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8:46

绿色产业分析篇1

   [摘要]从市场上各类企业的经济行为特点入手,分析了政府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指出:作为经济主体,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只有在保证其有一定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来改变其行为以利于解决生态问题才是可行的。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企业行为;产业组织

   当前的生态问题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由于自然资源定价的困难,以及污染程度补偿量度的难以确定,使得企业的外溢成本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了当前全球关注的生态问题。由于前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对于企业生产造成的生态问题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也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市场失灵,这就需要在保证政府不失灵的前提下,由政府来干预解决,从而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生态问题是人类自身的行为所造成的,所以必须要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消费,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的行为首先要加以改变。人类要抛开目前的一定的经济利益,做到观念和行动同步,全员协调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各国都相继进行绿色GDp的计算,这就使得企业的绿色会计和绿色财务管理应运而生[1].

   当前,对于绿色会计的研究很多,却很少有对绿色财务管理的深入研究,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一方面需要绿色会计提供相关的数据,另一方面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对企业进行绿色会计核算提供了管理的大环境。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在管理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这样才能保证实行清洁生产,才会缓解生态问题、直至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对于企业的管理,财务管理是其核心,所以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一、不同类型市场上企业行为及政府职能的分析[2]

   因为长期内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是一致的,所以不存在企业不愿意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问题。同时也是因为,待企业认识到以后,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已无法挽回,所以,当前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快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

   根据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那么,在不同类型的市场上,企业的行为是不一样的,本文想通过对不同市场结构中,企业行为特征及政府的职能分析,找出各类市场上实现绿色财务管理的途径。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行为与政府职能

   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行为者只占极小的市场份额,以致于没有人能够独自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上所有的人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独自决定如何行动,这些行动汇集起来共同决定了市场价格。对单个的参与者来说,他只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市场上的商品是同质的,即在同一市场上所有的生产者都提供完全一样的商品;而消费者对购买哪一个生产者的商品不存在偏好,唯一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是价格;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每个企业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买卖双方都能得到有关现在和将来市场情况的全部信息,不存在供求以外的因素对价格和市场竞争的影响。所以,对单个生产者来说,要考虑的只是所处地域范围内的消费量。

   对于这类市场上的企业来说,经济实力很弱,如果靠企业单独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来进行经营活动,企业没有那个能力,也不会产生效益,因为企业没有定价权,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成本无法弥补,唯一的办法就是政府进行干预。使得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与市场上其他产品区分开来;通过对不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生产的企业的产品以平均可变成本定价,使其无法继续经营下去;而对于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合理定价,这个定价既要考虑到生产者的成本,又要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那么这个定价,要以居民的平均收入程度及其消费需求的比例进行定价,对于生产者来说,在销售收入抵补生产成本且加有同行业以前的利润水平的差额由政府进行生产补贴。

   (二)垄断竞争市场的企业行为及政府职能

   企业在市场上进出比较容易,资本不多,规模不大;不同企业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相互有差别,即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类产品有不同之处。这就使得不同企业的产品不能相互完全替代,从而使他们各自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不同企业的产品相互差别越大,单个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程度就越高。但是,许多不同企业的产品属于同一类产品,彼此之间有相似之处,从而这些企业之间又存在竞争。它们的产品相互替代的程度越高,竞争程度越高。

   所以,政府可以利用企业间的这种特点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即通过绿色产品标识使得通过绿色财务管理生产出来的产品明显地区别于同一市场上的其他产品;通过政府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生产补贴以及对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实行政府限价;这样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无利可图。这就使企业间为追逐利益而竞相实行绿色财务管理。

   (三)寡头垄断市场的企业行为及政府职能

   市场以少数几家企业提供某一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为特征。每一家企业对市场的价格和产量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企业在做出价格和产量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本身的成本和收益情况,还要考虑到这一决策对整个市场的影响,竞争对手做出的反应,因为其他企业的反应又决定了本企业行动对它自己所带来的后果。而其他企业的反应程度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易捉摸。所以在寡头垄断条件下,对企业的价格和产量决策很难得出确定的结论。但其价格的上下限可以确定。这是这类市场上,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但对于实现绿色财务管理而言,市场失灵,政府必须要履行其职能。首先,政府要制定出各类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标准包括对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的污染方面,同时要限制住各企业间串通;第二,关注企业在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后所增加的投入及带来的收益,从而调整市场价格。

   (四)垄断市场的企业行为及政府职能

   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企业是商品价格的制定者,它没有自己的供给曲线,对这类企业,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约束和价格管制及绿色产品标识进行管理,使之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二、政府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政府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后,如果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在进行绿色投资时,必然增加成本;如果政府不对其绿色产品给予保护,使其能区别于非绿色产品,且不在生产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偿,必然会使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提高,而且,自己绿色产品的特色难以体现,导致消费者不愿或没有能力购买,而使企业产品销售量下降,收入下降,从而经营成果下降,最终致使企业无法继续经营[3].

   如果企业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它的生产投入保持不变,但政府为了使其政策得以实行,政府对于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价格限制,同时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产品进行绿色标识,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进行生产补贴,这样,使得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生产企业的产品价格上升幅度不大,且消费者通过标识能够与非绿色财务管理生产的产品区分开,这样,消费者会转向带有绿色标识的产品的消费,而使非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销售量下降,且由于政府对其实行价格管制,价格较低,导致这类企业的经营成果下降严重,直至亏损,而无法继续经营。由此可见,只有在政府支持下,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才能获得好的经营成果,才能在本行业中发展壮大。

   对于不同类型的市场上,政府的干预及市场上其他企业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上,完全符合前述的情况。对于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厂商间存在着由于产品差别而带来效益的问题,所以企业会利用政府的绿色标识形成的差异来创造效益,从而自动形成企业间的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相互监督,利于推动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上,政府要加强对厂商间串通而实际上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监管和检查。对于垄断市场上,政府的措施就是价格管制和绿色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以及对实行绿色财务状况及程度的资料给予公布,如果不能很好地执行下去的话,国家可以考虑收回国有进行经营。

   三、保证绿色财务管理在各类市场上得以实行的措施

   (一)制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标准

   1.进行注册登记。企业需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申请并提交体现其绿色财务管理的文件(如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规划书、绿色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通过管理部门审批后,得以注册登记。

   2.定期向相应管理部门报送经营活动的资金资料。

   3.以环境保护法及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法进行规范[4].

   (二)制定政府对各行业的生产补贴标准

   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标准进行补贴,对于实力弱的企业可以进行重组。补贴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差量成本法。对于进行绿色财务管理而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与非绿色财务管理进行经营所需成本的差额。

   2.影子价格法。从数学意义上讲,影子价格实际上是最优化的线性拉格朗日函数的拉氏乘子,即目标函数发生的增值;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影子价格不是价格,是某种资源投入且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追加效益。影子价格实际上是资源投入的潜在边际效益。影子价格反映了产品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越丰富,其影子价格越低,反之亦然,即资源的数量和产品的价格影响着影子价格的大小[5].

绿色产业分析篇2

关键词:绿色产业短板问题应对

所谓“产业”是指,处于同一价值链系统内的各关联产品供应商所构成的集合。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考察绿色产业化问题可知,在产业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各关联产品供应商的共同推动,然后还需要从技术上解决绿色产品的生产工艺问题。不难看出,绿色产业化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对复杂的。但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来讨论本文主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绿色产业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为了使问题的讨论更为收敛,本文以绿色物流为考察对象,来解构该产业在发展中的短板问题,并给出应对措施来。从总括层面来看,绿色物流可以从优化物流包装、控制尾气排放、减少噪音污染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来。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绿色物流产业化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物流企业和物流设备生产企业,都应在自主决策的基础上完成绿色演进的过程,而自主决策的基础在于厂商对于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研判。当然作为政府而言仍需要提供“看得见的手”,即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区域内绿色物流产业化的发展。

根据上述逻辑,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认识:

(一)价格参数的引导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其根本上仍在于建立起价格参数来引导厂商的行为。因此,作为以物流企业和物流设备企业为集合的产业内,它们惟有获得实施比不实施绿色产业化更大的利益回报,才可能自主做出走绿色演进的道路来。

(二)行政机制的推动

不难理解,绿色产业化的发展需要融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来考虑。若一味的使微观经济主体依照利益驱动来进行产业化变革,将无法获得最优的整体布局效果。因此,各级政府则需要利用公权力来构建行政机制,从而间接推动绿色物流产业化的有序发展[1]。

以上两个方面的认识,实则为下文的分析提供了切入点。

二、对绿色产业发展中短板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绿色产业在发展中,整体呈现出一翁而上的态势。这种态势使得在有限的市场份额内,难以让各经济主体获得最小有效规模。而对于绿色物流产业化发展而言,问题似乎更为复杂。

从上文对绿色物流产业化的认识引导,短板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得出:

(一)价格参数呈现失真状态

考察物流产业的市场供求关系可知,目前大部分物流服务的消费者仍处于低端需求的阶段,即主要关注物流服务的速度、货损等两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还难以对绿色物流产业化所释放的正外部性效益进行重视。这就意味着,物流企业和物流设备生产企业在绿色演进中的额外资金投入,难以在商品交换中得到补偿和增值。可见,在失真的价格参数下必然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2]。结果便是,绿色物流产业化发展单纯依赖厂商自己的力量将是举步维艰。

(二)行政机制出现隔离状态

上文已经指出,绿色产业化发展中需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这就要求各区域内的绿色产业化发展应形成互补、关联,甚至耦合的形态。然而,正因各地绿色产业化发展呈现出一翁而上的局面,便使得各区域间更多的体现为雷同和相互替代的尴尬状态。笔者认为,其根源仍在于区域政府间的行政机制出现了相互隔离的状态。

三、促进绿色物流产业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不难看出,促进绿色物流产业化发展,需要从政府公权力的释放上下功夫,来克服当前价格参数失真的现状。由此,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应对措施的构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物流的标准及设施设备租赁方面

车管所等职能部门应根据相应的道路交通运输条例,以及物流运输标准,严格控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入市数量。在物流标准方面具体包括:尾气排放标准、货载饱和度、车量的货载高度及长度等。另外,对于城市某些主要干线交警部门应规定第三方物流的通行时间。

同时,市政府应通过产业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本市大中性物流企业,开展物流设施设备的租赁业务。并且,可以通过市政府、物流行业协会出面,整合本市各类中小型单一物流商,使之形成类似于“卡特尔”模式的互助组织,进行物流设施设备的短期租赁,这样也可以降低物流企业的退出门槛。

(二)给予行政及经济租金方面

对于引进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应根据它的“绿色”程度给予区别对待。如,应向“绿色”程度较高(标准待定)的物流企业开放同城配送业务;同时,给其发放特许通行证,可在上述的时间、道路管制条件下享受一定的通行特权。这样,在时间、路线的选择上与其它物流企业相比就降低了运输成本。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应对措施中主要是从政府所构建的行政机制出发来展开的,之所以没有涉及到区域间的协同问题,是因为这是需要中央政府出面承担的任务,已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但本文的应对措施仍可以放大到一个经济区、经济圈的范围。最后需要强调,政府应建立严格的进入门槛,来避免劣质厂商参与到绿色产品的供应之中,而导致整体价格参数失真的问题。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需要对于市场供求关系进行研判,即建立自身的进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作为政府而言仍需要提供“看得见的手”,即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区域内绿色物流产业化的发展。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赵奕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滞后性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J].武汉: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

[2]余用定.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版

所谓“产业”是指,处于同一价值链系统内的各关联产品供应商所构成的集合。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考察绿色产业化问题可知,在产业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各关联产品供应商的共同推动,然后还需要从技术上解决绿色产品的生产工艺问题。不难看出,绿色产业化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对复杂的。但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来讨论本文主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绿色产业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为了使问题的讨论更为收敛,本文以绿色物流为考察对象,来解构该产业在发展中的短板问题,并给出应对措施来。从总括层面来看,绿色物流可以从优化物流包装、控制尾气排放、减少噪音污染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来。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绿色物流产业化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物流企业和物流设备生产企业,都应在自主决策的基础上完成绿色演进的过程,而自主决策的基础在于厂商对于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研判。当然作为政府而言仍需要提供“看得见的手”,即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区域内绿色物流产业化的发展。

根据上述逻辑,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认识:

(一)价格参数的引导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其根本上仍在于建立起价格参数来引导厂商的行为。因此,作为以物流企业和物流设备企业为集合的产业内,它们惟有获得实施比不实施绿色产业化更大的利益回报,才可能自主做出走绿色演进的道路来。

(二)行政机制的推动

不难理解,绿色产业化的发展需要融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来考虑。若一味的使微观经济主体依照利益驱动来进行产业化变革,将无法获得最优的整体布局效果。因此,各级政府则需要利用公权力来构建行政机制,从而间接推动绿色物流产业化的有序发展[1]。

以上两个方面的认识,实则为下文的分析提供了切入点。

二、对绿色产业发展中短板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绿色产业在发展中,整体呈现出一翁而上的态势。这种态势使得在有限的市场份额内,难以让各经济主体获得最小有效规模。而对于绿色物流产业化发展而言,问题似乎更为复杂。

从上文对绿色物流产业化的认识引导,短板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得出:

(一)价格参数呈现失真状态

考察物流产业的市场供求关系可知,目前大部分物流服务的消费者仍处于低端需求的阶段,即主要关注物流服务的速度、货损等两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还难以对绿色物流产业化所释放的正外部性效益进行重视。这就意味着,物流企业和物流设备生产企业在绿色演进中的额外资金投入,难以在商品交换中得到补偿和增值。可见,在失真的价格参数下必然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2]。结果便是,绿色物流产业化发展单纯依赖厂商自己的力量将是举步维艰。

(二)行政机制出现隔离状态

上文已经指出,绿色产业化发展中需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这就要求各区域内的绿色产业化发展应形成互补、关联,甚至耦合的形态。然而,正因各地绿色产业化发展呈现出一翁而上的局面,便使得各区域间更多的体现为雷同和相互替代的尴尬状态。笔者认为,其根源仍在于区域政府间的行政机制出现了相互隔离的状态。

三、促进绿色物流产业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不难看出,促进绿色物流产业化发展,需要从政府公权力的释放上下功夫,来克服当前价格参数失真的现状。由此,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应对措施的构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物流的标准及设施设备租赁方面

车管所等职能部门应根据相应的道路交通运输条例,以及物流运输标准,严格控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入市数量。在物流标准方面具体包括:尾气排放标准、货载饱和度、车量的货载高度及长度等。另外,对于城市某些主要干线交警部门应规定第三方物流的通行时间。

同时,市政府应通过产业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本市大中性物流企业,开展物流设施设备的租赁业务。并且,可以通过市政府、物流行业协会出面,整合本市各类中小型单一物流商,使之形成类似于“卡特尔”模式的互助组织,进行物流设施设备的短期租赁,这样也可以降低物流企业的退出门槛。

(二)给予行政及经济租金方面

对于引进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应根据它的“绿色”程度给予区别对待。如,应向“绿色”程度较高(标准待定)的物流企业开放同城配送业务;同时,给其发放特许通行证,可在上述的时间、道路管制条件下享受一定的通行特权。这样,在时间、路线的选择上与其它物流企业相比就降低了运输成本。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应对措施中主要是从政府所构建的行政机制出发来展开的,之所以没有涉及到区域间的协同问题,是因为这是需要中央政府出面承担的任务,已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但本文的应对措施仍可以放大到一个经济区、经济圈的范围。最后需要强调,政府应建立严格的进入门槛,来避免劣质厂商参与到绿色产品的供应之中,而导致整体价格参数失真的问题。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需要对于市场供求关系进行研判,即建立自身的进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作为政府而言仍需要提供“看得见的手”,即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区域内绿色物流产业化的发展。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绿色产业分析篇3

关键词i-0表;优化模型;产业结构调整;碳排潜力

中图分类号F223;F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3-0116-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7.03.014

化石能源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于此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最新的报告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快速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且1983―2012年是过去1400年以来最热的30年。进入新千年以后,中国因极端气候所带来的影响愈发明显,由此也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中国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因此,中国政府分别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及《“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改善大气环境、降低碳排强度的目标。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源于化石能源的燃烧,而清洁能源如风电、水电等并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因此使用清洁(新)能源技术可以从本质上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但由于技术的成熟度与使用成本等因素,清洁能源并不可能在短期内在中国各行业部门中大量普及。因而,在现有能源技术水平下,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控制中国的能源强度及碳排强度受到了政府部门及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样基于节能、减排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与中国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所倡导的经济绿色、低碳的发展行为相一致,因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利用投入产出表构建相应的优化模型,得到2020年(即“十三五”规划最后一年)中国最优的产业结构并计算出相应的最大碳排潜力。

1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中将产业结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一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及其衍生方法,通过结构分解或指数分解,将行业效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然后找出影响产出、能源或者碳排效率的原因。段文斌、余泳泽[1]基于SFa(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方法,分析中国工业部门分行业的效率并将其进行结构分解,测量它们与能源强度之间的联系。宋德勇、卢忠宝[2]采用twostageLmDi(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法,测算出了中国各个产业部门碳排放的波动性,并发现了排放量存在的周期性规律。周五七[3]使用全局(Global)Dea模型同样对中国工业部门进行效率分解,发现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高能耗行业的能源强度。顾阿伦、吕志强[4]则使用ioSDa(io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方法分析了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性行业大多是高耗能的行业,因此中国未来节能减排的重点需要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但在具体的政策上对各行业应有所区别。

另一大类将产业结构、能耗与碳排纳入同一框架内考量的方法是投入产出方法。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Leontief[5]就提出了一种环境投入产出模型(environmentaliomodel),将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纳入到同一体系中。赵欣娜、雷明[6]编制了中国2007年绿色投入产出表(Greeniotable),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源FDi诱发效应以及能源经济连锁效应等。苑立波、葛守中[7]在浙江省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建立了浙江省“碳排”投入产出表及其基本模型,给出了直接综合碳排系数、完全综合碳排系数等反映碳排放强度的表达式,可以从行业层面上分析碳排放的基本情况。weiYiming[8]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以能耗量最低为目标对中国能源需求进行了情景分析。

张恪渝等:绿色低碳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3期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虽然Dea及其相关模型可以有效地对产业效率进行分析,但它不能考虑到产业之间复杂的关联,也不能清晰地反应出如何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而现有的投入产出方面的文献,并没有在《巴黎协定》的背景下,回答如何在“绿色、低碳”双重约束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本文将使用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它核心的生产结构矩阵,计算出中国各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矩阵及碳排强度矩阵,然后基于部门的生产、能耗及碳排三大结构矩阵,构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并计算出对应的行业碳排量,为中国经济低碳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如何调整提出一些建议。

2优化模型构建

2.1能源消耗矩阵及碳排矩阵

一般的投入产出模型,根据里昂惕夫[9]所提的行模型原理,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其矩阵表达形式为:

aX+Y=X(1)

其中,X为各部门的总产出矩阵;Y为部门的最终需求矩阵;a矩阵就是中间消耗矩阵。其每一元素的计算公式为:

(2)式代表了j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消耗i部门产品的数量。

根据公式(1)可以得到总产出X与净产出Y(即最终需求)之间的关系:

由于(i-a)接了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的结构,因此本文将其定义为国民经济的生产结构ap。

对于能源使用结构,中国并没有官方的分行业统计数据,所以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行业、部门的能源消耗量。本文只考虑各行业部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量,因此可以根据投入产出表中能源部门产品的分配数量进行拆分,具体拆分方法见张恪渝[10]。由此可以得到部门的能源强度矩阵e,其元素emj代表部门j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消耗第m种能源的数量,即是用能源m的直接消耗量除以部门j的总产量,j=1,2,…,n;m=1,2,…,m。

接着定义行业能源结构矩阵

其中,β为各能源换算成标准煤的转化系数(具体数值见表1);eβt代表了各部门生产出单位产出一共消耗能源的总量,即能源的复合消耗率,是一个1×n的向量。

最后,本文使用ipCC所提出的按能源燃烧热值进行碳排系数计算的方法,对中国分行业的碳排强度进行核算。具体方法阐述及计算过程见陈诗一[11]、徐达丰[12]。根据部门的能源强度矩阵e,可以得到相应的部门二氧化碳强度矩阵C,其元素cmj代表部门j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消耗第m种能源所相应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即是用能源m的直接碳排量除以部门j的总产量,j=1,2,…,n;m=1,2,…,m。

其中,emj为能源强度矩阵e中的元素;fm为ipCC所提供的分能源碳排放系数;12/44为碳在二氧化碳中所占比例。

因此,行业碳排结构矩阵可以定义为

其中,i是一个系数全为1的标量(scaler),i=(1,1,…,1)t,其维度为m×1;C×i表示各部门生产单位产出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总量,是n×1的矩阵。

2.2优化模型设计

绿色、低碳发展,其本质上就是在保证一定量经济产出的情况下,尽量将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因此,基于传统线性规划模型的范式,中国低碳经济优化模型可以表示为:

具体来说,目标函数为最大化中国各部门的总产出量。因此,

其中,x作为决策变量,xj代表了按照部门j的总产出。i依旧为标量,加入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矩阵表达。目标函数f是将中国所有部门的产出进行加总,代表了最大化国民总产出量。

约束条件为:

其中,ef为能源总量约束。将能源结构矩阵ae乘上总产出x再进行加总,代表了将所有部门生产活动消耗的能源量进行加总,不超过给定的临界值。加入能源总量约束的原因在于经济的低碳发展不光是对一国的碳排放总量进行限制,同样也需要保证合理的能源消耗结构。

其中,cf为碳排总量约束。和能源约束类似,将碳排结构矩阵aCe乘上总产出x再进行加总,目的在于将所有部门生产活动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总量进行控制,不超过既定的目标。

其中,yf为经济增长下限。通过生产结构矩阵ap,将所有部门的总增加值控制在既定底线之上。

其中,lj和uj分别表示部门j产量的下界与上界。原因在于现实情况中,多数部门的产出量不可能从0到无穷的范围内变化,最多只能进行小范围调整,否则会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因此人为的给个别行业的变动加入上下界,可以让优化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此外,加入这一约束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剔除可行解集合中出现的极端状况(例如一国只有个别部门有产出,其他部门产量均为零)。

3数据及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投入产出表是基于国家统计局所颁布的“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基于研究目的本文将原始的139个部门合并为41个(见表2)。此外,为了数据结构的准确性,本文使用最新行业的增加值及最终需求数据通过混合RaS[13]方法将2012年数据升级,得到2014年的投入产出的中间结构(由于2015年的部分数据还没有颁布,因此2014年的生产结构是我们可以升级到的最新投入产出结构),并以此为基期进行分析。

能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5)》,其种类的划分包括了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电力这9种主要的能源形式。本文所使用的能源数据仅指各部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化石能源数量,是终端消费量与各部门分摊的损失量(包括加工转换损失量)之和,即能源使用量=终端消费量+损失量(包含加工转换损失)。其中,使用终端消费量是为了剔除一次、二次能源所带来的重复计算,而对损失量进行弥补则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真实数值。

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界定,本文只计入部门生产时燃烧化石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而不包括非燃烧活动所产生的。即不包含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也不包含人与动物呼吸所排出的量。

本文所构建的优化问题是按照现有的经济结构与科技水平,以“十三五”规划中最低经济增长速度(年均6.5%)作为经济约束;以2020年巴黎会议所要求达到的能源强度、碳排强度为目标,回答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使中国经济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下,国民总产出达到最大。

3.2实证结果分析

2020年中国41部门产出量变化及碳排强度变化见表3、表4。各部门产出量的表现可以从表3得到:

(1)从整体看,相比于基年,中国2020年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等部门占整体经济的比重变化不大,增长约为5.07%;而二产部门产出量降低的趋势较为明显,需要下降至原有产能的46.4%,说明节能减排的约束对于制造业部门整体产生了巨大影响;三产服务业产出占比则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达到37%。

(2)从具体行业情况分析,2020年中国行业产出量排名前5位的部门分别为建筑业,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而相对增长幅度(与基年相比)排名前5的部门为邮政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幅比例最大的部门全部为第三产业部门。而相比2014年产

出量需要下降(减少产能)的部门有5个,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降低幅度最高的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例达到50%左右。需要减少产能的部门全部集中于第二产业。

我们继续通过式(9)-(11)可以计算出各行业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排强度,可以看出:

(1)从各行业的Co2排放总量看,2020年优化方案中化学工业的碳排放总量排名第一,占比约20.6%。此外,在优化模型中,除去交通运输部门外,Co2排放量前10的全都属于第二产业部门。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行业的碳排量相比基年都要有所降低;碳排量下降最大的部门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降低了48.2万t,降幅约为79%。这个结果说明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约束条件下,工业部门是“碳排放大户”这一点依旧没有改变,但整体的排放数量相比2014年有了大幅降低。而一产农林牧渔业的排放比例从0.87%上升至4.2%,表明一产的“碳减排”潜力并不大。三产部门中只有仓储运输业相比基年降低碳排

放水平,其他部门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放松。

(2)碳生产率(增加值/单位碳排放量)排在前5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业、教育、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全部属于第三产业部门;在前十位的也只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两个部门属于二产的制造业。这些行业大多属于低排放部门,且增加值相比其他行业较高。

从碳强度变化的角度分析(见表4),优化方案相比于基年,二产中有半数部门的碳强度都有所下降。尤其是能源部类中所包含的5个产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碳生产率升高得尤其明显。其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需要提高近两倍碳生产率才能达成约束条件要求。而三产部门碳排强度的变化,只有金融业,教育,居民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研究、试验发展业5个部门有所降低,其余各部门都有所增加。

因此,通过技术研发等手段提高第二产业部门整体的碳生产率水平,尤其是能源类部门以及基础的重工业部门,对中国实现减排目标意义重大。若能大力改善上述行业的碳生产率,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在保证经济

总量增长的前提下,更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是三产中唯一碳排放总量排进前十的部门,从经济产出量看也排在优化结果的第8位(比起基年需要提升约50%的产出量),属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支出产业之一。如果未来可以将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部门多加推广及应用,减少该部门的碳排放压力,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

经测试,基于优化模型的结果,中国2020年二氧化碳强度整体比基年(2014年)下降18.1%,对比目标年(2005年)则下降46.93%;而能源强度可以下降26.04%,满足了“十三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单位GDp温室体气减排目标。

3.3碳减排潜力估计

上述结论是基于总量控制的优化模型(非限制模型),得到中国2020年最优的产业结构。同样使用2014年的生产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结构,加入强制性“减排”的政策性因素,即逐步减少式(10)中对Co2排放总量的限制。目的就是在优化模型得不到可行解前(即不能满足最低经济增长),测算中国最多能够减少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减少比例的步长值设定为α,α∈[0.99-0.5]。即将式(10)改为

在重复优化步骤之前,先将式(12)中部门产出量变动的上下限放宽至50%。结果如图2所示,横轴表示政策强制定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比例,纵轴为GDp增速(下降)比例。在保持最低经济增速(6.5%)的前提下,中国最多能承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非限制优化问题结果的86%。如果继续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将不能完成“十三五”规划所要达到的经济增长最低目标。

总体来说,相比于非限制模型的优化模型结果,除了研究与试验发展业这个部门需要增加产能以外,其余40个部门都要控制产能。尤其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15个部门,其总产出量都需要减少60%左右,可见这些部门与碳排放量的联系十分密切,为减排政策重点调节的行业。

4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最新投入产出表中的生产结构,推导出中国分行业的能源使用结构及碳排放结构,然后搭建出“经济-能源-碳排放”三位一体的结构优化模型,分析了中国2020年最优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与最大碳减排潜力,得到以下结论:

(1)鉴于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存量情况,低于6.5%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可能使得就业压力问题凸显。因此,在构建能耗总量与碳排放总量双重约束优化模型时,必须进一步对最低经济增速加以要求。

(2)根据现有经济、能源科技水平,中国可以实现“十三五”规划中碳排放强度目标。按照最优的规划方案,经计算中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总量将比2005年下降46.93%,相比“十二五”期间下降18.1%。如果以最大化减排为目标,碳排放总量还可以进一步下降约14%。

(3)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促进资源环境依赖较少的行业发展。而对于有高耗能、高排放特征的行业,需要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或以提升产品增加值为前提,否则就应减少其产能。这样才能缓解中国的环境压力,促进国民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从优化模型的整体方案看,根据部门间碳强度的不同进行调整,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逻辑主线。二产制造业产出增加幅度最大的几个部门,主要集中在模块化架构产品或属于大型复杂设备领域,是中国制造业优势的主要体现,因此需要加大投入,增加其产能。这也与“十三五”规划中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定位相一致。而能源生产相关的部门以及一些基础性生产部门,其碳生产率低,但又属于整个国民经济链条的上游,并不能简单地遏制其产能。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低碳技术,集中优势资源形成规模经济,从而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在三产服务业中,几乎所有的部门相比基期都应增加产能,且生活服务业包含的几个部门增幅最大。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生产服务业的可能效率并不够高,如在保证碳生产率及能源效率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大生活服务业的产出量,尽量提高生产服务业的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段文斌,余泳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利于提升中国能源效率吗?[J].产业经济研究,2011(4):78-88.[DUanwenbing,YUYongze.CouldthegrowthoftFpimproveenergyefficiency?[J].industrialeconomicresearch,2011(4):78-88.]

[2]宋德勇,卢中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8-24.[SonGDeyong,LUZhongbao.theresearchofChinacarbonemissionfactordecompositionanditscyclicvolatility[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9,19(6):18-24.]

[3]周五七.能源价格、效率增进及技术进步对工业行业能源强度的异质性影响[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16(2):130-143.[ZHoUwuqi.RegionaldifferencesintheefficiencyofindustrialcarbonemissionsinChina[J].thejournalofquantitative&technicaleconomics,2016(2):130-143.]

[4]顾阿伦,吕志强.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影响――基于io-SDa方法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3):37-45.[GUalun,LVZhiqiang.effectsofeconomicstructurechangeoncarbonemissionofChina:analysisbasedonioSDamodel[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6,26(3):37-45.]

[5]LeontieFw.nationalincome,economicstructureandenvironmentalexternalities[J].themeasurementofeconomicandsocialperformance,1973,23:565-576.

[6]赵欣娜,雷明.中国2007绿色投入产出表编制及应用分析[J].经济科学,2011(4):16-27.[ZHaoXinna,Leiming.theapplicationofgreeniotableaccounts[J].economicscience,2011(4):16-27.]

[7]苑立波,葛守中.浙江省“碳排”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3):35-37.[YUanLibo,GeShouzhong.thecompileandstudyofZhejiangprovince‘carbonemission’iotable[J].Statisticalscienceandpractice,2013(3):35-37.]

[8]weiYiming,LianGQiaomei.ascenarioanalysisofenergyrequirementsandenergyintensityforChina’srapidlydevelopingsocietyintheyear2020[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06,73(4):405-421.

[9]LeontieFw.environmentalrepercussionsandtheeconomicstructure:aninputoutputapproach[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70,52(3):262-271.

[10]恪渝.中国低碳优化模型建立与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44-45.[ZHanGKeyu.SetupandanalyzeontheoptimizationmodelofChina’slowcarboneconomy[D].Beijing:CapitalUniversityofBusinessandeconomics,2016:44-45.]

[11]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88-96.[CHenShiyi.energyconsumption,Co2emiss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Chineseindustry[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09(4):88-96.]

[12]徐大丰.碳生产率的差异与低碳经济结构调整――基于沪陕投入产出表的对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11):55-64.[XUDafeng.thecarbonproductivitydifferenceandlowcarbon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comparativeanalysisbasedonShanghaiandShaanxiinputoutputdata[J].Shanghaieconomicreview,2012(11):55-64.]

[13]刘亚清,李林鹏,吴振信.投入产出表更新调整方法及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23(11):706-710.[LiUYaqing,LiLinpeng,wUZhenxin.astudyonmethodsforupdatinganinputoutputmatrixandtheapplication[J].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2015,23(11):706-710.]

[14]范英,张晓兵,朱磊.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估计[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2):130-135.[FanYing,ZHanGXiaobing,ZHULei.estimatingthemacroeconomiccostofCo2emissionabatementinChinabasedon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J].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2010,6(2):130-135.]

[15]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3):129-143.[CHenShiyi.energysaveandemissionabateactivitywithitsimpactonindustrialwinwindevelopmentinChina:2009-2049[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10(3):129-143.]

[16]李忠民,陈向涛,姚宇.基于弹性脱钩的中国减排目标缺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57-63.[LiZhongmin,CHenXiangtao,YaoYu.Gapofemissionreductiontargets:analysisbasedonelasticdecouplingofChina[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1,21(1):57-63.]

[17]原毅军,董琨.节能减排约束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8):53-55.[YUanYijun,DonGKun.ResearchontheoptimizationproblemofindustrialstructureinChinaunder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J].Journalofindustrialtechnologicaleconomics,2008,72(8):53-55.]

[18]o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87-92.[SUnYaohua,LiZhongming.analysisonthedecouplingrelationshipbetweencarbondioxideemissionsandeconomicgrowth[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1,21(5):87-92.]

收稿日期:2016-09-29

作者简介:张恪渝,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方法与CGe模型。email:。

绿色产业分析篇4

关键词:绿色食品;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3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现状

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低

绿色食品企业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质量运行的中枢系统,贯穿企业生产的全程,然而在实际生产中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际的生产管理没有紧密的结合起来,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有的企业为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或者应对检查的需要,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文件,致使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流于形式。

绿色食品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守、在绿色食品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绿色食品标准不是单一的产品标准,而是由一系列标准构成的、非常完善的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包装及贮运标准。绿色食品的质量取决于整个标准体系的执行情况,在实际生产中,部分生产企业无视产品质量的要求,脱离标准生产或者未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导致出现在餐桌上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

(二)企业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某些生产经营者质量意识淡薄,只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的重要性,甚至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导致绿色食品质量日益下降,致使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质量产生质疑,进而影响企业的信誉,导致产品滞销积压,生产经营陷于困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卫生意识差、技术水平低,在企业从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在生产中操作不规范,卫生质量尚且无法保证,绿色食品质量更加难以保证。

(三)部分企业重认证轻管理

部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认证初期能够较好的按照绿色食品认证的有关要求,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并实行全程质量监督,而一旦通过审核,其自觉性逐步下降,对已经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基地,由于缺少及时的跟踪监测与检查,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有的产品甚至达不到绿色食品要求,造成绿色食品质量下降,导致绿色食品受到质疑。同时,绿色食品认证过有效期为3年,部分企业为获取眼前的利润,在认证过期以后未进行续展而继续使用过期标志,导致企业信誉受损,并造成绿色食品市场混乱,消费者难以鉴别产品的真伪,进而损害了真正绿色食品生产者的利益,也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生产企业检验能力不足

绿色食品在申报过程中,需要由有资质的省级检测机构对产地的水、土、气以及产品的品质、加工工艺、包装、运输等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获得认证。因此,绿色食品的申报需要花费较高的费用,且申报周期较长,如此高的前期投入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同时,由于检验设备价格不菲,大多数企业难以建立自身的检验机构,无法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及时的检验,送至省级检验机构需要花费较长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很多产品具有较强的即时效应,生产与检验相脱节,既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也影响了产品的销售。

三、提升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品质的对策

(一)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

高效率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是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一个高效的质量管理运行体系,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设计理念无从体现,技术路线无法落实,生产标准化无从谈起,产品质量控制无法保证。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建立健全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文件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经营者要正确认识质量管理文件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符合企业运行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且以企业固定的制度在整个公司实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在运行过程中要坚持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对各质量体系运行的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2.严格按要求组织生产

绿色食品质量是由一系列的标准共同构成的,只有保证每个标准都切实落到实处,才能使绿色食品顺利的走向餐桌,因此,要加强对检查员、监管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增强其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切实保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二)推进绿色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近几年发生的一些企业失信违法行为,导致绿色食品质量下降,严重所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企业自身的信誉,为营造一个遵守规则、坚守承诺的市场环境,迫切需要推进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1.强化法制引导

提高相关企业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其知法懂法、敬畏法律,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

2.加强道德自律

绿色食品安全是良心工程,作为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必须尊重自己的品牌,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通过诚实守信的合法经营促进食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

政府部门作为绿色食品的认证监管机构,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加大执法力度,提升监管能力,保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

1.加大对绿色食品监督抽检频次

加大产品抽检力度,及时淘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2]对于监督抽样不合格的产品,要责令生产企业进行召回,销售单位进行下架处理,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进行处罚。

2.加强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

认证机构要加强对通过认证企业的证后监管,充分利用年检的机制,通过查看企业相关生产记录,详细比对相关记录的匹配性,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详细核查,提高年检的质量;同时,通过“飞行检查模式”,采取不打招呼、直插现场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切实提高检查的质量,保证企业持续保持获证条件。

3.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绿标的违法行为

绿色食品标识是绿色食品的身份证,在实践中要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过期使用绿色食品标识的行为,联合工商、质检等部门及时查处假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维护绿色食品品牌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提高与完善检测能力

检测能力是保证绿色食品质量的重要基石。大力提升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检测能力,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

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检验设备通常需要较高的成本,是很多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政府要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上做适当倾斜,要通过减税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鼓励企业投入建设相关的检验设施,同时,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作为发展绿色食品的技术基地,鼓励他们研究和开发快速检验设备,提高检验效率,以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

2.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效力,应遵循国家政策,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提高检测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促进绿色食品企业的健康发展。

绿色产业分析篇5

[关键词]绿色;市场营销;分析

0引言

绿色市场营销发展是以良好的绿色经济建设为基础,按照市场实际经营发展的目标,不断完善全球化资源的建设,构建良好的市场发展机制,以合理的生存标准,营造有效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制定良好的挑战标准,尽可能地提升绿色经济市场发展水平,提升绿色营销战略水平,努力为实现我国综合经济实力而奋斗。

1绿色市场发展的营销标准理论内涵

绿色市场经济活动营销发展与实际的周围环境有直接关系,根据生态环境基础,不断分析影响实际市场的环境因素,根据生态环境发展过程,为企业带来良好的资源,不断完善绿色产业经济活动,逐步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走有效可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不断完善资源的利用价值,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绿色宣传的有效引导,为社会带来良好的预期标准和建设。

2绿色市场营销的发展现状

我国发展绿色营销较晚,为了有效改善污染,控制排放,需要对工业生活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完善全球化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逐步改进生态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2.1建设绿色化的营销发展目标

建设绿色营销发展目标是需要企业按照市场营销的发展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市场利益,明确实际宣传标准,确定企业的决策效果,重视环境保护的协调作用,走有效可持续稳定发展之路。我国的综合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自然资源的有效开采,对可能存在的各种污染和浪费进行处理,引导市场建立良好的准入制度,确定绿色营销的发展目标。

2.2绿色市场企业化生产营销的成本控制问题

绿色市场营销往往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是针对高消费人群的经营模式。绿色营销受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为企业的整体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有效地获取企业短期利益和营销模式,需要不断完善市场经营的发展时评,实现产量、投入、浪费能源的控制管理,最大限度进行绿色产品经营的管理,控制企业的成本水平。

2.3绿色消费水平较低

我国还处于绿色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整体消费水平不足,绿色产品市场的有效占有率较低,加上绿色产品消费成本较高,产品引进市场需要交付巨额的费用,这导致绿色产品整体价格水平需要提升,造成企业与消费之间价格利益关系的困境问题。

3绿色经济营销市场发展的对策分析

3.1建立良好的绿色政府职能管理标准

按照环境和生态发展建设过程,对国家和宏观的经济利益发展问题进行判断,明确全球一体化建设进程,以政府实际主导思想为基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职能标准,运用政府、经济、文化发展的各种手段,不断提升我国生产经济产品的建设效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保治理办法。根据我国人口的量级,制定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管理准入制度,明确实际经济增长和调节的标准过程,对政府污染、排污渠道、企业生存发展标准等内容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充分保障市场发展环境标准水平的建设。

3.2提高绿色环境保护意识、管理水平

以绿色营销为长期的服务任务管理标准,对我国绿色经济基础进行规范建设,建立完整的任务管理标准,尽可能地加强企业生产营销的绿色建设,按照企业实际培训过程进行宣传,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消费者的认同度,提高绿色经济的理念意识。按照固有的消费标准,不断提高消费群体的绿色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服务。

3.3加强绿色法律规定的建设

加强绿色生态企业的经营发展建设,按照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明确企业实际的经济发展需求,逐步规范、修订、完善企业的绿色法规标准,提高企业整体法律规定制度的可以依靠性。提高我国的污染治理水平,不断进行绿色产品经济建设,实行有效的生产、传播宣传发展,加强多媒体的监督,全面解决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保证绿色市场营销发展建设的合理性。

3.4创新发展绿色产品经济

绿色产业经济创新发展是以有效的绿色知识经济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成果的研发。以绿色技术促进产品经济的发展,满足企业产品和服务规范水平的需求,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提高市场低端能耗、低排放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竞争标准,以良好的企业市场改革处理标准进行快速建设,明确绿色产品服务营销理念,对市场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水平进行明确,确定企业实际环境保护的可循环性、可再生性。

3.5产品组合定价的绿色营销策略分析

产品的组合定价是依照实际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产品的价格进行有效的互补分析,明确产品实际销售利益标准,充分发挥企业多产品的效益组合,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定价标准。例如,根据实际的价格和价值进行频率效益的定价分析,明确实际互补产品的高低标准,对非互补性产品进行定价,以有效的捆绑经济进行定价,保证产品销售的合理性。

3.6新产品绿色定价策略标准分析

依照实际新产品的定价标准策略分析过程,对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符合化的分析,充分满足顾客可以接受的品质价格和购买意向,对企业实际短期内的产品市场进行判断,充分研究渗透市场的价格策略范围。按照产品实际需求和价格弹性标准进行判断,确定产品市场的价格敏感程度,对可能产生的生产成本和分销成本进行控制和调整。

4推行绿色促销的策略

4.1提高人员推销的绿色策略服务标准

按照实际需求逐步完善人员推销服务管理效果,明确实际推销组织建设的产品结构,按照区域推销划分标准,明确产品推销组织构建,提升产品推销组织构建标准,对实际的推销组织结构进行复合化的分析,确保实际产业划分的宣传和说服力,充分激发顾客的购买行为,以良好的策略服务标准进行交接和分析,促进交易,提升策略诱导效果,保证产品营销效果的合理性。

4.2加强广告产品的策划宣传工作

企业需要根据实际广告信息内容进行宣传,将产品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制定合理的科学广告策略管理办法,明确决策保准方案,对广告的实际经营目标、预算策略标准、信息决策过程、广告媒介决策内容、评价广告效果等内容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充分加强广告产品的策略宣传。

4.3加强绿色营销策略的快速推广建设

依照企业实际的科学营销推广决策建设标准,合理地分析建立营销推广的目标,选择营销推广方式进行完善,明确实际规划营销的推行制度方案,按照有效的预期营销推广进程,采用和实施控制策略营销方法,准确评价营销推广的价值和效果,不断完善营销推广的标准方案,进而确保实际产品派送、折扣、现场演示的过程。

4.4加强公共关系的绿色策略化分析

按照公共服务关系,准确分析公众通信沟通标准,明确实际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互相了解程度,逐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按照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发展标准进行完善,提高外部环境活动的发展效果。依照公共服务关系的相关内容,利用现有的传播媒介宣传标准,逐步构建社会福利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举办各类专题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完善公共关系,明确实际企业职能标准。

5结语

绿色市场经济发展是以有效的环保发展为前提的,企业需要加强消费的应对效果,明确实际利益的发展标准,加快可持续稳定建设步伐,营造合理的绿色产业营销环境,为人类的良好生存建立适宜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吕以维,陈沫,朱佳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营销问题对策性研究[C]//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2002.

[2]孟昭春,李阳,徐小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营销现状及若干对策[C]//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2002.

绿色产业分析篇6

   [关键词]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探索

   一、绿色营销的中心含义

   一是市场营销的观念是绿色的。它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强调污染防治、资源的充分利用、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再生利用。二是绿色营销企业的所属产业是绿色的。绿色营销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绿色的,其产业和产品应该有节约能源资源,或新型资源利用或促使资源再生利用等特点。三是绿色营销强调企业服务。它服务的不仅是客户,而且包括整个社会;考虑的不仅是近期,更包括远期。四是强调对大自然的保护。绿色营销不仅要从大自然索取,更要强调对大自然的保护,即企业从生产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采用、生产程序的制定、包装方式的确定,废弃物处置、营销策略的运用、直到产品的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体现营销过程方方面面的“绿色”形象。

   二、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探索

   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主要根据对消费者(Consumer)、竞争(Com-petitor)、企业自身(Company)和环境(Climate)进行分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4C研究”和产品(product)策略、价格(price)策略、渠道(place)策略、促销(promotion)策略,即“4p组合策略”进行研究。因此,笔者尝试性提炼出一套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探索性理论——CiFC。CiFC是4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是Connectiondegree(联系度)、innovation(创新性)、Focus(聚焦力)、Consistency(持续性)。4个元素相互依存,形成一个闭环,指导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实践。

   Connectiondegree(联系度)是指导企业自身情况跟体育运动本身的关联度,这是一个企业做好体育绿色营销的关键所在。找到一个组织(企业)与体育的切合点,通过对企业及产品进行立体式的分析,提出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包括:企业产品分析、企业品牌分析、企业文化分析、体育载体选择性分析、预期效果分析等。本环节旨在为企业找到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定位,找到了定位其绿色营销策略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智者的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不是直接的推销实物,而是营销一种回忆,一种联想,一种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审美情趣。

   innovation(创新性)是指组织(企业)在我国体育市场实施绿色营销活动要从模式上推陈出新,运用别人没有用过的体育绿色营销策略。在进行联系度分析的基础上,要对企业将要进行的体育绿色营销活动进行全方面的策略,得出企业在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整体模式规划报告,而这个报告必须具有个性——也就是创新性。创新性的模式规划报告应该包括:体育载体的创新性分析(赛事选择要有新意),企业关于体育载体资源运用方面的创新性分析,企业借助体育载体进行绿色产品推广、具体方法上的创新性分析,对社会绿色教育的目标等创新性分析,即普及绿色知识、增强绿色意识、树立绿色道德、培养绿色行为、提高绿色技能,进而为企业找到创新的高校体育市场绿色营销模式。

   Focus(聚焦力)是指相关资源的系统整合,也是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主要特征。整合就是在模式创新性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实施报告将绿色营销过程中涉及的资金、人力、媒体、体育社会活动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配置,以达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并提高市场影响力。整合的对象包括资金、人力、媒体、体育社会活动等;整合的核心是体育载体;按照时间的承接性、资源的利用率整合依据,进行体育载体和产品文化推广的整合、体育平台宣传和其他宣传渠道的整合、体育载体的前期培育和实施过程中如何运用的整合、社会绿色教育的整合。社会绿色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具有普及性、综合性、实践性三个特征,进而形成对社会绿色教育的总体认识。整合的目的就在于选择最有效的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实施手段,使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活动与企业的其他营销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

   Consistency(持续性)是战略价值的体现。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是一个长期战略,企业应有宏观规划。且长期的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战略应该是动态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策略。持续性体现的战术价值体现在广告周期不断保持、继续保持对相关我国体育赛事的关注,组织后续的品牌推广活动等。持续性要求企业进行长期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和不断围绕核心进行支持,起到绿色教育为主线的作用。社会绿色教育,是一个民族绿色意识的基础,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基础,也将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iFC4个元素的正确运用是组织(企业)成功开展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关键,当然,由于企业所在领域、企业文化、企业产品等的不同,CiFC4个元素在各个企业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比例是不同的,但是通过CiFC这个体育市场绿色营销的操作工具的原则和指导,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实施方案,使企业能够更好、更准、更易地开展我国体育市场绿色营销,实现品牌的迅速提升,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绿色产业分析篇7

[关键词]绿色营销;绩效评价指标;项目设计;实证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33

1引言

11研究背景

绿色营销作为企业全新的经营活动,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保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运营及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品牌形象,全面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整体形象。而且,在产品项目设计中,需要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在企业进入成熟期之后,企业的成长速度会相对缓慢,而且大部分产品也已经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当利润达到顶点时,该产品也就会逐渐呈现下降缺点,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产品项目逐渐衰退。通过绿色营销活动的构建,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并充分展现出企业的资源优势,推出全新的绿色化产品内容,从而扩大企业的营销渠道,使企业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定基础。

12研究意义

绿色营销理念作为一种可持续性的项目发展内容,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企业为了实现这种绩效评价指标需要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的构建,满足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企业服务的基本需求,并充分保证企业对产品的创意、设计及项目生产的合理性认知,通过对定价项目的营销优化,维持企业生态化的发展需求,并将生态背景下的环境保护作为基础,完善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而且,在企业营销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社会中的基本观念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明确企业发展方向,满足企业的运营理念,从而为企业发展中绿色化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提供有效支持。

2企业绿色营销的优势及特点

21企业绿色营销的优势分析

211增强企业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

绿色营销作为企业全新的经营活动,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保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运营及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品牌形象,全面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整体形象。通过绿色营销活动的构建,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并充分展现出企业的资源优势,推出全新的绿色化产品内容,从而扩大企业的营销渠道,使企业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定基础。[1]

212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由于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模式,属于社会中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将用户需求作为基础,充分满足绿色消费的基本理念。企业需要通过绿色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进行G色服务需求的项目构建,从而使消费者形成绿色意识,明确绿色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满足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的基本需求。

213绿色营销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营销理念构建的背景下,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方向,同时,也可以使消费者在该种背景下形成绿色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在该种背景下,通过绿色营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构建,可以逐渐改变传统营销的运行模式,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认识到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将绿色营销的绩效评价作为基础,构建生态化、协调性的绿色营销发展理念,从而为企业的稳定运行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22企业绿色营销的基本特点

221项目内涵的多维性

通过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管理模式的构建,可以将企业绿色经营活动的实施效果、企业资源的配置效果作为核心,通过对消费者影响需求的分析,提高对绿色营销项目的重视,提升企业的自身条件,从而促进企业绿色营销理念的发展步伐。

222结构的多层性

在企业绿色营销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其项目内容的构建存在着一定的丰富性以及内涵性特点,在活动项目设计中,通过对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的问题分析,可以充分展现出绩效营销的多层次性,并在企业绩效、社会绩效以及生态绩效评价分析的背景下,形成多层次化的企业营销模式,从而为企业绩效评价的策略优化提供稳定支持。[2]

223企业绩效评价的长期性

在企业绿色营销评价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绿色营销活动的项目实施,可以满足企业的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需求,从而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绩效评价模式,并维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24内容评价的丰富性

对于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管理工作而言,其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在绿色营销评价中需要将其分为内部绩效以及外部绩效两种,企业中的内部绩效包括了财务效果、绿色效果以及流通效果等,而企业中的外部评价主要包括了社会效果、产品效果以及绿色消费营销因素等。因此,在企业长期及短期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定量以及定性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分析,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23绿色营销评价指标间的关系

231绩优度与企业绩效、生态绩效、社会绩效的关系

通过对企业绿色营销评价管理方式的分析,其基本的评价方式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为了实现企业的绩优度管理方式,需要将企业绩效、生态绩效以及环境绩效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提升企业绿色营销的基本内涵,并通过对企业发展关系的分析,构建以下几种运行结构,如式(1)、式(2)所示。公式中的p是绿色营销绩效,pen是企业营销绩效,pec是生态环境绩效,px是社会环境绩效。

p=f(pen,pec,ps)(1)

或是p=pen∩pec∩ps(2)

232企业绩效、生态绩效与社会绩效的关系

在企业运行及创新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对企业环境因素的分析,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方式的确立,在绩效评价管理机制创新中,不仅需要实现对绿色经营环境的创设,而且也需要通过对环境运行现状的分析,进行企业绿色营销活动的绩效分析,从而为企业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提供稳定支持。通过对其绩效评价指标的内容完善,可以满足企业运行及发展的基本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

3绿色营销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31绿色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目标层

绿色营销活动不仅关系到了企业的自身发展需求,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社会生态等内容。在绿色营销理念构建及发展中,由于其作为一个综合性、集成性的概念内容,是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理念下的层次化内容,通过对多层次、多因素以及多目标的集成分析,可以实F绿色营销理念的核心效果,充分满足环境影响、资源利用以及社会导向的相关内容,实现绿色营销绩效内涵的科学评价。

32绿色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准则层

对于绿色营销绩效评价中的准则层而言,主要是指企业绩效、生态绩效以及社会环境绩效等因素,通过对企业绩效的分析,其绿色化的营销理念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绿色营销目标的构建,可以满足企业生态发展的基本要素。在生态绩效分析中,需要将绿色营销活动作为生态环境中的核心影响因素,实现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的合理评价,从而为绿色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构建提供稳定依据。

33绿色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层

在绿色营销绩效评价内容分析中,绿色营销绩效指标作为较为核心的因素,可以实现对信息内容的及时收集,完善基础性的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理念。通过对社会环境因素的分析,其主要包括了观念、道德等多种艺术,企业在该种营销背景下,不仅需要提高对绿色营销理念的认知,而且也需要将功能社会效果作为基础,顺应企业的发展服务需求,完善企业的项目设计理念,从而为社会导向的引导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实现绿色营销理念的基本需求。

4企业绿色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

41满足企业绿色营销绩效的评价要求

在企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绿色绩效评价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营造绿色化的绩效评价管理指标,因此,在企业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的背景下,其基本的评价需求需要满足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通过对企业评价对象特点的分析,按照企业评价问题、评价指标的综合特点,选择合适性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企业评价指标特点的分析,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满足企业评价内容的基本需求,明确企业的运行及发展方向,从而为企业绿色营销方法的确定提供稳定支持。

第二,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分析,企业绿色绩效评价指标中的评价对象相对复杂,所以,在系统研究中,需要将绿色营销评价作为基础,通过对活动的管理创新,营造生态化的评价环境,满足企业财务评价的基本效果,实现企业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的核心需求。

第三,在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中的决策人员需要通过对不同层次管理目标的分析,进行各项指标的确定,满足专家意见的不同需求,并在管理工作项目完善的基础上,满足企业客观性及准确性的发展需求,所选择的决策者也需要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从而为企业绿色营销绩效评价提供支持。[4]

42企业绿色营销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企业绿色营销评价方法确立中,需要通过对营销评价方法的分析,构建分层次的评价管理方式,具体的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层次分析法。在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分析的过程中,由于其作为一种复杂性的系统模式,需要在营销绩效评价的背景下做到综合性的分析,通过对各个阶层存在限制因素的确定,进行工程项目的计算,并通过对其结果内容的分析,进行系统规划。

第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对于模糊总结评价分析内容而言,其作为一种全新性的项目研究以及评价社会的方法,在社会经济学、科学管理中存在着复杂性的问题模式,所以,在模块综合评价分析法构建中,需要通过对模块问题的界定,运用层次化的项目分析方式,实现对评价项目内容的科学确定。

第三,综合评价指标。在综合性系统评价指标确定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的绿色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作为基础,完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并通过对综合性评价过程的分析,保证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及系统性,满足绿色营销绩效管理的核心需求,充分保证项目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及合理性。

43企业绿色营销绩效指标的权重确定

43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通过对层次法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在绿色营销指标确定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性的决策管理策略,通过对项目调查及工作研究问题的分析,明确决策的范围及核心目标,合理解决企业运行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将性质分析方式作为基础,构建完善性的项目评价管理机制,从而为总体项目评价目标的设计分析,提供科学化的指导依据。明确绩效指标层次结构的核心内容,从而为指标方案以及指标措施的优化提供支持。

432构造判断矩阵

在判断矩阵构造中,需要对上下层之间的隶属管理进行科学界定。在判断矩阵设计中,其具体的形式如表1所示。通过对不同层级之间的分析,可以确定判断矩阵。

5结论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认识到企业绿色营销的基本理念,及时转变原有的发展观念,通过绿色营销文化的构建,满足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企业管理者需要在顺应时展的基础上,及时转变原有的经营模式,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的基本需求,在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上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收益。而且,企业也需要提升自身的责任感,承担企业中的社会责任,并通过企业社会组织、企业社会需求以及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明确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避免制约企业长期发展因素的出现,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以及绿色营销理念的构建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鄢庆涛微博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5

[2]黎娟基于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品牌:下半月,2015(4):29

绿色产业分析篇8

关键词:绿色信贷;商业银行;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引言

迄今为止,对实施绿色信贷业务对财务绩效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没能一致的结论。下面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整理,Simpson&Kohers(2002)分析了1993-1994年美国的国有银行的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情况,发现企业承担越多的社会责任,相应的财务绩效也会越高。申晓辉(2012)主要研究了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绿色声誉,通过回归模型得出商业银行绿色声誉与银行财务绩效之间的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以16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2011年至2015年的财务数据与绿色信J之间的定量关系。

二、模型构建

1.变量设计

在此研究中将银行财务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衡量银行财务绩效的指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银行的绿色信贷指标,借鉴李利霞,李钢(2013)研究的做法,建立了有关绿色信贷的指标,包括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的管理以及绿色信贷政策落实的情况两个一级指标,在两个一级指标下又分别建立了五个细化的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满足得0.1分,最后将每个上市银行的所有得分加总,即为实施绿色信贷的数值指标。具体二级指标是指是否制定绿色信贷有关的政策和规范、是否参与国际环保准则、是否形成绿色信贷责任机制、是否制定分行业指导政策、社会责任报告是否接受独立第三方鉴证、是否开发绿色投资产品、是否遵守一票否决制、是否新增绿色环保贷款项目、是否践行绿色办公、是否积极参与社会互动。

2.样本数据

截止至2015年5月中国已经在中国国内上市的银行共有16家,本文选取的样本就是这16家商业银行。本文数据来自各大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年度报告。

3.模型构建

考虑到银行实施关于绿色信贷方面的政策产生的可能具有滞后性,本文分别前一期的绿色信贷指标来对当期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采用以下回归模型来考察银行绿色信贷与财务绩效间的关系:

Roe=α+β1GCRt+β2Ln(aSSet)+β3LeV+β4LDR+ε(1)

其中,Roe表示净资产收益率;GCRt表示绿色信贷指标;Ln(aSSet)表示银行资产规模;LeV表示银行的负债比率;LDR表示银行性质;ε为误差项。

三、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与财务绩效实证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eviews8分析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2015年绿色信贷对应的财务绩效间的相关性。下面本文借助eviews8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图1。

图1回归结果分析

结果表明,实施绿色信贷政策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表明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显著影响银行财务绩效,且绿色信贷的政策具有滞后性。其余的控制变量对应的各个回归系数也显著,存贷比率对Roe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存贷比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负债比率与Roe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建议

迄今为止,中国的绿色信贷政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是由于企业制度不太完善,有的是银行内部原因导致,本部分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

1.进一步加强环境信息的共享机制

目前,有关部门己经为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决策提供了一个环境保护信息沟通和共享的基础平台。但是这一平台只有进行实时的更新和扩大其可用信息的范围,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国家环保部及各个地方的环保部口不断去评估企业遵守环保法律和规范的情况,并同时提高信息收集和的清晰度和透明度,及时有效地提供企业环保信息,从而降低银行收集此类信息的成本。

2.加强绿色信贷人才培养

首先,在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设立专门的绿色投融资业务部门,一方面通过高薪来引进一些对企业项目评估的金融人才,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内部员工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再者,一些高校可以专门设立有关绿色信贷的课程,提高大学生对绿色信贷的认识。最后,商业银行可以及时广泛地向社会公众宣传有关绿色信贷的法律和法规,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能够参与到绿色信贷的业务中来,提高绿色信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chuler,D.a.andm.Cording.a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CorporateFinancialperformanceBehavioralmodelforConsumer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6(31):540-558.

[2]申晓辉.绿色信贷、绿色声誉与银行绩效[D].南京财经大学,2012.

绿色产业分析篇9

关键词供应链;绿色技术合作;影响因素;扎根理论;验证性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6-0149-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6022

绿色技术(environmentallySoundtechnology,简称eSt)的概念最早是由e.Brawn和D.wield于1994年提出,它以技术应重视环境保护为理念,几乎涵盖了所有与环境相关的技术,得到了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近年来,我国的绿色技术发展也比较迅速。我国政府于2012年相继出台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明确提出我国要积极采用和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产品。与此同时,随着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绿色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加强,以及国内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面临着空前的环保和技术压力,企业逐步意识到如果不将绿色技术的开发和使用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不注重绿色产品的开发,那企业必将在新一轮的绿色竞争中失去优势[2]。受到单一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限制,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合作方式实现绿色产品的生产和环保要求逐渐成为一种趋势[3]。单个企业往往仅在整条供应链的某些业务环节上拥有优势,而在另一些业务环节上却是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占有优势[4],如果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能够在各自的优势环节上展开相互合作,往往可以达到信息共享、合作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5]。来自国外学者的大量实证研究[6-7]表明,在世界各制造业强国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是企业最普遍采用的合作研发模式,也是企业运作最成功的合作研发模式。而在我国,由于供应链管理以及绿色技术的相关理念本身发展较晚,导致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现有学术成果来说,关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研究数量也非常少,本研究以此为立足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影响我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主要因素,力求为企业及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1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绿色技术的概念尚未统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方面给出了不同理解[8],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定义为:“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提供不同的生产资源和技术专有知识,共同研究和开发能够节约资源、避免或者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的技术或者环境管理活动”。与一般的技术相比,绿色技术更加注重“绿色”和环保的概念,对于企业而言,其环保效益往往要大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综合现有文献,发现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研究供应链上企业间一般技术的影响因素,如Francis[9]认为促使制造商采取与供应商合作生产新产品的主要因素主要分为三类:即环境压力、社会和工业法规以及组织选择。RobertoFontana[10]发现企业本身的规模也极大影响了它与伙伴的技术合作倾向,同时企业本身对于外部环境的开放程度也对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产生重要影响。马士华[11]提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影响力(企业规模及其在行业中的影响)、拓展力(产品开发能力和产品导向能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信任感(商业信誉)、可参与度(主导产品结构)、吸纳力(经营思想与合作精神)对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形成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影响最大。罗炜和唐元虎[12]把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动机归纳为三个方面:与研究开发有关的合作动机,与技术学习和技术获取有关的合作动机,以及与市场进人有关的合作动机;并进一步将研究合作动机分为技术协同效应、基础研究、降低风险、共同承担开发成本以获得规模优势、改善企业对技术成果的独占性、缩短创新周期六个因素;将技术学习合作动机分为获得合作伙伴的经验型知识和技能、技术转移两方面。袁立科[13]提出在研发合作形成过程中,主体间相互信任的影响更为重要。张汉江、陈声益[14]影响供应链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有企业间知识的相关性、联合问题的解决能力、内部协调能力以及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等四个主要方面。王建华和闻燕[15]借用古诺模型的变换与讨论,对企业研发合作的动因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出了企业开展研发合作不仅是共摊费用、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为了获得生产阶段的竞争优势,以及研发中的先发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等相应结论。陈丹[16]通过一项对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影响企业参与合作的障碍因素主要有防止技术溢出问题、合作脱节问题、专利产权与利益划分问题、中小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合作的持久性问题五个主要因素。寿涌毅[17]从四个维度概括了影响企业间研发和生产合作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企业因素、技术与生产因素、环境因素和合作伙伴因素。李玲[18]从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的角度,将影响企业由非合作创新转向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产品替代、技术溢出、信息共享和技术研发难度。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本文将目前针对企业间技术合作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五个维度,分别是政府的相关政策、企业外部压力、企业本身的技术行为、技术本身的特征以及合作方的信任和沟通关系。

宿丽霞等: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影响因素:基于供应链角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6期

2实证研究

扎根理论是一种基于归纳的定性分析技术,能够有效的从现象和资料中提炼理论,从而创建或丰富既有的理论体系[19]。与传统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相比,该理论克服了传统研究方法指标来源缺乏科学支撑的缺点,注重从以往研究成果和现实的访谈资料中提取指标,使指标更具代表性和现实性。其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Fig.1Groundedtheorystudyprocess

在综合考虑我国行业绿色技术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该研究选取了家电、汽车、电子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方式。在深入企业访谈和对以往文献分析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和三级编码识别出5大类22个主要因素,编码举例如表1所示。

2.1因素识别

经过编码后可初步得出5大类22个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由来自家电和汽车生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6名、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资深教授4名,共10名专家组成了一个研讨小组,对22个因素指标进行分析把关,删掉了“消费者对绿色技术产品的需求”“上下游企业间的熟悉程度”“上下游企业间的距离”等题项,最后将5大类修订为17个因素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

2.2问卷的发放

问卷调查的时间是2012年3-8月,问卷的发放方式主要采用了两种:一是现场发放;二是网络发放。现场发放对象主要为北京理工大学mBa和emBa班、长江商学院mBa和emBa班同学等,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42份,回收率21%,剔出无效问卷6份后,有效问卷为36份。通过企业网站、企业名录等方式选取了68家相关行业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并通过e-mail、QQ等现代网络工具进

行网络发放。网络发放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217份,回收率为43.4%,按照同样答题率要求,剔除无效问卷38份,得到有效问卷179份。本次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215份,问卷有效率为30.7%。从国内的社会学研究情况来看,问卷的回收率通常都在20%以下,因此本研究30.7%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尚属正常。因为本研究涉及的内容需要对企业发展情况有较全面了解的人才能填答,所以本问卷要求填写者为企业的主要管理者,然而这不仅增加了问卷回收的难度,也增加了收回问卷的无效比例。测量项的衡量指标问题选项采用5分Likert量表,用数字5代表被调查者对问题中描述状况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意见,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同意”。问卷内容包含本文研究所建立模型的各个变量,总共17个变量分为5个部分。表3为测量样本基本特征。

2.3影响因素指标的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又称可靠性分析,是一种测度综合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检验结果表明,本问卷中各个影响因子的测量量表信度系数均大于0.7,同时各题目的总体相关系数也远大于0.35,因此保留了所有题项,并对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2.4验证性因子分析

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相比,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可以一次对多个因变量进行处理;同时还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在估计出因子关系的同时,可以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所以该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因素结构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判断标准,说明修正后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所示。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与5个变量之间的解释系数均通过置信度为99%的t检验,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我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是否

图2CFa测量模型图

Fig.2measurementmodelofCFa

注:Law为政府政策因素;te为行业绿色技术环境;tL为企业绿色技术行为;tp为绿色技术特征因素;pR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依赖

开展绿色技术合作确实受到企业实施绿色技术行为、绿色技术特征、外部技术环境压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依赖关系以及政府相关政策5个因素的影响,模型得到很好的验证。

3结果分析

对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企业本身的绿色技术行为对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解释系数较大,为0.90,说明企业本身的绿色技术发展战略、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企业对绿色技术的投入等是直接推动供应链上企业间开展绿色技术合作的首要原因。这与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企业需要有明确的环保目标,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行为的投入,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合作,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有绿色的环保意识。同时企业建立严格的绿色技术专利保护制度,相应也就减少了技术外漏和溢出的可能性,也是推动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开展绿色技术合作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政策宣传和相应法规的制定,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绿色意识,激发企业的绿色技术开发能动性,同时政府要加快建立绿色技术专利申请的便利通道,使企业的绿色技术成果能够得到保护,这样企业才能放手进行绿色技术合作和共同研发。

(2)绿色技术本身的成本、难度对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绿色技术合作解释系数分别为0.87,这与现有多数研究成果也保持一致。企业出于减少绿色技术研发的成本,降低绿色技术开发的难度,缩短绿色技术开发周期等因素的考虑,实施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以达到上下游企业间共同分担成本、同时弥补技术上的缺陷,互取优势,达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3)外部技术环境压力的解释系数为0.85,略小于前两个指标,说明供应链企业面临着行业绿色技术发展的压力也极大促使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行为的产生。目前,国家对部分重点污染的行业制定了相应的绿色技术标准,如煤炭、化工、钢铁等行业,这些绿色技术指标的制定极大助推了企业开发和实施相应的绿色技术,另外一方面,来自同行业竞争者的绿色技术压力以及消费者对绿色技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出口企业面临着严格的绿色技术贸易壁垒,都不同程度上促使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开发及联合开发的行为。

(4)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依赖关系的解释系数分别为0.82,说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依赖关系对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关系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这与现有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也基本吻合。本研究在对相关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过程中,也注意到:“对于供应商的生产和技术情况较为了解”,“技术上具有互补优势”,“较易建立合理的合作机制”

等等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语句,分析其原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往往面临着相同的行业绿色技术标准,同时技术上多存在互补性,这为绿色技术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上下游企业间在日常的信息沟通上比较频繁,对于彼此的商业信誉较为熟悉,这又为绿色技术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因此,供应链上企业间纵向绿色技术合作也成为目前被企业采用较多的绿色技术合作方式。

(5)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相关政策对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绿色技术合作的解释系数为0.71,与其他因素相比,该解释系数最小。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目前针对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鼓励政策还没有发挥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与目前很多学者将政府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作为企业间开展技术合作的首要原因的研究结论有一定差距。

4总结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绿色技术发展理论的兴起,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成为目前企业间开展绿色技术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制造企业,如宝钢、格力、大金、东风汽车、惠普等等,都已经同其供应商和下游制造商建立起绿色技术合作关系。

该研究对我国主要制造行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绿色技术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应用扎根理论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了影响其合作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企业绿色技术发展策略对于推进绿色技术合作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与策略行为理论观点相一致,该观点提出,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是为了获取供应链整体绿色竞争优势,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能够有效降低单个企业开发的成本和难度,合作双方在资源的使用、信息的交流程度以及零部件生产供应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极大降低了绿色技术合作的交易成本,这也是双方选择合作的重要原因。制造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随着环保法律、行业绿色技术标准的不断出台,消费者对绿色技术产品的呼吁日益提高以及绿色产品的国际贸易壁垒,迫使企业需要大力发展绿色技术,重视和增强同其它企业的绿色技术合作开发。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形成的原因是双方具备相互依赖的资源禀赋,并且相互依赖的资源创造的价值要超过单一资源所创造价值的简单加总。本研究实证结果验证了该观点,结果表明在技术使用上具有较强相似性和兼容性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更容易达成绿色技术合作。政府政策对于推动供应链上企业间绿色技术合作的作用尚未得到真正体现。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政府对于企业实施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合作仍缺乏明确的财政支持,尚未真正从政策上带动企业参与绿色技术的积极性。虽然目前针对某些行业绿色技术产品实施补贴,如2010年6月起,我国陆续在深圳、杭州、北京、上海、长春、合肥6个城市试点对私人购买新能源车进行补贴,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车补贴6万元。2012年6月1日起我国继续对消费者购买节能空调、平板电视等最高可享受400元节能补贴等政策。但是多是出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动机。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包括政府补贴、政府采购、政府贴息(用财政收入或债券收入)、税收优惠、贷款或提供担保、抵免所得税等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开发及联合开发的支持,真正发挥政府对企业实施绿色技术研发和合作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许庆瑞,王伟强,吕燕.中国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5,(5):16-18.[XuQingrui,wangweiqiang,LuYan.ChinaenterpriseenvironmentaltechnologyinnovationResearch[J].ChinaSoftScience,1995,(5):16-18.]

[2]顾国维.绿色技术及其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GuGuowei.Green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m].Shanghai:tongjiUniversitypress,1999.]

[3]杨发明,许庆瑞.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8,(3):47-51.[YangFaming,XuQingrui.ResearchonenterpriseGreentechnologyinnovation[J].ChinaSoftScience,1998,(3):47-51.]

[4]杨发明,许庆瑞,吕燕.绿色技术创新功能源研究[J].科研管理,1997,18(3):58-61.[YangFaming,XuQingrui,LuYan.[J].ResearchoninnovationFunctionSourceofGreentechnology[J].ScienceResearchmanagement,1997,18(3):58-61.]

[5]秦书生.生态技术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QinShusheng.ecologicaltechnology[m].Shenyang:northeasternUniversitypress,2009.]

[6]toniaDe.Buyersupplieroperationalpractices,Sourcingpoliciesandplantperformances:ResultsofanempiricalResear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1999,37(3):597-619.

[7]inghamm.Cooperation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J].economiesofinnovation,1998,(6):3.

[8]徐大伟,王子彦,曾垂凯.企业间绿色合作影响因素与绿色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88-92.[XuDawei,wangZiyan,ZengChuikai.empirical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ofinterfirmGreeningCollaborationandGreenperformance[J].China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2006,16(5):88-92.]

[9]王炳成,李洪伟,李晓青.绿色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2):70-74.[wangBingcheng,LiHongwei,LiXiaoqing.StudyonFactorsinfluencingGreenproductsinnovation[J].industrialtechnology&economy,2008,27(12):70-74.]

[10]FrancisB,CharlesD,ChristinaB.theDriversofCooperationbetweenBuyersandSuppliersforproductinnovation[J].Researchpolicy,1998,(26):719-732.

[11]RobertoF,aldoG.FactorsaffectingUniversityindustryR&Dprojects:theimportanceofSearching,ScreeningandSignaling[J].Researchpolicy,2006,35(2):309-323.

[12]马士华.论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5(1):24-27.[maShihua.theinfluencesofCoreenterpriseontheFormationofStrategicpartnershipinSupplyChain[J].industrialengineeringandmanagement,2000,5(1):24-27.]

[13]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19(3):91-95.[Luowei,tangYuanhu.theReasonandmotivesforFirmstoparticipateinCooperativeinnovation[J].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2001,19(3):91-95.]

[14]袁立科,张宗益.研发合作形成的信任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0):23-26.[YuanLike,ZhangZongyi.trustandtheFormationofR&DCooperation[J].ScienceofScienceandmanagementofS&t,2006,27(10):23-26.]

[15]张汉江,陈声益,李敏.双头垄断市场中新技术研发投资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2):86-90.[ZhangHanjiang,ChenShengyi,Limin.aGameanalysiswithincompleteinformationforenterpriseR&DinvestmentinDuopolymarket[J].R&Dmanagement,2008,20(2):86-90.]

[16]王建华,闻燕,王海峰.对企业研发合作动因的再认识[J].预测,2007,26(5):36-41.[wangJianhua,wenYan,wangHaifeng.theRerecognitionofmotivationsofFirmCooperativeR&D[J].Forcasting,2007,26(5):36-41.]

[17]陈丹.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96-102.[ChenDan.anempiricalStudyontheDeterminantsofCooperativeinnovationinSmes[J].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2010,(5):96-102.]

[18]李玲,陶锋.基于双研发模式的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8):1-4.[LiLing,taoFeng.ResearchontheFactorswhichinfluencetheinnovationCooperationbasedontheDoubleDevelopmentmode[J].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2012,29(8):1-4.]

[19]寿涌毅,吴璐缤.企业研发与生产合作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1-8.[ShouYongyi,wuLubin.DeterminantFactorsofDecisionsonFirmsR&DandproductionCooperation[J].JournalofXidi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1,21(6):1-8.]

绿色产业分析篇10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作为煤炭企业,更多地把财务作为一种信息披露的需要或者是记账的手段,而没有把之视为管理工具。在会计记账过程中往往忽略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时就会产生错误信息,对决策者产生误导,而且即使财务报表反映出了存在的问题,管理者也常常不重视,不能利用财务工具为管理服务。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设账本,另外设有账本的企业也存在亲属管账、会计出纳不分、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从中小私营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有炽热的追逐利润的内在冲动,近年来,其凭借自身经营方式灵活等明显的优势和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如鱼得水,发展迅猛。但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起来,其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

(三)对资金缺乏投资预算决策功能

由于投资决策不是中小企业经营中日常财务活动的主要部分,因此经营者一般较不重视资金的计划和预算。中小企业行为常常表现为缺乏长远规划,企业的大部分决策由经营者一人凭借经验决定。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不健全,财务人员少,其一般忙于应付日常的财务工作,而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四)对资产的管理缺乏科学性,控制薄弱

第一,缺乏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认为会计报表的编制己经是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没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认为会计工作只是核算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纳税所得,忽视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第二,对存货没有加以控制,大量库存产品占用了大量资金,造成资金呆滞,周转不灵。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紧张,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要及时进行创新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为了更好的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需要深入贯彻和执行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建健康、绿色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模式。作为煤炭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构建与应用十分重要。

随着绿色管理理念在世界经济范围内的盛行,绿色管理开始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而随着国内及全球筹资、融资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也需要及时推行绿色管理的模式,及时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引导企业的资金运作与管理向更好的方向进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绿色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消费观念也越来越趋向于理性,消费者在绿色产品和可循环利用产品方面的消费投入也越来越多,这时企业要通过绿色财务管理的应用,尤其是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企业,更好的引导企业在投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工作,使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活动更加趋向生态与环保。我国及国际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行政法规的越来越完善,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壁垒正在逐渐消退,而绿色壁垒正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煤炭企业来讲,在财务管理这一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环节,要积极加强绿色财务管理思想的应用,这对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有裨益。

(一)积极应用绿色会计处理方式

煤炭企业在开展财务与会计工作时,一定要及时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增设绿色股本、绿色公益金和绿色成本等会计科目,并在相应的财务报表中对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保收益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企业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加强环保宣传,建设企业的绿色文化

通过积极有效的环保宣传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还可以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提升企业产品与品牌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绿色财务管理方式的推广与应用,能够引导企业在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转变,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绿色效益的有效统一

(三)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支持

绿色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只有经过政府的有效引导与支持,才能达到最好的推广与应用效果。首先,政府要及时完善企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与制度标准,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提供一系列的绿色优惠政策,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更好的开展绿色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

(四)加大绿色培训的力度,提升员工的绿色素质

企业要想深入贯彻与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的理念,离不开有效的教育与培训。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人员在绿色理念、绿色财务管理、环境会计等方面的有针对的培训活动,及时更新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促进企业由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及时转变。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观念的指导下,企业在进行投资方向的选择和投资方案的制定时,必须对企业投资过程中所付出的绿色成本进行分析,综合评定投资方案的绿色程度,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在未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财务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许多新的内容与特点,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绿色管理的观念,认识到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加强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宣应用与推广。通过绿色财务管理,更好地引导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与销售管理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朦.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绿色财务管理浅析.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0.

[2]张文艳.浅谈循环经济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构建.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1(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