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十篇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十篇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8:16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篇1

关键词:和谐哲学;信息概念;功能不守恒;组合性爆炸;层次态发展

“和谐哲学”是个新名词,和谐哲学是指用于分析、解释、指导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体系。如,为什么通过和平、发展、合作的途径便能建成和谐世界?未来的和谐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世界?具体来说,由于当前世界并不和谐,目前全球最大的不和谐就是经济危机、地球环境危机与国际恐怖主义三大危机,人们将怎样克服这些“不和谐”。更具体的问题是:如何使全球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如何解决越来越庞大的失业大军队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消灭贫困,以消除恐怖主义;如何解决一系列地球环境问题,以达到天人和谐?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单个来解决,几乎每一个都是天大的难题,故必须综合起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个哲学便可称之为“和谐哲学”。再用和谐哲学为指导,这些问题便得以迎刃而解。

构建和谐世界,是胡锦涛主席在信息时代的2006年才提出的时代最强音,那么和谐哲学必须是信息时代的哲学。但现有成熟的哲学都是工业时代的哲学,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是不同质的时代,工业时代的哲学用于指导信息时代犹如牛顿力学进入微观领域,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www.133229.com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地发展工业时代的哲学体系,方能构建和谐哲学。创建和谐哲学的体系,基本概念的突破是基础,是出发点。

一、基本概念的突破

从科学史和哲学史中可见,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需要以基本概念的突破为前提。如爱因斯坦突破了时空概念,得出了相对论;马克思发展了物质概念,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那么创建和谐哲学需要突破的基本概念便是信息概念。

信息完全不同于物质。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物质不生不灭,是守恒的,但信息却不守恒。信息可以无中生有、可以湮灭、可以放大缩小、可以畸变失真、可以无限扩散。这样,以信息为本源的科学技术也就可以无限扩散,可以学习、共享。但以物质为本源的各种工农业产品,由于物质是守恒的。故物质产品只能分享不能共享。一件物质产品,你拿去了,我就没有了。工业时代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为争夺物质产品,剥削产生了。这时阶级斗争就不可避免,故工业时代的哲学只能是斗争哲学。

20世纪下半叶,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两大车轮,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快速发展,还不到半个世纪,当前社会正向更高层次的知识社会跃进。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社会生产力基础发生了质变,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向知识生产转变。从争夺物质产品,到共享知识产品,使人类社会从斗争向和谐转化。

我们的宇宙是一个特大系统,它是由无数个子系统构成的。各个子系统义是由更小的子系统构成。小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是一个系统。而构成系统的三基元是物质、能量、信息。这样,由于信息的加盟,使物质的概念发展到系统的概念: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构成系统,而系统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

二、和谐哲学的三条基本规律

我们的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宇宙大爆炸伊始,宇宙间只有能量。这验证了古代思想家们的直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从一发散”;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篇2

关键词:心理学;数学概念;记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数学是由数学概念、命题、数学思想方法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数学概念是建构数学这一完整结构系统的基石,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是其数学基础内容掌握好坏的重要标志。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完成对数学概念的实质性的掌握过程,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走进中小学数学课堂,大多数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讲授都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背下来,几分钟后检查背诵结果,这样的教学过程与数学课堂本身的特点背道而驰,同时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一、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在心理学层面上,概念被定义为一种反映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属性或联系的思维方式,是用来对物体、事件和特性进行分组的心理类别。数学概念作为数学学科中的特有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也可以认为数学概念其实就是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大部分数学概念是以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定义的。属概念就相当于概念的外延,即对象的“质”的特征,而种差则相当于概念的内涵,即对象的“量”的范围。另外一少部分数学概念属于强制性定义,如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π的值、e的值等。数学概念是具体性与抽象性的辩证统一,有些数学概念是对真实事物的直接抽象,具有直观的特点,而有些数学概念则凌驾于已有认知结构之上,对已有概念进行再抽象。

数学中有许多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产物”,它们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正由于数学概念高度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总是忽略对数学概念的记忆,认为数学学科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对数学概念理解了就行,不需要记忆,却不知道记忆是最基本的认知能力的层次,有记忆才会有思维,有思维才会有想象。如果在数学概念掌握不到位的情况下去解题,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概念作为建构数学大厦的基石,记忆大量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而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因为即使把概念背下来了,也不可能对其有实质性的理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对数学概念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数学概念的记忆

数学学习中一少部分强制性定义的数学概念是需要学生机械记忆的,但大部分的数学概念都是需要学生有意义识记的,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做过的动作的反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记忆遵循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这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将影响记忆的效果。

记忆的第一阶段――编码,它是信息进入记忆系统进行存储的过程。编码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水平直接影响着记忆的程度,编码是从表层到深层的连续统一体,加工水平越深,记忆越深刻,记忆效果越好。

以初中数学概念“数轴”为例,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如果只对这个信息进行表层加工,需要注意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和直线四个关键词,对初中生而言,认知负荷较大而且不易记住。如果对这个信息进行中间加工,将数轴归为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直线”这一类概念之中,相对于表层加工阶段而言,认知负荷减少,记忆效果就会好一些。可如果对这个信息进行深层加工,将四个关键词以符号的形式直观表现出来(画一条直线,箭头指向表示正方向,平分表示单位长度,位置为原点),认知负荷最小且一目了然,数轴的概念也已了然于心。

记忆的第二阶段――存储,它是指如何保存信息以及在记忆中如何对信息进行表征。文章以语义网络理论对记忆的存储进行阐述,心理学家提出编码后的信息可以被想象成一个代表不同分类或概念节点的复杂网络,新编码的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被安放在这个复杂语义网络中的适当位置,新信息会继续同周围网络中的相关节点逐渐产生联系,从而使得网络语义系统越来越庞大。

以初中数学概念“正比例函数”为例,在学习正比例函数之前,学生的记忆系统中已形成了由函数、一次函数构成的语义网络,在学习正比例函数的过程中,只需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放在该语义网络中恰当的位置即可。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不但被安置在已有语义网络恰当的位置,还将会与日后学习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概念产生新的联系。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死记硬背的缺陷,因为死记硬背下来的数学概念不能被很好地纳入已有的语义网络之中,通常只会是以表层加工而不是深层加工的方式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得到有效的存储。相反,经过精细的信息加工,将新概念同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概念联系起来,就很容易被记忆系统所认可并得到存储。

记忆的第三阶段――提取,它是指在记忆系统中进行搜索,并找出需要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提取数学概念则体现在解题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运用上,只有灵活地将数学概念运用于解题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记忆才有意义。而记忆的提取失败主要原因是遗忘。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记忆的遗忘曲线理论,他认为,大部分遗忘发生在学习之后不久的时间里。继艾宾浩斯之后,许多人用无意义材料和有意义材料以及不同的学习形式,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都证实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普遍性。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概念要进行及时回顾并应用于数学解题过程中。

三、数学概念的记忆策略

根据对数学概念记忆的心理^程的探讨,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记忆策略。

1.理解概念,拒绝死记硬背

对新学习的数学概念要尽可能地进行“深层次加工”,充分理解概念的含义并试着用自己理解的数学符号来形象地表示数学概念,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将新概念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2.积极构建概念的语义网络

尽可能多地将新学习的数学概念与记忆系统中已有的概念建立联系,形成更饱满的语义网络系统,既有助于新概念的记忆,又可以在运用过程中很轻松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

3.对新概念进行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学习者会遗忘掉大部分的学习内容,所以及时对新学习的数学概念进行有效复习,将有助于记忆。

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础,在没有足够的数学概念记忆储备的状态下进行数学解题,就像是建高楼大厦没有砖,划船比赛没有水一样无能为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记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从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心理学过程对数学概念的记忆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几点记忆策略,希望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篇3

【关键词】学习风格;概念图;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1―0099―03

一简介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一般用来描述学习者在进行信息加工的(包括接受、存储、转化和提取)过程中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试验表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对学习者的学业成就会产生明显的影响(Kim&michael,1995)[1]。因此,采用与学习者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对信息保持的时间更长而且更容易提取与迁移;另外,同那些与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相抵触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课程的教学目标(Riding&Grimly,1999)[2]。

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给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者带来了一个极大的挑战,即如何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创建一个并不带有明显的对某种特定学习风格倾向的网络课程或学习资源。

aHt(adaptiveHypermediatechnology),即适应性超媒体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许多包含在超媒体学习环境中学习问题(如认知负担和学习者迷航)的最有效的策略。适应性超媒体技术的核心理念是按照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设计与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然而,目前对大多数教育超媒体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构建上,很少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一个基于web的教学系统必须包含关于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信息以为学习者提供最优化的教学资源(Carver,Howard&Lane,1999)[3]。在传统的面授教学条件下,学习资源以印刷材料为主,而在当今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都是以超媒体方式呈现的。由于传统教材同超媒体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逻辑结构不同,因此利用传统学习风格测量方法得出的数据来开发基于web的学习资源显然是不适合的。即便是目前已有的某些在线学习者学习风格测量方式,仍然还是通过要求学习者完成在线调查问卷来收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信息。本研究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在线学习者在使用超媒体课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浏览行为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而不需要学习者完成测量量表。

二从学习者的浏览行为到概念图的映射

1概念图简介

概念图(Conceptmap)最早是由是诺瓦克(J.D.novak)博士于1971年在康乃尔大学研究儿童科学概念改变的过程时所提出的。概念图是根据奥苏贝尔(Davidp.ausube)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起来的一种帮助学习者构建合理的、结构化知识的教学工具。奥苏贝尔认为:知识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深度,非常笼统的概念包含着不太笼统的概念,而不太笼统的概念中又包含非常具体的概念。因此,novak和Gowin指出,概念图应该是具有层次结构的,人们可以用适当的关联词来说明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纵向关系,并确定不同分支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正是认知结构的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特征的体现[4]。

概念图(Conceptmap)理论是一种关于信息的组织、表达和分析的技术。借助它可以将一组彼此关联但又各具复杂含义的信息转化成易于理解、条理化的结构,以便进一步分析[5]。直观地说,概念图就是一组网络图,图中的每个节点表示某个命题或知识领域内的概念,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概念图理论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6]:

(1)如何选择、划分和表示信息节点;

(2)信息状态如何有效的分类和描述;

(3)如何构建、表述和结构化存储概念图;

(4)对于概念图采用不同数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在学习某一命题中的新概念过程中,通过使用概念图,让新概念所表达的信息总是不断地与学习者头脑中原有概念发生相互作用,并整合到学习者已有的概念结构中去,并且按照“渐进分化”的原则,形成一个更为紧凑的认知结构图式,其结果便是学习者所构建的认知结构图示逐步向这一领域内的专家所构建出的认知结构图式相靠近[7]。

2学习者的浏览行为

本研究与传统的学习风格测量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方法是通过观察在线学习者的网络浏览行为(webBrowsingBehavior,wBB)来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是在浏览网络课程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学习的,由于学习者个体间内部信息加工方式的差异,相应地就会表现出行为模式的差异,这些浏览行为也就会内隐地包含可能代表学习者特殊喜好或兴趣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与目前已有的学习风格类型相对比就有可能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在基于web的远程教学系统中,学习者通过超媒体课件进行学习。这类学习课件的知识点拓扑结构大多是树状结构,学习者在树型目录的引导下进行课程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目录树决定了整个课程内容中知识点的分布结构状况。使用树状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点的表示方式比较直观,设计导航的时候比较容易操作。但由此也带来一些缺点,一般而言,树状结构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按照章、节顺序建立的,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少,这样的组织形态实际上对于提供学习障碍诊断并以此作为分析诊断的依据并无太大的帮助。大量的实践也表明,知识点之间的复杂联系并不是仅仅通过树状结构图就能清楚地表达出来的。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角度来讲,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也是其自身构建知识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风格在头脑中构建出一幅符合自身信息加工特点的知识表征图,即概念图。

3从学习者的浏览行为到概念图的映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网页以及它们之间的链接看作是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将网页间的知识点映射为概念图。通过网页之间的结构方式与学习者的行为相结合,Liu和Lin(1999)提出了一个基于网页的概念图课件结构。每个网页被定义为一个概念的节点[8]。在基于web的超媒体学习资源中有四种类型的节点链接:C、e、X和J型。C型链接被定义为学习路径的主要流程,它被用来描述期望的学习路径,按照课程的设计者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中被定义;它可以用来表示同一概念图的停留点以及下一个概念图的导入,C型链接如图1所示。

与C型链接不同,e型链接(explanatory-typelink)是一种解释性的链接,它将学习路径指向概念节点的子层来补充说明带有C型链接的主要流中的概念节点,即它将导入“解释型”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当前概念的下层概念。X(eXtension-typlelink)型链接是一种可扩展的链接,用来支持带有C型链接的概念知识的扩展,可以理解为与当前概念所处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如图2所示。J型链接可以将当前链

接导向任意的概念图,所谓任意表示可以选择任何的节点进入;而所谓任何一个节点则表示可以是整个基于web的课程中任何一个概念图上的某一节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三应用神经网络确定在线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1神经网络简介

神经网络被用于模拟人脑神经元的活动过程,其中包括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贮和搜索等过程,它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能够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形成非线性动态系统,以表示某种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2)能够学习和适应不确定性系统的动态特性;

(3)所有定量或定性的信息都分布储存于网络内的各个神经元中,从而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和鲁棒性;

(4)采用信息的分布式式并行处理,可以进行快速大量的运算[9]。

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识别可以被理解为是对学习者个性特征的识别问题,这一问题同模式识别的问题是类似的,它们之所以类似,是因为它们都是根据某些特征对一个无穷的输入进行分类(Castellano,Fanelli&Roselli,2001)[10]。应用神经网络对学习者学习风格进行分类的优势如下:

(1)模糊识别能力和对数据的充分理解能力;

(2)归类能力和从特定样本中的学习能力;

(3)具有额外参数的升级能力;

(4)执行速度使它们成为理想的实时应用;

2应用Hopfield神经网络测量在线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1982年J.Hopfield提出了可用于联想存储器的互连网络,这个网络被称为Hopfield网络模型,也称Hopfield模型。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反馈神经网络,从输出端到输入端有反馈连接,其网络模型结构如图3所示。Hopfield网络可用于联想记忆,如果把稳定状态视为一个记忆样本,那么从初状态向稳定状态收敛的过程就是寻找记忆样本的过程。初态可认为是给定样本的部分信息,收敛过程可认为是从部分信息找到全部信息,这样就实现了联想记忆。具体地讲,就是合理选择权系数,使得网络的稳态恰好为联想存储的一组稳态m。如果网络的初态在m中,则网络的状态不变;如果不在m中,希望网络所达到的稳定状态应该为m中与初值在Hamming距离意义最近的状态。

图4和图5分别是领域内专家所构建出概念图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概念图。由此,我们可以将图4和图5的概念图转化为m和S,分别作为Hopfield网络的稳定状态和输入样本,这样就可以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带有的学习风格进行测量。

四结论

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测量在线学习者学习风格的途径,采用结构比较简单的Hopfield网络进行学习风格的识别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Kim.J&michael,w.B.(1995).therelationshipofcreativitymeasurestoschoolachievementandpreferredlearningandthinkingstyleinasampleofKoreanhighschoolstudents[J].educationalandpsychologicalmeasurement,1995,55:60-71.

[2]Riding,R.,&Grimly,m.(1999).Cognitivestyleandlearningfrommultimediamaterialsin11-yearchildren[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1999,30:43-59.

[3]Carver,C.a.,Howard,R.a.&Lane,w.D.(1999).enhancingstudentlearningthroughhypermediacoursewareandincorporationofstudentlearningstyles[J].ieee

transactionsoneducation,1999,42:3338.

[4]张倩苇.概念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02,11:25.

[5]oughtonJm,Reedwm.theinfluenceoflearnerdifferencesontheconstructionofhypermediaconceptsacasestudy[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1999,15:11-50.

[6]HerlHe,o’neilHF,ChungwK,etal.Reliabilityandvalidityofacomputer2basedknowledgemappingsystemtomeasurecontentunderstanding[J].ComputersinHuman

Behavior,1999.15:315-333.

[7]徐洪林,康长运等.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2003,3:39-40.

[8]Liu,m.C.&Lin,H.L.(1999).aconceptmapbasedwebpagestructureanalysisanddesignforadaptivelearning[a].proceedingsof1999taiwanareanetworkConference(tanet’99)

[C].taiwan:nationalSunYat-senUniversitypress,1999:28-32.

[9]李士勇.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和智能控制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01-1031.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篇4

关键词:oracle游戏教学

0引言

很多学习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学生都熟悉在进行数据库开发时,数据库建模是前期的一项关键工作,这项工作完成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将来开发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以及是否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而数据库建模的过程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其理论教学内容也很空泛。如果没有项目驱动,教师的授课过程将会十分辛苦,但即使使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其涉及的一些理论概念也不易给学生讲解清楚,授课的生动性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易被调动起来。下面,作者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介绍在数据库建模理论授课过程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

数据库中会存储各类信息,包括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客户的信用记录、网购达人的网上交易记录、企业的商品采购记录等,我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与数据库打交道。那么,到底什么是数据库呢?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很多课程在第一章内容中都会有这样的概念需要讲解,而且由于理工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些概念并没有文科课程的概念讲起来生动、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这样概念的讲解很多青年教师不知如何去给学生进行讲解,或者讲解的不到位,或者讲解的不生动,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一开始学习这类课程就没有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开始就像人的第一印象一样的重要,对以后的学生学习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讲解这类概念时可以使用大量的生活实例,说明它具有的特点,最后再给出一个正规的定义。

对于数据库这个概念,作者通常都会让学生思考诸如学生访问网页时网页中的数据都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或者小声讨论,或者大声说道,不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了学生正在积极的思考学习,即使他们说出来的是错误的。当然,教师或许更愿意学生不会一下就答对了,因为答错了教师再讲正确的概念学生会记得更牢。接着教师可以继续说明这些数据的一些特点,比如要能够长期储存在计算机中,可供其他多个用户共享访问,并非杂乱无章的,这样的数据集合就是数据库。最后给出数据库的正规定义: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1概念模型与物理模型概念的讲解(模拟对话游戏)

假如你到餐厅吃饭,告诉厨师你想要一份很香的炒细面,如果你是厨师,你会如何做这份炒细面?这是作者在讲概念模型与物理模型概念时会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于是,学生们就开始窃窃私语,相互讨论着如何如何去做之类的话题。此时,教师可以播放教学课件中的厨师与服务员的对话动画效果。若想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模型与物理模型概念,可以选出2至3组学生来模拟这样的对话场景。

假如顾客爱吃辣和孜然的味道,当然在他的脑海里就是炒细面里多放辣椒和孜然,他就会觉得很香,这是顾客希望得到的事物。在顾客没有直接说明具体要求的情况下,厨师不可能了解每一位顾客的喜好,厨师就会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去制作这份炒细面,他或许认为多放点油就会很香。在顾客脑海里的是炒细面的“概念模型”——希望得到的事物,而厨师制作出的放在碗里的则是“物理模型”——实际得到的事物。

造成顾客和厨师双方理解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没有有效的沟通。如果与客户进行了有效的沟通,把客户的期望(概念模型)变成现实(物理模型)的过程就是数据库建模了。因此,有效的沟通是数据库建模特别是概念模型建立时很重要的基础,它直接决定将来开发出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成败,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那么概念模型如何建立呢?

2建立概念模型的重要性

概念模型将现实世界的事物及联系抽象处理成信息世界的模型,应该能够全面、准确的描述出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它将人们脑海中的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转变成一个实际的能被创建出来的系统的设计。

概念模型主要有以下作用:①可以精确描述企业的信息需求;②有助于系统开发小组成员对系统的功能进行讨论;③避免客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理解的错误与偏差;④建立软件开发过程中重要的“理想系统”文档;⑤为物理数据库的设计建立完善的基础。

数据库建模过程中,概念模型常用实体关系(eR)方法建模,oracle专属实体关系建模即绘制eRD(实体关系图)。

oracle实体关系图的特点

绘制传统的eR图时,使用矩形框表示实体,椭圆形框表示属性,菱形框表示联系,实体之间关系用无向边连接,并在无向边上注明联系的类型是一对一(1:1)、一对多(1:n)、或者多对多(m:n)的。

在oracleeRD中,实体由圆角方框来表示,实体名显示在圆角方框中,实体名总是单数,并且用全大写字母表示。属性列在实体名的下方,用星号(*)标记必需的属性,用圆圈(°)标记可选属性,用井号(#)标记唯一标识符。关系是连接实体的线,这些线可以是实线,也可以是虚线。这些线终止于每个实体末端的“单点”或“鸦脚”。如右图所示:

3如何建立oracleeRD

oracleeRD是一种用来表示数据需求的一致性工具,与所用的数据库类型甚至是否使用数据库无关。在进行eR建模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捕获所有需要的信息:即不遗漏任何与建模有关的客户的需求信息。

②确保信息只出现一次:即相同的信息不重复建模。

③对于可从其它建模的信息推导出来的信息不进行建模:可推导出的信息不多余出现在eRD中。

④在可预测的逻辑位置定位信息:建模的各个对象要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上。

oracleeRD具有三个元素,即实体、属性和关系,但如果从项目中找出这三个元素就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项目经验了。那么如何找出这三个元素呢?可以通过拼图游戏说明。游戏规则如下:

①教师预备一张图片,并将图片平分为16份。

②将班级分组。如果班内人数少于20人,可以分为3组;如果班内人数超过20,可以分为4组,第四组作为观察员。

③将分割后的图片打乱,前三组每组分5片。老师将剩余的1片收藏好。

④学生的任务是弄清老师藏起的部分图片上的内容。

⑤组员要有明确的角色。每组只能有1人可与其他组成员交流,此人可将了解到的信息与本组其他成员分享。

客户经常并不确切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也许只会给出部分信息,有时客户甚至不知道他们的描述缺少了一些信息,而构建模型时却需要这些信息,其余的有待开发人员自己去挖掘。因此,开发人员需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并与他人合作以便获取任务的重要信息,这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为了确定缺少的信息以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数据建模人员必须善于向客户提问。拼图游戏则体现了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通过有效提问来发现“缺少的环节”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需求分析重要性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4总结

作者经过多次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游戏教学法的重要性,并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了如下总结:①通过拼图游戏,使学生明确了提问对于完全明确客户需求十分重要。②如何提问才能确定不明确的或未知的信息。③确定不明确的或未知的信息的过程与实体关系建模过程十分相似。实体如同拼图游戏中的人或物,属性如同拼图中人或物的具体特征,而关系就是将小图块连接在一起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陆云帆.《oracle数据库设计与实现》[m].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06).

[2]王瑛等.《oracle数据库基础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08(10).

[3]李红霞.高职院校oracle数据库的教学探讨,价值工程,2010/22.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篇5

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尚处在身心发展极不成熟的幼儿时,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效呢?相比其他学科领域,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教师又如何才能通过提问起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作用呢?本文作者带着问题以非参与式观察、访谈法,对武汉市9所幼儿园中27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了研究,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用信息交流的理论对所获取的教学互动中的师幼对话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

一、信息交流理论与教学中的教师提问

信息交流理论在信息技术、传播学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信息以多种形式存在,它来往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甚至是人与机器之间,不管信息如何变换,传递信息都离不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信息的交流有它的规律性。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利用传播模型来简化和抽象传播过程,把握传播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用传播模型来解释教育中的信息传播过程,要抓住信息传递的五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信息的发送者,即信源;第二,要有信息,并且必须通过加工,把信息变换成便于传递和接收的形式;第三,要有传递信息的中介和渠道,即信道;第四,要有信息的接受者,即信宿;第五,要有反馈,信息的接收者要向信息的发送者进行反馈,信息的发送者还要适当的对接收者的回应做出反馈,并不断循环,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信息经过编码即经过信息加工,由信源即信息的发送者发出,沿信道传递,到达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经过译码被信息接收者所接收,接收者将信息反馈给发送者,发送者再经过整理重新发出信息,以此循环。这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流程,即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

发送者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后,传递给接收者。而接收者自己的感受范围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部分的或全部的接收信息。接收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反馈传送给被发送者。发送者传给接收者的消息代表发送者在两方面消息中的选择,一方面是接收者传给发送者的,另一方面是发送者从自己的感受范围对消息进行抽象得到的。反馈不仅可以接收者到发送者,还可以从发送者到接收者。

那么,幼儿园数学教育动态的教学中,信息交流是怎么实现的呢?教师将知识和信息编码送出去,通过一系列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传递给幼儿,幼儿又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幼儿发出的信息重新处理和变换,发出新的信息,不断循环。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与幼儿的信息交流系统。

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作为最初的学习者,其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还不具备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方式也有限。基于此,在幼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能控制好这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把握好信息运动的规律,克服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时刻考虑如何灵活的加工信息和如何更好的传递信息,才便于传递并让幼儿易于接收。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分析

用信息交流理论审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教师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对信息的加工不够细致

教师对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对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较模糊。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区分开“数的形成”与“数的组成”如何理解“数的守恒”的概念等等。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概念之间的区别有所忽视,在提问中指向不明,幼儿这样回答那样回答都算对,很容易影响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的重新更正又容易影响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未能实时确保对于信息的掌握准确无误。

(二)对幼儿的特质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把握好信宿的特点

教师提问的语言单调,比较生硬,不够形象,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在认识相邻数的活动中,“4的前面是几?“4的后面是几?”等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提问的内容多数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比较抽象,很难让幼儿建立起与己有经验的联系,缺乏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对幼儿的思维特点和习惯把握不够准确。教师未能把握好接受信息的信宿即未充分结合幼儿的特质,做有效地针对性的提问设计,不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提问艺术和经验,信息传递技巧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运用比较普遍。比如“是不是?”“有几种?”“是什么?”“等于几?”等这样只需要幼儿做简单确定性回答的枯燥重复的问题,多数幼儿能齐声回答,看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启发幼儿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考虑不够周密,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不够清楚,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教师提问的弱点会给信息的流通带来障碍,让信息不能更好的传递给幼儿。

(四)教师对幼儿的反馈不够积极有效

教师在提问后,缺乏对幼儿的积极有效地反馈。有时过于简单刻板,有时因为幼儿的想法奇特,而无法灵敏地做出反馈,有时甚至因为赶时间或者精力有限而忽略部分幼儿,没有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讲,教师在个别指导时的反馈往往比在集体教学时的反馈更积极有效。低效的反馈会影响幼儿对信息含义理解的准确性。

以上这些带有障碍的信息交流,不仅不利于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而且不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容易造成幼儿逻辑混乱。

三、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建议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在教师与幼儿共同形成的这个信息交流系统里,造成交流信息的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出信息的信源,接收信息的信宿,传递信息的信道,任何一方面的状况不良,都可能致使信息要么不能发出,要么不能接受,要么在传递过程中变形、走样、损失、中断。要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扫除种种障碍,从多方面努力。加之幼儿这一方,对信息、对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整个系统是否能良性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做的努力了。

基于信息交流相关理论,对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提出以下建议:(一)提高对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进行适度加工,确保信源的准确。

信息本身是信息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如同“血液”在其中流动,教师首先要确保对信息的加工准确、充分,才能保证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保证信源的可靠。

概念是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第一步,有时是直接从概念入手,有时是从表象中建立概念。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有时是独立的,而多数是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作为一名幼儿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每次交代清楚一件事情,只有做到自己理解清晰,才能运用各种方式让幼儿获得正确认识。

以下从一个案例来分析:

在某班数学活动《找朋友》中,教师先扮演鱼妈妈,小朋友扮演鱼宝宝,边念儿歌边游戏。“小鱼小鱼游啊游,向上游,向下游,找条小鱼做朋友。

教师:“看一看,是不是所有的小鱼都找到朋友了?”

当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出示一只手套,问“老师拿的是什么?”幼儿回答“手套。

教师“对!手套,几只手套呀?”幼儿回答“一只手套。’’教师“对!一只手套。

教师又问:“那我又拿出一只手套,放在一起,我们现在可以怎么说?”幼儿回答:“两只手套”

教师:“对!两只手套,那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呀?”……

此时发现没有幼儿会说教师希望的答案“一双手套”,但老师随后又做了提示“我们可以说一双手套”。

随后出示筷子、袜子,引导幼儿说出一双筷子、一双袜子。幼儿依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去回答是“一双筷子,一双袜子”。

该教师此段教学提问,实际是想让幼儿学习两两配对子的方法判断数的单和双,了解单双数的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这段引入中,教师拿出手套、筷子、袜子的同时,不仅出现了数的单双的概念,同时还出现了单位“双”的概念。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在这个阶段还分不清这两个“双”概念之间的区别,于是,有的幼儿回答是两只筷子,有的回答是一双筷子,还有的幼儿甚至说的是两双筷子。这些可能是教师未能预料到的。所以,在此一并引入单位“双”的概念实际上是干扰了幼儿对数的“双”的概念的理解。

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对要传达给幼儿的信息做充分的推敲,提出合理的问题,如果问题在讲授的内容中无法推衍,幼儿当然就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答案,而无法作答了。

数学知识的内容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有一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各点在逻辑上的联系,对信息本身做仔细的推敲,细致的加工,然后在不断的问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井然有序的系统,使得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出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当然,数学中出了概念还有许多其他丰富的内容,教师只有做到对这些内容充分推敲和加工,才能确保信息交流的前提。

(二)充分考虑信息接收者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提问,确保信宿能有效地接收信息

信息通过加工传递给信宿时,信宿的接收表现出选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接收信息的效果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还因整体智力发展水平都不够成熟,存在选择性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的现象,如何能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这对信息的发出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信息交流的参加者之间存在的许多差别也会给信息交流带来障碍。

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时,信源和信宿的位置要经常改变,只有在发信者和收信者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共同性,交流才能实现。幼儿教师应该使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或符号,尽量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幼儿提问,确保幼儿能够有效地接收信息。比如设计拟人化的问题“5的好朋友有几个呀?”“排在他前面的好朋友是谁呢?排在他后面的又是谁呢?”提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面部表情,如微笑、眯眼睛、咧嘴、皱眉头等等,对信息做补充。教师的声音还可以抑扬顿挫,并以点头、摇头、耸肩膀、打手势等动作辅助,充分表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尽量让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好的理解。

数学本是源于生活,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的头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环境来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数数之前,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滑梯旁的台阶,可以像这样的提问:“请你数一数,你爬了几级台阶才到滑梯上呢?”当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提出要求:“请你回去以后,数一数你们小区滑滑梯的台阶有几级?”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一些经验和必要的技能。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让他们发现原来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很亲密的。

(三)提高提问艺术水平,保证信道的畅通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交流方式,这是信息交流的艺术。讲究这种艺术,信息交流的效率就高,效果就好。这里的信息交流艺术主要是谈教师的提问艺术。

对于幼儿来说,要使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使幼儿短暂的注意力得以保持。

在实践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很多提问是单调的重复。过于单调的提问,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劳,幼儿注意力也很难得到保持。教师问题提的不好,很容易抹杀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相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带给幼儿,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的经验提供发展空间。在设计问题时,多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并对幼儿的反应做出积极回应,让幼儿的思维能充分的展开,尽量少进行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以免出现看似热闹却不能真正启发幼儿思维的现象。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善于用问题逐步启发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教师要注意变换形式,只有保持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才有可能让幼儿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幼儿教师的提问,不宜过难或过易,要让幼儿能够有效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幼儿才能给出回答,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整理信息,进一步发出信息,使师幼之间的信息交流良性运转。所以,教师提问最好是幼儿在经过努力探索之后能解决的问题,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蕴含的理念一样。教师可以时而点拨,时而设疑,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去思考,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问答中,关注幼儿反应,做出积极有效反馈,保证信息交流能良性运转

反馈在信息交流系统中是交互的、双向的。在信息交流中,幼儿需要得到反馈,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头脑中的信息链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教师适当的反馈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线索,为幼儿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对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反思之前准备的不足,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幼儿知道问题在哪儿,为幼儿指明方向,重新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动机,能促使信息交流的良性运转。

那么幼儿教师有效的反馈应注意些什么呢?教师要给出有效的反馈,首先要心随幼儿的思维,必须从幼儿的语言、神态中收集信息,了解幼儿的疑惑,才能给予有效地反馈。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因不理解幼儿的思想或回答不准确而给予否定,忽视或简单应答,应多些包容,少些指责,积极引导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寻找时机传播与幼儿期待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问的方式,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篇6

一、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新视角:财务会计概念结构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构成的、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的理论体系,它是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也是指导会计准则建设、评价和解释会计准则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美国从正式制定会计准则伊始,即试图建立用以指导和解释会计准则建设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并曾经历过以“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为核心的概念结构的失败。60年代美国会计学会提出的“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为会计界广泛接受,这为日后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的新概念结构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后不久,即从1978年到1985年陆续发表了6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它标志着以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按照“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素的报告”等概念构建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建设树立了第一个“成功的范例”。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国家或组织也纷纷效仿建立了或正在建立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的类似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这种概念结构的理论依据都是“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是整个概念结构的起点和归宿,它会直接或间接地或制约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等概念。因此会计目标的设定是建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关键。会计目标是从对经济现象的、归纳中概括出来的,并以此作为逻辑演绎的起点,推导出一系列的概念和结论,因而概念结构中的概念和结论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首先依赖于会计目标这一理论前提是否与现实关系相符合。有些国家设定的会计目标从满足人的需要和财务会计的未来考虑注入了人的理想化成份,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会计目标设定为: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报告主体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额、时机和不确定性的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概念结构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概念结构。它们的会计目标尽管略有差异,但均可概括为决策有用性。为了实现决策有用性的目标,赋予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因此FaSB和iaSC概念结构的最基本框架可以抽象概括为“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在它们看来,可靠性、相关性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没有给出先后次序,某些人甚至更强调相关性。由于FaSB和iaSC的会计准则和概念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所以“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成为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成为人们评价会计准则的最基本的分析框架。就计量属性的选择而言,成本最符合可靠性的质量特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变动是其)其相关性受到挑战,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等公允价值更符合相关性的质量特征和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在“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模式下,公允价值成为最符合逻辑的选择,有人甚至称21世纪是公允价值的世纪,为公允价值的广泛呐喊开道;不热衷于应用公允价值者则被视为保守派。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假设),即现行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能够对公允价值进行审计,并且符合效用>成本的原则,否则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将失去意义,因为很难想像失去可靠性的会计信息会具有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美国“数字游戏”问题是否与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关?会计目标的设定是否过多地偏离了实际?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是否应规定次序、并将可靠性放在首位?

二、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有无国家特色以及如何体现国家特色: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1992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其曾包含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财务报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概念结构的作用,但是其缺点很明显,即诸概念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尚不足以形成一个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并且会计目标的定位和表述、会计要素的定义、财务报告的构成、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等,均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显其不严密的一面。我认为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首要的作用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要求,对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起了“提纲挈领”或“总则”的作用。尽管它有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内容,但由于诸概念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以及概念本身的缺陷,并未起到FaSB和iaSC概念结构的作用。

制定财务会计准则概念结构的作用和必要性,有关文献已做过很多研究,并已初步形成一致的观点:西方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实践也已充分证明了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意义。因此本文对此不再赘述。目前首先需要研究的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有无国家特色以及国家特色在概念结构中如何体现的问题。

如果承认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没有国家特色,那么各国即无需单独制定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只需采用FaSB或iaSC的概念结构就可以了。

如果承认会计准则在内容上有国家特色,那么用来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概念结构也应有国家特色,否则,会计准则的国家特色难以获得理论支持和说明。但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国家特色如何体现尚需研究。

我认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国家特色,首先表现在会计目标的定位上。会计目标是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归纳出来的,它理应反映会计环境的特征。会计环境还通过会计目标间接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定。财务报表要素的构成及定义、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如计量属性的选择、要素的确认标准等)、财务报告的构成以及披露要求等。

会计目标反映各国会计环境的特征、然后通过会计目标反映会计环境对概念结构中其它概念的影响的观点,与会计环境影响各国会计准则从而使各国会计准则表现出国家特色的观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三、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简评

美国在经历了以“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为核心的概念结构的失败以后,从70年代开始转向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构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78-1985年陆续了6辑(其中第6辑取代第3辑,并修订第2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从而建立了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由“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等概念构成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建设方面树立了第一个“成功的范例”。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成功的一面已有目共睹,本文仅就其逻辑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

L、关于会计目标。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的会计目标界定为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而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则具体确定为如下三项:(1)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的有用信息;(2)对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其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因为投资者、信贷者的现金流量和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编制财务报告应提供信息,帮助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使用者估量有关企业期望的净现金流入量的数额、时间和不确定性;(3)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要求权发生变动的各种交易、事项和情况的影响(第1辑第34-54段)。上述关于会计目标的表述通常被概括为“决策有用性”,持这样一种观点者通常被称为“决策有用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同时,并未否认会计在报告受托责任方面的职责(即“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1辑概念公告中申明,财务报告应该提供企业管理当局怎样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第1辑第50—53段八但报告受托责任被决策有用学派置于次要的位置上,这与将其摆在第一位的受托责任学派显然不同。从时间观念看,受托责任学派立足于过去,而决策有用学派则面向未来(裘宗舜,2001)。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关于会计目标的三项表述,其逻辑关系不甚明确,但若将第三项目标作为直接目标,第一、二两项作为间接目标,则另当别论。然而,从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所列示的“会计信息的层次结构”看,其第一、二两项目标并非间接目标。若将第一、二两项均作为直接目标,那么以反映过去交易或其他事项为主的现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模式(第3、5辑立足于此)显然难以满足其要求。

2.第l、2两辑与第3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从逻辑关系上说,第3辑财务报表要素应是第l、2辑财务报告目标演绎的结果,但事实上并无这种关系。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看,它们均是根据现行会计实务归纳出来的,而现行会计实务是传统的反映过去交易或其他事项的权责发生制会计。这是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目标的理想化与现实脱节的表现,也是未将会计基本假设纳入概念结构所暴露出的缺陷。根据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会计目标,在财务报表要素中至少应有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要素。

3、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进一步明确为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特征。信息质量特征的作用之一是为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提供标准;财务报表以外的其他财务报告很难符合第2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要求。

4.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第5辑《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报表项目的确认标准为:(1)定义,项目要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2)可计量性,具有一个相关的可计量属性,足以可靠地予以计量;(3)相关性,有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可靠性,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

尽管FaSB没有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信息质量特征的顺序上明确表明态度,但从其行文的次序来看,它似乎更倾向于相关性。因为计量属性上没有表明哪一种计量属性为主并且在确认标准上倾向相关性,这样就为原始交换价格以外的公允价值的应用大开方便之门。在审计尚难以保证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情况下,势必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埋下隐患。

5、将权责发生制放在第3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之中在逻辑上讲不通。

另外,因为概念结构中避开了会计假设,所以难以为名义货币单位的应用提供合理的根据。

四、建立我国财务概念结构应注意的几个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会计准则的支持,如果不制定用以指导、评价、解释会计准则的概念结构,那么建立即与国际惯例协调又符合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将失去理论基础。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颁布,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条件逐渐成熟。

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应和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l、研究财务会计建立独立的概念结构的必要性。为什么财务会计学不能简单地理论学或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而必须建立自身的理论框架?

2.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有无国家特色以及具有国家特色的原因,是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因为若无国家特色,即无单独制定之必要;若有国家特色,那么其特色受何、如何体现将是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予重点研究的问题。

3、明确我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与基本准则——《会计准则》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并协调好概念结构与基本准则的关系。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突破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初步实现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颁布,具体准则与基本准则的不一致、不协调愈显突出,《企业会计准则》已难以起到统制具体会计准则的作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已十分迫切。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应如何重新定位、其总体结构和如何调整和安排,需要研究。

4、研究会计环境对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影响。会计环境既是各国会计准则具有国家特色的原因,也应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具有国家特色的原因;通过会计环境对概念结构影响的研究和对其他国家概念结构的借鉴,将得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和内容构成,然后进一步对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逐项进行研究。

5.关于会计目标的设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应用范围是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主导,国有股和法人股不流通,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严重,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会计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设定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依据,目标定位要切合实际。会计目标是否应限定在财务报表的目标上或将财务报表的目标与财务报告的目标分开表述并将它们的关系讲清楚。

6.将会计假设纳入概念结构,并在概念结构中简要我国会计环境。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均有密切的关系。会计基本假设是根据会计环境的特征,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设立的前提条件;会计目标是在会计环境中概括、概念出来的。所以会计目标和会计基本假设是相互影响的,并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同处于第一层次。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篇7

哲学中关于计算机的与信息的理论研究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影响也日益广泛。它一方面使传统的哲学问题获得新生,另一方面又提出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对我们世界观重新概念化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又生成许多有意义且重要的成果。最近,这个新领域又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有的追赶时髦的术语(例如,“赛伯哲学”(cyberphilosophy)、“数字哲学”、“计算机哲学”),而大多数则表达了特殊的理论旨趣(如“计算科学哲学”、“计算哲学”“人工智能哲学”、“计算机与哲学”、“计算与哲学”。本文则认为,最令人满意的名称是“信息哲学”(philosophyofinformation,简称pi),其理由在第五节详细讨论。本文第二、三、四诸节则分析导致信息哲学问世的历史与概念过程。其结果支持以下两个结论:第一,人工智能哲学是不成熟的范式,但它却为信息哲学的问世铺平了道路。第二,信息哲学在概念创新和正统哲学之间达到了一种辨证。第五节介绍和探讨了信息哲学的定义。第六节总结了本文的主要成果并指出,信息哲学被解释为新的第一哲学(philosophiaprima)如何成为可能,尽管不是从一种常青哲学(philosophiaperennis)的视角出发。本文的所要辩护的观点:信息哲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因为(a)它代表了一个独立的领域(独特的话题);(b)它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手段(原创性的方法论);(c)它能够与其他哲学分支比肩并立,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新的理论)。

2、人工智能哲学是信息哲学不成熟的范式

纪德(andreGide)曾写道,发现新大陆要以很长时间见不到海岸为代价。为了寻找新大陆,斯洛曼(aaronSloman)1978年宣布了新的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哲学范式。在他恰如其分的《哲学的计算机革命》(theComputerRevolutioninphilosophy)这部著作中,他的猜测有以下两点:

1、数年内倘若还有哲学家依然不熟悉人工智能的主要进展,那么他们因其不称职而受到指责,便是公道的;

2、在心智哲学、认识论、美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和哲学其他主要领域中从事教学工作而不讨论人工智能的相关方面,就好比在授予物理学学位的课程中不包括量子力学那样不负责任。

然而,他的预测结果并不精确而且过于乐观,但却远非没有道理。

斯洛曼并非孤军奋战。其他研究者曾正确地察觉到,由信息与计算科学(iCS)和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引起的实践与概念的转换,正导致一场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发生在科学,而且也发生在哲学领域。这便是所谓的“计算机革命”或“信息转向”。然而,与斯洛曼一样,他们似乎也被这场变革的特殊性质所误导,而且他们也低估了接受新的信息哲学范式所要遇到的不可逾越的困难。图灵(alanturing)于1930年代便开始发表他的那些开创性的文章。在以后的50年中,控制论、信息论、人工智能、系统论、计算科学、复杂性理论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还是相继吸引了一些来自哲学界的重要注意力(尽管它们是间歇性的),尤其是关系到人工智能哲学更是如此。因此,它们为哲学中一个独立探索的领域和计算机的与信息的理论方法奠定了基础。然而,直到1980年代之前,它们却未能提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创新意义和影响力的研究纲领,更不用说1970年代那些像斯洛曼那样的研究者所预见的重大的革命性变革了。从后见之明的角度,很容易见到人工智能如何被视为一种激动人心的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它如何成为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一种根本性的创新方法。

自从图灵那篇具有影响力的文章“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以及195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问世以来,在计算科学家当中,人们对心智理论概括具有相当大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哲学家之中也有一种与日俱增的意识,计算机的出现已经(通过提出新的需要考虑的理论立场,至少是反驳的立场)决定性地改变了哲学的论辩。

人工智能的作用就像特洛伊木马,把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计算机的与信息的范式引入哲学的城堡。然而,直到1980年代中期,信息哲学依然不成熟而且被视为跨学科的(transdisciplinary)而非交叉科学的(interdisciplinary);无论这么说,哲学界和科学界对其发展尚未做好准备;而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同样没有准备妥当。因此每种因素都需要简述一下。

与其他智力事业一样,信息哲学与三种领域相关:话题(事实、数据、问题、现象、观察等);方法(技巧、手段等);理论(假说,解释等)。一个学科若想在上述一个领域以上同时进行创新,则属不成熟,因为这样做便使之与一般领域的常规和连续演化的线索突然断离。看一下斯洛曼所作的那两点预测便可证明,这一问题恰恰发生在信息哲学作为人工智能哲学的早期形态。

信息哲学不可避免的交叉科学性进一步阻碍了人们对其意义的及时承认的前景。即便是现在,许多哲学家仍满足于考虑信息哲学所讨论的话题,仅仅是值得引起英语系、大众传媒系、文化研究系、计算科学系或社会学系(就举这几例吧)的研究者所注意的。信息哲学需要习惯于就跨越文化与科学边界的问题进行对话的哲学家,而寻找这类哲学家并不容易。常常是这样,人人都关心的恰恰是无人问津的行业,直到信息社会的最近发展之前,信息哲学被视为处于多个十字路口,其中即有技术事宜的,也有理论问题的,还有应用问题的以及属于任何人自己专业领域概念分析的等等。信息哲学被认为是跨学科的,就像控制论或符号学那样,而非交叉科学的,像生物化学或认知科学。我们以后还要回到这个话题。

即便信息哲学不是那样的不成熟或不是如此具有所谓的跨学科性,哲学界和科学界基本尚未对其重要意义做好评价的准备。尤其在语言哲学(逻辑实证论者、分析哲学家、常识哲学家、后现代主义者、解构主义者、解释学家、实用主义者)中,有各种各样的强研究纲领,它们一方面吸引了大多数的智力和财力资源,另一方面则保持一种相当具有刚性的议事日程并几乎不去促进可供选择的范式演变。主流哲学不可能不是保守的,这不仅是因为价值和标准在哲学中通常要比在科学中更不稳定和更不明晰,因此对其构成挑战也就愈发困难,而且是因为(正如我们在第四节将更详细讨论的那样)取得文化上占强势地位的背景常常是以牺牲创新性或非常规方法为代价的。因此,像丘奇(Church)、香农(Shannon)、司马贺(Simon)、图灵、冯·诺依曼(Vonneumann)或维纳(wiener)这样的思想家,基本上均被遗弃在传统教规的边缘。不得不承认,计算机转向对科学的影响来得更迅速。这便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具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均是首批察觉到新范式涌现的人。尽管如此,斯洛曼的“计算机革命”还是要等到1980年代才成为一种跨越各门科学和社会背景的更为广泛和普及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为信息哲学的演变创造出正确的环境。

建造成首批大型计算机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涉及创造、动力学、管理以及信息和计算机资源利用诸问题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先进社会和西方文化还是要经历一场数字通信革命,才能完全意识到新范式的根本新颖性所在。信息社会迎来了历史上最快的技术增长。此前没有任何一代人曾经曝露在如此异乎寻常的技术力量的加速度之下,其现实性便是相应的社会变革和伦理责任。全方位渗透、灵活性以及强大的力量已经使信息与通信技术上升到具有时代特征技术的地位,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修辞上,甚至在意符上均是如此。计算机将其自身呈现为一种在文化上得到定义的技术,并且成为新千年的一种象征,它所扮演的角色的影响远远超出中世纪的磨房、17世纪的机械钟表以及工业革命时期的织布机和蒸气机。在主导科学和社会生活及其未来的所有因素中,信息与计算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是当下最具战略意义的因素。毫不夸张地说,最发达的后工业社会是靠信息过活的,而信息与计算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便是使之不断增氧的机器。然而,所有这些深奥的和非常有意义的转变在20年前几乎还看不到苗头,那时大多数哲学系会认为信息哲学所谈论的话题对研究生而言是不恰当的专业领域。

由于过于超前,而且其创新对大多数职业哲学家过于大胆,所以信息哲学只有在两个可供选择的领域之间摇摆不定。它一方面生成许多有意义但又有限的研究专业如人工智能哲学和计算机伦理学——常常与其知识背景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则作为方法论被其他领域所吸收,后来人们意识到信息哲学是一种计算机的和信息的理论方法,它不同于诸如认识论、逻辑学、存在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或心智哲学等传统话题。这两方面的趋势为促使信息哲学涌现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3、信息哲学涌现的历史背景

人们常说,思想是“缥缈”的。这句成语的真正含义大概是这样的,在任何学科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思想看似成型,但只有眼光非常敏锐的人才能捕捉到。而在这个阶段之前,哪怕是思维最敏锐的人也察觉不到。

空想家的日子过得挺艰难。如若没人追随,他们就不会发现新大陆,在那些裹足不前,仍住在洞穴里的人的心目中他们不过是走丢了。第三次与计算机相关的革命(因特网)要求全新的一代具有计算机修养的学生、教师和研究者,社会组织实实在在的变化,文化和知识界的根本变革以及哲学圈各个方向存在的普遍危机,所有这些因素均呼唤着新范式的涌现。到了1980年代末,信息哲学终于开始得到承认,认为它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创新的领域,并非一场不成熟的革命。也许有必要回想几个重要的历史时刻。1982年,《时代杂志》(timemagazine)将个人计算机评为“年度人物”。1985年,美国哲学会(apa)创立了哲学与计算机委员会(paC)。同年,拜纳姆(terrellwardBynum)——《元哲学》(metaphilosophy)的主编——出版了题为《计算机与伦理学》(Computersandethics)的专号(Bynum1985),这期杂志“迅速成为在该杂志历史上卖得最火的一期”(Bynum2000,亦见Bynum1998)。首次由计算与哲学(Cap)协会出资赞助的年会于1986年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召开。

其日程大都致力于逻辑软件的技术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Cap年会的主题已涵盖计算与哲学的所有方面。1993年,卡耐基梅隆大学成为东道主(自Cap网站)。

到了1980年代中期,哲学界已经完全意识到信息哲学所探讨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确认其方法论和理论的价值。信息哲学不再被视为怪诞、难解、跨学科或与哲学不相关的了。像算法、自动控制、信息、反馈或符号表象等概念或过程;像人机互动(HCi)、计算机为中介的通信(CmC)、计算机犯罪、电子社区或数字艺术等现象;像人工智能或信息论这样的学科;像人工助理的本质、虚拟环境中个人身份的定义以及虚拟实在的本质等问题;像由图灵机所提供的模式、人工神经网络以及人工生命系统等……这些仅仅是在日益增长的话题中任选出的几个例子,这些话题越来越被视为新的、具有紧迫意义的和学术上可接受的。信息的和计算机的概念、方法、技术和理论已经成为强大的“解释学装置”(hermeneuticdevices)的隐喻,通过它便可解释世界。它们已经形成一种元科学(metadisciplinary),具有统一的语言,这种语言已在包括哲学在内的所有学术领域畅通无阻。

1998年,《数字凤凰》(theDigitalphoenix)出版了,这部文集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幅标题《计算机如何改变哲学》(HowComputersareChangingphilosophy),拜纳姆和摩尔(JamesH.moor)承认,信息哲学的涌现是哲学情景中的一股新生力量:

哲学领域不时会发生一些大的运动。这些运动始于若干简单但却非常丰富的思想——这些思想为哲学家提供了审视哲学问题的新透镜。渐渐地,哲学方法和问题得到了提炼并根据这些新观念获得理解。随着新颖而有意义的哲学成果的获得,运动发展成一股蔓延至整个学科的知识浪潮。一个新的哲学范式涌现了[……]计算机的计算便为哲学提供了这么一套简单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观念——新颖而又演变着的为哲学探究所准备的主题、方法和模式。计算为传统的哲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正在改变着哲学家理解那些哲学基础和概念的方式。哲学探究中的这股思潮吸收了根据计算的主题、方法或模式,正稳定地迈向前方。

从教科书设定的距离上看,哲学是一个充满无休止的责难和各种异乎寻常主张的学科,就好像处于长期危机状态似的,这对学生是个打击。表象永远是这样,事实上,责难在思想强有力的动力中展开,主张则要求必要的深度,恰当的辩护水准以及它们全部的意义,而所谓的危机证明是在创新与正统哲学之间的一种颇有成效和不可避免的辨证。由拜纳姆和摩尔所强调的这种反思的辨证,在把信息哲学建设成一种成熟的哲学研究领域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至此,我们已经看到历史的一面。这便是它何以在概念上得到解释的。

4、反思的辨证与信息哲学的涌现

要想达到涌现和繁荣的目的,思想需要通过不断地赋予数据以意义来使它所处的环境有意义。因此,精神生活便是对原始语义空虚恐惧(horrorvacuisemantici)的成功反动:无意义(用非存在论者的话便是“尚未有意义”)的混沌威胁着要把自我撕成碎片,要把它淹死在自我视为虚无的异化的他者的深渊,而这种原初的湮灭恐惧则迫使自我不断将任何语义为空的空间填充上自我所能聚拢起来的任何意义,其成功程度与背景约束,数据以及文化发展所允许的一样。这种存在的语义化过程,或者说自我对非我(non-Self,用费希特的话)的反动,存在于事实叙事(个人认同、日常经验、社区特质、家庭价值、科学理论、常识信念等)的传承和进一步的阐述,维系以及提炼之中,这些东西在逻辑上和背景上(有时完全)受限于各种数据,同时也受到各种数据的挑战,所以它们需要适应这种状况并得到解释。历史地看,这一过程的演变在观念上导向一种日益变化的、更加丰富和健全的世界架构。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它是四种概念挤压的结果:

1、叙事的元语义化(metasemanticisation)。对新的个体自我(他同样也需要相应的叙事)被外化为实在后所做的任何反动的结果,现在认为是自我被迫语义化的进一步的数据。反映转向反思并意识到自身就是需要解释和有意义的实在的组成部分。

2、文化的去界限化(de-limitation)。这便是外化以及分享由自我设计的概念叙事的过程。有意义的经验世界从一个私人的、主体内的和人类中心论的建构转移到一个越来越是主体间的和去人类中心论的实在。话语团体通过维系、改善和传播一种语言(孩子学习语言就像遇难者拼命抓住一块漂浮的船板似的那样迅速)——及其概念的和文化的内涵——而分享使世界有意义所需的宝贵的语义资源。叙事因此变得愈来愈友善,这是因为与其他非挑战性的自我分享而非消除疑虑距一个自我的距离并不远,因为友善的叙事也是从某个未知的神灵那里继承下来的。作为特殊叙事的生产消费者(produmers)不再受制于空间或时间,社区的成员由一组明显的跨越物理(trans-physical)空间的人员组成,事实上,他们在功能上由其愿意并选择居住的语义空间定义。全球化的现象更是一种消除旧有界限和创造新边界的现象,因此是一种文化去界限化的现象。

3、自然的去物理化(de-physicalisation)。物理世界充满监视和刀剑、石头和树木、汽车和雨水以及作为社会认同(性别、工作、驾照和婚姻状况)的我,但是这样的物理世界正在经历一场虚拟化和疏远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即便是最基本的工具、最戏剧性的经验或最动人的情感——从爱情到战争、从死亡到性——均可以装入虚拟中介的框架,因此也就获得了信息的光环。艺术、商品、娱乐、新闻和他我均被置于一面玻璃镜后面,被人体验。在虚拟框架的另一方面,物体与个体完全是可以替换的并常常成为绝对无法区别的理想类型的标记:手表实际上就是思沃奇(swatch,瑞士手表的商标名),一支钢笔只有是名牌时才够得上礼品,一处地点被视为度假地,一间庙宇变成历史遗址,某人是警官,而一个朋友可以仅仅是存储在微机上的声音。个体实体被当成可以任意处理的特例。此处和当下的含义被改变了、扩展了。通过快速的多任务运行,个体的自我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存身,甚至自我均体会到被同步感知的方式,因此,自我可以穿行在不同的生活中,它们没有必要融合。过去、现在、未来根据当下的时间被重塑为离散和多变的间隔。当前各种事件的各种投射和难以分辨的重复将其自身扩展到未来;未来事件在可以预期的现在被预测和预先经历;而过去事件在可以重播的现在被寄存和再体验。充满无法仿效的事物和不可重复的事件的非人类世界愈来愈多地进入视窗,而人性则通过视窗售出。

4、心灵设计和寄居的概念环境人格化(hypostatization)(具体化)。叙事(包括价值、思想、时尚、情感和具有意向性优势的宏大叙事的我)能够被塑造和外化为“语义客体”(semanticobject)或“信息实体”(informationentity),现在距离交互中的自我们愈来愈近,它们无声息地要求一种存在论的身份,可以与诸如衣服、汽车和房子那样的寻常物件相比较。通过去物理化的性质和具体化的叙事,物理的与文化的在虚拟世界中比肩并立。根据这种辨证,信息社会可被视为最近的——尽管不是最后的——更为广泛的语义过程的阶段,其中精神世界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该环境如若不是越来越多的人趋之若鹜的环境的话。作为人类行为结果的历史与文化,因此也就是时间,被推向前台,同时自然,即物理空间,则被推向没有人情味的后台。在它演化的进路中,语义化的过程逐渐形成建构的实在概念化,其结果便是确立时间性的世界观,然后生成一种保守的闭环——正统哲学。

正统哲学被理解为一种知识类型学而不是一种学术范畴,它所代表的如果不是对创新普遍的抵制时,就是概念体系与生俱来的惰性。最糟糕的是它是制度化的哲学(institutionalizedphilosophy),即社会语言学家称之为堕落的哲学家团体或小集团的内部“话语”。这种哲学将其自身展现为迂腐而且常常是偏执地依附于某种话语(教义、方法、价值、观点、作者的教诲、立场、理论或对问题的选择等),这种话语由某一特定的集团(哲学家、学派、运动、思潮)所设定,它以牺牲其他选择为代价,这些选择被作为异类而遭到忽视和反对。它尽可能永久性地和客观地确立一种哲学概念和语汇的工具箱,使之适合于它的话语的标准(它特殊的主义)和该团体的研究日程。如此一来,正统哲学则偏爱哲学的职业化:学究厌恶业余的想法,他们热衷于成为职业人士。他们把自己称为带后缀-an的“学者”,并将-an这个后缀置于其他哲学家的姓氏之后,不论是aristotelians、Cartesians、Kantians、nietzscheans、wittgensteinians、Heideggerians还是Fregeans。某个被神秘化的创始人的追随者、注视者和模仿者,这些正统学者手中现成的答案比新的有意思的问题要多,因此他们逐渐地将某些教义应用到解决内部的难题上,将曾经是动态的研究领域重整化、体系化和工整化。正统哲学在元理论上是不批评的,因此它是令人放心的:基本的批判和自检不属于正统哲学话语,相反它有助于一个团体维系一种强烈的知识认同感以及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确保其研究和教学活动的有效计划和实施。它是一个闭合的背景:正统学者倾向于为团体中具有同等身份的成员进行解释、批评和辩护,因此进一步加强了认同感和目的感,而不是直接处理那些新的概念问题,因为它们可能依然缺乏学术上为人接受的法统,因此这类新问题更具挑战意义。这是一条落伍的道路:在哲学家的问题和哲学问题之间挖开了日渐加宽的鸿沟。正统哲学家忙于那些陷于细节的偏狭争论,他们只对这些问题保持敏感,同时又不理会其他学科、新的发现和当代的问题,而正是这些专业话语之外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结果,正统哲学一旦面向自身封闭起来,其主要目的很自然就要使自己的话语进入永恒,将自己转变为学术战略。

不应将上述话题与诸如哲学是否迷失方向之类的幼稚的问题混淆起来,因此应该重新振作并与人们进行接触。人们可能会对哲学感到好奇,但是只有哲学家能够想象他们可以忘情其中。正统哲学如果得以适当的平凡化,还是能够走进大众的——“平凡”毕竟会提醒人们对职业的热爱——而创新的哲学能够容忍晦涩。也许一个隐喻会有助于澄清这一点。概念领域就像矿山。有的矿山太大了,值得开采的内容太丰富,以至几代哲学家都乐此不疲,忘情其中。另一些矿山也许表面上看是被采空了,但是如果采用新的而又有力的方法或理论就会使之得到进一步和更深层次的开掘,或导致发现一些问题以及一些先前所忽视的思想。正统哲学家就像在一座几乎被采空而又尚未遗弃的矿山采掘的可怜矿工。他们属于迟到的一代,他们所受的专业训练只允许他们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工作,只有在自己的领域内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工作努力但所获甚微,他们越是向贫瘠的研究投资,越是顽固地将自己埋在自己矿山之中,拒绝离开转向新的采掘地。悲惨的是,只有时间能够判定这座矿山是否真的开采殆尽。正统哲学只有死后才能得到谴责。

创新总是可能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正统哲学是必然的。存在语义化的任何阶段一开始如果不是破坏性的必定是创新性的,其目的是确立一种特殊的主导范式,因此势必走向不变而且愈来愈具刚性,进一步还要使这种态势得到强化,最终它会面临一场具备替代性的概念创新的挑战,它无法处理由它帮助确立的但却日益变化的知识环境。在这种意义下,每个知识运动均为自己生成了衰老和更替的条件。概念转换不应太彻底,以避免不成熟。我们已经见到过旧有的范式受到挑战和最终被进一步的创新反思所替代的情形,只有当新范式足够强健,被承认是对存在语义化中先前阶段的一个更好的和更可行的选择,这种情况才会发生。石里克(moritzSchlick)曾就范式转移的开始阐释过这一辨证关系:

哲学属于数百年的事,而不属于哪一天的事。因此,也就不存在时新与否的问题。对任何热爱这门学问的人来说,听到‘现代’或‘非现代’哲学这样的议论都会感到难受的。哲学中所谓时尚的运动——无论是以普通公众的媒体形式流传的,还是在大学中以科学形式教授的——都要经历哲学本身那平静而又强大的进化洗礼,就像哲学教授对哲学家所作的那样:前者属于学识型,后者为睿智型;前者笔耕谈论哲学并捍卫学说教义,而后者则进行哲理性反思与阐述。真正的哲学乃是各种时尚哲学运动最无情的敌人,而它们所惧怕的莫过于此。当它在新的破晓中升起,射出它那不留情面的光时,每种短暂运动的追随者均会发抖,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它,呼喊着哲学处于危机之中,因为他们真的相信他们自己的小体系遭到破坏就意味着哲学本身的毁灭。

因此,迫使一个概念体系进行创新需要三种力量。正统哲学是内在的和否定的力量。它逐渐使思想僵化,强化了它不动的基本特质,使一个哲学学派越来越死板,对世界的回应逐渐减弱,而且愈来愈脆弱,它削弱了与科学、文化和历史成就的应对能力,它脱离实际因此动摇了解决危机的基础。然而,只有正统哲学能够指明哲学研究到了这么一个阶段,此时它需要面对新话题和问题,采用创新的方法论和发展出可供选择的解释。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属于另外两种肯定的力量的任务,要由它们来完成创新,它们来自哲学体系之外:概念体系所处的环境中实实在在的新成就,它们也是旧有范式所完成的语义工作的结果;一个创新范式的出现,能够更成功地对它们进行处理,并使概念体系从停滞中解脱出来。

过去,哲学家不得不照应知识生产的整个链条,从原始数据到科学理论。贯穿整个历史,哲学不断确认经验的和逻辑-数学问题的种类,并将其研究成果交由新兴学科做进一步探讨。然后,哲学又转向这些学科及其发现来寻求控制、澄清、限制、方法、工具和洞见,但是,我们要对卡尔纳普和赖辛巴赫道声对不起,哲学本身是由概念探究组成的,其基本性质即不是经验的也不是逻辑数学的。我们反休谟之意而用之:“如果我们手中有什么书本的话,我们要问:里面含有任何关于量或数的抽象推理吗?里面含有事实和实在的实验推理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去别处研究吧,因为那是科学,不是哲学。哲学不是概念的解热镇痛药,不是一种超科学(super-science)或语言的修饰术,而是识别概念问题的艺术和设计、推荐及评价解释的模式。哲学毕竟是反思的最后舞台,在此存在的语义化得以继续进行并保持开放。哲学那批判的和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对在本质上可能是不同的和可能是不可调和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真正需要辩论的和需要保持坦诚的不一致(即使在原则上)——进行识别、阐述、评价、澄清、诠释和解释。这些探究活动经常与经验的和逻辑-数学的问题纠缠在一起,所以在科学上哲学探究是受到限制的,但是它们本身却既不属于经验的,也不属于逻辑-数学的。它们构成的探究空间,广义地说是规范性的。这个空间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进来,无论是什们起点,不一致之处总是可能的。这个空间也是动态的,因为当文化环境改变时,哲学也跟着适应和变化。因此,在拜纳姆和摩尔恰如其分的隐喻中,哲学的确像一只凤凰:它只有通过不断对自身的再造才能保持繁荣。不适时但又不受时间影响的哲学——常青哲学——不是不可能,它所主张的是对过去和未来的知识立场的普遍有效性,这种哲学是一种停滞的哲学,它不可能对文化的演变——哲学反思本身曾经帮助催生和成长的——做出贡献并与之俱进和互动。

将各种形式的知识交由其他学科探究之后,哲学的创新拉动力必然来自外部。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哲学反思本身决定的。这便是黑格尔有关密涅瓦的猫头鹰(owlofminerva)的隐喻得以解释的全部意义。在过去,外部的力量一直由其他因素所代表,诸如基督教神学、其他文明的发现、科学革命、数学基础的危机以及数理逻辑的兴起、进化论、新的社会与经济现象的涌现,还有相对论,等等,这只是诸多例子中最明显的几个。现在,创新拉动力的代表是信息的复杂世界和通信现象,它们相应的科学技术和新环境,社会生活,以及因之引起的存在和文化问题。这便是信息哲学能够呈现为一种创新范式的原因所在。

5、信息哲学的定义

一个新的哲学研究领域一旦由正统哲学和某种外部力量的互动而浮出水面之后,它便演变为一个定义明确的领域,它可能是交叉科学的但依然是自主的,仅当(i)它不仅能够对正统哲学的主题做出详尽、明确和清晰的解释,而且还要对经典的“tiesti”做出同样的交待,从而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哲学”(philosophyof);(ii)恰当的解释成为可以使新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效的收敛吸引子;(iii)该吸引子要证明有足够的影响力,以便抵御企图将新领域的力量削弱并使之引向其他已经建立的研究领域离心力;以及(iv)新领域内容要很丰富,能够组织起清晰的子领域来可以满足专业化的需求。

像“什么是存在的本质?”“什么是知识的本质?”“什么是正确与错误的本质?”“什么是意义的本质”之类的问题,构成该领域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能够满足先前的各种条件,所以它们便保证了该相应学科的稳定生存。其他问题诸如“什么是心的本质?”“什么是美和味的本质?”或者“什么是逻辑上有效的推理?”则受到基础性再解释的制约,这些问题导致心智哲学、美学和逻辑学定义的深刻变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诸如“什么是复杂性的本质?”“什么是生命的本质?”“什么是符号的本质?”“什么是控制系统的本质?”则属于跨学科的,而非交叉科学的。由于无法满足以上四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它们要为自己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奋斗。现在,问题在于信息哲学是否满足(i)-(iv)。要想得到肯定回答首先需要做进一步的澄清。

哲学基本上以两种方式介入“tiesti”问题,一种是现象学方式,一种是元理论方式。语言哲学和认识论是“现象学”或现象的哲学的两个例子。它们的主题是意义和知识,不是语言学理论或认知科学。另一方面,物理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则明显是“元理论”的例子。它们研究的问题来自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同样也研究自然或社会现象。然而,某些其他的哲学分支则在这两极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常常把现象学和元理论的兴趣结合起来。数学哲学和逻辑哲学便是例子。像信息哲学,它的主题是古老的,但是在思想史上,它们获得显著特征并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是非常晚近的事。这种哲学倾向于研究特定种类的一阶现象,但是它们也考察透过方法和理论的那些现象,考察始于有关同类现象的特定种类的二阶理论陈述的元理论兴趣。张力将每种特殊的哲学分支拉向这一极或那一极。根据前面的例子,逻辑哲学偏向于元理论。它所表现的不变趋势主要集中在逻辑学——有关形式上有效推理的特殊数学理论——中的概念问题,而几乎不去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逻辑问题,人们称之为合理性的东西,缺乏更好的描述。反之亦然,信息哲学像数学哲学一样,偏向现象学。它首先关心信息世界、计算和信息社会所呈现出的一阶现象的整个领域,尽管它由信息与计算科学所提供的方法论和理论给出的有利角度来切入问题,而且可以看出,在之于其自身资源的方法论批判方面,它更倾向于一种元理论方法。

下面的定义试图录下所引入的说明:

D)信息哲学(pi)=哲学领域,涉及(a)信息的概念本质和基本原理,包括其动力学、利用和科学的批判性研究,以及(b)信息的理论和计算机方法论对哲学问题的详细阐述和应用。

说明是有顺序的。

定义的前半部分涉及到作为一个新领域的信息哲学。信息哲学对“tiesti”问题做出详尽、明确和清晰的解释,即“信息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新领域的首要标志。当然,与任何其他领域问题一样,这也仅仅是为一个领域划出界限,而不是详尽勾勒出它的特殊问题。信息哲学提供了不同于数据通信的定量理论(信息论)的批判性研究。从整体上看,它的任务不是要发展一种关于信息的统一理论,而是一个整合的理论体系,目的是分析、评价和解释信息的各种原理和概念,信息的动力学和利用,它所特别关注的是来自不同应用背景和与其他主要哲学概念,诸如存在、知识、真理、生命或意义相关的系统问题。最近的考察已经表明,信息尚无一个达成一致的单一统一的定义。这并不值得惊诧。信息是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概念,作为一个有待阐释的术语,它与数个解释相关联,这要看理论定向的需求和迫切程度。例如,香农曾说过:

‘信息’这个词在信息论的一般领域已经由各位作者赋予不同的意义。至少,这些意义很可能在某些应用领域充分证明是有用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做出永久性的承认。几乎不能指望一个单一的关于信息的概念能够令人满意地对一般领域的各种可能的应用负责。

像信息这样的多义概念只有在特别规定的背景下才能得到富有成效的研究。

定义中“信息的动力学”指的是(i)信息环境的构成和模式,包括其系统的性质、交互的形式,内部的发展等;(ii)信息的生命周期,即各阶段信息通过的形式和功能的活动,从信息发生的初始到它最后的利用和可能的消失;以及(iii)计算,一方面指图灵机意义下的算法处理,一方面指更广意义下的信息处理。这是关键性的规定。信息之所以最终取得源初现象的性质要归功于计算科学和技术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尽管这是一个非常陈旧的概念。因此,计算机的计算近年来吸引了许多哲学的注意力。尽管如此,作为新领域的中心话题,信息哲学还是更偏爱“信息”而不是“计算”,这是因为对后者的分析要以前者为前提。信息哲学把“计算”仅仅处理为与信息相关的过程之一(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因此,该领域应被解释为信息的哲学而不仅仅是计算的哲学,同理,认识论是知识的哲学而不仅仅是认识的哲学。

从环境的角度出发,信息哲学对什么可以算作信息做出规定和立法,以及信息应如何适当地生成、处理、管理和利用。然而,信息哲学的现象学取向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提供批判性的反馈。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中的方法论和理论的选择也深深地受到研究者或多或少有意识采用哪种信息哲学的影响。因此,根本在于强调信息哲学批判性地评价、塑造以及突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概念、方法论和理论的基础,简言之,它也提供了一种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哲学,因为这自人工智能哲学领域的早期工作以来早就清楚了。

值得强调一下,在此对信息哲学元理论方面的过度关注会导致人们忽略这样的重要事实,生活在信息革命之前数世纪的作者在论及信息哲学时也完全合法,因此发展一套历史的方法并追溯信息哲学的历时演化将是极富成果的,只要信息与计算科学技术的和概念的框架的应用不犯时代错误,只要这个概念框架过去曾经提供过概念方法以及具有优势的视角,以完全反思的方式评价数字革命之前有关信息的本质、动力学和利用(例如,想一下柏拉图的《菲德罗篇》(phaedrus)、笛卡儿的《沉思》(meditations)、尼采的《论生命历史的利用和损害》(ontheUseandDisadvantageofHistoryforLife)或波普尔世界3的概念)。这明显地可以与其他哲学领域,如语言哲学、生物哲学或数学哲学的发展进行比较。

定义的第二部分表明信息哲学不仅是一个新的领域,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论。对信息的概念本质及其动力学和利用的研究由信息与计算科学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所提供的方法论和理论得以继续。这一视角也同样影响了其他哲学话题。信息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概念、工具和技术已经开发出来了,而且在许多哲学领域得到了应用,目的是扩展对人和动物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以及智能的人工形式可能性的理解(人工智能哲学、信息理论语义学、信息理论认识论、动态语义学);是分析推理和计算过程(计算哲学、计算科学哲学、信息流逻辑、情景逻辑);是解释生命和的组织原则(人工生命哲学、控制论和自动机哲学、决策与博弈论);是发明新的方法来为物理和概念体系建模(形式存在论、信息系统理论、虚拟实在哲学);是阐释科学知识的方法论(以模型为基础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计算方法论);是研究伦理学问题(计算机和信息伦理学、人工伦理学);美学问题(数字多媒体/超媒体理论、超文本理论以及文学批评)还有体现信息社会以及在数字环境下(赛伯哲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现象。的确,这些分支的存在证明信息哲学满足了定义中的标准(iv)。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收敛的理论框架,它可以满足进一步专业化的要求。

信息哲学拥有哲学中前所未有的最强大的概念语汇之一。这是因为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无法对某系列事件达到完整理解和不能提供一种解释,就可以依靠信息的概念。在哲学上,这意味着任何问题实际上均可由信息的术语重新表述。这种语义学的力量是信息哲学作为方法论的一个巨大优势(见定义的第二部分)。这表明我们在与一种有影响的范式打交道,该范式可以按照关于信息的哲学来描述。但是,这也可能是个问题,因为在隐喻上,泛信息方法会导致一种危险的含糊其辞,由于x(在隐喻上或多或少)可以以信息的术语得到描述,那么任何x便果真具有信息性质。这种含混不清模糊了信息哲学作为具有自己主题的哲学领域的特殊性。避免这种丧失身份的最好方式便是集中在定义的前半部分。信息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仅仅是依据问题是关于什么的(或能够还原为什么的),而不是问题的阐述方式。尽管许多哲学问题表面上极大受惠于信息的分析,但在信息哲学中,信息论提供了一种实际的基础而不只是一种隐喻的上层建筑。信息哲学预先设定一个问题或一种解释可以被合法地和真正地还原为一种信息的问题或解释。所以对x的信息分析的测试标准的完备性并非核查x能否按信息术语测试来阐述,而是要问x根本没有信息的性质它会是什么样。根据这一标准,我已经提供了某些有意义问题的例子。

6、结语:信息哲学是第一哲学

哲学家已经开始应对来自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的新的智力挑战。信息哲学试图拓展哲学研究的疆界,这次不是通过罗列业已存在的话题将哲学的情景重新规整,而是为哲学探究圈定一些新的领地——这些领域一直在为得到承认而奋争,它们在传统的哲学庙堂依然没有地位——通过提供创新的方法论从新的视角介入传统问题。将信息哲学确立为一门成熟的领域的时机成熟了吗?我们已经看到,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哲学史以及调节哲学体系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期待发展什么样的信息哲学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假定信息哲学在思想史中地位需要更加清晰一些,但是这大概只能是后验的。在此我们可以大致猜一下未来的情景。

我们已经看到哲学通过自身的贫困而成长。这只是一种表面的悖论:世界及其对世界的科学描述越是复杂,第一哲学的哲学话语水平也就必须变得越基本,将其自身从本不该属于概念建模的规范性活动的无保证假定和误导的探究中解脱出来。反思的辨证力量以及因此人们对它的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觉悟,在于这种先验性回归,其目的是追求现有叙事越来越抽象和更加流畅的可能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对叙事的解释,而且还要考虑到它们的变异和创新。那么,这种回归是如何展开的?17世纪的科学革命使哲学家将其注意力从可知客体的本质转移到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知识关系,因此从形而上学转移到认识论。随后而来的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圈(infosphere)——现在数百万人打发他们时间的语义环境——的出现,已经使当代哲学转向对特权的批判性反思,首先是对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和语言所代表的领域,管理信息圈的工具——因此从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和逻辑——其次是对它的组织和要素的本质以及信息本身。因此,信息已上升为一个基本概念,与诸如“存在”、“知识”、“生命”、“智能”、“意义”或“善与恶”同等重要——所以同样值得进行独立的研究。信息若没有定义是个贫乏的概念,因为其他概念不能据此得到表达和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埃文思(evans)是正确的:

埃文思认为有一个比知识更天然和更基础的概念,对此哲学家已经花费了不少气力,这个概念便是信息。信息由知觉传递,由记忆储存,尽管也通过语言传递。在恰当地达到知识之前有必要集中在这个概念上。例如,获得信息无必要理解使其具体化的论点;信息流的运作层面要比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更为基本。我认为这个观念值得探讨。在我读到埃文思的著作之前,我从未有过这个想法,或许这个想法是有结果的。这项工作与传统的认识论也截然不同。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篇8

一、概念地图的定义、组成要素和类型

(一)概念地图的定义

概念地图又称思维地图或者心智地图,表达的是思维过程或者结果的图形化表征。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的JosephD.novak提出,客观地图本身的客观性比较强,并且其直接反映的是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念地图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客观世界的地图,其性质是思维工具和知识的组织方法,能够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地图的绘制提高学习能力。

(二)概念地图的组成要素

概念地图是通过节点、连线和连接词构成的,其中,节点代表的是概念,阶段一般是几何图形或者是形象化比较强的图案,连线主要是进行节点的连接,其将概念间的关系比较直接地反映了出来,其具有非方向性或者方向性。一般情况下,连线是直线、曲线或者折线,而连接词和地图上面的标注比较相似,其是节点关系文字上的描述。

(三)概念地图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概念地图可以分成非层级性和层级性两种,并且可以根据地图的信息,将其划分成为层次概念地图、蜘蛛概念地图、系统概念地图和流程概念地图四个类型。层次概念地图指的是,信息重要性递减,一般情况下最顶端的信息是最重要的;蜘蛛概念地图指的是将最重要内容放在中心位置,其他内容重要性围绕中心呈放射状,越靠近中心位置的内容越重要;流程概念地图是利用直线模式组织信息将主题之间的关系反映;系统概念地图和上述的流程概念地铁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是和其相比,增加了输出和输入。

二、进行概念地图绘制的主要步骤

在进行概念地图绘制时,可以使用软件,也可以用手绘制,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都必须根据概念地图制作的基本方法进行地图的绘制,为了更好地将知识点和概念之间联系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可以用图1中的步骤进行概念地图的绘制。

图1绘制概念地图的基本步骤

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概念地图的主要作用

(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概念的识别和记忆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概念概括了这部分地理现象和事物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地理知识。老师进行地理教学的最基本任务便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运用概念。就现在而言,初中地理课本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已经越来越少,即便是地理概念也需要学生进行理解性记忆,但是怎样让学生通过理解掌握概念,是很多老师都面临的重要教学难题。学生的大脑能够接受很多信息,要想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信息,就必须将信息结合在一起,概念地图便能够起到信息组合的作用。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运用概念地图,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本质上的区别,学生通过概念地图还能够建立知识网络。比如,老师在进行地表形态力量教学时,要想让学生进行外力和内力的划分,便可以用层次概念地图进行层次关系的表达。

(二)概念地图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

在地理学习中,地理知识不但包含一些比较基本的概念,还包含一些比较基础的理论,比如说地域分布规律、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景观生态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区位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在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并且涉及一些知识比较抽象,若是老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利用素材,更好地运用概念地图,便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理论。比如说在讲到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时,便可以运用系统概念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篇9

[关键词]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eRp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6.06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6-0098-03

0引言

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一般会开设有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eRp三个方面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校,对这三门课程的叫法会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数据库类课程,有的称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有的称为“数据库设计与应用”;eRp类课程,有的学校称为“eRp原理与应用”,有的称为“eRp应用与实施”等。不管叫法如何,课程的内涵都是一致的,因此,在本文中舍去其叫法上的差别,将其简称为“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eRp”。

之所以将这三门课程放在一起进行讨论,一方面是因为这三门课是紧密相关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的应用,eRp是一个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这三门课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门课;另一方面,在工业工程这个专业,存在三门课程知识点的划分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关知识点的重叠。

本论文基于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对这三门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实践两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设计。

1工业工程专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要求

目前,工业工程分有经典工业工程和现代工业工程,经典工业工程主要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和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技术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数据库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的众多应用都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在企业管理领域,数据库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企业信息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必不可少的支持工具。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数据库的相关技术。这里的相关技术是指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即如何使用数据库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重点包括3个方面:数据的存储、处理和查询。

管理信息系统是数据库的典型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是通过数据库来存储管理的。在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对工业工程的专业人才来说,既要掌握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又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与管理相结合的运用方法。但是工业工程人员不同于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需要对系统的开发技术有深入的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担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规划的角色,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符合企业的管理实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于工业工程人员来说,必须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特点和难点、开发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当前主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运作原理以及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应用的领域和层次,可以划分出很多种类。其中,eRp是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应用中的典型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企业已经实现了eRp的管理模式。从软件技术角度来看,eRp的技术就是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综合运用,但是,eRp不仅仅是一种软件,更重要的是eRp代表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管理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因此,eRp知识的掌握也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

2教学内容设计

2.1培养目标设计

基于以上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分别对三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拟定如下。

2.1.1数据库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应用数据库进行信息存储、处理的基本原理,数据库设计的步骤与方法以及数据库的操纵与管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基于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数据表的规范化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处理技术,为后继管理信息系统和eRp原理课程的学习铺垫基础。

2.1.2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实现技术方法、步骤及过程,能够利用信息化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承担企业信息化的组织、协调和建设工作。

2.1.3eRp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eRp市场和当前中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了解eRp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特征,掌握eRp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培养其从事eRp系统操作、管理、应用与实施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2教学知识点设计

三门课程在内容上是相互衔接的关系,其关系如图1所示。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是eRp的基础。在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还有其他的相关应用和系统,在此不做赘述。因为这三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导致相互间的边界不是太清晰,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知识点划分不合理,相互间出现知识点重叠,从而造成整体知识结构的混乱。比如在数据库课程中就过度强调信息系统的开发,反而导致学生对数据库本身掌握不够透彻。

2.2.1数据库知识点设计

在数据库课程中,重点是数据库本身,是要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相关概念,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练掌握SQL语言和数据库软件的使用,因为数据库软件种类比较多,不可能一一讲解,因此,选择较为常用,而且容易入门的数据库软件SQLServer。SQLServer掌握后,学习其他的数据库软件也会非常容易。

(1)在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方面,需要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历程,数据库系统的构成,掌握数据模型的概念,通过这几个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对数据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是关系的概念、关系的键和关系的完整性;掌握函数依赖、关系模式分解、范式和规范化的概念。这几大知识点是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是进行数据库的建库、建表的必备知识。

(3)在SQL语言方面,需要熟练掌握数据定义语言(DataDefineLanguage,DDL)和数据操纵语言(DatamanipulationLanguage,DmL),尤其是数据操作语言中的Select语句,是以上语言中,使用频度最多,变化最大,难度最高的语句,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在掌握以上语言的基础上,再学习掌握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概念,能够编写简单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4)在数据库软件使用方面,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操作SQLServer软件,能够利用该软件进行建库、建表、定义约束、编写SQL语句、编写简单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执行数据的备份、还原和数据的导入导出。

其他未提到的知识点,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作适当扩充,以了解认识为主,比如:关系代数、关系演算的概念,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不用花费太多课时。

2.2.2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在数据库课程基础之上的后续课程。因此,在该课程中将不涉及“数据库本身”的知识点,而是基于数据库课程中已讲授的知识点,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其他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点将聚焦于“技术”层面,即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而与管理相关的知识将在eRp课程中展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建设方法概述;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测试、运行与维护。因为本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很有可能会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当中来,所以整个知识点的划分,是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来展开。

(1)在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建设方法方面,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该部分的讲解中,可以给学生展示多种不同的、在企业中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比如:eRp系统、oa(office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系统、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系统、HR(HumanResource,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在进行这些实例系统展示时,需要注意的是此处仅是展示,不需要详细讲解。因为,此过程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感性认识。

(2)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测试、运行、维护方面,这些知识的安排完全是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来展开的。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能够安排一个设计实例,比如常用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规划的知识点讲解完后,即以该实例系统的规划为演示,加深学生对系统规划的理解。系统分析部分的知识点讲解完后,以该实例的分析为演示,以下各阶段类似。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讲授,能够让学生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较好的认识,从而帮助其在工作当中更好地应对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

2.2.3eRp知识点设计

eRp课程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后继课程。eRp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实例,因此,eRp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需要的方法,就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所讲授的系统设计开发方法,所以,这些技术层面的知识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已经包含,而eRp课程将聚焦于“eRp管理”和“eRp应用”方面。不同行业的eRp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工业工程专业主要是面向制造行业,因此,选择制造行业的eRp模型做讲解。

eRp管理方面主要针对eRp本身的相关概念、理论、思想以及在企业中的选型和实施的讲解。主要知识点有eRp的发展历程、作用、管理思想;eRp的相关概念;eRp的销售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车间作业管理、成本管理以及eRp选型和实施等方面。因为这些知识点比较理论化,因此,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最好有一套实例系统配合展示,比如金蝶或用友的eRp软件,或者自行开发的eRp系统。

eRp应用方面是指使用eRp软件的技能,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实践课程来完成,通过该部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加深对eRp管理理念的理解,并能够掌握eRp软件的使用方法。该部分的组织需要一套实例系统作为实践平台,比如上面提到的金蝶或用友的eRp软件,或者自行开发的eRp系统。实践过程可以分成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单人实验,每个学生独立实验,完成eRp各个功能模块的操作练习,该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对eRp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二阶段为综合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模拟一个企业,小组成员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协同完成,该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有全局意识,从整体上理解eRp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3实验平台设计

这三门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配套的实践环节。三门课程的实验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在数据库课程中,上面提到数据库的软件选择SQLServer,因此实验平台也选择SQLServer,该软件也是后继管理信息系统和eRp的实验软件之一。SQLServer目前也有多个版本,比如:2000、2005和2008。其中2000版本和2005、2008版本的界面差别比较大,但使用模式还是一致的。因为这些版本在企业中都有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时,要根据实验室的配置情况,以一个版本为主,其他版本给学生做辅助介绍即可。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领域,目前主流的开发平台有Java平台和.net平台,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来说,Java平台的难度较大。因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或大二会学习VisualBasic课程,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选择目前较为流行的.net平台,该平台支持VB语言。在.net平台上选择和两个实验环境作对比,因为这两个环境代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两种架构模式C/S模式和B/S模式。目前,这两种模式企业应用中都存在,其中B/S模式越来越成为开发的主流。因此在实验中,可以略偏重于B/S模式。在数据管理层面,采用SQLServer数据库。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所在单位,主持了一项教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研究》,在该项目中,设计了一套可重构信息系统开发套件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平台之一。

该平台的目标:①能够提供多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展示,拓宽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认识的广度;②能够提供快速的系统开发环境,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过程。摆脱枯燥的代码编写,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全面、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标,该平台需要实现的功能如下:

(1)基于该平台可以构建目前企业普遍使用的常规管理信息系统,如:eRp、CRm、oa、HR等,以及其他小型的管理系统,如工资管理、图书管理、学生管理、仓库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等。从而保证有足够的管理信息系统实例为学生做演示性实验。

(2)该平台要具备快速的系统开发环境,突破从底层代码开发的模式。使得系统的开发不再是枯燥的代码编写,而是具有快速参数化的配置功能,通过参数化的配置,即可设计出不同功能的管理模块,既提高了模块开发的速度,也提高开发的趣味性。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上,而不是局限于代码的编写。

(3)该平台不仅可以做为实验课用,同时还可以作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工作平台,可以让学生基于该平台开发各种管理系统或完善已有的管理系统,从而可以为该平台丰富更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例,为后继教学提供更好的素材。

在eRp课程中,实验平台可以选择国内较为著名的金蝶或用友eRp软件。本人所在学院购买的是金蝶eRp软件,单一的实验软件不利于学生对eRp的全面认识,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所有的eRp软件都是这个模式的错误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续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综合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提供其他模式的eRp,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eRp。

4结论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对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eRp三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实验模式进行分析设计,划分三门课程知识点的界限,使得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从而有利于整体课程教学的组织。因此,在各门课程的教学细节上,本文没有做详细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相关专业提供借鉴。对于该课程体系,本人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持续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志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闪四清.管理信息系统教程[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平,赵丽华,马丽.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如何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概念隐喻学习者学习词典词典编纂呈现

一、引言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是一种跟明喻、拟人等并列的修辞方式,认为隐喻是以一个词语代替另一个词语。随着学者们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他们逐步认识到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更重要的是,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人类借助隐喻来认识世界,借助隐喻来构建概念系统。这是认知隐喻学的观点。他们认为,本质上,隐喻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观,他们强调隐喻的认知作用,认为隐喻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我们认为概念隐喻理论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应用于词典编纂当中。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概念隐喻理论与教学、认知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关系,但将该理论与词典编纂结合起来的尚为数不多。

二、隐喻的定义

隐喻的定义一直备受争议,也一直在发展着。不同理论家对隐喻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定义。提起隐喻,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亚里士多德,他对世界的隐喻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认为隐喻就是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关于隐喻的本质,有着多种观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替代论,比较理论,互动理论以及创新论。其中互动理论在近几十年来受到较多的研究。里查兹首先提出隐喻的实质是“互动”的观点,包括1.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2.隐喻有两个方面―本体与喻源,3.共同点理论。布莱克等学者在互动论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隐喻中两个词项或概念的相似度不一定都是预先存在的,而是通过互动创建的,他们主要强调相似度的创新。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与认知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即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类别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语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新经验,两类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

三、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学习词典中应用的相关研究现状

最近几十年来,隐喻研究的相关专著和论文层出不穷。国外的主要著作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Lakoff,他和Johnson著作了metaphorsweLiveby(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Lakoff还和turner写了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1989)。国内有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2000),胡壮麟的《认知隐喻学》(2004)以及蓝纯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2005)等。胡的《认知隐喻学》讨论了语言、隐喻和认知三者的关系,他进而论述了隐喻的实质,从隐喻与认知的关系又具体阐述了国外的几种隐喻观,包括传导隐喻,概念隐喻,基本隐喻,诗喻以及根隐喻,另外他探讨了隐喻的理解以及应用,最后论述了中国隐喻研究或者说中国的比喻理论。正如胡壮麟所说,就隐喻与认知关系来说,我们与国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需要迎头赶上的。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问世后,除了对隐喻理论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路子外,对认知心理学、外语教学等学科产生了巨大影响。胡壮麟在《认知隐喻学》中总结了卡尔顿提出的五大类隐喻群,包括视觉/光、平衡、运动、结构和方位,即“具体的组成意念”。隐喻与语言教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在利用隐喻构筑目标语言的概念方面缺乏系统训练,因而如何增强隐喻能力具有教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隐喻与词典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麦克米伦系列词典直接地将隐喻理论应用于词典中。隐喻与多义词、词组搭配以及习语等关系密切。隐喻能够更好地解释这些现象和意义。赵彦春和黄建华(2000)指出,隐喻是认知词典学的眼睛。他们探讨了如何在认知学习词典中明示义项之间的隐喻关系,如何根据概念隐喻构建词汇模块,以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能力。他们认为认知学习词典应提供语境效果,具体包括(1)明示二语的隐喻过程和(2)建立概念隐喻模块。大多数学者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词汇和搭配层面。对于概念隐喻在词典中的应用尚不够系统,而概念隐喻在英汉学习词典中的应用研究尚少。英语与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概念隐喻有些是英语和汉语都存在的,而有些则是专属英语文化的。这需要我们区分对待。如何通过英汉学习词典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思维和应用能力值得研究者探讨。

四、概念隐喻理论在《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应用

李娟和高军(2008)对《麦克米伦高阶英语学习词典》,即第一版词典中的隐喻专栏进行了评析。作者指出专栏介绍了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工具,但对其本质未作深入说明,对隐喻的运作机制也未作深入表述,以及未对转喻等其他相关概念做介绍等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存在。隐喻专页有对跨文化现象稍作说明。该词典指出一般词汇的隐喻义可能在其他语言中有对应的翻译,然而,对习语而言,更多时候是没有相应的翻译。这对跨文化翻译和双语词典编纂有一定的启发。正如该词典所言,隐喻专栏下例句中的词语与词组和词目词的联系一开始可能不明显。然而,如果在词典条目中查这个词,你既会找到字面义又会找到隐喻义。这将有助于你理解@种联系。麦克米伦系列词典是最早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词典编纂中的。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第二版)》(2007)和《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一样在Languageawareness中有metapHoR专页,详细解释了隐喻的定义以及隐喻机制,也隐喻专栏明示了隐喻现象,并提供多项例证佐助隐喻的理解。第二版的隐喻专栏在数量上比第一版有所增加。其他基本变化不大。

《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aCmiLLanenglish--ChineseDiCtionaRYFoRaDVanCeDLeaRneRS以下简称meCD)是《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的英汉双解版本。对隐喻的处理和原版本一样,只是多了汉语翻译。meCD有其优点所在,然而亦存在着弊端。

1.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meCD中值得英汉学习词典借鉴的方面。meCD将概念隐喻理论吸纳并应用于词典中,把隐喻信息呈现在隐喻专页和专栏中,值得借鉴。

(1)Languageawareness语言提示下有metaphor隐喻专页。其中说明了隐喻的定义,隐喻的工作机制,习语和明喻,介绍了隐喻专栏并提供例子说明如何利用隐喻专栏,也提出了其他语言中同样有着隐喻现象,和英语有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说明本词典中哪些条目下附有隐喻专栏。

(2)词典内页中有40个隐喻专栏(虽然专页里面列出41个,但是sad词条下并没有,sad相关的隐喻用法列入了happy中)。这些隐喻专栏(如图1.)明示隐喻过程,并提供了一些能说明隐喻过程的例句,并把相关的单词,词组,短语,习语做黑体加粗处理。在部分隐喻专栏末尾通过参见符号“”将相联系的专栏联系起来。

图1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appy词条下部分隐喻用法

2.meCD中对隐喻信息的呈现的不足之处。

(1)隐喻内容介绍不足。在Languageawareness语言提示部分的metaphor隐喻专页,虽然《词典》对隐喻的定义等作了描述和补充,但其对隐喻的本质描述不足,对隐喻的特征也没有足够说明。通过对隐喻的分析,我们发现隐喻多数是以具体事物或动作来隐喻抽象概念。如Criticizingsomeoneorspeakinginanangryandunpleasantwaytothemislikehittingorinjuringthem.批评或斥责某人就像揍(hitting)或伤害(injuring)他/她一样(meCD2005:486)。批评、斥责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用hitoutat...,lashoutat,tore...topieces,beat...up等具体动作来隐喻批评等。

(2)参见系统不够完善。参见系统不完善体现在中观结构和词典词条的参见以及内参见。隐喻专栏尾部利用参见符号“”把该隐喻信息和相关的隐喻专栏关联起来。比如sad一词列在隐喻专页的最后部分,但是在sad词条中并未含有隐喻用法,其用法和happy的隐喻信息一起列在happy词条的隐喻专栏中。词典内部的隐喻专栏的参见比较随性,不够系统。

(3)未能把中国学习者的独特需求考虑在内。meCD仅仅是《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的英汉双解版本。对于有着较大文化差异的中国学习者而言,能够说明隐喻机制的背后的文化没能说明。

五、概念隐喻理论在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应用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具有以下特性,包括系统性、经验性、文化性。虽然meCD在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的过程中给英汉学习词典编纂很多好的启发,但也存在其不足。基于此,下面列出几种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的设想。

1.提供文化信息。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英语有着异国文化,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隐喻不对等现象亦存在。通过提供相关文化信息,可以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隐喻现象。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习语的隐喻性中。比如angry的隐喻用法中有例句itmademybloodboil.不少中国学生容易误解为“它令我热血沸腾”。而其实际意思是“这事儿令我非常气愤”。蔡燕茹(2013)在其硕士论文《英汉学习型词典中情感隐喻的呈现》中对比了英语的anGeRiS(aHot)FLUiDinaContaineR和汉语的“愤怒是气”这两个隐喻。我们发现了关于愤怒这一情感的两种不同的隐喻映射过程。在英汉学习词典中,明示这种文化差异信息,有利于学习者理解。

2.明示隐喻过程。在学习词典中适当明示隐喻过程,可以快速加深学习者对隐喻的理解,牢固学习者对隐喻的记忆,更甚者,能够促进学习者对隐喻的应用。

3.设立并完善隐喻专页和专栏。这一点,麦克米伦系列词典的做法值得借鉴。对语言教师或高级学习者而言,这些信息能够很好地促进学习者的隐喻能力、系统性思维,乃至认知能力。隐喻专页的信息应尽量明示隐喻过程和隐喻机制。并强调英汉两种语言的某些隐喻差异。隐喻无处不在,发现这些隐喻,并将其系统地编辑起来。虽然meCD中隐喻专栏达到40个,但是我们还是发现有些典型的隐喻,比如方位隐喻,颜色隐喻等还没有列入其中。应该利用隐喻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英语语料库进一步完善隐喻专栏,有利于构建学习者的英语思维。

4.设立参见体系。构建隐喻专页和隐喻专栏的参见,以及隐喻专栏之前的参见,形成一个参见网络,有利于构筑学习者的隐喻知识网络。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词典中的应用作了一点回顾,并对概念隐喻理论如何应用于中国学习者使用的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提了几点设想。这给我们的启发是要更好地将隐喻信息应用于词典,首先必须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做个归纳,对隐喻现象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分析、研究,将隐喻现象跟汉语做跨文化对比研究,接着对这些现象做分类、统计、筛选,最后才能将精华应用于词典编纂中,更好地服务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利用语料库对隐喻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andJohnson,mark.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Lakoff,George,andturner,mark.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9.

[3]Rundell,m.macmillanenglishDictionaryforadvancedLearners(newedition).oxford:macmillanpublishersLimited,2007.

[4]蔡燕茹.英汉学习型词典中情感隐喻的呈现[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5]葛建民,邹积.英语习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李娟,高军.《麦克米伦高阶英语学习词典》隐喻专栏评析[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53).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S群.概念隐喻:体验哲学意义建构观下词典编纂的新视角[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11]赵彦春,黄建华.隐喻―认知词典学的眼睛[J].现代外语.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