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45

实验室管理目标篇1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项目管理;成熟度;指标体系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高等学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推动高校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从现阶段高校实验室建设现状来看,很多高校尤其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缺乏的普通院校呈现出实验设备落后、管理水平较低、与理论课衔接性差等特征。基于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实验室管理对于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管理成熟度一般指项目组织在相关资源与条件约束下所具备的完成项目既定目标的能力。项目管理成熟度反应的是项目组织项目管理能力在组织层次与项目层次的体现。随着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项目管理成熟度主要反映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成熟度。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是一种使得项目组织由混乱、不成熟到规律、成熟优化过程的一种框架和工具。项目组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项目现有状态的评估,发现影响项目管理进程的问题,从而明确解决问题、过程优化的方向。

1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关键,为了保证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应该遵循相应的系统性、动态性、相对独立性、可比性及可测性、灵活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全面性原则。

2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评价指标确定

由于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成熟度涉及因素较多,本文采取自上而下、逐级分解的方式将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三个层级。具体如表1-1.3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方法

基于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特性,结合评价过程中涉及多因素、多指标的要求,考虑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分配,本文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进行评价。

(1)确定因素集

目标层(总指标):m

准则层(一级指标):m=(m1,m2,m3,m4,m5)

指标层(二级指标):m1=(m11,m12,m13,m14)

m2=(m21,m22)

m3=(m31,m32,m33,m34)

m4=(m41,m42,m43)

m5=(m51,m52,m53)

(2)确定评价等级

L=(混乱级L1,简单级L2,规范级L3,控制级L4,战略级L5)

(3)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选择采取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评价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利用9标度法得到各层因素之间的判断矩阵。9标度法如表1-4:

其中,n为判断矩阵阶数,Ri值可通过表1-3查出,计算随机一次性比CR,对于阶数大于3的判断矩阵,当CR小于0.1时,符合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要求,否则重新判断,得到新的判断矩阵。

(4)获得评判矩阵

通过专家调查法对m中每一个因素根据评语等级域的等级指标进行模糊评价,得到相应的评判矩阵:

其中,aij为mi关于li的隶属度,(m,L,a)构成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通过Y=X*a得到各级的模糊综合评判值。

(6)确定总得分。

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各级评语的一个权数,然后将模糊综合评语综合为一个数,从而得到总得分。

参考文献

[1]李欣.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及其评估方法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14.

[2]李忠富,.建设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Cpm3的体系与结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11):199―192.

[3]谭术魁.房地产项目管理[m].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6,11-14.

实验室管理目标篇2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技术参数为核心,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使实验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5]。实验室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熟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实验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促进实验室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建设,使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服务中所需的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工作规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生系统效应,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保证数据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增强科研权威性,实现实验室良性运行,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标准化及标准管理是实验室全部工作环节中一项重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系统工程,建立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技术平台。因此,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6]。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2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现状

   2.1有必要,无做法

   目前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的技术与管理存在不少缺位,很多方面有必要完善和充实[7-8]。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污染物或环境控制指标被纳入环境教学与科研检测的范畴,这就需要实验室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和执行路线,以确保实验室管理的完备性和检验方法的完整性。如在水污染技术指标的检测方面,多溴联苯醚(pBDes)类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对于该类物质在水环境中微含量的测定方法不统一,更谈不上检测方法的权威性,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科研交流和相关成果的鉴定。第二,针对实验室已有的管理事项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或相关制度。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属于高危险区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电磁辐射等会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9]。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有毒物质的处置规程和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第三,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加和研究生的扩招,实验室规模扩大,功能也更齐全,但是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编制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实验仪器购置、维护、管理和众多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实验室仪器损坏率高,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0]。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标准(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仪器使用操作规范、样品分析测试标准方法、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仪器维护制度等)来保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有做法,无标准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对于很多事项已经有大量规范的做法,但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在实验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规范的环境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没有用规范性的文本流程化,不利用于科研团队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在管理方面,近年来实验室逐步购入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必然面临维修保养、耗材购置和故障处理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一管理事项缺少明确的报告程序,应加快制定管理程序“外部提供支持性服务管理标准”等规范管理制度。另外,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维护和保养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往往没有在实验室进行明示,学生盲目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其他安全事故。

   2.3有标准,无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各项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经有大量实验室规范,但未形成相应的体系,如暨南大学通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暨南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核技术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散布于各类技术资料中或由实验室使用者各自保管,多局限于实验方法标准。如涉及水污染的技术标准目前有pH值、Do、BoD5、CoDcr、tn、tp等实验方法标准。而国家标准仅水污染技术标准分体系方面,就应涵盖技术基础标准、采样技术标准、样品预处理技术标准、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采购技术标准、试验方法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技术标准(含操作规程)、服务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其中水质标准应包含地表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标准纳入实验室标准体系,让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使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实验过程。

   2.4有体系,未信息化

   有些高校的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建立初步的标准体系,但未形成实验室标准信息数据库。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成了实验室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不足[11]。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关注实验室管理事项,主要涵盖管理标准,而缺乏实验室标准体系中的技术层面和工作层面的规范。另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停留于纸质文件,而未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利于文件的使用和换版。

   3如何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方面,主要涉及实验室标准体系建立、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三个方面,,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作为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一项标准都不是孤立的,标准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体系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标准和体系的效用。在系统学习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策划、制定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参考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首先进行环境因素分类,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各环节涉及到的技术事项,收集、制定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再根据技术事项所涉及的管理事项制定管理标准,构建完善管理标准体系;同时为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求,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工作标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并在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的各阶段加以贯彻和执行,确保采样、样品预处理、仪器操作、实验分析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清理文件,整体策划。体系文件编制前,对实验室内部以往各种标准、管理制度、工作规则以及历年下发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整理,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验技术与管理现状,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确定学科实验室标准化蓝图。第二步,按照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通过网络、专业期刊、专业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等收集国际、区域、国家、行业、地方等各层次标准。第三步,依照GB/t1.1之规定,编写所缺少的标准文件或补充更新所缺文件条款。逐步编制、完善标准体系。

   3.2设备设施标准化

   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实验室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重要对象。实验室设备设施标准化包括设备设施产品技术规范(如相关法定标准及使用说明书等)的收集整理、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的编制、设备设施定制管理的合理规划与实施等。尤其是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其描述应简洁、明确、无误。一名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参与者按该操作规程应能自行操作设备设施。做好仪器设备维护是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一是严格控制仪器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腐蚀性气体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二是仪器的定期维护,如更换老化、损坏部件,仪器内部定期清洗等,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使用

   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更新是维护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关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订阅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标准信息的广泛收集,通过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实现集中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深圳标准信息网等查询最新学科标准信息,不断完善标准信息库并保持其有效性。标准信息收集范围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等方面有效的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期刊、专着等出版物;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区域标准、技术法规;其他与学科实验室有关的标准化信息。学科实验室标准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息搜集渠道,如环保、实验室监管、质量、职业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情报部门、报刊、杂志、网络等;及时地了解并收集有关的标准、修订、更改和废止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和编目,并及时传递到实验室。收藏的标准信息应及时更替、更改,保持良好的时效性;建立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开通标准的网络服务系统。标准信息库的使用:实验中心应建立专门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并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实验室的准入条件、工作准则、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环境和相关实验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规范化的工作作风。

实验室管理目标篇3

申子瑜在会议上表示,《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目前我国医院临床实验室管理因没有一部统一的管理办法而产生的管理问题将得到彻底改善,并促使我国临床实验室管理模式与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接轨,我国检验医学管理也将迈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但申子瑜特别强调:“这也将给现在的所有医院临床实验室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临床实验室管理现状

据申子瑜教授介绍,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03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iSo15189)文件规定,以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状况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它检验的实验室,都统称为临床实验室或医学实验室。也就是说,我国医院的检验科和临床科室所属的实验室、门诊部(诊所)所属的实验室、采供血机构所属的实验室、独立的临床检验所等机构所属的实验室都应划归为医学实验室范畴。

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专家王清涛教授介绍,2002年11月~2003年1月,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32位检验专家对北京市49家三级医疗单位的237个临床实验室进行了调查验收。按照2003年由北京市颁布的《北京市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拟定了“人员资格”,“仪器、试剂”,“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等8方面30多项内容,由专家组进行现场调查,逐一记录每个调查项目存在的问题,以满意、缺陷或不满意进行评价,并反馈给被检查单位。

结果显示,检验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标准操作规程文件不规范,室内质量控制记录、失控记录不完整等7项,在所调查的30多项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在缺陷级别上。其它临床实验室存在的问题除上述7项外,尚包括“设备校准”及“室间质量评价”方面的6项;除存在有缺陷级别问题外,还有许多问题为不满意级别。

广州市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副总经理胡朝晖博士则认为,王清涛提到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临床实验室的内部管理方面,其外部管理实际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临床实验室管理缺乏法规文件的指导。由于《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还未出台,国家对临床实验室该怎么管、应达到怎样的最基本质量要求均无明确规定,致使大量临床实验室处于管理的真空地带,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操作的检测标准和要求等都不清楚。卫生主管部门在对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时也拿不出有效的法律文件或管理规范,各检查人员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检查,随意性较大,要求不统一,这些也可能会成为各种各样的医疗纠纷产生的导火索。

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未能实现资源共享。从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社会资源的角度出发,临床实验室的检测设备、人员等资源,完全能够、也应该实现资源共享,但政府主管部门很少主导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等建立区域性检测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检测质量。医院各自为政,每个医院都在建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有引进设备、扩大规模、增加收入的需求。大而全、小而全的临床实验室比比皆是,但绝大部分又面临吃不饱的局面。一方面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产生巨大的浪费。大部分实验室只能开展一些常规检查项目,特检类项目因标本来源少而无法开展。而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的实验室就开始了资源组合与共享,目前国外大型实验室能开展的项目达数千项,而我国一般三甲医院只能开展300多项,大型的检验中心也只不过能开展600多项,有很大的差距。

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认可制度建设是关键

香港玛丽医院检验科生化室主任彭永祥博士根据其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20多年的实验室管理经验提出,要改善目前的管理现状,对临床实验室进行标准化质量体系建设和认可制度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为首家通过iSo/ieC17025国家实验室认可和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临床检验机构的负责人,有着10多年临床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总经理梁耀铭认为,质量体系是临床实验室为保证其检验报告满足用户的质量要求,把实验室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职责、质量活动过程和各类资源、信息等协调统一起来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质量体系文件是系统描述质量体系的一整套文件,是体系存在的基础和证据,是规范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达到质量目标要求最适用、最切合实际的质量法规。

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质量手册描述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和质量体系要素。程序文件对完成各项质量活动的方法做出规定,对质量体系的一个要素或一组相关联的要素进行描述。作业指导书作为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对如何一致地完成活动和过程进行描述。质量体系文件的价值在于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有助于满足客户要求和质量改进,形成文件不是目的,而是一项增值活动。

梁耀铭还表示,进行临床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设,除了要加大在硬件设备方面的投入,使其尽可能地接近先进标准外,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在生物安全防护方面就是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理》规定,安装了多套紧急淋洒设施、洗眼装置、气瓶柜和预防泄漏报警系统,购买了进口生物安全柜、柜,修建了专用污水废水池、放性废物处理池等装置,将实验室对环境的生物危害降到最低,同时成立了安全生物小组,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检查。

申子瑜教授也特别指出,尽管现在也有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医院在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标准化质量体系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并将临床实验室建设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是根据卫生部卫生督导组在一些地方的督察中发现,临床实验室的管理俨然已经成为管理问题中的一个大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标准化的质量体系建设。

医疗检查“一单通”的保证

实验室管理目标篇4

关键词:实验室 管理 信息化管理系统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2

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素养、操作技能、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环节,是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推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指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当前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水平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常规管理薄弱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阻碍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与管理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实验室的网络动态管理,对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信息收集与分析、实验预约、学生实验与探究、成绩登录等实验环节实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1 当前中小学实验室管理现状

1.1 学校对实验室的管理方式落后,与教育信息化要求不符

当前我县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大都仍停留在常规的人工管理,所有的管理记录材料等以手工制作完成,显得极其陈旧、落后。如中学一般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室,而每个实验室又有实验教室与仪器室之分,各室都有各自的一套表册。大量的帐册如教学仪器总帐、教学仪器明细帐(固定资产)、易耗品明细帐、报损单、实验器材借用预约登记表、实验教学安排表、实验开出率的统计表、各种报表等,这些表册又要分成多部门。可想而知,这些繁多的表册都是由实验教师以纸质手工制作完成的,容易出差错、撩草不统一、修改不方便、不易查询、很难统计、携带不方便、保存困难、易损坏,有太多的弊端,无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1.2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供需信息脱节,效率低下

各学科实验一般分为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学科教师开设实验借用仪器一般流程为到实验室填借用单、等待、领取,用完后送还。对教师而言,没到实验室询问就不清楚所需实验仪器到底有没有,数量有多少,能不能用上。对管理员而言,学科教师没到实验室填单就不知道有哪些需要,也无法为学科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如实验易耗物品的需临时采买,无法与后勤人员沟通等。因而常规的管理方式会导致供需关系脱节,无法将供需信息及时传达,导致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效率低下,经常会影响教师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影响正常的学科实验教学,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1.3 实验室管理不严谨、不规范、不科学

首先,我县实验室管理大多由单人管理,管理员在实验室仪器借用、领取、归还、报损等管理环节随意很大,不严谨,监督缺失;其次,实验室相关表单单据填写不清,填写内容格式不统一、甚至没有填写,各校各室各管理员手工制作填写制作单据标准也不尽完全相同,极不规范;最后,传统手工记账登记管理,管理员对仪器设备的分类目录、详细数目、教学仪器总帐、教学仪器明细帐(固定资产)、易耗品明细帐、实验开出率的统计量太繁杂容易出现差错,更不可能形成报表,对专业管理员如此,对非专业管理人员更是难上加难。

1.4 实验室仪器设备封闭式管理不利于素质教育开展

虽要求实验室开放管理,但目前中小学实验室大多处于封闭管理状态,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大多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不高。而学生除了上课演示与分组实验,没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了解、接触、使用这些仪器设备。实验室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无法让学生自己利用实验室仪器设备真正动手开展探究实验,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与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与特性

实验室管理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其二,是实验教学管理。为改变实验室管理的落后现状,应当将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提上议事日程,乘教育信息化的东风推动实验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开发、设计和引进符合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实际需要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中小学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设备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为实验管理与教学服务。笔者认为符合中小学实验室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基本功能与特性。

2.1 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系统应着眼于建立全省统一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体系与标准,包括仪器设备的分类标准与目录,标准化管理、规范管理手续、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仪器设备条形码数据扫描读取,数据无线传输导入,简化仪器设备的采集与管理流程,实现实验室仪器设备标签的信息化、数字化,提高实验仪器与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减少人为差错,大大地提高管理效率。

2.2 实验室管理系统网络化

系统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基于web的网络化架构,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教育城域网络和校园网宽带网络,实现公告信息网络、网络在线查询、网络预约与通知、实验开设计划等文件上传与下载、仪器设备报损与定购等。系统网络化将实验室的管理移置到互联网的环境中进行,不仅提高时效,减轻管理压力,而且使师生实验互动、信息交流变得方便及时。

2.3 适应当前教育管理模式

系统能适应我省、市、县、校的多级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不同行政部门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管理模块,满足各部门及时了解中小学校各学科实验教学与管理现状需求。

2.4 系统的数据分析与报表生成功能

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的统计分析,如仪器设备数量分类统计、演示与分组实验汇总、报损与易耗品统计、仪器设备标准差额计算等,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数据报表,为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实验室评估、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质量管理等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5 系统的资产管理功能

系统除了查询、实验预约与通知、统计与分析、实验室管理与教学等常规功能外,还应有资产管理功能,让学校的管理者能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等资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及时更新和优化配置各学科先进的仪器设备。

2.6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开放与服务

当前的管理模式下,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并不高,除了课堂演示与分组实验之外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学生没有更多渠道和机会接触相关的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将仪器设备像淘宝店铺式地展示给师生,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对全体师生开放,并随时将仪器设备提供给他们进行实验,满足学生探究性、趣味性的课内外实验和实践活动要求。这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不断提高开放实验教学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

2.7 系统管理操作简单,易维护

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自身实验室、仪器室的实际搭建仪器设备的三维的、全景式的定点存放保管视图,仪器设备可依图对应存放。系统设计人性化、管理界面简洁易懂、管理操作与流程符合管理与教学实践,一线管理员易于学习掌握。

2.8 系统平台的多样化与通讯功能

手机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师生获取资讯与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因而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适合windows电脑用户,也应支持安卓系统平台,满足手机用户的需求。让师生随时随地可登录系统了解查询、预约实验,在线交流实验信息心得,接收系统发出的相关管理信息,提高实验室管理服务水平。

3 加快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

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实验室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为尽快实现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加快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成为当务之急。

3.1 加快做好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

首先,目标规划。实验室信息化的范围应遍及整个工作环节,应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以及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目标。[1]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充分考虑中学、小学不同实验业务使用的情况,满足实验室的各种需求,围绕提高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效率和实验教学水平进行规划。

其次,项目规划。结合中小学实验室特点以及实际教学需要和能够达到的条件,明确各阶段具体的任务和目标。[2]针对建设资金投入、管理人才培养、硬件设施等制定实施策略,建立项目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

最后,资源与安全规划。要引导中小学做好合理的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资金、实验课题等资源的规划。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监督机制。

3.2 着力引进科学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管理思想

目前我县中小学实验室至今尚无一所学校配备了专用的实验室管理用计算机及配套管理软件,这重要原因是过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实验教学管理不够重视,管理思想意识落后,重建设,轻管理。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当务之急是要把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是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当作实现实验室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成为衡量各地实验室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借鉴各地建设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经验,集中财力花大力气引进科学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管理思想,有力地推动实验室信息化建设,这是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3.3 重视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我县中小学校不够重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在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的选任上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选用退居二线的年纪较大的教师为管理员,选用非理科、专业不对口教师作为管理员,把实验室管理作为一种额外兼职随意搭配,实验教师的工作量也随心所欲地加以规定。这都严重地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因而,提高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这是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大实验室管理员的招聘力度让专业人员参与到中小学实验室管理中来,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员特别是非专业管理员的信息技术和专业管理培训,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体系纳入培训内容,学习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管理员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3.4严格实施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考核机制

把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完全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落实项目专人负责制,落实信息化建设各项措施,着力保障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统筹有序推进。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实验教学与管理的有机整合,是一种新型的中小学实验教学与管理的模式。实现中小学实验室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各中小学广泛建设与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必将为我县教育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教育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参与文献:

实验室管理目标篇5

关键词:条形码技术;LiS;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把计算机技术与医疗信息相结合,实现医院信息管理现代化,是目前医院管理的趋势。[1]检验科是医院的重要医技科室,每天产生大量的医疗数据。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是必然的。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实验室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手段。为了加强对标本的质量控制,使检验医嘱的执行在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至结果报告的全过程操作处于规范化的程序控制下,我科在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基础上,引进了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和条形码技术,实行了检验项目的条形码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1.1.1条形码:条形码标签包括条形码图形和相对应的一组阿拉伯数字,即条码号。条码号在数据库中关联病人的基本信息与标本信息。条形码标签要清晰,扫描识别率要高,以提高工作效率。

1.1.2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硬件部份、操作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应用软件组成,其中包括条码系统。我科使用的是南方惠侨检验信息系统。

1.2方法:

1.2.1临床医生在医生工作站申请检验项目,生成电子检验单。

1.2.2住院患者自动记账、门诊患者自行缴费后生成该检验项目的唯一条形码。

1.2.3住院患者由护士打印检验条形码。条形码上的基本信息包括:条形码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病历号、检验项目、标本类别、采集容器、检测专业组、特殊处理等内容。门诊患者自行到门诊检验室窗口或抽血室打印条码,按要求采集标本。护士将检验条形码贴在相应容器上,根据相关要求采集标本,并扫描产生标本采集时间.

1.2.4住院患者标本由支持中心专人收取后送检验科,两次扫描产生标本收集时间和送达时间。门诊患者自行送检大小便、白带等标本,血液标本由护士采集后直接送检。

1.2.5标本送达实验室后,在标本前处理区扫描接收,产生标本签收时间。拒收不合格的标本拒收并注明原因,由护士重新采集送检。签收人员将标本进行前处理(离心)后分发到各专业组。

1.2.6各专业组核收标本并检测,产生标本上机时间。支持双向通讯的仪器,标本完成样本录入后,可直接上机检验。不支持条形码的仪器,先将标本按顺序排放好,然后用条形码阅读器进行扫描,自动完成标本的标号和基本信息的录入等,即可按顺序上机检测。手工检测的项目,可在标本上编号,利用条形码阅读器扫描录入标本信息,检测完成后,按试管上的编号手工输入结果。

1.2.7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条形码在LiS中查询申请医生、申请时间、标本接收时间、接收人、收费、处理状态、检验仪器、样本号、检验者、审核者、标本状态等信息。实验室人员双人确认结果,并电子签名,产生结果报告、审核时间。

1.2.8临床医生可以在工作站查看检验结果,门诊患者凭诊疗卡自助打印报告。

2.结果

运用LiS系统,实行检验项目的条形码技术,有以下优势:

2.1降低了院内交叉感染的机率。以前的纸质检验单,从医生开检验申请单到患者取得结果,中间经过很多环节,很容易成为病原体的载体,形成院内交叉感染。条形码技术实施后,客户拿到的是干净的检验报告单,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2.2.减少人为误差。检验申请单或标本要经过医生站、护士站、后勤人员、检验科人员等许多人工环节,出现差错的概率很高。条码化的工作流程减少了手工操作成分,保证标本运送过程的准确性,避免运输中交叉、调换等差错,降低人为出错的概率。

2.3加强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运行过程中,LiS的条码系统自动记录标本所处状态,规范了护士的标本采集工作。实验室通过标本状态查询功能对标本送转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及时追踪标本状态,实现了实验室对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控制。

2.4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申请单、容器上的手工标签字迹不清,检验科在处理申请单和标本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信息录入错误等问题。实行条形码技术以后,所有的信息录入都是电子化,清晰明确,信息转移不易出错。

2.5明确岗位责任,减少纠纷。实施条形码技术以前,标本运作中出现差错时,会出现实验室和客户相互怀疑、相互推诿的现象,容易引起纠纷。现在,标本运行到哪一个环节、操作时间、责任人都准确地留下纪录,岗位责任明确,为医疗纠纷和院内工作纠纷举证提供证据。

2.6加快检验速度。条形码技术有效缩短了标本布置及检验结果传递的时间,能实现自动化仪器的双向控制,加快了标本从送检到结果报告的速度。

2.7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运用条形码技术,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快速得到管理所需的信息,如标本实现标本分析前、中、后的相关数据,实现实验室的质量监控,分析实验室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

3.讨论

我科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条形码LiS能够代替人工操作的方式来实现信息转移,电子化的调度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误差,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为检验结果查询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节省了生成管理信息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实验室工作,是当今医学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该技术的应用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和实验室的全程自动化打下基础。[2]在医学检验信息网络系统中应用条形码技术,可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优化检验流程和实验室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差错,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3]

综上所述,LiS系统运用条形码技术,适应了数字化医院发展的趋势,实现了检验信息的全程追踪和动态管理,提高检验质量,提升检验室管理水平,降低检验室运行成本,使实验室的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丛玉隆,李健.检验科计算机管理网络的建立与应用体会[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361~363。

实验室管理目标篇6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实验室风险管理;pDCa循环;住院急诊检验;检验周转时间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对于实验室质量控制来说,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风险存在于检验的全过程[1]。实验室风险管理就是针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持续改进的全过程,使实验室质量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1]。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pDCa循环管理住院急诊检验周转时间(turn-aroundtime,tat),探讨该方法在医学实验室风险管理中的意义。

一、pDCa循环

pDCa由英语单词plan(计划)、do(实施)、check(评估)和action(处理)的第1个字母组成[2]。p: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所要实现的目标,并提出实现目标的措施或方法;D: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评估哪些有效,哪些需要改进,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处理评估结果,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提出新的目标;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交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二、pDCa循环在实验室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实验室风险管理中可分为8个基本步骤[3]。见图1。

(一)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风险因素

1.识别风险,确认风险 实验室根据详细的检测流程(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分析现状并列出流程图。流程图除考虑实验室自身活动的风险外,还应考虑外部人员活动及使用外部提供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风险。如住院急诊检验流程为:医生开出急诊医嘱护士执行医嘱护工运送样本实验室接收样本样本检测报告。完整的工作流程从医生开出检验申请单起到实验室发出报告止,整个过程复杂,涉及的范围广,参与的人员多。按照流程图,从“人、机、料、法、环”(“人”不仅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还包括其他实验室服务对象和供应商;“机”指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和耗材;“料”指急诊样本;“法”指实验室检测、质控、结果报告等采用的程序和方法;“环”指实验室环境要求)5个方面全面考虑,识别风险来源。住院急诊检验tat风险识别:(1)“人”:医生是否了解急诊范围和急诊检验结果回报时间?急诊申请是否正确?护士是否及时执行医嘱?是否按照规范采集急诊样本?护工是否及时将样本从病区运送至检验科?运送是否符合要求?实验室人员资质是否符合要求?人力资源是否能够满足急诊检验需要?是否及时处理样本?操作是否符合标准作业程序文件的要求?患者是否配合?供应商是否合格?(2)“机”:实验室仪器配置是否能够满足急诊检验要求?仪器是否已校准?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实验室试剂耗材是否充分和有效?(3)“料”:被检测样本是否合格?(4)“法”:检测方法是否能够满足急诊检验要求?检测方法是否先进或足够快?急诊检验流程是否合理?(5)“环”:实验室空间是否能够满足急诊检验要求?环境温、湿度,照明,通风,供水,废物处理是否符合要求?2.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用直观的形式组织数据(图表,曲线,排列图……),分析组织好的数据,采用概率和统计等数学工具对风险现状进行评估。从实验室信息系统数据中统计2014年11月10至14日1周内的住院急诊项目数和各个时间段的tat。各个时间段为:a时间段,医生申请时间到护士采集时间;B时间段,护士采集时间到护工运送时间;C时间段,护工运送时间到实验室接收时间;D时间段,实验室接收时间到报告时间。各个时间段的平均tat分别与规定的tat相比较,a、B、C时间段tat要求<30min,实际平均tat分别为37、25和62min。根据1周内急诊项目数得出tat完成率,a、B、C时间段tat完成率分别为79%、82%和60%。D时间段不同检测项目tat要求不同,tat完成率为97%。数值可用图表或表格形式显示。完整地描述风险:what(何事),风险呈现什么现象?where(何地),什么地方发现风险?who(何人),谁同这个风险问题有关?when(何时),风险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重复发生?why(为何),这个风险为什么是重要的?how(如何),风险表现如何?用百分比、个数、时间等术语和数据量化,形成清晰的风险定义(简称5w1H)。如C时间段的风险(what),护工(who)接收住院(where)患者急诊样本后(when),先送该患者排队登记做“B超”等辅助检查,最后将样本送至检验科(how),造成急诊检验tat延长(why)。3.设定风险控制目标 根据数据分析,确认与风险控制相关联的目标,该目标必须经过实验室管理层确认。目标设定需要考虑实现目标的时间和成本,即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分析前tat涉及到检验前过程,无法由检验科直接控制,所以分析前风险控制目标设定可以较低。实验室设定分析前tat合格率≥80%,实验室内tat合格率≥95%,住院急诊检验tat风险控制目标a、B、C时间段≥80%,D时间段≥95%。

(二)步骤2:分析产生风险因素的原因或影响因素

可以采用因果图(鱼骨图)等工具辨认风险产生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分辨哪些是造成这个风险的根本原因,在程度上哪些因素是重要的,哪些因素是可以解决的,哪些具体的原因是在风险控制目标中想要解决的。见图2。

(三)步骤3:找出影响风险的主要因素

比较所有可能的原因,然后辨认直接影响实验室质量的风险原因。如住院急诊检验tat各个时间段中C时间段tat合格率最低。护工工作量大、教育培训不足和对急诊检验流程不熟悉是造成住院急诊检验tat延长的主要因素。

(四)步骤4:制定措施,提出行动计划

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尽可能运用5w1H建立有效的和可操作的行动计划。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需要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什么地方实施(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如因为护工教育培训不足(why),不知道急诊样本及时送检的重要性,所以要制定急诊样本护工运送流程并进行培训(how)。由实验室“检验前管理组”人员(who)在1周内(when)制定、完善护工运送样本流程的作业指导书,然后2周内完成对全院(where)护工的培训。培训后1周内完成培训效果评价(what)。

(五)步骤5:实施行动计划

执行风险控制措施,必要时在实施前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充分性、适宜性进行评估。培训相关人员,使其能够按计划中的要求执行风险控制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需及时处置并记录相关数据资料。利用“甘特图”等工具表示将要推行的各个步骤、每个活动的起止时间和关键步骤间的联系,实时反馈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如实施针对C时间段tat合格率最低问题的原因而制定的措施,12月1日制定、完善护工样本运送流程作业指导书,12月3日完成,12月9日对全院护工进行培训。对实施过程进行记录,层层推进。

(六)步骤6:评估效果

通过量化指标对风险管理对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差距。有效果时,将此风险管理措施及实施过程标准化,确保通过风险控制管理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无效果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返回步骤4,找出问题,重新拟定风险管理对策并重新实施。培训后C时间段平均tat为25min,tat完成率为90%,达到风险控制目标。

(七)步骤7:标准化,进一步推广

对确有成效的风险管理加以肯定,培训相关人员,执行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修订相关程序或流程),建立新标准、新目标,进入新的pDCa循环。

(八)步骤8:在下一个改进机会中重新使用

pDCa循环找出pDCa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将其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作为下一个循环中p的目标。住院急诊检验tat风险管理有效,除继续按标准化流程进行定期培训,要求护工按作业指导书操作外,还可将分析前tat合格率适当调高,作为下一个循环中p的目标,或从a时间段风险管理开始新的pDCa循环。风险管理是动态的。在风险监控和评审的过程中,一些风险得到控制,一些风险在改变,一些新的风险又出现。如住院急诊检验量增加,急诊样本集中在某一时间段送检等tat新风险因素的出现等。用pDCa循环进行实验室风险管理,每个pDCa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并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地运转,而是像爬楼梯那样,每个循环都解决一批问题,但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实验室风险管理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持续改进。

pDCa循环是动态的循环,其4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紧密地连成一体,甚至有时边计划边执行、边执行边检查、边检查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循环交叉进行。实验室风险管理工作可以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得到有效控制。科室整体风险管理与其内部各专业组间风险管理的关系,是大环带动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pDCa循环运用于实验室风险管理,能够提高实验室风险管理的工作水平,是实验室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有效模式。

作者:张敏李智蔡惠萍王璐吴亚洲单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付仁东.浅谈风险管理理论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的运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3):1599.

实验室管理目标篇7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4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63-02

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课、轻实验课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实验室管理薄弱,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毫无疑问,上述这种情况与培养高素质本科生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1]。本文提出了目前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若干普遍性问题,期望这些问题能在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中得以解决。同时,针对目前各大高校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对实验室管理进行改革和提升,本文也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梳理。

一、实验室管理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低,建设力度不够。目前,尽管各高等院校在本科教学中强化了实验环节,但是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状况,这就必然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从而使实验教学环节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

2.实验室人员少,管理落后。各高校都在积极的引进教学方面的高水平教师,却忽视了实验室管理人才的引进。目前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引进基本上是学历低、人员少、管理经验不足。正是由于此,导致目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低、对工作不重视,最终使得实验室管理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3]。

3.经费少,实验设备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GDp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对各方面的经费分配都有相应提高。但是高校教育经费增加的同时,实验室的经费投人还是停滞不前[2]。因此,用于学生实验的仪器设备老旧,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使得学生实验中用到的设备远落后于公司生产中用到的设备,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4.开放少,设备利用率低。目前各高校对实验室投资相对较低,而同类学校相同学科所需的实验设备基本相同,各高校可以联合起来,有重点的发展实验室设备,学生的实验可以跨学校来开展,增加交流和实验室开放程度[4]。因此,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势。

5.战略少,缺乏长远规划。大到国家有长远规划,中到企业有长远目标,小到个人有长远打算。而作为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思路,对实验室建设目标、发展规模、层次体系、预期效果往往缺乏充分、严谨的论证和规划,导致实验室缺少应有的“灵魂”和“主题”[5]。

二、新理念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1.“4m1e”现场管理理念。现场管理是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现场各种要素,即对“人、机器、料、方法、环境”等进行合理地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等的生产作业。海南师范大学吴红萍老师[6]结合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成因,引入现场管理五要素进行全面剖析,现场管理的“4m1e”要素与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实验室规章制度及实验室环境”相对应。她认为,将现场管理“4m1e”要素引入高校实验室管理,在高校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实验教学标准化和确保科研实验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企业“5S”管理理念。“5S”管理即通过规范现场,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最终达到提升人的品质的一种独特管理办法。在实验室中实施“5S”管理不仅仅可以为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工作场所和实验环境,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实验习惯,以及养成良好的工作素质。吉林农业大学李雨婷老师[7]分析了高校实验室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个方面阐述了“5S”管理理念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运用。定置管理也是通过对生产现场的可移动物进行科学安置以及持续地开展“5S”管理活动,使人、物、场所处于最佳结合状态的科学管理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丁莎莎老师[8]以定置管理理论为基础,对其内容、意义以及对实验室管理的作用进行探究,对比出定置管理理念对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如何以定置管理为基础,来达到实验室管理人、物、场所一体化的目标。

3.iSo质量体系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可借鉴iS09000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机制,规范高校实验室管理,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建立实验室管理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9]。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实验室管理引进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则能以科学化、规范化进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太原理工大学刘玉海老师[10]将iS09000标准的持续改进管理思想引入高校实验室管理,阐述了该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我国同济大学等高校已通过了iS09000认证,并取得明显成效。

4.资质认定推动的管理模式。实验室资质认定是国家或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而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11]。它是通过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与环境、人员技能和规范化管理进行全面考核,确认实验室的资质。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体系包含了基础资源和管理系统两部分[12]。首先,一个实验室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条件,包括必要的、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实验场地及办公设施,合格的检验人员等资源。其次,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析确定各检验工作的过程,使各项检验工作能有效、协调地进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管理体系由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4个基本要素组成。运用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管理理念,加强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对于规范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5.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的管理模式。目前,高校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越来越重视,如何将网络化、数字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就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提出的[13]。为了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实践中心提出了“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的思路[14]。将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开放实验室管理相结合,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减轻了工作量,节约了工作成本,提升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发挥了工程实践中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另外,华侨大学王燕琼老师[15]构建了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室管理和绩效评估系统。系统采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将定性因素定量化,提高管理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帮助实验室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同时为教学实验单位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是要出效益、出教学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目前,实验室管理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管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52-156.

[2]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4-95.

[3]郝云忱.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新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89-194.

[4]何奥平,曾建民,胡治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214-216.

[5]罗联社,周云涛,张原,张双才.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45-147.

[6]吴红萍,傅丽容,汪继超.“4m1e”要素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230-233.

[7]李雨婷,金周雨,姜秀云,宋慧.“5S”管理理念在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0).

[8]丁莎莎.定置理念下如何实现实验室管理人、物、场所一体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40-41.

[9]赵中建.学校管理体系与iS09000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刘玉海,李慧妹,宁剑.iSo质量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83-185.

[1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6,(4):12-14.

[12]刘丽葵,贺丽苹.以实验室资质认定理念推动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88-190.

[13]张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31(2):135-138.

实验室管理目标篇8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监测;跨界断面水质资金扣缴监测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18403

1引言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LimS)是基于计算机局域网,专门针对一个实验室的整体环境而设计,是一个包括信号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1\]。LimS在发达国家实验室早已广泛应用,而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实验室开始逐渐认识到信息化在管理中的应用,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和应用\[2\]。多年来的实践证明,LimS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样品测试效率,提高分析结果可靠性,最大限度避免系统外的干扰,降低了实验室运行成本并且体现了快速溯源和痕迹,使实验室手工作业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得以顺利解决。

跨界断面水质资金扣缴监测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尤其需要得到受到全程监督和质控的具有更强公信力和透明度的数据。四川省环境监测站将LimS系统应用于跨界断面水质监测工作中,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构建目标

(1)依据量化管理要求分解目标任务,并参照目标评估任务执行情况,使跨界断面水质资金和扣缴监测工作得到分解、评估与控制。

(2)提高对复杂分析问题的处理能力:LimS将整个实验室的各类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地对实验室曾经做过的全部分析样品和结果进行查询。通过对LimS储存历史数据的检错,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3)建立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跨界断面水质资金扣缴监测中水样监测分析关键参数在系统中的全面管理,包括项目登记、采样安排、样品接收、实验室分析、数据审核、报告编制审核和签发等。做到数据的可追溯性,提高监测站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4)实现采样标签和监测报告自动生成,实验室仪器中分析数据的自动采集,提高样品测试效率,测试人员可以随时在LimS上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分析结果输入LimS后,自动汇总生成最终的分析报告,从而降低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5)实现管理人员实时查看项目或者样品分析的进展情况,从而全面提升实验室信息运转效率和管理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人员可以及时地了解与样品相关的全面信息,系统报错功能可以降低出错概率,同时依据LimS提供的数据自动上传和自检功能,消除了人为因素,从而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6)遵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标准,实现对人员、仪器、试剂、方法等资源的全面规范化管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LimS平台,实时了解实验室内各台设备和人员的工作状态、不同岗位待检样品数量等信息,能及时协调相关方面的力量化解分析流程中出现的“瓶颈”环节,缩短样品监测周期;调节实验室内不同部门富余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浪费。

3LimS系统建设过程

实验室是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综合场所,实验室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在组织中是较好的,因此为实验室进行信息化建设和量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实验室要适应新时期检验检测工作的需求和市场环境,必须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要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就要建立现代组织管理制度,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LimS就是一种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所以量化管理和LimS可以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升级传统实验室管理为现代实验室管理。

项目从2010年11月3日开工,由北京三维公司与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成项目实施团队,按照项目实施流程,经历了开工会、系统调研分析、需求分析确认、系统详细设计、原型定制开发、离线验收测试、系统试运行、现场验收测试、系统用户操作培训和系统管理员培训等阶段,经过近1个月的努力,于2010年11月29日上线试运行。试运行期间,针对跨界断面资金扣缴计算公式、报告模版、数字修约方式等细节内容进行了调整。2011年4月,基于LimS系统上的跨界断面水质资金扣缴监测工作正式开展。

4LimS系统运行情况

4.1人员、仪器设备、监测方法的管理

LimS系统建立之初,需要对监测人员持证项目、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量认证项目等基础条件进行确认,对人员所属科室、工作角色等予以划分。

4.2工作流程管理

(1)任务下达。业务室在LimS系统中下达任务,填写监测断面名称、经纬度、上下游名称、监测安排时间、测试指标、测试方法等相关信息,LimS系统自动生成监测任务单号。外挂软件包自动将任务下达情况通知各成员。

(2)车辆安排。LimS系统进入车辆安排环节,办公室根据监测室提出的车辆需求,调配司机和车辆。

(3)点位布设和标签打印。流转中心在LimS系统中按照断面情况编写样品标签。

(4)样品交接。流转中心核对样品信息,修改完善LimS系统中的样品采集信息,包括采样时间、交样时间、点位布设、样品数量和类型等等。完成以后样品提交至分析测试中心,LimS流程进入测试环节。

(5)样品测试和数据内核。本次监测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必须能够自动读取和记录原始数据或原始谱图,并由LimS系统直接读取数据。由LimS系统采集数据时,通过扫描样品标签下的条码,直接读入样品编码。分析测试完成后,数据三级审核由LimS系统流程控制。主任复核完成后,LimS系统任务下至流转中心(总工办)。

(6)数据外审和报告编制。LimS系统中数据测试结果输入完成后,对外控数据的合理性和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价质控样品的分析结果,确认无误后流转中心进行样品解码和名称复原。同时系统将提醒测试中心和监测室人员进行解码后样品数据三方会审,经确认后进入下一步报告编制。

(7)报告三审和打印。

4.3质量管理

通过应用质量控制功能,实现结果录入界面对各类质量控制样的添加,如空白样、平行样等,并针对各类样品实现回收率、平行样相对偏差等指标计算。流转中心在样品交接过程中,可通过LimS系统进行盲样编码和外部质控样加入。

5LimS系统运行效果

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跨界断面水质资金扣缴监测能力建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给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业务管理和实验室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得更加细化和严格。方案编制人不仅确认要监测的项目,还要明确要用什么方法;项目安排就明确了采样人员、分析人员,责任明晰。实现了本站的自动化、电子化、一体化,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检测质量和监管水平,很好地完成了各种检验任务。

(2)对样品检测从收样、分样到生成检测报告进行全程化管理,有备忘、报错提示,自动生成检测任务全过程的行为、效果与分值的对应表及各种统计、分析报告。

(3)提高了项目信息和相关的测试数据在监测站范围内的共享和传递的速度,提高了总的工作效率,出现了检测速度快、质量高,争取检测任务的良好氛围。例如在LimS系统中,管理者进入系统便可以查询到各个项目的完成进度情况,且各类管理和技术类的文件,全站人员都有权限看到,并可下载应用,减少文件管理人员收发文件的麻烦。

(4)LimS遵循实验室计量认证的要求,在本项目实施中,将实验室的分析员的上岗证、仪器设备的检定、试剂和标样的库存及有效期都维护到系统中,质量指标和监测方法的作业指导书都维护到系统中,做到了全面规范的管理。避免了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规范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为更好地配合计量认证审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自动生成报告书,这样大大提高了项目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他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钻研分析技术、质量控制、质量管理、服务客户等工作中去,为监测站的全面管理方面的提升做出更多更实际的贡献。

(6)系统提供的更多的查询统计功能,能够查询统计出一段时间内完成项目的个数,完成项目的种类,完成项目的人员和完成时间等,查询每个人、每个项目的质控信息,并能够实现项目的动态统计。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6LimS的发展趋势

目前,商品化的LimS主要是面向系统集成商或咨询商开发设计的,在安装之后需要作大量的客户化工作,即编写程序满足一些特定的要求,如映射实验室的工作流程以及联接各种仪器等。尽管主流的商品化LimS都提供了开发配置平台,但是目前客户化的工作还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这就使得实验室人员随意变化流程或更改软件逻辑的愿望不容易实现,而这一点正是研究与开发型实验室工作的性质所要求的。

新的LimS要求在安装后不需要用户化工作,只需要按着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简单的设置,就可将整个系统正式投用。在设置过程中,用户不需要编写任何程序,而只需要进行鼠标的点击。操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接受简单的培训以后就可完成诸如工作流程的设计和仪器联接、报告设计等工作,并按照实验室工作要求随时更改系统的设置。这种面向实验室工作人员设计的组态化的LimS的设计理念定会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7建议

(1)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建立在局域网中,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和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维护和升级复杂,用户必须在客户端安装客户端应用程序,因此维护和运行成本高。希望国家通过政策的支持,通过资金的投入培养大量的it及环保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2)我国对于LimS仍没有硬性的规定和标准,对于实验室是否准备LimS系统,国家仍无相关规定,根据中国实验室的普遍状况,要求所有实验室装备LimS系统更是遥不可及。所以,不管从国家层面上,还是实验室本身及实验室操作人员来说,都要加强重视,通过各类监测活动在LimS系统中的应用,提高对LimS系统的使用和关注。

(3)目前中国的LimS系统开发均涉及国家品牌产品,国内的品牌的LimS仅为低端产品,大多为汉化或者抄袭国外品牌,不仅行为上无创新能力,而且还得受国外核心数据的控制,使得我国监测单位在使用数据时受到很大的限制,建议我国加大科研的研发力度,争取早日有自己高端的LimS系统品牌。

参考文献:

实验室管理目标篇9

关键字: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检测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工作要求,提高工作能力,提升服务质量的循环活动。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实验室应该按照制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稳定运行,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采取内部监督和外部审核等手段,通过对不符合工作的纠正措施或对潜在不符合工作的预防措施来完成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改进分为维持性改进活动和突破性改进活动。

1维持性改进活动

维持性改进活动是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发现不合符工作事项或潜在不符合事项,确定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最后验证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效果。

2突破性改进活动

2.1分析和评价实验室现状

从提高效率、提升品质、改善服务、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市场需求扩展项目等方面识别改进需要。

2.2确定改进目标:

(1)管理体系运行的信息: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情况、日常质量监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如实验室认可评审、计量认证评审)的结果;

(2)检测活动信息:通过合同评审对检测程序和方法的评价、记录数据处理质量控制结果分析、能力验证/比对活动结果、检测成本和风险的分析结果等;

(3)满足市场需求开展检测业务,增设项目对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的需求等;

(4)完善实验室环境条件和安全设施、确保操作安全、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员工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5)客户的反馈:投诉(抱怨)、建议、希望;

(6)通过向国、内外同行实验室交流学习。

2.3选择改进方法

动员实验室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寻找可能实现改进目标的解决办法,选择合理、有效的改进方法。

(1)使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四类管理体系文件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切勿“两层皮”将文件化的规定和执行情况脱节,加强日常质量工作监督,对重要质量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用程序来规范全体工作人员的各项检测活动,减少随意性、克服人为性、提高科学性。

(2)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力度,树立职工的岗位责任感,权责分明。在监督活动中要突出选择、识别质量环节的重点、难点、疑点,把握易错环节,做到全面监督、重点控制好检测活动的关键点,使人、机、料、法、环、抽、测等均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要求[1],起到预防潜在不符合事项、纠正不符合事项、确保操作规范、数据准确。

(3)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是实验室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手段,如空白实验、平行双样、加标回收率、标准样品测试、实验室内部的仪器比对和人员比对。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手段可以通过参加能力验证活动和国家标准样品所组织的协作定值活动等完成。通过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手段保证数据质量、通过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手段提升检测能力。

(4)加强内审、管理评审,重视外审。内审是实验室自己进行的一种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活动,内审的结果是衡量和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通过内审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好纠正和预防措施,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通过管理评审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和持续有效、是否满足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否适应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变化,着重解决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达到改进优化体系,提高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等外审活动,从外部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既对实验室有督促检查作用,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一次“会诊”,指出不足,找出差距,通过改进,使实验室从环境条件、仪器设备、人员技术、检测水平都能上一个台阶,提高市场竞争力。

(5)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促进实验室检测业务、能力水平不断改进。在实验室的实际工作中,可以从顾客调查、互访、投诉等方面进行实验室持续改进工作[3]。实验室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发放顾客满意度调查表,分别对检测方法、检测质量、服务态度、检测周期、顾客意见和建议等方面。收集客户意见,通过根据客户要求开展新检测项目、改进检测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工作流程、改进检测报告格式等方法进行持续改进。

2.4实施改进方案并验证改进效果

识别出改进目标、确定改进方法后,提出改进活动申请,制定实施方案,按照方案执行。由质量管理部门监督实施并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对改进项目效果的评价可以采用对比分析、观察分析等手段。

3结语

全体员工都应主动寻找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的机会并积极参与改进工作,从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客户服务。通过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不断改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其有效运行,实现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持续改进可以保证在现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实验室服务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市场新的需求要求我们要“变”,更要好,只有自身不断改进,进步,才能拥有更多的客户,更广阔的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张蓉,刘海礼.实验室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几个关键点[J].职业与健康,2010,5:185

[2]李朝长,凤吾利.实验室持续改进,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J].西部探矿工程,2011,8:221

实验室管理目标篇10

【关键词】检验科;专业实验室;组长;管理技巧

我院检验科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检验科,专业实验室的设置囊括了医学检验学相关领域,其管理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各专业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管理是科室全面管理的基本组成和基础环节,而实验室组长是实现该类管理的关键因素,其向上联系着检验科领导,向下协调着具体检验人员,发挥了重要的纽带和枢纽作用。因此,“如何顺利地实现管理、如何正确地实施管理”等问题,成为各专业实验室组长(以下简称“组长”)须认真思考的管理技巧。

1统筹计划目标管理

由于实验室工作细枝末结、繁琐杂乱、千头万绪。因此,要成为一个称职的组长,在具体工作中,应始终坚持“统筹计划、兼顾全局、合理安排”等原则,并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落实。

1.1将实验室长期建设目标和短期工作计划相结合,妥善处理各项工作。

1.2依据目标管理的相关要求,分配工作、责任到人,明确完成工作的时限和工作评价的标准。

1.3对全体检验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核与监督,达到全方位、全人员目标控制目的。

2严格自身树立形象

组长的工作琐碎而具体,许多工作务必身先士卒亲力而为,一个只知道发号施令的组长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组长。因此,要求其面对工作模范带头,以综合、全面而优秀的自身形象影响他人,发挥榜样效应。笔者认为,要提高综合素质,须从以下三条途径入手。

2.1永恒进取每一位组长在任职期间,无论工作如何繁忙、担子如何沉重,都要抽出足够的时间坚持业务学习,强固自身素质,并拟定出一份可行性较强的长期学习计划。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须重视对管理学、心理学等边缘学科的学习,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激发全员。在其影响与带动下,下属检验人员也必定向“一专多能”的素质目标迈进,从而达到提高实验室整体工作水平和检验科全面工作质量的目的。

2.2身先士卒虽为组长,一定要始终坚持工作在实验室第一线,保证“工作到位、学习到位、集会到位、劳动到位”,坚持值班、加班等工作制度,坚持各类考勤与作息制度,真正做到以点带面、全员进步。

2.3贴近下属贴近下属是组长实施实验室高效管理的捷径。通过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谈心与交流,及时了解下属检验人员的工作情况、思想状况和生活需求等,掌握第一手具体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地实施管理,实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交心、生活上贴心”的管理效果。

3主动协调甘为助手

要实现实验室高效而全面的管理,还须进一步学习科室领导、机关职能部门和医院首长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因此,要求组长主动协调、甘为参谋。及时把脉医学检验学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领会各种规定与政策。及时分析实验室面临的形势与困难,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工作计划。及时向领导请示与汇报,有效听取领导意见,争取对实验室实施管理的主动权。此外,组长还须努力培养与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体的协调能力,通过主动协调,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规章和计划等在全体检验人员中得以较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