海外消费者互动沟通的深度,在逐渐获得可复制经验后,海外专卖店还将拓展到欧洲其他城市,并且现在的欧洲汇率情况也有利于中国品牌加大投资。”

“如果不考虑新的投入,佰草集海外市场已经实现盈亏平衡。”谢文坚表示,在海外市场上近7年的与丝芙兰等的合作经历,让品牌更加了解欧洲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以及如何采用更好的沟通传播方式与欧洲消费者交流。

更重要的是,进军海外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上海家化对从研发开始,到产品原料品质标准、供应商管理、流程改进等方面的提升,谢文坚举例说,欧盟对化妆品的审批流程和程序非常严格,7年海外征战产品使上海家化在产品引进的种类、节奏和周期上有了很多经验,新产品引入法国市场的周期从此前平均12个月以上逐渐缩短到现在平均不到6个月。

不过,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化妆品品牌,要在世界时尚之都、国际化妆品牌云集的巴黎等欧洲主流城市实现逆袭,取得成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有些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存在“刻板成见”,认为中国产品是低质、低价的代表。

谢文坚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品牌走向世界,特别是消费品品牌拓展海外市场确实存在挑战。“佰草集欧洲销售的部分产品力争今年年内实现在法国oem生产,并且逐步扩大比例;其次在坚持品牌核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用西方消费者熟知的中国文化符号进行沟通;同时销售团队采用社交媒体等消费者口碑传播等回报率高的方式提升品牌形象。”

多条腿并进

“虽然现在上海家化海外市场的营业规模看起来并不大,但是增长潜力大,任何未来的规模和盈利,都需要今天的投入储备。”谢文坚说,加速进入海外市场也是在去年公司制定的上海家化战略目标的一部分。

上海家化最新年报显示,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335亿元,同比增长1938%;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898亿元,同比增长12.22%。2014年6月,上海家化正式了未来5年的战略规划,计划到2018年实现120亿的销售收入。

谢文坚介绍,加速海外市场拓展的重要动作是,今年开始从“一条腿走路”到“多条腿并进”。此前佰草集在海外市场是通过丝芙兰等渠道合作商“一条腿走路”,今年线下渠道除了自建专卖店渠道外,佰草集还进入了进入法国的知名药妆parashop,并正在与备大国际免税渠道洽谈中;海外线上渠道也将同时加强,包括官网、丝芙兰等渠道合作伙伴官网、第三方电商网站等。

其实上海家化的海外拓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0年前佰草集试水香港市场开专卖店时就曾走过弯路。“当时以为香港消费者会崇尚西方文化,所以在包装和品牌上走了西化道路,标签上甚至找不到任何中国文字和中国元素。”黄震说,佰草集如今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被接受,除了借力丝芙兰等成熟渠道,还因为大打中国中草药文化牌,产品定位差异化,并突出特色文化,使其在众多国外品牌中脱颖而出。

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篇2

一、当前国内外形势分析

国内形势分析。电力“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国家将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全国规划煤电开工规模3亿千瓦,风电规划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电源投资约为2.75万亿元,电网投资约2.55万亿元。在电源工程的投资中,水电、气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风电、垃圾发电等电源投资增速逐年增加,火电投资增速逐年下降。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与环境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正引起全球的关注。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鼓励下,风电、太阳能也将大规模开发利用。

国际形势分析。我国加入wto后,一些国家对我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逐步取消,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市场开始对我国企业开放。同时关税壁垒的减少也使对外承包工程的成本得以降低。到2035年,全球能源投资将达35万亿美元,其中电力投资达17万亿美元,尤其是非洲、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产生了巨大需求,而其本身生产建设能力难以满足需要,给火电施工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火电施工企业要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紧跟国家能源发展的步伐,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积极抢抓市场机遇,大力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全力抓市场、保订单。在保持传统业务应有份额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能源建设市场、非传统业务市场、电网工程建设市场、海外市场和电力检修等市场,不断拓宽市场领域,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提升整体盈利水平,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巩固传统火电市场,做精主营业务。根据国家对电力市场的中长期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发电集团的沟通与联系,巩固火电建设传统市场,确保应有的市场份额。同时,要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围绕安全、质量、成本、工期四要素,抓好项目全过程管控,提高项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精益化水平,打造优质工程,保持国内火电主力军地位,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大力开拓新能源建设市场。在节能减排的大政策体系下,新兴能源发电的方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鼓励,推进环保、节能减排、高效清洁的新能源建设成为电力能源发的新趋势,在后期发展中将会有更大的投资进入这些行业中。火电施工企业要强化新能源建设市场跟踪和信息收集,积极开发核电、风电、垃圾发电、太阳能、生物能发电、光伏电站等新能源建设市场,不断拓宽业务领域。

大力开拓电网工程建设市场。目前,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增速稳步提升,火电施工企业要加强与网省公司的沟通联系,加大电网工程开发力度,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做大、做强输变电业务。加强对输变电工程的管理,整合输变电工程的管理和施工力量,加大工程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选择核心协作力量,提高送变电施工能力。

大力开拓电力检修市场。随着大量新建电厂的投产发电,电厂检修市场逐步变大,且电厂检修时间紧,任务重,地域性相对较强。火电施工企业对于急、难、险、重的工作有着一般电厂检修队伍所无法具有的特殊优势。要通过不断充实和培养检修力量,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积极开拓“从附属工程向主机主炉发展、从小修向大修发展”的火电厂检修维护市场和输变电检修运维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大力开拓非传统业务市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发展,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开发都为火电施工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火电施工企业要树立“大市场”的理念,坚决摒弃那种对火电传统市场过度留恋的心态,克服畏难情绪,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开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非传统业务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走出去”全球化海外收购

2009年6月5日,全球第二大矿业公司力拓董事会在伦敦单方面宣布中止与中国铝业195亿美元的交易,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从而宣告了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失败。与此同时,力拓亦宣布了配股152亿美元和与必和必拓组建铁矿石合资公司的融资计划。这意味着,在澳大利亚投资审查委员会6月15日对该笔交易审查之前,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投资计划被力拓董事会主动否决。

仔细审视中铝收购力拓的失败的案例,从中得到几点思考:

一、鼓励中国民间资本积极进入国际资源市场,规避政治因素带来的困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好载体,在海外收购方面,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阻力远远大于想像。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都有抬头的迹象,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收购资源型的资产,无论是石油还是矿产,都会被别有用心的上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解读。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很多思维还处于冷战时期,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国有企业,他们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在鼓噪“中国威胁论”时就已经有了极大的展现,这种状况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以民企为载体“走出去”就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上上之选。就海外收购而言,今天中铝收购力拓的失败不过是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失败之再演。早在今年2月12日,中铝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消息一经公开披露,澳洲舆论一片哗然,有澳大利亚议员大声疾呼:“把澳大利亚留在澳大利亚人手中。”路透社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澳大利亚人认为,应该抵制中国收购澳大利亚的矿业资产。不少澳大利亚人都把中铝注资力拓提高到澳国家利益受到侵害的政治高度。中铝注资力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被澳大利亚媒体和政客政治化了。澳洲某些政客和媒体对中铝入股力拓耿耿于怀,声称这是中国政府以大型国有企业的名义掌握澳大利亚战略资源的一个重大行动,并表示强烈反对。尽管澳政府表示这只是商业行为,与政府无关,但人们依然可以看到部分打着“保护国家利益”旗号的势力在幕后进行游说的身影。正如当地一位分析师所说,与其说中铝注资力拓交易的失败是市场博弈的结果,还不如说是“冷战”思维新形式的牺牲品。在这些反对者看来,中国国有企业更多代表的是政府意志,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国有企业在进行海外收购时,避免不了会引起“中国政府”控制他国经济命运的争议,而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纯粹商业行为,政治力的介入,为收购增添不可预测的因素。中铝在与力拓达成协议之初,就遭到来自澳大利亚多名国会议员的阻挠,声称“力拓欢迎的是来自中国的资本,而不想要的是中国的控制”。作为澳大利亚支柱性产业的矿产开采业,澳大利亚官方在进行资本审核时格外谨慎,中铝的国有背景不仅让力拓公司股东们深感焦虑,政府方面更害怕政治的渗透。澳大利亚政府在审核中铝注资问题上,一直采取拖延战术,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暖,力拓抛弃中铝只是时间问题。

商业行为的本身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具有政府背景的中铝在市场竞争中,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因素外,不可避免的要考量政治因素和“国家利益”,甚至在某些时候,政治考量远远高于经济利益。力拓董事会虽然当初同意中铝的注资,但作为力拓的股东们却非常担心,中铝如何平衡国家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二者冲突时,如果放弃股东利益最大化,对于力拓的股东们简直就是灭顶之灾。由此想到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考虑对美国同业尤尼科公司发出近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起交易是当时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购,然而中海油的竞购计划却遭到了美国政府的阻挠,理由就是中海油是国有企业,背后有中国政府的意图。当时就有美国政客表示,由于中海油是中国国企,中海油对尤尼科的收购背后会不会是中国政府的控制权世界资源的意图?如果是的话,这一收购将会威胁到美国的能源安全。美国能源部长当时表示,这将引发美国政府复杂的审议。在经过七个月的努力后,最终中海油发表声明,表示该公司撤回对尤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

与国有企业在主要经济市场参与资本投资屡遭打击相反,中国的民营企业却能受到海外各方的欢迎,渗入到这些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就业带来的贡献,远远高于庞大的国有资本。虽然,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员工权益保护、产品核心技术的掌握方面尚有待提高,但“走出去”的形势明显好于国有企业,并且也能被海外各国政府和民间普遍接受,因而,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好载体。

二、民营企业“走出去”是历史的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改变了以往的世界经济格局,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在重新划分中,这对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千载难

逢的机遇,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不但会有新的强国之冉冉升起,更会有传统强国的日渐衰落。国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科技领先和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能力,二者的结合就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业已成为全球能源、矿产资源的主要消费国和进口国之一,并保持着20%以上的年均增长需求。我国的自有资源已经难以支撑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国际资源控制能力偏弱,国际资源市场定价权缺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制定一个帮助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长期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要有海外资源的充足供给。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是党中央根据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内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内在需求,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资源要素成本上升、结构性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压力日益突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是民营企业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当前,民营企业“走出去”处于发展机遇期。世界经济相对萧条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带来新的机遇。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通畅和便捷,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的火车头,“走出去”开辟新的市场蕴涵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其次,通过“走出去”可以转移国内过剩产能,转变经济增长结构,使之趋于合理,开发新的国际市场,抓住目前国际技术、人力资本、能源资源市场成本相对低廉的有利时机,迅速引进国外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快速有效地把民营企业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再者,我国政府对促进“走出去”的政策力度逐渐加大,在国内也已形成一批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很多民营企业已成为该产业的龙头企业。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从战略发展的高度,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重新审视规划资源配置的问题。通过民企对海外资源的资本参与,不仅可以提高民企国际化经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还创造了成为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机会,这既是解决国内资源紧缺的有效应对措施,也是我国民企向国际一流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从长远看,它符合我国经济崛起必然要实施的大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长远需要。

三、探索民企国际化新路线,化解外汇储备过高的风险。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也快速增长,截止到2008年年底,中国共拥有1.9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如此庞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有着巨大的风险,如何把面临巨大贬值风险的美元换成我们急需的战略资源,确保我国金融资产的安全,是当前最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毫无疑问,我国外汇投资主体今后必须要向居民用汇与企业用汇转变,“藏汇于民”和“民企国际化”是化解外汇储备过高风险的两条重要渠道。当前,通过大型央企国际化来实现对海外矿产资源的战略投资,化解外汇储备过高的风险,虽然不失为一条良策,但却饱受东道国对大型国企背景的政治解读,中铝公司注资力拓公司,为拓宽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渠道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但却很难成功,这更说明借助于民企“走出去”以实现化解外汇储备过高的风险,已经是很迫切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

四、在国际舞台展现民企实力,体现中国改革30年成果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加入了wto,中国经济已经是全球化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民营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和国家不断的政策扶持,也已经在全球经济大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营企业“走出去”既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国家资源战略安全的考量。民营企业在海外的商业活动都是以完全遵循国际商业规则为前提,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方式进行规范的操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因其没有政府背景,就可以打消国际上存在的对我国国有企业非市场运作的疑虑,充分体现我国民营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民企良好的国际视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以及纯粹的商业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成果,为中国企业继续“走出去”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民企“走出去”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当前民企“走出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困难就是融资难,表现在很多方面。第一,企业对境外子公司的每一笔用汇和担保都需要外管局的审核,而且担保人的资格要求较高,造成审批门槛过高,审批时间拖长,这就制约了民企在境外的融资活动和业务发展机会。第二,国内金融机构支持不够,不能满足民企对外投资长期稳定的需求。我国现有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主要都是以大型国企“走出去”而设立的服务对象,民企获得的支持很少或者说根本不够。第三,出口信用保险滞后,保险成本高,民企出于成本因素的制约很少投保。第四,已经有的一些财政专项支持资金,由于当初设计的对象没有考虑民企,民企很难得到支持。

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篇4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鞋企便在海外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批发市场为渠道、以仓储超市或跳蚤市场为终端,输出的产品遍布五大洲。而近年来,在外销乏力、出口设障的情况下,本土鞋业品牌逐渐加速了对海外市场的品牌输出,越来越多的鞋企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展开深层次的经营,包括开设专卖店、分公司,投资建设厂房、生产基地,有的还就地上市,布局国际市场。

以自主品牌出征

早在两三年前,东南亚市场已成为泉州几大运动品牌海外角逐的热门。进入21世纪以后,泉州运动品牌在国内市场迎来井喷式发展的高速成长时代,并牢牢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国内市场的成功让这些品牌对海外市场有了新的企图。目前,以专卖店形式在东南亚开拓市场的泉州运动鞋品牌,已有安踏、特步、亚礼得、361度、匹克、鸿星尔克等,其中安踏、特步、亚礼得、鸿星尔克已在东南亚部分国家设立了分公司。

不难看出,相对发达的欧美中高端市场,东南亚地区更受本土鞋业品牌的青睐。安踏未来的战略方向是扎根中国、布局亚太,逐步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目前,安踏在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均设有专卖店;另一家泉州运动上市鞋企特步,对东南亚的侧重也很明显,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开店。由于东南亚国家的人民与中国人的形体基本相同,所以产品型款与风格大致无异,更重要的是,东南亚地区是华人华侨的集中区,该地区受华人文化影响很深,在感情及品牌文化传播方面,容易找到共同点,再加上地缘接近,便于管理。这些因素决定了东南亚地区成为本土鞋业品牌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据点。

据福建省鞋业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泉州产的旅游鞋、运动鞋占世界鞋业市场的不少份额,然而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及国内生产成本的日益高涨,鞋企的出口利润不断被压缩,泉州越来越多的鞋企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而处于发展中状态的东南亚、中南美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则在市场需求、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方面呈现出较大优势。往这些国家拓展,直接在当地投资设厂,然后再在当地市场进行销售,甚至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有利于企业应对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走出一条国际化道路。

他建议,由于单家企业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显得势单力薄,在诸多方面与当地相对方谈判的筹码不多,所以单兵作战的效果并不好,过去之后往往受到不少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要形成“联合走出去”的思路。一方面,企业抱团后实力将更强大,对那些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对方为了能招商成功,可能会给出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企业联合起来之后,可由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出面和当地政府进行沟通,并签署有关合作协议,双方都在预先商谈好的框架下进行合作。如此一来,可减少出国设厂的企业进驻之后可能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

新兴市场的机遇

为何东南亚成泉州运动品牌热衷的市场?地缘接近及人文相似的优势是这些品牌的共识。

安踏相关人员在解析选择新加坡时表示,拓展东南亚初选新加坡是出于其是一个华人国度,流行汉语,华人的审美取向、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在新加坡都得到原汁原味的保留。

对于重点立足东南亚,丁志忠认为:“东南亚国家的人跟我们形体一样,华人影响也大,地缘也离我们近。安踏未来的战略方向是扎根中国,布局亚太,把全球市场当作练兵场。”在东南亚各国开设更多的分公司,是安踏布局亚太的重要步骤。

“东南亚历来是华人华侨的集中生活地方,该地区很多地方受华人文化的影响很深,除了受地缘的接近以及体形相近等因素的影响,在感情及品牌文化传播上,可以找到共性的地方会更多。”丁水波说。

361度云南分公司总经理王泽胜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有相同的认识。他认为,东南亚地缘上跟我国比较接近,加上东南亚华侨、华裔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消费习惯和品牌的认同上容易找到共同点。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自有的运动品牌较少,像缅甸、老挝就没有自己的运动品牌,而马来西亚和泰国虽然有,却并不成熟、不强势,给了泉州的运动品牌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拓展思路:产业链输出

企业的发展需要产业链的整体支撑。鞋企抱团到发展中国家设厂拓展,如果在当地没有完善的产业上游供应链支持,如鞋材、皮革等原辅料以及鞋机等生产设备的供应,对企业而言,虽然土地、劳动力等成本降低了,采购成本却反而大幅上升。

记者了解到,此次福建鞋业谋划抱团出击时,已将产业上游供应的问题考虑在其中。据介绍,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不少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不仅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也还很不完善,因此在此次计划中,鞋材、鞋机等上游供应企业的同步“走出去”也被纳为重点。如果计划实施成功,未来一起到海外设厂的不仅有泉州的龙头鞋企,还会有不少中小鞋企,以及一些较有实力的鞋材、鞋机企业。

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如果能成功抱团打开拓展国际市场的新通道,那么其所有产品的研发中心仍将留在本地,因为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福建尤其是泉州鞋业的产业集群效应已经非常明显,设计人才比较多。“以后,我们可能也会考虑从泉州出口半成品到国外的分厂。”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专家观点:海外拓展应谨慎

对于泉州鞋企大举进军东南亚市场,专家分析认为,泉州鞋企设厂海外应谨慎,要围绕是否有利于减少成本、有利于辐射其他地区、投资环境是否稳定、用工成本是否低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专家认为,泉州鞋企抱团到海外设厂是一种不错的国际市场拓展方法,一方面可在国际市场打响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便于企业之间的相互照应,形成团体协作的优势。有专家认为,“人才缺乏将是目前泉州品牌海外拓展的最大难题。”此外,产品如何适应当地市场,把品牌的塑造“本土化”也是一个问题。泉州企业的国际化,必须拥有国际化的管理、国际化的人才和国际化的产品。而对于品牌企业来说,先实现国内市场的国际化,才能够谈国际化的问题。

不过,对于到海外建设生产基地,一些企业老板也坦言没有做好准备。“当地的政策环境不太熟悉,而且在中国有效的管理办法,到外面不一定行得通。”一服装企业人士说,虽然海外的确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劳动效率方面并不一定很高,所以不会贸然尝试。

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源危机蓝海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04-02

一、正确认识生源危机及其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从微观角度来看,所谓生源危机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计划招生人数与实际招到人数之间的差额逐年递增,在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所导致的生存危机。要想搞清此危机的由来,就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高等学校的生源情况进行分析:一是高等学校生源的供给方面,具体在我国主要就是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变化;二是高等学校对生源的需求方面,即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就会形成高等学校生源的“紧张与否”问题。

据南京财经大学程瑶、章冬斌教授根据我国《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口出生率的分析,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达到了最高峰,2009年以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逐年下降,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今后即使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增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将会自然增长。具体如图1所示:

另据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统计,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达946万,录取人数657万人,录取率69.5%。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933万,计划录取人数675万,录取率72.3%。具体如图2所示:

按照上述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根据山东英才学院的何光一和徐升凤两位老师的统计预测表明:以2009年为基数,如果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规模比现在略有扩大,高中毕业生占18岁人口40.0%左右时,高等学校生源在2016年起将非常紧张;而如果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今后平均每年增长5.0%,高中毕业生占18岁人口40.0%左右时,高等学校生源在2013年起将非常紧张。

综上,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对照分析,以现有生源结构为前提,我们基本能够确认,在未来的5—10年,高校生源将呈持续、快速的下降趋势。相对来说,这种趋势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影响是有限的,可能主要是为保招生数量而导致生源质量的明显下降,但是对于在财政投入、招生批次、学历认同、就业保障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而言,无疑将会首先面临淘汰倒闭的压力。这就是目前社会上人们所普遍提到的高职院校生源危机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要想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关注外部生源数量的下降,而更应该从自身所存在的目的与发展定位来认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自身所存在的价值仅定位在,为那些原本不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么生源危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自身所存在的价值定位在,能够解决如何扩大和帮助更多的社会人员顺利就业、如何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如何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等等方面的问题,那么生源危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许就是不存在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高职院校如何借助“蓝海战略”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问题进行了初探。

二、高职院校实施“蓝海战略”的可行性

1.“蓝海战略”的内涵。“蓝海战略”最早是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在其《蓝海战略: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它突破和弥补了旧有竞争性战略思想的局限,代表着战略管理领域的全新思维范式。“蓝海”一词是相对于“红海”而言的。所谓“蓝海战略”理论,是对产业竞争程度的一种比喻。市场竞争如同海洋,在产业的成熟期,企业之间搏杀异常激烈,市场成为血腥味浓重的“红海”;而在新创的产业中,只有一家企业拥有一个没有任何竞争的市场,如同一片蔚蓝色的大海,即“蓝海”。“红海”代表竞争激烈的既有市场,而“蓝海”代表尚未出现竞争对手的新创市场空间。

“蓝海”(新的市场)的开创是基于价值创新而不是技术突破,基于对现有市场价值因素的重新排序和构建而不是对未来市场的猜想和预测。“蓝海战略”要求企业要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转向需求一方,从关注如何超越竞争对手转向为顾客提供更新的价值。依据“蓝海战略”,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以及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进行筛选与重新排序,企业就能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创造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充满血腥竞争的已知市场),开创“蓝海”;通过增加和创造现有产业未提供的某些价值元素,并剔除和减少产业现有的某些价值元素,企业可以同时实现“差异化”和“低成本”战略。可以说“蓝海战略”为企业指明了一条通向未来增长与利润的新路。

2.高职院校“蓝海”生源市场的界定。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五年一贯制高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三是对口升入高职的三校生(中专毕业生与技校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王秀丽博士对2010年全国111所骨干高职院校近三年的招生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普通高中毕业生占到其中的81%左右。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还比较单一,因而在未来适龄生源人口快速下降的趋势下,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在传统“红海”生源的竞争当中必然面临越趋严重的形势。

未来,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市场应该是多元的。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要求,未来职业教育要本着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等等。鉴于此,笔(下转第207页)(上接第204页)者认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就应该以“转化生产力”为目标,通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促进就业与长远发展,从而让社会大众逐渐接受和分享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够面向社会大众,将更加广泛的在职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各类待业人员等纳入生源范围。应该说,上述各类非适龄社会生源就是高职院校未来应该大力拓展的“蓝海”生源。

3.高职院校拓展“蓝海”生源市场的可行性与紧迫性。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高职院校拓展“蓝海”生源市场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设置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在类型上是职业教育。教育体系的这种双轨与互通的特征,使得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着生源竞争的关系。目前,二者招生对象的主流均为适龄普通高中毕业生。然而,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的差异,使其对生源的素质特征要求与普通本科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为高职院校拓展广阔的“蓝海”生源市场,规避日趋激烈的适龄“红海”生源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政策性的天然保障和体制性的天然屏障。其次,随着高职(专科)院校自主招生与注册入学制的试点及推广,为其拓展“蓝海”生源市场提供了便利。教育部从2005年开始,在部分地区的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了以单独招生为主要形式的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试点工作。到2010年,进行单独招生试点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达73所,计划招生人数25505名。而且部分省市还把单独招生试点工作推广到本省市级示范院校以及一些非师范院校的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这意味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单独招生已经进入推广普及阶段。所谓高职自主招生是指由学校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进行入学测试、实施招生录取,考生参加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通过注册就能够被直接录取。应该说,这种招生形式的改革,极大地降低了考生的准入门槛,同时也扩大了生源的市场范围,从而为高职类院校便利有效地开拓各类社会生源提供了可能。

虽然上述两个方面为高职院校拓展“蓝海”生源市场提供了可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实施“蓝海战略”。因为,许多高职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所体现的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它们所能够提供的各种价值,相对于“蓝海”生源市场侧重于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需求偏好而言,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对称性和差距。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能够提供的各种价值,很多是社会生源所不需要的,而他们所需要的一些价值,我们要么还没有提供,要么还没能很好提供。所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尽快为有效开拓“蓝海”生源市场,做好个方面的有关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准备,否则,当现在的“蓝海”在未来也终将变成“红海”的时候,那些自满的、迟疑的高职院校必将会被市场淘汰。

三、高职院校实施“蓝海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上文所提到的生源危机问题,另一个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的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如果高职院校能够不断地提升所培养学生的市场吸引力,增强其就业水平,从而让更加广泛的社会大众愿意接受和分享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那么生源危机问题也就会自然化解掉。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实施“蓝海战略”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创新来拓展自身发展的市场空间。这里,所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中心而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所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作方式,它包括办学主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式及评价标准、人才培养途径等要素。而所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创新也就是对上述要素进行重新的整合设计与实施。

四、结束语

在适龄人口逐年快速下降的必然趋势下,高职院校应该站在自身定位的角度,对生源危机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现有生源数量和结构还没有发生十倍速变化的时候,高职院校应该善于利用“蓝海战略”理论的思维,提前为如何开拓广阔的“蓝海”生源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按照彼得·格鲁夫的观点,在一个组织面临战略转折点存在生亡危机的时候,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提前预测,提前准备。当然,要做好这样的转型准备,就不光是学校的责任,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w·钱·金,[美]勒妮·莫博涅.吉宓译.蓝海战略[m].商务印书馆,2005

2.何光一,徐升凤.我国高等学校生源分析[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1

3.王秀丽.高等职业教育生源问题探讨——兼论30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报告中相关内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4.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http:///html/g/report/re

port1.shtml#

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海外市场文化融合

近年来,受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人民币升值、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大大激发了国有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一路走来,有成功、有教训,不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索。海外市场拓展之路势在必行,但海外市场中的莫测风云,使我们必须更加冷静地思索,海外市场拓展中,所将面临的诸如市场结构、法律制度、海外市场经验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胜利油田胜利工程建设集团(简称:胜建集团)自2007年走向海外市场以来,出色完成了“中肯友谊之路”等重点工程,受到了贾庆林、等国家领导人的表扬,并形成了以肯尼亚、阿尔及利亚为中心的非洲市场和以沙特阿拉伯为中心的中东市场,回顾5年的海外市场之路,让我们逐步认识到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影响最为深远就是企业文化的融合!

在所有影响国有企业海外市场的问题中,法律制度我们可以学习;市场经验可以积累;最容易操纵又最难以变革的就是企业文化。许多国有企业突破重重困难终于建立海外市场,然而在煞费苦心经营之后,却困于企业文化,死于企业文化。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本有较大差异,加之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在海外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往往深受企业文化冲突困挠。企业文化融合是唯一的有效途径,却又是最难突破的瓶颈。如若不能融合企业文化,无论企业使出千般技艺、付出万般努力,海外市场都终将难遂人愿。下面我结合胜建集团海外市场经验,就海外市场文化的融合,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1、文化差异的产生

文化是属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受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深远影响。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的前提。按地理环境,可分为海洋民族与大陆民族。海洋民族居住在比较狭窄的半岛或群岛上,享有海运之便,促使人们朝海上拓展,因而海洋民族的文化比较开放、动态,文化心理较为外向。大陆民族陆地交通不便,内部却又疆域开阔,造成与外相对隔绝的格局。中国古代对外界知之甚略,让中国人形成了具有强烈尊严感的“自我意识”,并执着地形成自己的文明体系。经济制约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早在6000年前后就逐渐超越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稳定需要农民“安居乐业”从而形成民本思想,农耕生活重经验讲务实,以土地为生也让中国人有强烈的恋国土乡邦的情怀。政治制度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在数千年的宗法制度下,中国人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也表现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对传统极为尊重,在延续与强化传统的同时也形成积习与守成的倾向。由于地理、经济、政治的影响,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大陆民族文化、农业社会文化与宗法制度文化的特征,有精华亦有糟粕。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撑,大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是国家的重要骨干企业,肩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在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充分吸收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例如石油石化系统的“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王为民精神”等先进的企业精神,以及我们公司在胜利油田石油会战时期提出的“甘做铺路石、勇做开路先锋”的企业精神,体现出了国有企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产业报国、振兴中华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国有走出国门,原本优秀的企业文化,由于受到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与海外市场文化发生了巨大的碰撞,而且很多海外市场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正视这种碰撞和冲突,那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失败。解铃还需系铃人,文化上的问题还是要用文化的方法解决,因此正视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就是消解文化碰撞和冲突的有效途径。

2、企业文化融合的理念

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原有文化与海外市场当地文化间相互借鉴与吸收的过程,在去劣存优的基础上催生再造出得到海外员工共同认同的新的企业文化,优秀的海外市场文化应当做到:包容荐股,各美其美,正如费孝通先生在说到两种文化交流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首先着眼于不用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如何相处,其实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也具有这种特点,文化只有通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形成真正的海外文化。这其中切忌文化的兼并与强加,特别是作为国有企业,如果简单地将原本含有政治化的企业文化拿来作为海外市场文化,很容易埋下文化隐患,不仅与经营管理无益,一旦碰到合适的环境,这种隐患就会爆发出来,影响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3、促进文化融合的几种做法

在明确了文化的差异之后,在海外市场竞争中,坚持把中华文化、企业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从法律、语言、宗教、习俗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胜建集团在文化的融合上也创造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

3.1提升法律意识

由于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家长制”、“一言堂”等现象在国有企业中市场存在,这其实就是国人法律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很多国有企业犯了同样的错误,缺乏对所在国家法律的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在国外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当地法律来解决。我们公司在第一次走出国门开辟海外市场时,也遇到了许多法律方面的问题,肯尼亚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但其国民的法律意识却相当强,普通的一名当地雇员,会因为劳保用品发放不及时等在国内司空见惯的事情公司。

为了更好地适应海外市场法律环境,公司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成立了专门的法律事务部,并先后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合作部《关于对胜利油田胜利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批复》,使公司具有了合法的承包境外公路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以及境外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出口权;以及对外派遣实施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的权利,并完备了海关、外汇、工商、税务等各项手续手续,得到了山东省外经贸厅领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同时申请加入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

为使涉外岗位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我们按照国际市场需要掌握什么知识,就加强什么培训的原则,先后选派分管国际贸易、财务经营的同志到北京参加了国际贸易、出口退税等业务培训;组织首次出国的同志参加了海外项目管理相关内容的培训;优选业务管理人才参加了海外市场开发总监和项目管理培训,努力让涉外人员通晓熟知国际惯例、FDCi条款、国际商务、国际礼仪等知识,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才队伍依法办事的能力,建立了海外项目倒休人员轮训的长效机制,利用休假期间对海外员工进行海外工程操作人员培训,取得了相关技能证书,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境外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境外工作人员的伤害。

3.2巧克语言难关

国有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语言是个障碍,虽然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被许多国家作为官方语言,但是伴随国有企业海外市场份额的不断增长,很过企业进入了使用法语、阿拉伯语等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开辟当地市场,语言沟通是关键,海外施工人员常常说起,如果你能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你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为了减少因语言造成的管理失误,我们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培养优秀外籍员工。公司阿尔及利亚项目部,在当地雇佣一名责任心强、具有施工经验的工程师为工长,项目部对工长直接管理,进行工作安排。现场外籍员工由这名外籍工长按照项目部的要求,进行管理和分配工作。如果工作中有争议,主要由外籍工长与外籍员工处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误解,出现不应有的冲突。

不断强化自身语言培训,也是公司攻克语言障碍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合组织了大学生普及性外语封闭培训、专业技术干部封闭式强化培训,大大提高了海外员工的外语水平。阿尔及利亚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阿拉伯语,项目部所有成员均没有法语基础,部分同志虽说会英语,但是水平参差不齐。为此,项目部为每一名员工专门拟订了学习计划,选派老师利用晚上或天气炎热等工余时间定期为大家上课辅导,经过员工的不懈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不带翻译成为了公司的一大亮点。另一大亮点就是,公司的海外员工在强化资自身培训的同时,还想方设法教当地人一些简单的汉语,不仅方便了双方的沟通,更增进的感情的交流。

3.3尊重当地信仰

共同的信仰是人彼此间建立诚信的重要条件,信仰可以是主义,但更多的是指宗教。中国宪法规定信仰自由,但是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无神论国家,特别是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的企业形式,其企业文化由于国情、历史因素,包含了一些口号化、政治性、民族主义的内容,也成为了海外市场文化冲突的一个导火索。

海外项目部既有中方雇员,又有国外雇员;既受乙方的监督管理,还受国外政府的监督管理。胜建集团的第一个海外市场在肯尼亚,虽然当地政府对中国非常友好,但它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政党活动十分敏感和排斥。为此,在开展党建活动时,公司海外党支部没有墨守成规,照搬国内模式,而是按照内外有别的思路,充分考虑肯尼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将党建活动演化为当地政府、居民、国外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以小型多样、分散灵活的方式开展党建工作,利用阴雨天、晚上空闲时间落实“”制度(支委会、党小组会、党员大会,党课),使党建工作能在复杂的海外环境中正常开展。比如,利用讨论生产经营任务、让外籍人员回避的有利时机,组织支委会成员一并讨论党员发展、国内评先树优以及开展组织生活等,保证党建制度落实;利用给职工过生日机会、组织小范围会餐的契机,传达中央以及中国石化党组、胜利油田和公司党委的有关精神;设立并利用党建QQ群,组织党员进行表决和党课学习,保证了组织程序不缺失、理论学习不间断。

3.4了解当地习俗

习俗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文化问题,特别是在企业进行市场运作时,习俗问题不能不深入研究,像对数字,颜色、包装形式、文字、比喻的禁忌等等,例如,我们的一个以成吉思汗为形象的品牌,在欧洲就很难被消费者接受;我国的名优标志在西方也被认为类似纳粹党卫军标志,带有这个标志的产品便遭到消费者抵制;我们的纺织品、玩具、家具、鞋帽被西方进行贸易制裁,他们打出的也是习俗的旗号。

因此,在员工出国前,公司聘请专家介绍前往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禁忌、日常生活禁忌等常识,努力培养职工和中国雇工遵守当地法律教规,尊重当地宗教习俗的自觉性。为方便中方人员知识查询,公司还将所在地的各种禁忌、习俗、习惯等整理成小手册,中方员工人手一份,随身携带,保证了随学随用。

在实际工作中,公司沙特项目部遵照当地习俗,对中国员工及外籍员工制定不同的作息制度,错开一定工作时间,保证外籍员工正常的宗教朝拜时间,得到了当地雇员的一致好评,2012年3月,沙特皇委会朱拜勒C41项目部获得由沙特内政部朱拜勒工业安全部队首长法赫德-本-瑟尔德-塔哈马兹将军颁发的奖杯,以表彰项目部在工程质量和团队管理方面所取得成绩。

企业文化融合对于国有企业海外市场开拓而言至关重要,以上仅是结合胜建集团海外市场开拓中的经验谈的几点意见,企业文化的有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胜建集团外部工程项目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外部工程项目施工生产效率;提高了外部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外部工程项目整体管理水平,特别是肯尼亚内罗毕市政道路工程,被当地誉为“友谊之路”,2009年10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胜建集团《关于援建肯尼亚内罗毕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作出重要批示,对胜建集团援建队伍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就项目部所表现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胜建精神进行了高度赞誉。2011年公司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参考文献

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篇7

有人说,当下是品质取胜的时代;有人说,现在是客户为王的时期;还有人说,目前是市场说了算的年代。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无数。在市场大浪潮的强势冲刷下,留下来的企业大多都会成为行业的标杆和旗帜。恒天立信,在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沉淀了品质,积蓄了能量,并成就了染整设备的一站式配套全能专家的美誉。

恒天立信,连续5年在中国恒天集团纺机板块实现了赢利,这也是这个版块里唯一一个取得如此骄人业绩的公司。立信是如何做到这些的?立信又是怎样将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最终成就国际化品牌的?在市场竞争渐趋白日化的年代,恒天立信的“市场领先法则”(或“丛林法则”)又是什么呢?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立信染整机械有限公司两位中国区营业董事黄德民先生、王清泉先生以及海外营业董事梁尚伟先生。

上篇环保政策收紧绿色制造热销

“近期中国环保政策不断收紧,很多不规范的染厂已经关闭或正在面临调整。印染企业对染整设备的节能、环保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环保政策给立信设备带来了热销机遇。”

世界唯一“一站式”供应商

《中国纺织》:您认为立信设备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德民:恒天立信集团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可以提供完整“染色前处理、染色、后整理及中水回用”的一站式供应商,其产品包括长车前处理、丝光处理、冷堆机、染色机、烘干机、定形机、预缩机等。而其他供应商想要达到这个“一站式”目标,则需要与另外厂家的设备进行组配才能满足客户的相应要求,因此,恒天立信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为其量身定造整个染整生产线。

《中国纺织》:您负责区域内产品需求情况如何?

黄德民:今年,国内市场的订单情况比较乐观。由于近期中国环保政策不断收紧,很多不规范的染厂已经关闭或正在面临调整,相关染厂必须解决好环保问题,才能正常生产。因此印染企业对染整设备的节能、环保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硬件不达标的染厂会主动找到我们,定购符合环保要求的新设备,相关环保政策亦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就广东地区而言,我们主要分珠三角和粤东市场,其中珠三角染整客户大多以棉类纺织品为主,潮汕地区的染整客户除了棉类纺织品外,还有化纤产品,包括锦纶、涤纶等。因环保政策问题,今年在潮汕地区的很多厂家(客户)基本上都处于投资观望状态,其工业园区对环保排污的要求正在变得越来越严格,开拓这些市场,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实际上,随着这些客户对设备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产品销售会更加受益,毕竟行业内的客户对恒天立信染整设备的节能环保、节省成本以及耐用性还是非常认同的。

没有老客户,只有老朋友

《中国纺织》:公司售后服务内容和项目包括哪些?售前、安装调试过程呢?

黄德民:服务环节不仅仅是售后服务环节,售前服务与售后服务同等重要,我们在售前服务上会为客户提供非常周全的咨询服务,再为其规划需要配备的产品;假如我们的设备没有达到客户的要求,就必须要根据客户要求进一步改善,一直到完全符合客户要求为止。

关于售后服务,我们的设备到了客户那里,会为客户提供系统培训,不仅在设备基本的安装、调试、维修等方面进行培训,而且还会与客户交流提质增效、节能降耗的一些原理和技巧。我们会定期从客户那里收集、了解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为我们今后研发新产品提供宝贵的思路。

《中国纺织》:在开拓、维护客户方面,公司有哪些措施和经验?

黄德民:我们的销售团队从各种渠道得到相关信息后,可以找到不同类别的客户群体。这些客户不仅局限在染整工厂范围,可能有些客户根本没有直接运营染整制造业务,但他们会把订单给我们的染厂客户,或许这也是我们的潜在客户。中国有句老话,先交朋友,再做生意,我们会用真诚、热情的态度,把最好的产品提供给客户,并提供贴心的售前、售后服务,这就是我们开拓客户的基本原则。关于维护老客户的话题,其实我们没有老客户,只有老朋友!

智能化减人是方向

《中国纺织》:当前,客户对纱缸、布缸以及染厂自动化等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和要求?

黄德民:关于染厂自动化,立信在很多年前就开始专注这方面的研究。从1988年开始,我们在香港就开始携手福田集团研发中控管理、自动助剂、自动染料等系统,研发至今已近30个年头了。染厂自动化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包括染整部分和印染部分,其中染整部分我们研发的Viewtex中央控制系y,在全世界已经引领行业近20年,这与客户的eRp管理系统、配料系统都能紧密联系、完全接轨;与此同时,我们设备在处理助剂和染料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系统;关于染厂“出布、进布、出纱、染纱”等劳动密集的工种/产业,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来减少人力、提高效率,将是今后我们与客户共同努力的方向。

《中国纺织》:公司今年在产品研发方面有哪些规划?

黄德民:今年我们将会推动全新的针织产品染整概念,包括长车煮漂、冷堆以及配置染色、长车水洗,此流程经过周密计算,是节能环保效益最高的染整流程。从实施步骤来讲,先从长车煮漂开始,因其不但节能、省水,还可以提高含纤密度高的产品质量。后续我们会将煮漂和染机并轨,再在长车水洗方向上进一步创新。

中篇针织市场增长显著智能制造大势所趋

根据我们的销售经验来看,客户对染整设备的需求不仅仅表现为对高品质生产及节能环保指标要求严格,而且更倾向于车间的智能化生产及管理;特别是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山东等地企业对染整业务的智能化生产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

引导客户走向无人生产

《中国纺织》:公司染整设备在国内的主要销售区域分布如何?

王清泉:国内主要销售区域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新兴市场包括中部地区,如江西、河南、湖北。近几年公司在江西省的针织市场增长率尤其显著;在西北地区,因新疆纺织市场投资兴起,染整市场前景广阔,我们在新疆亦有大量的项目正在开展。

目前我国新型面料市场发展迅猛,其针织面料逐渐走向绿色纤维、人造纤维等;绿色纤维更多的应用在非棉织物方面,包括锦纶、涤纶、尼龙、真丝等面料,立信的染整设备研发也与面料发展趋势保持了同步。例如,立信染整于2016年10月新推出的DYeCowin高温染色机,就能很好地处理锦纶、涤纶、尼龙等面料的染色应用;同时,高乐除油水洗机前处理设备、立信门富士的后整理设备都能以中央控制及联网布局进行配套生产管理,可以很好地满足针织面料生产厂家的相关需求,这也意味着恒天立信正在努力引导大家走向智能化车间、无人生产车间,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根据我们的销售经验来看,客户对染整设备的需求不仅仅表现在对高品质生产及节能环保领域有着严格要求,而且更倾向于车间的智能化生产及管理;特别是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山东等地企业对染整业务的智能化生产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

《中国纺织》:您认为公司市场取胜的根本和优势有哪些?目前,产品市场占有情况如何?

王清泉:恒天立信产品的主要优势是逐步提升、实现染整的智能化生产,助推印染、染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这种优势也是结合集团完整的“染色前处理、染色、后整理及中水回用”领域的先进技术,为客户全面提供“一站式环保创新”智能化染整解决方案的优势。

就染整板块而言,车间可以分为不同类别的中央控制系统。目前,国内一些企业所提出的中央控制,基本上都还维持在染色机领域的中央控制层面,在整个染整车间方面还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中央控制。而恒天立信则能有效结合旗下各个品牌的产品优势――具备了从染色前处理、染色到后整理及中水回用整体中央控制的条件,实现了对整个染整车间的信息化管理,并将其进一步延伸到eRp系统以及智能化联接部分,最终将实现向无人化生产车间方面发展;这也是我们迎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及“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关于市场占有情况,由于国家政府近年来频频出台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使得印染整行业对相关生产设备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恒天立信的产品优势在市场上有了更好的竞争表现,所以我们今年的订单情况非常好,交期紧张、生产繁忙,生产档期已经排满到7、8月份。

销售得益于针织市场增长

《中国纺织》:国内销售队伍的人员组成情况如何?公司销售人员的培养模式是什么?

王清泉:目前国内销售共有9个办事处,分布于上海、汕头、南通、绍兴、常州、青岛、武汉、石狮、深圳地区。我们对销售人员的培养不仅仅专注于业务拓展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达到全面提升队伍的专业技能的目的,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与此同时,我们亦在不断引进专业高校人才,根据他们的志向进行专项培养,为企业以及社会提供更加专业的销售人才。

《中国纺织》:连续几年,立信公司的销售都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这一点是如何做到和保证的?

王清泉:恒天立信这几年的销售增长与纤维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其中旗下品牌高乐前处理设备应用市场增长幅度尤为显著,当然,也得益于针织新面料染整工艺的开发以及针织市场的快速增长。立信在染整设备制造领域从节能减排到绿色生产定位较高,主要以中高端市场为主;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对纺织品的需求更偏向于高端化,所以从整个染整行业来说,高端纺织染整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对恒天立信的未来发展带来诸多利好。

《中国纺织》:如何发挥销售人t对产品研发的市场引领作用?

王清泉:销售人员身在前线,其对产品的信息回馈至关重要。我们的产品都会通过销售人员与客户进行深度互动,然后把采集回来的信息反馈到研发部门,研发部会综合客户及市场需求再进行新产品开发,销售人员在这里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使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合的染整设备。正因如此,我们的销售团队需要很强的专业背景,并且要不断地学习,接受培训,发展他们的特长,实现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与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纺织》:公司开拓新客户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如何维护老客户?

王清泉:关于客户开拓,恒天立信在国内有着强大的销售网络,我们亦会积极主动参与到针织、印染、棉纺、色织等行业的各种活动中去,通过相关活动的互动参与,与行业伙伴广泛进行交流,反馈行业相关信息,进而拓展销售渠道。

在维护老客户方面,我们在做好应有本质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售后维修服务体系,我们的工艺应用中心及售后服务同事亦会帮助客户优化染厂生产工艺,在新产品开发领域进行合作。同时,老客户在扩大产能、更新设备时,我们还会为客户提供设备的配套升级服务,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条件,与客户搭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纺织》:公司今年有没有市场发展的新规划?步骤和规划如何安排?

王清泉:近几年,我们国内很多颇具实力的客户正在逐渐向海外进行投资转移,恒天立信亦会和他们一起“走出去”,为我们良好的海外市场锦上添花,从而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在国内市场,我们会逐步向西北区域发展,至于具体的实施步骤,我们会与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相结合;国家政策着重强调绿色发展、节能环保,其市场导向需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我们亦会做好应有的配合及服务。

下篇海外布局步伐加快优质服务成就声誉

直至现在,恒天立信海外市场仍然撑得起的原因就是因为立信有着优质的产品和售前、售后服务,这值得立信公司骄傲,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开始,立信公司就已经将销售服务实现了本地化。

海外市场具有多元化生产特点

《中纺织》:国内外用户对印染设备需求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梁尚伟:过去,立信开拓海外市场主要以棉印染客户为主,这与公司的自身产品发展有很大关系。因为公司在产品发展之初以生产棉染整设备为主,海外市场发展从开始到现在,主力也是以棉印染产品为主,海外市场的化纤部份占有率相对偏低。

现在,对于印度尼西亚、土耳其这些主力出口地区的国家来说,我们在化纤部分也开始变得备受关注和欢迎。因为这些市场的化纤部分较大,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不同之处是海外市场所接触的客户大多具有多元化生产的特点,而国内客户生产品种较为集中,一家企业甚至可以生产一百吨同样的布种。

《中国纺织》:如何引导销售同事推广公司的新产品?

梁尚伟:我们会帮销售同事介定公司欲推出的新产品最合适的切入市场在哪里。例如以立信染整DYeCowin高温染色机为例,其海外市场定位的切入点是印度尼西亚市场,并不是印度、孟加拉市场,因为那些市场偏向棉织物方面。销售主管的责任就是首先要帮同事拣选合适的市场,再在该市场上给予营业同事一些引导,当然需要的配合去选定一些重点客户,而这些重点客户是有合适的产品符合公司某类或某几类染整设备的特点,并能将这些产品优势发挥出来。

审慎寄望今年市场

《中国纺织》:如何看待今年的海外市场?

梁尚伟:基于自身品牌与产品定位均为与欧洲对手竞争,在欧元持续疲弱情况下,导致2016年度之销售有轻微下跌的情况出现。

我们认为,2017年市场情况不容乐观。因为ttp取消了,越南的优势效应没有了,同时,中国投资的资源和机会也比较少,总体来说,审慎之中希望2017年订单可以持平。如果2017年可以持平的话,由于没有ttp效应了,周边原本不打算投资的国家,可能会重新开始投资,例如我们年初走访了菲律宾市场,菲律宾的大部份厂家都表达了愿意投资的意愿。

《中国纺织》:2017年,您认为哪个市场或地区最有发展潜力和希望?

梁尚伟:因为欧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不论印度市场、孟加拉国市场还是包括印度尼西亚市场在内的所有市场,没有一个能独善其身。目前,立信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高端对手,是德国人。比如,孟加拉国主要的市场是欧盟,他们享有GSpplus贸易优惠,他们的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他们的客户都是欧洲买家,所以孟加拉国的生产企业尽可能使用欧洲设备。当他们与其他国家的生产设备及欧洲设备相比,只有10-15%的价格差异时,就会转而使用欧洲设备。截止目前,孟加拉国市场已经建立了差不多15~20年的时间,孟加拉相关企业已颇具规模,至今发展到这个地步,他们往往更会偏向追求欧洲品牌的染整设备。

《中国纺织》:贵公司有没有发展新市场的规划和步骤?

梁尚伟:现在并没有新市场与旧市场之分。如果说真有新市场的话,那就是缅甸市场,目前立信公司正在发展这个市场,我们一直在通过泰国办事处的同事接触缅甸当地的厂商、贸易公司,去推进这些新市场。但我们估计开拓这些新市场的时间不会短。因为这些地方的自身配套环境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缺电、外商投资制度不清晰、外商怎样申请牌照也不清晰,我们预计开拓这个市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2017年,恒天立信有机会开始切入这些地方,当然是小规模,例如泰国有厂家在这些地方已经开始设立工厂了,我们公司与他们探讨了增添新设备的项目,相信有条件的话,他们是可以投资的。我们成立泰国办事处的宗旨就是因为泰国系亚洲的中心地区,要用泰国去覆射周边国家。目前,泰国办公室有两个营业同事,其中一个营业同事负责泰国市场,mr.thanis主要负责泰国以外的地方,例如越南、缅甸等国家。

本土化服务撑起海外市场

《中国纺织》:公司产品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梁尚伟:立信的海外用户,很多都是发展中的国家,操作人员水平不太高,我们的产品相比其他品牌产品的优势之一是我们的产品较易于操作,例如欧洲机如果坏了计算机装置,基本上就不能运作了,而我们的设备可以配合市场所需,进行手动或计算机化操作。另外,在很多重点国家,FC控制器里面要求支持不同的语言,例如土耳其文、越南文等,这些是我们大部分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但这些亦是立信的优势所在。

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篇8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发展方式现代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015-02

上海实现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对上海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之一,是上海取得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全面胜利的重要途径,是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的过程。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

一、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域视角

1.关于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思路。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有四种思路:第一种思路侧重于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研究,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出发来阐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方法,如厉无畏、王振(2006)中认为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能源战略、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第二种思路侧重于经验性研究,从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来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条件,如田春生,李涛(2002)运用大量的别国经验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来阐述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第三种思路侧重于实证研究,主要是从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该地区或该行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如张勇、梁赫撰(2003)在“浙江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评价研究”研究发现,浙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量的扩张,而并非质的提高;第四种思路侧重于制度性研究,主要从改善体制、机制的角度讨论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如朱晓明、高尚全(2005)指出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职能不完善、财税体制不合理等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原因,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

2.关于转变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观点。国内关于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上海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组(2007)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集约化的过程,而经济发展方式的集约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二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研究上海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蔡安定(2006)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三是从具体某个产业的角度研究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途径,如刘士林(2009)从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都市的角度论证了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路径。

3.研究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域视角。以上研究视角主要是通过上海或者某个地区本身的资源、技术、制度、产业等内生因素来研究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相对忽视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研究城市如何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就研究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言,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其一,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是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因此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对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其二,就区域经济学的视角,上海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内,与本区域其他城市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会打破原有的经济平衡,另一方面上海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其他城市予以协同调整,才能实现整个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其三,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等任务。因此,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长三角一体化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空间支持

1.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空间制约。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约束刚性化,上海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韩正市长在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补充报告时透露,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上海每年新增10万亩建设用地,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但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上海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已经减少到5万亩,“而在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以及上海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建设发展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土地的紧缺不仅成为保持上海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瓶颈,而且成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空间制约。

2.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行空间拓展。要解决上海土地资源稀缺与发展经济的矛盾,一方面需要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经济密度,增加地均单位产出;另一方面需要上海转变发展思路,拓展土地空间,积极输出资金、技术和品牌,合作利用整个长三角的土地资源。上海的一些知名开发区已经实现了“区区合作”,跨区输出品牌建立开发区的“分区”,如漕河泾开发区在闵行区、松江区都建立起了一些科学园区、出口加工区,闵行开发区在临港新城建立了临港园区。目前正在兴起的是向长三角辐射进行跨省市合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1月由外高桥保税区与启东合作建立的外高桥启东产业园。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和启东滨海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3.2亿元,上海、启东各占股本60%和40%。这种模式正符合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财政政策,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的精神。

3.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空间一体化进程。要让上海的经济向长三角地区辐射,上海的开发区和企业向长三角地区拓展,需要长三角地区实现空间一体化,实现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以产生同城效应,这种空间一体化主要是要实现交通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地区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量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兴建、扩建,多座跨海、跨江大桥和隧道的贯通为长三角的交通一体化提供了硬件基础,基本实现了3小时交通圈。同时,交通一卡通系统在多个城市逐步兼容,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和长途汽车异地联网售票正在抓紧推进之中,高速公里统一命名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这些为长三角空间一体化提供了软件基础。在长三角空间一体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低等级的公路还存在断头路等情况,高速公路的通行费用仍然较高且要分省结算。

三、长三角一体化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产业支撑

1.上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产业结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方面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2008年底,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为0.8∶45.5∶53.7,与一些著名的全球城市高达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调整上海产业结构,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是上海面对的重要挑战。

在上海的第二产业内部,六大支柱产业,即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以及汽车制造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占到全市工业的60%以上。这六大支柱产业主要都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或合资企业组成,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高耗能的企业。因此这些企业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制度的制约都比较大,在上海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空间十分有限。就上海的服务业而言,金融、贸易、航运是上海未来发展的主要行业,但是由于受到金融管制、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等影响,服务业向外拓展的市场空间和制度空间也十分有限,这使得上海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日益困难。因此,如何利用长三角一体化来实现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上海未来必须采取的战略性举措。

2.上海与长三角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良性互动。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上海与周边城市是可以实施良性互动的,比较成功的案例是联合利华的生产厂从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搬迁到安徽合肥,既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腾出了土地,方便开发区进行腾龙换鸟,同时也为合肥带来了就业和财政收入,并且为企业减轻了运营成本,实现了“三赢”。

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内部的良性互动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类似于联合利华,上海调整的产业搬迁到周边城市。二是周边城市的企业总部、研发机构进驻上海,如温州的红蜻蜓集团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三是通过企业的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外部经济内部化,通过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如上汽集团与南汽的合作,上汽的合作原则是以自主品牌为合作基石,将南汽纳入到整个集团的规划中来经营,税收、GDp归南京;而南汽则要求保持南汽集团主体地位不变,注册地不变,纳税渠道不变。显然,上汽和南汽的这种合作是在现有财政体制下进行产业整合、实现市场一体化的一种创新。。

除此之外,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在产业间的良性互动也存在着巨大的空间。首先,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进一步调整,中心城区形成以创意、休闲、时尚、金融等产业的集聚区,为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进入、参与更高层次的市场竞争提供了平台。其次,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四、长三角一体化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市场支持

1.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赖的市场体系建设。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要通过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来发展经济,更多地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意发展现代制造业,更多依靠提供生产和中介服务来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于上海的市场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上海发展服务业经济必须要求加快金融、航运、贸易“四个中心”建设,而这四个中心中,金融、航运、贸易三个中心发展的就是高端服务业,这些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比较广阔的腹地和服务半径,因此这些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垄断形成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另一方面,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为生产性企业直接提供第三方服务,其服务市场不再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要素和产品等物质商品市场,而是类似于产权市场、金融市场、服务外包市场等新型的生产市场。这方面的市场还处于发育初期,在市场环境、市场规范、市场信息等方面还发展不成熟,还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服务市场体系。

2.长三角一体化为上海服务经济的市场发展提供了条件。长三角一体化,尤其是市场一体化为上海发展服务经济提供了条件,解决了上海发展服务经济需要扩大服务半径、完善市场体系的问题。首先,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无论在经济总量、市场化程度、经济外向度都居于全国各大经济区之首,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旺盛。尤其是本地区的民营经济发达,由于民营经济缺乏对体制内要素配置的能力,对市场化服务的需求更加旺盛,这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其次,随着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合作范围的拓展,为上海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如现在推动的港口合作可以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

五、结论和政策建义

1.主要结论。基于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殊性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行政区划等体制性因素,在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群内部的协同效应,充分考虑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本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互动关系。在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存在着空间制约、产业制约和市场制约的问题,这些瓶颈可以通过长三角一体化过程来逐步加以解决。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可以通过空间拓展、产业互动和市场体系建设为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空间。由此可见,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区域战略,也不仅仅是区域层面的破除行政壁垒,还是上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因此,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上海有责任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这也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

2.政策建议。

(1)利用交通枢纽在拓展城市空间中的枢纽作用。交通设施的建立为上海的空间拓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虽然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交通网络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发挥,交通网络在经济发展中集聚和辐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把长三角地区的航运资源进行了统筹协调,形成了以上海洋山港为核心的组合港格局。而正在建设的虹桥交通枢纽将把长三角地区的航空、铁路、高速公里网络进行整合,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作用,使之不仅成为上海西部的增长中心,而且成为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中心。因此,需要从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视角,来着手规划综合交通枢纽周边大虹桥商务区的开发,把交通枢纽的物质、人员、信息集聚和辐射功能与现代服务业的综合服务功能进行融合,发挥出综合交通枢纽的积极作用。

(2)利用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实现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同调整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企业间的合作及购并行为,将外部市场内部化,实现城际企业间和产业内的整合;二是通过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三是通过建立各类现代市场体系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外部市场环境。为了保证以上三个方面的顺利实施,关键是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放松对国有企业经营的管制,逐步开放各类市场准入,降低城际交易成本,把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建设型转变到公共服务型。

(3)利用合作机制在合作空间拓展中的制度作用。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已经在规划、科技、信息、产权、旅游、港口、海关、人才、物流等领域签署了一些合作协议,建立了一些合作机制,区域快速交通网络也初具规模,这对于促进本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提高本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固有的体制缺陷和机制缺失仍然存在,行政区经济分割问题依然突出:既存在由于行政区划造成的地方政府行政职能边界、利益边界与企业经济活动边界的冲突,也存在国有经济地区分割造成的经济资源流动限制(如国有银行按照行政区进行内部行政管理造成的“银政壁垒”)。在现有体制下,打破行政区分割需要长三角城市群的政府改变行政区思维,变竞争主体为协调主体,变利益主体为服务主体,以完善市场机制为出发点,拓展合作的范围。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上,应将合作领域向环保、工商、交通、安全、社保、就业等方面拓展;将合作模式从召开联席会、信息沟通、编制规划向联合建立正式制度、互相提供公平待遇、联合行动等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

2.田春生,李涛.经济增长方式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张勇,梁赫.浙江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评价研究.当代财经,2003(9)

4.朱晓明,高尚全.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动力.宏观经济研究,2005(12)

5.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课题.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的理论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7(9)

6.蔡安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海人大月刊,2006(9)

7.刘士林.关于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社会科学评论,2009(1)

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篇9

大放异彩的浙江民企

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市场规模的扩大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早就提出: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精细各国的贸易分工体系,有效拓展国际市场。目前,各个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各个产业价值链在国际市场上日益拓展,因此,各国各地区都应积极培养并发挥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寻求全球视野下的适当定位,以顺利融入到国际产业的大分工浪潮中,使经济获得新的飞跃。浙江民企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摸、爬、滚、打”,在满足国内市场并向国外市场拓展的过程中培育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最具实力的竞争优势,莫过于浙江纺织、服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熟技术。根据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旦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国内市场则会趋于饱和,此时企业目标就应该转向国外市场。20世纪90年代,浙江民企利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成本优势,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并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从而基本完成了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为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资金保障。此外,浙江民企以加工贸易方式承接传统产业的转移,在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深化了比较优势.从而取得了出口贸易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目前,浙江民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份额。

最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当属浙江民企强大的技术模仿创新能力。虽然浙江民企大部分规模不大,但这并不足以构成国际化拓展中的根本。根据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投资母国的市场环境会形成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企业的”特定优势”,包括适应本国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小规模技术优势、当地采购、民族特色产品优势以及物美价廉优势。浙江民企在中国这一需求多样、层次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能较大程度地发挥民族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聪明才智,以市场为导向,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模仿改进,同时能加以创新,从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浙江民企能够克服当地自然资源匮乏的劣势,利用新技术,培养”小商品,大市场”的竞争潜力。当地开放的商业生产以及消费理念使一些冒险家能够及时抓住计划体制转换中的机遇,在克服资源匮乏羁绊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区域特色,走上了技术创造财富之路。例如浙北的海宁市没有草原、牧场却产生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品生产集群及交易集散地;再如义乌缺乏自然资源。交通不便却成为了目前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第二,浙江民企没有通过裸的剥削为企业成长积累资金,而是依托血缘、人缘的信任关系和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实行家族制管理模式,活跃于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拓展的市场经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有助于企业经理人审时度势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产业的技术层次。总的来说,浙江民企在培养自己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过程中,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地成长壮大。

近年来,浙江民企的竞争力日益提高。”适者生存,不适应者淘汰”的进化律决定了竞争力始终是企业健康成长的生命线.而日益提高的竞争力同时也吹响了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号角。2004年入选中国民企竞争力50强的浙江民企就达到26家,占半壁江山;而去年入选中国民企品牌竞争力50强的浙江民企则有23家(见表1)。这些企业成为浙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们不仅成为其他中小企业学习的楷模,并且由于拥有共同的地域文化观、亲情观和发展观,能在国际拓展中迅速达成共识。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加速共同加速了浙江民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步伐,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它们强大的竞争力。

显然,企业集聚优势也是浙江民企角逐海外的一项竞争优势。关联企业集聚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早有研究,即:利用行业内部而非个别厂商的规模经济效应来解释产业群的企业集聚现象,认为“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因此,区域企业群能凭借集聚扩散、互利互补的优势,整合区域企业群的综合竞争实力,从而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竞争力。浙江各地区的民企自发地、创造性地形成了专业化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块,如绍兴的轻纺产业块、海宁的皮革产业块、永康的五金产业块、永嘉的纽扣产业块、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块、诸暨的袜业产业块等。它们结合了产业块的内生性学习过程、组织结构变化以及市场信息灵敏度形成的效率问题,并与经济活动中的源生型企业家精神相融合,加速了技术与知识在专业化和企业组织中的集聚过程.从而有利于形成国际化拓展过程中的创新机制。

危机四伏的浙江民企

善于发挥竞争优势的特点使得浙江民企叱咤九州数十载,赢得了无数的荣耀与赞叹。而如今它们在海外征战中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时常面临自身素质欠缺以及国内外制度环境塑造的路径依赖困扰。去年上半年,浙江亏损的企业达6349家,亏损额达54.5亿元,这是浙江民企陷入泥潭的一种不祥先兆。众所周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实现了历史上经济发展的第一次奇迹,那是因为技术创新的产业革命和自由理念的政治革命冲破了经济发展原有惯性的束缚而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类似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企业成长历程。因此,分析浙江民企国际化拓展的制约因素,有助于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局限性,从而实现浙江民企发展的再次革命。

著名的战略管理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1990)曾论证:当一个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上时,它通常是浮动不稳的,新的国家踏上相同发展阶梯之时也就是该国竞争优势结束之时。经过了高奏凯歌的原始创业阶段。浙江地区和浙江民企渐渐陷入了同样的困境:劳动力成本不再低廉;能源、原材料紧缺依然是瓶颈;银行对民企贷款仍然吝惜而充裕的民间资本又缺乏法律规范和信用制度保障。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民企国际化拓展的进度。而技术内在创新决定的生产模式转变滞后是制约浙江民企国际化拓展的根本性因素。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依赖技术或人口的内生增长,这个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素以不变或递增报酬的方式积累,这是巴罗对获得持续经济增长动力的分析起点。浙江民企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还是以模仿改进为主,缺乏自主研发的高层次技术能力和长远规划,因此只能以补偿贸易、贴牌生产等低端技术参与国际分工和同业竞争。据有关统计,浙江的著名商标为1021件,而驰名商标仅58件,虽然大多数企业已逐渐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是对品牌背后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人力资本以及文化内涵等问题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自卢卡斯(Lucas,1988)以来,人力资本就一直被认为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同样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不仅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人力资本和文化也应该是提升经济增长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因素。浙江民企正是因为缺乏重视科研投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塑造,才无法及时地实现传统生产模式的转变。

我们还注意到,民企的发展;隆大不仅需要一个平等、公正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还需要一个服务型政府的支持、辅助和引导。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完善的产权保障制度,是各国企业健康成长、保持高效率运作的必要条件。虽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积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但实际操作却很难顺利执行。这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不灵活性和迟滞性,例如不准各地包括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批地建厂,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以及两次上调准备金率后冻结民间金融资本等现象都不利于民企的进一步拓展。另外,我国保护民企在海外生产投资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仍没有相应的保障体系,从而影响了民企国际化拓展的信心,并加大了它们的经营风险。

另一束缚来源于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民企在国际舞台竞技的过程中,由于经验的缺乏、自身能力的局限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健全,遇到了一系列不利条件的阻碍,具体表现在:国外利用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先进标准的缺点,通过技术壁垒抑制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补贴措施协议》条款的规定限制了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一些补贴政策;《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条款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并且使目前我国市场中以仿制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挑战。事实上,这是变相的、法律化的贸易保护政策(其理论形成于德国的李斯特),它使我国成为遭遇反倾销最严重的国家,而浙江则是其中最严重的地区。虽然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相对竞争优势,但反倾销和国际条例的;中击却给我国民企国际化拓展的前景敲响了警钟,当然也暴露了我国民企自身存在的不足。

新形势,新思考

“如何征战海外市场?”已成为浙江民企能否创造经济奇迹的新起点。如果能在国际舞台一展竞技,打造一片天地,这不仅是浙江经济的骄傲,更是中国经济竞争力提高的象征。这就需要浙江民企“致强思源”,明确竞争优势,挖掘竞争潜力,并善于洞察国际形势的发展走向,适当定位,从而实现新的飞跃。

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篇10

说它老,一是历史长,二是传统深,三是包袱重。新华厂的传统是它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历史包袱,成为日后发展最大的禁锢。由此,公司在发展进程中付出了比一般企业更大的代价,努力使其脱胎换骨、融入新的市场。

“靠计划经济过日子的美好时代渐行渐远。”

2001年,在当时的出版局、出版集团的领导下,集团将业务结构基本一致的三个新华厂进行了整合,成立了湖南新华印刷集团,走上了改制、强强联合之路,这个集中优势资源的壮举无疑是个明智之举,也为日后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而2008年12月18日,随着中南传媒的整体上市,湖南新华印刷集团更名为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上市后的企业,在承担着更大压力的同时,也得到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天地,实现了新的飞跃。

从2008年至今,天闻印务的销售额翻了一番。过去的新华厂,都是当地的老大,业务是由计划经济带来的,垄断了大小印刷业务。但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靠计划经济过日子的美好时代渐行渐远,一切都要靠自己,必须向市场要生存的空间。过去新华厂只有生产部,根本就没有市场部的机构设置。

多元业务齐发展

为尽快走入市场,公司于2000年初成立了市场营销部,最初只有7个人。但就是这7个人打开了集团走向市场的大门,也打破了国有企业员工固有的自负。我们开始真正地视顾客为上帝、视业务为生命。经过无数次的磨砺之后,天闻印务在酸甜苦辣的市场中逐渐成长起来,羽翼日渐丰满。经过十三年的摸爬滚打,公司的市场部如今已发展为拥有业务科、客服科、海外科、物流配送科等服务齐全的机构,业务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业务员成为公司满天飞的员工,也是公司上下最为看重的员工。

目前,商业印刷、教材印刷、报纸印刷已经成为公司的三大支柱性业务,先后承接各种期刊六十多种、报纸二十多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安利、南方周末、报等重要客户和业务也是纷至沓来。过去新华厂淡季旺季十分明显,由于基本上只印两季教材,所以也只有两个旺季之说。现在全公司已基本上没有淡旺季之说,员工基本上处于八进八出的工作状态。现在愁的不是业务如何进来,而更多地是考虑产品如何走出去。

在培育市场、开拓市场、维护市场方面,公司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市场竞争类的产品销售已经突破三个亿。现在人人是业务员,上下围着市场转。在今天的天闻印务,教材业务的占比由2007年70%降到去年的30%,这不是教材业务萎缩了,而是其他业务增长了。

技改带来新机遇

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业务的拓展之外,与技改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印刷行业利润式微的当下,甚至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刻,天闻印务都没有停止对技改的投入。还在上市前,公司就投资六千多万元进行技改,上市之后公司计划拿出1.9亿元进行技改。在过去印刷业有个说法,“不技改等死,技改找死”。但天闻印务认为,不技改肯定是要等死,而且会死得很惨,但是技改只要方向对、看准时机、投入设备,就一定有市场的回报。

从2008年到现在,整个天闻印务投入技改资金大概是1.9亿元,销售增长了4.32亿元,利润增长了5000多万元,利润翻了两番,相当于每投入1元带动了2元的销售,赚了0.25元。在技改中,我们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引进,而且瞄准了全球最先进的设备。在这五年中,天闻印务先后引进了商业轮转印刷机、八色平版印刷机还有最快的一万五千本的柯尔布斯精装联动线。精良设备直接提升我们的产品品质、效率和规模。

让传统印刷焕发青春

新的印刷,新的机遇。传统印刷目前普遍感到的是日益下降的工价和不断上升的成本,特别是以每年65%的速度增长的网络在线阅读人群,使纸媒印刷更是地动山摇。如何让传统印刷找到新的突破,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而功能材料印刷、印刷电子、3D打印等模式的横空出世,再次将传统印刷概念完全颠覆。既然新材料的诞生是新时展的必然,是人类科技进步的成果,那就不仅要坦然面对,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抓住机遇、适应推动各种新材料应用,让古老的印刷重新绽放青春。

刚刚李磊先生的演讲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上海印刷集团在3D打印技术方面先行了一步。天闻印务也在逐步尝试一些新材料、新工艺,以点带面,为日后新材料、新工艺的全面生产积累经验、摸索方法。

中国印刷正处于变革的时代,不进则退,一味地守只会将路越走越窄。只有在传统印刷的路上不断创新,紧扣时展脉搏,传统印刷才会焕发青春,走向光明。除了印刷方式的改变,天闻印务也想到了市场的拓展,走出国门,寻求更大的发展。改制上市以后,外部形势给了天闻更大的压力,要求公司每年有20%~30%的增长,这使公司不得不全力出击,走向海外。

往海外飞前景光明

开拓海外市场,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天闻走海外,往海外飞,是形势所逼,更是内在的要求。教材印刷已经到了天花板,总量很难上升,周边省市的业务开发也面临着困境,短期内难以突破,唯有海外市场才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开发它对于天闻这样的国有企业来说意义非同一般。经过认真分析自身的形势,天闻认为开发海外业务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生产爆发力大。最多时一天生产出库的图书有120万册。

二是技术实力升级快。经过技改后,天闻的实力已经逐步追上沿海地区的印刷公司。

三是工价竞争力强。因为有教材印刷的大规模生产优势做底,天闻的工价可以比沿海地区低。

四是营销手段创新。天闻将通过业务创新、机制整合的营销手段不断创新。

五是未来优势比较明显。借助资本纽带在海外建厂,开拓网络印刷平台等优势给了天闻信心与胆量。

公司还成立了人称“三高”的海外科,即素质最高、学历最高、级别最高。素质最高,即人员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优秀人才;学历最高,所有人员都是本科以上文凭,而且半数是研究生文凭;级别最高,就是海外科很多事情都是董事长亲自过问,特事特办。为了开拓视野,公司组织多人次走出国门,参加全球各大展会,积极与海外客户接洽。

2010年12月,湖南天闻巴黎办事处正式成立。去年还成立了澳洲办事处,今年还计划在北美设立一家。今年海外订单也有新的突破,上半年已完成近百万美元的销售,比去年翻了两番。产品送达十五个国家和地区,虽然数字不大,但意义非凡,它标志着天闻走出国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也增加了员工的自信,奠定了海外业务的基础。

“转型升级是唯一的出路。”

对于未来天闻的发展方向,转型升级是唯一的出路。天闻提出了两个转型:

第一个是大转型,就是向包装印刷领域转型。今年湖南天闻印务的销售肯定能突破十个亿,从2007年的五个亿到今年的十个亿,五年时间翻了一番。公司计划在下个五年再翻一番,这一目标靠图书印刷是达不到的,因此做包装印刷也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第二个是小转型,叫数字印刷。数字印刷作为印刷业的新宠,具有灵活快捷的特点,它的出现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将成为未来印刷的重要方向。可以说,抓住数字印刷也就抓住了企业的未来。天闻现在把数字印刷提高到战略性的高度,实现了实质性的增长。

一方面,作为数字印刷领域的切入点,天闻印务成立了上海新华防伪数字印刷体验中心,中心现在拥有两台惠普的indigo数字印刷机,主要业务涵盖出版社的按需印刷图书和各类防伪标签的印刷,2012年已经实现销售1000万元,2013年计划完成1800万元。

另外一方面,公司收购了上海凯基印刷,这是一个合版印刷厂,台资的。我们准备以它为基础,将数字印刷业务辐射全国。数字印刷虽然实现了突破,但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怎么创建我们的网络平台?怎么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这些都是公司目前在摸索和探索的问题。

人才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

正如讲的,正确的路线政策决定好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我觉得没有坏的事情,只有坏的人;没有好的市场,只有好的人。所以天闻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公司的软实力。一个企业的发展,硬件很重要,但软件含金量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近几年,天闻印务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原则。

一是有重点地选择关键人才,三年来,公司从各大院校共引进40多名本科生,还引进多名研究生,这在天闻印务的发展历史上是少见的。

二是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大幅提升员工的薪酬和职业发展机会。这两年,员工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人均收入超过五万元。

三是大幅提高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创造各种机会,送员工参加各类培训。近两年来,每年选送2~3名优秀机长去日本学习,效果很好,真正让培训、学习成为员工的一种福利。公司还通过设立金牌机长、优秀机长的措施和在职学习,给予奖励,激发员工学习技术的热情。2012年,公司员工符志良荣获第三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成为青年员工学习的榜样。公司还与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在职培训活动,员工反响强烈,青年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发展后劲也更足。近三年,天闻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近三百万元。

脚踏实地做好主营业务

开拓不止,再创新华!2007年,企业销售收入5亿元,员工人均收入2.4万元;2012年,销售收入9.3亿元,利润8118万元,人均收入近5万元。销售翻了一番,利润翻了两番,员工收入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