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24

挫折教育的定义篇1

【关键词】挫折教育;必要性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涵

何为挫折?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个体的一直行为受到无法克制的干扰或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挫折包括三层含义:挫折情境,即干扰和阻碍意志行为的具体情境;挫折人之,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挫折行为,指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何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何为大学生挫折教育?大学生挫折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以达到使大学生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当代大学生挫折是一个特指概念,它是指在大学期间,学生由于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活动受到阻碍,进而不能顺利实现自己目标或满足自身需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1]关于挫折教育事实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预防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乐观、淡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2]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目前,大学生挫折教育还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挫折就是多吃苦,就是批评教育,就是尽可能地让同学体验生活条件的艰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指导学生用这些理论来合理排解生活中的挫折问题,不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在面对同一挫折不同的主体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不同的主体对挫折的认知、评价和理解不同,不同的心理素质导致不同的个体面对挫折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学校要开展多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他们抗挫折的承受能力。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在教育过程中,对受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体现以下:

(一)客观需要

1.进行挫折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多,在学校面对学习、人际关系、生活、就业等压力;步入社会面对购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压力,使人的心灵变得异常的脆弱,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体魄,崇高的道德情操,更要有面对困难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良好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担,贡献社会,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2.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思想状况,心理健康和行为代表着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环境的剧变时期,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精神压力,思想压力,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由于缺乏全面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承受挫折能力的教育,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时表现为惊慌失措,陷入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困扰中不能自拔,甚至走入极端,面对挫折的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差,采用不明智的方式解决问题。马加爵事件,刘海洋事件,药家鑫杀人案,等等,都表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紧迫性。大学生挫折教育是高等学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需要

1.进行挫折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全面彻底发挥的表现,大学生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化解冲突,排解不满情绪的能力,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总有一种潜能不能被激发,这种潜能只有在一些非常的情况下才能被激发。对于学生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精神,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

3.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因为从师长或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是别人已经整理好的,没有什么趣味性与探究性而言,学生的识记是枯燥无味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而只有学生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成长的必要阶段,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7-09-08(4)

挫折教育的定义篇2

关键词:幼儿挫折赏识教育策略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年期的人格及行为特征,往往与其幼儿童年时期的需要是否满足有关。近些年来,我国许多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缺陷。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人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有关抗挫折方面的教育训练,缺少别人的认可及赞同。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挫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它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人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个体对挫折的理解、态度和对策不同,其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就不相同。面对同一类挫折,具有较强抗挫折能力的人可能面对挫折而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最终战胜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低或经不起挫折的人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被挫折彻底战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并化挫折为动力,不断升华自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心理需要和高级心理需要,人类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要有归属、爱及获得尊重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鼓励、尊重及支持等的需求;并且人被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从心理学解释了为什么人渴望被赏识的心理基础。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的教育,从而树立其信心,促进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的教育模式。此外,期金纳的心理强化理论提出,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强化作用,通过控制强化就可以控制行为。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如果学生表现出一个正确的行为习惯时,给以强化(赏识),那么学生这种习惯就会得以持久保持;如果不强化(赏识),学生这种行为习惯就很难持续。

二、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及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挫折教育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以一种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对儿童进行积级的评价和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儿童对自身优点的肯定,会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对于儿童而言,那些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孩子自信心有重大意义。所以在个体儿童时期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并直接为儿童将来成人后的心理及身体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三、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策略

1、家校合作策略

做教育的实际表现来看,在学校中的教师对于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却存在着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起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和赏识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成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正因为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也是人生真实生活一部分,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渴望得到赏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如果幼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易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其社交能力的提高。

挫折教育的定义篇3

【关键词】高校;挫折教育;存在问题;完善对策

新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呈现巨大时代变革,都发生了巨大的时代变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也伴随着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高校的心理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新时期大学生以90后为主,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心理素质却明显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同时也产生了焦虑失落、抑郁紧张乃至悲观绝望的心理,这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研究挫折教育理论与实践,明确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深挖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教育对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的教育[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挫折理论以及挫折教育的意义,用创新的心理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提出相关的挫折教育对策,以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真正成为国之栋梁。

一、高校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已经意识到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创造设立很多情境实践,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磨炼,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对周围环境和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教育实践本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高校忽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目标功利性强

在高校,相比就业率而言,挫折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纳入整体教学规划,认为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或学生部门的事情,没有很好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领域;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缺乏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要求,很多高校急功近利,忽略育人功能,对大学的心理健康成长关注不够,没有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空谈挫折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由于整个学校教育的整体协调和合作不足,高校挫折教育陷入孤立、分散的尴尬局面。

2、教育内容与实践脱节,缺乏以人为本

挫折教育虽然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但是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教育内容不能贯彻落实,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存在临时性和突击性的现象,形式主义严重,为了完成任务而教育,使挫折教育无法起到应起的作用,实效性差,没有区别学生群体和个体差异,缺乏以人为本。

3、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差,缺乏被引导性

首先,我国高校为适应大规模培养劳动力的需要,被动式接受成为近代以来普遍性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进行挫折教育,教师作为绝对的权威中心,具有支配力和影响力,学生只能消极依赖与服从,活动空间和思维受到钳制,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建构。其次,随着大学生生理机能的变化和成熟,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加上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阅历,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压力、就业压力等,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心理压力与日俱增。最后,面对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知识经济带来的日趋加剧的竞争,使得大学生本来就不稳定的心理出现失衡,导致缺乏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消极、叛逆、冷漠、挫折感等会严重困扰大学的心理状态,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产生不理智的行为。

二、高校实施挫折教育的意义

1、对学生而言

第一,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当学生遭受挫折时,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潜能和钻研精神,真正学到科学知识,抑制自满自大的学习态度,能够使大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意志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挫折给自身带来的问题和困扰。第二,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奋斗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调整以不同的行为方式适应各种社会,能够以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应付挫折,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只有遭受一定程度上的挫折,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受挫能力,最终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的存在,综合分析挫折带来的消极和积极的影响,积极地消除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使其在学校和生活中,主动培养自己的受挫能力,激发自己的潜能,勇敢面对并挑战挫折困难,敢于向挫折困难挑战,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2、对高校而言

在新时期,大批优秀学者探索高校挫折教育,并落实在具体教育中,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和行为,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成绩。加强高校挫折教育,既是为了满足大学生成才的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足发展的客观需要。基于学习挫折教育研究成果,有利于拓宽教育者的理论视野,掌握新时期挫折教育的现状,为进一步落实挫折教育奠定重要基础。学者们多从心理学理论角度讨论挫折及挫折的影响因素、挫折反应等问题,针对挫折教育的理念、目标、方法、途径和有效性等方面仍有很多薄弱环节需要改进创新,这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共同努力。通过大批优秀学者对高校挫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三、高校挫折教育的对策

高校挫折教育要针对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相适应的良好对策,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1、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明确教育目标

首先,高校挫折教育应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为挫折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立足于本地区、本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研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并保证其得以科学地实施,为解决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服务;其次,要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挫折教育的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提高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素质作为挫折教育的落脚点。在传授挫折教育的同时,着眼以大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关注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这才是新时期高校挫折教育的根本目标。

2、开设挫折课堂教学,增强社会实践

(1)加强课堂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多元化的课程,增设心理常识课,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合理地调整心理问题,提高受挫能力,培养坚强意志力。

(2)增强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实践论告诉我们,挫折教育不是先验和预成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确证和提升的。挫折教育的根本职能是以社会为立足点促成个体适应社会的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求挫折教育结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心理活动的实际,在实践中使学生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提高学生解决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终将外在的挫折行为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健康素质。

3、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认识到大学生的群体和个体差异,分层次、分角度地进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挫折教育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其次要以关注大学生的自身需要为重点,贴近大学生需求,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用相互平等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倾听学生的思想观点,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最后,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教学,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二者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双向互动关系,提倡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人为本”战略思想对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心理咨询是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为目标,为大学提供一个倾诉、发泄的场所,具体指导并有效消除其挫折带来的焦虑和痛苦。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自我锤炼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使学生能够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主动地接受挫折教育,进行自我调适。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不断发展挫折教育理论,明确教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挫折教育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接班人。

【注释】

[1]王务群.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加强对中学生的挫折教育.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1.186.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2]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挫折心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

[3]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

[4]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科学出版社,2005.10.

【作者简介】

挫折教育的定义篇4

【关键词】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09-02

为了祖国未来,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学生的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早在上个世纪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p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就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不能再停留于仅仅传授知识上,而应当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三方面来考虑目的和要求,也就是说,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启发他们的智能,并开展道德与心理素质教育,实现三位一体。”“要注意通过历史教学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说是开发他们的情商……对高中生来说,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

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抵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人类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他们面对挫折、困难、失败,不同心理素质的人物采取了不同方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成功之举,也有失败之例,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他们身上所特有的那种不动摇、不气馁,坚定信念、理想和目标,奋勇前进,有的甚至牺牲前还呼出“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这种优秀品质与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吸引学生向他们学习,培养起对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责任感,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历史上的失败者较差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引以为戒。那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承受挫折的教育呢?

一、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

在课前应充分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思路,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对培养承受挫折能力有利的素材,同时收集、整理相关史料或题材,为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作准备。如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历史教材叙述的内容不多,需要教师结合课本、搜集课外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从小接受音乐教育,以后从事钢琴和作曲,11岁便出版了作品。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不幸:失聪、失恋、失业,但他以顽强的意志从个人的生活悲剧中解脱出来,用惊人的毅力写出了一部部杰出的音乐作品,如《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展示了英雄风格,从痛苦、绝望的境况中奋起,通过艰辛斗争获得胜利和欢乐,这既是时代的写照,也是他本人命运的写照。在备课或其他教学活动前做充分的准备,并有意突出贝多芬在挫折面前那种奋发向上、正视逆境、顽强意志和毅力的精神,为教学做铺垫。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承受挫折的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消除各种挫折心理,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学习伟人、名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加强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排除因自我的种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障碍,以提高抵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在历史教科书上,与承受挫折教育有关的史实很多,可以把它分三大类进行渗透教育:

1.面对挫折,百折不挠,英勇奋斗,最后取得成功。此类内容与例子很多,中国历史上的司马迁受腐刑写成《史记》、苏武持节放牧、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孙中山为专制统治及维护共和进行的不屈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种种努力(包括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邓小平在“”中;世界史上的麦哲伦环球航行,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进行独立战争,爱迪生发明电器(如电灯泡),诺贝尔发明无烟炸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困苦,同时被多国政府驱逐出境的情况下仍共同奋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主义思想的创建和传播,等等。

具体事件例如:1927年新背叛革命,连续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七一五”反革命,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很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牺牲了,党内不少人感到前途渺茫而消沉退缩了,就是等共产党人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在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并率领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妻子又惨遭杀害的情况下,没有被挫折吓倒,毅然把部队转到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井冈山根据地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左”的干扰,1928年夏攻打郴州,造成“八月失败”,红军数量减少一半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再上井冈山,巩固并扩大了根据地。当有人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时,及时总结了井冈山的斗争经验,相继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渗透等共产党人在困难、挫折面前认准人生奋斗目标,不低头、不退缩,认清现实,正视逆境,了解自我,直面挫折的健康心理状态(情感目标),特别是在攻打城市失利的情况下,能分析中国国情,独创性地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这对我们在挫折面前,审时度势,放弃原来不适合自己的目标(不钻牛角尖),追求适合于自我的新目标,不是很有启示吗?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挫折或失败面前,能有如此的魄力、毅力和意志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2.面对挫折,也进行过奋斗,虽最后没有成功,但这种精神境界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如宋末元初的文天祥,历尽艰险,坚持抗元,屡败屡战,不屈而死,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句;中世纪西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的伟大思想家布鲁诺,为阐述和捍卫哥白尼日心说和宣传自己的宇宙无限论,同天主教进行了殊死斗争,最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另外还有革命烈士、叶挺、恽代英等,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低头,坚持真理与共产主义信仰,宁死不屈。以上凸显了他们在挫折面前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理想、视死如归的精神境界。也有的虽经奋斗,但由于缺乏意志力和坚强的决心,没有坚持到底,如屈原、陈天华等,中途以自杀的方式来面对挫折,在教学中可提醒学生,虽精神可嘉,但这种做法不可取。

3.对挫折有激励作用的警句、名言。牛顿:“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取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培根:“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还有文学、历史都可用的“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来纨绔少伟男”,“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

通过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承受挫折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勇敢地去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三、开展课外活动,深化挫折教育

历史学科的挫折教育,形式可多种多样,不限于45分钟时间,不必拘泥于课堂,可以向课后、课外延伸。例如,与学校德育教育、班主任、团工作相配合,这样更相得益彰。组织有益的活动(如参观附近企业等发展史),并与其他学科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学科)、班团活动、单独谈话等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结合起来,使承受挫折教育得到更加巩固、充实、提高。下面是历史学科与班级主题班会相结合的一次教学活动(也可以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其操作步骤如下:

1.活动准备:让学生搜集、整理史书上有关挫折的素材。

2.确定主题:《挫折之我见》。

3.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挫折的含义、挫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2)组织辩论会,题目:正方为“挫折是成功的前奏”;反方为“挫折使人失败”(全班可分组进行)。

(3)在辩论会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充分讨论:①如何正确面对挫折?②怎样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呢?

4.巩固提高。

(1)请学生将本活动的收获写在黑板报上。

(2)要求学生在辩论的基础上写历史小论文:《如何面对挫折》。当然,题目也可以由学生自拟,但必须紧扣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研习与挫折教育有关的研究性课题,目的是通过课题的研习,感受历史人物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拟定一个课题“屡战屡败的孙中山”,让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学生通过课本学习、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斗争故事。孙中山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屡战屡败。面对一连串的失败、挫折,孙中山不灰心丧气、不退却,坚持不懈地继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最后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孙中山的革命道路焕然一新。

通过课题的研习,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的一生,是挫折的一生,但孙中山能正确对待挫折、迎着困难而上、永不回头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学生也领悟到孙中山的挫折承受力有何等坚强。

此外,还可以组织故事会、报告会、讲演、自编自演历史剧等形式,学习名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及处理挫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中各种挫折的认识,并在正视挫折的基础上,对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之,历史学科教学中承受挫折能力教育的渗透,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和坚强的毅力以及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凡事能认识现实,正视逆境,了解自我,接受自我,适应环境,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挫折教育的定义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挫折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30-01

在人的一生中,有追求、有望、需求就免不了有失败、失望、失落。挫折与成功一样,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伴侣,是其成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面对成功与挫折,关键是我们能否正确看待,妥善处理,具有较好的抗挫折能力。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既要有迎接成功的准备,也要有面对和承担、抗拒挫折的骨气和勇气。因为在他们未来的成长历程中仍然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在等待着他们。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呢?

1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涵义

挫折,简单地讲,就是困难和屏障;较为具体地讲,挫折是指,人们怀着自己的某种意向和动机,在意向和动机的驱使下在努力地去完成某一项活动,然在活动过程中,免不了会碰到自己当下未曾遇到过的、自己无法排除和解决的问题和因素,导致自己展开这项活动的初衷、意向无法实现,需求无法得以满足,并且会随之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与或多或少的失意情愫和反应。

挫折教育,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在教育学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它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机制,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人生观为指导,意在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励人们的斗志,磨炼人们的意志,指导人们自觉发现和挖掘自身潜力,提高人们战胜挫折和妥善处理挫折的能力。总归一句话,挫折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门揭示挫折教育发生、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综合性学科。

2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回望过去的近几年,社会中一些人将自己的人生路扭曲了、变形了,甚至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有的小学生因不堪作业重负而以各种方式来自杀;有的小学生因不堪学习中的某次挫折而伤害自己身边的父母至亲;有的中学生因不堪升学压力而选择逃避,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有的大学生因抗挫折能力较差而产生心理疾病;有的大学生因人际交往的暂时挫折与困境竟选择荼毒生命;也有年龄长一些的人,因为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自己承受不住而选择逃避,选择轻生(近年来,富士康员工跳楼就是抗压能力差的最好例证。)……一幕幕悲剧的演绎,无不说明当下很多人抗挫折能力亟待提升,无不论证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势在必行。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于是就形成了现在包括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在内的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女的现象。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高度关爱与呵护下,思想解放、多才多艺、从小接触的新事物比较多也比较广、自我意识比较强,但是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生活的环境比较顺利,所以大多数的独生子女都比较任性、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做事情的意志力不够坚定、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抗拒能力比较弱一些。然而,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历史重任,肩负着祖国统一,兴我中华的历史重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是时代的互换,是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必然,其实施是势在必行。

3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实施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本质上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而实施的一种素质教育,它的实施和进行需要且也有自己的一套原则。

3.1方向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全部教育活动都要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一致,要做到并且也必须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要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于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2渗透性和集中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渗透性原则旨在强调对受教育者的挫折教育的不限时间性和不限地点性,换而言之,就是要注重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其进行挫折教育,而且往往这种渗透性方法能够在无形之中提高受教育者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而集中性原则则是强调通过某些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项活动和训练,对受教育者集中进行挫折教育,比如中小学校中常见的夏令营、冬令营等等之类的活动,集中时间、人力和物力,对中小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意在提高他们的承受各种艰难困境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当然,渗透性原则和集中性原则二者各有利弊,各有千秋。所以,需要我们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高校进行。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大家都知道,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同样适用于这个道理。离开实践的了理论,毫无半点意义可言。无论我们再怎么研究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种种原理、理论,最终都是一个目的,都是为了磨砺人们的意志,提高人们的抗挫能力,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和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决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

3.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只有我们真正地参与其中,真正地融入其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其活动氛围,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乐真正的滋味。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当受教育者真正地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一员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才能够受到事半功倍之效。何况,我们都知道,教育原本就是一个外因,外在的环境的确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内因,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意识、主观的能动的人——教育者自己。所以,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注意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陈选华.挫折教育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挫折教育的定义篇6

关键词:生命教育;挫折应对;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056-02

一、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质问生命教育与挫折应对教育的缺失

近年来,各地大中小学生自杀、自残的事件时有发生,屡见不鲜,且这一现象的低龄化日益突出。尽管此类事件发生的地域远隔千山万水,但其起因和情节往往出奇地相似:学生在遭遇学习压力或受到老师、家长批评后,选择跳楼!稚嫩的生命戛然而止,令家庭遭受致命打击,让社会大众倍感痛惜。

一幕幕苍白的悲剧反映了青少年过于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也裸地拷问着中国教育的现状。一些青少年在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应对挫折事件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这恰恰折射出当前学校教育中对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的缺失。血淋淋的事警醒我们:面对极端事件屡屡发生,教育必须有所担当。正因如此,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季水河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孩子稍不如意就采取自残、自杀的过激方式来应对挫折,反映出当今孩子心灵的脆弱,这实际是素质教育跟不上智力教育造成的后果。”

二、生命教育与挫折应对教育是学校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学校对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责无旁贷。学校应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出发,把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和组成,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如何定义“生命教育”与“挫折应对教育”,本文不做探究。在学校实践层面,它们的含义就是通过学校的教育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以及生命历程中的各种挫折,帮助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与智慧,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

生命是教育的基石,也是教育的原点。在教育的特性中,首要的是其鲜明的生命性。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离开生命或者漠视生命而谈教育,就如同缘木求鱼、掘地寻天一样的虚妄和可笑。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同时,学生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名牌学校的向往也遮蔽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色彩日渐浓厚。因此,国内不少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强烈呼吁,各级各类学校要真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贯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全新教育理念,希望教育能够早日返璞归真。

(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是由人生经历的客观因素决定的

古人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人的一生,路途漫漫,总会遇到种种障碍和困难。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的期望或欲望超越现实条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可见,挫折具有客观性。它会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让人感到焦虑、郁闷、失望和悲观,甚至可能让人一蹶不振,或者引发自杀、自残、报复等极端消极的行为。当然,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所产生的情绪波动,既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不良后果,也能激发斗志,磨炼意志,加快成长。因此,学校要通过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遇到挫折时能够正确面对,合理发泄,自我解脱,从而变得更坚强、更豁达、更成熟。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是由当前矛盾冲突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当前,我国正值经济社会转型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高发期。物质高度繁荣的同时,文化变得开放多元,多种思想交叉传播。在此背景下,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等消极意识流派借机流行,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感染精神分裂症。于是,由于对人生意义的漠视而引起的自毁和他毁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青少年从各方面获取了大量信息,容易产生形形、不同目标和层次的需求。但他们又受到情感、意志、认识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旦某项目标不能实现,就容易产生失落感、挫折感,形成心理障碍,出现自闭、抑郁等症状,严重的甚至走向自杀。这些情况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高度重视。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与挫折应对教育的实践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重视青少年的挫折教育。中华传统挫折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许多精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众多灾难而自强不息,走向辉煌,同这些精华内容的科学指导密不可分。针对现代社会青少年成长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著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呼吁家长和学校对此应该有所作为,至少要“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底线,教育孩子如何面对挫折”。

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使“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真正走进学校,渗透到教学,让学生健全心智、学会生存、珍视生命、热爱生活,越来越引起学校和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许多地方和学校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了深入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主要意义表现在:

(一)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的、高素质的人才。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何高素质?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关注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和谐成长,着力于培养学生面对挫折与灾难的坚强品格和应对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心和责任感。它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上,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把“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形成有机衔接的各学段、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这些正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二)w校开展生命教育与挫折应对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通过生命教育和挫折应对教育,学生能够认识人类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生历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领悟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谛,善待生存的挫折,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最终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爱惜自我、关心他人、造福社会。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与挫折应对教育,有利于避免青少年自杀或他杀事件的发生

由于青少年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薄弱,思想困惑、学习压力、情感挫折、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以及社会交往中的种种不快都可能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他们铤而走险,选择轻生,或者因个人的怒怨、焦躁而伤害他人。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增强责任心和抗挫折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教师应真诚坦然地跟学生讨论关于挫折、生命的话题,教育学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一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家庭和社会;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挫折和失败。如此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保持冷静、理智的心态,积极平和地面对危机事件,有效减少和避免各类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张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0).

theimportantSignificantofDevelopingLifeeducationandFrustrationeducationinSchool

JiaZhi-ping1,ZHenGYan-fang2

(1.HebeiChemical&pharmaceuticalCollege,Shijiazhuang,Hebei050026,China;

2.instituteofHengshui,Hengshui,Hebei053000,China)

挫折教育的定义篇7

关键词:中学生;挫折;挫折教育

abstract:highschoollifeisinthekeyperiodofdevelopment.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physicalandpsychologicalmature,inthefaceofthefiercecompetitionandthefastpaceoflifeandtheconstantlychangingwayofthinking,inthestudy,lifeandinterpersonal,selfevaluationmayhavesetbacks,produceallsortsofmentalhealthproblems,affectthehealthygrowthofthestudents.thispaper,fromthecurrentsetbackeducationofmiddleschoolstudentslackthereasonsforthestart,toanalyzeit,andtriestooffersolutions.

Keywords:middleschoolstudents;Setbacks;Setback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身为社会一员的中学生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现象。

一、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的现象及原因

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多种阻碍和限制因素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中学生自身因素

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就中学生自身的原因而言,主要表现为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缺失、中学生缺乏自我挫折教育意识和中学生的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冲突等三方面。

首先,中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缺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行为由动机支配,需求会引起动机。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爱、情感、归属与自尊的需求,如中学生强烈地要求父母、老师、朋友尊重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好评。一旦自我实现的需求缺失,预期的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使其产生紧张、焦虑及至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反应,即在心理产生挫折感。

其次,中学生缺乏自我挫折教育意识。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用积极的态度正确面对挫折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当前的中学生仅仅是接受挫折教育知识和挫折应对方法的灌输,缺乏对自我挫折教育意识的培养。中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挫折应对知识,往往在困难或挫折面前表现得手足无措,不真正懂得如何积极主动的应对并从中成长。

最后,中学生自我期望与有效应对挫折行为不匹配。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往往出于很强的表现欲,对自己或他人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制定过高而实现不了的目标;如果动机受阻或者外界因素的干扰,目标无法实现,内心挫败感油然而生。

2.家庭因素

家庭不但是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塑造中学生情感、品质和性格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中往往存在这样的家庭影响因素,如父母无休止的吵架、关系僵化、甚至离婚都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性格孤僻,或者是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

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及与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都是造成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不强的影响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可以用物质条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物质的刺激下,孩子学习的目的不是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自我提高,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中。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看到孩子的进步不及时表扬、鼓励,孩子犯错不是耐心地讲明道理却对其打骂,这样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无形的障碍。

3.学校因素

中学教育依然围绕应试教育,以中考、高考为“目标”,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一切。学校为了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标,以学习成绩作为分班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之间的心理不平衡。一些优等生虽然有“保护罩”的保护,但是自身形成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逃避现实、消极面对。同时,教师不当的言行也是造成在校中学生受挫的原因,如冷漠的态度、忽视的眼神、不平等的话语权等等。

4.社会因素

中学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某些社会因素使其遭遇挫折,包括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一切风俗习惯。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变迁带来的困混,价值观念的变革造成的价值混乱,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都是产生挫折的众多原因。

二、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施原则

中学生挫折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咨询心理学、挫折心理学和人生学为依托,以教育学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而开展的教育,因此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知行合一原则

在中学生挫折教育中,“知”即是提高中学生对挫折的认知能力,“行”是指提高中学生受挫后的心理调节和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师在挫折教育中,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应对方法,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挫折知识及应对方法之后,就能够自觉地直面挫折和困难。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教育者在中学生挫折教育中应改变以往的单纯理论讲解模式而应以各种活动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2.预防补遗原则

在挫折教育中,预防原则是指在学生未遭遇挫折、自身并未产生消极情绪反应之前开展教育,以期避免学生出现受挫后的不良情绪或对此种情绪做出提前调整。教育者要及时掌握中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对其因受挫而产生各种问题要防范于未然,以免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局面。

中学生挫折教育还要重视补遗的作用。在挫折困难发生之后也要“不抛弃、不放弃”。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受其特有生理心理的影响,他们向往自由,缺乏经验;善于表达,缺乏交流;善于设计美好的未来,缺乏承受失败的勇气,这些因素使得有必要事后开展补遗教育。

挫折教育的定义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

说到“挫折教育”,有的人会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将培养人的“生存能力”看成是挫折教育的精髓,甚至还有的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等。这些对挫折教育的理解其实都不够准确或者全面,那么何为挫折教育呢?挫折教育实际就是“抗挫折教育”,在物质条件相对提高的今天,挫折教育可能更多体现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上。

以磨砺人生为内容、以成功教育为模式的挫折教育一直是新时期青少年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其中,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也是规范青少年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如何看待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进而缓解心理冲突,增强抗挫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摆在青少年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今天的中职学校校园,你会发现加强对中职学校学生的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校学生抗挫折能力不容乐观

案例一:某班学生16岁的小白和17岁的小李是同班同学,因小事拌了几句嘴,然而小白为解决白天的小矛盾,晚自习前将小李叫到操场,引起两人间纠纷。案例二:某女生因一次实践操作考试失败,离家出走……上述血案的发生折射出未成年人的抗挫折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让人深感忧虑。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抗挫折素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和迫切。

二、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通过这些年在职校的工作经历,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胸无大志,精神颓废;心理素质差,不能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有的在遭受挫折后甚至有轻生现象;法制观念淡薄,律己不严,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吃苦意识不强,心理问题严重……调查分析显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受过严重的挫折,如遭遇人际关系的苦恼、对家庭生活不满意等,说明挫折已成为困扰中专生不可忽视的因素。职校生最常见的一种心态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社会价值,更不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部分学生原本将升入高中作为第一目标,上职校本非所愿,由于学习成绩、家庭条件或考试失利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目标没有实现,便感到前途渺茫;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由于家长的意愿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闷闷不乐;有的学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变迁,适应能力差,无法与人沟通,长期心情郁闷。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职校生随着身心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增多,在心理上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日益增强,以一个主体人格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而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个性、心理的尚不稳定、不完善,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弱,一旦遇到波折,情绪容易波动,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造成很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因此,对职校生加强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校学生抗挫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自卑心理导致职校生不敢面对挫折。自卑表现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初期,生理发育快,心理发展也比较复杂,与普通中学生的特点有所不同,他们因长期不能实现学业目标而产生自卑心理,加之中考的落榜,这就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感。随着生理机能的成熟及独立意识的逐渐形成,职校生的心理错综复杂,其已进入了一个幻想与现实矛盾的自我调节时期。他们既希望独立,又少不了依赖,他们的欲望增多了,但在现实中他们的欲望往往不能一一得到满足,一遇到困难,稍有一点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开展挫折教育的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与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洞察出了艰难困苦能催人立志、逼人自强、逼人生智、导人修德的育人规律,“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挫折和挫折教育能造化出“降大任”、“得天命”的治国人才,具体原因如下:挫折孕育英雄才子,富贵易出平庸俗辈,古今中外,成才立业是如此,治国齐家也不例外。只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坚韧的行动,失败不失志,挫折本身可以变成养德炼才的精神沃土。在逆境或挫折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其优势更加明显,他们往往经验丰富、老练、成熟,容易珍惜奋斗的过程、胜利的成果,容易体察事理、善解人意,容易变压力为动力,化挫折为契机,以迎接新的挫折,步入新的航程。

在中职学校进行挫折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内在的自信和乐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受挫后的恢复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得到“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奋斗的勇气,同时使他们在任何挫折面前泰然处之,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挫折教育的定义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抗挫能力;培养

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应以新课程“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落实好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凸显,以此提高学生内在能力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课程负担的加重在直接考验着他们在面对困难、失败、挫折时的体现。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知识、技术之外,还要利用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以此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全身心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使他们长期如此保持一种好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的作用

1.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定义了“健康标准”,与以往的健康定义不同的就是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健康教育观念

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观念引起人们视“身”与“心”为中心,对其有了更多的关注。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们的抵抗力,更能作用于身体促使体魄强健,甚至还作用于心理层面,因此说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体育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从事体育各项活动锻炼可磨炼我们良好的精神意志品质,因为任意一项体育运动都具备长期性,而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奏效。学生在体育教学竞赛中遇见各种不一困难时,都需要已磨炼好了的意志力去面对并克服战胜困难,这就是人们说的“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体育运动的特点有许多,其中竞技就是一大特点

竞技体育主要强调了“高、快、强”的运动精神,运动者以此作为目标急切想要完美完成。学校体育能以多种形式锻炼学生,培养其意志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学校开展体育教育是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培养其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任何一位学生只要具备了这样的精神素质,那么他在生活与学习中,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与困难,对其都构成不了威胁,反而对它迎刃而解。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抗挫能力的培养

1.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在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该如何正面意识挫折,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他在困难面前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不畏惧,迎难而上。学以致用,让学生把挫折当作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努力前进。当然,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挫折的真正内在含义,通常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不理智,其所表现的行为也不容人乐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正视困难,摆平困难。

2.对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

竞技体育的形式多样化,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有就是学生业余从事的课外锻炼。竞技体育的特性也很独特,会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而竞技体育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精神、坚持不懈精神,无形之中提升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让学生长期处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中。

3.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通常情况下,体育运动对象都是一个或多个或集体,因此要求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快速融入团队当中,且为自己的团队贡献一份力量。当然,这对学生而言,既是锻炼,又培养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

4.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

顽强的意志品质指的是,坚忍不拔意志强烈的人,除了自己鼓励自己要坚持之外,还要勇敢地积极面对困难,不屈服挫折与失败,并走向成功的道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砺与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提高学生积极面对挫折与困难时的应付能力。

5.对挫折、胜利和各种压力的正确认知能力

体育活动竞赛中,必有输有赢。胜利者与失败者最大的特点是,一个享受高呼掌声,另一个则是被冷漠视之。失败者总是以泪水来发泄,但如果能正确引导胜负之后所表现的情绪,相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能正确地对待,这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引导是克服挫折的重中之重。教学如此,体育活动也如此。首先必须确定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正确意识挫折观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最后要勇敢面对困难,而正确看待问题是关键,因此要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以此实现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汤冬梅.探究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J].考试周刊,2012(49).

[2]金钦昌.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挫折教育的定义篇1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逆商教育

中共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处于知识经济竞争的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使大学生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考验,难免遭遇各种挫折和逆境。“应试教育”培养出许多高智商的大学生,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有些因为无法面对和处理挫折,一蹶不振陷入痛苦无法自拔,更有甚者选择自杀等极端行为。逆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力和高水平的心理承受力,为其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对他们处理所面临的逆境,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并走向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逆商现状

逆商来自于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称为逆境商数,简称aQ。指的是人们面对逆境时候的一种能力商数,用来测量每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超越困难能力的大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史托兹将逆商划分为四个部分:控制感(Control)、起因和责任归属(origin&ownership)、影响范围(Range)和持续时间(endurance)。一个人逆商的高低取决于他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如何认识周围环境和对逆境信念的控制力,将挫折归咎于内因还是外因,逆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涉及多大范围以及影响持续多久。在相同的条件下逆商高的人能够克服困难,把握机会,获的成功。逆商决定了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就。

(一)对内:自我意识缺陷导致各种心理矛盾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艾森克把这一时期称为“自我认同危机期”,心理处于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内心矛盾。这些自我矛盾主要包括:(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2)追求上进与消极懈怠的矛盾;(3)强求知欲与弱识别力的矛盾;(4)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5)独立意愿与依赖性的矛盾;(6)交往欲望与自我封闭的矛盾。由于大学生意志薄弱,适应力和自立能力弱,缺乏人生经验和抗挫折能力,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这些矛盾促使大学生心理、行为上的不适应,有可能出现焦虑、失眠、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

(二)对外:外部环境复杂导致各种思想压力

当代大学生处于知识经济竞争的社会,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大学生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考验。大学生自入学以来就面对着来自学业、经济、人际交往、情感、就业上的压力,容易遇到各种意外、骤变与不尽如意的状况。更有甚者,身陷消极情绪无法自拔,精神崩溃走向极端。

笔者对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进行逆商测试与部分访谈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大学生逆商整体情况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在新生入学与毕业时期是挫折感发生的高峰期,大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但大部分学生对挫折的认定过于泛化。他们中有部分人夸大挫折的创伤,片面理解和看待挫折,既缺少抗挫折体验,更缺乏理性认识,反映出心理适应能力的缺陷。但也有七成的大学生肯定了挫折对他们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八成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或“较大”不利影响。对于面对挫折的态度,七成学生认为自己通常能正视挫折、分析原因、设法克服避免,积累生活经验。但也有近三成学生对挫折抱着“无所谓”或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消极态度。对于挫折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大学生解决挫折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挫折依然会影响到他们生活的其他方面,并且持续的时间将延续到大学毕业甚至工作以后。

二、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提升对挫折的认知水平和控制能力,增强受挫能力,并理性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握挫折的实质和规律,并做到预防教育。开展逆商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一)逆商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客观需求

在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技能、能力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应适应新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逆商教育,就是要增强挫折承受力,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挫折的客观性,学会分析原因,既不怨天尤人,也不逃避自责。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困难,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二)逆商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高校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承受挫折、化解冲突、调适情绪、自控心态等抗挫折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逆商教育是辅助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举措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每个人在他的生活中,必定会经历挫折和困境,这些都为重新崛起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契机,在艰难困苦中百折不饶、自强不息,是促使人走向成熟,迈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开展逆商教育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人们正确认识和驾驭挫折的能力,在挫折中学习,接受磨练,吸取教训,使大学生更加进步,走向成功。

(四)逆商教育是顺应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必然趋势

目前,在各国的教育理念中,逆商教育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外的家长们常把“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这句话挂在嘴边。孩子失败了,家长就再提供一次机会,让他学会避免失败的方法。英国伦敦温布尔登中学推出了“失败周”活动,特邀嘉宾和学生们分享自己人生中的失败经历。德国小学开设死亡课,家长与老师让孩子们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日本把“野外文化教育”和挫折教育列入大学教育内容之中。家长们把这些看作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让孩子接受挫折的经历,这些都是潜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

三、形式与内涵并重――高校开展大学生逆商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体系,丰富形式,拓展逆商教育渠道

高校应将逆商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来抓,将逆商课程体系列入正式的教学建设中,运用理论指导学生走出困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的整合。

丰富逆商教育的形式,可以是正规的理论课、讨论课、讲座等形式,也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潜移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个性及生活产生影响,模拟逆境情景,增强大学生逆境认知,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能力,达到磨炼意志品质的目的。

另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企业、工厂等社会环境,了解社会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磨练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增强心理承受力。

(二)生命教育创新逆商教育内涵

生命教育是指挖掘、培养、提升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的教育,是个体追求人生理想和生命意义的信念教育。学校开展逆商教育的深层内涵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和积极的生命观,正视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要有活在当下,自主自己的人生的境界。拓展和丰盈生命的价值,开发潜能,创造人生的奇迹。

(三)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为逆商教育提供保障

高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增加心理咨询教师的质量和数量,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给大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其改变认识、情感和态度,解决其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在新生入校后,心理咨询机构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应该进行心理排查,对结果加以整理、分析,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在遭受挫折时及时给予帮助,及时做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提高绝对挫折阈限,磨练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四)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和正确的自我调节机制

生活中,大学生在生理上、心理的需要和欲望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的,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或动机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烦恼和不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人们的心理活动具备保持情绪活动稳定和平衡(即内稳态)的心理机能,这种机能就是自我防御机制。他是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御,是对挫折的理性对抗行为,运用改变策略、补偿作用和升华作用缓解挫折引起的心理冲突,有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激励他们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自我调节机制是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力实现的。自我调节机制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是大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己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促使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得以解脱,并保持心理健康的发展。将正确运用自我调节机制作为逆商教育的重要策略,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总结经验,转换视角,辩证的看待挫折和困境,使用放松调节法和与他人倾诉等方法,保持心态的平衡。

(五)充分发挥教师在逆商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应当充分发挥价值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利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受挫认知和应变能力,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战胜逆境的能力,还应培养他们应对挫败的方法。任课教师应注重在思想教育理论课上,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挫折面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政治辅导员则应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职能,注重在生活上给予大学生指导,通过谈心、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团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面挫折,体验挫折,应对挫折,培养其逆商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科学出版社,2005.

[2]张艳丽,段静.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学信息,2009(13).

[3]杨安,董发广.大学生逆商教育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