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0:16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240-03

实验室固定资产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和生活服务等工作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拥有的实验室固定资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高职院校实验室固定资产总值已达10430亿元,比2007年公布的5000亿元增长了1倍多。作为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管理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实验室固定资产也因高职院校筹资来源和投资去向的多元化,结构更加复杂化。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管理模式、方法与手段在管理实践中日益显现其缺陷和不足。如何管理好高职院校实验室固定的资产,要使其作用的效益值达到最大,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及安全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责任模糊,制度施行度不好

现在,高职院校实验室中固定资产的管理缺少疏导及协调,在账务管理及物品管理上相混淆与断节,账在物去、物在账没的情况有很多。

第一,在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购买以及固定资产的运用上是分开的。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固定资产一般通过后勤处采购,而系部有使用权。因为缺少清晰的固定的资产运用职责条例,拥有使用权的系部在维护及看管资产上就没有尽全责,使得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出现无序状态。全面和权威的协调以及管理系统提供信息的缺乏,使得很难反映学院实验室固定资产的全貌。

在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方面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没有专门设立实验室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必定会对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的造成混乱。这样实验室的固定资产出现损害情况时,因为缺少标准的报废条例,拥有使用权的系部往往不及时上报,这样资产的看管责任部未可以真实地得到学校实验室的固定资产流动情况。

第二,购买及复算相分开。因为实验室固定资产的变化、报废流动均可以通过后勤部进行整理,上报财务科,他们再依照整理的数据进行全校所有的这些资产的财务复核,由于未能和固定的资产进行接触,使得财务数据可信度较低。上述情况均造成账实不符的情况,没有财务的监督以及和看管效果。

将固定资产从货币形式转化为实物形式,要由从强到弱的制度进行约束。规范高职院校资金的看管条例,通过一定专业水平的财会实行管理,实施职责的分开,降低错误产生的概率。学校实验室的固定的看管,因为数量、属性、看管制度以及相关看管人其本人水平等缘由,关联的管理条例不能进一步完善。尽管有些高职院校制定了管理规章,然而却不去遵循,并且有责也不追究,常常发生实行度不够的现象;而且有些高职院校的条例比较陈旧,实行上有难度,只是在意其形式,没有其该有的规范效果。

2.实验室固定资产利用率低并且调剂较难

因为高职院校里面用部门来进行分权,政务管理以及权益分配都比较独立,某些部门通常以其部门权益为起点,产生了实验室的固定的财产在部署上的“细却全面”、“系部归属”的观念,而且,在实验室的装置配备上实行“超前”的思想,只是要求精、尖、高,这就使得教学同科研脱节,形成了高价却利用率低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且对实验室固定资产的购置缺乏计划和有效的制约,严重造成抢资源、争项目、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学院对这些资产的调剂又显得无力,由此产生的闲置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3.管理技术和方法落后

一是技术落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运用电脑对实验室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然而他们只是重在统计以及数据库采集,对于工作流程的控制不在乎,系的运行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一体,互相排斥,管理部和运用方在消息上不相关联,不能使得数据能实现共享。如今校园都进行了数字化管理,像这样的落后的管理程序必定未能达到信息时代对资产的管理需求。二是方法比较落后。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采取了对实验室固定资产统一管理的管理方法,不能设置单项操作,没有重点,从几十万元到几百元的资产,采用同样的管理方式,使得实验室的固定资产管理效益产生了不良影响。

4.资产的复核不准

第一,建筑物的复核不满足会计条例的要求。建筑竣工后,因为种种缘由,通常不能及时进行完工结算,而且运用许多年后依旧没有复核,这样财务便不可以准时入账,账面价值与现实的价值就有差异,这就使得财务的报表不能够反映学校的实际财务情况,使得数据不准。

第二,实验室的固定的财务整理以及修改界限模糊,复核不标准。实验室的固定财产其修理费用均是在管理运用期间固定的财产因为磨损产生的局部的损坏造成的费用。实验室的固定的财产在原始的功能上有所改善就是改造。这两类不属于一样,国内的会计条例说明维修的钱需要计在修理耗费中,而改造就需要提高实验室的固定的资产其账面的价值。因为没有上交所得税的需要,通常把实验室的固定的资产其改造的费用直接算作当期的费用,账面的价值便有非实际减少,这样实验室固定的财务表其总额会较实际的数要低。

第三,高职院校实验室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有些实验室的固定的财产其价值是以采购时间为起点,一直到其报废时刻,其状态就不会改变。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的实验室的固定资产因为更新的速率较慢,采购后它的账面价值就已经很大程度上比最新报价低,最常见的就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

二、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1.提升实验室的固定财产管理思想,使资源实现共享

第一,学校的管理层要提高对实验室固定财产看管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对实验室的固定财产管理要加强,并作为提高办学效益的手段和加强学院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二,要加强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方面的宣传和学习,纠正“轻物”、“轻管”、“重钱”、“重买”的错误认识,要保证实验室的固定的财产的安全性以及完备性,增加实验室的固定的财产的使用率。第三,实验室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应坚持常抓不懈,并纳入考核,建立激励机制,使之常规化、科学化、规范化。提升宏观上的控制,进行统一的制定,在布局上要合适,提升学校对于实验室的固定的财产控制体制,消除系部、专业、等的限定以及封锁的资源布置结构,再次整理、调整使用率低的固定财产,构建多学科以及多专业的实验室,对全校开放,充足的使用已存在装置,尽最大努力使实验室的固定财产利用率增高。

2.建立健全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常运行的保证。高职院校作为资产看管主方,须迅速制定管理系统,依照一样的高层、归属看管、多级责任、负责到个人的规条,把财产看管及利用细分成资产的看管领导组、财产的看管部、归属科、利用处、运用人等5部分,这样不同的环节都需要承受各自的管理职责。财产的管看管领导组主要进行财产购买、报废、损坏的审批,而资产的管理部主要进行资产的购买、实际情况的整理以及统计,归属处、利用处、运用人就为对资产的领用以及看管。这里面,利用人必须为财产看管以及维护的主责任人,而且需要尽快地将财产状态呈给财产的管理处。依照实验室的固定财产其利用为孩子,把维护的职责逐步分到系部、学科科室最后到个人,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分工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用结合,以提高看管人的负责度以及积极性,使得实验室的固定财产看管、财务的管理间能够协和一致,形成职能部进行统一管理、利用处专门管理、领用处保护三层次的负责结构。规定一个整体完美条例规章,在实验室固定的财产购买其可行性证明、项目的评定、策略、购买、复核、看管、录入、运用、护理、报废、弄坏赔偿等详细的环节实行约束,不但要有统管的需求,还要有细分归类的看管规条,通过规范条例来使实验室的固定的财产的管理期间,降低购买盲目性,完善财产系统中不合适的部分,保护财产的安全性以及完备性,增加实验室的固定财产利用率,加强以及规范财产的基本管理。条例后,条例制定处依旧需进行很多宣传上的活动,召集每个部门进行学习、熟悉新的条例,而且要在现实的工作期间一直实施,增强每个利用部门的财产地管理思想以及负责态度,使每个部门以及利用处在每个管理的层面上规定责任条例,把责任逐步落实到具体的单位以及个人,由于个人失责而造成的财产损害需要追究他经济上的责任。

3.加强实验室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对实验室固定资产业务的监管实施全过程是:第一,高职院校依照《高等院校的财务条例》,考虑详细环境,规范对于学院适合地实验室的固定地资产的目录以及归类的方式,并以此来变成实验室的固定地资产的归类管理以及复核的根据。第二,使实验室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以及验收条例,包含于采购之前实行可用性分析、复核,采购办法、过程、清理入库相关方面,要宏观的考虑,在布局上也要合适,决策要相对科学,购买透明化,购买以及清理的职责要分开,实验室的固定地资产采购地“入口”必须要控制好。第三,完善实验室的固定地财产其运用以及保护的条例,包含领用、维护、安全、补偿等,高职学校以确保实验室的固定地财产其安全性以及完备性,增加实验室的固定财产的运用率为起点,利用岗位的职责化,增加详细运用部门以及看管人的负责思想,能够完成领用要登记,保护要细心,保管要安全;同时,要对实验室固定资产的保管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火防盗,消除安全隐患。第四,要使实验室的固定财产处理条例严格化,包含实验室的固定地财产转让、租借、报废、抵押、损坏等方面,清晰资产处理的责任制,使资产的处理过程规范化,实行严格的审批程序,抵制胡乱的处理财产而使得实验室的固定财产有损失。最后,要定期开展实验室固定资产清查工作。高职院校应建立实验室固定资产定期清理条例,积极地发现以及处理实验室的固定财产看管期间出现的情况,使实验室的固定财产数量布置合理化,完善体系,确保账物一致。

4.运用高职学校网络,引进资产管理软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果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的管理还仅限于实验室固定资产的静态信息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管理和监控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网络化管理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基于网络化管理所获取的数据来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并帮助决策。基于高职院校实验室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管理所采集的数据,建立统一的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将使固定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一直到决策支持等一系列的功能变为可能。高职院校资产的网络化管理是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改革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结合的具体应用,它同教学网络化和教学资源管理信息化一起,构成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3个主要方面,是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网络环境下,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的能力扩大到高职院校的任何一个结点,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从过去的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实时监控,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实验室固定资产资源共享。这种共享,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得到。无论是院领导还是普通职工要想了解本院的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和数据,在网络上一查询便得知。如此便使资产的看管部以及财务部能同时知道学校资产地利用以及变动现象,那么账物相便会一致。

5.加强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学习和业务提升

为了提高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需要实施有效的办法,进行人才培养,增加人力的构建,及时培养相对专业的维护看管人才,构建拥有专业水平以及管理素质的实验室的固定财产管理组,并且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或参观学习、实施多院校之间在经验上的商谈等事务,以适应在新的环境下实验室的固定财产管理需求。财产的看管人归类于专业的技术性人才,要充足的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其对工作的敬业度,高职学校需要使专门的财产的管理人以及专业实验室的看管人享受一定的待遇及福利,必须对他们的职称评定、课题的申报以及科研等上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资产的管理人于他们的工作位置上得最大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实验室固定地资产的管理为学校日常运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学校需要宏观的整体制定、科学的分析,提升实验室的固定财产的采购计划以及管理;合理地协调余缺,层层发掘其潜力,以增加实验室的固定财产的看管层次,以使得教育事业能够更好地进步。

参考文献:

[1]陈诗铨.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向冰冰.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不能再是一笔糊涂账[J].中国财经报,2009,(8).

[3]王继征.浅析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9).

[4]谢君伙.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篇2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是指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并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实验室。

第三条开展临床检验工作的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范临床实验室执业行为,保证临床实验室按照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二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准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科诊疗科目登记时,应当明确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设定临床检验项目,提供临床检验服务。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或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项目,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应当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检验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实验室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和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卫生部公布的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临床检验项目和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由卫生部另行公布。

卫生部定期新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临床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保护患者隐私。

第十七条临床检验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者门诊病历号。

(二)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

(三)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第十八条临床检验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保存期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

乡、民族乡、镇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出具。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非临床实验室不得向临床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不得收取相应检验费用。

第三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的数量,质控频度,质控方法,失控的判断规则,失控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质控数据管理要求等。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20032302-t-361)执行。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照常规临床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床旁临床检验项目与临床实验室相同临床检验项目常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比对。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检验项目比对有困难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方法学进行评价,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稳定性、抗干扰性、参考范围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20032301-t-361)执行。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记录,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第四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并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生物危害风险,保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并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相适应。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严格管理实验标本及实验所需的菌(毒)种,对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当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送至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验。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第四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临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按照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二)未按照相关规定擅自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三)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医疗机构立即整改。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查并依法处理。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临床实验室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封存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及其人员停止违法违规行为;

(四)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九条卫生部可以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等有关组织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具有室间质量评价能力的省级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在检查和指导中发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存在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时,应当及时向委托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的对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五十一条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通报或公告。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篇3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实验条件 科研水平

实验设备是高等学校开展科研的重要保障和物质基础,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必须有效的配置先进的实验设备。但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在大型实验设备管理和使用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大部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偏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高校应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大型实验设备。本文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实验室管理为例,介绍国外大学是在利用实验条件全面提升科研水平的成功经验,最后针对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提出几点思路。

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在实验室建设和科研仪器管理方面的成功例子

1.强化实验安全培训、保证科研持续有效的进行

安全重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所有的新生进行实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自身安全、化学药品的正确使用、突发事故的紧急处理等。培训完后进行考核,成绩必须在90分以上方可通过考试。在所有的实验室安装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对违反实验室安全条例的实验人员进行警告、通报批评以及强制再进行安全培训。除此之外,学院负责实验室安全的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排除,从而保障实验室正常安全的运行。

2.完善的网上预约系统和相应的培训机制

将学院的公用设备统一管理,建立网上预约系统,每个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仪器,但是在操作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仪器操作培训,经设备管理人员考核通过后方能独立操作。仪器设备操作实行“由低到高”的原则,例如说扫描电镜,必须先操作一般的扫描电镜,当操作时间累积到相应的时间后方可申请进行更加高级的仪器,在操作仪器之前同样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实行人性化管理,正常工作日实行正常价收费,非正常工作日实行半价收费,充分发挥了实验仪器的利用率。

3.完善的药品供应渠道和良好的废液处理措施

药品的种类和纯度对实验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必须建立完善的药品供应渠道。为此学院设有专门的储存室,必备常规的化学药品和实验耗材,实验人员只需网上进行订购便可直接到储存室去领取,实验药品实行统一采购和存放,避免了实验药品混乱等问题。建立良好的废液处理措施,对于实验过程中所产生废液分明别类,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有效地避免了化学污染,实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快乐星期五

良好的实验环境是开展实验、取得可信可靠的实验成绩的前提,为了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实验条件和团队互动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把每个月的最后一个礼拜五确定为“Happy Friday”,督促实验人员进行大扫除,搞好实验室卫生和团结。

二、国内地方高校实验室仪器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仪器开放制度

地方高校在实验室管理和仪器开放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方面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埋怨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仪器操作上面,没有时间做科研;另外一方面科研人员埋怨样品的测试结果与自己想要的实验结果相差甚大。地方高校的这种仪器设备管理模式造成了科研人员与实验人员完全脱离。为此,地方高校应该借鉴国外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将大型公用设备统筹管理并建立网上设备预约制度,让科研人员和学生参加到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中来,增大实验设备的开放程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仪器的功能。

2.加强大型仪器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作为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操作,还要熟悉仪器的工作原理。地方高校普遍纯在的问题就是实验人员对所负责仪器的原理不熟悉,只知道简单的操作,对仪器原理知道得很少有些甚至是一窍不通,因此,必须加强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通过方可管理仪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仪器操作人员必须非常熟悉自己所负责管理的实验仪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仪器的功能。

三、结束语

地方高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起了相应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需要有效借鉴国外相对比较成熟的实验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优势特色,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加大仪器的开放,提升实验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充分有效地发挥科研仪器的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服务于科研。

参考文献:

[1]高俊敏,袁荣焕,刘元元.加强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73-175.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篇4

关键词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30-02

managementofDigitizedmicroteachingLab//Laiting

abstractthedigitizedmicroteachinglabscientificallymanagementistheimportantguaranteeoftheteachingcarrieson.weanalyzedthesituationofdigitizedmicroteachinglabmanagement,andmadeanumberofsuggestionsaboutit.

Keywordsdigitization;microteachinglab;management

author’saddressHanshanteacher’sCollege,Chaozhou,Guangdong,China521041

数字化微格实验室承担着实验教学、录制精品课程、会议直播等任务,并且随着其进一步普及,其还将承担越来越繁重的任务。因此,为使其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获得较好的效益,必须做好其管理工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现状

1.1管理制度不完善

不少高校的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比较匮乏,仅有《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虽然其涉及任课教师、管理员职责、学生管理、实验室卫生多项管理内容,但是这些管理制度的内容并没有细化,造成它在操作上弹性较大,实验室管理有些地方无章可循。一部分高校虽增设了《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但也不全面,对于设备维护等细节问题都未涉及。有的高校把《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划分为几部条例,但这些条例对不少细节问题都未涉及。也正是这些相关的管理制度不详细或匮乏,导致部分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已经严重影响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管理质量。

1.2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设备使用生疏,给管理工作造成困难

此类课程一般由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他们大部分年纪较大,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开展教学不熟悉,因而对使用实验室的设备比较生疏。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微格教学训练以前从未接触过实验室内的大部分设备,因而他们对使用实验室设备十分生疏。也正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设备使用生疏,造成实验开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失误,这给实验室管理工作造成困难。

1.3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量大

1)做好拍摄安排与准备工作。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作为全校的公共实验教学等工作平台,如何安排具有不同拍摄要求的众多实验任务,需要管理人员做好拍摄安排与准备工作。

2)实验开展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不少高校的微格教学实验室仅有一名专职管理人员,他必须承担常规的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有的还需承担录制精品课程、会议直播等其他相关管理工作。另外,随着实验室功能的拓展和开放制度的引进,实验室管理人员还将承担越来越繁重的管理任务。

3)做好设备和软件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为了使实验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做好设备和软件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及时为出故障的仪器设备做登记,并及时排除简单的故障;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复杂故障通常得联系相关仪器设备企业方能排除,管理员应注意跟进其排除故障的进度,以便做好维护管理工作。

2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对策

2.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为了做好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设立《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作为实验室管理制度总则;在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管理方面的制度,可以分别制定《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微格教学实验室任课教师工作职责》;学生管理规定方面的制度,可以制定《微格教学实验室学生守则》和《微格教学实验室学生违纪处罚条例》;在设备维护管理方面的制度,我们可以制定《微格教学实验室设备检修制度》;在安全卫生管理方面的制度,可以制定《微格教学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通过建立上述规章制度,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就有章可循了,它使教师、学生、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这也有助于实验室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2对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

为了使任课教师和学生熟悉实验室的设备使用,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有必要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对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设备基本构造、设备基本操作流程、常见设备使用误区、如何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实验训练。通过这些培训使他们熟悉设备的基本操作,以便减少他们在实验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操作失误,从而降低管理员管理工作的难度。

2.3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了应对拍摄安排与准备、实验过程中的管理、设备与软件日常维护管理等各种工作,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工作效率。

1)注意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在知识更新换代的今天,实验室管理人员更应该注意学习教育技术、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更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质量。另外,管理人员还应该注意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以便提高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2)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内安装的摄像头以及录播系统可以对实验室情况进行监控,通过这些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对实验室的情况进行监控,及时了解实验室的情况。借助这些先进技术进行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3)与同行进行定期交流,了解其优秀管理经验。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定期与本校或其他学校的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其他同行的管理经验,从而可以取长补短,进而提高其管理效率。

4)与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学生定期交流管理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期与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其管理工作的建议,并及时根据他们的建议改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效率。

3结束语

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然而,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管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效果。因此,如何高效管理数字化微格实验室对于管理人员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高效管理呢?这就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管理研究进展,善于总结管理经验,方能管理好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

参考文献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篇5

山东省莒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莒县276500

[摘要]近年来各地频繁发生易制毒化学品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多由于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环节存在漏洞,管理措施不力。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查处,使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走向有序化、规范化,减少易制毒化学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

关键词]易制毒化学品;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R63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0(b)-0050-02

易制毒化学品是指我国规定管制的可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化学原料及制剂。易制毒化学品本身不是毒品,但具有双重性,既是一般医药、化工的工业原料,又是生产、加工或制成毒品必不可少的化学品。一些违法分子常用来生产、加工或制作毒品的原料、配剂等。自2005年国务院《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以来,我国对易制毒化学品实行了分类管理和许可制度。但易制毒化学品种类多,管理工作量大,一些地方受人才、技术、管理制度等瓶颈制约,对此类产品的管理相对松懈,使易制毒化学品在使用、储存等环节存在诸多管理漏洞。各地化学、医药等实验室是易制毒化学品的重要集中地,加强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对于从源头上控制毒品扩散意义重大。

1易制毒化学品的种类、危害及加强管理的意义

1.1易制毒化学品的种类

易制毒化学品是制造毒品的前体、原料和化学助剂。我国列管了三类24个品种,第一类主要是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包括:1-苯基-2-丙酮,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胡椒醛,黄樟素,黄樟油,异黄樟素,n-乙酰邻氨基苯酸,邻氨基苯甲酸,麦角酸*,麦角胺*,麦角新碱*,麻黄素、伪麻黄素、消旋麻黄素、去甲麻黄素、甲基麻黄素、麻黄浸膏、麻黄浸膏粉等麻黄素类物质*,邻氯苯基环戊酮。第二类、第三类主要是用于制造毒品的配剂。第二类包括:苯乙酸,醋酸酐,三氯甲烷,乙醚,哌啶;第三类包括:甲苯,丙酮,甲基乙基酮,高锰酸钾,硫酸,盐酸。第一类、第二类所列物质可能存在的盐类,也纳入管制,带有*标记的品种为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包括原料药及其单方制剂。

1.2易制毒化学品的危害

易制毒化学品的危害来自它的易制毒性,其中麦角酸、麦角胺、麦角新碱、麻黄素、伪麻黄素、消旋麻黄素、去甲麻黄素、甲基麻黄素、麻黄浸膏、麻黄浸膏粉等麻黄素类物质,该类药品从品种来源和类别归属划分主要为麦角生物碱和麻黄生物碱,其易制毒特性非常突出。麦角生物碱的原体是小黑麦的麦角,利用麦角中所含的麦角胺、麦角新碱合成的麦角酸二乙基酰胺,是已知药力最强的迷幻剂,会导致吸食者丧失判断力和控制力,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损害。麻黄素类是从麻黄草中提取的生物碱,也可通过化学合成制得。麻黄素及其制品既是制药原料,又是制造甲基苯丙胺(冰毒)的前体。而冰毒作为一种中枢兴奋剂,大剂量使用会引起精神错乱,类似妄想性精神分裂症。有些易制毒化学品还是制作毒品过程必须的溶剂或试剂,具有易燃易爆易腐蚀性,直接与皮肤接触,轻者腐蚀,重者会烧伤皮肤,如果使用不当,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易制毒化学品一旦流入非法渠道,被犯罪分子制成冰毒、摇头丸等毒品并非法出售,就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财产损失,影响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还会败坏社会道德,腐化社会风气,危害公共卫生,扰乱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形成治安隐患,对整个社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有的易制毒化学品走私出境后,被国外海关查获,会直接危害我国的国际形象。

1.3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的意义

今天出现的绝大部分毒品是由易制毒化学品加工提炼而成的,可以说,易制毒化学品是制造毒品的重要源头。但另一方面,易制毒化学品用途广泛,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发达的化学和医药工业,教学、科研、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使用易制毒化学品。一旦管理松懈,稍有不慎,就会流入非法渠道,被不法分子利用,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提前介入、提前预防,能堵住源头漏洞,有效压缩毒品犯罪的空间。通过法律形式来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控,规范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出口行为,能有效防范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对保护公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正常发展,保护社会良好风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地方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易制毒化学品种类多,使用广,管理难度大

现在国家管控的易制毒化学品中,包括盐酸、硫酸、丙酮、甲苯、高锰酸钾等,这些化学品使用范围广,使用人数多,给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带来难度。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一些单位的管理力度和级别标准明显偏低,不能体现特殊管理和专项管理的要求,表现为:缺乏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机制;台帐资料不规范,记录不完整,审批、备案等环节缺失;易制毒化学品专项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和管理人员不明确;仓储管理存在安全隐患,设施不完备,安全标准低;在标签标识、使用剂量、使用开具与人员权限、贮存保管等方面没有进行特殊管理,存在模糊管理问题。

2.2认知不足,重视不够,警惕性不强

因为易制毒化学品是教学、科研、医疗、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试剂,很多人为此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它只是普通化学试剂和一般商品,没有把它作为制作毒品的原料或配剂来看待。一些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如马来酸麦角新碱等,目前也只是作为普通药品管理,影响了人们对这些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全面认识。一些实验室相关化学品存量大,且使用、摆放等都比较随意,更强化了人们的模糊认识,导致使用者缺乏风险意识,对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的危害性及相应安全隐患认识不够,缺乏警惕性。有的单位法定代表人对易制毒化学品的危害性重视不够,相关培训、复训工作开展不及时,遵守《条例》规定的自觉性有待提高。另外,相关部门对易制毒化学品及《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不够,也导致一些使用者对易制毒化学品危害知之甚少,《条例》知晓率不高,使《条例》的实施大打折扣。

2.3专业人员缺乏,监管不到位

缺乏专职管理机构和人员,难以高标准开展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执法工作一些地方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手段落后,导致管理、执法实效受到影响。有的地方虽开展了相关培训,但限于人手不够,正常的检查工作经常被其他工作挤压得没了空间,常处于应付状态,防范措施和监督工作不到位。对于易制毒化学品的购买、使用、储存、销毁等环节的监管不够精细,造成管理漏洞,管理实效降低。在执法方面,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导致执法失范、缺位,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置不及时,处罚和打击力度相对较小,达不到教育、惩治应有的效果。

3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对策

3.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的重大意义。加大《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落实力度,真正把《条例》精神贯彻到日常监管中,让相关单位认识到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其风险意识。开展禁毒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群众了解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普及易制毒化学品基础知识,开设举报电话,鼓励公众参与易制毒化学品的监督管理。强化执法培训,提高专业管理人员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开展禁毒知识专项培训工作,使易制毒化学品使用和管理关键人群了解相关知识、信息和法规要求,增强使用单位的防范意识和自律意识。

3.2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源头监管制度,对易制毒化学品实施全程精细化管理。各实验室要制定严格的专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级别,杜绝管理漏洞。在购买环节,坚持统一申请,统一购买,规范采购;在使用环节,要严格申请、审核,定量领取,固定场所,专业操作,及时回收;在储存管理环节,要指定专人保管,严格执行有关安全、防火规定,配备安全监控报警装置、防护器具和消防器材等,完善安全设施,建立存放专库(柜),并分类、分区域存放。要建立易制毒化学品购买、使用台账,对易制毒化学品的呈报审批、购买、运输、出入库、仓储、使用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出入流向清晰、档案记录完整,做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健全双人领取、双人签字、双人双锁制度,严密监控存量,确定存量上限。装运易制毒化学品,必须使用专用容器,并由专门人员进行严格安检,谨防混用、混装和泄漏。制定易制毒化学品专项管理和分类管理细则,对标签、说明书、使用方法、提示用语、注意事项、警示标识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科学应对突发情况。健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责任体系,明确上级部门、单位法人、分管负责人、专管员及有关人员责任和岗位职责,对于一些用量少、涉及部门多的单位实行部门系统归口管理。

3.3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的日常管制和执法查处工作

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覆盖面广的易制毒化学品信息管理系统,将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作为重要管理项目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网上申报、审核、审批的工作机制,实现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透明化。鼓励发展易制毒化学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监管作用,对易制毒化学品实验室开展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建立名单名录,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推进行业自我管理。要建立健全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管制工作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联合执法,堵塞管理漏洞,避免管理与执法脱节等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及时收集分析情报信息和台账内容,对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购买、使用、储存等环节的特点、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研判,认真梳理管制工作薄弱环节和漏洞,研究应对措施。要加强案件侦办和来源倒查,及时发现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线索,对违法、违规现象及时处理。要结合本地实际,严格源头准入,严格许可备案,突出管制重点,加强对重点易制毒化学品和重点实验室的监管力度,尽最大可能杜绝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

4结语

加强地方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职能部门多、责任重,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日常监管,确保工作不缺位,管理无漏洞。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建立适合管理对象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分工明确、通力配合,并在日常管理、检查工作中把制度法规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管理合力,将易制毒化学品的潜在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

参考文献]

[1]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孙忠实,朱珠.2007年药品安全与监管大盘点(二)[J].中国处方药,2008(2):45-47.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篇6

1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性的工作都需要制度保障,没有制度,管理的措施就无法落实。实验室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和管理条例,根据不同实验室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行为规范。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目标即无法实现。

实验室中会存放很多器械和药品,确保规范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各个学校的实验室基本都有一套管理制度,但由于其大都是“照抄照搬”,对本校实际考虑不够,因而影响了其可实施性,在应用于日常管理中遇到很多问题,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和设施的科学应用。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日常化,要把最平常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制度的实效性。

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可以参照其他学校,但也要充分考虑本校与其他学校资源配置、教学安排的不同情况,要高度重视日常工作的制度化、具体化。在规章制度中着重研究《危化品管理条例》《危险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实验药品和器械的安全使用规范》,将其作为日常实验室管理的重点。对一些危险性的药品管理工作一定要细致入微,同时将规范的操作写进制度,依靠制度来约束管理和使用人员的行为。规范的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基础,也是实验课安全的保证。

2养成实验操作规范的习惯

2.1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重要性

教师在科学实验中应从细节上去规范实验操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初中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做到示范的规范性,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的操作步骤,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思考,以达到实验的目的。教师要用熟练的实验技能技巧、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的实验态度去规范、教育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演示实验中理解其意义,掌握实验的技能技巧,从而养成和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及严谨的科学学风。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应严格要求自己,实验的基本操作和程序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实验,使每次实验都有所得;要做到爱护公物,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要求进行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一次实验完成后,自己整理实验桌,做到物品摆放整齐,桌面整洁、卫生,水池里没有杂物和垃圾,危险物品按要求倾倒,让一切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将实验过程同时转化为成长过程。

2.2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考核

学生的实验习惯是实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的实验考核中,实验习惯占考核总成绩的30%,表明了实验习惯重要性。以本校为例,为了实验安全和保证实验的成功,学校特别制定了“学生实验习惯管理制度”“学生实验习惯评分记录表”和“学生实验习惯记载”,合订成册,摆放在实验桌上。学校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考核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验收、移交和检查。

1)验收。验收的过程是在学生进实验室后,先检查桌面、地面的卫生状况和仪器是否有缺损,仪器的放置是否正确,如果存在问题,进行记录。

2)移交。移交的过程是在实验结束后,再一次检查学生自己的实验各项操作是否规范,若不规范,立即改正,若仪器有破损,一定要记录在实验习惯记载中,并填写《实验器材缺损报告单》。

3)检查。检查的过程是在移交结束后,对每一组学生的实验习惯进行评分,记录在《实验习惯评分记录表》中。

通过强化学生实验习惯管理,本校实验室的卫生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做实验的认真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现象也更加明显。如2009年和2012年的“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一实验,两次实验对比可以发现,前一次的实验在实验桌上留下了紫黑色的高锰酸钾,而后一次的实验则没有在桌面留下一点高锰酸钾。学生的实验习惯改善后,不仅使实验器材的破损率降到了最低,而且实验课得以有序进行,实验效果也明显提升。

3强化内部管理,探寻有效方法

3.1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实验室管理是一个比较繁琐的工作,需要主要管理人员和实验课教师协同合作,同时各部分的工作要明确分工。主要负责人可以经过协商把主要的管理工作列出来,然后根据个人的一些专长实施分工,要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人。合理分工以后,还需要大家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形成合力,保证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3.2合理利用学校其他资源

实施新课改后,对实验的要求更高,客观上实验室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实验课内容增加,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卫生而言,面对诸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很难自己完成清洁工作。对此,应该更多地挖掘学校的资源,一方面请求学校分配清洁人员,负责的日常清洁工作,针对实验室内的,较为简单的清洁工作可以安排给各个班级完成,对于专业性强,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必须由管理人员完成。实验室的一些基础设施可以交由后勤的专业技工协助维修等。尽量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做好实验课准备和器械药品管理上。

3.3加强实验课教师的技能培训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学生现在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接触到的知识也很广,许多学生很希望能在实验课上找到答案,这对实验课是新的挑战。要求实验室管理在实验课服务方面需要持续提高水平,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不断探索对器械和药品更为科学合理及安全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做好实验室服务工作。

3.4加强内部档案的管理

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档案管理,要做到规范、详细。要把每个学年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一些管理问题和创新点着重记录,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同时,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各项费用以及器械的更换等做好记录,方便学校对账目的管理。

4结束语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同时完善的制度需要严格地执行和实施。从近些年的实验室事故来看,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不规范的操作导致的。同时,实验室的管理必须针对自己学校的情况,将常规工作做到具体化,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丁浩.科学探究:新综合学科实施的突破口[J].科学教育,2005(5).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篇7

关键词:高校工科办公室实验室用房

高校学院办公室在学校管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平衡的重要作用[1],是学校行政指令的执行部门,对教学、科研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大的影响[2],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整体发展。而工科学院的办公室管理要求、实施方法与文科、理科类学院有着较大的差异。

目前我国在校工科大学生有近700万人,居世界首位。工科学生的数量要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尤其是在以工科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工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锻炼在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材料等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高校投入大量的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教学和科研所涉及的实验室种类愈发复杂,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如何与时俱进地履行学院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根据工科教师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建设有竞争力的科研基地成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办公室的新课题。

1.高校工科类院系的实验用房现状

实验室是高校尤其是工科院系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用房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条件,然而随着高校实验室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实验室用房的需求难以得到合理安排。

以江苏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例,该校主要以工科类教学和科研为特点,新校区于2006年建成,该校某工科学院的楼宇兼用于实验室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使用面积共11207.72平方米。在建成之初的分配方案为:行政办公用房及学院公共设施面积2279.76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0.3%,主要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报告厅、资料室、储藏室以及行政人员办公室等。教师办公室面积为1545.2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8%,用于学院97位教师办公、休息;研究生教研室面积为3154.21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8.1%,用于硕士、博士研究生科研,室内多以隔断形式划分为多个区域共多名学生使用;实验用房总面积为4085.4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6.5%,其中教学实验室926平方米,科研实验室3195.45平方米;其他用房143.0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主要为卫生间、开水间、强/弱电间、值班室等。

在学院建设初期未对用房进行预留,所有面积均已进行分配使用。但是随着学院的发展,该院平均每年新进青年教师4至5人,每名引进的青年教师需要新增办公面积分别为9平方米,而每年的退休教师人数在2人左右,且退休教师办公用房收回较难,新进青年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实验条件难以满足。日积月累实验楼宇面积的局限与新型工科实验室的需求矛盾也日益凸显。(新型工科是指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在有关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实际每年的实验室用房面积增长需求缺口约为90平方米。

2.实验用房管理制度建议

院系办公室对实验室用房传统的管理方法由于单纯依靠行政调配、无偿使用,导致使用人缺乏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且学校各单位房产需求增加过快,房产利用率不均衡且调控困难,占房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提高实验室用房的效益,最初的管理策略是实行资源调节费制度,把实验室用房调节费与实验室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行使用单位向学校交纳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的办法改革,即制定公用房管理条例,规定实验室用房根据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等情况核定免费定额面积,超过面积交纳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高校收取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了自我约束机制,实验室用房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大为提高,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但单纯依靠经济杠杆调节实验用房仍存在弊端,一是高校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经费的支持下,加强了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用房建设速度加快,使用面积逐渐增多,实验室用房供需矛盾仍然比较大;二是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管理手段随着科研经费收入的增长,其调节力度在不断减弱;三是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一视同仁”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是参考用房的“量”,未体现其“质”。没有考虑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成绩、完成实验教学的质量、数量和水平等绩效因素,缺少激励作用,实验室更新动力不足。

院系办公室对实验室办公用房的管理策略应向以下方向转变:

第一,实验用房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对以教学为主的实验室主要评价指标是承担实验教学的情况,实验教学成果和水平,实验教学理念、措施与发展思路,队伍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研究,学术交流,设备与环境条件,开放服务和运行管理等;对以科研为主的实验室主要评价科研工作方向、承担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任务情况、研究成果和水平、队伍建设和管理、学术交流、设备与环境条件、开放服务和运行管理等。按照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办法,把公用房作为投入,把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产出,评价实验室的用房效益。

第二,安全评价。根据安全验收结果,将实验室内部管理质量作为次年实验室调整以及收费的重要依据。在合理安排实验室空间面积之后,需结合实验室用房情况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实验室负责教师,履行安全第一,水、电、大型设备和具有毒性的试验试剂必须符合国家和学校安全管理条例要求。但是工科类实验室直接使用人以研究生为主,安全意识及防范措施较弱,处理危机的经验欠缺,而安全问题是涉及生命的重大问题,一旦处理失当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院系办公室与学校职能部门及相关院系之间要加强广泛、频繁的沟通协作关系,各院系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特点,汲取其他院系优秀的管理办法,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改进自身的管理策略。例如学校职能部门对院系时时更新消防、试剂管理上的漏洞事故情况,交换总结经验教训,在管理化学试剂时可与化工学院合作针对使用危险试剂实验室人员进行专门的试剂管理和使用培训,管理大型设备时可在对设备的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及保护方面与土木学院交流配合等。院系办公室可以在其中起到联系、组织、协调、督促的作用,在配合学校每年例行实验室检查之余,更要时时监控实验室的使用和安全。定期面对全院师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和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演练。

第三,压缩行政办公面积。配合2014年12月26日中央下发关于整顿行政办公用房的通知,院系严格按照下发标准调整压缩办公用房面积。行政办公室由原来的405.6平方米,压缩至255.84平方米,将整顿清理出的149.76平方米的房间作为教学科研用房。

第四,清退退休人员实验用房。协助即将退休的教师将实验室和办公室内物品和资料整理,将交钥匙环节作为退休前在院系办公室必须办理的环节。同时也需将退休教师在办公室内的国有固定资产划分到负责部门统一管理分配。

第五,培养科学使用实验室用房意识。很多高校中尤其是以工科类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内部,存在着实验室重复建设的现象,购进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设备,造成重复浪费。公共资源中的实验室办公用房资源因此得不到合理运用。教师中仍存在实验室用房“圈地”情况,因担忧未来实验设备得不到用房支持,可能发生的延误项目进度和效果,就事先将大面积实验用房占据,但在短时期内并不作为实验之用,产生一方面实验室办公用房闲置,而整体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时常发生。本质上应从人文精神方面向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引导工科类院系教师和学生科学合理地自动调控或在院系办公室管理下合理布局实验室的使用。不断完善实验用房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整体布局实验室,打消教师们用房紧缺的不安心理,从被动、清理实验室用房,到主动寻找与相关项目组合作、使用实验室用房,尤其要明确房产资源是国有资产而不是私有财产的产权性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占有”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校是要充分保障对资源的“使用”而不是“占有”,实现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本质转变。

3.结语

根据以上实验用房管理制度建议进行管理,通过制度把院系办公室的用房管理与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激励作用,同时也增加了院系办公室的调控能力和导向作用,是实验室用房管理的一种创新。充分发挥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高得多奖励,使其交纳的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较少;绩效中等的少奖励,使其与过去所交纳的水平大体相当;评价差的不奖励,使其交纳的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增加,为实验室办公用房资源调配提供了制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建新,试论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策略[J].管理观察,2013(2).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篇8

关键词:独立高校;教研室管理;运作机制;有效性

高校教研室(以下简称教研室)是高校教学中的基层组织,一般是以专业或二级学科划分来组建的实体;具体负责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任务的落实等方面的工作。

独立学院在划分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外,更加注重能力特别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这其中又存在一些问题:一定区域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这就必然导致独立学院在专业的设置上趋于雷同,形成恶性竞争;另一个问题是,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的设想,对前瞻性的发展考虑不足。把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起来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以不同的培养模式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以不同的特色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独立高校的人员编制和资金来源对教研室管理机制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以笔者所在的独立高校财经系为例,全系设有四个教研室。

这些教研室和实验室承担着本系所有专业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然而在教研室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基本上是机械地执行系部的日常管理制度。教研室内部基本没有自己的管理机制和特色。

笔者拟从教研室职能出发,针对教研室管理中的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提高独立高校教研室管理运作机制有效性的途径。

一、教研室日常教学管理

教研室的日常教学管理主要有: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讨论制定、编写、修订课程大纲、实训大纲、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修订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新生专业教育;组织教研室老师开展教案资料的初期、中期、期末检查;收集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讨论教学进度等。

这些工作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例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每一学年,学院都会组织各专业制定新一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且教育部也会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一些调整。这就需要教研室组织老师们讨论和修订往年的方案,制定出一套既符合教育部对本专业的基本要求,又具备本院和本专业的特色。另外,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奖惩制度。

二、教研室科研教研管理

在科研和教研方面,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也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在这方面,应当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建设。例如,课题申报,通常都要组成一个课题项目组,项目成员分工协作,分头负责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整理数据等工作。才能较好的完成一个科研或教研项目。

建立起来的教研室内部的科研团队,作为一种教学研究自主单位,它可以拥有确切的团队资源,如资金、人力资源和实验室使用权、信息知情权等等。再通过外部管理所建立的规章制度,在团队内部,通过充分授权,使得团队在完成工作的方式、进程方面都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样才是一支真正的高校的科研团队。

三、教研室其他活动

为了增加教研室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建议教研室在召开教研活动的同时,也能组织本教研室教师参加业余活动。虽然系部每学期都活动,但是由于系部人数比较多,相对而言,不如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活动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四、教研室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

1.办公环境的形成与建设:由于学院快速发展,办公条件跟不上教学的实际需要,造成我院的教学单位办公条件普遍偏差,而教研室的地位则更低,有的教研室甚至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这样,教研室的活动则很难开展。所以,要大力投入,改善全院教学单位的办公条件,使每个教研室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环境与办公设施及相应经费,保证其工作的正常进行。

2.教学、科研的常规与制度建设:教研室如果没有相应的办公场所,同时又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与规范的常规,将导致教研室名存实亡。为此,学院必须从管理上加大对教研室的投入,落实其具体职责、工作条例,对教学与科研工作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工作目标,让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人人有成就。

3.教学单位的激励措施与制度建设:教研室从属于系级教学单位,系级教学单位的激励措施与制度的建设将有利于教研室的工作状态的改变,如果缺乏系里的相应激励措施与制度,学校又不能直接管理,将导致教研室工作缺乏直接压力与目标,影响其发展。因此,教学单位主管领导一定要将教研室的内部管理机制抓起来,形成各教研室都在教学、科研、学术上竞争的局面。

4.加强学术讲座与交流:我院是一所新升本科院校,同时作为教学型的本科院校,其主要任务是教学与教学质量的保证,但同时要注重自己的学术水平的提高。而教研室作为基本单位,其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还不正常,许多教师还缺乏外出进修、学习、提高、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请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保证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水平也是会得到根本性保障的。

参考文献: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篇9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81-02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快速提高、选拔操作技能比赛优秀选手、专业俱乐部开展活动的场所,是实验设备集中安置的地方,为实验提供电源、水源、气源等,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用电知识和急救技术,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

对于“安全”,应从“工作现场管理要点”这个主题去理解。安全工作常常因为细小的疏忽而酿成大错,所以单是强调意识是不够的,它要成为一个行动要素。“安全”包括安全方面的规范与意识,真正将“安全”要素融入“6S”体系才是完整的。“6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六个项目,因均以“S”开头,简称“6S”。笔者在进行“基于6S管理方法对实验教学环境的探讨和研究”、“校内实训基地安全保障措施研究与实践”等项目研究过程中,对如何将安全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要素,为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实践教学环境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部门高度重视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本人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每个学生家庭、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问题,为此,学校领导应将安稳工作视做学校的头等大事,专门成立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签订安全维稳责任状,从领导到每一位职工从思想上、行动上,都参与到安全维稳工作当中。组织全校职工学习上级部门有关法律法规,并进行考试、实际演练等。学校可评选出“安全文明先进工作者”,以奖励为安全维稳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

(二)健全制度狠抓落实。职能部门出台安稳工作的规定和办法,如《安全稳定工作分工实施办法》、《校园安全防范管理规定》、《部门安全责任人职责》、《部门安全员职责》等,并定时定点地现场指导、检查、督促安全工作;定期组织安全员进行安全培训、消防演练等活动,提高师生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层层落实安全维稳责任。明确安稳工作的管理机制,谁主管,谁负责;谁教育,谁检查;谁实施,谁反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是安稳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全面负责学院安稳工作;教学系部主任和党总支书记是部门第一责任者,负责教学安全、学生安全;系安全教育维稳小组和安全员,是落实安全教育教学实施,维护部门政治稳定和学生人身财产安全、部门日常安全维稳。

(四)吸纳有志于安全工作的学生组织。支持学院社团组织,成立学生的安全消防协会,配合、支持安全职能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如参与到日常的安全检查、巡视,配合、组织开展教师、学生的消防演练工作等。同时,在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制定并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

为了规范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实训教学团队的成员认真学习,并结合现代的实际环境进行深刻领会。在《实验室(训)安全守则》和《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中,明确指出:实验室管理员是安全责任人。《学生实验(训)条例》强调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训)安全守则》,注意防火、防腐、防爆、防毒,熟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安置位置,发现危险迹象,马上报告。在《实验(训)指导教师职责》里,也明确指出:实验指导老师负有督促学生遵守《实验室(训)安全守则》,对违章者及时制止和批评教育的职责。大家通过学习和讨论明确职责,并在工作中认真履行。在进行项目建设中,坚持执行安全守则的要求,安全员每天必须检查实验(训)安全情况,并在实验完毕后,做好关好水、电、气、门、窗等工作。

三、借助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

近年来,党和政府及教育系统各级各部门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广西教育厅从2011年起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入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充分保证安全课程的授课时间,通过安全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学会一定的安全常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强烈理念。

安全意识离不开灌输与提醒,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安全教育是高校一个永恒的主题。可将安全意识贯穿于实验、实训的始终,让学生们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从而建立起安全学习的环境,使所有的教学工作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首先,因时制宜进行安全内容的宣传。挂出精美的宣传标语,让学生来到实验室的时候,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浏览张贴在实验室内的有关安全内容要点的标语,时时都可以感受到这些标语的良性刺激。

其次,开展动态的安全教育。结合项目要求,对于有电工技能综合实训的班级,专门购置、制作有关安全内容的光盘、ppt,安排上课前的时间,把更多的内涵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实训中,在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不断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

可结合高职院校实验(训)的实际情况,比如对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的学生,制作《用电安全》、《触电急救》内容的ppt,将内容作重点讲授,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掌握基本用电知识和急救技术。

此外,学生在上第一次实验或实训课时,都必须认真学习《实验室(训)安全守则》、《学生实验(训)条例》,相继课程也要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确保安全,以人为本,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四、着眼安全重点整改

没有哪种措施和保护器是万无一失的,也没有哪种法律和规章制度是十分完善的。因此,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应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性,持“安全无小事”之观点,及时报告,上报相关部门尽快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对曾经遇到的问题笔者采取以下的处理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对日后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不放过。首先,改进电源控制方案。电工技术实验室一室,因设计安装原因,照明用电、风扇用电和实验动力电源安装不甚合理,在启用照明用电量和电风扇时,必须合上实验室的总电源,而此时实验设备的电源也随之接通,不利于在实验(训)教学中的管理、维修、清洁等,尽管在这之前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但是用电安全隐患还是存在。对此不应放过,应专门作出整改计划上报有关部门,以完成整改,并达到安全用电要求。其次,针对实训设备进行整改。专门为使用钳形表而使用的大功率的电动机,一直以来没有安全的保护,实验时轴头的转动是一大不安全因素,对此可作相应报告并加强安全防护,使学生实验安全得到更进一步的保障。

(二)提升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我们不缺乏安全维稳的各种规章制度,或许缺少的是对各种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者。应提高实验室各安全管理者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在实际和具体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督促落实反馈,并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坚持下来,这是我们实践和努力的方向。实验安全员每日对实验室进行常规安全检查。每学期期初、期终、重大节假日前,由系主任领队,组织各安全员进行检查,发现不安全的因素,汇总及时上报保卫处、后勤处,及时进行整改。这同时也是学院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

(三)共同合力完善设施。首先,应建议合理配置相关设施。笔者所在电子系实验室原本配置了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针对电类实训室存在触电和电气火灾隐患的情况,系安全员、消防员及时向保卫处从技术层面上提出对策措施:各室增加一个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确保扑灭油类、可燃气体、电器设备等的初起火灾。其次,加强日常检查跟进反馈。对新增加的实验(训)室,及时统计报告职能部门,申请、跟踪配备消防器材,对不正常工作的消防应急灯及消防器材要及时反馈配齐。

(四)慎重处理不明物品。对于管辖区内不能确定的物品,宁愿信其有危害而慎重处理,而不能掉以轻心,草率处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笔者曾在清理原为其他系使用的一楼实验室时,发现数十瓶标签已经模糊或脱落的化学物品,作为安全员笔者坚持报告学院保卫处,请部门领导来到现场,根据情况进行妥善处理,从而避免了因随便倒放而造成的危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职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安全工作指导有以下三点经验:一是领导的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健全机制,落实到位,资金配套,责任到人,这是做好安全维稳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实验安全工作贯穿于实训教学工作的始终,各级安全责任人员忠于职守,认真履行职责,这是做好安全维稳工作的关键。三是社会在发展,引发不安全状况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应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和强化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指导,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营造安全和谐的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友.电工基础及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孙海潮.大学生安全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106LX787)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篇10

第一条根据国家科委《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和国家医药管理局(9)第6号令《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医药生产、科研、教学中使用或饲育实验动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本细则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组织指导和监督实施。

第一章医药实验动物的质量控制

第四条实验动物按微生物控制标准分为四级:

一级,普通动物;

二级,清动物;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四级,无菌动物(其微生物控制标准要求符合表一、二中不得带有规定的病原体)。

实验动物病理检查要求:

一级:普通动物

外观:被毛清洁、光滑、有光泽;肌肉丰满、体态健壮、活泼;行动无异常;头脸不肿;背不穹起;四肢、尾和皮肤无缺损、无疥癣;泄殖孔清洁、正常?病理解剖:各主要脏器无肉眼可见病理变化,如肿大、坏死灶或寄生虫包块。

二级:清洁动物符合一级动物指标,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符合一级动物指标,无二、三级动物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无菌动物除符合一级普通动物指标外,无二、三级动物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肝、脾、淋巴结等脏器具有无菌动物的组织学结构。

第五条实验动物按遗传控制标准要求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进行遗传控制(暂限于大、小鼠)。

一、科学管理

1.引种来源清楚,应带有系谱及生物学特性资料(如近交代数、方式、遗传组成、生物学特性),应符合国际公认的遗传概貌标准。

2.按国际规定的近交系动物的繁殖系统,进行种群维持和生产。

(1)基础群和血缘扩大群的生产方法应以同窝雌雄方法进行。基础群的维持一定按近交系的保种方法进行,并应有谱系及个体卡。

(2)生产群以随机方法进行生产,可连续繁殖3~5代,其生产群种鼠应与基础群血缘关系保持相对平行。

二、遗传质量控制

1.同系异体皮肤移植法。

2.生化电游法(参照附表四、五)。

3.动物的取样。

近交系大鼠、小鼠每个品系至少进行四只动物异体皮肤移植,皮肤移植成功者还需从核心群中选送四只动物(2公、2母)进行生化位点的检查。

第六条实验动物的饲料控制标准

一、用于实验动物的饲料:应根据各种动物的不同生理学特性和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制定其营养成分的标准。

二、科学制定各种实验动物饲料配方

1.应根据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科学制定各种实验动物的饲料配方(参见附表六)。

2.确定后的饲料配方不得任意更改,力求稳定。

3.饲料中不得添加抗菌剂、抗虫剂、防腐防毒及激素等其它药物。

三、原料要求及保管

1.精选原料,要求新鲜、无杂质、无毒、无霉变、无虫蛀、无鼠咬。

2.应设专门饲料库房。

饲料库房应保持干燥、通风、无虫、无野鼠、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各种饲料或原料应分类堆放整齐。

3.维生素类原料应存放在避光、低温干燥处。

4.加工后成品与原料应分别保管。

5.饲料库房内严禁存放杂品及毒性药品等。

6.饲料库房必须建立严格领发、保管制度及完整的管理手续。

四、加工制作

选择优质原料按饲料配方比,准确称重,充分混匀,制成的料块应有适宜的硬度和适口性。块料成品进行适当的包装,并根据不同级别实验动物的需要分别进行消毒,包装封口应有标签,注明饲料种类、制作日期及制作人姓名。成品料块存放原则上不得超过二个月。

第二章医药实验动物饲育条件和设施标准

第七条医药实验动物饲育条件和设施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并应取得省(市)级实验动物管理部门的合格证。

第八条实验动物饲育设施的标准应符合附表七之要求。

第九条实验动物饲育场应有的设施结构

一、前区,包括:办公室,隔离检疫室,库房,饲料制作室,饲料库,维修室,走廊和工作人员卫生设施等。

二、控制区(饲育区),包括:育种室,种群扩大室,繁育室,待发室,清洁物品贮藏室和清洁走廓。

三、后勤区,包括:洗刷消毒间(含洗刷消毒设备等),环境调控设施(含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废弃物品存放,尸体和病理解剖动物的处理,处理间,污物走廓等。

第十条实验动物饲育设施的要求

一、普通动物(开放系统)

1.外环境条件

(1)实验动物饲育的地址应选择在无污染、无噪音的僻静处;

(2)院落整齐、清洁、定期消毒;

(3)条件允许下有一定的绿化面积;

(4)设有专用的垃圾、动物尸体的存放处,设有尸体焚烧和处理设施;

(5)动物饲育室附近不得饲养非实验用的家禽、家畜。

2.动物饲育室建筑条件

(1)中、小型动物饲育室进出口不得直接对外;

(2)门窗严密,应有防昆虫的纱门纱窗;

(3)天花板光洁,能消毒;

(4)地面平坦,地面及墙壁能洗刷;

(5)具有封闭式下水道;

(6)具有换气装置及防野鼠的设备。

3.饲育室内环境条件:应符合附表七之要求。

4.笼、饲育的环境条件

(1)应使用易于清洗消毒及操作的笼具;

(2)饲具及饮水用具需能进行消毒,并需要使用不生锈的材料制作。

5.管理条件

(1)制度:要有动物饲育室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卫生防疫制度、洗刷消毒制度、饲料加工制度、工作定额制度、岗位负责制度等。

(2)工作记录:有笼卡、有饲育室日记、有动物帐目、环境记录(温、湿度)和交接班记录。

(3)人员卫生:应有洗澡卫生设施,工作时一律穿戴配发的洁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工作鞋。

(4)铺垫物要消毒,应达到清洁、干燥、无毒、无虫、无感染源、无污染、不可吃、能吸水。

二、清洁动物(半屏障系统)

除达到普通动物要求外,还必须达到下列各项要求:

1.动物饲育室建筑条件

(1)做到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开;

(2)门、窗要达到密封的要求;

(3)有缓冲间;

(4)有更衣室;

(5)有换气装置。

2.饲育室内环境条件:应符合附表七之要求。

三、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与无菌动物(屏障系统或隔离系统)

1.除达到清洁级动物要求之外,饲育室内环境条件应符合附表七之要求。

2.管理条件:工作人员进入动物饲育室前应彻底淋浴,穿戴经灭菌的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和手套。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检疫

第十一条实验动物的检疫要求。

为提高实验动物的健康水平,预防实验动物群体中发生传染病,避免新引进的动物对原有动物及有关人员造成危害,必须遵守下列检疫要求:

一、新引进的动物必须进行隔离检疫,确保无传染病后,方可移入饲养区。

二、动物发生传染病死亡应及时进行处理(病理尸检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提出处理意见,报有关负责人或主管部门。

三、患有传染病的动物或患有非传染病的动物不得用于动物实验。发生传染病时,患病动物全部销毁;房屋、用具、笼架具、垫料、衣服、鞋帽等必须进行彻底消毒;动物室消毒封闭一定时间后才能开启使用。

四、实验动物发生烈性传染病流行时,应立即报告各级医药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同时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防传染病蔓延,如有拖延或隐瞒不报者,所在单位要承担责任,并报主管单位吊销其合格证。

第四章实验动物的保种、引种与供应

第十二条实验动物的保种。

一、保种单位必须有符合实验动物级别要求的设施条件,由高、中级实验动物科技人员直接管理,定期进行质量检测。

二、实验动物的保种、饲育应采用国内或国外认可的品种、品系,并持有省(市)级主管部门的合格证书。

三、保种单位有责任按计划向生产单位提供种子。所提供的种子动物要有保种单位负责人签发的标明品系、遗传背景、微生物控制情况(动物等级资料)和合格证副本。

四、保种单位有责任根据引种单位的情况提出引种的指导意见,引种单位有义务反馈有关种子的生产和使用情况。

第十三条实验动物引种

一、引种单位需获得实验动物生产、供应设施合格证后方可引种。

二、一般情况下,对近交系生产群每年应进行一次遗传质量检测,对不同等级的动物必要时进行微生物检测。

第十四条实验动物供应

一、实验动物的生产、供应单位所提供的实验动物必须保证质量,要有单位负责人签发的标明遗传背景、微生物控制情况等有关资料及实验动物合格证副本(注明:供应数量、日期及使用实验动物的课题)作为实验动物合格的依据。

二、实验动物的生产单位与实验动物的使用单位都应信守双方签定的供需计划合同(合同应按国家合同法签定)。

三、实验动物的运输器具要安全可靠和符合微生物控制的等级要求,不得将不同品系动物混装,运输过程中应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第五章实验动物实验(观察)室的条件和管理

第*条实验动物实验(观察)室是指应用实验动物进行医药产品的药理、毒理和质量检定实验的场所,其设施条件应参照相应等级实验动物饲育的条件执行。

第十六条实验动物实验室必须使用合格动物,凡来源不明,健康和遗传质量不清楚,不合格的动物不得进入实验动物实验室。

第十七条实验动物室负责人员必须获得并验收了供应单位实验动物合格证后,才能与供应单位签订供需计划,接受动物。

第十八条凡使用微生物情况不明的实验动物或野生动物时,均应在检疫室经检疫后,方可移入实验动物实验(观察)室。

第十九条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品系;不同品系不同等级;不同品系但同一毛色的实验动物不得混养于同一实验(观察)室内。

第二十条同一实验室内,不得做互有干扰的药物实验。

第二十一条进行同位素、致癌物或传染性动物实验时,其设施条件应符合国家相应的法规和条例。

第二十二条进行动物实验时,实验人员操作应尽量轻柔,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并惊吓其他动物。

第二十三条必须善待动物,处死动物应采用符合规范的方法,从事的实验可致动物痛苦时,应尽量采用麻醉的方法。

第二十四条实验动物的尸体应置于焚尸炉内烧毁或暂时贮存于冰柜中再作统一处理。

第二*条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和药品安全检验必须应用合格的实验动物并具备相应的动物实验(观察)室条件设施,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或不具备合格的实验动物条件,不予批准科研课题立项,所做的实验数据和测试结果无效。

第六章实验动物工作人员

第二十六条实验动物饲育和应用单位必须有适当比例的高级、中级和初级科技人员。各类人员都应遵守实验动物饲育管理的各项制度。

第二十七条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各类人员应当得到省(市)级主管部门的资格认可。

第二十八条各级实验动物管理部门,应对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提高业务水平,考核成绩作为评定和晋升技术职称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从事实验动物的工作人员应享受较高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待遇,以保证其健康和工作人员相对稳定。

第三十条实验动物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和预防免疫,发现患有传染病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者,应及时调换工作。

第七章奖励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