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十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十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7:32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篇1

1教学的低点要低一些

初中物理面向全体同学以及学科特点以及物理教学的方法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比较“低”的起点.

1.1教学起点低的好处

(1)符合学生的物理学情,学生刚刚学习物理,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大影响,如果起点过高,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现象,尤其在初二,浮力、压强都是学生不容易吃透的物理概念,教学的起点更是要放低点,低起点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继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亲近物理,喜欢物理,爱上物理课.

(2)有利于开拓课程资源,基于学生的生活情境设置低起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更为原始化,视野更加深,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观察和思考,他们就能够从生活中选择更加多的课程资源,将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用到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中来,在应用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比较容易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物理学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促进学习内驱力的提高.如减少噪声的方法,尽可能地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找实例.学生就很容易地能够对噪声的问题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

(3)教学起点低是相对的,起点的设置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将教学内容进行拆解,设置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情境中,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2课程的资源要宽

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的物理课程资源非常的少,往往不能通过实际的生活资源解决学生的认识概念,以及通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拓课程资源,使自己的教学丰富多彩.课程资源主要是找相关的物理问题或者可以让学生理解的物理情景.

2.1源自于生活

最重要的来源主要就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例如,给学生呈现几种晒衣服的情境,要求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衣服容易晒干,继而引发学生猜想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2源自于现代传媒所提供的课程资源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气压的知识,就可以举例一个美国旅客在空中突然飞机门打开了,他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何才能使自己处于安全状态.

2.3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

例如,同学们都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是一个理想化实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请问是什么实验?你是如何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2.4源自于对教材知识和概念的深度挖掘

适当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为什么说水的密度是1000kg/m3,有红外线,有紫外线吗?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的区别和联系?导线,用电器如果没有电阻行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适当将概念分阶段地提高

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未知走向已知、摸着石头过河,同时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这也是认识的规律.

例如,密度的概念,我们认识问题时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知道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一般的不相同,然后再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是第一步.经过对于密度概念的初步的认识,为了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通过适当的和必要的物理练习再进行确认或者事实认定,这是第二步.最后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密度概念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有关密度使用时的规律.这是第三步.最后上一个台阶的是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到密度在一些情况下是可变,当然这个可能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范围,但是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密度的变化问题再加深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认识.初中物理中力的概念的学习,力臂概念,电阻的概念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认识.

物理概念教学活动是有计划地分段进行的,在设计“如何教学”时,首先需要把物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这些单位通常称作物理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物理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要根据物理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物理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广度应要求恰当;物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要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物理教学内容难点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如何检查,要有可操作的方法;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有科学性.最后,练习的配量,包括练习的量和质,练习的方式和方法,都要精心设计.

4重视概念的应用

概念是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应用让学生对于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实际上概念教学的目的,意义,方法都在于能够应用,应用时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能够让学生能够看到,能够接触到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有些老师为了接轨中考,任何一个概念学习了以后就喜欢用中考习题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起点太高了,而且中考的习题虽然有些难度不大,但并不适合刚刚学习这个概念的学生,可能有区域,教材特点,实际生活中可能就无法让刚刚接触物理概念的同学适应.因此我们建议刚刚开始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不应该围绕中考进行,而应该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实际选取材料,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有用,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如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力能够使物体变形,如馒头,弹簧变形,通过自己在生活中骑自行车的实例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自己拍打桌子或者自己不小心撞击到物体感知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惯性的概念,通过自己骑自行车感知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自己被别人推动理解惯性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总之教师通过身边的事实或者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切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概念,巩固概念.初中学生尤其要注意这些.

5选择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篇2

1借助实验导入和激趣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推理严谨周密,知识的应用灵活多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对物理充满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非常高,能自觉地学习物理.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的不断深入,物理学习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同时由于学生对所学的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得不透彻、掌握也不牢靠,在解决相关物理问题时常常遇到困难,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物理学习的挫折感,尤其是在物理练习和物理考试中连连失败,使得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物理学习的畏惧心理,对物理学习由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地学习,进而发展成不愿意学习物理,失去了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放弃了物理学习.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我们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如何发挥实验的概念教学功能呢?

简单地说应该注重实验过程的严谨性,以及需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对比.“比较法”是物理学进行科学研究较为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学生初学物理的初中阶段,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辨析物理现象、概念中的异同,能够促进新的物理概念生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物理知识.

例如,“比热”这个概念的教学,“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是重点内容,在实验时要渗透控制变量法,同时要注重实验的严谨性:

实验观察:“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现象.

控制变量:要保证比较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必须排除对“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对实验条件进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温相同,两者吸收的热量也相等.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必须要突出主要因素,比如上述实验主要应突出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

实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引导学生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学习效率而主动去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根据学习任务的具体的特点在经过认真分析之后主动制定学习策略并在实际的学习中反复使用来提高概念学习效果.

2运用“比较法”,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初中物理概念多,不同的概念都具有各自本质,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些非本质的表象往往容易模糊学生的视线,导致了混淆,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概念间的联系,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例如,对于“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压力总是与重力相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甚至有些同学更极端,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a物体重15n,将其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对a施加一大小为7n,方向竖直向下的力,求此时,a对地面的压力?

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并画出重力与压力的示意图,从而认识概念的本质.

3联系生活、对比生活建立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往往比较抽象,但是大多与生活有联系,或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教学,将一些看似深奥难懂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常识联系到一块,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例如,“电压”这个概念,从其本质上看该概念与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不过初中物理教材中没有交代,而是单刀直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更说不出它的物理意义,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进行对比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对比分析,从现象的观察中总结得出水要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然后引导学生从电路、电流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进行类比,建立概念.

4循序渐进、拾阶而上

物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于将“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上升为“规律化”的物理理论知识,这一过程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实现,学生学习时如果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学习过程中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从“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中发现混乱和变化,从中探索一种有序的规律,实现现象与意义上的和谐统一,总结出结论并用来解释物理现象,实现对直接经验的超越.

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积累,其次在积累的基础上要对资源进行归纳和抽象,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在理论知识自然得到后,物理现象退到客置,用理论知识来进行物理现象的解释,同时作为辅助记忆理论知识的重要媒介,因此,从物理现象出发通过个体感受、类比、理解等一系列理性分析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篇3

一、抓住概念引入时机

在引入概念时,不能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某个物理概念,然后逐一解释其中每一个物理量的含义,这会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减,因为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时候引入物理概念呢?应该在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寻求解决方案时,假设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应该是引入物理概念的最佳切入点.

例如,在讲“机械功”时,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力与距离的乘积便是机械功.而是在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最省力选择什么样的机械,要想最省距离又选择什么样的机械,使学生弄清楚其中隐含了一个规律:省力的时候费了距离,省距离的时候费了力.也就是说,在使用机械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不变的.我们将这一乘积称为机械功.

二、积累概念引入技巧

物理概念来源于感觉、知觉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物理概念的正确表象.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

1.实验法创设情境

利用物理实验,创设物理环境,展现被研究的物理现象,这是物理教学的一大特色.通过让学生接触实验器材、观摩实验装置模型、动手操作等,能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教师的演示实验能提供丰富的间接经验,但在关键之处要注意给学生留下实验过程中的深刻印象,决不能草草走过场,就给出概念和结论.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笔者是这样引入的:先准备一个陶瓷盆子,让学生看看盆子,为了真实,又把盆子递给第一排的学生,让他们传给后面的学生看.学生都确认盆子是真的,而且很重.再问问学生,你们平时是怎么拿起盆子的,学生自然明白怎么拿的.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给大家展现一个真实的气功表演.”开始学生很是不解,产生疑问.表演开始了:笔者缓缓走上讲台,把盆子放在讲桌上,面向学生,深吸一口气,举起双手慢慢落下,右手落在盆子里面,左手在右手前臂上下用力,显得很是卖力.奇迹发生了,笔者竟然用右手掌慢慢地“吸”起了很重的盆子.学生大为惊讶.此时慢慢放下盆子,松一口气.学生信以为真了,有学生小声说:“老师真的会气功啊!”笔者慢慢举起右手掌里的小吸盘,从而揭开了真相.学生对吸盘还是比较了解的.由此可以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这样学生就会了解大气压的存在.

2.实例法创设情境

抽象概括能力就是从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出发,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转化的阶段,而且开始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模仿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思维特点加强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同时解决了概念教学的难点.

例如,在讲“力”时,教师可以先举出一些实例,如两个学生保持较近的距离互相推,提起重物,手握握力计,拉弹簧测力计等,并从这些推、提、握、拉产生力的不同动作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来引入力的概念,得到其关键点:其一,必须有两个物体(不一定是人),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媒体技术法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现代化的电、气、声、光等技术引入到物理概念的教学中.不仅要发挥好传统的投影、图片、电影、录像等创设情境,而且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强大信息展示或模拟有关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篇4

一、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深入解读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一词,最早见于《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有效教学》一文。最近几年,有效教学在中小学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如火如荼。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如果学生没有发展,哪怕教师教得很辛苦,都是无效教学。因此能否让学生在轻负担的前提下取得进步和发展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在实践中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两类:有人认为是让学生尽可能会做题,尽可能得高分并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取得更高的成绩;也有人更关注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变化。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来看,前者虽然能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后者不仅与新课程三维目标相吻合,还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摆脱当前的困境,因此我当然认可后者并一直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二、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选择

在认可“有效教学”是为了高效地促进学生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就该首先从类似中考科目的、以获得高分为“高效”的教学“习惯”中脱身出来,然后站在促进学生高效愉快发展的角度上重新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开展教学,最终获得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良好效益。

(一)信息交互多元化策略

在常见的初中生物课堂中,信息交互较为单一。信息输入方式以听讲为主,信息输出方式以口答为主,其他方式相对较少。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活泼好动,容易冲动,情绪表现强烈;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还不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知识性兴趣开始形成和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提高;以注重父母、老师夸奖转为注重被同伴所承认和尊重。

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单一的信息交互方式已无法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相吻合。上课不专心听讲、走神开小差、答非所问、“对抗”教师等情况也就随之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依靠教师个人的严格管理或能收效,却很难收到长效。改单一信息交互为信息的多元交互,是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的,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益的首要因素。

1.输入方式和信息源的多元化

除教师口授外,还必须选择耳听、阅读、观察、观看等多元化的信息输入方式,以此缩减初中生处于同一活动的时间,使其在每一类活动中都能处于自控状态。

除生物教科书外,可通过多种媒体,选择与生物课程密切相关的、社会关注度较高、初中生较为关注的信息,构成多元化的信息源。这样不仅满足了初中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也有利于知识性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可以用动物世界的片段、大自然传奇的视频、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日记等,使学生利用好这些资源,以期激发好奇、激发探究。

2.输出方式和接受者的多元化

除口答外,还必须选择书面或黑板、语句或图像形式等多元化的信息输出方式,以此促进初中生的思维走向独立、走向严密。

除教师外,还应让其他学生,甚至网络也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让学生不仅获得来自教师的评价,还能从同学甚至更大范围获得评价,让初中生更多地获得来自同伴的承认和尊重,对其课堂输出起到更大的正反馈作用。

3.信息交互立足生本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初中生物课堂信息交互多元化的趋势,可能会出现过度追求“趣味化”、弱化生物学科教学的不良倾向。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坚持多元化信息交互始终为生物学科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能力,因而有不同的理解力、想象力,在具体生物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采用实验探究、观察思考、比较解析、合作谈论、小组汇报等手段,帮学生理清概念、掌握差异、了解过程,从而使生物课堂充满灵动和智慧。

(二)学法指导科学化策略

在常见的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获得学法指导的机会较少。即便有,也以记忆指导偏多,其他指导较为少见。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虽然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仍起较大作用,但有意识记日益占主要地位;也能意识到除记忆法外的、不少已达自动化的智慧技能,以及被认为是好学法的一些认知策略的存在。初中生物教师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化指导,是取得良好教学效益的核心因素。

1.指导记忆方法习得

初中生物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即通常所说的知识,教师会较多地指导学生用机械读背的方法进行记忆,但从高中生物教师处获得的反馈来看,学生不能形成长时间记忆,而且常常概念之间会混淆,可见平时指导还不够科学。在不完全丢弃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在学生读背时指导他们将重点的地方划圈,读背后增加课堂检测等;告知或让学生发现简易的记忆方法、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等;告知或让学生逐步发现记忆项目的共同处、逐步学会画出概念图等,都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逐步习得一定的记忆方法,形成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正反馈。

例如,我在完成“生物体的结构”教学内容后,将相关的概念和内容整理绘制出概念图。学生看了之后提议,把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也在概念图上体现,最后我们一起汇总出如下的概念图。

2.指导智慧技能习得

初中生物学习中的智慧技能,分辨别、概念、规则三类,初中生物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都有涉及。但从高中生物教师处获得的反馈来看,这些指导在学生学习中的体现是模糊的,应该是指导不够系统和科学。

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应用扩大关键特征,对比、强化和反馈,发挥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等手段,促进辨别技能的发展;指导学生更多地通过熟悉形象的例子、通过完成教师提供的多样化的变式练习等手段,促进概念学习技能的发展;指导学生发现初中生物学习实例中的规则应用,对规则应用有一个感性认识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的窍门,减轻学习负担,增加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概念,它们要么在字面表述上、内涵上,要么在过程上有些相似,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正确地对其区别把握,往往容易混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等。我们平时教学中如果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可以使概念更清晰,更能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教学也会更加有效。

我在上能量与呼吸一章节中,通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掌握得也比较好。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3.指导认知策略习得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认知策略这种高级技能的感性认识是很模糊的。也因为认知策略的内隐性,给初中生物教师的指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高中生物教师处获得的反馈也证实,刚上高中的学生对认知策略的意识是模糊的、发展水平是较低的。但这并不表示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就不能进行认知策略的指导,教师仍可告知学生一些基本认知策略的规则化描述。要强调的是,必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运用认知策略带来的效益,才能让学生对认知策略形成一定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在学习中主动运用。

在平时教学中,最概括的概念占据了结构的顶端位置,它们下面是较低概括水平的概念,比较高度分化的从属概念和具体材料。生物学教学中也应该按照这一原则呈现教材,才能促使学生的认知策略由浅层向深层转化。比如,在讲述新陈代谢时,先讲新陈代谢的一般概念,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再讲植物的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这样渐进分化,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概念的认知不断深化。

(三)情感激励常态化策略

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后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

激励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感等高层次的需求。情感是最基本的动力系统,是比内驱力更强有力的驱动因素,是一种最高级的激励形态。

虽然初中生的知识性兴趣开始形成和发展,但它还不足以让他们在生物学习中维持长久的兴趣。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常态化的情感激励,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此处的情感激励,可称为取得良好教学效益的催化剂。

在适当保留来自教师的激励的基础上,在多元化的信息交互中渗透来自同学的激励,再逐步习得程序性知识,特别是认知策略习得的过程中,伴随元认知发展出现的自我激励等,都能使激励走向常态,并让学生喜欢上这样的生物教师,期盼上这样的生物课。

多元化的信息交互让初中生感受生物课堂的魅力,科学化的学法指导让初中生发现学习方法的价值,常态化的情感激励让初中生体验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自觉投入生物课堂,进而真正热爱生物学习。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篇5

1、概念教学与概念图

1.1生物学概念与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物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精确而本质的阐述,也是进一步探究深层的生物学与规律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现在两条途径有机整合到一起,成了一条通向科学探究的宽广大道。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因此概念教学注重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在教学中,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基本概念,不仅是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必要条件。

1.2概念图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如图l的实例。

概念图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命题(概念词和连接词)――在概念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可以形成陈述性的结论语句,如实例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就是命题;层次(分支)――最高层的概念分解成若干有效的概念,如实例中的“生态系统”(一般概念)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具体概念),最后“举例”(最具体的概念),如实例中的“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如果有复杂的概念图,则会具备交叉连接――同层次概念之间有效的联结整合,关键词连接的同层次的概念,形成陈述性语句。

2、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中的概念图策略

2.1运用概念图策略优化概念的传递方式,深入理解概念

概念传递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概念术语或名词,二是概念内涵描述。初中生物教师习惯用概念术语或名词的方式来传递相关的重要概念,如:“生物”、“环境”、“基因”、“生殖”等。但研究表明:用概念内涵描述的方式来表述概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要求,并向学生传递概念,如:“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在习惯与使用概念术语或名词来传递概念时,常常可以引人如图2所示的概念图。图中的重复概念是“基因”,从中可以知道: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包括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若要使用概念内涵描述的方式来呈现概念(图3),图中呈现了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过程:取出甲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掉细胞核的乙羊卵细胞融合形成胚胎,再把胚胎植入丙羊子宫内,最终从丙羊体内娩出的就是多利羊。这种方式给学生以概念的直观表现,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其内涵。

2.2运用概念图策略揭示和矫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学生在没有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存在概念称之为“前概念”。

运用概念图策略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有利于揭示和矫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生物学概念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

教学中,为了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异同点,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绘制出光合作用(图4)与呼吸作用(图5)的概念图,从图中发现学生错误的或者不科学的前概念,随后指出并纠正,再进行异同点的比较。学生不但复习了已学知识,同时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也就轻而易举。

2.3运用概念图策略构建生物学概念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篇6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计算包括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呢?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在形成它们时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它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出示了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话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等方式,接受性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创设真实情景,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我认为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同学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4、注意对学生思想教育,人生理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目的,增强信心,提高复习的自我意识。

5、积极搞好教研沙龙,通力合作,集大家智慧,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复习时间安排

1、夯实基础。4月初至5月初进行第一轮复习。以章节知识体系为脉络,系统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整合,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紧密联系中考要求,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利用零距离作为课堂的例题,利用考纲题例来考查巩固本章内容。

2、培养能力。5月初至5月底进行第二轮复习。

以专题复习,系统培养学生专项解题的能力,紧密收集信息,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专题内容:a、从中考热点找专题;B、从教材的重难点找专题,从学生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找专题。专题的整理分工协作,整理时注重“知识、方法、能力、视野”,切实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同时以考纲专题来检查学生情况。转贴于

3、全面提高应试的水平。6月初至6月中旬进行中考模拟训练。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将灵活培养学生的中考应试能力。努力从考务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去全面提高学生。

(三)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

以教材、科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

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思路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说课——讨论——导学反馈案。

(2)、落实复习环节:读、讲、练、测、评、补(六环节复习法)

读:预习、练习,发现问题;

讲:按知识体系,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提炼学科思想方法,理清基本题型,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练:精选习题,学生训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测:进行单元测试、定时练习查漏补缺,训练应试能力;

评: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补:及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

4、备考策略:

⑴大力强化“三基”,重视教材、课标,说明的指导作用;

⑵强调理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提高;

⑶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并研究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特别是知识的交汇点的教学,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教学带动相关知识的全面复习。

近几年中考充分体现了重点知识、热点问题常考不变:如物质结构、酸碱盐、化学计算等。

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重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的描述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实验解释的思维能力。

⑸协同备考,争取整体优势;

⑹抓关键环节,步步为营,过好“三关”:落实关、动手关、难度关。

⑺广博信息,面向中考:如2009年调(四)考试题分析、2008年中考试题分析、2009年考试说明等。

5、目标策略:

(1)抓中间带两头,盯目标,盯临界

(2)教学内容上设置梯度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实效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满足学生认知需要而策划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措施,它体现着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模式及应用技术手段。教学策略的选择包括确定教学方法、预设教学环节、实施教学步骤和组织教学过程等活动。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科学合理地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增强物理教学实效?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选择教学策略依据之一——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期望实现的教学结果,是教师通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与标准,它体现着本学科教育的目的、课程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后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行为及能力发展水平的描述。它能够为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影响、钳制着教学设计的方向,也左右着教学活动中的相关步骤、组织形式及具体的实施措施。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应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比如,关于“重力”与“弹力”的教学目标,《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表述为:“能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显而易见,《标准》对重力和弹力的课堂教学要求仅是最低层面的,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能人为地拔高要求,也不需做深入的探究。相反,对于浮力大小的相关教学内容,《标准》明确规定要“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这是因为浮力不仅是力学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而且是考查的重要内容。因此,关于浮力大小的教学教师就应该采取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充分经历并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促进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二、选择教学策略依据之二——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来展开,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总有其固有的特点,选择教学策略不能忽视教学内容的特点。譬如,同是概念的教学,但是不同的概念对学生的理解来说其难易程度就大不相同。有些物理规律、物理现象,对学生来说缺少相关的感性认识,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就要选择并运用直观的教学策略,想方设法把生动、直观的形象呈现于学生眼前,让事实说话,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建构。譬如,大气有压强、空气有重量,等等。而有些规律和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是认识不完善、不全面,处于一种模糊、混沌的状态。如关于水的沸腾,学生从小就看到过“水开锅”的现象,并发现水开时有在“咕嘟咕嘟”地不断翻滚并有大量水蒸气冒出,同时还伴有一定声响;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水沸腾时气泡、声音的变化规律,更不知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因此,对水的沸腾的教学策略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对水沸腾的认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指导学生开展水沸腾的实验探究,具体步骤可以设计为:提出问题讨论实验设计进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形成结论,借助这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另外,还有一些规律对学生来说已有相关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与科学的概念相违背,属于一种“前概念”、“粗浅认识”,比如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物体的沉浮条件,等等。学生对这些内容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往往会误认为只有力才能使物体运动,力一旦停止物体运动就会停止,因为这是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这类规律的教学就应该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固有的认识与现实产生矛盾,以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使其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三、选择教学策略依据之三——师生主观因素

师生主观因素包括学生群体因素和教师个体因素。“学生群体因素”即“当前学情”,包括学生当前的知识背景、思维特征、活动经验及能力水平四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活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他们学习的“当前学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学设计应瞄准并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则是选择有效教学策略的前提,教师应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当前学情来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关于浮力的教学,由于学生从小就经常观察到物体的沉浮现象,对浮力大小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但很多学生都会潜意识里错误地认为浮力大小与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等因素有关。学生已有的这些浮力的经验和思维的特点就是学生对浮力大小的现有的“学情”。因此,浮力大小的探究活动设计应该能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开始逐渐建构对浮力概念及规律的正确认识和透彻理解。同时,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较低,思维过程还必须凭借具体的现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利用生动、直观的探究性实验来激活、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个体因素”指教师的性格特点、教学风格、理论视野、职业心理素质等因素。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还受到教师个体因素的影响。比如,个性幽默、性格外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幽默诙谐的话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根据学情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选择教学策略依据之四——学校教学条件

学校教学条件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比如,要设计一节物理实验探究课,就要事先了解一下学校实验室有哪些仪器,这些仪器能否满足本次所要进行的探究教学;各种仪器的套数有多少,能否满足分组实验的需求等。如果现有的仪器不适合本次的实验教学或者套数不足,就得重新选择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策略的选择,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师生主观因素、学校教学条件等。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依据当前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并优化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46-03

综观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有纯理论课、操作课和理论操作混合课三大类。其中,纯理论课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安全与使用道德、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图像处理和动画基础知识七节课,大约占整个课程的17%。有一部分课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但大多数以操作为主。为此,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学习信息技术就是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课堂上只重视让学生练习操作步骤,却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对于理论课的知识,采用自学或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效率很低。其实,学生如果不理解信息技术概念、操作原理等理论性知识,不明白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只是机械地记住操作步骤,他们很容易遗忘。学生只有在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操作技能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高效地上好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呢?在知识的分类上,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将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性知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陈述性知识学习分为三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针对符号、概念、命题三类理论知识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符号类知识教学策略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即把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如等图标的学习、等一组符号的学习、CpU单词所表示的实物等都属于符号类理论知识学习。

符号类理论知识的学习,关键在于对符号意义的获得,即学习者能够从实物与认知内容的联系,过渡到符号与认知内容的等值关系的建立。如此看来,符号类理论知识的学习属于机械学习,对于这类理论知识,我们可采用以下教w策略。

1.直接告知策略

对于符号这类比较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师可采用直接告知学生这一符号所代表的实物,不需要让学生探究。教师若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或实物来呈现,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去感受,则效果更佳。如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符号时,教师可先直接告诉学生此符号是excel软件图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再通过多次复述,让学生将此符号与excel软件建立关系,最后可通过图标与软件的连线题,检测学生是否熟记了excel软件图标这一符号。又如学习CpU这一符号,教师可以用实物投影仪直接展示实物,告诉学生这就是符号CpU所对应的实物。

2.游戏类练习策略

符号类知识的学习,除了机械学习外,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机械学习变得有意义。利用游戏软件来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些游戏的内容包括填图、拼图或连线等,如在学习excel界面时,配合填图的游戏进行学习是不错的选择,如上图所示。

概念类知识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认为,从机械学习到意义学习的学习连续体上,概念学习是较符号学习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概念学习的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如对于硬件、软件等概念的学习,就是掌握硬件、软件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对于概念类的理论知识,我们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新旧知识联结策略

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出,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的意义才能习得。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是概念学习的核心,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示学生激活原有知识,理清与该概念相关的上位概念、并列概念、下位概念,通过上位、并列、下位概念来优化其认知结构。

如进行软件概念这一理论知识学习时,教师自己先应知道软件的上位概念为数据概念和指令概念,并列概念为硬件概念,下位概念为系统软件概念和应用软件概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关于windows、word、QQ软件的使用体验,而windows就是软件的下位概念“系统软件”所包含的一个具体实例,word、QQ是软件下位概念“应用软件”所包含的一个具体实例。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具有同化软件概念的知识,通过梳理这些相关知识来有效促进学生对软件概念的学习和记忆。

2.类比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中,像协议、数字图像等概念是很抽象和专业化的,若教师照本宣科地解释这些名词,学生就会难以理解,感觉枯燥无味。有些新旧概念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由于有相似的一些特性,因此教师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类比教学策略,把新、旧概念联系起来,降低新概念的学习难度。如在学习ip地址这一概念时,教师可把ip地址与身份证号码这一概念类比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了ip地址的作用及其唯一性。又如在学习主板等功能时,把主板类比为人的“神经中枢”。通过这样类比,学生就极易理解主板是连接计算机中各个部件的桥梁这一功能。

命题类知识教学策略

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是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如“操作系统的作用”这一命题包含三个概念:操作系统为用户和计算机提供接口的作用,操作系统具有管理计算机软件的作用,操作系统具有管理计算机硬件的作用。这三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就是“操作系统的作用”这一命题。如果学生对一个命题中的有关概念没有掌握,他就不可能理解这一命题,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且其复杂程度一般要高于概念学习。对于命题类的理论知识,我们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操作课,还适用于命题类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巧妙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精心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任务,把命题所包含的几个概念串联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个个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理论知识点罗列出来,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关概念,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一命题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个“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电脑打印一份放在移动硬盘上的文稿”的总任务来展开命题学习。在总任务下又设三个子任务,分别是:安装操作系统,正常启动计算机(子任务一);安装office软件,打开文稿(子任务二);安装打印机驱动程序,成功打印文稿(子任务三)。通过完成子任务一,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为用户和计算机提供接口的作用这一概念,通过完成子任务二、三,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能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这两个概念。此处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命题学习不再以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起来,通过让学生完成子任务,制造其不断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激发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欲望。

又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这一命题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个虚拟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若父母给你4000元,你会怎么配置一台性价比高的电脑?学生若想合理配置一台电脑,势必需要学习“认识组成电脑的各个部件”这一命题知识,此处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学习计算机各个部件的理论知识。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初中生也是乐于动手操作的,故教师在处理理论性知识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印象、掌握知识,充分凸显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特色。

如在学习Dos、windows操作系统特性这一命题时,要想让学生理解Dos的字符操作界面和windows的图形操作界面,教师可设置实践环节,通过实践任务让学生分别在Dos、windows下新建一个文件夹,学生很容易体验到字符操作界面和图形操作界面的含义。又如学习“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资源管理”这一命题,教师可安排“安装、卸载office软件”“网卡的禁用和启用”等实践环节。通过安装、卸载office软件,网卡的禁用和启用实践,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对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留时间给学生实践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与前沿知识相结合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其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因此教师在讲解命题等理论知识时一定要将与该知识相关的前沿资讯带到教学中,通过充分展示信息技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率。如在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这一命题时加入目前人工智能应用、3D打印机、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知识。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初中教学;管理;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初中教学管理质量。因为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最后三年,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证完成义务教育任务,还要为各地高中输送合格新生,无论是对教育成果还是学生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初中教育必须优化管理,提高教师水平,为培养优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领域中越来越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在教育界人们也充分意识到管理工作无论在任何组织机构中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初中教w管理中将成为实施教育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初中教育管理走向全新领域的重点。所谓人本主义并非在20世纪形成的,其根本历史悠久。古希腊和罗马常常运用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对人开展教育,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和人文主义运动结合后形成人的价值。学校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程序、规则活动任务、目标并要以实现上述目标而相互联系、依赖的组织,其自身无法脱离管理活动。因此就要求初中教育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管理的最终价值为学生,只有树立人本思想,坚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活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应转变以往的管理价值观,贯彻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的以人为本思想,逐渐将呆板僵硬的应试教育体制过渡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方向。同时需要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都习惯了在课堂上运用一言堂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点,并没有注重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也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英语,以致于课堂效果不佳。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活动、认知策略、学习结果进行监控,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风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是教育质量的一大体现,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时间与精力,由此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多学科都引用了多媒体教学。例如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示出与概念相关的感性材料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逐渐构建出新的物理概念。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也是将客观材料主观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借助课堂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努力思考,从而逐渐排除物理现场中的无效因素,挖掘出与概念形成有重大关系的核心因素,从而获得物理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而构建出新的物理概念,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比如在学习《浮力》概念时,教师就可将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抓住浮力概念的本质,从而使得他们更加深刻理解概念内涵。物理教材中是这样定义“浮力”的: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但是影响浮力的因素有哪些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组实验,并要求学生一一记录实验中弹簧秤读数。实验中体积不同但质量相同的两个铜块铁块,上端用绳子悬挂在弹簧秤先浸泡在水中,同学们会发现悬挂铝块的弹簧秤读数小于铁块,在更改铝块外形后弹簧秤读数不变;再将悬挂在弹簧秤上的铁块与铝块再次放到油中,弹簧秤读数均变大。然后,再为学生播放牙膏管放在水中的实验:处于正常状态的牙膏管漂浮在水面,而将牙膏管揉成一团后再次放进水中后下沉。实验播放完毕,教师引导学生就几组实验现象展开讨论,分析影响浮力的各种因素,最终学生在对比中抓住了影响浮力的因素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液体密度。

此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因为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交流的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提出的一切建议,双方在良好的沟通下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构建友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就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其中教师占据课堂大部分比例,传授知识、管理课堂纪律等,而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的听讲,二者几乎很少有交流,长期以往学生就会降低对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效率。相关心理学家曾指出,人类在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其学生能力要远远高于平时,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双方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只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情感共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毫无疑问,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体,优质的课堂教学必须要获得学生的配合,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更敢于提出质疑,同时能和其他学生展开探究合作,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师也要结合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开拓教学思路,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意见,营造热烈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初中生世界观和心理还处在成长阶段,教师和同学间的接触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提高初中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十分重要。教师在做出决定时不能太情绪化,更不能从个人利益出发,要在利益面前不动心,荣誉面前不骄傲,拥有淡泊名利的精神。此外还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空间;教育就是要充分解放学生,让学生从分数和升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还可以放飞学生心灵。教师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要以科学民主的方法管理,摒弃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其创造个性发展空间并运用管理方式激发学生对生活欲望,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4.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和教师有所交流互动。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前书.初中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40-41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篇10

【关键词】关键词;概念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在搜索引擎中检索信息都是通过输入关键词来实现的。使用“关键词”搜索文献既快捷又方便,效果好!笔者把“关键词”的这一功能概括为“准确、高效”。那么,“关键词”的这一功能是否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应用?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已有思考和研究。如:通过抓“关键词”指引学生进行科学审题或筛选组织有关信息,从而提高语文、英语学科的学习和复习的效率……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相对较少。

概念教学是一直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概念。但事实说明,众多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并非满意。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利用“关键词”开展教学实践,以促进学习者对科学学科的概念、原理的学习和理解;达到概念的掌握、内涵的升华,从而使学习者达到迁移整合、演绎应用的目的,并更好地实践有效教学。

一、关键词的存在形式

在科学学科的概念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学生在知识储备和经验方面薄弱一些,下列几种情况应成为我们概念教学中的关键词。

1.易忽略的

有些词语通俗易懂,学生司空见惯了,但往往容易忽视。

《科学》八年级下册――“元素”概念的教学中,“元素就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我们很快抓住了关键词“相同质子数”,却往往忽略“原子”这一关键词。如果把“元素”概念改写成“元素就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总称”,很多学生会认为这是个正确概念。其实不然,“原子”只是“微粒”的一种,“微粒”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科学》七年级下册――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教学中,“竖直向下”本通俗易懂,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作业反馈错误率很高。当把“竖直向下”解释为“垂直于水平面向下”时,我本以为学生一定能理解,不料学生还是不能掌握。原因是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水平”。最后只能端出一烧杯水让学生观察什么是“水平”了。

2.易混淆的

概念的混淆是学习的大忌,概念分辨不清,理解不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科学》七年级下册――“物态”变化学习中,学生一直把“凝结”“凝固”“凝华”混淆,把“熔化”当作“溶解”、“融化”。再如:电流的形成――电荷在电压的作用下移动形成电流。学生往往理解成:电荷运动形成电流,混淆了“移动”与“运动”的区别。(“运动”包括了“移动”,也包括了“永不停息的杂乱无章的分子运动”)

3.有深刻内涵的

概念中的词概括的内涵越宽泛越深刻,学生往往不易理解。

《科学》九年级上册――种群概念的教学中,我们把“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叫种群”。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学生却不易掌握。究其原因: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同种”生物。“同种”具有深刻的内涵,关键词“同种”没有突破,种群概念无法理解深透。很显然,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什么是“同种”?“同种”的标准是什么?

《科学》八年级上册――浮力知识的教学中,关于“漂浮”、“悬浮”,从学生作业来看,感觉很难。如“悬浮”,学生只是知道“F浮=G”,但是往往不能将浮力等于物重(如果告诉物体质量,多一步换算,学生感觉更大难度)、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紧密联系起来……

二、策略实践

策略1.找准关键词是概念教学的前提

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明释学生所学的内容。实施“关键词”教学,首先必须找出关键词,找准关键词,让学生努力有方向,学习有目标。

“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中的“晶体”;“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中的“一定”;“溶液”概念中的“均一、稳定、混合物”等等。

怎样找准关键词,除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外,更要注重“思维降格”――退到学生的角度,用学生常用的思维去理解问题,就能很快找到学生不易理解、容易混淆、容易偏差、容易忽视的词。这些词正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另外,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反馈信息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捕捉到学生不能理解、理解不深、理解不透的关键词。这种“生成”的关键词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境。

策略2.正确理解关键词是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

找准关键词后,接着就是正确理解关键词。失去了“理解”就变成了“机械”。

我们从生活的现象、实验现象提取出的新概念,通过归纳抽象思维,利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述成一个严密的科学概念或科学原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概念的初步形成。但概念要得到全面理解、迁移整合、演绎应用,必须还要通过大脑的再理解、再加工、再整合、再内化过程。根据托尔曼的S-o-R潜伏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从刺激到反应的过程,更注重的是中间过程――“o”的作用,即大脑对信息的理解、处理、整合等。只有这样,我们建构的概念才能概括表象,驱动思维迁移,演绎解决实际问题,在大脑皮层上建立复杂而稳定的联系。概念原理中的关键词,就是大脑皮层要处理的对象,整合的对象。找到它、化解它,是我们实践教学中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理解关键词,首先要剖析关键词的深刻内涵

在“种群”概念的教学中,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同种”,“同种”的标准是什么?且采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例:马与驴是不是同种,它们能否产生正常的后代,青蛙与蝌蚪、鲤鱼与鲫鱼、中国人与美国人是不是同种,等等。通过分析例子,从而得出“没有生殖隔离的为同种”。

(2)正确理解关键词,还要剖析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实验观察“摩擦生热”、“锤打铁块会使温度上升”等例子,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结论时,“改变”就成了这个概念的关键词。许多学生认为“改变”就是“增加”,“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就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内能增加”。孰不知“做功也可以减少物体内能,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使机械能增加”,很显然,学生把“改变”的内涵缩小了,外延放大了。

“理解关键词”的学习,属于“顿悟学习”。“顿悟学习”的核心是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的细节。理解就是“解除”思维“脉络”中的障碍,理解就是“觉知”,理解会使我们的记忆更加持久,思维更加敏捷,应用更加灵活,学习更加有效。通过机械学得的内容没有真正的理解是无法迁移的,通过顿悟学习的内容能成为学生知识技能的一部分,随时可用于任何情境中的类似问题上去。

策略3.善于泛化关键词――突出概念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理解了,概念在大脑中基本形成了,学生不足为奇。但如果对概念原理中的关键词进行变式设计、泛化设计,往往会在学生刚刚建构的思维联系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关键词:“两种元素”“一种是氧元素”),如果泛化成“由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或“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一定能升华学生对氧化物的理解。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泛化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泛化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通过泛化关键词来“磨练”学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策略4.关键词组合――突破科学概念学习的难点

一个科学概念原理中,往往同时出现多个关键词,关键词的组合是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一类题目,一种解法,学生易于接受,出偏差的概率也少。这种思维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干扰,没有前抑制的影响,问题的纯化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1)多种解法、多种情景

当一类问题出现多种解法、多种情景时,出偏差的概率大大提高,学生反应一个字“难”。究其原因,辐射的发射思维比单一的直线思维更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

浮力有四种解法:

①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

若已知液体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计算(当物体浸在气体中时,则F浮=ρ气gV排)。

②利用漂浮或悬浮条件二力平衡法计算

若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时,应根据物体所受浮力与物重等大(即F浮=G物)来计算。此法也称为平衡法。

③利用两次实验的示数差法

若用弹簧秤先后称量同一物体在空气中和液体中物重时其读数分别为F1和F2,则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为F浮=F1-F2。此法常称为重差法。

④浮力产生原因的压力差法

如果物体上、下表面积相同,并且液体对物体下表面向上的压力为F向上,对物体上表面向下的压力为F向下。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向上-F向下。

以上四种方法中,前三种的运用最普遍。在运用时还须注意:当物体下表面跟容器底部完全密合时,由于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向上的压力。因此液体对物体不会产生浮力。此时,以上各种方法均不能使用。

如果浮力的计算仅仅有阿基米德原理法,学生也不会这样“头痛”去面对浮力。而在演绎应用中往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巧选公式和解题方法,甚至要多法“联手”才能解答。

(2)同一概念中,多关键词

一个概念、一个原理如果同时出现几个关键词、几个注意点时,问题就会变得复杂起来,需要学生全面、系统、严密的思维品质,对学生造成一定的“难度”。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欧姆定律”、“溶解度”、“种群”、“饱和溶液”等等概念原理都是多关键词组合。

怎样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扫平”思维障碍?在准确找到关键词,深刻理解关键词的内涵的基础上,必须理清“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的关系。例如“电流是电荷在电压的作用下移动形成的”,学生往往把“电压”当作电流形成的“充分条件”――只要有电压就能形成电流。其实“电压”只是电流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已,是多个条件中的一个。在“关键词”的教学中,要抓住“电压”和“移动”两个关键词的组合,理解它们的内涵:电压需要“电源”提供,移动需要“电路”可走,归纳出电流的形成需要“电源”和“闭合电路”的结论。

对于上述类似概念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变式”来处理。

“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正确概念)

变式:

①“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2种生物的总和。”这样很好的强化突出了“同种”这一关键词。

②“种群是同种生物的总和。”

③“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的总和。”

④“一个校园中的全部学生是不是一个种群?”

⑤“美国某池塘中的鲫鱼与中国某池塘中的鲫鱼是不是同一种群?”

“变式”就是针对多个关键词,改变其中的一个或二个的泛化手法,来强化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效果非常显著。

策略5.突出关键词是学习科学概念的核心

一个概念原理全面理解了,但不一定能在大脑中保持,记忆不一定深刻,很多简单的问题学生却不能解决,大多是“遗忘”带来的。为了使我们的记忆更加持久,思维更加敏捷,应用更加灵活,除了理解之外,需要配合相应的适当的强化练习,进行迁移整合、演绎应用的训练。因为大脑的活动方式就是“条件反射”,人的大脑皮层的活动方式是一种“高级的条件反射”,是建立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条件反射的建立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否则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的暂时的神经联系也会退化。我们要找到相应的“刺激物”有周期性施加刺激,才能达到巩固理解、迁移整合、演绎应用的目的。

通过针对关键词的设计,泛化练习,利用概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实现“概念”与“应用”的“互动”,这样大大深化了概念的理解、内化了思维,是化知识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习的核心。

这种针对关键词的设计,往往由教师来设计、来挑选,更值得我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概念原理及关键词的理解,每位同学设计两道题目,考考你的同桌,要求一道较易,一道稍难。学生设计的题目,往往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原创性,好题也不少。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体现和强化学生的逆向、演绎、整合、渗透、迁移等各项能力;学生设计的题目,往往也可以充分暴露对概念理解的偏差、问题的不科学、不严密、不切实际等现象,此时我会抓住这种种“生成”的机会,通过点评和激励,学生及时得到修正,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设计为“做功只能增加物体的内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用力推门的同时,门也反推手”设计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用力推门之后,门也反推手。”……

总之,概念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树立良好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能代替全部。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关键词”教学是最基本、最常用、最重要、最关键的概念教学策略。相信通过“关键词”教学法与现代教学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一定能发挥其强大的威力。特别是对初中学生学习科学,在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训练思维品质,内化自身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予尘.初中生命科学概念教学刍议[J].科学教育,2010,(1).

[3]周炳祥.浅论初中物理实脸及其概念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