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武术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8:15

中小学武术教程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武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在新课改的不断影响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只有合理地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才能保证小学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效率。诸多学校都没有开设武术课程,所以本文就如何_发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武术课程资源做详细分析,以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小学体育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力、体育设备以及自然环境。如今,小学体育教学的武术课程资源开况不容乐观,存在师资不专业、教材不足、场地设备缺乏、经费不足等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对于武术课程的认知不够,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参与性不高。一系列武术课程资源开发问题使武术课程的开课率不高,结构组织不固定。一些学校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教学内容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体育武术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武术学习中,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存在诸多问题,这对于开发武术课程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开发武术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从而进一步实现全面且针对性的教学。除此之外,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开发武术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还能改善体育教学意识。通过不断开发武术课程资源,从而丰富小学体育项目,形成独具一格的体育文化,促进小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实现全面发展。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适当增加武术课时

武术是所有体育项目中多种传统文化的浓缩,其中蕴含了社会哲学、美学、气功等。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东方文明的科学艺术性,同时具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作用。所以,小学体育教学有理由将武术作为体育的必修课程,适当增加武术课时进行武术传播。除此之外,传统的武术教学内容没有新颖性,且难度很大,导致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教师可以根据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适当增加武术课程的新内容。武术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且教材要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加深,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参与武术活动的积极性。

(二)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

小学武术课的开发为很多体育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是展现自我价值的有利场所。在小学体育教学的武术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主导性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首先,教师要不断树立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可以充分反映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武术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武术教师进行培训,邀请知名的武术大家传授武术技术,不断地更新武术教师的水平,使教师对于武术教学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开发目的有一定的把握。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的方式加强武术理论知识的储备,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这样才能使教师更好地胜任武术教学的任务。专业的武术教师是开发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课程资源的关键,所以学校应多招聘专业的武术人才,将武术精神全面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武术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强化了武术教师的意识。

(三)确保武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条件保障

武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条件保障直接决定了武术课程的顺利实施,这主要包括场地设备、开发经费等。武术不同于传统的体育项目,不再局限于部分场地,而是需要固定的训练场地,同时要不断发挥体育器材“一物多用”的特殊性质,并可以对传统的训练器材进行一定的改造创新,从而开发出独特的武术训练器材,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对于开发经费,社会与学校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从而保证武术课程资源的顺利开发。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对原有的武术课程资源在人力、场地设备、自然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可以使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武术课程具有趣味性,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小学阶段就可以为身体健康打下基础,从而实现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健康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中小学武术教程篇2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1开发武术教学资源的意义:

1.1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武术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武术课程资源与武术教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武术课程资源,武术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武术课程资源决定了武术课程的外延范围,因为武术课程资源经过教育学加工后并付诸实施才成为武术课程,所以武术课程的实施水平和范围取决于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

1.2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全面发展。

武术师资和学生都是武术课程资源,同时也都是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主体之一。在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使其教育观念、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

1.3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武术就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载体,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也就是拓宽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和渠道。

2现有武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分析

2.1人力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现在中小学中武术专业教师在体育教师中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中提到根据云南的调查资料:在调查的441名中学体育教师中不能掌握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有268人,占60.8%;江苏的调查资料表明:对86所大中小学的575名教师进行调查,60%以上的人对武术不通或不感兴趣,只有10%的有武术专长;山东的调查资料显示:对133个市县、区所有的第一中学调查,有124所学校没有武术专长教师,高达93.2%。这种师资现状,是很难承担起学校武术教育任务的。在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浙江省问卷调查42所中学173名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情况,有104名教师上武术课,占总数的60%;有69名教师从不上武术课,占总数的40%。很多体育教师看不懂武术图解,自身难以学习提高。徐培兴在“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许多教师无法胜任中学武术教学”。面对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三多”问题(1)动作多;(2)方向路线变化多;(3)每一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武术技能的局限性,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因此而放弃了武术的教学工作,转向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导致了武术项目被边缘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教师资格证,进入学校教学的并不多,大多数进入别的行业或是从事运动训练,所以形成了现有的师资无法满足武术的教学,专业的武术师资却不能进入学校工作。

2.2物力资源:

大部分中小学都有体育运动场,少数学校有体育馆,但是其中针对武术而设置的体育场馆却非常少。武术的器材由于产品质量差,档次不高,而且损耗快,所以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购置。练习武术本应该穿着我们的民族服装,但是由于过去长时间意识形态对武术项目的认识和穿着民族服装的传统的影响,今天的武术服装始终局限于老年人健身服,服装款式设计观念陈旧,不受年轻人喜好。武建伟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到在体育场馆、器材建设方面,大部分中小学都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和数量不等的场地和器材,很少有武术专用场地和器材,完全说是资金的问题恐怕很难说得过去,应该说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方体育项目的位置高过了传统体育项目,掩盖了传统体育项目。李成银、刘蓬翔等人的《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提到36.3%的中学没有任何武术器械,建议武术项目应该加入体育中考之列,同时建议中学应该有一定的武术器械做保证。韩林在《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硬件设施不足导致教师缺乏热情,场地器械经费不足,相应的对武术教学的建设与投入不足,使得在中学开展武术教学遇到严重阻碍。毛伟伟在《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学没有相应的武术场地,只是在室外随意找块地或者是在田径场上课。论文参考网。由于对武术项目的不重视,学校在进行体育设施建设时往往忽略武术的硬件设施和相关器材的购置,以致于中小学武术教学没有与之配套的服装、器材、场地。

2.3内容资源:现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表明,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提到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武术运动主要开展了套路运动。论文参考网。中、小学校武术也主要是顺延着套路运动形式进行教材编写。随着时代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入门难,提高更难,同时动作中所包含的攻防含义不明显,甚至根本就没有,以单调枯燥的套路重复练习记忆为主要形式,强调对技术的掌握,缺乏对其内容使用的拓展,不符合现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需要。(2)教学执行技术传授的单一模式,缺乏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长时间计划经济下对人的惰性的培养,导致武术教学内容既没有继承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严重与时代脱节,缺乏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休闲性和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因此出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好上武术课的这一奇怪现象。(3)在教学组织实施时,延续着竞技武术的训练模式,以“基本动作-基本功-套路”为主要教学技术路线。或者别出心裁的去掉基本动作基本功,直接进入套路教学,这样教学即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又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3结论和建议

3.1人力资源: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因此加强对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是武术教学资源开发的重点。建议:(1)首先设立师资培训短期发展目标,教育、教研部门要加大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和理论的培训,使其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上得到切实的提高。(2)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包括武术理论、武术技术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在中、小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武术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3)加强督导评估,建立表彰奖励机制。论文参考网。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绩突出的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定期进行表彰奖励。要注意把在武术教学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工作作为表彰奖励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推动武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3.2物力资源:

建议:(1)建议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和正视武术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建设中为武术场地器材留出一席之地。或者在已有场地上进行进对性的改进,比如体育场可以开辟一块草地作为武术课教学用地。体育馆也可以布置一些武术方面的古训,设置沙袋挂架作为学生练习使用等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武术的环境和氛围。(2)必须明文规定武术课师生必须穿着武术服装。武术服装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统一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人为本”。

3.3内容资源:

建议:(1)改造现有武术内容,强调内容生活化、实用化,要多元化教学,不光教给学生武术技术动作,也要对动作的防身、健身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强调武术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要用武术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尊师重道的高尚人格。(2)改变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培养运动员的训练模式,不能只走套路的单一路线,不能只让学生重复枯燥乏味的动作练习,要适当加入实战对抗以及配合对练的内容。同时也要结合生理学和解剖学进行武术养身,健身的讲解。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武建伟.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5).

[4]翟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6).

[5]郭庆平,张月会,刘蓬翔,等.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2(2)

[6]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J].中国学校体育,2007(5)

[7]毛伟伟.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J].内江科技,2007(7)

[8]韩林.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中小学武术教程篇3

【关键词】武术教育;现代化;理念;体系;建构

提到武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门艺术。但是回望武术发展的历史,可知,我国的武术教育方式已经从师承教育转变为了学校教育。现如今,人们总是把武术和体育混为一谈,认为武术是一种体育项目,其实不然。接下来,笔者就分析武术教育中需要进行充分运用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武术教育体系的建构。

1从师徒传承到学校教育的转型

武术不仅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而且是一项能够强身健体的活动。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武术就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我国近代,习武是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个人的安全。为了将武术得到更好地传承,武术大师们都进行收纳门徒,教授其武术的精髓和技巧,使得武术得以有效地传承。渐渐地,随着人们对无数的逐渐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了武术的教育。比如一些武术学校的开放等。在此过程中,武术教育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2以往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受到体育的严重冲击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对东方的渗透,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就对传统的武术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同时,传统的武术文化无力和西方的体育文化相抗衡,处于消亡的状态。对此,相关的研究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接收西方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土的武术文化进行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其实,二者有着相同的目的和作用,人们要做的就是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2.2武术教育的弱化

由于武术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其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对武术产生的兴趣。随我我国武术竞技模式的发展,更多的人学习武术就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享受在武术竞技中的乐趣。渐渐地,他们对武术课程失去了兴趣,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武术教育在课堂上的开展。

2.3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民办武术教育发展错位

众所周知,在现如今的中小学中,很少有武术教育这一科目。事实上,学校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在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武术教育不仅使得接收范围广,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学校教育对武术极其不重视,导致大量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民办的武术学校。民办的武术学校是以教授学生武术知识为主,辅助文化课的教育。这样就使得中小学武术教育和民办武术教育的发展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3武术教育新理念

3.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武术教育中,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武术教育中也同样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武术教学中找到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武术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武术本身的规则,将学生们的需要与武术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是学校的武术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2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

武术教育回归传统的核心是指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建立在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之上,把现今各种有利于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体系纳入到武术教育的发展中来,真正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面开展。

3.3打造武术教育多元化

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由许多要素构建而成。所以,我们要使各种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大中小学生中的使命,这就需要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各个因素实现多元和谐。

4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

4.1武术教学评价变革

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们的武术动作的标准程度要求非常严格。当然这也是教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一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学生们的武德有一定的要求。从古至今,武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使得武术教学的最基本内容被广大教师和学生们忽视。

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要将重心转向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和落脚点。

其次是改终结评价为过程评价。这是针对武术教育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教育功能而提出的。

再者是改“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单一评价”模式则无法胜任,武术段位制“练打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无疑为此提供了范式。

4.2武术教学内容改革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全国一百多位民间武术传人和武术专家学者创编了以青少年为主要使用对象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教程》包括培养武术兴趣的《趣味武术》,还有学习技术和文化的技术教程和理论教程。《趣味武术》分为段前一至三级,其主要内容是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游戏,分别适合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学习。

4.3武术教学方法探索

寻求新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建构武术新体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考虑到体育项目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具有特色的武术教学方法。但是这一作法并不是对已有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要将对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教学方法中,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不失武德。

4.4武术师资培养模式创新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育内容得以传播的主导者,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武术教学质量。因此,构建新的武术教育体系必须重视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武术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在岗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武术师资培养模式,从根源上解决武术师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5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进程,必须形成武术教育的新理念,从而进行教育体系的重构。文中对武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育的新理念以及如何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武术教育的重视,从而打造武术教育的良好环境,增强学生们的武术意识,使得我国的武术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甫涛.重新构建中学武术教育理念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

中小学武术教程篇4

武术,也被称为武术或武艺,是一个拳击和武器技术的使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是广大人民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学生学习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还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但是近年来,学校的武术教育呈现出萧条的景象。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局限下人们只看中文化成绩、关注升学率,忽视体育课,影响到了武术活动的开展;二是学生对武术的不全面的认识,以及对武术的兴趣等多方面问题,也使得武术活动在学校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文通过对济南市历下区小学学校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在剖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武术教育实施设想,以期为促进济南市小学武术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历下区小学武术活动的开展状况

2.1.1武术课的开设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济南市历下区小学学校中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仅占到调查总数的25%。出现这种情况,是现下很多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这说明学校对武术课认识不足,武术在济南市历下区小学学校中受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武术的顺利发展,首先应该是解决对武术的认识程度,才能使得武术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2.1.2学校课外活动中武术的开展状况

课外活动课是除去体育课以外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兴趣班、俱乐部等形式进行的身体活动,在肢体活动的同时,心理上也得到放松。表2调查结果表明,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安排中,武术所占比例甚少只有10%。说明在课外活动的安排中,并没有受到学校、教师的青睐。

表2武术在课外活动中的安排

2.2当前小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现状

2.2.1了解武术的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中历下区小学生对武术了解途径有88.46%的学生选择的是电影和电视,选择小说的比例也占到了37.50%,但是通过体育教师了解武术的只有18.3%。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现在影视作品对小学生的错误引导,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来认识和研究,并且充分利用先进的传媒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武术。使学生了解武术的攻防意识的核心内涵,武术攻防之道最重要的是,在进攻和防守基础上对人格、道德、礼义的培养,而不是影视作品中的较为夸张的武林称霸、争强好胜的目的。

表3济南市历下区小学生武术了解途径调查情况(多选)

2.2.2对武术的认识程度及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知道拳击、散打、站立气功、太极拳、少林拳属于武术的范畴,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39.42%和24.0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拳击也是武术项目。这表明在学生的心里认为凡是有打斗类的都属于武术,学生对于武术的范围的界定尚不明确,了解程度还停留在表面,这跟他们的年龄较低有着一定的关系。

2.3学生家长对武术教育的意见和希望

家长已经认识到学习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作用,即能够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以家长希望学校能够开展武术课程,同时有的家长明确表示:最好以基本功练习为主。对于任课教师,家长希望是专门从事武术专项的教师担任。在授课内容方面,家长希望散打、防身术等可以防身健体的项目、以及一些短小精悍的表演类组合可以教授给学生。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济南历下区小学武术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武术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教材使用方面也不统一,有的学校用的只是自编教材。

3.1.2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是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重要途径,其夸张的荧屏效果和虚构的小说情节让小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理解,而体育教师也没有及时的做到宣传。

3.1.3从学生的习武动机上看,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动机不高。学生对武术的好奇,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而且学生不喜欢花拳绣腿的套路和器械,反而更喜欢带有对抗性、实战性的散打搏击等。

3.1.4家长希望学校开设武术课,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学校具有专门的武术教师和适宜的教材,并且通过武术的学习锻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品质,同时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注重安全、有危险的项目需考虑。

3.2建议

中小学武术教程篇5

【关键词】武术学习;小学生;新课标

一、进行武术动作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武术

伴随着教育的改革,现如今教育推崇的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辅导地位。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武术老师应该进行武术动作的示范,通过优美的动作示范,培养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老师在示范动作的时候,需要保证每一步都十分的标准,而且动作要生动形象,整个示范过程要流畅、完整,这样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上台进行动作演示,提高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教授完一套动作之后,可以挑选几名优秀的学生进行动作的示范。因为小学生有很强烈的表现心理,所以,学生很愿意上台进行动作示范,老师这一教学方式正好迎合了学生的喜好心理,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通过上台示范加深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还要充分运用鼓励式的教学方法,激励小学生,对其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二、追求新鲜个性化的武术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方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小学生比较好动,对于新鲜的事物会产生极强的学习兴趣,所以武术老师在教授武术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征,使用新鲜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武术教学中来。

武术教学不能够仅仅注重武术动作的教授,还需要结合娱乐性的手段,开展游戏趣味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小学生天生爱游戏,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需要把教学与游戏相结合。例如,在教学生掌握和使用武术基本手型和步型的时候,我特意使用了游戏教学的方法。首先,我让学生全部在原地站立,老师喊出基本的武术手型和步型的一种,同学要马上做出相应的动作。进行分组创造动作练习。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运用平时讲解的武术基本手型和步型创编新的动作和小套路。让学生围成圆形队伍开始游戏。再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安排小组比赛的形式,或者是录制视频的方式等开展武术教学。

三、武术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真实情况

小学生能力和知识储备量十分有限。所以,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十分的好奇。越是新鲜的武术教学内容学生们越是喜欢,武术教学内容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例如,一年级学生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为讲解掌型、讲解基本的步型(弓步、马步等)、讲解腿法。二年级学生要开始讲解步型转换以及五步拳。三年级学生可以讲解徒手套路。四年级学生要讲解武术操。五年级学生可以讲解太极拳。等并且要进行武德教育。

在新课标环境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每个学生之间的区别,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利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追求新奇和刺激性的事物,所以在进行武术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特点以及心理特点使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武术教学内容。武术老师也需要树立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从而给学生起到一个鼓励的作用。

四、在武术教学中融入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武术配上音乐能够更好地表现武术的魅力。小学生在开展武术教学的时候,加上优美的音乐使得武术表演更加富有感染力以及号召力,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武术,更好地理解武术的魅力所在。与音乐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时候保持强烈的感情。

五、运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武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运用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运用武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协作能力。例如,在教授武术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按照每三个人一组,进行武术动作的共同训练和学习,彼此之间相互观察,方便及时找出其中的问题更快的解决问题。例如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其中一个练得比较好的人在前面,另外两个人在后面,分成两排,相互对视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在练习结束后,我会让每一个小组进行表演,并且给予相应的分数。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通过比赛的方式增加他们的信心以及学习武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田治国,朱伟.中小学武术教育:快乐指南――可行性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0(07).

中小学武术教程篇6

关键词:江山市;高中;武术教学;现状

前言:学校武术作为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江山市高中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加强江山市高中学校武术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江山中学、江山市滨江中学、江山市实验中学、江山市第五中学、江山市职业技术中学,5所高中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有关图书、浏览网站、资料和文件来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收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图书、资料和原始记录,收集当地的可靠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向江山中学、江山市滨江中学、江山市实验中学、江山市第五中学、江山市职业技术中学师生随机发放问卷,以获得有效资料。

1.2.3访谈法

走访了江山市教育局的相关领导,高中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就武术对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及中学武术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和探讨。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开展规定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中必须开设武术课程。总的来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武术课程相当重视,武术已不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体育课程。

2.2江山市高中武术课开展现状

江山市高中武术的总开课率只有40%。而在对开设武术课学校进行走访后发现,武术课每学期总和只有4—5课时。学校武术专业教师的缺乏、场地器材缺乏等也是造成学校不开设武术课的重要原因。

2.3武术师资状况调查

缺少专业的武术教师,一直是中学武术教学难以提高的一个瓶颈。如表2,所示,武术专项的的仅占7.14%,远不及其他专项的体育老师。调查结果反映当前江山高中的武术师资很匮乏,直接影响江山市高中武术活动的开展状况。

2.4学生对武术的兴趣状况

2.4.1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程度

学生对武术运动的态度调查中有214人选择希望开设武术课,不希望开设武术课的13人,仅占4.21%。调查说明武术课程受到大多数同学的喜爱,多数学生都希望学习武术课程,这同时也说明了武术课开展的可行性。

2.4.2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兴趣

通过调查(见表4),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防身,其次是散打搏击,再次是刀剑器械类。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学生喜爱和重视武术,且调查反映学生格外喜欢防身术。这项调查为武术课程的设置提供一定依据。

2.5武术在课外活动中的开展情况

通过调查,有91.75%的学生反映学校除正常体育课外没有其它学习武术的途径,说明学校和社会还没有提供足够的场地和机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武术。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3.1.1江山市高中极少有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有武术专长的体育教师也很少,更有不少学校的体育课没有武术内容。专业武术教师严重匮乏,是武术开课开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

3.1.2高中学校没有有效地组织体育课程开展活动,缺乏先进的规范管理。

3.1.3多数学生热爱武术运动,但体育教师对学生武术传授引导的渗透力不强。

3.2建议

3.2.1加强师资建设,吸取现代体育教学的先进方法,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

3.2.2建立以武术课堂为主,以课外训练和兴趣小组为辅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3.2.3教育部门,教师,家长,学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必须相互协调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4204203.41~47.

[2]中国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武术研究[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338~357.

中小学武术教程篇7

一、民族文化视域中小学武术教学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在2004年的时候,我国教育部要求在各地区的中小学,要突出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基本地位,高等院校要设置和开展的专业武术院系、训练队等,也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在中国武术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武术文化传播能否依靠学校来完成、武术教育价值与学校体育的契合等目标,仍然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一直以来,武术在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之后,都是以体育项目的形式存在和开展的,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研究和归纳。

我们在进行武术研究的时候,同对待西方体育项目相同,往往从西方体育价值的领域来进行武术价值的认识,而缺乏对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这就导致了武术虽然已经走进了校园,作为一个极富职业特点的运动文化形式。需要我们准确地进行武术教育的文化的国际化和认识的把握。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有着特有的文化基础和民族特点,虽然目前我国的武术教育属于学校体育教育的范畴,但是在人们观念不断转变的条件下,人们对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武术在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功能越来越明显,并慢慢的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当武术开始走向课堂的时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进步。

二、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价值属性与定位

1.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的价值属性分析

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武术作为一种兼备文化、艺术、体育性质的载体,武术教育作为武术文化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结合,需要合适的定位,以更好地帮助其寻求文化传播的着力点。体育属性的武术与文化属性的武术,其定位是不同的。当武术被看成是一个运动项目的时候,武术教育就划归到体育教育的范围,就可以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武术定位成一种文化实践活动时,从武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历史、哲学内涵上看,更应该看做是一种人文知识的传播与教育。

人文文化是一种关于主观范畴的,是通过对自己、对生活内向地认识的过程。所以,人文知识是多元化的;人文思维可能并不具备完善的系统逻辑,但是,一般情况下人文思维是形象的、灵感的、知觉的;人文文化虽然没有自然文化那样实证,因为其更多是通过体验来感受的。人文文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实践活动,武术文化的教育要符合人文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我们将武术划分成为人文学科,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容就要重视行为的文化品位。武术的传播与教育比单纯的体育项目要高,但也不是非常高深的学问,而是一种集历史文化、身体艺术、体育等多元化的教育行为。在进行武术教育的时候,使这种活动成为品读文化经典的行为,而不是只停留在娱乐、健身等简单的体育层面。在我国大众化的武术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小学武术教学来实现的,这种传播形式既具有文化传播属性,也具有体育教学属性。

2.中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的价值定位

在民国时期武术被称作是国学,武术成为学校教育内容之后,可以提升到国学的层次。我国的武术教育同最近兴起的国学教育有着基本的一致性。国学运动在中国的兴起,是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回归传统的实践。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当前的国学教育与之前的国学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只是文化经典,是最单纯、最丰富的文化艺术教育和审美功能。武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起的作用首先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其次是民族文化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武术文化形式的武术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播、艺术审美的发扬和创新,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和精神认识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体育课堂上,武术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一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价值定位在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这一层次上。这时的武术指的是武术文化和武术传统,而不是体育范畴的竞技武术教育。竞技武术作为体育范畴中项目的重要组成,其项目的本质是名称的定位。文化的差异性,是武术魅力的所在。武术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的教育价值的定位,要求学校武术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武术文化传承的实现条件。通过成熟的武术项目传播体系来进行传播。

三、中小学体育课堂实现武术教育价值的策略

1.通过武术教学来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的武术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普及性的武术教育,我们要将其定位在道德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层次。武德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表现在武术中有爱国主义、尊师思想等优良的传统。武术文化系统里面的武德主要受到思想家孔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孔子的思想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古人讲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怎样做人。学武要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使武德教育成为进入武林的基石。武术道德教育的意义还在于培养社会的道德楷模。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拥有立本的精神、思想与道德的英雄,这是这个民族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在教育不能传承武术的动作文化时候,其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通过武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武术教育主要采用大众教育的方式,否则,它很难实现文化教育的功能。现在,我国正处在逐步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已处在逐渐消失的状态。此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国思想文化的不断渗入,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孩子,越来越关注外来文化,比如,他们喜欢吃肯德基等快餐,喜欢韩国与日本的动漫片。但是,他们在热衷于外国文化的同时,却忽略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

3.通过武术教学发扬和谐社会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形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价值体系。和谐社会这个社会理想,符合我国的发展趋势。上个世纪,世界上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困、战争、生态等问题。在21世纪,世界上的国家领袖应该努力解决以上问题,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美好的社会。武术教育所追求的和谐目标,可以为建立和谐的社会创造条件。

4.通过武术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武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心灵教育。心灵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虽然它是民族发展与不断进步的前提,但是,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费孝通指出,民族之间文化的不同,会影响人们生活过程中的和谐性。为了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必须对人们进行文化教育。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们具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并且人们需要共同遵守这些价值体系,维护共同的道德观念。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体系。

5.通过武术教学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武术教育要依靠国家的支持和倡导来发展。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开始了新的发展,加快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针对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的属性和特点,国家文化部等制定了挖掘与开发文化资源的政策。武术在我国有着很丰富的内容和悠久的历史,我国武术种类繁多,门派多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进行武术文化属性的定位,做好武术文化的发掘,是做好武术传播的重要基础。例如很多地方政府通过每年对各级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教学等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除了武术动作的教学,还有武术文化的渊源等。

综上所述,武术教育价值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一平台,通过学校体育课来实施和发挥其教育价值,将能够有效地体现出武术的文化性和实践性。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科学地吸纳我国优秀的武术文化、武术动作内容,在经过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以后,将其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在武术教学内容、武术教学方法、武术文化引领、武术精神、道德教育上,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良好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体育学刊,2006(02).

[2]邱丕相,杨建营.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体育学刊,2007(07).

[3]翟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国体育科技,2005(06).

中小学武术教程篇8

事实上,学校教育背景下的武术不同于广泛概念上的武术,它是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因此,学校的武术内容也不是社会背景中武术的简化版,探寻武术在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则必须遵循学校课程内容的构建模式,实现武术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化改造。在课程构建理论中,美国学者塔巴(Hildataba)提出的课程编制过程的七个步骤中,“预测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则是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教育目标”和“选择教育内容”[3]等。如此,了解学生对武术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认识,了解他们对武术的需求则成了进行武术教材与教学化改造的首要任务,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学校武术教育的基本方向,设计、构建武术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本研究对北京市的10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希望能够充分挖掘他们对中国武术真实、深入的看法。

一、中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武术,基本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有64%的中学生认为武术既是一种防身术也是一种健身方式,长期练习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还有人认为武术是古代用于修身养性的运动项目,是古人一种养生之道;而现代的武术是体育运动项目,是一项技能,一门艺术,其实用性不强,不能用来打架。在文化层面上,有半数的中学生认为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其中有的学生还谈到武术是中国魂,是一种精神,一种标志,作为中华儿女应当继承与发展(见表1)。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中学生能够从武术的健身与养生、防身性、文化与精神等层面来看待中国武术,反映出其对武术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

此外,尽管中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武侠小说(56%)、影视等作品或电视节目,但可以认为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对武术产生所谓的误解,而“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的说法也不够准确。而且有2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武术的认识是作为中华儿女的本能意识想出来的,正如北京四中一名高中生谈到:“我喜欢武术,做武术动作时有说不出的一种‘劲’,很有吸引力,这与跆拳道完全不同。”当问及武侠影视作品是否会影响其对武术的认识时,他说:“不会,在中学学习了数理化之后就明白了电影中武术的有些内容不可能是真的,有很多夸张的手法,那不是真实的武术……”足以见得,中国人对武术感情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很自然的存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说明中学生开始用比较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看待中国武术,并不会一味地被外界因素所影响。

基于此,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认知与中学生进行武术方面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地认识武术。

二、中学生对体育课上的武术学习态度比较积极,有利于教学开发

有半数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武术,还有42%的学生对武术的感觉“还行”,处于比较中立的态度,而表示“不喜欢武术”的很少(见表2)。访谈发现,喜欢武术的学生普遍认为:武术不但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既好看又好玩;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练习武术有助于切实体会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学生的这种认识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启迪,结合青少年对武术的需求以及积极态度,努力构建有利于武术文化体验与传承的学校武术内容体系是突破学校武术教学瓶颈的关键。

另外,我们还需深入分析中学生对武术持中立态度的原因,这种“还行”的态度如果可以被“吸引”或“转变”过来,武术学习将呈现出一片光明。“女生多认为武术更适合于男生习练”“缺乏对武术的认识,信息来源太少”“有健身效果,但由于时间限制想学好不太现实”“用于防身不太现实”等等,这些是他们对武术学习的真实感受和看法,也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需要解释和完善的问题。

三、中学生对武术具体学习内容的需求

当谈到具体想学习哪些武术内容时,中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表明了自己的喜好与需求(见表3),但总体来看也可以反映出适合于中学生学习的武术内容的特点,概括起来为:1.基础性,初学较易入门。2.防身性,具有一定的技击和对抗功能,体现其实用价值。3.应体现一定的美观和精彩程度,不能太难看。4.性别差异较大,男生喜欢比较刚烈有力的动作,女生喜欢柔美舒缓一些的动作。5.内容需求的多样性,既有拳种的需求,也有器械的需求。6.养生和放松身心的需要,这对于学习比较紧张的中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和编制武术教学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上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和实施武术教学。

四、结语

武术在学校的教学情况不理想,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武术教材的开发、一线教师对武术相关文化、武术核心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是制约学校武术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往往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学生对中国武术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明确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目的,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构建和拓展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教材),丰富和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武术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仅仅通过几个武术动作的学习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基于现代社会背景、学生认知以及教育所需的情况下,构建出武术及其文化相应的、具体的知识点和相关内容,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可就此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武术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摆在现代学校武术教育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

中小学武术教程篇9

光明路小学建立于1942年,是一所有着71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历经几十载的风雨历程,从数次课程改革到今天光明路小学自主研发的《武魂》校本课程,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主动发展特色发展,才是提升学校内涵和社会声誉的有效手段。历经七年的探索研究,武术特色教育的丰硕成果使名不见经传的光明路小学声名远播。

一、理念指引――最初梦想

光明路小学83%的学生为来城务工子女,多有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心理防线脆弱等现象。“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这成为了他们最初的梦想。光明路小学体育教师魏换强是学武术专业的,出身武术世家。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就选择了武术这一传统运动项目。

开始,通过练习武术中太极拳,强健身骨,增强体质。后来也参加了一些大型表演。在练、演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在改变。习武不仅使每个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还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自信、自强、活泼、开朗的个性在每个人身上显示出来。看到成效就看到希望,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教育特色的创建与实施,离不开办学理念的指引,经过论证,确定为以特色化《武魂》校本课程的建构作为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明确了“以武塑德博爱做人以武启智博学成才”的办学理念。

二、校本课程――践行梦想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给了学校自我发展的空间。特别是2008年的教学评估别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为他们指明了方向,让他们认识到,武术特色要想让它延续,让它不因为领导或老师的更换而搁浅就必须形成常态化,让武术走进课堂。经过反复酝酿,确立了《武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施。校本课程不是武术而是武魂,诣在练武的同时,感受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在练武中修武德,学做人。诣在向学生宣扬民族正义感和“重义守信、助强扶弱、恭廉修行”的民族气节。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原则来开展《武魂》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在2007年光明路小学首先确立了太极拳为试点项目,率先在4至6年级推广24式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的这一年里,学生们习练武术的兴趣空前高涨,他们不自卑了,自信了、勇敢了,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后,他们确立了每个年级所需习练的功法。更进一步的推广试点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开始着手《武魂》校本课程编写。

“习武者尚武不尚力、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教之武”。《武魂》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能让学生在练武中露一手,更重要是能让学生在练武中懂得武德,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通武知、观武影、唱武歌、知武事、读武文、品武韵、修武德、练武姿”等形式,让学生全面感受武术的无穷魅力,体会《武魂》的丰富内涵。

三、小社团,大舞台――梦想绽放

光明路小学为了更好的发展武术特色,提高学生们的武术修养,成立了校武术队和武术社团,形成了武术队尖子生、武术社团和全员三个层次的武术培训体系。并积极与校外力量强强联合,聘请了省、市优秀教练员到校指导,尖子队员的训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武术社团也根据队员的年龄特点,组建不同年龄层次的武术梯队,训练时做到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使队员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并通过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柔韧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武术小社团还不定期组织社员开展武术交流活动。让社员深入社区、公园、晨练点,了解社会,并和民间的传统武术大师请教、学习,和晨练的习武者交流习武的心得。为附近的居民表演武术节目和教授一些强身健体的方法。组织小社员们参加各级别、多形式的艺术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这些活动留给大家深刻印象的同时,给光明路小学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附近的居民不再用老眼光看光明路小学了,对学校的态度变了,有的住的很远也要到光明路小学来就读。光明路小学的孩子们变了,变得大方了,敢说话了,每个学生都洋溢着阳光、飒爽的神采。

四、丰硕的成果,灿烂的未来――放飞梦想

中小学武术教程篇10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技击武德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Deletionofwushuteachingandtheimprovement

DirectioninmiddleandprimarySchool

XUShijie

(FuzhouShidaimiddleSchoolResearchGroupofSports,Fouzhou,Fujian350007)

abstractBythemethodofliteratureandlogicalanalysis,thispaperclarifiestheessenceofwushu--boxing,whichisauniquefeature.nowinprimaryandmiddleschoolwushuteachingcontentexcessivelyhighlightornamentalvaluebutignoredtheessenceofwushuandwushumoraleducation,whichwillnotonlyaffecttheunderstandingofwushuintheworld,butwushuwillalsonotbeartheheavyresponsibilityofnationalculturetransmission.whilethemainimprovementdirectiononthisissue:backtothebasisofwushu:practisewushuanddevelopwushumorality,attachimportancetobothofthem,onthebasisofwushuessenceandwushumoralitytutorialeducation.establishreasonableconnectionsysteminthreestagesamongprimary,middleandseniorschool.

Keywordsmiddleandprimaryschool;wushuteachingcontent;boxing;wushumorality

1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缺失

1.1武术本质的丢失——技击性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技击性乃武术的本质所在,如果要促进武术的发展,则必须以武术的本质为中心,充分发挥武术的各种价值。从1961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逐步由单调走向多样化,变得越加丰富,而且还开始配备音乐,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基本动作和竞技套路为主,从而形成了由小学到高中长达12年的竞技武术的学习体系,使得学生会在长时间的竞技武术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淡化了对武术本质的认识,加上武术被纳进为学校相关活动的表演项目,虽使得武术在获得更加快速发展的同时,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将逐步从学生的大脑中淡化直至消亡。

1.2观赏价值的过度凸显

观赏既是武术的功能,亦是武术的价值。伴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推动着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如2004年国家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促进了武术在中小学的普及和发展。随着学校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武术已逐渐成为中小学校在大小节日活动以及各种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这使得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的喜爱,这一现象看似促进武术的发展,却只是表演价值得到了追捧与发展。久之,则会使学校教授武术的目的以及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发生偏差,导致学生对武术本质功能产生错误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3武术文化内涵的缺失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其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自然观、哲学、医药学、兵法学、伦理学,以及审美学、宗教观念等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属于东方人运动文化的表现形式。尚武崇德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用来协调习武者与他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德”与“艺”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武术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武术技术动作;二是武德,在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中,很少有将武德作为武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学习武术后,连武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武德所包括的“仁”、“义”、“礼”、“信”、“勇”等方面的真正含义。也正由于教学内容中武德的缺失,造成了学会了武术却不懂得其文化内涵。如:抱拳礼,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意义非凡,武术课缺失这一内容,将会失去它的特色。相比国外的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格斗技术,无一例外地将其礼仪文化贯穿于其中,既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又能提升其竞争力。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总共十二年时间,武德的教育不能忽视,其被重视或被忽视,会直接影响到武术(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51页)在中小学的传播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改进方向

2.1培养学生技击意识,回归武术的本质

中国武术经历了武术军事战争而成为技击经验的凝聚,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渗透,它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进入中小学是为了促进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以及优秀文化的传承。这种脱离武术本质的教学内容,将会让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出现偏误。所以,武术的教学内容应回归本质,以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套路为基础,走上一种技击和套路结合的发展方向,逐步培养学生的技击意识,提升技击性在武术教学中的地位。

2.2练武习德,德武并重

武德,作为武术的理论文化思想,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传承和改造过程中已经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武德一直伴随着武术的发展,一直伴随在习武之人身边,可以说是人们习武的一种指导思想。古语有云:“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未曾习武先习德”,这都无不说明了武德在武术习练中的重要性。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时间长达十二年,而武术课程贯穿了中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有真正的将武德融于武术课堂中,才能让学生吸取到武术中的武德思想,领悟武术内涵的道德力量,以提升武术动作的习练,培养出真正懂武术、爱武术的年轻一代。

2.3建立科学合理的衔接体系

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初中及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会不同,然后针对每个阶段的身心特点,开设适合的教学内容。而如何将这三个阶段科学合理的衔接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衔接是指将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武术教学内容的开设,应该将三个阶段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衔接在一起,将教学内容由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到基本套路、简单对抗再到套路为辅、对抗为主的内容转换。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体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逐步把握武术的本质,提升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效果。

3小结

武术是中国宝贵传统文化的之一。武术进入中小学以来,就把武术教育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让其成为向儿童、青少年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一种渠道。因此,大家应该珍惜,并把握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的探讨和完善武术教学。“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武术教学内容不应过度的凸显武术的表演观赏价值,而忽略了武术的本质的功能和价值——技击性。应注重练武习德,武德并重,加强武德教育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衔接体系。不仅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引导年轻一带的身心成长,更有利于武术回归本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明.中国武术哲理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9).

[2]康戈武.从文化好奇到文化战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4(6).

[3]蔡仲林,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彭福栋.试析武术文化的特性[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7(5).

[5]张朋朋.冷看武术学校体育化[J].体育与科学,2008(4).

[6]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J].西安体育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